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9篇)

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9篇)

时间:2023-08-13 10: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谈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

  作者:赵雯雯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11期

  【摘

  要】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充满着浓厚民族色彩的乡土抒情小说,更是一首动人的“乡土抒情诗”。作者以一只带着温情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边城”美的自然、美的风俗、美的人物,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湘西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湘西独特的风俗美。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风俗美

  鲁迅先生说:“有地方特色的,到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开《边城》,湘西的风俗人情便纷至沓来。黄永玉在《太阳下的风景》中说:“沈从文是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的。”基于这种爱,他总是把风俗写得很美,从容叙来,韵味绵长而动人。他的作品表达出的深深的同情,就是通过对风俗的情感认同而获得的。

  一、激情澎湃端午日

  《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譬如,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作者关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塑,在对故乡这一民俗的描写中,包孕着他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情。

篇二: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浅析《边城》中的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发表时间:2012-12-13T10:06:00.797Z来源:《赤子》2012年第19期供稿

  作者:

  李淑娟[导读]《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李淑娟(本溪化校,辽宁

  本溪117000)

  摘

  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境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围绕这个故事,以优美的笔触,对边城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展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和人们美好心景,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关键词:环境美;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性美;原始本性;淳朴品性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围绕这个故事,小说以边城富有特色的山峦、小溪、竹林等自然风光为底色,展现了湘西边城特有的环境美;以白塔、吊脚楼、中秋节年轻人月下对歌、端午节赛龙舟等风土人情为背景,展现了湘西边城特有的环境美;以边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和翠翠与滩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湘西边城百姓淳朴善良的人性美。1恬静真朴的自然环境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以其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边境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

  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还有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沿河攀引缆索的渡船,以及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清丽,优美如画。这里的风光,没有人工雕琢与粉饰的痕迹,是大自然原生态的呈现,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2新奇瑰丽的湘西风俗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施蛰存评价说:“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土风情。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慕之意;端午节,家家户户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上观赏赛龙舟,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他们舞火龙、耍狮子、放烟火,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如果是在边城以外的其他地方,总会有人对它的得失计较一番。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3淳朴善良的人性

  沈从文在小说中为我们构造了-个和现代都市文明迥然不同的湘西世界。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留着古朴、自然、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

  渡船老人勤劳、善良、淳朴、厚道、忠实。他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从20岁起便守在这溪边,50年来,无论晴天雨天,必定坚守船头,不知渡了多少往来过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他便严正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给了钱,老人便用这钱买了茶叶和草烟,在六月里,将茶叶用开水泡在大缸里,供过路人饮用,草烟就给过往渡客解闷,或慷慨送给他们。有时他进城买酒,遇到熟人必请人喝酒。他和外孙女却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却安然自得,其乐融融。这一切莫不体现渡船老人身上美好淳朴的人性美德。此外作品中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对感情的执著,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等,这些都体现着边城的人们身上的一种人格的魅力,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这也是作者所要歌颂的劳动人民的人性美、生命美的具体表现。

  小说中,沈从文讴歌了以人本能欲望为前题,自然而然地产生淳朴爱情,这种爱情是人性爱,更是人性美。翠翠的爱是坚贞不渝的。她对傩送的爱情纯洁自然,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而是出自自然的人性。翠翠的爱,就像山野间盛开的山花,自然真切而又震撼人心。她爱傩送,不因人事的周折而改变。她拒绝天保托媒说亲,天保因情场失意溺死茨傩,傩送因此对她和祖父产生误会,一气之下驾船远走他乡,她却仍然坚守对傩送的爱。祖父去逝后。她独守渡船等待着那个没有归期的爱人。翠翠以一颗纯洁的少女之心,谱写着人性美的爱情颂歌。傩送也是一位优秀的小伙子,身体强壮,为人和气,不仗势欺人。他第一次见到翠翠就倾心翠翠。为了爱情,半夜里很诚实与坦白地为翠翠唱歌。当他面临渡船和碾房的选择时,为了爱情,他舍弃了碾房,宁愿继承一条破船。这样的爱才是纯粹的、伟大的、真挚的、令人向往的。这正是作者对爱情的彰显,对爱情本色的赞美,对人性美的诠释。

  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环境自然、恬静、优美,风俗新奇、瑰丽,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让人陶醉。这里环境、风俗、人性皆真、皆善、皆美,在这里,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现代人所陌生的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为现代人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和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上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参考文献[1]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Z].[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Z].

篇三: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美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以较多的篇幅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更没有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政治说教,而恰恰就是在这种看似轻快、充满诗意的民俗风情的笔调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人民的自然和淳朴。而且同时他又同那深情、婉转的笔调给我们摹绘了湘西的民俗美。美不是空灵的抽象物,它是具体而生动的,民俗当然亦如此。而民俗往往都是凝聚在一定的物质形式上,无论是在吃、住、行的物质生活中,还是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以及人生礼仪等事象中,民俗美的本质都存在于具体感人的审美对象中,当人们把这些风俗意象作审美观照时,人们便会感到这些风俗事象的民俗美,《边城》正是对这种民俗美的完美诠释。

  在《边城》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的风景之美,而且如歌似泣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本篇论文,意在通过探讨《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沈从文所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

  一、自然景物美

  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边城》中的美是一种纯美,没有任何的矫饰。首先是自然的美——湘西自然风光的美。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市侩、流光溢彩以及一切非自然的色彩,纯乎一色。这里只有两岸青山,一川绿水,吊脚楼临水而筑。边城的自然风光,与桂林漓江类似,但是在漓江上乘船游览,船已经不再是小木船或者竹排,已经是机动游船了,首尾相接,浩浩荡荡。时时还有快艇劈波斩浪,从游船旁飞掠而过,快艇在劈开波浪的同时,也劈碎了山水的宁谧与自然的和谐,让人在流连山水风光的同

