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对于高校大力推动人才建设向纵深开展至关重要。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深入实施,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而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对此,高校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把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对其重要价值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也要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举措,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引导学生树立不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高校人才建设实现更大突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较大,他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深入实施,如何更有铲的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人才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此,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高度入手,积极探索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特别是要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而且还要强化文化的传播性、传承性和教育功能,努力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优秀人才,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显著提升。
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运行体系,特别是要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更高层面,通过有效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高校应当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高度,深入理解和认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供学生精神指引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不断强化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学生能够树立更加强大的“家国情怀”。一些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传统文化“进校园”体系当中,通过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传承和传播,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精神指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而且还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刻。
(二)有利于丰富文化教育内容
高校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丰富文化教育内容,才能使文化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为了能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丰富高校文化教育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高校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高校可以通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教育领域和范围,积极打造共传、共享、共赏、共用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性”也比较突出,特别通过二者的有机统一,能够使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强化各民族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促进三全育人建设
随着“三全育人”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
“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三全育人建设实现更大突破。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三全育人建设当中,而且不断采取创新性的举措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如在开展三全育人时,将“大一统”的文化观融入到三全育人当中,积极引导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根本的文化基础。总之,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实现新突破,高校以及广大教师应当把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更高层面。
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文化。高校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探索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要运用创新性的举措,努力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重点要在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建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而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得更加明确。高校应当建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特别是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红线,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对此,高校需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建设,特别是要将其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进而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持续性。
(二)丰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丰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才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对此,高校应当在
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取其精华”的原则,将更多的内容融入到文化教育体系,如曲阜是世界三大圣城之一,应当通过对其文化的挖掘,使其成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弘扬和传承当地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组织实施,使学生之间能够开展经常性的沟通,突出“文化共享”,强化学生的认同感,这对于通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
(三)打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
为了能够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应当打造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将各民族的传统民俗、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传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以此为基础打造共赏共建机制。为了能够打造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作用,如将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纳入学生会,或者引导学生建立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引导他们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强化各民族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团结意识,真正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彻于高校文化教育的始终。
(四)通过文化教育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意识形态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因而,高校应当从有利于促进意识形态教育有效开展的战略高度入手,不断优化和完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特别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活动,如开展“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教育,将其纳入到“思政课程”,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专业课程教师将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渗透教育、融合教育、互动教育,最大限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还要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学生树立“和而不同”的“合观念”、“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以及“大一统”的天下观,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实现更大突破。
(五)引导学生理解好民族多样性和整体性
高校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需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能够对二者的统一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此,高校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把引导学生理解好民族多样性与整体性作为重中之重,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论,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国情”和“族情”,如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多发掘革命战争年代少数民族与党“守望相助”的红色文化,找准契合点,使学生对民族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此外,高校也需要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进行有效结合,如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或者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志愿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多了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高校文化建设更具有系统性,而且也能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此,高校在开展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着眼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要在建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阵地、丰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打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通过文化教育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理解好民族多样性和整体性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使其实现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聂盛珍.新媒体时代下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2]王欣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3):170-172.
[3]郭启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0.
[4]安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契合性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20(02):70-73.
