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河南自贸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发展SWOT分析
作者:陈文静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8年第18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得出影响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并紧密结合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中的产业结构、区域位置和国内外环境明确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发展中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推动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开放
郑州自贸区占地73.17平方公里,地处中原腹地,主要包括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郑州经开区和新郑航空港区。
一、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1.出口产品
在全球贸易处于深度调整的复杂背景下,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消费品市场有所增长,具体表现在服务消费继续增长,出行类消费增速回升,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据商务局数据显示,郑州自贸区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大宗出口商品数量较多。其中,机械、设备类占比55%,纺织品、鞋帽等制品类占总出口产品的48%,化学、化工矿产类占比9.6%,皮革、木制品占比2.5%,动植物、食品类占比4.2%、杂制品占比5.8%。
2016年郑州自贸区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出口293.2亿美元,同2015年相比增长了2.2%,占郑州自贸区总出口额92.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出口超2000万美元的商品主要有手机、汽车及汽车底盘、纺织服装、铝及铝深加工产品和陶瓷产品等28种。
2.出口规模
据海关统计,郑州自贸区2016年度出口完成345.6亿美元,增长9.0%,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2016年12月当月出口额为69.2亿美元,增长78.8%;单月出口总额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6年有外贸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2026家,同比2016年增加了130家,占全省出口企业的38.4%。其中出口百万美元以上491家,千万美元以上75家,上亿美元以上企业8家。
篇二:河南自贸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河南省人才引进SWOT分析
作者:杜宇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8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通过解决户口、优惠购房、补贴生活等优惠方式敲开区域引进人才的大门,广栽梧桐,争引凤凰。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河南人才引进所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按照“理论—实践—建议”的思路对河南人才引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河南省在人才引进中的优势、劣势,并针对河南省如何提高人才吸引力,保证人才使用率和提升人才服务经济建设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满足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才;引进;河南;SWOT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实现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更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核心。人才的数量保证了国家、地区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才质量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科学转型、城市功能整体提升。
目前,河南省已基本构建出一个政府统领,各地市配合的全方位人才发展培养体系。但由于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因素,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河南省人才引进问题进行SWOT分析,以期对后续政策的提出有所帮助。
一、优势(S)
(一)对外开放助力河南
近些年,河南由跟跑到并跑,到现在个别领域开始领跑,都得益于对外开放。2016年河南经济增速高达8.1%,2017年上半年高达8.2%,河南省大多数城市还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并且没有资源依赖,后续动力充足。河南作为参与全球竞争、聚集高端资源的门户枢纽和战略平台,在全国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外开放助力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对人才的吸引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感情归属不容小觑
高学历人才与城市的历史关系主要体现为毕业于所在城市或省份,或出生于所在城市或省份。从情感上考虑,河南省一直都是独一无二的高考大省,不仅因为好大学少,更是因为人数众多,后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家乡所在省大城市或生源地的数量也较多。
(三)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2019年6月,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河南省科技奖励制度,构建更加符合河南省实际的科技奖励体系,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和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更大动力。
(四)“老家河南”人脉优势
《老家河南》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CCTV一套和新闻频道同步上映后,已经成为了海外华人心中一个梦回牵绕的向往。河南是海外许多华人的祖根地,丰富的历史底蕴、恢宏的中原版图、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牵动着每一个海外游子归乡的心。不少侨胞都看到了河南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纷纷投入到中原经济的建设中来,这既是对河南综合实力的认可,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这种人脉优势能够很好地宣传河南,也能为河南带来大量优秀的人才。
二、劣势(W)
(一)市场需求对于人才流动的导向不明显
从人才的使用主体看,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市场作用不明显,政府机构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侧重点在“引”而不在“用”。人才本质上作为一种资源,其流动与“定价”应属于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目前看来,政府还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没有把人才放进市场,这样就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长期如此,人才就会丧失对市场的敏锐嗅觉,造成引进人才的浪费。
(二)引进人才的结构标准失衡
河南在农业、交通、電子技术、物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就决定了对这些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业的专业人才尚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但对于范围更广基数更大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所学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的对人才的要求,部分紧缺专业由于办学和就业的压力无法扩大招生规模,加之职业教育的弱化和忽视,使得应用型人才短缺,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欠缺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人才过剩与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引进人才结构失衡。
(三)片面追求引进数量,忽视内部培养
各地政府将大量的资金和优惠政策都放在了人才引进上,致使一些机构和部门在参与人才争夺战时,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将主要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引进规模上,忽略了开发和培育“内才”。相较于“外才”,单位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加熟悉情况,对单位的归属感也更强,具有
