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同志们:今天的全市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会议,是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又一举措。刚才,德威同志对市场价格监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6篇,供大家参考。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篇1
同志们:
今天的全市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会议,是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又一举措。刚才,德威同志对市场价格监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表示赞同。下面,我简要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要着力在服务发展中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一是不断强化宏观调控意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完善价格调控体系,采用经济、法律和舆论信息等手段,对市场价格行为进行科学的调控、规范和引导。要继续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价格和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做好对本地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工作,促进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二是不断优化价费政策。要认真制定和实施价格和收费政策,充分发挥好价格杠杆作用。要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达到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的目的,为企业和群众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要继续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不断完善监管措施。要继续加大对违反市场价格秩序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巡查制度,定期了解市场价格情况。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及时曝光,以案明法。要加强对公用事业和公益事业等垄断或带有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监管,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
第二,要着力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一是改革价格形成机制。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兼顾各方面的价格权益,协调和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利益关系。要进一步完善水、电、气、油等重要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提高价格决策水平和价格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管好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同时,继续强化“定规则,当裁判”职能,注意把工作的重心从直接的调定价为主转移到创新价格管理、研究价格政策、维护公平公正上来。二是积极推进工作创新。要以统筹协调社会群体利益、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社会整体福利、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为目标,积极创新价格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价格调控和价格监管机制。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积极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要拓展畅通价格方面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三是努力改进服务方式。要认真开展“明码标价服务月”、“明码标价示范街”、“价格诚信单位评比”等活动,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为省“十六运”召开和文明城市创建创造良好的价费环境。要通过“价格公示进社区”、“12358”价格举报联络站等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沟通渠道。要充分发挥城乡两个价格监督管理网络的作用,调动价格联络员、监督员的积极性,实现价格政策和民情反映的双向互动。
第三,要着力在协调矛盾中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一是协调好热点矛盾。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收费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要加大医药价格管理力度,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办法。要加强商品房价格监管,落实稳定房价的各项措施,引导市场走势。要进一步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度,落实有关取消、减免的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强化涉农价格和收费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协调好重点矛盾。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费矛盾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物价部门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市当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价格问题,积极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切实加强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服务价格监管,拿出符合南通实际的具体政策措施,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发展环境。要完善农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要协调好工作矛盾。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对价格部门的各项监管措施给予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维护好市场价格秩序。同时,价格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汇报情况,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价格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希望价格系统的全体同志进一步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抓好重点,多出亮点,切实发挥物价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篇2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市工商系统市场监管重点工作培训会,其目的就是贯彻省局_月_日视频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取缔无照经营、查处黑网吧、加大夏季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限塑整治等工作,前不久,市局连续组织_次检查,就省局部署的八个方面存在问题逐项对照排查,并发了通报。我认为全系统基本上都动了起来,从检查统计数字分析:城区好于农村,乡镇所在地好于偏远地方,但不平衡。刚才,××、××分局介绍了经验,××分局主要做法就是实,监管工作就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局主要做法就是建立“四个机制”、突出“四个确定”、明确“四个标准”,抓好落实,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推广。××分局、××县局也做了表态性发言,他们也认识到工作上存在问题是在做检讨。我认为态度是端正的。检查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对先进经验要总结和推广,对不足之处要及时加以整改。我在贯彻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提高年活动动员讲话中讲到“我们干工作,就是三分布置、七分落实”,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标准?达到什么程度?总之,就是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不允许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更不准“糊”,蒙混过关。随着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完善,对公务员问责力度也不断加强,这是趋势,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这次我们要对××县局的一位所长进行处分,一是不请假擅自脱岗,二是在市局检查组现场检查时,工商所人员还通知经营户关门,搞弄虚作假。我常讲处理人不是目的,但处理一个人可以教育一批人,保护一批人。这位所长给我递了一份检查,态度也很诚恳,认识很深,我反问一句“认识这么深,你工作又是怎么抓的?”,潜台词就是有这么深的认识,工作应该都能做好。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关注民生,我们目前所做的食品安全监管、黑网吧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限塑等等都是关系到民生,比如讲黑网吧问题影响到多少孩子的成长。希望全系统的全体公务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关注民生,恪守工商职能,加大包保责任制和网格化监管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刚才××同志就如何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进行具体辅导,请大家回去以后结合检查组指出的存在问题再进行补缺补差,我要强调的是:只准做好,不准做不好;只准做到位,不准不到位。不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办案搞钱上,把我们最本职的工作丢掉,要做到市场监管、服务经济、执法办案的“三位一体”。下面我再讲五点意见:
一、加大工作力度,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关注民生是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黑网吧、白色污染、劣质毒害食品对社会、对群众安全的危害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无旁贷,必须认真履职,构建责任工商;二是监管落实到位。要结合检查组指出的存在问题,局长对分管局长,分管局长对工商所长,工商所长对专管员,专管员对经营户,要层层签订责任书,限时整改,全面实行网格化监管和落实包保责任,凡未落实整改到位,一经发现逐级追究相关责任;三是巡查到位。工商执法人员按照网格化包片范围,坚持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并坚持巡查记录;四是督察到位。按照网格化监管的要求,加强市局、县区分局、工商所逐级督察到位。
二、提升监管效能,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工商所长巡查机制,要有文字记录(工作日志),每次检查都要有记录、有处理、有结果;二是建立区(县)局长抽查互查机制,也要有记录,要有通报,具体时间定在_月__日、_月__日、__月__日,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计分机制,各区(县)分局若少_次则在目标考核中扣_分;三是建立市局督察机制,科室按照分工,每季度进行一次包保责任督察,对市局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依照有关规定实行问责,_月__日、__日市局再次组织检查,问题得不到整改,又发现问题的,所长应引咎辞职,分管局长也要给予警告以上的处分,市局检查若没发现问题,却被省局或区(县)分局互查发现,也要对包保科室及责任人进行处分。
三、认真贯彻省局(____)___号文件精神,力戒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搭车收费”。据我掌握的情况分析,个别单位、个别人,仍然我行我素,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搭车收费,还借年检、办案搞腐败,查办一个案件,开始就吓唬,要罚多少多少,被查对象如果送了礼,就立刻减轻处罚。这里我要警告这种胆大妄为之人,不管你收受人家多少款、多少物,一经查实,我们将一律予以开除公职,绝不姑息迁就这类有损全系统形象的害群之马。从企业科、个私科提供的年检进度看,离截止时间不到半月,可有些单位的年检率仍然很低,是什么原因?大家清楚。所以我宣布从今天起,各区(县)分局、工商所必须加快年检进度,_月底前年检率要达到__%,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的,分管局长带所长到市局做检查;_月__日__时前年检率要完成__%,凡未完成这一任务的,分管局长、工商所长一律免职并异地交流工作,当办事员。
四、关于财务管理工作。时间过半,各单位必须按时间进度完成预算任务。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依法合规。同时还要抓节支,按照上级要求确保今年各项开支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百分之十。必须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意识。
五、关于纪律问题。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影响全系统社会形象的事件发生。市局目前正在抓紧修订有关制度,借鉴××工商的经验做法,编写《公务员必读之三》,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规范各项工作;要弘扬正气,扶正驱邪,既要树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典型,也要处理那些违纪违规的个别人,希望同志们倍加珍惜我们经过努力获得的荣誉,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扎实工作,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__周年。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篇3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xx年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任务。省委、省政府对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十分重视,省委、副省长李荣灿同志在会前专门听取汇报,昨天下午又亲自主持召开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工作协调推进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和加强“先照后证”改革后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新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20xx年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20xx年是“”收官之年,全省系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省委“工作落实年”要求,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统领,以推进“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为主线,努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在各项改革和市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全面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在甘南试点的基础上,6月份在全省全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10月份与全国同步实行“一照一码”改革。全年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0.31万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报道,并成为甘肃年度十大新闻之一。二是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对所有后置审批事项主动履行“双告知”职责,确保了工商登记和审批监管的有序衔接。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备案管理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6项,目前只保留17项。三是深入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在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实施电子化登记管理、取消各类收费项目等便利化措施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登记事权调整下放到市县工商机关,下放冠以“甘肃”字样的企业名称核准权,推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变更通知书就近属地领取制度,得到工商总局的肯定和推广。牵头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商事制度国际合作企业投资注册便利化”课题研究。一年来,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3.78万户,同比增长16.3%;新增注册资本3273亿元,同比增长21.5%。
(二)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初步构建。一是积极推动“全国一张网”建设。按照总局发布的行业和技术标准,建成运行了“甘肃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年报信息及部分行政许可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归集到一个系统和具体企业名下,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运行。截至去年底公示市场主体信息653万条,日均访问查询量7.1万人次,总访问量达到4413万人次。二是认真落实“双公示”制度。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并督促企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20xx年度年报公示率达到93.98%,20xx年度达到80.16%。组织开展对公示年报信息的抽查检查,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4.66万户企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31.49万户个体工商户向社会公示,首次发布了《甘肃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认真开展行政处罚一般性案件信息公示,通过制定《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内部流程规范》、建立督导通报机制等措施,推动行政处罚公示工作走向常态化,已公示案件信息20xx件,公示率达到88.42%。三是全面实行市场主体抽查制。制定实施《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将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和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抽查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抽查制的省份。年内全省系统共开展不定向抽查269次、定向抽查4次,抽查检查经营户6.5万户。四是建立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的通知》,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与17家部门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或互联互通,共交换共享信息251.5万条。建立部门信息互查机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贷款、授予荣誉等方面,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予以限制和禁入,“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正在形成。
