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收获和启示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这些目标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国将面临许多挑战。首先,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次,需要加强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再次,需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然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将带来许多机遇。首先,清洁能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经济转型和创新的重要领域。其次,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将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将得到加强,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使命。我们要积极参与环保和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意识和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积极支持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和低碳发展举措,共同推动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
总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参与和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1-
-2-
篇二: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卷首语PREFACE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刊特约评论员曾国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期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政策文件频出,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深改委对这项重点工作作出战略性部署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陆续出台。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意味着金融政策也将跟上配合,在2021年1月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指出,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转变。首先,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将大幅降低,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和核电的比例大幅提高。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是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70倍多。一方面,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面临巨大退出压力;另一方面,新兴能源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会被打开,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其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还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降低高碳排放产业和高含碳产业的比重。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等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要保障经济模式平稳地过渡,避免整体行业及个别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方面的恶化,协调配合能源、制造行业实现结构转型升级,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实体经济以碳中和目标的这个大转型,预示着金融业发展必将处于加速转型中。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自下而上的金融机构创新和实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从多项政策发布到金融机构新产品的首次破冰,如何促进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去,成为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正在并将持续努力下去的重要方向。
篇三: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替代节能循环碳中和碳达峰带来的投资机会
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候变化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各自的气候承诺。
从国际碳中和进程的推进速度我们不难发现,碳中和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目标和大趋势,近年来,各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逐步发生变化。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全球正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新的政策背景往往会伴随着重要的投资需求,世界各国正积极地把这些需求变为投资机会,当前,全球将会掀起一阵绿色投资的浪潮。
▍图1:世界主要能源结构变化趋势
2、我国降低碳排放规划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者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随后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碳达峰和碳中均被首次写入。
从具体的实施路径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1.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在新一轮能源革命来临背景下,我国风电、光伏、核电以及储能行业将成为未来重要产业趋势。
2.支持重点行业率先碳达峰。对于传统的有色、钢铁、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火电等领域,首先推动部分重点行业率先碳达峰。
▍图2:我国碳中和政策思路
3、实现双碳过程中的投资机会:
替代、循环、节能高效
碳排放的降低关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从降低碳排放的方式上来看,可以关注三条投资主线:
1.替代。即低碳能源对于高碳排放能源的替代,典型的如利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煤炭发电。
2.循环。通过对废弃原材料、污水、危废等二次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降低新增碳排放。
3.节能高效。通过对工业、消费等领域节能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从而间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在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推动下,这三大相关板块有望迎来飞速发展。
替代
低碳能源对于高碳排放能源的替代,可着重关注利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煤炭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带来对化石能源依赖度降低这三大领域。
▍图3:中国碳排放结构
未来光伏和风力发电领域发展空间巨大。从国内碳排放结构来看,火力发电是国内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占比42%,采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火力发电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发展方向。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分别占总发电量的3.9%和7.8%。根据预测,在3种情形(目前政策延续、实施已经承诺的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力度)下,2040年我国光伏发电占比将提升至11.2%、13.2%、23.4%,风力发电则有望达到总发电量的15%-20%。
▍表
1:2040年全球不同类型能源发电量预测
资料来源:IEA,招商证券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5%,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已经超过十年。早在
