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9篇

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9篇

时间:2023-07-16 10:44:01 疫情防控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5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吴婷婷1,2,朱昂昂1(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发展研究所,上海 201620)摘 要:本文以2003年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梳理分析非典疫情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在传染范围、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等四个维度的差异,分别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供给侧、需求侧、金融市场、产业链和供应链、逆全球化的影响,以此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时期以及在全球蔓延时期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两次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有序地推进全面复工复产,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推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对逆全球化影响。关键词: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产业链;逆全球化中图分类号:F752,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41-2020(05)-0003-09一、引言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迄今为止,国内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的蔓延仍在继续,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这场疫情面前,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受了国民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和2002-2003年非典疫情进行对比分析,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先后在国内和全球蔓延的时间主线,分别讨论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范围和冲击程度。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剖析此次疫情对宏观经济以及主要产业的影响程度以及持续效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长期展望,并提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收稿日期:2020-04-21作者简介:吴婷婷,女,博士、副教授,供职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和金融发展研究所;朱昂昂,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国际化与国家金融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6CGJ006)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3PAGE

  5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二、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典疫情从2002年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03年7月,总共历时约9个月。当时的世界经济关系缓和并逐渐明朗,美元开始出现贬值。在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期间,中国工业生产的速度稳步提升,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连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总的来说,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冲击相对有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003年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周期性上行阶段,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空间充足。在我国经济强劲复苏阶段,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更多地表现为短期冲击,并未改变长期的增长趋势。在2003年一季度,非典疫情的冲击尚未明显,我国GDP增速高达11.1%,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中甚至出现经济过热的发展势头。在2003年二季度,非典疫情的爆发显现出对经济的直接冲击,当季GDP增速为9.1%,环比下降幅度达到2个百分点。在疫情结束之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稳步回升,200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当季GDP增速均达到10%的水平。短期来看,非典疫情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生产侧和需求侧的减少,出口贸易的下降,社会失业率的增加以及物价水平的攀升;长期来看,由于政府及时采取对疫情的防控措施,我国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快速发展。1.供给端影响有限,主要集中在短期非典疫情爆发期间,很多实体企业停工停产,资金链中断,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失业人数持续增加,工业生产量出现较大波动,工业增加值增速与疫情前相比出现明显下滑。2003年3-5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9.3%、7.7%、4.3%。但随着疫情的缓解,工业生产水平逐渐得到恢复,2003年6月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上升至8.3%,且全年累计同比增长为17.0%,较2002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2.需求端所受冲击较大,但很快反弹从非典疫情对三驾马车的影响来看,消费受到的冲击较大,投资和出口受到的冲击较小。第一,消费的短期下降幅度较大。由于居民外出减少,给餐饮、旅游等相关行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波动幅度较大,2003年4月当月同比增速为7.7%,5月快速下降至4.3%,6月又回升至8.3%,此后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必需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两者的增速变化形势基本趋同,并且可选消费品增速的弹性更高,在疫情冲击下的增速变化幅度更大。第二,投资增速保持基本稳定。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003年第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30%左右。从投资结构来看,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三足鼎立,为稳定投资增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房地产投资的月度平均增速超过30%,且全年增速较上年提高约8个百分点。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也有明显增加,我国全年的总投资额仍然处于扩张状态,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第三,出口方面波动较小。非典疫情对2002-2003年出口影响较小,中国对外出口持续保持高增长的趋势。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受疫情影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滞后冲击,PAGE4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5外资使用规模出现了数月的负增长现象,但2003年年末开始转为正值。3.短期内失业率增加,但物价保持相对稳定在疫情的冲击之下,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严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短期内,企业无法正常开工进行生产,严重时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企业为缩减财务成本必然会减少人员的雇佣。另外,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现象也会更加频繁发生,这些都会导致失业率增加。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增长,2003年物价水平出现好转,价格指数整体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成功走出了2002年的通货紧缩区间。(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非典疫情对三大产业均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第一产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农业和养殖业的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短暂的下跌之后很快回升到正常水平;第二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2003年二季度的产业增加值增速环比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下降2个百分点,随后在2003年三季度回升至13.2%;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冲击时间更长,其中,住宿餐饮业和交运仓储在2003年二季度的增速较上季度分别下降5.4和3.6个百分点,直到2003年四季度才开始出现显著反弹。(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1.股市短期震荡下挫,长期回升2003年第一季度,在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国股市整体呈上升趋势,对非典疫情的反应并不明显。到了疫情中后期,随着对经济的负面预期主导市场情绪,股市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股票价格迅速反应并大幅度下跌。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随着经济恢复,股市逐步回升,股价波动趋稳。2.债券市场收益率短期走低,长期上行疫情期间债券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疫情前期由于债券供需失衡,市场处于牛市的行情之中。进入2003年第二季度之后,新债发行频率加快,加之市场受到疫情负面情绪影响,债券收益率出现下行趋势。疫情缓解之后,整体经济开始复苏回暖,市场对国内经济持乐观态度,债券收益率开始上行。三、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的比较分析(一)疫情的传染范围新冠病毒与非典病毒相比传染性更强,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春运的高峰期,因此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病例数超过非典疫情。2020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国均难以幸免于难。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非典疫情,这也使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加复杂多变。(二)疫情发生时我国的外部环境5PAGE

  5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非典期间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正处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市场红利期,加之世界经济处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恢复阶段,中国的出口产量大幅上升。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世界经济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方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规模不断扩大,中美关系也由贸易摩擦逐渐升级到地缘政治、舆论、科技等多方位的博弈。(三)疫情发生时我国所处发展阶段非典期间中国经济整体上行,同时存在着较大的人口红利。外贸需求的增加推动相关产业链的需求上升,资本市场活跃,实体企业主动增加库存产量。同时,重化工业、地产行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整体投资意愿高涨,产能周期出现向上发展的态势。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增速换挡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房地产投资受融资收紧的影响处在下行通道,社会就业压力也限制消费回暖。(四)疫情发生时我国的经济结构与2003年相比,当前中国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同时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遭受的负面冲击也会被进一步放大。从需求结构看,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当前中国经济已过渡到内需消费驱动的阶段,国内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同于非典疫情的外部冲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中国经济,而且由于疫情在国外的蔓延,导致全球生产体系出现停摆,生产要素的流动受阻,产业链和供应链被迫断裂,经济活动放缓,甚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不利的负反馈循环,进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次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疫情在国内蔓延对于中国经济的第一次冲击,二是疫情在全球蔓延后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第二次冲击。(一)国内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第一次冲击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供给端看,疫情在一季度对工业生产带来了剧烈冲击。在疫情早中期,中央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延长了整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停工停产,企业复工复产比例较低。为了有效阻止疫情的大面积扩散,各地政府对主要运输路线实施封闭、禁行的政策,部分运输和物流体系陷入了停滞状态,给工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冲击。大部分企业由于推迟复工复产时间,再加上员工上岗前需要被隔离观察,因此企业面临较高的租金、贷款利息和薪资的成本支出,现金流紧张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工业生产在短期内大幅度减少。从需求端看,短期内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消费方面,影视娱乐、旅游、酒店、餐饮和线下教育等行业收入明显下滑,在线医疗、网络购物和线上教育等数字PAGE6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5经济新业态紧抓发展机遇,快速占据市场。投资方面,部分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投资进度不及预期,居民短期内购物意愿下降,减少了非必需品的消费,使得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支出减少。进出口方面,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处于萎缩下行期,加之各国纷纷出台的旅行禁令减少了国际经贸往来,进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2.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对第一产业的影响。种植业基本不受疫情影响,但养殖业受到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部分地区存在道路拦截、交通阻断的现象,大型交易市场停止营业,流通秩序混乱。各地人员流动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产业尤其是养殖业的正常生产,导致其收入出现明显下跌。对第二产业的影响。由于疫情导致劳动力流动受阻,物流也受到显著影响,各地面临用工荒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尤为明显。各地复工复产时间不一致、生产配套不健全、交通运输不便利等问题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生产。由于制造业本身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产能增速大幅放缓,市场需求也减少,大部分企业的成本负担加重,增长压力更加凸显;由于房地产销售基本停止,房地产投资开发的步伐放缓,使得建筑业受到的短期冲击明显加大。在疫情的冲击下,大中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小微企业受到的影响会相对较大,因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在疫情冲击之下资金链断裂风险会更大。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多数第三产业行业均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其中,交通运输行业运量下降幅度明显,从公路、铁路、民航和水运四个维度看,2020年的运输量均较上年有大幅度下滑。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客流量逐渐增多,同比增速不断回升;住宿、餐饮和旅游行业短期内遭遇重挫,但国内疫情结束后可能会迎来补偿性增长;线下零售行业受客流量减少影响较大,但新零售行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会迎来强劲的发展契机;医疗健康行业在疫情爆发期间迎来新发展,医疗服务供需有巨大的缺口,为相关企业扩大医疗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市场机会;互联网医疗在疫情期间为企业带来了大量新用户,整个行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线教育行业在疫情期间以低成本获取大量新用户,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远程办公行业加大了在国内外的普及范围和深度,互联网巨头的大批涌入加快了企业数字化的进程,推动数字化转型;生鲜电商行业在疫情的催化下大力渗透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部分电商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使得民众对生鲜电商的需求量激增。3.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在短期会遭遇疫情的负面冲击,但中长期的态势则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股票的市场估值主要受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并不会改变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债券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调整导致债券收益率短期内快速下行,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开始震荡回升,整体逐渐回归基本面。银行业短期内将改变信贷投放的方式,侧重于力度方面的调整,但加大信贷投放规模的方向在长期内不会发生改变。社会对信贷的需求将会增加,但由于疫情导致整体经济承担较大压力,加之政策性因素影响,利率在短期内将走低,这使得银行的息差收窄,部分借款者可能在短期内难以按期偿还欠款,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和资管等行业的经营环境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其线下销售活动在短期内7PAGE

