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2.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得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提高教育公平。
4.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6.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为孩子的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7.加强学校管理。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8.加强教育公平意识。加强教育公平意识,提高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和重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9.加强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0.加强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内容改革,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篇二: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是可以做到的: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公平;实行骨干教师定期校际轮岗、流动的制度,实现师资水平公平;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公平。
[关键词]教育公平
薄弱学校
合并轮岗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按照义务教育的本义和世界各国的惯例,由国家主办的义务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不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在同一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校与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产生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尽管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但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本文试对此作一论述。
一、建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依据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别表面上体现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差距上,而实质上是体现在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从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实现他自
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这个演变的序列代表着“教育公平”的不同尺度,标志着“教育公平”的不同程度。
由于义务教育免试升学,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育行政部门淡化了考试。结果,社会丧失公开的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而往往以学校的竞赛获奖率多少、小学考入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有几个、升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如何等等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这样,学校起着“筛子”的作用,从小学开始,为挑选“杰出人才”而不断进行筛选,这就意味着只关注少数人,即使学生人数增加,也只会导致选才标准更严,不会改变培养少数人的事实。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公平对待的状况与社会缺失统一的反映学生整体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不无关系。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学生水平考核制度。这样,一方面,便于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客观而科学地评价学校,另一方面,也是鞭策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权利的实现。
1.统一考核学生水平,能够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化。测试结果反映不同学校的办学状况,主管部门可以据此发现学校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优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对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而且,测试结果还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调配师资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化。
2.统一考核学生水平,能够帮助校长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教育公平。确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可以对校长把握工作重心起一
个导航作用。虽然,考核结果不能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但它毕竟是反映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测试,校长可以发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策略,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的学校本身存在着教学薄弱的现实问题,为了使学校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校长轻视教学,另辟蹊径。结果,教师无法保证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教学质量下降。试想: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生,怎能拥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的未来的权利”?
3.统一考核学生水平,能够切实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学生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不能随意透露。但学校的总体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他们有权知道学校教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实际效果如何,他们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这是家长的义务。了解学校存在的不足,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孩子提高。确保家长行使知情权,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学校,才能真正发挥家庭对孩子实现成就机会均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担心,建立统一的学生水平考核制度会出现学校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死读书的现象。其实,这个担心并不是对考核制度的质疑,而是提醒我们对考什么、怎么考一定要慎重。事实上,学生离不开考试,只要将学生水平测试与学期考核相结合,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初中,应该将一次次的统一考核成绩按照一定
的比例作为升高中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扭转一次中考定乾坤的不合理局面。
二、实现区域性教育公平的举措
1.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公平。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校建设的标准,作为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依据,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按照标准拥有大致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政府首先应该积极帮助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同时,对原来办学条件很好的学校要避免“锦上添花”式的过量投入,以遏制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之间互相攀比、追求“豪华”的不良风气。
改造薄弱学校,还可以采取“两校合并”的调整模式,而且以“一强一弱”合并为好,这对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能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否则,“强强合并”则会出现新的“优质小学”、“优质初中”;“弱弱合并”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不宜搞“两校合并”,如果是薄弱初中与一所基础较好的小学合并,那么学生读到四、五年级时,家长便会想方设法要求转学;如果是一所基础较好的初中与一所薄弱小学合并,那别的小学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时便会想办法纷纷转学进来,因此便会产生新的“择校”问题。
2.实行骨干教师定期校际轮岗、流动的制度,实现师资水平公平。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薄弱学校,硬件建设达标了,就应下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这需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建立同一区域内各校骨干教师的轮岗、交流制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将基础较好的小学、初中的名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指导、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教师培训机构要帮助薄弱学校培训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教研机构应加强薄弱学校搞好校本培训等课题研究的指导,采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培养出科研型的骨干教师。
3.切实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都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教育权利公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一区域内各个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而且也包括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这里主要讨论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大致包含五种情况:一是外来民工子女;二是贫困家庭子女;三是单亲家庭子女和孤儿;四是残疾儿童少年;五是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这些学生都能够顺利而愉快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比如:(1)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好民工子女学校,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吸收更多的民工子女入学。(2)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助学机构。(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倍加关心,引导他们逐步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等等。总之,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社区、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幸福地生活、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篇三: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篇: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高度重视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定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实的时间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教师管理体制,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为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结合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校际、城乡和区域差距,城区学校“择校”和“大班额”还没得到根本缓解,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大量流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现实,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困难群体,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鼓励探索通过优质学校派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支教;薄弱学校派老师到优质学校学习、取经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求整体提升学我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缓解城里及优质学校“择校热”、薄弱学校生源大量流入城区、优质学校的现象。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尽快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开课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薄弱学校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并且做到引进的来、挽留的住、成长的快。
