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5篇【优秀范文】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5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10-14 11:33: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讪笑(shàn)陨落(yǔn)痴想(chī)头晕目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5篇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篇1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讪笑(shàn) 陨落(yǔn) 痴想(chī) 头晕目眩(xuán)

B.滞留(zhì) 归省(xǐng) 哺育(pǔ) 鲜为人知(xiǎn)

C.雷霆(tíng) 阻遏(è) 觅食(mì) 忍俊不禁(jīn)

D.藩篱(fān) 两栖(xī) 推崇(chóng) 油光可鉴(jià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汉字的读音。A. 头晕目眩(xuàn);B. 哺育(bǔ);D. 两栖(q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2分)

A.绝处逢生 眼花缭乱 鹤立鸡群 豁然贯通

B.周而复始 浑身解数 玩下断语 恍然大悟

C.肃然起敬 各得其所 人迹罕至 重蹈覆辙

D.天伦之乐 孜孜不倦 随身附和 化为乌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字的字形。A“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属于同音形近字的误写;B“妄下段语”应为“妄下断语”,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C“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 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

3、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A.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B.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D.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E.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F.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G.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朱自清《春》)[来源:学,科,网答案:A. 落花时节又逢君。B. 云横秦岭家何在。C. 江入大荒流。D.甲光向日金鳞开。 E.只恐双溪舴艋舟。F.醉翁之意不在酒。G.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在不添字、不落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难认难写字的写法。如“鳞”“舴艋”等。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雾凇沆砀 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从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仿照文段中画横线部分,在下面划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 ,形成排比。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天高 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

答案:(示例):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看清题干要求,弄清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其次,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第一个分句写的是春天,第三、四个分句分别写的是秋天和冬天,因此要仿写的句子肯定是有关夏天的。再次分析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色,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夏天的一些重要特色来写。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

B.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答案:删掉“从”“中”。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从”和“中”,可用“见到介词不放过”的方法辨析。当“从”“中”位于画线句子的句首时,我们就应仔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经过分析,这个句子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没有主语的错误类型。删去“从”“中”,此句的主语应为“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

5、名著阅读。(5分)

桑桑(《草房子》) 冯歪嘴子(《呼兰河传》)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请从上面三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以“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 望就会永在”为开头,续写一段话。(50字左右)

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望就 会永在。 , ,

答案:(示例)虽然老人(圣地亚哥)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一直昂扬着奋斗的精神,经过几天几夜,老人终于杀死了钓到的大鱼,结果大鱼的血又引来鲨鱼,但他靠着不屈服的意志,最终以智慧拖着鱼骨架回港。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语段的能力。解答时,一要掌握此题三部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二要注意“‘别怕’,希望就会永在”的乐观向上的主题,所续写的内容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三要注意5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 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6、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答案: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据作答。题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诗讲的是送别友人的事,从诗中的“凉”“愁”“长”等可看出表达的是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 亡: ②尉果笞广 笞:

答案:①逃跑 ②鞭、杖或竹板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①句中“亡”是一词多义;②句中的“笞”是词类活用。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B. 夺而杀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祭以尉首 以刀劈狼首 D. 陈胜佐之 宋何罪之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用”;B项中的“而”分别表示承接和转折关系;C项中的“以”都解释为“用”;D项中的“之”分别为“代词,他”和“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答案选C。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来源:学#科#网Z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抱负。

D.“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策略口号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熟练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作出判断。不难看出,B项中的先后顺序有误,正确的顺序应该为:并杀两尉、动员起义、为坛而盟。

(三)大义感人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楚昭王遭阖庐之祸:指吴王阖庐伐楚,五战,楚王败。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2分)

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答案: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或动宾之间。此句的主语是“刘氏四百年基业”,谓语是“定”,“于是”作状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应画在“基业”和“定”之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父老反矣!何患无君

答案: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何患无君”。还要在理解整句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反”在这里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患”是“愁”的意思。

13、选文记叙了三个故事:楚昭王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基业,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的重要性。(2分)

答案:依靠父老乡亲复国 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与要求进行正确概括。根据对首段内容的理解,不难了解到楚昭王深得民心,从“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教”,可以推断出第一空应填“依靠父老乡亲复国”。第二空要填写对第三件事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即民心的重要性。

附:译文

吴王阖庐伐楚,国家灭亡而出逃。父老乡亲来送他,楚昭王说:“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父老乡亲们说:“希望有像您这样的显明君王啊!”一起跟随着他,有的前往秦国,号哭着请求支援。最后终以此复国。

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以后,召集各地有声望的人说:“父老乡亲们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残害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要在关中做王,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我来的目的,就是替大家除去以前的祸害,不是来施暴的。于是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解释说明,百姓们都很高兴。不久,项羽所过之处残杀无辜,百姓大失所望。刘氏四百年的基业就确定于这个(时候或事件)了。源:学。科。网Z.X.X.K]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翩翩双飞燕

①鸟族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当属燕子。几千年里,人们人们一直把燕子视为祥乌、瑞鸟,欢天喜地恭迎,小心翼翼侍奉,不仅宅第开放,檐梁裸呈,甚至夜不闭户。

②燕子身体俊长,背羽大都呈灰蓝黑色,因此,古人又称之为玄鸟。它体态轻盈,两翼狭长,善于飞行。滑翔时,两翼平展于体侧,如同镰刀,尾巴分叉像剪子。它飞行迅速如箭,喜欢俯冲疾驰,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堪称飞行“高手”。

③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每当秋天来临,它们就成群地飞向南方;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又飞回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迁飞多远,□隔着万水千山,它们□能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④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燕子离乡背井,其实不然。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可是,北方的冬季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秋去春来,南北迁徙。

⑤燕子一般在4-7月返乡。返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个新巢。他们不断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终于,一个崭新的碗形巢便出现在人家屋檐下了。

⑥鸟族中,燕子是出了名的勤勉,除迁徙、筑巢之累,更体现在哺雏之劳上。“梁上有双燕,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子每年繁殖两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卵乳白色。

⑦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春燕、征燕、 归燕、新燕、旧燕、喜燕、劳燕、双燕……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

⑧古诗文中,燕子几乎是被歌咏最多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在陶渊明笔下,喃喃绕梁、人燕同居,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带给白居易多少早春到来的欣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北迁南徙,归去来兮,成了晏殊眼中伤春感时的最佳情物。古时候,人们还常把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伤痛与燕子连在一起。“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故园颓毁,梁栋无踪,徒留惆怅。

⑨然而,随着院落平舍被取缔、高楼大厦之崛起,人居的封闭式格局使燕子愈来愈面临无梁可依、无檐可遮、无台可歇、无舍可入的尴尬。流传几千年的燕事,难道真要与人烟诀别了吗?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呢?

