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第11卷第12期2020年06月Vol.11No.12June2020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研判及应对措施贺子桐?马晓琳?李艳文(辽宁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摘?要:本文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背景,阐述相关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指明社会公众恐慌、政府公信力不足、商业利益驱使、国外敌对势力渗透是新冠肺炎疫情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的原因,提出通过科学传播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监管等手段正向引导负面网络舆情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键词:新冠肺炎;网络舆情;成因;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2-0009-03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个人情感交流、发表意见、释放情绪的重要工具,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庞大的信息加载数量、更广阔的信息传播范围,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社会舆情,是社会公众对现实热点或焦点问题发表的具有明显倾向[1]性和较大影响力的观点和言论。沈阳(2018)在研究中指出,当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议论发展到一定热度,并外化到公共网络中,就形成了网络舆情。王心[2]瑶等(2018)指出,网络舆情是指在传统舆论传播的基础上,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互联网载体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或事件所表达出的态度、观点、意见及[3]情绪的总和。LanYuexin等(2020)通过采用优化后的人口增长模型探究了网络舆情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信息量影响的潜在机制和网络[4]舆情信息量的发展趋势。李静等(2020)从演化过程多元化方向出发,表明网络舆情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多元主体,政府、媒体、网民和事件本身对整个网络舆情的走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当舆情发生之时,政府相关部门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管,就可以动态掌握舆情走势、引导舆情发展方向,进而抑制社会公众的消极情绪,反之,政府则处于日期01.1901.2001.2101.2201.2301.2401.2501.2601.2701.2801.29PC+移动端指数5,50355,144100,16797,463162,438145,749159,828148,072120,651112,449100,916日期01.3001.31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PC+移动端指数733,321902,431371,909409,303485,286506,917503,597580,704324,638660,20458,793被动状态,当出现各方舆论力量会一拥而上的网络舆情现象时,可能出现舆论的变焦与转换,甚至产生网络负面舆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肺炎病例,并迅速传播蔓延至全国。面对日益增长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字,全国人民陷入恐慌,与此同时,媒体全面爆发网络舆情,网络负面舆情也随即出现。网络负面舆情的散播容易激发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引起危及社会的群体行为等,对政府管理与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负面舆情的出现及传播原因,明确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负面舆情的正确引导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发展(一)公众关注度2019年12月2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国家卫健委于当年12月30日开始统计病例,确诊病例的大幅迅速增长受到全国人民广泛关注。短短一个月时间,新冠肺炎从武汉市蔓延到全国,新闻媒体从每日更新感染病例到每小时更新感染病例、疑似病例人数。此时网络成为播报事件的主流途径,百度以网民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经搜索频次加权计算出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网络搜索指数,如表1所示,由于数据来源的不同,搜索指数分为PC搜索指数和移动搜索指数。日期02.1002.1102.1202.1302.1402.1502.1602.1702.1802.1902.20PC+移动端指数157,513134,825125,582135,356112,80573,83783,82492,75682,25578,42382,948日期02.2102.2202.2302.2402.2502.2602.2702.2802.2903.0103.02PC+移动端指数87,12068,93469,12592,30685,85789,22783,40377,55763,56159,30178,261表1??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搜索指数(2020年)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AJL001、L16BJY011、L18AJY001;辽宁省教育厅软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LNZD07、2016FRZD03;辽宁科技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RC01、2016FR0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基金课题从2020年1月19日起,以“新冠肺炎”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从0跃至5503,截至1月末,搜索指数高达902432。对该网络搜索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网络搜索指数呈倒“U”形态势。依据高旭东等人[5](2019)的研究结果,舆情会历经预热期、高峰期、回落期3个阶段。从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搜索指数可以看出,2020年2月10日起,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已经进入回落期,网络舆情的“长尾效应”开始显现,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的关注度转到治疗效果、治愈人数等等,并持续关注。(二)网络热词图谱分析百度指数、清博大数据分析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1月26日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网络舆情的热词中心为“新冠肺炎”,按照热词图谱相关性由中心像四周递减的规律,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热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新冠肺炎最新消息”“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布“张家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部防控指挥令第1号”;更有甚者在疫情初期谣传武汉因新冠肺炎已死亡数十万……这些人为制造的网络负面舆情极大地引发了公众恐慌,扰乱了社会秩序。“防治类”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毫无科学依据的新冠肺炎预防或治疗方法。例如,“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淑口预防病毒进入体内”“喝板蓝根、双黄连口服液可预防新冠肺炎”,还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兜售某公司生产的单价150元的可用于在家自行检测新冠肺炎的试剂盒……导致超市、药店门前深夜排起长队,全民疯抢谣言中的药品。“民生类”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诋毁、恶意中伤我国各级政府的不实言论。