  5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的活跃度会大大降低。伴随着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以及中小企业的经营形式恶化,非银行业的资产端会面临较大的资产减值压力。疫情提高了公众对于健康的风险保护意识,寿险业务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二)疫情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冲击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但在全球的传播正在大规模蔓延。对于中国而言,疫情影响主要表现为输入型病例的回流。随着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和蔓延,欧美主要经济体生产体系陷于停顿,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甚至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些因素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反馈冲击,使得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作出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总体来讲,这个阶段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外的疫情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双重演化。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下,世界经济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下滑,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的风险较高。虽然国内的生产生活逐渐得到恢复,但由于国际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加之企业面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的局面,外贸订单出现严重萎缩,短期内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2.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疫情的国际蔓延下,中国与国外的经贸关系遭到了严重冲击,对三大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一产业的进出口双双下降。国内以居家消费为主,且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巨大冲击,国际农产品供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进口成本上升,从而减少我国对海外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虽然国内纾困政策效果显著,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得到及时修复,但国外不少地区由于疫情蔓延而进入紧急状态,并相继实施贸易限制条款,国外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对于第二产业,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对疫情隔离的考虑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相关商品,这对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对于第三产业,交通、餐饮、娱乐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人员流动的限制使得国际旅游、出差和留学等活动遭受阻碍。3.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股市方面,疫情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波动加剧,但由于中国股市与国外股市的相关性有限,在国外股市收益预期存在显著不确定的背景下,部分国际投资者可能重新配置资产,中国股市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债券市场方面,整体而言中国债券是违约风险较低的安全资产,国内疫情首先得到控制有助于吸引国外资金提高对中国债券资产的配置比例,这有利于提升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外汇市场方面,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疫情下的避险因素使得人民币出现了短暂的升值,但从长期来看,未来人民币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中美贸易博弈的发展态势。4.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疫情爆发导致中国产品在原材料、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环节受到一系列冲击。第一,环境冲击。由于疫情在国外迅速蔓延,大量外国企PAGE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5业停工停产,导致外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交通管制也使得供应链流畅性下降。第二,供应冲击。国外受灾地区的物流枢纽受阻,导致材料运输中断,各种生产物质供应短缺。第三,需求冲击。由于担心公共场合交叉传染,购买者多采用线上方式而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这将减少许多商品的需求。第四,流程冲击。由于交通管制和各项隔离措施的实施,企业的生产调度不如平时灵活,使得生产流程可能出现断续。5.对逆全球化的影响疫情的大规模蔓延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各国经济的稳定性。全球供应链维系着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运行,但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的脆弱性加大。在应对疫情危机时,部分国家不是采取密切合作的方式,反而实施了一些贸易限制令,使得逆全球化的声音有所增强。同时,疫情蔓延也迫使各国政府去独立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逆全球化的浪潮。图1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图1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经济的传导路径9PAGE

  5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五、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对策建议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带来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冲击了国内金融市场,破坏了国际供应链的整体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及时总结逆周期调节经验,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和推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稳定金融市场,推动产业发展,既要完善产业链,又要正确应对逆全球化浪潮,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增长。(一)做好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目前,我国的疫情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工作也已经从应急状态进入到常态化防控状态。但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所以必须不断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一是加快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的原则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做好专业机构防控工作的常态化,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觉意识。三是保证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常态化,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确保医疗机构、学校和监管场所等重点机构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扩大“应检”,鼓励“愿检”,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老人和儿童的防护指导工作。(二)积极有序地推进全面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应及时推进全面复工复产,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第一,应分区、分级恢复各地的生产秩序。对于低风险地区,要从应急性防控过渡到常态化防控,及时取消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相适应的防控举措,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对于中、高风险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疫情防控形势,采取差异化管理办法,安全有序地实行复工复产。第二,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政府应聚焦重点产业链,通过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特别是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整体效益和水平。第三,我国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发展新型消费形式,探索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动能。(三)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推动经济增长在供给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需求端,既要有效扩大内需,又要弥补外需的不足,帮助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刺激公众消费,同时加大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启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新”一轮基建。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恢复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刺激出口,加速贸易中心向亚洲集中,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PAGE12020南方金融·总525期5(四)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一是要加大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力度,增加对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扶持,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二是支持商业银行进行多渠道融资,通过发行可转债、永续债和优先股等方式增加资本金,增强吸收损失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推动商业银行加快金融服务的创新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银行既要提升线上金融服务,又要紧抓消费零售业的变革机遇,加快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四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股市、债市、期货市场风险监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目前,全球的生产布局正在重新洗牌,我国应抓住这次变革机会,积极调整和进一步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一是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数字贸易和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把我国产业链从中游环节向上游环节进行延伸;二是从全球布局角度出发,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走向多边市场和多边供应,保障关键性原材料的稳定供应,降低因个别市场设置贸易壁垒而导致出口大幅下降的风险。(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对逆全球化影响在逆全球化思想有所抬头的现实背景下,我国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方面的深度合作,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疫情严重区域进行抗疫援助。积极宣传推广我国在抗疫中总结的经验,加强国家之间的民间交流,增进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积极恢复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全球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行,用市场化的方法支持出口,降低其他国家对于我国优势产业集聚的担忧,阻止逆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1]白永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应对措施[J].区域经济评论,2020(2).[2]冯俏彬,韩博.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财政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J].财政研究,2020(4).[3]梁艳芬.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20(2).[4]刘庆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当代贵州,2020(12).[5]任儒梦,金展颖.新冠疫情下国际资本市场走向探究[J].中国商论,2020(8).[6]孙久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J].区域经济评论,2020(2).[7]田素华,李筱妍.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对中国开放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20(4).[8]王宇.全球金融市场:走过三月的惊涛骇浪[J].南方金融,2020(3).[9]尹响,易鑫,胡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应对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冲击的中国方案[J].经济学家,2020(5).[10]赵红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20(2).[11]智艳,罗长远.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思考[J].学习与探索,2020(4).(编辑:李锋森)11PAGE

篇二: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经贸观察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杜雨润【摘

  要】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中国及至世界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从企业、社会保障、消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外贸六个方面阐述分

  析了本次疫情造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关键词】新冠疫情;经济影响;对策分析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疫情在我国二、社会保障方面突然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起到疫情首先使得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虽然国内疫

  系受到考验,这期间,大量的医疗患者

  情经过严防严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

  进入医院进行治疗护理,产生巨额的医

  到控制,但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不

  疗费用需要医保体系和个人进行承担。

  容小觑,而且国外的疫情持续蔓延,有

  企业的开工复产率低,运营成本增大,

  愈演愈烈的态势。在疫情发生的几个月

  目标利润降低,从而导致社会保险资金

  里,中国经济受到重大考验,主要体现滞纳或断交,劳动者失业率提高,收入

  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或中断,难以承担医疗支出和生活

  成本支出,社会救助群体增加,社会福

  一、企业层面利支出增加,影响社会的稳定,弓发严

  疫情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的企业

  重的社会危机,从政治、经济因素妨碍

  影响是不同的,如餐饮、旅游、娱乐业

  社会保障的稳定、调节、促进发展和互

  等行业受到冲击,而医药医疗、在线

  助功能,这点从美国最近这半年出现严

  产业等行业受益,但总体来说,经济都

  重的社会动荡不安可见一斑,而作为重要承受下行的趋势。企业作为独立的以

  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冠疫情自发生

  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最大

  以来,中国充分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

  化是其目标,面对销售市场出现萎缩,性,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建立全民疫情

  复产复工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开工

  防控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不足是较为普遍现象,从而使的营业收

  应对策略。入明显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盈利全面下滑,于是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导致