14、阅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够概括上文内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

答案:燕子不但勤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先要理解与第⑦段相邻的⑤⑥段的内容。第⑤段说的是燕子筑巢,第⑥段说的是燕子哺乳,将两段结合起来分析,用第⑥段中的词语“勤勉”更能概括燕子的特点。第二步,联系第⑦段最后一句“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再联系横线后的句子“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明确横线处与横线后的句子连起来说明了人们喜爱燕子的原因。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分析横线处应有一个“不但”与之搭配,将燕子的“勤勉”与“不但”连起来,就能得出答案。

15、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

答案:“游牧民族”是指某些地区的人们为了寻找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1分),用在句子中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燕子秋天飞向南方,来年春天又飞回原来生活的地方的习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解答此题时,先要答出“游牧民族”的意思,其次要结合说明方法及句意综合作答。此句将燕子比作“游牧民族”,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另外,注意结合句意及“游牧民族”的特征概括。

1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

答案:该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燕子与啄木鸟的捕食方式、松鸡的杂食习性进行比较,突出了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在空中捕食飞虫的生活习性与捕食方式(1分),从而解释了燕子不得不每年都秋去春来、南北迁徙的原因(1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说明方法对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一步,辨识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句子谈及啄木鸟的捕食、松鸡的杂食,并用“燕子不能像……也不能像……”,将燕子与这两者进行了比较,所以该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分析表达作用,要将句子还原到第④段中,明确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抓住和燕子对比的两个对象来阐述。

17、文章第⑧段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文采飞扬(1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更好地说明人们对燕子的喜爱(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语言与内容两个层面分析。从语言上看,引用陶渊明、白居易、晏殊等人的古诗词,增加了文采,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则更能表现出第⑦段中所说的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燕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无论”“哪怕”“也”。

C.文章第③④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 文章结尾“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综合知识的辨析能力。A、B、C项说法正确。D项“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又能寄与谁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不是设问。

(二)谜题

①我的孩子在四岁以前,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孩童,可是,进了幼稚园以后,就会有些改变了,那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生命有种极限,任谁也无法抗拒。

②我记得女儿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天,我正在厨房做中饭,秋天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把屋子里照得很亮很温暖。她一脸惶急的来找我了:"妈妈,你有一天会死掉的,是吗?"

③我诧异地回过身来,低头看她。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我微笑地摸摸她的脸:"不会啊,妈妈会活到很老很老的。"

④"可是,他们说,活到多老也有一天会死的啊!"

⑤我假装轻松地开冰箱,拿出青菜和水果来,心里盘算着该怎 样回答她,怎样为她解释这样的第一课呢?一面洗菜,一面仍然是用不在意的语调来回答她:"妈妈要到很老才会死,那时候你已经长得够大,就不会有什么关系了。"[来源:学&科&网]

⑥"可是,不管怎样样,你总是会死掉的,那我就再也看不到你了,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怎么办呢?"说着说着,她的小泪珠就一串串地掉了下来,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我亲爱的孩子,妈妈也不喜欢这样啊!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⑦儿子到了四岁,同样的情景又重复出现了一次。他问得比姐姐还急,跟前跟后的,非要我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为止。

⑧我大概也是笑容满面地哄了他一阵子,孩子到底还小,还是可以慢慢哄过 来的,然后,他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要到某一些特别的时刻里,才会再提几句,但是,第一次的那种惊惶以后再没出现过了。不过,我想,那种感觉是仍然存在的,只是小心地藏在某一个不愿触及的角落里而已,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

⑨我和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啊!

⑩前几年,很想变做一棵树,一棵可以继续生长,永远不死的树。

(11)我想做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有挺直的躯干,有茂密的枝叶,风吹过来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会翻动,云拂过来的时候,我知道,也能感受那种轻柔的凉意。水从地里流过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并且能从容地吸取。

(12)我想做一棵很敏感又很快乐的树,可以活好几千好几万年,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都能记住,所有美丽的回忆都可以存进年轮里面,一层松一层紧,一圈淡一圈深的,都妥妥帖帖地放在心里,该有多好!

(13)我就常常做这种梦,并且,偶尔走进森林时,也常会仔细端详,想挑选一棵适合我的理想的树。

(14)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终于把我的感觉向丈夫说了出来:"假如能变成一棵树该有多好,永远也不会受死亡的威胁。"

(15)"谁说的?树的年龄也有限制的啊。"

(16)"可是,不是有很多树可以活很久的吗?"

(17)"了不起几千年,还是逃不了枯萎死去的一天啊。"丈夫在灯下一面看书,一面微笑着回答我。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18)整个晚上,我走来走去做了很多家事,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19)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

(20)我和我幼小孩子 的心情,其实并没有两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我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还是让春去秋来,让岁月逐渐把我改变了吧,我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作者:席慕容,文章有删改)

19、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 的人生态度。

答案: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与美丽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乐观 旷达(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最终”,在文章结尾处顺藤,抓住关键词“醒悟”摸瓜,即可得出前两空的答案。后两空,要在解答前两空的基础上,用积极向上、乐观旷达之类的词语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A.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分)

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

答案: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的描写手法;“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刻画出女儿的幼小可爱(1分);“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生动地表现出女儿因为听人说生命的极限谁也无法抗拒,担心妈妈有一天会死掉的担心、焦急以及急于求证这种想法的正确性的认真情状(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第一步,回忆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第二步,把画线部分文字与描写手法一一对照,明确这一句描写女儿的双颊、瞳仁、衣着、表情,使用了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的手法,最后结合句子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她怎样的形象、心理即可。

B.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

答案:“好温暖”是“使人感到好有温情”的意思,“好柔软”是“好柔和”的意思(1分);句中形容的是幼小的女儿带给妈妈的感受,女儿担心妈妈会死掉,担心再也看不到妈妈了,这样的话语让母亲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1分)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与爱,有一种温馨的感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从两个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第⑥段具体语境(女儿担心妈妈有一天死掉)分析女儿对母亲的爱以及这种爱带给母亲的温暖与柔软。

21、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接上文两个孩子对生命极限的担心忧虑(1分),引起下文“我”对生命极限的担 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关键段落作用的能力。细读第⑨段,抓住关键词“我和他们”,明确“他们”指的是上文所述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与“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的是对生命极限的忧虑,即是⑨段之后“我”的感想,所以该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2、将文章第(11)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个不同点,并结合内容说说作用。(5分)(提示:可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链接】……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答案:示例一:从修辞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我”比拟作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描写这棵“树”遇到风、云、水时的情状,反映了人生会有各种经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链接材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

示例二:从写作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很直接地表达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棵树以及内心的感受 。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小树生长以及汲取养分时的画面来表现生命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两者均是写对生命的感悟,但是目的不同,文本语段重在写生命经历值得珍惜,链接材料重在表达生命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两者使用了不同的修辞。前者使用了比拟,将人比作树,后者使用了比喻,将生命比作树,由此生发开去即可。写法上前者重感受抒情,后者重画面描写,由此生发开去即可。

