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4篇

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4篇

时间:2023-08-18 13:4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

  

  天才议论文600字

  天才议论文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才会有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结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如明朝吴承恩《西游记》说的那样:功到自然成。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历史上的名人,崇拜历史上的天才,并总是抱怨老天不给自己一个聪明的大脑。其实我们错了。天才来自勤奋。

  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名人都不知道小时候受了多少苦,经过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换来了最后的一点成果、一丝安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妇孺皆知,具有重大成就,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都是他所创造的。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第一堂课老师教他画鸡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本来他也画不下去了,就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很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下的光线也不同,那么鸡蛋的形状也就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因此画鸡蛋是练基本功。要想有更好的创作就必须练好

  基本功。最后,达·芬奇坚持练习,练习稿堆了一堆又一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一代宗师。

  天才不是天生的,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被老师称为“木鸡”,但就是这样一位被老师轻视的学生却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说出了这样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总而言之,天才来自勤奋。任何成果必须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得到。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以自己的笨拙怨天尤人。那只不过是偷懒的借口罢了,关汉卿曾经说过:笨鸟先飞。只要勤奋,只要努力,只要肯下功夫,铁杵磨成针。

  请谨记:勤奋可以赢得一切。从现在开始,要勤奋,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基础。成为众所周知的天才离我们并不遥远。

  天才议论文2敢于冲撞命运的人才是天才!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怀着激情说出了这句话。的确,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百分百的天才,也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百分百的蠢材。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种现象,一些成绩好的人,往往被人所尊敬、推崇;而那些考试不及格的人,就成为同学们眼中的“热点”人物。试问一下,什么人才可以成为天才呢?是那些所谓学习好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不经过努力就成为天才的人。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小时侯说话特别晚,四五岁了还不太会说话,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弱智,五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学校学习知识。由于说话迟的原因,老师提问时反映迟钝答不上来。为此他经常被罚。但是他喜欢独立思考,遇事爱问为什么。等到他上中学时,对学习的痴迷使他的数学、物理学得非常好。经过不懈努力,皇天不负苦心人,最终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天才吗?不!不是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然而他敢于向命运挑战,冲击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贝多芬,音乐界的佼佼者。但在换得种.种美名的时候,他是用汗水作铺路的。他不是一位天才,他拥有的也不过平凡的人而已。然而他付出的却比平凡人多得多,每当他练琴练的手都发热时,用手在冷水里泡一下继续练,他不是一位天才——他为了练琴双耳失聪,听不见自己的琴声,但他仍坚持练。他敢于冲击命运,敢于向命运挑战,不向命运低头。最终他完成了很多平凡人达不到的成就,他是天才吗?不,不是的!

  朋友,你是否还在为自己的IQ而苦恼,埋怨老天?醒醒吧!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努力加汗水,你也能成功!记住,敢于冲撞命运的人才是天才。

  天才议论文3许多少年在心中可能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天才吗?

  在人们的心中,天才无非就是一些神童之类的,简单来说,就是在自己某一突出方面做得与众不同或十分的好。比如说一个天才,在下棋这方面,很了不得,每次都能够得第一。但一个人生下来不可能就会许多东西,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尝试,累积经验,才获得的成功,下棋的天才却只在下棋这方面卓越突出,而其他方面可能就不是那么好,还有可能是低能的,比如陈景润在生活中就很弱智。

  你可能是个天才,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你可能在,不,你就在某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才能,只是自己没发现而已,你可能是个书法家,绘画家,也可能是体育方面的全才。天才是需要挖掘的,只有挖掘过的天才才是真正的天才,所以请相信我,你们都是天才,只在于你愿不愿意去尝试挖掘。

  当年华罗庚的老师王维克说他是人才,可另一个老师说;“你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几率很小,但他在数学方面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若被埋在沙子里,和沙子没什么两样,作为教师,我们就需要具有沙里淘金的本领”

  蒋方舟就是个写作天才,他写过的作文耐人寻味,百看不厌,他那坚定而又柔美直言不讳的文笔带给我们震撼,读她得*就像是在享受。听说她得稿费不菲。蒋方舟以630分考上清华大学,就有许多人愤愤不平了,原因是蒋方舟的成绩根本就没达标,为什么可以进清华大学,并可能会导致招生腐败等问题的滋生,谁也可能没想到,是因为蒋方舟的作文带给了改卷老师的震撼,就让蒋方舟上清华大学。没有文凭的华罗庚更是破例到清华大学执教。我们就这样被他们征服,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

  天才议论文4我国历史上从来不缺神童,但神童最终成为有才之人的,却少的可怜,当我们仰望那些成才的神童时,不妨看看那些半路夭折的神童,并从他们趁上找到一些教训。

  “金溪民方仲永”,从小便会作诗,但他老爸不让他读书,到二十岁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神童,无论你有多么神,不好好学习,还是要泯然众人。

  严永明,十三岁考入全国重点大学,4年后通过中科院“硕博连读”评审,曾被誉为天才,而今却从中科院肆业回家。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话十分有限,加起来不到100个词语。他从小被母亲“封闭”除了读书,母亲一手包办。甚至严永明考入大学后,母亲也去“陪读”。但母亲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儿子回家后开始逃避母亲,并视母亲为仇人。

  严母改变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使儿子成为了“人造天才”但是却使儿子人格变得孤僻。当人们意识到“人造天才”本就是个谬论时,后果已不可挽回。

  宁柏,2岁半时背诵30多首毛泽东的诗词,3岁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读《中医学概论》并使用中草药,8岁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但他成绩不出色,不及格科目甚至多于普通同学。19岁当讲师,三次报考研究生但均退出考试。之后学气功,吃素,和妻子一次口角游荡了两年。当参加央视节目《实话实说》时,十分激动,语速很快,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属于他的时代已不复再来。

  还是一个神童,因为内心的挣扎错过了最宝贵的机会,这些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他们都因为自以为“高处不胜寒”而变得孤僻,难道这是天才的宿命吗?

  今天的活动可真快乐啊?昨天晚上,我和妈妈、奶奶一起去逛街,在商场里我们看到了一款漂亮小手表,妈妈问我喜欢吗。论天才600字作文记得我十岁生日那天晚上,所有的亲戚们为我祝贺,这下可忙坏了爸爸。傍晚回家,就是累的趴下就进了被窝;熙又独自坐在窗棂旁,凝视窗外的樱花树,绽放的樱花又撩起他心灵深处的回忆。

  天才议论文5天才,可能是普通人触摸不到的一个高峰.但是往往经过后期努力的人会超过天才.你只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我相信,你也是一个天才.

  天才就是装着平水的精美杯子,天才就是智慧与勤奋的混血儿,天才就是敢破成规的开拓者,天才就是上帝的宠儿,天才就是劳动的汗水--这是一般的人对天才的见解,其实真正的天才拥有知识是因为他懂得努力,会不断的求取知识,想知道了解不同的学问,能从失败中求取经验和教训,他不会害怕失败,正因为他知道的比别人多,看过的书比别人多,经验比别人丰富,因此考都考不倒,因为他所学到的比一班人更多更深。

  记得有人说过:"天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分型,一种是努力型。成不了天分型,就一定要成为努力型。"我相信只要努力就u一定会成功的!只要你多努力,懂得这个道理,你也能当天才.

  亘古以来,有许多伟人,大家都耳熟能详,哪些伟人令人钦佩,但他们的成就,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努力与失败,最终才能被称为天才,向爱迪生他失败了好几次,每天待在实验室内,吃喝都在哪哩,甚至不民不休止认为了成功的发明电灯,这一万次里,他花了很多时间长是,从来没有因为累了而退缩,他的失败,其实是成功的踏脚石,要视他没前面几次的失败,最后又怎么能找到钨而发明电灯,他的成就与努力,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

  真正的天才,失败了汇聚序努力下去,不成功不放弃,就像实验会失败,但一直不停的做,总有一天会发现到什么,这正是我们所该学习得精神。

篇二: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

  

篇三: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

  

  名老中医经验集---干祖望中医耳鼻咽喉口腔医理医论医方医案

  当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开拓者干祖望

  编者按:干祖望,上海金山人,是当今我国著名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972年奉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经干氏20多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将其建设成“全国中医重点学科”。在此期间干氏还亲自带徒70多名,现均已成为各地的中医耳鼻咽喉科的骨干力量,由于干氏在教学、医疗工作中的杰出贡献,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重点介绍干氏在创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七个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发扬中医学中,善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四个问题的发挥。

  临证特色则重点反映干氏重视医案,强调查诊、问诊,尤其对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四个要点阐述精彩。名案评析精选干氏14个案例,分别应证他诊治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方特点。医论医话则记录干氏的振兴中医学术的战略观点,以及他临证、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想法和看法,本文最后收录其经验方五首是他毕生临证经验结晶。

  总之,细读全文,对于当今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干祖望的学术经验会有深刻认识。

  这对中医药工作者,尤其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工作者,定会大有收益。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始海势联短述》

  干祖望,男,汉族。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县(1912年9月—2015年7月2日),5岁进南社四子(邵力子、柳亚子、姚石子、姚蓬子)之一姚石子家塾读书直至18岁,在此14年中干氏熟读了从《三字经》至《四书》、《五经》的古典文学著作,为以后深钻中医医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干氏18岁至22岁从浙江嘉善县西塘大名医钟道生习岐黄术。钟氏擅长喉、外科,干氏尽得其传。22岁至40岁干氏在金山、松

  江两县开业行医,40岁至45岁在松江县城厢第四联合诊所工作。1956年,干氏45岁之际调入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担任整理中医古典文献的工作。两年后调入南京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医疗工作,至今仍未离岗,坚持正常上班。

  1972年,干氏奉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在筹建、成立、加强建设、扩充队伍、提高医学教学、临床质量工作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在1980年第二卷177至1986年主办五期“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培训班”,培养出不少医疗、教学方面的骨干人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从1972年至1994年干氏亲自用中医传统形式带徒70余人,当今不少已成为医疗战线高级人才,多数人已获正、副主任医师职务。干氏毕生著述丰盛,医著有《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孙思邈评传》、《茧斋医话》等,学术论文约80余篇。

  干氏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耳鼻喉科学会主任委员。干氏主持的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因干祖望教授在工作中的杰出贡献,198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授予奖状及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精华

  一、创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七大贡献

  干祖望身为中医而第一次知道有耳鼻咽喉这个专科,是从1934年的张崇熙《东亚西医函授学院讲义》得知的。从此干氏即立志要创建中医耳鼻咽喉专科,经他一生不懈努力,理想终成现实。他对中医耳鼻咽喉科的贡献,最突出的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把零星、芜杂、遗缺的资料缀补成一套完整的专科学著作

  任何古今中外医学各个专科,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来作指导,诸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不过这

  些专科书,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千年的历代从业者的积累而成。但独独没有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书籍,所以在知道西医有这个专科之后,干氏即立志入手完成这个艰巨的工作。

  中医无此专科,故而所有病种,俱都散在于各科中,如耳鸣、耳聋、眩晕、鼻衄、过敏性鼻炎、失音……隶于内科;鼻疖、鼻窦炎、鼻息肉、化脓性中耳炎、乳窦炎……列入外科;代偿性鼻衄、梅核气……属于妇科;鹅口疮、扁桃体炎……归属儿科。至于喉科书,则多于雨后春笋,但具有理论水平者十不得一。尤其是清代的喉科书,作者素质不高,文拙字笨,非特无助于临床,而且多有误导。加之更有许多疾病,古人限于条件,失载缺述者更多。即使散见于高水平的各种文献中,也因时代关系而论点未必符合于临床。因而可知这样一个杂乱、残缺的东西,要整理出一部有系统、有实用价值的文献,难度不言而喻。但干氏竟然完成了在三四十年前可谓初具规模的《中医耳鼻喉科学》(长期连载在《新中医药杂志》),是难能可贵的了。之后,又写了: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学概论·喉科概要》1980年南京中医学院排印《中医耳鼻喉科师资培训班讲义》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儿科学·五官科病》1985年南京中医学院排印《中医耳鼻喉科师资提高班讲义》第二卷178198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实用中医外科学·耳鼻咽喉口腔病》198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版)中医学概论·耳鼻咽喉口齿科概要》198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讲义《中医喉科学》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排印《中医耳鼻喉科国际班讲义》从1991年开始,把以上所有著作删芜添精,更将60年临床经验心得,总结统一于100多万字的《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几年中又三易其稿,浓缩成50万字的《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二)善于挖掘宝库

  毛泽东同志曾谓:“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诚是明智之言,但我们必须知道,宝库里的宝贝,不是铺在地上,谁都可以俯拾即是。它是深深埋在里面,愈宝贵的埋

  得愈深,只有用有心人的毅力和智慧来挖掘,才能到手。干氏60年的苦心孤诣,总算挖到了一些。如:

  1.《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因·火类》第十七节:“耳鸣有声,非妄闻也。”干氏就刘河间这八个字中发掘出中医对震动性耳鸣的认识,从而深入探讨,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合乎现代水平的中医学说。

  2.陈言《三因方·耳病证论》:“耳为听会之主,纳五音。外则宫商角征羽,内则唏嘘呵吹噫。”这里的“外则”是指气导,“内则”指骨导,从而知12世纪的气导、骨导学说,因之两耳的听力,中医有中医的见解。

  3.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耳论附》:“鼻塞治心。”从而干氏首订破瘀法处理肥大性鼻炎的新途径,因为破瘀药都入心经。

  4.《素问·阴阳类论》:“上下无常,出入不和,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干氏根据这一论点,就进一步探讨李东垣《脾胃论》,终于扭转了传统常规一味滋阴的偏见,代之以培土生金手法,使“不治之症”的慢性咽炎,成为易治之症。

  5.《温热经纬·疫证条辨·二十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干氏根据此说,探索到由咽鼓管导致的耳聋,绝对不能依样画葫芦的用一般治疗耳聋的手段来处理。故而干氏对突发性耳聋(排除美尼尔氏病)取用宣肺;航空性中耳炎取用益气或理气手段。

  6.《疡医大全·奇病·五十四》:“咽喉生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不痛,多日乃有窍,臭气自出。”干氏根据它的论点与治法,即拟定了治疗干酪性鼻炎的极好手段,并在中医这个空白孙点思上邈,增式补的了中一西个新医病结种。

  (三)

  合

  干氏曾言:“中西医结合工作干了多年,的确出了不少成果。唯可惜的是"西盛中衰’,主角都由西医来挑大梁。中西结合等于植物无性繁殖的嫁接一样,不论父本或母本都需选择其优秀精良者,否则决不能培养出良好的第二代。现在这个父本(或母本)里把最精髓所在的"天人合一’、"辨证论治’两个法宝,已淡到似有若无的地步,试问能结合出50%的中医吗?这样下去中医只能安乐地、光荣地、体面地消失。”照这样说,干氏是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但干氏又称:“这段学习(指本人1953~1954年,在中央直属机关第二医院门诊部进修西医的耳鼻喉科),使第二卷179我掌握了现代化检查、诊断以及其他不少过去所"未知’的知识,但并没有使我变成西医,却大大丰富了我的业务资本。”如此看来干氏并非反对中西医结合,而是反对这种“用夷变夏”的结合。那末干氏怎样来搞他的中西医结合?乃完全私淑1300年前的孙思邈。那末孙思邈是如何结合的呢?是“你的,变一变,就是我的。我的绝对不允许你来扰乱甚至影响我的阵脚”。这种方法,干氏花了不少的精力去探讨,一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万字的《孙思邈评传》中,就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举例如下:

  1.鼻甲肥大导致的鼻塞,干氏认为“微循失畅,鼻甲留瘀”。取用化瘀法治疗,岂非与刘氏的“鼻塞治心”中西医结合得很好吗?

