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金刚经作用与功德,读金刚经有感(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金刚经的作用与功德 读金刚经有感篇一
不知道其他人读完《金刚经》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最近读完《金刚经》之后,感觉到佛家的经典还是很能让人内心平静的。很多人也许对于这样的宗教并不是特别的相信,可最起码这些经典的书籍还是可以启发心灵的。
都说现实的生活是比较浮躁的,更多人的心灵也都是太过于浮躁。从日常习惯方面也可以得出来,吃饭的时候喜欢吃快餐,参加培训班的时候希望有速成班。种种浮躁的理念的人,需要多看一些佛家经典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特别是有的人在追求事业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到调节自身的心理,内心平静才能够把很多事情做好,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的宁静以致远。
内心平静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客观。特别是客观看待这样的事情,分析这些事情也可以分析的透彻。最主要是解决这样的事情,也可以找到最为好的解决的方法。尤其是事业当中有了这种平静的心情,处理很多事情便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最怕的就是有一些内心比较浮躁的人,总是希望很多事情可以快速的处理,可凡事一旦快起来,很难真正有效地处理的。
《金刚经》中包含的东西还是非常实用的。能够真正阅读书籍的人,一定可以想办法让内心平静。尽管有的人觉得内心平静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想要真正成就事业,就一定要让内心先平静下来,也只有先平静下来才能够耐心的处理很多事情。谁不想这一生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取得不错成绩的。说到底,为什么有一些人成绩一般?主要还不是内心太过于浮躁。
内心太过于浮躁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更加讲究所谓的效率。原本做事情讲究效率是没有错误的,可一味的太过于专注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会搞清楚做这样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的。真正搞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可以把这样的事情做好是很重要的。用对了方法才能够保证具体的效率,否则很多人一味地尝试一些新鲜的方法,也是很难做好事情的。
此外,一个内心浮躁的人交朋友很有可能损失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这些人交的朋友,更多的还是想要利用朋友。一味的只想利用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很有可能最终也会被别人利用。
金刚经的作用与功德 读金刚经有感篇二
相传,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摩尼 说法。 大梵天王 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 不发一语 。大家面面相觑, 不解其意。 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用以心传心为法门,不立文字,无迹可寻。故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究其本相,为不空之空。世人贪执我慢,故佛陀告诫大众要万般放下,破除我执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外境加内境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行为,即造业。故《金刚经》把六根、六尘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宣称若人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
与“万法本空”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佛教对主体的独特意识,本义为轨持,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诸法无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 , 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这就是诸法无我!
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即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体,以佛法来说,即是五蕴。五蕴就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是“我”。我是谁?是我们把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个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些假名我执著以为真,佛教称之为“我执”。而《金刚经》破的就是我执。故而: 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则为解。
金刚经的作用与功德 读金刚经有感篇三
修行路上,心障是最大的魔,也是成就菩提道的最好资粮!-->
记得我刚学禅定时,有很多不良习气浮现,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没法克服,害得我整天神经兮兮的。后又专诵《金刚经》,习气也是越来越多,常有种种贪念,思想中常常冒出种种恶念,甚至觉得念经也是荒谬的,有时会连续几个星期都不碰经书,我唯一能做的是“观”!
但我发现这个“观”很有效,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你不去动它,自然就会变清,你越动越浑!
我在想修的时候,拼命修,修行往往会给我带来快乐和宁静,与没修时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状态。两种对比,相信谁都会选择前者!
修禅定和诵经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一位诵经之人,疑情一起,就找我给他不断解疑。我就跟他说:幸好你还相信我,不然你还会骂我是外道、魔了!
修行路上本是如此,过了这一关就好多了!
记得我刚学佛法时,以无常法求心,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加上当时喜习禅定,想速速灭却心中妄念。
我信师父慈悲,当时花爹妈的钱,无忧无虑,每天都是诵经听法,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天快快乐乐,吃东西得甘露味,心中光明轻安,得许多境界法喜!
所以要放下一切疑情,要知佛法无为宝车,远胜世间下劣之车!
以上所述,是佛法受用之处,佛法还有智慧等等多多好处。
总之,要以修功德入,或勤诵经,或勤念佛,或勤修其他功德,得入方知妙用。如果不修,认为自己高明,妄来评头论足,自己无益,众生受害,谬矣!
要习禅波罗蜜,一定要学《金刚经》和念佛,不然很容易著魔的。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六尘如乌云,遮住我天空,乌云不捅漏,井蛙妄辨天!
当你把《金刚经》念得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轰地一声,定可桶漏!
