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10篇)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10篇)

时间:2023-08-07 15:2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重点与难点: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觉及其分析方法

  第一节

  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一、政治学视角

  1.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一般把它描绘成探讨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问题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普遍和重要的政治现象一直是政治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戴维·伊斯顿认为“为了便于实际研究,有必要把政治学描绘成人们探讨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问题”。这个观点得到西方社会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引述。罗斯金等人认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特别集中于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领导者为何及如何做决定?(2)为什么公民遵守绝大部分的决定,而有时却不遵守其他部分?”。内格尔宣称,“我们可以揭示所有政治学领域都与公共政策问题相关联。”

  2.西方的政治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传统政治学时期、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

  传统政治学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研究方法有历史的、法律的和制度的,研究重点是政府和主权,强调研究政府的制度结构和政府治理的方法与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宪政制度、政府机构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政府间的相互关系等主题。一些人强调自由的价值,而被称为自由主义者;一些人强调秩序的价值,而被称为保守主义者;一些人强调国家的权威,而被称为国家主义者;一些人强调国家的罪恶,而被称为无政府主义者;一些人强调未来"乌托邦"理想社会的价值,而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布莱斯的《现代民主政治》、帕雷托的《精神与社会》、莫斯卡的《统治阶级》、米歇尔斯的《政治党派》、拉斯基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在当时都曾风靡一时,而且至今仍深有影响。传统政治学中的公共政策概念大多来自政治经济学和公法学,其研究方法强调公共政策过程的规范性研究,很少论及公共政策的内容以及各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行为主义政治学克服了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借用了各种适量的定量方法,特别是调查方法,通过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描述性研究(特别是对个体决策的描述)来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尽管描述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却不直接处理各种过程及行为与公共政策之间的联系。坚信政治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最终可以对政治现象加以科学解释和预测,反对抽象的规范性理论,抛弃传统政治学浓厚的道德和哲学色彩,反对为各种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应用性研究,主张价值中立,倾向于纯学术性研究。《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哈罗德

  ·

  拉斯维尔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936)。本书是行为主义学派早期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西蒙的《公共行政》(1950)。亨廷顿的《变化中社会的政治秩序》、奥克肖特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等著作就是试图用自然科学方法和实证方法分析政治发展和政治过程的代表性著作。

  但是,政治哲学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对意识形态从而对政治哲学的需要是任何政治社会所必需的,否定或取消政治哲学其实是不可能的。即使在行为主义风行的时期,西方政治学中影响最大的名著也多半是政治哲学方面的著作,如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达尔的《民主理论前言》、阿伦特的《人类状态》、哈耶克的《自由宪章》、柏林的《自由四论》等等。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就是为了消除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不合理因素而建立起来的。70年代后西方政治学界出现了一场旨在复兴传统政治哲学的所谓"后行为主义运动"。许多西方政治学家认识到,政治学研究要真正做到"价值中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对事实的观察、对经验的分析、对数据材料的整理加工都难免受到研究者价值观的影响。退一步说,纵使有一种"价值中立"的政治学研究,这种研究肯定对社会的意义也不会太大。基于这种认识,70年代后,政治哲学又开始在西方政治学中得以复兴,从而形成了传统政治学与现代政治学并存的局面。在当今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政治学流派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社群主义等,罗尔斯的《正义论》、麦金太尔的《美德之后》、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萨托利的《民主新论》、布坎南的《自由、市场与国家》等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上述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它保留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特意强调的定量和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同时又力求将公共政策过程和行为的描述性研究与公共政策的内容结合起来,并将微观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中的数学推论模型等规范性研究引进公共政策分析。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突出政治系统的重要性,并重视对伦理因素和价值因素的考量。在政策研究方面,它侧重于以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为目的的研究,即强调公共政策制定与过程的分析。研究的主题包括:描述公共政策的内容、评估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各种制度安排与政治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调查公共政策对政治系统产生的作用、依据预期和非预期的后果评估公共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3.由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因此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的路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概括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八种概念性模型或理论,分别是:制度模型,也叫机构模型;过程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理性模型;渐进模型;对策模型,即博弈模型;系统模型。

  二、管理学视角

  1.管理是指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服从一定的指挥和原则,从而使个人和各个方面的活动协调一致,以便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

  2.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运筹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为基础,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其理论核心是改进管理决策。管理科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贡献最大的是决策科学。

  3.由于公共政策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抽象的行为原则与规范,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变为现实。

  三、经济学视角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一门学科。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它要解决任何一个社会和个人都面临的选择和资源配置问题。

  2.经济学通常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前者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及其变化;后者则以单个经济单位的局部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个体分析方法研究个别企业、个别消费者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其中最稀缺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微观经济学是公共政策学规范性研究中最成功的一部分,同时对货币、财政、物价等进行的宏观经济分析也是人们对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了大量规范性的研究。这些方法有的来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有的来自西方现代经济学,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理论。

  3.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1)经济力量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命题组成。(2)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不预言A的出现;(3)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4)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仅可能清楚;(5)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选择中的替代机会,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6)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做社会分析;(7)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的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用的。

  四、社会学视角

  1.社会学简单说来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构成社会结构的单位和适应社会结构的人类行为的变化。社会结构是指任何一种有选择的、周期的、有规律的和通过各种社会控制来调节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模式。

  2.社会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种族关系、家庭问题、犯罪学和社会变革所进行的研究。

  3.社会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微观的实证研究方法。五、伦理学视角

  1.伦理学也称“道德哲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社会道德现象,揭示道德的本质、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理论学科。它以道德问题和道德判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

  2.伦理学可分为规范伦理学和非规范伦理学两大类:规范伦理学包括一般的规范伦理学原理和应用伦理学;非规范伦理学包括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

  3.伦理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二是政策研究本身的伦理规范,或者说是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这包括政策决策者的行为标准、政策研究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政策执行者的道德规范等。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和矛盾分析方法

  一、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研究尤其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性方法,有人认为政策研究就是政策科学和系统分析两者交叉的产物。

  1.系统分析可以看作包括了运筹学,再加上经济上的考虑和目标的调查以及与此有关的方法。

  2.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分析可以认为是基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程度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3.从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步骤来看,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阐释目标、寻找方案、预测效果、构造模型、评估方案。

  4.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5.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有:

  (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

  (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

  (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

  (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

  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二、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一、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