  ①时,心中怅然产生一丝憾意。因为那存留的自然的气息正在悄然褪色。而沈从文笔下的沅水上依然是帆船,甚或竹排。夕阳下,一点白帆如同透明的羽翼隐没在江水的尽头,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每回看《边城》中这几句话,像是一个长镜头,慢慢移过去,在白塔上停了一停,定格在塔下的人家。《边城》的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风光秀丽,山城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我们寻着遥远的湘西的传说,在青山绿水畔,认出了翠翠,她清清的眼光飘过来,溪水轻轻地淌……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使《边城》犹如一幅水墨画,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又不加浓涂艳抹,表现了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沈从文具有描画自然风景的高超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作者符合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描写。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你的心头。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悉悉做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交递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

  送那只白鸭子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翠翠的躁动不安的心理。文中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给以充分的美感享受。“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黄泥的墙,乌黑的瓦……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使读者融入湘西文化的自然和谐而又优美的环境当中而不自觉。

  沈从文作品中所营造的那种自然美景,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满令人眩惑的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这正如他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景是一种诗化的景,处处精彩,处处赏心悦目。

  ②二、民俗风情美

  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能飞跃国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正是由于它具有浓郁的湘西民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由于是多民族居住区,无论是交通、建筑、饮食等物质民俗,还是婚丧嫁娶、家族乡村等社会民俗,抑或是信仰禁忌等心意民俗,都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牲,这奇异的风俗成为区别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标识,成为荆楚作家耕耘的文化土壤。从湘西走出来并流淌着少数民族血液的沈从文,自小耳闻目睹这奇异的习俗,对此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多年以后当他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加快并表现湘西社会生活时,全身心地回溯到往昔经历过的民俗氛围中,将湘西纯朴的民俗写进小说,使民俗事象形象化、艺术化了。其小说文本中的端午节、划龙舟、吊脚楼、唱山歌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意象也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作用,有了很强的艺术审美内涵。这些民俗意象的频繁出现,使他的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边城》的另一个亮点。作者把人物揉进一个浓厚的风俗环境中,利用风俗来铺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湘西原始古朴的民族风俗。

  (一)民俗之节令

  民俗节令,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形成的在特定的时间存在的不同民俗事象和传承。在时序、季节的变化之中,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俗活动,在这些节俗活动中,最易显示出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沈从文《边城》中茶峒的端午节怕是最具有民俗特色了。端午节是苗民最重要

  的节日之一,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期间举行的盛大活动,这在文中均有所体现:“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老老少少或倚在吊角楼的窗旁,或站在白河边上,看着青年壮士们划龙舟,逮鸭子,看到兴起,便大声叫好。一时间,山间热闹非凡,把平素不易进城的老船夫和翠翠也吸引了来。

  作者较为细腻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中人们的装束、打扮和龙舟的形状,及其龙舟竞发的场面都刻划得细致入微。那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色的龙舟,头上和腰间缠着红布的青年桨手,那起劲的鼓声,离弦而发的长龙,还有两岸无数“观战”的人的呐喊助威,那红火得近似疯狂的抢鸭子的场面,甚至还没有尽兴的赛手们在月光下玩到下半夜,妇女、小孩子们额角上用雄黄醮酒写的“王”字;赛龙船时敲打“用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

  其中在端午节中的捉鸭子是边城中特有的民俗之一,赛龙舟比赛结束时,会从虹桥、吊脚楼、船上扔出很多鸭子,凤凰的传统是抢到的鸭子归自己。一时人声鼎沸,参赛者从各处将船划到比赛地点,跳下水各显本领捉鸭子:或饿虎扑食,或出其不意,一会儿,从河面上冒出一个湿淋淋的脑袋,手里拽着一只活蹦乱跳的鸭子。每到这时,岸上的人或狂呼乱叫,或手舞足蹈,或捶胸顿足……原来最高潮的节目现在才上演,谁捉的鸭子最多就是胜利者。这一切痴狂的场面,古老而健康的风俗,正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边城端午节中的另一个独特习俗——超度已故亡魂,深夜中老道拿着纸幡引路,孝子第二,杨马兵殿后,绕着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旁边有的人打着锣钹,老道闭着眼且走且唱,用杂色纸花,撒向棺木,象征亡灵升上极乐世界。通过这些特有的地方民俗,充分表现了湘西人民粗犷放达的性格,深刻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他们不忘祖先的淳朴心理。

  (二)民俗之婚俗

  沈从文对婚俗的描写,也是他的湘西小说的特色之一。湘西婚俗习惯虽然也有滞留于原始状态的落后痕迹,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如《萧萧》、《贵生》以及《丈夫》都是这一婚俗描写的代表,但沈从文更多的突出表现了湘西婚俗中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小说《边城》中表现了“走马路”、“走车路”的两种求婚方式,“走车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求婚方式,但又不同于汉族那种

  纯粹由父母包办,只顾家族利益而不顾青年男女的感受,非听从不可的封建婚姻制度。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亲顺顺得以表现。天保虽然真心爱翠翠,而翠翠却并不爱他,他在老船夫不知情的撮合下一厢情愿的托媒求婚,结果失败,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把外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手,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地嫁人”。“走马路”则是由青年自己用对歌的方式选择对象,反映了湘西人“三从四德”观念淡薄,婚姻没有很多繁文缛节的社会习俗。傩送以走“马路”求婚,是青年一代婚姻自由观的表现,翠翠是一个生性活泼、喜爱唱歌的姑娘,傩送也是一个任其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相信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能打动翠翠的心。于是他月夜上山唱歌,虽然翠翠睡着了,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妙歌声”飘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取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事后经过老船工转告,使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映。

  在小说中,老船夫满心希望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一心想促成翠翠的婚姻,不管结果如何,他都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顺顺虽然倾向碾坊,但并没有成为专制式的封建家长,对儿女婚事并未强行包办;团总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傩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没有依仗权势,强人所难。由此可见,在《边城》里体现了长辈对儿女婚姻自由的尊重,并且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三)民俗之山歌

  一个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本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湘西人大都居住在高山峻岭,深川峡谷,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山歌文化,审美心理。湘西山歌始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劳作,唱于山野田间,山间河岸,村落路边。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唱歌生活,歌唱爱情,其中散发出他们淳朴而真挚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他们的唱腔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情,从各个侧面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与西北高原山歌那样的高亢激越不同,相对比较平稳流畅,起伏不是很明显,也不像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湘西民歌富于幻想和热情,以比兴开头,火辣的唱出来,直抒胸臆的表达感情,词意坦率,充满激情,表现手法单纯,质朴,富于激情和浪漫色彩。

