篇一:生命教育论文2000
生命安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3100字(一):高校体育教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给高校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考验,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本文从体育教育的视角对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安全观进行探索,尝试通过多种体育教学方法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健康、阳光、进取的青年。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心理问题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是大学教育的基石。如何通过进行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的课题。大学生确保自身安全的能力基础,特别是面临灾难险境时逃生自救的基本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高校体育教学
的培养,如“跑、跳、爬、滚、攀登、下坠”与快速反应、快速适应环境等能力,这些有时甚至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大学生通过习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可以增强体能、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其提升为人处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以“体育与生命安全”为主要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对2000—2020年已有研究进行检索,搜集相关论文184篇,权威报纸报道20余篇,查阅2013年华北协作区高校保卫工作学术年会论文集3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生命安全意识分析
2.1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体育”是一项社会化的活动载体,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分散压力、转移压力、排解压力”的效果。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大多不爱与人交流沟通,甚至有时会产生过激的动作和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此类学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结合体育竞赛、课堂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他们多参与、多体会、多融入、多沟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鍛炼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参与合作式的体育游戏及比赛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进而培养其阳光向上的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2.2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责任意识
面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残、自杀、伤人、杀人案件,高校必须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首位。生命教育的内容大致涵盖“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美育、人生观教育、责任教育、生死教育”等。体育教学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在参与体育活动及比赛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成功、失败、错误、失误”的感受体会,这是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契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技术动作,让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的学生都接受到“动作做不好、做不到位、比赛失利”等“不如意”的事情,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敢于正视挫折、直面挫折,在挫折失败中不断成长。体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除了关注学生的技术动作学习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致力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主动去和学生做朋友。若某些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或身体有状况(低血糖、心脏病、发育不良等)应给予特殊的关注,上课勤提醒、多沟通,并尽可能地给予其展示的机会,让这些学生也能够时刻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
3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对策
3.1体育教学要关注“运动技能应急结合性”
体育教学应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从“运动内容”入手。将具体的运动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联。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丰富运动项目,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技能,如“攀岩、爬树、滑雪”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项目,通过对攀爬、跳跃技术动作与协调身体平衡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实现运动技能增长的同时,提高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拓展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如在教学中注重对引发意外事故因素的分析,并对如何及时有效处置安全问题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2体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生活安全技能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生活安全技能”的训练及养成教育,在课程中植入并不断丰富完善“生活安全教育模块”内容,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自救与他救”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树立起牢固的安全观念,保持对周围环境“警戒”的意识与心态,最大限度从容、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及事故,实现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
体育教学因其教学场景的特殊性决定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突发自然灾害或事故的情境,进行模拟“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实战演练,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并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掌握避险逃生自救技能。
3.3体育教学要植根于“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
“安全智慧”是一种使人保持沉着冷静和警觉的智慧,是面临危险处境不盲目轻举妄动、做出积极有效反应的智慧,其关键技术包括“保持警觉、沉着冷静、反应自然”等。将对学生安全智慧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环节,教会学生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尽可能地建立并维持一个相对的“安全空间”,如讲解与模拟演练“拳击训练的安全距离、跆拳道比赛选手之间的进退攻守转换关系、篮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时间空间距离”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身安全教育的途径。
3.4体育教学要突出“大学生运动损伤急救应急教育”
面对各种危险能否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往往决定了生命是否能够延续。体育活动和比赛过程中存在着受伤乃至波及生命安全的潜在危险。学会现
场“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復苏”等意外伤害急救的基本技能,在应急救治过程中争分夺秒,就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2014年,教育部修订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测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体测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才能参加评优与评奖。教育部曾公布的3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变化情况表明,大学生在爆发力、耐力、力量等项目上的表现甚至不如中学生。2017年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大学生体质虽然下降速度趋缓,但仍呈下降趋势。在全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过程中,学生猝死事件时有发生,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自我感受运动负荷的能力,掌握应急急救知识和技能,避免发生悲剧事故。
3.5体育教学要关注“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
大学生应熟知交通规则、消防法规以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如宿舍安全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网络安全规章制度等)。“体育”是最好的“规则教育”抓手,体育崇尚在规则统一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的竞技比赛,成绩公开透明。大学生要养成规则意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碰”一定要明确。体育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用规则”的习
惯,从而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而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习惯。
4结语
实施“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全方面而系统的教育过程,要时刻贯穿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管理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载体和多元化的手段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这需要高校内部的各管理体系共同协作来完成。“体育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应在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重视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命安全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生命安全教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育风险防控研究论文
