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5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5篇)

时间:2023-08-07 17: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

  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

  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

  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

  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

  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

  教育部

  2014年3月30日

  【打

  印】

  【关

  闭】

篇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制度。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后,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念在逐步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和行为也在发生转变。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我们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以前的应试转化为素质教育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交流和探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现在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大多数的时间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灵活活拨,力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们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现在我们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和情感态度。同时,我们对学生的笔试检测也进行了改进,在测试题目的选择上注重现实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等。这种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的。

  第四、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为课改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五、教学充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知识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果一堂课仅仅是传授新知识而没有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则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页脚--

  -如何搞好小学校本教研工作

  校本教研工作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1)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在名师引领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也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学校应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页脚--

  -(2)做好“请进来”工作。

  专家、名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成功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离开了专家、名师的参与、指点,校本教研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性系列活动。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作用,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我们在外聘专家、名师、领导来校讲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4、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一个课例多次研讨”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个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主题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前围绕主题进行说课,课后说课后反思)

  (2)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同备一节课、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

  (3)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4)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三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每周一的"校内教研活动日"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页脚--

  -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3)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

  为配合教育局提出的打造名师和区素质大赛,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活动。

  (4)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将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学校除组织教师到校外观摩,听专家讲座外,还将继续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教师们可以通过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零距离接触,从而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丰富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更具实效。4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的博客,必须在“新思考”“播种者”上注册,把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小结,或是从各个渠道学习到的一些感受,发表在网上论坛中,每个学期跟帖不得少于四至五条。

  7、加强校本教训的管理。

  校本教研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本教研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条件;二是中坚执行层(主任、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①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培训;④负责培训效果测评;⑤档案建设;三是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活动。

  -页脚--

  -总之,校本教研就是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校本教研工作新局面。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昨天我很荣幸参加了明光市教研室举办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有幸听了叶主任的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天受学校领导委托,把自己所学的和大家作一个交流。说实在的,今天在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心里很紧张,有讲错的地方请叶主任和徐主任及各位同仁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等国家,我国是2002年教育部在昆山召开的“以校为本”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简单的说,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的特征就是“以学校为本”,是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我校开展的“一人两节课”活动,它就是校本研究,在教学中,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大家在一块探讨,它也是校本研究,其实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在进行校本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是直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然而,人们并不重视校本研究,它的意义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是低水平的,没有进步的,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没有理论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要想成为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靠的就是研究。如果能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使教研工作既能反映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符合学校实际,就能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就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以学校为本,可以改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服从的被动地位,为调动、保护教师的教学创新积极性开辟道路。教师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在教究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页脚--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不少学校纷纷加大了校本教研的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中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

  1、教师负担过重,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负担普遍很重,像我们的村校还是“包班制”(即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师年龄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老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应付各种评比、检查、考核,完成各种计划、记录等,每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去进行校本教研。

  2、教师的主动性不高,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教师的自主研究,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劳的,甚至校本教研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3、学校所受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浓,但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使学校常年处于备检和创优状态之中,牵涉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制约了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个高分,而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却很少研究;各类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如语数竞赛、作文竞赛、各类统考等,也把家长、教师引到了疲于应付的境地,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探索。

  4、专业引领不够,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前面说过,教学中我们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进行校本研究,可是,由于在校本教研中缺少专家、优秀教师的指导,缺少理论,所以我们的教研仍然是凭经验的低水平的重复,教师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教材教法介绍,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研究和解决。

  在校本教研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针对这些问题,下面谈谈如何开展校本研究。

  四、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

  “以校本为”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不可能有章可循,有样可依。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经历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思辨与碰撞,才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具体地说,开展校本研究,应从以下诸方面着手:

  (一)正确对待现状,实现思想观念转变

  -页脚--

  -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理论水平不高,教育思想观念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受传统“应式教育”的影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加上课堂上教师始终放不下架子,不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且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指导、缺乏探索进取,改革创新精神。另外,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片面理解,也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必须大张旗鼓地进行课程改革宣传,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大小会议、橱窗、广播、各种培训,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的宣传活动,使广大教师、家长对新教育理念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为课程改革铺好路子。

  (二)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实现教学行为转变

  当教师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开始跳出无反思的、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教学中自觉地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也许会想:我这样进行教学行吗?应该怎样做?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是科学的?有了这样的研究心态,有了这样的反思精神,教学中便会处处需研究,时时需研究,而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教师们便会有意无意地自觉进行切磋、探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要把这种教师自主性地发起的,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加以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优化教研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建立对话交流制度等,保证校本教研的时间,校本教研的对象,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能鼓励教师个人的研究,有效地保障教师群体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讨,也能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工展。