主动服务单位的意识。但是由于外引人才比例过高,且无法享受奖励机制,自培人才心理落差较大,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会导致自培人才外流。
(四)引才大于用才,长期规划不到位
利用待遇优势和利好政策能够直接吸引人才,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系统的晋升空间和发展态势良好的平台团队才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近几年,河南省内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抢人上做足功课,从海内外各个渠道挖来很多行业领先人才。但受自身条件和市场经济的约束,没能够在人才到位后第一时间“人尽其用”。引进的人才由于跨行业跨地域等因素,无法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专业长期搁置导致退化,最终再次流失。如果只强调“来”人,不强调“用”人,忽视人才的长期发展规划,那么带给地方经济的只有负担“引用结合”“引培结合”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优良环境,才是各地赢得这场“人才争夺大战”所要思考的关键。
三、机会(O)
(一)国家五大战略打造引才平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郑州的五大国家级战略助力河南,无论是传统优势产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还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中原经济区和河南自贸区、或是代表中原交通经济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还是区域合作的代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每一个都展现着河南开放合作的态度和砥砺前行的决心。
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资料,2018年,在全国293个城市中,郑州综合经济竞争力由2017年的第16名退至2018年的21名,可持续竞争力由24名升至21名,郑州入列2018年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43名,郑州在营商环境方面表现良好,位列榜单第20名。
(二)新一线城市发展潜力无穷
新兴城市的崛起给了老牌城市二次发展的动力,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在努力克服自己资源饱和、人口密集、产业重叠等问题,相继制定了优化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包括郑州在内的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可以有效转移一线城市人口矛盾,承担一定的生产、制造和服务职能,能够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相对于其他省域,河南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新兴产业飞速发展、人才引进政策门槛大为降低,甚至许多地市对毕业生实行零门槛落户,导致河南各地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全面超越一线城市。
(三)高铁效应聚力中原引才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中心位置,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是天然的综合交通枢纽。以郑州为中心,两小时高铁圈覆盖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以郑州为中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圆可覆盖我国
3.5亿人口;700公里为半径的圆可覆盖我国7.2亿人口。而这两个圆,都在两小时高铁交通圈内。河南米字型高铁网的建成,将各城市之间地理距离换算成高铁的运行时间。从业人员穿梭在各个城市之间,生活、工作的变动和迁徙已经变得简单而轻松。
四、威胁(T)
(一)行业之间非理性竞争
人才由于行业的差别和专业的不同,在争夺时往往会引起非理性竞争。由于缺少上层规划,使得区域利益直接引导各级政府实施人才争夺。目前河南的人力资源基本稳定,非理性竞争会带来人才的此消彼长,进而引发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向郑州高度聚集,而除郑州之外的各地市却因自身的经济不发达或者是地理环境较落后、交通不便利等因素无法吸引人才。长期的不平衡又会让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本土人才流失加剧,导致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之前、区域之间发展程度不一致,总体实力差距愈发增大。
(二)环境质量差城市限号
2018年,河南遭遇了持续大雾霾,全省的空气质量均值只有117,远远高出全国均值的87,高居全国倒数第一。2019年,安阳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排行榜第6名,省会郑州更是榜上有名,位列第27名。目前,河南省已有26座城市实施限行,各地为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不得不实行限行政策。空气质量差影响身体健康,限行政策使得出行不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三)高校人才争夺竞争力弱
高校历来是高级人才的需求大户,河南高校的数量与其他省份相比少,相应的其内部科研机构人才则更少,导致高校之间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水平要提高,要创建全国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哪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级人才的支持。而外省高校由于待遇和工作环境的差异,吸引河南高校人才,影响了河南高校的人才稳定性,致使人才流动的不合理。
五、河南省引进人才相关建议
区域发展实质最终落脚点是人才,人才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从长期看,河南需要通过建章立制,不断优化引人、用人、留人的政策环境,从短期看,河南需要参与到区域抢人大战中,广布招人帖,吸引能够为河南干事创业的人才来豫贡献自身价值。
(一)市场政府双重效应,实现人才长效发展
在人才使用和管理工作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起宏观导向作用。首先,在河南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的评价、流动和激励充分体现市场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其次,政府主要的精力应放在机制和政策上面,例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评估上不断优化机会和放宽政策,进行多部门跨区域的合作,最终实现人才长效发展。
(二)尊重人性发展规律,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各区域在进行人才争夺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人才提供发展和进步的平台和机会,而不是将人抢过来之后就置之不理了。想要留住人才,除了在引进期给予人才优惠的政策外,后续为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从各方面提高区域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真正为人才营造识才爱才的环境,为人才需求层次的逐级实现提供政策和环境,这才是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的良方。
(三)结构质量种类合理,科技人才作用突显
河南需要构建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人才团队,首先,在结构上,高级管理人员和基层技能人员都需要,也就是说,构建高、中、低级合理搭配的人才队伍;其次,在质量上,人才选择要根据各地市发展实际追求多元化,组建一支质量优良的人才梯队;最后,在种类上,若河南省经济总量增长率为10%,预计到2022年,河南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8万人,所以要完成培育中原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科技人才强省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人才强省战略是一项具有决胜意义的战略。
(四)引才培才双管齐下,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根据之前对区域地市争奪人才的研究,目前,只有少数区域的本土和外来人才同工同酬,大都人才使用方式仍停留在一事一议阶段。对人才的使用,除了激发人力资源发挥自身价值产生绩效外,最重要的是要以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根本落脚点,帮助人才进步,放宽培养政策,让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使得引才和培才双管齐下,人才在河南都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五)拥有使用兼顾并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在使用人才上,河南各地市一定要端正观念,不一定要拥有人才,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降低人才使用成本,比如柔性引进,就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鼓励河南高等学校和其他地域高水平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例如通过兼职、项目承担、技术入股、团队合作等方式,类似于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签订人才租赁协议,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选择长期派遣还是短期派遣,或是工作日派遣还是周末派遣,为人才营造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人事处)