  三、消费方面投资行为减少,用工减少,创新行为不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足,这其中中小企业尤其明显。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整体

  12ECONOMIC

  &

  TRADE

  UPDATE上升的因素之一,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疫情的发生更使消费领域受损严重,如影视

  消费、酒店住宿和餐饮消费。由于经济

  发展活动往往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聚

  集,为了防止疫情的大范围扩散,绝大

  部分地区都出台了限制人员流动、聚集

  的措施,在严格的社区管控情况下,除

  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外,绝大部分的经

  济活动接近处于半停摆的状态。国民经

  济的发展,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个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一循环

  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减缓甚至

  堵塞循环,使整个经济循环运动失灵,而消费是改进和完善这一循环的指示

  器,它是承上启下,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的一个关键要素。经济活动的减少使消

  费收入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

  应,因为一部分行业收入的减少,居民

  和企业消费、投资的能力会受到限制,还会对其他行业产生间接影响。这就是

  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居民

  消费减弱,主要是合理消费水平降低,常常只维持基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

  低消费水平,严重影响了需求导向型市

  场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中国有庞大的人

  口数量和相对较多的增长速度,消费的潜力始终存在,所以疫情期间,消费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四、经济发展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疫情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下行

  压力,但是由于中国具有的雄厚经济基

  础和显著制度优势,对国民经济中关系

篇三: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四: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目前为止,国内疫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仍在继续蔓延。这场突发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冠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1.对总供给的影响。就供给而言,新冠疫情在第一季度对工业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在疫情的早中期,政府为了防控病毒蔓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延长春节假期,全国范围内停工停产,对国际国内的航空、铁路、公路等主要运输路线实行封闭禁运,部分运输和物流几乎停滞。再加之员工上岗前需隔离观察,这些因素给工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在短期内大幅减少。

  2.对总需求的影响。自新冠疫情以来,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出口都出现了較大幅度下滑。就消费而言,我国是从疫情爆发的初期,就对疫情进行集中防控。防控政策使居民的外出减少,餐饮、旅游、交通、影视等相关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现象,且部分消费时效性较强,疫情过后补偿也很有限。相对于投资和出口,消费下降幅度最大。就投资而言,由于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需要,全国大部分地区延迟7个工作日复工,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推迟了11个工作日,其他省份推迟了2个工作日。在此期间,房地产、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几乎全面停滞。即使复工,资金流、物流、人流等由于

  种种原因难以正常运转,大部分企业无法恢复到正常的生产水平。因此,自疫情爆发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疫情对进出口也造成明显的冲击。因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对某些国家的影响远远超过我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封国”“封城”等措施使全球贸易活动锐减。一旦持续时间过长,可能造成全球产业链的断裂,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出口需求大幅减少。

  3.对物价的影响。在短期内,由于疫情防控对交通进行封堵,影响了农产品物流,致使农产品供应不足,加之群众囤积生活物资和寻求避险资产而发生的恐慌性抢购,导致多地物价普遍上扬。另外,疫情防控所需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由于需求暴涨,供给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必然会助推通货膨胀水平短期内上升。不过,政府很快开启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定平抑物价的措施,解决了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口罩等防护物品的供应缺口虽然短时间内难以化解,但由于口罩等行业门槛不高,加之我国制造业基础良好,很快上马相关医疗用品生产线,增加产能,满足了相应的需求。总之,随着生产和供应的增加,恐慌性抢购现象逐步消除,物价很快回到企稳的轨道上来。

  4.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工资和奖金。其中电影、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员工的收入明显下滑。另外,不少行业和企业采用计件薪酬制,如外卖、快递、的士,他们的生活保障低,收入起伏较大。受疫情影响,企业无法正常开工,一些小微企业甚至破产倒闭,社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之服务业本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这次受疫情

  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服务业。在企业停产甚至可能破产倒闭的形势下,企业为减少成本必然裁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5.对产业的影响。对第一产业——农业的影响。种植业受疫情影响不大,但养殖业受到的负面影响却较为明显。由于疫情防控政策,交通阻断,物流不畅,一些大型交易市场停止营业。另外,由于本次疫情发生的源头很可能是野生动物,消费者自然心理排斥哪怕是家养的野生动物,种种因素致使养殖业陷入困境。对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影响。由于疫情和防控政策的影响,各地开工时间均不同程度地予以延迟。加之口罩及防护物等医疗物资短缺,给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或多或少的干扰,产能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导致工业增长显著下滑

  。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影响。前文已提及这次疫情对服务业影响最大。与居民消费有关的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受到的冲击堪称严重。另外,线下教育培训、线下零售交易等也受到不小的打击。不过,也有一些行业受疫情影响“因祸得幅”。如医疗物品制造与供应、网络医疗、病原体检测、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行业,预计将在本次疫情中受益。

  二、面对疫情的应对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较之于历史上曾经的“非典”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力度更大,负面影响更广。中国人民仍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全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中,面对疫情的应对之策,最重要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疫情的日常防控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疫情战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疫情防控也已从应急状态转入日常防控状态。但我国还未从根本上打赢

  疫情这一仗,国外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国内疫情随时存在反弹的风险,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完善疫情的日常防控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做好专业机构的日常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机构和医疗卫生等专业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加强医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二是健全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口罩、防护服等物质储备库,按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的原则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应急物资的供应,切实提高对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保证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密切关注。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对学校、机场、火车站、医院等重点场所密切关注,防控措施要落实到位,扩大“应捡”,鼓励“愿捡”,加强对儿童、老人的防护。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体现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首先,适度提高政府的赤字率,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在调整财政收支总量规模的同时注重结构的调整。其次,增大减税力度,普遍地阶段性地对企业减税降费,缓建企业的生存压力。再其次,对于湖北等疫情重灾区企业和小微企业,应给予更直接、更大幅度的税费减免;最好发挥国债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增发国债额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国债资金流向与疫情相关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确保疫情防控资金落实到位。

  3.灵活适度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既要有普遍性,也要有针对性。首先,公开市场操作要以稳定市场为短期目标,以修复经济增长为中长期目标,中央银行在向流通领域释放流动性的同时,要通过专项贷款等工具加大对企业的定向支持,促进有关企业的复工复产。其次,掌握好降息、降准的结构和力度。降息、降准应以结构性为主,根据受疫情影响的不同程度,对不同的区域和行業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具体说来,通过降息减轻湖北等重灾区、服务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压力。通过降准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制造业密集区域提供信贷支持。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灵活有度的货币政策,其目的都在于刺激受疫情影响而趋于低迷的总需求。总需求增加,就业率就会上升,就业率上升,收入自然随之增加了。

  4.有效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企业家们应积极应对,争取转危为机。首先,企业家们可主动与政府、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相关各方沟通联系,化普通协作关系为共生共利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共同承担风险,渡过难关。其次,我们要利用疫情危机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引导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升级,将生产要素从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兴产业转移,这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次巨大挑战。再其次,企业家们需要密切关注政府的政策措施,主动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在疫情下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增加总供给,从而平抑市场物价。

  5.精准实施产业政策。针对不同产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不同,精准实施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前文所述,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工业和服务业。对于传统工业,面对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要加快部分领域机制改革,有序开放电力、汽车、能源等基础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消除对所有制的歧视,支持房地产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强化住房的实体经济属性,弱化其金融属性,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对于服务业,应着眼长远,化危为机,加快服务业恢复和稳定增长。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行业的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其拓展线上服

  务,适时出台加快服务创新的政策措施,着力完善灵活用工保障制度,鼓励服务业企业实施兼职、非全日制就业,共享员工等灵活就业方式,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及社保缴纳规定,服务业是容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恢复和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

篇五: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各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波及,如何应对疫情,恢复行业健康发展成为诸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宏观和行业两视角剖析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疫情影响,助力经济快速发展。

  一、引言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爆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目前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短期看,疫情极大冲击了我国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但长远看,疫情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治理及商业运转模式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将加速社会治理、商业运营等改革进程。疫情爆发后,已有大量专家学者从宏观经济、微观主体等层面分析其影响,本文基于宏观影响分析,剖析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疫情,助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二、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且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因此,疫情冲击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宏观层面上,疫情冲击短期影响较大,已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1.需求侧,消费、投资、出口均有所下降