  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就是要帮助教师具备自主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使学校建立新秩序。使学校建立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正确转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三)营造校本教研氛围,唤醒专业成长意识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竞争意识较淡,疲于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认为只要对学生负责就心安理得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很淡薄,认为专业成长是年青人的事,是需要评职称教师的事。因此,学校领导要积极营造校本教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去,体会自我的价值。

  1、利用板报、橱窗等来宣传。

  学校可利用利用板报、橱窗等来宣传什么是校本教研?教师怎么做研究?通过宣传学习,使教师们消除了对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畏惧思想。充分认识到开展校本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让教师们有甜头可尝。

  2、每周一个话题思考讨论。

  -页脚--

  -校本教研是以一线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研究,而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比较淡,如何唤醒、激活教师的问题意识?开展每周一个话题是个不错的方式,首先学校领导要留心日常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出学校本周最需解决的问题。接着在下一周或提前一周把话题通知给全校教师,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思考,并尝试解决。最后,教师们要带着记录与反思参加话题交流。这样能有效的促进全体教师参与、能积极促进教师的问题意识。

  (四)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学会校本教研方式。

  教师对校本教研及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知之甚少。学校要因地制宜的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中学会校本教研方式,真正走进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课研讨。

  开课研讨就是教师为了探讨教学中某个问题,精心准备一节课,让同学科教师或其他教师来一起备课、听课、研讨。首先人人都要开课与别人一起研讨,教研活动主体要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其次要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开课,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为应付一节课而做秀、做假;再次要围绕教育教学中问题展开讨论与评议;最后要让参与教师都感受到自身专业成长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提高。

  2、反思交流。

  校本教研具备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农村学校专家型教师比较少,教学条件有限,个人反思尤为重要。个人反思要用一个制度来促进,首先学校必须制定每人每周至少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其次学校要对教学反思举行集中交流或影印互赠学习等形式来促进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反思;再次要引导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展开,使反思具有实效性。

  3、问题交流

  校本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因此,要培养教师有问题意识与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提出3个以上的问题;其次要从自已的问题中选取一个问题与其它教师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把获得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到教学中去验证。

  4、学习汇报

  要提升教师的校本教研的素养,就要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学校可以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为教师征订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或购买一些教师工具书。并组织教师学习。如每两个月至少读一本书。学校可以进一步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或提交学习汇报。

  -页脚--

  -5、集体备课

  学校在学期初或要开公开课时可以开展集体备课,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级的教师一起制定教学计划,探讨教学设计方案,研究新课程理念等等。这样易形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好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五、反思成败得失,提练校本教研成果

  “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校本教研中,要敢于面对失败,要正确对待成功,正确反思,提炼成果。要用辨正的观点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个性化观念讲述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扬长避短、总结经验,那么,校本教研必将会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最后我用叶主任在报告中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下面,笔者就发展性评价的形式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赏识激励性评价

  赏识激励评价会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采用及时赏识评语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性价值。如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上描述性、富有情感的书面语言,贴上红花,画一个五星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力,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小小的手势,一句简短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和欢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二、个性特长评价

  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人往往不可能是全能的。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拥有天赋,另一方面却表现平平。可以说,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精神组织教学,评价应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千方百计地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机会,大张旗鼓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页脚--

  -

  教学中,学生各有所长,有的学生喜欢载歌载舞,在艺术课中总能很快投入,用他们的激情和开朗大方的性格,带动了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表演、操作,参加集体活动,每次都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于是,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个性评价。

  三、主体多元化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和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专家、家长也是评价主体,学生本人也是评价主体,所有相关人员,都要通过评价对照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自己,提示、建议别人,从而实现评价角色的互换,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平等地位上。

  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都需要不同主体共同评价。这时,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要把机会给学生自己。只有这样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才能敢说会说,学生才能真真切切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形式多样化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形式和方法多样化,可采用各类考试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多元智能的基本思想,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全面地评价,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数学测试中分面试和笔试,语文测试中有口语交际、背诵、朗读、笔试等。艺术测试有手工、绘画、唱歌、表演、欣赏等五方面的能力。考核的等级有优、良、中、合格等,从而提供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评价改革,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深入探索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使评价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页脚--

篇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新时代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下,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核心已经从注重知识的灌输,逐渐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一、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强调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的素质,并不仅仅是机械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包括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素养、身体素质等方面。在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了个性和特长,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育中,我们应当以能力为导向,不再盲目强调知识的吸收和记忆。我们要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新的教育时代,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改善教育环境、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的需求。