(三)重点领域监管维权力度加大。一是消费维权工作不断加强。积极推动并参与地方立法,颁布实施《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配套新《消法》修订完成地方条例的省份。强化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监管,对16个品种1025个批次的商品实施抽检,及时公布抽检信息并对问题商品开展市场清查。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充分运用行政约谈、行政处罚、先行赔付、“诉转案”等机制和手段,提高了消费维权效能。发挥消协组织社会监督作用,关注供暖供气、物业服务、汽车售后等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函询建议、新闻曝光等方式,推动政府部门依法加强监管、经营者主动履行法定义务,构建了消费维权的社会共治新机制。全年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16.71万起,挽回经济损失2997多万元。12315指挥中心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二是网络市场监管稳步推进。省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力量。加快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建设,加大线上线下监管力度,深入开展20xx年“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备案经营主体861户。三是商标和广告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商标“五个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打”行动,重点查办跨区域、倾向性、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商标侵权案件。
全年新增注册商标6724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新认定和续展甘肃省著名商标229件;深化“商标富农”机制在双联工作中的运用,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建成运行广告监测执法“一系统三平台”,实现了对省内媒体的全天候监测。完善广告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联动响应,非法集资、医药、食品等重点领域的广告违法行为有所下降。四是非法集资得到有效遏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投资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工商部门《处置非法集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了集中清查和日常管控相结合,全省投资类企业减少852户,立案调查82件,移送公安机关33件,这一领域案件频发事态得到有效控制。五是竞争执法工作有力开展。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集中整治侵权仿冒、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组织开展打击传销集中行动,联合省综治办、省公安厅制定了《甘肃省创建无传销城市考评认定办法》及《实施细则》,与在甘直销企业签订了《规范经营责任书》,天水“五级联动”创建无传销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六是加强重要领域市场监管。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合同帮农工作,组织开展汽车、旅游、成品油等市场专项整治,加强“守重”企业公示和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全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2570件,案值11391万元,其中,竞争执法案件2947起、农资案件483起、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634起, 商标广告案件848起,捣毁传销窝点35个。
(四)非公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注重发挥政策引导功能。提请省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会,刘伟平省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组织领导机制,有效破解了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隐形壁垒,实现了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的“两个全面放宽”,政策叠加效应充分显现。二是加大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建设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充分发挥在申请扶持导航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年内共扶持4945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会同省财政厅和甘肃银行在全国首创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制度,采取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提供“互助担保金”、撬动银行放大贷款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财政厅已先期注资1.6亿元,可放大贷款100亿元以上。全省第一批8.58亿元贷款已惠及142户小微企业。四是深入打造非公党建工作“升级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规模以上企业和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率均达到了100%。“甘肃经验”在全国工商系统介绍推广。
(五)“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法治工商建设有新成效。修订完成《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牵头起草《甘肃省无证无照经营查处管理办法》《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按照“三张清单一张网”要求,完成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梳理汇总工作,共整合清理行政权力301项、公共服务事项11项、责任事项2103项、追责情形2636项,已全部向社会公示。清理出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清单334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清单234项、“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14项、信访投诉途径清单66项。开展法律“七进”和“20xx普法陇原行”活动,“六五”普法考评获得优秀等次。二是信息化建设有新突破。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工商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扩充完善一体化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运行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实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动产抵押等27项公示功能;开发运行“三证合一”并联审批系统、企业信息公示交换平台、随机抽查监管系统,为商事制度改革和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建成工商“云平台”,提升了信息化硬件支撑能力。
(六)基层基础建设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一是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点整改“不严不实”的问题,持续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促进了全省系统政风行风不断转变,“四风”整治取得明显效果。深化与总局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等省内外高校的合作,高层次开展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达到5499人次,培训面达到50%以上。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保障。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联合省发改委修订完善《基层工商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多元化筹资、多形式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工商所项目建设新模式。20xx年安排工商所新建及维修项目共61个,总投资3029万元。三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扶贫开发与双联行动相结合,按照“四为主”工作思路,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省局荣获全省双联行动先进组长单位“组织奖”,市州局、县市区局双联行动考核优秀率达到45%。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建立“5985”责任体系,通过图表式分责、链条式传导、网格式覆盖、倒逼式追责等方法,细化了主体责任内容。突出选人用人管人、项目资金管理、登记注册、执法办案和作风建设等重点部位和环节,实化了主体责任到位。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约束、违纪案件查办等机制,强化了主体责任保障。
一年来,各级中心、学会、协会充分履行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在全省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工商和市场监管改革发展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对商事制度改革和助推非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李荣灿副省长多次到省局和基层一线调研指导,研究部署改革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得益于各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省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二、认真总结“”成就,准确研判“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受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经历了体制调整、食品监管职能划转、商事制度改革等大事难事。全省系统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顺势而为,经受了重大考验,付出了艰苦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指导更加有力的五年。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阶段的规律性特点和任务,在总体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构建‘大工商’、当好‘保护神’”“重构监管机制、当好经济卫士”等工作思路;在非公党建工作上,提出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的思路和目标要求;在工商文化建设上,培育践行了“为民、公正、坚韧、创新”的陇原工商精神。五年间,先后开展了“工商文化建设年”“非公党建创新发展年”“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等主题年活动。这些思路的提出和主题年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全省系统改革调整转型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载体。
“”时期,是改革调整转型的五年,也是改革成效最显著的五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积极稳妥完成体制改革和食品监管职能划转的同时,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大幅度精简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激发了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了改革红利。全省“”期间,市场主体总量由“”末的65.1万户发展到128万户,接近实现翻番;注册资本总额由0.41万亿元增长到1.82万亿元,翻了两番多。
“”时期,是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通过“双随机”“双公示”“双告知”等制度的实行,初步构建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实现了由巡查制到抽查制的顺利转变,提升了消费维权效能,保障了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五年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0.49万件,案值79744万元;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81.32万起,挽回经济损失8834万元。
“”时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最大,非公经济和非公党建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勇于担当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重任,经过全省系统共同努力,推进非公经济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顺畅有效,助推措施更加有力,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38.2%提高到45.8%,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全省非公企业党员总数从20xx年的63270名增加到90019名,党组织数从14597个增加到21425个,党组织覆盖率由16.45%提高到29.04%,非公党建“甘肃模式”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有力,有效注册商标由16805件增长到32854件,翻了近一番;中国驰名商标由17件增长到65件,翻了近两番;甘肃省著名商标由497件增长到967件,增长了近一倍;地理标志商标由27件增长到59件,增加了一倍多。
“”时期,是基础不断夯实,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促进了作风转变,提升了队伍形象,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五年来,历史债务全部化解,交流干部全部妥善安排,政风行风明显好转,队伍素质大大提升,基层面貌焕然一新,精准扶贫和双联工作深入推进,工商事业科学发展。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既面对有利形势,也面临各种挑战。从有利的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期间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今后的改革发展和全面履行职责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亲历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振了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供给侧改革将为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广阔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商事制度改革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中,对“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将更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任务也将更重。
三是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将为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新《广告法》、新《商标法》、新《消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务院先后出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是我们做好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和坚实制度保障。
四是经济新常态下对消费维权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由投资主导进入到消费主导阶段,由工业主导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质就是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消费维权及消费软环境建设,使之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不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五个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基本面上来判断,思维方式和理论创新与改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制度建设与工商职能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业务素质和能力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基础建设与改革转型调整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工商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协调、落实“三个短板”进一步凸显。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产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承接新的监管理念、方式和机制的能力素质明显不足,影响创新突破的思想束缚和制度制约普遍存在。二是协调融合不够。从客观上看,工商系统肩负的协调任务与自身权力职责不对等,工商与其他部门的业务融合机制还不健全。从主观上看,由于多年习惯于“单兵作战”,不能适应综合执法、协同监管新形势的要求,协调意识不强、协调能力不足、协调机制不健全,成为影响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监管的重大问题。三是执行力和落实力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系统的贯彻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体制改革后,新的督导机制、考核机制和通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起来,存在放下去、接不住、管不好的情况。对上述存在的新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深入开展“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活动,努力实现工商和市场监管的良好开局
20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供给侧改革和供给需求两端发力,以“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为主线,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工商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转变理念、强化融合,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开展“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活动,根本目的是构建现代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监管体制上,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自身职责,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在监管方式上,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在监管手段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在监管格局上,强化社会共治,发挥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功能。
