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关于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四篇】

2023关于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四篇】

时间:2023-09-07 18:4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关于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关于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四篇】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4篇

第1篇: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进行中,如果说教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直面教育,积极改革,勇于改正在改革中犯下的错误,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优秀的教育,全面地成长。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对学校基础教育也提出了转型的要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下面,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对策做一些阐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是探索,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改革逐步逼近理想的目标。

1.“主体性神话”倾向的出现

什么是主体性神话呢?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对其有如下释义:主体性神话,即认为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然而,战后的学生并不是在国家、教师、家长的重压下痛苦地生活,而是在国家、教师、家长提出的“主体性生活”的强制下不堪重负。

中国的传统基础教育存在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弊端,但与此同时,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长被窒息在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中。在这种背景下,新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一言堂”,“宁可让课堂乱了,也不要课堂死了”,现在的教育改革正有这样的发展趋势。

改革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只要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课堂中的其他要素。幻想只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就会走入“主体性神话”的误区。

2.改革就是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近些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不考虑自己的国情、校情而照抄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学套路或方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虽然改革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意味着选择一种新模式就要完全放弃原来的老路径或老方法。

第2篇: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
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上面六方面:包括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变,从根本上说,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⑴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⑵ 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⑶ 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⑷ 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⑸ 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⑹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课程改革目标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
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的缺乏整合的现状。(旨在改革课程结构)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因为任何课程改革都是以课程的内容为载体来进行的。(旨在改革课程内容)

4、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革课程的实施)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革课程的评价)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要质:

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主义学习方式的改变。

2、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3、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在承认学生智力多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

4、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共享学习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学会观察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分享经验与信息。

5、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勤于钻研的积极科学态度。

6、形成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现代人文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与设计策略

内容选取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

2、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3、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4、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学习方式的含义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回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性。

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性。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实现目标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学习倾向性更多地指向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偏爱。

(一)学习方式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学习方式还带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及其含义

(一)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

1、教育自身的需求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

2、社会发展对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课程改革目标下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三、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解读

(一)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2、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的独立性

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二)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般指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的社会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得到特别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的目标:理智能力的发展,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的类型:实验性的探究、逻辑性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研究。

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
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
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
(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
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
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三)教材管理政策的改革1、改革编审制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3、加强对较副辅材料的管理4、降低教材价格5、教材版本多样化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2、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 3、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学习4、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三)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三)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四)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五)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的专业发展策略(一)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二)发展网络教学(三)建立学校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四)培养学校合作机制(五)充实教师统整课程的知能(六)发展教师行动研究能力(七)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克服其不良互动(八)公平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

第三节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开发

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内涵

校本研究,即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校本研究要求校长、教师都是研究者,都是研究的主体。校本研究主张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核心要素1、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2、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3、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

二、以校为本的教研主体的角色定位1、教师如何促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1)发挥研究主体性(2)注重自我反思(3)教师互助合作,形成群研氛围

2、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促进以校为本的制度的建设(1)面向实际,开展教学研究(2)适度的专业指导(3)提供专业咨询与信息服务

三、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1、寻找研究的起点2、收集资料3、理清情境、形成行动策略5、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6、公开实践者的知识

四、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保障策1、树立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思想2、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决策机制3、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发展团队的合作精神4、专业人员的指出5、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6、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正确理解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改革的任务。地方课程的核心是国家课程的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的结合与融合。在地方课程的设置上,应考虑特定地域和社区发展的现实,设置有利于把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课程,使地方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此,专家建议,应当多开展有关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研究,而不应把大多数地区开设的共同课程、必修课程作为地方课程。

二、地方课程的基本特征(一)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特征(二)地方课程的针对性特征(三)地方课程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四)地方课程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第3篇: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课改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 ‘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当的 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准绳,以国家课程标准为 依据,全面开展课程,教材改革的试验,充分认识此次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先行,循序渐进,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探索教育部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 使用规律,深入研究实施过程中的 实际问题,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依据,为推广新课程积累经验。

开发和 建设适应我校学生、教师实际的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观念,培养造就一支通教育、善管理、会科研、能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管理队伍,一支基本素质优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队伍。

具体要求

1、承担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任务,实施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材料,为修改、完善、发展新课程标准及教材提供依据,为全面推广和创造性使用积累经验。

2、创设新的培训模式,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并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一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3、构建适合我校师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打好基础,培养个性特长。

4、组织实验教师填写试教调查表,完成学校阶段性实验报告,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评价报告,各实验学科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科目、范围、规模

从2008年春季起,一至六年纪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将在我校全面开始运行。本着典型引路、有序推进的原则,做好实验记录、测试、统计、分析等研究工作,分阶段采用讲座、观摩、研讨的方式,不断向县、市推荐成功的经验与模式。

实验规模及范围:

参与实验教师12名,实验学生385名,研究重点: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

四、实验的步骤和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8、6——2008、7)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启动实验运行机制,为课改实验做好思想、人员、组织、物质准备工作。

1、申报实验方案

2、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实验工作组,健全实验规章制度。

3、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家庭和其他机构对课改工作的支持。

4、选配实验教师。

5、开展课改培训。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12)

20XX年9月对两年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测评,作出分析报告

20XX年9月至12月,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成员:

2、课题实验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

成员:

第4篇: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

名词解释课程结构(52-53)课程目标(53)课程功能(5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7)校本课程(72)课程实施(102)课程评价(129)简单题
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5—8)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21—2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6—3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7-4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建有哪些特点?(65—66)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哪些特征?(67)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84—85)
我国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怎样的?(112—11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34—13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38—139)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158—161)论述题
如何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41—49)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87—89)

发展性课程评价有哪些基本特点?(135—137)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173—17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校本课程
2、条件性课程资源3、课程实施4、教育行动研究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2、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4、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与问题。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2、试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试用课程资源的有关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片断)。活动名称《我是小管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组织了《我是小管家》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课堂上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会计算小数加、减、乘及混合运算。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课本51页2题,引导学生明确水、电、煤气的费用应该如何计算,为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2、调查反馈: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家里每个月水、电、煤气的用量和费用。返校后和同学交流,再在课堂上汇报,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3、制作成表:指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绘制成表格展出。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在实践中掌握实践方法。


推荐访问:下一步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关于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四篇】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 下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想方案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