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工资
待遇、职称评聘、评先表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和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负责统筹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岗位职数,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开展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城乡互动和多元交流,并加强交流教师的任期考核,逐步实现县域内中小学师资力量均衡,整体提高教师质量。
五、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外地及交流教师住宿条件。
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义保经费的拨付过程中向薄弱学校倾斜,以保证薄弱学校的正常运转。
七、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就近免试入学的规定,鼓励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确保小学生入学和小学升入初中招生工作公开透明。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学生流动状况,杜绝学生的无序流动。不要单纯以升学率去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要纯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要综合考虑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上建议望有关部门重视,以为我县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怀远县黄洼初级中学
2013.4.第二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将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提升好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层级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及措施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
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到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衡,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切实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和大班额现象。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依法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义务教育筹资政策,足额核定与配备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快薄弱学校硬件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完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依法保障特殊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责任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限制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区域、高质量学校、高质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能“削峰填
谷”,而应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质量的地区、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共同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绝对平均发展,而是缩小差距。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地获得学习成绩。实际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是要最大程度地
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是要彻底地消灭这种差距。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最低教育质量和最低教育效果的均衡,并不是要抹杀在上述基础上的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在实践中,有些人认为教育均衡只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实际上,教育均衡应该是权利、机会、资源、过程、结果等的全面均衡。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均衡而忽视其他方面,势必会造成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效益时出现不协调,使整体最理想的效能难以实现。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断续发展、短期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基本均衡,再由基本均衡到更高层面的不均衡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阶段交叉、综合连续、动态推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同步化的“一刀切”式的发展,而是允许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未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地区分阶段发展,但大家都要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投入,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宗旨,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整体发展、科学发展的质量观,实施全
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积极引导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打造兴趣课堂、愉快课堂、探究课堂、效率课堂。通
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第三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李永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现阶段义务教育中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这对义务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所在的学校距离县城只有三公里,一部分学生喜欢到县城就读,导致县城学校出现大班额的现象,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县城学校相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得到优先发展。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设备、设施等存在着较大差别,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强弱之分。其次,人为因素造成的。县城学校在缺教师的情况下,采用招考教师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大部分优秀教师通过考调的方式进入县城学校任教,导致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师素质低于县城教师素质,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自然有了很大的差距。再次,与受教育者的选择有关,家长与学生有权力去选择学校,这样,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就选择县城学校就读,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就只能在农村学校就读。另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适龄儿童数量多,各所学校的学生很多。近几年来,由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有所改变,自觉履行计划生育职责。适龄儿童和急剧减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的现象,这为学生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因为每所学校都在抢生源。这样,学校的强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实力强的学校学生较多,反之学生较少。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良心工程。对个人来讲,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能否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要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
校之间义务1教育的均衡发展,来保证教育公平。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提高认识,推进教育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关注得特别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认识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差距,将缩小义务教育的差距列为重要议事日程,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重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要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要搞好以下两点:一要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在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上合并一些校点,重点建设农村标准学校,真正发挥教育资源最佳效益,使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上逐步向城市学校靠拢,逐步推进农村学校城市化。二是实施城市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用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带动农村学校全面进步。近几年来,我县的“支教”和“轮岗”制度初见成效,逐渐形成“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格局。
再次,加强培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是着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居乐教提供保障。要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二是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加大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
最后,建立机制,确保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形成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和借鉴其他地方探索的方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