  2.卡他性中耳炎,中医一向不知道这个疾病,通过西医的检查等抽液手段,我们认为是“痰潴听宫”,正和“惊痰堵塞窍隧”论点相符。

  3.声带闭合不密,不肥厚,不充血者,属没有外邪的失音。诚如张景岳所谓非“窍闭而喑也”,而是“内夺而喑也”。假如没有现代化检查,则张氏之言无从体验。

  (四)发掘经方丰富耳鼻喉科去疾之弹药30多首经方

  所谓经方,是指《伤寒》、《金匮》方而言。它取药精简扼要,疗效显著,故而也最能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精神。可惜近来多尚“时方”而疏

  “经方”。干氏整理出30多首经方,大大丰富了耳鼻喉科去疾的弹药。更有价值的是予不尚经方的学者一个启发。兹简要介绍于下:

  1.桂枝汤:凡过敏性鼻炎,狂嚏连绵,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数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苍白水肿,大量清水样分泌物,镜检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舌薄苔,脉浮者,用此方。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严重的肺寒导致的多涕症、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盖其虽曰肺寒,实则元阳首先无火,使鼻窍无温煦之气以养。所以用此方一面调和肺气,一面重振元阳。

  3.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清涕长流不敛的慢性鼻炎、多涕症和过敏性鼻炎属于虚寒型者,其病因大多是卫气不固,中气不足,阳气不振。被《医宗金鉴·名医方论》誉为“建立中气”的小建中汤正是一首特效方剂。我们为了加强它的疗效,可用黄芪建中汤。

  4.葛根芩连汤:慢性鼻前庭炎,虽似小恙,但因循几月,发作不休,也十分顽固。本方解毒清里,用于本病,疗效十分满意。

  5.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我们常用于急性咽炎外无表证而有热者,大多症见咽部疼痛,口中有臭气,口干喜饮,伴以灼热、烟熏、异物感,大便偏干。局检:咽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泽红艳。也可能出现扁桃体炎……大多为隐窝型或实质型。脉大、实、数有力,苔黄或灰而干。

  此外某类型的大衄。局检鼻粘膜充血,大多数立特尔氏区粗糙,出血甚至溃疡。头部受震时都能导诱其再度出血。脉、舌及全身症状具阳明经热的见证。

  其次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慢性咽炎的干燥津枯、充血红艳和鼻衄出血过多者两种病。其功效诚如《成方切用》之所谓:“白虎解热,人参生津。”

  6.甘草干姜汤:寒闭失音、寒闭喉风在北方或冬天较为多见。它是重寒直中肺经,于是言出无声。这两病,都起于俄倾之间,除全身性呈有虚寒症状,白苔、脉

  象沉细外,局检无所发现。所以治当以温中去寒之甘草干姜汤。

  7.麻杏石甘汤:本方对喉风,即急性喉炎,疗效显著。此外,亦适用于咽白喉等,用量必须增大。

  8.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者。我们使用几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疗效尚佳。因其病状和本方的作用相符。

  9.五苓散: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之炎热症状已消失而脓性分泌物很多者,常用此方。头不痛,鼻涕多而色白,鼻塞不严重,嗅觉稍迟钝的鼻窦炎也常用之。此外,口腔病由湿浊内蒸,上熏清道者亦适用。

  10.真武汤:凡阳气衰弱,在五官科中以鼻病为多见,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断,鼻粘膜苍白如纸,取用此方有立竿见影之效。复发性口腔炎,日久不愈者,大多“中州虚冷”。通过《丹溪心法》口疮嚼化官桂和《谢映庐医案》下唇生疮案用椒梅附桂连理汤的启发,采用此方,效果也颇满意。鼻衄大量失血,出现亡阳。采用此方温阳必须加用大量人参。

  11.栀子柏皮汤:急性咽喉炎纵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为无虚有实者。对此凡主诉为有严重的疼痛、烧灼感,干燥求饮,或作痒,大便秘结,脉正常、苔薄黄。局检:弥漫性充血,但不一定严重。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网状散布均属本方的适应症。

  12.旋复代赭汤:本方具补气平肝,化痰降逆作用。癔性咽喉异感症,多因情怀不畅,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聚湿酿痰,痰气搏结而致,虽临床上还有半夏厚朴汤,但治此病降逆之功,远远不及此方。

  13.甘草汤,桔梗汤:二方为最有名的喉科常用方,惟后人总要加几味其他药配方使用。

  14.四逆汤:鼻衄大量失血,突然休克,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芤而沉细,终至伏而扪

  之不得,这是气随血脱,阳气告尽之象。此时唯一的拯危救急,就是四逆汤。但大多还须加以人参大补元气,使气旺而血自生。

  15.竹叶石膏汤:复发性口腔炎一般以中土虚弱,脾气不振,同时还兼有心、肺、胃炎等五志之火的存在,致虚实互见者为最多,此种的口腔炎,是有竹叶石膏汤最为合适。

  16.理中汤:复发性口腔炎中,很多是中宫虚冷所致。本方正以“分理阴阳,安和胃气”(引用《成方切用》语)的作用来治疗此病。因为中宫虚怯,非腐即烂了。理中汤正是帮助失去主宰的中气,重掌大权。

  17.防己黄芪汤: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积物,中医视为败津腐液的痰。但一入慢性途中,必然伴以虚证。不论痰的潴积或气机虚滞,空清之窍的阻塞壅滞,势所必然。本方的作用也正是本病之必需者。

  考本方四味药,关键在防己。“散留痰”、“散结气壅肿”、“利九窍”,而且“折茎吹之,气从中贯,故专以通,疏导为用”。故甚适合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所求。

  18.桂枝附子汤:寒性颞下颌关节炎、阴证颌骨骨髓炎,本方对这两病的初期很有作用。

  19.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二方均用治一切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干燥严重者。微有不同者,挟有虚火者,宜百合知母汤。挟有胃火者,宜百合地黄汤。

  20.甘草泻心汤:本方《金匮要略》主治“狐惑”,近人认为狐惑相当于白塞氏综合征,所以现在已广泛取用于白塞氏综合征及复发性口腔炎。

  21.酸枣仁汤:对慢性咽炎、干燥性咽炎、鼻炎、萎缩性咽炎,还有某些耳聋、耳鸣、美尼尔氏病,尤其是伴有盗汗、失眠等,最喜用本方,或予以加减。

  22.射干麻黄汤:治疗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点是咽喉先作奇痒,然后咳即随之。方取射干、麻黄、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枣可有可无。不用五味子和细辛,但经常根据病情与证型而有所加

  减。

  23.葶苈大枣丸:本方专用治鼻塞为主的慢性鼻炎,方仅两药,但力峻性猛,用于实证见效甚捷,考主药葶苈,所谓“独用葶苈之苦寒,入肺经以泄肺闭。辅以大枣之甘温,补脾土以和药”。符合《本草图解》的“入肺泻气,主肺壅上气”。但葶苈毕竟是峻药,方中尽管有大枣缓和,虚人仍应忌用。

  24.麦门冬汤:本方对慢性咽炎,咽部反射敏感,由于局部分泌物的长期刺激,常引起恶心、作呕的病者,是十分恰当的。喻嘉言称此方为:“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其中人参与麦冬两味是主药,起到“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火,麦冬甘寒,补益水源而润金”。慢性咽炎泛恶不明显者,去半夏。

  25.泽泻汤:《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如其改为“耳中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也未始不可。“心下”当然可以归纳于手少阴,“心寄窍于耳”,则与手少阴也有联系。“支饮”是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渗出液,那么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留积液,也不折不扣的是“支饮”。所以经常用以治疗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晕者,不过药味太少,只有泽泻、白术二药,故务必以加味用之。

  26.黄土汤:长期、反复发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立特尔氏区完好无损,粘膜苍白。全身症状有身凉少温,腰酸,小便频数,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泄泻或浮肿。脉沉迟微弱。舌薄苔,质瘦而淡者,以黄土汤为最合适。近来伏龙肝缺货,可改用赤石脂,虽然它的补中不足,但收涩有余,尚能代用。

  27.泻心汤:此方在耳鼻喉科领域里用处十分广泛,可治一切化脓性的急性炎症,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

  28.桂枝茯苓丸: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缓解症状。我们利用此种功能,作为声带息肉的消散剂,疗效较为满意。但是,取用时还得有所加减,凡血性息肉,加减无多。白色的加消痰药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则是必用药物,此方效用诚如高学山评语“盖取其渐磨”。

  29.半夏厚朴汤:《和剂局方》加入大枣,称四七汤。取意于四味药,治七情病,故名四七。我们专用于梅核气,但疗效不太稳定。

  30.甘麦大枣汤:本方除常用于癔性咽喉异症之外,还用于幻听症、幻觉症、癔性失音和癔性失听,疗效都较理想。现在安徽省蚌埠中药厂的“脑力静”,就是用70%的本方,再加入30%的维生素、甘油磷酸钠而成。湖北省武汉东山制药厂的“脑乐静”也是以本方作为主要成分。所以以上两药对神经性头痛,很有疗效。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确是经典著作,故成无己认为是:“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李东垣也谓:“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故仲景方,广泛地应用于耳鼻喉科病,并取得一定成绩,是毫不足怪的。

  (五)填空补白中医耳鼻喉科

  祖遗资料,既疏散而又零星,尤其是喉科除了失音之外,几乎全是空白。即使失音学说,也是朦胧而不着实际。原因所在,是缺乏局部检查。干氏挟其深渊的理论、丰富的经验、西医全套的检查手段,加之一心为耳鼻喉科事业的献身精神,故在对这专科的补白工作也做了不少。如:

  1.把急慢性咽炎病因,概括成十个字:“急症风热痰,慢性脾肾衰。”既概括,更完整,临床上的确脱不出这个规律。

  2.干氏提出声门发声的机理的观点是:无形之气者,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脾为声音之本,肾为声音之根。有形之质者,声带属肝,得肺气而能震颤,室带属脾,得气血之养而成活跃,会厌披裂属阳明,环杓关节隶于肝肾。

  又提出声音特性与脏腑的关系是:音调属足厥阴,凭高低以衡肝之刚怯;音量属手太阴,别大小以权肺之强弱;音色属足少阴,察润枯以测肾之盛衰;音域属足太阴,析宽窄以蠡脾之盈亏,肝刚、肺强、肾盛、脾盈,则丹田之气沛然而金鸣高亢矣。

  3.中医传统以“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九个字作为治疗所有嘶哑之病的指导规则,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上的要求的。故而干氏晚年完成的《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第三章咽喉部、第二十节嘶哑与失音中罗列了:急性嘶哑或失音、女子临经失音、妊娠期失音、癔性失音、声带充血、声带水肿或肥厚、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血性息肉、声带粘膜下出血、声带血管瘤、声带闭合不密、声带麻痹、喉厚皮症、声带淀粉样病变、喉结核、喉麻风、喉关节炎及喉癌等十九个导致嘶哑的疾病。而且在每个病症,都有病因、症状、检查、辨证、论治的叙述。(六)首次报道两个新病种

  此所谓“新病种”,并非真正在现在才出现的新病,乃早已有之的疾病,但未被人重视及加以深入研究,往往与类似疾病糊里糊涂地未予分析出来而已。干氏发现及第一个人作出报道的一为多涕症,一为喉源性咳嗽。

  1.多涕症:即鼻涕奇多,好发于儿童,以及衰弱的老人,久病元虚的病人也偶或患之。涕量奇多,拧之难尽,小儿更甚于冬令,老人及久病者,多于进餐之际。其唯一有别于鼻窦炎者,本病之涕为白而不黄。不过小儿涕潴鼻中时久,也能转成黄绿色。首次报道在1980年南京中医学院排印的《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讲义》中。

  2.喉源性咳嗽:首次报道在198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光明中医函授大学讲义《中医喉科学》中。谓此病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作咳。咳时很不爽快,而且连续地咳,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无痰。病程漫长,从几个月至几年。咳时自己也感到,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这种咳嗽为阵发性,每天常有好几次,严重的可以在一小时内咳多

  次。

  (七)大量的论文

  干氏健笔,在60年中写了不少论文,内中当然以耳鼻喉科的占大半,已发表于国内(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约有80篇左右。自1981年至1993年中,全国(包括台湾)弟子们及崇拜他的青年医师在全国(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发表对干氏的治学手段、思想方法、学术观点、教学经验、临床经验的继承、探讨、研究、阐明、总结甚至批判的文章已有百篇左右。这些学术论文,对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中医学四个问题的发挥

  (一)调整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奠基者是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已描绘出三因学说的轮廓。陈言上承张氏三条,并结合病证,重点讨论,认为“医事主要,无出三因”。乃撰写《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从而把它完整起来而具体化了。沿用了8个世纪的三因学说,很多已不适应于今天,确有重新安排的必要。

  现在应该是这样:三因:外因:六淫、二害、疠疫、污染;内因:七情、衰退不;内外因:先天性、后天性、外来伤害、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内伤、劳逸过度、饮食淫不节、过敏,这里必须加以说:明。