  一是以隔離防控方式避免疫情扩散,虽减少了人流的大规模流动和聚集,但导致餐饮、旅游等行业消费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2020年严重萎缩;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同程旅游节前发布的《2020春节黄金周居民旅游消费趋势报告》预测出游人次将达4.5亿,本应火热的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瞬间冻结。

  二是工厂复工、工人返程延迟,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全国除湖北外,各地复工复产快速推进,多数重点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已达90%以上,浙江高达99.8%。但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较慢。且长达近一个月的停产停工,投资大幅下降。

  三是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国际疫情不容乐观,将对我国出口继续造成影响。数据显示: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91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17.2%,进口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下降4%,贸易逆差70.9亿美元,2019年同期为顺差414.5亿美元。由此可见,受疫情冲击,我国1-2月进出口同比增速均下滑。

  2.供给端,服务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

  疫情期间,限流等原因严重影响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经营活动受到干扰,企业停工减产,二产增速显著回落。

  (二)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分析

  1.餐饮行业损失较大

  为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1月底到2月末各类聚餐、婚丧嫁娶宴会大规模取消,餐饮行业仅提供线上售卖,几乎全部停止堂食,大量不易储存的备菜低价甩卖,更甚者直接扔掉,损失惨重。数据显示: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高达10050亿,2020年这一数据严重下降。

  2.旅游业全行业资金吃紧

  中国境内外游客数量“断崖式”下降,大量旅游订单取消和退款,退改率超过80%,企业现金流紧张,全行业资金链吃紧,旅行社、航空公司、酒店、景点等无一幸免。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假期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按平均增长预测,2020年春节假期若不受疫情影响将接近5500亿。但目前86.8%的旅游企业暂停经营,旅游业停摆期间日均损失估算超过170亿。如携程旅游,将疫情带来所有消极因素考虑在内,若不计股权报酬费用,预计2020年一季度运营亏损为17.5亿到18.5亿,净营收同比下跌45%至50%。

  3.房地产业成交量大幅下降

  一是新房销售方面,1月26日,中国房地产协会号召,暂停售楼处销售活动,疫情过后再恢复。房地产业2月销售量暴跌了9成。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后25天内,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仅成交56万平,同比下滑93%,其中,一线、二线与三线城市分别同比下滑88%、99%、96%。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交量大幅下降,房企资金压力巨大。

  二是二手房交易方面,主要城市成交量降了6成左右。数据显示,2月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8个全国主要城市的链家二手房成交量均大幅下滑,其中武汉二月整月零成交。究其原因,业主受疫情影响对房价预期较低,房源供给大幅下降,购买方推迟或取消购买现象大比例存在。

  三是房屋租赁方面,2月同比下降超过8成。数据显示,2月份18个重点城市的住房租赁总成交量环比下降幅度高达78.9%,相较于2019年2月数据降幅高达82.7%。疫情爆发导致人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口流动降低,大量租赁人员滞留原籍未返回居住地,或由于小区封闭管理禁止外人入内等原因导致市场供需均下降,导致房地产租赁市场低迷。

  4.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均受影响

  建筑行业停工,导致大量项目搁置,建筑工人受疫情影响,无法准时复工,整个行业损失巨大;金融业受疫情影响,二月住房部门贷款减少4133亿,且后续由于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良率会大幅上升;农林牧渔行业,疫情爆发严重影响物流业正常运转,导致饲料、活禽屠宰等均受限制,生产、销售双边挤压,损失惨重。

  5.电影、交通等行业均受到较大影响

  众所周知,春节档占全年票房比例较高,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占全年总票房的9%。2020年春节档本饱受期待,预计总票房近70亿,但受疫情冲击,影片撤档、院线暂停营业,2020年春节票房惨淡,整个电影行业损失巨大。交通运输业,一是公众非必须不动、急需少动、必需自驾出行,且春运返乡规模大幅下降,周期明显拉长。二是货物运输总需求减少,防疫物资运输大幅增加。三是由于我国出口受疫情影响一定程度下降,直接影响港口生产运输。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虽严重影响了我国大部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亦推动了部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如数字金融、线上购物、线上研学、闪送、手游等。

  三、应对措施和建议

  (一)餐饮行业

  随着疫情基本控制,餐饮行业面临着供应链、人力、资金、顾客安全感等多重风险。如何更好地适应目前局面,实现餐饮业快速健康恢复值得探讨。

  一是继续完善线上业务。疫情期间免接触配送模式发展迅速,餐饮业线上业务得到居民普遍认可。目前,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大多顾客出于安全考虑,线上需求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应继续完善线上业务种类,创新服务方式,发挥优势,推动产业复苏。

  二是引入更多的高科技因素,加大机器人使用频率。一方面可缓解受疫情影响人员紧缺现状,另一方面亦可实现真正无接触式送餐服务,提高餐饮业配送效率。

  (二)旅游业

  为促进疫情期間旅游业逐步恢复健康发展,国家层面、金融机构、旅游企业本身均应采取一定措施。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是政策支持方面应普惠性和多元化相结合。如国务院已出台税收优惠、文化和旅游部已出台暂退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等。在此基础上,应结合旅游企业特点,实施差异化帮扶。如暂缓旅游企业员工社保和公积金缴纳、设立政府帮扶基金等。

  二是金融结构应针对旅游行业分类管理,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如为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提供信贷优惠或者贴息服务、适当延长旅游企业还款期限、创新适合旅游企业由于固定资产低而抵押物不足的金融服务产品。

  三是旅游企业本身应及时调整经营,创新服务方式。疫情爆发导致境内外游客数量大幅下降,但在线业务受到的波及较小。因此,旅游企业应结合疫情发展现状,开放线下业务同时,创新线上业务方式。如充分发展数字旅游、试行线上研学、进一步开发文创产品等。同时,充分利用好时间,研发旅游新产品,利用在线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员工培训力度,练好内功。

  (三)房地产业

  目前,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而房地产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约20%,加之房地产消费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重要性毋容置疑,稳定了房地产业就是稳定我国经济增长。为缓解疫情对房地产冲击,帮助房地产企业顺利渡过难关,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继续贯彻落实“房住不炒”方针、将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权限下放等。

  一是因城施策,适当调整限价政策。高端项目限价原则明确,保障房地产企业正常拿地的积极性。中低端项目适当给予房地产企业定价的自主空间,稳定市场价格,防止房价出现大幅波动。

  二是金融机构应给予房地产企业一定支持,如延缓还款期限、适当给予利息优惠等,以此缓解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吃紧现状。

  三是房地产企业应创新售房模式,疫情余波下,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居民外出看房欲望较低,适时推出VR看房等模式,调动居民购买积极性,推动行业发展复苏。

  (四)金融业

  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疫情对传统业务冲击较大,但线上等新兴业务影响较小。探索线上业务创新服务、加大数字金融发展力度等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一是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模式,创新线上服务产品。如中小银行机构通过小程序、云后台等方式,开展金融产品服务,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应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更多地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

  浅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二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线上线下业务开展。数字金融是金融业未来新的增长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高新技术融入业务开展全过程,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通过数据库掌握企业征信情况、经营情况等,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也促使不少行业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转向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是显露地淋漓尽致,因此,顺应发展大势,加快“新基建”建设进度,将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是未来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篇六: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及政策建议

  导语

  新冠疫情爆发在带来生命安全威胁的同时,也为中国本年度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普华永道基于疫情现状,分析疫情对经济增长及个别行业的影响,并就国家已出台政策提出应对及宏观政策建议。

  01自2019年12月8日出现首个病例以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持续蔓延2个月。据“新浪新闻”发布的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2月13日19点22,全国累计确诊59901例,现存疑似13435例,死亡136例。其中,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累计确诊48206例(武汉32994例),死亡1310例(武汉1036例)。湖北以外,广东、浙江和河南的累计确诊人数也都已经超过1000例。毫无疑问,无论从确诊还是死亡病例数量看,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规模已经超过了17年前的非典肺炎疫情。

  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级政府在春节后显著加强了防控应对措施,对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城市在事实上进行“封城”,加上湖北外其他城市的输入型病例大多已过潜伏期,过去几天全国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尽管如此,由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复杂、病毒变异概率等因素还不明确,卫生防疫专家对何时出现拐点尚无定论。

  资料

  在未来阶段,两大因素将影响疫情发展。

  1)消极因素:元宵节之后,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复工或部分复工,省际、城际之间人员流动大量增加。大规模务工返程带来的病毒传染风险将明显扩大。武汉以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发生第二轮爆发性传染的风险不容低估。同时,在湖北等地区,疫情有向乡村蔓延趋势,而这