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最终才能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基础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毋庸置疑,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坚持走教育均衡发展道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A1-B1-19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A1-B1-19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义务教育改革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均衡发展面临着新的条件、新的任务。为深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政府保障为前提,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手段,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区域推进。
2、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实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
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3、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完善对寄宿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和循环教材发放办法,加强学校公用经
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
4、加强对困难县(市、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对已实现“三个增长”以及用于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后仍达不到全省平均教育投入水平的县(市、区),在次年给予专项补助。制定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城市薄弱学校和困难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5、通过项目实施等,加大对皖北三市六县、山区县(市)实施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支持省辖市开展市、县(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试点等区域性的改革实验。
6、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工作,提高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实现同一县域内县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同一编制标准。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职能,保证其依法行使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选拔任用、依法聘任校长,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完善校长任用办法,逐步取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
7、改革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同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并向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适当倾斜,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组织实施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乡镇或有富余建设用地的农村学校规划建设农村学校教师生活周转房。落实培训经费,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校长、教师培训。
8、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计划,实事求是、分类推进,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城镇住宅小区开发必须统筹中小学配套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中小学。
9、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根据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整合各项经费投入,分步实施“一扩三建四提高”,即:扩展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面,学生寄宿、卫生等条件基本得到保障;建设中小学运动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需要,建设中小学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建设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中小
学图书装备水平、提高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置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配备水平、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办学标准要求。各级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建设规划和学校用地上支持学校标准化建设。省将依据各地工作力度和工程进度给予经
费奖励。
10、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农村义务教育项目工程,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物质保障。加强管理和应用,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信息化化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建设安徽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农村中小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加强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测。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场所作用。
三、规范办学行为,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11、义务教育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选拔性招生。义务教育城区学校招收择校生控制在规定的比例之内,并逐年降低。各级政府要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衡生源安排,每年根据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学校招生范围,通过有关媒体公布招生办法和结果,严禁使用非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确保中小学招生公开透明。
12、义务教育学校班额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不以任何名义和形式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准收取借读费的规定。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实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如实报送学生有关信息。
13、严格执行示范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继续推行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到2010年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70%以上。鼓励和支持同城示范高中联合招生,缓解初中的恶性竞争。
14、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开足相关课程,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及课时,严禁随意提前结束新课。坚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障学校开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15、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所需的合理支出从公用经费中开支,不得自行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收费。加强教学用书和教学辅助材料使用管理,四、落实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16、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应办好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教育、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整合资源,统筹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效益。
17、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领导和统筹,建立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确立定点学校,加强教育教学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学、升学。做好返乡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使他们尽快与当地儿童少年一样接受义务教育。
18、各级政府要协调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实验区,探索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生活、心理和学习问题,保障留守儿童更好地接受义务教育。
19、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安全工作。强化管理、责任、制度和教育,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溺水安全教育;健全和落实学校安全预警和应急制度、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学校安全事故通报制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校车的安全管理。
五、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
20、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中,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协调,明确教育、财政、发改、人事、建设等部门工作职责,督促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教育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基本方针,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上,体现在制
定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21、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省主要负责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整体规划;市负责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监督,指导辖区内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工作;县(市、区)负责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规划及组织实施。
22、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人财事相统一、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经费等资源的统筹,最大限度地在县域范围内整合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效益。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学区管理的措施和途径,发挥中心学校在学区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活动管理中的作用,做到统一课程开设、教师排课、教研活动、质量检查、资源配置,提高学区内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23、建立一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验区,积极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措施,努力解决妨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总结提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带动示范的作用,推动全省工作不断深入。