篇三:河南自贸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区域治理EXPERIENCE河南省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相关问题研究郑州综合交通运输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秋香,段倩倩,赵志刚,易真真摘要:近年来,河南省多式联运发展迅速,建成投用了一批多式联运货运枢纽,但仍存在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数量较少、便捷高效枢纽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研究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提出了政策要求、交通条件、资源要素、产业布局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科学布局提供借鉴。关键词:河南省;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4-0029-0001枢纽基本完善,建成20个以上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基本形成连接国内沿海港口的陆港(港口)节点体系,建成顺畅衔接的绿色水运服务体系。所以,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研究应明确未来3-5年全省综合货运枢纽建设重点,以进一步健全联运枢纽体系,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多式联运试点建设任务。(二)交通条件综合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突出多式联运与无缝衔接。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应综合考虑多式联运货运输枢纽内部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强化货运枢纽与铁路专用线、输运集疏运和高等级公路的无缝衔接,充分考虑新建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的可能性,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完善港口后方集疏运功能,强化港口与铁路站、集装新中心站的衔接,推动铁路集疏港的建设,助推水运复兴。(三)资源要素河南省是典型的内陆省份,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发展相对来说有一定基础,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应以货运“无缝衔接”为核心目标,坚持完善存量增量为主,合理布局增量为辅,综合考虑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既有存量资源,合理预测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增量需求,规划布局各交通方式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多式联运货运枢纽,促进枢纽与运输通道、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形成货物多式联运高效运转网络。(四)产业布局河南省除了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外,还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凭借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河南省形成了大型的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大型煤炭、铝工业带、石化工业生产基地;制造、(下转第46页)引言: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是综合交通网络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提升供给能力质量效率、促进各方式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发展货物多式联运的重要载体,应在充分研判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科学提出河南省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布局的建议。由于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必须进行系统分析,合理布局。一、河南省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发展现状(一)联运通道河南省多式联运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截止到2019年底,空陆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通道日益完善。郑州机场开通货运航线46条,通航城市61个,其中国际地区46个,在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中已开通16个航点,基本形成横跨欧美亚澳四大洲、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河南省“陆上丝绸之路”也在不断加密,目前已开通洛阳、新乡至中亚等国际线路和郑州至俄罗斯莫斯科、比利时列日、塔什干等7条国际线路。中欧(郑州)班列已实现每周固定往返的常态化运营,形成了“七站点六口岸”网点布局,覆盖欧洲、中亚、东盟和亚太地区30多个国家130个城市。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内城市至沿海港口铁海联运班列开行线路共16条,主要为郑州、巩义、洛阳、新乡、濮阳、三门峡、济源七个发车站点至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日照港、宁波舟山、上海港等六个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发送量达到42121TEU,增幅达到129.9%。(二)联运枢纽截至2019年底,全省拥有郑州国际陆港、新乡现代公铁物流园、安阳万庄物流园等39个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其中公铁联运货运枢纽占比94.9%,公水联运型0个,铁水联运货运枢纽占比5.1%。从通道构成和多式联运枢纽发展情况来看,河南省多式联运通道的完善使得货物在通道线路上的在途时间大幅缩短,但就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来看,交通瓶颈制约仍然突出,枢纽功能尚未有效释放,综合货运枢纽仅有39个,联运枢纽总体规模不足,多式联运发展“跑在中间、窝在两端”的矛盾愈发突出。所以,综合来看,河南省交通枢纽总体发展水平待提升,与交通强国试点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二、河南省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影响因素分析(一)政策环境国家总体战略和区域调发展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对省战略空间拓展的支撑作用。河南省当下交通运输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运输结构日益优化,新时期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多式联运综合枢纽网络体系构建、成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需要切实把握最新的发展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河南省省情的实际情况,布局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河南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拓展郑州机场“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增加国际中转集拼航线和试点企业。所以,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研究应为多式联运枢纽布局明确发展路线,为全国多式联运提供更好的“河南方案”,展现出更好的河南特色和形象。2019年10月,河南省成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河南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3-5年的试点创建,基本建成网络覆盖广、衔接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综合运输通道以及郑州国际陆港、郑州航空港等国家物流作者简介:张秋香,生于1993年,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交通网络。2CENTRALISSUE区域治理度、脉与本土转型所代表的维度、脉动相互交织,扭和在一起,所产生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或“二维效应”。“二维效应”包含两类挑战,即世界性的人类困局和本土性的挑战。世界性的人类困局主要形式表现为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而中国的本土性挑战主要表现为五个层面:即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这些挑战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而非敌我矛盾。