  六(略)。

  二害:六淫乃六气过甚。如无六气则一切生物即无以生存。而二害则只有危害,毫无一利于生物。故而与六淫的为害相同而本质上完全各异。

  七情:(略)。

  衰退:衰退一款,古人在三因中尚未列入。现在而尚付阙如,则老年医学这门学科如何得能谈

  起。

  外来伤害:(略)。

  劳逸过度:古人只有劳役所伤。劳逸过度则现在以物质的文明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趋严重。如其没有这项,那末退休综合征、肥胖病……等,将用什么理论去解释。

  饮食不节:近来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在饮食方面也日益丰裕,恣饮滥食,无处不然,因之更应重视“不节”。

  (二)补充四诊八纲为五诊十纲

  一向誉为中医特色的体表诊断学作为准绳的四诊,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早已有不足之感,理应调整添翼。

  今天的五诊是:望、问、闻、切、查。今天的十纲是:表里、寒热、虚实、标本和体用。

  阴阳:阴阳古以解释万物生化之源,是统帅着一切事物的偶像。它是“纲目”中的纲而不是目。四诊中的表里、寒热、虚实三者,是目,是归于阴阳来统帅的。把这纲与目等量齐观的置于同一位置上,是相当不妥的,因之调整后的十纲中,把它排除在外。

  表里、寒热、虚实:(略)。

  标本:肯定为古人所遗漏。《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标本,以不同”,《灵枢·师传篇》“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本病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这标本一纲在《内经》里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张仲深(元代人)在《子渊诗集》中所谓:“欲探六脉致调和,曷审三因正标本。”李东垣在《试效方》展卷第一句话就是:“夫治病者,当知标本。”根据张、李氏的语气,标本还是诸纲之首哩。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古人制订八纲时所遗漏。何梦瑶虽然也在《医碥》中把寒热、虚实、标本、表里和阴阳并列而归了队,但影响不大。我们今天应该

  欢迎它归队。

  “体”,《易经》“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其疏谓:“体,谓形质之称。”所以器质性病变属“体”。

  “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它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作用、功用。所以在这里凡功能性病变称“用”。

  范缜在《神灭论》中解释得很清楚,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佛家也有“体灭”与“用灭”之分。

  在医学上第一人提到“体”、“用”者,李东垣。《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体用在十纲中的实用价值,主要是:“用”者,千方百计要在中药里求其去疾。“体”则可考虑手术,不过少数采用药治,也有一定的疗效。

  (三)“中介症”

  人和病,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既然是物质,当然要永恒运动,无限发展了。且看伤寒的传经,温病营卫气血的转移,还有什么热盛生风、血虚致燥、大汗亡阳、气随血脱……等等,都证明疾病是在运动而非静止的。可是中医在病机这个环节上,大多用硬梆梆一个“病因”来说明,一经认定,很少变化。对这个不足之处,我们应该替古人补上一笔。

  在20多年前,干氏就有这样一个想法:邪加人而致病,中间必然有其联系、变化、造成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即先产生了“证”,继而出现“病”。这个演变过程,应该称为“中介症”。

  这个中介症,隶属于“证”。中介症中又分为一级中介症、二级中介症与三级中介症三个层次。

  凡邪中人而病,并不明显地必须包括:正邪相搏、病理变化、病理产物等复杂的机制者,为一级中介症。如风、寒、暑、湿、燥、火、致敏原、瘟疫、急性意外创伤……等属

  此。

  凡邪与人结合之后,经过复杂的正邪相搏、病理变化、病理产物之后而形成的症,或由一级中介症转化而来的病变,为二级中介症。其中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气、郁结、脏躁、衰老……,以及由一级中介症转化而来的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等等。

  至于第三级中介症,它可以由二级发展而来,也可由一级直接而致(最典型的为严重的急性创伤)。其中如大汗亡阳、毒入心包、气随血脱、痉厥肝风……等等。

  至于其中如何转变、机制等等的充实与完整,只能有待于大家的努力。

  (四)辨证公式

  一谈到辨证,中医哪一个不知道,但真正能运用它来治病,究竟有百分之几?因为自古以来,没有过一部书、一篇文章来介绍运用它的方法手段。书上写的、教师教的仅仅是它的作用、好处和重要性,独独未见介绍将它的公式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也仅仅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试问你读了之后能运用得起来吗?又谓:“例如患者初起头痛、身热、自汗、微恶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经过分析、综合,判断为风温。”试问教初学者怎样来分析、综合与判断?直到自己临床了一段较长时间后,才面壁九年的自己摸索出一点,到晚年即可运用如意,但可是老至将死矣。几百年来就是这样。怪也难怪,辨证这玩意儿既无示教的模型,更无有形有色的操作方法。干氏为之深想苦思,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下是:临床“辨证”之初的思维时,最好的手段,是“逐项分析,综合取舍”法。此方法准确,易学易会,误差度小。具体是这样:

  1、首先在脑子里拟订这样一份表格(表1)。

  2、把五诊得来的信息,逐项填入“症状”一格里(如表2~7)。

  3、选择(特别强调“选择”两字)适合的各种理论根据来解释症状的产生原因。这种理论根据的来源,包括《内经》、各家学说、常规定律及个人心得见解。也逐症逐项填入表内“理论根据”一格里。为什么强调“选择”?因为同一个证候,可以由不同性质的“证”来造成。例如同样一个腹痛,《素问·举痛论篇》中谓:“寒气客于小肠,故后泻腹痛矣。”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称:“火郁之发,民病腹中暴痛。”再举一个脓肿的例子,《灵枢·痈疽篇》既谓:“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故痈肿。”但又称:“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你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寒和热,同样可以适用于一个病种或同一个症,不选择怎行。就拿上面脓肿感染来说,凡是冷性脓肿———当然有它冷性的证,那末应该选择前一句。一般感染如疖痈———当然也有它热性的证,就选择后一句了。这就是选择。

  4、对每一个症状,凭“理论根据”来分析,作出单独的(只管本项,不管其他各项)、片面的初步印象,就填写在“印象”项中。

  5、然后把全部的“印象”汇集起来,用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方法来突出主证。

  6、许多印象,不可能清一色的趋于一致,甚至有自相矛盾者。应该用“取本舍末”的手段来取其本质而去其表面现象。古人的“舍脉从证”、“舍证从脉”就是这个方法。且看表5“脾不统血总说明:

  其一,这里的“表格”、罗列、“填写”……并不是真正地采用实物,乃是在脑子里想的,古人称为腹稿。

  其二,理论根据,不一定真正去找出典,可以取用常规的、常用的及自己的心得就够了。当然,是一定要合乎中医的理论,不能掺假、掺歪曲的,这是原则。

  ”的结鼻性衄中的舌判苔,断我,们就是不什睬他么了。

  7、最后,作出“证”。

  在这里有两点

  临证特色

  一、保持书写医案

  60年医案是古代的病历,病历则绝对不是医案。自1927年《丁甘仁医案》之后,到今天还没有一部真正的《医案》出版过。

  医案中可以包括病历需要写的内容,但须用最精炼的文笔来完成,如《张聿青医案》、《金子久医案》、《丁甘仁医案》等最是典型之作。干氏因精通古文,所以写来颇具明清风格,舆论对他的评价极高。如:干氏每看一病,必书医案。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即使是极简单、极轻微的疾病,他也毫不含糊。也许是久练得道之故,如今他信手所书之医案,竟揉医、文、哲于一体,诗、联、骈于一章。

  读来不仅仅是精辟严谨的医学论文,还是情趣横生的艺术佳作(节录于1987年第3期《光明中医杂志》马东黎“干祖望印象记”)。

  诊病精细过人,确诊之后,书写病案,字斟句酌,不但一笔一划,字迹清晰,而且讲究修辞,连标点也不错漏一个。他给我写的病案最后一段说“浮邪失表,兽困肺经。虽历一月之久,但仍宜宣之泄之。虽有亡羊补牢之叹,毕竟有桑榆之收。三拗汤主之”。真是确切得当,把病说绝了(照录1989年7月22日《健康报》吴崇厚“干大夫的字”)。

  1988年,受卫生部举荐,干祖望赴京为某高层首长诊病。望、闻、问、切、查后,已没有以往寻常百姓诊病时那样的滔滔言辞,而是挥笔写下一则医案:“坤德不充,中州失健,故而便多稀薄;冬令难温,舌布齿痕。中气一衰,卫气即失藩篱之职;细芥风邪,轻轻一叩,即有弱不经风之感。一劳即淫汗,既为卫气之弱,又为心火过旺之故,盖汗为五液之心液是也。因此,每月必有高潮,如尾生之守信。同时案牍劳形,离火必旺,责是口疮复发而独多于舌体。咽干求饮,饮水喜凉,所以一临朔望必剧发一次,事亦在情理之中。……总之,脾土内怯、属虚,证之本也。心火暗烁、属实,证之标也。治此证须标本兼顾。但刻下以治标为主……”洋洋洒洒数百言,读来琅琅上口,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中看也中吃,干老的一纸处方,亦治好了首

  长之贵恙[照录香港,1993年3月号《紫荆杂志》总30期,吴新化“恩科状元干祖望(下)”]。

  至于疗效如何?也有报导。1993年5月《中国大广角》吴晶:《某某复出之后》文章中谓:“当这位记者关切地询问到他的身体时,回答"我现在身体很好。按西医的说法是咽喉炎。后来经中医看了,只吃了三个月的中药就好了。’”日本医者称“读书家、诗人”的干氏(见日本株式会社日中医学社隔月刊1986年第四期《新中医研究》1~3页),他善于巧妙利用他的古文根基,尽量扬其所长而致力于书写医案。如对一位航空性中耳炎写的“九霄奋迅,肾窍乏适应之能;万里扶遥,笼葱失听聆之职。考六腑以通为用、七窍持空以求。取通气开窍一法,方从流气饮一型中化裁。”(节录1994年第5期《辽宁中医杂志》徐轩“我师干祖望与医案”)第二卷194总之,干氏医案诚如他的一位弟子所言:“腾蛟起凤,学士遗风。在临证中一病一案,案案无雷同,数十年如一日。恃其华丽的词藻、畅达的笔调、广阔的思路、巧妙的构思、精辟的论述,使医案百读不厌,表现出其特有的风格。在临证中急就成章,可谓倚马七步,写来确实非易。”(照录1990年第2期《北京中医》陈小宁“干祖望教授的医案特色”)

  二、善于查诊

  中医向少检查,但干氏特别重视检查,所以他的诊察台上除绝不谈西医理论及不用半味西药之外,所有现场完全是一个西医场面。他的诊断“辨证”,也参用检查获得的数据来做重要参考。

  用他的话说,是“你的(指西医),变一变,就是我的”一套来利用西医的检查,但始终严格保持其中医特色。

  例一,检查鼻子通气好不好,大多取用药棉拉出“丝”来放在鼻孔口,观察其颤动与否。干氏称之为“纩测”。在病历上也是写“纩测良好”、“纩测不佳”及“纩测不通”。这纩测一词,我们不懂,问西医更莫明其妙。但干氏却大有道理。原来《礼记·丧大纪》有“疾病,……属纩以俟绝气”一言,就是用新的丝绵,拉成细条,放在人的鼻孔上,以探测通气情况。

  例二,我们日常检查鼻腔、鼻甲肥大者常用1%~2%麻黄素溶液来收缩鼻甲。干氏则不喜欢西药,常令病人在第一次检查记录后,疾趋几百步或攀登楼梯几次,如为儿童令他跑上几个大圈,然后作第二次检查,可以观测到收缩良好与否。若为鼻甲留瘀者,其效果大大超过麻黄素。

  三、重视问诊

  干氏对问诊,十分重视,所以他每一病号所费的时间,光是问病就可占去其1/3。除了一般常问之外,更有为人所不加注意的提问。

  问病口干。必问干的程度,要不要喝水求润,一般脾虚的慢性咽炎,就是不太需要喝水的,肾虚则喜饮了。进一步再问饮量多少?以及喜凉的、温的、热的?甚至要喝冰凉的或沸热的?因为这点却是寒热、温凉、虚实的辨证良好而可靠的根据。

  问大便稀溏,一般至多问及稠度、次数、腹中有无痛感,甚至有无臭气。但干氏则追问用几张手纸可以擦净肛门?因为擦用的手纸多少直接联系到脾虚的程度。

  问耳鸣,必问其是“——型还是?……型?”前者为持续性,后者为有节奏的哄鸣。这是辨别非震动性与震动性两种绝对不同的耳鸣最初级的鉴别。

  问失眠必问“在上半夜还是在下半夜”?或“通宵迷迷糊糊,似醒非醒”。盖上半夜实证多于虚证,下半夜虚证多于实证,通宵者属虚无实。

  问耳鸣,必问对外来的噪音能否接受?如听到外来噪音耳鸣声即小而低;或白天不鸣黑夜即鸣者为能够接受。凡一听到噪音,鸣声相应加大,甚至心中烦躁者为不能接受。这又是实证、虚证有力的辨证根据。干氏更把张介宾的“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见《景岳全书·耳证》)一言,加以补充与阐明。干氏认为张氏所称的“声”,是指音调而非音量。如其误作音量则大错而特错了。

  干氏这种发明,普遍用于临床,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怪病思痰”、“治风先治血”……等经典以外的定律格言可同日而语矣。

  四、处理十分复杂的疑难杂症

  干氏处理复杂迷离的疑难杂症,颇得心应手,十愈八九。从他的两篇文章来说明,可以得窥全豹了:应付疑难杂症,主要的是掌握以下四点:

  第一点,首先不要重视现象,如咳嗽的不必泥于咳嗽、失眠的不可泥于失眠、头痛的不必泥于头痛……。“见痰休治痰”、“出血不止血”,正是处理疑难杂症的钥匙。理由很简单,中医是治“证”而不治“病”。例如《王旭高医案·吐血门》,治吐血基本上都非止血药,即使人们必用的炭,在39首处方中仅有13首出现,而且许多方中仅有一味,占全部方剂中的1/3。尤其是尤姓的七诊处方,没有什么直接止血的药味,真名符其实的“出血不止血”。它的形式固然如此,而其精神确是真正掌握了辨证论治。

  第二点,务在多读书。因为从历代中医古籍中都可以得到灵感。仅凭你几尺枯肠,是搜索不出灵感的。治疗疑难杂症,全部领先特殊的灵感。例如我也遇到过这样一个病号,鼻粘膜苍白,滂沱清涕一如自来水,见风寒即倍形严重。脉细,舌苔薄白,人亦喜暧恶寒。从脱敏汤到桂枝汤甚至附桂八味,治来一无效果。正困厄于江郎才尽无能之际,忆及《续名医类案·中寒》第三例病案,得到了启发灵感,取用葶苈大枣汤合人参泻肺汤去人参,药仅五剂,霍然而愈。