  1.唯物史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历史性。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的统一。认识事物和研究问题必须遵循科学的历史主义方法。这就要求:

  (1)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2)在评价事物时,要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

  (3)在改造事物时,要坚持继承和变革的辩证统一。

  2.研究公共政策同样必须坚持历史的观点。

  因为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矛盾群体,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

  同时,每一项政策也都是一个过程,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因此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不能仅限于对当前情况的分析,否则就难以把握政策变化的原因,更谈不上对政策的改进。

  3.历史分析法的优点主要有:可以研究不能直接调查的对象;资料数量往往比一次性调查丰富,可以采取大样本来提高可信度;资料来源于历史事实,受干扰小,具有客观性;有些文献中的基础数据和资料是经过整理归纳的现成资料;较之其他社会调查方法的花费要少。

  4.它的缺点主要有:虽然资料来源比较广泛,但缺乏足够的深入性、全面性和系统性;限于书面语言,难以见到具体环境下的行为和思想;定量化困难等。

  二、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

  1.比较和鉴别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基本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和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2.政治学中的比较研究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政体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比较方法中所包括的基本逻辑是:确定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对象或建构一个问题,然后对相关经验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再引入一种关键评判性度量标准并据此对分类结果展开剖析和分析,进而得出解释性的概括。

  3.比较政治学的成功启发了公共政策的研究,比较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公共政策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跨国的比较研究。

  进行公共政策的系统比较有三个基本的原因:(1)为制定更好的政策提供指导;

  (2)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政府机构和政治过程是怎样运作的;

  (3)因为当今世界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很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相互合作,一个国家的政策常常会对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4.比较的步骤一般分为:

  (1)确定比较研究的范围,即确定要比较的公共政策领域和作为比较对象的国家;

  (2)进行个案研究,具体描述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政策的内容及其相关因素;

  (3)类型分析,即按照同一逻辑特征,把一定的政策现象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找出若干种事物的共同特征,以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基本区别;

  (4)设定比较对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考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各别特征,发现共同本质和各别事物的特殊属性。

  三、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

  1.个案分析也叫个案研究或案例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2.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还可以是某个现象或问题。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3.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

  (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个案研究(如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

  (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

  (5)起草研究报告。

  4.个案研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5.个案研究的优点主要有:个案研究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个案研究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发展相结合的动态研究,能更好地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个案研究的方法灵活多样。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

  一、利益分析方法

  1.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

  2.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例如按照不同的构成内容把利益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按照不同的领域把利益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等。

  3.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去分析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并且认为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政治关系。4.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政策的利益实现和利益分配问题。

  毛泽东: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邓小平:不讲物质利益是唯心论,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准;

  江泽民: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5.研究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就要弄清中国目前利益关系的具体状况,也就是说,要明确当前中国存在哪些利益关系(包括利益差别和利益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利益关系表现出哪些新特点,其中有哪些关系是不合理的、需要调整的,不合理之处及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调控,等等。

  二、经济分析方法

  1.从经济方面分析政治和政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方法之一。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历史辩证法的思想,它把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政治和政策现象。

  2.当代西方政治学和公共政策研究同样重视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只是他们更多的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来分析政治和政策现象。

  3.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公共政策获得最大成功的是公共选择理论。

  詹姆斯·布坎南、肯尼思·阿罗和保罗·萨缪尔森,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政治领域,力求解释民主社会中政治和社会选择的过程。

  三、社会形态分析

  1.社会形态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社会形态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的总称,是这个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它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它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5.西方学者同样重视社会形态的研究,只是他们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提出的社会发展三阶段论,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6.后工业社会是贝尔用来指称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社会,是当代西方各国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据和总体背景。

  四、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

  (一)阶级分析

  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有阶级就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围绕着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同时也必然要扩展到同经济领域紧密相联的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

  3.阶级分析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社会现象的方法。

  4.要想正确认识社会,指导社会实践,就必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还要分析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5.西方政治学中“统治精英理论”等,更多的是从政治而不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二)阶层分析

  1.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

  ,因为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还拿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社会状况。这里有必要引入阶层的概念。

  2.传统上通常把阶层看作在同一阶级中,由于所处阶级地位不同而分成的若干层次。其实阶级和阶层反映的都是社会不平等现象。

  3.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根本的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利益关系。对这种利益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考察种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的分配方式的差异。

  阶层所反映的就是社会中这种资源分配与占有的关系,这种分配与占有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互动过程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形成,因而也是社会结构中占主导性的社会关系。

  4.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有功能论和冲突论两种。

  (1)功能论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为了实现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如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需要居于各种社会位置的人们的共同努力。

  但是,各种社会位置对实现社会基本价值目标的重要性程度不一样,而重要的社会位置需要高素质并经过高度训练的人去占据,以确保社会功能的高效率发挥和社会目标的高效率达到。因此,各种社会报酬应该按照各种社会位置对整体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来分配。由于贡献的大小不一,社会分配也就自然是不平等的。按照这种理论,社会不平等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然的。

  (2)冲突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把社会分配不平等的根源归结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控制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和公共机构的权力的不同。

  5.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并正在向与现代化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把现阶段的中国划分为十大阶层。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说明当今的社会已进入现代社会的雏形阶段。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橄榄型,国内现在还是一个洋葱型,该大的还没有大起来,该小的还没有变小,该富的还没有富起来。

  第五节

  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

  一、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

  1.制度的内涵比较宽泛。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则,一般包括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部分。

  (1)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2)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包括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经济规则等。

  狭义的制度指的就是正式约束及其结构化的形式,特别是组织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

  2.制度规定了政治体系是如何运转的,因此它占据了政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从古至今,政治学者一贯重视对制度的研究和分析。

  (1)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当时的各种城邦政体进行了比较研究。

  (2)在近代,制度分析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欧美政治学家出于对政治学研究现状的不满而开始寻求创新。行为主义在20世纪中叶开始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流方法论。

  (4)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自身的缺陷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冲击,政治学家开始重新关注制度问题,把制度纳入了当代主流政治学理论的视野。新制度主义的“新”体现在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的动态、过程、定量化的研究方法。这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二、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

  新制度主义是在传统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借鉴了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其内部形成了多种分支。我们着重介绍“历史制度主义”(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理性选择制度主义”(rationalchoiceinstitutionalism)和“社会学制度主义”(sociologicalinstitutionalism)这三大流派。

