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论文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六篇)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一
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影响经济实力的基本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现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投资和营商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就当前营商环境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来破除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障碍;大力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新常态下加快建设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一、当前营商环境提升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外部因素
1、地区各类资源有限,整体发展水平有限。目前大部分地区可利用的土地指标有限、近半数地区楼宇高度受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受到土地成本较高和发展空间有限等方面制约,且存量土地比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用地成本较
高,在土地开发上缺乏竞争优势。给企业发展的空间、机会不足。
2、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国家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很难得到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客商对下一步投资持观望态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内部因素
1、招商竞争激烈,政策优惠无竞争力。日前,各市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黄金十条”,各地区招商引资竞争加剧。
2、产业布局不明,招商项目结构不合理。目前,区域引进落地的项目大多为金融、餐饮等服务业项目较多,缺少高科技、高税收、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企业,不利于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企业在我区聚集发展的土壤。
3、行政效率不高,“软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事项难,项目手续办理周期过长、进展缓慢,甚至个别单位部门仍存在“吃拿卡要”现象,企业家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不强。
4、传统优势弱化,业态创新不及时。当前,商圈仍以传统的服装贸易、百货批发、物流配送等业态为主,不能有
效紧随和适应新市场的发展,新兴的主题商城、体验店、目录商店、互联网点等创新业态,布局不充分,发展不凸显。
二、建议和措施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一是城内策划高端商业、文化休闲项目,城北策划高端住宅项目,城东策划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楼宇项目。二是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产业集群等项目。以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顺城巷文旅产业发展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极点。三是以各类大数据增值为目标,策划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项目合作;策划医疗大数据服务、智慧城市平台等项目。同时结合《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1+11+4+1”系列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二)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为重点企业在发展瓶颈上解决资金问题提供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民间金融街融资优势,将金融小镇发展与企业发展融资有效的连通。建议制定出台落户企业融资贷款优惠政策,吸引小微企业落地。
(三)要畅通信息输出渠道,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全面掌握政策、准确把握机遇,通过跟踪了解掌握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方面政策,要将政府的产业政策、优惠
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组织企业进行申报程序培训,指导项目单位有针对性地编报项目,提高资金申报效率。
(四)打造交流平台,优化服务软环境。注重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推动企业家交流合作与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其他形式招商,如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群众招商等,凡能带来投资的,都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服务企业要有以企业需求为主,摸清企业个体需求,主要企业一企一案,量身定制服务措施。
(五)提高行政效率,开展企业审批“一站式”服务。
建议建立《外来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制度,认真落实挂牌保护制度,严格制止“三乱”行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领导,每个项目都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推进要求,确保推进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落得实、留得住。
(六)将企业纳入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工作考核。邀请各行业企业参与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城市发展方向、公共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邀请区内企业、重点项目投资企业、拟入区投资企业深入了解我区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年。由相关企业为各单位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打分。以工商部门、统计部门提供的辖区企业底册,每年分重点企业(限上企业)、普通企业。分别随机选取一定比例企业。上门收集
企业对我区营商环境的评分及相关建议,将其列为考核制度的一环。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二
20xx年11月13日,槐荫区纪委监委召开了全区优化营商环问题整改会,围绕国承彦书记批示的“四问”,结合“五提高一满意”目标要求,就优化营商环境“为了什么”“我们做了什么”“现在还缺什么”“下一步要干什么”四个方面要求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进行认真反思和讨论,结合工作实际,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体会和心得。
一、优化营商环境为了什么。
自6月20日全市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召开,济南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就已吹响,这也是济南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要求的具体实践。我认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为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品牌;为了掀起作风建设风暴,掀起刀刃向内行政效能建设革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了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营商环境,说到底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沟通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市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二、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做了什么。
6月24日,槐荫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提出营商环境的绿水青山同样也是金山银山,深入开展“一次办成”改革,打造“十最”营商环境。营市街街道党工委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立出真招,在全区先行先试推进“一次办好”政务服务改革,全区一次办成现场会在营市街办事处召开。办事处通过调研走访,在全区统一梳理的107条公共服务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街道公共服务事项,印制服务指南,形成二维码,为办事群众和企业提供便利。探索“流程再造”,实行预约办理、网上办理、快递送达,通过网格员上门发放服务手册和二维码宣传册,实现居民快速咨询、“面对面”了解政策,实现业务办理“零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发放宣传单页、网络链接、走访入户、文艺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深挖扫除黑恶势力,为净化营商环境清除障碍。我意识到,虽然我们为优化营商环境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离企业和老百姓对政府的高标准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型政府的打造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努力和提升,做优做好。
三、优化营商环境现在还缺什么。
营商环境好,才能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反之,“凤凰”不会来,来了也待不住。“绝不能让槐荫成为企业家的‘逃
离之城’,成为商家创业的‘伤心之地’,成为20年作风顽症的‘藏身之地’”,这是槐荫区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针对目前全区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槐荫对标“六个痛下决心,打造六个环境”的要求,从10个方面对改善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力促实现政务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政商环境、城市环境全面提升,让政务服务更具质感和温度。区委区政府为我们明确了目标和努力方向,作为槐荫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对标这十个方面,立足本职工作,找出自己在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中的行动差距,是否存在推、拖、压等问题,勇于担当,履职尽责,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
四、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要干什么。
