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陶瓷发展的建议6篇

对陶瓷发展的建议6篇

时间:2023-08-24 09:33: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关于县陶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2013年10月,我们对阳城县陶瓷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阳城多家陶瓷企业座谈、实地了解、分析,形成了关于阳城县陶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阳城陶瓷产业的历史沿革

  阳城县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具有较长的制瓷历史和传统。据考证,唐宋时期阳城便已因盛产黑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至明清时期,阳城陶瓷产业达到极盛,成为朝贡用品,北京故宫古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瓦,有90%为阳城制造。

  然而,阳城陶瓷产业以作坊形式经营、缺乏规划和管理、工艺提高缓慢、市场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至20世纪80年代,逐步走向衰落。

  2002年,阳城县政府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文化优势发展陶瓷产业。经过仔细的考察与论证,县政府在2002年底出台了有关发展陶瓷工业园区的规定。2003年5月,经过一年的筹划,阳城县开始动工建设陶瓷工业园区,该县瞄准东南沿海陶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契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阳城产区。时至今日,阳城县已规划建设有安阳陶瓷园区、芦苇河工业走廊、东冶陶瓷基地、演礼日用陶瓷基地四个产业园区,拥有18家建筑陶瓷生产厂家,26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年产能力达1亿平方米,吸纳劳动力8000余人,拉动就业6000余人,实现年产值20亿元;

  日用陶瓷生产厂家11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2亿件,从业人员5500余人。阳城已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北方瓷都的梦想承接地。

  二、阳城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阳城陶瓷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可以说是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与县内资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优惠的政策是发展建筑陶瓷产业的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力度,确保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晋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更加优惠、更加开放的政策。这些政策客观上为阳城县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企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到投产之日止,免收市县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属省收取的费用,由市县对口部门协调,按收费最低限额收取。”同时,《晋城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办法》指出,“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市、县分成部分,在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保支出及法定支出后,全额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丰富的资源是发展陶瓷产业的坚强后盾

  原料方面,阳城县目前已探明的陶瓷粘土达标储量约为22亿吨,其陶瓷原料在抗震强度和抗裂能耐度方面表现优异,生产出来的产品较为平直,且长时间放置后不易变形,在生产内墙砖、仿古砖方面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燃料方面,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晋城不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层气资源也十分可观,全市煤层气地质储量为6141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年抽采能力达40亿立方米以上,能够为陶瓷企业提供大量优质的清洁燃料。此外,西气东输管道从阳城境内横穿而过,西部的天然气也能够为我所用。

  交通资源方面,阳城县的交通运输环境良好。县内侯月铁路、晋阳、晋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阳济公路穿越南北,便利的交通辐射华北、中原、西北等重点三四级市场。阳城把陶瓷产业布局的重点放在了芦苇河流域和安阳园区,前者背靠西气东输管道,后者紧邻阳济公路与晋阳高速,确保企业的原料运输与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三)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发展陶瓷产业不可多得的机遇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陶瓷产业也不例外。而阳城县恰好具备承接陶瓷产业的产业转移所必须的一些有利条件,为外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首先,阳城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产业级差。东部沿海地区的陶瓷产业发展成熟,产品档次较高,而阳城的陶瓷企业仍处于成长期,档次普遍较低。这些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其次,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流通渠道畅通。近年来,阳城的交通、居住、投资环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因此,受到的产业转移阻力相对较小。再次,阳城和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东部地区的陶瓷产业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已逐步转向对外资本投资之路;

  而阳城的陶瓷企业仍处于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参与利益分配的初级阶段,这就为双方的长期有效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阳城县陶瓷领域接受东部企业投资仅安阳工业园区就有浙江温州、广东佛山、湖南岳阳、福建福州、湖北宜昌等地投资商进驻,发展成果较为喜人。

  (四)悠久陶瓷文化与成熟的园区管理构成发展陶瓷产业的“软实力”

  阳城县有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制瓷历史,拥有一支稳定的陶瓷从业队伍,包括工艺美术师以及长久从事陶瓷技艺的技工,他们对陶瓷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演礼日用陶瓷基地所在地演礼乡与和安阳陶瓷园区毗邻的后则腰村都是旧时阳城陶瓷的主产区,陶瓷文化最为浓郁。这就使得一方面阳城陶瓷企业占据着“人和”的优势,能够享受到陶瓷文化一脉相承带来的种种便利;

  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阳城陶瓷在周边市场积淀的认知度也为企业的销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此外,阳城县对陶瓷企业的管理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成功的模式,由工业园区管委会对招商项目实施落地前“全程代办”、建设期“全程保姆”、投产后“跟踪协调”的服务制度,保证了企业的建设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障碍。企业进驻后直接就能够建设投产,缩短了与管理方的磨合时间。

  三、制约阳城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阳城县拥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就横向与纵向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基地而言,也受到了原材料、地形等方面的制约。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不够完善的产业配套与较低的产品档次

  使得阳城陶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全面施展拳脚。

  (一)建筑陶瓷原料缺陷

  阳城虽然坐拥大量的粘土资源,但就发展整个陶瓷产业而言,它所能够提供的原材料并不完整,特别是缺少生产高质量抛光砖所需的原料,这就使得阳城县建筑陶瓷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抛光砖市场只能“望洋兴叹”。

  在建筑陶瓷产品体系中,抛光砖因耐磨、耐腐蚀,表面光亮如镜,渗花色彩丰富多样而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与喜爱,占据了装饰材料的头号地位,在南方陶瓷主产区是主打产品。但阳城的陶瓷原料不能满足生产抛光砖的要求。阳城的陶瓷原料含铝量最低都达21.6%,并且含钙、镁也比较高,与含铝量低于15%的南方陶瓷原料相比,生产出来的抛光砖产品较脆,成型难度相对较高,成本较大,这就极大限度的限制了抛光砖产业的发展。

  非但如此,由于抛光砖在整个建筑陶瓷产业链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导致阳城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建筑陶瓷产区,产品配套得不到完善,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阳城县建筑陶瓷的产业竞争力,也为之后建立强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埋下了隐患。

  (二)地形限制

  作为一个山城,阳城境内地形条件复杂多样,整体由西向东倾斜,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达一千五百多米,大小山丘此起彼伏。同样是一个项目落地,实现“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的成本要比其他地区高出一到两倍,大范围地布局、发展大型工业项目空间有限。以建筑陶瓷产业发展为例,要形成产能、产量优势,一般最佳规模为8—1条生产线,但阳城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一方面难以找到建设如此多的生产线的场地,另一方面也无法承载较大规模的生产线,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产业配套牵制

  从2003年动工建设陶瓷工业园区至今,阳城县陶瓷产业发展迅速。然而,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是产业配套的落后。

  硬件方面,由于早期规划不是非常完善,在废料处理、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四大工业园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人员方面,目前陶瓷企业已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招工难。经济待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园区生活环境又差,这就导致企业难以吸收到优质的劳动力。专业人才的引进更是不易,由于目前缺乏对引进人才的激励政策,专业人士来不了、留不住,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融资环境方面,陶瓷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至今仍未形成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企业筹措资金仍主要依靠四大行的贷款,商业贷款缺失,民间资本流转更不成熟。

  (四)产品档次制约

  较低的产品档次与同质化严重所造成的恶性竞争,也是制约阳城县陶瓷企业发展的问题。

  就阳城县陶瓷产业的发展而言,尽管经济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但大多数企业都依靠贴牌生产与代加工维持经营,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企业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争的最大桎梏,并进而影响到陶瓷产业发展的质量。阳城县现有陶瓷企业生产的大都是低档产品,成本、设备、技术差别甚小,又缺乏对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往往一家企业新研发出的一种花色产品,马

  上就会大同小异的出现在其他企业的展销厅内。这种恶性竞争使得企业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很弱,也缺乏进行创新的动力,如此一来产品升级的步伐就会减慢,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也就得不到增强。

  四、对陶瓷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产业出现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提升园区功能、推动集群发展、健全创新机制、促进品牌自主是阳城县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园区规范化

  要将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吸引资本、科技、人才向产业园区聚集,必须强化对产业园区的规划与管理,提供规范化的园区服务。

  一要对园区内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要加大园区内共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园区内废料处理设施,水、暖、电设施,员工住宿设施等;

  要逐步对园区内不合理的规划项目进行转移、再规划。

  二要促进园区内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园区内金融服务体系,联合各金融机构搭建针对陶瓷企业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初期建设、后期转产与改建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

  引进注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机构,维护园区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促进行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快社会信息网络的形成。

  三要改善园区用地环境。针对园区用地紧张的现状,一方面积极与周边村镇进行协商;

  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探索建立集约型用地方式,尝试研发与生产相分离的办厂方式,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率。

  (二)产业集群化

  集群发展是阳城陶瓷产业的共识,只有产业集群化,在原料采购、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陶瓷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阳城已初步形成了安阳陶瓷园区重点发展高档建筑陶瓷、芦苇河工业走廊重点发展陶瓷机械制造及特种陶瓷、东冶基地重点发展中档建筑陶瓷、演礼基地重点发展日用艺术陶瓷的产业布局。但这就构成产业集群而言还远远不够,要强化各个园区、各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才能使产业集群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的优势得到发挥。

  首先要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以陶瓷行业的重点产品、名优品牌和核心骨干企业为依托,加速资源整合,在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文化艺术陶瓷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

  其次要完善陶瓷产业链,健全陶瓷产业门类。在做强建筑陶瓷、做精日用陶瓷、做细工艺陶瓷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陶瓷产业转移,引进大型陶瓷企业,健全陶瓷产品结构;

  完善陶瓷产业链条,培育专业的技术机构与企业围绕陶瓷产业提供产品配套与服务配套,从材料源头、机械装备、物流运输、信息共享、销售网络和产业文化上,不断做大。

  总之,要形成一个以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生产产业为核心,以陶瓷机械配件、陶土采掘业、包装业、物流业等配套产业为延伸链条的产业集群。

  (三)创新常态化

  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对各要素分配的导向作用,由市场决定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新技术从研发者到使用者的流转速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要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改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条件,并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

  四要有目的的进行创新。支持企业依托本地原材料开展研究,突破传统技艺的约束,研发出能突出本地优势的新产品;

  重视新兴市场的开发,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特别是要分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红利。

  (四)品牌自主化

  一要营造适宜自主品牌创建与发展的宏观环境。制定实施自主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政策层层落实到位;

  提高公众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感,在全社会真正形成高度重视和支持自主品牌建设的适宜环境。

  二要讲究与名优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鼓励本县陶瓷企业与东南沿海优秀企业合作,鼓励通过产权置换、债权融资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保护自主品牌,提高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

  三要抓住机会宣传本地区品牌。宣传企业实施品牌建设的经验做法和企业文化特色;

  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宣传推广本地

  品牌的积极作用;

  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树立本地品牌的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

篇二: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唐山陶瓷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摘

  要:唐山是我国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唐山陶瓷己形成了目前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特种陶瓷五大产品体系,现聚集了唐陶集团、惠达陶瓷集团、隆达、海格雷等大型陶瓷企业,为唐山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唐山陶瓷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贴牌生产普遍存在、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和自行设计能力,产能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抑制着唐山陶瓷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唐山陶瓷出口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唐山陶瓷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唐山陶瓷