  (一)历史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是在对政治学中团体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

  冠之以“历史”,是因为这一学派认为历史是克服人类理性(工具理性)局限性的一个主要途径;之所以又是“制度主义”,因为他们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

  2.历史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是扎根于政治组织结构或政治经济关系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惯例、规范等,它们包括宪法规则、官僚体制运作的程序等。他们接受团体理论的观点,认为由于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权力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一旦固定下来,通过政治过程被纳入规范体系,就形成制度,又成为调停群体日常交往的准则。3.历史制度主义者通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来解释政治现象。他们是社会因果论的积极倡导者,但他们反对传统认为相同的作用力必然会在任何地方产生完全相同结果的观点,认为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还受到源自过去的特定情势的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制度正是该特定情势中最重要的因素。

  4.保罗·皮尔逊(PaulPierson)在《回报递增、路径依赖和政治学研究》一文中,在开放系统的运动中,在系统的分叉点或临界点上的微小的涨落都可能对系统造成巨大变化的理论,并吸收了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易于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路径依赖观。

  5.广义的路径依赖指的是前一阶段上的事件可能会对后一阶段的事件产生某种影响和制约作用;狭义的路径依赖则诉诸“回报递增”,认为某种制度模式一旦上了轨道之后,沿着同一道路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会增大,这是因为该制度模式提供了比其它制度更大的收益。

  6.路径依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

  (1)时间序列的重要性

  (2)政治制度的惯性

  (3)政治过程的偶然性

  (4)政治制度的继承性

  7.制度变迁在正常时期遵循路径依赖的规律,而制度的创始和变革则有赖于制度断裂的“临界点”。新制度是临界点上各种政治力量冲突的结果。

  8.但历史制度主义认为正常时期的制度变迁也还存在着意外后果,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可能促使制度的功能发生扭曲或改变。

  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经济系统和政治背景的变化有可能会使原来不那么重要的制度变得重要起来,原来不怎么发生作用的制度会突然对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二是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的变化也有可能会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产生出一些新的行动者,他们有可能会利用原本服务于旧有行动者的制度来为自己服务;三是环境的变化还有可能使旧制度下的旧行动者利用既存的制度来追求新的目标;四是新观念的输入有可能会使既定制度下的行动者重新审视原有的制度,从而促成主动的制度变革;五是制度自身的意义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出现内在冲突,而这些斗争和冲突又可能溢出制度之外,并引发新的变革。

  (二)理性选择的新制度主义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起源于对美国国会制度的研究。它主要吸收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经济人”的假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其主要分析工具有产权、寻租和交易成本等理论。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把制度界定为“工作规则的组合,它通常用来决定谁有资格在某个领域制定决策,应该允许或限制何种行动;同时,他们把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困境”,即当每个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个人偏好的最大化时,却可能产生对集体而言为次优的结果。

  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制度被看成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4.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在决定政治结果时,制度影响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的方式。

  (1)首先,政治行为者的行为不是由非个人的历史力量驱动的,而是经过个人的战略计算后采取的。

  (2)其次,这种战略计算深受行为者对他人可能实施某些行为的预期的影响。由于制度是一个社会中指导人们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特别是政府的各项法规政策更是以一定的强制力和惩戒机制来保证制度得以遵守,使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5.制度对政治生活中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的构造表现为:通过影响政治行为者选择活动的范围和序列,通过提供有关减少他人相应行为不确定性的信息和实施机制,制度可以引导政治行为者进入特定的计算过程,并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从而有可能改善社会政治结果。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

  1.社会学制度主义源于对传统组织理论的反思。

  (1)传统的韦伯式官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效率是组织建立的一个主要原则。

  (2)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这种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说法,它仅仅从资源分配和效率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存在,没有看到符号、仪式象征等文化活动对于组织存续的重大意义。

  (3)有鉴于此,社会学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界定要更为宽泛,它不仅指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程序,同时也包括了象征体系、认知形式和为人类行为提供“意义框架”的道德模型等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成分。

  2.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社会人”假设之上的。它反对理性选择学派将个人的行为归结为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理性计算,认为个人的政治行动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到制度的规定和制约。

  3.在制度和个体行为的关系上,社会学制度主义超越了传统的“规范解释”——制度通过要求个人将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对个体行为产生作用,提出了新的“认知解释”——制度通过提供作为人类行为依据的认知性文字、行为类别与活动模型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

  1.制度(institution,有时专指机构)是公共政策过程得以实现的场所,它包括政治组织、法律和规则等。这些制度构成每个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并且制约着决策者的行为。它们划分各级组织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授予个人和团体以权利。

  2.传统制度主义把公共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制度的产出。政策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并加以实施的,一项政策方案如果不被政府机构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

  3.传统制度主义往往偏重描述,并纠缠于行政的细节和正式的程序,而忽视了个人和团体会利用制度来谋求私利,也忽略了社会背景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形成和调整所发挥的作用;再者它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政策过程的,而且制度在其中并非是独立变量,制度的规则和运作实际上有赖于像官僚和政客这样的个人所作出的政治选择。

  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

  (1)新制度主义是传统制度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它弥补了行为主义的不足,把制度因素重新置于政策研究的中心位置。公共政策的形成不再被简单看成是无数选民偏好的聚集,而是通过一定规则制定出来的。

  (2)历史制度主义者承认影响政策因素的多元化,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他们整合了社会的和国家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他们认为制度会影响团体的权力、使观念对政策产生循环影响,并且影响到公共决策中的合作。

  (3)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继承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合理内核,着重加入了制度因素。通过对公用资源(common-poolresource,或译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他们为集体行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者认为博弈中的回报是由外部的协商条件所决定的。

  第六节

  公共政策的价值、超理性与宏观分析方法

  一、价值分析

  1.价值最初的含义是表示某物具有的交换价值,19世纪以后价值的含义开始被延伸到社会科学的更广泛的领域。马克思主义把价值看作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关系。价值作为人类需求和利益的现实性因素,在个人行为和社会运动的系统中,成为人们选择具体行为、形成动机和目的的基础,是指导社会利益分配的核心原则。

  2.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人们确定自身发展总体方向的根据,是一个系统的倾向和原则,也是个人或系统生活或存在的目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社会集团和阶级,以及每个个人,都会持有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价值观。