作为街道纪工委书记,抓好监督执纪问责,保障改革顺利推进是我的职责所在。优化发展环境不单纯是一个部门或者科室的工作,而是要靠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步,街道纪工委将牵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于推、拖、压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运用第一种形态进行谈话提醒,对于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坚决问责处理,以问责倒逼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三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工作部署,我本人对照上级文件要求,深入查摆整改问题,着力解决学习不够、思想守旧、效率不高、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力促思想进一步解放,作风进一步转变。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能力。切实把作风整顿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公司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今年以来,虽然在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比较明显,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但与盟委、行署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和部署相比,个人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就如何聚焦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意义发展是硬道理,作风是硬条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以永远在路上的坚持和定力抓好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深化作风整顿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深入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抓好作风整顿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统一
思想,迅速行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再次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増强“四种意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作风是外在表现,根子在思想。作风和环境上的问题,根本上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能力本领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改进作风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抓住苦练内功这个关键,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强化学习素质,提升能力素质。
一要提升专业能力,专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打造“工匠精神”,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之中,真正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细到位、严到底。要认真研究上级要求,摸准基本情况,找出内在规律,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推动措施落实和问题解决,坚决杜绝“跑粗”。
二要提升担当干事能力。只有心中有责,才能尽职尽责。因此要把担当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党性观念,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把公司的党建工作部署落实到实处。
三要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全局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我们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难
点、热点问题,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找准实现既定目标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营造企业健康成长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四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各地区、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心声,充分凝聚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是一项史无前例、开创性的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以深化“放管服”为主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打出一整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但是,我国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再发力、再加力。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法治保障,把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政策文件、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但从根本上还缺少一部专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条例》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制定《条例》这样一部专门行政法规,一方面可以把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经验做法,变成全社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条例》的出台也向外界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通过法治化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对于稳增长、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集
成、高效协同,有利于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用实践夯实良法基础
作为我国营商环境领域的首部法规,《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原则规定又有具体要求,为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留出了空间。
《条例》涵盖了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同时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推广国内最佳实践,明确了一揽子制度性解决方案,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
《条例》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了制度设计,“比如,明确国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同时,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有助于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条例》起草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司法部广泛征求了60个中央有关部门、37个地方政府、11个研究机构、37家行业协会商会和5个民主党派中央共计150个单位的意见,还召开了17场专题会,听取了150家内外资企业、50个城市分管市领导、50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美国驻华商会、欧盟驻华商会等机构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7063条,为良法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补短板更要抓落实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条例》以立法形式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的庄严承诺,要以《条例》出台为新起点,努力实现5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再推动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进一步清理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二是进一步推进公正监管。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做到简政便民。持续减少和规范证明事项,精简公用企事业单位索要的证明材料,2020年6月底前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烦扰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问题。加快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到2022年前,全国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是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落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措施,今年底前在全国将企业开办时间压至5个工作日以内、办理用电业务平均时间压至45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抓好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小微企业金融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相关政策落实,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条例》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性做法和具体程序、条件仅作原则性规定的,需要加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不符合《条例》精神的法规文件要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件与《条例》保持一致。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以《条例》出台为契机,找短板、补弱项、抓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
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五
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力推进整顿机关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前不久,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全省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及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下面,结合纪检监察工作,谈谈理解和体会:
一、把握精髓,深刻领会《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条例》是我省第一部以地方法律形式对营商环境进行规范和保障的系统性法规。从现实意义上看,《条例》的制定,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部署的重要举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的具体行动。《条例》的出台,开启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新时代。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生产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2月11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省委就召开了全省深化机关作风
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必将为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这篇“大文章”,开好头、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提供重要保障。
从立法层面上看,《条例》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律遵循。《条例》在全国是个创举,也是我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根本大法”,必将成为大力弘扬新风正气、重塑投资营商新环境、重振龙江发展雄风,“办事不求人”的总规矩,为持续优化我省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起到重要的监督保障作用。《条例》对构建公平公正营商环境中的行为进行了约束,要求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级机关和有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责,不仅划定“红线”,更对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服务理念、提高窗口办事效率等发挥促进作用,定基调、指方向。
从全市纪检监察角度上看,《条例》的出台,对纪委发挥职能提供了新平台。纪委监委作为监督执纪的专责机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攻坚战”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是监督执纪的“重头戏”。《条例》在监督保障和法律责任等条款中明确规定了纪检监察机关在优化营商环境中依纪依法履职尽责提供了新平台,拓展了新渠道,扩大了投诉举报线索范围。使纪检监察机关更好地聚焦主业主责,担当起政治责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立全市“一盘
棋”思想,攥紧拳头发力,切实把纪律挺起来、严起来、硬起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发挥职能,确保《条例》在双鸭山落地生效,解决我们“怎么干”的问题
一要聚焦责任,抓清单。《条例》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应当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对类似问题的监督管理,要紧盯责任主体,综合运用约谈、教育、督查、考核、问责等多种方式,闭合责任链条,重点聚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权责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等,实行动态监督,强化责任落实。对落实不到位的人和事,将严肃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点名道姓公开曝光。
二要畅通渠道,抓线索。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统筹运用双鸭山纪检监察网、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来信、来访等方式设立监督平台,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在媒体设置曝光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为此,市纪委确定党风政风监督室为专责监督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统筹推进监督;设定5个纪检监察室负责处置违纪问题线索,严肃追责问责。
三要精准发力,抓监督。加强日常监督,重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规定,开展监督检查,重点查处“明目张胆”式的“吃”、“顺手牵羊”式的“拿”、“死皮赖脸”式的“要”、“雁过拔毛”式的“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判有效处置。
加强对“关键少数”监督,严肃查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坚决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加强派驻监督,重点对被监督单位履行优化营商环境主体责任和服务窗口作风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认真调查处置。开展专项巡察,重点巡察涉企执法检查、营商环境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紧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充分发挥巡察机动灵活的优势。
四要严查快处,抓问责。对市营商环境主管部门移交的执法、监管、审批、公共服务等窗口行业和领域的问题线索;对违约失信、违规执法、刁难勒卡、寻租设障、扰乱秩序、庸懒散拖、失职渎职,插手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干扰招投标,纵容亲属和关系人经商办企业、充当不法企业“保护伞”等突出问题,特别是《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的7个方面内容,依纪依法从重处理。同时,贯彻好“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努力营造廉洁规范的营商环境。
三、忠诚履职,严禁做损害营商环境的事,解决“怎么带队伍”的问题
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形象清廉”要求,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践行“两个维护”,严肃政治纪律的“手电筒”不仅照别人,更要照自己。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要健全内控机制,把管班子、带队伍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坚持“刀刃向内”,经常打扫庭院,清除害群之马,净化纪检监察队伍。要学思践悟,认真学习《条例》、模范执行《条例》、用心践行《条例》,做到入心入脑,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练内功、提素质、强本领,塑造新形象,激发新活力,成为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行动坚决的表率。自觉接受监督,严格规范执纪执法行为,特别要把《条例》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禁止的11种行为,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严禁触碰的“红线”、廉洁自律的“底线”、严肃惩处的“高压线”。上述行为中,一旦发现纪检监察干部有损害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坚决查处不手软,凡诉必查,绝不姑息,查实一起、通报一起,以铁的纪律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效。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六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
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各地区、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心声,充分凝聚了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是一项史无前例、开创性的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以深化“放管服”为主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打出一整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但是,我国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再发力、再加力。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法治保障,把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政策文件、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但从根本上还缺少一部专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条例》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制定《条例》这样一部专门行政法规,一方面可以把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经验做法,变成全社会具有法律约
束力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条例》的出台也向外界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通过法治化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对于稳增长、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集成、高效协同,有利于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用实践夯实良法基础
作为我国营商环境领域的首部法规,《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原则规定又有具体要求,为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留出了空间。
《条例》涵盖了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同时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推广
国内最佳实践,明确了一揽子制度性解决方案,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