经济层面的矛盾是本土性挑战的重点,因其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所以具有涉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因征地拆迁等由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政治层面表现为治理主体未理顺、部分地区在落后治理理念下引发的干群矛盾或党群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时存在“失之过严”或“失之过宽”的问题;文化层面表现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部分人民群众的三观受到外界冲击发生了扭曲;社会层面表现为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龄化日趋严重等;生态层面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压力依然巨大,到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国际和本土“二维效应”的挑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使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过程法制化、治理机制规范化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呼唤。(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之治”的理论需要“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的治理理念,既不是对传统制度的沿袭,也不是对西方制度的简单翻版,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之治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也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国经验和做法。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治”形成了更加强烈地对比。一边是团一边是撕裂开来的社会;结一致的人民民主,中国之治使社会良性高效运转,西方之治使社会失序、效率低下。对比反思“中国之治”与“西方之治”有利于在战略博弈中提升民众的认同感。中国之治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成果,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对中国之治的理论完善,而中国之治又为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支撑,有利于更好地走向善治。虽然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有十三个显著优势,但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短板,因此,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对补齐国家治理短板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完善“中国之治”这一理论更具有重要意义。(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需要当今世界,制度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中国制度引起了西方社会的不安,中国在走向强国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中国的制度优势经历了各类风险挑战,成了西方制度的替代性选择,对当前主导整个世界的价值体系构成挑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所有制,对所有人类文明都进行借鉴吸收,纳入自身体系,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具有天然的超越性。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通过对治理理念的提升、治理体系的规范、治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治理的智能化、治理的实效化,归根结底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只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推动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主体,才能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的进一步科学化、减少非必要社会矛盾,才能推动治理的实效化。而治理理念、方式等的转变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扫清了障碍,提供了动力。因此,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需要。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2]俞可平.社会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1.[3]陶希东.共建共治共享论社会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3.[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5]殷昭举.社会治理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58.[6]英明,田鹏颖.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82-87.[7]殷昭举.社会治理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9.电子等工业基地;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等新兴轻工业基地。在产业聚集区的带动下,大大增加了河南省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应充分考虑河南省大宗货物运输主要涉及煤炭及制品、焦炭、钢铁、化工原料及制品、化肥及农药、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矿物性建筑材料等品类等运输需求及流向,合理预测多式联运货运枢纽需求,为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提供依据。三、河南省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建议按照“资源集约、功能聚焦”的总体思路,统筹国家、河南省层面政策环境,考虑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梳理河南省规划年铁路货(上接第29页)运站、机场、港口建成情况,结合河南省大宗货物流向,以存量资源为基础,优化存量,创新增量,按照货运“无缝化衔接”的要求,结合规划年立体交通线网规划,推进一批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综合服务型枢纽建设,强化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形成河南省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布局方案,推动功能完善、便捷高效一体畅联、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形成。四、结语多式联运货运枢纽是实现交通强国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运输结构、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应应坚持链式融合、集约发展的原则,努力建成无缝换装的综合货运枢纽,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核心作业区与联运换装功能区毗邻建设,助推河南省建成高便捷高效、一体畅联、协同运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参考文献[1]姚华.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成本控制与物流组织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2]程娟.跨境电商环境下多式联运物流业务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7):236.[3]赵蕾.集装箱多式联运在物流业的发展[J].经贸实践,2019(16):20-21.46
篇四:河南自贸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新形势下河南企业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河南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发展环境之中。当前,河南企业国际化具有地理区位突出、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以及后发优势较强等优势,新形势下河南企业推进国际化还面临国际变革、政策、区域发展战略叠加以及跨国经营实力增强等优势,但同时也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等一些劣势,以及高精尖端科技发展滞后、国内竞争存在压力加大和国际市场潜在危机增加等挑战。新形势下,河南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亟需厘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综合考虑制定合理国际化策略,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SWOT,新发展格局,河南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政策主线,加速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化的浪潮中不断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面临激烈国际竞争,走国际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年来,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在中国直接生产和营销,其中不乏资本雄厚的跨国公司。这给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处于转轨经济的河南企业,特别是机制、体制制约较多的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发展环境之中,河南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亟需厘清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突出