四、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一个夏日的早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地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题,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_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关键词。题目“一个夏日的早晨”中,“一个夏日”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早晨”一词,进一步限定了故事的具体时间、背景。其次,确定写作方向。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归“学习”“生活”“情感”“人生”这些永恒的主题,写自己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在体现自我成长的同时,尽量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爱国情、中国梦等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主题。再次,抓住写作要求。考生可选取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同时要表达真情实感。另外,注意不能抄袭和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姓名等要求,避免因审题不当而失分。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篇2

【湖北省孝感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筷子小传

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子(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富,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予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⑥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

7、本文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历史、 ① 、 ② 、 ③ 、种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筷子为中国独创的餐具。它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代才称之为“筷”。

B.朱熹的话,说明古人讲究筷子和勺子同时举起来使用,进食极为方便。

C.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人们对白然最朴素的理解,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D.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便携餐具的出现、公筷的推广,都顺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9、请将第④段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1分)

答案:

(1)得名由来(名字演変); 文化意蕴;使用礼仪(讲究)

(2)B

(3)示例:随意上下翻拣。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篇3

一。(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恬(tián)静 安谧(mì) 心弦(xián) 泰然处(chǔ)之

B.迤(yí)逦 筛选 (shāi) 铿锵(jiāng) 脍(huì)炙人口

C.绚(xún)丽 韶(sháo)华 魅(mèi)力 家喻(yú)户晓

D.憧(cōng)憬 虔(qián)诚 应和(hé) 锲而不舍(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典藉 锤练 妙手偶得 名付其实

B.晨曦 绮丽 横空出世 引人入胜

C.山颠 斑澜 棱角分明 重峦叠嶂

D.腾蔓 阑珊 万紫千红 绝然不同

3、下面对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天如圆 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来到隆中听到农夫诸葛亮所作的歌。

B.“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传》中白胜挑着白酒走上山岗智取生辰纲时唱的歌。

C.“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边看到的流沙河碑文。

D.“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浔阳楼墙壁上题的一首诗。

二。(2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镜,添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长江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来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以为莫己若者

B.于是入朝见威王 山间之朝暮也

C.孰视之 卿言多务,孰若孤[来源:学科网]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莫说相公痴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之所以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B.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传到我的耳朵里的

C.时时而间进——还经常有人来进谏

D.今齐地方千里——如今齐国的土地面积达方圆千里。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重臣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所问到的妻、妾和客都说他比徐公更美。

B.有自知之明的邹忌共商国是,反思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由己及人,认为作为一国之君的威王所受的蒙蔽自然比自己更严重。

C.威王从邹忌 的讽谏中醒悟,立即下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征集臣民对自己执政的批评意见。

D.邹忌善于讽劝,威王虚怀纳谏,百姓踊跃进言,君、臣、民在朝廷共商国是,齐国由此大治,成为诸国霸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0。

我和故乡患了失忆症

芮东莉

①因为没有文字、图画和影像等记录,在岁月的冲刷下,故乡就像一张浸了水的老照片,一幅褪了色的旧年 画,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并最终消失在记忆的深处。甚至连故乡的那片土地,似乎也忘记了曾经拥有过的富饶和正在经历着的苦难,沉睡在煤尘与瓦砾之下,默默地,不发出一丝声响。

②打一出生,大自然老师就陪伴在我身边,山花野草、飞禽走兽,曾经,我的世界比缀满繁星的夜空还要丰富。

③模糊的记忆里有一只“可怕”的野兽,五六岁的我,跟着姐姐和哥哥在葡萄园里吃葡萄,突然,一个大家伙从栅栏里钻进来,一跳就跳到了我的面前。我惊呆了,姐姐和哥哥也吓得一动不动,连举着摘葡萄的手都忘记了放下来。大家伙瞪了我们一眼,又一跳跳进草丛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常和姐姐争论,我说,那是一只豹,很大很大;姐姐说,那是一只大山猫,并不比家猫大多少。可惜姐姐和哥哥当时都没做任何记录,如今,我们只好听凭这只神秘的野兽在模糊的记忆中 越走越远。

④睡梦中我时常梦见山里那种好玩的野草,草叶如手指般狭长,叶子的背面长满毛刺,就像抹了黏胶,往衣服上一贴,便牢牢地粘住了。每次走在山路上,我都用这种叶子在胸前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小女孩儿爱臭美的年纪,这可是一件由自己设计的花衣裳呢!可是,我始终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山里的许多动植物一样,在我真正认识它们之前,它们就已经离我远去了。因为没有为它做任何的记录,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它的模样,尽管捧着厚厚的植物图鉴,我却不知该从何处查起。

⑤我也曾做过自然观察和记录,厨房里的一窝金腰燕,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我都仔仔细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可是后来这个本子也遗失了,遗失在满是瓦砾的废墟之中。从此我不再知道燕子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只有它们“咕噜噜——咚——呖”的叫声还在耳边回响,因为爸爸说:“东——莉,东——莉,燕子在喊你呢!”可是我知道,燕子不会再喊我了,因为我的家没有了,它们的家也没有了,从此我们不再相见。

⑥用绿色肩头扛着我们的大山,它是有生命的,就像我们有头发、有皮肤、有血脉,还有心脏一样,它是有生命的呀!

⑦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山死了,黑色的煤尘覆盖了山上的每一寸肌肤;大树死了,在煤尘的覆盖下,几乎每一片叶子都停止了呼吸;动物们走了,除了山路上运煤的货车发出“哐啷啷”的巨响之外,山里的夜死一般沉寂。后来,我的家也没了,被人类掏空的 大山再也不能把我高高举在肩头,一声巨响过后,我的家轰然倒下,永远消失在瓦砾与灰尘之中。带着恨与泪,人们离开了,过去不曾为保卫家园而抗争的人们,现在和将来也未必会为它奔走呼告,伤痛和远去的记忆一样,会越变越淡,越变越模糊。

⑧连我也不记得院子里的石榴树是什么时候死去的,印象中只有它枯萎的模样;连我也想不起山崖上消失的小鸟长着什么样的羽毛,记忆中它们在人们的猎杀中四散纷飞;连我也记不清山脚下的金沙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点变得乌黑而混浊……没有记录,没有任何的图文、影像资料,它们的生死变迁,像是一个个虚无缥缈的梦。藏在人们心中的痛越变越轻,轻得仿佛一阵微风便能将它们吹散。忘记了美好与伤痛的人,便失去了抗争的力量,甚至就连迁往一个新的家园,也不一定懂得珍惜脚下的土地。

⑨我和我的故乡都患了失忆症啊,直到现在,我才开始醒悟:即使没有摄影器材,曾经,我也可以用自然笔记来记录它的变迁;即使不是生物学家,曾经,我也可以用图画和文字来记录身边美丽的生灵。

⑩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多少地方患有这样的失忆症,但我相信,一切也许还不算太晚。从现在起,开始记录我们现有的家园,让自己和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再失去记忆。记录的目的不是将历史存入档案,而是警醒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人类共有的家园。

