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作者:祝太文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0年第08期
[摘要]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在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经验和以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和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基本思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十大关系;形成背景;调查研究;基本思想
“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论十大关系》产生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新生状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封锁,世界上只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将战火烧向中国,一直得到美国支持的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还时刻准备着反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之下,新中国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同苏联结盟以抗衡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的军事进攻。
在国家建设上,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多少经验,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建设国家。政治上,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地保证了人民政权的稳固性。经济上,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对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国有着切实可行的示范作用。在建国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遭受百年战争破坏的国家,百废待兴却又缺少资金、设备和技术,生产力水平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苏联的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生产和社会建设。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初摆脱内外危机的适当的和必然的选择。
篇二:《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目录
篇一
...........................................................................................1篇二
...........................................................................................2篇三
...........................................................................................3篇四
...........................................................................................6篇五
...........................................................................................篇一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有关领导,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篇二
《论十大关系》一文还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当时国情既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们的革命比别人落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自然也是比别人落后,我们一为“穷”,二为“白”,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新中国的起步很低,也正因如此,“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要发展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好好走好每一步,打好基础,从这篇文章的具体阐述中,毛泽东同志对这十大关系的认识、理解以及解决措施等观点很鲜明,就是要辨证地去处理,全面统筹,与时俱进,处理各种关系的目的是
为了发展和强盛,方式须辩证,调整的结构和效果要均衡。并且毛泽东同志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坚持原则,好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不能一手抓来就用,更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读这篇文章,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我们在大学已经走了近乎一半的路,虽然我们现在会遇到很多困难,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相信在经历磨练之后我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篇三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着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
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篇四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
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
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篇五
XX年经济危机到来,又使很多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西方很多国家都掀起了《资本论》重读的高潮。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青年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著?重燃恰同学少年般五四的激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泽东,自己也开始自觉的读些毛泽东的著作,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探索,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和当代的国情。前两天,刚拜读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xx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
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
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特举三方面来分析十大关系所透漏的毛泽东思想,以前总认为毛泽东是不懂经济的,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过你的教导,和自己多毛泽东著作的读,明白了毛泽东也是非常懂经济的,至少比现在的我懂。十大关系中,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都是关于经济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间都透漏着经济的因素。且其中的论述多是十分恰当的,至少我是没有找出太多的漏洞。同时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军费每年的保持10%以上的增长,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不是和毛泽东搞核武器的劲头不是一样的嘛。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高技术重工业的发展不又是一样了吗?
十大关系,亦可谓十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面临的问题,也是现在将来都存在的问题,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已给我们指明了基本方向。它不但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在国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是辩证的,人生也是辩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也需要处理身边的种种关系。
学习、工作与休闲娱乐关系,必须适当分配时间和精力。学习工作两不误,两者互相促进,适当的休闲娱乐能够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必须权衡,个人价值离不开集体价值。只有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寻找交点,通过个人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促进集体利益更大更优;而集体利益的扩大与优化,能够提供个人更好的发挥平台。
再者,关系既是复杂,又是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必须了解的学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和谐的人际。
毛泽东虽然有这么好的理论,但还是犯了重大的错误,如文革中的冲击公检法机关,无政府主义思潮。造成社会动荡。这说明,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是要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落实良好的政策。这也我从十大关系学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
篇三:《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目录
篇一
...........................................................................................1篇二
...........................................................................................2篇三
...........................................................................................3篇四
...........................................................................................6篇五
...........................................................................................篇一
1956年2月至4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有关领导,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连续听取工业、农业、商业、运输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讨论社会主义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很多共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归纳,最后由毛泽东汇总,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主席提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并肯定我们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既要大力发扬群众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我想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并且明确地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篇二
《论十大关系》一文还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当时国情既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我们的革命比别人落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自然也是比别人落后,我们一为“穷”,二为“白”,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新中国的起步很低,也正因如此,“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要发展新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就要好好走好每一步,打好基础,从这篇文章的具体阐述中,毛泽东同志对这十大关系的认识、理解以及解决措施等观点很鲜明,就是要辨证地去处理,全面统筹,与时俱进,处理各种关系的目的是
为了发展和强盛,方式须辩证,调整的结构和效果要均衡。并且毛泽东同志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坚持原则,好的东西要学,不好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不能一手抓来就用,更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读这篇文章,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我们在大学已经走了近乎一半的路,虽然我们现在会遇到很多困难,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相信在经历磨练之后我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篇三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着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
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就是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
所以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所以,把这个报告,连同八大确立的路线和毛泽东稍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实际的。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因此,结合新阶段的新任务重温《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论十大关系》的研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篇四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
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
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
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篇五
XX年经济危机到来,又使很多人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西方很多国家都掀起了《资本论》重读的高潮。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当代青年读过几本马克思的原著?重燃恰同学少年般五四的激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绕不开毛泽东,自己也开始自觉的读些毛泽东的著作,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探索,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和当代的国情。前两天,刚拜读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一文,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xx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本文应该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
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
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特举三方面来分析十大关系所透漏的毛泽东思想,以前总认为毛泽东是不懂经济的,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过你的教导,和自己多毛泽东著作的读,明白了毛泽东也是非常懂经济的,至少比现在的我懂。十大关系中,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都是关于经济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间都透漏着经济的因素。且其中的论述多是十分恰当的,至少我是没有找出太多的漏洞。同时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军费每年的保持10%以上的增长,重视自主的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不是和毛泽东搞核武器的劲头不是一样的嘛。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高技术重工业的发展不又是一样了吗?
十大关系,亦可谓十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关系,不光是建国初期面临的问题,也是现在将来都存在的问题,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已给我们指明了基本方向。它不但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在国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是辩证的,人生也是辩证的。作为大学生,我们也需要处理身边的种种关系。
学习、工作与休闲娱乐关系,必须适当分配时间和精力。学习工作两不误,两者互相促进,适当的休闲娱乐能够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必须权衡,个人价值离不开集体价值。只有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寻找交点,通过个人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促进集体利益更大更优;而集体利益的扩大与优化,能够提供个人更好的发挥平台。
再者,关系既是复杂,又是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必须了解的学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和谐的人际。
毛泽东虽然有这么好的理论,但还是犯了重大的错误,如文革中的冲击公检法机关,无政府主义思潮。造成社会动荡。这说明,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是要看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落实良好的政策。这也我从十大关系学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
篇四:《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作者:祝太文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0年第08期
[摘要]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在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经验和以苏联模式的缺点和错误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和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基本思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旧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十大关系;形成背景;调查研究;基本思想
“伟大的理论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经济、政治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方法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论十大关系》产生的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新生状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封锁,世界上只有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情和支持新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将战火烧向中国,一直得到美国支持的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还时刻准备着反攻大陆。在这种情况之下,新中国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同苏联结盟以抗衡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的军事进攻。