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第40卷第1期圆园21年1月允韵哉砸晕粤蕴韵云宰哉再陨哉晕陨灾耘砸杂陨栽再武夷学院学报灾燥造援40晕燥援1Jan援圆园21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吴冰冰渊武夷学院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袁福建武夷山354300冤摘要院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袁也是保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发展的精神引领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遥但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过程中袁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系列问题袁间接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存在局限性遥因此袁本文在最后提出一系列举措袁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袁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遥关键词院中华优秀传统文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曰传承与弘扬曰民族认同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员远苑源原圆员园怨穴圆园21雪01原园018原园6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袁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院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袁共同团结奋斗尧共同繁荣发展遥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袁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重要任务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袁但与此同时袁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袁所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袁相互吸收尧相互借鉴袁才能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成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以及各民族之间小家庭的共同的精神引领遥它更是收稿日期院2019-12-13基金项目院福建省委统战部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B类项目渊TB19063S冤遥作者简介院吴冰冰(1987原)袁女袁汉族袁研究实习员袁主要从事管理经济学尧思政教育研究遥一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渊一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袁是人们的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遥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进程当中袁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尧演化的历史袁同时袁它又是各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尧价值观念尧行为准则尧风俗习惯的结晶袁渗透在每个民族以及中国人的灵魂当中袁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引作用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袁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文化袁是一个民族尧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袁它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引导作用袁无论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袁在失去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之后袁它的发展将受到限制遥每一个民族
吴冰冰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窑19窑或者国家要想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淘汰袁就不能丢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袁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遥思想源泉没有断袁野根冶就不会断袁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袁也就不会断遥[1]渊二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袁体现着国家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袁都是离不开它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袁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袁都不可能存在和另一个民族完全一样的民族文化袁因为不论哪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袁在这样的历史中袁也就积累了它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质遥而这个民族和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被这样的传统文化所影响着遥在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袁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袁同样是国家现代化的一把利器袁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袁用一种无形的手段袁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遥所以袁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成绩尧占得先机袁就必须着眼于未来袁注重自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遥一个强大的国家袁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袁更不会在发展的进程当中忽略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遥因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它们的文化软实力袁集中体现出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遥一个国家是否强盛袁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袁更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面遥我国之所以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被湮没袁就是因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遥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袁我们国家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才能不断取得优秀的成绩袁最终成为了一个傲立于世界之林当中的强大国家遥渊三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确定袁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袁因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袁蕴含着中华民族儿女对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遥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袁中华儿女用他们的智慧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袁也正是因此袁我国才能历经沧桑而不倒袁才能在这不同时期的激烈竞争当中袁占有一席之地遥同时袁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袁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袁都为我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文化思想上的支撑遥中华民族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袁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袁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袁也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和支撑遥中华各民族儿女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袁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决定性因素遥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袁我们的国家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考验和打击之下袁依然能够长盛不衰袁正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遥[2]二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渊一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袁加强对民族和历史的认识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袁民族统一的问题关系到祖国统一尧边疆稳固尧人民团结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遥所以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袁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反复实践袁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袁时代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袁党的十八大以来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和民族工作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袁提出大力加强民族团结尧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尧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院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尧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逐渐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袁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袁也有利于加强我国不同民族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遥历史认同感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的基础遥它需要各民族之间形成一种合力袁从而保证各民族之间相互协作尧共同努力袁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遥因此袁各民族之间要自觉形
