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扎染的传承与创新
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闪秀桂
来源:《艺术评论》2015年第5期
闪秀桂
扎染工艺属我国优秀蓝染[1]工艺中的“绞缬”[2],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及语言。扎染工艺没有传世卷册的专门记载,幸亏在学术专家行文中涉及点滴内容,又在出土为数不多的实物残片中,获之有限的认知;另外,从历代、特别是近代人们所应用的扎染成品方面进行探寻求证,又有新的发现和充实。由此,对扎染的研究才得以推进和深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学科开设传统工艺课程以来,经教学实践总结,扎染工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一条从分析、研究、学习工艺技术、技艺、技巧入门,继而掌握原理性理论与技能、技法性理论与技艺、创作性理论与技巧,从而进行研究、运用和创新的系统化教学体系。这种找准切入点,既传承又创新的科学发展教学模式,确定了学习传统工艺的意义,奠定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依据,开拓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培养了有助于自主创业的染织专业人才。
一、掌握传统技艺,传承工艺精华
扎染工艺课程教与学的互动,体现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思维个性的培养发展两个方面。
学习扎染,要从研究和掌握应用材料和基础工艺技能开始。扎染教学内容可归结为三个部分:一、扎染工艺的基本原理;二、扎染的造型方法;三、扎染的传承和创新。传统扎染工艺制作较为简单,它是通过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缚、缝、夹、捆等多种制作后而防染,以致形成被扎结部分阻染保持原色形成花纹,未扎结的部位染上色彩,呈现出有彩有纹装饰效果的印染手工艺。据有关文献记载,“绞缬”有撮缬和缝缬之分。撮缬分别有“鱼子缬”“醉眼缬”“鹿胎缬”“撮晕缬”等具体技法;(图
1)缝缬是用缝衣针,对织物花纹轮廓进行缝缀后,经抽紧、扎牢染色呈现纹样的技法,其分别有平针、跳针、绕针等针法,针法各异,效果迥然。这些称谓和方法即为语言转译的工艺制作的技能,以利口传手授的实用。从出土实物上印证,“鱼子缬”和“醉眼缬”同属撮缬类,但各自的花纹在形状上略有差异,前者趋于圆,依散点式整齐排列,稍呈单纯,甚是可爱。后者形态活泼,有醉人迷眼之意味,为自由之构成,别有趣味。这里看出扎染的纹样,是适应工艺制约的手法制作而成,既简约且又符合自然界的理性秩序,近似抽象纹样的排列构成,由单位化向多元化反复,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美感,由此经过历代刷新,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沿用至今。
对扎染工艺手法理解后,首先注重对工艺的技法要点进行探究和学习。以上各种撮缬法、缝缬法依据一定的花纹,将织物扎成或缝成一定的形状,经抽紧、扎牢和染色后,会形成别有风趣的纹样。这些纹样,形式上看似简单,实则隐含着科学性,我们用传统的唐人所称的“撮晕缬”来验证其工艺的科学内涵。此缬法在唐代非常盛行,以致周笔下描绘的贵族妇女的着装多为此缬法染就。唐代盛行的霓裳舞的舞服,相传是各种羽毛织成,实则是用“撮晕缬”染成的色彩绚丽、丰富渐变、薄如蝉翼的面料所裁制。“撮晕缬”法,是撮缬后着重体现染色特殊效果的一种技法,此法妙在
“晕”字上,“晕”也叫
“色晕”[3],是织物撮起扎结时,运用恰当的力度阻染使纹样的外轮廓呈现色彩推移、虚化效果。宋人记载为“撮晕花样”。这种撮晕花样的色彩,花纹圜色呈现的色彩淡化的退晕现象,生发衍射效应,润泽而柔美,朦胧而虚幻,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含蓄”风格呼应。(图2)“撮晕缬”形成的这种色晕,是
用扎结筑成防染屏障时,把指“力”控制在松与紧之间的某种程度上,以恰当的力的微差、力的过渡及力的推移,形成色彩的这种渐变,呈现虚实相生的柔美效果,也同时构成了挥
洒自如的工艺个性。换言之,所染织物经撮起后,会形成一定的襞折,襞折合拢呈现立体状态,扎结时,襞折被缚,委曲变形,如果扎的力度不够或力度太大,便会出现纹样轮廓不能显现和呆板生硬的败扎及败染,这是扎染科学内核的外部表现。由此说明,工艺的科学规律是形成扎染工艺个性的关键。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得我们从外延到内涵,全面、真正掌握了扎染工艺形态制作手法及要点。
染色的学习在扎结阶段已同步介入,旨在验证学生学习扎结造型的成功与否。染色学习的要点:其一,对染料在称谓和调色两个方面转换的掌握;其二,织物面积对染料数量和水量需求比例的不同掌握;其三,染液浴比[4]和水的表面张力[5]的灵活处理。以上要点,应是染色实践的真知与真趣。