在国家建设上,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多少经验,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建设国家。政治上,苏联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地保证了人民政权的稳固性。经济上,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对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国有着切实可行的示范作用。在建国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遭受百年战争破坏的国家,百废待兴却又缺少资金、设备和技术,生产力水平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苏联的经济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便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生产和社会建设。苏联模式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初摆脱内外危机的适当的和必然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苏联模式矛盾和弊端显现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围剿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列宁以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化解了危机,随后以新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俄国的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斯大林继任后,俄国内外仍然危机四伏,加之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模糊,于是逐渐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高度封闭的外交体制等等,这种苏联模式在短期里有效地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长期施行,高度集权的政治容易破坏民主,不利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容易导致生产关系僵化,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众的生活;高度封闭的外交会妨碍对外学习交流,容易导致自身的狭隘与落后。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6月,民主德国柏林发生群众游行示威要求改善生活的事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种种骚动不安的迹象,充分说明苏联模式暴露出来的矛盾和弊端已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新中国在解放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是模糊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①又经过三年多建设经验的积累,原先的建设模式也出现了不适,现实到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的时候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披露的内容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揭示了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都是正确的,尽管淆乱许多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在相当程度上破除了许多人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和教条。毛泽东说:“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败得失,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契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朝鲜战争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始终是外部侵略和欺凌中国的总后台,有关侵略和反侵略的新认识产生,总是与美中关系联系在一起。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党和国家在世界上获得巨大威望,中国人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彭德怀就此向世界宣布:“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③毛泽东预测“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④并认为中国应该尽量利用这个和平时期进行国家经济建设。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赢得空前的国际威望,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后来得到印度和缅甸两国的共同倡导,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1954年4月—7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起了积极作用。新中国努力推行“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的方针,⑤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系。1955年4月,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拉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自此新中国同世界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外交关系,并逐步形成走向世界的外交格局,这一时期外交的成就为中国致力国家建设争取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四)建国初期国家各项建设的经验积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百年侵略掠夺、被国内反动统治者长期剥削压榨,近代工业停滞落后、农业原始生产倒退、交通闭塞运输阻滞、通货膨胀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的国家,整个国家处于一穷二白又千疮百孔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工作的重心,紧抓国家财政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抵御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侵蚀,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阶级所有、合理調整民族工商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中,国营经济由于属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人民政权的支持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中国依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提高工业化水平,1953年开始实施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注意从当时国情实际出发,做好统筹兼顾,采取灵活政策,改善人民生活,至1956年即宣告计划规定的任务提前完成,初步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与此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至1956年初,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渐铺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实现国民经济的好转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济建设经验,加之对苏联模式的缺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二、《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
(一)《论十大关系》的调查研究和发表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了解实际,而了解实际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工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⑥只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为准备八大报告,刘少奇从1955年底开始就分别听取了中央部分工业部门的汇报,毛泽东自1956年2月14日开始至4月24日期间,同政治局、国务院部分同志一道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以及国家计委编制的关于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国防工业建设规模速度、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与有关人员进行了探讨,在结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的经验和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等基础上,思考了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了其总结和思考的重要结果——《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体现在大会的报告及相关的文件之中。1965年12月27日,毛泽东的这篇会议报告印发全国县团以上领导干部学习。197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正式公开发表。1999年6月,此文被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⑦
(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通过对新中国三年经济恢复期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十大矛盾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主要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方针政策、向外国学习的问题等方面的思考。提出这十大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一定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以便“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⑧
三、《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必须经历的过程,而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是工业化的核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就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⑨新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工业在工业化道路中的意义,都要求新中国发展以重工业优先的工业体系,完成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毛泽东研究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时,直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同时,他也指出“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也就是要在重点投资重工业的建设的同时也要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以免出现像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那样片面发展重工业,而导致“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严重问题”,⑩出现人民生活必须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从而动摇长远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关于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关系的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也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其他部门的发展,这是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模式。
在生产力布局上,针对历史原因造成的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毛泽东研究后认为“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而且“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样做也有利于备战。在考虑到新的战争短期内不会爆发,他主张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毛澤东认为我们“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所以中国一定要加强国防建设,“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但同时也认为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而且“军政费用必须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兼顾各方利益改革经济体制的思想
在利益分配问题上,“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毛泽东认为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在工业领域,在讲究统一性的同时,也要照顾各生产单位、个人的独立性,以保证“发展得更活泼”,“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要适当调整,”并改进工人劳动条件和集体的福利。在农业领域,毛泽东认为苏联积累资金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应坚持轻税,缩小工农业品价格剪刀差,粮食收购价逐步增长、适当补贴,在国家、合作社与农民个人之间规定一个适当的收入分配比例。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个人三方利益兼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在管理问题方面,毛泽东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苏联那样“把什么都统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中央的巩固。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统一计划、统一纪律,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必须的。但在这个前提下,承认地方的特殊性,允许正当的独立性,增加一点地方的机动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
(三)积极向外国学习的思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持开放的态度,明确主张向外国学习,他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即使社会主义,也“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的,所以向外国学习是必须的。毛泽东又指出:不仅现在我们“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的时候要向外国学习,即使“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在学习外国的方法态度上,毛泽东认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即使“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用这样的态度”。社会科学方面,学习马列主义,“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搞教条主义。自然科学方面,不清楚的可以大部分照搬,“但是也要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至于“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说明坚持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并不排斥学习外国有用的经验和引进先进的技术。
(四)处理社会政治生活领域问题的思想
在对待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汉族地区基础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需要汉族的帮助,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优势互补。?所以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以搞好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民族团结并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
在对待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许多民主党派是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形成的,在新中国,“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都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就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他们反对不合理的我们要反驳,反对有理的我们要接受,这有利于团结和调动民主人士的积极性,“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所以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反革命“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会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危害,所以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之初,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现在反革命少了,但还有,“今后,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对于查获的反革命,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不同的处理”。除少数“老百姓恨透了”的反革命必须镇压外,“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反革命抓到手以后,可以让他们给人民办点事情,从而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分清是非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看他们自己改不改,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还要给其纠正错误后继续革命的机会,我们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是团结全党的方针。?
总体上看,毛泽东很好地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的哲学思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路线,将重点论、两点论、全局观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辩证地看待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他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矛盾问题,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但在解决矛盾时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矛盾的特殊性。中国搞社会主义,要在走自己的道路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论十大关系》所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原则,不仅对当时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③彭德怀总司令对西方侵略者经典论述.http://tv.people.com.cn/GB/67816/9794566.html.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5.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⑦孙佩.《论十大关系》的整理过程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119-124.
⑧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4.
⑨斯大林全集(第1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67.
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2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30.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33.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4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3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3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39.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40.
篇五:《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浅谈论十大关系
第一篇:浅谈论十大关系
浅谈《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应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要分清敌我。
九、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团结全党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方针。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外国学习。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实践证明,毛泽东主席当年所论述的十大关系,准确而深入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认清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为切实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矛盾总是存在的,而且会有新的矛盾出现。当代社会的各种矛盾,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保障等制度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等问题仍需我们切实分析。在急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仍然非常有必要像毛泽东主席那样,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逐个发现逐个解决。而毛主席当年所论述的十大关系,比如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如今仍需仔细思量。
第二篇: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在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的前提下,针对一些错误及不足处进行纠正。以下是我个人对《论十大关系》的理解:
经济上:发展农业,轻工业来辅助重工业的发展;发展沿海工业来辅助内地工业。做到了以先进带动落后,从而促进了两方面的共同繁荣。找到了我们的不足之处,针对性的发展。另外,注重国家,生
产单位,同个人利益的统一,有利于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
政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之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这样能使地方办更多的事,使人民更贴切了解中央的路线方针,及相应的政策。同时确定了我党和其他党派的和平共处,相互监督的原则,为以后的和平共处做了铺垫。
军事上,注重建设国防,同时将投入的经费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上。将更多的经费投入经济建设上来。不在带一味的强调军事上的强悍及数量上的优势。