例如,2020年1月26日镇江市汤某在其微信群内发布“新型肺炎是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员被传染带出来的”,2020年1月27日自贡孙某在微信群内发布“此次疫情系解放军传播病毒导致”等谣言,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图1??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热词图谱(三)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负面舆情的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时,由于社会公众对疫情现状不了解、感染途径不明晰、感染后症状不自知,陷入了恐慌、无助和好奇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社会公众渴望获取疫情相关信息的心理,通过传播网络负面舆情来提高个人的关注度和粉丝数量,影响网络环境的和谐。截至2020年2月16日,我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事件辟谣已经多达上万条。相关涉事人员已经被依法拘留,其散布的不实言论也被澄清。反观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的网络负面舆情,大体可以分为现状类、防治类和民生类3种。“现状类”网络负面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毫无根据的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数量及行程。例如,2020年1月24日宁波陈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此人从武汉携带大量病毒回慈溪,望大家转发”的文字和照片;2020年1月27日张家界郝某在其微信群内发10三、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负面舆情传播的原因(一)社会公众的恐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全国各地交通受阻、物流停滞,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紧缺,确诊(疑似)病例迅速攀升,引起社会公众极大恐慌。在基本生存需要难以保证、未来的预期又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难免感到迷茫,情绪容易激化,社会公众激化的情绪和疫情时期的社会现状为网络负面舆情的传播做好了铺垫。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的负面网络舆情很容易相信和盲从,进而衍生出不满、怀疑甚者诋毁政府的行为。(二)政府公信力不足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不断被揭露的以权谋私、失职渎职、作风粗暴、贪污腐败等事件让部分民众对政府产生抵触情绪,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例如,新冠肺炎疫情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第11卷第12期2020年06月Vol.11No.12June2020期间,作为确诊人数仅排在武汉之下的黄冈市,其卫健委主任唐志红面对中央督查组和央视记者的询问知之甚少,无从回答;央视记者探访武汉市红十字会仓库遭到保安阻拦,线上1200万网民观看的直播被迫终止等,都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政府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公众难免质疑政府,负面网络舆情自然掌控了社会公众的思想。(三)商业利益的驱使随着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日益增多,微博、论坛、博客、微信、QQ、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社会公众的表达欲和表达权得到了空前的满足。网络平台在信息传递领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在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个别信息发布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故意杜撰“花花新闻、事情真相”等负面网络舆情,热点问题夹杂着谎言,利用社会公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和网络从众心理来传播负面网络舆情,以期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增加粉丝数量,进而带来商业利益。(四)敌对势力的渗透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外敌对势力不甘罢休,通过外网等渠道宣扬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的负面言论,诋毁中国政府,以期激发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常有境外IP登录微博发布虚假信息,以期引起共鸣,利用引起不明实情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和同情心扩大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宽度与广度,破坏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正向引导建议(一)科学传播信息,提升社会公众恐慌免疫力新冠肺炎造成的社会恐慌主要是因为疫情已经威胁到个人的生命安全,社会公众为寻求自身保护而产生的应激反应,本质是由于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以及相关知识的匮乏。为此,政府部门应该把握主动权,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公众“热搜话题”,利用主流媒体先声夺人,正面宣传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澄清谣言,正向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同时广泛开展线上线下的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能够正确审视接收的信息,将科学真相当作武器,批判负面网络舆情的消极言论和伪科学,提升社会公众恐慌免疫力。(二)建设政府信用问责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政府想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负面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的关键是真相的公开、公正、公平。政府各级领导应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其公信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建设政府信用体系,完善政府失信追责机制、加强民心工程监督,并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公开领导干部不履责、行政承诺不兑现等数据,对失信于民、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的政府各级工作人员予以严惩,将领导干部的任用与奖惩建立在完善信用问责体系之上,以期提升政府公信力。(三)完善网络相关法律,切断负面网络舆情利益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负面网络舆情滋生蔓延,既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也有对政府、个人的诽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负面网络舆情之所以肆无忌惮,与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密不可分,加之负面网络舆情的制造和传播者蓄意炒作,试图达到出名的目的,再通过所谓的“网红效应”牟取商业利益,提供了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的土壤。为此,政府建立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使负面网络舆情不能置身于法外之地,对于非法网络获利,要利用法律手段切断其传播的利益链;同时各网络平台应启用网络实名制和社会公众自律监督制度来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通过建立社会公众举报奖励机制来压缩负面网络舆论的生存空间。(四)加大网络监控,阻截国外敌对势力信息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发布大量的所谓“真相”和“事实”等相关信息,试图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进而扩大事态影响,向党和政府施压,企图引发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极大威胁的群体性事件。