(一)坚定不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一是大力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进一步下放省局登记注册权限,构建属地登记、属地监管和属地服务的一体化格局。着力在程序便利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一人公司的归并,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企业集团登记方式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改革,推行注册登记独任审核制,加快全程电子化进程。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企业、未开业或未经营以及通过登记信息无法取得联系的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二是持续深化“三证合一”改革。继续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改革,继续做好新旧执照换发工作,促进“一照一码”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三是持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牵头编制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实时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参与编制后置审批事项目录,严格履行后置审批事项“双告知”职责,实现与审批部门的有序衔接,防止监管真空,防范监管风险。结合“先照后证”改革,开展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分离的试点工作。四是积极推进外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争取总局赋予各市州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东境外文书予以认可,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全力推进信息公示和归集共享,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一是加快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按照“全国一张网”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确保在年底之前全部建成使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动制定信息归集、交换和共享的技术标准,确保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其他部门相关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归集共享。全面落实国务院“62号文件”、省政府《关于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牵头做好企业信息归集公示的统筹推进、协调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切实把企业登记信息、年报信息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消费维权、“守重”公示、驰著名商标、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进行全网集中、关联整合和统一公示。力争在6月底前实现与25个部门、年底前实现与40个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最终实现各类信息在相应企业名下和一张网上的“双归集”。三是认真做好信息公示工作。高度重视年报公示工作,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公示率。认真履行公示市场主体信息的法定职责,提高对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的检查;督促市场主体自觉履行年报等信息公示义务,强化对主体公示出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即时信息的监督,提高主体即时信息公示率。下大力气推动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严格落实责任,推进“阳光执法”。四是建立企业信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精神,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真正实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的严管目标。推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响应机制,健全政府领导、工商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红黑榜”企业判定标准。五是创新日常监管机制。起草制定《甘肃省市场主体随机抽查管理办法》。坚持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公开)”制度,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公布抽查事项清单,完善委托第三方机制,切实提高市场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20xx年市场主体公示信息和经营行为抽查率均不低于3%。加强工商登记信息、年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公开发布年报分析报告,为“放、管、服”提供支撑。
(三)突出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规范网络交易秩序。按照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协同管网的要求,同步推进网络监管平台、监管机制和监管队伍建设。建立“甘肃工商网监云”指挥调度系统,加快网络主体数据库和电子取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和良好监管。制定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的相关工作规范,修订《网络市场经营主体备案办法》,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格局。落实网店实名制,加快建立网络商品交易消费维权机制,有效发挥失信惩戒作用,推进网络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20xx“红盾网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市场侵权假冒行为,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二是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把握竞争政策要义,参与产业、流通等政策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审查制度建设,加强竞争政策宣传,普及竞争文化,促进充分公平有序竞争。有针对性开展涉嫌垄断案件线索核查工作,拓宽反垄断执法领域。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和领域,大力查处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仿冒和商标侵权行为、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查处大要案为突破口,形成执法拳头,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深入推进“无传销城市”创建,年底前70%以上的县市区要达到创建标准。一刻也不放松对非法集资等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排查和管控打击。发挥省局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加快推行案件指定管辖、大案要案挂牌督办、案件评议等制度。三是注重商标专用权保护。力争将商标战略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商标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商标品牌价值理念,提升商标运用保护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商标监管执法力度,以高知名度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为重点,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商标专用权。做好著名商标续展和认定工作,注重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农产品商标的培育保护。四是加强广告监管。严格执行新《广告法》,加大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对重点案件实行统一指挥和督办。探索对广告企业从事户外广告发布活动免于登记、取消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批事项的改革。充分发挥广告监测系统作用,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对广告媒体的信用评价机制,提高信用约束力,推动公益广告发布。指导有条件的市州积极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广告属地监管责任,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五是深化合同行为监管。推进“守重”企业推荐公示工作,探索将网络市场主体纳入公示范围。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合同检查和霸王条款点评活动,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六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积极配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与此同时,配合做好“扫黄打非”、禁毒、打私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创建放心消费旅游市场、成品油和汽车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主动做好首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市场监管等各项工作。
(四)加强消费维权能力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于消费潜能释放的良好环境。一是做好重点领域维权工作。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围绕儿童用品、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等与消费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加大抽查检查力度,对不合格商品依法实施召回、退市措施。加大对服务领域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二是创新维权机制。建立重点抽查商品筛查分析系统、商品质量抽检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网络商品质量抽检办法》《网络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实施办法》,在重点企业逐步推行先行赔付制度,规范“诉转案”流转程序,探索预付式消费监管维权机制。依法及时公布消费维权执法信息、抽检信息和消费侵权案件信息。深入开展《消法》和消保《条例》的宣传,开展3·15系列宣传维权活动,完善“六位一体”的消费教育模式,有序引导消费升级。三是打造现代开放的12315平台。认真落实《12315工作规则》。重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受理渠道建设,全面升级12315信息系统,积极融入全国大平台,开创“互联网+消费维权”的崭新格局。推进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工作,促进城乡消费维权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广运用12315数据分析模型和“12315消费维权指数”,深入研究消费维权数据变化与全省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交易秩序、消费市场动态的内在联系,研究建立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商品的日常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四是发挥消协组织作用。开展比较试验和消费调查等活动,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行业自律,推动社会共治。
(五)认真落实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好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督促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意见》和“十大工程”任务,指导各地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力争使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12%。二是强化要素支撑。继续推动全省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工作,争取扩大“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规模,撬动银行放大贷款,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更好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加强政银企信息互通共享,组织好非公企业贷款需求项目对接活动。三是支持转型升级。健全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孵化基地和孵化器,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助推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发展。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抓好全省小微企业名录库和信用体系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扶持政策、申请扶持导航及享受扶持信息等公示工作。开展新设立小微企业跟踪分析,了解企业在准入、经营、审批、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力争保持70%以上的活跃度。继续做好“个转企”工作,年内总量力争突破4000户。四是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大力简政放权,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和政府特许经营,落实好省发改委推出的260个PPP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建设等,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解决好服务非公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建立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工作制度,完善非公经济统计体系,开展全省非公经济好新闻评选,设立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投诉举报平台。五是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适应非公党建体制调整新情况,深入开展“先锋引领行动”,创新推进“三岗联创”活动,加强“小个专”党建和党团组织集中组建,不断扩大党团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完善和落实联席会议、直接联系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制度。引导非公经济党组织和党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主力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六)全面提升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优质高效履职尽责。一是强化基层基础能力建设。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务实谋事、踏实干事、扎实成事,促进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加大业务考核力度,提高全省系统的贯彻力和执行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陇原工商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分级分类培训原则,调动市县局围绕重点任务加大自主培训力度,为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举办市县政府主管领导高端研讨班。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和相关知识培训。按照优先保障基层的原则,加大基层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工商所项目的监督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基层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全面加强各级中心、学会、协会和研究基地建设。二是强化法治工商建设。按照总局法治工商建设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加强对全省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做好对商事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完善对规范性文件统一管理、重要案件处置、复议案件审理等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制度。细化和完善“权责清单”,形成“清单”管理的常态化机制。落实《工商机关执法监督规定》,加强与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衔接,强化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时发布《行政复议和诉讼白皮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全省系统“七五”普法工作,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三是强化信息化综合能力建设。完成国家法人库项目建设,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建设,重构注册登记综合业务系统,稳步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加快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进程,为实现部门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提供稳定技术支撑。加快12315投诉举报、行政执法、网络监管、广告监测、效能监察、政务服务等系统的开发建设或升级改造,形成“网上统一受理、后台联动办理”的一体化应用体系,推动“网上行权”。加强与第三方合作,通过多元化采集和主题化汇聚,建立工商大数据资源体系和分析系统,延长工商数据价值链。认真做好工商信息化专家库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建设、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对接机制建设、数据标准和质量建设。四是强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把“1+17”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注重在提高工作精准度、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实施劳动技能培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履行组长牵头单位职责等方面下功夫,坚持把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市场兴农机制与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嫁接,切实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五是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时宣传工商改革发展成绩,及时解读重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过持续有效发声,展现工商队伍“敢担当、真作为”的良好形象,努力赢得社会广泛认同和点“赞”。六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落实5985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崇尚党章,严格执行《条例》和《准则》,始终把纪律挺在前头,把制度的笼子扎在前头,不断强化执纪监督,大力促进作风转变,确保队伍清正、干部廉洁,为全面履职提供坚强保障。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蓬勃发展的时代,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勇敢地肩负起改革发展的重任。