2009年,多部委就以国家政策补贴的形式,开始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20年底,由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为之后十五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表2:新能源车渗透率
节能节材
通过对工业、消费等领域节能、节材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从而间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根据前文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化工、交通、居民生活等领域的碳排放规模较大,而目前国内在石油加工、金属冶炼、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大的改造升级的空间。
工业节能方面,目前石油加工及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化工等领域的碳排放规模较大,因此工业节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具体可以关注石油加工、金属冶炼、制造业等领域,存在较大的改造升级的空间。金属冶炼作为国内能源消耗最大的细分领域之一,将始终是工业节能应用的关键领域,未来三年,冶金节能应用依旧占比最大。此外,石油/化工行业将依然是工业节能未来三年的第二大市场应用领域。
建筑节能方面,装配式建筑能够节约建材的使用量,从而间接达到减排的目的,近年来发展迅速,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20年以来,国家频频发布禁塑限塑政策,塑料污染治理目标与计划进一步明确,造纸业与可降解塑料迎来发展机遇。短期看,一次性餐具将由纸质餐具替代,造纸业需求上升。长期看,未来随着限塑禁塑政策推进,国内可降解塑料的产能有望大幅提升,成本也将下降。
资料来源:研观天下、招商证券
循环
循环是指通过对废弃原材料、污水、危废等二次回收利用,以降低新增碳排放。目前,在碳中和趋势下,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一大重点发展领域。
2019年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
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一政策正式启动了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潮,重点地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
▍图6: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篇四: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篇五: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碳达峰与碳中和下的历史机遇
经济发展是需要代价的,因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系统变暖加速,物候期提前、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多项历史纪录被刷新,气候极端性增强。因此,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浓度水平作为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其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则是经济Plus一直在关注的领域。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高居世界第一,温室气体减排是中国谋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为实现2030年碳排放发展指标,未来单位GDP排放相比2005年还须下降20-25个百分点,年均须下降2-2.5个百分点,而碳交易就是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2021年5月26日,中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组织有关单位完成上线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金测试,正在组织开展上线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拟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呢,在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未来的碳中和计划,将投入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
在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是又一长期高确定、高增长赛道:随着“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可再生能源将得到大力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储能,储能将迎来发展机遇。虽然现阶段国内光伏+储能还未平价,储能额外投资成本难以计入电价成本,使得经济性成为当前国内储能大规模建设的主要矛盾,但是地方补贴、提高消纳带来的额外发电收益、内部化碳成本等方式将会抹平暂时的经济性缺口,因此经济Plus认为国内发电侧储能市场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万亿储能市场冉冉升起。据经济Plus估测,2030年储能需求空间1.25TWh;2020-2030年累计3.9TWh,新增储能CAGR约30%。2060年储能年需求空间10TWh;2020-2060年累计94TWh。203年储能投资市场空间1.3万亿元(2020年起累计6万亿元),2060年5万亿元(2020年起累计122万亿元)。至碳达峰阶段,国内新能源发电侧、家用储能将会是最大的市场;至碳中和阶段,电网侧调峰调频需求崛起。
我国的碳中和计划历时几十年,这将直接导致许多全新的产业和职位诞生,随着绿色低碳经济布局的扩展和深入,我们的生活将会大不同。
篇六: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机遇和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个复杂且影响广泛的社会经
济问题,涉及能源、经济、环境、技术等诸多领域。我国仍处
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上升阶段,且碳排放总量和强
度“双高”,要在10年内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碳
中和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这一庄严承诺,本报告认为,实现
“双碳”目标首先要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问题。须加
紧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着力提升产业能效水平,发展节能环
保和绿色低碳产业,稳定经济基本盘。同时,应按“减煤、稳
油、增气、加新”的路径持续推进能源转型,逐步降低化石能
源消费总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业向
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以更高的能源效率和更清洁的能源,支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
其次,推动健全“双碳”政策体系。推动“双碳”目标实
现,需避免突击冒进和“一刀切”。应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考量,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实际,合理制定减碳
任务,做到产业上有保有压、地区上有先有后。此外,在推动
“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节能提效、技术创新等方面,还
面临体制机制难点o应注重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动政策性创新,为加快推动“双碳”进程创造良好的内外部
发展环境。
最后是加强“双碳”国际合作。推动碳中和是国际社会应
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
展是当前国家间分歧较小的领域,也是我国加强国际合作的重
要议题;另一方面,要警惕发达国家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等打压我国出口企业市场竞争力,避免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气候
治理体系中陷入被动局面。应根据我国实际发展阶段和条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合理争取发展中国
家权益。同时,加强核能、新能源等方面国际合作。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深化期,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多重挑战
蓝皮书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具体而言主要面
临以下挑战。
(一)产业结构偏重,仍处在工业化深化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体系上,这种以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为驱动的经
济增长模式,一经形成即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惯性。近年来,国内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工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但产业结
