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9篇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9篇

时间:2023-08-28 11: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

  教育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的出台,直击社会痛点,剑指教育公平,蕴含国家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双减”工作,教育和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成效明显,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体现了责任担当。但对照群众期盼和师生诉求,“双减”工作的推进,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压力焦虑仍在。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低龄化现象。教师课后服务时间延长,工作量有所增加,影响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部分家长“抢跑”甚至“攀比”,请私教或另行布置家庭作业,孩子负担更重。

  二、保障有待增强。以某市为例,仅仅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年需总额约1.28亿元,其中,拟收6571万元服务费尚未收取,还需约6228万元财政补贴缺口。社会舆论方面,宣传引导不足,未能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子女观。

  三、资源有待丰富。不少学校师资、设施、校本课程等资源有限,难以做到一校一策、因材施教,无法提供多层次的课后服务“项目菜单”,满足不了学生弹性化、个性化需求。教学中,缺少个性化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讲评和补练方式过于传统,精准化智慧教学方式有待提升。

  为助推“双减”工作更见真功、更具实效,把“双减”打造成*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结好家校合作“一条心”。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双减”提档工程,科学压减学生在校时长,有效增加在校文体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提供多样化课后服

  务;普及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深入推进作业布置、错题整理、跟踪分析等个性化、精准化作业管理。另一方面,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力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开设家庭教育课堂,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观念,避免产生“家庭教育学校化”的扭曲现象;开发“家长课程”资源,积极动员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双减”工作。

  二是绘好互利共赢“一张图”。坚持长远发展和全局思维,跳出教育看“双减”,充分认识“双减”给义务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采取“政府采购、学校挖潜、社会支持”的方式,打造*城公共教育“磁吸点”。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区域乃至珠三角公共教育资源数据中心,磁吸闲置的民间教培资源,为我市公共教育部门提供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可通过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公共教育资源,吸引各类人才落户港城。同时,可通过公共教育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均衡城乡、校际的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下好协同推进“一盘棋”。一要保障财政资金投入。落实课后延时服务经费保障,支持学校普及智慧教学平台建设、购买课后服务社会课程资源。二要配齐配足体美劳教师。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工作意见,组织学生奔向操场、走进画室、迈入琴房、走向田野。相关部门应综合考量,多渠道保障体美劳教师供给。

  三要统筹整合公共教育资源。鼓励社会专业人士及公益组织加入课后服务队伍,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主题纪念场馆等资源,开发“馆校共建”系列课程。

  四要完善教师管理激励机制。加强正向激励,真正做到绩效工资分配和评优评先向班主任、向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同时落实反向约束,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与教师行为负面清单。

篇二: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关于新时代教育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意见和建议

  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教育的公共属性,着力将教育公共服务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些做法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应当看到,教育公共服务由公共财政保障,应当考虑财政的可承受能力,以及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对民办教育予以规范、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还应着眼长远,予以民办教育一定支持、给予适当发展空间,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合理安排、严格监管教育经费。受疫情、国际环境、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可以预计,2022年财政收支压力会持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应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但同时,建议对现有教育经费支出进行严格审核。对效益不显著的支出项目进行适当压减,集中有限的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加大对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环节的倾斜和支持。

  盘活闲置教育资源。近年来,受城镇化、人口流失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学校和边境地区学校生源持续减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育资源闲置的现象。据了解,一些边境学校过去有数百乃至上千名学生,而今只有数十名学生,校舍资源、教师资源闲置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议对上述情况进行摸排,加强教师编制资源统筹,尽可能让闲置的资源发挥作用。

  促进教育结构优化。目前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都与结构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对教育结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打破既有的工作和利益格局,以更大的力度尽快调整优化。

篇三: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建议稿

  近年来,我国教育在政策制定、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足、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过度考试和升学压力等。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部门正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较大问题。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设。教育部门应着眼于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考核等方面,完善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过度考试和升学压力。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面临着种种考试和升学压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为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考试,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设,同时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过度考试和升学压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能够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新时代。谢谢!