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全省系统的智慧和力量,以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为工商和市场监管事业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篇4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市工商系统市场监管重点工作培训会,其目的就是贯彻省局_月_日视频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取缔无照经营、查处黑网吧、加大夏季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限塑整治等工作,前不久,市局连续组织_次检查,就省局部署的八个方面存在问题逐项对照排查,并发了通报。我认为全系统基本上都动了起来,从检查统计数字分析:城区好于农村,乡镇所在地好于偏远地方,但不平衡。刚才,××、××分局介绍了经验,××分局主要做法就是实,监管工作就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局主要做法就是建立“四个机制”、突出“四个确定”、明确“四个标准”,抓好落实,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推广。××分局、××县局也做了表态性发言,他们也认识到工作上存在问题是在做检讨。我认为态度是端正的。检查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对先进经验要总结和推广,对不足之处要及时加以整改。我在贯彻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提高年活动动员讲话中讲到“我们干工作,就是三分布置、七分落实”,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标准?达到什么程度?总之,就是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不允许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更不准“糊”,蒙混过关。随着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完善,对公务员问责力度也不断加强,这是趋势,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这次我们要对××县局的一位所长进行处分,一是不请假擅自脱岗,二是在市局检查组现场检查时,工商所人员还通知经营户关门,搞弄虚作假。我常讲处理人不是目的,但处理一个人可以教育一批人,保护一批人。这位所长给我递了一份检查,态度也很诚恳,认识很深,我反问一句“认识这么深,你工作又是怎么抓的?”,潜台词就是有这么深的认识,工作应该都能做好。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关注民生,我们目前所做的食品安全监管、黑网吧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限塑等等都是关系到民生,比如讲黑网吧问题影响到多少孩子的成长。希望全系统的全体公务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关注民生,恪守工商职能,加大包保责任制和网格化监管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刚才××同志就如何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进行具体辅导,请大家回去以后结合检查组指出的存在问题再进行补缺补差,我要强调的是:只准做好,不准做不好;只准做到位,不准不到位。不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办案搞钱上,把我们最本职的工作丢掉,要做到市场监管、服务经济、执法办案的“三位一体”。下面我再讲五点意见:
一、加大工作力度,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关注民生是工商部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黑网吧、白色污染、劣质毒害食品对社会、对群众安全的危害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无旁贷,必须认真履职,构建责任工商;二是监管落实到位。要结合检查组指出的存在问题,局长对分管局长,分管局长对工商所长,工商所长对专管员,专管员对经营户,要层层签订责任书,限时整改,全面实行网格化监管和落实包保责任,凡未落实整改到位,一经发现逐级追究相关责任;三是巡查到位。工商执法人员按照网格化包片范围,坚持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并坚持巡查记录;四是督察到位。按照网格化监管的要求,加强市局、县区分局、工商所逐级督察到位。
二、提升监管效能,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工商所长巡查机制,要有文字记录(工作日志),每次检查都要有记录、有处理、有结果;二是建立区(县)局长抽查互查机制,也要有记录,要有通报,具体时间定在_月__日、_月__日、__月__日,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计分机制,各区(县)分局若少_次则在目标考核中扣_分;三是建立市局督察机制,科室按照分工,每季度进行一次包保责任督察,对市局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依照有关规定实行问责,_月__日、__日市局再次组织检查,问题得不到整改,又发现问题的,所长应引咎辞职,分管局长也要给予警告以上的处分,市局检查若没发现问题,却被省局或区(县)分局互查发现,也要对包保科室及责任人进行处分。
三、认真贯彻省局(____)___号文件精神,力戒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搭车收费”。据我掌握的情况分析,个别单位、个别人,仍然我行我素,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搭车收费,还借年检、办案搞腐败,查办一个案件,开始就吓唬,要罚多少多少,被查对象如果送了礼,就立刻减轻处罚。这里我要警告这种胆大妄为之人,不管你收受人家多少款、多少物,一经查实,我们将一律予以开除公职,绝不姑息迁就这类有损全系统形象的害群之马。从企业科、个私科提供的年检进度看,离截止时间不到半月,可有些单位的年检率仍然很低,是什么原因?大家清楚。所以我宣布从今天起,各区(县)分局、工商所必须加快年检进度,_月底前年检率要达到__%,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的,分管局长带所长到市局做检查;_月__日__时前年检率要完成__%,凡未完成这一任务的,分管局长、工商所长一律免职并异地交流工作,当办事员。
四、关于财务管理工作。时间过半,各单位必须按时间进度完成预算任务。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依法合规。同时还要抓节支,按照上级要求确保今年各项开支在去年基础上再压缩百分之十。必须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意识。
五、关于纪律问题。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杜绝影响全系统社会形象的事件发生。市局目前正在抓紧修订有关制度,借鉴××工商的经验做法,编写《公务员必读之三》,用制度管事、靠制度管人,规范各项工作;要弘扬正气,扶正驱邪,既要树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典型,也要处理那些违纪违规的个别人,希望同志们倍加珍惜我们经过努力获得的荣誉,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扎实工作,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__周年。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篇5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xx年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任务。省委、省政府对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十分重视,省委、副省长李荣灿同志在会前专门听取汇报,昨天下午又亲自主持召开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工作协调推进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和加强“先照后证”改革后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新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20xx年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20xx年是“”收官之年,全省系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省委“工作落实年”要求,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统领,以推进“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为主线,努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在各项改革和市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全面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在甘南试点的基础上,6月份在全省全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10月份与全国同步实行“一照一码”改革。全年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0.31万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报道,并成为甘肃年度十大新闻之一。二是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对所有后置审批事项主动履行“双告知”职责,确保了工商登记和审批监管的有序衔接。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备案管理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6项,目前只保留17项。三是深入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在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实施电子化登记管理、取消各类收费项目等便利化措施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登记事权调整下放到市县工商机关,下放冠以“甘肃”字样的企业名称核准权,推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变更通知书就近属地领取制度,得到工商总局的肯定和推广。牵头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商事制度国际合作企业投资注册便利化”课题研究。一年来,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3.78万户,同比增长16.3%;新增注册资本3273亿元,同比增长21.5%。
(二)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初步构建。一是积极推动“全国一张网”建设。按照总局发布的行业和技术标准,建成运行了“甘肃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年报信息及部分行政许可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归集到一个系统和具体企业名下,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运行。截至去年底公示市场主体信息653万条,日均访问查询量7.1万人次,总访问量达到4413万人次。二是认真落实“双公示”制度。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并督促企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20xx年度年报公示率达到93.98%,20xx年度达到80.16%。组织开展对公示年报信息的抽查检查,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4.66万户企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31.49万户个体工商户向社会公示,首次发布了《甘肃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认真开展行政处罚一般性案件信息公示,通过制定《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内部流程规范》、建立督导通报机制等措施,推动行政处罚公示工作走向常态化,已公示案件信息20xx件,公示率达到88.42%。三是全面实行市场主体抽查制。制定实施《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将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和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抽查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抽查制的省份。年内全省系统共开展不定向抽查269次、定向抽查4次,抽查检查经营户6.5万户。四是建立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的通知》,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与17家部门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或互联互通,共交换共享信息251.5万条。建立部门信息互查机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贷款、授予荣誉等方面,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予以限制和禁入,“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正在形成。
(三)重点领域监管维权力度加大。一是消费维权工作不断加强。积极推动并参与地方立法,颁布实施《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配套新《消法》修订完成地方条例的省份。强化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监管,对16个品种1025个批次的商品实施抽检,及时公布抽检信息并对问题商品开展市场清查。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充分运用行政约谈、行政处罚、先行赔付、“诉转案”等机制和手段,提高了消费维权效能。发挥消协组织社会监督作用,关注供暖供气、物业服务、汽车售后等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函询建议、新闻曝光等方式,推动政府部门依法加强监管、经营者主动履行法定义务,构建了消费维权的社会共治新机制。全年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16.71万起,挽回经济损失2997多万元。12315指挥中心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二是网络市场监管稳步推进。省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力量。加快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建设,加大线上线下监管力度,深入开展20xx年“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备案经营主体861户。三是商标和广告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商标“五个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打”行动,重点查办跨区域、倾向性、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商标侵权案件。
全年新增注册商标6724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新认定和续展甘肃省著名商标229件;深化“商标富农”机制在双联工作中的运用,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建成运行广告监测执法“一系统三平台”,实现了对省内媒体的全天候监测。完善广告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联动响应,非法集资、医药、食品等重点领域的广告违法行为有所下降。四是非法集资得到有效遏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投资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工商部门《处置非法集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了集中清查和日常管控相结合,全省投资类企业减少852户,立案调查82件,移送公安机关33件,这一领域案件频发事态得到有效控制。五是竞争执法工作有力开展。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集中整治侵权仿冒、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组织开展打击传销集中行动,联合省综治办、省公安厅制定了《甘肃省创建无传销城市考评认定办法》及《实施细则》,与在甘直销企业签订了《规范经营责任书》,天水“五级联动”创建无传销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六是加强重要领域市场监管。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合同帮农工作,组织开展汽车、旅游、成品油等市场专项整治,加强“守重”企业公示和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全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2570件,案值11391万元,其中,竞争执法案件2947起、农资案件483起、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634起, 商标广告案件848起,捣毁传销窝点35个。
(四)非公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注重发挥政策引导功能。提请省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会,刘伟平省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组织领导机制,有效破解了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隐形壁垒,实现了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的“两个全面放宽”,政策叠加效应充分显现。二是加大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建设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充分发挥在申请扶持导航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年内共扶持4945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会同省财政厅和甘肃银行在全国首创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制度,采取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提供“互助担保金”、撬动银行放大贷款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财政厅已先期注资1.6亿元,可放大贷款100亿元以上。全省第一批8.58亿元贷款已惠及142户小微企业。四是深入打造非公党建工作“升级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规模以上企业和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率均达到了100%。“甘肃经验”在全国工商系统介绍推广。
(五)“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法治工商建设有新成效。修订完成《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牵头起草《甘肃省无证无照经营查处管理办法》《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按照“三张清单一张网”要求,完成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梳理汇总工作,共整合清理行政权力301项、公共服务事项11项、责任事项2103项、追责情形2636项,已全部向社会公示。清理出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清单334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清单234项、“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14项、信访投诉途径清单66项。开展法律“七进”和“20xx普法陇原行”活动,“六五”普法考评获得优秀等次。二是信息化建设有新突破。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工商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扩充完善一体化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运行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实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动产抵押等27项公示功能;开发运行“三证合一”并联审批系统、企业信息公示交换平台、随机抽查监管系统,为商事制度改革和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建成工商“云平台”,提升了信息化硬件支撑能力。