  现状

  问题

  建议

  陶瓷产业是唐山支柱产业之一,唐山地区大中型陶瓷生产厂出口比例可达到70%~80%,中小企业也接近50%。唐山陶瓷出口企业大部分实行贴牌生产,唐山出口的上亿件陶瓷制品大约有80%是贴牌生产,利润微薄。唐山陶瓷企业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出口情况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陶瓷产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找出可行的改进方法,以便更好地发展唐山的陶瓷产业。

  一、唐山陶瓷出口现状

  唐山是我国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唐山陶瓷己形成了目前的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园林陶瓷、工业陶瓷五大产品体系。唐山陶瓷经过多年的发展,现聚集了唐陶集团、惠达陶瓷集团、隆达、海格雷等大型陶瓷企业,其陶瓷产品远销美国、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及非洲、中东、东欧、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几十年来,唐山陶瓷企业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技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其产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国内外市场的旺盛需求下,唐山陶瓷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总量、出口量大幅攀升,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唐山的陶瓷产品出口额达3.49亿美元,2008年达4.37亿美元,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影响,2009年唐山陶瓷产品的出口额急剧下降近20%,出口

  额为3.49亿美元,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的缓解,出口额有所上升,达3.9亿美元,增长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唐山陶瓷产业与国际市场有很强的依存关系。

  二、唐山陶瓷出口中面临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迫使成本提高

  陶瓷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其燃料成本约占30%,随着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燃料成本提高到40%左右;同时化工原料、色釉料、包装材料等也跟着上涨,进一步加剧了陶瓷生产的成本压力;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劳动力成本也逐步提高,综合成本压力更加突出;而且,唐山的陶瓷原料土也面临枯竭,只好到外地购买原料,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陶瓷产业能耗巨大,节能形势严峻,随着燃料和原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趋薄“,民工荒”与土地资源枯竭等矛盾也日益突出。

  2、缺乏整体优势,企业规模较小

  唐山陶瓷的整体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具有规模、配套齐全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陶瓷产业群落。陶瓷生产企业零星分布,生产主业较为突出,但上游产业链企业却相当弱小且松散,与陶瓷生产主业形成鲜明对比。而且陶瓷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除了惠达等企业生产高档洁具外,其他多数厂家在产品销售和利润方面都在国内榜上无名,还是以中低档陶瓷为主。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中小型陶瓷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花样、品种单一。

  3、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产品设计缺乏特色

  唐山的许多陶瓷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研发投入不足,出现偷技术、产品同质化、技术纠纷多等现象,核心竞争力不强。对陶瓷产品来说,出色的设计意味着高额的附加值。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目前唐山陶瓷业技术和工艺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在设计上却存在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企业重规模、重产量而不重视产品设计,只满足于模仿和抄袭,设计理念盲目跟风,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产品缺乏创新性和时尚性,产品只能走低端路线。而目前低端市场已经饱和,高端市场却往往被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所占据,唐山大多陶瓷企业贴牌生产的原因也在于此。

  4、企业品牌意识淡薄、自主品牌缺乏

  在品牌竞争方面,唐山陶瓷企业大多数品牌意识不强,信息化程度较低,没有自己的突出特点,使得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差,导致产品总徘徊在低价格水平的层面上,难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而且陶瓷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除惠达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他陶瓷品牌大多知名度不高,形成只有塔尖一线品牌,缺乏塔身和塔基二、三线品牌烘托的局面。其他一些较小规模的陶瓷企业基本上依靠贴牌生存,在国内外基本上没有市场,充当“加工厂”的角色,赚取加工费,利润很低。

  5、唐山陶瓷面临一系列技术贸易壁垒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TBT已经成为制约唐山陶瓷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检验检疫合格性评定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标签和包装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自2007年5月20日起,欧盟委员会对于不符合《关于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的性能标准与合格声明》的瓷器制品将禁止生产和进口。从2007年开始,美国提出,要求先检验检疫,提前出具陶瓷CE证书,验完证书再出口。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产品包装和标签的卫生和循环使用等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要求唐山陶瓷不断的提高其产品技术和质量,以便能适应国外的一系列标准。

  三、促进唐山陶瓷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业部署,摆脱资源约束的掣肘

  唐山陶瓷由于受到各种资源的约束和环保的压力,导致其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价格竞争力优势有所下降。资源约束中最为关键的是陶瓷原材料——砂土面临枯竭,以及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优化唐山陶瓷的产业部署,使唐山陶瓷走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发展路线。将研发、设计、工艺、营销等高端环节部署在唐山,利用其靠近北京、天津的独特区位优势,以便充分利用大都市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

  离河北不远的河南、山西、辽宁等省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其土质也适合进行陶瓷生产,并且其土地成本较唐山低廉,在政策上当地政府也比较支持。如果将生产制造基地部署在这些地区,不仅可以节省原材料、能源及土地的成本,而且人力资源的成本也可以大幅度缩减。唐山陶瓷采取“总部—制造基地”分离

  的优化部署模式,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臵,从而不断提高唐山陶瓷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型。

  2、建立陶瓷企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唐山政府应制定振兴唐山陶瓷产业、打造北方瓷都的规划,扶持一批重点企业,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促其做大做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陶瓷行业进一步集中,建立专门的陶瓷研发基地,在提高效益的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保证唐山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唐山陶瓷企业应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设计特色,采用新技术、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档次。

  对于日用陶瓷而言,骨瓷含铅,铅对人体有害,铅镉溶出量已成为日用骨质瓷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不仅出口要求检测铅镉溶出量,而且国内产品也加强了检测,因此只能加快研发和推广无铅替代材料。目前“,红玫瑰”骨质瓷已实现100%无铅生产,并顺利销往欧美国家。对于卫生陶瓷而言,人们对卫生陶瓷的需求也由过去注重品牌、外观、颜色等逐步向注重卫生洁具是否节水、是否抗菌等方面转变。因此,生产健康、绿色环保产品也是陶瓷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强化品牌意识,锻造唐山陶瓷品牌

  专门“做工厂”或专门“做品牌”都是获取利润的好方法。贴牌生产可以有效的规避技术研发的风险、广告宣传的风险,市场销售的风险;专门“做品牌”规避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和技术工艺更新时资产无形贬值的风险。一些小的陶瓷企业可以在贴牌生产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而唐山规模比较地陶瓷企业就应该不断提高研发力度,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引进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逐步实现由OEM向ODM(代设计),直至OBM(自主品牌)的转变。开发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品牌做大作强,赚取更高的利润。

  4、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引入网络营销,拓宽出口渠道

  唐山陶瓷企业应充分利用广交会、上海卫浴展以及国外知名展会等来扩大自己的营销。同时,要积极引入并努力完善网络等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借以开辟多元的国际市场。唐山陶瓷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网站:(1)分考虑国外客户的相关需求,网站网页均需用中文、英文双语制作。(2)网站的路径设臵尽量明确,从而使消费者尽量短时间内获取所需商品的信息。(3)充分挖掘网路的互动功能,利用BBS或E-mail网上征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给消费者网上展示陶艺制作

  与设计空间,并为消费者提供线上售后服务,以此来获取消费者的第一手需求信息,提高营销的针对性与成功率。唐山陶瓷网站大多以产品展示和推销为主,忽视了消费者在营销中的主导作用,造成事倍功半。陶瓷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网站功能,发挥消费者在营销中的主导功能。

  参考文献

  [1]吴

  卫

  华,王

  黔

  平.唐

  山

  陶

  瓷

  产

  业

  发

  展

  的现

  状

  与

  建

  议[J].陶瓷,2007(12).[2]徐鹏俊,赵淑忠.唐山卫生陶瓷出口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陶瓷,2007(06).[3]俞康泰.唐山陶瓷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制造到创新[J].陶瓷,2008(02).

篇三: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德化陶瓷工艺创新的几点建议

  陶瓷雕塑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上,作为一种独具品格的艺术形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丰富,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材质和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出现。陶瓷雕塑发展到现代,陶塑以广东石湾最有代表性,瓷塑则以福建德化最具艺术特色。福建德化的瓷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代陶瓷巨匠何朝宗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德化瓷塑在历史上的地位,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色的瓷塑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化的瓷塑艺术匠师们以辛勤的劳作和创造的智慧,构筑了独特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德化陶瓷工艺的发展历史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装饰手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迨至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被称作是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跃居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净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浓郁艳丽的新风格,开创了德化窑彩的新纪元。如今的德化瓷雕采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生产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这些神态各异的造型,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2对德化陶瓷工艺创新的建议

  2.1既要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又要有所创新。中国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继承借鉴不是照

  搬,不是拿来,而是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吸收传统精华并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产品创新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另一个则是制作工艺上的创新,即运用现有的制作工艺做出有新意的产品。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理解和发扬传统艺术,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下一番苦功,认真地去临摹分析;去芜存菁,认清传统艺术精华之所在,在创作实践加以吸收和消化。德化瓷要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不断创新。创作的作品题材要广泛,创意要深刻,在造型、釉艺装饰等方面力求有所突破,为德化瓷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2.2充分展示德化陶瓷的艺术表现力。通常人们从艺术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在产品中得到“用”的满足,艺术品和产品分别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提供给人们。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着眼于“用”的功能,更在于追求更多的“附加值”,其中艺术化和美的享受是必不可少的。从一些陶瓷艺术设计作品和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陶瓷自身独特语言的发挥和表现,并且是其他材料和工艺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陶瓷极强的可塑性、丰富多变的装饰手法和只有通过“火”才能达到的境界,是陶瓷艺术区别其它艺术最重要的特征。艺术风格应突出严谨而豪放的特征。从整体气势来看应是很放得开的;而细部关键之处的刻划应很深入、很精到,能放能收,收放结合,以写实手法为基础,结合概括和变形的处理,融会贯通,整体和谐。

  2.3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与绿色设计。21世纪的人们将寻求返璞归真,并尝试与大自然的融合。陶瓷是大量利用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在原料加工、产品生产以及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现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对于天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是陶瓷行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也是设计工艺师思考和亟待着手的工作。为此,工艺师们应努力学习陶瓷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和烧成技术,分析和认识德化瓷质的特点,加以选择和利用,充分发挥材料的表现力,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4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近年来,德化陶瓷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往往是“只重视生孩子,不重视取名字”,品牌仍是德化陶瓷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发展德化陶瓷业,必须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专利意识,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德化特色的陶瓷知名品牌,提高德化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制订奖励措施,对被评为国家(或福建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的陶瓷企业给予重奖,擦亮德化陶瓷的金字招牌。二是要组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创作一批陶瓷精品,打入国际艺术殿堂,角逐艺术创作奖项,参与精品公开拍卖,扩大“中国白”、“中华红”、“宝石釉”等陶瓷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要按照“做好小产品,占领大市场,塑造名品牌”的发展思路,走经营品牌路子,逐步实现由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转变,形成产品、企业与区域三种品牌的良性互动。最后,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好陶瓷版权登记,提高德化陶瓷的含金量。

篇四: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我国陶瓷业现状SWOT分析及建议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陶瓷行业发展迅猛,由陶瓷生产古国发展成为世界陶瓷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近年来,我国陶瓷产区各级政府对其大力支持,国内市场一片火热,而在国际上,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欧洲各国对我国陶瓷实行反倾销,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对陶瓷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中国的陶瓷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对陶瓷业现状进行swot分析,并依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文化底蕴