  四、确立全民教育、公平教育观念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需要我们确立全民教育、公平教育的观念。这里的全民教育并不仅仅是指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更是指让教育真正成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公平教育则是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公平的教育,不论你来自哪里,不论你的家庭背景如何,都应有公平的机会去接受教育。

  五、开创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需要我们开创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开辟更多的教育渠道,把教育的资源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我们还可以在教育中注重文化多样性,引入更多新的教育元素,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在新时代下,教育理念和改革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而是要通过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时代下更加充实、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

  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我们的孩子,将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和改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

  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育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教育。

  为了实现新时代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推行以“高水平、全面、适度、适用”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改革,实现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融合。

  在教育资源方面,各级政府也采取措施,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例如,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同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打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提高教育覆盖率和教育质量。

  当然,教育改革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广大家长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平和富有的教育社区。

  总之,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和支持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致力于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篇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I、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

  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2、对智育工作的要求: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篇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扶绥县新宁一中

  王璇璇

  摘要: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平台。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结构的转变。处理好一个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三个转变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体现。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学习平台。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结构的转变。处理好一个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强调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堂好课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关注学生怎么样学,教师是怎么样为学生服务的。不再是看教师怎么样教,课堂活跃不活跃,以前听公开课时,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评论:其实,说白了,上公开课不就是看表演,有谁管你学生学得会不会。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表演亲切了,就会得高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定位于对学生“学”的行为的引导和启发上。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研究者”的角色也逐步确立,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已有教学观念的改造和检讨,它是一个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师2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应立足于新课程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积极的提问者、鼓励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活动,分析、研究、反思等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以赶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和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很少布置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的作业。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的严重后果。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在教学3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我们老师应该很好地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或者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思考,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较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以便作相应的调试,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愿学、会学、能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教学任务应与学生民主协商,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此外,方法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就使学生会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一定的示范或是引导作用,组织有效的评价,对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在评价的时候,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自圆其说,鼓励他们进行原创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4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肋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会因他们年龄相近,思维水平相差无异,更能让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弥补教师无法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扶绥县新宁一中

  王璇璇

  摘要: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平台。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结构的转变。处理好一个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三个转变

  师生关5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体现。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平台。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结构的转变。处理好一个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强调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堂好课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关注学生怎么样学,教师是怎么样为学生服务的。不再是看教师怎么样教,课堂活跃不活跃,以前听公开课时,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评论:其实,说白了,上公开课不就是看表演,有谁管你学生学得会不会。课6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堂气氛活跃了,教师表演亲切了,就会得高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定位于对学生“学”的行为的引导和启发上。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研究者”的角色也逐步确立,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已有教学观念的改造和检讨,它是一个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积极的提问者、鼓励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活动,分析、研究、反思等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以赶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和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很少布置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实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践性的作业。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的严重后果。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很好地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或者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思考,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较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以便作相应的调试,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愿学、会学、能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教学任务应与学生民主协商,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此外,方法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就使学生会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一定的示范或是引导作用,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组织有效的评价,对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在评价的时候,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自圆其说,鼓励他们进行原创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肋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会因他们年龄相近,思维水平相差无异,更能让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弥补教师无法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扶绥县新宁一中

  王璇璇

  摘要: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平台。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教师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结构的转变。处理好一个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三个转变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体现。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平台。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学结构的转变。处理好一个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强调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堂好课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关注学生怎么样学,教师是怎么样为学生服务的。不再是看教师怎么样教,课堂活跃不活跃,以前听公开课时,听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评论:其实,说白了,上公开课不就是看表演,有谁管你学生学得会不会。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表演亲切了,就会得高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教”定位于对学生“学”的行为的引导和启发上。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研究者”的角色也逐步确立,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已有教学观念的改造和检讨,它是一个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积极的提问者、鼓励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活动,分析、研究、反思等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以赶上11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和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很少布置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的作业。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高分低能的严重后果。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很好地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或者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思考,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而且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较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以便作相应的调试,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学习和12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发展的主体,那就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愿学、会学、能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教学任务应与学生民主协商,应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此外,方法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就使学生会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一定的示范或是引导作用,组织有效的评价,对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在评价的时候,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自圆其说,鼓励他们进行原创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肋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会因他们年龄相近,思维水平相差无异,更能让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弥补教师无法面对众多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13

推荐访问: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念 深化改革 教学理念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