  -1-

篇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和分配效率,加大对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投入,实施“精准扶贫”,改善学校设施设备,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实施“大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探索发展教育网络技术,并加强应用,实施网络教育,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完善网络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实施终身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完善教育体制,积极推动学校改革,改善学校治理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实行科学的考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

  5、改善教育质量,加强教师教学质量,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实施精英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6、完善学科素质教育,强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实施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实施少年儿童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良好的品德,强

  化师德教育,加强教育监督,实行督导制度,建立学生督导和辅导机制。

  8、推动新课程改革,实施跨学科教育,构建综合和融合的课程,强化多元智能的培养,实施多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9、实施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监督,改革考试制度,推行综合考评,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实施专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0、实施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多学科融合,实施综合性教育,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新时代教育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于新时代教育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守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立足国情省情,抢抓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意见

  到20XX年,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常住人口全覆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优质均衡发展有效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更好发挥高品质示范高中、特色高中示范带动作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依法治教、协同育

  人全面推进,学生获得感、教师荣誉感、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参与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发展建议

  (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突出德育实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着力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强化学科德育,抓实课程思政,注重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树立身边榜样,每年在中小学生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强化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量折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提升智育水平。构建现代课堂,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在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打造一批名师精品课程,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和案例,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重视身心健康。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体育课,推动每所学校开设7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每天运动不少于1小时。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引导公共运动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运动场所与学校共管共用。加强中小学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着力聚焦艺术浸润、传承文化、厚植人文。上好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使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技能。支持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艺术展演。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着力培育一批艺术拔尖后备人才。

  加强劳动教育。研制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奋斗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强化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和使用好志愿服务平台,建立评价体系,每年在中小学生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服务者。加强劳动实践等基地(营地)建设,充分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和社

  会资源,到2025年,每所学校有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市(州)至少建设两个综合实践基地(营地),全省打造遴选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和示范校。

  (四)坚持公平优质,努力办好每所学校。

  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优化调整。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原则,推动适度集中办学管理,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做好学校优化布局与教育经费投入的有机衔接,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人口集中居住地投放,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

  推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持续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鼓励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建立以普惠性为主体、以公办为骨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可将学前教育纳入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持续清理整治无证园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整体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努力向优质均衡迈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修订完善办学

  条件标准,重点加强贫困地区、丘陵地区和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加快消除大班额。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行动,逐步化解大校额,到20XX年全面消除5000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建立完善管理办法,落实好动态管理,持续开展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引领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写作、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建设,鼓励举办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长班,并在招生入学、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

篇六: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篇七: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日益重要。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如下:

  一、加强研究生教育引导和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研究生的引导和管理,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加强研究生实践教育,摸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推进研究生课程开发,提高研究生学习效果。

  三、完善研究生评价机制,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研究生评价机制,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四、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推进研究生出国交流和境外留学,提高研究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加强研究生就业服务,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加强研究生就业服务,全面推进“服务型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六、深化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研究生管理效能。深化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研究生管理机构设置,加强研究生管理效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之,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

  -1-

  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些意见,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

篇八: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资源和重视教师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培训资源,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素养;强化教师的法治意识;满足学校基本配备,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设备走向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将多学科创新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强调个性发展,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增长知识,培养人文情趣;扩大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助力学生的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完善义务教育,确保儿童获得普及义务教育资源。

  三、建立全面参与机制: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教育全方位参与社会各界;建立政策制定和改善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深入开展征求意见,重视真实回馈和实际效果;创新控制机制,切实防止政绩工程,全面实行绩效考核,追求高质量发展。

  四、构建全程管护体系:完善学生健康状况的记录系统,建立完善的学业阶段性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强化教师从业行为的规范,加强教学监管;落实学生成长规范,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篇九: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摘要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并且高于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内生发展取向和模式,它以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为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平衡且充分的发展,在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动能、提供优质高等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水平和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提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彰显了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哲学价值意蕴。大学办学者应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从强化特色、提高质量、重视满意度三个维度思考如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发展导向,就其本身而言,既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升级版”,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高于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发展阶段、发展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基于这一重要判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推动”升级为“实现”,既是希望尽快解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是希望高等教育更好履行其基本功能并

  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实质是要求高等教育提高发展站位、期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辩析

  “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在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话题前,有必要分析厘清与之相关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等术语的基本涵义,廓清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更一般性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以便深入理解其价值意蕴。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高质量

  质量的定义众多,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出的定义最为流行,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将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又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前后两个定义均强调特性、满足需求、能力或程度等关键要素,说明质量概念与实体的特性强弱、需求满足能力或程度高低等因素有强关联性。