窑20窑叶武夷学院学报曳圆园21年第1期成一种民族认同感袁并且从内心深处把中华民族的团结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遥[3]渊二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完整袁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的高度集中袁还包括这个国家的领土以及国家内部资源的完整遥空间和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袁不同的国家都是有不同区域和范围的领土以及领土内不得资源共同构成的遥一个国家袁其所在的空间就是这个国家存在的基础袁成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双重意义上的国家领土袁受到国际主体和国内人民的尊重和认同遥民族认同袁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所在地理空间的占有与认同遥因此袁作为一个国家基础条件的领土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完整性的外在体现袁而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遥渊三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袁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袁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袁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袁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遥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袁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享受袁更应该有着高层面尧高深度的精神文化追求袁只有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袁才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遥中华民族是在不同朝代尧不同民族相互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袁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袁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和竞争的过程当中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袁保证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被潮流所同化袁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借鉴袁从而让自己的文化在这样的潮流当中时刻处于一个先进的地位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在于袁形成高度集中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袁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中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袁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遥[4]三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渊一冤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袁有可能会阻碍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袁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和精神的冲击袁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各种外来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袁这对于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尧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遥尤其是在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当中袁过度地追求潮流和现代化使得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学习越来越浅薄遥除此之外袁全球化的进程为我们带来了工业化袁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许多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遗址逐渐消失遥据不完全统计袁在2000年到2010年中不足10年的时间内袁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袁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曰而传统村落也从2005年的5000个减少到现在的不足3000个遥根据中国最新普查报告显示袁截至2015年袁我国现存剧种共348个曰和叶中国戏曲志曳相比袁已有47个剧种消亡袁17个剧种面临消亡遥渊二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创新袁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盲目传承袁是制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遥长期以来袁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都只是简单的继承袁并没有真正做到传承二字袁传承不仅仅是要继承袁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袁然后再进行继承遥由于我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较深袁表面形式的传承也成为了惯用的手法遥这就导致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袁缺乏新时代的新元素袁就无法在当下的背景之下得到发展遥传统文化脱离实际就无法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之下支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袁这样一来袁民族文化就会陷入到不现实尧不实际尧不现代化的局面之中遥如果不及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发展袁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当前形势发展需求袁就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神文化是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检验得出的袁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遥但在实践中袁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袁这就会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袁缺乏现代化传播的基础遥
吴冰冰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窑21窑渊三冤弘扬和传承手段单一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和完成的袁但是由于当前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化袁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袁科技逐渐得到发展袁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依然是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袁这就会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遥同时袁就算有些部门会利用现代技术对文化进行传播袁但是又因为网络情况复杂性袁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变异发展遥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无法与公众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袁再加上又难以调动社会各个群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袁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传播的效率遥[6]渊四冤社会群体缺乏沟通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合力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袁也是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播的另一个原因遥由于政府与民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袁所以就没有办法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遥但是文化的传承又不能只靠某一个群体袁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袁它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群体的努力袁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觉悟和主动参与遥但是当前袁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只注重形式袁但是却不在乎实际的效果袁致使许多地区存在文化场馆却没有人负责遥同样袁现有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进行文化传承工作的时候袁仅把传统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职业遥再加上与民间的文化传承者缺乏有效尧良性的互动袁从而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很难开展下去遥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袁缺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合力袁最终也就缺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遥[7]渊五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良莠不齐袁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良莠不齐袁是文化传承发展缓慢的一个内在原因袁也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遥部分地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做得十分有效袁就比如有些封建传统文化偏离现实袁不符合我们发展的需求袁对此就要求我们要高度自觉地对这种文化剔除或者创新袁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到文化传承遥渊六冤对传统文化过度开发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流失严重传统文化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理论基础袁所以传统文化的流失袁也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建立遥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袁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袁无形之中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影响袁这样下去袁因为连锁反应而造成的损失将会可想而知遥另外袁传统文化的消失可能并不只是因为单纯的破坏袁反而有可能是出于保护的原因遥就目前来说袁很多地方或者政府都积极响应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袁也因此加强了对于传统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袁但是效果可能恰恰相反遥以青岛即墨的古村落为例袁当地政府用了大量的物力尧财力和人力袁用仿古漆把两边的路都进行了粉刷袁对于原本的灰砖也用仿古漆进行重刷袁原本有一个好的出发点袁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遥这种看似保护和恢复古建筑原貌的做法袁不仅没有实现修缮的效果袁反而使原有的古村风貌尧文化遗存尧地方风情的真实性不复存在遥四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渊一冤依靠新技术建立文化传承阵地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新科技的出现袁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现代化尧更加有效的手段袁依靠现代传媒袁可以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承效果遥我们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实际行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袁建立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传承阵地袁从而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遥比如袁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袁把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图片尧视频尧VR尧3D进行结合袁以新时代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遥除此之外袁我们还可以在人多的地方进行宣传袁比如在各辖区街道喷绘孝德文化情景画袁在车站站牌和公交车车厢中张贴体现孝德文化的名言名句袁以车载移动电视为播出平台滚动播放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广告等袁这些都是利用新技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的手段遥