  3.公共政策价值观指的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涉及决策过程的人共有的偏好、个人愿望和目标。价值观可能包括一个人的政治信条、个人偏好、组织目标以及政策取向。

  4.公共政策价值观主要包括:政策理论、政策理想、意识形态、政策认知、政策感情、政策态度和评价标准。公共政策价值观构成了公共决策的一个基础。它影响、制约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目标团体)的活动,渗透到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

  5.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就是考察公共政策过程中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价值分析力求回答的问题是:喜欢什么?因为什么?为了什么目的?多大风险?应当优先考虑什么?等等。

  6.价值分析在公共政策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价值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心理等诸因素所决定的既成力量,它是政策分析的指导准则,而不是政策过程的结果。因此,公共政策分析人员通过价值分析可以确定一些基本的衡量和评价政策方案价值准则。

  (2)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社会需求与行为方向,因此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可以了解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趋向,从而有助于我们把握某种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并在公共政策的分析与决策中确立新的价值准则。

  (3)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不因为公共政策系统中个别的决策行为而改变,但随着整个社会政策系统的展开,人们的价值观念将随之而发生新的转变。建立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分析系统会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还能指导人们对政策作出新的选择。

  7.价值分析的方法,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作为价值观念外在表象的行为方式和需求结构进行研究,调查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共政策所持的态度与可能的行动。

  (2)对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如人生态度、道德风尚、审美标准、生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识别社会公众、公务人员和社会团体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的含义、范围和变化趋势。

  (3)对规范性的价值体系即价值规范,如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规范、精神文明规范,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的规范(包括成文或不成文的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寻求价值规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4)价值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运用决策分析对不同价值准则的敏感度进行分析;此外,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中的预算分析、劳动报酬关系以及资源分配优先顺序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价值观念及其变化。

  二、超理性分析

  1.公共政策的分析和制定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现代公共政策理论主张,公共政策的分析过程应当是理性的过程,明晰的过程。但在实际上,这一过程经常是超理性或模糊的。

  2.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在公共政策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有些问题是纯理性的方法无法解决的,也就是说理性方法本身的功能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一向被传统观点认为属于超理性的方法,本身含有重要的、合理的成分。

  3.在理论上,对超理性因素的考虑主要来自哲学上关于不可直观范畴的命题和生物学上关于直觉的研究和发现。

  4.直觉与经验直接相关,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人类能力。经验具有个体的特征,个体的经验经过集合与升华就成为了某种知识。与经验的个体特征相一致,直觉能力也具有个体的特征。

  5.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最为有效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还是要把理性分析的科学与超理性分析的艺术结合起来。理性的系统分析能够提供工具,但它不能提供智慧”。

  三、德洛尔的宏观公共政策分析

  1.叶海卡·德洛尔在他从事理论研究和担任政策顾问的实践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普通的公共政策分析在微观问题上的有效和在宏观问题上无效的矛盾。另一个是现有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知识与“行动中的见解”之间存在的差异矛盾。

  同时,德洛尔在对24个政府首脑机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受过专门培训的政策分析人员在高层领导人那里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公共政策分析在技术水平上的不足,使其在高层领导人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上无能为力。

  2.为此,叶海卡·德洛尔强调有必要在政策分析领域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革新,发展能够应付高层大政方针的宏观公共政策分析。他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22条原则:

  (1)以判断和行为的哲学而不是科学的哲学作为基础。

  (2)以超理性为依据。

  (3)以宏观公共政策为焦点。

  (4)对公共政策模式的考虑。

  (5)从国家兴衰、革命和政权的命运、发展规划以及类似的“宏观事业”的成败这一高度来思考问题。

  (6)未来因素的设计。

  (7)在历史中思考。

  (8)对形势进行广泛、远期和动态的预测,尤其要注意衰落曲线、转瞬即逝的机会和意外事变。

  (9)以协调的观点为指导集中注意关键性抉择。

  (10)避免不利结局,争取良好绩效。

  (11)清除弊病。

  (12)在与动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意义上进行分析。

  (13)深层复杂性的处理。

  (14)公共政策赌博。

  (15)价值分析和目标探索。

  (16)了解新情况,修改旧决定。

  (17)创新和创造性。

  (18)政治上的周密性和相对独立性。

  (19)与危机决策的相关性。

  (20)同公共政策探索的广泛社会过程保持富有成果的联系。

  (21)有关元政策的制定。

  (22)注重沟通。

  四、总结——对视角和途径的选择依据

  1.当然,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不只以上这些。在实践当中,学者们总是明智地以多种方式对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使用。

  2.希望每位学习者都能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达到炉火纯青、应用娴熟的地步。

  3.不论你最后选择了哪种方法,要想成为一位出色的政策分析家还需要经过磨炼。公共政策学大师德洛尔为有此抱负的人提出了九项任务

  :

  德洛尔为有想成为一位出色的政策分析家抱负的人提出了九项任务

  :

  (1)你应当具备历史和比较的视角。

  (2)你应当知道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况。

  (3)你应当深入研究自己的社会。

  (4)你应当从大政方针着手再继续研究各种不同的政策问题。

  (5)你应当把目光转向元政策制定。

  (6)你应当树立一个合适的知识和行动的哲学。

  (7)你应当通过变换不同的工作、在另一个文化里呆一段时间、学几种主要的语言等方式来拓宽你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

  (8)你应当使你的学科基础多元化。

  (9)你应当注意职业伦理。

篇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v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三、政策执行力

  v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一)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背景

  v1、政策科学早期的认识

  v虽然拉斯韦尔等早期政策科学家把政策执行看成了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科学学者的足够重视,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例如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就认为政策科学就是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其目标是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政策过程被分成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估等环节)三个阶段。

  v2、政策执行不受重视的原因

  v天真地假设政策执行过程是简单的且人所共知的;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政策执行过程负责;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v

  v(二)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契机

  v1、美国奥克兰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v1973年美国学者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的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的跟踪研究而写成报告《执行:华盛顿的宏大计划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这本书成为70年代“执行运动”兴起的标志。

  v2、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

  v从理论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政策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践上看,60年代约斡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客观上提出了为什么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从政策执行上寻找原因。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v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v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着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或职员。

  v2、自下而上的途径

  v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客观存在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v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v这种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前两种途径的综合的意味。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这一途径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v4、工具选择途径