  些地区的医疗资源可能严重不足,从而为防控疫情带来严峻挑战。

  2)积极因素:随着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投入使用,以及各省派往武汉和湖北疫情严重地区的医护人员也已陆续到位,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的医疗救治能力不足情况将得到明显缓解;杭州、南京、苏州等二线大城市加强了隔离和排查等应对措施。

  02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会非常明显。自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国内外机构进行了预测。其中多数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下降大约2个百分点,即增长4%左右,剩下三个季度增速将根据疫情结束时间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长将呈现出“V型”形态。

  总体来看,本次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将会明显超过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方面,无论是确诊人数还是死亡人数,本次疫情的规模都已明显超过上次。另一方面,与“非典”时期相比,当前的增长环境、产业结构与政策刺激空间都已发生变化,对缓解及应对冲击都相对不利。不过,与任何灾害引起的冲击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冲击必定是短暂的。当疫情结束之后,经济增长将很快回到由基本面决定的正常轨道上来。

  综合国内外机构的主要分析预测结果,我们认为,如果疫情在3月底或4月初进入收尾阶段,那么今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可能分别为4.5%、5.0%、5.8%和5.7%,全年增速将在5.2-5.3%。

  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主要来自对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具体影响。

  消费方面:本次疫情爆发于春节之前,对消费影响比较大。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消费最旺盛时间段之一。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

  企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消费大幅度减少。其中,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行业首当其冲,有关企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当然,受到交通管制和隔离影响,网上购物、网上订餐和网上娱乐等此间相对活跃,可以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影响。疫情期间所积蓄的某些消费需求也会在疫情后释放,但像餐饮、娱乐等消费在此期间形成的损失难以弥补,同时疫情还会冲击一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总体上讲,预计一季度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能会放缓5-6个百分点。

  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多年的需求结构调整,2019年消费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大约为60%,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也是本次疫情冲击强于2003年“非典”疫情冲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方面: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无法按时开工,生产订单被迫取消,投资也将相应减少。不过,总体上看,与对消费影响相比,疫情对投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我国一般制造业原本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以汽车行业为例,2019年汽车销售和产量都在下降,经销商、制造商有大量库存。由于延迟复工造成短时间停

  工停产,对企业实际影响相对有限。对基础设施项目而言,一些项目开工可能会延迟,但这些项目在疫情过后会陆续开工,全年来看实质性影响也不大。事实上,疫情还有可能推动一些大型医疗基础设施项目的新增投资。另外,政府近期密集推出一些救助措施,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减税降费(特别是中小企业)等,也会有利于企业维持必要投资水平。

  由于投资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加上政府对投资的刺激有望加大,预计2020年投资对GDP增长贡献度将有所提升。

  进出口贸易方面:由于疫情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趋缓,加上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实施,2020年进出口贸易将继续放缓。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31日宣布此次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一些国家采取了撤侨、限制入境和暂停航班往来等短期措施,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节日期间很多人因疫情取消出境旅行计划,将导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大幅度下降。

  综合来看,无论是疫情期间(第一、二季度)还是全年,我国经常项目仍将保持一定的顺差,但相比去年可能有所下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与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由于国际收支保持基本稳定,加上在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中承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计也将继续稳定。

  03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不同行业将产生不同影响。大致而言,对旅游、线下娱乐、酒店、航空、物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将产生较大负面冲击,而对制药、电子商务、网上娱乐和保险等则会产生相对有利的影响。

  _

  _

  受负面冲击的行业

  _

  _

  01_

  文化休闲及旅游业

  _

  _

  疫情全面升级后,文化和旅游部接连发文,暂停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业务。同时,各地方文旅主管部门也积极部署防控工作,例如,北京市取消了包括庙会在内的各类大型活动,故宫博物院也首次因疫情而闭馆。全国文旅系统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全部关闭并取消文化活动,各大旅游景区均已关闭。另外,文艺院团也已取消或推迟演出活动,剧场暂停对外开放。至此,全国所有文旅休闲活动已完全停滞。

  以上活动的暂停,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群聚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何时能重启,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疫情。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资料

  02_

  影视娱乐业

  _

  _

  每年“春节档”都是电影市场重头戏。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刷新了春节档票房纪录。2020年春节档排片,有九部电影同时上映,原本被寄予厚望,市场预测票房有望接近70亿元。然而,随着疫情升级,居民在家不出门,使得这些影片不得不集体撤档,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也将破天荒颗粒无收。

  资料

  从历年数据可见,随着春节档票房收入攀升,该期间收入占全年票房比例越来越高。从2016年起占比超过5%,2018、2019年的占比均超过9%。可见春节档重要性也在上升。我们预计,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窘况或将导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零增长”,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

  03_

  餐饮及零售业

  _

  _

  春节本是消费旺季,但为配合疫情控制,政府号召广大人民减少外出、留在家中,此举对餐饮及零售业无疑是沉重打击。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今年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旺顺阁2020年60家门店同期营收仅为455万元,较2019年同期2157万元下滑79%;眉州东坡春节假期共遭顾客退订11144桌,损失收入约1700万元;海底捞从1月26日起全国550多家店停业至今已10多天,收入损失及人工成本预计超过7亿元;西贝往年春节整体营收接近7亿元,但2020年几乎全部归零,其董事长贾国龙在

  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照这个情况发展,目前账上现金流扛不过三个月。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我们估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资料

  疫情对于餐饮和零售业务的打击不仅仅是销售额损失,店面租金、人力和存货等成本将对经营构成持续的压力,后续仍需关注这些零售企业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04_

  交通运输业

  _

  _

  往年1月至2月正值春运客流高峰期,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封城”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外加返乡或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给交通运输业带来显著影响。据交

  通运输部估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运前27天(1月10日至2月6日)全国发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

  资料

  随着疫情扩散,交通运输业将持续受到冲击。以民航业为例,据飞常准数据,2020年春运前24日,国内计划执行航班约47万架次,取消航班九万余架次。从2月起,每日取消航班超过一万架次,许多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率超过50%。跨境航线方面,全部取消来往中国内地航班的外国航空公司数量也在增加。我们预计疫情将给交通运输业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带来巨大压力。

  05_

  制造业

  _

  _

  每年1至2月是春节假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淡季。然而,今年疫情情况特殊,让许多工厂停工时间延长,势必也会让这个淡季持续至3月,甚至更长时间。今年春节较往年早,1月初已开始春运返乡,由此预计疫情将至少影响今年一季度该类制造业的生产进度,从而拖累全年产量和销售。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国内制造业陷入停滞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溢出效应,影响国际相关产业链中上游企业的采购需求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供给。例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武汉中断了液晶面板和LED面板生产,将导致国际市场上相关供应减少,推高在电脑显示屏、电视机及其他产品中使用这些面板的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诸如此类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有待进一步观察。

  06_

  房地产业

  _

  _

  为有效预防疫情蔓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于1月26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房地产开发企业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售楼处已关闭,部分城市更是直接关闭网签系统。此外,建筑工地已基本停工,土地拍卖暂缓,地产中介也悉数停业。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开发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暴跌95%。另据克而瑞监测,春节前后一周房地产销售数据基本接近零。随着疫情持续,预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开工和竣工都将受到不小影响。

  资料

  _

  _

  带来机遇和利好的行业

  _

  _

  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另一些行业带来机遇和利好。

  01_

  医疗卫生物资及制药

  _

  _

  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供给不足。随着疫情发展,全国各地相关工厂日以继夜生产相关物资。为解决“口罩荒”等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明确表示,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不用担心疫情过后产能过剩,疫情后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可以预见,这一类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生产行业将因为疫情而得到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医疗专家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各类中西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展开。譬如,最近多家医疗机构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认为,本次疫情过后,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改进,制药行业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02_

  电子商务

  _

  _

  在本次疫情中,许多民众长时间居家,足不出户。这种状态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网购和在线订餐等领域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已达2.24万亿元,当年增速虽然只有不到16%,但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33%,当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也达到23%,接近四分之一。

  资料

  我们预计,受疫情影响,额外需求将让2020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回升到30%左右,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将攀升至30%。

  03_

  在线娱乐、在线教育

  _

  _

  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除了网购以外,也包括其他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

  另外,随着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其他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线下无法开展线下课程,职场人士因在家办公而空出通勤时间,预计各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业务收入也将因此获益。