(选自中信出版社《自然笔记》)

8、下列对文中加框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默默地”:表面上写故乡土地的沉默,实际上是批评故乡的人们“不曾为报卫家园而抗争”。

B.第③段的“可怕”:这是作者当时的真实感觉,到如今这种感觉已不复存在。

C.第⑨段中作者“醒悟”的是:人与自然失去了记忆的联系是因为条件的限制。

D.第⑩段的“也许”:表明作者对环境保护前景的信心与怀疑并存,但信心更多一些。

9、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语句的意思是:我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消失殆尽。

B.第⑤段语句的意思是:燕子不再来,我也丢失了对燕子的所有记忆。

C.第⑥段语句是说:大山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我们的生存保障。

D.第⑧段语句是说:在利益驱动下愚昧的破坏力面前,以一己之力要想改变故乡环境的命运,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10、下列不是作者在文中表达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A.遗憾故乡原来的模样在自己脑中已变模糊。

B.怀念故乡里曾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美丽心灵。

C.提醒人们重视自己记录自己家园的自然生态。

D.警示人们善待自然。

三。(9分)

阅读下面解聪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11—13题。

甩不掉的分数烦恼

①分数烦恼,就像影子一样,缠住了我;分数烦恼,就像绳子一样,绑住了我……我好想甩掉它。

②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是在为我鸣不平吗?树叶儿,哗啦啦地摇着,是在为我的命运叹息吗?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是老天爷在为我的遭遇 流泪吗?

③刺眼的灯光下,我又看到了那鲜红的63分,那张冷若冰霜的脸和那只举着笤帚的手!

④63分,为什么?是因为我基础不好吗,是因为我没有用心学习吗,还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对待考试?不!都不是!只是因为考试太紧张的缘故,我怕分数考得不理想,我带着惴惴不安的心去参加考试的!A

⑤63分,一刹那让妈妈的脸色晴转多云,瞬间使得爸爸的嘴角开始抽动!面对高举的笤帚,我闭上了眼,无力反抗。

⑥曾记得我得了115分的情形。回到家里,妈妈的笑脸是那么灿烂,爸爸竖起的大拇指是那么骄傲,这是奖励吗?我突然想起那张冷若冰霜的脸,那只举着笤帚的手,我的鼻子酸酸的。

⑦115、63,简单的数字,却使我如处巅峰如落谷底。下次,我会考多少分?又会是怎样的情形!B

⑧我何时才能挣脱分数之绳,逃出分数之牢笼,摧毁分数之堡垒?我问一切生灵,我何时才能从分数的烦恼中跳出来。C

⑨分数,会不会是我永远摆脱不掉的烦恼?因为它与父母的期待相融合,它们一起攻打着我的心灵之门,我一直想做个乖孩子,可我更想甩掉分数的烦恼!D

11、文中A、B、C、D四处的叹号,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 )

12、下列对文章加框的词语和划横线的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的在“我”后面加上“仿佛”二字。

B.第⑥段的“酸酸的”改为“酸溜溜的”。

C.第⑦段的在前面加上“父母的反应和我的处境”。

D.第⑧段的“跳”改为“解脱”。

1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划线句用在本段不合理,应删去或与下一段整合。

B.根据文章内容,标题改为“我好想甩掉分数烦恼” 更合适。

C.文中对自己“怕分数考得不理想”的缘由应有交代和描写,才更真实合理。

D.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过于强烈,不少词语和句子的表意、抒情过重,分寸失当,应作修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

四。(20分)

14、请你在答题中认真书写,评卷老师将根据你的书写情况评分。(6分)

15、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每小题2分,共10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4)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 , ”所描写的农村雨夜蛙声四起的景象现在已难得见闻了,令人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在毕业班学习紧张之时,初三(3)班的班主任对班长说:“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我们班排演的课本剧《钦差大臣》准备后天晚上七点在本班教室演出,你明天代表全班同学去邀请校长到时来参加,好吗?”

16、假如你是班长,第二天到办公室见到校长后,你会怎么对校长说?(答案含标点限80个字内)(4分)

五。(11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19题。

奢华与教养

梁文道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是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 华。

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 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 子有多奢华,并定位它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味,再将品味等同于奢华。

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味”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印象之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

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味,他们是这么说的:“某某的家居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味”,“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二十年”。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 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做品味,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味。

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十来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 势是端正的,不能再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心机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拂尘抹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用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经过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的爱惜物用。这叫做绅士 。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苟花钱,朝秦暮楚。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 是个怎么样的人。

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它的人格性情或许却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字眼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味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味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 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 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侍应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育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 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我只不过是在北京一家火锅店见着它用“奢华”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便忍不住发出这一大堆牢骚,这自然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

17、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答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答:

18、作者在文末说:“我只不过是在北京一家火锅店见着它用“奢华”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便忍不住发出这一大堆牢骚,这自然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答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答:

19、作者在文中举了两个“没有教养”的例子,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也举一个相似的例子。(答案含标点限30个字内)

答:

六。(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早晨是一天中天亮前后的一段时辰,是人生中充满希望的青春岁月,是人们对事物美好形势和前景的生动形容,也是人们早上见面时相互的问候与祝福。人们每天都经历早晨,但每天的早晨和不同人的早晨 又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拥有和追求属于自己的“早晨”,但不同人的“早晨”及对其的"感受又千差万别。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表达,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体自选, 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编写故事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作。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5)不得抄袭。

答案

1、A ;2、B;3、D;4、A;5、A;6、C;7、D;8、C;9、C;10、B;11、B;12、B;13、D

14、(6分)根据答题书写好(美观)、中(工整)、差(潦草)情况评6、5、4、3、2、1分。

15、(10分)(每小题2分,该小题有错别字不得分)(1)浅草才能没马蹄(2柳暗花明又一村(3)择其善者而从之(4)但愿人长久(5)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16、(4分)示例:校长您好(1分),我是初三(3)班班长(1分),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明晚七点我们在本班教室演出课本剧《钦差大臣》(1分),受班主任委托,我代表全班同学敬请您届时前来指导(1分),期盼您能光临。

17、(4分)奢华不是品味和(追求奢华不是)绅士行为(2分),有教养才会有品味(1分),才是当今人们更应该追求的生活境界。

18、(4分)这是作者说的反话(激愤之语)(2分),意在表明对(牵强附会的)奢华品味论、绅士奢华论的反感和批评(2分)。或:作者故意说自己也不够有教养(2分), 意在表示国人的教养确实之重,值得警醒(2分)。

19、(3分)例:身上穿著名贵衣饰(1分),嘴上却频吐污言秽语(2分)。在国外名贵商场疯狂购物(1分),却常常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2分)。

20、略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篇4

一。(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恬(tián)静 安谧(mì) 心弦(xián) 泰然处(chǔ)之