窑22窑叶武夷学院学报曳圆园21年第1期渊二冤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辨别袁做到取其精华尧去其糟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袁当然也存在消极尧落后的一部分袁但是由于很多文化传承工作者自身的局限性袁无法对中华传统的文化做到有效的分辨袁所以造成了传统文化盲目传承的局面遥这样的情况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袁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实际的意义遥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辨别袁可以节省文化传承的很多时间袁同时也可以在传承的过程中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遥以野二十四孝冶为例袁当中诸如郭巨野埋儿奉母冶尧董永野卖身葬父冶尧吴猛野恣蚊饱血冶等行孝的方式袁在现代化社会袁是非常不值得被提倡的袁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遥渊三冤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袁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在当前的形势下袁大多数政府与民间的机构或者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袁无法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遥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不能只靠某一个群体就能完成的袁所以这就要求全社会各阶层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参与袁它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群体的努力袁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觉悟和主动参与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者给予资金上面的帮助袁相关的专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袁民间的机构或个体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袁就能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遥渊四冤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袁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袁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昌盛袁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遥其次在社会中袁各个等级的党支部也要鼓励当地的群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袁不断接受它的洗礼袁坚定信仰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心理指引袁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需要政治体制的拥护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遥为了保证我国56个民族之间的团结袁制定并且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袁旨在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持续发展遥我国在港澳台地区实行野一国两制冶就是为了培养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意识袁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培养遥渊五冤妥善处理民族多样性和民族整体性的关系袁促进民族团结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集合体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袁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文化袁因此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袁但同时袁不论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袁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遥因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共性的基础之上的遥因此袁我们在处理各民族文化的时候袁要妥善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关系袁既要保证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袁又要保证各民族文化在发展的时候不能违背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袁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袁保证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发展遥渊六冤建立新型的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袁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促进民族共同体理论意识的发展袁就必须建立新型的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遥民族工作是野五位一体冶总体布局和野四个全面冶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袁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各个领域尧各条战线遥同时袁如果理论体系脱离实际袁就无法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之下支撑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遥这样一来袁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陷入到不现实尧不实际尧不现代化的局面之中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神文化就是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检验得出的袁所以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遥民族问题作为长久以来的一个社会问题袁对于民族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时刻结合时代的特征袁只有不断地在实践过程当中进行总结袁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共同体理论体系袁才能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袁最终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袁孕育出了丰富尧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袁也一直作为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指路明灯袁在不同的时期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激励袁支撑着我们整个民族走到今天袁走向繁荣富强遥时代在变化袁社会在发展袁如何好好利用我们的吴冰冰院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窑23窑优秀传统文化袁如何在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遥范学院学报,2018,36(2):23-27.[6]孙凯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7]徐旭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新业态增强文化自信[J].中国经贸导刊,2017(7):52-55.[8]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9]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尧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38-145.[10]柴文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86-90.[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86-89.参考文献院[1]谢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2]刘慧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7.[3]倪国良,张伟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构:基础尧路径与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18(5):28-35.[4]李秀敏,刘春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81-85.[5]雷雪芹,王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合肥师渊责任编辑院冯起国冤InheritingandCarryingForward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BuildinguptheSenseofCommunityoftheChineseNation(WuyiUniversity,WuyishanUnitedFrontResearchBase,Wuyishan,Fujian354300)WUBingbingAbstract:Th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oftheChinesenationisnotonlythespiritualpillarfor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Chinesenationforthousandsofyears,butalsothespiritualguidancetoensure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Chinesenationinthou鄄sandsofyearsofhistory.Carryingforwardandinheritingth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oftheChinesenationisconducivetocastingastrongsense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However,intheprocessofbuildingtheawareness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thereareaseriesofproblemsintheinheritanceof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whichindirectlyleadtothelimitationsofthecon鄄carryingforward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effectivelyforgingtheconsciousnessoftheChinesenationasacommunity.nationalidentitystructionoftheawareness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Therefore,thispaperproposesaseriesofmeasures,aimingatinheritingandKeywords: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literature;consciousnessoftheChinesenationasacommunity;inheritanceandpromotion;
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单选题
1.在民族分裂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了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异化为*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权,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异化为*个民族独有的地方。(3.0分)
A.疆独
B.藏独
C.台独
D.港独
我的答案:B√答对
2.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发生在()。(3.0分)
A.元朝
B.清朝
C.明朝
D.宋朝
我的答案:B√答对
3.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做到两个“不行”,即“民族自决”不行和()。(3.0分)
A.“认同”不行
B.“响应”不行
C.“默认”不行
D.“取消”不行
我的答案:D√答对
4.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3.0分)
A.舆论
B.经济
C.文化
D.社会
我的答案:D√答对
.z.