  高等教育质量是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第11条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和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此条款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包含范围进行了宏观界定,但未考虑高等教育“固有特性”满足本身或外部需求的能力与程度。何为高等教育的“固有特性”?国内外高等教育学术界普遍认同学术性是

  高等教育的固有特性,它渗透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服务等基本功能中,这些功能体现了高等教育内适性与外适性的统一。由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知识、提供服务等各类学术活动及其成果满足高等教育自身需求和外部需求的能力或程度。高等教育高质量则呈现为优质的高等教育,突出表现为两点:在自身发展方面追求更充分、更平衡;在满足外部需求方面强调多元化、个性化以及更高的满意度。就此而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或是以优质为本来目的。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取向上,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发展的表述比较常见。以内涵式发展为例,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以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9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先后提出内涵发展或内涵式发展的政策表述,两者在政策用意上几乎等同;高等教育学术界对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热度亦较高并且成果较多,特别是别敦荣、张炜、眭依凡等著名学者对此均有相关创造性见解。而同样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取向的高质量发展,则罕有相关阐述或研究。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发展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区别,不可以简单等同使用。

  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存在程度或水平差别。哲学意义上的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特质,包含质量与特色维度,也即内涵“一是指事物的本质;二是

  指事物的内容。事物本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坚持与弘扬,事物内容的发展可以表现为增加,也可以表现为加强”,由此推理出内涵式发展追求的是有特色、有质量的发展,并且与高质量发展类似,可以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过程或者结果取向。因此,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在本质上同属于内生发展模式。但是,内涵式发展中的特色和质量具有程度模糊性、难以度量性等特点,它侧重回答特色与质量“有没有”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中的特色和质量虽然同样难以度量但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它侧重回答特色“强不强”和质量“优不优”的问题,因而高质量发展可以理解为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在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以高质量发展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的要求,身处高等教育系统中内涵式发展水平不同的高校也会因时因势主动寻求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发展存在动力与取向差别。高水平发展更多体现为一种自上而下推动的外生发展模式,突出工具理性,注重横向比较,如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以政府意志推动高等教育系统分层分类,以高等教育系统中少数高校为资源配置的重点对象,期望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发展,达到比域内域外其他高校更高的办学水平,历史上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现在的“双一流”建设就是典型的高水平发展模式。衡量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标准既包括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高水平人才等量的规定性,也包括高等教育竞争力、软实力等质的规定性,在质量观上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系统或者具体高校的整体“合需要性”。而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为一种系统自身推动的内生发展模式,突出价值理性,注重纵向比较,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高校期望通过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增强高

  等教育贡献力、提高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等质的规定性。在质量观上包含高校的整体“合需要性”,但又更注重强调高校内部各个方面或者个体的“合发展性”。必须指出的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发展虽然在推动形式、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等方面有些区别,但是就同一所高校而言,两类发展仍是紧密联系的,高水平发展的成果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质量发展也是高水平发展的成果体现。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特征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是“高质量”,从“高质量”词条的不同属性看,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高质量”的名词属性时,它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构成一个名词,指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学术活动及高质量成果”,此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导向;二是体现“高质量”的动词属性时,它与“发展”共同构成一个动词,指向“高等教育要高质量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此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过程导向;三是体现“高质量”的形容词属性时,应该理解为“高质量的发展”,指向“高等教育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及取得的相应成果是高质量的,并且较好地满足了自身和外部需求”,此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结果导向。笔者认为,以上三种理解共融互通、缺一不可。但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又要注重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区分,后两者是在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注重效益而提出的质量提升要求,而前者是在质量有所提升后,高等教育内外部新环境对其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平衡、充分的理念而提出,立足并致力于提升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的程度。因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将高质量

  发展理念渗透融入到教学、研究、服务等各类学术活动中,获得了比较平衡、充分的发展,其成果较好地满足了自身需求和外部需求,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三个特征。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高等教育发展是其外适性、内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而每一个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取向的出现又总是与当时高等教育外适性、内适性方面的新要求相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焦点已经从寻求规模扩张、满足入学机会需求转向激发高等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动能、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水平和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同时,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世情也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出现、互联网技术对知识创新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革命等都影响着高等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呼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理论家约翰·S·布鲁贝克曾提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子系统互为外部环境关系,并且“高等教育受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左右和支配”。这个“外部规律”要求高等教育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要求高等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共同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关系以求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办学资源支持。它深刻影响着不同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向,而这种路向又强化

