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15篇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15篇

时间:2022-02-24 08:19:20 疫情防控 来源:网友投稿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15篇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

疫情发生以来,年过古稀的张校长一直在坚守在抗疫前线,将患者的生命健康,置于自己的生命健康之前,在胆囊摘除手术的第三天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工作这,心系着患者,一切为了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愿山河无恙。在由中医全面接管的大花山方舱医院,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治疗的充分优势,为缓解患者的情绪,张校长把医生患者变为朋友,更好的救治病人,大花山方舱医院五百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张校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国为民,医者仁心。穿上白衣,就是战士,为国为民,战斗到底。在抗击非典和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是传承五千多年的国粹,张校长扛起了以中医药国粹为国效力的脊梁,将发展中医药作为毕生使命,一直在不懈地推动中医的发展。张伯礼校长是我们中医药学子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此次疫情张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广大的中医药学习上了深刻的一堂课。作为中医药传承者的我们,我们应当学习张校长的精神,应当时刻谨记作为中医药人的初心与使命,扎实学好理论知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展现出我们青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2

在武汉深入一线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张伯礼感触很深,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问题,“第一,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第二,中医药诊疗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综合性力量;第三,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还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医生及管理人员,中医药在非中医院的使用有待推进。”

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一,我们不但要整理归纳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更要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湿邪为主,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相对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现象。这些都符合湿性黏腻、重浊持久的特点;同时湿邪易转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们在中医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创新。第二,在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和各地区发布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也需要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防治工作,掌握临床数据,研究归纳疾病的证候规律,基于证候变化特点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会更有临床指导性。第三,应该成建制地组建医疗队,设置更多的中医定点医院,以后一旦有新发的传染病疫情,中医应该尽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医虽然与SARS时相比参与得更早,但还是晚了一些,以后有类似情况中医一定要早介入,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3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临危受命,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1月27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治愈出院392人,其他患者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后转诊他院。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月16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经检查,张伯礼院士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19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

3月19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月8日,张伯礼院士原本计划在武汉解封之际回津,由于有些工作需要处理,就一直拖延到4月16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张伯礼院士还忙于各种国际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帮助国外抗击疫情,讲解新冠肺炎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4

8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5

疫情发生以来,年过古稀的张校长一直在坚守在抗疫前线,将患者的生命健康,置于自己的生命健康之前,在胆囊摘除手术的第三天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工作这,心系着患者,一切为了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愿山河无恙。在由中医全面接管的大花山方舱医院,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治疗的充分优势,为缓解患者的情绪,张校长把医生患者变为朋友,更好的救治病人,大花山方舱医院五百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张校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国为民,医者仁心。穿上白衣,就是战士,为国为民,战斗到底。在抗击非典和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是传承五千多年的国粹,张校长扛起了以中医药国粹为国效力的脊梁,将发展中医药作为毕生使命,一直在不懈地推动中医的发展。张伯礼校长是我们中医药学子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此次疫情张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广大的中医药学习上了深刻的一堂课。作为中医药传承者的我们,我们应当学习张校长的精神,应当时刻谨记作为中医药人的初心与使命,扎实学好理论知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展现出我们青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6

“我的最大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越我的学生”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40多万元奖金,设立“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常说:“一流的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会思考,进了实验室能科研。”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培养出站博士后、博士、硕士140多名。他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出自他的一名残疾学生。

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他提出“政治思想过硬、学会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问疑精神和专业实践,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他的身上,学生们体会到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比热爱,也从中学到了他为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一次,他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在摸索实验条件、建立基础数据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新鲜血液进行反复测试,为此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他说:“只要实验能取得进展,抽点儿血不算什么!”

多年来,张伯礼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质量,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对规范中医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草案)》,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2009年获审议通过,并向全世界发布,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7

将党的宗旨、大医精诚融为一体,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张伯礼

翻开他的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张伯礼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谱写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华美篇章。

“我的毕生追求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组分中药研究,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8

将党的宗旨、大医精诚融为一体,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张伯礼

翻开他的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张伯礼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谱写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华美篇章。

“我的毕生追求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组分中药研究,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9