(六)基层基础建设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一是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点整改“不严不实”的问题,持续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促进了全省系统政风行风不断转变,“四风”整治取得明显效果。深化与总局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等省内外高校的合作,高层次开展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达到5499人次,培训面达到50%以上。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保障。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联合省发改委修订完善《基层工商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多元化筹资、多形式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工商所项目建设新模式。20xx年安排工商所新建及维修项目共61个,总投资3029万元。三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扶贫开发与双联行动相结合,按照“四为主”工作思路,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省局荣获全省双联行动先进组长单位“组织奖”,市州局、县市区局双联行动考核优秀率达到45%。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建立“5985”责任体系,通过图表式分责、链条式传导、网格式覆盖、倒逼式追责等方法,细化了主体责任内容。突出选人用人管人、项目资金管理、登记注册、执法办案和作风建设等重点部位和环节,实化了主体责任到位。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约束、违纪案件查办等机制,强化了主体责任保障。
一年来,各级中心、学会、协会充分履行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在全省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工商和市场监管改革发展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对商事制度改革和助推非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李荣灿副省长多次到省局和基层一线调研指导,研究部署改革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得益于各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省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二、认真总结“”成就,准确研判“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受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经历了体制调整、食品监管职能划转、商事制度改革等大事难事。全省系统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顺势而为,经受了重大考验,付出了艰苦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指导更加有力的五年。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阶段的规律性特点和任务,在总体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构建‘大工商’、当好‘保护神’”“重构监管机制、当好经济卫士”等工作思路;在非公党建工作上,提出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的思路和目标要求;在工商文化建设上,培育践行了“为民、公正、坚韧、创新”的陇原工商精神。五年间,先后开展了“工商文化建设年”“非公党建创新发展年”“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等主题年活动。这些思路的提出和主题年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全省系统改革调整转型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载体。
“”时期,是改革调整转型的五年,也是改革成效最显著的五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积极稳妥完成体制改革和食品监管职能划转的同时,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大幅度精简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激发了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了改革红利。全省“”期间,市场主体总量由“”末的65.1万户发展到128万户,接近实现翻番;注册资本总额由0.41万亿元增长到1.82万亿元,翻了两番多。
“”时期,是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通过“双随机”“双公示”“双告知”等制度的实行,初步构建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实现了由巡查制到抽查制的顺利转变,提升了消费维权效能,保障了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五年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0.49万件,案值79744万元;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81.32万起,挽回经济损失8834万元。
“”时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最大,非公经济和非公党建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勇于担当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重任,经过全省系统共同努力,推进非公经济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顺畅有效,助推措施更加有力,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38.2%提高到45.8%,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全省非公企业党员总数从20xx年的63270名增加到90019名,党组织数从14597个增加到21425个,党组织覆盖率由16.45%提高到29.04%,非公党建“甘肃模式”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有力,有效注册商标由16805件增长到32854件,翻了近一番;中国驰名商标由17件增长到65件,翻了近两番;甘肃省著名商标由497件增长到967件,增长了近一倍;地理标志商标由27件增长到59件,增加了一倍多。
“”时期,是基础不断夯实,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促进了作风转变,提升了队伍形象,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五年来,历史债务全部化解,交流干部全部妥善安排,政风行风明显好转,队伍素质大大提升,基层面貌焕然一新,精准扶贫和双联工作深入推进,工商事业科学发展。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既面对有利形势,也面临各种挑战。从有利的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期间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今后的改革发展和全面履行职责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亲历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振了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供给侧改革将为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广阔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商事制度改革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中,对“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将更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任务也将更重。
三是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将为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新《广告法》、新《商标法》、新《消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务院先后出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是我们做好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和坚实制度保障。
四是经济新常态下对消费维权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由投资主导进入到消费主导阶段,由工业主导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质就是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消费维权及消费软环境建设,使之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不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五个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基本面上来判断,思维方式和理论创新与改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制度建设与工商职能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业务素质和能力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基础建设与改革转型调整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工商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协调、落实“三个短板”进一步凸显。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产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承接新的监管理念、方式和机制的能力素质明显不足,影响创新突破的思想束缚和制度制约普遍存在。二是协调融合不够。从客观上看,工商系统肩负的协调任务与自身权力职责不对等,工商与其他部门的业务融合机制还不健全。从主观上看,由于多年习惯于“单兵作战”,不能适应综合执法、协同监管新形势的要求,协调意识不强、协调能力不足、协调机制不健全,成为影响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监管的重大问题。三是执行力和落实力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系统的贯彻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体制改革后,新的督导机制、考核机制和通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起来,存在放下去、接不住、管不好的情况。对上述存在的新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深入开展“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活动,努力实现工商和市场监管的良好开局
20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供给侧改革和供给需求两端发力,以“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为主线,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工商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转变理念、强化融合,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开展“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活动,根本目的是构建现代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监管体制上,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自身职责,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在监管方式上,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在监管手段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在监管格局上,强化社会共治,发挥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功能。
(一)坚定不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一是大力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进一步下放省局登记注册权限,构建属地登记、属地监管和属地服务的一体化格局。着力在程序便利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一人公司的归并,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企业集团登记方式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改革,推行注册登记独任审核制,加快全程电子化进程。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企业、未开业或未经营以及通过登记信息无法取得联系的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二是持续深化“三证合一”改革。继续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改革,继续做好新旧执照换发工作,促进“一照一码”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三是持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牵头编制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实时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参与编制后置审批事项目录,严格履行后置审批事项“双告知”职责,实现与审批部门的有序衔接,防止监管真空,防范监管风险。结合“先照后证”改革,开展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分离的试点工作。四是积极推进外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争取总局赋予各市州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东境外文书予以认可,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全力推进信息公示和归集共享,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一是加快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按照“全国一张网”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确保在年底之前全部建成使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动制定信息归集、交换和共享的技术标准,确保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其他部门相关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归集共享。全面落实国务院“62号文件”、省政府《关于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牵头做好企业信息归集公示的统筹推进、协调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切实把企业登记信息、年报信息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消费维权、“守重”公示、驰著名商标、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进行全网集中、关联整合和统一公示。力争在6月底前实现与25个部门、年底前实现与40个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最终实现各类信息在相应企业名下和一张网上的“双归集”。三是认真做好信息公示工作。高度重视年报公示工作,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公示率。认真履行公示市场主体信息的法定职责,提高对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的检查;督促市场主体自觉履行年报等信息公示义务,强化对主体公示出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即时信息的监督,提高主体即时信息公示率。下大力气推动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严格落实责任,推进“阳光执法”。四是建立企业信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精神,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真正实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的严管目标。推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响应机制,健全政府领导、工商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红黑榜”企业判定标准。五是创新日常监管机制。起草制定《甘肃省市场主体随机抽查管理办法》。坚持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公开)”制度,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公布抽查事项清单,完善委托第三方机制,切实提高市场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20xx年市场主体公示信息和经营行为抽查率均不低于3%。加强工商登记信息、年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公开发布年报分析报告,为“放、管、服”提供支撑。
