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建议: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庄浪县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以积极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制度、补短板、增投入、促创新,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管理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急需完善。
城乡社区办公场所有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域面积不断增加,辖区辖区居民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社区管理半径过大,不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地服务,新成立的社区急需投入使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导致阵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二是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急需加强。
社区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城区居民提供最优质、最精准的服务,并且国家层面对社区承担职能也有明确界定,但社区仍然承担着许多行政化职能,导致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弱化,不能很好的与新形势下社区治理要求相匹配。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不充分。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三社联动”更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紧密围绕“三社联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的职责不明、权责范围不清依旧存在,社区与辖区单位、小区物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为民便民服务的事项还不够精准,工作推进的进度还不够均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多样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建设还不够规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未到位,社区从“全包”到“购买”服务的过渡仍止步不前,“政社不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社会广大群体的参与范围,同时也抑制了社会力量在社区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策及建议
基层是落实党的民生民政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重视阵地队伍建设,夯实社区基础条件。
要对城乡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不断完善和扩大新成立城乡社区服务职能和办公场所。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管理幅度等因素,按每1000名居民不少于1人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居民5000名以下的按照不少于5人配备。
二要完善社区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把增强和优化社区服务能力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完善社区设施,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借鉴“枫桥经验”和北京市西郊区“街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先进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和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等事项,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
三要运行“三社联动”机制,共筑多元智慧新社区。按照每个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的标准,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组织体系新格局。不断借鉴推广“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做法,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广泛吸纳辖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辖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实现数据汇聚、服务下沉,不断丰富社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逐步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依托“三大”活动载体,多渠道搭建“三社联动”服务平台,科学设置和承接服务项目,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服务,切实发挥“三社”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社会治理中的“同频共振”作用,逐步实现“三社联动”遍地开花、全面发展。
篇二: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积极推进社区自治民主化、社区建设社会化、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着力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但就总体而言,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布局仍需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有待加强,社区硬件投入和资金管理力度还要加大,社区建设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服务体系完善率、居民的参与和满意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为此建议:
一、优化社区总体布局设置
理顺街道行政管理体系。针对街道和城市新区、工业园管委会权责不清的现状,着眼城市长远发展规划,逐步理顺街道与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行政隶属关系,剥离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管委会的街道事务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城市新区和工业完区的社区和行政村事务管理工作。同时,可根据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将来发展的规模和层次,条件成熟时,向上申报成立新的街道,专门负责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的社区管理工作,形成园区产业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区划设置。按照未来城市规划布局,结合各社区的人口流向、区域面积和发展趋势,对城市社区的区划设置进行适应性调整,适度整合规模较小的社区。对辖区难以分割的大型社区,应逐步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在社区工作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用房保障上,适度予以倾斜。对城市周边的行政村,由于其逐步融入城市板块,应根据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设置新的城市社区,以适应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新趋势。整合改造零散和老旧小区。对现有相对独立的零散小区,在其周边地块进行开发建设时,应纳入新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新老小区的融合,强化风格的衔接和功能的互补,弥补老小区规划建设的不足。对规模不大的毗邻小区,可进行适度整合,拆除小区间隔墙,设置外围整体隔离设施,便于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旧小区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场、绿化带、垃圾存放点、平价菜场、旧楼加装电梯等便民设施。逐步清理沿街沿巷临时建筑、私人堆放物、占路菜地,以及私人擅自设置的车位地锁等,突出解决老旧小区居民通行难、停车难、垃圾清理难等迫切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统筹配置公共资源,逐年拿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方案,有计划地推进实施。
二、强化社区自身管理职能