摘要:生命安全教育是构建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未來高校体育改革的新方向。在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中对大学生加强生命安全教
育,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回避运动风险的发生,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生命安全;体育教育;风险防控
前言
高校学生在教学、训练及比赛中骨折、挫伤事件也时有发生,许多高校甚至为了避免运动伤害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删减教学内容,降低运动强度和考核标准,法律保障的缺失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高校频发的体育风险已然成为体育教学的“重灾区”。国家对教育安全的总体要求与现实情况的巨大落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学生面对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及运动风险的茫然无措,更是对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失的无奈。因此,在高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中对大学生加强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意识,有效降低和回避运动风险的发生,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体育教育领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命安全教育单一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高校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保卫处,它是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部门负责人的能力和执行力以及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自然是有高低之分的,这无疑会影响安全管理的效果。一般来说,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不愿意到保卫部门工作,普通高校在招聘保卫干事时,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或者大专,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不足,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够好。而学校保安作为安全保卫的一线人员,不管是学校自行招用还是物业管理公司招聘的,他们往往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没有保安职业资格证等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高校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3、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落后
高校的很多教育工作者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有些不言自明的道理他们应该自己明白,不需要教育。同时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诱惑。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分化的时期,矛盾的性格和社会的复杂很难得到完美的统一。在错综变幻的社会环境里,某些人的道德一旦失范就使社会环境更加恶化,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反过来又继续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虚假、色情、暴力和杀戮行为对大学生的暗示作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
二、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缺失成因分析
1、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对于传统教育观念强大的威力,生命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还需时日。首先,传统教育观念崇拜“知识就是力量”,过度追求、攫取知识是为了它所带来
的物质享受忽视了人智慧的增长、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完善,生命价值成了追求物质财富的代名词,但知识只能解决“何以为生”的求生问题,却不能回答“为何而生”的意义、价值问题。其次,过分注重科学而忽视了人文资源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学生陷入工具化和职能化,违背了生命的生成性和自由发展。再次,一次次课改也无法摆脱教育的“泛功利化”学习成为受教育者通往富贵的工具,教育被考试、分数、名次等代替,于是就摆脱不掉作弊、近视和神经衰弱。所以,不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阻力,生命教育就难以茁壮成长。
2、人文教育的缺失
科学与人文之争是高等教育史上永恒的话题,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曾在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而目前,科学技术教育己经盛行,并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现在过度强调科学技术教育后,目前的学校大批量地培养各种实用的人才输送给市场,大学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工具,高等教育领域内盛行“工具论”的教育价值观,许多大学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开设了许多“短平快”的实用科目,这也成为许多学生填报志愿时首选的“热门专业”。在“重理轻文”、“重实用轻理论”的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理论里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理想逐渐为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按照统一的规格成批量地培养标准“人才”的大学于是越来越像是“教育工厂”。大学人文精神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实用性的教育目的己取代了精神教化的育人目标。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批评现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人文素质越来越差。即认为现在的大学己经不是曾经神圣的精神殿堂,现在的大学生也己经丧失了原本在大学里应该受到的精神熏陶,而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逐渐迷失了自己的理性,大学工具性价值得到了彰显,从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似乎也成了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工具。
3、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家长最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终生的教师,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者特别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安全观,在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下,过分的注重所谓的成功,而且,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驱使下,对孩子的期望值日渐升高,为了孩子可以有一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光明的前途,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文化课学习成绩,只想着让孩子上名牌中学,考名牌大学,最好能够出国留学,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一切都有了,忘记了生命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家长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好多家长更是简单的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好营养均衡孩子就一定会身体健康,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的作用,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导
致现在的中学生也是过分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重文化轻运动,从而成为学习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将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理所应当的视为学校教育的内容,而忽视了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的教育。
三、高校体育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构建
1、防范体系的建立
做好高校体育风险防范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与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系统。首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渗入伤害事故预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的自护意识,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规范的动作,以及运动技巧,熟悉各个体育项目的注意事项,从而有效规避体育损伤;其次,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处理伤害事故,在必要时充当第一救护人,避免二次伤害;最后,高校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设施,不断完善体育场地和相关器材,从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安全舒服的锻炼环境,可以大大降低体育事故发生的概率。另外,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是为了预防和减少损失的风险应对措施,其实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对于一些经常发生,但后果不太严重的事件,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
将风险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是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在高校体育教育开展过程中,首先学校一定要重视教学风险的管理环节,对教师要做好安全意识和管理的培训工作,其次教师也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因为在教学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对于场地设施以及器材的安全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在教学中要对技术有良好的理解,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从而尽可能避免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减缓风险事故造成的各方面的影响。