(三)突出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规范网络交易秩序。按照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协同管网的要求,同步推进网络监管平台、监管机制和监管队伍建设。建立“甘肃工商网监云”指挥调度系统,加快网络主体数据库和电子取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和良好监管。制定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的相关工作规范,修订《网络市场经营主体备案办法》,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格局。落实网店实名制,加快建立网络商品交易消费维权机制,有效发挥失信惩戒作用,推进网络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20xx“红盾网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市场侵权假冒行为,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二是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把握竞争政策要义,参与产业、流通等政策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审查制度建设,加强竞争政策宣传,普及竞争文化,促进充分公平有序竞争。有针对性开展涉嫌垄断案件线索核查工作,拓宽反垄断执法领域。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和领域,大力查处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仿冒和商标侵权行为、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查处大要案为突破口,形成执法拳头,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深入推进“无传销城市”创建,年底前70%以上的县市区要达到创建标准。一刻也不放松对非法集资等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排查和管控打击。发挥省局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加快推行案件指定管辖、大案要案挂牌督办、案件评议等制度。三是注重商标专用权保护。力争将商标战略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商标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商标品牌价值理念,提升商标运用保护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商标监管执法力度,以高知名度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为重点,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商标专用权。做好著名商标续展和认定工作,注重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农产品商标的培育保护。四是加强广告监管。严格执行新《广告法》,加大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对重点案件实行统一指挥和督办。探索对广告企业从事户外广告发布活动免于登记、取消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批事项的改革。充分发挥广告监测系统作用,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对广告媒体的信用评价机制,提高信用约束力,推动公益广告发布。指导有条件的市州积极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广告属地监管责任,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五是深化合同行为监管。推进“守重”企业推荐公示工作,探索将网络市场主体纳入公示范围。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合同检查和霸王条款点评活动,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六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积极配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与此同时,配合做好“扫黄打非”、禁毒、打私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创建放心消费旅游市场、成品油和汽车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主动做好首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市场监管等各项工作。
(四)加强消费维权能力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于消费潜能释放的良好环境。一是做好重点领域维权工作。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围绕儿童用品、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等与消费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加大抽查检查力度,对不合格商品依法实施召回、退市措施。加大对服务领域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二是创新维权机制。建立重点抽查商品筛查分析系统、商品质量抽检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网络商品质量抽检办法》《网络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实施办法》,在重点企业逐步推行先行赔付制度,规范“诉转案”流转程序,探索预付式消费监管维权机制。依法及时公布消费维权执法信息、抽检信息和消费侵权案件信息。深入开展《消法》和消保《条例》的宣传,开展3·15系列宣传维权活动,完善“六位一体”的消费教育模式,有序引导消费升级。三是打造现代开放的12315平台。认真落实《12315工作规则》。重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受理渠道建设,全面升级12315信息系统,积极融入全国大平台,开创“互联网+消费维权”的崭新格局。推进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工作,促进城乡消费维权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广运用12315数据分析模型和“12315消费维权指数”,深入研究消费维权数据变化与全省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交易秩序、消费市场动态的内在联系,研究建立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商品的日常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四是发挥消协组织作用。开展比较试验和消费调查等活动,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行业自律,推动社会共治。
(五)认真落实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好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督促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意见》和“十大工程”任务,指导各地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力争使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12%。二是强化要素支撑。继续推动全省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工作,争取扩大“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规模,撬动银行放大贷款,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更好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加强政银企信息互通共享,组织好非公企业贷款需求项目对接活动。三是支持转型升级。健全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孵化基地和孵化器,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助推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发展。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抓好全省小微企业名录库和信用体系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扶持政策、申请扶持导航及享受扶持信息等公示工作。开展新设立小微企业跟踪分析,了解企业在准入、经营、审批、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力争保持70%以上的活跃度。继续做好“个转企”工作,年内总量力争突破4000户。四是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大力简政放权,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和政府特许经营,落实好省发改委推出的260个PPP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建设等,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解决好服务非公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建立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工作制度,完善非公经济统计体系,开展全省非公经济好新闻评选,设立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投诉举报平台。五是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适应非公党建体制调整新情况,深入开展“先锋引领行动”,创新推进“三岗联创”活动,加强“小个专”党建和党团组织集中组建,不断扩大党团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完善和落实联席会议、直接联系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制度。引导非公经济党组织和党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主力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六)全面提升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优质高效履职尽责。一是强化基层基础能力建设。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务实谋事、踏实干事、扎实成事,促进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加大业务考核力度,提高全省系统的贯彻力和执行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陇原工商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分级分类培训原则,调动市县局围绕重点任务加大自主培训力度,为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举办市县政府主管领导高端研讨班。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和相关知识培训。按照优先保障基层的原则,加大基层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工商所项目的监督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基层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全面加强各级中心、学会、协会和研究基地建设。二是强化法治工商建设。按照总局法治工商建设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加强对全省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做好对商事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完善对规范性文件统一管理、重要案件处置、复议案件审理等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制度。细化和完善“权责清单”,形成“清单”管理的常态化机制。落实《工商机关执法监督规定》,加强与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衔接,强化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时发布《行政复议和诉讼白皮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全省系统“七五”普法工作,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三是强化信息化综合能力建设。完成国家法人库项目建设,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建设,重构注册登记综合业务系统,稳步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加快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进程,为实现部门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提供稳定技术支撑。加快12315投诉举报、行政执法、网络监管、广告监测、效能监察、政务服务等系统的开发建设或升级改造,形成“网上统一受理、后台联动办理”的一体化应用体系,推动“网上行权”。加强与第三方合作,通过多元化采集和主题化汇聚,建立工商大数据资源体系和分析系统,延长工商数据价值链。认真做好工商信息化专家库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建设、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对接机制建设、数据标准和质量建设。四是强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把“1+17”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注重在提高工作精准度、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实施劳动技能培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履行组长牵头单位职责等方面下功夫,坚持把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市场兴农机制与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嫁接,切实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五是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时宣传工商改革发展成绩,及时解读重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过持续有效发声,展现工商队伍“敢担当、真作为”的良好形象,努力赢得社会广泛认同和点“赞”。六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落实5985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崇尚党章,严格执行《条例》和《准则》,始终把纪律挺在前头,把制度的笼子扎在前头,不断强化执纪监督,大力促进作风转变,确保队伍清正、干部廉洁,为全面履职提供坚强保障。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蓬勃发展的时代,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勇敢地肩负起改革发展的重任。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全省系统的智慧和力量,以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为工商和市场监管事业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篇6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xx年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任务。省委、省政府对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十分重视,省委、副省长李荣灿同志在会前专门听取汇报,昨天下午又亲自主持召开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工作协调推进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和加强“先照后证”改革后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新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20xx年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20xx年是“”收官之年,全省系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省委“工作落实年”要求,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统领,以推进“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为主线,努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在各项改革和市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全面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在甘南试点的基础上,6月份在全省全面推行“三证合一”改革,10月份与全国同步实行“一照一码”改革。全年累计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10.31万份。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刊发报道,并成为甘肃年度十大新闻之一。二是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将134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对所有后置审批事项主动履行“双告知”职责,确保了工商登记和审批监管的有序衔接。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及行政备案管理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6项,目前只保留17项。三是深入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在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实施电子化登记管理、取消各类收费项目等便利化措施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登记事权调整下放到市县工商机关,下放冠以“甘肃”字样的企业名称核准权,推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变更通知书就近属地领取制度,得到工商总局的肯定和推广。牵头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商事制度国际合作企业投资注册便利化”课题研究。一年来,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3.78万户,同比增长16.3%;新增注册资本3273亿元,同比增长21.5%。
(二)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初步构建。一是积极推动“全国一张网”建设。按照总局发布的行业和技术标准,建成运行了“甘肃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年报信息及部分行政许可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归集到一个系统和具体企业名下,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运行。截至去年底公示市场主体信息653万条,日均访问查询量7.1万人次,总访问量达到4413万人次。二是认真落实“双公示”制度。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指导并督促企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20xx年度年报公示率达到93.98%,20xx年度达到80.16%。组织开展对公示年报信息的抽查检查,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4.66万户企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31.49万户个体工商户向社会公示,首次发布了《甘肃省企业年报分析报告》。认真开展行政处罚一般性案件信息公示,通过制定《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内部流程规范》、建立督导通报机制等措施,推动行政处罚公示工作走向常态化,已公示案件信息20xx件,公示率达到88.42%。三是全面实行市场主体抽查制。制定实施《市场主体抽查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将市场主体公示信息抽查和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抽查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为核心、以投诉举报为补充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抽查制的省份。年内全省系统共开展不定向抽查269次、定向抽查4次,抽查检查经营户6.5万户。四是建立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的通知》,与省发改委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与17家部门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或互联互通,共交换共享信息251.5万条。建立部门信息互查机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贷款、授予荣誉等方面,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予以限制和禁入,“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正在形成。