心清净则法界清净,持《金刚经》者皆如我辈,则地狱早空。法喜充满,回向回向!
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的作用与功德 读金刚经有感篇四
【导语】本站的会员个个为你整理了“读《金刚经》有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第一次知《金刚经》,大约是60年代后期,当时年龄约13、14岁,读张恨水先生的长篇言情小说《啼笑因缘》,书中写道关秀姑因单思樊家树而痛苦无奈之时,听到相邻寺院传来的木鱼梵音,便入寺院向方丈求解脱之法,方丈指点迷津后,赠《金刚经》一本,嘱她要静心细读。儿时看至此处,心中好奇,《金刚经》是本什么样的书?要能读读就好了!
再闻《金刚经》已是几年后下放农村,在干完一天的农活后,晚上在柴油灯下读书,有次某书中写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集市卖柴收钱后,遇一客诵经即闻经开悟,问客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并告之从何处所得。后六祖安顿好老母,即去五祖忍大师处求法。数月后,能大师闻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便也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能大师所作偈,暗示其三更时见,三更见后给惠能师讲《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师大悟,连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看到这儿,将两偈背熟,更想读读《金刚经》了。
又过去20多年。2000年初,父亲离世,悲痛万分,深感人生如梦无常,时天降大雪,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什么也不会留下,什么也不会带走……年关过后,骑单车漫游至玉湖边圭峰脚下,独自登山。因缘所致,得圭峰山玉台寺安贤师劝导开示,皈依三宝,由此成为一名优婆夷。师送《大悲咒》及《心经》,并要求背诵,几周后告知已会背,再求《金刚经》与《坛经》,两周后,得此二经。
现二经已读数遍,深感了解宗教不能限于外在形式,而需读其经典,明其教理。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把佛与神同等视之,或认为只要烧香、吃斋、拜佛就是信佛,佛就可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孰不知这些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对众生的一种方便法门,是满足众生的美好愿望,但同时还需按佛的教导去做,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到四摄(摄即大众团结的条件):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求福报实在是需要自己修善业,用菩萨的慈悲心待人对事。
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创教人。”
通过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们的证明及评价,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实为“佛的教诲”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向导师行跪拜之礼,而不是拜神。佛教是无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佛是觉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佛为觉、法为正、僧为净。而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觉已成之佛,而众生是未成之佛,我们都可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在《大般若经》中第577卷,后人把其摘录出来,印成单行本而流行。金刚含有坚、利、明三义,是比喻其坚,故万物不能损伤;其利,故能损坏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
佛的实相般若清净无染,象金刚一样坚,万物不能损伤;
佛的观照般若念念观照,能损坏一切物相;
佛的文字般若是无尽灯,能除去黑暗带来光明。
《金刚经》和《坛经》反复提到“无相”,《金刚经》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若见虚相是非相,则见如来。”《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为什么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这就要谈到佛教的原理、教义,也就是佛的宇宙观:佛教哲学认为茫茫宇宙“无作者义”,就是说没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一切,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这就是“缘起论”,缘起偈说:“诸法因缘生”,佛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了解佛教一定要明了缘起论。佛教的.教义中的四圣谛(谛即是真理)四谛为苦,集灭、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来源(集)、苦的消灭(灭),消灭苦的方法(八正道)。综合以上理论,得出“诸行无常”,因为世间一切物质均是由“四大”所组成,“大”为梵语,意为“元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由因缘巧合组成各种物质,成就这有色世界(色即物质),一旦四大分解,或失去某因缘,有即为无。所以,世界万物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都要经过生、住、异、灭,包括人的色身,人体的各组成部分或各个细胞的周期就是经过“生、住、异、灭的不断相续,这也就印证了四法印中的“诸行无常”。
世上的一切生生灭灭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一切也就是虚相,是短暂的存在。人生在大千世界中也只一刹那,人们相逢也是因缘,所以要惜缘。在悟道中感悟到点滴,也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过不去的心坎了。
读金刚经有感
我读《金刚经》散文
读《神秘岛》有感
读《地藏经》有感
金刚经的作用与功德 读金刚经有感篇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不是可以仅凭借“身相”,就将其当作如来呈现呢?
这样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和世尊,真是不可以凭借“身相”,凭借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论、方法,将其当作如来真实义的呈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佛祖非常严肃地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观念观点以及理论和方法,哪怕是一个念头,都是虚妄不实的。
如果在反应任何事物时,对于我们的心念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都不执著于、不住于、不停留于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识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任何一个观点或念头,那么即在当下得现如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