构整体偏重,工业直接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0%,加上工业
使用的电和热,占比高达60%?70%。同时,制约国内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的因素还较多,制造业等迈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
端行列仍需时日。此外,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服务领域高能
耗现象较为突出。目前,全国有15万个数据中心,年耗电量
超过1600亿千瓦时,相当于整个上海地区全年的耗电量,且
这些数据中心电力供应70%来自煤电。
(二)能源结构偏煤,仍处在能源需求增长期
我国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5%,在化石能源中,尤以煤炭碳排放占比最高,比石油高30%,比
天然气高70%。我国能源结构以“一煤独大”为主要特征,2019年,煤炭使用占能源消费比重约为58%,其中煤电排放了约40%的二氧化碳。2020年,我国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占全球的32.5%,超过欧盟和美国之和,在所有工业大国(地
区)中占比最高。
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然而,2019年我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5%,低于全球19%的平均水平。据研究机构测算,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从目前不到16%提升至80%以上,非化
石能源发电量需从目前的34%提升至90%左右。可以预计,要
达到以上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O
(三)能源效率偏低,仍处在高耗能发展阶段
在加大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提高能效已成为减少能源部
门碳排放的主要方式。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在未来20年间,提高能效将削减40%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自2015年以
来,世界能效增速开始不断放缓,2018年能效增长幅度仅为
1.5%,2019年仅1.6%。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能源强度下降最快的经济体,能源强度年均降速超过2%,能源
强度下降幅度达86%。然而,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仍然较低,能源强度仍居高不下,2019年能源强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0ECD国家的2.7倍。下一步应积极推动能源综合化、智慧化利用,加强节能提效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进而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
(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持续推动低碳领域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
研发,重点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适应新
型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大容量电化学储能、大型储能电站、源网荷侧多类型储能技术、绿色氢能与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
与封存(CCUS)等领域发力。绿色低碳领域需突破清洁能源供
应、新型燃料替代深度脱碳、负碳等三个层面关键技术。然而,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重复化、科
研经费分散化等弊端,创新效率整体不高。应发挥科技创新举
国体制的优势,优化创新研发资源配置,集中攻克与低碳技术
深度融合的关键材料设备及核心工艺。
(五)市场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电力市场。当前以“降电价”为主的电力价格体制改
革已无法满足“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要求。
需不断完善新能源市场化价格机制,推动新能源消纳成本在发
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合理分摊,最终形成“谁受益、谁买单”
的市场化长效机制,以利用统一的市场出清价格,保障“平价
时代”的新能源能够获得合理收益。二是碳市场。当前我国碳
市场配额仍以免费发放为主,市场化价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流动性明显不足。下一步可借鉴欧盟经验,逐步由免费发放配
额过渡到以拍卖为主,碳市场覆盖范围从电力行业逐步扩大到
工业、交通等行业,覆盖的温室气体可从二氧化碳逐步扩大到
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参与主体可从高耗能行业拓展到金融等
相关行业。
(六)外部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
标。欧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风向标”,自2019年起提出一系
列绿色新政,美国拜登政府也欲借新一轮气候外交政策,重返
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中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张影响深远。在此背景
下,我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
的目标愿景。
然而,我国在气候治理的外部环境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一
是来自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挑战。近期欧盟宣布了气候治理一揽
子计划“Fitfor55",并正式公布碳边境关税政策(CBAM)立
法提案,拟对来自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国家和地区的铝、钢铁、水泥、肥料等进口商品征税。拜登政府正在推行积极气候能源
政策,欲借重返《巴黎协定》及主办气候峰会契机,重回国际
应对气候变化舞台中心。同时,美国也在起草计划,拟对未采
取积极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征税。若美欧等国和地方联手
形成西方国家利益主导下的碳边境税集团,不仅对我国出口造
成重大影响,引发与美欧等碳边境税国家新一轮贸易争端,还
可能将我国排挤在新一轮全球气候治理规则之外。二是“一带
一路”煤电项目正面临国际舆论质疑、投融资受限等多重挑战。
随着全球加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日益增强,共建“一带
一路”国家和地区及海外煤电投资将经受越来越多的国际舆论
压力。当前,来自26个国家的近120家私营和公共金融机构
已同意将化石燃料排除在其投资之外;世界银行和日本、韩国
等OECD国家开始限制对燃煤发电项目的财政支持,亚投行也公
开表示不再为任何火电项目和涉煤项目提供融资。2021年9月
21日,主席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
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将加强清洁能
源国际合作的决心。三是我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掌握着较强的气候话语权。自《京都议定书》制订发达国家未来减排基准以
来,欧盟更是引领着气候变化多边谈判的进程。我国需努力提
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在温室气体减排
工作中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巴黎协定》
实施。同时,尽快完善国内气候变化立法及碳交易机制,并将
相关经验推广到国际气候变化治理规则层面,不断提升中国在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
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四项重大机遇
蓝皮书指出,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四
项重大机遇。
.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和全社会广泛共识,为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提供保障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实现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之中,确立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建设资
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
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了明确目标,采取有力度的政
策举措和行动,政府较强的执行力和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高度
共识,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形成强大合力。2020年,中国在
GDP比200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基准年)增长超过4倍的同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