-
5.()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0分)
A.尧舜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我的答案:B√答对
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3.0分)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社会
我的答案:C√答对
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提出的。(3.0分)
A.梁启超
B.孙**C.D.我的答案:D√答对
8.1271年,忽必烈建立“()”国号,明确宣布自己和“()”继承了三皇五帝、秦汉隋唐历代中华帝王的正统。(3.0分)
A.大元
B.中元
C.小元
D.多元
我的答案:A√答对
9.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3.0分)
A.文化
B.舆论
.z.
-
C.政治
D.社会
我的答案:D×答错
10.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是()。(3.0分)
A.孙**B.C.D.梁启超
我的答案:D√答对
二、多选题
1.差别化政策,是指对()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4.0分))
A.边疆地区
B.贫困地区
C.生态保护区
D.**地区
E.**地区
我的答案:ABCDE√答对
2.关于中华民族意识包括的“四共”认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4.0分))
A.共同开发了祖国锦绣河山、广袤疆域
B.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
C.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的答案:ABCD√答对
3.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4.0分))
A.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B.中华文化由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民族传统文化等组成
C.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z.
-
D.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我的答案:ABCD√答对
4.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风俗习惯包括()。(4.0分))
A.居住习俗
B.饮食习俗
C.服饰习俗
D.礼仪习俗
我的答案:ABCD√答对
5.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体内容包括()。(4.0分))
A.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深化**中国化,深化**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共有精神家园认同
D.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
我的答案:ABCD√答对
6.随着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在全国各地流动,民族工作要()。(4.0分))
A.从边疆发展到内地
B.从农村延伸到城市
C.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扩大到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
D.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的答案:ABCD√答对
7.2018年,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提出()。(4.0分))
A.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B.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D.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答案:ABCD√答对
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包括()。(4.0分))
A.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z.
-
B.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C.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D.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的答案:ABCD√答对
9.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归根结底,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同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0分))
A.是包括56个民族的全体中国人的伟大复兴
B.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复兴
C.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D.需要弘扬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
我的答案:ABCD√答对
10.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4.0分))
A.秦汉奠定大一统
B.隋唐发展大一统
C.元朝继承大一统
D.清朝巩固大一统
我的答案:ABCD√答对
三、判断题
1.2017年9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2015年,总书记在接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2004年6月,**一批人联署发表《捍卫**价值宣言》,指出全体**人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些独立的话语建构表现为“去中国化”。(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z.
-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重点是加强党的领导,建设政治过硬的队伍,通过各民族干部队伍,有利贯彻民族区域自治,调动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建设的积极力量,弱化一些消极力量。(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6.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7.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8.春秋时期,我国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3.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9.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总书记提出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里的中华民族代表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同胞、澳门同胞、**同胞、海外侨胞。(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10.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共享中华文化、共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内容。(3.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z.
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中共临沧市委党校、临沧市社会主义学校,云南临沧677000)摘
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关键词: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路径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2)01-0053-0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动力,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根本上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各民族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从根本上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是解决民族团结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此基础上,繁荣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文化认同是人们长期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群体的感觉,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文化是灵魂,它总能潜移默化地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作用于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层面上形成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边疆治理中的文化认同教育研究”(YB2020013)。作者简介:唐伟,中共临沧市委党校、临沧市社会主义学校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他同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①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层面,深刻阐明了文化认同是“四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认同。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关键的是文化认同,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文化认同就是溯源、铸魂的过程。溯源、铸魂的外在表现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属于灵魂层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一个民族的团结、稳定,是外在的表现。一个民族的团结与稳定关键是要有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它引导着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被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轴、主线,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一)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②其所蕴含的文化自信的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足底气、精神基因、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1.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凝聚力的有力体现。追根溯源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复合体,文化认同实质上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因此,从实质上来说,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2.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③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坚定文化自信凸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价值和理想,这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条件,因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彰4显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力量。信仰力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我国是一个有着1亿人口、56个少数民族的大国,以文化认同铸牢共同的信仰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8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①《,2021年11月3日。08/28/content_5633940.htm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②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254页。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第258页。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3.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一系列的核心理念,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稳定器。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因此,以中华民族共同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精神血脉,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根本要素。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仍能够不断延续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连绵不绝。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并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断绝,而是得到不断地发展。