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www.365gongwen.com某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简介
xx街道洋里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于2005年,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外出乡贤和村民捐资、集资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共投入资金150万元建成,与xx市一级学校—xx小学连成一线。2016年,xx村被列为xx市首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点,后按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标准进行施工建设,按照“七个一”的标准科学合理整改。
硬件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占地约2800平方米,内含一座三层共6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主楼和一个文体广场。文化活动主楼设有图书阅览室、器乐室、棋牌室、辅导培训室、村级广播室等,配备了基本的演奏乐器、演出服装、道具、灯光音响、棋牌、图书报刊阅览设备、应急广播设备、教育培训及电教设备等。
文体广场占地约1500平方米,中间设有文艺演出舞台,前面有一个塑胶灯光篮球场、三张乒乓球台,一个羽毛球场,两边放置有健身器材。广场四周设有绿化地带及石桌、石凳、文化走廊、健身走廊于一体,四周围墙设置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正主楼方向设有xx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字样,主要道路设有洋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指引牌。
文体活动丰富:文化活动中心每天免费开放,供村民学习、活动。广场环境优雅,绿树繁花,令人赏心悦目,为周围群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场地。每星期一、三、五集中唱歌表演;每天早上6点—8点有太极表演,参加人员年龄最大的有八十多岁;每天晚上7点—9点进行广场舞表演。组织有洋里文艺演出队,每年举行多次文艺联欢晚会、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读书
www.365gongwen.com活动、种养、器乐、音乐知识等培训。积极参加市上和镇上春节民俗展演巡游等活动。
xx街道xx村委会
2017年7月12日
篇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探索研究关于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姻卢希林乡村作为基层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薄弱区域。应该积极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平台,使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乡村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的重要渠道。李文钰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基层,阐述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等方面提出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目前,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要求每个乡村地区必须设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村民的文化权益,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主动性不高、在基层,由于乡村群众思想认识不够,基础设施和人才匮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基本情况“十一五”时期,国家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为此,中央政府投入了近100亿元的地方建基本实现了设资金,共建立了27800个乡镇文化站,“每个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村级文化服务站尚未已建设完成的村级文化全面覆盖,还存在较大缺口。与服务站,还有条件不达标的情况存在。由此可见,其他地区相比,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2014年7月,文化部确定了10个国家探级试点地和60多个省级试点地,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成效更索现实路径,积累丰富经验。目前,为突出。例如,浙江省将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突破表演舞台、电子放映口,整合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室、室和农家书屋等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向村民提供文安徽省化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村选择100个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民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的场所;黑龙江省、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镇江市等地也采取了不同的探讨方式。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有效拓宽了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来源。为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发二、功能定位渊一冤向乡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我国乡村公共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近些年,化设施和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范围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随着乡村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大量流向多城镇。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趋向多元化、层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分化需求,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配不合理以及向乡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等方面。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最能体现乡村文化精33上海农村经济圆园19年第9期
探索研究神的代表,是乡村地区的文化卡片。作为一个直接向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地方组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直是乡村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它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乡村公共文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乡村群众的文化权益。可以说,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乡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渊二冤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为乡村地区提供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的重要平台,担负着保护、弘扬和发展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责任。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以立足于地域文化,以地方民俗为纽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通过数据存档和理论研究,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的建设,收集、整理民间传统艺术和特色文化,抓好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工作,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可以持续发展。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文化宣传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乡村人民提供文化活动的舞台,形成群众文娱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形式,整合散落在乡村的文化资源。渊三冤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其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文艺活动的延伸和创新、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等,具体化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内容,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聚集的核心课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舞台。它能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向乡村的传输,真正反映了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时俱进、为当地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性质。群众不仅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乡村文化建设。34渊四冤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通过协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大力落实村民的文化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向村民灌输科学和法治知识,使村民树立科学和法治思想,全方位提高乡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将地方政府分配的责任和工作任务与当地的村民自治管理体系相结合,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如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支持、妇幼保健、人口管理等,推广一体化、窗口化、网络化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和手续,集中性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当地的特色出发,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开设各种“特色服务”专区,有目的性地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有效满足村民的需求。渊五冤开展乡村党员教育工作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已然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农村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治教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政策活稀缺,但随着农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远远不够。许多农村没有自己的专门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运动场所。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我国在1998年就开启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项目。但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发布的数据来看,2011年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2.38%。另外,有些乡和村庄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存在一定数量,但由于设施自身的问题或者供给与需求之间信息的不对等,使用率相对较低。渊二冤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还不足5%,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依靠乡村机构中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建设人才,但是在我国乡村地区,干部普遍存在着“老年化”趋势,许多的职位都是由乡村中年龄比较大的人来担任,这部分人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而且由于乡村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很优越,许多年轻的有才干的人不愿意来乡村做事,大都往大城市中流动。当然,乡村缺乏专业的人才,还跟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有关,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吸引和留住文化人才。目前,国家也会对乡村文化工作者进行上岗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标准的规范,取得的效果往往也很微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信心和满意度。