24、完善教育督导对党政干部教育工作以及对市、县(区)教育局工作的考核办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单纯用升学率评价教育工作,不以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和奖罚学校、校长、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着重考查其提高发展的程度,评价其努力、创新的程度,衡量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等情况,定期评估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5、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和激励机制。开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县(区)和学校创建和评选工作,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社会各方面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讲求实效,努力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1986年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1—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到2015年在有条件的地方解决学校宽带接入问题,逐步为农村学校每个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发师资短缺课程资源、民族双语教学资源。帮助更多的师生拥有实名的网络空间环境,方便其开展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努力办好公办教育的同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要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努力创造条件,将适合开展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开发为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学校要积
—2—
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
四、均衡配置办学资源
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内容,提高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各省(区、市)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标准。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省级政府要依据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本省(区、市)标准,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采取学校扩建改造和学生合理分流等措施,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
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
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各地要逐步实行县级
—3—
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推行校长聘期制。建立和完善鼓励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或城市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完善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措施,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六、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推行按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适度扩大公办学校资源,尽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创新关爱模式。统筹协调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制度和社会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优先满足留守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
重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各级政府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际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努力办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开办特殊教育班或提供随班就读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学习。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孤儿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扶持儿童福利机构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
关心扶助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加大省级统筹力度,落实好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实施好农
—4—
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做好对孤儿的教育工作,建立政府主导,民政、教育、公安、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城乡适龄孤儿进入寄宿生活设施完善的学校就读。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保障适龄流浪儿童重返校园。办好专门学校,教育和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要保障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七、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引导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施教育,引导社会按照正确的教育观念评价教育和学校。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各地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单纯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排名。建立课程安排公示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家校联动制度,及时纠正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学校要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班会、少先队活动的课时,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要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要加强对社会培训补习机构的管理,规范培训补习市场。
八、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
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省级教育部门要尽快建立与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接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县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数据的采集和日常管理工作,为及时掌握学生流动状况
—5—
提供支持。
规范招生办法。县级教育部门要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校和重点班。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把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率和招收择校生的比率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切实缓解“择校热”。
规范财务管理。县级教育和财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义务教
育经费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合规、高效。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做好财务决算,强化会计核算,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收费行为。各地要强化学校代收费行为监管,规范学校或教育部门接受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行为,禁止收取与入学升学挂钩的任何费用。禁止学校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严厉查处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通过办班、竞赛、考试进行招生并收费的行为。制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并收费,凡未做到独立法人、独立校园校舍、独立财务管理和独立教育教学并取得民办学校资格的改制学校,一律执行当地同类公办学校收费政策。加强教辅材料编写、出版、使用和价格管理。
九、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评估
省级政府要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内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协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
—6—
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状况和校际在相应方面的差距进行重点评估。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将县域公众满意度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省级政府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区、市)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省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负责对所辖县级单位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负责审核认定。
国务院
2012年9月5日
—7—
篇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2001年以来,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学生家庭教育经济负担大幅降低,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群众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竭尽所能“上好学”。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由于城乡间、校际间学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义务教育学生择校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农村的孩子千方百计往城区学校挤;另一方面,城区的孩子想方设法跨过划片范围,往心目中的“重点学校”挤。解决这一问题,仅通过行政干预,强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是不行的。那样做既有违教育公平,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日前,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八项措施》,向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挥出利剑;浙江省将实行公办学校空余班额摇号招生的举措。这足见各级、各部门为降温“择校热”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这些措施即使可以制止“择校费”,人民群众的择校期望却难以制止,教育公平也不能靠摇号来实现,这些终归只是治标之方。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调整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格局产生了很大冲击。个别城区学校班额过大、乡村学校在校生规模锐减的现象日益突出。有些农村小学在校生不足200人,在硬件配置和师资配备上,难以达到较大的办学效益。鉴于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能力,建议各级政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结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综合考虑人口变化状况、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适当减少学校建设的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手完善多项配套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布局调整带来的就学问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兼顾办学规模和就近入学,适度减少农村学校布点,必然会带来学生就学不便的问题。考虑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让有自理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通过在学校寄宿解决就学不便问题。根据各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和标准,扩大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避免因为寄宿增加