区位选择是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始,由于地处国家地理中心,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河南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冀城市群,南下成渝经济带,西入关中平原,东至长三角城市群的特殊地理优势。此外,河南省交通便利,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郑州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承担中转站。陇海、京广、京九铁路在郑州交汇,形成了“三纵四横”的现代铁路网。河南省发达的公路网,通过连霍、京珠、阿深、二广等高速公路,将河南与其他省市连接在一起。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用运输机场,通往国内56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航线网络。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地理区位特征为全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企业国际化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河南省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通过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将有利于增强我国辐射欧洲、联通世界的能力。
(二)
产业基础好
河南省地处中原,土地肥沃,矿藏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迅猛,工业化快速崛起,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是全国仅有的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每年调出约400亿斤的原粮及其加工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河南省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我省拥有全国性的重要工业基地,包括:洛阳石化、平顶山能源重化工基地、重型机械工业基地、郑州有色冶金工业基地、河南油田等,良好的工业基础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河南省便捷的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在承接国际国内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比较优势明显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参与到对外劳务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加之,生活成本低带来的生产成本低,也为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降低了国内市场的经营成本,从而令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海外市场。河南省也是我国农业大省、一产资源丰富,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此外,借助铁路客运与民航货运枢纽的便捷运输,更多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全球市场,河南省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在承接国际国内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中
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将借助河南省较低的劳动成本以及集约化生产流程,低成本、高质量走向世界。
(四)后发优势较强
河南省地处内陆,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全省的对外经贸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集团落户河南,标志着河南省已经具备了接纳产业战略性转移的能力。2020年,河南省新设立外资企业达到226家,实际吸收外资113.2亿美元,全省的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出口增长迅速。贸易顺差的加大、进出口总额与利用外资水平的稳步上升,也反映出河南省加快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选择走出国门
二、存在的劣势
(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与资源大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电力、水泥等行业。虽然近些年,河南能源、钢铁、纺织企业已在全球近50家企业设立分公司,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在国外设计建设了近20个火电、钢铁及建材项目,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压力,但是资源开发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依旧较大的挑战,过剩产能也依旧是制约河南省对外开放、提升效率的制约因素。
(二)企业管理能力不足
河南许多企业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由于成长历史的局限,企业存在着所有权、经营权预计决策权不清晰划分,大量企业的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基础与企业家个体决策层面,造成了人才、管理水平、技术研发难以具备前瞻性与科学性。加之,河南地区人民思想较为保守,在面对新机遇、新形势时,很难具备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眼光。此外,部分国际化发展取得一定成果的本地企业,依旧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明晰等一系列问题。河南企业家的管理理念也正处于探索提升阶段,企业的发展也经历着从有依靠经验,到依靠科学管理的转变,但仍与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现代管理制度方面的差距甚远,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层次的国际化精英型管理者。
(三)
创新研发能力较弱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即便是企业利用成本与价格优势,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出口。但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其难以进入高端市场。河南省有大批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便是许多已经在国际上创出品牌或顺利进入国外市场的大型企业,依旧存在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技术的进口依赖问题。另一方面,虽然近些年部分企业加大了研发与投入,但仍与全球先进技术存在一到两代的差距。在产品生产制造方面,我国制造业产品在质量上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进步缓慢,创新能力及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严重受阻。
(四)
信息资源掌握不足
河南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与经验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获取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化工作仍较为薄弱,相当多的企业仍依靠原始的方法获取海外市场信息与数据,由于市场触角有限,信息化投资力度不足等原因,大大降低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机会。加之,当部分企业以海外设厂、合资、独资的形式开展海外经营时,缺少对当地法律政策、行业要求以及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也将阻碍其国际化发展进程。此外,相比与经济发达地区,河南省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地了解,严重制约了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经营,更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际企业进行竞争。
三、新形势下河南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