  沈从文的家乡盛行唱山歌的风俗,流传着许多民歌,湘西是“歌的海洋”,湘西人几乎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无人不歌,他的作品中真的表现了这一民俗现象。《边城》中的老船夫便“提到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民歌是湘西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节庆中,他们三五结伴,引吭高歌,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尤其在

  苗族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常常是说话少而唱歌多。唱歌成了人们日常交往的一种手段,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和工作,沈从文说,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凡是有村落获看肯过田土地方,有人居住或生产劳作的处所,不论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只要有人在就有歌,遇到节日或大事也必然唱歌,“当地按照季节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每逢赶场,特别是歌会,喜庆等欢乐时节,四面八方的人们便不辞辛劳,不远万里,翻山越岭,赶赴歌场等目的地。歌场便人山人海,继踵比肩,歌声如潮,此起彼伏。

  《边城》中,翠翠在等爷爷时,自己渡口守船时所唱的那首充满稚气的民歌更是令人难忘:“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姐莫得什么戴,耳朵上常年戴条豆芽菜。”这首不完整的民歌,恰恰在无所谓、不完整中给人一种“残缺美”,这种无意识的歌唱,表达出了翠翠面对贫富差别的现实不满,表达出了她的忧虑和愤怒。沈从文的《长河》、《三三》、《萧萧》、《秋》、《雨后》等作品中都较多地反映了当地唱民歌的风俗,使人一进入这些作品,就如同到了家乡,领悟到一种特殊的边地风情。《雨后》中,四狗唱到:“大姐走路笑笑底,一对奶子翘翘底,心想用手摸一摸,心子只是跳跳底。”这首民歌看似轻佻,但它却是发自那个被压仰的年代的年轻人的心灵深处,是一种生命力的搏动。虽是山歌俚语,却为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染上了一层古老牧歌的彩晕。

  表达男女之间真挚、炽烈爱情的情歌,在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量,这些情歌大多是健康、优美、动人的,湘西人民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在其中得到了直接的表现。沈从文在《边城》中,引用了相当数量的这类情歌,优美动人的情歌同人物的激情共同燃烧。湘西男女对歌相关着智慧,人格的两相较量,只要姑娘的百般刁难难不倒后生,那么就赢得了姑娘的赞赏,那么二人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如仅仅因为在对歌中败下阵来,哪怕为他而死也无怨无悔。翠翠的妈妈和军人是以歌为媒确定终身的,翠翠也是被老二飞扬的歌声所打动,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年轻的心被老二所俘虏。在湘西男女的爱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这些热情的湘西人唱起歌来不分时间、场合,事件甚至以歌代言,沈从文说他们“即或是行路人,彼此漠不相识,问路攀谈,也是用唱歌方式进行的”,歌唱使得劳动更加有滋有味,沈从文说湘西的好歌手,“通常必然还是各在本村本乡出力得用的人”,“手艺也必然十分出色”,他们的歌唱天才“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

  使得彼此情感流注,生命丰富润泽,更加鼓舞人热爱生活和工作”。湘西地方的少数民族在恋爱婚姻方面没有汉族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规陋习,青年男女通常是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这些善于唱歌的湘西人,常常通过歌声传达出自己的热情,因此,美好的爱情也往往由美好的歌声发出来。在唱歌中,沈从文发现了湘西人热烈的生命,“热情多表现在歌中”唱歌风俗体现乡下人生命所独有的热情和智慧。

  《边城》溶入民歌成分后,使得作者要极力渲染的那种边地人民的心灵美、人情美、民俗美更加浓郁了。

  (四)民俗之吊脚楼

  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而看苗家吊脚楼群便可解读到这个苗族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苗族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验积累和智慧升华的结果。也许在人们看来,那一座座远离尘世喧嚣、拒绝现代——苗家吊脚楼,显得有点土里土气了,但它“土”出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土”出了浓浓的民族生活气息,也“土”出了苗族人民淳朴豪爽的性格。它是一部底蕴深厚的乡土住宅建筑和少数民族民俗的文化史书。

  《边城》中有这样一段话:“坐着一叶扁舟,悠闲地行驶在小河上,遥远地就可以看到河岸上临河而建的空中楼阁,楼边飘着几缕山岚,一些苗族女子,三五一群,在吊脚楼的耍楼上精心细致地瞄龙画凤,飞针走线……”。据有关史籍载述:“苗族初迁湘西,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族吊脚楼由来甚久。这些吊脚楼不仅是苗族人的住宅,也是情人进行沟通,抒发感情,以歌传情的重要场所。苗族自古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苗家与歌会分不开,一年一度赶歌会,蜜蜂采花路路来”的形象说法。由于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从而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十分繁荣,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主要是依靠口头流传,而唱歌是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当你对苗家吊脚楼这些景物惊诧时,回头一看,这正是苗家人刚毅执著,勤劳朴实精神的最好写照。

  三、人物性情美

  《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作品”,也正是沈从文作品中带有湘西民风纯朴的性情的典范。

  (一)宽厚善良的性情

  ③在“边城”社会中,人性的美,健康,自然,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船夫是管理渡船的公仆,他爱这里的青山翠竹、清溪渡船,更爱来往过渡的人。他摆渡撑船50年,忠于职守,风雨无误。他把固守渡船为过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只要活着就不离开岗位。“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忠厚朴实,只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简陋的生活,从不收取过往客人的额外的渡钱。有时感情难却,只好将收入的钱买草烟奉赠过渡客人,买茶叶泡水给过路人随意解渴。他宽厚热情,重义轻利,慷慨大度,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他必邀请到他家喝酒。若有人想马上尝尝他的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他为翠翠的婚事多次向傩送及其父亲探听消息,遭到淡漠的回答,使他伤心烦闷,但他并不因此对船总父子怀恨,他相信他们是好的,并企图继续寻找机会撮合外孙女与傩送的婚姻,这种努力直至他病逝。在作品中,宽厚善良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化身,也是“边城”人真、善、美的化身。

