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篇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
作者:王玉芹作者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出版物刊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页码:NULL-NULL页主题词:解放战争东北工业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发展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条件.中共东北局适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广大人民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是军工生产,弥补了我军过去主要依靠缴获所造成的武器弹药的不足和不稳定性,及时地供给前线,有力地支援了东北地区和其它解放区的解放战争,为争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篇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中俄两国人民经济互助
王永成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6(000)012【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通过与苏联进行贸易,为充实地方财政的物资基础、支持银行货币发行、恢复根据地经济建设、解决军需民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取得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资条件。值此中国“俄罗斯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新中国诞生前夕,中俄两国人民经济互助的伟大友谊。
【总页数】1页(P68)
【作
者】王永成
【作者单位】辽宁省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相关文献】
1.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中俄两国人民经济互助[J],王永成
2.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特点及启示[J],王天琪;赵铭依
3.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特点及启示[J],王天琪;赵铭依
4.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J],5.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东北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J],王发年
篇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
太行解放区的物价问题--以《经济情报》及其相关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岳谦厚;王星月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供求失衡、交通阻塞、货币紊乱等因素造成太行解放区物价跌宕起伏。为平抑物价,太行行署遵循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示,建立了经济情报制度并发行《经济情报》作为反映市场物价变化情势的主要载体,而此则为太行区政府调控物价、开展对敌经济斗争与边区经济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
【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140-143)
【关键词】《经济情报》;物价;太行解放区经济
【作
者】岳谦厚;王星月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69.6经济战对军事战能否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影响,它不仅包括贸易战和货币金融战,亦包括物价斗争。从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各解放区与国统区一样面临物价居高不下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其间国统区物价状况已有较多研究,而对解放区尤其太行区的研究鲜见。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太行解放区发行的《经济情报》及与之相
关的资料为分析资源,具体解读太行区物价情形,进而探讨物价变动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之关系。
内战全面爆发之前,国共两党在局部地区已发生战争,而经济斗争是否处于有利态势对战争能否取得胜利至关重要。为准确掌握太行区与友邻解放区、国统区经济动态并开展对敌经济斗争,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总局于1946年1月19日发出《关于情报制度建立的指示》提出:“各区局及贸易总公司每半月以书面作经济情况之综合报导,说明变化情况原因及趋势,直接报告总局。”具体内容“包括物价商情及金融状况,物价以生活必需品、生产原料及特产品的价格变动为主,各区须依次确定需要报告货物名称。”在金融方面“以货币比值及活动情况为主,报告中除说明变化情况外,并须说明变化原因及趋势。”[1]