成了2009年承诺的45%的高线目标,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约58亿吨,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走上一条
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新科技革命和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
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生态。信息网络技术与能
源技术融合,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能源服
务智能化,推动能源技术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太阳
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
发、存储和传输技术的进步,氢能、天然水合物和聚变能等新
一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有研
究表明,数字技术可以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以上。
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
提升,为我国前所未有地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提供了机会窗
口,特别是在数字智能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领域走在前列。近
年来,我国促进数字智能技术与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融
合创新,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使其成为构建清洁低碳、安
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我国具有绿色低碳转型的“后发优势”,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大空间
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庞大,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绿色
低碳转型,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比重偏高,煤
炭消费占比仍高达56.8%,推动化石能源有序退出,加快去煤
化进程,促进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成为主体能源,积极开发
绿色氢能产业,提高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将形成巨大的节
能降碳空间。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新增的工业产能和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能和绿
色基础设施来实现,避免传统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带来的“锁定
效应”。
.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造有
利条件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两年超过100万亿元,稳居全球
第二。经济体量大,可以分摊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初始成本,而且初创企业可以依托国内市场进行孵化,加之拥有规模庞大
的产业制造体系,既有处在接近全球前沿的产业和技术,也有
处在追赶阶段的产业和技术,为形成较为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发挥不同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创造了条件。比如,近年来,我国发挥了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以光伏、风电的规模化开发
利用促进光伏、风电制造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中国风力驱
动涡轮机容量每年均成倍增长,已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
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太阳
能光伏电池板制造国,不断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据
生态环境部统计,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装机和发电量、投资、专利数已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
碳中和进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的竞技场
蓝皮书指出,碳中和进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绿色低碳转型
的竞技场。
世界各国正在就碳中和问题迈出决定性的步伐,2019年
12月欧盟公布“绿色协议”宣布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并
于2020年3月向联合国正式提交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战略;
2020年9月中国宣布碳中和;10月日本和韩国宣布碳中和;
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在其就任总统之后马上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在一周内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将不迟于2050年前实现
全经济净零排放,再加上此前已经宣布碳中和的英国、加拿大、南非、墨西哥等,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约占全球GDP的75%)
已经宣布走向碳中和,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低排放发展的新时代。
对于这个新时代,有些人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有人称之
为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或者是走向生态
文明的新时代,称谓无关紧要,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也就
是实现从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的低排放发展转型。
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欧盟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1972年第一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挪威首相布伦特兰提出了人
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点,把摆脱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发
展转型,作为保护地球家园的道义制高点,并不断地研发技术,实现发展转型。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推动下,欧盟二氧化碳
排放初步达峰,以后虽有反复,但是排放水平总体进入平台期,1992年《公约》的达成,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达成和生效,加速了欧盟发展转型的进程。1997年欧盟提出到2050年可再
生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的能源革命的愿景。到2019年底欧盟
二氧化碳排放与1990年相比减少23%,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京
都议定书》任务要求。2020年9月欧盟又更新其自主贡献的目标,即到2030年比1990年减排40%提高至不低于55%。如
果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比喻为恋爱走向婚姻过程
的话,美国就是“恋爱”的热衷者和“结婚”的逃避者。在推动
《公约》《京都议定书》达成的过程中,美国都在其中发挥了主
导和引领作用,但是履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时
美国出现了第一次“逃婚”,拒绝签署。在推动《巴黎协定》达
成和生效后,美国选择了再一次“逃婚”。虽然两次变故措辞不
同,但其本质是不愿意履行对排放大国(亦称新兴大国)没有
排放约束力的国际义务。美国的第一次退出,推动了中国、印
度、巴西和南非等基础四国的减排承诺,也推动了《巴黎协定》
和碳中和的进程。这次美国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还会对
新兴大国做出何种要求,人们拭目以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论美国政府如何选择,不论是克林顿和奥巴马政府的积极,还是小布什、特朗普时代的消极,美国的经济体系还是按照低
排放发展的轨迹在前进。小布什时代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
了峰值,奥巴马执政的8年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11.1%,由于特朗普的消极,美国2019年比2005年的减排量仅为14.4%,与其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减排17%的目标尚有差距(但