  “边城”社会有贫有富,却不因贫富分等级。掌水码头船总顺顺虽然武家出身,家有巨富,但绝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相反为人侠骨柔肠,慷慨大度,广交朋友,济世救人。他为人处世,公正无私,正直和平,明事识理,豪放豁达,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在处理与老船夫一家的关系上他做得特别感人:体恤老人生活穷困,送给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打发媒人前去提亲;天保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他虽知与老船夫迟迟不答应有关,但并不责备、怨恨;因失儿伤心曾一度反对傩送与翠翠的婚姻,但一旦他知道孩子们是真心恋爱之后也就不再阻挠;老船夫病逝,他前来帮忙料理后事,并屡次提出接孤女翠翠到他家住着,等待傩送回来再解决婚姻大事。由此可见顺顺也是个善良厚道的人。

  (二)血浓于水的亲情

  “边城”社会,人人靠自身的劳动生活,与人为善,待人以诚。夕阳西下,艾蒿的烟雾缭绕,屋前的场地上,有一张旧的小木桌,两只小方凳,桌上虽然只有粗茶淡饭,但是祖孙的快乐笑声,却在夜晚的天空萦绕。这里虽非桃源,却是人间天堂。这里的一切生活方式都是开放的(但决不是放肆的),没有围墙,甚至连篱笆都没有,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没有现代人的隔膜、私利,没有现代人的自我封闭,没有现代人的互相设防。翠翠可以隔着河向对岸的爷爷喊“爷爷,我要你”,翠翠可以独自一人放声痛哭而没有任何矫情,而得到的就是爷爷的呵护与关爱。祖父对孙女的关爱,孙女对祖父的依恋,都是那样率真,没有一点点的拐弯抹角。

  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天保和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一个姑娘,眼看兄弟俩要变

  成情敌,但他们并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翠翠并不是财产,感情也没有价格,而是必须尊重翠翠的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弟弟走了马路,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知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充分表现兄弟俩公平竞争,从而看出诚挚的仁爱之心和善良的美德,这是一曲善与美的赞歌。

  (三)纯洁真挚的爱情

  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魂牵梦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由于性格的内向、少年的羞涩,在爷爷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时而掩饰,致使爷爷没有摸准她的心,错点鸳鸯谱,无意中促成了二老傩送的哥哥天保派媒人前来求婚,而对傩送亲自前来表态却支吾其词答非所问,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波折迭起。翠翠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感情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即使在天保因情场失意驾船外出溺死于茨滩,爷爷掉头来为翠翠与傩送的婚姻撮合,因眼看事情无法成功而死于暴风雨之夜,爱人傩送也因误会一气之下驾船外出,但翠翠仍然不改初衷。她从杨马兵口中明白这一切误会的经过和前因后果之后“哭了一个晚上”,最后独守渡船等待着未有归期的爱人傩送的归来。

  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完全自主自为的,经得起考验的,纯洁坚贞的。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从老船夫手中接过那条渡船,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当父亲顺顺要他在团总女儿的婚事上最后表态时,他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里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如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傩送这一番话是委婉的,但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作者专注于在自然纯朴的翠翠与傩送的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的。

  (四)互助互爱的邻里之情

  《边城》里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体现着浓浓的人情美。“边城”社会,具有各式人等,老船夫、顺顺、杨马兵、翠翠和天保,还有屠户、商客、船工、妓女——即使一笔带过的人物也表示了一种“社会因子的存在”,构成了一个近似完整的理想社会。“边城”乡民过着自在状态的生活,具有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没有阶级等级,人人平等,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这个社会未经城市文化(主要是商业文化)的污染,商业往来充满着一种朴厚的人情。人们的经济交易是在一份人情的信托中进行的,买卖双方都不存心机。比如,老船夫进城买节日货物,卖猪肉的老板决意要优惠他,切好肉,不收钱;作为顾客的船夫却要买次肉,在推让中千方百计交了钱;茶峒小饭店门前男顾客和女掌柜公平买卖时,还表现出无伤风雅的男女调侃,这给主人顾客的商业往来中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浓厚的乡土味;杨马兵虽然在年轻时追求翠翠的母亲而遭拒绝,但并不怨恨。当老船夫去世,翠翠成为孤女,他就主动前来关怀翠翠,成为她的保护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

  沈从文的作品为我们构建出如此淳厚、优美、健康的人情,让我们感受到健康,自然,没有勾心斗角的人情美,人性美。《边城》正是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作品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更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的从沈从文《边城》感受到他小说的自然美,民俗美,人情美。沈从文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民俗构成,他的湘西小说对湘西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进行了多样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湘西民俗世界。他将湘西边城加以美化,着力表现那种明清秀美的风光,古朴淳厚的习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真诚、善良、温厚的人情,使边城成为一幅只有美善,没有丑恶,没有任何阶级纷争和伦理约束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以待引起读者的赞美和追求。

  [注释]

  ①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②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③刘西谓.咀华集·蓠下集[M].广东: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2]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凌宇.沈从文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4]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J].文学评论.1986年(6).[5]乌尔沁.中华民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11

篇四: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

  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身于行伍之家。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二是表现湘西世界。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情绪的体操。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作品在艺术上,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

  小说《边城》赏析

  篇2《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沈从文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让读者明白世外桃源并不是没有的。在这里,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族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翠翠这个无所依靠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透露了湘西文化农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渝,执著的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她何时回来,也不管她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为娇艳灿烂。作者赋予她的是善良与清纯,塑造了一个被净化了的心灵。翠翠永远是纯洁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被权利欲熏得没有人性的欲望和势力。这正是苗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苗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在她的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翠翠与爷爷日夜守着渡船,陪伴他们的还有那只黄狗。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山歌所浮)。

  爷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渡船为伴。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支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这里没有跨越河流的大桥,没有如飞的汽艇,所有现代化的水上工具这里都没有,只有爷爷,爷爷手上的桨还有船。人们的日子照样过着,没有喧嚣,只有宁静。少了现代化空气的浑浊,多了一份清新、自然。

  老船夫唯一的朋友便是那一只黄狗,黄狗陪爷爷渡船,陪翠翠入城备办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黄狗,黄狗也离不开他们。黄狗是一条忠实的狗,在它的生活中,或许老船夫和翠翠就是它唯一的依靠。

  本文写了一个三角式的恋爱悲剧,大佬二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翠翠是少女,大佬二佬是男人,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是与历史的发展史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佬在行船时溺水而死。那么,二佬的命运是否比大佬的好呢?二佬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佬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家的小姐挡在二佬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多重权力关系中,“碾坊陪嫁”意味着什么呢?