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示,太行区工商局、各分局及冀南银行太行区行对境内主要市场商品价格变化情形进行登记上报,但初期大部分地区仅限填报物价表并未随之建立经济情报制度。1946年冬,为做到“知己知彼”,太行行署决定建立经济情报制度并将边区工商管理总局提出的半月一次综合报导改为每十天一次,若市场物价波动剧烈则应随时向区工商局报告。此外,又根据境内实际情况对调查研究内容作出调整,明确要求各地合作社尤须注意“对友邻区及国统区的较大城市,如石门、天津、太原、太古、榆次、安阳、郑州、洛阳、新乡、开封、邯郸等地”市场的报导。[2]在调查内容上,又增加对四大商品及土特产品出口价格、工农业产品价格、群众的购买力、农村经济变化情形及反假票斗争等。同时,为更好掌握市场动态,加强与友邻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太行贸易公司于1947年2月下发《关于今后情报工作的意见》,强调“各地在报导时要从各地市场的特点及新的变化作基本的临时的分析,新的情况一定要即时迅速,不要顾及没有完整的材料就不报导,一般情况汇集成系统材料,新情况最好即时电告。”对于市场无变化的地方虽不必重复报告,但须说明其中原因。[3]
随着战争走向胜利,各解放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为及时掌握各地区主要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及变化情况,1948年华北贸易总公司特要求各地建立商情报告制度并将市场物价和出入口价格及金融货币比值变化向上报告,同时对出版经济情况综合报导刊物及情报交换制度作出规定。在商情报告制度上,指出太行区电报报告市场为薄壁、阳邑、长治,报告的主要商品一般为小米、小麦、玉米、红粮、黑豆、土布、棉花、食盐、植物油、碱面、火柴、煤、蔴纸、油光纸,货币一律以冀钞计算。[4]同时还规定,各区公司每三天或五天须出版一次商情通报,各区公司所出刊物须与其他地区交换,以便交流各市场情况与管理物价的经验。各区出入口公司建立情报制度,既要报告山货、山药、川广药、皮毛、军用品、西药等商品的市场物价,又要报告国统区重要经济措施、出入口业务变化、走私等情况。
据目前掌握的信息,《经济情报》共发行86期,每10天1期,每月5、15、25日出版,1947年2月22日由太行贸易公司发行第1期,1949年8月上旬由华北贸易总公司太行区公司发行第86期。在此之前,太行贸易公司在1946年曾刊印《经济通报》15期(截止1946年12月21日),对该地区主要市场主要商品价格涨跌、国统区和友邻区经济变化情形及其原因进行通报说明。此外,部分市场还发行《十日商情》、《物价介绍》、《物价简报》等,其中记载较详细的是长治市工商局工行局编印的《经济情报》。这些素材是太行区政府在度量衡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对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变化定期调查所得,对于研究太行解放区乃至与之密切的其他地区的物价和经济变化情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一)粮价与物价
从《经济情报》统计看,粮价引起的物价涨风几乎形成每次物价上涨的规律,而粮价暴涨尤以小米、小麦涨价为滥觞。解放战争期间物价暴涨中以粮价上涨波及其他物品价格上扬共7次,即1946年5-6月初和12月、1947年7月、1948年1月和7-8月及12月、1949年3-4月各一次。1946年五六月份物价暴涨主要因
内战全面爆发,解放区群众忙于推出货币、囤积货物;1947年5-7月份物价上涨既受战争影响又与自然灾害相关;1948年物价暴涨多以战争诱导为主;1948年底1949年初物价暴涨主要因平津解放后该地区500余万人口需要粮食,但食粮来路很少,粮食紧缺带动物价上涨;1949年3月底4月初物价暴涨是受友邻区粮价猛涨影响所致。①参见《经济通报》(1946-5-25),山西省档案馆档案:档案号A60-1-64(以下仅注档案号);《太行工商局关于物价变化问题的指示和意见》(1946-12-25),A60-1-58;《经济情报》1947年第11期,A63-1-13;《经济情报》1948年第1期,A187-1-127;太行贸易公司编《经济情报》1948年第64期,A63-1-17;《经济情报》1948年第64期,A63-1-17;《太行四月份物价综合》(1949-5-6),A63-1-15。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粮价上升并非良性上涨,以粮价带头的物价波动并未随战争走向胜利消解,而是随着解放区不断扩大持续上涨。
(二)货币与物价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损耗巨大,财政收支失衡,财政赤字逐年增加,为保证军事斗争胜利,冀南银行被迫增发货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1948年12月,华北区物价由中心区域开始沿正太线由西向东逐步上涨,造成整个地区物价一年来前所未有的动荡。“从全区来看,本月份较上月涨了31.7%……从种类看,全区主要市场五种粮食较上月上涨45.2%,白油上涨了40.3%,土布上涨了22.9%。”[5]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人民券发行前没有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解释,发行后给群众造成错觉,认为此后冀钞和边币将停止使用,故产生存货不存钱的思想,增加了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速率。
另外,货币紊乱亦是导致太行区物价波动因素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除统一流通的冀钞外还有法币、鲁西票、中洲票、边币、关金、伪币、人民券及黄金、白银、银元、铜元等,票样繁多,假币充斥市场,群众不易计算、不愿使用。如“太
岳流通券百元的有币厚币薄,最近发行的兰色本币50元,有磅币有麻币,有人说麻币是假的以致多到银行识别。太岳票50元有红字头兰字头,也常发生争论。”[6]紧接着又有边区政府宣布平原票不准在市场流通,更加剧群众存货不存钱的思想,造成物价猛烈上涨。
(三)交通运输与物价