  第三点,必须深入明察、分析以前的治疗经过,包括西医的在内。这样既可明了用过而乏效的方药,不使走重复之路。但更须要分析当时的病情背景。又可窥得药后反应而将得到反射出许多足供刻下辨证的极好根据。还可分析出由于错误的治疗所造成的“?”,而且错误的治疗导致疑难症者很多很多。所以古人常有“不死于病而死于药”的感叹。

  第四点,一般疑难杂症中的“戏药”病,占有相当比例。“戏药”见清代赵廉《医门补要》上卷,谓:“有病日久,初服此医之方一二剂,颇效,再服则不效。又延彼医,不问药对症与不对症,初服一二剂亦效,再服又不效。及屡更数十医,皆如此。为戏药,终不治。”赵氏虽然准确地认识了、提出了这个病,可惜对病因、机制及治疗,只字未提,仅仅留下了一个悬案。笔者的对付,是实证,学游击战战

  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就是每一次复诊换一套方药。虚证,当要大补元气,可以视为轻症的“离魂症”。但在这时虚实之辨必须明确,否则出入太大,为害也大(节录1994年9月《江苏中医》干祖望“应付疑难杂症”)。

  对一个疑难杂症,就是靠你善于捕捉特点。可惜的是这种特点在粗心眼儿的人是视而不见的。关于捕捉疑难杂症的特点,自古以来,谈者不乏其人,可惜的都未能好好关心而已。即使你也予以关心,但决不可能比亲身体会的印象特深。余虽专业耳鼻咽喉,但对所有疑难杂症,却有特殊兴趣。

  一税务局青年职员,奇寒七载,冬天重裘难温,坐在暖气室内不能出门一步,夏天不能吃西瓜,尚须于无风无冷处度过盛暑。今年初诊在新春之际。一翻七年来病历,都是细辛、肉桂、炮姜、附子、鹿角胶、鹿茸……之类,但总难生温,不过一周而不进此药,却寒冷难以度日。望诊则面白无华,较为消瘦,脉细,舌苔质俱白。惟一特征,两掌心烧灼如焚,十分难受,试握体温计,为36.7度。因之即回忆起《续名医类案》卷六的“恶寒门”中戴思恭用大承气汤、李士材用银花汤治愈了两例冷得出奇的奇寒怪病。现在捕捉到掌心烧灼一个特点,肯定为真热在内而假寒在外之证。但为了审慎起见嘱他明天再来。藉此一个宵夜,将《续名医类案》吃透精神。

  翌日裁方取用葶苈大枣汤。两剂入腹,重盖的大棉被揭去了两条。五剂药后,病者自谓“全身舒服而温暖”了。复诊取白虎汤,一无成效。再三思维,葶苈大枣汤是大泄肺经,肺主皮毛,久困之热,通过玄府而逐出体外,白虎主清阳明,所宣泄者,不落门径。此后取用宣肺清热,终以玉屏风散调理而愈。

  一位八旬的水利部离休高干,口腔糜烂多年,近年口水如涌,疼痛并不明显,但烧灼感十分严重。片片白腐假膜软而厚,间隙间粘膜轻度充血。用了不少清热解毒剂,一无成效,而且日趋厉害。曾用过犀角地黄汤,开始一两剂明显改善,三四剂后又严重如初。其惟一特点,口中臭味严重,但无一般的臭气,呈浓厚的腥味,就捕捉住这个腥臭,即可证明是虚寒证,斗胆改用附桂八味汤,药仅三剂,病去其

  大半。之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而愈。

  以上两例严重的疑难杂症得以轻取告捷者,完全得力于捕捉。前者捕捉住掌心烧灼,后者捕捉住臭呈腥味。《宋史·张焘列传》有“自古未有人不知敌人之情而能胜者”,这掌心烧灼与臭呈腥味,正是忠实反射出来的“敌人之情”。而且这种敌性也好、病性也好,它总有或明或暗甚至不太见到的特点暴露出来,诚如《文选·晋纪总论》所谓“潜谋虽密,而在机必兆”,主要就是要看你有没有本领去捕捉(节录干祖望《茧斋医话·捕捉》)。

  名案评析

  一、两例卡他性中耳炎不同处理

  例1:钱某某,女,44岁。

  初诊:1985年3月4日。

  主诉:感冒引起左耳失聪闭塞,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伴以耳鸣。西医诊断为卡他性中耳炎。

  检查:左鼓膜完整,稍有下陷感。伟氏偏左。舌薄苔,脉细。

  医案:邪侵笼葱,始失一表,暂取宣泄与升清。

  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升麻3克、葛根6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菖蒲3克。5剂。

  二诊:3月9日。

  主诉:进药4剂,听力即有所提高,已能听到手表声。鸣也轻些。

  检查:左鼓膜稍有潮红。舌薄苔,脉细。

  医案:久困之残邪一除,清升而阴霾必散,故听力回升,聊啾趋息。不过腐津败液,滞潴听宫,亟须一肃。踵进王氏二陈汤。

  白芥子6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升麻3克、葛根6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甘草3克。5剂。

  例2:高某某,男,48岁。初诊:1985年1月31日。

  主诉:西医确诊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屡抽屡积。吃过中药后,头痛缓解,听力回升,耳鸣也逐渐式微。

  检查:右鼓膜浑浊,光锥存在缩短,有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轻度潮红。舌薄苔,脉大。

  医案:卡他潴液,乃败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复积,当然炎症使然。但长期循环不已,则显然土不制水所致。

  党参10克、白术6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二诊:2月7日。主诉:两周来病耳(右)未抽积液,有些胀感。健耳(左)也有一些闭气及胀。听力下降。检查:同上诊。

  舌薄苔染灰,脉平。

  医案:败津腐液,虽不若囊者之无限酿积,但亦未有明显吸收。再步原方。

  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天竺黄6克、胆星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三诊:2月16日主诉:三天前,耳中作痒,很不舒服。之后听力即逐渐恢复,憋胀全消。

  检查:鼓膜(双侧)正常。舌薄苔,脉平。

  医案:《内经》无“痰”症,中医无卡他一词,以理推揆,黑箱结论,取消痰药,显效已来,为巩固计,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以扫尾。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米仁10克、山药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评析]卡他性中耳炎,是由于耳咽管堵塞所致。中医认为“肺经之结穴笼葱在耳中,名曰笼葱,与主乎听”(《温热经纬》卷四)。一旦肺经受邪,蒙蔽笼葱,就会出现各种耳病。所以本病初起,不论属寒属热,均应宗刘河间“耳聋治肺”之法,先从宣肺邪为治。若进一步引起积液,《冯氏锦囊秘录》谓其“浊阴遮闭其窍,外声不能入内”。属于痰饮范围,治疗当然从痰入手。

  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笼葱而病,治疗用三拗汤加以疏风宣肺、升清回聪。例二患者发病已久,无明显外邪,而且积液为主,故用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化痰,开窍回聪。两者同为一病,由于病机不同,治法亦异,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特点。

  二、理气化瘀法治耳聋案

  张某某,男,38岁。

  初诊:1985年4月18日。

  主诉:右耳以爆竹震聋,时历两月。从此即鸣响不息,耳边有外来噪声,则耳内倍觉不舒。

  西医诊断为“燥炸性耳聋”,经治无愈意。

  检查:右鼓膜完好,标志清楚、音叉测验正常。舌薄苔,脉有弦意。

  医案:巨响惊魂骇魄,肝藏魂,肺藏魄,肺胆之经绕环耳外,肺穴之笼葱寓耳中,从此而鸣聋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责是理气化瘀,正是对策手法。拟《窦太师疮疡经验全书》诸流气饮化裁数味以应。

  黄芪10克、枳壳6克、木香3克、乌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大腹皮10克、苏梗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剂。

  二诊:4月25日。

  主诉:进药后,鸣响大减,耳内也很舒服。原方原量又进5剂而痊。

  [评析]本例是由爆炸声引起的耳聋。中医认为肝经循环于耳外,肺经笼葱结穴于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气主魄。所以本案的发生是因惊魂骇魄,肝肺俱伤,气滞血瘀所致。

  所选方药,则古为今用,师古而不泥古,宗“流气饮”而出“流

  气法”。灵活变通,达到活血化瘀,理气宣通之意。理法方药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三、“冲击”法治耳聋案

  李某,男,50岁。

  初诊:1985年8月30日。

  主诉:在旅途中左耳陡然失聪,嗡嗡鸣响,听力下降。两个月之后,耳鸣由微转亢。血压正常,大便偏稀。

  检查:音叉试验:任内氏:左耳气导大于骨导;施瓦伯氏:左耳缩短;韦伯氏:偏向右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

  医案:征途劳顿,起居失常,致气血违和,阴阳失济,浊阴蒙蔽清道。治用升清开窍法。意在“挥戈一击”。

  升麻3克、柴胡3克、马兜铃6克、丹参10克、茺蔚子10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

  5剂药后,耳鸣大减,听力上升。后以原旨调理40剂,鸣息而痊。

  [评析]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因饮食劳倦,寒温不适,七情内伤而致脾胃受损,则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清阳不升,浊阴必然不降而上潜,于是五官诸家被浊阴之气弥漫笼罩,使清窍致病。所以一旦耳窍被蒙,易耳鸣耳闭。本案病因旅途中陡然耳聋耳鸣,时历两个月,耳鸣由微转亢,说明阴霾蔽阻日愈加剧,所以用重剂升清升阳之品以“冲”散阴霾,“击”发阳气。方中升麻、柴胡升清化瘀。菖蒲、路路通开窍通络。马兜铃宣通肺经之耳中结穴笼葱。

  丹参、茺蔚子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升清化浊,养血通窍之功,使阴霾消散、气血调和、鸣聋自愈。

  每观一般庸工俗手,一见耳鸣耳聋,一概六味地黄或耳聋左慈丸进投,真是害人不浅!

  四、苦寒直折法治鼻窦炎案

  鲍某某,女,12岁。

  初诊:1985年2月28日。

  主诉:(由母代诉)从4~5岁开始,即鼻涕奇多,夏轻冬甚。

  平时易感冒。

  检查:双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潴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第二卷199白。脉小弦。

  医案:滂沱脓涕,起自童年。虽寒暑八度迎送,并不以年岁之齿增而得减。常规处理,不外苍耳子散,如此治疗合度,效果难言。今拟大攻大补,可获费长房缩地之效。

  龙胆草3克、山栀10克、辛夷6克、白芷6克、薄荷6克、苍耳子10克、黄芩30克、芦根30克。7剂。

  此方进后,黄涕很快即少,量也减到正常。之后又投以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十多剂而告痊。

  [评析]干氏此法,在理论上说不是正规的,正规的处理,当然为苍耳子散。但如此则诚如所谓“治疗合度,效果难言”。

  五、补气温肾治疗多涕症案

  张某某,女,4岁。

  初诊:1985年2月14日。

  主诉:从小即有气管炎,容易感冒,甚至每月必发,多则一日数次。严重时哮喘、气促面青。

  平时多咳多痰,夜间盗汗及尿床。涕量奇多。

  检查:左立特尔氏区粘膜粗糙。舌薄白苔,质淡红。脉小。

  医案:童年禀赋不充,脾肺双双内怯,治取峻补。

  紫河车粉3克(吞服)、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乌药6克、益智仁10克、川贝粉2克(吞服)。

  上方连进22剂,哮喘、咳嗽、清涕、盗汗得止,痰量减少,唯多饮多溺。仍取原方加升麻3克、党参10克,又连进10剂而痊。

  [评析]本例患儿哮喘、遗尿、盗汗、涕多、渴饮、容易感冒,为脾肾功能失调,气虚不固,津液代谢障碍所致。治宜温补肺、脾、肾三脏。方选玉屏风散合缩泉丸加减,中有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补精养血,益气补阳,为峻补之品,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配防风以升阳达表。乌药、益智仁,温下焦之寒,川贝粉以加强止咳化痰之功。

  一个涕多如涌的疾病,既未用常规

  方苍耳子散,又不用鱼腥草、鸭跖草等消涕之品,又可反映出中医的“治证不治病”的特色。

  六、温肾法治清涕奇多案

  李某某,女,58岁。

  初诊:1983年4月10日。

  主诉:近年来鼻涕奇多,或如清水,或似糜浆。头晕目眩,稍遇寒冷则诸病倍增。曾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明显。

  检查:鼻粘膜淡红,鼻道内浆液性分泌物较多。舌薄苔,质嫩、胖。脉细。

  医案:涕溢于上,原为土不制水。寒生于下,理应壮其阳光。幸得舌净脉静,正可补之敛之。

  肉桂3克、太子参10克、诃子肉10克、益智仁10克、山药10克、乌药6克、鱼啮石20克、第二卷200百合10克、白芷6克。5剂。

  服药5剂,涕量明显减少,头晕缓解。原方稍事增损,又进10剂,诸症告除。

  [评析]考鼻涕为人体五液之一。人体五液:汗、涕、泪、涎、唾,虽各为五脏所生,但均有赖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方能分泌适度。《素问·脉要精微论》谓:“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故尿频责之肾阳不足,膀胱不约。然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亦皆可为病。因此,干氏在临床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从增强阳气、固摄作用出发,取温肾法,方如附桂八味之类。若见清涕滂沱者,竟取缩泉丸。

  缩泉丸见于《妇人良方》,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医学启源》则谓其能“治人多唾”,举一反三,用于敛涕亦非越规。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胃、固精涩尿。乌药行气,山药健脾,均能助肾气化水。另用肉桂、诃子、鱼啮石,意在加强温肾敛涕。太子参补脾。白芷引诸药上行鼻窍。唯百合一味,乍看费解,实则为从阴中求阳,取其养阴以助益气也。使用本方辨证要点,为鼻窍分泌物清稀,色白不臭,量多失制,舌质不红。

  七、凉血止血法治鼻癌出血案

  黄某某,女,85岁。

  初诊:1979年11月20日。

  主诉:患者自30多年前发现左侧鼻翼有一红斑,一直未加重视。近两年来,左鼻腔经常不通气,并流血水,红斑也渐渐糜烂、发痒,范围日趋扩大,疼痛由轻转重。活检报告为“鳞状基底细胞癌”。做过放疗及化疗,近在观察中。