  “碾坊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这种异质,也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悄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古老湘西文化将何去何从,翠翠的路又在哪里,在《边城》结尾,沈从文并没有作明确的回答:“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只是透露出了对湘西文化将去向何处的隐隐担忧。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中,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

  小说《边城》赏析

  篇3《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赏析: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

  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

  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篇五: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摘

  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透露着真实,隐含着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严的;这个世界淳朴自然,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钩心斗角;这个世界“一切如诗,一切如画,一切鲜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狱,倒是一个类乎抽象的世界”。[1]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是一群平凡且诗意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质。“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于身处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方心灵的净土。在此本文谨以《边城》为例透视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真;善;美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清澈透明的小溪,涨在春水里的河街,沿着河街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部小说围绕一个美丽凄婉爱情,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小镇青山绿水的诗意,人性和谐的暖意,懵懵懂懂的爱意。这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真的净土。透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对身处快节奏时代迷失本性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湘西世界的“真”

  (一)真实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面是由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等等组成的大自然的尤物,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独特的美;另一面是由喜怒哀乐构成的自然人性,有青年男女热情的歌,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妓n和商人调笑声……这是一个日常的、平凡琐碎的世界,却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世界仅存于沈从文的笔下,是虚构的、缥缈的、非真实的,就像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那么,边城的世界真的仅止于沈从文的笔下吗?不,这样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

  边城的风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人觉得这是“边城”?世界因人而美丽,如若边城没有“翠翠”“天保”“傩送”等这些充满灵气的人,那么再美的边城也只是一座死城,美丽却丝毫没有魅力。我们总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成就这一方水土的美。我们

  迷恋的不是边城的美景,而是淳朴自然、随心所欲的边城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心灵早已蒙上一层尘土,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一片浑浊。再没有一双清澈的眼,再没有一颗空灵的心,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发现有着“翠翠”的边城呢?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曾经生活在“边城”里。那时的我们年幼尚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遵循本性生活,不需考虑诸多观念,那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就是“边城”吗?所以,当我们回归自然,便会发现边城是真实的世界。

  (二)人之真

  《边城》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没有被观念遮蔽,回归自然本质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均有一颗质朴之心,自然地表达喜怒哀乐,真诚地与他人交往。“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犹如刚出生的婴孩,他们遵从自己的本性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沈从文的笔下以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自在的生活。沈从文曾写道“对于农民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1]

  小说中的人物以本真的状态生活着,他们不屑于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他们敢于表达心中最真实想法。在小说中天保偶然见过翠翠后,就对翠翠的爷爷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他真诚地表达自己对翠翠的喜爱之情,坦率的如同稚子,丝毫没有我们现代人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在《边城》中的"妓n亦是至真的,小说中这样描述与情人分别后的妓n,“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p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这样的女子怎能不惹人怜?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顾虑着种种观念,很难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甚至碍于一定的观念,将其搁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试问,如果我们不能抛开种种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湘西世界的“善”

  湘西世界是一个处处充满善的世界,这里有善良的人,善的事,一种从善的风流韵味。沈从文亦说过,“一个好的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1]

  《边城》中的人善良质朴,他们不会刻意从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以善的形式生存着。其中的老船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

  开。”虽说渡船是公家的,但大家认为老船夫“出气力不受酬”,有些人会扔一把钱到船舱,但他都会把钱拾起重塞给那人,说“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有些人实在难推脱的,他便买了烟茶时刻备着送人,半分不收人家的好处。“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船夫去卖肉时,屠户敬他给他肉不要钱,可他却事先算好价钱,把钱掷到人家钱筒里。“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向船舱里掷钱的人,想照顾老船长的屠户,铺子上的商人,他们不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善的信息吗?

  湘西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行“善”的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做善事,他们只是在依循本性在生活,善的意念竟是融在这些人的骨血中了。作为读者,我们渴慕着这样一个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人性的“天堂”。而这种观念恰恰暴露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从善难。掺杂超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红十字会救灾资金被挪用,扶个老人过马路还要防“碰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面对“湘西世界”的善,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乌托邦。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湘西世界”并不是虚无的,我们有能力让现在的世界逐渐转变为善的世界。这不是说空话,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湘西世界。不要等社会强制要求你善你才去执行,不要别人善你才善,被要求的善,我们说这是伪善。我们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把善变成一种本能。当我们每个人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每一处地方都是“湘西世界”。

  三、湘西世界的“美”

  我们都说湘西世界美,那么湘西世界美在哪里?那青山绿水为美,那俊秀容颜为美,那善良质朴为美,那恣意的生活为美……沈从文在书中写到,“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制,受它的处治。……它或者是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抽象符号的结集排比,令人都只想低首表示虔敬。这种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且世界之全。”[1]我从沈老先生的笔下理解的美,是能使人感到有意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即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景、物之美。景、物是死的,本身并不具有美丑之分,只是当我们人用一种视角、标准去看待它时,景、物会给人带来或愉悦或凄凉的感觉时,他们便产生了美。在“湘西世界”里,一条小溪、一座青山、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让读者感受到诗意与柔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极致的和谐,这样一幅图画使人愉悦,使人心驰神往。

  “湘西世界”的人之美。人的美与善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的告诉我们,人没有善徒有姣好的外表,我们是不会承认她的美的。《边城》中的翠翠“在