  04_

  远程办公相关产业

  _

  _

  春节假期结束后,2月3日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已陆续有企业开始复工,2月10日起,上海等又一批城市企业即将复工。不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复工企业仍以在家弹性办公为主。受本次疫情应对推动,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常态化。不过,过去第一周情况显示,许多企业远程办公并未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多个工具均“掉链子”。例如,一些企业使用的远程办公工具出现消息延迟或者显示未读现象、视频会议卡顿;企业远程通讯工具也出现崩溃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出远程办公工具负荷量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同时在线的巨大流量。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几周,疫情不可控性仍然较高,预计部

  分企业仍将以远程办公为主。即使未来疫情过去了,企业或许也将因此重新思考资源配置,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提高韧性的方式。可以认为,这将利好网络电话、网络视像会议、多人协作平台、数字化业务或财务系统等远程办公工具相关产业发展。

  05_

  保险

  _

  _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已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保险密度已超过3000元/人,保险深度则达到4.30%。本次疫情初期,有部分疑似或确诊病人因负

  担不起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耽误病情,更有确诊病人因此拒绝治疗、甚至隐瞒病情,间接导致更多人受到传染。

  随着疫情发展,多地政府已表示将全额承担受感染病人医疗支出,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也开发相应健康险产品。我们预计,经过本次疫情,普通民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拉动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有利于保险行业发展。

  04国家已出台政策应对及普华永道宏观政策建议

  自疫情在武汉地区爆发以来,湖北通过“封城”阻断了向外人员输出,省内多个城市通过停驶公交、小区封闭等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湖北之外其他省市也进一步升级了交通和人员管控。在患者救治方面,中央调配全国各地医疗团队支援湖北。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投入使用后,接诊能力逐步提升。方舱医院建造、征用学校和宾馆建立轻症患者集中收治场所等方式进一步扩

  大床位供给。这些措施对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致死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两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调运,并逐步开始推出更为宏观的经济支持和企业帮扶政策。2月6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恢复正常生产”,也释放出较为明确的信号。政府将在疫情防控基础上,逐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秩序恢复常态。

  普华永道的统计显示,截至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陆续印发了20余个疫情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抗击疫情。2月3日至4日,央行共向市场投放资金1.7万亿元,体现特殊时期稳定市场的调控思路。央行还将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

  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多个地方已出台政策给予支持。截至2月6日,有超过15个省级地方政府

  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企业融资、房屋租金、进出口、员工稳岗等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指明政策享受力度、时效及具体负责部门。浙江印发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可享受的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工业用水和天然气价格下降10%,减免房租和延期缴纳税款,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_

  以上政策措施的宣布和实施,对于疫情控制及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已产生积极成效。展望未来,更多应对措施有望陆续出台。普华永道提出以下宏观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第一,稳妥处理好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尽管有迹象显示总体疫情已开始趋于平稳,但拐点尚未出现,日新增病例仍在高位运行,因而仍需对疫情保持高度警惕。未来几天,伴随着大规模务工返程高峰,疫情扩散风险依然较高。特别是武汉以外

  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发生第二轮爆发性传染的风险不容低估。

  不可否认,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在疫情拐点尚未出现、蔓延风险仍然较大的情况下,控制疫情仍是第一要务,在风险可控区域有序恢复生产和服务,因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整个经济增长将会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考虑适当调低今年的GDP增长目标,譬如,可以调至5-5.5%。

  当然,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疫情对正常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也非常必要。随着全国大范围复工日期临近,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等,推出差异化、梯次化复工政策,并保持政策灵活性。

  第二,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满足应对疫情冲击的经济支撑需要。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对受疫情冲击严重、但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企业直接给予补贴。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增加对文教

  卫领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提升总需求水平,同时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约为3%,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仍有一定政策空间。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冲击,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第三,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面对空前疫情冲击,可考虑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继续增加流动性释放,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与此同时,要努力维持资本市场稳定。2月3日,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如期正常开市,显示了政府的自信以及维护市场规则的决心。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完全正确。A股虽然在开市当日大幅下跌,但在后续几个交易日很快趋向稳定。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市场回归理性,稳定投资者预期。

  第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在短期内可以依靠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扩张空间有限,必须充分考虑扩张性经济政策的长期后果。事实上,通过加大市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切实保护其投资信心,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且其积极影响更为持久。

  第五,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努力缓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瓶颈。这次疫情充分暴露我国在防疫、医护、医院等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6%,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10%以上。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卫生支出额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功转变,应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六,积极探索和完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此次疫情是一次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重大突发事件,对现有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反思、学习、完善和变革应对机制的契机。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机制设定时,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医疗专家及危机管理专业人士及机构的建议,建立响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篇七: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摘要: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对第二产业、对外贸易等产业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做好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文中以新冠疫情为着手点,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关键词:新冠疫情;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1、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

  要根据金融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加强发展行业服务,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载体金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另外,要注意对相关人员的金融经济观念创新,只有创新的金融经济观念,才能够推动产业优化工作进度,有效落实各项产业优化工作,让产业优化工作在正确的、创新的、合理的观念下指导,避免不创新观念而去优化工作的情况。需要注意发挥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需要以乡村战略发展规划为目标,通过积极推进金融经济扶持政策,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金融现代化的转变[1]。

  第一,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科学技术的力量,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应用到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中,让技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网红带货、短视频直播、共享经济以及拼团购买等新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做好鼓励和引导作用。第二,全面推动区域品牌化建设,积极树立“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意识,正确将地域品牌做大做强,全面推动金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政府部门需要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联合民间信贷机构为金融经济活动提

  供充足的资金,并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为金融经济的创新条件提供更好优越的环境。

  2、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最大的当属我国财政发展及相关政策,为有效应对疫情,作为抗疫“主攻手”,我国财政部门不仅从疫情本身入手进行管控,同时从人们日常所需及供给、总体需求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着手,加强对疫情的抗争和应对。首先,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国家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升针对疫情防控的财政支持,尽可能减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其次,针对受疫情暴发影响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扶持的模式给予侧面支持;再次,根据此次疫情我国经济受刺激程度制定出合适政策用以刺激消费、出口和投资,通过三方“发力”,借以四两拨千斤的形式,实现对居民内需的刺激,促进经济复苏。最后,针对此次危机,财政部门有必要采取非常规手段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并始终坚持杠杆思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得以稳定提升[2]。

  在安内的同时还要注意攘外,针对国外已经出现的宽松式刺激政策一定要提前准备,做好应对之策。对此,在进行财策扩张的基础上,还要针对货币供给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具体包含如下几方面(1)扩大对生产制造企业的信贷规模,只要满足条件,银行就可以为其提供中长期信用贷款;(2)针对目前金融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进行大力开发,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发展融合;(3)开展绿色金融,宣传融资租赁以及通过知识产权资质抵押获取融资的发展模式;(4)推行普惠式金融政策,针对当前中小微等民营制造业发展需求以及实际现状,设计开发适合他们的新型金融产品,帮助该类企业解决资金问题;(5)搭建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提升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为他们走出国门搭建桥梁,提供便利。(6)加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和程度,通过政策引领对外营造一个能够吸引外商投资并且稳定外资的开放式金融环境[3]。

  3、加快拓展全球供应链的步伐

  实际上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是对我国,也是对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一次压力式测验。受疫情影响,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处境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不仅面临着来自供给的冲击同时还遭受需求冲击,甚至不同区域、行业乃至规模都承受着严重冲击。对此,为有效应对“疫情”,稳定发展,国家需要针对制造业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对供应链的整合,推动其朝着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模式进行转型[4]。

  同时,结合我国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实施,加快并促进我国制造业对外的直接投资力度,推动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制造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国家及政策的扶持,推动并扩大我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和速度,在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发展诉求的基础上,使我国在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时能够趋利避害,再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增长,以免因为“疫情”爆发和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速度加快。

  结束语

  总之,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经济调控政策,推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嘉泽,李慧娟,杨军.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和价值链结构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22(01):52-62.

  [2]郭心悦.新冠疫情下中国宏观经济应对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1(19):175-177.

  [3]申文燕.“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21.