B.迤(yí)逦 筛选 (shāi) 铿锵(jiāng) 脍(huì)炙人口

C.绚(xún)丽 韶(sháo)华 魅(mèi)力 家喻(yú)户晓

D.憧(cōng)憬 虔(qián)诚 应和(hé) 锲而不舍(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典藉 锤练 妙手偶得 名付其实

B.晨曦 绮丽 横空出世 引人入胜

C.山颠 斑澜 棱角分明 重峦叠嶂

D.腾蔓 阑珊 万紫千红 绝然不同

3、下面对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天如圆 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来到隆中听到农夫诸葛亮所作的歌。

B.“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传》中白胜挑着白酒走上山岗智取生辰纲时唱的歌。

C.“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边看到的流沙河碑文。

D.“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浔阳楼墙壁上题的一首诗。

二。(2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镜,添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长江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来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以为莫己若者

B.于是入朝见威王 山间之朝暮也

C.孰视之 卿言多务,孰若孤[来源:学科网]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莫说相公痴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之所以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B.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传到我的耳朵里的

C.时时而间进——还经常有人来进谏

D.今齐地方千里——如今齐国的土地面积达方圆千里。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重臣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所问到的妻、妾和客都说他比徐公更美。

B.有自知之明的邹忌共商国是,反思自己听不到真话的原因,由己及人,认为作为一国之君的威王所受的蒙蔽自然比自己更严重。

C.威王从邹忌 的讽谏中醒悟,立即下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征集臣民对自己执政的批评意见。

D.邹忌善于讽劝,威王虚怀纳谏,百姓踊跃进言,君、臣、民在朝廷共商国是,齐国由此大治,成为诸国霸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8—10。

我和故乡患了失忆症

芮东莉

①因为没有文字、图画和影像等记录,在岁月的冲刷下,故乡就像一张浸了水的老照片,一幅褪了色的旧年 画,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并最终消失在记忆的深处。甚至连故乡的那片土地,似乎也忘记了曾经拥有过的富饶和正在经历着的苦难,沉睡在煤尘与瓦砾之下,默默地,不发出一丝声响。

②打一出生,大自然老师就陪伴在我身边,山花野草、飞禽走兽,曾经,我的世界比缀满繁星的夜空还要丰富。

③模糊的记忆里有一只“可怕”的野兽,五六岁的我,跟着姐姐和哥哥在葡萄园里吃葡萄,突然,一个大家伙从栅栏里钻进来,一跳就跳到了我的面前。我惊呆了,姐姐和哥哥也吓得一动不动,连举着摘葡萄的手都忘记了放下来。大家伙瞪了我们一眼,又一跳跳进草丛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常和姐姐争论,我说,那是一只豹,很大很大;姐姐说,那是一只大山猫,并不比家猫大多少。可惜姐姐和哥哥当时都没做任何记录,如今,我们只好听凭这只神秘的野兽在模糊的记忆中 越走越远。

④睡梦中我时常梦见山里那种好玩的野草,草叶如手指般狭长,叶子的背面长满毛刺,就像抹了黏胶,往衣服上一贴,便牢牢地粘住了。每次走在山路上,我都用这种叶子在胸前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小女孩儿爱臭美的年纪,这可是一件由自己设计的花衣裳呢!可是,我始终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像山里的许多动植物一样,在我真正认识它们之前,它们就已经离我远去了。因为没有为它做任何的记录,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它的模样,尽管捧着厚厚的植物图鉴,我却不知该从何处查起。

⑤我也曾做过自然观察和记录,厨房里的一窝金腰燕,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我都仔仔细细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可是后来这个本子也遗失了,遗失在满是瓦砾的废墟之中。从此我不再知道燕子几时来、几时去,雏燕几时破了壳、几时出了窝,只有它们“咕噜噜——咚——呖”的叫声还在耳边回响,因为爸爸说:“东——莉,东——莉,燕子在喊你呢!”可是我知道,燕子不会再喊我了,因为我的家没有了,它们的家也没有了,从此我们不再相见。

⑥用绿色肩头扛着我们的大山,它是有生命的,就像我们有头发、有皮肤、有血脉,还有心脏一样,它是有生命的呀!

⑦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大山死了,黑色的煤尘覆盖了山上的每一寸肌肤;大树死了,在煤尘的覆盖下,几乎每一片叶子都停止了呼吸;动物们走了,除了山路上运煤的货车发出“哐啷啷”的巨响之外,山里的夜死一般沉寂。后来,我的家也没了,被人类掏空的 大山再也不能把我高高举在肩头,一声巨响过后,我的家轰然倒下,永远消失在瓦砾与灰尘之中。带着恨与泪,人们离开了,过去不曾为保卫家园而抗争的人们,现在和将来也未必会为它奔走呼告,伤痛和远去的记忆一样,会越变越淡,越变越模糊。

⑧连我也不记得院子里的石榴树是什么时候死去的,印象中只有它枯萎的模样;连我也想不起山崖上消失的小鸟长着什么样的羽毛,记忆中它们在人们的猎杀中四散纷飞;连我也记不清山脚下的金沙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点点变得乌黑而混浊……没有记录,没有任何的图文、影像资料,它们的生死变迁,像是一个个虚无缥缈的梦。藏在人们心中的痛越变越轻,轻得仿佛一阵微风便能将它们吹散。忘记了美好与伤痛的人,便失去了抗争的力量,甚至就连迁往一个新的家园,也不一定懂得珍惜脚下的土地。

⑨我和我的故乡都患了失忆症啊,直到现在,我才开始醒悟:即使没有摄影器材,曾经,我也可以用自然笔记来记录它的变迁;即使不是生物学家,曾经,我也可以用图画和文字来记录身边美丽的生灵。

⑩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多少地方患有这样的失忆症,但我相信,一切也许还不算太晚。从现在起,开始记录我们现有的家园,让自己和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再失去记忆。记录的目的不是将历史存入档案,而是警醒人们善待自然,善待人类共有的家园。

(选自中信出版社《自然笔记》)

8、下列对文中加框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默默地”:表面上写故乡土地的沉默,实际上是批评故乡的人们“不曾为报卫家园而抗争”。

B.第③段的“可怕”:这是作者当时的真实感觉,到如今这种感觉已不复存在。

C.第⑨段中作者“醒悟”的是:人与自然失去了记忆的联系是因为条件的限制。

D.第⑩段的“也许”:表明作者对环境保护前景的信心与怀疑并存,但信心更多一些。

9、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语句的意思是:我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消失殆尽。

B.第⑤段语句的意思是:燕子不再来,我也丢失了对燕子的所有记忆。

C.第⑥段语句是说:大山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我们的生存保障。

D.第⑧段语句是说:在利益驱动下愚昧的破坏力面前,以一己之力要想改变故乡环境的命运,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10、下列不是作者在文中表达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A.遗憾故乡原来的模样在自己脑中已变模糊。

B.怀念故乡里曾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美丽心灵。

C.提醒人们重视自己记录自己家园的自然生态。

D.警示人们善待自然。

三。(9分)

阅读下面解聪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11—13题。

甩不掉的分数烦恼

①分数烦恼,就像影子一样,缠住了我;分数烦恼,就像绳子一样,绑住了我……我好想甩掉它。

②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是在为我鸣不平吗?树叶儿,哗啦啦地摇着,是在为我的命运叹息吗?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是老天爷在为我的遭遇 流泪吗?