《条例》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了制度设计,“比如,明确国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对待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同时,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有助于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条例》起草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司法部广泛征求了60个中央有关部门、37个地方政府、11个研究机构、37家行业协会商会和5个民主党派中央共计150个单位的意见,还召开了17场专题会,听取了150家内外资企业、50个城市分管市领导、50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美国驻华商会、欧盟驻华商会等机构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7063条,为良法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补短板更要抓落实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条例》以立法形式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的庄严承诺,要以《条例》出台为新起点,努力实现5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再推动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进一步清理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二是进一步推进公正监管。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做到简政便民。持续减少和规范证明事项,精简公用企事业单位索要的证明材料,2020年6月底前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有效解决烦扰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问题。加快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到2022年前,全国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是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落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证照分离”、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措施,今年底前在全国将企业开办时间压至5个工作日以内、办理用电业务平均时间压至45个工作日以内。同时,抓好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小微企业金融债券、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相关政策落实,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条例》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性做法和具体程序、条件仅作原则性规定的,需要加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不符合《条例》精神的法规文件要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件与《条例》保持一致。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以《条例》出台为契机,找短板、补弱项、抓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篇二: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论文
浅谈优化营商环境
浅谈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壮大企业,促进创新创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途径,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大举措。
压实“放管服”改革责任担当,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完善“不见面审批”“3350”改革和商事虚拟审批,推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放管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不能有效破解各种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审批轻监管、以审批代监管的观念仍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仍未杜绝,已审批代替监管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随机抽查的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有效改善营商环境,须从以“审批为中心”中走出来,寓管理于服雾之中,争做服务的“行家里手”。始终坚持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难问题,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严格执行政策、实行清单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升行政效
率;通过大力实施“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改革目标,满足企业和人民群众“就近、便利、高效”的办事需求。
推进“不见面审批”和“全程电子化”,是方便群众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电子数据代替纸质材料,企业从申请到核准到领取电子营业执照,都可以在家里完成。申请人通过下载APP,完成电子签名,注册成功后也可在APP上申请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具有和纸质营业执照相同的法律价值,更加方便群众外出办事。
促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迅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从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重点、工作模式、工作手段等多方发力,全面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这就要求全体干部坚决摒弃“四风”沉疴,树立服务理念,始终把了解服务对象作为工作开展的“第一步”,把回应服务对象诉求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把服务对象办事体验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第一把尺子”,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事不过夜、马上就办,以“五星级店小二”那样的姿态面对企业和群众、以“五星级店小二”那样的专业化本领服务企业和群众,用服务对象感受的“小变化”造就政府运行的“大变革”。
优化营商环境,就要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和政府部门服务企业的问题导向,围绕企业发展存在的全过程、全要素,直击企业发展存在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不搞蜻蜓点水和花拳绣腿,坚持雪中送炭和未雨绸缪,着力打通减税降费、创新创业、市场准入等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米”问题;着力解决行政审批环节多、材料多、时限长、费用高等问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以优化服务开方便之门;对一切行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一切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坚决护航一流营商环境。
篇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论文
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和心得体会篇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全面完成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是我们每一位财政干部都应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就前段百日整治活动整改工作作下汇报。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主要存在的10个方面的问题,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样的会议,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和整顿机关作风的决心,我们做为一个财政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投身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
财政部门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也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部门。财政政策的执行、财政资金的分配、财政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当前各项财政改革举措,都涉及到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利益。其职能履行得如何,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我们财政干部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增强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摆正个人与单位、单位与社会、财政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把这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活动贯穿于财政部门自身建设、各项财政管理和改革之中,落实到为实现财政收入目
标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上来。在日常工作中自身存在着为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服务观念淡薄的问题,办事拖拉现象;在廉洁自律等制度方面,自我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深入基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财政干部在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必须坚决彻底地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提高财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良好契机,借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帮助我们查找并解决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廉洁的财政干部。
随着财政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财政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自身的工作责任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财政改革措施的推进和实施,使财政部门更加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部门,成为对洛宁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的影响最直接的部门,也是最能体现机关作风和发展环境好坏的部门。财政干部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方式,将直接影响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对这些财政改革效果的评价,如果我们不抓经济发展环境和自身作风建设,这些财政改革措施的推行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导致有些改革措施的失败。因此,加强财政干部自身的作风建设,对于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财政干部自身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抓紧抓好,努力为