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安全校车工程。通过规范校车安全运营标准,实行校车运营企业政策性扶持,对乘车儿童按距离提供政府性补助等措施,解决不便寄宿的学生的就学问题。三是适当保留偏远地区低年级小学教学点。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产生的闲置校舍,建设偏远地区小学教学点并附设幼儿园,解决小学低年级儿童和学前教育幼儿的就学不便问题。
三、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议制定出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并安排中央财政资金,结合各地财力水平按比例给予补助,保障所有学校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地方政府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地方办学条件标准,并安排地方财政资金予以保障。按照义务教育
“以县为主”的管理思路,县级政府制定不低于国家要求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正确区分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可以是30所也可以是50所,有立标杆、树典型的含义;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所有学校整体达标,更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对义务教育学校要注重整体达标,弱化树先创优,避免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
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家长选择学校,最关注的是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其次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放在最后的才是离家的远近。我们单凭一个就近入学怎么能满足学生家长的期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优化师资配备。要切实出台措施,支持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吸引优秀教师、培养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优秀教师轮岗支教、新录用教师优先充实农村学校等措施,充其量只能算权宜之计。“高原上的并蒂雪莲”谢晓君、胡忠夫妇感动中国的事迹告诉我们,对教育的贡献不能只看培养了几个清华、北大高材生;让每个走出校门的孩子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无论在工资待遇方面,还是在教师职称评定、特级教师评选方面,制定怎样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措施都不过分。难道我们还担心城里的孩子会交择校费去农村上学么?只有通过政策导向,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应该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主要任务。各级政府必须在制定政策时重点支持,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为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五: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如何解决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城区择校问题
董庄小学
虽然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地起点不尽相同,发展的差异性逐步凸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本来就存在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学校布局、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
(一)学校布局不均衡。“普九”期间,村村办学,基本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随着人口出生下降,生源逐年减少,一些地方教学资源闲置,部分学校成班率低。
(二)师资配备不均衡。一方面教师编制总额超编,另一方面农村边远学校和乡镇薄弱教师短缺。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流动失衡。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只得向社会上招聘代课教师。教师工资财政直拨个人账户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调控手段弱化,年轻教师稍有成绩,村小的就流向镇中、镇小,镇中、镇小的优秀教师又流向县市城区,“掐尖”和自由流动现象严重。二是学科结构失衡。体、音、美、英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在村小等薄弱学校尤其突出。三是年龄结构失衡。乡镇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
(三)办学条件不均衡。经过“普九”时的突击建设及后期国家专项资金的拨付,一部分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改善,但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小条件十分落后,条件简陋,教室破旧,缺少教学辅助设施和运动场地。
(四)学生分布不均衡。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孩子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由过去“有学上”到要上个“好学校”。农村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城区薄弱学校学生流向优质学校。一些资源优质的学校无序招生、盲目扩班,助长了
“择校风”。有的学校学生过多,班额过大;有的学校生源不足,开班不齐。
(五)教育投入不均衡。在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体制下,教师工资、教育工作经费及“普九”债务等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更是雪上加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明显不足。
二、解决的措施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学校布局是基础、师资配备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重视是根本。
(一)推进新一轮布局调整,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合理分布。
按照“小学就近适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尽快修编规划,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使之与城镇发展、人口结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县市城区学校重点完善布局规划;各区镇处场重点建设好每镇一所初中、一所镇小和服务万人左右的农村中心小学,形成以镇中、镇小为主2体,中心小学为基础,极少数村级低年级教学点为补充的学校布局;确定永久性保留学校和过渡性学校,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
(二)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分步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以发展求均衡,分层级、分阶段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达到区域同标、城乡同标。鼓励和提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原则上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一所规模在1200-1500人左右的标准化小学,提高学校装备水平,配齐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完善功能用房及设施;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校服务半径大,学生上学难,特别是留守学生管理难等问题。
(三)建立管理和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改革现行的教师调配方式,建立政府管编制、教育部门管配置的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保障机制。一是教师编制直接核定到学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的特点,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适当放宽镇以下中心小学和村小教职工编制;对中小学老师编制实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一年一核定。二是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和轮岗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实行青年教师下派制。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新招聘的教师,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新调入城区的教师,先安排到城区薄弱学校任教;教师晋升中、高级职称和评先表模,要3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教师公寓,以成本价出售给教师,实行集中居住,解决农村教师安居问题;适应教师流动需要,建设周转房,解决教师临时住房。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投入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的投入。一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城乡教师同等待遇,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做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财政每年新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城镇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确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学生走的投入思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目和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捆绑使用。要吸取“普九”达标的经验教训,注重建设质量和长远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五)改革招生管理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资源均等分配。
解决学生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要以高中招生为杠杆调节初中学生生源,把握招生导向,改变把优质高中录取学生数作为衡量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做法,将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比例直接下达到所辖的初中学校,并实行高中学校平行发展。对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严格4落实划片招生,控制规模,电脑排位,随机编班,促进学生就近入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的问题。
篇六: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信息来源:市民盟
发布日期:13年03月28日
近日,民盟市委、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组织局部教育专家对义务制教育均衡开展进展了专题讨论。大家认为,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义务教育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根本解决了教育普及的问题,进入了追求质量的阶段。在这个高考决定命运的时代,为了让子女获得优质教育,不少家长不惜以高昂的代价送子女到、甚至更远的地方求学。先是高中,继而初中,现已开展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先是城镇,现已开展到了农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义务教育开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如何培育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正确处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均衡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义务教育开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导致义务教育开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投入、师资、管理三方面。
〔一〕投入总量缺乏
一是投入经费难以满足教育开展的需要。表现在生均公用经费缺口大,局部县级政府没有按照省政府的规定比例全额配套资
.
z.