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的监督检查,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国外敌对势力恶意传播的负面网络舆情,尽可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及时查清负面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策划人,为政府的惩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删除国外敌对势力涉嫌发布的敏感、鼓动性的言论,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阻截国外敌对势力恶意散布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网络信息。五、结语网络舆情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协助国家审查各地政府的工作态度,对政府管理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自2019年12月武汉市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新冠肺炎相关信息成为网络舆情的关注热点。与此同时,一些扰乱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网络舆情也滋生蔓延,导致社会公众不满情绪高涨,给政府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通过科学传播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相关网络法律、加强网络监管等手段正向引导负面网络舆情发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参考文献:[1]
沈阳.网络舆情的三种结束模式[J].青年记者,2018(19):4.[2]
王心瑶,等.社会媒体下H7N9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9):1232-1235.[3]
YuexinLan,ZhixuanLian,RunxiZeng,DiZhu,YixueXia,MoLiu,PengZhang.Astatisticalmodeloftheim-pactofonlinerumorsontheinformationquantityofonlinepublicopinion[J].Physica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2020,541.[4]
李静,等.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J].新闻界,2020(06):40-48.[5]高旭东,等.网络舆情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06):91-95.作者简介:贺子桐(1996—),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宏观经济政策。?马晓琳(1979—),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宏观经济政策。通讯作者:李艳文1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新冠疫情网络舆情案例
2022年3月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点多、面广、频发成为国内疫情阶段性特点。疫情防控再度面临严峻形势,社情、舆情产生相应变动,在网络舆论场呈发酵态势。净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场,对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主动出击,对内加强正面引导,对外澄清谬误,展开有效舆论攻防,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场主动仗。
一、准确把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场特点
2022年3月以来,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疫区舆论场域由点向面迅速扩散至整个国内网络舆论场。
(一)涉疫舆论高速震荡,对冲趋势明显
疫情变化快,诸如“封城”“捐赠物资被扔”等舆论热点在短期内爆发式出现,多种声音激荡,舆论场压力陡增。最为突出的是,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曾一度遭受攻击。疫情反扑削弱公众信心、耐心,部分不明真相民众被带节奏,网上有人开始质疑我国防疫方针、政策和措施,对抗疫大局造成一定干扰。
与此同时,“纸箱方舱”“武警接管社区”等“猜测式”“断章取义式”谣言此消彼长;一些自媒体为博流量进一步放大谣言,公众焦虑情绪蔓延,疫情下的信息传播呈现“后真相”“后权威”等表征。在疫情反复和谣言、恶意中伤等负面舆情信息的多重夹击下,有的官方发布效果被削弱,先谣言再辟谣的发声模式导致舆情管控被动,舆论场对冲明显。
(二)精准抗疫遭遇信任危机,舆论反噬效应显现
在与奥密克戎的攻坚战中,网络上区域间抗疫模式的比较常常引发舆论场域混战;权威信息发布与公众需求的“时间差”加深了一些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隔阂;医患矛盾、地域矛盾等不断由线下传递至线上,再波及更广范围的线下。
此外,本轮疫情防控过程中“核酸检测机构资质被质疑”“健康云瘫痪”等事件,使民众对相应主体的应对态度、能力水平产生质疑,乃至别有用心者全盘否定“科学防控”等抗疫措施,使有的地方政府遭受信任危机,成为舆情拐点。
(三)舆论攻击裹挟政治外衣,意识形态之争图穷匕见
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初期,凭借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迅速有效遏制,而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却沦为敌对势力大搞疫情政治化、病毒污名化、溯源工具化的“政治话柄”,诸多抹黑中国政府、破坏全球抗疫大局的话语陷阱甚嚣尘上。这期间,随着疫情反复,反华舆论由外倒灌国内愈演愈烈,导致有的网民偏听偏
信,甚至出现质疑国家体制的极端言论。疫情之下的意识形态斗争由政府层面的舆论博弈渗透进民间舆论场。
二、充分认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场复杂局面
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引发的舆情,诸多迹象表明,有敌对势力利用惯用伎俩,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诱导和煽动。
(一)“浑水摸鱼”,含沙射影指责,削弱政府公信力
党中央确定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已经得到实践验证,却屡被质疑,不难看出海内外反华势力舆论造势的踪迹。疫情期间,美国通知驻华某疫区领事馆相关人员“自愿撤离”,后又变为命令“强制撤离”,并向有旅华意愿的人员指出“谨慎考虑前往”。上述一系列动作,以“爱护美国在华民众生命健康,尊重民众个人意愿”为包装,却难掩将疫情问题政治化的本质,含沙射影指责中国防疫措施无效,剑指问题根源来自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继而诱导社会群体情绪走向焦虑。
(二)“离心挑拨”,造谣歪曲事实,误导民众判断力
本轮疫情期间,一博主在某社群自述“去加拿大留学却在机场遭剪护照”。此消息经过境外反华媒体炒作演变为“中国要与国际脱钩”,倒灌至我境内社交平台引发舆情。2022年5月13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澄清该消息为假消息。由此可见,“停办护照、绿卡剪角”是对我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出入境管理政策的极端化曲解,其用心极其险恶。
(三)“里应外合”,误导网络舆论,消减民族凝聚力
在落实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过程中,个别地方存在地域性暴发、蔓延外溢、基层应对混乱等情况,敌对势力趁机误导网络舆论,对我抗疫政策进行污蔑。如“@木木Crow”以上海市民身份发布“无家可归,民房被征用,露宿街头”微博,“@茶壶金鱼”发表“可不能什么都怪疫情”等阴阳怪气的言论,“@石原里美德州分美”网上攻击防控政策,后期IP归属地标注显示,分别来自中国台湾和加拿大、美国。上述言论,如不经甄别,势必破坏我民族凝聚力。
(四)“煽风点火”,极力鼓吹躺平,破坏社会稳定力
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高峰期,网友“腰里别块砖头”在知乎分享自己接了一个显示归属地为美国的电话的经历,电话中对方以其监听我国某市政府的内部会议录音为借口恶意扩大和炒作“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造成不可控的严重民生问题”,不少网友反馈自己也接到类似电话。由此可见,疫情背景下,敌对势力公然抹黑中国,勾连呼应鼓吹“躺平”,对我防疫方针进行解构和误导,诱导民众将线上的情绪宣泄转为线下群体事件。盲目抢囤生活物资、拒不配合封控隔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等少数极端现象,使社会矛盾存在激化风险,对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三、精准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场舆情管控举措