民族上,反对大汉主义,帮助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经济等。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样加强了中央对偏远地方的控制,赢得民心。
文化上,注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吸收优秀的文化来帮助中国提高科学技术及民族素质。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毛泽东在理论上正确的指出了我们当时的矛盾及问题,并且指出了改进的反复发,前进的道路。在当时落后的情况下,能分析出我们社会存在的症结所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管日后是否能贯彻以上的指示,但《论十大关系》为当时的我们明确了目标,指引我们前进。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辩证思想,用矛盾的,两面的角度考虑问题。文章中,不仅考虑了工业,又考虑到了轻工业;不仅考虑到了集体利益,又考虑到了个人利益;不仅考虑到我党,又考虑到了其他政党等等。对于学习而言,我应该重视文理的兼修,重视劳逸的结合;其次,对于生活而言,我应考虑到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论十大关系》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探究的著作,无论是当时还是对于现在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论十大关系
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发展
作者:倪盟蛟
“实事求是”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用来指严谨的治学态
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并赋予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p801)这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准确概括。作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毛泽东,更是用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何谓“实事求是”,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论十大关系》这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代表作的形成,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实事求是。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1953年执行“一五”计划算起,也已经有了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对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加之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和个人迷信的批判。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党的面前。对十大关系的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研究。规律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被认识并被利用的。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十大关系是规律性的认识。十大关系的形成体现了按规律办事。本文拟结合这篇代表作形成的前奏曲、过程、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历史的检验等,具体地分析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及其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待实事求是的具体做法,也可以看到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十大关系和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强大生命力。
一、《论十大关系》形成的前奏曲: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解放了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涵义。解放思想,是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从新的实际出发,确定符合当前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就是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十大关系即是十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体现了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社
会的矛盾问题,体现了能否解放思想,直接决定了十大关系能否形成。列宁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斯大林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在实践中不加区分各类矛盾的性质。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才勉强地承认了社会主义还存在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除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获得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外,主要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我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但这种学习是不满意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束缚了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很突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上,如对待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等,还没能获得较大的解放。斯大林逝世后,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负面情况。对苏共二十大,毛泽东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来形容,他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这是好的,表明了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各国党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办事,不要再迷信了;但是也捅了娄子,全世界都震动,搞突然袭击,不仅各国党没有思想准备,苏联党也没有思想准备。容易引起混乱。
对苏共二十大,为了说明我们党的观点,1956年4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在消灭了阶级对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2](p22)4月5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指出:“有一些天真烂漫的想法,仿佛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会再有矛盾存在了。否认矛盾存在,就是否认辩证法。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断的矛盾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着的。”,“一切都还将是这样:一个矛盾将导致另一个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
产生。有些人认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中消除掉,这个意见显然是不正确的。”[3]这就批评了否认矛盾的观点,也同时提出了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这种实事求是的对待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态度,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问题上获得了思想解放,也为以后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更直接的结果,为20天后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供了理论支持,吹响了悦耳的前奏曲。
二、《论十大关系》形成的过程: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体现了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首先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要调查研究,就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推崇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等主张的“行”是“知”的基础的知行观和“实学”思想,培养了“求实”的精神,注重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他痛切地指出:“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他大声疾呼:“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p109)《论十大关系》的形成过程,处处体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注重调查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早在1955年11月间,毛泽东就先后同十四个省的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就全国农业问题交换了意见,共同商定了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十七条”。从1955年12月开始,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即开始从事调查研究和听取汇报的工作。“1955年12月21日到1956年1月12日,毛主席乘火车由京汉、粤汉线南下杭州,又经沪杭、沪宁、津浦线回京。除在杭州修改《高潮》一书的序言外,从保定、邢台开始,就找沿途地方干部谈话,做了一路的调查工作。”[5](p330)1956年1月,毛泽东又同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进行了研究,将“十七条”扩充
为“四十条”,形成为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初稿,并在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上通过。紧接着,1956年春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用了四十一天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
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以及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充分占有客观资料的日子里,毛泽东说他每天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很是辛苦。“为了听汇报,毛泽东还不得不改变长期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6](p471)但是这样的辛苦却换来了对实际情况的全面深入地了解,换来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三十四个部门的汇报结束后,为了增加工业建设方面的感性知识,从四月十二日到十七日,毛泽东又连续六天参观了机械工业展览。从四月十八日起,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汇报又已开始。从专业性的到综合性的、从认识的深化到认识的发展,从资料的归纳到理论的概括。《论十大关系》的完整思想已呼之欲出了。毛泽东把这次听汇报和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看成是他建国后的两次调查。两次调查间隔时间不长,仅一个多月。为什么要花这样大的力气,专心致志的进行这样一项工作呢?笔者认为,这和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比较少,而又希望努力促成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向认识上的自由王国转变有关。同时,就是“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7](p23)就是要以苏为鉴,少走弯路。就是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可以说,五六十年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不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而我们想经验丰富些,知识足够些,这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一要学习,一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两种方法互相结合当然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那样做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能学习苏联,但是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可以说结合的不好,那就只能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了。毛泽东早就告诫我们:“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8](p110)正是在
艰苦地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其他领导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方针政策。
三、《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对五大经济矛盾、五大政治矛盾的分析及提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实事求是
十大关系包含五大经济关系和五大政治关系。在五大经济关系中,涉及到产业结构问题、生产力的布局问题、国防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及经济体制问题。
在产业结构问题上主要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国原来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展工业,必须发展重工业,这一点是确定的,也是实事求是的。问题在于怎样发展工业,怎样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办法是牺牲轻工业和农业,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就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上缺乏生活用品,物资供应总是处于十分短缺的紧张状态。我国是个有几亿农民的大国,农业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没有牢固的基础。因此,决不能够走苏联式的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地从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他强调,重工业仍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也要加重一点。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在生产力的布局问题上主要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计委在汇报中提
出,在工业布局问题上,除了要考虑资源、市场等条件外,还要考虑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据1952年的统计,我国的全部重工业和轻工业,约有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9](p26)同时
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发挥现有企业潜力,这样可以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企业。
在国防工业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防不能不有。但是国防工业建设规模过大,要求过急,就会引起整个工业建设全面紧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滞缓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防建设,为此要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在经济体制问题上主要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鉴于苏联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把地方统的很死的弊病,毛泽东指出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由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有一个积极性好的多。
五大政治关系实际上是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范畴。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及相应地正确处理的办法。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但是已经孕育了这个思想。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但占的地方大,“地大物博”。汉族“人口众多”,我们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对于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他们是打倒一切,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这样很少能听进去不同意见。我们不同,我们和各民族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对于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反革命要区别对待,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们采取正确的政策之后,他
们中的大多数将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人的脑袋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出来,如果割错了,是没有办法改正的。斯大林说反革命越搞越多,毛泽东认为是不对的,他认为反革命是越搞越少。
对于是非关系。毛泽东不主张像赵太爷那样,犯了错误就杀掉,要分清错误与反革命的界限。他要求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应当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对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提出要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0](p41)
《论十大关系》中对十大矛盾的分析及提出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及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分不开的。
四、《论十大关系》形成的意义:以苏为鉴,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也体现了实事求是
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都经历了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的转变。革命时期,这个转变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实践证明,这个转变是实事求是的,这个转变一经发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积极的改变。建设时期这个转变过程不是那么漫长,以《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为标志,我们党开始独立思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1956年4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11](p369)这个转变,以苏为鉴,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对斯大林有一定的迷信,致使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苏共二十大之后,毛
泽东在许多方面开始重新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明确提出要对苏联的经验作具体的分析,要打破迷信。他批评地指出,过去有人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建设是不可能的,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当奴隶当惯了,总有点奴隶气。好像《法门寺》中的贾桂一样,叫他坐,他说站惯了。”[12](p482)“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3](p23)既然原有的路不好走,那就要自己探索,就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事求是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与基本思想。在实际中践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就当时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全面的,即使对于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今天,这种认识和思维仍具有全面的宏观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八个统筹”即八大矛盾,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这“八个统筹”、八个矛盾,是十大关系、十大矛盾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再次彰显了《论十大关系》的生命力,彰显了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彰显了实事求是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实事求是,不会有十大关系,或者说不会有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十大关系。实事求是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十大关系之中,正是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才能在学习苏联不满意的情况下,勇于探索自己的道路,我们也才能正确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新发展