  检查:左鼻翼有蚕豆板大小的肉芽,紫黑色,粗糙不平,有臭气,活动性出血。颈部扪到淋巴转移。舌薄苔,脉弦。

  医案:癌肿已届晚期,叹无回天之术。所幸者舌有薄苔,胃气未绝;脉未弦动,正气尚存。

  不过斯人斯疾,已抵穷途,虽师鲁阳之挥戈,能否日返三舍?方取抗癌解毒,凉血止血法。

  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蚤休10克、山豆根10克、石上柏10克、龙葵10克、茜草10克、太子参10克。15剂。

  外用黄连膏。

  二诊:12月18日。

  主诉:服上方一个月,疼痛轻些,臭气已少,出血基本已止。痒仍严重。

  检查:基本上与初诊相同。舌薄苔,脉小弦。

  医案:不治之症,后顾茫然。改取扶正抗癌一法,不过挥戈返日,以尽医责。原方去太子参,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黄连膏续用。

  [评析]八旬老人,身患癌症,且已晚期,可谓不可药救也。但医有割股之心,怎能坐视。

  本例医案,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住病人整体情况和局部病状,选用多种抗癌解毒和扶正药物,寓抗癌于凉血之中,容补虚于解毒之内。仅治一月,后果当然难以得称人心,但目前现象上似乎出现回旋之机。

  八、白虎汤治慢性咽炎案

  孙某,男,60岁。

  初诊:1987年8月4日。

  主诉:咽喉干燥无液,狂饮以求润者,为时已多年。有粘痰胶结于喉壁,难以外豁,故而频频清嗓不已。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粘膜干燥如纸,有浓痰附着难脱。

  医案:旱魃难驱,咽焉得润。玄武不至,那得不干,当益水生津。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玉竹10克、乌梅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生地10克、白扁豆10克、麦冬10克、甘草3克。

  [评析]以上一例,经过四次治疗,初、二、三诊基本维持原方,病态基本上得到消失,第四诊(即最后一诊)更用玉女煎,终以治疗痊愈。每多庸工俗手,一听到慢性咽炎,即考虑的不是六味地黄,即百合固金,在概念上固然是“循规步矩”,可以辨证来说,那是大错而特错了。如其丢弃辨证来说,一个慢性咽炎,更其是“多年”之久,取用白虎汤,真是贻笑大方了。

  九、柔肝伐木治慢性咽炎案

  蒋某某,女,38岁。

  初诊:1985年7月10日。

  主诉:慢性咽炎已多年,咽喉奇干、疼痛、烧灼、发热且有辣感,频频清嗓求舒。伴有胸膺发闷失畅,甚至泛泛然欲呕吐。经行两乳必痛,经净即宁。阴道作痒而多带,夜寐多梦。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粘膜充血,小血管暴露扩张。舌薄黄苔,脉细弦。

  医案:木火刑金,金被烁而生水功能消失,咽喉焉得不干。水不济火,当然烧灼而内焚。肝失条达,跋扈横逆,故乳房瘰块而经来必痛。肝经湿热下注,则带下而阴痒。言治,则零零总总,安能遍扶各科,只唯肝经是问,有擒王射马之功,拟柔肝伐木入手。

  柴胡3克、白芍6克、胆草3克、夏枯草10克、川楝子10克、橘叶10克、延胡6克、白鲜皮10克、菊花10克、墓回头10克。

  5剂。

  二诊:7月17日。

  医案:药进5剂,除泛恶有所改善外,其他无甚变化。此乃药仅五剂,性量未达。而且时只6天,天癸未临。所以疗效如何?势难判断。原方再进5剂。

  三诊:7月25日。

  医案:咽喉干燥、疼痛、烧灼、辣感完全消失。但进胡椒之后,诸症又作。带下不多,腰有酸感。咽后壁淋巴滤泡之增生稍见敛迹,充血接近消失。舌薄苔,脉细弦。口禁一开,前功尽弃,从头做起,再取柔肝养阴。

  柴胡3克、白芍6克、川楝子10克、橘叶10克、延胡10克、墓回头10克、白鲜皮10克、元参10克、桂枝6克、甘草3克。5剂。

  [评析]本病随访,知早已告痊。中医一直视为阴虚之证,实则临床上其它因素所致者并不少见。本例患者平时性情抑郁,暴躁多怒,稍有不遂即大动肝火,此症发病除咽喉干燥、疼痛第二卷202外,尚有胸闷不畅,经临乳痛,带下阴痒等症。诊断为“肝经郁怫,木火刑金”,所以治疗取柔肝伐木。药取柴胡、白芍、橘叶、川楝子、延胡以柔肝理气;龙胆草、夏枯草、菊花以伐木理湿;佐以白鲜皮、墓回头燥湿止带。方中未用一味滋润肺肾之品,而至三诊时咽干咽痛消失,带也减少。

  惜未禁口,致卷土重来。仍取原法加减追踪得愈。说明中医治病,贵在审证求因,并不拘泥于常法套方。

  十、健脾法治慢性咽炎案

  石某某,男,43岁。

  初诊:1983年5月30日。

  主诉:咽痛三年,时轻时重,或觉干燥,但不思饮。或感有痰附丽于喉壁间,却难咯出。饮食如故,大便微溏,曾诊断为慢性咽炎,多方医治,获益平平。

  检查: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间隙间粘膜性肥厚,轻度弥漫性充

  血。舌薄腻苔,质嫩胖。脉平。

  医案:咽喉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门户。中土一衰,内湿自生,湿郁化热,上扰清道,乃作咽中诸症,治取健脾渗湿一法。

  太子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白扁豆10克、山药10克、桔梗6克、马勃3克、玄参10克、双花10克、甘草3克。5剂。

  [评析]上方连进14剂,顿觉舒服异常。以后以此方为基础,约治两个月而告痊。

  慢性咽炎,主症为咽喉干涩、微疼,或如异物埂介,或如烟熏火灼,症状不一而足。咽燥者,津不能濡之故。按照常规,多投养阴之剂。干氏则认为,濡润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赖养阴一技,犹如花卉,若枝叶枯槁,园丁一味浇水,却不知泥土过粘,根柢反为腐烂。此时只有疏土渗水,沐浴阳光,乃为上策。《素问·阴阳类论》云“咽喉干燥,病在土脾”,此之谓也。因之干氏治疗慢性咽炎,重视辨证,既不废养阴,又善撷于培土健脾一法。

  参苓白术散为健脾利湿方剂,多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或益气安胎。此案突破《和剂局方》之规,将其施之于慢性咽炎。干氏认为此患者虽见咽喉干燥,但不欲饮水,反有便溏、苔腻,可知咽干之来非火非燥,实因湿停于内,阻滞津液不能上承的缘故。若能使脾气健旺,转输精微,上济咽喉,则干燥自除。古人治疗咽喉疾患,向忌二术(白术、苍术),干氏认为,若予以滋阴生津一法,反而使脾胃受残。而且此病气虚者不少,只要是脾虚内湿,则不必顾虑其犯禁(指“二术不入喉门”而言),以燥药治“燥”病,未为不可。运用此法此方的辨证要点,不必全身衰弱、六脉皆虚,只须口干而不思饮,即使求饮而喜热水,咽肿不红艳,即可取用。当然,能结合全身辨证,则更为准确。

  十一、轻清宣肺治急性喉炎案

  邓某某,女,4岁。

  初诊:1985年7月5日。

  主诉:起病三天,声音嘶哑。伴以寒热,多痰,烦躁,不进食,不大便,小便少而赤。

  检查:直接喉头镜下,声门充血,水肿。体温37腻苔,脉未诊。

  8℃。舌薄医案:时邪束伏于太阴经,纵然发现三天,似乎已逾多天。宜以轻清宣肺。

  蝉衣3克、射干3克、甘草3克、薄荷6克、桂枝3克。5剂。

  二诊:7月11日。

  主诉:药进5剂后,发音基本正常。痰已不多,烦躁消失。大便已解,小便已多。且能稍稍进食。

  检查:身温已正常。喉头未检查。舌薄苔,脉未诊。

  医案:邪从宣泄而沏,喉亦不嘶而鸣。乘胜追击,以策巩固。

  蝉衣3克、桔梗6克、玉蝴蝶3克、莱菔子10克、甘草3克。

  [评析]急性喉炎,属中医喉风范畴。因发病急骤,故称急喉风。往往小儿较成人多发且严重。其病因不外风、热、痰三者为祟。由于小儿禀质强弱及邪毒轻重不同,临床表现更有风热、胃热、肺热、痰热之异。凡脏腑娇嫩的小儿,外邪易袭,首先犯肺,当然治疗从宣肺利喉着手。因为抓着了病机,用药虽性平量少(第一诊18克,第二诊24克),却能很快使病情化险为夷。说明中医在急症处理中大有用武之地。这类重症急症,干氏不取大剂重药,是在轻清淡泄中获得捷效,更体现了中医治疗急症重症的特点,也充分反映出干氏医术的高超,的确值得后学者师法。

  十二、攻坚消痰化瘀治慢性喉炎案

  章某某,男,52岁。

  初诊:1984年3月6日。

  主诉:嘶哑已越五月。除喉头干涩、紧迫感外,余无特殊症状,痰不多。

  检查:咽(-),声带暗红晦滞。两室带严重增生,除声带后1/3处可见到外,全部已覆盖于声带之上,也充血,显晦暗型。舌薄苔映黄。脉实有力。

  医案:声带一片晦红,大有“水天一色”之概。室带两厢峙肿,亦兴“冥顽不灵”之叹。常规取药,徒有蒸梨之效;从癖裁方,或邀徙柳之功。欲破困境,唯此一筹。

  三棱6克、莪术6克、鳖甲10克、山甲10克、柴胡3克、乳香3克、没药3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落得打10克。5剂。

  二诊:3月20日。

  主诉:药进12剂,现在干涩及紧迫感比较轻些,口干善饮,痰不多但已能外咯。胸部仍有闷感。

  医案:顽症求功,殊非易事。区区12剂水药,亦不过杯水车薪。原方再续进,志在坚持。

  本例共治九次告痊。取药也每诊出入不大。第三诊用过土鳖虫。第六诊调整加太子参10克。

  [评析]按声音嘶哑,室带增生,色呈暗红,此乃痰瘀交织、结滞声门之故。治以消痰破瘀,诚恐症顽药薄,乃重用攻坚。方中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土鳖虫活血散瘀消肿。落得打清热活血,监制诸药温燥之性。后期加太子参者,以防攻伐之中耗伤正气。此例经过九次门诊,共进药98剂而愈,成绩还是很好的。

  本例医案是一篇上品的骈体文,字句相对,前后呼应,而且仗对之工,也殊属罕见。“一片晦红”与“两厢峙肿”相对;“水天一色”与“冥顽不灵”俱是成语,而且平仄协调,可谓一气呵成。

  “常规取药,徒有蒸梨之效;从癖裁方,或邀徙柳之功”两句,是典型的四六对句,抑扬顿挫,韵味俱全,大有六朝文风。全篇医案,字斟句酌,可称医林隽品,文苑佳章。

  十三、三甲散治口疮案

  杨某某,男,30岁。

  初诊:1985年4月8日。

  主诉:咽头、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医诊断为“口腔白斑溃疡”。做过三次冷冻,无效。

  检查:左侧舌背部有2×25(厘米)卵圆形块一个,基底韧硬。右颊粘膜也有白斑一块,形如糜烂型扁平苔癣,约15×15(厘米)。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斑虽浅在,而韧硬于中,此气血凝达于极点矣。当从攻坚为主,拟三甲散大意。

  炮山甲10克、鳖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乳香3克、没药3克、桃仁10克、白芥子6克。5剂。

  二诊:6月10日。

  主诉:在两个月中仅仅进药10剂,当然病无变化。

  检查:左侧2×3(厘米),右颊粘膜白斑同上诊。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画饼不能充饥,弗药焉能去疾,裁方之得失在医,求痊与否之择在己。原方。

  三诊:7月4日。

  主诉:药进30多剂,摩擦痛明显减轻,新增烧灼感。头痛集中于眉心。四肢倦怠疲乏。

  检查:左侧舌背损伤面明显缩小为2×2(厘米)。右颊损害面积也缩小一半。舌薄苔。脉平。

  医案:药不对“病”而方也对“证”,再要何求。唯新添烧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时临长夏,湿浊令司,上蒸则烧灼,困脾则神疲,在短时期内原方稍事增减。

  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白芥子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苍术6克、川柏3克、六一散10克(包)。5剂。

  四诊:7月10日。

  主诉:局部已舒,唯还有辣感残存。精神已振作,唯口中有腥味。

  检查:舌背和右颊,白斑面积又见缩小。舌薄苔。脉平。

  医案:古来医糜有法,治斑无方。运用活血化瘀,虽似摸索,却已见端倪。

  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九香虫10克、土鳖虫10克、当归尾10克、赤芍6克、晚蚕砂(包)10克、佩兰10克、元参10克。7剂。

  之后又随证加减,进服20余剂,诸症消退。检查,白斑消失。

  [评析]口腔粘膜白斑,属中医口疮,传统治疗多从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论治。本例患者因斑块基底坚韧而硬,症情较顽,已非一般草木药所能胜任,故而取虫类药。根据古人“怪病皆生于痰,顽症都苦在瘀”的说法,方选三甲散加减以攻坚破瘀。由于大量活血化瘀之品的冲击使坚韧的白斑逐渐软化缩小终而消失,终于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疗效。

  十四、安神养血法治舌体跳跃案

  韩某某,男,60岁。

  初诊:1985年5月13日。

  主诉:舌头跳跃摇颤不息,终日无片刻安宁。夜间更严重,但在熟睡时则不动,已有一年之久。言语困难,饮食不能。曾经中西医药治疗,均无效。

  检查:舌组织正常。舌体跳跃摇动不止,摆动幅度极大,质地柔软。舌薄苔。脉弦。

  医案:赤龙狂舞,终日无休,唯在熟睡之际可苟安片刻。以归经言,心开窍于舌,熟睡则神安守舍,故暂得一宁。以病态论,则血虚生风、风动则摇。病例不多,难言把握。姑从安神养血,是否有效?殊难预卜。

  柏子仁10克、朱茯苓10克、灯心3扎、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莲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6克、熟地10克、菖蒲3克。5剂。

  二诊:5月20日。

  检查:舌摇已减轻一半,饮食言语较前顺利一些。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赤龙狂捣坤宫,药后稍稍抑制。虽未能潜蛰乎东海,却得

