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讲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历史伟业(全文完整)

讲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历史伟业(全文完整)

时间:2024-08-06 13:21: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0.7875in0.5902778in0.7875in0.5902778in;}.p1{text-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讲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历史伟业(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讲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历史伟业(全文完整)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并发出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伟大动员。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和论述了把握历史主动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多次强调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凸显了新征程上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的必要性,彰显了这一理论命题的时代价值。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与基本路径,有利于从学理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整体性把握,对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把握历史主动的科学内涵

把握历史主动体现和贯穿于党的百年历史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凝聚而成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总结。把握历史主动,就是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即历史主体顺应时代大势,积极主动进行实践创造并推动历史前进,在现实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洞察时代大势,主动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阐发其理论内涵。

(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是根本前提。历史规律是透视历史运动本质、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进程“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这一规律是历史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一是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为现实的人在实践意义上推动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是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在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演进过程中指明了“两个必然”的历史命运,明确了无产阶级进行历史创造的未来方向。只有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时代条件和具体实际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把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知进一步运用到历史实践中。具体体现为:立足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向科学研判历史大势,分析演变机理,明确推动历史进步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进而顺应时代潮流,确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因此,唯有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这一根本前提下,才能自觉探究历史规律,科学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在不断提高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顺势而为,牢牢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二)凝聚历史主体力量是内生动力。“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历史是人的活动、人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在阐明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人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能动作用。一方面,人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必然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定历史条件构成了人的历史活动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自身生存和需要,将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因而具有能动性。“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在实践活动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汇聚成了无尽的、丰富的智慧,“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人在实践中自觉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彰显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成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和意志力量。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焕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和迸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最大范围地汇集民智、最广泛地凝聚民力,不断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在此意义上,历史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和广泛凝聚,先进政党带领人民群众把握历史主动才有了动力和可能。

(三)推动历史发展进步是最终目标。把握历史主动,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推动发展、开辟未来,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这一维度包含三重面向:一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体现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全人类共同进步。三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立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同时,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组成并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以推动每个阶段的事业发展为基础,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逐步实现。赢得主动是为了赢得未来。以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基点推动历史进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使命担当是政党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历史创造、推动历史发展,构成了把握历史主动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把握历史主动的重大意义

把握历史主动的科学内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清醒认识和深邃考量,对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顺应时代潮流、科学制定国家战略方针的必然要求。时代潮流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集中表达,体现了世界整体发展态势,时代主题是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总结和鲜明概括。明晰所处时代的整体特征和脉络走向,准确把握自身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科学制定国家战略方针,把握历史主动是其必然要求。纵观党史百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科学判断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明确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据此确立了土地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论断,强调发展是头等大事,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蓬勃发展的潮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进入21世纪,推动可持续的、平衡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向,党和国家敏锐把握了这一新趋势新特点,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提出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新论断。在此基础上,对内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外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由此可见,历史作为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时代主题和内涵也在随之改变。能否廓清矛盾演变趋向和历史前进方向,关系到能否在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引领发展。只有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才能准确识变,敏锐识别时代潮流的新方向、新内容、新要求;才能科学应变,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回应时代新课题,从而科学构建国家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坚实的行动指引。

(二)抓住战略机遇、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战略机遇是指能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利好的重大契机或时机,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战略机遇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至关重要。党在百年奋斗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正是由于党善于抓住和利用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战略机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也是党和国家善于把握和利用战略机遇的鲜明体现。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政治格局发生转变,国际局势相对稳定,和平因素占据主导,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从国内环境看,党和国家逐渐恢复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同时,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新兴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出现新趋势,科技水平成为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基于此,邓小平敏锐把握到我国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时刻强调“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国正是把握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和跨越。战略机遇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对战略机遇的科学研判和充分把握十分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进入到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判断和把握战略机遇的难度明显增大。面对新的发展变化,只有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才能立足长远,以科学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洞察世界大势,明确自身方位;才能在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阶段和战略环境时敏锐发现机遇、充分利用机遇、积极创造机遇,从而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加快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心任务和战略安排。

(三)防范风险挑战、有效应对重大考验的必然要求。当前,“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融合,诸多矛盾层层叠加,风险挑战显著增多,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长期存在且日益凸显。全球形势动荡复杂,表现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地缘政治面临严峻挑战等。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但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领域也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前进道路上会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立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防范化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挑战,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考验,这就要求党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中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只有把握历史主动,才能深入透析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准确把握主要矛盾,既有利于保持定力,在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前驾驭全局;也有益于保持清醒,密切关注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重大风险和经济社会各领域面临的具体风险,进而才能从全局、长远、大势上敏锐洞悉和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考验,前瞻性地预见风险、主动防范风险、积极化解风险。

三、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路径

把握历史主动,对党和国家事业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历史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坚定历史自信,汲取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重视并善于总结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我们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宝贵财富,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统筹谋划和决策部署的重要遵循。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学习有利于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推动历史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十个坚持”,这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科学总结并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必须提升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从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一是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历史认知是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前提,要坚持唯物史观,以党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重大决议、重要文献和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在大历史观视野下贯通历史与现实,科学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二是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持续贯彻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基础上不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宣传,把党史学习教育巩固和拓展的成效转化为奋斗动力,焕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三是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这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至关紧要”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指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对当下实践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夯实理论之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南和理论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只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科学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始终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一是要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也是我们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要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科学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同时重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焕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二是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代中国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扎根本土、深入人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是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掌握,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要全面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其科学体系,牢牢把握这一理论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三)重视哲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论指导具体实践。方法论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凝练而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意涵。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的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为统筹谋划和具体实践提供科学指南。“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概括,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只有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科学方法论,“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应高度重视科学方法论,立足哲学高度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坚实指引。一方面,始终坚持和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原则,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而言,一是要从基本国情和客观实际出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制定战略政策。认识历史发展背后的矛盾运动本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脉络。二是强化辩证思维,灵活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如在面临风险挑战时,要辩证看待不利因素,认识到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在推动危与机转化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三是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和制度优势,持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另一方面,提高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将整体布局与统筹协调相统一。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维方法。

(四)深化自我革命,以党的先进性凝聚历史主体力量。自我革命是指党刀刃向内,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消除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也是引领时代的制胜之道。”勇于自我革命,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更好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赢得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必须立足新的形势任务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以党的先进性凝聚历史主体力量。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和永恒课题持续深入推进。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形成全党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深化反腐败斗争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同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最大底气。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获得力量。要以自我革命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引领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创造历史伟业。三是推进自我革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党面临的一系列考验和危险将长期存在,尤其是腐败等问题远未根绝。要增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持续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将常抓不懈与集中发力相结合,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伟业 历史 讲稿 讲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创造新历史伟业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