现阶段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党的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有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小康社会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要摒弃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去按
经验办、按教条办吧。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当代运用中的发展。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是这个飞跃不是自发的,实现这个飞跃,需要我们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需要我们经过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也就是说需要“实事”,需要“求是”。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更强调的是第一个飞跃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4](p292)实现这个飞跃,前提是我们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其次还需要我们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说需要“求真”,需要“务实”。应当说求真务实更强调的是第二个飞跃的过程,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和1956年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说来,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种种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好的方面,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我们
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现阶段提出求真务实,既是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好体现。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这个成果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1956年到2009年,历史的车轮已驶过50多年的里程。这50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而且永远都要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他们知行合一的实践、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调查研究的方法、他们求真务实的作风,我们都要铭记。在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应忘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永远不应忘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4-5.[4][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6][12]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9][10][11][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四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研读了《论十大关系》这篇著作之后深有感触,对毛主席关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等方面的论述深感钦佩,它对我国的发展曾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历史发展的经验,深刻分析了这十大关系
的利害关系最后总结出了我们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服务,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学习。
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主要论述了以下十大的关系: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6: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7:党与非党之间的关系8: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关系
9:是非关系10: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给我印象深刻,启发性更大的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这点是我今天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回顾中国的历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朝拜。恩,对,朝拜,对于这两个字可以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怀柔四方,二是天朝上国,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两个方面吧。要阐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形,中原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进去就是茫茫的大草原,你去那里干啥呢?看天啊;东面是大海,回顾中国历史中国对于海洋权益从来没有看重过,;南面是两广,海南,在古代两广可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中国古代政治犯人动不动就是发配到岭南去,让你和少数民族一起玩去吧,玩死你;西面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你去哪里干嘛呢?但是中间的这个地方很好,两河带来了肥沃的土地,气候适宜,阳光明媚,很事宜人居住,所以你看下中国地形累死个桶状,四周不行,中间号,而且中间这个地方又够大,足够这些个人(所谓华夏始祖)折腾,所以呢也就不愿意再出去折腾了,这就类似于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你家很有钱,上层人士,你家有洋楼,洋车,又有花园,佣人,风景非常好,你家邻居呢?是些什么人呢?都是些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没明天的人,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和他们争什么东西么?不会的相反呢,他们会是不是的来你家要点东西吃,你就想了反正我们家很富裕给你点东西也没事,而且你也就不会给我惹事,给点就给一点好了,这样
你和你的邻居就形成了一定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你的邻居饿的时候会向您要点东西来吃,你呢,一般也就会给的,有的时候你有点火了不想给了。他们可就不干了,心里想啊你不给是吧,不给我就抢。他们就趁你不注意砸你家的院子,欺负你家的佣人,抢你家的粮食等等,当你要打他的时候,他就跑,你撤了的时候他再回来抢你,就这样循环着。有一天,你想了个好主意,为了让自己家安宁你提议说我们来进行交换吧你拿你家的东西换你想要的东西好了,他们想想也行,就这样你们两家又归于平静了。作为对比我们来看下欧洲是个什么样子呢?欧洲的历史可谓是一部战争史,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其中最为重要的战争是,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的战争,例如英法七年战争,英法八年战争,法德之间的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英法联盟打德国,英德联盟打法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小,资源少,因此他们需要对外扩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我们中国不一样我们什么都有跟你争什么争,我们家要啥有啥,有那分闲劲我还不如下下江南,多找点美女呢?但是我们这中策略到了近代可就不管用了,这些穷兄弟们他们不干了。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解开了中国屈辱外交的序幕,这一幕延续了100年,中国一向的外交政策不灵了,不行了,这些当官的还以为这些人只是小打小闹给点东西就走了的,还用这天朝上国的威望来俯视这些靠武力打进紫禁城的“尔等蕞尔小邦”他们没有想到此时的国家已经处于世界的末流了,他已不在是这个世界的领朝者了,尽管这个国家当时还是最有钱的国家,但是这些已不在属于这个国家,不再属
于这个国家的人民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彻底了改变了这屈辱的状况,中国外交又一次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进行,他们“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双边或者多边外交关系的准则,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讨论印度支那的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有参加了万隆会议,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中国自始至终发展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之间的友好往来的关系,始终与“南方各国”(指:发展中国家)保持良好的外
交关系。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中国在6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友好的政策,对外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玉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恶化,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玉泰国之间的关系,建国初期中国与泰国的关系非常好的,我们看下泰国的建国史就可以知道泰国是一个多政权妥协的产物,其中就有西哈努克亲王的一支队伍,还有被称为红色高棉的政权(直到现在红色高棉依然存在,但是已经退化成为了一个反政府武装具体原因这里不再详述)。在这些政权中河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就是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泰国王国,回顾中泰建国以来的历史可以知道这一点,但是这种情况在60年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中国政府帮助泰国内部搞分裂活动,意图把泰国当局赶下台,在泰国的华人也参与了泰国内部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从根本上激化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国家大家应该很熟悉的,他曾多次制造过屠杀华侨的事情。他就是印度尼西亚,我国华侨在印度尼西亚曾多次遭受过虐待,屠杀,我们在为这些不幸的国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印尼政府表示痛恨之外是否会思考印尼政府为什么要屠杀华侨,赶华侨?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好好说说吧。印尼地处于东南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印尼总统苏西洛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曾盛赞中国是一个大国的形象,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很久,也就是像刚才所说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一轮对各国的政府政权的颠覆行为彻底惹火了这些国家。细细回想,中国为什么这时候采取这种违背常理的政策呢,要知道这些政策要平衡四失败了,中国十多年的外交可就白费了,难道到当局不知道吗?知道,我们来看下当时的中国局势吧.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左倾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新一轮的清洗运动在所难免,这是中国的历来优秀的传统,帮助皇帝建立王朝的大臣,很多情况下都是被他们忠心的皇帝给干掉的,如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毛泽东也不例外,他觉得有人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很多人例如彭德怀,刘少奇等人他们总是时不时的“找事”,毛泽东心理充满了猜忌,最终要找个时间来惩治下他们,而我们知道谁威胁到了毛泽东谁就威胁到了社会主义,谁就是公敌,叛徒。当时毛泽东深感国家已经出现走资本主义的现象,社会主义正在经历
异常严峻的考验,因此毛泽东肯定会要把一切他认为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字儿给逮了;再看下国际局势,我们以往依靠的苏联不再值得我们依靠,反而值得我们去防范,50年末到60年代末的10年左右的时间中苏之间发生过多次的边境冲突,最终69年珍宝岛一战彻底激化两国的矛盾,毛泽东心理十分我清醒的认为,我国已经处在各国的夹击之中,危机四伏了,新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也就有了全国范围的大转移;再看当时的政府,林彪,四人帮等集团已经控制了中央政府的相当一部分的职权,包括外交部,这也就就使得中国的外交出现左倾冒险主义的东西,因此针对外国包括的印尼的颠覆行动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也是印尼政府大肆虐待华侨的一个根本的原因,要知道印尼政府不是天生对中国敌视的,他们也曾经视中国为好朋友,好伙伴的。的确令人为之叹息。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奉行的仍然是和平外交政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种政策可以,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和平的外交不代表不使用武力,我们要看在哪里使用了,当今我国的经济持续腾飞,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走出去政策也受到了一定的成效,那么一个很重要问题摆在了我们的而眼前那就是中国如何保证中国在外国的利益,中国如何保证在非洲的利益,面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变动局势,中国如何保证在那里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要知道中国在吉修建了大量公路,输油管以及各种各样的经济设施,一旦吉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在吉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侵害,这是中国政府一个该考虑的问题了。
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利益,我们不会让我们的钱就这样轻易地丢掉了。
第五篇:《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是毛泽东花一个半月,听取中央政府34部门的工作回报后,在56年5月2号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做的报告。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十个方面论述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主要的问题。属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深刻的认识到重工业对一个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只有拥有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不受制于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50年代末中俄关系的恶化,就体现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有自己的高科技体系和工业体系。不论是中苏的联合舰队,还是长波电台,如果中国人不明白这些高技术,不能造出自己的舰队和电台,这些只能是受苏联控制。农业和轻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于维护币值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重工业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毛泽东重视高科技的作用,如袁隆平的两系杂交稻,引进美国高产化肥技术等,重视人民的作用。但是,过低的压低粮食价格,不利用农业的长久发展。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地区要利用好原有的工业基础,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处于战争布局的考虑,要平衡工业分布,新建的工厂要大部分放在内地。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备战了那么久,没有发生战争,浪费了大量的物资,拖累了国家经济建设。以代表的就是国家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浪费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我们要明白当年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百万,我们能不准备吗?正是我们充足的准备,才是我们避免了战争,如果,没有准备,疏于防范,可能真的就有战争发生,这样的损失是不是更大。备战和防灾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防范于未然。又有人说当今的战争,全是高科技,导弹,卫星致盲,网络战等,你平衡工业布局有什么用?毛泽东的观点就是要做好战争准备,我们随时能打仗,敢打仗。如果让内地有了工业基础,我们就有了战争的战略缓冲地带,犹如二战中的苏联的西伯利亚工业基础。就是我们有了组织反击的能力,不管是再高的科技,也是不能一下把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消灭掉的。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我们打的是多么有战略,有战术,基本上和古巴导弹危机同起同落。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降低军费,裁军。保证国家的财政更多的用于经济的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重要基础,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需要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的保证。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核技术的发展,重视高精尖国防工业的发展。军工技术的进步,同样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特别就是民用大客机运10,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试航成功。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
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
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
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
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
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篇六:《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内容简介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十大关系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论十大关系》全文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
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下面我讲十个问题。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
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
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的工业,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从现有材料看来,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
这不是说新的工厂都建在沿海。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一九五〇年,我们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
这里也发生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希望军委讨论一下。
现在我们把兵统统裁掉好不好?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四
国家
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我们的工资一般还不高,但是因为就业的人多了,因为物价低和稳,加上其他种种条件,工人的生活比过去还是有了很大改善。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面,工人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积极性一直很高。去年年底中央号召反右倾保守,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奋战三个月,破例地超额完成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计划。我们需要大力发扬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从原则上说,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比如我们现在开会是统一性,散会以后有人散步,有人读书,有人吃饭,就是独立性。如果我们不给每个人散会后的独立性,一直把会无休止地开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光吗?个人是这样,工厂和其他生产单位也是这样。各个生产
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再讲农民。我们同农民的关系历来都是好的,但是在粮食问题上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外也有许多意见。尽管不少人是故意夸大,乘机攻击,但是不能说我们没有缺点。调查不够,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我们发现了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这样,过去有意见的农民也说“共产党真是好”了。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但是就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还是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生产费管理费都要力求节约。公积金公益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
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
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总之,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