直到今天,从幼儿教室到大学课堂,从林海雪原到烟雨江南,从胡同里弄到宽敞明亮的写字楼,2000多年前的文字仍然在使用,诗文仍然在传颂,这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之所以能得到不断传承,与历代统治者重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教化是分不开的。要理解文化基因的传承,可以从大一统的国家观、文化典籍传承和中华民族大融合三个角度来理解。1.从大一统的国家观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明从一开②始就重视‘大一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大一统”的国家观已经深入人心。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国家观,注重文化共识的凝聚,因为文化的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一个基础性因素。从夏、商、周、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到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无一例外通过文化认同的方式铸牢共同体意识。例如,秦朝统一天下后,实行的“书同文”;汉朝汉武帝开始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的“科举制”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等,都是通过文化认同实现国家的“大一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从文化典籍传承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强大根基,它可以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支持。《尚书》《周易》《道德经》《管子》《孔子》等优秀典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历经千年不衰,成为中华民族一直流传下来的精神“宝藏”。人们可以不断从这些典籍中汲取智慧、增强力量,这既是文化传承的突出表现,更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认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优秀文化典籍同样对凝聚民族认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族)和《玛纳斯》(柯尔克孜族)等,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篇章。无论是汉文化典籍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其传承的过程,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的过程。3.从中华民族大融合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历史上主要实现了三次民族的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西南和江南地区,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等少数民族内迁后实现民族大融合;第三次是五代十国时期,少数民族主动、自觉地接受汉族文化,也快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种民族融合本质上是文化的融合,但并不是汉文化同化少数民族文化,也不是少数民族文化入侵汉文化,而是文化的相互吸纳和融合呈现出交相辉映的状态,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不仅在客观上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第251页。习近平:中国在民意方面比西方国家追求得更多》,2014年11月15日,https://news.qq.com/a/②《20141115/003243.htm,2021年11月3日。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形成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的关系,也推动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让中华民族延续5000年而屹立不倒。(三)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民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显著特征,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仍然很突出,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将失去民族存在的根基。1.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本动力,的强大精神纽带”。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精神力量也就越大,民族也就越团结,共同奋斗的力量也就越强大,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2.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中华文化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和历史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普遍需求和终极追求,解决的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文化的指引,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迷失方向。我们要用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起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②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梦想。我们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不能止步于坐而论道,要落实到伟大时代的奋斗中,要体现在文化自强的行动上,归根要充分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智慧,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民族的团结稳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③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也为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8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①《08/28/content_5633940.htm,2021年11月3日。021年8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②《08/28/content_5633940.htm,2021年11月3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③习近平:《年,第41页。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①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为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②眼点。”我们在文化认同层面就要抓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这个着眼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③。代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有着完整、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丰富文化认同内涵的肥沃土壤,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文化认同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在表达,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实现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因此,我们的文化认同既要充分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更要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人文属性、道德标准,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认同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推进社会文化强国建设。3.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智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事实如此,一个大国的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样我们才能以中国人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国家,也才能真正地读懂自己的国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精华,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反映中国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我们的文化认同层面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彰显具有中国风格、大众兼容、中外融通的哲学智慧,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智慧源泉,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滋养好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6日,http://www.qstheory.①《cn/yaowen/2021-11/16/c_1128070038.htm,2021年11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②习近平:《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③习近平:《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1页。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NO1,20221.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有着完整独立的文化系统,是从地里生长起来的,既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有升华的家国情怀,既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更有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闪耀着人文之光。中华优秀传①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国古圣先贤通过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让中华文明从混沌的时空中,进入一个时空分明、秩序规范,按照一定的时序安排生产、生活的时代。从公41年开始,中国的信史记录就一天也没有中断过。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产生了老元前8子、孔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这些思想巨匠围绕着“上究天文、下穷地理、中观人文”的核心价值进行判断,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以道、儒、法、兵家为主线的系统治国理政思想,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让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也正是文化认同的终极目标。2.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我们要传承和把握好。例如,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为核心的思想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中华人文精神;等等。只有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才能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走向未来,不忘本来,这是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3.充分汲取中华优秀典籍以及古圣先贤的智慧。中华古圣先贤们无论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在中医药文化、建筑文化、文学饮食等方面,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典籍。道家思想代表作有《道德经》《庄子》《尹文子》等;儒家思想代表作有《尚书》《论语》《孟子》等;兵家思想代表作有《孙子兵法》《素书》《三略》等;医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我们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典籍里的智慧。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汲取中华圣贤的大智慧。古圣先贤们采撷着四书五经的智慧、精髓和谋略,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涤,但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可以站在圣祖的肩膀上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和重要力量。(三)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是差距。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交锋、交流与融合日甚一日,尤其是美国在一些文化交流领域通过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干扰,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与外交,对我国开展具有政治意图的文化渗透。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文化,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增强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1.从治国理政层面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周易》曰:“保合大和,乃②③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华文化强调“内在的和利贞。”①②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0页。杨天才、张善文:《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6页。钱逊:《论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64页。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唐