2、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体育教育中安全风险之所以会出现还是因为师生的不重视,教师的不认真。如果学校或者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风险管理的意识,那么就能够有效的去控制这些风险的发生。如高校可以成立安全防护小组,对这些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相关的风险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特别的注意,防止安全风险因素的发生。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有学校领导对此进行重视,并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那么就能够及时的找到安全风险因素,并进行及时的处理。例如,在高校所开展体育竞技活动中,就需要明文规定,对于不服从裁判而出现打架斗殴的事件,给予禁赛以及扣除学分的处罚;对于不满比赛判罚的,则可以在比赛结束之后向组委会进行申诉,既能够安抚运动员的情绪,给予他们一个公正的判罚,也能使打架斗殴的事件得到控制。对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中,应该侧重于增强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细致、周密的安排,拟定合理的安全预案,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最为基础、可行的保障。同时,要明确教师在体育活动中的职责与法律责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安全责任属于职务责任,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及教师对在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学生应承担法律责任。只有明确这种法律责任,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风险的重视和规避。
学生作为体育运动参加的主体,这就要求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一定要集中注意力,避免因不注意听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安全注意事项,或者由于对动作概念模糊且粗心、盲目的练习动作而造成运动伤害;学生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参加一些对抗激烈的项目时穿戴好护具,在身体疲劳或者有不适感觉时及时停止,因为人在疲劳时由于肌肉力量下降,对自身的保护力下降,此时最容易发生损伤。而当身体不适时说明身体机能已经给予自己警告,此时如果不及时停止很可能使不适加剧,进而导致损伤出现;当身体出现轻微运动损伤时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不要继续参加运动,避免因小失大最后出现更大的运动损伤。并且当学生在自主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时候,因为没有教师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所以发生体育运动损伤的风险相应会增大,这些防控措施需要更加着重强化。
3、完善体育教学分线层级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风险实施系统包括风险决策层、风险执行层、风险管理层、风险职能层风险决策层主要由校长及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决策的制定及向下级传达教育部门的思想和决策,统筹安排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风险执行层是各院、部门的院长及主任,他们充分学习和理解风险决策层下达的思想和決策,并将上级的思想和决策传达给下级的风险管理层。风险管理层是在各部门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代表性强、涵盖范围广、背景多样,他们负责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体育教学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作为体育教学风险管理的依据,对高校日常教学管理活动进行检查,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进行分析识别。职能层是在接到上级领导的命令后,开展教学风险的处理活动。
4、强化安全责任教育
安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安全防护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安全,担负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学生家长总认为,孩子进入高校校门,一切安全问题自然应该由学校负责,甚至许多大学生本人也有这种想法。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认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自我
保护能力,他们应该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由个人行为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害理应责任自负。此外,随着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在理论认识上的逐步到位和实践中的逐步体现,使得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由受教者、被管理者与施教者、管理者的关系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契约关系”的教育合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本人对自身的安全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由于高校学生是高校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对于维护高校与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二:生命教育论文2000
中小学生命教育相关论文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然而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遭到“冷遇”,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小学生命教育相关论文篇一
《浅议中小学生命教育》
摘
要:生命教育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基本途径,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遭到“冷遇”,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本文揭示中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现实遭遇,并试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提出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生命教育
当前教育过分地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的进步,缺少对人生活和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个体心灵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未能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不当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教育忘却了引领人之幸福的使命,导致人们学到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探讨,进而构建一个天人合一、物我共融的和谐社会。在本文中生命教育可以概括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1.2生命教育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早进行生命教育,培养积极的生命观和生命态度,对生命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这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中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考察
2.1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力的呈现过程,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生命教育的一实施的保障,因此,只有在课程体系中落实好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2.2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对生命的漠视
2.2.1教育教学中强调智育的培养,忽视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
理想的教育诉求于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个体意义和家庭意义、生存权利与社会责任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端正生存与生活的态度,促进自我身心和谐,学会珍爱自身,培养尊重、珍视、崇尚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2.2.2基础教育倾向于课本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片面强调科学世界,注重教材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距离甚远,忽视了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局限于教材,学习的知识缺乏现实的意义。学生是生活中的个体,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学生所学习的内容需要与其生活世界相联系,学校教育内容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2.2.3基础教育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认识到生命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重视对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培训,学校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3、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3.1依托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不能仅仅以说教、驯服的口气与学生对话,主题的开展需要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以情动人。例如,在震撼全国人心的5·12事件之后,主题班会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以具体生动的感人事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感受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有关生命的认知,更多的是引导他们对生命的体验、感悟,提升生命的自我价值感,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等。