  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我们觉得她是美的。但如果,翠翠渡船时随意向坐船人发火,辱骂他们的无用,很明显,我们不会再觉得翠翠是美的。五十多岁的顺顺,脚上有毛病,“走路难得其平”,单从顺顺的外表的看,可能我们不会觉得他美。但当我们知道他“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之美。“沈从文笔下的‘生活世界’,人们是用审美直觉,来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生命本身、对待自然的。……他们的生命形式本身就是美的,本身就是自由的。”[2]《边城》中的人服从自己的天性,回归自然本质,这种生命形式是现代社会的我们所望尘莫及的。《边城》让读者看到了这种生命形式,对引导受众从善,回归本真具有重要意义。叶朗先生认为“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境域,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3]《边城》中对妓n的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n,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n”只是被人当做一个谋生手段,不关伦理,不关道德,“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种生命形式对于备受束缚的我们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为受众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考领域,也为读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生活的人无疑是幸福的。然而这样带有崇高而朴实和宁静清新的意境之美的世界,似乎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望而生畏,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认定这样的世界是虚幻的,断定

  ——我们不可能拥有!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湘西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各种理念束缚的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时会产生的自卑感,让我们否定它的存在。

  在当今文学创作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及阶级斗争题材的背景下,不少作家认为“湘西世界”是沈从文逃避社会现实、幻想回到古老文明的落后的体现,但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沈从文老先生塑造这样的世界不仅是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人性美,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他曾写道,“《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在我看来,沈先生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们即使不能立即变成“翠翠”“天保”,我们亦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完善自己,以己之力为社会的和谐之美做出贡献。当每个人都以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时,“湘西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李美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照亮的一个“生活世界”[J].中国文学研究,2013(1).

  [3]叶朗.美是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

篇六: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边城》中自然的风俗美和纯朴的人性美

  作者:陈小龙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32期

  翻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顿时让笔者找到了一个清新宁静而又温馨和谐的精神憩园。那自然的风俗美和纯朴的人性美,让笔者苍白而委顿的思想变得丰润。清新的文字,轻巧得犹如晶莹般的露珠缀在碧绿的叶子上面,映照朝霞散发开来,跃进人的心田。字里行间,如缓缓流动的溪水,不紧不慢,向前而去。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纯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地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

  边城的人民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青山绕水,水环青山,好不缠绵。边城以其特有的妩媚和柔美孕育了翠翠。

  这个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少女,在大自然母亲的宠爱之下,出落得亭亭玉立。这里的山教会了她坚强,这里的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翠翠的心灵纯洁无瑕。

  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翠翠的心里喜愁参半。因为她的纯朴,她无法拒绝大佬,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最终翠翠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选择永无尽期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惊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們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篇七: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摘

  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透露着真实,隐含着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严的;这个世界淳朴自然,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钩心斗角;这个世界“一切如诗,一切如画,一切鲜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狱,倒是一个类乎抽象的世界”。[1]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是一群平凡且诗意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质。“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于身处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方心灵的净土。在此本文谨以《边城》为例透视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真;善;美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清澈透明的小溪,涨在春水里的河街,沿着河街的吊脚楼,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部小说围绕一个美丽凄婉爱情,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小镇青山绿水的诗意,人性和谐的暖意,懵懵懂懂的爱意。这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真的净土。透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对身处快节奏时代迷失本性的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湘西世界的“真”

  (一)真实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面是由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等等组成的大自然的尤物,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独特的美;另一面是由喜怒哀乐构成的自然人性,有青年男女热情的歌,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妓n和商人调笑声……这是一个日常的、平凡琐碎的世界,却令无数人心驰神往。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世界仅存于沈从文的笔下,是虚构的、缥缈的、非真实的,就像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那么,边城的世界真的仅止于沈从文的笔下吗?不,这样的世界真实地存在着。

  边城的风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人觉得这是“边城”?世界因人而美丽,如若边城没有“翠翠”“天保”“傩送”等这些充满灵气的人,那么再美的边城也只是一座死城,美丽却丝毫没有魅力。我们总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成就这一方水土的美。我们

  迷恋的不是边城的美景,而是淳朴自然、随心所欲的边城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心灵早已蒙上一层尘土,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一片浑浊。再没有一双清澈的眼,再没有一颗空灵的心,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发现有着“翠翠”的边城呢?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曾经生活在“边城”里。那时的我们年幼尚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遵循本性生活,不需考虑诸多观念,那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就是“边城”吗?所以,当我们回归自然,便会发现边城是真实的世界。

  (二)人之真

  《边城》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没有被观念遮蔽,回归自然本质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均有一颗质朴之心,自然地表达喜怒哀乐,真诚地与他人交往。“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犹如刚出生的婴孩,他们遵从自己的本性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沈从文的笔下以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自在的生活。沈从文曾写道“对于农民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1]

  小说中的人物以本真的状态生活着,他们不屑于掩饰自己的真性情,他们敢于表达心中最真实想法。在小说中天保偶然见过翠翠后,就对翠翠的爷爷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他真诚地表达自己对翠翠的喜爱之情,坦率的如同稚子,丝毫没有我们现代人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在《边城》中的"妓n亦是至真的,小说中这样描述与情人分别后的妓n,“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p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这样的女子怎能不惹人怜?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顾虑着种种观念,很难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甚至碍于一定的观念,将其搁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试问,如果我们不能抛开种种顾虑,展现真实的自我,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湘西世界的“善”

  湘西世界是一个处处充满善的世界,这里有善良的人,善的事,一种从善的风流韵味。沈从文亦说过,“一个好的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那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1]

  《边城》中的人善良质朴,他们不会刻意从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以善的形式生存着。其中的老船夫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

  开。”虽说渡船是公家的,但大家认为老船夫“出气力不受酬”,有些人会扔一把钱到船舱,但他都会把钱拾起重塞给那人,说“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有些人实在难推脱的,他便买了烟茶时刻备着送人,半分不收人家的好处。“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老船夫去卖肉时,屠户敬他给他肉不要钱,可他却事先算好价钱,把钱掷到人家钱筒里。“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向船舱里掷钱的人,想照顾老船长的屠户,铺子上的商人,他们不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善的信息吗?