渊三冤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尧效率低下乡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但优质产品数量少、服务效能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响应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服务,但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乡村的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效能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对群众文化的认识上看,由于受制于认知水平、艺术欣赏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影响,当前部分乡村干部在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群众文化的需求认知落后,上海农村经济圆园19年第9期探索研究把文化建设和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当成一种任务或是包袱,而不是一项使命或职责,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文化产品的数质量上看,尽管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与群众需求相比,总体数量偏少、质量偏低。大多是自娱自乐活动和读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舞台、灯光音响配置陈旧,群众参与度不高。从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上看,缺少与时俱进、贴合实际的产品。渊四冤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的建设按部门划分,缺乏文化服务机制的完整性是乡村文化服务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如服务组织形式简单,服务理念过于传统,服务质量较低,缺乏优秀的文化产品供给,缺少协调管理,多头管理,甚至出现“官本位”的服务理念,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最重要的特性在于“服务”,在基层乡村组织中,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理念还不够深刻,而且受到传统“官本位”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服务意识非常淡薄。而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水平等级也越来越高,而乡村探索研究第一,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全面掌握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存储量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乡村人口的发展和分布情况以及公平配置、适当规模、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第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靠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娱活动室、闲置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确定财产所有权、保证服务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并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第三,加强文体广场建设。与乡村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适应,根据人口规模、服务范围及地域面积建设相协调的文化活动广场。文体活动广场应设置阅读栏和文化广告牌,同时也要加强日常的保护和维修,及时更新内容,还需配备体育活动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渊二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稳定文化队伍。国家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开发投入,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建立各类农村人才培训和奖励基金。为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出一批有能力、肯实干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事业增添新的力量。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根据现有编制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干部人员。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入职培训制度,及时更新工作者的知识框架,充实专业技能,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称职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第三,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对福利待遇进行调整以及对优秀突出的人才进行奖励,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充分保障乡村干部的基本权益,激发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动力。渊三冤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36第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自由开放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自由开放工作;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第二,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推进戏剧、书籍、电影向乡下的传输以及推荐优秀出版物等活动;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文化精品网络的传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审查和监督以及保护版权,以防侵权或盗版产品混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场。第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乡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在农村的发展;积极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乡村群众的文化法治意识;实施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风俗活动;鼓励人们组织自己的文化,支持他们建立各种群众文化队伍,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渊四冤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第一,建立群众反馈机制。建立群众
篇三: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74号)精神,推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
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现就推进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
X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保障群众基本
文化权益为根本,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因地
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
相结合,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相结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化、均等化,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X崛起X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导向,服务大局。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
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X优秀传统
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2.以人为本,对接需
求。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
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促
进供需有效对接,真正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服务基层、惠及百
姓的民心工程。3.统筹计划,共建共享。从城乡基层实际出发,发挥基
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计划指导,科学合理布局,整合各级各类面向
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促进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形成合力。4.因地制
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和自然
条件等因素,坚持试点先行,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建设发展模式。5.改革创新,提升效能。
围绕建设、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基
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我服务,提高
综合服务效益。
(三)工作目标。到X年,全省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
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
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
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
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和文化志愿者
相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
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
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功能定位
(一)向城乡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着眼于保障群众的基本
文化权益,按照《X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X—X年)》,由县级
政府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
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
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
(二)
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
发挥基层综合性文
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
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结合现有的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为依托,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
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
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推进县域内
公共图书馆资源、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推进基层公共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公共
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点。将农家书屋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
理和使用。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
强文化体育设施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使用效益。
(三)
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
地。抓好公共电子阅览室与“红色网络教育家园”共建共用工作
发
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基层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
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
(四)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工作。按照功能综合设置的要求,积
极开展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素养
和法律意识。配合县级文化部门,做好乡村、社区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
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设施建设。
1.