  v政策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工具箱选择特定工具。

  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一)什么是政策执行

  v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v

  v(二)政策执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v1、政策宣传: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有效手段。

  v2、政策分解:是编制政策执行活动的“路线图”。

  v3、物质准备:是财力和物力的准备。

  v4、组织准备:包括建立机构、配备人才、制定管理法规制度等。

  v5、政策实验:发现偏差、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政策、取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v6、全面实施:严格遵循政策的执行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

  v7、协调与监控:贯穿于政策执行的全过程。

  v

  v(三)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v1、行政手段

  v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它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对象有限性、时效性的特点。

  v2、法律手段

  v法律手段是指通过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v3、经济手段

  v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它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的特点。

  v4、思想诱导的手段

  v思想诱导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运用百强制性的手段,诱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支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三、政策执行力

  v(一)政策执行力是多维向量

  一般来说,政策执行力是指各级政府执行国家(其代表是中央政府)意志(包括战略、规划和政策)行动力的合力。

  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制度、执行资源和执行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方向性的政策执行力。显然提高政策执行力不仅仅是提高政府执行能力(本领),而是包括提高执行效率和控制执行方向两个方面

  v一是执行主体。从纵向来看,我国政府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组成的复合体。从横向来看,我国政府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所组成的不同职能的复合体。

  v二是执行客体。政府执行力的客体是指政策的目标群体和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的目标群体,决不是被动地接受政府执行主体施加的作用,而必然会通过种种方式表现出对政策的不同态度。政策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在客观上制约着政策执行的进程。

  v三是执行制度。制度(这里是指人类设计的正式制度)是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从政府执行的角度来看,制度就是政府执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规则,包括政府执行的体制和机制。

  v四是政府执行资源。资源是政府执行的必要条件。政府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它必然与外界发生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只有不断向政府执行系统注入信息和能量,才能维持它的高效运转。向政府执行系统注入的信息和能量就是政府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它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权威、政治支持等等。

  v五是政府执行环境。环境是影响事物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系统,从政府执行的角度来理解,环境就是指政府赖以生存的行政生态系统。我国行政生态系统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从广义来看,它包括与政府执行相关的正式制度在内的一切因素,从狭义来看,它主要是指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和政治潜规则等与政府执行相关的非正式制度因素。

  v

  v(二)政策执行力的多重含义

  1.政策执行力是政治执行力。它强调的是政府对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负责任。

  2.政策执行力是法律执行力。它强调的是政府对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所负责任。

  3.政策执行力是行政执行力。它强调的是行政机关内部下级对上级所负责任。

  4.政策执行力是政府公务员个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它强调的是公务员个人对组织的责任

  v

  v(三)新的时期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

  v

  v1、政策执行中的机会主义

  v2、政策执行中的本位主义

  v3、政策执行中的分散主义

  v4、政策执行中的官僚主义

  v5、政策执行中的腐败现象

  v6、政策执行中的自利倾向

  v7、政策执行中的权大于法现象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v(一)实行对政府的政治问责制

  v政府要对执政党和人民代表大会负政治责任。党对政府工作实行全面的政治领导,必然要求政府对党负政治责任。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包括负政治责任),也是宪法的明确规定。因此,实行对政府的政治问责制,问责的主体就是党和人大。根据我国政治制度的安排,政府应该通过政府内设的党组对产生它的上级党委负政治责任,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政治责任。健全政治问责制的重点是完善政府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制度和机制。

  v

  v(二)实行对政府的法律问责制

  v对政府进行法律问责制的主体是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人大作为国家立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具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神圣权力和责任。立法机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重点,就是纠正行政机关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抽象行为,司法机关重点是追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行为。从我国宪政原则和权力制衡原理进行分析,确立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负法律责任都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v

  v(三)实行政府内部的行政问责制

  v行政问责制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机构对个人实行问责的制度。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方面:一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或者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问责。重点应是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对执行公共政策不力的行政机构追究责任。二是机构对官员个人问责,重点是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行政机构对官员因渎职等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不作为所造成的不良行政后果追究责任。

  v

  v(四)实行对政府公务员的道德问责制

  v政治忠诚是对我国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政府公务员应该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应该具备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理想。政府公务员应该忠诚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树立宪法和法律高于一切的信念,自觉地依法行政,在履行公务的活动中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政府公务员还应该严格遵守职业和社会道德,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可以考虑在人大建立公务员道德委员会,检查政府机关实施道德规范的情况,对政府公务员(重点是由人大任免的官员)道德水平作出评估,以此作为对政府是否信任和任免政府官员的重要依据。

篇三: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篇四: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篇五: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第二讲:公共政策研究的视角和途径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公共政策可以在不同的学科框架、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公共政策可以通过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途径和观察视角进行研究。

  一、政治学视角和研究途径

  政治学是研究个人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利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在西方,政治被认为是观点或利益不一致的人们“做出公共决策的过程,这些决策一般被认为对这个群体具有约束力,并作为公共政策加以实施。”1(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584页。)权力、权利和资源都具有价值或直接就是利益,因此,政治与公共政策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都是关于如何作出决定对资源、价值、利益进行配置、划分、协调和分配,从政治学的视角和途径研究公共政策是很自然是事情。

  政治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传统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研究方法是历史、法律和制度的,研究的重点

  是政府和主权。传统政治学中公共政策的主要术语和概念来自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研究一般、宏观和规范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少涉及具体政策内容,是一种“宏大叙事”。行为主义政治学借鉴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很多方法,包括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和描述具体政策过程特别是政策制定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公共政策注重对政策过程和政策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将管理学、经济学研究引入政治学,注意政治系统的重要性,既强调定量分析,也重视定性研究。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公共政策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过程、政策环境与政策影响等问题。

  从政治学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分别把政治或公共政策涉及的权利或利益分配看作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过程、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或博弈过程。

  权力与控制的政治与公共政策理解是一种传统的观点或客观事实,强调政治和公共政策的强制性、不可抗拒性、征服性和非平等性;而讨价还价的政治与公共政策认识则将政治和公共政策视为在权力、权利、利益、价值方面的妥协,强调了政治和公共政策的交易、协调和妥协的特征,反映了政治的民主性和非压

  倒性,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利益团体的平等性。这无疑体现了政治和公共政策的进步。