推进社区管理标准化。应列出社区应保留的组织机构、活动阵地、工作事项、法定职责以及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名录,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控减社区负担。对确需在社区推进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可推行部门直属管理,根据“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入驻社区并落实专项经费,保障相关工作的标准运作和推进实施。严格社区行政事务的准入和考评,取消不合理的考核事项,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的积分权重,尊重居民对社区工作优劣评价的话语权,以此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优化社区网格平台,适度精减社区网格管理层级,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大管理经费投入,保证社区网格建设和运行。丰富网格管理内涵,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将人口户籍、就业创业、社保医保、民政优抚、计生卫生等内容纳入网格化管理之中,使社区各项管理做到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全面及时、扎实有效。加强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摸底,建立各类信息台帐,将社区管理细化到每一栋楼寓、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头。及时分析社区各类动态信息,详细了解居民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调处苗头性、倾向性以及突发性问题。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加大社区信息化管理的设备投入,建立健全上联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下接各街道、社区和居民小区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强化信息互联互通。结合社区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设计构建适用社区管理的专用软件模块,加强软件后台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社区信息化管理需要。注重运用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鼓励街道或社区管理中心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时发布政策法规、社区工作动态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征询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最为便捷的信息化手段推进区务公开。
三、提升社区各类服务水平
拓展生产生活类服务。创业就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区的纽带作用,利用好社区数字网络、区务公示栏、居民学堂等平台,加强创业政策和用工信息的收集,通过发布企业用工启事、组织就业创业培训、参加就业用工交流会等形式,拓宽居民创业就业门路。环卫保洁方面,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街道、社区环卫保洁工作责任,重点解决后街巷道、城中村、棚户区、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问题,确保不留死角。物业服务方面,对基础条件好的新建小区,试点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委员会,让业主自主聘用资质高、服务好、收费合理的物业公司,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对人居复杂的老旧小区,可由社区牵头组织或招聘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准物业服务,先期落实小区环卫保洁、安全防范、秩序管理等方面工作。丰富精神文化类服务。开展居民教育培训活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动,依托社区居民讲堂、居民活动室等阵地,选择居民关心关注、热心参与的课题,聘请专业人士开展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应急救护、安全防范等方面专题培训,吸引居民参与。引导和鼓励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象棋、球类、书画、摄影、钓鱼、骑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化居民文明创建活动,定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科技知识、移风易俗等文明宣讲活动,深入开展“清洁楼寓”、“敬老之星”、“公益模范”、“爱心家庭”创建评比,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强化维权救助类服务。密切社区与居民联系,通过建立社情民意征集箱、开通居民投诉热线、进门入户调查了解等形式,并发挥好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听取居民的意愿诉求,帮助居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妇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的作用,利用“社区民警工作室”、“民调司法进社区”、“家庭暴力投诉站”等服务载体,及时化解家庭矛盾,调处邻里纠纷。加强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优抚对象、“三无”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分类档案,加强与银行、企业、驻区单位合作,成立相应冠名的“爱心基金”,或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四、落实社区建设保障措施
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居民了解社区工作、关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活动。完善社区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提升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逐步实现社区工作者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畅通社区工作人员出口,对群众反响较大、工作业绩较差的社区工作人员,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逐步实行转岗、交流和辞退,激发社区队伍的整体活力。引进专业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业务培训、服务管理、宣传激励等方面制度,按照志愿服务的项目或人员类别,逐步组建
“司法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卫志愿者”队伍,实现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加强社区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地方财政应逐年加大社区办公、活动和服务经费的投入,确保社区正常运转。拓宽社区经费渠道,例如,对新建小区的人防工程,应研究吃透相关政策,明确资产权属和管理方法,通过委托社区出租的形式增加社区收入。加强社区集体资产运作,对经济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集体资产的社区,帮助社区成立标准的运营公司,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别离,实现社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社区经费管理,每年对社区经费收支、集体资产经营、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完善社区财务公开制度,提高社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落实社区用房保障。完善社区用房规划,细化社区用房的政策性文件,对社区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的位置、面积、结构、用途及装修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以便规划和建设部门执行操作。强化社区用房的标准化管理,对新建小区的社区用房,建设初期应充分征求社区的意见,工程结束时应组织社区参与综合验收。落实社区用房后续装修和设备配套的责任主体,设立社区用房后续维护专项资金,以满足社区服务和居民活动的要求。对社区办公用房已经落实的小区,突出居民活动用房的配置,或者以货币的形式统筹建设和维护资金,弥补社区居民活动用房布点不均、功能不齐、维护不力的缺陷,提高社区用房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篇三: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社区如何做好社区治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社区治理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下面就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谈一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目前,我们城关区就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局面,不稳定因素表现在方方面面:
1随着企业的分流改制,协解、退休、下岗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大部分人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的居民日益增多,怨气很大;2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导致溜门撬锁、盗窃、抢劫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社区治安“久治不安”和社区违法犯罪“常打不息”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顽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之路,同样我们在处理社区违法犯罪问题也要以预防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预防社区违法犯罪,保障社区健康安全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四个结合:
一、治安、文明和福利结合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没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使民警紧贴群众,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警察;另外建立执勤室不仅维护了社区内部治安秩序,而且也加强了外部巡查,控制了周边环境和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可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文明建设,培养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倡导社会新风尚;文明是一种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状态,其中包括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作为一个整体,它是进步的总体状态;因而在城市社区中举办市民学校,不断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意识教育;发展安全社区,卫生社区,植树美化环境社区等;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群众志愿者活动等,使广大社会居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
最后,促进城市社区的公益福利;美化环境,修整街道,搞好社区卫生,建立老年幼儿活动场地,开展扶弱助残的活动;设立社区的诊所,方便社区居民看病或急救,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的宣传;设置专人管理城市社区车辆的停放,使得城市社区给人一种安详和平、处处井然有序的美好印象,从而使得城市社区的违法犯罪的现象得以减少;
二、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
第一,加强人防,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组建保安巡逻队,白天有民警坐岗督促,晚上有保安分片包干;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
第二,落实物防,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预防犯罪;
第三,进行“技防”尝试,有选择地防范;因为“技防”需要大量资金,而社区很有可能承受不了,也不一定处处都需要,所以有选择性地选择重要地区重点预防,安装住宅区电子遥控门和对讲系统,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和电视监控摄像头,完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使得社区得到高层的保护,更加进一步地预防违法犯罪;
三、管理与服务结合
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要使管理工作及时到位,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效果,首先是要管理领导机构班子到位,制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自治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社区文明公约,规范居民个人行为;制定出入凭证制度,净化社区来往人员;制定治安联防队员选拔、培训、教育和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外来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员控制;落实社区出租屋管理,杜绝将房屋出租给有犯罪嫌疑的人,有嫖娼、涉毒和参赌嫌疑的人等等;其次是要采集广泛信息,结合人口普查、户口调查和情况询查,建立综合信息网络;运用电脑管理,将外来暂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方式管理,全部登记造册,输入电脑,并明确管理重点,有条件的还可以大力发展信息员,发展科技管理,使社区管理进入现代化;最后,要配合当地的公安派出机关,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一支高效的现代化治安管理力量;
在搞好城市社区的管理职能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职能;众多公益福利性服务,不但体现了社区管理机构对广大社区居民的关心,也体现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促进了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改变原来的社区特有的疏远冷淡的邻里人际关系的特点,从而使社区居民感到生活环境的安
全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形成团结的一个整体,因而在必然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的同时,维护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连心的传统美德;
四、宣传教育与重点帮教矫正结合
开展城市社区的宣传教育,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基础,其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居民素质,消除产生犯罪的主观条件,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和积极性;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高尚情操教育,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状况及预防犯罪与本身利益的关系,树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集体主义思想,净化社会环境,预防犯罪;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通过对城市社区居民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法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使社区居民自觉守法并懂得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和预防犯罪;
除宣传教育以外,城市社区还应加强重点帮教,实现城市社区的矫正;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城市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健全民间调解组织,发现矛盾,积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从而化解矛盾,平息纠纷,防止事态的恶化,把问题解决在城市基层社区,预防民事纠纷转化为严重的刑事案件;
篇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对市委组织部指导城市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意见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在社区管理方面都探索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方法、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城市之间对于管理经验亦有所相互参照借鉴。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中,一方面需要遵循国内成熟的社区党建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各个城市成功的社区基层管理制度,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良。
一、完善党建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社区可持续的常态化精细治理必须从顶层进行整体性设计规划,不仅要针对社区党建本身来进行,还必须要考虑到周边学习环境、了解党的设施和红色文化等。社区党建引领治理需要同时体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念,要体现出对短期成效和长期效益的坚固,结合社区自身实际来切实了解社区党建发展现状、问题和民众诉求,再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性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并明确社区党建管理在各个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领导者也需要经常深入社区一线了解党建工作实际开展进度及成效。二、推进社区党务服务精确化。社会治理的领域非常广泛,而基层社会治理在广泛的基础上更为具体。在目前的“上面千行线,下面一根针”的社会治理模式下,社区工作人员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不仅必须完成各个部门和领域分配的任务指标,而且还必须解决社区提出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在培训方式上,我们可以借鉴优秀党组织的模式,结合项目体系和激励措施,提高党员的积极性。此外,我们必须注意典型人物的建立,并在社区形成良好党建治理的氛围。
