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口腔医学发展趋势
牙医职业前景报告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牙医这一职业的前景也日益广阔。本篇报告将从市场需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分析牙医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的口腔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口腔疾病患者高达6.2亿人,其中有近70%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齿问题。与此同时,国内口腔诊所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以北京为例,2015年至2020年期间,全市口腔门诊量年均增长11.7%。这一现象表明,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牙医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
二、薪资待遇
目前,牙医的薪资待遇在医疗行业中相对较高。以北京地区为例,一名在口腔诊所工作的初级牙医年薪约为10万元,中级牙医年薪约为20万元,高级牙医年薪可达30万元以上。此外,国内一些知名口腔诊所和私人牙科门诊的薪资待遇更是高达数十万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牙医的薪资待遇也将不断提高。
三、工作环境
与其他医疗行业相比,牙医的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一般来说,牙医的工作时间比较规律,没有夜班和周末上班的情况。此外,牙医的工作环境也比较舒适,一般情况下,诊所内的气氛比较轻松,与患者的沟通也比较轻松愉快。这些都使得牙医这一职业更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牙医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不断加强,未来牙医行业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牙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数字化牙科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和准确性。此外,随着口腔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口腔种植、正畸等技术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这些科技的应用将为牙医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将为牙医行业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牙医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科技的不断创新也将为牙医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有志于从事口腔医学行业的人们来说,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不断适应和应用新的科技,将是实现个人发展和行业繁荣的关键。
篇二:口腔医学发展趋势
浅析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内外动因和基本特征,指出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三个趋势,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以国际医学教育质量标准为导向,坚持中国特色发展口腔医学教育。
关键词: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向更加理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较好的口腔医生,就必须认识到,现代临床医学不仪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要关注治愈牙病,还应关注患者身体、心理及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平衡。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其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就要在突出办学特色、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1、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自身动因。社会发展外部动因,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仅使人民群众口腔保健意识空前提高,而且也使人民群众对口腔医疗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不同人群对口腔医疗服务的需求差异也日益彰显,导致口腔医疗服务需求日趋多元,这些都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口腔医疗服务也存在着东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不同社区的不均衡问题。不断满足不同区域口腔医疗服务差异需求与人才层次需求是现代口腔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应当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和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等等,这些因素都以不同方式对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施加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医学模
式与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弊端日益凸显,影响了现代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与创新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口腔医学教育质量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发展内部动因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及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得以保障的积极举措,也是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部启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而且也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莫定了基础、注人了活力。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逐步引人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与初步制定的中国本科口腔医学教育标准在不断彰显新时期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迫切性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
2、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一般包含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和非教学培养途径等。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日益发展的进程中彰显着自身的特征。专业受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影响而出现分化与争议,但仍以单一的口腔医学专业为主我国近代口腔医学源于1917年华西协和大学设置牙科,2年后扩建为牙医学院。牙医学于1950年正式更名为口腔医学,2009年,全国共有94所院校设置了口腔医学本科专业、6所院校设置了口腔修复工艺学本科专业。受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口腔医学专业的分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就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有口腔医学教育应当由单-的口腔医学专业向口腔领面外科学专业、牙医学专业和口腔工艺学专业并存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口腔医学卫生服务体系向“牙科诊所一牙病防治所一口腔医院”三级口腔医学专科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专业特点和口腔医学发展趋势开设牙医学、口腔领面外科学、口腔工程技术学和口腔卫生及治疗师专业。由于我国口腔医学学科与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口腔医学专业的分化仍然需更加细致深入而严密的调查研究与更广泛的实践。
1.
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趋向
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层次比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口腔医学专门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将更多地面向基层社区、农村和特殊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口腔保健服务支持,解决口腔医疗服务不均衡与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针对城市不同基层社区需求,突出口腔预防、社区口腔群体保健等知识、技能与素质训练;针对西部边远及农村地区,在提高原有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的同时,以通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针对疑难杂症诊治、口腔医学美容等特殊人群,培养合适比例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总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口腔医学专门人才。以医学教育国际化为导向,加快与国际接轨,确保口腔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口腔医学教育需要加快与国际口腔医学教育接轨的步伐。一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力加强口腔医学基础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经验,立足国内口腔医学基础发展现状,依托口腔医学基础学科发展与口腔医学学科优势,彰显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特色;另一方面,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以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标准为准则,加快推进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认证工作。立足我国现有口腔医学教育体制,保持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适应医学教育特色发展,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在继续坚持一元化教育体制,即坚持口腔医学专业的一级专业地位而不单独分化出牙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期接受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教育,后期再接受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是医学生,然后才是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师是我国医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坚持口腔额面外科人才培养的历史传统,突出培养具有口腔领面特色,综合素养高,掌握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口腔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震康、口腔医学(医院)的分科、交叉和综合,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1):24.
[2]王兴、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4):193-195.