交通运输通过商品流通速度和运费高低影响物资调剂和供需调节,进而影响物价涨落及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物价打破历史上“粮食东贵西贱,必需品东低西高的规律”,太行山东西两侧物价表现出不平衡状态。[7]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一般“脚费是西往东贵,东往西贱,”[8]1947年冬至1948年,如邯长路以大车运输工具为主,运费每里约0.2-0.25元。不能走大车的山路,如涉左、涉林、涉襄(垣、白营一带)间的运输是以高脚为主要运输工具,运费每里约0.3-0.35元。[9]“货物来地不贱,销地不贵”,再加上运费,各地货物呈现疲滞状态。如1947年海盐每斤,“邢台143元,林县170元,涉县145元,武安130元,长治162元,左权155元”。[10]若仅从价格看则有利可图,但算上脚力费、包装费和脱秤消耗,利润不大甚至蚀本。有货卖不出去,资金与货物难以周转,多数小商摊贩对此持观望态度。为活跃交通运输,晋冀鲁豫边区和太行区政府多次要求各地加强发展交通事业。
(四)物价的不平衡性
太行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型工商业极度缺乏。与土产山货、粮食比较,外来工业品价格在整个战争时期居高不下,这种剪刀差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受农业产出、自然灾害、投机等因素影响,必需品与土产山货之间比价不稳定。就外来品颜料、油光纸、火柴而言,三种物品价格始终高于日用品和粮食几十倍,外来品价高、土产品价低,形成剪刀差。如1946年棉花一直下降,1947年有所上升。海盐有升有跌,海盐依赖进口,受战争影响较大。1949年全国基本解放以后白洋布、洋纱、火柴等外来品与粮食、棉花之间交换比例在靠近内地与太行区北部地区之间仍居高不下,在新解放区白洋布、洋纱价格稍有跌落。①《太行贸易区公司关于七月二十六日全区物价变化情况的报告》(1949-7-26),A63-1-27。此外,粮价高、工业品价低,工业品价格上涨赶不上粮价增速,亦严重打击工业及手工业生产。如铁货以1949年4月上旬为基数,至4月下旬明货类上涨104.5%、丁货类上涨114.3%,粮食则上涨144.47%;百幅青洋布4月份前每疋4500元、米每斗260元、每尺布换小米1.73石,现则布每疋8500元、米每斗440元、每疋布换小米1.9石。即使如此,现与天津白洋布每疋1.1万元、青洋布每疋1.42万元相比,这里布价是低的,天津布仍不能畅顺销来,虽然我区粮食低,但以产粮与产布交换关系来说是不正常现象。[11]这种外来品与土特产品之间、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严重影响解放区工业和手工业发展,给投机走私带来可乘之机,造成内外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1946-1949年太行解放区物价上涨既有经济发展过程中价格“刚性”需求的影响,亦有战争破坏、供需脱节及货币流通量过多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后者起主导作用。这对太行区经济建设有利亦有弊。
首先,虽然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但翻身农民经济仍十分脆弱,粮食供需矛盾未得到解决。“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太行区来说表现得尤其明显,粮价暴涨固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相应提高了生产成本;对于城市居民、手工业者则造成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有人表示“今天卖了白面馍,明天连玉茭饼子也吃不开了”,“不能干了,怎么干也赶不上小米的涨价”,故有卖饼小摊贩歇业,如“辛集一家手巾作坊欠了工人三个月的工资米,掌柜要把全部财产交工人抵押工资。”[12]此外,因国统区物价暴涨和高价吸收太行区物资,造成太行解放区走私严重,又加剧了物价波动。如“棉花土布等大量外流,如奢侈品洋烟洋酒等向内地大批倾销,因此市场失去平稳,致使物价上
涨,这对我们解放区生产建设大为不利。”[13]
其次,太行区工业以手工作坊为主,其设备简陋、规模小、经营分散且又带有一定季节性,难与外来品竞争。[14]山货中的核桃、柿子、花椒,经济作物中的竹、棉花、蔴等是太行山区主要产品,历来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来源。尤其怀货和党参全国闻名、收入巨大,但受战争影响,销路不畅,与外来品相比价格低廉,而必需品尤其军民生活必需品海盐的价格高昂。为降低对颜料、纸张、洋布等外来必需品的依赖,减少贸易入超额,缩减财政赤字,扶植太行区工业和手工业发展,太行工商管理局和太行行署要求各布店、合作社、党政军民穿太行土布,[15]边区政府组织人民种植和使用土靛代替颜料。这些措施降低了工农业产品之间剪刀差,促进了物价良性上涨及太行区工业和手工业发展。
最后,太行区工商管理局和太行行署平抑物价过程亦是逐步发展太行区经济的过程。太行区一面实施土地改革、发放贷款、组织合作社,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一面在解放战争后期发行人民券,逐步统一了其他解放区原有货币,改变了对金圆券比价的不利局面。这在加强对敌经济斗争力量的同时,又确保人民币成为战争后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本位货币。
岳谦厚(1969—),男,山西偏关人,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教授。
王星月(1988—),女,河南许昌人,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献】
[1]关于情报制度建立的指示(1946-1-19)[Z].太原:山西省档案馆档案.档案号:A203-1-89.以下凡引该项档案者仅标注档案号.[2]加强情报工作(1946)[Z].A60-1-64.[3]太行贸易公司关于情报工作的意见(1947-2-10)[Z].A63-1-15.[4]华北贸易总公司关于内地商店情报报告制度的决定(1948-7-18)[Z].D5-25.[5]十二月份物价波动与平抑措施[J].贸易月刊,1949-1,A215-1-5.