  创新

  产业链

  中小企业融资

  低碳发展

  一、我国陶瓷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与国外陶瓷产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明显优势。

  1、陶瓷业的历史优势

  中国是陶瓷古国,在陶瓷业长达几千年悠久发展历程中,良好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陶瓷业薪火相传的根源。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陶瓷工艺日渐形成完整的体系。现今结合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出品的瓷器样式多样,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同时传统的陶瓷文化也得到很好地继承,对如今的陶瓷业发展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如今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陶瓷文化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也挖掘出更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

  --2、陶瓷业的创新优势

  创新是不断推动各产业进步的不竭源泉,对于陶瓷这个一直以传统工艺闻名的产业,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是应该注重创新。因为我国陶瓷传统文化丰富,所以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并且创新空间也极为广阔。一方面在陶瓷的用途上,于原有的日用瓷、艺术瓷等基础上创新发展出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等新型产品,满足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现如今陶瓷品将不再仅仅是艺术品,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我国注重发展高新技术陶瓷。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下,该产业提高对高新技术开发的重视,新型高新技术陶瓷产业正在崛起,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陶瓷市场潜力巨大,新技术也让陶瓷业如同新兴产业充满活力。

  3、陶瓷业的市场优势

  我国的陶瓷产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份,其他地区对陶瓷制品需求较多,日用瓷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的需求长期存在。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升温,对建筑陶瓷的需求显著上升,这也成为陶瓷业迅猛发展的一大契机,因而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物美价廉、种类丰富,并且中国传统工艺的瓷器早已驰名海外、影响深远,对外国普通购买者或艺术投资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4、陶瓷业的政策优势

  国家一再放宽对于民族手工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陶--

  --瓷产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有利的优势。

  第一,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将在财税、投融资、市场准入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陶瓷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也将迎来发展的良机。第二,调整相关产业政策。房地产与陶瓷产业息息相关,而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目标是降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化,如果能够挤掉房地产泡沫,对建陶行业也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制定了出口退税政策。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加大商品的贸易输出,而我国陶瓷产品对外出口量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但关税使得陶瓷成本上升,因而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受限,所以国家新指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将有力推动陶瓷产品的出口。

  二、我国陶瓷业发展的消极因素

  陶瓷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影响其发展壮大的短板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链不健全

  陶瓷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环离不开陶瓷产业链的发展,以陶瓷生产制造为中心,聚集和发展了上下游的相关配套产业,陶机、物流、研发、培训、化工料、广告、设计等产业的迅速成立与完备,数量众多的陶瓷企业聚集在一起,扩大生产规模、产生集群效应,吸引更多的公司和企业进驻、入资,拓展市场辐射范围、降低成本、节省开支,从而做到相互合作、互利共--

  --赢。但是近年来,陶瓷产业链的瓶颈问题也日益显现。各大陶瓷产区原有的配套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滞后,已不能满足陶瓷发展的需要。陶机陈旧、物流紧张、研发经费不足、设计老套、旅游的带动力低等亟待解决。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产业链也需要有所创新发展。中国陶瓷对外出口依赖性强,对外的联系、服务中介机构有待完善,国际市场开发战略有待建立。

  2、产品低质化、低利润

  陶瓷生产企业大多还是采用原有的生产模式,产品老式,产品更新慢,利润多用在改善条件、扩大生产规模上,而不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对产品的研发力不足,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比外国产品技术上落后,也不新颖,很难受到买家的亲睐。同时,这样的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加上价格便宜,易导致国外的反倾销调查。

  3、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管理水平低下

  虽然中国陶瓷的高端产品很多,但是大多走的是低端路线,相对的高端也只是停留在精包装上。自九十年代中后期,建陶业就出现了一个怪胎——贴牌现象,殊不知这样正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同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多企业无意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长此以往,企业发展的道路愈走愈窄。同时,由于陶瓷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在发展规模和经营管理上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中小企业居多,所以融资方面比较困难,在规模上处于劣势;此外,私营企业家族式经营特征较为明显,而管理者通常受其自身管理素质、意识等的约束,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与国际先进--

  --管理水平相比,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些较为保守的企业急需创建一支优秀而稳定的国际市场营销团队,帮助各企业打入国际市场。

  三、我国陶瓷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下陶瓷业在面对社会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加入wto组织对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开放,贸易限制和壁垒逐渐减少,对于陶瓷业来说,增加出口、拓宽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国际品牌等都给陶瓷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国内市场对外国企业的开放好比引狼入室,舶来品的冲击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蚕食着本国企业的原油市场。对此也只有加强自有品牌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才能与狼共舞、各施其能,这些都向我国的陶瓷业提出挑战。

  1、陶瓷业的机遇

  (1)需求的增长。中国和世界地区需求量大,在我国产区以外的中西部,非洲、南亚、南美等地区和国家因技术、资源、社会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缺失陶瓷产品。而且,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上升,需求不断增长,世界经济虽然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整体上还是保持着增长势头。

  (2)政策支持。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财税、融资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颁布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将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同时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

  --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还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是陶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各种政策的帮助下,陶瓷业的发展历经瓶颈期后将会焕发第二春。

  (3)网销模式的引入。随着中国的网购制度的逐步完善,人们的购物方式正发生着变化,陶瓷的销售也应适应这一社会变革,网销也不失为陶瓷业的一大销售战略。

  2、陶瓷业面临的挑战

  (1)资源环境制约。在陶瓷的产业的发展中,能源消耗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生产过程中,只能采取高能耗—低附加值—无资金改造—高耗能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而这种模式能耗成本在陶瓷生产成本所占比例高达30%以上,以致于产业效益低下,对于小微型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深远。而且,高耗能也导致了能源不足,能源供应紧张。在景德镇,由于煤气供应不足,一些陶瓷企业的正常生产被完全打乱,甚至停产,政府虽积极应对,燃气紧张依然长期存在。高耗能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和高排放。在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些都显得格格不入,2011年12月,财政部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为陶瓷行业的现行发展敲响了警钟,发展“绿色陶瓷”刻不容缓。

  --

  --(2)宏观经济环境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上升,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使得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内的通货膨胀导致陶瓷产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高,造成现今陶瓷业大面积停窑减产的局面。

  (3)丰富替代品的竞争压力。陶瓷产品替代品的丰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陶瓷产品存在不便于运输、保管,使用中易破碎,不适合一次性使用等缺点很容易被其他替代品所取代,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和特殊塑料用具等替代品给陶瓷业带来不小的威胁。

  四、针对我国陶瓷业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于陶瓷业劣势和威胁等问题的分析,下面提出几点关于今后发展的建议。

  第一,逐步健全完善陶瓷产业链,加强陶瓷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内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举办博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同时带动产区内旅游业的发展;对外,施行国际市场开发战略,让产业链得到延伸与完备。

  第二,产品的更新、研发要时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抓住商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应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先进陶瓷企业的学习,打造知名品牌,走高端路线。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走新型发展道路。

  第三,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更换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改革生--

  --产模式,转换发展思路,发展“绿色陶瓷”,摒弃传统的发展思路,同时,加大对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力度,不破坏国家“两型”型社会的建设。

  第四,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传统的小作坊、小企业无法抵御市场经济市场的冲击,只有合并小企业,互相吞并,实行强强联合才能适应现代市场,抵御金融危机。管理上也要与国家先进管理水平接轨,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化,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能安于现状。同时建立国际销售团队,努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总之,陶瓷业作为传统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优势必然大于劣势,而使之能充满活力的是对陶瓷业的创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陶瓷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必将引领陶瓷业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璨:低碳经济下陶瓷产业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2(7).[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j].中国金融家,2012(2).[3]熊军、吴庆文:景德镇民营陶瓷企业发展特点及其探讨[j].中国陶瓷工业,2005(8).[4]王人杰:新形势下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

篇五: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作者:田雪冬

  摘要:近年来,我国陶瓷产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陶瓷产业的整体发展在体制、工艺技术、品牌创造和维护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指出了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在政策扶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陶瓷产业

  品牌

  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陶瓷企业深化改革,积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比起日本、韩国和欧美的陶瓷,中国陶瓷无论在器型的设计、造型、画面、花样还是烧制方面都落伍了,必需寻求对策加以解决。鉴于此,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的前提下,指出了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在政策扶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1、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主要表现在:

  1.1门类齐全的陶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建筑瓷、卫生瓷、日用瓷、工艺美术瓷以及工业特种瓷为主的产业体系,其中传统的工艺技术瓷独具特色,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例如唐山陶瓷“三绝”:喷彩、雕金和曜变釉。中国陶瓷已经从五大古代名窑发展到十大产区,而且这十大产区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象山东淄博的滑石瓷、鲁光瓷、鲁青瓷、新古瓷、精石器、高石英瓷。另外,与陶瓷产业配套的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如陶瓷机械、耐火材料及花纸等配套产业在众多高校中都有与之相关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2具备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陶瓷生产企业

  通过股份制改革,陶瓷行业内企业所有制结构得以重组,优胜劣汰。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尤其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注入,为陶瓷企业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许多具有竞争实力的陶瓷企业集团。

  1.3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

  品牌战略在陶瓷行业得到了有效实施,一批著名的陶瓷品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例如,“海格雷”、“红玫瑰”、“隆达”等品牌属于中国陶瓷十强品牌,“皇冠”“耿瓷”等品牌属于全国驰名商标,其中“红玫瑰”骨质瓷先后被香港和澳门选为官邸用瓷,五十周年国庆中南海用瓷。随着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的不断提升,著名品牌陶瓷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而且在欧美、东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55多个国家和地区。

  1.4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技术是陶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各陶瓷企业均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对技术研究的投资力度,建立与生产相配套的研发中心,强化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目前,已经有众多陶瓷企业获得了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2、我国陶瓷产业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2.1部分陶瓷企业大而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

  目前,我国陶瓷行业仍存在一些大而不强的企业,其中一部分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陶瓷企业,这些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让然延续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跟得上当前市场激烈竞争的步伐;另一部分是竞争优势定位不明确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往往质量不精且附加值低。因此,经营机制僵化和竞争优势定位不明确是导致部分陶瓷企业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也是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2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落后产能仍然存在

  虽然很多陶瓷企业将自主技术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但是技术创新的力度仍然有所欠缺,部分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仍在企业中存在。具体来讲,一是技术装备落后。二是利用新技术的能力不够。原料标准化欠缺,导致产品参差不齐;没普遍采用天然气、液化气、电烧,导致工艺水平差。由于缺乏合适的人才,一些新技术难以在生产中得有充分有效的利用;三是产品缺乏创意,个性陶瓷发展不快,在日用陶瓷如厨卫等大众化用品上。和国外相比还普遍存在样式落后等问题。创意在陶瓷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构成产品核心竞争能力的要素之一,然而国内大多陶瓷企业在这点远远落后于世界著名的陶瓷生产企业。

  2.3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企业品牌意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陶瓷生产企业产品同质化问题较重,消费者往往在几个品牌陶瓷之间都能看到几乎相同的产品。在山东淄博,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陶业诞生了一个怪胎——贴牌现象,殊不知其正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同一规格的淄博瓷砖,广东的利润就比淄博的高30%左右。如果企业不进行自己品牌的创造,那么其将来的发展道路就会变得愈加狭窄。