③刺眼的灯光下,我又看到了那鲜红的63分,那张冷若冰霜的脸和那只举着笤帚的手!

④63分,为什么?是因为我基础不好吗,是因为我没有用心学习吗,还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对待考试?不!都不是!只是因为考试太紧张的缘故,我怕分数考得不理想,我带着惴惴不安的心去参加考试的!A

⑤63分,一刹那让妈妈的脸色晴转多云,瞬间使得爸爸的嘴角开始抽动!面对高举的笤帚,我闭上了眼,无力反抗。

⑥曾记得我得了115分的情形。回到家里,妈妈的笑脸是那么灿烂,爸爸竖起的大拇指是那么骄傲,这是奖励吗?我突然想起那张冷若冰霜的脸,那只举着笤帚的手,我的鼻子酸酸的。

⑦115、63,简单的数字,却使我如处巅峰如落谷底。下次,我会考多少分?又会是怎样的情形!B

⑧我何时才能挣脱分数之绳,逃出分数之牢笼,摧毁分数之堡垒?我问一切生灵,我何时才能从分数的烦恼中跳出来。C

⑨分数,会不会是我永远摆脱不掉的烦恼?因为它与父母的期待相融合,它们一起攻打着我的心灵之门,我一直想做个乖孩子,可我更想甩掉分数的烦恼!D

11、文中A、B、C、D四处的叹号,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 )

12、下列对文章加框的词语和划横线的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的在“我”后面加上“仿佛”二字。

B.第⑥段的“酸酸的”改为“酸溜溜的”。

C.第⑦段的在前面加上“父母的反应和我的处境”。

D.第⑧段的“跳”改为“解脱”。

1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划线句用在本段不合理,应删去或与下一段整合。

B.根据文章内容,标题改为“我好想甩掉分数烦恼” 更合适。

C.文中对自己“怕分数考得不理想”的缘由应有交代和描写,才更真实合理。

D.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过于强烈,不少词语和句子的表意、抒情过重,分寸失当,应作修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1分)

四。(20分)

14、请你在答题中认真书写,评卷老师将根据你的书写情况评分。(6分)

15、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每小题2分,共10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4)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 , ”所描写的农村雨夜蛙声四起的景象现在已难得见闻了,令人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

在毕业班学习紧张之时,初三(3)班的班主任对班长说:“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我们班排演的课本剧《钦差大臣》准备后天晚上七点在本班教室演出,你明天代表全班同学去邀请校长到时来参加,好吗?”

16、假如你是班长,第二天到办公室见到校长后,你会怎么对校长说?(答案含标点限80个字内)(4分)

五。(11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19题。

奢华与教养

梁文道

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是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 华。

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 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 子有多奢华,并定位它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味,再将品味等同于奢华。

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味”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印象之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

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味,他们是这么说的:“某某的家居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味”,“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二十年”。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 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做品味,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味。

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十来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 势是端正的,不能再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心机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拂尘抹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用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十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经过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的爱惜物用。这叫做绅士 。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苟花钱,朝秦暮楚。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 是个怎么样的人。

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它的人格性情或许却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字眼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味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味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 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 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侍应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育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 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我只不过是在北京一家火锅店见着它用“奢华”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便忍不住发出这一大堆牢骚,这自然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

17、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答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答:

18、作者在文末说:“我只不过是在北京一家火锅店见着它用“奢华”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便忍不住发出这一大堆牢骚,这自然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答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答:

19、作者在文中举了两个“没有教养”的例子,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也举一个相似的例子。(答案含标点限30个字内)

答:

六。(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早晨是一天中天亮前后的一段时辰,是人生中充满希望的青春岁月,是人们对事物美好形势和前景的生动形容,也是人们早上见面时相互的问候与祝福。人们每天都经历早晨,但每天的早晨和不同人的早晨 又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拥有和追求属于自己的“早晨”,但不同人的“早晨”及对其的"感受又千差万别。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表达,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体自选, 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编写故事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作。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5)不得抄袭。

答案

1、A ;2、B;3、D;4、A;5、A;6、C;7、D;8、C;9、C;10、B;11、B;12、B;13、D

14、(6分)根据答题书写好(美观)、中(工整)、差(潦草)情况评6、5、4、3、2、1分。

15、(10分)(每小题2分,该小题有错别字不得分)(1)浅草才能没马蹄(2柳暗花明又一村(3)择其善者而从之(4)但愿人长久(5)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16、(4分)示例:校长您好(1分),我是初三(3)班班长(1分),为了缓解学习压力,明晚七点我们在本班教室演出课本剧《钦差大臣》(1分),受班主任委托,我代表全班同学敬请您届时前来指导(1分),期盼您能光临。

17、(4分)奢华不是品味和(追求奢华不是)绅士行为(2分),有教养才会有品味(1分),才是当今人们更应该追求的生活境界。

18、(4分)这是作者说的反话(激愤之语)(2分),意在表明对(牵强附会的)奢华品味论、绅士奢华论的反感和批评(2分)。或:作者故意说自己也不够有教养(2分), 意在表示国人的教养确实之重,值得警醒(2分)。

19、(3分)例:身上穿著名贵衣饰(1分),嘴上却频吐污言秽语(2分)。在国外名贵商场疯狂购物(1分),却常常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2分)。

20、略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篇5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讪笑(shàn) 陨落(yǔn) 痴想(chī) 头晕目眩(xuán)

B.滞留(zhì) 归省(xǐng) 哺育(pǔ) 鲜为人知(xiǎn)

C.雷霆(tíng) 阻遏(è) 觅食(mì) 忍俊不禁(jīn)

D.藩篱(fān) 两栖(xī) 推崇(chóng) 油光可鉴(jià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汉字的读音。A. 头晕目眩(xuàn);B. 哺育(bǔ);D. 两栖(q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2分)

A.绝处逢生 眼花缭乱 鹤立鸡群 豁然贯通

B.周而复始 浑身解数 玩下断语 恍然大悟

C.肃然起敬 各得其所 人迹罕至 重蹈覆辙

D.天伦之乐 孜孜不倦 随身附和 化为乌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字的字形。A“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属于同音形近字的误写;B“妄下段语”应为“妄下断语”,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C“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 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

3、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A.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B.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D.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E.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F.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G.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朱自清《春》)[来源:学,科,网答案:A. 落花时节又逢君。B. 云横秦岭家何在。C. 江入大荒流。D.甲光向日金鳞开。 E.只恐双溪舴艋舟。F.醉翁之意不在酒。G.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在不添字、不落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难认难写字的写法。如“鳞”“舴艋”等。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雾凇沆砀 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从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仿照文段中画横线部分,在下面划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 ,形成排比。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 , , ;天高 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色彩;……