3.2建设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取得相应效果的保障。良好的教育理念,合理的课程体系,最终如何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这取决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命教育的实施,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显然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支持。当代中小学的管理者要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培养专业的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这是生命教育取得相应教育效果的基础与保证。
3.3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他们都是生命的个体,个体生命健康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设立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在我国台湾已经开始实践生命教育,并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这些成功的范例为我国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基础。并且,生命教育的探索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生活与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命的发生于展开式在生活中实现的。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把生命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以生活为原点来践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点,在目标上表现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在内容上,表现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点,进行生命教育;在方法上,表现为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与尊严。
参考文献:
[1]、刘乃华.台湾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2):46-48.[2]、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4,(5):78.[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11.[4]、林钟烈.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与补救[J],教育求索,2011.1.中小学生命教育相关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篇三:生命教育论文2000
生命教育浅议论文(2)生命教育浅议论文篇二
《实施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情怀》
摘
要:近年来,时常看到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痛心,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将生命教育纳入现代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就十分关注生命教育。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让人的一生变得更有价值。从四个方面阐述将生命教育与品德学科教学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使品德学科教育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有效实施
“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英一些西方国家便规定在中小学校须实施“生命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多地呼唤关注生命教育。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目标。新课标与时俱进,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
生命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底该如何落实生命教育呢?那就需要执教品德学科的老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高度的责任心去发现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鲜活的教育资源,要将生命教育贴近学生生活,融于日常教育活动中,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多层次地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生命教育才会绽放绚丽之花。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相一致。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提供了大量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它以成
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我不胆小》要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求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威胁从我们身边走开》要教育学生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面对欺负和威胁》要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法律护我成长》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订的法律法规,能够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不和烟酒交朋友》要让学生懂得吸烟、酗酒、吸毒的危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不和烟、酒、毒品交朋友;《害人的邪教》要让学生认识邪教的真面目,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国小学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以此为依托,深入发掘其中的内涵。
二、开展主题活动,感悟生命真谛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肖川博士说:“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展现生命光彩提供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如开展“我要安全成长”主题活动,通过生命安全知识学习、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来自于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与自救措施,躲避危险与伤害;开展“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地球生病了”生命与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察环境、采集水样,进行环保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关注生命、自然的意识;开展“我的权
利和责任”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关注社会,用自己的眼光来了解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社会;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胸前绑着一个装满水的水球,完成系鞋带、洗衣服、提水等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可贵,懂得尊重与珍惜生命,感受母亲怀孕的艰辛和不易,进而懂得感恩。
三、创设生活情境,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在教学中,品德老师应成为学生的向导和助手,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把生活情境再现到教学中来,并努力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体验分享,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爱心行动”这单元时,可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等社会机构去参观访问,开展敬老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体验,在实践中掌握了生命知识。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的成长与家庭”单元前,可给学生留一个实践作业:为父母洗一次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当我的手触摸到爸爸妈妈的脚时”的切身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疼爱之情……就是这样无数生活中小事的积累,将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拓展深化,心灵的震颤,幸福的微笑,让孩子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父母亲,还有很多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四、建构评价体系,升华生命教育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践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课程评价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而很少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分数和智育。
在生命教育背景下,课程评价应更加注重以师生的发展为本,重视每一个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师生的感受,由冷静客观到充满人性关怀,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和交流,促
进学生不断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促使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绽放生命之花。
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课程评价要做大的调整,不仅在功能上与传统课程评价要有本质的区别,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也要赋予新的内涵。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育人能力,将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中。促进师生生命发展是生命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评价最基本的特征。
总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品德老师要凭借品德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将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品德学科教育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班主任之友,2002(09).[2]彭玲艺.新课程视角下的生命教育.教育与管理,2005(04).[3]陈慧萍.思想品德课:让生命教育之帆高高扬起[J].浙江教学研究,2005(3).(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张泽小学)
篇四:生命教育论文2000