[6]经济通报(1946-2-7)[N].A60-1-64.[7]太行区半年来物价概况(1947)[Z].A60-1-94.[8]经济情报[J].1947,(12).A63-1-15.[9]经济情报[J].1948,(40).A63-1-17.[10]经济情报[J].1947,(4).A63-1-14.[11]太行贸易公司.关于检查物价波动原因的报告(1949-6-3)[Z].A67-5-56.[12]关于平抑粮价紧急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向财委会的报告(1949-1-8)[Z].A215-1-5.[13]规定洋烟洋酒煤油专卖实验入口暂免税及友邻区管理办法指示(1946-8)[Z].A203-1-89.[14]太行区经济工作初步研究(1945)[Z].D1-108.[15]太行贸易公司.半年来基本总结及努力方向(1947-9-30)[Z].郑州:河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G13-15-1316.
篇五: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实行的经济政策内容
作者:宋文杰
来源:《世纪桥》2019年第11期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当时社会和战争的需要,我党采取取缔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农村土地改革、排蒋币固本币等经济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有力地稳定了解放区的秩序、稳固了统一战线、保证了前线的人员与物资供应,是解放战争胜利地重要因素,并为以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所以系统梳理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经济政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1-0032-04解放战争时期,为保证大规模战争和后方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和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采取取缔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农村土地改革、排蒋币固本币等经济政策。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灵活的经济政策有力的稳定了解放区的秩序、稳固了统一战线、保证了前线的人员与物资供应,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一、取缔官僚资本,收归国有,国家经营
1946年,国民党撕毁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为稳定日益上涨的物价,共产党重新认识这时段的官僚资本,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政策。
毛泽东在1947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指出应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归入新民主主义国家,以达到充实解放区和动摇国民党经济基础的目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关于官僚资本本质问题的探究,陈伯达、许涤新等同志有较明确的阐述。1946年10月,陈伯达的《中国四大家族》出版,此书论述官僚资本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利益,本质是封建的、买办的、军事的,他们往往掌握政权,压迫农民、小生产者、民族资本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就是官僚资本的集中体现,四大家族垄断旧中国的金融、商业、工业、农业等其他方面,他们利用特权“化公为私”,陈伯达的论述让人民更加明晰官僚资本反动的本质。1947年许涤新出版《官僚资本论》,作者追根溯源,指出中国现代工业是由中国官僚开始兴办的,一开始就被官僚垄断,1946年的形势是官僚资本被四大家族垄断,同时许涤新也列举了山西的阎锡山、青宁的二马等地方官僚资本,并依据“列宁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美的准备”[1](P.88)的理论,提出没收官僚资本的思想。
篇六: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
-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9年9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进行的努
力;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战略部署及历史地位;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了解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和深远影响;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本章重点:
1.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地位;
2.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战略部署及历史地位;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其重大意义;
4.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历史作用;
5.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6.人民民主专政学说及其重要意义;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本章难点:
1.用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说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
2.用历史事实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计划学时:14学时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党的方针
1.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
根本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战后国际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⑴资本主义营垒大大削弱。
⑵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⑶形成了美国称霸世界和美苏对峙的新格局。
总之,战后国际局势的主流是趋向缓和,和平、民主、独立成为时代潮流。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但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苏联对华政策中的消极面,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战后的国内形势也发生急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中国。
⑵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企图独吞抗战胜利的果实,在全国重建其一党专制独裁的反动统治。
上述国际国内形势表明,随着抗战的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基本解决了,而国内矛盾日益凸显。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和平、民主、独立的主张与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内战、独裁、卖国的政策,成为战后政治风云的主要内容。
.--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基本方针
在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时刻,国内有一些人对形势认识不清,对美、蒋抱有幻想,特别是在国统区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人仍幻想“第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和平麻痹思想,对内战的危险缺乏警惕。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使全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明确党的斗争策略和方针。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报告科学地预测了抗战胜利后时局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党的斗争策略。针对蒋介石“寸权必争,寸利必得”的反动方针,我们党的方针应该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能象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那样,在敌人磨刀的时候,丧失警惕,而是要按照敌人的方法,也磨起刀来,拿起刀来。只有这样,才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政治口号,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尽管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但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又不能不有
所顾忌。这主要是因为: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已经发展壮大,对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内战也有了准备。这使蒋介石不能不有所顾忌;
⑵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美、苏、英三国也不赞成中国内战。这对蒋介石也是很大的压力;
⑶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不充分,大批军队尚未运到内战前线。国民党军队大多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短期内无法到达东北、华北、华东,更不能完成进攻解放区的内战部署。
基于上述因素,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蒋的意图是,利用和谈,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全面内战。如果毛泽东去了,则可乘机对我施加压力,迫我交出军队和政权;如果毛泽东不去,则可制造舆论,把内战责任转嫁于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也认为,应当因势利导,尽力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努力。这是因为:
⑴和平是战后广大人民的愿望,中国共产党应代表人民利益,尽力争取和平。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战乱之后,渴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休养生息。因此,如果国民党在内外的压力下,能够承认共产党的地位,并且愿意在和平的条件下进行改革,这是符合人民愿望的,应当尽一切力量去争取。
⑵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藉以教育人民。
⑶推迟内战爆发时间,有利于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8月28日,毛泽东一行飞抵重庆,受到重庆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8月29日,重庆谈判开始。具体谈判是由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进行。