-
金之农村学校学,加生数少,公用经费仅能维持一般的日常开支,要修缮或更新教育设施就难以办到,致使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根本谈不上优质教育。二是是教师收入低,导致一些优秀教师流向外地任教、调入其他单位或考取公务员,致使本地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三是根底设施缺乏。除几所重点学校以外,大局部学校资源严重短缺,一些农村学校连普通教学使用的录音机、幻灯机等根本设备都不够,要想配齐电脑这些现代教学设施更是遥遥无期。学校运转举步维艰,不必说开展。
〔二〕投入不均衡
过去几年中,教育资源持续不断地向城区集中,城区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从而拉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是教师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教师的素质、待遇均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优秀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断向强校、向城区流动。这种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的现象,使校际间的教师力量配备差距扩大。二是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教师缺乏,设备不全,课时安排缺乏,必要的课外和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不断向城区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城镇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三是学校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城区生源暴增、农村生
.
z.
-
源日益减少。如雨城区八步中学,因撤并原因,目前三个年级三个班只有90余人,学生根本进城读书。与之相反,城区的雅中、一中、二中、七中、实验小学等学校学生人满为患,小学班额严重超标,班额45-60人。五六十人挤在一间普通的教室上课,校舍、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紧缺,教师负担加重。两种现象不仅造成大量教育资源浪费,还都无法集中力量办优质教育。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市区集中,形式就会更加严峻。
〔三〕师资不均衡
近年来,通过"素质提升工程"等加强教师队伍建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这一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是教师的师德素养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职业倦怠,出勤不出力,敷衍应付现象日见突出,更有的教师以家教为主业,以学校工作为副业,缺乏责任心,参与赌博,品行低下,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开展,师德师风呈滑坡趋势。二是教师教育素质偏低。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总体素质比城区差,相当一部份教师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大局部仅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历开展工作的,教师教法旧、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三是年龄构造和专业构造不合理,骨干教师缺乏。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构造老化、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相当多的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师资构造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小学
.
z.
-
教师超编较多,另一方面一些学科缺少教师,一些学校不仅音、体、美、英、信息技术等综合科科没有专职教师。四是教师培训质量较低,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由于培训经费未落实,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时间短,培训层次低,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培训的成效不明显,教师的教育理念旧,教育方法落后的状态未得到明显改观。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占统治地位,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开展,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教研员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不少学校教研队伍里有一批学科带头人,但更多的教研人员面临着观念更新、理论提升、能力提高的实际问题。有个别人还不具备最根本的学科学业监测命题能力。少数人教育观念仍跟不上课改的进程,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在培养教师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所起作用不大,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管理水平不均衡
一是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任用上,尊重教育工作的专业特性,让懂教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经历和责任心的担任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科学规教育管理,推动当地教育的安康持续开展。二是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一些校长不善于理性思考,跟不上新的开展形势,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缓慢,难以把学校办成品牌学校和特色学校。
.
z.
-
二、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开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和监管力度
一是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和具体的财政措施。二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政府按比例分工程分担经费的责任,要坚决防止"挤出效应",不能因为中央、省里加大了投入,就将原本应有的投入挪作他用,绝不允许在经费投入上搞"上进下退〞。三是要加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落实"三个增长"的执法检查和质询工作。要承受审计监视,建立专门的审计制度;承受社会监视,建立投入公示制度;加强舆论监视,广泛听取新机制实施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反响;加强纪律监视,对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和教育专项资金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谋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制和城乡根底教育均衡开展
1、优化城乡校网布局。要按照优化布局、创立名校、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要求,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与新一轮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协调、构造完善、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优质高效校网布局。
2、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立,实现义务教育规化开展。制定中.
z.