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中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甚少。即使在生命教育已经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社会和学校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还未融入到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也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一:生命教育学校教育论文
一、当前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中存在很多对生命漠视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
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
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5.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生命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在生命教育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生命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教育,而不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是暂时的阶段性教育,而是要持续开展和推广的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过程的终身教育。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将爱惜生命、善待生命作为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二:全民生命教育的优化推广方式
一、生命教育概况
“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1]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一词,是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提出的。此后,生命教育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展起来。现在,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乃至大陆地区都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例如,1979年成立的澳洲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2]“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
部分。”[3]自从生命教育诞生以来,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界定不尽相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形式也不相同。程红艳的定义触及了生命教育的根本,她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4]
生命教育的层次可以分为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升华三个层次。从具体内容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挫折教育、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纵观我国的生命教育,会发现“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5]在本课题的深度访谈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项目办公室主任郑瑶指出:“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人们对生命教育的了解很有限,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呼吁阶段。”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属性:“元教育”
从本质上来看,生命教育是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实际上,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因为生而为人,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是:生命的实相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无论人暂时是多么成功和快乐,人生的一切都将没有正确的根基和方向,人在面对困境
的时候就会不堪一击,甚至会做出危害自己和其他生命的事情。如果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关于生命的探索、思考和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中外皆有。如宋朝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胞物与”思想。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天地就像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皆是我的伙伴,应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
(二)社会转型期开展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简称。社会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造就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形态,”[6]社会转型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7]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调整和分化,既得利益调整,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既有价值观的权威被颠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冲突状态,极端利己、享乐主义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状态。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如自杀与残害他人的事件增多,腐化堕落现象增多,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如,从自杀现象来看,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指出,“我国的自杀率为22.99每10万。”[8]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该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的青壮年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排行首位。”[9]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从上文我们知道,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元教育,而社会转型期种种严峻的危害生命的社会现象让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但是,与现实需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的生命教育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展开,从全社会来看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生命教育。因此,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的发展,进行全民的生命教育是急需的,开展全民生命教育推广活动是当务之急。让所有人认识生命,找到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学会生存和生活,这是对每个人和整个社会负责任的举措。
三、全民生命教育的整合推广模式
鉴于大多数人对生命教育并不了解,因此全民生命教育的推广须分两个步骤或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向全社会宣传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大众生命教育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到全民生命教育运动中来;二是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纵观以往的思想道德宣传活动,虽然出发点非常好,但是由于宣传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策划,结果往往是不但社会影响面小,而且对人们难以产生态度和行为上真正的改变。更糟糕的现象是,人们对单向灌输式的宣传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正面的思想道德宣传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脱节,只是表面接受,最后导致宣传完全失效。生命教育是唤醒人们生命意识,促动人们寻找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是思想的营销。要想让全民生命教育的宣传有效,要想让生命教育真正在全社会中推广开来,借鉴科学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法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的营销传播方式,整合营销传播风靡中外营销界,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美国广告公司协会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10]
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就是整合使用各种传播手段,传达一致的信息,使传播达到协同效应,形成1+1>2的效果。如果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宣传中,对生命教育宣传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式的策划,根据大众的接受特点巧妙设计宣传的信息,并协同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生命教育的宣传就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以下是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建构的全民生命教育理念宣传的整合传播框架。
(一)宣传目标的设定
在进行科学的营销传播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目标。全民生
命教育宣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生命教育,但是各种生命教育所针对的群体,针对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例如,“1979年,特德?诺夫斯基金会在悉尼创立生命教育中心,主要通过长颈鹿哈罗尔德的形象,开展“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宣传推广工作。”[11]“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近年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号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脆弱的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12]我国现行的生命教育则是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生命安全问题进行的教育。如何设定我国的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目标呢?除了参考别国的经验,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及人类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自觉的生命教育一直在进行着,只是由于每个时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生命教育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在当代中国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基于中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以及个人所面临的具体的生命问题。因此,在设定具体的宣传目标之前,开展全国范围的全民的生命教育相关情况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了解了人们的具体的生命问题和困境之后,我们才能设定有的放矢的宣传目标。