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络舆论场主动仗,必须优化舆论攻防策略,化被动为主动。
(一)着眼全局、整体发力,组织正面引导
当前,国内外斗争严峻复杂,疫情深刻影响经济、民生、政治、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内外压力同时增大,应注重统筹舆情管控大局。在疫情维度治理舆情的同时,从政治、文化等更高维度对公众进行有力引导。从培养“四个自信”着手,深刻阐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示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以此巩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注重精准施策、未雨绸缪。政府和媒体加强密切协作,官方媒体嵌入疫情防控工作全流程、各环节,做好舆论斗争取证工作。及时准确发布疫情最新消息、最新数据,加强对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宣讲解读,提升传播到达率。对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提升信息透明度,缓解民众恐慌情绪。
(二)主动筹划、塑造态势,发起舆论反制
针对敌对势力抹黑、搅局行为,应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反制,采用合纵连横的传播方式。在病毒溯源等问题上加强科学界声音,及时发布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学论断,强化于我有利的舆论统一战线。围绕某些美西方国家“针对一种病毒,采取两种标准”的双标政策,以及其反人类的卑劣行径等,引导国际社会聚焦真相,戳穿“中国是病毒源头”的舆论陷阱,争取更广大中间派国家的舆论支持,呼吁通过全球治理实现全球疫情有效防控。
(三)快速反应、有效作为,管控负面信息
网络用户身份混杂、思想多元,发言门槛低,容易导致不利于我的舆情信息的爆炸式、病毒式传播。因此,要加强社交媒体平台舆情监控,网警、网监、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优化算法等技术手段,提升监管的前置性、准确度和执行力。目前,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已全量或逐步开放“IP归属地”功能,为维护真实互动的社交媒体氛围提供了支撑。
同时,国家网监部门要综合运用技术、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适时开展清网行动,进一步完善负面舆情应急预案,构设辟谣、有害信息清理平台,对歪曲抹黑我抗疫相关有害信息、谣言、不实信息等传播扩散进行有效遏制。此外,要优化应对负面舆情的策略,把握受众心理,对恶意、有害信息,配合制裁措施,进行有力抨击。
篇三: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丁秋雷(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5)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如何有效地应对随之而生的网络舆情成为重中之重。根据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特点,将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而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以防范和化解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冠肺炎疫情;协同治理;信息技术作者简介:丁秋雷(1980-)男,山东汶上人,博士,副教授。基金项目:东北财经大学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研究项目“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危机的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批准号:DUFE2020ZXYB08)。引言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网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1]。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2]。?自2019年12月在武汉爆发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发展成为席卷全国并蔓延全球多地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12月3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15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79万例[3]。其中,中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8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4千例[4]。疫情发生以来,网络舆情与疫情如影相随。正如2020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表示的那样,新冠肺炎大流行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其网络影响也几乎可谓互联网时代以来影响最大的舆情事件之一,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在烈度和扩散度方面更是显可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提高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张力[5]。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能力刻不容缓。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演化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一方面取决于网络结构、信息的结点,这种传播是一种融合另一方面取决于信息内容对民众的吸引力[6]。民众对信息主动搜寻与被动接受的信息扩散过程,又是民众根据其偏好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目前看来,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国内网络舆情的演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触发期、暴发期、波动期和消解期[5][7]。(1)网络舆情触发期。网络舆情的触发是指舆情所依附事件本身的热度,当其对受众的刺激由量变达到质变时,就会促使舆情056主体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传播。在此次突发疫情中,武汉市卫健委在2019年12月30日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31日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因此在31日之前可视为舆情触发期。(2)网络舆情暴发期。这一时期,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而井喷的网络舆情,使身处同一事件空间内的多元主体往往会将各自了解与关心的信息经由互联网平台进行共享与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表达对该事件的态度和观点。2020年1月9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武汉地区出现的不明肺炎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此次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1月23日武汉市“封城”等事件的出现,民众的不安情绪逐渐累加,将网络舆情推向高潮。(3)网络舆情波动期。网络舆情集中暴发后,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发展趋势及特定因素的影响,舆情不会随着事件本身得到控制而湮灭,也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而是进入情况不断变化的波动期。如非理性物资抢购与囤积、湖北省红十字会物资分配不公平、双黄连口服液能否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等事件,引发民众在网络空间中的舆情波动。(4)网络舆情消解期。舆情消解期往往发生于舆情演化过程的末期。在此阶段,大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视域焦点出现转移,网络空间中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消息和评论等逐渐冷却,事件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网络舆情进入一段稳定且较长的回落期。但是由于网络舆情具有记忆性、复发性的特点,一旦出现相关事件,往往容易出现反弹。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由于网络舆情的草根化、多元化、多极化和匿名化的交织作用,使得舆情主体相对模糊、舆情内容多元,导致网络舆情更加具网络信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和偏激性[8]。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息的传播量大、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程度也空前高涨,导致网络