-
小学标准化建立的有关标准,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开展中有章可循,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3、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在摸清底子的根底上,制定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分期分批地逐步实施。对于必须保存并且在校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小型农村学校,及时足额按100人的标准划拨公用经费。积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创立工作,并逐步到达全省平均水平。要建立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寄宿制学校的经费,切实解决好学生的住宿、饮食问题,强化学校平安工作,提高寄宿管理水平。
4、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实现区域、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开展提供广阔平台。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立。
5、强化教育督导。将义务教育均衡开展纳入"双高普九〞、"对县督导〞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督导评估体系,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开展,特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容。
.
z.
-
6、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一是构建教师队伍生力军。积极引进一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人到教育队伍,并让他们迅速成熟起来,成为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二是构建开放灵活的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广阔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完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制度性地推动优质师资向相对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区域师资的有机融合和均衡配置。要逐步建立城市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效劳期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四是组建优秀教师为主的名师讲师团,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实现先进理念共享融、优秀资源共用、有效成果同享。
〔三〕打造优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和教研员队伍
1、加强教育行政领导队伍建立。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应选用爱教育、懂教育、对教育有一定研究和工作经历的行家里手担任教育行政管理干部。要着力建立构造和分工合理,有凝聚力的高水平教育行政领导班子。
2、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要尝试校长公选和校长考核聘任制度,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交流制,完善校长抓科研做课题制度。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书制度;建立鼓励优秀青年校长增长才干和脱颖而出的机制。,充分发挥名校长的传帮.
z.
-
带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加快校长的培养教育定期举办校长学习班或研讨班等,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教师队伍建立
〔1〕加强师德建立。中小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教师是中小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将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教师队伍建立的首位。
〔2〕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教师择优汰劣的选用机制,把更多的致力于中小学教育事业,并且具有任教资格的社会志士按实际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其次,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教师队伍中充裕人员和不称职人员的转岗分流工作。改善教师队伍构造,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第三,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实行合理动态调控。
〔3〕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第一、大力开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第二、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围绕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充分发挥教学教研室的"研、训、管"的作用。第三、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当前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进展深入研究。创新培训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校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
z.
-
4、加强教研员队伍建立。一是要建立教研员工作岗位责职、竞聘、评价的保障机制。完善定期岗位竞聘,完善教研员工作评价方式,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出制度,激发教育科研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要制定教研员具体工作规则。对教研员工作作出明确规定;三是要增加对教研经费投入,为教研员培训学习考察提供保障。
.
z.
篇七: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义务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存在差异。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建议:
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善,教师队伍不够精英化。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占比,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
2.加强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和合作。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不同,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城乡教育合作,扩大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城乡教育的整体水平。
3.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估。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加强对乡村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4.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学习条件差,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水平,降低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率和失学率。
总之,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投入,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篇八: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意见
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xx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置、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和校舍安全标准,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基本均衡;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师资配置基本均衡;进一步加大贫困家庭学生扶持力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得到保障,特殊教育得到加强,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机会基本均衡;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机会基本均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基本均衡。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1.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试行)》,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校安工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校舍建设标准化和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化。
2.确保教育重点项目投入。结合县城发展规划,适时建设第三实验小学,切实解决县城大班额问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成平方子小学、马圈子小学、凉水河小学等改扩建项目,确保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3.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4.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和资源库建设。不断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县实际的本土化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真正做到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二)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办学经费保障水平基本均衡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县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确保教育财政拨款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保证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足额征收和合理分配使用教育费附加,确保按要求用于改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中提取7%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足额征收新建、改造住宅小区教育建设费并专款用于学校建设。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的教育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
2.建立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发展资金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盛市义务教育专项建设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和各部门、各单位捐资助教,建立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学校建设的工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减免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规费。同时,通过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变现等多种方式筹集义务教育发展资金。县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是要加强教育发展资金监管,确保集中使用、用足用好。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县教育部门要继续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安排县城中小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要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和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活动。
篇九: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义务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水平。同时,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二、完善招生制度。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招生制度,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要加强对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保障,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落实教师待遇改善计划,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四、加强教育管理。要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同时,要加强家长教育工作,推动家校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上述建议,我们相信可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1-
推荐访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义务教育 均衡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