科学计划,合理布局。在全面掌握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量
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衔接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土地利
用总体计划、城乡计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计划,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
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位置合理、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
要求,合理计划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按照摸清底数、试点推进、全面
建设、检查验收、整改完善等步骤,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建设。
2.
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落实《X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实施标准(X—X年)》,进一步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加大建设力度。统一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称谓和标识。
基层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
进行建设,不减少原有面积,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
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
化设施重在完善和补缺,对个别尚未建成的进行集中建设。村(社区)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
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
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加强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3.
加强文体广场建设。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
相配套,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
的文体广场。文体广场要实现硬化绿化、环境整洁优美。偏远山区不
具备建设条件的,可酌情安排。文体广场要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
和公益广告牌,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要配备体育健身设施
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
(二)丰富服务内容。
1.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
及惠民政策,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
层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
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展
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广泛开展包括党史村史、村
规民约、道德模范、家庭模范、民族政策等内容的展览展示、巡讲
巡演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造基层特
色文化品牌。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教育、科普推广和就业
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2.
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鼓励
全民创作和全民艺术普及,支持群众自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
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及个体放映队等。
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
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加强
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
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
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丰
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根据服务
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通过“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错时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三留守”人员
(留守
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加强
基层流动服务,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
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
和资
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
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群众成为志愿者,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省、市、县级文
化体育等机构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
骨干文艺团体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
(三)创新基层公共文化运行管理机制。
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县级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要实事求是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把
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到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
中心建设发展上来;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财政等
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文化、新闻出版X、体育等部门要
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
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定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规范。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
中心由市、县统筹计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的工
作机制。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环节,建立,推动各级
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良性运转和可持
续发展。对城乡建设中确需拆迁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履行报批手续,迁建工作要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严格安全
管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3.
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发挥村委
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
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村民代表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
协商,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
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4.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模式。加大政府
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
共文化服务内容。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
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
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
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
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
务中心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
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运营。
四、时间安排
(一)
制定方案(X年7月底前)。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要按照
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体安排,组织开展本地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普查摸底工作,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
设落实方案,包括总体思路、具体建设数量、建设计划、建设标准,明确建设位置和时间安排,并报省文化厅备案。
(二)
试点推进(X年8月至12月)。每个县(市、区)确定2个以
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各省辖市要做好试点建设督查
指导工作。市、县两级分别成立试点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建
设方案,按照标准推进试点建设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在本地全面推
广。
(三)
全面建设(X年1月至X年6月)。县级政府承担推进基层综
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心建设。各地要明确时间进度,保证建设质量,确保全面完成全省基层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四)
检查验收(X年6月至12月)。在各地自查基础上,省政府依
据中央和我X有关建设标准,组织督查组对各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
收,做好迎接国家检查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
(五)
整改完善(X年1月至12月)。结合国家验收情况,对检查中
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和服务水
平。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参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
机制,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部门牵头实施,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紧密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
务中心建设的督查指导。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确保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二)
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细化基层综合性
基
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省财政统筹安排
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民族聚
居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
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省辖市、县
(市、区)予以奖励。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
加强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有2名编
制,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可适当增加1至2名编制。行政村(社区)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
每个行政村(社区)
建立不少于1支的业余文艺团队。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基层文
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
5天,鼓励依托互联网对
基层文化队伍进行培训。
(四)
强化督导检查。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政府公
共文化考核指标体系。由各级文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
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
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
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群众满意度
较差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篇四: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6〕63号)精神,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立健全符合大连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使基
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
二、工作任务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落实《大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7-2020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选择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参与的地方,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设施建设兼顾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需要。
(四)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重在完善和补缺,其功能应包括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正在改扩建的,须执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进行建设;已建成的,须配齐设备、完善功能、提升档次。