现在几十只手插到地方,使地方的事情不好办。立了一个部就要革命,要革命就要下命令。各部不好向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下命令,就同省、市的厅局联成一线,天天给厅局下命令。这些命令虽然党中央不知道,国务院不知道,但都说是中央来的,给地方压力很大。表报之多,闹得泛滥成灾。这种情况,必须纠正。
我们要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冒下命令。在这方面,希望中央各部好好注意,凡是同地方有关的事情,都要先同地方商量,商量好了再下命令。
中央的部门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它们的领导可以一直管到企业,它们设在地方的管理机构和企业由地方进行监督;有一类,它们的任务是提出指导方针,制定工作规划,事情要靠地方办,要由地方去处理。
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拿我们自己的经验说,我们建国初期实行的那种大区制度,当时有必要,但是也有缺点,后来的高饶反党联盟,就多少利用了这个缺点。以后决定取消大区,各省直属中央,这是正确的。但是由此走到取消地方的必要的独立性,结果也不那么好。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这种特殊不是高岗的那种特殊,而是为了整体利益,为了加强全国统一所必要的特殊。
还有一个地方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这里说的主要是地方的上下级关系问题。省市对中央部门有意见,地、县、区、乡对省市就没有意见吗?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当然,也要告诉下面的同志哪些事必须统一,不能乱来。总之,可以和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这种从全国整体利益出发的争权,不是从本位利益出发的争权,不能叫做地方主义,不能叫做闹独立性。
省市和省市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地方和地方的关系,也要处理得好。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
在解决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经验还不多,还不成熟,希望你们好好研究讨论,并且每过一个时期就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就在劳动人民中间也不容易很快消除。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早两年已经作过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再来一次。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适合,要好好研究一下。
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七
党和非党的关系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我们国内,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是那些骂我们的,像龙云、梁漱溟、彭一湖之类,我们也要养起来,让他们骂,骂得无理,我们反驳,骂得有理,我们接受。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
中国现在既然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不会没有各种形式的反对派。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都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就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在“把革命进行到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等问题上,他们都是又反对又不反对。对于镇压反革命,他们一直到现在还有意见。他们说《共同纲领》好得不得了,不想搞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是宪法起草出来了,他们又全都举手赞成。事物常常走到自己的反面,民主党派对许多问题的态度也是这样。他们是反对派,又不是反对派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这个道理,过去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
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决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经过时”。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没有很大的强制性。但是,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在一不死人二不废事的条件下,我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
话说回来,党政机构要精简,不是说不要民主党派。希望你们抓一下统一战线工作,使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八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有几点应当肯定:
第一点,应当肯定,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有这么一种意见,认为那一次镇压反革命也可以不搞。这种意见是错误的。
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杀,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一回事。关,就是关起来劳动改造。管,就是放在社会上由群众监督改造。放,就是可捉可不捉的一般不捉,或者捉起来以后表现好的,把他放掉。按照不同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不同的处理,是必要的。
现在只说杀。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杀了一批人,那是些什么人呢?是老百姓非常仇恨的、血债累累的反革命分子。六亿人民的大革命,不杀掉那些“东霸天”、“西霸天”,人民是不能起来的。如果没有那次镇压,今天我们采取宽大政策,老百姓就不可能赞成。现在有人听到说斯大林杀错了一些人,就说我们杀的那批反革命也杀错了,这是不对的。肯定过去根本上杀得对在目前有实际意义。
第二点,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在胡风问题出来以后,清查反革
命是必要的。有些没有清查出来的,还要继续清查。要肯定现在还有少数反革命分子,他们还在进行各种反革命破坏活动,比如把牛弄死,把粮食烧掉,破坏工厂,盗窃情报,贴反动标语,等等。所以,说反革命已经肃清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是不对的。只要中国和世界上还有阶级斗争,就永远不可以放松警惕。但是,说现在还有很多反革命,也是不对的。
第三点,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社会上的反革命因为是老百姓的直接冤头,老百姓恨透了,所以少数人还是要杀。他们中的多数,要交给农业合作社去管制生产,劳动改造。但是,我们还不能宣布一个不杀,不能废除死刑。
第四点,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真凭实据的反革命,由机关清查,但是公安局不捉,检察机关不起诉,法院也不审判。一百个反革命里面,九十几个这样处理。这就是所谓大部不捉。至于杀呢,就是一个不杀。
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饶漱石这样的人不杀,连被俘的战犯宣统皇帝、康泽这样的人也不杀。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这样的人杀了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就要来比,许多人头就要落地。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可以杀错人。一颗脑袋落地,历史证明是接不起来的,也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割错了,想改正错误也没有办法。第三条,消灭证据。镇压反革命要有证据。这个反革命常常就是那个反革命的活证据,有官司可以请教他。你把他消灭了,可能就再找不到证据了。这就只有利于反革命,而不利于革命。第四条,杀了他们,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不能帮助除四害,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杀了他们,你得一个杀俘虏的名声,杀俘虏历来是名声不好的。还有一条,机关里的反革命跟社会上的反革命不同。社会上的反革命爬在人民的头上,而机关里的反革命跟人民隔得远些,他们有普遍的冤头,但是直接的冤头不多。这些人一个不杀有什么害处呢?能劳动改造的去劳动改造,不能劳动改造的就养一批。反革命是废物,是害虫,可是抓到手以后,却可以让他们给人民办点事情。
但是,要不要立条法律,讲机关里的反革命一个不杀呢?这是我们的内部政策,不用宣布,实际上尽量做到就是了。假使有人丢个炸弹,把这个屋子里的人都炸死了,或者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你说杀不杀?那就一定要杀。
机关肃反实行一个不杀的方针,不妨碍我们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严肃态度。但是,可以保证不犯无法挽回的错误,犯了错误也有改正的机会,可以稳定很多人,可以避免党内同志之间互不信任。不杀头,就要给饭吃。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
镇压反革命还要作艰苦的工作,大家不能松懈。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一定要分清敌我。如果让敌人混进我们的队伍,甚至混进我们的领导机关,那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多么严重的危险,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九
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过去,在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当权的时候,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学了斯大林作风中不好的一面。他们在社会上不要中间势力,在党内不允许人家改正错误,不准革命。
《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假洋鬼子也还是不准。我看在这点上,有些人很有点像假洋鬼子。他
们不准犯错误的人革命,不分犯错误和反革命的界限,甚至把一些犯错误的人杀掉了。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无论在社会上不准人家革命,还是在党内不准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都是不好的。
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有人说要看他们改不改。我说单是看还不行,还要帮助他们改。这就是说,一要看,二要帮。人是要帮助的,没有犯错误的人要帮助,犯了错误的人更要帮助。人大概是没有不犯错误的,多多少少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帮助。只看,是消极的,要设立各种条件帮助他改。是非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党内的原则争论,是社会上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是不允许含糊的。按照情况,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恰如其分的合乎实际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斗争,这是正常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给帮助,反而幸灾乐祸,这就是宗派主义。
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犯错误的人,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正如得过伤寒病的可以免疫一样,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善于从错误中取得教训,也可以少犯错误。倒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容易犯错误,因为他容易把尾巴翘得高。我们要注意,对犯错误的人整得过分,常常整到自己身上。高岗本来是想搬石头打人的,结果却打倒了自己。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团结全党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方针。
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党的支部书记,部队的连排长,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当着学到以为了不起的时候,人家那里已经不要了,结果栽了个斤斗,像孙悟空一样,翻过来了。比如,过去有人因为苏联是设电影部、文化局,我们是设文化部、电影局,就说我们犯了原则错误。他们没有料到,苏联不久也改设文化部,和我们一样。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按照这个分寸,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一九四九、一九五〇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们还认为他是三分错误,七分成
绩。这是公正的。
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党内一些人有一个时期搞过教条主义,那时我们批评了这个东西。但是现在也还是有。学术界也好,经济界也好,都还有教条主义。
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现在,学英文的也不研究英文了,学术论文也不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同人家交换了。这也是一种迷信。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我认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
第一,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第二,我们的革命是后进的。虽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国早,但是那时没有共产党,那次革命也失败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苏联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几年。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来骄傲。苏联和我们不同,一、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二、后来又有了一个十月革命。所以许多苏联人很骄傲,尾巴翘得很高。
我们这两条缺点,也是优点。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因此,这两条对我们都有好处。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
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不同版本的“论十大关系”之差异
最近读到夏尔·贝特兰于28年[1978年3月3日原载美国《每月评论》1978年7-8期]前发表的一篇全面评述文革的经验教训及修正主义的重要文章《大跃退》时,看到了以下文字:
在关于《论十大关系》的第十五次会议的报道(1977年2月14日北京电台)中甚至宣称:就“管理企业”而言,有必要保留那些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中”“科学的东西”。这一提法预先假定资本主义的管理属于“全人类”的科学领域而工人阶级可以按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生产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文件引用的是《论十大关系》上一句非常模棱两可的、被明显篡改以适合
“当前口味”的话。在现在正式发行的《论十大关系》的版本中,我们见到了在各方面既不符合毛的风格、也不符合毛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句子:“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在文化革命期间由红卫兵发行的《论十大关系》的版本中,毛根本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这种版本根本没有关于“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陈词滥调,更没有说到任何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中的“科学特点”的话。毛泽东的话要简单得多。[22]很清楚,毛泽东的话被篡改了,以便用他的权威来掩护他们为采用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方式辩护的作法。中国??正走着苏联修正主义者所走的同一条道路:在美国企业管理学校里学习企业管理。
这种“修改”毛泽东某一著作的作法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现领导经常这样干。在现在流行的《论十大关系》的版本中,加了一句在以前的版本中所没有的话。这句话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这与毛强调的权力分散是背道而驰的。这句话是这样的,“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
这就启发我核对来自毛泽东思想万岁[万岁本]与第五卷[卷本]中论十大关系两个版本,发现有一些重要的变化。现对比如下:
1,[卷本]删掉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变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万岁本]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为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卷本]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与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万岁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是我们历来的方针。过去实行这个方针,是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现在为了新的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不论在革命中间,或者建设中间,同样应当实行这个方针。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值得谈,其中有些新东西。我们的工作也还有缺点,有不够的地方。谈一谈,考虑这些问题,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可以少走些弯路。
[卷本]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3[卷本]在第一节,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删去了以下一段话
在农业问题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业集体化了,搞得不好也还是不能增产,农业机械化了,搞得不好,也同样不能增产。有的国家的农业,不能增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有问题,在税收上使农民的负担很重,在价格上农产品很便宜,工业品很贵。我们在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同时,得把农业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实行正确的农业税收政策和正确的工农业品价格政策。
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是很清楚的。解放几年来的事实证明,那一年的农业丰收了,我们那一年的日子就好过。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我们的结论是这样:用少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是一种办法。用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又是一种办法。前一种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不照顾人民生活,后果是,人民不满意,重工业也不会真正搞好。从长远观点来看,这种作法,反而会使重工业发展得慢些和差些。几十年后算总账,那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把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结果是,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好些。
3[卷本]多了以下一段话: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
[万岁本]过去工业的老底子主要在沿海,我们如果不注重沿海工业,就要吃亏。充分的利用
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好好地发展沿海的工业,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内地工业,支持内地工业。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的态度是不对的。这种消极态度,不但妨害沿海工业的充分利用,而且也阻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我们都想发展内地的工业,问题在于你是真想还是假想,如果是真想而不是假想,就必须多利用沿海的工业,努力搞好一些沿海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从现有材料看来,有些轻工业工厂建设很快,投入生产并全部发挥生产能力以后,一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这样,五年之内,除本厂以外,就可以增加三四个厂,有的五年可以增加两三个,有的可以增加一个,至少可以增加半个。这同样说明利用沿海工业的重要。
[卷本]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的工业,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从现有材料看来,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
4[卷本]删掉了:还有敌人,敌人在“整”我们,我们还受敌人包围么!我们的汽车工业,先搞卡车,不搞轿车,所以我们每次只好坐外国的车子来开会,想要爱国,爱不那么快,哪一天我们开会的时候,坐自己的汽车那就好了。
[万岁本]国防不可不有。把兵统统都裁掉了好不好呢?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敌人在“整”我们,我们还受敌人包围么!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国防力量。在抗美援朝这一仗以后,我们的军队更强大了。自己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起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制造汽车,不晓得制造飞机,现在我们开始能制造汽车了,也开始能制造飞机了。我们的汽车工业,先搞卡车,不搞轿车,所以我们每次只好坐外国的车子来开会,想要爱国,爱不那么快,哪一天我们开会的时候,坐自己的汽车那就好了。
[卷本]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现在我们把兵统统裁掉好不好?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5[卷本]增加了: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万岁本]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我们过去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的。我们已经相当强,以后还要更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摆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上。使军政费用支出的比重,分几个步骤,降到国家预算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增加经济建设费用,使经济建设有更大和更快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就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这样,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飞机,很多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