  博弈论视野下的政治和公共政策,将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心理与行为特征引入政治和政策分析,将政治和公共政策活动不仅理解为一种讨价还价活动,而且还是一种追求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博弈过程,有特定的博弈空间和博弈策略。博弈既可能是合作博弈,也可能是非合作博弈,结果可能是零和,也可能是非零和,也可能没有确定的博弈结果,这取决于博弈环境与博弈条件。

  在政治和公共政策方面,博弈方式和博弈结果取决于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水平、社会信用与社会规范、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国际政治等诸多情况。博弈观的政治与公共政策视角,强调在非强制、非权力环境下个人和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行为,有助于解释非控制、不交换利益情况下人们的竞争与合作行为,是一种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和认识视角。

  在政治学的视角下,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包括系统途径(systemapproach)、过程途径(processapproach)、团体途径(groupapproach)、精英途径(eliteapproach)和制度途径(institutionapproach)等。

  按照伊斯顿(DavidEaston)提出的系统途径(system

  approach),政治和公共政策是一个系统过程,进行社会公共价值和利益的分配。政治和公共政策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和政策主张与要求构成政策需求,并给政治或政策系统给予必要的支持或反对,需求和支持构成政治或公共政策系统的输入;政治或公共政策系统的输出则是政治或政策系统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支持(输入)做出关于价值或利益分配的政策方案;系统反馈是指政策环境与政策实施、政策实践与政策目标之间的信息调适。在政治和公共政策系统反复的输入—输出—反馈的循环中,公共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

  公共政策的过程途径(processapproach)则把公共政策看作遵循一定次序行为或行动过程,按照:出现和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政策规划→政策决定(以上为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止或改变的次序走完政策全过程。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必然经过完整的政策过程和政策环节。

  公共政策的团体途径(groupapproach)把公共政策视为利益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博弈、妥协的产物。利益团体的相互作用和争斗是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常态。利益团体是由有相同

  立场、观点、态度,也就是有相同利益要求的个人所构成的集合体或组织。个人只有在团体组织中才能在政治上和公共政策上变得重要起来。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各个利益团体博弈、竞争、妥协的舞台和结果。

  公共政策的精英途径(eliteapproach)认为公共政策是由那些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领袖和精英的偏好和价值的反映。这些精英并不一定只是政治上的,还包括思想上、舆论上、技术上和风尚方面的领袖和精英。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由少数有权有势的、活跃的精英与多数无权、默默无闻的、麻木不仁的大众构成,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的偏好、利益和价值观,而不是公众的价值和需求,精英对基本价值和社会的大是大非问题具有一致的看法,精英掌控的公共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其变化是渐进的而非革命性的。

  公共政策的制度途径(institutionapproach)将政策看做是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或体制的产出(output)。公共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政策若不被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即制度、体制)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也即一定的制度或体制赋予公共政策合法性、普遍性和强制性,赋予了公共政策不同于其他个人或团体决策的根本特

  征。按照制度理论,所有的制度都是专业化、规范化的体现,都是为了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制度对政治或公共政策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好的、有效的制度应该是客观、公正、中立的。但是,实际存在的制度不一定是中立的,它往往倾向于对社会中一部分人有利而对另外一部分人不利。

  二、管理学视角和研究途径

  管理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遵从一定的规则,利用各种资源,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或代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管理学关注的重点是改善、优化、效率,涉及目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预算(资源)等问题。管理学的核心是制定目标计划过程中的科学决策问题,即设计、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的问题。很显然,管理学与公共政策学有非常直接的联系,是公共政策学的主要基础之一。管理与公共政策有许多共通之处,都涉及多人或组织的利益协调或合作问题,都注重优化与效率,过程和方法相似。以企业和市场为基础的管理学对传统的以政治和政府、以行政学为基础的公共政策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定量化、程序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管理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就是把公共政策视为一

  种类似于企业管理的社会管理活动,是通过科学的政策决策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政策,以最小成本与代价达到政策目标。在公共管理向企业管理学习的背景下,管理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对公共政策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三、经济学视角和研究途径

  经济学是政策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的一个主要视角和途径。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简单说就是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是寻求如何在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达到平衡,在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获得均衡。

  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揭示社会和人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欲望之间进行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愿望与需求。经济学与“节省”、“效率”天然地联系在一起。主流经济学认为,人们自愿、自利(self-interest)的市场活动,即自由、自愿的市场交易(买卖、贸易)能够自发达到效率。当然这里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即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或分配状态,在不损害一部分人(或至少一个人)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利于另外一部分人,也就是在不至少使一个人的利益受损、境况变得更糟糕的前提下,不可能使其他人获得收益、境况得到改善,则这

  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效率状态。古典经济学相信,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自由的市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能够自发达到效率,市场运作就像天体运行一样有序、有效。但是,实际的市场和经济运行经常出现问题,市场存在失灵,帕累托效率并不容易获得。这样,就需要政府和公共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visiblehand)进行干预和弥补。因此,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是关于“多少市场自由、多少政府干预”,关于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不同比例的搭配,是寻求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平衡。

  同时,社会经济的运行,不仅仅需要经济效率,它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公平。以做蛋糕和分蛋糕做比喻:缺乏效率,固然会影响公平,导致社会产出较少,可分配的财富和收入不多,蛋糕较小;而缺失公平,蛋糕分配严重不公,不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影响效率和社会经济产出,而且使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严重质疑,即分蛋糕方式的公平如否,反过来也影响蛋糕的大小,甚至影响到有没有蛋糕能够做出来,有没有蛋糕可以供分配。因此,公平是社会应该而且必须追求的目标,并且应该是公共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样,除了市场效率的目标以外,社会还有公平的目标。社会应该寻求在效率和公平之间

  达到平衡。

  但是,与效率具有明确定义不同,对于公平的定义和内容却有很多分歧,导致对公平的理解众说纷纭。社会所要追求的公平,是规则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均等)还是结果公平,经济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存在很不相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立场和观点。

  关于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以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相互关系问题,可以参阅本专题的三篇专栏。

  当代经济学视角下对公共政策展开的研究和分析,主要是福利经济学(WelfareEconomics)、公共选择理论(TheoryofPublicChoice)和新制度经济学(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

  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但是认为市场存在失灵和缺陷,纯粹的个人和市场决定不一定能够导致最佳的社会效果,政府和公共权力有必要和义务纠正和补充市场。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找到和实行最有效的干预办法,即找到和实施最佳的公共政策。最有效的政策就是社会成本最低的政策,或者是一定的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最高产出的政策。