  以雌伏于南潮。效方不更,原方续进。

  七月份通函追记,回信称服药20多剂,病已告痊。故而不来复诊。后因胃病服他药,又引起小小复发,但程度很轻,再服原方10剂而痊。

  [评析]考“弄舌”一症,病例虽不多,临床也能看到。而如此疯狂翻腾的跳跃,实属罕见。

  本例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辗转求医无效。后慕名远道(陕西省)前来就诊。初诊时语言不清,须家人代诉病史,饮食更受限制,经常嚼破舌头,痛苦异常。

  对此奇症,用药平平,何能获得捷效?以归经言,“心定神明,开窍于舌。心神不定而苗窍不宁”。《灵枢·口问篇》云“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况苗窍乎?故从镇心安神入手。以活动论,乃由心血不足,血虚生风,风动而摇,故配当归、熟地、白芍等以养血熄风。奇病处常法以常制奇,获得疗效,可说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和可靠性了。

  医论医话

  一、振兴中医学术战略问题

  (一)前言

  凡重大的、全盘性的并能决定整个局面而赖之以左右存亡兴衰的谋划,称战略。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以“功同良相”自喻而未闻“功同良将”自譬,所以不想到战略,当然这是开玩笑之词。其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平平稳稳地过着日子,根本就不必要想到这个问题。可是步入19世纪中叶(最明显的界线是鸦片战争)开始,对中医不利的条件接踵而来。进入20世纪前半期,许多不利的条件嬗变为支支毒箭,后半期,似乎已有“危机四伏”之感。如果我们再因循坐视或自我欣赏,总有一天,中医之术成了透明的空壳,一如蝉蜕,内中空无一物而谁又不敢否认你还是须眉毕现,形态完整。

  面对种种挑战,如要毫无计划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一迎战,则大大违反了“以计伐战一当万”的古训。必须抓住一两个主要矛盾,重点攻破。因之,我们就应该遵循杜甫“射人射马,擒贼擒王”的名言,研究一点振兴中医的战略了。

  (二)主在学术

  我们开始来找“马”寻“王”,正视眼下明摆着的问题吧。

  1、西医突飞猛进,中医踯躅踟蹰。原因是前者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后者为左派的倾向西医,右派的抱残守缺。

  2、不少中青年中医,身在曹营心在汉;名义上是中医,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日趋西医化。因为他们总有“西医比中医高明”之感。这种感觉不是主观的而的的确确是客观的。

  3、壮年中医,虽然也还忠心尽职于中医事业,但一遇到疑难症,无法以中医解决者,即乞灵于西药,原因是中医理论基础实在太少太空。

  4、老年中医,可以说是现在中医事业的擎天石柱了。可是他们所拿出来的绝技有多少?一新耳目的少得可怜。当然一方面不可能人人都怀绝技,但有些人诚如韩愈所谓“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更可叹的是“才美外见”者在武大郎为老板的店中当伙计,不准你比我高,而且这点在青壮年队伍里也有出现。

  5、中西医结合工作干了多年的确出了不少成果。唯可惜的是“西盛中衰”,主角都由西医来挑大梁。中西医结合等于植物无性繁殖的嫁接一样,不论父本或母本都需选择其优良精良者;否则决不能培养出良好的第二代。现在这个工作,基本上以西医为主角,而且中医这个父本(或母本)里把最最精髓所在的“天人合一”、“辨证论治”两个法宝,已淡到似有若无的地步,试问能结合出50%的中医血统吗?这样下去,中医只能安乐地、光明地、体面地消失。

  有人认为中医获奖科技成果累累,你毋庸杞人忧天。那末,请翻阅一下199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中医新知识辞典》附表三所列10年获奖科研项目统计表中共计322项,其中绝大多数是中药西制、药理研究、剂型改进,还有一些“述而不作”的巨著,而真正从中医传统理论深入而得来的成果不到10项。这种情况使人不能不担忧日本人“废医存药”的教训将在中国重演。

  以上五点归纳起来为“领导”和“业务水平”两者。领导问题非本文讨论范围,恕不置喙。

  业务水平,是学术问题,学术是每一个专业的灵魂。那么不言可喻,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提高中医的学术来振兴中医的门庭。

  (三)怎样振兴

  笔者认为,求根索源,即从基础理论入手,是振兴中医学术的关键。换句话说,真正努力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工作入手具体地分为四者:对经典著作的适当处理;对历代名著、名家的第二卷207继承;紧跟时代的大胆纳新及改变模仿西医一套教学方式方法。

  1、整理《内经》,对经典著作适当处理

  一谈到触动经典问题,最为敏感。张介宾怀着赤胆忠心而写了《类经》,却被人痛骂为“割裂经文”的千古“罪人”。解放之初,章次公提出“五行是否为中医学术的精髓”,全国就掀起了一个“五行之争”,争得满城风雨,一夜之间一位名老中医成了中医的“叛徒”。余云岫写了《灵素商兑》攻击《内经》,使人难以容忍,但其中确有几处是搔到痒处、触着痛区,我们应该虚心的深思。今天提到这个问题是“走钢丝”的危险游戏,但只要你出发点纯正,明智之士定能谅解的。百多年前余听鸿抨击西医用气管切开术谓:“余谓呼吸不在喉而在肺,肺气通,喉虽肿秘,有鼻可通,一二日不妨。若肺气秘塞,鼻中亦无呼吸,虽颈旁开十孔插银管,亦徒然耳。”当时中医无不欣赏他见识之高,但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有人附议?《内经》中有不少已与时代不符的东西,而且我们还在争取走出国门。例如《灵枢·邪客篇》的“天圆地方”、“地有九州”、“地有十二经水”等,20世纪的你能附议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不足西北”,的确,我国高原大山集中于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确东南都是海洋。但拿到摩洛哥等国家去他们能接受吗?建议集中全国有水平的中医,给予充分的时间去整理《内经》。这项工作王冰早在公元8世纪就开了先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整理?

  2、《本草经》暂作文物来保管

  谁也没有这一套本领,凭《本草经》来治疗现代的临床疾病。因

  之不必整理,作为文物保管即是。

  3、《伤寒》、《金匮》力加阐明和好好发挥

  其隐藏之秘小柴胡汤至今风行在东南亚地区,不是偶然的事。更切身体会的是《伤寒》、《金匮》中30多首成方,帮助我们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上提高不少疗效。甚至治愈了几个“不治之症”。要知喉科在中医整个地盘中仅仅是一角弹丸之地,如其在整个中医领域里充分对发历挥代作用名,著获一益部是一无法部估地计精的。

  4、选

  历代名医哲匠,撰述甚丰。每部著作必有其独到之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如相互抄袭,主观臆说,党同伐异等等。浩瀚书海,费其毕生精力,亦难以读完。因之建议,把所有历代名著,加以精选。

  办法:

  (1)以时代先后为序。

  (2)同样论点,第一部(即时代在先)搜录,第二三部(在后的)删去不收,例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头论第三十》(1186年)已有“耳聋治肺,鼻塞治心”之说,则《医学纲目·耳聋》(1565)、《温热经纬·疫证条辨·24条》(1852年)的可以删去不录,当然如其后者有新的观点、论说及新的治法,还是应该原文照录。

  (3)假如可能的话,撰写一部分门别类的《百家学说集》。

  (4)《医案》及陈士铎风格的文献,应该照单全收,不可妄以自己的想法去修润它。笔者曾私淑《续名医类案·恶寒·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案》治疗一个夏天不敢洗澡、不吃西瓜的奇寒病人,及一个进了七年附子、细辛、鹿角胶、鹿茸而愈吃愈冷的男性青年人,终以前者投大承气汤,后者投葶苈大枣汤而阳和旋转,遍体回春。不过必须知道,这种标新立异的治

  法,只能作为“启迪思路、激惹灵感”之用,绝对不能盲目追随,依样画葫芦。

  (5)对无作用的书,封存在图书馆仓库里去。举一个例子,一个喉科医生,除了张宗良《喉科指掌》、许连《咽喉脉证通论》、朱翔宇《喉科紫珍集》、郑梅涧《重楼玉钥》、潘诚《喉科心法》、郑氏《喉白阐微》、黄维翰《白喉条辨》、陈耕道《疫痧草》、曹心怡《痧喉正的》、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外的第二卷208百余部喉科书,即你读通、读熟、深入、掌握,但一到临床即自叹无法应付,这类“纸上谈兵”之物,要它干什么!反而中了它的误导。只有封存,最为上策。《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早就说过:“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这种割舍的“弃”,正是最好的提高手段。

  5、紧跟时代的大胆纳新

  长江后浪催前浪,宇宙今人胜古人。任何事物如仅仅吐故而没有纳新,这个事物最终定然绝迹灭种。这种吐故纳新,不外乎以下两个形式:

  (1)中医本身刻意创新、推进、发展,这是几百年来不断地进行着的,有先例、有经验,言可从略。

  (2)认真地向西医学习。西医的优点,早已谁都承认。但有人说,你如师西学西,中医必然变成西医,但我未见学习了英文、日文就要变为英国人、日本人的。这里所谓师西学西,绝非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我们要学的,是学术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是工作形式、工作方法问题。当然有时也无法区别开来。唐代的孙思邈,善于正确吸收外来的医学学说。他的办法是把外来医学的营养尽量地吸收过来,运用中医理论去溶解它、同化它,最后成为纯中医的东西而充实了中医。我们应取这种“你的,变一变,就是我的”主义态度。例如笔者曾有《仿内经》之作,内有云“无形之气者,心为音声之主,肺为音声之门,脾为音声之本,肾为音声之根。有形之质者,声带属肝,得肺气而能震颤;室带属脾,得气血之养而能活跃;会厌披裂属阳明;环、杓关节隶乎肝肾”(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建国40年

  中医药科技成就》430页)。另外,以声带疾病而言,可利用西医的检查来供中医作辨证依据。如:声带充血:红艳者属风热;淡红者属风寒;久病、色暗晦者属瘀证;声带肿胀:急性属风痰;慢性属顽痰;虚证属脾虚;声带小结属痰或瘀;声带息肉色红属瘀,色白或灰属痰;声带麻痹松弛外展者属虚;类似痿症,紧张内收者属实,类似痹症;声带闭合不密,多属肾不纳气。以上两例西医的营养吸收不少,但中医的气息毫无淡化,确实可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6、改革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模仿西医院校的一套,用于中医弊端百出,其中最为有害于中医本身的致命伤,就是绝大多数学员一出校门即千方百计的想转业西医。其所以然者,诚如1994年2月21日《中国中医药学报》“蚁穴应该在大好形势中找”一文中谓:我们必须知道,由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培养成造诣极深的西医名家,其经过是“懂→通→熟→精→至精”。

  学校是负责“懂→通”两级,“熟→精→至精”则靠本人了。

  中医不然,是“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级。

  “化”是掌握“固定安排,灵活应用”(只有中医独具而西医所没的)的“辨证论治”。“悟”是要深刻认识为什么要这样辨证论治的“知其然及知其所以然”。

  “神”,并非神仙之神,是在辨证论治手段中裁方取药,达到左右逢源、信手拿来的神而化之、神通广大。

  所以中医教学的份内之事,要负责“懂→通→化”的三级。

  西医教学负责“懂→通”,学生一出门即体会出学习的一套法宝很有用。中医丢了“化”的一级来模仿西医,走上岗位就感到学来的一套,在临床上一无用处。或谓中医教学中对“辨证论治”讲之又讲、言之又言了。其实你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一用的。或谓我们不是也有临床实习吗?其实这套方法是从西医那里照抄的,他们是适合的,我们就格格不入了。纵然课堂上大讲特讲,蜻蜓点水样的短期临床实习,和没有讲、没

  有

  实

  习,仅

  仅

  是

  “五(十四步与)百结步束耳”。

  语

  宋代明道先生程颢(1032~1085年),教人提高学术水平的办法是:“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在学术上入手,正是着力之处。整理文献、改善教学方法,正是着力之处。如能行之有力,总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茧斋医话》代序

  《茧斋》“东施效颦”是讽刺语,但不乏其人一边讽刺别人“东施”而一边自己也乐于“效颦”。

  识几个大字的也不忘把自己的书房称为轩也、室也、阁也、斋也、楼也、居也。甚至根本就没有书房的人也这样。笔者就是这样其中之一。

  解放前我把诊所谓“冷来阁”,取意当时政府取缔中医,我们处于冰“冷”之中,而且随时随地可以“来”一个“搁”浅。来宁工作,又题书房为“茧斋”,涵义有三:其一,线装书、洋装书塞得满满的十只特大书橱,挤在15平方米的房子里,再加上散装的书、写字台等,仅容我像蚕蛹一样一个人活动。其二,我写的书,都贴上一个红色标签,四壁有红标签者也不少,人在室中,一如蚕丝缠在蛹的身上一样。其三,取唐代李商隐《无题》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之意。现在书房扩大了,又改称“六白居”:①白衣战士、②白下居民、③白发苍鬓、④白丁黔首、⑤白手成家、⑥白痴处世。可是予我以发迹的“茧斋”总难舍去。

  《医话》是医家的话,讲的是医,写的是医,听者、读者也是医,局外人而要听要读者必然也向往于医。

  自陆定圃(1802~1856年)的《冷庐医话》问世之后,很快就在医学文献中奠定了其地位。

  陆氏的《再续名医类案》、《冷庐杂识》、《苏下汇谈》、《苏庐偶笔》、《冷庐诗话》等许多著作,都不及《冷庐医话》的出名者,关键就在于《冷庐医话》写得特别精彩。

  好的医话,也就是要精彩。精彩的关键有两点:其一“开卷有益”,每一篇医话须有丰富的营养,使读者一定要得到益处。其二是“可读性强”,取材广泛,文笔流畅。

  《茧斋医话》笔者第一篇文章发表于1947年《中医药用刊》第21~22期(合刊),至今已45年“爬格”史,但对医话尚不减兴趣。

  今年逾八秩,1987年积累到《干氏耳鼻咽喉科学》资料100~200万字,1989年完成了30万字《孙思邈评传》后,对大块文章已有畏意。但弄笔多年,一朝洗手,“惯性”是否允许?且门诊、查房一如往昔,精力尚沛,因之前年起致力于医话。兴来即写,兴扫可停,即使蹲在茅坑之中也可一挥而就。曹植七步成诗,我也能七十分钟成章;袁虎可以“倚马七纸”,我也能蹲马(上海称便桶为马桶)一纸。

