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000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