(三)重点领域监管维权力度加大。一是消费维权工作不断加强。积极推动并参与地方立法,颁布实施《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二个配套新《消法》修订完成地方条例的省份。强化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监管,对16个品种1025个批次的商品实施抽检,及时公布抽检信息并对问题商品开展市场清查。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充分运用行政约谈、行政处罚、先行赔付、“诉转案”等机制和手段,提高了消费维权效能。发挥消协组织社会监督作用,关注供暖供气、物业服务、汽车售后等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函询建议、新闻曝光等方式,推动政府部门依法加强监管、经营者主动履行法定义务,构建了消费维权的社会共治新机制。全年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16.71万起,挽回经济损失2997多万元。12315指挥中心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二是网络市场监管稳步推进。省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力量。加快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建设,加大线上线下监管力度,深入开展20xx年“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备案经营主体861户。三是商标和广告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商标“五个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打”行动,重点查办跨区域、倾向性、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商标侵权案件。
全年新增注册商标6724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新认定和续展甘肃省著名商标229件;深化“商标富农”机制在双联工作中的运用,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建成运行广告监测执法“一系统三平台”,实现了对省内媒体的全天候监测。完善广告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联动响应,非法集资、医药、食品等重点领域的广告违法行为有所下降。四是非法集资得到有效遏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投资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工商部门《处置非法集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了集中清查和日常管控相结合,全省投资类企业减少852户,立案调查82件,移送公安机关33件,这一领域案件频发事态得到有效控制。五是竞争执法工作有力开展。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集中整治侵权仿冒、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组织开展打击传销集中行动,联合省综治办、省公安厅制定了《甘肃省创建无传销城市考评认定办法》及《实施细则》,与在甘直销企业签订了《规范经营责任书》,天水“五级联动”创建无传销城市取得明显成效。六是加强重要领域市场监管。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合同帮农工作,组织开展汽车、旅游、成品油等市场专项整治,加强“守重”企业公示和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全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2570件,案值11391万元,其中,竞争执法案件2947起、农资案件483起、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件634起, 商标广告案件848起,捣毁传销窝点35个。
(四)非公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注重发挥政策引导功能。提请省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会,刘伟平省长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组织领导机制,有效破解了阻碍非公经济发展的隐形壁垒,实现了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的“两个全面放宽”,政策叠加效应充分显现。二是加大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力度。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建设小微企业名录系统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充分发挥在申请扶持导航等方面的功能。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年内共扶持4945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会同省财政厅和甘肃银行在全国首创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制度,采取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提供“互助担保金”、撬动银行放大贷款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财政厅已先期注资1.6亿元,可放大贷款100亿元以上。全省第一批8.58亿元贷款已惠及142户小微企业。四是深入打造非公党建工作“升级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规模以上企业和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率均达到了100%。“甘肃经验”在全国工商系统介绍推广。
(五)“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法治工商建设有新成效。修订完成《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牵头起草《甘肃省无证无照经营查处管理办法》《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按照“三张清单一张网”要求,完成了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梳理汇总工作,共整合清理行政权力301项、公共服务事项11项、责任事项2103项、追责情形2636项,已全部向社会公示。清理出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清单334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清单234项、“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14项、信访投诉途径清单66项。开展法律“七进”和“20xx普法陇原行”活动,“六五”普法考评获得优秀等次。二是信息化建设有新突破。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工商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扩充完善一体化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运行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实现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动产抵押等27项公示功能;开发运行“三证合一”并联审批系统、企业信息公示交换平台、随机抽查监管系统,为商事制度改革和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建成工商“云平台”,提升了信息化硬件支撑能力。
(六)基层基础建设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一是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重点整改“不严不实”的问题,持续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促进了全省系统政风行风不断转变,“四风”整治取得明显效果。深化与总局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等省内外高校的合作,高层次开展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达到5499人次,培训面达到50%以上。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保障。制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联合省发改委修订完善《基层工商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多元化筹资、多形式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工商所项目建设新模式。20xx年安排工商所新建及维修项目共61个,总投资3029万元。三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扶贫开发与双联行动相结合,按照“四为主”工作思路,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省局荣获全省双联行动先进组长单位“组织奖”,市州局、县市区局双联行动考核优秀率达到45%。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建立“5985”责任体系,通过图表式分责、链条式传导、网格式覆盖、倒逼式追责等方法,细化了主体责任内容。突出选人用人管人、项目资金管理、登记注册、执法办案和作风建设等重点部位和环节,实化了主体责任到位。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约束、违纪案件查办等机制,强化了主体责任保障。
一年来,各级中心、学会、协会充分履行职责,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在全省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工商和市场监管改革发展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对商事制度改革和助推非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李荣灿副省长多次到省局和基层一线调研指导,研究部署改革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得益于各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省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向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二、认真总结“”成就,准确研判“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受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经历了体制调整、食品监管职能划转、商事制度改革等大事难事。全省系统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顺势而为,经受了重大考验,付出了艰苦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指导更加有力的五年。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阶段的规律性特点和任务,在总体工作指导上,提出了“构建‘大工商’、当好‘保护神’”“重构监管机制、当好经济卫士”等工作思路;在非公党建工作上,提出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的思路和目标要求;在工商文化建设上,培育践行了“为民、公正、坚韧、创新”的陇原工商精神。五年间,先后开展了“工商文化建设年”“非公党建创新发展年”“法治工商和信息化建设年”等主题年活动。这些思路的提出和主题年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全省系统改革调整转型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载体。
“”时期,是改革调整转型的五年,也是改革成效最显著的五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在积极稳妥完成体制改革和食品监管职能划转的同时,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大幅度精简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激发了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了改革红利。全省“”期间,市场主体总量由“”末的65.1万户发展到128万户,接近实现翻番;注册资本总额由0.41万亿元增长到1.82万亿元,翻了两番多。
“”时期,是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通过“双随机”“双公示”“双告知”等制度的实行,初步构建了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实现了由巡查制到抽查制的顺利转变,提升了消费维权效能,保障了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五年间,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0.49万件,案值79744万元;共受理消费投诉举报81.32万起,挽回经济损失8834万元。
“”时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最大,非公经济和非公党建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勇于担当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和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重任,经过全省系统共同努力,推进非公经济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顺畅有效,助推措施更加有力,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38.2%提高到45.8%,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全省非公企业党员总数从20xx年的63270名增加到90019名,党组织数从14597个增加到21425个,党组织覆盖率由16.45%提高到29.04%,非公党建“甘肃模式”的内涵得到不断拓展。商标品牌战略实施有力,有效注册商标由16805件增长到32854件,翻了近一番;中国驰名商标由17件增长到65件,翻了近两番;甘肃省著名商标由497件增长到967件,增长了近一倍;地理标志商标由27件增长到59件,增加了一倍多。
“”时期,是基础不断夯实,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促进了作风转变,提升了队伍形象,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先锋引领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五年来,历史债务全部化解,交流干部全部妥善安排,政风行风明显好转,队伍素质大大提升,基层面貌焕然一新,精准扶贫和双联工作深入推进,工商事业科学发展。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既面对有利形势,也面临各种挑战。从有利的方面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期间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今后的改革发展和全面履行职责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亲历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振了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供给侧改革将为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广阔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商事制度改革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中,对“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将更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任务也将更重。
三是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将为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新《广告法》、新《商标法》、新《消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务院先后出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是我们做好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和坚实制度保障。
四是经济新常态下对消费维权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由投资主导进入到消费主导阶段,由工业主导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质就是改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这也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消费维权及消费软环境建设,使之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不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五个不相适应”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基本面上来判断,思维方式和理论创新与改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制度建设与工商职能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业务素质和能力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基础建设与改革转型调整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工商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协调、落实“三个短板”进一步凸显。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产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承接新的监管理念、方式和机制的能力素质明显不足,影响创新突破的思想束缚和制度制约普遍存在。二是协调融合不够。从客观上看,工商系统肩负的协调任务与自身权力职责不对等,工商与其他部门的业务融合机制还不健全。从主观上看,由于多年习惯于“单兵作战”,不能适应综合执法、协同监管新形势的要求,协调意识不强、协调能力不足、协调机制不健全,成为影响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监管的重大问题。三是执行力和落实力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系统的贯彻力和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体制改革后,新的督导机制、考核机制和通报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起来,存在放下去、接不住、管不好的情况。对上述存在的新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深入开展“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活动,努力实现工商和市场监管的良好开局
20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供给侧改革和供给需求两端发力,以“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为主线,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工商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转变理念、强化融合,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开展“市场监管机制创新年”活动,根本目的是构建现代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在监管体制上,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自身职责,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在监管方式上,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在监管手段上,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在监管格局上,强化社会共治,发挥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功能。