你真想原子弹吗?你就要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就要多搞经济建设。你假想要原子弹吗?你就不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就少搞经济建设。究竟怎样才好,请大家研究一下。这是战略方针问题。
[卷本]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这里也发生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希望军委讨论一下。
6[万岁本]重点:使得生产者个人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对我国的工业化一定会有很大的好处。[卷本]重点: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
[万岁本]给生产者个人以必要的利益,给生产单位以一定的主动性,这对整个国家工业化好不好?应当是更好一些,如果更差一些,那当然不要。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起来,把工厂的折旧费也都统统拿走,使得生产单位没有一点主动性,那是不利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经验不多,在座的同志们的经验恐怕也不多,我们正在研究。那么多工厂,将来还要多,使得它们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对我国的工业化一定会有很大的好处。
[卷本]这里还要谈一下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从原则上说,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比如我们现在开会是统一性,散会以后有人散步,有人读书,有人吃饭,就是独立性。如果我们不给每个人散会后的独立性,一直把会无休止地开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光吗?个人是这样,工厂和其他生产单位也是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7[万岁本]强调:不注意农民的福利,集体经济就不会办好。[卷本]强调: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
[万岁本]讲到农民。我们和农民的关系历来都是好的。但是,在粮食问题上也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全国因水灾减产,我们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农民就有意
见了。不能认为我们一点缺点也没有。没有经验,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由于我们发现了这个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加上丰收,一增一减,使农民手里多了一百多到二百亿斤粮食,所有过去对我们有意见的农民都没有意见了,都说:“共产党真是好”。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同工厂一样,也是生产单位。在集体经济组织里面,集体同个人的关系必须搞好,必须处理得恰当。搞得不好,不注意农民的福利,集体经济就不会办好。在这个问题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是犯了错误。在那里,集体经济组识,有些大概办得好,有些办得并不是那么好的。办得不好的,农业生产就不那么发展。集体要积累,但必须注意,不能够向农民要得太多,不能够把农民挖得太苦,除了碰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以外,必须在增加农业的基础上,使农民每年的收人比前一年有所增加。
我们跟各省的同志们谈了夏收、秋收的分配问题。所谓分配问题就是:①国家拿多少;②集体拿多少;③农民得多少。以及怎样拿法的问题。国家是税,集体经济组织是积累和经营管理费,个人就是分粮食分钱。
集体经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了。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再扩大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对生产费、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这几项,我们应当同农民在一起研究出一个确当的比例。
国家要有积累,集体也要有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国家的积累,我们主要是经过税收,而不是经过价格。工农业品的交换,在我们这里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工业品是采取薄利多销的政策和稳定物价政策。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国家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必须兼顾,都不能只顾一头,这一条有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大问题,是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重视。
[卷本]再讲农民。我们同农民的关系历来都是好的,但是在粮食问题上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外也有许多意见。尽管不少人是故意夸大,乘机攻击,但是不能说我们没有缺点。调查不够,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我们发现了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这样,过去有意见的农民也说“共产党真是好”了。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1]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
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但是就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还是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合作社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生产费管理费都要力求节约。公积金公益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
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
8.[万岁本]强调: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更多的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强调: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万岁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更多的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现在看起来,恐怕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地方的权利过小,对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利的。我们的宪法上规定,地方没有立法权,立法权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是,只要不违背中央的政策,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情况需要,工作需要,地方也可以订些章程,订些条例。在这方面,宪法并没有约束。
[卷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总之,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
9[万岁本]强调: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是有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卷本]强调: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卷本]所增加的内容值得推敲。
[万岁本]这个问题,我们的政策是稳当的。得到少数民族的赞成。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是有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反对大汉族主义。按人口,汉人占大多数,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排挤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所以,要在汉族中间广泛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来一次检查。早两年有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在来一次检查。如果有关系不正常的,应当加以调正,不要只口里讲。现在有许多人讲不要大汉族主义,口里讲得好,实际上没有做。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究竟怎么样才适合,也要好好研究一下。少数民族地区是地大物博,汉民族是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下宝藏不少,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汉民族必须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过民族关系的改善,把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统统调动起来。
[卷本]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就在劳动人民中间也不容易很快消除。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早两年已经作过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再来一次。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适合,要好好研究一下。
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10[卷本]增加的内容:高岗本来是想搬石头打人的,结果却打倒了自己。
[万岁本]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犯错误的人,其中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犯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正如得过伤寒病的可以免疫一样,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善于从错误中取得教训,谨慎了,可以少犯错误。我们希望所有犯过错误的人都有免疫力,倒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有危险,更要警惕,因为没有这种免疫力,容易翘尾巴。
我们要注意,对犯错误的人整得过分,常常会整到自己身上,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结果跌
倒了爬不起来。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敌视态度还是采取帮助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
[卷本]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犯错误的人,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正如得过伤寒病的可以免疫一样,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善于从错误中取得教训,也可以少犯错误。倒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容易犯错误,因为他容易把尾巴翘得高。我们要注意,对犯错误的人整得过分,常常整到自己身上。高岗本来是想搬石头打人的,结果却打倒了自己。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可以团结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
11[万岁本]我们愿意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的长处,一切民族的长处。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不然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卷本]增加的内容: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万岁本]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这个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有一种国家领导人不敢提这个口号,也不愿提。要有一点勇气,就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我们愿意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的长处,一切民族的长处。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不然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承认每一个民族都有长处,不是说就没有缺点,没有短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这两点都会有。我们的支部书记、军队的连长、排长,他们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开会不为别的,总结经验有两点:一个是优点,一个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只有优点没有缺点?那有这个事?一万年都有两点,那个时候有那个时候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个人有个人的两点。总而言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提出学习外国的长处,当然不是学习他的短处。过去我们这里有些人闹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当着学到以为了不起的时候,人家那里已经不要了,结果栽了一个跟斗,像孙悟空一样,翻过来了。
[卷本]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现在,学英文的也不研究英文了,学术论文也不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同人家交换了。这也是一种迷信。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12[万岁本]一为“穷”,一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算那么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不高。穷则思变,才要革命,才要发奋图强。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卷本]增加的内容: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
[万岁本]前面这两点,是缺点,也是好处。我曾经说过,我们穷得很,又是知识不多。一为
“穷”,一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算那么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不高。穷则思变,才要革命,才要发奋图强。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当然,我是就大概而言,我国的劳动人民有丰富的智慧,而且已经有一批不错的科学家,不是说都没有知识。
一穷二白,使我们的尾巴翘不起来。即使将来工农业很大发展了,科学文化水平大为提高了,我们也还是要把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下去,不要把尾巴翘起来,还是要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
[卷本]我们这两条缺点,也是优点。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以上粗略举出若干点问题,显然,他们改动是有其目的的,这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提高识别能力。现将[万岁本]中“论十大关系”文章转录如下,供进一步学习研讨。
2010/6/1082)论十大关系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最近两个月来,政治局分别听取了中央的经济、财政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交换了一些意见,政治局又讨论了几次,综合起来,有十个问题,十个矛盾。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为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是我们历来的方针。过去实行这个方针,是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现在为了新的革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不论在革命中间,或者建设中间,同样应
当实行这个方针。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值得谈,其中有些新东西。我们的工作也还有缺点,有不够的地方。谈一谈,考虑这些问题,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可以少走些弯路。我先把十个问题念一念:
第一个问题,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个问题,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第五个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六个问题,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七个问题,党和非党的关系;
第八个问题,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第九个问题,是非关系;
第十个问题,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些关系,都是一些矛盾。世界到处都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现在我来讲上面提的十个矛盾。
第一,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重工业是重点,要优先发展,大家没有异议。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并没有犯过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没有犯过有些社会主义国家那种错误。他们片面地着重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生活品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轻工业和农业都是比较注重的。我们市场上的货物比较充足,同有的国家在革命以后的市场情况不同。我们的生活品,说十分够也不那么够,但是我们有相当丰富的民生日用商品,并且价格是很稳定的,人民币是稳定的。这并不是说,现在没有问题了。也还是有问题的,就是对于轻工业,对于农业,比过去要更加注意,就是适当地调整一下重工业和轻工业、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要在工农业总投资中适当地增加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
这样,是不是重工业不是为主了呢?还是为主。是不是对于重工业不注重了呢?现在这样提,投资的重点也还是重工业。
今后需要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多投一点资,让这方面的比重加重一些。加重一些,是不是要改重点?重点没有变,重工业还是重点,但是轻工业和农业这方面要加重一些。
加重的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就是会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就是会更多更好地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发展重工业,需要有资金的积累。积累从那里来?重工业可以积累,轻工业和农业也可以积累。但是,轻工业和农业能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
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你究竟想发展重工业还是不想?或者想得厉害一些,还是想得差一点?你如果是不想,那就打击轻工业,打击农业;你如果想得差一点,也可以对轻工业少投一些资,对农业少投一些资;你如果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意发展轻工业,就要注意发展农业,使得生活品更多些,积累就会更多些,几年之后,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也就会更多些。所以这是一个真想、假想的问题。
当然,对于发展重工业,真想假想,在我们这里来说,不适当。谁不真想?就是想得厉害不厉害。你真正想重工业想得厉害,你对轻工业就应当多投一些资,不然你想得就不十分真,只有九分真,那就不厉害,那就是你对于重工业不十分注重。你如果十分注重,你就要注意发展轻工业,因为:第一是它能满足人民的生活,第二是它能更多更快地提供积累。
在农业问题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业集体化了,搞得不好也还是不能增产,农业机械化了,搞得不好,也同样不能增产。有的国家的农业,不能增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有问题,在税收上使农民的负担很重,在价格上农产品很便宜,工业品很贵。我们在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同时,得把农业摆到一定的位置上,实行正确的农业税收政策和正确的工农业品价格政策。
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是很清楚的。解放几年来的事实证明,那一年的农业丰收了,我们那一年的日子就好过。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我们的结论是这样:用少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是一种办法。用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又是一种办法。前一种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不照顾人民生活,后果是,人民不满意,重工业也不会真正搞好。从长远观点来看,这种作法,反而会使重工业发展得慢些和差些。几十年后算总账,那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把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结果是,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好些。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发展内地工业是对的,是主要的,但必须注意照顾沿海。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根本的、大的错误。但有一些缺点。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一点不那么十分注重了,恐怕要改变一下。
原有工业,无论是重工业,轻工业,多少在沿海?