  2.4能源消费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大

  众所周知,陶瓷企业组织生产离不开天然气、煤、电等能源。在当前环境下,陶瓷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如果产品质量得不到改善,那么企业利润将会被削掉一大部分;另一方面,一些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陶瓷生产企业可能不再符合国家行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淘汰,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

  2.5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景气,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以下不利影响:首先,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市场开拓困难;其次,国际能源价格上升,导致陶瓷生产成本上升,如骨质瓷生产所需的骨炭价格已由2007年的3000元/吨上升到目前的7800元/吨,上升幅度非常大;再次,出口退税下降和人民币升值,造成企业利润的进一步降低。

  3、发展我国陶瓷产业的对策建议

  3.1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

  由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国内许多主要的陶瓷产区均是在优惠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广东佛山市遵循“赶走污染,做强陶都”的原则,制定了《佛山市陶瓷产业扶优扶强若干政策措施》、《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导方案》和《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三个政策性指导文件,推进了当地陶瓷产业由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的跃进,实现了由“加工、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会展、营销”的过渡,政策支持效果良好;广西北流市制定和实施了《陶瓷产业发展奖励办法》、《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市财政每年拨付2000万专项资金支持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可见,政府政策的扶持能够有效地引导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推动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本地区陶瓷产业的不断发展。

  3.2推动陶瓷产业结构的优化

  当国有陶瓷企业遭遇困难的时候,国外陶瓷企业却风景这边独好。对比让人清醒。实现陶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改革力度,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校企合作等方式引进最新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内资源的有

  摘要:本文以国内常用结构计算软件PKPM05版建模计算,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对地震高烈度区的高

  层建筑的抗倾覆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基础

  抗倾覆

  一、概

  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第4.2.4条规定: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脱离区(零应力区);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脱离区(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一般来说,基础底面出现零应力区或零应力区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的工程实例并不多见,6度及7度区基本无此现象的出现,因此关于规范对此的要求往往不够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下边结合两个工程实例来说明当高宽比过大的高层建筑基础出现零应力区时的处理办法,以对高层建筑的基础抗倾覆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工程实例:

  工程一:某高层住宅楼,17N剪力墙结构,高54.5m,宽11.3m,高宽比4.8,地震烈度:8度(0.3g)。一层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由计算结果可知,过大的地震力和过大的高宽比是导致建筑物基础抗倾覆计算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原因,52.10%的零应力区远大于规范要求的15%。我们对建筑做如下调整:将地下室沿Y方向各外扩3米,再进行计算后与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我们从计算结果对比看到,外阔了地下室,减小了高宽比,对建筑物的抗倾覆力矩有着显著的提高,从而保证基底零应力区不大于规范所规定的15%的限值。但不是每一个工程都可以将地下室外阔以减少建筑物的高宽比的,下边结合另外一个工程的计算来探讨基础抗倾覆的问题。

  工程二:某高层住宅,17层剪力墙结构,高51.5m,宽11.6m-15.85m不等,大部分宽度为11.6m,高宽比4.7,地震烈度:8度(0.3g)。地下室平面图如下图所示:

  初次计算时按建筑门窗洞口尺寸开洞计算,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零应力区面积大于规范规定的15%限值,查剪重比亦可知。由于结构整体刚度较大以至地震力比较大,下边从减少结构整体刚度以减小地震力的方式来控制基础零应力区的面积,做法主要有:减少横墙的数量或开设结构洞,减小墙长。经细部调整,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对比发现,通过削弱结构Y方向的刚度,使得Y方向的地震力及倾覆弯矩明显下降,而使结构基础的零应力区面积大大减少。

  三、小

  结:

  1、高烈度地震区(8度及以上)的高层建筑物,设计人员应注意检查建筑物基础是否出现零应力区,其面积是否超过规范的规定,零应力区面积应严格控制;

  2、8度不适宜设计板式高层,建筑物的高宽比应尽量控制以避免基础倾覆问题的出现,建筑方案确定时,宜采取塔楼的设计方案,建筑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基础零应力区的出现且面积较大时,可以采取外扩地下室或底部一~两层的方式减少建筑物的高宽比,减少建筑物的高宽比是提高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最为有效及简便的方法;

  4、当无法外扩建筑物底部时,通过削弱建筑物的横向刚度(减少剪力墙或开设结构洞)以减少地震力带来的倾覆力矩也是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比较烦琐,削弱结构刚度的同时应保证结构的位移、周期等满足规范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耐心的去做细部调整并不断尝试;

  5、加大筏板基础外挑宽度亦可减少或消除基础的零应力区。

  摘要:结合杭州市某时代商品房高层建筑,地上25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53128m2。分析了高层施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高层施工组织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层综合楼

  管理体制

  组织

  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在以往--的组织施工中,组织者的思想比较传统和局限,缺少创新,造成很多工程中的质量缺陷,经济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分析原因影响质量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重建不重管的弊端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没有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对规章制度或技术规范,只是标语式的挂在端上,搞形式,走走过场。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故而操作人员违章操作,事故时有发生,没有严格进行施工程序,为所欲为,是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原因。

  2、手工作业的不合理

  操作人员一般都是务工的农民工,缺少理论知识,传统作业在施工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大型的现代化设备,在业主及监理下不合格的工程大量返工,原材料缺少科学管理造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原材料贮存、堆放,对原有材料的合格率控制不严格,影响工程质量。给公司的经济造成损失,施工进度的控制不明确。导致工期拖延等。

  3、安全措施管理混乱

  安全负责人,有名无实,操作人员缺乏安全保护意思。施工中违章操作,组织者很少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消防设施的虚设,诸多原因留下施工过程中很多隐患,加上周围环境条件,组织人员的水平等,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随着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机械化施工的进入以及计算机在施工中的应用,带动了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重点项目,高层综合楼的施工,对组织者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一个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工程目标的完成,项目组织者如何组织好高层综合楼的施工呢?除了应有的优势条件,在工程施工中,组织者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作为组织管理人员要全面、完整、总体计划,认真执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贯彻《建筑法》从源头抓起,认真落实、组织图纸会审、工程洽商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把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规程抓大局,促局部多管齐下。具体如何实施施工中的操作以土方工程为例:组织人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组织工作。

  (1)施工准备:协同其它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确定施工方案——测量定位方线——方机械车辆的准备——现场清理平整——现场排水降水。熟悉图纸——技术交底——岗位责任制。

  (2)控制挖方标高轴线标高的复核,并作记录。

  (3)基础砼浇筑后基土回填:

  质量评定:执行GBJ201-83规范、GBJ300-88、GBJ301-88规范、GBJl23-88规范。设计变更图纸、文件——测量定位记录——验槽记录——隐弊工程验收记录——质量检查和验收记录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如果以此类推,所用材料有没有出示出厂合格证,化验报告等资料,只有这样从质量方面进行控制,在施工中的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层层把关,组织者从抓质量人手,把施工中的工程质量、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均落到实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组织一个全新组织者的管理水平就会提升到同行业前列。

  3.2建立材料管理制度

  项目组织人员在组织会审图纸、工程洽商工作、编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外,应该从监理单位负责人的管理,实施和建立材料管理制度,杜绝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认真采购执行材料的检验和测试制度,采购材料的责任制,材料的规格、型号、单位和数量,质量标准,应于设计单位和业主的要求相统一,监理是建筑市场的主体要与监理递交出厂合格证、准入证、化验报告等材料方面的相关资料,认真组织严格落实,才能确保工程质量顺利达标。

  (1)安全生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

  组织者要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条例》对操作人员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主导思想,加强管理手段,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纠正违章行为,保证各类机械的安全运行,消防设备齐全,脚手架的搭设、架体和建筑物的拉结,防护拦都要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扣好安全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防患于未燃。

  (2)做好成本控制和进度控制

  高层综合楼施工前根据工程造价,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同时,应考虑成本的控制,应把工程分成若干分项,分部工程,如土方和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进行评估预算成本,利润较高、潜力较大的工程(如装修、装饰工程)尽量降低成本,可又不影响工程质量的途径。确定目标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根据施工内容的多少,施工工期的长短,根据施工的合同,施工目标,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等,有计划的合理发挥成本控制和施工进度控制有机结合,必定会引起质量的长短。

  (3)积极推广先进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

  即使有很好的组织施工,手工操作的滞后仍会影响工程质量的提高,与先进的施工技术不可比拟。又如钢筋工程中很多都是人工处理,生锈的钢筋运用到工程中,施工钢筋和砼结构脱落也会影响质量。只有合理运用的先进施工技术,加上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的引进,即能节省人力,又能降低成本又加快工程进度是当今组织应该采纳的途径之一。

  (4)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根本,保证质量实现工程目标,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应该建立施工管理体系。组织者应经常性培训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提升,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开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工程质量的保证和业务的发展,才能打造精品。

  综上所述,做到认真、负责、树立以质量生存的思想意识,以人为本、合理组织、严格考核、认真履行组织者的职责、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施工管理水平调动操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多的了解市场信息辅以激励机制。这样就能安全组织好高层综合楼的施工。效整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第二,加快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步伐,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强化陶瓷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力;第三,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各种添加剂、色釉料、陶瓷装备及陶瓷机械等配套产业要为陶瓷产业发展服好务,以满足陶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第四,构建陶瓷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各陶瓷主要产地应按照本地区的基本定位,调整陶瓷产业布局,形成具有特色的陶瓷产业园区,具有实力的陶瓷生产研发基地以及具有活力的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3.3推动陶瓷产业内的技术创新

  针对目前部分陶瓷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应该不断推动陶瓷产业内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首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来装备陶瓷企业,争取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注入,在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竞争优势;其次设立各种奖励,鼓励技术创新。再次,可采取设立风险基金的形式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鼓励高端人才以技术形式入股陶瓷生产企业,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竞争优势突出、技术先进的陶瓷企业。

  创新,是一条突围的道路。中国陶瓷最让人感到神秘,或者说吸引人的地方,是“名窑”“名瓷”“名家”“名作”,有了这些内涵,就等于赋予陶瓷产品以极丰富的文化艺术品味和极高的价值。这些年我国也创造了不少新的科技含量很高的陶瓷产品,如抗菌陶瓷、水果磨器、新古瓷、贝瓷、小模花纸瓷、釉中彩等,它们

  为中国陶瓷开创出升级换代的道路。

  3.4构建健全的陶瓷产业服务体系

  健全的陶瓷产业服务体系是推进陶瓷产业有效发展的有力保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规划建设陶瓷产业的物流中心。二是推动陶瓷物流企业的发展。以现有主要物流企业为基础,以股份制的形式推进一批专业陶瓷物流企业的建立和运营,针对陶瓷产品易碎、易磨损的特点,创新流通业态;三是加强陶瓷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协会在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自律作用,有助于陶瓷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有助于规范陶瓷企业的行为,实现企业之间的公平、合理竞争。

  综上所述,我国陶瓷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体制、工艺技术、品牌创造和维护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强化政策扶持,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目标定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健全陶瓷产业服务体系,努力开拓我国陶瓷产品的国际市场,推进陶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摘要:中高层住宅形式仍然是未来我国大城市住宅建设中的主流。文章围绕高层建筑结构,针对梁式转换层施工的模板和支撑体系、钢筋的连接和绑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等三大分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