答案:(示例):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看清题干要求,弄清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其次,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第一个分句写的是春天,第三、四个分句分别写的是秋天和冬天,因此要仿写的句子肯定是有关夏天的。再次分析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色,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夏天的一些重要特色来写。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

B.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答案:删掉“从”“中”。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从”和“中”,可用“见到介词不放过”的方法辨析。当“从”“中”位于画线句子的句首时,我们就应仔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经过分析,这个句子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没有主语的错误类型。删去“从”“中”,此句的主语应为“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

5、名著阅读。(5分)

桑桑(《草房子》) 冯歪嘴子(《呼兰河传》)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请从上面三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以“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 望就会永在”为开头,续写一段话。(50字左右)

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望就 会永在。 , ,

答案:(示例)虽然老人(圣地亚哥)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一直昂扬着奋斗的精神,经过几天几夜,老人终于杀死了钓到的大鱼,结果大鱼的血又引来鲨鱼,但他靠着不屈服的意志,最终以智慧拖着鱼骨架回港。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语段的能力。解答时,一要掌握此题三部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二要注意“‘别怕’,希望就会永在”的乐观向上的主题,所续写的内容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三要注意5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 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6、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答案: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和诗歌中的关键词据作答。题目“送魏二”可以看出本诗讲的是送别友人的事,从诗中的“凉”“愁”“长”等可看出表达的是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 亡: ②尉果笞广 笞:

答案:①逃跑 ②鞭、杖或竹板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①句中“亡”是一词多义;②句中的“笞”是词类活用。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B. 夺而杀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祭以尉首 以刀劈狼首 D. 陈胜佐之 宋何罪之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用”;B项中的“而”分别表示承接和转折关系;C项中的“以”都解释为“用”;D项中的“之”分别为“代词,他”和“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答案选C。

10、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来源:学#科#网Z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抱负。

D.“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策略口号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熟练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作出判断。不难看出,B项中的先后顺序有误,正确的顺序应该为:并杀两尉、动员起义、为坛而盟。

(三)大义感人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楚昭王遭阖庐之祸:指吴王阖庐伐楚,五战,楚王败。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一处)(2分)

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答案: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或动宾之间。此句的主语是“刘氏四百年基业”,谓语是“定”,“于是”作状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应画在“基业”和“定”之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父老反矣!何患无君

答案: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何患无君”。还要在理解整句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反”在这里是通假字,通“返”,“返回”的意思;“患”是“愁”的意思。

13、选文记叙了三个故事:楚昭王 ,汉高祖约法三章定基业,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 的重要性。(2分)

答案:依靠父老乡亲复国 民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要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与要求进行正确概括。根据对首段内容的理解,不难了解到楚昭王深得民心,从“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教”,可以推断出第一空应填“依靠父老乡亲复国”。第二空要填写对第三件事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即民心的重要性。

附:译文

吴王阖庐伐楚,国家灭亡而出逃。父老乡亲来送他,楚昭王说:“父老乡亲们回去吧,还愁什么没有君王吗?”父老乡亲们说:“希望有像您这样的显明君王啊!”一起跟随着他,有的前往秦国,号哭着请求支援。最后终以此复国。

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咸阳以后,召集各地有声望的人说:“父老乡亲们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残害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要在关中做王,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我来的目的,就是替大家除去以前的祸害,不是来施暴的。于是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解释说明,百姓们都很高兴。不久,项羽所过之处残杀无辜,百姓大失所望。刘氏四百年的基业就确定于这个(时候或事件)了。源:学。科。网Z.X.X.K]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翩翩双飞燕

①鸟族中,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当属燕子。几千年里,人们人们一直把燕子视为祥乌、瑞鸟,欢天喜地恭迎,小心翼翼侍奉,不仅宅第开放,檐梁裸呈,甚至夜不闭户。

②燕子身体俊长,背羽大都呈灰蓝黑色,因此,古人又称之为玄鸟。它体态轻盈,两翼狭长,善于飞行。滑翔时,两翼平展于体侧,如同镰刀,尾巴分叉像剪子。它飞行迅速如箭,喜欢俯冲疾驰,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堪称飞行“高手”。

③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每当秋天来临,它们就成群地飞向南方;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又飞回原来生活过的地方。“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迁飞多远,□隔着万水千山,它们□能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④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燕子离乡背井,其实不然。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可是,北方的冬季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秋去春来,南北迁徙。

⑤燕子一般在4-7月返乡。返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个新巢。他们不断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终于,一个崭新的碗形巢便出现在人家屋檐下了。

⑥鸟族中,燕子是出了名的勤勉,除迁徙、筑巢之累,更体现在哺雏之劳上。“梁上有双燕,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燕子每年繁殖两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卵乳白色。

⑦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春燕、征燕、 归燕、新燕、旧燕、喜燕、劳燕、双燕……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

⑧古诗文中,燕子几乎是被歌咏最多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在陶渊明笔下,喃喃绕梁、人燕同居,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带给白居易多少早春到来的欣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北迁南徙,归去来兮,成了晏殊眼中伤春感时的最佳情物。古时候,人们还常把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伤痛与燕子连在一起。“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故园颓毁,梁栋无踪,徒留惆怅。

⑨然而,随着院落平舍被取缔、高楼大厦之崛起,人居的封闭式格局使燕子愈来愈面临无梁可依、无檐可遮、无台可歇、无舍可入的尴尬。流传几千年的燕事,难道真要与人烟诀别了吗?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呢?

14、阅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够概括上文内容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

答案:燕子不但勤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先要理解与第⑦段相邻的⑤⑥段的内容。第⑤段说的是燕子筑巢,第⑥段说的是燕子哺乳,将两段结合起来分析,用第⑥段中的词语“勤勉”更能概括燕子的特点。第二步,联系第⑦段最后一句“单看人们对燕子的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再联系横线后的句子“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愉悦”,明确横线处与横线后的句子连起来说明了人们喜爱燕子的原因。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分析横线处应有一个“不但”与之搭配,将燕子的“勤勉”与“不但”连起来,就能得出答案。

15、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燕子是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

答案:“游牧民族”是指某些地区的人们为了寻找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1分),用在句子中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燕子秋天飞向南方,来年春天又飞回原来生活的地方的习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解答此题时,先要答出“游牧民族”的意思,其次要结合说明方法及句意综合作答。此句将燕子比作“游牧民族”,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另外,注意结合句意及“游牧民族”的特征概括。

16、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燕子不能像啄木鸟那样去发掘潜伏的昆虫的虫卵、幼虫和虫蛹,也不能像松鸡那样在冬季杂食浆果、种子或改吃树叶