谈判的焦点是集中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国民党代表以“军令政令统一”为借口,企图取消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这是一个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原则问题,周恩来等人据理驳斥,给予坚决的回击。但为了促使谈判取得进展,.--
-中共代表也作了一定的让步。在军队问题上,同意在普遍裁减全国军队的条件下缩编人民武装,即人民武装可以按与国民党军队1:6的比例缩编为20个或24个师。在政权问题上,也同意退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8个解放区。但这些建议仍遭国民党方面拒绝,致使谈判一度处于僵局。
与此同时,在谈判桌外的战场上,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对来犯之敌给予坚决还击。9、10月,邓小平、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部队取得上党战役的胜利,歼灭阎锡山部3万多人。这一胜利,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谈判斗争。
经过43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中,国民党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虽然它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对蒋介石也没有多少约束力,但这个文件的签订是有利于人民的。
重庆谈判具有重要意义:
⑴通过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这是我党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一个重大胜利。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开展;
⑵通过谈判,表明了我党对和平建国的诚意,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的造谣诬蔑,大大提高了我党的政治威望。
这样,国民党再要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解放区人民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了。
2.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本来是“双十协定”中规定的。但是,国民党并不打算
执行“双十协定”,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一再拖延。直到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都遭到挫败后,才不得不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因素:
⑴国民党在军事上受到严重挫败。
⑵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开始高涨。1945年11月,郭沫若等在重庆举行反内战大会,成立各界反内战联合会。下旬,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集会,三万余人总罢课。12月1日,国民党派武装暴徒镇压昆明各校学生,制造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以此为标志,在重庆、上海等地陆续爆发声援昆明学生的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反内战民主运动。
⑶美国政府部分地调整了对华政策。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停国共争端,以实现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统一。尽管马歇尔的使命注定要失败,但毕竟对蒋介石也产生了一定压力。
在上述背景下,蒋介石不得不同意签订停战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同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38名代表,分别代表左、中、右三种政治势力。会议斗争的焦点,仍然集中在政权问题和军队问题上。
⑴在政权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想用“扩大政府”,吸收其他党派的人士去做官的办法,以取消解放区政权;共产党坚持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改组政府”,施行民主宪政,以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
⑵在军队问题上,双方斗争更加激烈。国民党主张先军队国家化,然后再政治民主化,即共产党先交出军队,然后再由政府给一点民主;共产党则主张军队.--
-国家化必须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就是说,国民党只有首先改变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然后才能实行军队国家化,将国共两党的军队都交给民主联合政府。
在反对内战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等问题上,共产党同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派有许多共同点,常常事先协商,采取联合行动。经过激烈斗争,会议了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等五项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独裁统治,有利于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但是,这些协议不久却遭到国民党的破坏。
三、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在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履行政协协议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防范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1.调整战略方针,进军东北。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就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各战略区根据这一战略方针,迅速调整了部署。中央还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中央局。随即,抽调了大批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到东北工作,并从各战略区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以最快速度进入东北,并在东北建立人民政权。这就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2.加强军队建设,开展练兵运动。根据中央部署,这期间各解放区武装力量都进行了整编,组建了强大的野战兵团,建立了地方部队,发展了民兵,以此构成了三支兵力协同作战的人民战争形式。经过整编,全军在组织体制上完成了战略转变,即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到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
在此基础上,各部队利用休战间隙普遍开展练兵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3.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从1945年冬到1946年春,各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以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个政策适应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1946年各解放区还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生产运动。广大农民群众换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各部队、机关、学校也积极投入这一运动,以增加粮食和日用品的供应,减轻人民负担。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的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也为自卫战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和党的方针
1.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
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接着又向各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自卫还击。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⑴从军事实力看,国民党的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都占有很大优势。其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达200多万人。由于接收了100万侵华日军的全部装备,并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武器装备大大加强。此外,还拥有大量的炮兵和一定数.--
-量的飞机、军舰和坦克;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0多万,被分割在各个根据地。军队的装备也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没有空军、海军,只有少量的火炮,主要是“小米加步枪”。
⑵从经济力量看,国民党也占据优势。国民党统治着全国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全国所有的大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拥有几乎全部近代工业,并得到美国政府的巨大财政援助,人力物力资源十分雄厚;而解放区只有1亿多人口,其中大部分地区刚刚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势力尚未肃清,后方还不那么巩固。解放区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基本上没有近代工业。而且没有外援。
面对如此严峻的战争形势。敢不敢以革命战争来迎击反革命战争?能不能在战争中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这是党必须回答的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2.党关于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
针对当时的形势,战争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明确指出:蒋介石的优势是建筑在腐朽的政治基础上的,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起作用的因素,只有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才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占有优势。因此,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就是从本质上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看做纸老虎,它们在表面上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不可怕。这就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战略思想,即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气势汹汹的敌人面前,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要善于斗争,善于胜利。
这一战略思想,从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增强了全国人民打败蒋介石的信心。