  转换层

  施工

  技术

  1、引

  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多用途方向发展,由于建筑物各部分使用功能和要求不同,对建筑物结构形式、柱网布置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目前,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在国内应用虽然很多,也在施工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但总体来说,都不够深入和全面。本课题是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施工技术研究,力求为以后的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积累一定的经验,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2、转换层概述

  由于高层建筑下部结构受力较大,上部结构受力较小,正常合理的布置应是下部柱网密、墙多,上部柱网疏、墙少。这样建筑功能要求就与常规结构布置之间产生了矛盾。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就是转换层。按转换层所实现的结构转换可分为三类。上、下层结构类型的转换:这种转换层广泛应用于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将上部剪力墙转化为下部的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上、下层柱网、轴线改变:转换层上、下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转换层使下层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位置:即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轴线错开,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

  实际工程应用中转换层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转换层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梁式、柑架式、空腹析架式、箱式和板式。从跨数上,可分为单跨、双跨及多跨;从转换梁结构采用材料上,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钢结构等。

  3、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模板工程技术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施工技术的基本属性和特点,这就是条件的多变性、参数的难控性和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模板装置的设置和装拆设计及模板装置的使用和周转设计。本文主要研究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因此对模板装置的使用和周转设计不作详细探讨。

  3.1斜撑的施工要点

  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45度角设置,排距沿柱面竖向为1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2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3.3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

  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

  (1)用中Φ48×3.5碗扣式脚手钢管搭设排架作为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可调支托安放于钢管支撑顶端,再把小中48×3.5钢管安放在可调支托上,碗扣式钢管立柱承受的是轴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载特别大,用钢管碗扣脚手架做支撑最关键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出现模板支撑倒塌事故,否则损失和影响极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维间距均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仍须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证措施。利用转换结构区域的边缘构件如框架柱,剪力墙卸失一部分荷载。中间部分用钢管与柱子锁紧。

  (2)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要检查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扣件符合

  《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要求。

  (3)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参照公司的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执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4、钢筋的连接和绑扎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钢筋用量大、型号多;转换梁截面大,梁上下钢筋布置错综复杂。准确放样与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连接和绑扎尤为重要。

  4.1钢筋翻样与下料

  转换大梁的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两梁相交的柱节点区上下共有几十层上百根主筋在此“相聚”,加上腰筋、柱筋等,主筋还须弯起锚固,众筋“抢位”现象十分突出。任何一根主筋的就位错误,均会造成大量的返工。因此,准确地翻样和下料是钢筋顺利施工的前提。

  (1)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握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翻样时要结合实际并考虑方便施工。

  (2)一般设计转换大梁的主筋在柱节点区均弯起锚固,施工难度大。底筋的最下一排主筋尽量靠柱边上弯25d,其余主筋全部取销弯锚,负筋亦不起弯,均伸至弯起筋即可(柱截面大,锚固长度满足要求)。这样一来,增大了节点空间,为混凝土的灌注和振捣提供了条件。

  (3)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要求设置在跨中1/3跨长内,下部主筋接头要求设在靠近支座1/3跨长内。由于梁内主筋多,主筋下料时,必须考虑并调整好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以保证主筋的焊接接头相互错开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4]为方便钢筋的安装就位,满足上述规范要求,必须对所有梁主筋按就位顺序进行编号。

  (5)梁箍筋大,下料时要注意对焊接头位置,避免接头出现在箍筋的弯折处。

  4.2各部位钢筋连接方式

  转换层中钢筋的种类繁多,不同位置钢筋受力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位应综合受力情况、施工难度、经济效益等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1)转换层大梁的主筋是转换层中最重要的受力单元,应采用最可靠且对钢筋无损害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冷挤压连接法。

  (2)转换层柱钢筋、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

  (3)转换层主梁腰筋及箍筋、联系梁主筋、板钢筋一般采用闪光焊接。

  (4)其他受力较次要部位,如联系梁架力筋及箍筋可采用绑扎连接。

  5、混凝土浇筑技术

  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00mm。每层间隔时间1.5-2h。

  (2)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

  (3)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为保证楼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4)泵送施工全过程除了按常规操作外,应注意以下几点:布管及拆管要严格配合施工顺序和施工缝留设要求;泵送过程中,有泵管与溜槽配合,控制泵送冲击力,避免挠动深梁锚固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入模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中心温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温度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内容之一。

  6、结

  语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施工技术,重点对梁式转换层施工的三大分项:模板和支撑体系、钢筋的连接和绑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随着现代高层建筑平面复杂多样化,在对转换层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摘要:本文从工程量清单招标应该注意的问题入手,论述了在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投标报价、评标工作。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招投标

  造价管理

  1、前

  言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时,招标人依据工程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要求,以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规定,为投标人提供实物工程量项目和技术性措施项目的数量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七部委第12号令《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及一些相关条例的出台,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依法招投标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工程量清单招标是招投标发展到一定水平,为推进和完善招投标制度、改进行政监督机制、引导招投标向市场经济过渡,进而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所采取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方式。

  2、工程量清单招标需注意的问题

  2.1提高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

  工程量清单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招标投标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从招标投标开始,直至竣工结算为止,双方进行核算、处理经济关系、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数量依据。因此工程量清单在招投标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工程量清单质量低劣、计算不准确,会给招、投标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纠纷。因此,如何提高工程量清单的质量是摆在清单编制人员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熟悉《规范》内容,避免重、漏项

  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首先应做到不重项、漏项,因为重项、漏项会加大招标人的工程量风险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由于《规范》中清单项目的综合性很强,有些项目综合了好几个子目的内容,如木装饰墙面综合了龙骨、基层、面层、压条、防护、油漆等的内容,因此编制人在编制清单时要根据设计要求仔细分项。在列项计算工程量之前应先熟悉《规范》中各项目的工程内容,同时应熟悉图纸内容,根据《规范》和图纸及施工方案快速、准确列项,使清单项目名称具体化、项目划分清晰,以便于投标人报价。除了要熟悉清单项目的工程内容外,还应仔细区分清单中分部分项工程项目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等各项费用的组成、内容,避免重复计算。

  (2)准确进行特征描述

  特征描述不清楚是目前工程量清单编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应引起清单编制人员的重视,因为特征描述不清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投标企业报价时不必要的失误,造成报价不准。影响招标的工作质量,还可能埋下争议和索赔的隐患。

  例如,某安置小区住宅楼清单招标,对屋面聚苯板保温描述时。没有提到保温板的密度,施工单位在报价时按10kg/m3即130元/m3报价,但施工中监理要求采用符合规范的30k/m3的保温板,结算时施工单位提出索赔。但拿不出清单要求密度的证据,甲方认为就是按规范要求的。施工单位报价低是为了低价中标而采取的策略,因此拒绝赔偿。施工单位因此一项损失23450元。

  当然,要把所有的特征都描述清楚工作量太大,如混凝土矩形梁,《规范》规定要描述梁底标高,梁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试想一下,在一个大型公共建筑里有多少梁需要描述?就算《规范》解释里又补充说只描述主梁的特征,工作量仍然很大。因此,在具体编制时,我们可以对报价有影响的特征重点描述、详细描述,无影响的简单、粗略描述,如梁底标高主要要影响到措施费问题。可描述为层高3.6米以内和层高3.6米以上的梁,而梁的截面对报价影响不大,可简单描述为:梁截面详施工图。

  总之,项目特征描述是工程量清单的一个重要内容,清单编制人员应不厌其烦,将特征描述清楚,以保证投标人准确报价,避免造价纠纷。

  (3)掌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原则

  工程量清单应当依据招标文件、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现场条件、各种操作规范、标准和《规范》进行编制,编制过程应当遵循“四统一”原则,即“统一项目编码、统一项目名称、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规范》规定:工程量清单应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编制。编制原则和编制人的规定主要目的是为所有的投标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条件,切不可让投标人自己编清单来报价。

  (4)正确计算工程量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后,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量只是报价的基础,而结算时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为准。因此,很多清单编制人员对以为工程量计算准确性方面要求降低了,计算粗略、甚至错误较多,这也是目前工程量清单编制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

  其实实行清单计价后,工程量计算的要求不是低了,反而更高了,因为工程量计算是工程量清单编制

  工作的核心内容,工程量计算不正确,可能带来下列问题:

  1)工程量计算错误如果被投标人发现和利用,则会给业主带来损失,投标人如果发现工程量计算错误,可能会采取不平衡报价等手段达到中标后在工程实施中多收钱的目的。还可能提出索赔,例如,由于工程量增加,承包商的措施费不够开支,可能要求业主赔偿。

  2)工程量的错误还会增加工程变更价款的处理难度。《规范》4.0.9规定:由于工程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增加或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这就使得工程师不得不和业主以及承包商助商确定新的单价,对变更工程进行计价。

  3)工程量的错误还会造成投资控制的困难。如某配套的公园,由于工程量计算不准确,使得合同价为420万,而结算价竟为六百八十万元。因此,正确计算工程量是保证工程量清单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才能保证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呢?

  ①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

  这里的规则是指《规范》上的规则即清单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而不是选定的定额上的规则即计价工程量的规则,由于受传统计价方式的影响,造价人员容易混淆用两种规则,这就要求造价人员熟悉两种不同的工程量及两种不同规则的区别,以保证准确计算清单工程量。

  ②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原则、方法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造价领域的一些工作者就提出了工程量计算的原则、方法,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建筑结构由最初的砖混为主发展到如今的框架、框剪、钢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并存,工程量计算规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方法在如今看来不再适用,但其思路、精髓仍值得我们借鉴,仍有助于快速、准确计算清单工程量。如:统筹法计算工程量,虽然在全框架结构里。没法“利用基数,连续计算”,但我们仍然应“统筹程序,合理安排”、“一次算出,多次使用”、“结合实际,灵活机动”。

  为了加快计算速度,避免重复计算或漏算,在计算工程量时除了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方法外,还应根据图纸、计算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计算顺序。目前,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的项目一般还是要设标底,只是标底不再作为评定中标价的唯一依据,标底也不再保密,可在招标文件中公开,作为投标价的最高上限,又称拦标价或招标控制价,报价超过标底作为废标处理。因此,招标人除了要编制工程量清单外,还要计算标底,那么就还得根据计算标底所采用的定额计算标底工程量。所以,招标人的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先计算标底工程量,然后根据清单项目的综合性将标底项目进行整合,标底工程量计算规则与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一样的。就将标底工程量作为清单工程量。但必须记住一个清单只能有一个工程量;工程量计算是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清单的质量,因此清单编制人员应认真、细致计算工程量。

  (5)认真校核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清单编制完成后,除编制人要反复校核外,还必须有其他人审核。工程量清单审核的内容主要有:清单项目是否重项、漏项,项目特征描述是否准确、完整,工程量计算是否有误,清单编码是否正确等。

  (6)提高设计文件深度

  图纸设计深度是影响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清单编制质量,还应从提高设计文件的质量方面人手,设计文件的深度应能满足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需要。

  清单编制人员在编制过程中如发现设计图纸不够详细。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提出,在招标前完善图纸,提高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精度,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纠纷。

  3、总

  结

  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可以增强《招投标法》的可操作性,引导施工企业开展公平合理的价格竞