(五)加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采取“一场九室”模式整合改扩建,可利用现有公共设施,依托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建设,建筑面积应不低于200平方米,不少于4个活动室,主要包括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并配有5米以上阅报栏(画廊)。人口稠密的乡镇、村和社区可根据群众的需求和本地条件情况适当增加设施面积。
(六)加强基层文体广场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相配套的文体广场。到2020年全市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文体广场全覆盖。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面积要不少于1000平方米,能够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文体广场用于群众进行文体活动的地面要做到“硬覆盖”.同时,文体广场内要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可搭建舞台。
(七)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用途单一、分散孤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设施、设备、人员、经费等统筹使用和管理,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达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效益。
(八)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按照《大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7-2020年)》,由各地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文化需求,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党员教育、宣传文化、艺术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卫生健康教育、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法律及科学普及等方面内容,考虑残疾人等不同特殊人群需要,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
量、规模和质量等,实现服务与设施相配套、服务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九)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加大对民间文艺社团(演出团队)的扶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组织开展青少年课外实践、职工文化交流、健康大讲堂、妇女文艺健身培训、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根据服务目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积极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服务。把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科学普及等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级文化艺术团体、体育机构等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实现文化下乡、文化驻乡常态化。
(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展基层党员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基层信息平台的作用,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组织生活、主题党日等党员教育活动。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积极开展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做好科普惠农、科普益民服务工作,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三、保障措施
(十一)政策保障。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把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列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十二)组织保障。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承担主体责任,实事求是地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推进资源整合。
(十三)经费保障。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统筹安排所需资金。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十四)机制保障。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服务功能完善、设施运转良好、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社会化建设管
理模式,拓宽供给渠道,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群众参与日常管理和运行,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十五)人员保障。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要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在现有编制总量内,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至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适当增加。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鼓励在岗大学生村官从事所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篇五: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x〔x〕74号)和《x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x〔x〕73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现就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x和xx、x、x全会精神,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指标相衔接,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提升效能、服务群众”的原则,到x年,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思想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法制科教普及为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管理服务队伍编配规范化、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建设任务
(一)巩固深化农村建设成果
到x年完成5个乡镇文化大戏台建设目标任务,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方便村民看戏演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巩固深化建设成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加快推进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盘活现有存量,整合资源,统筹利用,把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重点,消除城市街道、社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公共文化服务“盲区”。按照《xxx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x年—x年)》要求,建设综合性文化中心,着力打造15—30分钟“文化娱乐圈”、“体育健身圈”。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八个一”的标准,即有1间党员远程教育室、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可与党员活动室共用,面积以现有党员活动室为准)、1间图书阅览室(藏书不少于1500册;可与农家书屋整合,含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个简易戏台(50平方米左右)、1个文化广场(不少于500平方米)、1套文化活动器材(含1套音响和部分乐器)、1套数字电影放映器材、1套体育健身设施(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并提供免费无线WiFi服务。活动广场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组建1支10人以上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x年建设10个基础设施完备、作用发挥明显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扶持农民文化大院特色化建设和民间文艺团队多样化发展。
(三)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综合服务功能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宣传教育,使群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开展宣传,举办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巡讲巡演活动,通过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文化教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2.组织引导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深入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电影放映队等。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时机,举办喜闻乐见的文艺展演、体育赛事等活动。开展艺术普及、群众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培训等文体活动。加强对各类群众文化团队的管理引导,促进群众文化娱乐特别是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
3.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建立文图两馆分馆制,以区文图两馆为总馆、乡镇(街道)为分馆、村(社区)为支馆,推进一体化服务。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开展流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深入推进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通过辅导员“包片定点”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协助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建文化活动团体,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并引导辖区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对群众文化辅导业务培训等。探索文化体育等相关机构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骨干文艺团体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活动,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实施步骤
(一)农村普及阶段(x年至x年)。按照“无则立、有则优”的要求,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和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
(二)城市推广阶段(x年至x年)。参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345”工程建设模式,(即实现农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要求,推进城市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三)巩固提高阶段(x年至x年)。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服务运行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实现宣传思想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法制科教普及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居民文化、健康素养水平普遍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是建设的实施主体。宣传文化部门是建设的牵头部门,相关成员单位要按照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对口做好场地、设施、队伍、活动、保障、服务等工作。对于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达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求的,完善其功能,提升服务效能。对于没有达到的,要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建设。
(二)加大资金保障。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预算。行政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要采取“财政支持、项目安排、社会筹措、社会参与”等方式,加大对偏远村(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为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区财政对每个建设点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用于设施设备的购置和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x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x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3名的要求,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适当增加。有条件的乡镇要在村(社区)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负责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x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四)开展督促检查。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及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党建年度考核。由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群众满意度较差的部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篇六: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岳阳市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16.12.09?