利用春节假期,我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系列教育片,其中大医精诚——张伯礼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张伯礼,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当今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基人之一。他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医精诚”之道激励学生:“要成大医,必先修身,‘无医德者不可为医’,为医者应有良好的医德”。?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医德的一位老党员,在中医领域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老共产党员张伯礼的坚定信念。作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人,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2009年,他提交的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获得通过,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凝结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坚持每周出门诊。他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收病人任何礼物,为病人精心诊治。?同时张伯礼总是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即使工作在繁忙,也要走上讲台为本科生上课,走进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做实验搞科研。他捐出“何梁何利奖”、“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百篇优博指导教师奖”的40余万元奖金,在学校设立了“勇搏”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样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样是一名共产党员,张伯礼院士那种为病人、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一生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虽然我永远无法达到张院士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可以像张伯礼院士那样以无限的热情关心病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讲奉献,心中有群众,办实事,不图虚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定地实践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0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人类,在历代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且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均发挥了应有作用,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目前,中医或中西结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全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张伯礼说,“从深度看,中医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了成建制队伍和定点医院,仅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定点医院就有400余张床位,金银潭医院开设了中医病床40余张。由中医药人员进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全国多地中医院参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医会诊制度;多个省市发布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医药治疗。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全过程发挥了作用,对于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于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康复进程。除了临床救治,还同步开展了临床和药物科学研究,我们承担了国家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启动,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1

进入3月,好消息传来,3月10日,湖北武汉的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7日,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撤离。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却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现在工作的重点是继续进行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药康复治疗指导,并对意大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及时进行指导,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张伯礼告诉《中国人大》记者。

2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前排左三)在湖北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指导工作,至今,张伯礼仍坚守武汉,继续在抗疫一线战斗。

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飞赴武汉。从这天开始,他就一直坚守江城,战斗在最前沿。

2月14日上午,张伯礼率领来自5个省的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正式进驻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这是武汉市首个以中医为主的方舱医院。

“根据以往的经验,轻症的患者,吃中药就可以治好。”张伯礼说,病人在方舱医院进行集中收治,集中标准化治疗,把大医院的床位留给重症患者,这种做法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个重要抓手。

张伯礼介绍,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运营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照休舱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1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说,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还有三大隐忧,分别是:防海外输入、危重症救治、出院康复。

“恢复期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肺里的阴影没有完全吸收,应该抓紧治疗,还有一部分是免疫功能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往往一场重感冒对他们也是种打击,所以一定要调节好。这些阶段中医还是有方法,在积极调理以后,帮助他们完全修复。”他说。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关注。现在,中国生产的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都已在国外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伯礼介绍,3月18日晚,一场中美中医师网络交流会在武汉举行。张伯礼会同国内中医界专家和美国中医师们,就中医治疗新冠肺炎进行远程视频交流指导。

在武汉抗疫期间,张伯礼曾因劳累过度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张伯礼说:“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武汉了!”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在为自己还是为人民的这道选择题面前,张伯礼毫不犹豫作出抉择,展现了一名医生代表的医者仁心与大局担当。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2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3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500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500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4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导防疫的张伯礼院士接到国家疫情防控指导组电话,临危受命,当晚奔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

1月27日开始,张伯礼院士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给病人会诊,调查疫情,制定中医治疗方案、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他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这一建议被采纳。

2月12日,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该“中医国家队”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专家组成。

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江夏方舱医院收治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治愈出院392人,其他患者在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后转诊他院。患者通过服用中药、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贴、做针灸等全套中医疗法的救治,截止到“休舱”时,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2月16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经检查,张伯礼院士的胆囊已经化脓、胆管结石嵌顿坏疽了。19日,张伯礼院士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他就又投入救治工作。

3月19日,张伯礼院士迎来了72岁生日。同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张伯礼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4月8日,张伯礼院士原本计划在武汉解封之际回津,由于有些工作需要处理,就一直拖延到4月16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张伯礼院士还忙于各种国际连线,为海外华人华侨解“疫”释疑,帮助国外抗击疫情,讲解新冠肺炎防治的中医处方,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等。

张伯礼抗击疫情简介篇15

张伯礼院士泪洒会场!有一种落泪,叫责任与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

张伯礼教授,一位年逾72岁的大龄逆行者,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不顾个人身体,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他此次的落泪,与其说是难过,不如说是对如今国内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动。

正如张伯礼教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的讲话所言:

我在武汉待了82天,我把看到、听到的,都跟大家说,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抗疫工作的胜利,才能救治每一个患者,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个国家能做到呢?

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自己的祖国、爱国,才造就了如今这样的高效、安全,爱国教育也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张伯礼教授这般,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明明已经在各自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说,他们“犯不着”去一线冒险。

可是,他们毫不犹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武汉,只为真正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张伯礼教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光!

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初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

张伯礼教授接到任务之后,就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曾经2003年时的誓言,他到了2020年依然践行!

抗疫期间,张伯礼教授因为过度劳累,甚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

而张伯礼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医方舱医院的患者,无一人转重症!

推荐访问:抗击 疫情 简介 张伯礼抗击疫情图片 张伯礼抗击疫情的事迹简介 张伯礼谈疫情防控 抗疫张伯礼的资料 张伯礼:这两个月疫情防控非常关键 张伯礼称现在到2月底防疫非常关键 张伯礼对这次疫情的贡献 抗击疫情张伯礼事迹 张伯礼抗击疫情的精神 张伯礼抗击疫情的ppt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