那么,怎样才能打败蒋介石?党中央制定了粉碎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各项方针政策。这就是:
⑴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⑵在军事上,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此外,在农村、城市工作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
正是在上述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在自卫战争中不断赢得巨大的胜利。
二、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地位。期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各解放区军民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
面进攻。在这8个月中,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遵照积极防御的军事原则,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歼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如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定陶(山东)战役,以5万人对30万人,歼敌1.7万余人。华东野战军进行莱芜(山东)战役,歼敌5.6万人。此外,晋察冀、东北等战场也捷报频传。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头8个月内,人民军队共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使其“速战速决”的计划遭到破产。
2.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
-从1947年3月至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受挫后,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人民军队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
在陕北,胡宗南出动25万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部队两万余人节节抗击。西北野战部队在延安以南激战6天,掩护中共中央机关于3月19日安全撤离延安。撤离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这对于西北解放军和全国解放区军民都是一个很大鼓舞。
在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的45天内,彭德怀、习仲勋率领西北野战军相继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打三个歼灭战,三战三捷,歼敌1.4万人;随后在沙家店战役中歼敌6千余人,初步改变西北战场的局势,为转入反攻奠定了基础。
在山东,国民党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为总指挥,调集45万人发动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避开敌军的正面进攻,诱敌深入,在敌人阵地的两端发起反击,先攻克泰安,于5月中旬又进行孟良崮战役。
5月16日,解放军一举全歼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74师3.2万余人,击毙师长张灵甫。孟良崮战役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至此,华东战局开始扭转。
在陕北、山东战场抗击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同时,各战区的解放军开始对国民党军实施局部反攻,歼敌40余万人,收复和解放153座城市,从而胜利地挫败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党的十二月会议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内战开始时的430万人减少到370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整个战场上的机动兵力只有40个旅。相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0多万发展到195万人,武器装备也由于大批缴获国民党军的美械装备而大为改善,机动兵力已取得相对优势。
依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中共中央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转入全国性的进攻。
那么,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从哪里突破?中共中央选择了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计划,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人民解放军军逐步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格局。三军配合是指: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奔大别山;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外线兵团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两翼牵制是指:以西北野战军主动出击,将进攻陕北之敌向北拖向沙漠边缘;以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胶东展开攻势,将进攻山东之敌牵向海边。从而牵制两翼的敌军,便于我军在中原地区迅速突破。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刘邓大军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追中,越过陇海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淮河,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接着,刘邓.--
-大军依靠人民群众,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到11月共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也分别进入豫皖苏平原和豫陕鄂地区。至此,三路大军都打到外线,形成“品”字形进攻阵势,互相配合,逐鹿中原,直接威胁南京、武汉。这样,人民解放军就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移到了长江北岸。中原地区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这时,继续在内线作战的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等,也渐次转入反攻。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歼敌20多万,为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2.党的十二月会议
为了总结解放战争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报告深刻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高度评价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深远意义,阐明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土改、政治等方面的纲领和政策。
主要内容:
⑴在军事方面,总结了我军长期作战经验,特别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⑵在经济方面,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总目标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⑶在土改方面,重申了党的土改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方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强调土改中必须注意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这是土改的最基本的任务;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⑷在政治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即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党的十二月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它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发动广大农民支前参战,巩固
后方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
-⑴从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五四指示”颁布前。仍然沿袭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如1946年初在各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⑵从“五四指示”颁布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五四指示”颁布后,各解放区从减租减息运动发展为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区程度不同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⑶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到新中国成立。
这里我们着重要讲的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土地改革情况。
随着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总结了“五四指示”颁布后各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公布执行。
《中国土地法大纲》纠正了“五四指示”中的某些不彻底性,为彻底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提出了行动纲领。主要内容:
⑴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没收地主的牲畜、农具、粮食、房屋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这就从法律形式上保证了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解放出来。
⑵乡村中的一切土地按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控诉地主,惩办恶霸,彻底平分地主土地,迅速形成土改热潮。
在土改运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发生侵犯中农和民族工商业者利益、对地主乱打乱杀等“左”的偏向。中共中央发现后采取坚决措施加以纠正,并明确规定了土改工作的总路线总政策,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此后,土改运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全国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⑴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到1949年6月止,全国解放区内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有一亿多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封建土地制度的消灭,彻底改变了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