  [4]陈杉杉.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篇八: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摘要:各行各业的人们为抗击新冠疫情所做出的努力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力量,但于此同时,在疫情之下,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冲击,对于国民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本文将围绕如何应对在疫情之下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冲击及主要的策略。

  关键词:

  疫情;

  我国经济;

  冲击;应对策略

  1.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因2019年年底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小到人民百姓,大到社会国家都遭受到了不同层面的影响。

  (1)降低人口就业水平

  疫情影响下,各地相关政府都发布了限行令,职工没有办法达到岗位上班,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在短时间内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之疫情严重地区一些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不足、订单下降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对企业需求下降从而一些企业的职位需求就大幅度下降,其中低收入人群就业形势受疫情影响程度更为显著。以各个厂区为例,当疫情严峻之时,除了生产类似口罩防护用品等当下必须产品的厂区外,其余厂区企业全部停工,这就直接导致了国内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失去工作,加之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往年多,一定程度上也使我国人口就业水平下降。

  在疫情影响下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控制疫情例如限行令、跨省需检测隔离等措施都造成了就业供给的大量滞留,所以就业率大大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高科技和新兴产业对人员的需求在增加,低端产业和被淘汰人员的失业人员也不少。加上因为此次疫情波及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多,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不管是低端产业的人员,还是互联网高端的人,失业现象都明显。这就能用经济学中周期性失业来解释,因为疫情许多国家都封城,各国的经济出现

  停滞情况,不管是生产、需求还是投资都下降,导致整个经济都处于下行周期并且据目前形势来看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且从疫情爆发到稳定之间损失的职位数量还没有得到弥补,鉴于国际疫情的持续发酵,不同行业和地区也会呈现不同的趋势,从已知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购贸易、广告会展、汽车销售、交通运输和销售行政这五个职位受疫情影响最大,最高的已经下降了70%之多,最少的也都下降了一半,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2)影响进出口贸易

  新冠肺炎的爆发不止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抗击疫情的难度大使得成为一次全球性的危机,据统计目前已经有200多个国家都感染了新冠肺炎,无疑对他国的经济也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这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十分不利的。中国作为生产以及出口大国,中国市场一但面临生产出口危机,那世界上的中国制造将在这段时间快速缩水,中国发展至今,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地位,绝大部分国家都在使用着中国制造。然而,虽然我国是生产大国,但生产的原料却有很多都来自国外,国外疫情的爆发让我国和他国的贸易突然中断,没有了进口,也没有了出口,所以由此可见疫情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出口方面,我国因疫情的爆发受到了国外一些国家的抵制,再者,各厂商制造在我国疫情严峻时期都停止了一段时间的生产,使得产量下降从而出口量也随之下降,据相关数据表明2020年一月至二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1,2376亿元人民币,同2019年相比同比

  减少9.6%;其中出口额为20,4058亿,同比降低15.9%,进口额为2.08亿,同比下降2.4%。当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住时,国外感染人数却日益增多,直到现在许多国家还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链全球化的背景下无疑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因为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许多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当原材料进口受到限制时,国内的企业生产也只能被迫停止。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在疫情的高峰期,国家财政一边承受着没有进出口贸易带来的收入,一边给国民提供医用物资以及免费治疗,给百姓提供救助,发放救济金。对于国家经济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经过02年的非典,我们

  也能够知道,疫情过去之后,很难再出现报复性经济增长,最多就是弥补在疫情期间的空缺。用非典作为例子来分析,疫情高峰期是消费品购买的低谷,随着疫情的控制,消费购买金额会快速反弹后保持稳定,整体来说还是保持平稳上升。

  (3)增大国家财政压力

  疫情期间,我国良好的政策中指出给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不仅如此政府还要采购一些急需的抗疫物资;除此之外,在疫情期间政府也给受困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帮助;企业出现困难时,政府也及时提供贷款等帮助;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财政也投入大量资金作疫情的防护和疫苗的研发,而这些只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加上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减少收入减少等一系列原因都给政府带来了财政上的压力。据研究表明,2020年1-4月份累计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22亿元)同比下降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3611亿元)同比下降11.5%。根据今年的预算报告,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70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下降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7500亿元),下降3.5%。为了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压力,赤字率也前所未有的达到了3.6%以上。这些都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带来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1)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问题

  我国劳动生产力绝大部分来自于中低收入人群,要想国内经济体系快速恢复并且平稳发展,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人群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地摊经济,使失业人员有事可做、有事能做,这也从一方面使得经济有所回拢,除此之外可以适当补贴群众工资,快速将基层员工召回,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也能恢复国内出口货物的生产。个人现在这种环境中,找工作靠的基本上就是各种网站,而现在,我们找工作的方式和以前也不能一样了。以前我相信大多数人找工作,首先要符合自己的专业,其次要看待遇啊,离家距离,是否辛苦等等一系列因素,但现在环境变了现在这个阶段,估计很多公司都在撑着维持生存,加上复工才开

  始,盈利还不是很多,即使招人,估计也没有之前招的那么多。建议广撒网,只要是和自己能力沾边的,都可以直接发一份简历过去。

  (2)恢复出口贸易

  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了过后,国家也就有了生产力,而目前有许多国家都实施抵制中国制造,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必不可能被短时间的抵制所打倒,抵制中国制造只能是自取灭亡,我们要向其他国家证明我国的实力,可以先实施捐赠疫情中的国家,彰显大国风范,逐步打开各国的贸易之路。为了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促进进出口贸易恢复,可按照“三个指定”原则,即指定行驶路线、指定停放装卸场所、指定入住酒店,加强了进出口货运车辆的途中监管,保证货运车辆不进入市区。有效分类口岸车流,缓解货运通道通关压力。在这些措施的支持下,以及随着中国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恢复运营的边境口岸的货物通关量逐步回升。在边境贸易方面,先后恢复了边境小额进出口业务和互市贸易业务。为保证国际贸易安全正常运转,可实行“整进整出”的监管模式。在该模式下,司乘人员只要按规定做好体温监测、卫生检疫申报、车辆消毒、登临检查、检疫查验等全流程,合格后货物通关整车进出,按照指定物流线路行驶、指定过驳货场停放、指定人员装卸,改变了以往货物、人员聚集的状态,避免交叉感染风险。凭祥友谊关海关还鼓励边民通过“线上APP”开展进口货物申报,为互市领域的复工复产提供了快捷的通关服务。

  (3)国内经济的回拢

  疫情过后,我国不少新兴行业会迎来巅峰,以网商直播等行业为首,会是未来短时间内最火爆的行业,我国经济也可借机恢复到最佳状态,在这个特殊时期,各个行业的领头人也都展示出了各自独特的商业手段,国家的经济救助只能解决短暂的问题,要想在长期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还是要企业、个人本身有足够多的努力才行。相关企业可以和线上相结合。比如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整一个线上授课,零售方面可以拥抱电商,共同寻求发展,饭店可以积极参与外卖配送,各行各业都可以找到自己拥抱线上的方式,只要努力去谋求发展。这也充分证明了传统和互联网结合,这不是一个不可能的事。在此,希望更多的企业寻找出新的出路。

  三、结语

  如今我国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不会再出现第二次高峰期,对于疫情期间我国个人经济、企业经济以及国家经济所收到的影响,基本原因产生在中低收入人群的就业问题上,他们是我国绝大部分劳动生产力,中小型企业的运作需要基层员工,国产企业的运作也需要基层员工,解决了人群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了部分生产力,有了生产力就有了对外出口的能力,进出口贸易将能继续。疫情过后,整体经济会处于快速恢复状态,但基本上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市场商品价格也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高于平常价格,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储存和经济回收。国内企业应将在短时间大量招聘劳动人员,来弥补疫情期间的空缺。这样一来,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就处在了可控和范围内,而中国也即将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疫情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红旗文稿.2020-03-21[2]贾康.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2[3]张文宏、李兰娟.今年新冠疫情能结束吗?.经济日报,2020(S1):788-789.