(二)目标受众的细分
市场细分是营销学的概念,“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各有相似欲望和需求的子市场的过程。”[13]如果把全民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广看作是一场思想的营销的话,那么推广所针对的所有人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虽然每个人都有接受生命教育的需要,但是社会中各群体所面临的生命问题是不同,比如说对老年人来说,生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生存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每个群体所需要的生命教育不同,能够打动他们的生命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一些有意义的标准,对宣传的受众进行分类,以使生命教育理念推广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说,根据年龄,可以把受众先分为
三个大致的群体:学生群体,在职人员群体以及老年人群体。学生又可以再细分为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等。在职人员根据职业又可以继续细分,比如说公务员、农民工以及企业职工等群体。
(三)宣传内容的设定:合与分
在营销传播活动中,当确定了营销传播的目标和受众时,下一步就是确定营销传播的内容。全民生命教育推广中传播的内容分两个层面,其一是面向大众的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其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的生命教育理念,因为社会中不同群体既有共性和也有个性。
1.基本理念的确定。全民生命教育理念推广的第一个层面是向所有人传达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向大众传达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才有利于尽快提高大众的生命教育意识呢?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张美云“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其内涵基本上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和生命存在的领域来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14]刘慧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引导人们围绕生命来思考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社会及其关系,通过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的综合性体验学习来唤醒和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意义,活出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15]
综合各家所言,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五种取向: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以及死亡教育或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虽然各家对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不外乎如下几个核心的主题:认识生命、生命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能力的培养。其中,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生命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理念推广的前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类对生命以及宇宙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人们对生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追求多元化的原因。基于上述的原因,我认为,在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推广中,首要的应该是借助一定的主题激发人们去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让大众投入到生命大反思和
大讨论过程中。与以前的单向灌输式的生命教育理念推广相比,这种能够激发人们自身的探索和思考生命的动力的推广将是事半而功倍的,将会调动大家自身的积极性,让所有人都加入到生命教育运动中来。
2.针对细分受众的生命教育理念确定。生命教育基本思想的传播是针对全民的和普适的,是针对群体的共性的。但是仅仅向大众推广基本的理念还不够,还不够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社会中
各群体的生活境遇不同,心理特点不同,所需要的生命教育也不相同,因此能够打动他们的生命教育诉求以及诉求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为了使生命教育推广能够真正深入每个群体的内心,我们应该对整个社会进行分群,然后通过大范围调查了解每个群体的生活状态,所面临的生命问题,心理特点等等,然后设计合理的诉求和诉求方式去打动他们。
比如说,从社会阶层来看,官员和农民工所面临的生命问题是不同的,所需要的生命教育也是不同的。从官员群体来看,目前的腐败现象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某些官员贪污受贿,渎职甚至侵害民权,这些现象反应了某些官员对自己生命的放纵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残害。生命教育者应该思考,对这个群体来说,什么诉求能真正的触动他们,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建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一)新旧媒介的整合营销传播
“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较2010年底增长5580万,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34.3%提升到38.3%,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16]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普及把传媒推向一个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共存和融合的时代。在今天这个媒介爆炸,注意力被各种媒体分流的时代,任何推广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采用整合新旧媒介的营销传播模式是必须的,生命教育的推广也不例外。这种整合模式使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法(如广告,公关,人员推介)和各种传播媒介(包括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生命教育理念,使各种传播手法,各种媒介的传播形
成协同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从具体操作来看,我们可采用媒介专题报道,公关,人员推介,公益广告等手法,还可以请形象大使等等。此外,还不能忽视的是新媒体的力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生命教育宣传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参与度,”[17]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降低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成本等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生命教育网站,如华夏生命教育网,生命教育资讯网等等,一些机构也开始在微博上开设帐号,如“活水生命教育中心”,这些举措在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网络不仅能发布生命教育信息,还是和网民互动的平台,网民可以因为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形成一个交流社区,甚至这个社区可以成为组织线下生命教育活动的平台。
(二)全民生命教育的整合实践模式
全民生命教育理念的宣传只是生命教育推广的第一步,当大众对生命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全民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就比较容易推进了。“从华人世界生命教育兴起的过程来看,中国台湾地区在推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一开始便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介入,颁行统一的生命教育计划,”[18]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一些省市的部分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推动乏力,速度缓慢。鉴于生命教育是关涉个人福祉和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事业,最理想的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是政府主导并整合一切社会力量的整合实践模式。全民生命教育的整合实践模式包括如下三个主要方面:实践主体的整合、理论教育与体验教育的整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整合。
1.实践主体的整合。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国内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同时,也有为数不多的民办机构开始开展直接或间接的生命教育实践,如中国首家生命教育机构“活水生命教育中心”,“立品图书集团”,“生命蓝海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此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上的一些内容也有生命教育的元素,如安徽电视台《鲁豫有约》节目中的一些励志和感人的人物故事等。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星星之火,还没有燎
原,各实践主体各自为战,其力量还没有整合,未能形成合力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中国大陆生命教育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由政府出面整合各实践主体,建立全国生命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包括学校,单位,社区,家庭,民间机构(营利或非营利),媒体等等。在这个生命教育体系中,政府主导建构全国统一的生命教育实践框架和方案,各机构再按照政府制定的框架和方案,根据自己的生命教育资源设计具体的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这样,各实践主体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使生命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到达学生群体,而危机干预中心有助于解决自杀危机问题,媒体在广泛传播生命教育理念上具有优势,社区和家庭是开展老年人生命教育的便利场所,工作单位可以对职工开展生命教育等等。当所有的社会力量都被整合到生命教育的运动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接受生命教育的机会,在遇到生命困顿的时候都有获得帮助的机会。