  争,促进工程建设招投标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工程造价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真正营造一个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市场竞争机制与市场竞争环境。

  摘要:21世纪将是建筑智能化时代,本文对智能建筑的实施流程作了简要论述,使业主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智能化建筑的管理。

  关键词:智能化

  流程

  实施

  工程管理

  1、概

  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集各种现代高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大厦目前已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的具体象征,也是各大跨国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形象标志,因而建设智能大厦已成为新世纪的开发热点。

  我国智能建筑始建于90年代,起步较晚,但却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相继建成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化的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建筑是高技术的结晶、系统集成商、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房地产开发商。智能建筑是高技术的结晶,既是技术密集型建筑,也是资金密集型建筑,它的设计和施工都不能照搬传统建筑的方法,需要有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和承建商。

  2、智能建筑的实施流程

  2.1客观独立的市场需求分析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建筑物就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是推动和促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目前国情下,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中,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客户暂时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了解客户需求,是有效进行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目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工程建设的环节中,由专业顾问公司进行需求分析。顾问公司代表业主的利益,根据业主的实际要求,结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招标文件和监管工程的实施过程。顾问公司通过编制技术规格书规定系统技术性能,对产品选择和实施方案具有否决权但对产品不具备推荐权。

  在合理的工程实施架构里,顾问、设计的角色与承建商、集成商的角色一定要分开。道理很简单,设计者具有工程方案主导能力,并依据设备技术发展,修改设计。另外,每个系统集成商都有既定的合作伙伴即其所代理产品的供应商,他所提供的方案不可避免容易产生不客观的偏向,从而很难产生有利于客户的需求分析。所以,相同公司进行设计和施工,难于得到符合国情的合理方案,容易引起“求高、求全”的浪费。

  2.2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

  方案设计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些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每个工程都不一样,方案书实际早就储存在电脑中,所以十天半个月内即可出炉的方案不能适合于不同建筑的实际需求。

  智能建筑的建设特别应该注意“皮”和“毛”的关系,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应该看到: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和建筑本体之间,建筑本体是“皮”,智能化是“毛”;在楼宇控制系统和机电设备之间,机电设备是“皮”,控制系统是“毛”,如此等等。

  现实中,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所以,建设部专门发文,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为技术而技术”和

  “技术至上”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一点应该成为称职的专业工程师的必要素质。

  2.3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

  系统设计是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它已基本完成各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

  整个系统设计施工图作为日后的招投标工作、深化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2.4弱电承包商的选择是智能建筑设计的重点

  目前智能建筑的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目前国内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4.1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择一个承包商,协调工作由业主完成。

  2.4.2业主将弱电系统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由土建总承包商来作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管理工作。

  2.4.3业主选择一个弱电总承包商协调管理各子系统、分包商,弱电总承包商的工作受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以上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就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而言应是弱电总承包即第三种模式,原因有几个:

  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弱电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在组织机构上设有基建处,有一些负责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往往这些人熟悉的又只是结构、电气、水暖等建筑的常规系统,而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这就难免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对外开放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的麻烦。即使业主能招聘到一些有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员工,但这会使业主的基建班子变得很庞大,而且一旦大楼竣工,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业主单个系统分包的这种办法要求业主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而这又是目前实际情况很难达到的。

  如果由土建总包商来进行弱电系统的分包和管理,应当说,这可以使弱电和其他专业的配合更为紧密。但同样存在着目前土建总承包商缺乏具有智能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而且,以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的模式,设计院负责设计出图,土建总承包商只负责按图施工和现场管理,这就必然与智能建筑的承包商要求具有深化设计能力的标准相冲突。因此,以目前情况看,土建总承包商尚不能达到对弱电方面的技术和施工全面管理的能力。

  由弱电总承包商对整个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趋势。由于一直从事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弱电总承包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班子,这些人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已经具备很强的弱电各子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对关键问题、关键点的把握能力目前,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声称能做建筑智能化的承包商越来越多,在发展的大潮下,难免泥沙俱下,抛开没有“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的班子不说,就是具有“建筑智能化专项”的公司的水平也良莠不齐。选择一个好的弱电总承包商对工程至关重要,这也是最终交工的工程能否达到业主要求的关键。

  2.5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不同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弱电总承包商或各子系统承包商根据优化的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

  2.6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

  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与原设计不符的质量问题。

  系统调试时,集成商获取机电设备厂家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后,就可以组织缩写相关的接口驱动程序。当所有的一次集成系统设备安装完毕、调试成功、提交完备的通用系统接口硬件、符合要求的系统接口软件编制完成,此时一次集成就完成了。

  2.全面的客户培训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必要手段

  由于智能建筑队伍的高速发展,设备及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可能要求物业管理公司不经培训就能熟练地操作系统。所以在系统竣工前后,系统集成商必须对业主的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

  2.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本保证

  智能系统的开通运行是该工程实施成败的重要标志,而智能建筑的业绩、成果、投资回报才是智能工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尽管设备是一流的、质量可靠,但必须有人去维护、保养,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系统维护和运行的队伍和建立具有智能化工程特色的物业管理体系,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名符其实和具有时代特点的智能建筑。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工程总体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总承包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

  摘要:自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许多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许多建筑物结构强度都有所降低,对老化或有病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是提高其耐久行、延长期使用寿命的有效办法。本文介绍了现价段主要的几种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及其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粘钢补强加固法的工程应用,供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结构加固技术

  粘钢补强加固法

  工程应用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常采用的方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改变结构受力加固法、粘钢补强加固法、粘碳纤维布加固法等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加固构筑物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方案的确定要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优秀的加固方案不仅要体现在质量好、造价低、施工便捷,同时还要满足业主最各种使用功能要求。

  1、发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加固技术

  1.1加大截面加固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矿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

  在适筋氛围内,混凝土弯变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增大主筋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用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少。

  1.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用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1.3粘钢补强加固法

  所谓粘钢补强加固技术,就是当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受力不足或由于过度的变形、裂缝儿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时,通过粘结剂(建筑结构胶)将钢筋粘贴到钢筋混凝土构件外部适应位置来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

  或正常使用要求的一项技术措施。

  粘钢加固技术与传统加固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胶粘剂硬化时间短。一般构件加固33d后即可使用,加固时不必影响使用或少影响使用,只需卸除构件承担的全部或部分荷载。施工工期很短,特别适用于应急的加固工程。

  (2)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只需对被加固构件的表面进行处理,用粘结剂将钢筋与之牢固地粘接成一个整体,就能使钢板与原构件很好地共同工作,且不需特殊设备,所需劳动力少,易于操作。

  (3)胶粘剂的粘结强度高于混凝土、石材等,可以使加固体育原构件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受力较均匀,不会在混凝土中产生力集中现象。

  (4)粘贴钢板所占空间小、几乎不增加构件的断面尺寸和重量,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净空间、不影响构件的外观。

  (5)加固效果显著,不仅相当于补充了原构件的配筋,可较大幅度地提高其承载能力,而且通过粘贴钢板可有效地保护原构件的混凝土不再产生裂缝或使已有的裂缝得到控制而不继续扩展,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提高了原构件的整体刚度。

  基于上述特点,该技术近年来再实际工程加固得到广泛地应用,发展很快,已成为诸多加固方案中优先考虑的方案。

  1.4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外粘纤维加固是用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区域,使它与被加固截面共同工作,达到提高构件承载力的目的。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蚀、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1.5间接加固法

  1.5.1预应力加固法

  (1)预应力水平拉杆固法

  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的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拉杆内产生纵向拉力,该力通过杆端锚固偏心地传递到构件上(当拉杆与梁板底面紧密贴合时,拉杆会与构件共同找曲,此时尚有一部分压力直接传递给构件底面),在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该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少了外荷载效应,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同时,由于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构件裂缝发展得以缓解、控制、斜截面抗剪载力也随之提高。

  由于水平提杆的作用,原构件的截面应力特征由受弯变成了偏心受压,因此,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压弯状态下原构件的承载力。

  (2)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定后,形成一个由被加固构件和下撑式拉杆组成的复合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外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拉杆中产生纵向力并通过余构件的结合点(下撑点和杆端锚固点)传递给被加固构件,抵消了部分外荷载,改变了原构件截面内力特征,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

  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点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60℃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1.5.2增加支撑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达到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载效应,提高结构承载力水平的目的。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少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2、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工程应用

  2.1工程概况

  某工程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由于年久失修,经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该工程实测梁板混凝土强度不到20MPa,屋面横向梁中部及纵向轴梁中部多处存在一定深度的裂缝;经分析比较,决定采用基本上不增加构件外形尺寸的粘钢强加固法,这样可以在不影响使用的状态下进行加固施工,又不影响外观。且工作量最小,满足业主要求。

  2.2粘钢补强加固的构造规定

  (1)粘钢补强加固所采用的钢板厚度以2-6mm为宜;

  (2)对于受压区粘钢加固,当采用梁侧粘钢时,钢板宽度不宜大于梁高的1/3;

  (3)钢板表面须用M15水泥砂浆抹面,其厚度:对于梁不应小于20mm,对于板不应小于15mm;

  (4)粘结钢板在加固点外的锚固长度:对于受拉区,不得小于200t(t为钢板厚度)、600mm中的最大值;对于受压区,不得小于160t、480mm两者中的大值;对于大跨度或可能经受反复荷载的结构,锚固区宜增设u形箍板或螺栓附加锚固措施。

  2.3粘钢法原理

  站岗法原理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关系一样,将钢板粘附于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侧的表面。利用其粘结力传递剪力,使钢板作为受拉钢筋的一部分,起着受拉钢筋的作用。粘钢后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40367-2006的相关规定进行,其受压区高度可按下式计算:

  FyoAso+fbayAxa_f′yoA′so=Fcmobox

  式中:fyo—原构件纵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o—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fay—加固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

  Aa—加固钢板截面面积;

  f′yo—原构件纵向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o—原构件纵向受压钢筋截面面积;

  fcmo—原构件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bo—原构件的宽度;

  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当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不足时,此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V≤Vo+2fnyAalLu/S

  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Lu/s≥1.5式中:v—斜截面剪力设计值;

  Vo—原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Aal—单肢箍板的梁侧混凝土的粘结长度;

  s—箍板轴线间距。

  2.4粘钢加固方案

  2.4.1楼板的粘钢加固

  本工程楼板的加固方法为在楼板的底部粘贴钢板条,选用δ为3mm钢板,钢板宽80mm钢板条的中心间距为400mm,长度为板跨的长度。

  2.4.2梁侧粘钢加固

  梁的粘钢加固方法为选用8为3mm钢板,钢板宽100mm,钢板条的中心间距为200mm,钢板长度为粱的净跨距。为提高加固效果,在梁的两头增设并联“U”形箍板。箍板为δ为3mm钢板,钢板宽100mm,长度1000mm。

  2.5质量要求

  (1)粘钢所用粘接剂,选用锚固树脂胶,其机械性能为:钢板粘接,剪切强度18-20MPa;

  (2)粘钢时原有混凝土构件的表面要进行打磨,其深度:梁不小于6mm,板不小于4mm;

  (3)钢板采用Q235钢。钢板粘接面。须进行除锈和去粗糙处理,打磨纹路与钢板受力方向垂直,并用脱脂沾丙酮擦拭干净;