伟谐”,这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源起于中国古圣先贤对大自然规律的观察、探索与升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始终坚持“民贵君轻”的“民本”的思想和人道是大道的根基,这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西方文化则突出“外在的规则”,鼓励人们去征服自然、征服世界,让世界按照其规则来运行。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美国政府提出“美国优先”战略。“美国优先”从根本上讲就是实行美国霸权,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政府提出的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美国政府从本质上看代表的是自我的利益,而中国政府从本质上看代表的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2.从文化思维方式层面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合”,而①西方文化强调“分”。《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依存与统摄。例如,纵观中国的医学发展史,《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的奠基之作,它讲治身奉身之道,而要治身就得理解天地阴阳之道。其他的中医学著作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它们从人体的整个宏观层面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分”,天人相分,征服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例如,西方的医学,将人从整个天地之道中独立出来,不断地细分为骨科、牙科、鼻科、眼科、耳科等,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中华文化,将人融入整个天地之道之中,以整体的视角观察事物,看到的是两面、多面。3.从人文属性层面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华文化以“天伦”定“人伦”,讲“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信孝悌”等,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强调礼仪谦卑、不偏不倚;而西方文化突出的是个人利益,是一种个人至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注重个人放任,崇尚个人奋斗,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个体文化”。把它延伸到制度建设层面来看,西方轻“人伦”,单纯强调以“法”治国;而中国则是重“人伦”,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论语》曰: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③”先用德育进行教化,再以法进行辅治,确保国家治理不离其正道,推天道以明而明曲直者??。人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发展必然,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从大历史观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看待国外文化,以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之力。责任编辑:杨松禄①②③杨天才、张善文:《周易》,第571页。钱逊:《论语》,第70页。张景、张松辉:《黄帝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7页。
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锐?姜占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首先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56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各民族文化差异明显。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各地区在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地区过分强调其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华文化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要在保护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同时拥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自身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当代民族文化就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繁荣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永远保持活力,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四个维度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落到实处。一、努力营造互惠共赢的经济环境,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各民族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频繁交往及依赖关系,将逐渐取代原先那些地方自给自足和闭目塞听的封闭状态。本民族的精神财富被赋予公共属性,片面和局限的民族文化也由此演变为世界性的文学。”共同的经济基础,是形成文化共识的物质基础。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融合,其基础即是农业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相互融合。丝绸之路、茶马古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道等不仅是经济的相互交流,也是促进民族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经济基础。各民族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聚合思想,形成共同的信念、认知和情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在市场的作用下,既有合作又有分工,这使得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进一步加深,联系进一步紧密,为形成共通的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仍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仍离不开经济合作,文化认同仍离不开经济共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形成广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经济基础。二、持续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搭建中华文化认同的沟通桥梁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各民族间畅通无阻的交往与交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正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各民族发展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各民族间交往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甚至产生民族隔阂。而民族隔阂,通常就与语言不通紧密相关。深入分析近年来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民族语言问题造成沟通障碍、引发民族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分层分类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增强各族间的交流互动,主要是减少各民族间语26言沟通障碍,构建多种交流方式,避免出现民族隔阂与矛盾。各民族间应秉承“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交流理念,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民族间沟通交流,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良性互动的民族关系,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桥梁。三、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能够使各族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和地方建设中来,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以下实践要求: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坚持将依法治国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制度的贯彻落实与依法管理紧密相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依照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进行管理,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核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
思想理论版2021·4同情感、增强身份认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涵盖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价值取向,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凝聚中华民族共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面临诸多困境,如国际不确定风险、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信息快速传播、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原因,威胁着我国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行动。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搭建多样宣传平台,开展多彩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同时,转变为自觉行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在不断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风尚,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践行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凝聚坚实的共同价值内核。(作者单位:通辽市委党校)责任编辑:李贵文?书??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近日,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一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是个重大理论课题。为推进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阐释,本书从“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世界”5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等,分21章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了全面阐释和系统梳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开创性、时代性,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是一部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理论专著、权威读本和规范教材。27
篇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希望大家喜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1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在民族问题中,我们要有政治站位,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向上要跟进,加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政策上跟进,以公民个体身份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措施上跟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同时要明确基层党组织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组织基础,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我们要抓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中华民族大团结是生命线的任务,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教育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意识形态。不忘责任担当,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执教;培养良好心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