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了11%,比2005年减排达到23.8%)。特别是特朗普宣称支持的煤炭消费占比,更是从2005年的23.6%下降到11.9%,减少了11.7个百分点。
燃煤发电量从2.18万亿千瓦时,降低到1.05万亿千瓦时,减
少了50%以上,即使是在特朗普执政的4年期间,煤炭消费量
和燃煤发电量分别下降了27%和28%。
随着全球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汇
的平衡达成共识,各国或早或晚地将走上低碳排放之路。全球
已有191个国家、1万多个城市、5000多家企业加入联合国
发起的“联合国气候雄心联盟:净零2050”运动,成为全球碳
中和的先行者。在这些引领者的带动下,一场以碳中和为目标
的竞赛的大幕已经拉开,这场竞赛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低
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源系统的变革。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
源燃烧,因此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系统的变革,首先,不
断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减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最
终实现由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由于煤
炭单位热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1.5倍和
2倍,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减少煤炭消费是世界各国的首选。
大致路径是:先将每千瓦时碳排放量最高的煤炭发电逐步淘汰,进而实现电力的净零排放。其次,努力扩大电力在终端用能中
的比例,在工业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尽可能实现电力对
化石能源燃烧的替代。那些暂时无法实现电力替代的工艺、设
备和服务,被称为难以用电力替代的领域,则考虑使用氢工艺
技术进行替代,比如发展氢冶金取代焦炭冶金,在航空领域用
氢或氢合成燃料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等。
发电领域的替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也就是用非化石能源
发电取代化石能源发电,尤其是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取代化石能
源发电的成本正在不断下降,按照国际能源署的估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是光伏发电有可能成为全球成本最低
的发电电源。
二是发展方式变革。未来碳中和目标将带来全球性的产业
变革,企业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主动应对,引领碳中和的进
程,另一种是消极应对,被迫接受碳中和的过程。比如苹果公
司和大众汽车都是引领型的企业,前者是新经济互联网企业代
表,后者是传统行业的代表。苹果公司,在手机行业打败诺基
亚们占领行业制高点之后,做出了2030年实现碳中和的决定,它们把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碳中和,包括要求为它提供
零部件和集成服务的供应链上游企业都要碳中和。大众汽车在
德国政府提出碳中和之后,也制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路
线图和时间表,要求为它提供钢板、轮胎和装饰材料的企业也
要制定碳中和的方案。苹果和大众等企业的做法,就是把碳中
和这样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打碎成为一粒粒的细小颗粒,即
把大困难变成无数个小困难,集众人之力,用“蚂蚁啃骨头”
的方式加以解决。
三是技术体系变革。各国的碳中和战略中都将技术作为核
心支柱,这也是未来全球技术竞争的高地。例如,欧盟许多国
家制定了电力系统近零排放和燃油车退出的路线图与时间表,美国拜登政府也提出了2035年实现电力系统近零排放的愿景
目标,中国也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总
体而言,面向碳中和的新一代技术以零碳、数字化、智能化为
特征,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新一代电力系统技术;在
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电力替代技术,如电炉炼钢、电动汽
车、高效电力采暖等;对难以实现电力对化石能源替代的领域,还将发展氢能技术,比如氢还原的冶金工艺、氢燃料或者氢合
成航空燃料等;工业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要改变生产工艺、循环利用等方式加以解决。
篇七: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2021年第3期LEADINGARTICLE甘肃金融GANSUFINANCE刊首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精准把握绿色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赵先立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实现30·60目标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但时间紧、任务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在30·60目标下,金融体系绿色化、低碳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个体收益小于社会总体收益,往往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绿色金融致力通过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将环境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并通过差异化的定价手段将外部性的成本收益传导至实体企业,理顺回报机制,改变企业的回报率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行为和投资决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引导更多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在30·60目标下,经济转型风险出清必然对我国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从“十四五”开始,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政策措施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对传统高碳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一些高碳产业的逐步退出,相应的金融资源投入可能面临价值重估,尤其是资产配置偏向高碳领域的金融机构将会受到较大冲击,这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维护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疫情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要求和碳减排承诺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经济发展减少对碳密集和污染型产业的路径依赖,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宏观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律体系,适时制定绿色发展规划,修订绿色产业界定标准,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政策支持、资金筹措等方面就绿色发展做出系统性安排,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高质量推进“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研究建立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让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的配置更加透明、更市场化和更加迅速。在风险防控方面,着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细化各行业、各地区的减排路径和能源转型目标,为准确评估、预测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奠定坚实基础。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等问题加强部门协调和绿色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探索将气候因素和绿色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抓紧开发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和工具,及早开展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构建完善金融机构应对转型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及时调整资产配置结构,有序推进低碳化金融产品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推荐访问:碳达峰碳中带来啥机遇 机遇 带来 碳达峰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