  (4)为使站钢板发挥应有的作用,粘贴前应对被加固构件进行适当定升、载荷。

  2.6粘钢加固施工工艺

  被粘接混凝土及钢板表面处理一钢板涂敷结构胶一粘结板一固定及加压→固化→检N→防腐处理。

  2.6.1混凝土表面处理

  用轻型水磨石机磨去混凝土粘结面浮浆,用棉布沾丙酮将表面擦干净,以保证胶层粘结在坚实的混凝土基材上。

  2.6.2钢板表面处理

  用角向磨光机队钢板粘结面进行除锈和去粗糙处理,打磨纹理方向与钢板受力方向垂直。?然后用棉布沾丙酮将粘结面擦干净,擦钢板是要顺着纹理擦,以增加钢板与结构胶层的粘结能力。

  2.6.3配胶

  按产品使用说明要求的比例在现场计量配制胶结剂。

  2.6.4粘贴钢板及固定加压

  胶结剂配制完毕后,及时用抹刀涂敷在已处理的钢板表面,厚度以1-3mm为宜,中间后边缘薄,然后将钢板粘贴于预定位置,并立即加固固定,以胶液刚从钢板边缘挤出为度。一般兼作钢板的永久附加锚固措施,其埋设孔洞应与钢板于涂胶前同事准备好。

  2.6.5检验

  当胶结剂固化70%左右强度(20℃一般24h)时,即可拆除加压工具,用小锤敲击钢板检验其有效粘结面积。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90%,非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70%。

  2.6.6防腐处理

  在钢板外涂2cm厚1:2水泥砂浆,以保护钢板。

  2.6.构件不卸荷粘钢的条件

  实际工程中的粘钢加固构件,加固前应进行卸荷。若受条件限制,不能卸荷或只能部分卸荷时,应对粘钢时构件的条件加以限制,以保证所粘钢板能充分发挥加固作用。通常不卸荷粘钢时有个条件可以控制:1.粘钢时构件承受的荷载;2.粘钢混凝土的裂缝宽度。

  2.粘钢加固技术的施工要求

  (1)构件表面处理。对老混凝土构件,应在其粘合面位置打磨(约除去2-3mm厚表层)。直至完全干燥后,再用脱脂棉蘸丙酮擦拭表面即可。对于新混凝土面,可直接用钢丝刷刷去表面松浮物,再用有压水冲洗干净并晾干。

  (2)钢板粘贴前的处理。钢板粘结面也需要进行清污、除锈和打磨等前期处理。可采用喷砂、手砂轮或用砂布直接打磨,直至出现金属光泽,然后用脱脂棉蘸丙酮擦拭干净。

  (3)构件卸荷或支撑。粘贴钢板前,应对被加固构件进行合理卸荷或作必要的支撑,待粘结剂完全固化后才可拆卸支撑。

  (4)粘结剂的制备。粘结剂配制好后,用抹刀同时涂抹在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表面,厚度1-3mm(中间厚。边缘薄)。如无空洞声,表明已粘贴密室;钢板粘贴后,即用特制u型夹具夹紧,或用木杆顶撑,其压力保持在0.05-0.1MPa,以胶液刚从钢板边缝挤出为度。

  (5)钢板防锈。粘结剂一般可在常温下固化,24h即可拆除夹具或支撑,3d后即可受力使用。构件粘钢加固后,为防止钢板生锈,应对其涂刷防锈剂、水泥砂浆或采用其他措施加以保护。

  3、结

  束

  通过实践证明本工程用粘钢加固对结构进行补强加固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既稳定可靠又方便快捷,同时物现场湿作业,施工设备简单。但是,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原则,根据加固构筑物的不同情况和满足业主对各种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确定。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自己从事决策气象服务工作的实际出发,阐述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要想全面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决策气象服务专业团队,以保证决策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以保障决策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准;同时还必须拥有一套对决策气象服务效果检验和评价评估体系的支撑。对我们的服务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定。

  关键词:提升

  服务

  水平和能力

  气象事业是基础型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服务,服务内容涵盖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为社会活动提供公众服务,为广大专业用户提供专项服务,而决策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部门与政府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政府领导了解气象部门服务能力和发挥社会效能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容易体现部门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因此,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气象服务的首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为各级政府提供“准确、及时、主动、科学、高效”的优质气象服务,真正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不可缺少的参谋和助手。要想全面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就必须科学谋划,高瞻远瞩,形成具有部门自身特色的服务品牌。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

  服务深度决定服务高度,服务高度源于服务人员对服务的理解,理解的越深刻服务的水准越高。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专业团队是决定决策气象服务质量的关键,对领导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人员强烈的服务意识、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技术本领。因此,一支高素质的决策气象服务队伍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服务产品生产者(专业预测预报人员),他们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清晰的分析判断思维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科技成果,熟练地应用各种“原材料”(各种预报产品、实时资料和相关信息),生产出高质量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产品。二是服务产品制作加工包装人员,他们对产品的制作加工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超凡的审美思维,将专业的表达转化成通俗的语言或一目了然的图表,准确、清晰地将决策层关注的重点呈现出来,经过加工包装后的服务产品,既简洁美观、通俗易懂,又具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服务产品“推销”人员,他们必须具备超常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同时还具有超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将加工包装好的服务产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迅速快捷地传递给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为领导正确、科学决策争取主动,并赢得决策者的青睐。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与政府领导的联系沟通,做好“售后服务”,时刻领会领导的意图和需求,抓住领导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天气形势的演变及时滚动修正我们的服务内容,实现无缝隙化服务。

  2、改进完善决策服务平台

  目前,五花八门的服务平台琳琅满目,既不实用,又不规范,甚至有重复和交叉建设现象,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现代化技术成果利用率不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闲置,服务产品和内容不规范统一,服务手段和形式单一原始,服务品质档次粗略。要想全面提高决策服务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就必须实现决策服务平台一体化,省、市、县三级要有统一的综合决策服务平台,从产品的初期制作、中途的加工包装、后期成品的发布,服务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一次性完成,多快好省,既规范又高效。因此,国家气象局对综合决策服务平台制定一个指导性意见,由各省(市)气象局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一套适合本省三级(省、市、县)决策服务平台。只有改进完善决策服务平台,我们的决策服务工作将会更加简

  便快捷,服务成效将会更加显著,政府领导将会更加满意,民众将会更加受惠。

  3、建立决策服务评价评估体系

  决策服务的质量、社会的公信度、领导的满意度,是决策气象服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评估才能显现,那么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决策服务评价评估体系,对我们的服务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评估,既要定性又要定量,这样才能深知我们服务工作的优劣,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改进我们的服务方式,为今后更好地做好决策气象服务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依据。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决策气象服务评价评估体系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检验我们服务质量的试金石。

  摘要:本文通过脱硫增效剂在6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使用,介绍了脱硫增效剂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的应用,通过它的应用可提高脱硫效率及降低脱硫系统的厂用电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主题词:脱硫增效剂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

  应用介绍

  1、绪

  言

  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厂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5.6%,6000千瓦以上发电设备容量中火电约占77%,燃煤电厂SO2排放占全国排放量的近50%。目前,我国已经把酸雨和SO2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为应对火电燃煤造成的SO2污染,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经开发出数百种FGD技术,其中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成熟、效率高,但由于石灰石本身的性质及工艺限制,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也存在着能耗、效率等等问题,提高FGD系统的脱硫性能,使其能适应更多种含硫量的煤种,降低系统能量损耗。

  福建华电可门发电有限公司4×600MW机组,脱硫系统是由上海龙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工程总承包建设,采用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吸收塔设计采用德国LLAG公司富有特色的分隔装置和脉冲悬浮搅拌装置。每套FGD装置燃用设计煤种时的设计处理烟气量为2146156m3/h,脱硫效率不低于95.9%。按照单机年利用小时5000/b时、全年耗煤460万吨、设计含硫率O.7%及实际平均脱硫效率96%计,SO2排放年排放约为2000吨。为提高脱硫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公司于今年开展了脱硫增效剂的实验、使用工作。

  2、脱硫增效剂工作原理

  在脱硫过程中,石灰石与SO2的反应速度受控于CaCO3的溶解速度。CaCO3在水中以微小颗粒状存在的,在这些微球表面,存在着双膜效应,阻碍了CaCO3在水中的溶解,通过改善CaCO3在水中的溶解问题,将会对整个脱硫工艺有较大的改善提高。

  脱硫增效剂主要是针对CaCO3表面物性的活性剂和催化剂。用来减弱和消除双膜效应,改变固液界面湿润性,提高界面传质效率,促进SO2的吸收。同时渗透进入CaCO3的微球表面遍布的微孔和裂纹,使得液体中硫的传质从这些微孔和裂纹顺利引入,增大有效传质面积,强化石灰石溶解度,从而大大加快了石灰石与SO2的反应速度。

  3、试验煤种和脱硫增效剂

  3.1试验煤种主要为含硫量为O.7%的设计煤种和含硫量为1.0%的校核煤种

  3.2脱硫增效剂为宝莱尔(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的POLYTE4080A脱硫增效剂

  脱硫增效剂主要成份有:CaCO3表面活化剂、反应催化剂、化学隧道形成剂。

  表面活化剂:改变固液界面湿润性,提高界面传质效率;

  反应催化剂:降低反应能,提高反应速度;

  化学隧道形成剂:形成CaCO3的微球内部化学隧道,将反应从平面推向立体,进一步提高吸收剂利用效率和加快反应速度。

  4、脱硫增效剂试验情况

  在机组满负荷(600MW)运行条件下,通过对人炉煤硫份的合理掺配,进行了设计含硫率及校核煤种含硫率两种工况下的试验。

  根据现场情况,将脱硫增效剂溶解在吸收塔区集水坑中,通过集水坑泵输送到吸收塔内。首次使用时,浓度范围按800ppm控制,按吸收塔浆液池体积计算增效剂使用量约为:3.14×7.752×10×0.8/1000=1.5(吨)。脱硫增效剂主要作用是催化增效,在脱硫反应中并不消耗,产生的损耗基本是浆液水分流失及共沉淀(即增效剂被包裹在固体副产品中)等造成的,后续添加量仅考虑出石膏带水等步骤的损失和自身的衰减情况作酌量补充。操作过程根据浓度下降情况,补充至800ppm。

  4.1试验情况记录如下:

  4.2经济性比较:

  节能计算公式:n(台数)×1.732×0.9(功率因数)×6(运行电压)×m(运行电流)×24×300(年运行天数)×0.998(主变利用率)×0.4358(含税上网电价):x(万元);

  试验前正常情况下,三台浆液循环泵的运行情况为两台连续运行、一台间断运行(停运时间约为三分之一)。试验后基本可保持一台浆液循环泵长期备用。浆液循环泵电压等级为6kV、运行电流约为100A、功率系数按0.8、多停运间为20天(扣除试验前正常可停运的10天左右时间)计,根据节能计算公式,则使用脱硫增效剂后每月可节约电量23万kWh,上网电价按0.4元/kWh,则可节约电费9.2万元。而每月脱硫增效剂添加量约为2吨,费用大约7万元。即使用脱硫增效剂后,每月单套脱硫系统可实现2.2万元的经济效益,全厂四台机组每年可实现2.2×12×4=105.6万元的经济效益。