舆情应对存在很多不足,具体体现在:(1)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网以转发官方报道为主要方式,虽具有权威、准确的特点,但是形式较为单一。由于网络舆情往往是突发的、偶然的,这种略显被动的、局部的治理方式,使得很多不符合常识的谣言仍有生存空间、很多显而易见的谎言仍被大量转发支持。(2)响应速度有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疫情、预防、医疗等方面的谣言层出不穷,有些谣言真假结合、现象与理论结合、已知常识和未知描述结合,极具迷惑性[9]。大量谣言以公众关注焦点为切入点,利用公众的认知常识和喜好,迎合不明真相者的心理需求,轻易获得公众信任,以几何级数进行传播。政府在治理谣言的过程中略显被动应付状态,响应速度略显不足,很难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控制与引导。(3)网络环境亟待净化。网络环境中过量的信息狂乱轰炸,对公众的判断力形成极大考验。各类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来源不明、真假难辨的聊天记录、短信截图、短视频等铺天盖地,真实性无从考证。一方面,极易引发民众情绪波动,导致心理失衡[10]。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也催生民众的怀疑心理,加之网络虚假信息、不良言论肆虐,加剧了民众的烦躁情绪和恐慌心理。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如果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广大民众对疫情的认知、判断和行动,引发民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即使网络舆情最终进入消解期,但消解并不等于消失,一旦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或再次出现类似的事件,仍然可能导致舆情危机。因此绝不能疏忽大意,需要建立长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1)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找准舆情“病因”、把准舆情“痛点”,进而对症下药,是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从网络舆情的触发-爆发-波动-消解的演化过程来看,其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民众、媒体和政府,各个治理主体在网络舆情治理上各有其优势,民众具有智力优势,媒体具有信息优势,政府具有政策优势,因此可以集合各方力量,相互配合,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一是依据信息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民众理性推测与有效甄别,从信息及时公开发布角度激励与培育民众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远离网络安全隐患;二是设计主流媒体的自我监控机制,打击各种网络平台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情环境;三是完善政府的网络立法体系。进一步明确舆情治理的基本原则、法律责任、应对措施等,对于故意捏造、歪曲事实、恶意攻击、欺诈行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煽动公众闹事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查处以正视听。(2)建立与网络舆情危机等级相对应的响应策略。在网络空间中,通过收集与获取舆情信息、识别与聚类敏感词语、筛选与分析热点话题等,分析舆情传播过程中对民众、媒体和政府的影响程度,通过准确高效的综合评估和分析,对已经出现的舆情予以主动监测,使得舆情走势得到更为准确的可视化测量和呈现,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舆情响应策略。针对不同的舆情等级,从相关利益马克思主义主体的角度,提出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屏蔽删除、官方辟谣、法律手段等),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并引导舆情的走向,为抢占舆情引导的先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引导网上言论良性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3)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充分净化网络环境。由于网络空间中信息具有海量化、无序化、复杂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单纯依靠人力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明显“力不从心”,亟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信息技术的助力与支持,对这些高维度、高噪音和杂乱化的文本信息进行降维降噪处理,实现敏感词汇的精准辨别和快速遴选。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对社交网络、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进行检测,由于这些言论一般采用自然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做潜在的语义分析,将模糊的语言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符号;进而采取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如建立均值方差模型、相关性分组和关联规则建立)分析评论数据的异常变动,从而对网络信息进行可信度评分,识别出网络谣言,以帮助更好地避免因谣言带来的危害,维护健康的舆情生态环境。网络环境下民众很容易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将会对社会产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影响。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一些扰乱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网络舆情滋生蔓延,导致社会公众不满情绪高涨。本文考虑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策略,即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立与网络舆情危机等级相对应的响应策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充分净化网络环境等,以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参考文献[1]丁海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J].中国领导科学,2014(04):43-44.[2]依法监督和管理网络舆情,防范社会危机[J].民主,2012(03):10-11.[3]央视网.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8155万例[EB/OL].http://news.cctv.com/2020/12/31/ARTIvMbXMdcU3LcUlAprMXhm201231.shtml,2020-12-31.[4]搜狐网.国家卫健委:2020年12月31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例其中本土病例9例.https://www.sohu.com/a/441842185_267106,2021-01-01[5]李书耘.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探求,2020(06):110-116.[6]孔建华.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19.[7]赵耀,王建新.基于多元主体共在与信息即时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2):88-100.[8]曹月娟,许鑫鑫.企业舆情研究和危机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9]杨松.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10]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102-106.