传统染色,是单纯的一种色相托出白色花纹的模式。学习染色,自然从染单色开始,这样便能够熟悉、掌握染色流程不同的要领,为后面的套染、蘸染做好准备。染色的技能与技巧,主要体现在用水方面,水是扎染的灵魂。扎染讲究水色交融后,染液浴比的恰当比例,才能达到水色淋漓、水韵朦胧的境地。水还是扎染本体语言中一个重要元素,染料和织物在水中碰撞,是形成其装饰语汇的真谛。扎染所具有的这种水性媒介特质,使得扎染的技艺不断出新,为制作和创作者的情感表达带来更多的可能。因此,针对传统的“檀染”,师生再次进行深入的探讨。历史上的“檀染”,也称“檀晕”,“檀”指紫红色相;“染”是工艺制作;“晕”在这里特指紫红色渐变的晕化效果。这种色彩晕化效果,在唐代被称为“晕间”,是一种时尚的流行色彩形式,延续至宋代,在某一时期又是妇女肩部饰物的色彩配置。在这里,我们把“妆”字与京剧旦角脸谱颜面红色退晕联系起来思考,扎染这一工艺特色,其成品被历代人们喜爱和享用外,还跨越、运用到艺术的其他类别和层面。我们强调对“檀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旨在探索和弘扬扎染工艺的精髓以及在制作的惯性中探寻与现代艺术设计形式的契合点。
扎染工艺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心、眼、手协同并用,心想之,手往之。非但关注指间的微妙力差,还需注重染色时搅、时拌的技巧,搅漩和拌是给力于染液,使水的表面张力产生变化,映衬出多元色彩视觉的快感。这是手、手工、手工艺获得的对自然界事物认知的主观演化,从手工得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技能、技巧,这应该是人性与科学的灵魂。
二、勇于大胆尝试,拓展工艺技艺
创造是需要之母,创新是发展之路。扎染工艺在经过“扬弃”后,发扬科学性,强化艺术性,注重实用性,已定为学习之重。
由于扎染制作的便捷,因而在历代社会中应用相当普遍。应该说,传统工艺应是创造理念的源泉。传统工艺融进时代的元素,会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视觉审美和生活享受,印证了任何时期的工艺制作及成品,均为社会生产力的表征和服务社会人们生活的特质。扎染工艺历代存续的花纹,皆是人们吉祥口彩的形象化,它引领人们为心愿而创意,为装饰而变革。这样的常态化传承,不仅仅是对文化、工艺探讨、创新的积累,同时又为再次推陈出新提供经验与灵感。
对扎染的创新先从传统入手,把自然的源和传统花纹的流结合起来,先流后源研究创新,因为它是创新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具体在扎结方面,研究自然界各类物像的结构、形态,继而变换“撮”的比例、方向、凹凸;要表现各类花卉的特征,即扭转“缚”的方位,把握“缚”的松紧,借以翻新昔日惯用之纹样。巧用染色时用过的“缚”线或绳,使缚压的白色线条为彩线,染后的成品上有着笔断意连的彩线在穿梭舞动,改观了扎染只有虚线没有实线的窘境。具体手法还有:把“撮
”“捋”结合;打结的“扎”“缠”“缚”有着顺逆方向的变动;撮起的织物襞折有隐有现、有宽有窄、有缩有伸??以往是传统的手段,现今是艺术手法的整合。
最为理想的染色,关键是启发学生把学过的绘画手法、手工折纸和民间染纸的技艺,巧妙移用在扎染上;运用易拉罐易剪、耐高温的特性,化废为宝形成夹结的工具;现代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所萌生的创意均能成为现实。
借鉴折纸之法,把织物进行反正奏折式的制作后,织物由平面状态呈现多层面的立体,在两个平面上,用易拉罐剪裁成形,贴于上面,经缚牢固定,入染后展现出现代几何纹样的格子面料效果,开创了新手法。这是创新出的现代扎染,实现了传统工艺语汇的现代跨越。(图3)
传承扎染不能一味模仿和重复,那将会使工艺失去生命活力。扎染的染色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尝试运用水彩画的渗化法进行融合。此法在水彩画中,是用笔借水依次将色进行渗化。扎染尝试在织物上施染渗化,要先染出标准色,然后在需要渗化的方位,喷上水后,依上下关系使染液自上而下流渗,其色彩渐变可与水彩渗化效果媲美。(图4)其次,把水墨画的技巧,经过研试,也用于扎染染色。其流程是,先染出第一遍底色,然后在其上蘸染它色,两次染色上下重叠的色彩肌理呈现似绒非绒的质感。再次,把没骨画法移植于扎染的染色,据装饰主题需要,色与色的相互混搭是分别在染液中蘸染合成的,水带色溶,色溢水潜,生成自然洒脱的意趣。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师生共同实验,赋予了扎染超凡脱俗的新的艺术品位及价值。
注释:
[1]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
[2]专指蓝夹缬,蓝绞缬(扎染),蓝灰缬,蓝蜡缬。
[3]古时对色彩渐变所用的术语。
[4]指染料与水的关系。
[5]指相邻的两部分液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参考文献:
1、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2、沈从文.沈从文集
·龙凤艺术[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3、刘道广.中国蓝印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闪秀桂: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陈瑜
篇二:扎染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扎染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卜妍媚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4期
摘