篇三:口腔医学发展趋势
2022年口腔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口腔医疗需求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庞大的口腔医疗需求人口,是相关医疗设备市场的基础。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国65岁以上人口达1.67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11.9%。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在2025年将达到2.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20%;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6.5%。虽然各年龄层都有口腔疾病的问题,但老年人最为严重。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我国口腔问题将越来越显著,口腔医疗需求潜力较大。
我国口腔高发病率和低就诊率现象明显,但口腔医疗保健意识在提升。我国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2015年,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分别比十年前上升了5.8及7.8个百分点,儿童患龋情况呈现上升态势;35-44岁牙石及牙龈出血检出率分别为96.7%及86.4%,患病率较高且有所提升;65-74岁龋齿患病率为98%,患病率较高,基本与十年前持平。
我国口腔就诊率水平较低。2015年,5岁及12岁儿童龋齿经填充治疗的比率分别为4.1%及16.5%,虽然相比十年有明显提升,但比率仍不高;65-74岁缺牙修复比率在2015年已达到63.2%,同样比十年前有明显提升,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没有对缺牙进行修复。从中美中老年人口腔疾病诊疗率看,中国口腔疾病就诊率远低于美国。
在CBCT应用最大的种植牙市场,我国就诊率远低于全球水平。韩国每万成年人年种植牙就诊人数约500人次,植牙率全球最高,其他欧美国家大多在100人次/万人左右,而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这个数据仅刚在两位数左右,市场潜力较大。
我国口腔医疗行业整体潜力较大。2018年中国口腔服务行业规模约1035元-1215亿元,中国的行业规模约为美国的七分之一,中国人均口腔消费支出仅有美国的3%。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及稳定增长的经济背景下,口腔医疗行业发展潜力较大。同时,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我国口腔医疗消费意识也在提升。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0.1%,调查中84.9%的人对口腔保健持积极态度。我国2014、2015年的正畸病例数分别为145、163万例,年增速为12%,而其中高端的隐形正畸病例量分别为3.5和5.8万例,年增速达66%,说明我国口腔医疗消费意识在提升。
从口腔医疗设备的直接客户即口腔医疗机构来看,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占比较大。我国口腔医疗机构主要分三类,综合性医院口腔科,专业性口腔医院,民营口腔诊所(包括连锁门诊及个体门诊)。虽然从诊疗人次规模看,综合医院口腔科占据近一半的比例,但从数量规模看,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占大多数,综合医院口腔科、专业口腔医院及民营口腔诊所分别占比17%、1%及83%,预计未来随着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发展,诊疗市场会不断向民营口腔医疗机构转移。
随着相关政策及口腔医疗保健意识提升,民营口腔医疗市场将持续增长。政策方面,导向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结构,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在职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等。近年民营口腔专科医院及民营口腔诊所都保持了双位数增长,相关医疗设备领域将受益整个口腔医疗市场的不断扩大。
谨慎假设营口腔医疗机构规模有近2倍提升空间。我国民营口腔诊所当前约10万家,每万人口拥有家数为0.7,仅分别为日本、美国及台湾地区的约17%、23%及27%。谨慎假设我国民营口腔诊所密度提升至台湾地区的水平达到每万人口2.6家,再考虑到大陆与台湾地区城镇化率趋势的差异,我们测算中国大陆民营口腔诊所目标量为29万家,有约2倍的提升空间。
谨慎假设口腔CBCT在口腔医疗机构的渗透率有一倍的提升空间将至20%。对标台湾地区,台湾约有6000多家民营口腔诊所,其中约2000至2500家目前配备口腔CBCT,渗透率约33%-42%。我国目前CBCT存量约12000台,口腔医疗机构总规模约12万家(包括民营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及专科医院),渗透率约10%。谨慎假设我国口腔医疗机构CBCT渗透率达到20%,则有约1倍的提升空间。
我国口腔CBCT目标存量市场规模达约300亿元。根据民营口腔诊所规模及渗透率假设,再假设CBCT单价为每台30万元,则我国民营口腔诊所CBCT目标市场规模约261亿元。再谨慎假设除口腔诊所外的其他口腔
医疗机构占比约10%,则国内CBCT目标存量市场规模约288亿元。CBCT更新主要取决于关键部件X射线探测器技术的突破,平均约5年,配套软件一般2年左右会有更新,假设CBCT更新周期为5年,则市场成熟后,年更新市场将达到约58亿元。
外资品牌占据高端口腔CBCT市场,国内企业开始崛起
2012年前外资品牌垄断国内CBCT市场。1996年,第一台口腔专用CBCT机NewTom9000于意大利产生,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在2012年前,我国口腔CBCT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定价较高,比如德国Kavo在60-300万元、德国Sirona及意大利NewTom在100-200万元、韩国Vatech在50-150万元,只有综合大医院有消费能力,存量市场在2012年时仅约100台。目前,国内百万元级以上的高端CBCT市场仍被外资品牌占据。
国内口腔CBCT企业近几年开始崛起。2012年,美亚光电、北京朗视相继推出国产CBCT,正式拉开国产序幕。此后菲森、博恩登特等国内公司也开始涉足口腔CBCT,几款产品取得了CFDA注册认证。相较于外资品牌,大部分国产品牌产品定价为20-40万元,主要销往民营口腔机构。
国内外产品差异主要体现在软件分析部分。国产CBCT硬件性能与国外产品没有显著差异,根据产品类别基本可以满足不同的口腔临床常规检查需要。但CBCT数据的单一诊断已不能满足口腔临床需要,与三维面部数据、口内扫描数据或牙颌模型数据的融合是国外CBCT配套软件的一
大亮点。部分国外品牌如登士柏西诺德、普兰梅卡口腔数字化软硬件产品线丰富,通过软硬件兼容,可实现基于CBCT数据的多源数据融合、头影测量、种植设计、正畸分析等功能。国产设备需要在软件方面不断完善,同时在降低辐射剂量、金属伪影去除、超快速扫描、扩大有效视野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