⑵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解放区的农业生产。土地改革后,广大在政治上翻身的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另一方面,解放区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在土改后也迅速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农业生产上,奖励农民生产发家,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使解放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直接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总之,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密切关联着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保证了土改的成果,而土改后翻身的农民又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2.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在解放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同时,在国统区则出现了具有广泛.--
-群众性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统区出现爱国民主运动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⑴经济上,国统区的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人民为了生存被迫起来斗争,从而为爱国民主运动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⑵政治上,国民党推行内战、独裁政策,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反对。所以,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是导致国统区发生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根源。
⑶中国共产党的积极领导。在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就正式成立了城市工作部,领导国统区人民的斗争。
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他们先于1946年底发动了抗暴运动。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抗暴运动很快发展到全国各大城市,成为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高潮的新起点。
1947年5月,学生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运动首先从5月4日上海各校学生举行反内战示威游行开始,接着立即扩大到南京、北平、杭州等许多城市。5月20日,在南京、天津相继发生了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的事件。两地被逮捕、殴伤的学生达百余人。这就是震动全国的“五·二0”血案。血案发生后,全国60多座城市,至少有320万学生相继举行罢课、游行。
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高涨。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为反抗国民党暴政,举行了“二·二八”起义;1947年5月,上海一地有15万工人罢工、示威游行;同时,全国有38个城镇发生“抢米风潮”,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杭地区也不例外。
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高涨,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全国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通称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这一阶段故称全国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阶段。
1.战略决战的时机
为什么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时候进行战略决战?因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⑴从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看,解放军有进行胜利决战的可能性。
⑵从全国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看,也必须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⑶从当时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也为我军战略决战准备了必要的条
件。
于是,中共中央毅然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先后组织了三大战役,同国民
党军队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2.战略决战的方向
党中央为什么确定东北战场作为战略决战的方向呢?这是因为:
⑴东北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⑵东北战场是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军最为利,也具备了首先决战的条件。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选定决战方向,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共同要求是将敌军就地消灭,不让敌军收缩或逃跑。中央军委针对各个战场的特点,制定别具一格的作战方针。
⑴辽沈战役。这次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向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孤立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该战役作战方针的根本点是:把敌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全歼守敌近9万人。锦州的解放,封闭了东北敌军陆上的逃路。长春的守敌分别宣布起义、投诚。这时沈阳的敌军西进企图夺回锦州,在途中遭到东北野战军顽强阻击,并将其全部歼灭于辽西。我军乘胜追击,解放了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这次战役的胜利,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东北全境的解放,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后备队,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使解放战争获得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
⑵淮海战役。这次战役是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约60余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阔地区,发起规模巨大的战役。这次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是:力求将华东战场的敌军刘峙集团分割包围,全歼于长江以北。第一阶段,围歼刘峙集团的左翼劲旅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并击毙了黄百韬。第二阶段,全歼蒋介石从华中调来增援的黄维兵团约12万人,并俘虏了黄维。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生俘杜聿明。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从而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南京、上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⑶平津战役。这次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林彪、罗荣桓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和聂荣臻等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主力,连同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在西起张家口、东至塘沽、唐山,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地区,联合进行的一次巨大战役。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是:采取一切办法不让平津之敌逃跑,务求就地歼灭。解放军先用“围而不打”的办法,迅速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然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斩断了其西逃之路。接着,解放天津,切断敌军从海上南逃路线。
经过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耐心工作和北平开明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与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北平的和平解放,称之为“北平方式”。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其规模在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也是罕见的。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二、粉碎国民党的“和谈”阴谋
到1949年初,全国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
-败已成为定局。但是,国民党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方面组织残余军事力量,企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另一方面则发起和平攻势,竭尽全力地鼓吹和谈。1949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声称愿意同共产党和谈,并提出必须以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国民党军队等5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
对于蒋介石的“求和”声明,中共的态度,总的说就是揭穿其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但也不拒绝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和平谈判。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愿意在8项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这8项条件包括: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改编一切反动军队等。
毛泽东的声明给了蒋介石的和平阴谋以粉碎性的一击。蒋介石不得不于1月21日宣告“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蒋回到老家奉化溪口,但仍在幕后操纵局势。
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宣称愿以中共所提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李宗仁的意图,就是想通过和谈,争取喘息时间,部署长江防线,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与中共“划江而治”。中共也了解李宗仁的意图,但仍然没有拒绝其和谈的要求。