本次培训学习虽已结束,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坚持良好师德师风的责任担当已经入脑入心,在我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生根发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坚持正确思想的引领,要守住自己职业的底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2此次和全校2000多名教职工一起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教育,收获很大。讲课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变、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全校师生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正能量向内工大美好的未来进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3通过系统丰富的培训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同时,对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要求等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对我校参加出国(境)学习交流的教师、学生加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五个认同”信念;把中
华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到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向他们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工作主线,也是其他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聚焦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
为期3天的专题培训中,各位专家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等多个方面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精辟的讲解和阐释,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以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而辅导员,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要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把这“四个重在”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立足实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4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5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更要强调共同性,多宣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有利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照自身也曾出现过一些思想偏差,如曾经在组织文化活动中过度强调民族元素、把草原文化等同于内蒙古文化等。以
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以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政治标尺和根本标准,没有准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范围内认真整改,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新时期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和方式,精心组织以弘扬民族团结进步,讴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努力把文化文艺激发的精气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觉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牧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农牧民群众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一是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党的__大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顺应这种形势,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条件。
二是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意识。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度更广,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知识信息更多。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少数民族同胞在更广阔的生产生活领域中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是从点滴做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涵盖了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既应在思想上教育引导,讲清讲明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共同体;也应在实践中步步推进,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条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坚定坚决地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拥护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及感悟7通过本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学习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我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作为嘎查干部,帮助农牧户购置、出售畜类、农作物也成了我的工作内容。有次买卖出现了农户与商贩语言不通导致交流产生误会,闹得
不和谐。我听到消息,及时去到现场,安抚双方情绪,并与双方谈价、协调,使交易和谐的进行下去,且不损害双方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友谊。通过基层经历,我明白只有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信任、相互团结、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我们的基层才能更加和谐、进步、发展。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我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平等对待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到“三千孤儿入内蒙”、“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感人的故事不计其数,但都值得我们铭记。党的__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于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艰难险阻,但伟大的中华民族永不退缩,知难而上。各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势必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篇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党课讲稿:聚焦六个基础
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志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第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确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指向。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促共享的同一个梦。国家层面,要使现代中国更加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更加凸显;民族层面,要使中华民族更加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人民层面,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政治前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可靠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初心和起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召唤、人民期盼、历史必然。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为土壤,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营养,滋养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思想信念、知识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在浩如烟海、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
(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帮扶政策、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援疆援藏等对口帮扶政策,极大地缩小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正在补齐、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后发赶超的势头更加强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互嵌式社会结构中更好融入城市。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中,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
增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夯实增强“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当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从中央到地方,从北疆草原到南国海疆,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各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城市社区、工厂、乡村、学校、军营,各行各业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担当、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提升到新高度。
(五)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一)要聚焦夯实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源头活水和智力支撑。要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要聚焦夯实认识基础,坚定不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要协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建立和完善研究体系,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三)要聚焦夯实社会基础,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要聚焦夯实思想基础,坚定不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采取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要聚焦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不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制定和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要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各族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六)要聚焦法治基础,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努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团结就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今天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只要我们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好团结凝聚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共同体 中华民族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