  作者简介:

  田哲语,生于1999年2月,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金融学方向

  支可欣,生于1998年6月,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金融学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9C101

篇九: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疫情对经济带来影响及对策建议

  疫情对经济带来影响及对策建议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受疫情的影响经济短期停摆,许多行业供需两端遭受严重冲击。本文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和逻辑切入,深层次探讨了疫情对国内经济的短期、长期影响,未来要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以及疫情冲击下带来的机遇,并对此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冠疫情;经济影响;政策1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和逻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过程取得众多瞩目的成就。很难想象在短短40多年时间,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增加近35倍,约8亿人摆脱贫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拥有44个大类,666个小类的全球唯一齐全的工业体系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化进程,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布局,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状态。第一期为经济增速的换挡期,2001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速约10.8%,20082014年降至8.8%,到2019年GDP增速已降至6.1%。处于工业化后期中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宏观杠杆率高企,使得我们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期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长期的高速增长和信贷扩张积累了许多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发展不协调、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性失

  衡、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平衡等矛盾。第三期为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期。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台著名的10+4刺激计划提振经济,10万亿的信贷加4万亿财政支出,投资大多依赖工业和建筑业提供产品,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过剩,使得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更加严重。为了强行扩大内需,投资了许多低效率甚至不过审批的项目,这些高成本、低收益的项目也将逐步退出市场。整体来看,近几年持续以基建继续逆周期调节,名义消费增速略有回升,外需持续承压,贸易摩擦和弱补库存周期的开启使得制造业投资回稳。从索罗模型来看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的背景,大致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大量的要素投入,并不断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预测部门根据SFA模型对国内TFP测算中表示,20012013年我国TFP年均增长率为2.03%,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22.25%,而要素投入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年均为77.75%。这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要素驱动型。工业化进程临近尾声,如何保持较高的TFP增速是将要面临的难题。

  2多角度考量疫情的影响2.1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1.1宏观层面新冠疫情爆发在2020年春节期间,居民普遍居家隔离,造成短期经济停摆,供需双落。消费方面,14月份,社会消费额106758亿元,同比累计增长-16.2%。期间餐饮、娱乐、住宿、旅游等服务业遭受重创,随后住房、汽车、家具等产业消费也受到影响。居民收入的减少对后期消费有着很大影响,疫情造成恐慌性

  情绪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大,同时长期的隔离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倾向,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较低。从投资来看,疫情期间人流的严格管控使得国内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能力下降,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带来的恐慌性情绪使得大部分投资者选择避险,流动性需求上升。部分投资活动也因受到阻碍而延迟。从进出口来看,海外疫情的蔓延,各个国家纷纷采取入境限制,导致出口受到严重打击。12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速跌至-17.2%,远低于2019年0.5%的增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鉴于前期遗留的较高的宏观杠杆率、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新的逆周期政策空间被挤压,对政策执行层面提出了新要求。

  2.1.2中观层面疫情的隔离使得生活性服务业中餐饮、零售、电影、旅游业等受直接影响较为严重。房地产、汽车行业的销售也大幅度下滑。疫情后大规模消费反弹可能性较低,全年恢复较为乏力。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受影响更大。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链较长且复杂,环环相扣,一旦受到外部冲击后会被放大。此外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疫情影响下将导致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新构建,中长期来看价值链的转移和国际替代将会发生。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制造业供应链某些环节的断裂将造成长鞭效应,供应链需求信号向上游传递的同时波动不断放大。对于中国这种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的国家,对国内经济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2.1.3微观层面中小微企业占国家企业总数的99.7%,吸纳劳动力占80%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约占GDP的60%,而此次疫情对

  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最大。受到疫情的影响,第一季度中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不及2019年的50%,超80%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极为紧张。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也没有足够的抵押品使得融资较为困难,长时间的经济停摆使得现金流更为紧张,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产业链的断裂、生产要素流通受阻,企业的原材料、物流、人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疫情的冲击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其财力雄厚又有政府支持,生产要素、市场份额向大企业、垄断企业集中,在市场上对中小微企业存在挤出效应。

  2.2疫情冲击下带来的挑战2.2.1消费不振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重最大。受到疫情冲击,城镇调查失业率已达到6%,在大量中小微企业减薪裁员的背景下,国民收入在下滑。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居民得知有关于自己一生收入预期的信息下会据此改变自己的消费。截至4月,我国居民存款累计增加56704亿元,而与此相反第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却下降19%。坚持住房不炒的政策下,房地产需求侧必然难有起色,而第二大市场汽车市场的需求在近几年也持续下滑。如何刺激消费、升级消费成为一大难题。另外,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政府赤字率提升到3.6%。一方面,政府的支出会带来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政府

  的支出增加导致税负增加通过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收入从而会挤出消费。目前我国政府的支出已临近正负效应的最优值,长期来看,依靠财政支出带动消费的空间并不大。

  2.2.2全球产业链面临挑战短期来看,跨国企业重建生产线、配套供应链、培训工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利于尽快恢复。中国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能力,短期产业链的转移替代可能性并不大。但从中长期来看,疫情的冲击下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飙升、民粹主义抬头等因素会加剧政治的不稳定,坠入逆全球化的恶性循环。如果美、日商讨的产业链回流计划实施,将深度影响全球产业链。对我国来说,加紧完善自身产业链,推进需求结构转型,是未来面临的难题。

  2.2.3宏观杠杆率高企据社科院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5.4%,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5.8%,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51.3%,政府部门杠杆率为38.3%。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为259.3%,同比增长13.9个百分点,居民、企业、政府分别贡献了9.8、1.9、2.2个百分点。中长期来看,宏观杠杆率会进一步上升。杠杆率的增加一部分原因是宽松的信贷和融资环境下各部门债务的增加,另一部分原因是GDP的下滑。在经济下行时期,高企的杠杆率容易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放大损失,结构错配的杠杆也容易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放松信贷和融资条件刺激内需的同时,要循序渐进地纠正杠杆的错配,这就需要财政政策精准发力。

  3疫情带来的机遇

  3.1线上行业蓬勃发展新冠疫情爆发正处于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出门不便,大量居民宅在家消磨时间会选择线上游戏,导致需求激增。手游用户量、视频影音、在线阅读等软件用户量激增。超

  1000万家企业试用钉钉线上办公。中国移动云资讯、腾讯会议、华为WELINK等都向用户提供线上打卡、视频会议等服务。阿里健康、微信、京东健康、百度等都开通了在线问诊服务。中国大学MOOC平台、有道、好未来等都相继提供免费在线教育。各大平台疫情期间积累的新用户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在线产业的发展。

  3.2医疗卫生行业需求激增新冠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增强免疫力药品、抗病毒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等需求剧增,医疗健康等行业在短期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疫情结束后,人们会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更加关心,从需求层面上推动医疗的发展,为医疗相关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国家的综合医改中确立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型生产关系,必定会为新一轮医疗生产力提升带来动力。

  3.3新基建迎来窗口期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2016年以来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飞速上升,2018年数字经济比值达到13.16%,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25.20%,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线上需求激增,为新基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绝佳机遇。大力发展5G基建、特高压、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

  源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七大领域,可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迎合创新、绿色环保理念,有效带动消费升级。长期来看这些产业对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4政策建议4.1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灵活的财政政策为了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货币、财政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进一步配合财政政策,为市场注入充分的流动性,进一步下调MLF、OMO等政策性利率以引导LPR下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设立转向贷款,向中小微企业、出口企业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最重要的是要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和贷款的用途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金融脱实向虚,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更加灵活精准的财政政策,规范推进PPP,提高私人资本的投资效率,创新投资模式,以实现稳六保六稳目标。

  4.2大力发放消费券和补贴根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集团的研究报告测算,按3.5倍的拉动效应,对10亿的移动用户发放5000亿元的消费券可以拉动4.25%的社会消费总额的增长。从杭州4月10日和3月27日的消费券发放效果看来,新增的社会消费额并没有衰减,可以看出短期多次频繁的发放消费券其效果并不会打折扣。通过发放消费券和补贴,改善民生并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消费,是短期内刺激需求的一剂良方,应该大力推广。

  4.3加快推进新基建和公募REITs建设

  推动新基建是短期扩内需、长期注入新动能的有效手段,应建立一个中长期的战略规划,配套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和意见,避免出现过去旧基建产能过剩的状况。加大专项债、专项贷款支持力度,丰富为新基建服务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扶持新基建企业。我国不动产存量过大,通过公募REITs的建设将存量盘活并进行有效配置,化解债务风险。另外,从长期来看REITs可以帮助解决国内不动产投资、融资的结构性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投资产品。

  接下来还需要加快制定针对REITs的合理税收政策,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审批流程。对投资者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明确设立准入标准,以及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4.4稳就业,积累人力资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的关键在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落实社保减免、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强市场监督,确保专项债、专项贷款等流向中小微企业。对农名工、毕业大学生等当前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通过适当基建、公益性岗位开发、国有企业扩招、高校扩招等方式吸纳一批就业。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催生新的岗位。另外,在职培训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经验和技能,有效避免正式教育时滞性缺陷。但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大,对企业的资金基础和风险承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这就要求政府从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另外,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作出改革后需要进行一定扩招,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后续增长提供动能。

  4.5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率有60%,但离发达国家的80%还有较大差距。资本、信息、劳动力等高端要素必然要流入未来大都市圈,财政及货币政策可以短期拉动内需,提振国内经济。但从长期视角来看,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有效需求。另外,户籍壁垒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有阻碍,农名工流动性强的特点不利于通过持续在职培训、连续就业提升人力资本。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

  人力资本存量,释放流动人口的消费潜能。

推荐访问:分析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疫情 宏观经济 对策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