  医话多了,一定要加以汇集成扎,却又非题上一个书名不可。书名吗?当然以《六白居医话》最为恰当,而且这冷来阁、茧斋、六白居三个名称都有当代知名之士的手书十多份,其中以中医界最多。但为了借题名者的知名度以提高自己身价,就不得不再挑选一下,其中以题写“茧斋”的当代大文豪、大教育家匡老亚明名誉校长(南京大学)的知名度最高。因之就以《茧斋医话》名之。虽有藉此以叼光之嫌,但确无招摇撞骗之心,希读者谅之。

  三、莫把祖国的作为西医的余

  曾嘱急性咽炎患儿,多进开水。其母夸余“老先生不错,亦用西医方法”。闻之者使人啼笑皆非。考急性病多进开水,《本草纲目》言之已详,称为太和汤,能“助阳气,行经络”而又可“取汗”。盖病属阴邪,遇阳即散。

  其实非徒太和汤,即蒸馏水亦系祖国始创。《本草品汇精要》:“甑气水,以物于炊饭时,承取。”余要求进修生戴口罩。尔侪叽余“学洋医”。要知口罩,作自中国元代。事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中。西医使用仅90年,而中国使用则700年矣。

  病家、进修生固不论,而身为中医者,亦将家传之宝,袖手送给他人。殊深浩叹!将传家宝拱手送人,远远不止于此,例如:病房漆浅蓝、浅绿,宗《冯氏锦囊秘录》“表禾绿草,可以养目”之旨。高足病床,亦遵《寿世青编》“凡人卧床,当令高,则地气不及”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为《汉书·杨雄传》第一次道及。之后《方言》之“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

  灌肠,最早为《伤寒论》之蜜煎导和《千金要方》之“猪羊胆”。可知中医用“开塞露”、“甘油锭”式通便法已1700年,一般灌肠也1300年。

  《千金要方·膀胱·胞囊论》:“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古纳字)阴茎孔中,深三寸,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这是男性的导尿,已沿用1300年,《卫生宝鉴》之用于女性者,亦已有560年。

  鼻饲,始于《圣济总录》,已850多年。

  11世纪,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喉在中国问世,事见《梦溪笔谈》。

  《洪氏集验方》首先提出压迫颈动脉以止血大溢。

  1861年法人美尼尔氏初次报道美尼尔氏病,我国则在1264年《仁斋直指方》早已谈及。

  《三因方》:“耳为听会之主,纳五音。外则宫商角徵羽,内则唏嘘呵吹噫。”祖国12世纪已分别出耳朵的听觉有骨导和气导。

  《素问病机原病式》的“耳鸣有声,非妄闻也”。祖国在12世纪初,就已发现震动性耳鸣了。

  《儒门事亲》中,初次介绍内腔窥钳取异物的方法,已有770年的使用史。

  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为《外科正宗》首载,现在全世界的医疗,都采取这个方法。

  耳咽管自我吹张法,为《保生秘要》首载。

  鼓膜按摩术,为《景岳全书》所首创。

  螺旋形开口器,为《焦氏喉科枕秘》所发明。

  智慧的祖先们创下不少宝贵财产,为何我侪后人把这等遗产说成是外国的?

  四、非议之非议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本书或某一个学派的指责、谴责甚至贬伐,称为“非议”。这种非议非之合适、议之得当、贬之有理,确大大有益于后人。但也有抱有偏见、标榜自己的非议,我们有义务、有权利也还他一个非议,这是“非议之非议”。

  中医自金、元以来派别增多,因之非议也不少。出于一般人之手,倒也不过一笑置之。如其出于名人笔下,则影响可大了。因之对待名人的不正确非议,更需要非议的非议。在这里举三个名人不正确的非议。

  其一,吴鞠通(1738~1820年)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批评吴又可(1587~1657年)滥施攻下、妄用承气谓:“吴又可用大承气汤者,非是。”同时,我们打开《温疫论·上卷·注意逐邪勿拘结粪》来核对一下,他写得清清楚楚,上承“经”旨,下符临床,论确证验,从来也没有丝毫“非是”之处。

  其二,张介宾(1563~1640年)的玉女煎,也是一张有名验方,300年来驰骋于临床建树了不少功勋,即以口腔病来讲,更是倚之为特效之方。但不知怎样,陈修园(1753~1823年)在《景岳新方砭》中谓:“仲景用石膏清中,……俱极神妙。景岳竟与熟地、牛膝同用,圣法荡然。且命名曰玉女,自夸中露出不祥之兆,闵南风俗,人死,戚友具奠烛者,俱书于烛上曰,金童去引,玉女来迎。余目击服此煎者,无一不应此兆。”陈氏此议,太言之过甚了!石膏与熟地、牛膝的同用,是“圣法荡然”。那末反问一声,“圣法”是怎样说的?“荡然”又在何处?我恐陈氏亦无言可答。陈氏目击服玉女煎者,必应“玉女来迎”之兆,那末一无吉利的四逆汤与“黄土葬斯人”(《史记·张释之列传》语)的黄土汤,服了之后,也是“无一不应此兆也”吗?其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置于首位,第

  一首方剂的仙方活命饮,确是一张经得起考验的良方。用于急性扁桃体脓肿,凡发病到进药在24小时内者,消散率达100%,48小时内达90%以上,72小时内接近50%左右。但在张山雷(1873~1934年)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无是处的害人方。《疡科纲要·治疡药剂总论》:“制方者,乃预设一通治百病之成见于胸中,宜其肤浅芜杂,无一是处,而乃大张其名,眩人耳目,一则曰仙方,再则曰神授,自诩神通,适以彰其妄诞而已。今试以仙方活命饮一方而论之,药用……十三味,……似此温凉并进,糅杂成方,而曰治一切病痈,不论阴阳,宁非大谬。”张氏利用其生花之笔,写来娓娓动人,这篇评议竟成了一篇讨逆檄文,骆宾王地下有知,一定自叹《为徐敬业讨伐武照檄》的锋利我不如君。其实,张老先生对仙方活命饮的评议也太过分。你谈到“温凉并进”,则一味大凉、一味大温,组成的交泰丸如何评价?“糅杂成方”,那末三补三泻的六味地黄汤又作怎样评价?事实上方不嫌杂,只要配合得宜就是良方。至于“乃予设一通治百病之成见于胸中”,似乎更难接受,根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很清楚,它仅仅是痈疽疮毒,绝对不是“百病”,乃是百病、千病、万病中的一个病种而已。所以“通治百病”,完全是张氏的曲解,它还是一首典型的疮疡专用药方。

  贤如吴、陈、张三公,难免尚有失之公平的偏激之言,遑论我们达理不透、修养不深的人!以上数言,很可能导致几篇“非议的非议的非议”更事在意中。

  五、“乳蛾”之称应该商榷扁桃体或称扁桃腺,是咽部淋巴组织的成员。

  我们所指的仅仅是三个淋巴组织之一的腭扁桃体。以其体积最大,站在前排的黄金地段,因之毫不客气地作了代表。

  考蔷薇科、落叶乔木的巴旦杏,其果实卵圆而常扁,又称扁桃。则人体扁桃腺的形象与巴旦杏十分相似,故而称扁桃体。

  中医称扁桃体为乳蛾,也是以其形象和乳蛾相仿而言。有些医家认为“因其形状如乳头,或如蚕蛾,故名乳蛾”。错误地把乳蛾一物,硬分为乳头和蚕蛾两物。其实乳者,幼小之谓也。如幼小婴儿称乳子,小狗、小老虎、小鸡……称乳狗、乳虎、乳鸡……。也如儿童非永久齿称乳齿,小时候非正式的名称乳名,一切小的畜类称乳畜等。所以,蚕蛾而称乳者,是指小的蚕蛾,即蚕蛹。扁桃体的形状似蚕蛹。而蛾是有翅有足的,试问扁桃体上有翅足状物吗?中医的乳蛾之称,与西医的扁桃体之称,同样是人体组织的解剖名称。一旦有病,可称扁桃体炎。如其还是称扁桃体,你承认它有病吗?如果把有病的乳蛾,还是称乳蛾,岂非天大的笑话。所以《咽喉秘传》称乳蛾风,《重楼玉钥》称蛾风,是相当得体的。咽炎称风,那么扁桃体炎也应该“当风不让”了。

  扁桃体炎就是扁桃体炎,蛾风就是蛾风,实事求是。可是古人硬把蛾风一病,取了许许多多的异名、别号,如:单乳蛾、双乳蛾(见《儒门事亲》)、喉闭(见《寿世保元》)、肉蛾(见《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闭喉(见《医林绳墨》)、喉瘅(见《简明医彀》)、横蛾、竖蛾(见《疡科选粹》)、蛾疮(见《洞天奥旨》)、阴蛾(见《疡医大全》)、莺翁、蛾聚(见《医方类聚》)、联珠蛾、烂蛾(见《喉科拽秘》)、结(见《瘟疫明辨》)、鳅症(见《喉科心法》)、烂乳蛾、石蛾(见《喉科秘制》)、死乳蛾、乳蛾核(见《喉症大全》)、烂头蛾(见《秘传喉科十八证》)、蛾子(见《喉科金钥》)、飞蛾(见《囊秘喉书》)、这些异名,说得好听些是“落英缤纷”,说得难听些是“乌七八糟”。本人认为均非中医的精华,务宜一扫而去之(曾发表于1994年第5期《江苏中医》)。

  六、礼失而求诸野

  “礼失而求诸野”,语出《汉书·艺文志》。意为朝廷上的礼乐制度失传了,可以在民间访求到。也就是任何东西在应该有的地方没有,反而在其他地方寻到了。笔者唯有藏书一嗜,经常在旧书摊上淘到了梦寐以求之的书籍,这也是礼失而求诸野。许多医史不载的资料,也可求诸“野”。

  例如喻嘉言(1585~1682年)为什么不姓自己的朱而易

  姓为喻,正史上是一言未及,但清代康熙时高士奇《牧斋遗事》中谈得详详细细,谓:“本姓朱,因讳明皇之朱,乃加上一"捺’为余,又以余改俞,最后加上一口。”上古研究药物的不止神农一个人,还有屋全其人,时在黄帝后一朝代的尧。见刘向(公元前77~前6年)的《列仙传》。在医史上也没有记载过。

  在长安市上卖药有名的有两人,一为后汉韩康,以见于正史而知名度很高。其实还有唐代的宋清,丢了官到长安来卖药,而且还有“人有急难,倾财济之”。所以当时有这样一句童谣,谓“人有义声,卖药宋清”。见唐时元和中翰林学士李肇的《国史补》。两卖药人,一位清高,一位仁义,多少替我们医药界添了些光彩。

  宋代大名医庞安时(1402~1099年),他的嗜好广泛,根据正史所言,有读书、买书、斗鸡、走狗、蹴鞠、击球、搏奕、音乐……等,但喜欢收藏善书古画则未见。苏东坡(1036~1101年)《东坡志林》中曾谓:“庞安时为医不志于利,得善书、古画,喜辄不自胜。”大名医戴思恭(1323~1405年),也曾离开老家义乌,到苏州下海经商,而且还是很大的买卖。在正史上从未见过。明·成化进士杨循吉在《苏谈》中言:“金华戴原礼,事于朱彦修,既尽其术,来吴为木客。”当时最大的商贾,就是盐商和木客。

  韩愈(768~824年),大家都知道是在唐代长庆四年逝世的,什么病,不知。根据徐珂《大受堂札记》:“韩愈病,将卒,召群僧曰:"吾不药,今将死矣,汝详视我手足肢体,无逛人云’韩愈,癞病人。”民间的“野”,的确有助于正规的“礼”。就是我们治病,在山穷水尽之际,不防也可来一个“求诸野”,有时倒也获得佳效。例如治疗顽固性耳鸣耳聋,真的到了黔驴之技已尽时,可以试用草方,如仅仅葛根、破故纸、益母草二三味草药,服用二三个月,竟然也有息鸣及提高听力者。

  曾记得解放之初,故乡组织中医进修班,当备课到《素问·阴阳别论》的“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心之肺,谓之死阴”的“死阴”二字,实在无法解释。没办法只能求之古书,可是王冰仅谓:“火乘金

  也,……”;马莳也谓:“克我者,来克之谓,……”等等。看了古人解释,反而越觉糊涂。正在一筹莫展时,旁边搞卫生的工友见我们翻书找典,搔头摸耳的焦灼不堪,乃问我们为何这样?我乃告以讲解不出“死阴”两个字。清洁工莞尔一笑说:“这最容易,阴到极顶的时候即死阴。我们在热得要命的时候都在喊"热死了’。冷到要命的时候就喊"冷死了’。阴到极顶的时候,当然是阴死了,死阴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信非虚语,以“礼”自居的读书人,何其笨耶!