答案:该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燕子与啄木鸟的捕食方式、松鸡的杂食习性进行比较,突出了燕子以昆虫为食且习惯在空中捕食飞虫的生活习性与捕食方式(1分),从而解释了燕子不得不每年都秋去春来、南北迁徙的原因(1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说明方法对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一步,辨识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句子谈及啄木鸟的捕食、松鸡的杂食,并用“燕子不能像……也不能像……”,将燕子与这两者进行了比较,所以该句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分析表达作用,要将句子还原到第④段中,明确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抓住和燕子对比的两个对象来阐述。

17、文章第⑧段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文采飞扬(1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更好地说明人们对燕子的喜爱(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语言与内容两个层面分析。从语言上看,引用陶渊明、白居易、晏殊等人的古诗词,增加了文采,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则更能表现出第⑦段中所说的人们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燕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③段“□”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无论”“哪怕”“也”。

C.文章第③④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 文章结尾“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声声断断的哀鸣、空空怅怅的彷徨,又能寄与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综合知识的辨析能力。A、B、C项说法正确。D项“那寻寻觅觅的徘徊……又能寄与谁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不是设问。

(二)谜题

①我的孩子在四岁以前,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孩童,可是,进了幼稚园以后,就会有些改变了,那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生命有种极限,任谁也无法抗拒。

②我记得女儿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天,我正在厨房做中饭,秋天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把屋子里照得很亮很温暖。她一脸惶急的来找我了:"妈妈,你有一天会死掉的,是吗?"

③我诧异地回过身来,低头看她。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我微笑地摸摸她的脸:"不会啊,妈妈会活到很老很老的。"

④"可是,他们说,活到多老也有一天会死的啊!"

⑤我假装轻松地开冰箱,拿出青菜和水果来,心里盘算着该怎 样回答她,怎样为她解释这样的第一课呢?一面洗菜,一面仍然是用不在意的语调来回答她:"妈妈要到很老才会死,那时候你已经长得够大,就不会有什么关系了。"[来源:学&科&网]

⑥"可是,不管怎样样,你总是会死掉的,那我就再也看不到你了,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怎么办呢?"说着说着,她的小泪珠就一串串地掉了下来,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我亲爱的孩子,妈妈也不喜欢这样啊!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⑦儿子到了四岁,同样的情景又重复出现了一次。他问得比姐姐还急,跟前跟后的,非要我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为止。

⑧我大概也是笑容满面地哄了他一阵子,孩子到底还小,还是可以慢慢哄过 来的,然后,他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要到某一些特别的时刻里,才会再提几句,但是,第一次的那种惊惶以后再没出现过了。不过,我想,那种感觉是仍然存在的,只是小心地藏在某一个不愿触及的角落里而已,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

⑨我和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啊!

⑩前几年,很想变做一棵树,一棵可以继续生长,永远不死的树。

(11)我想做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有挺直的躯干,有茂密的枝叶,风吹过来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会翻动,云拂过来的时候,我知道,也能感受那种轻柔的凉意。水从地里流过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并且能从容地吸取。

(12)我想做一棵很敏感又很快乐的树,可以活好几千好几万年,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都能记住,所有美丽的回忆都可以存进年轮里面,一层松一层紧,一圈淡一圈深的,都妥妥帖帖地放在心里,该有多好!

(13)我就常常做这种梦,并且,偶尔走进森林时,也常会仔细端详,想挑选一棵适合我的理想的树。

(14)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终于把我的感觉向丈夫说了出来:"假如能变成一棵树该有多好,永远也不会受死亡的威胁。"

(15)"谁说的?树的年龄也有限制的啊。"

(16)"可是,不是有很多树可以活很久的吗?"

(17)"了不起几千年,还是逃不了枯萎死去的一天啊。"丈夫在灯下一面看书,一面微笑着回答我。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18)整个晚上,我走来走去做了很多家事,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19)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

(20)我和我幼小孩子 的心情,其实并没有两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我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还是让春去秋来,让岁月逐渐把我改变了吧,我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作者:席慕容,文章有删改)

19、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 ”,要“ ”(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 的人生态度。

答案: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与美丽 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乐观 旷达(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最终”,在文章结尾处顺藤,抓住关键词“醒悟”摸瓜,即可得出前两空的答案。后两空,要在解答前两空的基础上,用积极向上、乐观旷达之类的词语概括作者的人生态度。

20、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A.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4分)

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

答案:该句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的描写手法;“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刻画出女儿的幼小可爱(1分);“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生动地表现出女儿因为听人说生命的极限谁也无法抗拒,担心妈妈有一天会死掉的担心、焦急以及急于求证这种想法的正确性的认真情状(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第一步,回忆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第二步,把画线部分文字与描写手法一一对照,明确这一句描写女儿的双颊、瞳仁、衣着、表情,使用了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的手法,最后结合句子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她怎样的形象、心理即可。

B.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

答案:“好温暖”是“使人感到好有温情”的意思,“好柔软”是“好柔和”的意思(1分);句中形容的是幼小的女儿带给妈妈的感受,女儿担心妈妈会死掉,担心再也看不到妈妈了,这样的话语让母亲感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1分)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依恋与爱,有一种温馨的感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从两个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第⑥段具体语境(女儿担心妈妈有一天死掉)分析女儿对母亲的爱以及这种爱带给母亲的温暖与柔软。

21、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案:承上启下(过渡)(1分),承接上文两个孩子对生命极限的担心忧虑(1分),引起下文“我”对生命极限的担 忧(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关键段落作用的能力。细读第⑨段,抓住关键词“我和他们”,明确“他们”指的是上文所述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与“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的是对生命极限的忧虑,即是⑨段之后“我”的感想,所以该段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2、将文章第(11)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个不同点,并结合内容说说作用。(5分)(提示:可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链接】……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答案:示例一:从修辞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我”比拟作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描写这棵“树”遇到风、云、水时的情状,反映了人生会有各种经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链接材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

示例二:从写作手法上分析:文章第(11)段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很直接地表达出“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棵树以及内心的感受 。链接材料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小树生长以及汲取养分时的画面来表现生命的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两者均是写对生命的感悟,但是目的不同,文本语段重在写生命经历值得珍惜,链接材料重在表达生命需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两者使用了不同的修辞。前者使用了比拟,将人比作树,后者使用了比喻,将生命比作树,由此生发开去即可。写法上前者重感受抒情,后者重画面描写,由此生发开去即可。

四、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一个夏日的早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地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题,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_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关键词。题目“一个夏日的早晨”中,“一个夏日”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早晨”一词,进一步限定了故事的具体时间、背景。其次,确定写作方向。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归“学习”“生活”“情感”“人生”这些永恒的主题,写自己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在体现自我成长的同时,尽量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爱国情、中国梦等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主题。再次,抓住写作要求。考生可选取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同时要表达真情实感。另外,注意不能抄袭和不能出现真实校名、姓名等要求,避免因审题不当而失分。

推荐访问:中考 语文 历年真题 佛山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TXT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详解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江苏 中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试卷 中考历年语文试卷 历年中考语文卷 语文历年中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