  湘西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行“善”的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做善事,他们只是在依循本性在生活,善的意念竟是融在这些人的骨血中了。作为读者,我们渴慕着这样一个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人性的“天堂”。而这种观念恰恰暴露出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从善难。掺杂超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红十字会救灾资金被挪用,扶个老人过马路还要防“碰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面对“湘西世界”的善,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乌托邦。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认识到,“湘西世界”并不是虚无的,我们有能力让现在的世界逐渐转变为善的世界。这不是说空话,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湘西世界。不要等社会强制要求你善你才去执行,不要别人善你才善,被要求的善,我们说这是伪善。我们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把善变成一种本能。当我们每个人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每一处地方都是“湘西世界”。

  三、湘西世界的“美”

  我们都说湘西世界美,那么湘西世界美在哪里?那青山绿水为美,那俊秀容颜为美,那善良质朴为美,那恣意的生活为美……沈从文在书中写到,“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制,受它的处治。……它或者是一个人,一件物,一种抽象符号的结集排比,令人都只想低首表示虔敬。这种美或由上帝造物之手所产生,一片铜,一块石头,一把线,一组声音,其物虽小,可以见世界之大,并且世界之全。”[1]我从沈老先生的笔下理解的美,是能使人感到有意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即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景、物之美。景、物是死的,本身并不具有美丑之分,只是当我们人用一种视角、标准去看待它时,景、物会给人带来或愉悦或凄凉的感觉时,他们便产生了美。在“湘西世界”里,一条小溪、一座青山、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让读者感受到诗意与柔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在这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极致的和谐,这样一幅图画使人愉悦,使人心驰神往。

  “湘西世界”的人之美。人的美与善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的告诉我们,人没有善徒有姣好的外表,我们是不会承认她的美的。《边城》中的翠翠“在

  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我们觉得她是美的。但如果,翠翠渡船时随意向坐船人发火,辱骂他们的无用,很明显,我们不会再觉得翠翠是美的。五十多岁的顺顺,脚上有毛病,“走路难得其平”,单从顺顺的外表的看,可能我们不会觉得他美。但当我们知道他“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是美的。

  “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之美。“沈从文笔下的‘生活世界’,人们是用审美直觉,来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生命本身、对待自然的。……他们的生命形式本身就是美的,本身就是自由的。”[2]《边城》中的人服从自己的天性,回归自然本质,这种生命形式是现代社会的我们所望尘莫及的。《边城》让读者看到了这种生命形式,对引导受众从善,回归本真具有重要意义。叶朗先生认为“美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境域,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3]《边城》中对妓n的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n,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n”只是被人当做一个谋生手段,不关伦理,不关道德,“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种生命形式对于备受束缚的我们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为受众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考领域,也为读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生活的人无疑是幸福的。然而这样带有崇高而朴实和宁静清新的意境之美的世界,似乎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望而生畏,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认定这样的世界是虚幻的,断定

  ——我们不可能拥有!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湘西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各种理念束缚的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时会产生的自卑感,让我们否定它的存在。

  在当今文学创作重视反映社会矛盾及阶级斗争题材的背景下,不少作家认为“湘西世界”是沈从文逃避社会现实、幻想回到古老文明的落后的体现,但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沈从文老先生塑造这样的世界不仅是让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人性美,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他曾写道,“《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在我看来,沈先生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们即使不能立即变成“翠翠”“天保”,我们亦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完善自己,以己之力为社会的和谐之美做出贡献。当每个人都以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时,“湘西世界”离我们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2]李美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照亮的一个“生活世界”[J].中国文学研究,2013(1).

  [3]叶朗.美是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2008(10)

篇八: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毕业论文

  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指导教师: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答

  辩

  人:

  自考考号:

  浅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容摘要:

  《边城》是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讴歌了湘西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相交融,1,文本中表现了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翠翠和祖父的相互依靠,难分难舍的祖骨肉之情;翠翠和天保兄弟纯洁真挚的爱情;天保和傩送互相成全,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乡人互助互爱热情诚挚,和谐共处的邻里之情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淳朴。因而在众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情与爱”中,我们感受到了古朴边城的人情美。

  关键词:

  骨肉情

  手足情

  乡情

  人情

  美

  正文:

  《边城》是从文先生一部极富诗意的抒情中篇,也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和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人们誉为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赞美他们的质朴与善良,以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为衬托,以翠翠的爱情纠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描绘人情美的风俗画,构筑了一个“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

  《边城》就正是作者“人情美”的典。作品正是通过对亲属之情、男女之爱、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表达了作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一、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祖骨肉之情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二人,祖

  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家对于祖二人来说是残破的,因此在悠长的岁月里祖二人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也在感情上彼此依托。这种相依为命、彼此不分的亲情关系让人感动。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祖父把她领大,她和祖父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翠翠平日里同祖父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一起吹着小竹作成的竖笛,十分悠闲自在。祖父走到哪里,翠翠总是跟随其后,翠翠还能帮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都得心应手,从不误事。尽管祖父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却不能真正理解她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撒娇的祖父,于是便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祖父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祖父的惊慌,想让祖父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祖父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祖父长相厮守。翠翠对祖父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祖父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祖父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浓浓的祖情散发着人情美的光芒,令人为之感动。

  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生活状态展开的,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女的责任。从来没有因身世冷落和影响翠翠,而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他的爱,都因这一脉厚重的血缘之情。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边城》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一典型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边城的人情美。

  二、纯洁真挚,若即若离——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是甜美的,所以作为《边城》里灵魂人物的翠翠更少不了爱情。翠翠是温柔、贤惠的凤凰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是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作品正是通过她与船总儿子的爱情,显示了爱情的巨大魅力。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1、从文《边城》当代世界,20072、凌

  宇《从文传》,十月文艺,20033、汪曾祺《读〈边城〉》,人民,。

  1996

篇九: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作者:

  学校: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6月

  0/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自然美-------——-————---—-—--—--------—---------—---——1—--—--1二、风情美——-———------——-—--—----——-—-—-—-----—-—2三、人性美----—--—-—-—-—-—-—--—-—---—---—--——----————-——