所谓沿海,就是辽宁、河北、北京、河南的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工业的百分之七十在这些沿海的地方,重工业的百分之七十也在这些沿海地方,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事实,对沿海工业估计不足,如果还不充分地利用沿海工业的生产能力,那就很不对了。
我们应当尽量利用可能的时间,使沿海工业有所发展。我不是讲新的工厂都建在沿海。新的工厂百分之九十以上应当建在内地。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比如鞍钢、抚顺就在沿海;比如大连有造船工业;唐山有钢铁工业,有建筑材料工业;塘沽有化学工业;天津有钢铁工业,有机械工业;上海有机器工业,有造船工业:南京有化学工业,还有其他许多其他工业;现在我们准备在广东的茂名(那地方有油页岩)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业。
今后,大部分的重工业,百分之九十或者还多一点的重工业,应当摆在内地,使全国工业部署逐步平衡起来,使全国工业有个合理的布局。这毫无疑义。但是,部分重工业还要在沿海新建和扩建。
过去工业的老底子主要在沿海,我们如果不注重沿海工业,就要吃亏。充分的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好好地发展沿海的工业,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内地工业,支持内地工业。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的态度是不对的。这种消极态度,不但妨害沿海工业的充分利用,而且也阻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我们都想发展内地的工业,问题在于你是真想还是假想,如果是真想而不是假想,就必须多
利用沿海的工业,努力搞好一些沿海的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从现有材料看来,有些轻工业工厂建设很快,投入生产并全部发挥生产能力以后,一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这样,五年之内,除本厂以外,就可以增加三四个厂,有的五年可以增加两三个,有的可以增加一个,至少可以增加半个。这同样说明利用沿海工业的重要。
我们的远景规划缺少四十万名技术干部,可以从沿海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中培养出来。技术干部不一定要科班出身。高尔基只读了两年小学,鲁迅,大学没有毕业。在旧社会,他只能当讲师,不能当教授。肖楚女同志更是没有上过学校。应当相信,技术工人,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可以成为很好的技术干部。
沿海工业,技术高,产品质量好,成本低,新产品出的多。它的发展对全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带动作用。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个问题。
总之,不发展轻工业就不能发展重工业,不利用沿海工业就不能建设内地工业,对沿海工业不能只是维持,而是要适当的发展。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把兵统统都裁掉了好不好呢?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敌人在“整”我们,我们还受敌人包围么!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可观的国防力量。在抗美援朝这一仗以后,我们的军队更强大了。自己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起来。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制造汽车,不晓得制造飞机,现在我们开始能制造汽车了,也开始能制造飞机了。我们的汽车工业,先搞卡车,不搞轿车,所以我们每次只好坐外国的车子来开会,想要爱国,爱不那么快,哪一天我们开会的时候,坐自己的汽车那就好了。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我们过去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的。我们已经相当强,以后还要更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摆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上。使军政费用支出的比重,分几个步骤,降到国家预算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增加经济建设费用,使经济建设有更大和更快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就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这样,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飞机,很多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
你真想原子弹吗?你就要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就要多搞经济建设。你假想要原子弹吗?你就不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就少搞经济建设。究竟怎样才好,请大家研究一下。这是战略方针问题。
在一九五○年,我们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就已经提出精简国家机关,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并且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二,即有三分之一的支出用于不生产的方面,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应当想办法把这个比重降低下来,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最近,我们跟各省的同志谈,他们对这个问题谈的比较多。
讲工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每个工作日的产值增加了,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不注意这点是不妥的。
解放以来,工人的生活有很大改善,这是大家知道的。有些过去家里根本没有职业的,现在有人就业了。有些只有一个人就业的,现在有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就业了。我就碰到过这样的家庭,过去他们没有就业的,后来夫妇两人还有一个女儿都有了职业,合起来生活当然就不错了。我们的工资,一般的说,还不算高,但是因为就业的人多,又因为物价低而稳,生活安定,工人的生活水平同解放以前是根本不可比的。工人群众的积极性一直是高的。
上面讲的,是要注意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厂,整个生产单位也有一个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统一性和独立性,都有统一性和差别性。不能光有统一性,没有独立性,没有差别性。比如,现在开会是统一性,散会以后是独立性。有的人去散步,有的人去读书,有的人去吃饭,各人都有各人的独立性。如果一直把会开下去,无休止的开下去,那怎么行呢?那不是会把人开死吗!所以,每个生产单位,每个人都要有主动性,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都要有同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
给生产者个人以必要的利益,给生产单位以一定的主动性,这对整个国家工业化好不好?应当是更好一些,如果更差一些,那当然不要。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起来,把工厂的折旧费也都统统拿走,使得生产单位没有一点主动性,那是不利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经验不多,在座的同志们的经验恐怕也不多,我们正在研究。那么多工厂,将来还要多,使得它们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对我国的工业化一定会有很大的好处。
讲到农民。我们和农民的关系历来都是好的。但是,在粮食问题上也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全国因水灾减产,我们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农民就有意见了。不能认为我们一点缺点也没有。没有经验,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由于我们发现了这个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加上丰收,一增一减,使农民手里多了一百多到二百亿斤粮食,所有过去对我们有意见的农民都没有意见了,都说:“共产党真是好”。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同工厂一样,也是生产单位。在集体经济组织里面,集体同个人的关系必须搞好,必须处理得恰当。搞得不好,不注意农民的福利,集体经济就不会办好。在这个问题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是犯了错误。在那里,集体经济组识,有些大概办得好,有些办得并不是那么好的。办得不好的,农业生产就不那么发展。集体要积累,但必须注意,不能够向农民要得太多,不能够把农民挖得太苦,除了碰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以外,必须在增加农业的基础上,使农民每年的收人比前一年有所增加。
我们跟各省的同志们谈了夏收、秋收的分配问题。所谓分配问题就是:①国家拿多少;②集体拿多少;③农民得多少。以及怎样拿法的问题。国家是税,集体经济组织是积累和经营管理费,个人就是分粮食分钱。
集体经济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了。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再扩大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对生产费、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这几项,我们应当同农民在一起研究出一个确当的比例。
国家要有积累,集体也要有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国家的积累,我们主要是经过税收,而不是经过价格。工农业品的交换,在我们这里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工业品是采取薄利多销的政策和稳定物价政策。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国家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必须兼顾,都不能只顾一头,这一条有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大问题,是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重视。
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更多的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
现在看起来,恐怕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地方的权利过小,对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利的。我们的宪法上规定,地方没有立法权,立法权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是,只要不违背中央的政策,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情况需要,工作需要,地方也可以订些章程,订些条例。在这方面,宪法并没有约束。
重工业要发展,轻工业要发展,就要有市场和原料,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要巩固中央的领导,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
现在几十只手插到地方,使地方的事情不好办。各部天天给省、市的厅、局下命令,这些命令虽然中央不知道,国务院不知道,但是都说是中央来的,给地方压力很大。表报之多,闹得泛滥成灾,这些都应当改变,都要商量出调整的办法。
中央的部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它们的领导可以一直管到企业,它们设在地方的管理机构和企业由地方进行监督;有一类,它们的任务是提出指导方针,制定工作规划,事情要靠地方办,要由地方作主。
我们要提倡同地方商量办事的作风。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盲目下命令。在这方面,我们希望中央各部好好注意。凡是同地方有关的事情,都要先同地方商量,在商量好了以后再下命令。
我们要统一,也要有特殊。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必须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这种特殊,不是为高岗那种闹独立王国的特殊。而是为了整体利益,为了加强全国统一所必要的特殊。
省、市对中央部门有不少意见,要提出来。地、县、区、乡对省市也会有不少意见,省市也要注意听,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正当的积极性,正当的独立性应当有,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中央对省市,省市对地、县、区、乡都不能够也不应当框得太死。
当然,也要告诉下面的同志,不要乱来,必须谨慎。可以统一的,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统一的,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
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不是从地方主义出发,不是从本位利益出发,而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要为国家利益争“地”,闹其可闹者。
中央准许的独立性,是正当的独立性,不能叫作“闹独立性”。
总之,地方要有适当的权力,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反而有利,把地方的权力缩的很小,恐怕是不那么有利。
在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经验也还不多,还不成熟,希望大家好好研究讨论。
第六,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的政策是稳当的。得到少数民族的赞成。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是有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反对大汉族主义。按人口,汉人占大多数,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排挤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所以,要在汉族中间广泛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来一次检查。早两年有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在来一次检查。如果有关系不正常的,应当加以调正,不要只口里讲。现在有许多人讲不要大汉族主义,口里讲得好,实际上没有做。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究竟怎么样才适合,也要好好研究一下。少数民族地区是地大物博,汉民族是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下宝藏不少,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汉民族必须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过民族关系的改善,把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统统调动起来。
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这是说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关系,这一条不是什么新的,但是因为说到这里,应当把这个关系说一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有几个党好?现在看来,还是有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一直到一切党派都自然消失了的时候为止。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有好处。
党派是历史上产生的东西。世界上的东西,没有什么不是历史上产生的,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凡是历史上产生的,也要在历史上消灭。共产党是历史上产生的,因此它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是这个命运。
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将来都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非有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很大的强制性。但是,必须反对官僚主义,不要机构庞大,我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
话又说回来了。党政机构要精简,不是说不要民主党派。
现在,我们国内是民主党派林立,其中有些人对我们还有很多意见。对这些人,我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要把他们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在形式上没有反对派,所有民主党派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实际上,这些民主党派中的一些人就是反对派。在“把革命进行到底”,外交政策
“一边倒”,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等问题上,他们都是又反对又不反对。对于镇压反革命,他们也还有意见。他们说共同纲领好得不得了,不想搞宪法,但是宪法起草出来了,他们又全都举手赞成。事物常常走到自己的反面,民主党派中的一些人对许多问题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是反对派,又不是反对派,因为他们要爱国,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要有所改善。我们要让民主党派人士说出自己的意见,只要说得有理,不管谁说的,我们都接受,这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都有利。
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同志抓一下统一战线工作,省委书记要抽出一定时间检查一下,部署一下,把这个工作推动起来。
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呢?它是消极因素,它是破坏因素,它不是积极因素,它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
那么,消极因素可以不可以转变为积极因素?破坏因素可以不可以转变为有利因素?反革命分子可以不可以转变?这要看什么社会条件。死顽固,死心塌地的反革命,必然有。但是,在我们的社会条件下,就他们大多数人来说,将来有一天是会转变的,当然,有些人或许没有来得及转变,阎王就请去了,有些人谁晓得他们那一年会转变?