057
篇四: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176·价值工程新冠疫情传播特征及公众网络舆情引导研究StudyonTransmissionCharacteristicsofCOVID-19andGuidanceofPublicOpinion周春良ZHOUChun-liang(宁波财经学院,宁波315175)(Ningbo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ingbo315175,China)摘要院[目的/意义]经过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传播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把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网络传播变化的规律,能有效地治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方法/过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统计收集到的网络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网络的特征。[结果/结论]网络初期发展是未知不可控的,但通过加强公众的判断能力,提高网络媒体素养和落实政府责任,可以将新冠肺炎中的带给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快速平息负面网络传播舆情。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roughtheobservationand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transmissionintheepidemicofCOVID-19,graspingthelawofnetworktransmissionchangesofnewcoronaviruspneumoniacaneffectivelycontrolthespreadofCOVID-19.[Method/Process]ThecharacteristicsofCOVID-19networkwereanalyzedbyreferringtorelevantliteratureandnetworkdatacollectedbystatistics.[Results/Conclusions]Theinitialdevelopmentofthenetworkisunknownanduncontrollable,butbystrengtheningthepublic"sjudgmentability,improvingthequalityofthenetworkmediaandimplementingthegovernmentresponsibility,thenegativeimpactofCOVID-19canbeminimized,andthenegativepublicopinionontheInternetcanbequicklycalmed.关键词院新冠肺炎;网络传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征研究Keywords:COVID-19;networkcommunication;majorpublichealthevents;characteristicresearch中图分类号院C912.6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21)12-0176-020引言新冠肺炎疫情是建国70周年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战役。由于疫情蔓延极快传染性极高,所以公众居家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公众比往常更加依赖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这就造成了网络热度、烈度、敏感度和扩散度都远远超过平常的事态。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是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考验,也对超常时期网络治理能力发起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接二连三的重大事件不仅加剧了公众的恐慌,极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全国的疫情防控造成了麻烦,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治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为此,本文将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的特点出发,考察疫情网络影响因素,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传播的控制与措施。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发言逐渐成为公民参与传播和表达意见的途径之一,几乎所有信息都与网络媒体融合交互,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和推动。网络不但贯串此类事件的暴发、推动和平息,并且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中起到重大影响。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具有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具备这样的条件下从一方面看可以促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解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有可能增加公民对事件的恐慌和某些社会主要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破坏党和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政府的形象,因此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的正确引导刻不容缓。1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网络传播特征分析选取百度指数作为数据源,百度指数本身是互联网信息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大众的关注所在,另一方面也发挥着舆情的导向发酵作用,因此百度指数的解读在舆情分析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收集主流网络媒体新浪微博中央视新闻官方下的网友评论,运用基于python的第三方情感研究snownlp进行了情感积极度的评定,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对445份问卷应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具体使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淤文献资料法:从知网、百度文库以及微博热搜中查阅了相关论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借鉴了先进思想和方法,为本考察分析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于访谈法:走访了宁波多所高校、宁波市火车站、各大广场,结合网络调研,分析公众对新冠疫情的看法。盂问卷调查法:设计《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的舆情特征研究》的问卷调查,回收了有效问卷445份,应用SPSS对数据开始研究。榆统计分析法:从微博及知网上收集了相关的数据资料,利用基于python的第三方情感分析库snownlp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关于传播研究首先将从最直观的特点入手,通过研读课题项目院宁波市哲学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宁波市传染病疫报刊论文,调查数据,参考各种社会人文理论,研究角度包情防控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20-ZX22;浙江省传播、论点、范围和社会倾向等多方面来进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大数据的浙江省重大疫括传播发展、综合性调查研究,筛选得出下列几个重点特征:情防控预测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1NDJC167YB。淤发展特征:新冠疫情的爆发本身就对社会公众的切作者简介院周春良(1982-),男,浙江宁波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社会公众为了护自身安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