  参考文献—--——--—-----—--——---—--—-—--—---——----—---——-———-—----—-----—6

  -—-3?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论文摘要:小说《边城》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沈先生笔下的诗意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故土,源于一个边陲小城的昔日记忆。像是铺开了一幅令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投影画,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翠翠与爷爷之间暖人心扉的亲情缓缓流诸笔端,将茶峒别具一格的景致和淳朴浓郁的民风交相辉映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边城》

  自然美

  风情美

  人性美

  沈从文说:“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沈

  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从文《记胡也频》)

  沈先生对这湘西爱得深,深到骨子里,他用极其平淡、质朴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古老的湘西边城拥有着绚烂的乡土风情,城里古老的渡船陪伴着淳朴的老人和他单纯、热情的孙女翠翠。日出与溪水作伴,夜来与水声为眠.山涧不停转动的碾坊水车,节日里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还有那半夜在山上唱三年零六个月情歌的多情郎,山下溪边草屋里木床上在情歌中浮起一个个绮梦的女孩,那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盼着水手情郎的歌声和着归来的浆声一起入梦来的幽怨少妇……这些构建了沈从文心中一个完美的“湘西世界”。

  一、自然美

  作家施蛰存曾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边城》则描绘了一幅沈先生理想中的美丽湘西风俗画。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山水画。不禁让人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抹。

  沈从文的“边城”是个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文中的场景由山水构成的,青山绿水,如诗似画,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到宽心和舒适.如:“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1/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心。”

  沈从文先生在描写边城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时,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边城小镇如诗般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诸如:“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边城》的山水之景,带给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美感,让人遐想和神往!

  二、风情美

  湘西的风俗风情是优美精致而绮丽的,沈先生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纯朴的乡风。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湘西边地的一幅幅风俗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西的子民大多保留了原有的世俗民情:“在春水涨进街头后河街上的人家,便会用长长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作者通过春水上涨时进出城搭梯、方便过渡人吸烟和喝茶、妓女生活等场景,描述出茶峒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体现了当地人的风俗纯朴。

  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活动是《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端午节,如潮的人们到河边或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进行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2/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一整年的节日中,边城的中秋节是最浪漫的。湘西的苗族有一个风俗,就是年轻男女在择偶的时候,着重的并不是相貌,而是唱歌唱得好不好.边城人传承了唱歌求婚走马路的风俗,把男女对歌、自由谈情的活动与中秋祭月、赏月的古风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秋节传统.当二老傩送摊送给翠翠唱情歌时,歌词内容:“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歌词是那么的情意绵绵,内容是那么的直白,又加之是夜晚的朦胧,更体现出了爱情的浪漫,表现出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震撼人心的,这种最古老而传统的追逐爱情方式,既让我们羡慕,又让我们感动,茶峒人的爱情依然是那么的神圣和美好,这是世上最美的爱情。

  三、人性美

  在边城中,沈从文构筑了一个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表现了作者“人与自然契合”这一人生理想,正如他在《习作选集代序》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就正是沈从文“人性美”的典范.文章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兄弟之间的亲情,乡邻之间的和睦之情来表现湘西乡村世界中的人情人性美.

  一、祖孙情

  老船夫与翠翠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而《边城》中的人性美首先就通过祖孙俩表现了出来。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互相寄托,这一老一少在相互感情的寄托中,老的渐渐衰老,小的慢慢长大,彼此不能分离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长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在故事中用“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边的女孩子。”来介绍了翠翠对于爷爷的意义。祖孙俩相依为命,爷爷将翠翠养到十五岁,他对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寄予了所有的爱。翠翠长大以后,爷爷认为自己活不了太久了,为了让她有个着落,他常常躺在门外岩石上,对着星星想这件事,他用“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得有个巢”提醒着翠翠。老船夫把3/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对翠翠的爱全力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深怕翠翠受到伤害,在翠翠不高兴的时候给她唱歌,讲故事,处处关心和照顾着翠翠,如文中写道“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

  这充分体现了老船夫对孙女浓厚的爱.

  翠翠在爷爷面前有一些任性、一些娇气。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于是便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翠翠对爷爷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二、兄弟情

  “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十分优秀的男孩子,老大个性豪爽、慷慨,老二不爱钱财、家势,两人都爱上了风里来雨里闯,能劳动又美丽的撑船女。当天保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决定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就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弟弟因为知道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唱时也仍然有自己代唱。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说可说是极公平了,这种办法又公平,又不伤害手足之情。

  三、爱情

  《边城》的主题情节就是天保、傩送兄弟与翠翠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开始于码头河边,翠翠因误会骂了傩送,傩送却不介意让家人送翠翠回家,翠翠的内心“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晚上"。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坚贞不渝的.她没有因为他人的影响而改变对爱情的选择。当她拒绝天保的托媒说情,选择傩送而导致天保意外溺死茨滩以后,傩送对她产生误会,从而离开桃源,可她依旧坚定的守着渡船等待那个没有归期的爱人,“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用她那颗纯洁、淳朴的少女心谱写着人性美的爱情颂歌。

  当“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不惰,不浮华”的傩送发现自己爱上了翠翠后,便不离不弃的守护在翠翠的身边,为了赢得爱情,他选择到月光及照的崖上为翠翠4/浅论《边城》中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

  唱歌,用动听和热情的歌声叩开翠翠的心扉.他也愿为了翠翠放弃崭新的碾坊,守一辈子的渡船.“或许我名利只许我撑个渡船.”他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坚定。

  四、邻里情

  这种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边城人民的身上.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她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朴民风。率真、美丽、虔诚-—边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船总顺顺是个正直而热心肠的人,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相助。”知道自己的大儿子之死与爷爷有关系之后,仍不计前嫌照顾可怜的翠翠,展现出宽阔的胸襟。

  老马兵虽和翠翠父亲同时深爱翠翠母亲,但并没有因为翠翠母亲的选择心生怨恨,在老船夫逝世后,主动照顾翠翠。这无不体现了茶峒人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之情,充分体现了茶峒人的心灵之美和纯朴民情,在这块土地上世代沿袭和传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性美。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边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彭涛

  《边城》—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3、凌宇

  《从边城走向世界》

  北京三联书店

  4、网络资料

  5/7

推荐访问: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哪里 边城 美体 风俗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