人民当好家、理好财,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财权、事权和财政监督权,确保各项财政改革措施顺利向前推进。
自己做为一个公务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树立宗旨意识,牢记光荣使命,改进工作作风,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努力做到:
一是认真做好对照排查工作,主要针对自身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执法行为不公、廉洁自律不严等问题认真排查。对排查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挖根源、找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我排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诚恳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是认真学习领会连维良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对党负责,让人民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澄清模糊认识,九种意识强化,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服务对象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重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基层同志面对面进行交流,接受教育。
三是针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反思,制定具体详实、操作性强的整改方案。
重点围绕三联单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是完成任务方面:主要包括对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有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否在落实上下功夫,完成的效果如何。
二是在优质服务方面:主要包括如何确立一切为农村基层和人民群众着想,一切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让投资者满意,确保做到为财政支农工作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巧办;如何在服务承诺上下功夫,查处利用手中的权力乱卡乱罚现象。对社会各界反映的突出问题,能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制定限期整改措施。
三是执行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未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政策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执行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打折扣的现象。
四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本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回顾,总结经验做法,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
五是完善制度,巩固成果。要借鉴先进单位好的做法,制定和完善加强本单位作风建设的制度和措施,把制度内容与各级领导和每个同志的考核挂起钩来,巩固作风整顿成果,以作风建设促进队伍建设和财政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六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我们财政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每一位财政干部都要认真研究自身工作职责,积极进取,超前思考,超前研究,做到只要出于公心,有利于发展,就敢于冒风险,敢于负责任,坚决摒弃一切有悖于经济建设中心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财政工作不在于说,而是在于做,不在于做多少而是在于做细、做实、做好。具体到当前,就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狠抓增收节支,强化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
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和心得体会3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影响经济实力的基本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现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投资和营商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就当前营商环境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来破除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障碍;大力创建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新常态下加快建设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一、当前营商环境提升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外部因素
1、地区各类资源有限,整体发展水平有限。目前大部分地区可利用的土地指标有限、近半数地区楼宇高度受限,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受到土地成本较高和发展空间有限等方面制约,且存量土地比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用地成本较高,在土地开发上缺乏竞争优势。给企业发展的空间、机会不足。
2、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目前国家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很难得到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客商对下一步投资持观望态度,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内部因素
1、招商竞争激烈,政策优惠无竞争力。日前,各市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黄金十条”,各地区招商引资竞争加剧。
2、产业布局不明,招商项目结构不合理。目前,区域引进落地的项目大多为金融、餐饮等服务业项目较多,缺少高科技、高税收、带动能力强的生产性企业,不利于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企业在我区聚集发展的土壤。
3、行政效率不高,“软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事项难,项目手续办理周期过长、进展缓慢,甚至个别单位部门仍存在“吃拿卡要”现象,企业家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不强。
4、传统优势弱化,业态创新不及时。当前,商圈仍以传统的服装贸易、百货批发、物流配送等业态为主,不能有效紧随和适应新市场的发展,新兴的主题商城、体验店、目录商店、互联网点等创新业态,布局不充分,发展不凸显。
二、建议和措施
(一)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一是城内策划高端商业、文化休闲项目,城北策划高端住宅项目,城东策划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楼宇项目。二是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产业集群等项目。以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顺城巷文旅产业发展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极点。三是以各类大数据增值为目标,策划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项目合作;策划医疗大数据服务、智慧城市平台等项目。同时结合《加强和改善营商环境“1+11+4+1”系列方案》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
(二)以金融小镇创建为契机,策划金融服务平台。为重点企业在发展瓶颈上解决资金问题提供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民间金融街融资优势,将金融小镇发展与企业发展融资有效的连通。建议制定出台落户企业融资贷款优惠政策,吸引小微企业落地。
(三)要畅通信息输出渠道,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全面掌握政策、准确把握机遇,通过跟踪了解掌握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方面政策,要将政府的产业政策、优惠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组织企业进行申报程序培训,指导项目单位有针对性地编报项目,提高资金申报效率。
(四)打造交流平台,优化服务软环境。注重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推动企业家交流合作与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其他形式招商,如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群众招商等,凡能带来投资的,都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服务企业要有以企业需求为主,摸清企业个体需求,主要企业一企一案,量身定制服务措施。
(五)提高行政效率,开展企业审批“一站式”服务。
建议建立《外来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制度,认真落实挂牌保护制度,严格制止“三乱”行为。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领导,每个项目都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推进要求,确保推进任务落到实处。要认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落得实、留得住。
(六)将企业纳入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工作考核。邀请各行业企业参与我区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城市发展方向、公共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邀请区内企业、重点项目投资企业、拟入区投资企业深入了解我区区域营商环境提升年。由相关企业为各单位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打分。以工商部门、统计部门提供的辖区企业底册,每年分重点企业(限上企业)、普通企业。分别随机选取一定比例企业。上门收集企业对我区营商环境的评分及相关建议,将其列为考核制度的一环。
推荐访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论文 优化 环境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