ValueEngineering全,对这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极其敏感,非常容易引发网络舆情,而这次的新冠疫情更是相较以往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更加受到关注,其发展速度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传播的发展是一切的源头,传播的发展与传播是不可忽视的部分,通过数据传播的发展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显示,·177·的进行管理效果不大只是杯水车薪。为此,唯有将网络舆情管理归入政府的管理职能和国家的治理体系,极大程度的利用舆情治理作用和各个部门的合作治理,极大可能的做好准备来对网络传播治理的二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保证以公共利益为首位以公共权力为最高,才能着眼长期的通过疫情关键词的媒体指数数据可以看出传播在发展阶段的总体状况,结果显示新冠疫情期间传播在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前期都以较短时间以井喷式快速发展。2019年12月31日,武汉张继先等几位医生首次发出“预警”后,新冠肺炎疫情舆情开始形成,次日财新、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跟进报道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休市整治及疫情相关新闻,舆情形成第一次小井喷,武汉卫健委发布通告,称“未发现明显的人传人证据”,舆情回落,趋于平静。网的高度普及,于传播特征:加快了疫情的网络传播和扩散。这次传播由于人口增长加上科技进步。移动互联的传播在由内到外的三个圈层内,相互推动,来回传播扩散。首先由内层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政府部门,权威媒体重点播报,确定基本性质。再是之前整个紧张的社会气氛当中,由中层也就是各类短视频或者微博微信之类的平台经过整合加工各类相关信息后,以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加大扩散面,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这个阶段首先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了信息。在最后最外层由由个人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群,QQ群等形成网络社区的不同圈层,这类基于熟人之间建立的圈层成员,互相彼此相互信任,信息被快速的全面的传播扩散,并且群众接受度较高。在以上传播方式之下疫情的信息快速占据各类媒体控件对公众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盂可信度特征:网民言论自由,由于信息不对称、网民不仅接收信息,认知和利益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网民对传播中的舆情有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情绪,其中存在有真实正确的信息,但同样也存在大量虚假的信息,谣言一般和真实事件有一定联系,或是篡改部分事实,或是夸大事实,或是道听途说,具有似是而非的模糊性,很难确定其内容可信度。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大众对新冠疫情的各个信息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只要但凡关于新冠疫情,每个问题都能引发传播聚焦,形成网络围观。2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在疫情的负面传播导向面前,政府应该携手公众与媒体共同参与传播的正确引导,来解决负面新闻给疫情防控带来不便的问题,康的宣传教育工作,淤确保人民群众心理健康。重中之重是强化心理健营造正能量的传播氛围。通过传统媒体、自媒体、社区等多种方式普及科学防疫知识。让人民群众能充分了解疫情的危机,改变人民对待疫情的态度以及提高对于负面传播的抵抗力。舆情,于有愈演愈烈的红十字会风波传播以及各个地方激发将舆情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回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当地地方或好或坏的言论都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影响,这些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一步体现光是单一治理实效。使传播走向正轨。盂提高媒介素养。提高媒介对于信息的判定的本领,不传谣不信谣,正确使用媒体传播技术,最大力度利用大众传播资源,增强人民群众对于负面新闻的免疫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舆情工作的治理情况榆多元协同差异引导处理。新冠肺炎事件网络舆情中,必须要承认公民网络言论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无序性,协同各个部门对相应的情况措施来施行有针对性强应变方案携程度高的具体方案。就详细办法而言,政府要加强医疗部门的工作以及建设要加速对事件问题的快速解决,安抚人们的紧张恐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们不良情绪的扩散以及影响,同时还要及时公开事件的发展情况,对社会产生的问题做出及时有效的强力回答,从而得到公众的理解和他们的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的方案。3结论与讨论由于新冠疫情时期的特殊性人们外出不便,传播形式以网络传播为主。关于传播研究首先将从最直观的特点入手,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和分析收集的数据大致罗列了一部分的特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综合性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有新的疫情发生后,公众和政府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及时的应对疫情。同时,政府和网络媒体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大信息公开透明的广度和深度,每个步骤都向公众公布,尽最大努力提供精确、真实、全面的事件信息,让公众知晓事件真相以及前因后果。而且还要提高公众对于信息的判定的本领,使传播走向正轨。只要突发的新冠疫情逐步得到解决,人民的生命健康威胁消失,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减少,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和焦虑也会慢慢减弱,各类网络谣言传播的空间也会变小直至消失,关于新冠肺炎的网络舆情平息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参考文献2018.[1]陈贺昌院.面向传染病主动监控的异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2][3]战红君.传染病异构信息整合分析与综合管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4]刘男张凯..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网络结构研究[D].2018.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D].2015.[D].进展[5][J].李琼芬,2011.中国公共卫生,黄甜,王荣华,2013,等.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特征分析[6]王聪,29(011):1695-1697.[J].物理学报,严洁,王旭,李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时空传播2015.[7]范允舟.综合症状监测系统预警性能的评价及应用研究2020(04):249-258.[D].[D].2016.[8]张宏哲.防控突发性传染病医疗建筑网络的评价体系研究
篇五: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2020年第2期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0 No.2
31期 JournalofWuhanPublicSecurityCadre’sCollege
Ser.No.131
总第1公安机关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舆论引导对策探略陈
菁,宋晓波(武汉市人民警察培训学院,湖北
武汉 430300)[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战胜遏制了疫情。舆情是重要的战“疫”阵地,事实证明,舆情导向正确、风清气正,则有利于汇聚人心;反之,如果舆情导向混乱、各种信息嘈杂,将直接影响民众的战“疫”心理,容易在疫情面前产生恐慌感、无措感。因此,认真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舆情特点,澄清事实,激浊扬清,直面负面舆情的危害,进而制定和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舆论引导的对策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