2.理论与体验教育的整合。“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19]只有理论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使生命教育对人的生命有真正的改变。理论性的生命教育,能够向人们传达生命教育中的“是什么”和“应该怎样”的部分,如生命教育的理念、关于生命的知识,生存技能,敬畏生命等等,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是在短期内可以让人们了解尽可能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和原则。但是生命教育又是实践性和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切身的体验教学中,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懂得去珍惜、关爱、感恩、尊重和帮扶生命。因此应该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身临其境、角色互换、环境塑造等方式让受教育者真正去体会生命各种现象真实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生命教育的知识。有切身体验的教育远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深刻。
(1)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整合
在目前的生命教育中,生命教育者的教育起了主导的作用,个人的自我教育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每个人自己的“生命
是最佳的教育资源。生命教育主要不是从生命之外来开发教育资源,获得教育力量,而是借助生命本身的力量来实现。”[20]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成功,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内在蕴藏着生命教育的最大动力。同时,对于个体来说,自己的真实的生命经历是生命教育最好的老师。况且,在生命教育中,他人能提供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永远陪伴自己的人是每个人自己。在生命教育中,若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掘个体内部的资源,将他人教育的力量和自我教育的力量整合起来,生命教育将能给人们的生命带来真正的改变。
在他人与自我教育整合的生命教育模式中,生命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个体自我生命教育的强大动机,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在逆境的痛苦中,在在种种生活境遇中,去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本质,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在具体实践上,除了提供他人教育,还要提供个人自我教育的便利资源,如生命教育网站,虚拟社区,手机生命资源下载,书籍,光碟,电影等等,还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生命教育的活动,使生命教育效果最大化。
篇五:生命教育论文2000
生命安全教育2000字以上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调试方法,增强避险自救、互助技能和珍惜爱护生命的能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生命安全教育2000字以上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生命安全教育2000字以上论文篇一
《基于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野外生存教育课程》
摘
要:分析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解读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特有的课程构建模式,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方面进行阐述,突出课程的重要性,彰显其在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
野外生存课程
1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关于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安全教育”一般包括交通消防安全、人身伤害安全、饮食安全、设施安全、教学行为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是有必要的。
从课程设置看,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的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生命安全教育视角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
野外生存是指个体或团体在大自然环境中,在没有外界人为提供维持生命的物质及医疗的条件下,靠自身及团体的力量维持生命的能力。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在逐步发展,随着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的趋势日益明朗,野
外生存课程也逐渐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野外生存课程对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弘扬生命价值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2.1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构建模式
2.1.1课程目标设置
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调试方法,增强避险自救、互助技能和珍惜爱护生命的能力。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救互助能力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
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上,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野外生存教育以生存作为最低要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乃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2课程内容设置
目前,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研究认为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身体安全教育(运动安全教育、运动损伤教育、急救教育)、公共事业安全教育(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和职业安全(职业环境安全、意外伤害安全)等方面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
在课程内容上,天津体育学院旅将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体能、技能的训练与野外生存模拟训练教学;野外实践活动教学3个模块。
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野外方向与道路的识别、负重行走、攀岩、岩降、担架制作与伤员搬运、露营地选择、水源与食物采撷等内容。
2.1.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出发点应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体育素质。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的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评价是以对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而非对学生的优良中差做出评比,不依靠测试的数据作为评判。
2.2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野外生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包含了对自然和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珍惜、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等生命安全教育内涵,既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从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看出,校内的模拟训练与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领悟生命的伟大与渺小,体验幸福与快乐,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责任和感恩,可以得到其它体育课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3结语
人是教育永恒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命安全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显生命安全教育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为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突破了长期以来的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彰显出其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存在的必要性。
篇六:生命教育论文2000
生命教育论文优秀范文(2)生命教育论文优秀范文篇二
《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
【摘
要】通过对药家鑫事件的简述,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现状,浅析当前大学生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态度。当今中国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的问题表明了各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从而使学生们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药家鑫;大学生;生命;生命教育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21岁大三学生药家鑫驾着私家车去看女友,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张妙,下车后他没有立即施救,而是在发现张妙看自己车牌号后,拿出水果刀,对张妙连捅8刀,致其死亡。在被警察逮捕之后,问其为何行凶杀人,药家鑫回答说“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药家鑫交通肇事不仅仅不主动救助伤者,反而凶残的将其杀死。据调查,药家鑫家境殷实,所驾车辆为私家车,他在朋友眼中是个温顺又倔强的的年轻人,他喜欢弹钢琴,在同学眼里是个“乖同学”,学习优秀、内向,还带了几份钢琴家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可是是什么让一个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对鲜活的生命如此漠然?为什么正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生命?一味的指责80后的药家鑫“富二代”、“官二代”是没有道理的,一味的把他肇事杀人归结与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道德缺失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在许多大学生中间,对生命的漠视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大学生杀人、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实都在提醒着我们: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生教育,除了知识、文化、素质教育外还少了一些教育,那就是——生命教育。在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值得大家深思。因此,重视生命教