(一)国际变革带来机遇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使得经济活动领域不再囿于一国或邻国的范围内。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日益扩大,世界市场正趋向一体化。全球投资和经营环境整体向良好态势发展,资源、资产和人员的流动相对更加自由。在疫情影响下的发达经济体,其实体产业的低价格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产业发
展方面,随着全球产业转型升级,一大批具有技术优势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同样具备了海外经营的重大机遇。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也使得河南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形成了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和实力。面对国际变革产生的可能性,河南企业国际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可能。
(二)良好的政策基础
从河南省域层面来看,鼓励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河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些年随着全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支持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政策,加大对外投资扶持力度,提高出口退税等均手段均给予企业优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原城市群发展、河南自贸区建设也为河南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创造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撑。河南企业需要高水平利用开发开放政策驱动技术变革,以改革红利促进产业升级,全面实现河南对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区域发展战略叠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原经济区构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建设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对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河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省份,是我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央确定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带动引领,河南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立,又为河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
跨国经营实力增强
河南在多年“引进来”政策的影响下,省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并逐渐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引进来”的内向型国际化到“走出去”的外向型国际化转变的重要时期,越来越多河南企业走出国门,使得全省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30年的对外开
放进程中,河南省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实力的稳步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率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具备了开展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与实力。
四、河南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一)高精尖端科技发展滞后
加快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企业走出国门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来自全球技术革新与产业数智化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企业在部分技术领域与国外企业存在10-30年的差距。然而,全球技术的顶峰依然在增高,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追赶超越。从河南省来看,企业的高精尖技术相对缺乏,对于部分核心技术只停留在“有”的层面,与国外企业的研发水平与技术实力相比,河南企业在产品质量、功能、服务及工艺制造等多方面仍与世界领先水平相距甚远。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更是面临较大挑战。虽然河南部分企业在进出口规模、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成绩突出,但是,面对全球科技、数字化浪潮,整体表现出“大而不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二)
国内竞争存在压力加大
由于河南省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特征,使得其在国内市场依据面临科技、资源与资本的竞争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对外贸易经营受阻的情况下,国外企业则会将更多精力投向中国市场,势必会加剧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进而挤压本土企业的生产空间,在无法保障本土市场良好发展势头的情况下,将难以具有更多资源与能力投向海外市场,继而影响企业国际化发展。而河南省作为全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势必会成为国外企业重点关注的焦点,新形势下河南企业国际化依据面临较大的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三)国际市场潜在危机增加
当前全球化处于近代以来极为特殊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国际环境动荡不断,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加速
推进,大国关系深入调整,都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外一些地区也相继提出了应对战略,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工业2050”,都将成无疑会成为未来国际制造领域强大对手,对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造成强大挑战。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贸易大幅萎缩,部分国家由于生产停滞,造成了全球部分零部件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带来供应端风险。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也造成了全球市场的部分产能过剩,受部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被不恰当估计,投资者信心不足、进出口贸易不稳的冲击,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难度也将增大。
(四)
跨国经营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采取跨国经营将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技术标准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多属于技术后发国,因此不具备制订行业技术标准的实力,也会在国际市场进入过程中受到标准的制约,造成无法涉足某领域、生产某种产品的可能。环境稳定方面,国外政局不稳定、社会治安问题甚嚣尘上,企业在外经营的安全问题、人员的生活问题也势必成为企业跨国经营的潜在风险。加之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中国企业在外投资会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采取非常手段、违背公平竞争准则的经营现象,也会成为河南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图1河南企业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坚.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措施体系之思考[J].国际贸易,2020,10:25-31.
[2]杨臻."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其法律风险防范研究——以河南企业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11):40-43.
[3]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地推进[J].国际经济合作,2020.10(6):71-77.
本文受到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CJJ143)的支持
推荐访问:河南自贸区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河南 本土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