1949年4月1日,国共代表开始在北平举行正式谈判。在15天的谈判中,双方代表逐条讨论修改中共提出的“协定”草案。4月15日,周恩来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限国民党政府在20日前表明态度。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一致同意接受这个和平协定,并派代表将协定送回南京。但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致使和谈破裂。
三、党的七届二全会,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党的七届二全会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1949年3月,中共中央
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政治报告,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这个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夺取革命在全国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具体内容:
⑴制定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方针。指出,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方式有三种,即“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⑵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报告指出,从1927年到现在,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以乡村包围城市。从现在开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了城市。为了实现这个转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城市工作中,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
⑶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⑷提醒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要在革命胜利后保持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特别强调了“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成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大历史意义: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召开的。它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夺取全国胜利,以及在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
-2.渡江战役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
1949年4月21日,就在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的第二天,毛泽
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遵照这个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两天两夜激战,彻底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解放军各路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进军。第三野战军先后解放了无锡、苏州、杭州、绍兴。5月27日解放上海。然后,继续向东南进军,于6--8月间陆续福建闽东各县。8月17日,解放福州。10月17日,解放厦门。
第四野战军渡过长江后,于5月17日解放了武汉。第二野战军,于5月先后解放九江、南昌。第一野战军向西北挺进,5月20解放西安,8月26日攻克兰州,9月5日解放西宁,9月2日解放银川。
当时国内也有一些地区是和平解放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湖南。二是绥远。三是新疆。
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基本歼灭了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国大陆国土。为赢得这场战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涌现出以董存瑞、刘胡兰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
四、人民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问题上主张,1949年6月30日,在庆祝建党28周年之际,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该文系统地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主要内容:
⑴阐明了在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文章总结了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⑵阐明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内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必须由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来领导,它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⑶阐明了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反动派实行专政的关系。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对于反动派则实行专政。
⑷阐明了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即我们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重要意义:
⑴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⑵它和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理论和政策上的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经过认真准备和民主磋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会场设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会议的有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各民族的代表共662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他在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和内外政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周恩来、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从即日起改名为北京;决定采用公元纪年;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决定为永远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9月30日,政协会议胜利闭幕。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副主席就职,并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同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起登上天安门城楼。林伯渠宣布开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升旗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接着举行陆、海、空三军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在阅兵式上,朱德总司令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宣布阅兵开始。
阅兵式结束后,天已接近黄昏,30万人的群众队伍开始通过天安门广场。天黑后,群众开始举行提灯游行。游行一直持续到深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五、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1.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⑵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治上,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意识形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居于指导地位。
⑶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⑷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总之,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2.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⑴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救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因此,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最基本的经验。
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找到了出路,并以自己的英勇奋斗夺取最后的胜利。它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它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广大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牺牲在前,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⑶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采取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没有这样一支人民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⑷必须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团结最大多数的人,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统一战线内部,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决依靠农民这个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毛泽东曾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中国人民革命的这三个主要法宝也就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三项基本经验。
.--
推荐访问: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 解放战争 解放区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