三、注重社区党员队伍的建设。社区党员先锋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是否能为民服务和服务效率。首先,要对党小组的人员安排、岗位设置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从而在尽可能保证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社区要做好对社区党员的知识、态度及理念方面的培训,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四、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群众路线思想。我国很多地方的社区党建管理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对社会非政府力量的识别和调动,社区管理对于政府还过度依赖,因此难以实现完全的社区党建自治管理。社区党组织的发展缓慢,发展不成熟。因此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应当共同协作,各司其职,从而让社区管理能够更加契合社区居民的实际诉求,还充分彰显了社区党建治理的民主性。
篇五: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试析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社区治理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政治安全稳定。社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因此掌握和了解当前城乡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推进“三治”融合的力度还不大。一是部分城乡居民集体观念和主人翁较为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居民自治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引导群众向上向善,结合新时代要求对基层社会道德规范进行创新的举措不多,传统文化和德治教育还需不断加强。三是部分城乡居民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落实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二)城乡社区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由于“三社联动”实践时间尚短,普遍存在不联不动、无序联动、闭环联动的问题。二是部分社区、村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一事一议”制度、“双述双评”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村民会议、村务监督小组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三是部分村规民约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村民的作用。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乏力。一是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社区工作,特别是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程度不高。二是工资福利待遇偏低,难以吸引、留住和培养高素质的的社区工作者,造成了“能干的留不住,年轻的干不长”的现象。三是取得社区工作者证书的人员数量少,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能力还较弱。
(四)城乡社区职能作用发挥有欠缺。一是社区事务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较为突出,民主自治功能和便民服务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影响。二是不少村和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经费较为短缺,限制了延伸管理和拓展服务工作的开展。三是少数部门的互联共建意识不强,极少参与社区建设和活动开展。
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落实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重点任务,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标准化,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五治”融合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二是运用新媒体手段搭建城乡社区居民意见反馈与在线交流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等,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法治为本、依法治理的理念,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不断提升法律服务的实效性。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广泛宣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发挥德治的先导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三)注重队伍建设,强化城乡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育。一是在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落实岗位津贴,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人才。二是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鼓励支持社会工作者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三是农村社区采取以“两委”成员为主,乡镇下
派、公开招募、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辅的方式,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并根据有关规定保障合理待遇。四是启动社区带头人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推动优秀社区干部到先进社区、品牌社区挂职交流。五是进一步完善准入、使用、评价和激励等配套措施,打通社区工作者向更高管理层次发展晋升之路,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理解和尊重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减负增效,健全社区多元共治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一是进一步制定完善社区应承担的事项清单和准入制度,明确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范围,理顺社区工作职责,严格准入制度。二是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等活动,压缩各类台账、材料、报表等,逐步使社区工作者从不合理的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三是设立社区民主议事平台、民主监督平台和矛盾调处平台,健全社区共治体系,拓宽多方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四是完善和规范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深入开展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大体检”活动,探索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度。
(五)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制度。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城乡社区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城乡社区资金使用机制,有序引导城乡居民参与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服务项目,全程监督服务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二是逐步建立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工团队执行项目、志愿队伍辅助项目、面向社区
实施项目的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爱心协会、志愿服务组织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和非盈利性机构。三是借鉴江浙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公益创投项目管理。
(六)适应发展需要,调整城区社区的管理范围和服务事项。坚持方便管理、便捷服务、均衡划分、相对稳定的原则,兼顾居民认同感、管理幅度、资源配置、人口规模、未来发展等因素,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城乡社区进行划分,明确管辖界限,完善基础设施,整合人员配备,强化社区管理,以适应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社区建设治理需求。
作者简介:柯来根(1968—),男,安徽黟县人,中共黟县县委党校信息中心主任,高级讲师,安徽省委讲师团特聘基层宣讲专家。通讯地址:黄山市黟县县委党校,邮编:245500,联系电话:139****9278。
推荐访问: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治理工作 意见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