育,乃是各个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什么是生命
生命本来是我们碰到的最基本的现象,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着生命的运动。在古代,柏拉图把精神定位于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的本质并不是肉体,那不过是一个束缚人的精神的躯壳。而唯有精神或灵魂才是真正的生命真谛所在。”现代生物学给出的一般的科学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而生命的哲学定义认为,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人的生命揭示了人存在的本原,揭示了人从生物个体转化到社会个体的一贯性过程,也揭示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动物的异同,并暗示着人与生物、自然之间的纽带和可能达到的和谐的美感。从生命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出教育中的弊病并加以科学的分析,透视教育中各种脱离生命之源的现象以便我们可以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Educationforlife)最早由美国的J.DonaldWaiters(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在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是台湾,迄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已经散见于台湾某些大学的课程中。归纳起来即:“生命教育就个体本身而言,是关乎全人的教育,目的在促进个人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就个体与外界的关系而言,就是关乎与他人、与自然万物、与天(宇宙主宰)
之间,如何相处互动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认识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进而肯定、爱惜冰尊重生命;以虔诚、爱护之心与自然共存共荣,并寻得与天(宇宙)的脉络关系,增进生活的智慧,自我超越,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的价值。”
①进入2006年以来,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生命教育专著、网站也层出不穷。
2.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懂得人生在世不应仅仅为自己而存活,还要顾及他人。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还需要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关心和珍视他人的生命,把快乐和美好带给他人。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命知识、生命价值和生命关系。
(1)生命知识。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没有自然生命的存在,人的存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大学生要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身体结构及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过程。同时要了解其他生物的生命知识,人类和其他生命是互相依靠互相和谐共生的关系,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珍惜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生命。
(2)生命价值。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它得到了多少,而在于它贡献了多少。”生命是一种责任,是对父母、亲友、自己的承诺和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各种荣誉、胜利、艰辛、挫折……这些幸福和痛苦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学生要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敢于挑战,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生命是一种影响,一个人的生命从客观上对他人或社会起到正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的价值就是多做有意义的事。
(3)生命关系。生命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自然、社会而单独存在。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关系的教育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位大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体谅与理解父母;尊重他人,真
诚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热爱动物,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高校生命教育的策略
教育首先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完善。可是遗憾的是,现在的高校大部分都谋求的是“何以为生”而不是“为何而生”,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生负责,使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此外,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心理结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存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与消极的心理特点,同时面对着学业、父母、社会和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肩负起他们的责任。
那么各高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生命教育呢?1.加强死亡教育。
与生命相对应的是死亡,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对死的研究却很少。在教科书中,基本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其他科普知识就更少了,死亡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对死亡教育的讨论和探索更为薄弱。人们只注重对生的研究,对死的谈论往往被故意忽略,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也很少涉及这个话题。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同时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对死亡的避而不谈不是珍惜生命的表现。相反,不及时纠正有些大学生荒.唐的死亡观,只会增加一些大学生其幼稚荒.唐的行为,不利于生命教育的实施。因此,高校应该比较全面的介绍死亡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具有有限性和不可逆性。通过知识的传达和普及,让学生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享热爱生命。
2.在具体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从学校教育来说,开设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的课程,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同时也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也可以再原有的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心理学的办法,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唤醒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发展目标,增加其人文和政治素养,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法治教育课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从法治角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与法律相违背的,同学们应该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3.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环境。
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生命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同样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就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儿童成长为青年,学校教育是一部分,家庭教育也是塑造其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因素,因此生命教育单单依靠大学里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和社会越来越趋于一致和融为一体,很多人都称“大学为半个社会”。我们应该协调好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使学生不完全拘泥于课本,从社会生活中体会生命教育的真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培养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懂得体会身边的一花一草,懂得同情他人疾苦,理解生命的时候,我们相信,像药家鑫这样的事件不会再发生。
注释:
①(台)吴庶森,黄丽花.生命教育概论—使用的教学方案
【M】,台
湾: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9.]【参考文献】
[1]姜海燕.生命教育:大学教育的新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2]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林若红.生命教育---当前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J].中国发展,2003(3).[4]张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实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5]周晏.加强高校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6).
推荐访问:生命教育论文2000 生命 论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