新冠肺炎;舆论;引导;对策[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390(2020)02-0013-03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国家正构筑起抵御新型冠状病毒的钢铁长城,战果颇丰。疫情背后,漫天的谣言构建起纷繁复杂的舆论态势,形势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将眼光锁定舆论,面对这一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时代产物,我们该如何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引导,让国内民众做好舆论斗争、守好底线、站稳立场,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一、全民抗“疫”时期的舆情特点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面对网络上的漫天谣言和精心包装的疫情消息,以及正打响的全民抗疫战,网上舆论总体积极正面,但也有一些不实信息和负面言论,特别是利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炒作攻击,借机对我们党和政府抹黑攻击,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惯用伎俩。个人言论与官方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在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相互冲突,联合滚动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纷繁复杂的舆论态势。总体分析,当前疫情构建起的舆论各类信息交织,大体呈现以下特点。(一)疫情防控众志成城,国际社会总体认同但伴随杂音以《人民日报》发表《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的评论员文章为时间节点,疫情防控进入全民动员阶段。疫情当前,政府反应之迅速、国民支持配合之程度令世界大为称奇,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和法国等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对中国在疫情应对方面给与了充分肯定和认可。“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积极评价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采取的措施,认为中国采取的很多防控措施远远超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要求,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标杆。但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同时,却也伴随如个别西方国家将“新型冠状病毒”称呼为“中国病毒”,传出“病毒来源于武汉病毒实验室”等杂音,对疫情初期防控工作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二)舆论谣言引发担忧,国际社会负面观收稿日期]2020-04-20①[[作者简介]陈菁,女,武汉市人民警察培训学院政治处副主任;宋晓波,女,武汉市人民警察培训学院政治处民警。13
篇六: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StudyoncharacteristicsofnetworkpublicopinionandpublicdemandsaboutCOVID-19epidemic作者:卞增惠[1];张钟[1];孙红敏[1];王宁[1]作者机构:[1]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03出版物刊名:中国公共卫生管理页码:415-417页年卷期:2021年第3期主题词: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特征;公众诉求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网络舆情特征及公众诉求,为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引导及诉求回应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收集网络舆情信息,依托研究单位的疫情咨询电话收集咨询信息,相关数据整理统计后以供分析.结果舆情信息数量经历了酝酿期、暴发期、持续进展期;舆情信息主要来自于微博、客户端、微信和网站等;每周的星期五、每天的10~12时和22~24时产生的微博信息数量最多.咨询数量较多的话题主要为疫情的社区管理办法、隔离措施、防疫交通管制、核酸检测和出入境人员管理等.结论舆情应对部门应充分利用公众关注度高的主流媒体、公众参与度高的关键时间段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应对负面信息,使公众及时调整生产、生活计划,积极配合防疫管控措施.
篇七: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今传媒2020年第4期媒介聚焦抗疫透视“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舆情分析,2高
榕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70;2.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本文以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舆情的特点、舆情控制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建议。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具体数据的收集、分析、对比和解读,得出结论。同时通过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当今舆情引导与控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结合此次疫情防控期间舆情引导与控制的经验,提出应积极推动政府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积极促进媒体间的合作、坚持推动融媒体的发展等具体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及论述,期望能为日后类似事件发生舆情引导与控制提供相关参考意见。关键词:舆情;疫情;控制与引导;谣言;合作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37-05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2019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该病毒已确认存在人传人现象。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中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背景,研究网络舆情的现状、反思与建议,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当舆情内容包含公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公众容易产生非理智的恐慌感。此时,除了战胜“疫魔”还要战胜“心魔”。科学的舆情控制可以遏制谣言的蔓延,传播正面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舆情控制的内容和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疫情发生期间,事件具有发展迅猛、变化快、涉及面广等诸多特点,相比正常社会生活节奏下的舆情控制面临更多挑战。舆情控制面对非常时期的非常挑战,如何挑起“打通最后一公里”沟通的社会责任,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收稿日期:2020-03-16‘最后一公里’问题”。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综上所述,本文将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为背景,论述此次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并进行相应问题的反思和建议,为日后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控制给出建设性意见。一、疫情爆发期间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一)全名参与,主题集中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相比2002年非典疫情防控,舆情管理的环境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挑战。根据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是1613万台,其中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1200万台,占74%。可以看出,拨号上网计算机仍为上网计算机的主流。同比2019年,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从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网络普及程度远高于2002年,网民数量呈指数增长,从拨号或专线计算机上网,到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发展,公众随时随地作者简介:高榕,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山西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科员,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37
篇八: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推荐访问:新冠疫情期间的网络舆论研究 疫情 舆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