  公共选择理论也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所谓公共选择是对集体行为、对政治和公

  共政策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公共选择把政治和公共政策制定看做是一个市场,所不同的仅仅是人们用选票而不是货币进行选择,政治和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类似于市场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政治或政策交易:投票人就是手握选票的政治或公共政策消费者,利益团体就是政策消费者协会或政策买方公司,政党、议会就是政策卖方公司,政治家或政客相当于企业家,公共政策就是产品和买卖对象,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公共选择揭示的政治或公共政策景象接近于西方选举政治的实际和本质。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institution)在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是人们设计、实施和执行的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有形无形的存在和规范。社会上最有效的制度一是市场(比如企业),一是等级制(比如军队)。制度一旦形成和确立,它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同时,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制度也会形成对未来选择空间和可能的限制。僵化的、不能与时俱进的制度也可能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效率。这样的制度必须进行制度革新或创造。

  四、社会学视角和研究途径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单元和适应社会结构变

  化的人类行为变化。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社会角色(socialrole)和社会组织(socialorganization)。社会学是一种描述型的认识体系,其理论模型包括静态模型、过程模型和动态模型,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社会调查法或实验法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进行研究。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主要集中在政策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效果评估等环节。对于从社会的角度理解不同的公共政策效果,理解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提供了较好的认识和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另外一个基础性贡献是大量社会实验(如霍桑实验)的实施和应用,是微观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是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如问卷调查、德尔菲法等)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广泛应用。

  五、伦理学视角和研究途径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和价值观问题的,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包括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揭示道德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学科。伦理学可以分为规范伦理学和非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有两种基本假说,即义务论和目的论。

  伦理的目的论关注结果和利益,认为任何行动的价值由其行动的结果给出,结果或利益可以是自我的(利

  11己主义),也可以是他人的(利他主义),还可以是每个人的(普遍主义)。判断一件事情或政策的好坏、值得不值得,首先确定好坏或值不值得的标准,然后根据事情或政策的结果是否符合好坏标准,是否带来好处进行评判。

  伦理的义务论关注行动过程,关注行动和行为动机与初衷。按照义务论,判断一个行动或政策正确与否,必须依据行动或政策的性质,根据它的动机和初衷,而不管行动或政策的结果如何。一个行动或政策,即使没有产生好的结果,只要性质是合理的,动机是善的,初衷是好的,该行动或政策在道义上就是正确的,正当的。在实践中,还存在调和折中上述两种基本观点的规则功利主义和行为义务论。

  伦理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研究途径,一方面强调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另一方面强调政策研究本身的伦理规范和政策本身的正当与公平问题。

  对于政策研究和政策研究者而言,公共政策分析的职业伦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道德品质要求、行为规范要求和价值判断要求。

  在道德品质方面,政策决策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研究者除了要具备一般社会成员和普通公众的道德品质外,还要具备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的道德品质,12要求他们对社会、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公众和国家的利益服务,实现政策目的与道德义务的统一。

  在行为规范方面,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实践性和利益分配特征要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依法行事,实事求是,在合法和可能的范围内实现政策目标,规范、协调好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为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公众的利益服务。

  在价值判断方面,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规范分析前,先明确事实,弄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准确、科学的事实判断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回答“应该怎么样”、“怎样是值得的”等问题。政策的权威性、普遍性取决于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符合和达到公共利益、公共需要的要求。

  讨论问题:还有哪些适合的、新的、前沿的研究视角和途径、方法?

  13

篇六: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篇七: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篇八: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篇九: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1.

  1.1.

  1.2.

  公共政策的概念、类型和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的定义5公共政策的类型

  领域和产业部门

  实体性substantive和程序性procedural2+2分配性2、规制性1+2+1、自我规制性2和再分配性2+2实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2涉及公共物品的政策和涉及私人物品的政策

  研究和分析公共政策的目的市场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2经济发展和参与需求2开放社会与政策竞争2民主化与价值的多元化3技术进步、全球化使得社会问题复杂化

  政策研究的途径

  系统理论:定义:公共政策、政治系统、环境;要点:环境2、动态过程2、特点2、优势与缺陷

  集团理论:定义:公共政策;要点:3(3);优势与缺陷2精英理论:定义:公共政策1+3;要点:4,优势与缺陷

  制度主义:定义:制度4+2+1;优势与缺陷

  公共选择理论:要点2,优势与缺陷3福利经济学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逻辑5实施分析

  内涵2获取表面数据2内部关系的解释:假说

  1.2.1.

  1.2.2.

  1.2.3.

  1.2.4.

  1.2.5.

  1.3.

  1.3.1.

  1.3.2.

  1.3.3.

  1.3.4.

  1.3.5.

  1.4.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2.

  2.1.

  2.2.

  2.2.1.

  2.2.2.

  2.2.3.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行为分析(利益分析):3(2+3+4)+3价值分析:价值的定义、价值的种类、价值分析的内容31)

  2)

  3)

  4)

  5)

  6)

  7)

  自由

  民主3平等:参与权vs结果、经济领域vs其他领域、初级2vs高级2安全2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的局限;效率的重要性2公平的重要性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3工具价值:定义、危险

  自身的伦理价值

  规范分析vs实证分析

  系统分析1+1>23.

  3.1.

  3.1.1.

  3.1.2.

  政府、市场、社会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主体

  政府:第一部门(组成、提供何种服务、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是否盈利)

  社会:第二部门

  3.1.3.

  3.2.

  3.3.

  3.4.

  3.4.1.

  社区:非正式的第四部门

  社区途径的优势5和缺陷2第三部门的优势5与缺陷3市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

  技术效率

  专业化分工和工厂体系:干中学与规模经济

  通过各种报酬方式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激励

  配置效率

  3.4.2.

  缺陷:效率损失与不公平

  前提、核心优势:引导每个个体自动显示他的需要

  垄断:定义、分类2、原因3、后果3外部效应:定义;实质、结果2公共产品:种类2、性质、排他性3与产权(定义、构成3、特征3与制定成本)、搭便车与过度消费

  信息不对称:定义、原因、结果2、博弈行为2市场与收入不平等:不完美的市场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放大

  3.5.

  3.5.1.