  七、羊胫骨

  清代莫枚士《研经言》第四卷有“羊胫骨考”一文,谓:宋·朱端章《卫生家室·产科备要》卷七追命散方,治妇人症,方中有羊胫炭,云即炭中圆细紧实如羊胫骨者,取三四寸,却作十余段,别以著灰同烧通红,淬入醇酒中,如此七遍,烘干为末两半。按《纲目》炭火、羊胫骨下皆不载此方,独《苏沈良方》小儿吞铁方,剥新炭皮为末,调粥服,炭屑裹铁而下云云。与《谈野翁方》误吞钢铁,以羊胫骨烧灰,煮稀粥食,神效云云正合。而《纲目》卷五十二,采谈方乃入羊部,不云即炭。他书亦未有言羊胫骨如朱说者。则讹以传讹久矣。

  根据莫氏这一段医话,内中有两个精神:其一,羊胫骨炭绝对不同意朱端章所谓是圆细而结实的木炭。其二,它的药用作用是治疗误吞铜铁异物落入肠胃者,笔者完全同意此说。

  考《卫生家宝》书成于1184年,在此之后36年周守忠写的《历代名医蒙求》(1220)也有一节谈到羊胫骨治疗误吞金属异物的记载。文见卷下“银匠下责”,谓:有女年七八岁,因将母金责子(即金属的饰物)一只剔齿,含在口中,不觉燕(古咽字)入胸膈上,不下,疼痛数日,医工难治。父母忧惶,更无措手。忽有银匠来见,云某能治得。……银匠将黑药,抄三钱许,用米饮调,令女子服之。当夜(大)便可疼。天明后看(见)黑药裹金责子下来。……匠笑曰,此方钱不多,只能救急。曰乃羊铤捣为末。后有名医评曰,羊铤炭能煅五金,金遂软而下也。

  这里的所谓羊铤,即羊胫骨。至于为什么把羊胫骨称铤?或谓典出《左传·文公十七年》的“铤而走险”。疾走称铤,故而胫骨又称铤。

  虽然这个解释总难满意,但嫌它不满意而另找一个,又不可得。

  清代杨时泰《本草述钩元》(1833年)谓“羊胫草,疗齿痛”。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谓:“羊胫骨,灰可以磨镜(古代铜镜)。羊头骨可以销铁,故误吞铜铁者,用之。”至于毕竟其效如何?笔者在40年前试过,答案是“一无作用”(节录《茧斋医话》)。

  经验方

  一、升清流气饮(航空性中耳炎)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乌药6克、柴胡3克、川芎3克、菖蒲3克、蔓荆子6克。

  功能: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方解:本病是由于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表现为耳痛、耳鸣、憋气和听力下降。

  中医向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

  本方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之“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一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以《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

  方中升麻、柴胡,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胆之络附于耳。木香、乌药俱具清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而前者更能止痛去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加减运用: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

篇四: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

  

  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专家门诊一览表

  曹贵珠教授,疑难杂症、老年病、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周二下午

  巢因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专攻内、妇科疑难病症,尤擅长治疗胆道疾患,脾胃、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皮肤瘙痒症、妇女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周二下午

  陈金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江苏省名中西结合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甲减、各种甲状腺疾病、桥本氏病、糖尿病、肥胖病、脱发、更年期综合症及老年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周三上午

  陈仁寿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委和学术秘书、江苏省老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药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擅长治疗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咳喘及其它妇科杂病、妇科病、恶性肿瘤等。心脑血管、肿瘤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

  周五上午

  陈松育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内科杂病。擅长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肝胆、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周五上午

  陈文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西结合脑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会员、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擅治中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中风、高血脂症、震颤、麻痹等病症。周三下午

  仇裕丰副教授,针灸治疗颈椎病、慢性咳嗽、眩晕、头痛、前列腺肥大症、骨关节炎及各种痛症。周二四六上午

  樊巧玲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基础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主任。

  从医二十余年。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尤其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学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肿瘤病、代谢病、妇女内分泌失调、免性疾病等疑难杂病和治疗亦有独到之处。内科杂症。擅长应用中药外敷方治疗哮喘。

  周一上午

  冯锦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医学工作30余年,从事肛肠专科20余年。断治疗消化道疾病、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和结肠炎、结直肠癌、便秘等常见肛肠疾病;以及肛肠科疑难杂症等。1995年被评为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称号。

  周一上午

  顾宝群,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四十余年,长于治疗内科心脑疾病、呼吸疾患、男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如中风、癫

  、神经衰弱、冠心病、肺心病、气管炎、哮喘、间质性肾炎、乳糜尿、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著作多本,论文多篇,名绩载于《中国名医大典》、《中国名医—万家》等杂志。

  干千副主任医师,喉源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口腔粘膜病以及耳聋、耳鸣等。周四、五、六全天

  龚捷宁教授,教授、医学博士。呼吸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肺纤维化等。长期从事温病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在该学科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先后在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论著20余部。周一下午、三上午

  顾保群研究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四十余年,长于治疗内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患、男性疾病和疑难杂症,如中风、癫、神经衰弱、冠心病、肺心病、气管炎、哮喘、间质性肾炎、乳糜尿、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著作多本,论文多篇,名绩载于《中国名医大典》、《中国名医—万家》等杂志。周五下午

  顾武军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对《伤寒论》有较深的研究,特别重视对《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辨证体系是由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方证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组成的多层次综合体系”的理论,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编《伤寒论临床学习参考》、《中医经典白话.伤寒论》、《临床常用方剂丛书.传染病常用方》等,副主编、参编多部《伤寒论》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擅长肝炎、肝硬化、胆、胃肠疾病、风湿、类风湿、红斑狼疮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肝胆、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周四、六下午

  郭慧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闭经、崩漏、不孕症等病,着重于补肾助阳、调和气血,对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周二、四、六全天

  郭玉梅副主任医师,多动、抽动、厌食、遗尿等儿科疾病。需預约

  过伟峰研究员,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神经内科疾病如头痛、眩晕、失眠、耳聋、老年痴呆、中风后遗症等,对顽固性口腔溃疡及面部黄褐斑有较为独到的治疗经验。周一下午

  胡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于治疗食道、肠胃、肝胆等消化系统疾病心肝及老年病、男性病、妇科病、肿瘤、关节疾病和疑难杂症等。

  周四下午

  黄煌教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年。获1995年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曾赴日本专攻老年医学。擅长治疗多种慢性病及老年病,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热性病、精神神经系统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症的中医辨证论治疗有独到的经验。周一、六上午,周二下午

  季光教授、主任医师

  江苏省名中医、省中医学会理事、通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擅长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对慢性胃脘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咳嗽、喘症、肿瘤及其放化疗后副反应等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脂、高粘血症、高血压及糖代谢不良病症中医药治疗亦颇有心得。周三、六下午

  金妙文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南京中医药药理基地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从事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治疗肝胆、脾胃、心、脑血管、肿瘤及糖尿病、肥胖病、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分泌、免疫性疾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周二上午

  金实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曾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进行医学合作研究和讲学。擅长治疗肝炎、肝硬化、胆、胃肠疾病、风湿、类风湿、红斑狼疮及其他内科疑难杂症。周四上午

  瞿融教授。呼吸系统疾病、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名方的配伍方法、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内容与特点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及现代科学手段,围绕益智和抗抑郁复方,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有关方剂的作用机理和方证特点,研究观察有关方剂的不同配伍和用量比例对药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已进行了抗抑郁复方的组方配伍规律探讨、小柴胡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证比较研究、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的规律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不同配伍抗抑郁

  作用研究、定志小丸抗老年痴呆研究、当归芍药散主要药物不同用量比例与药效相关性研究等。

  周三下午

  李飞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对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脾胃病、肾病、男性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周二上午

  李缨副研究员。针灸治疗脾胃病、中风、面瘫、头痛、痛经、腰腿痛等。周一三五上午

  刘学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治疗内科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关节疾病,老年精神抑郁症,宫颈炎及不孕症等。周四上午

  刘志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肥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江苏分会针灸实验研究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擅长针灸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在针灸治疗肥胖病、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上有较深的造诣。周一、三、五晚上

  龙期伯教授、主任医师

  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主任、中西医结合医师。

  从事中西结合外科医疗工作近四十余年。临床工作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肿瘤及胆、胰疾病为主。特别是对反复发作的胆系感染及胰腺炎症感染的诊治有独特的见解。周六上午

  马健教授、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气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医学博士,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多年来承担《温病学》、《免疫学》的教学工作。主要科研方向为中医经方的免疫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及省厅级课题7项,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次。发表论文、著作100余篇(部)。

  用五下午

  孟景春教授,首批(1978年)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社会兼职曾任省及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省《内经》研究会主任,省养生康复研究会顾问等职。

  孟教授从医从教50余年,编写(主编)的教材、专著、译著(古译今)有16种。自20世纪90年代,又复从事养生康复学的研究,编著《中医养生复康学概论》、《中医养生康复古籍选》,退休后专注于医药科

  普方面的写作。自20世纪90年代迄今已编著(主编)出版的有《中医养生丛书》(计10部)和《祝您健康长寿》,共计230余万字;另著有《四季进补》、《中医养生》、《教师健康手册》、《中老年常见病家庭防治》、《百病中医防治》等。

  【附】主要著述:教材类有《内经辑要》、《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内经选读》、《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导论》、《中医养生康复概论》等。译著类有《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灵枢经译释》和《难经译释》等。专著类有《名医家言录》、《疑难病证万例选》。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擅长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侧重于脾胃疾病,对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有深入研究,对妇科各种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亦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周三上午

  祁晓华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痛症、慢性咳嗽、肠胃病以及神经系统病症,针灸中药并用测定定体质,指导保健。周五下午

  洒荣桂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从事内科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热情慢性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脂内科杂病等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有较为大把丰富的并且临床经验好久近十年来承担省级科研项目项研究方向为糖尿病肿瘤等冷漠慢性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一段。肿瘤、高血压、高血脂症等。周二上午

  沈继泽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内科疑难病。擅长治疗癌病(肺癌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肝硬化、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异位性湿疹、皮肤肌炎硬皮病及妇女不孕、痛经(子宫内膜异位),月经前后综合征等。

  周一下午、周五上午

  沈风阁(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妇科疾病以及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兼治其他内科杂症。

  沈建平副主任医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永久起搏器植入及诊断处理和复杂心血管病。肿瘤、老年病等。周三下午

  石历闻研究员,任马来西亚吉隆坡同善医院中医妇科专家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以慢性肝胆疾病为主;治疗中医妇科疾病,以月经不调和围绝经期疾病为主。

  慢性肝胆疾病,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周五下午

  孙多善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咳喘、浮肿、神经衰弱、皮肤病、内分泌失调、不孕症等。肿瘤、肝、胃、老年病、神经系统病、妇女病及皮肤病等。

  周六下午

  孙桐教授、现任学位委员会委员、校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曾任基础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学及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6名。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出版《内经图表解》、《难经》、《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等论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孙亦农教授,擅长针灸治疗各种常见病,对针灸美容有独特的见解。周二、四晚上

  谈煜俊教授、主任医师

  擅长诊治变应性皮肤病(湿疹、皮炎、荨麻疹等)银屑病、病素性皮肤病、皮肤结缔组织病、痤疮、脱发、性病及皮肤疑难癀及皮病症。

  周五上午

  唐德才教授,擅长消化、呼吸、免疫系统疾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过敏性)鼻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糖尿病、痛风、关节炎、肾炎、中风后遗症、肿瘤、紫癜、痤疮、结石及肝胆系统疾病有较好疗效。

  周三上午

  唐雪梅教授,胃肠、肝胆疾病以及妇科不孕症、子宫肌瘤等。擅长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对内科消化系统疾病、高脂血症和妇科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诊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周六下午

  汪红副研究员、主任医师,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脂肪肝、药物性肝病、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术后综合症等。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周四上午

  王灿晖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著名温病学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及江苏省中医学会传染病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部级及省级重点学科(温病学)带头人、江苏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名中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擅长治疗内科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侧重于心、肺、胃肠等系统疾病。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对各种疑难病症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周三、六下午

  王锦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顾问。

  从医三十五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二十年来潜心中医文献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借鉴西医学说,开拓诊疗新思路,卓有成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重症,尤其对于恶性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有独到见解。兼治妇、儿科病症。周二、六上午

  王玲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针灸学会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

  从事针灸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年。擅长针灸治疗老年病和神经系统病症,对针刺治疗高血压,艾灸延缓衰老,刺络放血结合电针治疗震颤麻痹有深入的研究。周二、四、六下午

  王鲁芬教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等。周五上午

  王旭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黄褐斑、高脂血症、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症及老年病等疑难病。

  周上午

  王旭东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养生保健学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省康复医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省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擅长诊治老年心脑疾病、妇科杂病,对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等有较好疗效。

  周一、三下午

  吴承艳研究员,中医世家出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药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对痛症及止痛中药的研究,皮肤病中的脱发、痤疮等病的方药探讨作了专题研究。临床工作方面,擅长治疗妇科杂病、疼痛性疾病、皮肤病等某些杂病的治疗。

  脱发、头痛、眩晕、妇科杂症、中风后遗症以及黄褐斑等。周六上午

  吴承玉教授、全国中医诊断学教学委员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治疗痹痛(各种类型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结疾病,胆、胃疾患和肿痛等疑难杂症等。周五下午

  吴颢昕副教授,顽固性头痛、癲痫、精神忧郁症、中风后遗症内科疑难杂症等。

  周四下午

  吴连明副主任医师,急慢性咽喉炎、鼻窦炎等。周一二三全天

  吴维龙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妇科各种炎症、月经不调、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等,周一三五全天

  徐恒泽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科研处长。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秘书长、市针灸学会副会长。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擅长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肩痛、腰腿痛、胃痛、泄泻、痛经、遗尿、带状疱疹、胃肠疾病等病症。周一三五上午

  杨进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临床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擅长内科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其对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有独到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周四下午、周三上午

  杨亚平教授,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老年病、糖尿病、肝胆胃肠病、妇科病、尿路感染、扁平疣、亚健康状态及病后体弱的调治。周四上午

  姚映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承其父,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尤以心血管病与老年病效果较佳。致力于临床中药的研究,主持并参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各级课题5项,成果丰硕。内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周一下午

  尤松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擅长诊治中医内科心、肺、肝胆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侧重于心肺、肝、胆系统疾病。周二三四上午

  虞舜副研究员,肿瘤、脾胃病、焦虑失眠、硬皮病等。周四下午

  郁觉初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治疗无名发热、亚败血症、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关节炎、慢性肾炎、糖尿病、痛风、冠心病、皮肤湿疹等。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肿瘤及骨质增生等。急性感染及肝胆、肠胃、肺、肾和内分泌疾病、老年病。周二下午

  岳沛平教授,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病、心率失常、中风、偏瘫等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周五下午

  翟玉祥教授,治疗内科杂症、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周五下午

  张传儒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对中医诊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专长,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乳糜尿、肿瘤等疑难病的诊治也有较丰富的经验。周三下午

  张工彧副教授,揎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各种疑难病症鲁。周六上午

  张建斌副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痛症、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对中风病、失眠症、抑郁症等脑病的针灸诊治有系统研究。周二四六下午

  张民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基础医学院院长。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药的临床与应用,著有《肿瘤良方大全》、《临床方剂丛书》等。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肿瘤及骨质增生等疑难病症。周二上午

  张声炳副教授,各种痛症、乳房小叶增生、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周三上午

  赵聚山教授,外感热病、关节炎、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结肠炎等。周二六上午

  赵鸣芳副教授,擅长诊疗干咳、失眠、口腔溃疡、慢性胃病、肠炎、慢性尿路感染、痛经等疑难杂症。周二下午

  周建英研究员,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妇科等疾病。周三上午

  周学平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二十年。主要研究内科疑难病症(如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的中医药治疗,擅长诊治风湿性关节炎、经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白塞氏病、皮肌炎、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周五上午

  周学胜教授、原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擅长治疗内科呼吸系统疾病。近十年来,又研制成中药除痣膏,可治疗各种痣、疣、血管瘤等皮肤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周四下午

  周仲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第一届中医科学技术委员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内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十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病、肿瘤及心、脑血管、肺、肝胆等系统疾病。周四上午

推荐访问:中医学概论论文3000字 中医学 概论 论文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