【字
号】岳政办发〔2016〕48号
【施行日期】2016.12.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文化
正文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岳阳市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岳政办发〔2016〕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陵矶新港区、南湖新区、屈原管理区,市直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岳各单位:
《岳阳市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9日
岳阳市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和《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15〕39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6〕4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指标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指标相衔接,到2018年,全市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打造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体系,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年度目标。2016年底前,全市127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达到规定标准;全市35%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7年底前,80%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18年底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达到全覆盖,并实现常态化运行。2019年至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体系。
二、建设标准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重在完善提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优化功能配置,配
套建设文体广场。除平江县所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外,其他县市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须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进一步完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标准,制定城乡统一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每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基本标准进行建设,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长10米、宽5米、高0.8米),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含一个篮球场、二个乒乓球台、一套体育健身器材)。其中新农村示范点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文体广场建设要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配套,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可以参考500平方米、8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三类”标准进行建设,做到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偏远地区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可酌情安排。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可配套建设乡村剧场、儒学讲堂、道德文化讲堂和历史文化展室(乡村记忆博物馆),以及阅报栏、法治文化雕塑、公益广告牌、电子阅报屏、科普屏媒等,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城市社区按照“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要求,比照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建设,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盲区”。
三、重点工作
(一)明确功能定位。各县市区要根据《湖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文化遗产保护等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为城乡居民特别是特殊群体提供普惠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按照功能综合设置要求,与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配合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格式综合服务,简化
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合理规划布局。各县市区要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分布以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量和使用状况,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所在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合并建设。即将合并的行政村可结合实际只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结合公共文化机构总分馆制建设,设立基层文化服务点,建立城乡“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加强资源整合。一是整合现有场所资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要合理依托现有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鼓励城市社区以购买、租借闲置商品房方式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是整合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三是整合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图书资源,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县域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四是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应急广播村村响,有效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实施基层体育健身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推动群众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综合管理和利用,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四)丰富服务内容。着力增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文化教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培育和扶持群众文化团体,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放映队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重要节庆活动等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倡导开展规范、文明、健康的广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广泛开展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积极举办道德模范巡讲展示、传统文化展览展示等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文艺健身等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发挥村(社区)儒学讲堂及历史文化展室(乡村记忆博物馆)阵地作用,完善功能布局,丰富活动内容,传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教化育人功能。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景点、“农家乐”等当地特色人文景观融合建设,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五)创新服务方式。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行错时免费开放,提高使用效率。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根据功能要求制定服务目录,科学设置文化产品及服务“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求,量身打造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均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应建设无障碍设施,便于残疾人参与。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大力推进数字文化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壮大文化志愿者和城乡社会
体育指导员队伍。
(六)强化运营管理。加强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制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市、县统筹规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设施良性运转、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作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到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上来,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使用;要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或行动计划,细化任务目标,列出年度工作台账。各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组织领导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拓宽资金供给渠道,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资金利用率。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三)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在现有编制总量内,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湘办发〔2015〕39号)等规定配备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至少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推广设立文化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科普员,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体育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四)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各级政府(管委会)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建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情况的需求反馈、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和管理中群众满意度较差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推荐访问: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性文化 服务中心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