  3.5.2.

  政府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3缺陷

  民主投票的本质缺陷3寻租:创造和维护租金的过程、原因3、结果

  官僚机构的低效率33.5.3.

  4.

  4.1.

  政策工具

  自愿性工具

  理想的政府角色定位:主要逻辑3、流行观点44.1.1.

  家庭和社区:定义、优势2、缺陷24.1.2.

  自愿组织:优势3、缺陷2;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关系:优势互补

  4.1.3.

  4.2.

  市场2强制性工具

  干预与需求的多米诺效应、缺乏变通、刚性、官僚作风和庞大费用

  4.2.2.

  公营企业:定义2、特征2、优点3、缺点34.2.3.

  直接提供产品:优点2、缺点34.3.

  混合性工具

  4.3.1.

  提供信息或劝告:定义2,优点3,缺点24.3.2.

  补贴:定义2、形式5,优点3(1+2+1),缺点3(1+2+1)

  4.3.3.

  产权拍卖:优点3,缺点34.3.4.

  税收和收费:优点4,缺点35.

  政策系统

  5.1.

  概念

  5.1.1.

  组成3(2+3、2、1)

  5.1.2.

  相关性3(3+2+1)

  4.2.1.

  管制:定义、形式3、优点5信息少、直接消灭、确定性高、见效快、费用小;缺点5效率损失、5.2.

  政策主体

  5.2.1.

  构成

  官方活动者:

  立法机关:权力配置、信息和知识

  行政决策机关

  行政执行机关:资深官僚的决策权力与实际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

  司法机构

  非官方活动者

  政党

  利益集团:定义、决定影响力因素、活动方式2、中国的利益集团分类6、中国利益集团的特点3NGO、NPO组织

  公民个人:参与成本与搭便车、主要途径5传媒:作用3政策客体:确认社会问题、目标群体及其反馈2政策环境:互动;自然和地理、经济环境、历史和文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制度

  6.

  政策制定(政策过程与政策循环)

  6.1.

  建立政策议程:问题、议题、议程(系统和政府):定义

  6.2.

  政策规划

  6.2.1.

  问题界定:第三类错误、内容4对于问题的不同陈述:边界分析法:饱和抽样、获取问题陈述、边界绘制

  问题中包含的因果关系,价值观念与利益差异的色彩、可能性:假设分析:目的、步骤5其他方法:类别分析(逻辑分类与逻辑化分、层级分析)、头脑风暴4、多角度分析:技术角度、个人角度、组织角度

  6.2.2.

  目标确立2,目标与目的56.2.3.

  拟定方案:大胆寻找2、精心设计26.2.4.

  后果预测

  德尔斐法:专家预测、专家会议、常规德尔斐5、政策德尔斐4、德尔斐法的一般步骤76.2.5.

  方法选择

  理性决策模型6有限理性模型

  渐渐决策模型7混合扫描模型:渐进模型的缺点36.3.

  政策合法化:定义、层次27.

  政策执行

  7.1.

  分析政策执行的目的37.2.

  政策执行者

  7.2.1.

  行政机构:两分法、行政执行机构与自由裁量权37.2.2.

  立法机构:57.2.3.

  司法机构37.2.4.

  利益集团37.3.

  执行的结构:组织方式、权力配置与决策规则、外部环境87.4.

  行政决策:特征3(2+2)和方式37.5.

  影响政策执行的潜在因素:问题自身的性质4、政策环境的特征与变化4、负责执行的行政机构(2+2)、目标群体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7.6.

  分析政策执行的两种主要途径

  7.6.1.

  自上而下:定义2,优点:清晰、详细;缺陷:2(2+1)

  7.6.2.

  自下而上:定义3,特点:非正式组织,对比:关注焦点、自由裁量权的看法、使用范围;缺陷17.7.

  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

  7.7.1.

  经济学理论:效率损失(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过程3(5)

  7.7.2.

  政治学理论:可行性与不确定性的消弭;国家能力4与政策系统的复杂性47.8.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8.

  政策评估

  8.1.

  政策评估:一些基本的探讨:

  8.1.1.

  有意vs无意政治评估:评估的困难性

  8.1.2.

  政策评估的两个层面

  8.1.3.

  政策评估的三个方面

  8.2.

  政策评估中的政治

  8.2.1.

  政府:动力、内容、制约条件

  8.2.2.

  其他机构和个人

  8.2.3.

  政策评估带有目的性

  8.2.4.

  多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8.3.

  多元评估体系中的政策评估者

  8.4.

  政策评估的一般程序

  8.4.1.

  设计评估方案:对象2+2、目的、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确定采用的研究方法2+28.4.2.

  实施评估

  8.4.3.

  总结评估结果

  8.5.

  政策的影响output+outcome28.5.1.

  预期与非预期的结果

  8.5.2.

  成本3收益分析

  8.5.3.

  有形和无形

篇十: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途径

  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

  首先,公共政策学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

  其次,任何一个社会科学家都不可能精通与政策研究有关的所有学科,每个政策分析者也不见得都会成为他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的所有分支领域的专家,但有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谁要想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能力,谁就必须一般性地了解各门社会科学能起到的潜在作用和它们的弊端”。

  最后,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性要求。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有: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3、运用历史或比较的方法,撰写一个公共政策学案例。

  略

  4、试述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意义。

  阶级分析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社会现象的方法。对阶级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指导社会实践,就必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还要分析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在中国大陆,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一点是不能为决策者和政策分析者所忽略的。但也正因为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还拿传统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社会状况。这里有必要引入阶层的概念。阶级和阶层反映的都是社会不平等现象。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为根本的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利益关系。阶层所反映的就是社会中这种资源分配与占有的关系,这种分配与占有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社会互动方式、互动过程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形成,因而也是社会结构中占主导性的社会关系。

  5、试分析新制度主义的有关理论对我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略

  6、分别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一个具体的政策问题。

  略

  7、试论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其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的。

  略

  8、试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例子,进一步思考公共政策分析中理性与超理性的关系。

  略

  9、分析案例并回答问题。

  (1)客观了分析大米市场的行情,然后对本县土壤进行普查,并据此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准确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

  (2)突出种粮大县的地位,以此为基点开展多种经营,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3)此种粮大县的相关生产活动均围绕水稻生产而展开,分清了矛盾的主次方面。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 途径 执行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