要:扎染作为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浸润着我国传统的审美风格,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当代扎染设计致力于将古老的艺术样式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对接,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保留其传统文化的内核,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审美风格和绿色低碳的生产标准。
关键词:扎染
传承
创新
华艺
扎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达到和代替的特殊的效果之美。传统的手工扎染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制作工艺简便、有趣。扎染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意义。扎染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的追溯,人文精神的挖掘,传承意义,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扎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扎染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质朴的人文语言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喧嚣的传统文化丛林注入一丝清新。[1]
扎染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缚、缀、夹等形式的组合后进行梁色。结果被扎结部分着原有的色彩,未被扎结的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在布面上形成不同深浅层次丰富的色晕。织物被扎的愈紧,防止上染的郊果越好。利用这种染色方法既可以得到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得到复杂构图,色彩绚丽的精美作品。[2]
传统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样式,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在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人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扎结是以线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线缝是在设计好的图案上,用针线平缝,线缝技法有折布缝法、满针缝法等等;捆扎是将需要色彩的部位用线或其他材料绕紧,使局部不完全染色。每一种扎结技法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扎染实际效果。手工对于扎染作品的最终效果,也有很多人为的影响因素,如染料浓度、温度、染色时间、织物本身特点等等都可以改变作品实际效果。另外,人们在缝扎时由于针脚不一,线的粗细不一,抽线松紧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这些因素使扎染作品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因此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扎染时,一般情况下线用得越细,抽得越紧,针脚越小,你得到的图案就越写实。反之,线用得越粗,抽得越松,针脚越大,你得到的图案就越抽象。同时,捆扎的松紧、规整程度等等也会使扎染作品产生不同的机理效果。[3]
手工扎染历史悠久,作为一门工艺美术种类,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是其它染织物所不能替代的。它朴素自然,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
篇三:扎染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创新,走向世界的“华艺扎染”
顾鸣;杭宏华;刘素琼
【期刊名称】《纺织报告》
【年(卷),期】2016(000)003【摘
要】中国扎染历史悠久,"华艺扎染"传承中国传统扎染文化与精湛民间技艺的同时,勇于探索并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审美风格和绿色低碳的生产标准。
【总页数】3页(P51-53)
【作
者】顾鸣;杭宏华;刘素琼
【作者单位】江苏华艺集团顾鸣艺术染整工作室,江苏南通2266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S193.53【相关文献】
1.华艺服饰:扎染与艺术染整的完美结合--卞向阳教授赴华艺考察2.传承中华灯饰文化缔造灯饰艺术王国——访中山市华艺灯饰集团公司董事长区炳文先生3.传承中华艺术瓷美誉的华艺瓷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结艺之乡”红花镇中国结艺为例5.传承创新徽派园林文化艺术的耕耘者——记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优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