  另外,由于减少浆液循环泵的运行,则叶轮、管道等磨损减少,维护工作量减少,年节约费用大致在几十万元左右。

  4.3相关案例介绍

  4.3.1华能某电厂脱硫增效剂使用情况记录如下:

  4.3.2华电某电厂脱硫增效剂使用情况记录如下:

  从以上案例也可以看出,脱硫增效剂的使用有助于增加石灰石反应活性,提高系统脱硫效率。从而,在保持既有脱硫效率前提下,可关闭部分浆液循环泵,降低所需L/G,降低脱硫塔用电率,从而降低成本。

  5、结

  论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可知,脱硫增效剂能显著强化燃煤电厂石灰石湿法脱硫系统的脱硫性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目前发电成本居高情况下,用脱硫增效剂也是小体积、高流速、处理烟气量大和造价低的新型吸收塔的发展方向之一。

  摘要: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和美元本位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偏低。这使得我国的消费水平更加偏离了支撑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标准。构建合理消费模式十分必要。

  关键词:美国消费模式

  中国消费模式

  对比

  启示

  一、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的形成

  消费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惯、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历史。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和美元本位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层面看,美国消费模式是发达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不断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商品市场小发达,在人类基本物质需要还没满足前,通过发展金融刺激消费需求是不可能的。到19世纪末,经过100多年的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社会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产能开始出现过剩,客观上需要刺激消费,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消费信贷应运而生。到1929年,已经上升到704L美元。1930年,消费市场70%左右的新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碗机、65%的吸尘器、75%的收放机都足靠分期付款卖出的。50年代后,随着信用卡的出现,美国信贷消费得到了空前发展,直到金融危机前,美国通用信用卡的发卡总量接近6.5亿张,交易总额达到了1.53万亿美元。

  从货币层面看,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为美国超前消费提供了内在保障。发达国家一般都拥有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重要区别在于美国可以依靠美元基础地位,通过资本回流弥补国内储蓄不足,以保持宏观意义上的储蓄(投资)、消费平衡。美元本位制对美国消费模式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元作为国际支付货币,赋予美国用纸币换取实物资源的特权,使美国可以维持超前消费能力。二是在美元本位制下,由于美元可以直接换取实物资源,美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部门和金融领域升级,亚洲国家经济资源则流向一般制造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消费能力实际上是美国固有消费和亚洲未来消费的加总。三是在微观层面上,全球资本流入提高了美国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收益率,助长金融投机,形成巨大的财富效应,促使美国家庭降低储蓄扩大消费。

  二、我国消费现状与消费模式

  (一)最终消费率偏低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进行测算,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但是,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部分,因而不能笼统讲内需的高与低,要考察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相对占比。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2.1%。从1978到1992年。这14年中我国的最终消费率都在60%以上,投资和出口合起来不到40%。但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2003年是投资猛增的一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4亿元,只比上年增长9.1%。到2006年,在宏观调控持续多年、固定资产投资压缩多年的条件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然达到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0%。这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消费的贡献率则快速下滑,我国最终消费率由2004年的54.3%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48.8%,而最终消费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一直居于37%-39%的低位,并且是呈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际经验,最终消费率超过60%时,属于适度消费水平。世界银行统计结果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以2002年为例,当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80.1%,其中高收入国家为81.O%,中等收入国家为74.3%,低收入国家为80.7%。我国2002年的最终消费率为58.2%,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的国家),如菲律宾为81.2%、印度尼西亚为78.8%、泰国为68.9%。在世界正常经济体中是最低的,这使得我国的消费水平更加偏离了支撑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标准。

  (二)城乡消费不协调

  消费包括城市消费和农村消费。我国城乡消费模式差异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基础,并受自然条件、经济因素、人口变动以及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和运动的结果。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长期失衡,必然影响经济增长。

  造成城乡消费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收难,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水平。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因而农民的农业收入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农

  业收人占总收入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其次,社会保障水平低。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了极大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处在一种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济的低水平上,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政策覆盖面小,农村贫困面还较大。加大了农民对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预期,农民不得不控制消费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的人不敷出风险。再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农民购买力。目前大多数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流通体系,缺乏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消费环境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最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农民跨期消费的可支付能力。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银行机构缩减,消费信贷供给脱节;贷款条件苛刻,门槛高;对消费贷款宣传不到位,农民认知率低;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部门之间欠协调等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

  三、构建合理消费模式

  (一)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国消费不足表现为最终消费率偏低、平均消费倾向低而储蓄倾向高,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同步提高,造成国内市场规模不能相应扩大,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结果迫使经济增长只能依赖越来越多的出口。因此,我国现在要实现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否则,只能继续依赖制造业和出口市场来发展经济。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具备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因此,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国今后仍然要坚持这一方针。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首驾马车,因此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目前我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左右,而美英口等发达国家都曾达到10%以上,我国作为比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多4亿的大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达到20%是完全正常的。同时,要在拓展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中完成结构调整。要从战略上认识到美国消费模式缓慢变动意味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国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更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回旋余地和战略空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全球新一轮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调整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二)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农村消费比重低、城乡消费需求关系不协调,同时也说明农村消费增长具有巨大潜力。要挖掘这种潜力,必须以城乡统筹为基本立足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其次,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失业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村社保投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问的差距,实现基本服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再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公路建设力度,完善电网,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流通体系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最后,加强消费教育,既激发农民勤劳致富,又要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

  摘要:建设园林型城市,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水源绿地

  地域性

  绿化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文明的最佳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绿化建设的目

  的不仅是美化市容市貌。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尽管城市绿化的理念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大城市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在我国许多中小城市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该文将中小城市城市绿化工作进行探讨,以促进中小城市的绿化可持续发展。

  1、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作用。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是由城市公园、道路绿地、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及城郊风景名胜区绿地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以下规划原则:一是统筹考虑和布局农业绿地、林业绿地、水源绿地、环保绿地和游憩绿地。二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自然生长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非耕种用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局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三是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斑块,形成合理的绿色空间网络结构,并注意留有发展余地。四是将植物多样性与城市景观规划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2、对城市的园林绿化设计的合理实施

  绿化已经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主流,因此,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园林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减轻污染和噪音,吸收粉尘和有害气体,调节和改善小气候。给城乡居民提供优雅、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小城市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资金投入;同时,在小区绿化造景时充分考虑楼层较高居民的观赏需求。

  2.2远近结合,经济适用

  植被选择不仅要考虑人们的观赏性,还应充分考虑植被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发挥树木、花草合理搭配等生态效益。

  2.3体现生态保护性

  坚持以生态学为基础,设计、组织住宅内外空间的资源和能源,尽可能达到小区内外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从而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2.4满足小区居民的审美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创造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氛围,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5具有创新意识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他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即要求园林设计者有广博的知识、灵活的头脑及发散的思维,能够巧妙地创造出新的绿地景观、绿地风格和绿化环境。

  3、合理配置城市绿化植物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涉及城市、社会、自然、生态、技术、艺术与工程等多方面内容,而植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合理配置城市绿化植物是实现城市科学、生态、人文绿化的关键。目前,城市平面植物主要有孤植、丛植和林植三种配置方式。

  3.1采用立体植物配置的方式

  目前,常用的立体绿化植物主要是攀援类植物,它们是立体绿化的基础材料。既可以进行墙体、屋顶篱笆、桥体和公路边坡的绿化,也适用于室内立体绿化,如紫藤、藤本月季、常春藤和苍翠等。

  3.2采用城市景观与花卉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花卉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形式,其具有色彩丰富、形态变化、灵活多样的特点,为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了形态各异的景观布局。景观花卉的主要形式为花坛、化境、花丛、花群及花台等,而一些蔓生性的草本花卉又可用以装饰柱、廊、篱以及棚架等。在使用景观花卉造景时要遵循季相相宜、地域相宜、色彩相宜、位置相宜和因质相宜等原则。

  3.3采用草坪规划设计

  近年来,草坪的应用逐年扩大,许多大城市都把铺设开阔、平坦、美观的草坪纳入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之内。一般情况下草坪具有观、点缀风景、提供活动环境、绿化环境和保护土地等作用。

  4、合理地制定城市绿化规划方案

  4.1总体规划。

  统筹安排,分期建设远期规划绿地时要考虑到城市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将来绿地面积与已建面积的比例,应预留一定规模的公园占地、道路绿化带及街头绿地等占地。分期完成城市、郊区、各农村乡镇及县域范围内大地绿化,从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

  4.2培养引进人才,提高绿化的覆盖率

  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级园林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做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化的布局更为合理。同时,园林部门要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组织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4.3加大城市绿化保护的执法力度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依靠有力的政府行为做向导,才能正常运转。在中小城市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绿化执法队伍,是维护绿化成果的重要保证。

  4.4提高人们绿化保护意识,落实“门前三包”工作。

  目前,中小城市的“门前三包”制度落实的不够理想,远远不及大城市的“三包”意识,有些中小城市的“门前三包”形同虚设,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城市绿化环保维护的工作实施难度大。同时,利用报纸新闻媒体加大城市绿化的重要性,提高市民绿化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5、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园林事业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才能使风景园林建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确保园林建设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六: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陶瓷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

  陶瓷产业是我国优势传统产业之一,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建设美丽中国和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陶瓷产业的发展逐渐被重视。下面,笔者就陶瓷产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思路进行探讨。

  一、技术创新

  1.加速研发新型材料

  十四五期间,陶瓷产业应该加快研发新型材料,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如开发出更耐磨、防污染、耐高温、具备良好强度的高新材料,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引进先进技术

  陶瓷产业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的生产效能和质量水平,促进行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二、品牌建设

  1.挖掘文化内涵

  陶瓷产业应该在文化内涵上进行挖掘和深化。通过充分挖掘人文历史与时代精神,丰富产品文化内涵,从而打造品牌价值,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将艺术家的手绘作品应用于陶瓷产品中,提高产品

  的艺术附加值。

  2.培育具有特色的品牌

  陶瓷产业应该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例如,借助地域、文化和产业链等优势,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具有独特风格的品牌,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三、市场拓展

  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陶瓷产业应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市场拓展中,要遵循国际市场规则,结合我国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沿线陶瓷业进出口贸易,促进产品国际化发展。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推广我国陶瓷文化,提升国际消费者对中国陶瓷产品的认知度、信赖度和购买意愿。

  2.注重高端市场开拓

  陶瓷产业应该注重开拓高端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陶瓷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因此,陶瓷产业应该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提升高端产品销售占比,激发市场的潜力,扩大市场份额。

  四、绿色发展

  1.注重环境保护

  陶瓷产业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健

  康、安全保护,确保其生命与安全。

  2.推动清洁生产

  陶瓷产业应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优化技术路线,加快转型升级,采用高效、环保的清洁生产技术,降低企业排放和能耗,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谐调并进。

  五、人才培育

  1.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陶瓷产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设计、营销人才,为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提高员工素质

  陶瓷产业应该提高员工的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聚集一批拥有生产技术、销售策略及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员工具备适应市场及行业发展的能力,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总之,十四五期间,陶瓷产业应该加强自身转型升级,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市场竞争优势,以及注重文化内涵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发挥陶瓷产业在文化传承、城市美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荐访问:对陶瓷发展的建议 陶瓷 建议 发展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