由于人民力量的强大,由于我们对待反革命分子采取了正确的政策,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这样,有不少反革命分子变成不反革命了,他们参加了农业的劳动,参加了工业的劳动,有一些人还很积极,做了有益的工作。
关于镇压反革命的工作,有几点是应当肯定的。比如讲,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是不是应该的?似乎有这么一种意见:那一次镇压反革命也可以不要。这么看是不对的。应该承认,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
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杀,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一回事。关,就是关起来劳动改造。管,就是放在社会上让群众监督改造。放,就是可捉可不捉的就不捉,或者捉起来以后,表现好的,把他放掉。按照不同情况,给反革命分子各种不同的处理,是应当的。这些办法,都需要给老百姓讲清楚。
杀了的那些,是什么人呢?那些是老百姓非常仇恨的,血债重的分子。六亿人民的大革命,不杀掉一批“东霸天”、“西霸天”,对他们讲宽大,老百姓不赞成。肯定过去杀这批人杀的对,在目前有实际意义。不肯定这一点就不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应当肯定的,在社会上还有反革命分子,但是已大为减少。我们的社会秩序很不错,也还不能放松警惕。说一个反革命分子也没有了,高枕无忧,那就不对。有少数反革命分子,还在进行破坏活动,例如,把牛弄死,把粮食烧掉,破坏工厂,盗窃情报,贴反动标语等等。
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对多数反革命分子,要把他们交给农业合作社来管制生产,劳动改造;但是,我们还不能宣布一个不杀,还不能废除死刑,假定有一个反革命分子杀了人或者炸了工厂,你说杀不杀?那就一定要杀。
第三点,应当肯定的,在机关、学校、部队里面进行镇反工作,我们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抓。有些人不杀,不是他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掉了没有什么好处,不杀掉却有用处。一个不杀,有什么害处呢?能劳动改造的,就让他去劳动改造,把废物变为有用之物。再说,人的脑袋不像韭菜那样,割了一次还可以长起来,如果割错了,想改正错误也没有办法。
机关镇反,实行一个不杀的方针,不妨碍我们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严肃态度,但是可以保证不犯错误,可以保证犯了错误还能够改正错误,可以稳定很多人。不杀头就要给饭吃。所以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都有奔头。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
镇压反革命,还要作长期的艰苦工作,大家不能松懈。
第九,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允许人革命,人家犯了错误,必须采取“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阿Q正传是一篇好文章,我劝看过这篇文章的同志再看一遍,没有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一看。鲁迅在这篇文章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写他最怕人家批评,一批评就和人家打架。他头皮上长了几处癞疮疤,自己不愿说,也怕人家说,愈是这样,人家说的愈厉害,结果闹得愈被动。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抢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也还是不准。
过去,我们党内在这个问题上犯过错误,那是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当权的时候,对不合他们胃口的人,他们总是随便给人先安上犯过什么错误的罪名,不许人家革命,打击了很多人,使党受了很大损失,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
如果我们在社会上不准人家革命,那是不好的,已经进了党了,人家犯了错误,不准他改正错误,也是不好的。
我们应当容许人家革命,有人说对犯了错误的人,要看他是否改正。这样说是对的,但是只说对了一半,还有另外一半,那就是要向他们做些工作,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对犯错误的人应当一是“看”,二是“帮”。对犯错误的人,要给工作,要给帮助,不要幸灾乐祸,不给帮助,不给工作,是宗派主义的做法。
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犯错误的人,其中除了极少数坚持错误,屡犯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正如得过伤寒病的可以免疫一样,犯过错误的人,只要善于从错误中取得教训,谨慎了,可以少犯错误。我们希望所有犯过错误的人都有免疫力,倒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有危险,更要警惕,因为没有这种免疫力,容易翘尾巴。
我们要注意,对犯错误的人整得过分,常常会整到自己身上,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结果跌倒了爬不起来。好意对待犯错误的人可以得人心。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敌视态度还是采取帮助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
是非要搞清楚,分清是非关系,可以教育人,可以团结全党,党内有争论,有批评,有斗争,这是必要的。按照情况,恰如其分的合乎实际的批评,甚至采取一点斗争,这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是为了帮助人家。
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这个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有一种国家领导人不敢提这个口号,也不愿提。要有一点勇气,就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我们愿意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的长处,一切民族的长处。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不然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承认每一个民族都有长处,不是说就没有缺点,没有短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这两点都会有。我们的支部书记、军队的连长、排长,他们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开会不为别的,总结经验有两点:一个是优点,一个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只有优点没有缺点?那有这个事?一万年都有两点,那个时候有那个时候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个人有个人的两点。总而言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提出学习外国的长处,当然不是学习他的短处。过去我们这里有些人闹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当着学到以为了不起的时候,人家那里已经不要了,结果栽了一个跟斗,像孙悟空一样,翻过来了。
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绝对主义,往往当这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要这样,不可盲目地学,要有分析,要有批判地学,不可以搞成一种偏向,对外国的东西一概照抄,机械搬用。
我们这里曾经有一个时期搞过教条主义,对这种教条主义,我们进行过长期的斗争,但是现在学术界也好,经济界也好,还是有一些教条主义,应当继续做批判工作。
我们是这样提问题的,学习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要能够独立思考。
我们公开的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优良的东西,而且永远地学下去,我们公开的承认本民族的缺点,别民族的优点。
要向外国学习,就要认真地学习外国文字,有可能,最好多懂得几国文字。
我认为,我们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有两条优点。
第一,我们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帝国主义压迫,工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翘不起尾巴,骄傲不起来。但是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有点过分,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我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起来。要像孟子所说的“说大人则藐之”,把抗美援朝中所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我们的方针是:一切外国人的长处都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文艺的一切好东西都要学。
第二,我们的革命是后进的,虽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国早,但是,那时没有无产
阶级政党,革命也失败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苏联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几年,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来骄傲。当然我们比起其他一些殖民地国家来说,革命先胜利一步,也要防止骄傲。
前面这两点,是缺点,也是好处。我曾经说过,我们穷得很,又是知识不多。一为“穷”,一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算那么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不高。穷则思变,才要革命,才要发奋图强。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当然,我是就大概而言,我国的劳动人民有丰富的智慧,而且已经有一批不错的科学家,不是说都没有知识。
一穷二白,使我们的尾巴翘不起来。即使将来工农业很大发展了,科学文化水平大为提高了,我们也还是要把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下去,不要把尾巴翘起来,还是要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
一共讲了十点。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因素,间接的因素,直接的积极因素,间接的积极因素,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阵营,为争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而奋斗!
附: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组、党委,总政治部: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六年四月作的《论十大关系》,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了很好的论述,对现在和今后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特印发县、团级以上党委学习。
这个文件是当时讲话的一篇纪录稿,毛泽东同志最近看了后,觉得还不大满意,同意下发征求意见。请各级党委对文件的内容提出意见,汇总报中央,以为将来修改时参考。
中央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篇七:《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前五个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后五个关系,论述了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
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党和非党的关系
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是非关系
5、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长期以来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十分注重经典理论的消化及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是否要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指导我们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时代背景
呢?回答是肯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十余年的改革路程充分证明了这一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应坚持到底的。
(二)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社会主义的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没有采取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态度,而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以一个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同时又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的签别,批判地继承,而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广泛学习、引进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和改革的经验与理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些理论与经验应采取分析,继承的态度,多年来学习西方的做法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取得了具大的成就。
(三)勇于创新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苏联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但又不完全迷信,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独特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开辟的一条新路子,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毛泽东同志纵观局势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首创精神.
推荐访问:《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 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十大 背景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