  了高等教育外部规律的时代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以及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实施的“双一流”建设等,都是高等教育遵循外部规律而做出的应时必为之举。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成为主动力,高等教育理应主动回应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卓越人才的强烈渴求,进一步提高内涵式发展的站位,确立高质量发展新航标。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呼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认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过程及其归宿,遵循着高等教育自身的逻辑,体现高深学问的本性”,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高深知识的学术性特征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淡化、偏离甚至违反学术性,高等教育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过程中,虽然以高深知识为核心的特性没有改变,但高深知识的生产模式和传播方式却不断发生变化。从知识生产模式来看,近现代大学主要是以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的,知识生产遵循严谨的学术传统和学科范式,大学是知识生产的中心,其教学和科研共同为追求永恒真理而服务。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生产突破了学科自治和精英学术的传统模式,越来越多地围绕具体问题进行,涵盖了范围更广的、临时性的、混杂的从业者,知识生产从大学蔓延出来并越过组织边界,大学已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真理的学术机构。从知识传播方式来看,中世纪以来的大学就是高深知识的传播机构,课堂

  教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随着信息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知识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形成了一种人人均可随时随地自主选择个人所需教育资源的“泛在大学”,大学传播知识的功能有逐渐弱化迹象。科研与教学向大学校园外“漂移”对高等教育形成强烈冲击,高等教育必须有身处象牙塔的定力和走出象牙塔的勇气,高质量地推动知识创新重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巩固追求高深学问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以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呼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成就人发展人完善人,无论政治论还是认识论的高等教育,都应首先关注“人”(主要是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既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也包括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人”成长成才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内部因素主要指成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等。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等。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亦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尽相同且各有所长,环境尤其是教育在智能发展上的影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表现为教育在使学生走向社会化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个性特征发展的使命。我国高等教育以往固化、同质性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偏重于工具理性的“造器”,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规格基本相同的“标准件”,但在基于智能结构个性差异的育人上则有所缺失,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理性关注不够。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要”从需求侧反映了社会、家长尤其是学生对多样化

  个性化成长成才的诉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则是从供给侧给出的承诺,达成这些诉求和承诺均需寄望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力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注重内在精神养成,强调身心健康,从“人”的发展视角给予每个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满足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诉求。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探索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推进政策,应该说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逐步完善。而在大学层面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有待大学办学者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进行深入思考。

  (一)把强化特色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同时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导致大学发展理念趋同、目标趋同、制度趋同、路径趋同等;另一方面,政府最不需要的是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系统,所需要的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更多样化,应以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多元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满足百姓需求。近年来以新机制创办西湖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就是政府引导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鼓励大学办学特色化的新导向。就此而言,特色是大学的品牌和优势所在,特色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至为重要,而由于受到高等教育内外复杂发展环境的影响,大学特色不容易形成且更难以维持。这更彰显了形成特色、保持特色、做强特色是有一定内涵式发展基础的大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强特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把国家和社会需求、现代科学技术最新前

  沿、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与本校的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研究特色有机融合,找到推动办学高质量发展、筑就大学办学优势的有效路径。

  (二)把提高质量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

  如果说特色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质量优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因此,生产优质高等教育应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诉求。优质高等教育简而言之就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体可从以下4方面推动。

  第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人才培养“六个下功夫”,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科教、产教融合模式,努力满足多样化成才和个性化成长需求,着力培育“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

  第二,坚持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样重要、同等对待、协同发展,营造宽松自由、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多出优质成果。鼓励教师科学研究活动紧跟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努力产出能够支撑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努力“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产出符合、引领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打造特色新型智库,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发挥特色新型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把建设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构建阶梯式全职业生涯人才发展体系,关爱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教师队伍“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三)把高满意度作为检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标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质就是满意度问题,即教育实绩是否满足人民的需求或满足到何种程度。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生产着知识、人才、服务等特殊学术产品。它的特色如何、优质与否,需要国家、社会、学生以及大学自身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检验。高等教育满意度是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需要关注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对学术产品的满意度评价,更应主动建立学术产品的满意度评价机制,重点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是否满足了国家、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是否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目的;学术创新及服务工作是否推动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发展成果是否增强了学校自身的竞争实力、解决了学校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等。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也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选择。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机遇,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成员的大学应在谋划、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大胆探索、积极行动并展现新作为,更好地“为人民服

  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推荐访问: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 高质量 新时代 意见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