(一)坚定不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一是大力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进一步下放省局登记注册权限,构建属地登记、属地监管和属地服务的一体化格局。着力在程序便利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一人公司的归并,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企业集团登记方式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改革,推行注册登记独任审核制,加快全程电子化进程。配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对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企业、未开业或未经营以及通过登记信息无法取得联系的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二是持续深化“三证合一”改革。继续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改革,继续做好新旧执照换发工作,促进“一照一码”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三是持续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牵头编制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实时更新并向社会公布。参与编制后置审批事项目录,严格履行后置审批事项“双告知”职责,实现与审批部门的有序衔接,防止监管真空,防范监管风险。结合“先照后证”改革,开展经营资格和法人资格分离的试点工作。四是积极推进外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争取总局赋予各市州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东境外文书予以认可,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全力推进信息公示和归集共享,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一是加快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按照“全国一张网”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确保在年底之前全部建成使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动制定信息归集、交换和共享的技术标准,确保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其他部门相关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归集共享。全面落实国务院“62号文件”、省政府《关于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共享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牵头做好企业信息归集公示的统筹推进、协调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切实把企业登记信息、年报信息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消费维权、“守重”公示、驰著名商标、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进行全网集中、关联整合和统一公示。力争在6月底前实现与25个部门、年底前实现与40个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最终实现各类信息在相应企业名下和一张网上的“双归集”。三是认真做好信息公示工作。高度重视年报公示工作,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公示率。认真履行公示市场主体信息的法定职责,提高对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的检查;督促市场主体自觉履行年报等信息公示义务,强化对主体公示出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即时信息的监督,提高主体即时信息公示率。下大力气推动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工作,严格落实责任,推进“阳光执法”。四是建立企业信用约束机制。严格执行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等38家部门联合签署的《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精神,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失信主体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真正实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的严管目标。推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响应机制,健全政府领导、工商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红黑榜”企业判定标准。五是创新日常监管机制。起草制定《甘肃省市场主体随机抽查管理办法》。坚持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公开)”制度,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公布抽查事项清单,完善委托第三方机制,切实提高市场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20xx年市场主体公示信息和经营行为抽查率均不低于3%。加强工商登记信息、年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公开发布年报分析报告,为“放、管、服”提供支撑。
(三)突出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规范网络交易秩序。按照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协同管网的要求,同步推进网络监管平台、监管机制和监管队伍建设。建立“甘肃工商网监云”指挥调度系统,加快网络主体数据库和电子取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监管和良好监管。制定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的相关工作规范,修订《网络市场经营主体备案办法》,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监管格局。落实网店实名制,加快建立网络商品交易消费维权机制,有效发挥失信惩戒作用,推进网络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20xx“红盾网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市场侵权假冒行为,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二是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把握竞争政策要义,参与产业、流通等政策的公平性与竞争性审查制度建设,加强竞争政策宣传,普及竞争文化,促进充分公平有序竞争。有针对性开展涉嫌垄断案件线索核查工作,拓宽反垄断执法领域。深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选择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和领域,大力查处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仿冒和商标侵权行为、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查处大要案为突破口,形成执法拳头,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深入推进“无传销城市”创建,年底前70%以上的县市区要达到创建标准。一刻也不放松对非法集资等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排查和管控打击。发挥省局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加快推行案件指定管辖、大案要案挂牌督办、案件评议等制度。三是注重商标专用权保护。力争将商标战略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商标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树立商标品牌价值理念,提升商标运用保护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商标监管执法力度,以高知名度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为重点,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商标专用权。做好著名商标续展和认定工作,注重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农产品商标的培育保护。四是加强广告监管。严格执行新《广告法》,加大对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对重点案件实行统一指挥和督办。探索对广告企业从事户外广告发布活动免于登记、取消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批事项的改革。充分发挥广告监测系统作用,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建立对广告媒体的信用评价机制,提高信用约束力,推动公益广告发布。指导有条件的市州积极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广告属地监管责任,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五是深化合同行为监管。推进“守重”企业推荐公示工作,探索将网络市场主体纳入公示范围。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合同检查和霸王条款点评活动,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六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重大政治问题、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积极配合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与此同时,配合做好“扫黄打非”、禁毒、打私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创建放心消费旅游市场、成品油和汽车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主动做好首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市场监管等各项工作。
(四)加强消费维权能力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于消费潜能释放的良好环境。一是做好重点领域维权工作。开展“红盾质量维权行动”,围绕儿童用品、装饰装修材料、汽车配件等与消费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加大抽查检查力度,对不合格商品依法实施召回、退市措施。加大对服务领域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二是创新维权机制。建立重点抽查商品筛查分析系统、商品质量抽检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制定《网络商品质量抽检办法》《网络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实施办法》,在重点企业逐步推行先行赔付制度,规范“诉转案”流转程序,探索预付式消费监管维权机制。依法及时公布消费维权执法信息、抽检信息和消费侵权案件信息。深入开展《消法》和消保《条例》的宣传,开展3·15系列宣传维权活动,完善“六位一体”的消费教育模式,有序引导消费升级。三是打造现代开放的12315平台。认真落实《12315工作规则》。重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受理渠道建设,全面升级12315信息系统,积极融入全国大平台,开创“互联网+消费维权”的崭新格局。推进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工作,促进城乡消费维权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广运用12315数据分析模型和“12315消费维权指数”,深入研究消费维权数据变化与全省宏观经济形势、市场交易秩序、消费市场动态的内在联系,研究建立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商品的日常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四是发挥消协组织作用。开展比较试验和消费调查等活动,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行业自律,推动社会共治。
(五)认真落实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好协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督促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意见》和“十大工程”任务,指导各地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力争使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达到12%。二是强化要素支撑。继续推动全省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工作,争取扩大“风险补偿担保基金”规模,撬动银行放大贷款,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更好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加强政银企信息互通共享,组织好非公企业贷款需求项目对接活动。三是支持转型升级。健全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孵化基地和孵化器,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助推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发展。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抓好全省小微企业名录库和信用体系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扶持政策、申请扶持导航及享受扶持信息等公示工作。开展新设立小微企业跟踪分析,了解企业在准入、经营、审批、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力争保持70%以上的活跃度。继续做好“个转企”工作,年内总量力争突破4000户。四是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大力简政放权,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和政府特许经营,落实好省发改委推出的260个PPP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建设等,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解决好服务非公经济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建立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工作制度,完善非公经济统计体系,开展全省非公经济好新闻评选,设立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投诉举报平台。五是打造非公党建“升级版”。适应非公党建体制调整新情况,深入开展“先锋引领行动”,创新推进“三岗联创”活动,加强“小个专”党建和党团组织集中组建,不断扩大党团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完善和落实联席会议、直接联系点、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制度。引导非公经济党组织和党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主力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六)全面提升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优质高效履职尽责。一是强化基层基础能力建设。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务实谋事、踏实干事、扎实成事,促进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加大业务考核力度,提高全省系统的贯彻力和执行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陇原工商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分级分类培训原则,调动市县局围绕重点任务加大自主培训力度,为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举办市县政府主管领导高端研讨班。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务和相关知识培训。按照优先保障基层的原则,加大基层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工商所项目的监督管理,探索新形势下基层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全面加强各级中心、学会、协会和研究基地建设。二是强化法治工商建设。按照总局法治工商建设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工商建设。加强对全省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做好对商事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完善对规范性文件统一管理、重要案件处置、复议案件审理等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制度。细化和完善“权责清单”,形成“清单”管理的常态化机制。落实《工商机关执法监督规定》,加强与法院和检察院的司法衔接,强化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时发布《行政复议和诉讼白皮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全省系统“七五”普法工作,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三是强化信息化综合能力建设。完成国家法人库项目建设,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建设,重构注册登记综合业务系统,稳步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加快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进程,为实现部门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提供稳定技术支撑。加快12315投诉举报、行政执法、网络监管、广告监测、效能监察、政务服务等系统的开发建设或升级改造,形成“网上统一受理、后台联动办理”的一体化应用体系,推动“网上行权”。加强与第三方合作,通过多元化采集和主题化汇聚,建立工商大数据资源体系和分析系统,延长工商数据价值链。认真做好工商信息化专家库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建设、业务需求和软件开发对接机制建设、数据标准和质量建设。四是强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把“1+17”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户到人,注重在提高工作精准度、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实施劳动技能培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履行组长牵头单位职责等方面下功夫,坚持把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市场兴农机制与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嫁接,切实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五是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及时宣传工商改革发展成绩,及时解读重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过持续有效发声,展现工商队伍“敢担当、真作为”的良好形象,努力赢得社会广泛认同和点“赞”。六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落实5985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崇尚党章,严格执行《条例》和《准则》,始终把纪律挺在前头,把制度的笼子扎在前头,不断强化执纪监督,大力促进作风转变,确保队伍清正、干部廉洁,为全面履职提供坚强保障。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蓬勃发展的时代,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勇敢地肩负起改革发展的重任。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起全省系统的智慧和力量,以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为工商和市场监管事业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 市场监管 讲话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稿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材料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内容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讲话简短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 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召开 2021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