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汇报
**县**镇**彝族村认真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稳定、繁荣的工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煤炭产业,开展新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方面主要有五个亮点:
亮点一:解决“安居难”。为彻底解决新云、秧田沟、秤杆边3个自然村因采煤等因素造成房屋
开裂等地质灾害问题,**村以解决村庄绿化、房屋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生活现代化为重点,按照“农村城市化、村庄社区化、村民居民化、住房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争取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支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示范效
应好、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团结示范村。采取上级补、财政挤、项目配、站所帮、社会捐、企业出、群众筹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2008年启动总投资万元的一期安居房工程。在总投资中,上级拨款1090万元,打厂沟煤矿、大炭沟煤矿、小河沟煤矿、打磨冲煤矿、**省兴云煤矿共捐资1600万元,村民每户只要交款2万元就可住上户型为120平方米的安居房。工程结束后,可统筹解决3个自然村313户1321人的房屋安居和地质灾害治理问题,保障群众有房居住,彻底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亮点二:解决“就学难”。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村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教育。2007年以来,新华煤矿、沟发煤矿、红土田煤矿、新寨煤矿率先筹集资金260万元,兴建了新华民族小学、新寨民族小学,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完小主教学楼、食堂。投资3700万元建设**民族学校,其中大炭沟煤矿捐资413万元、群众捐资20万元、兴云煤矿捐资20万元。现在主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阶梯教室等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主排水工程已完工,食堂、厕所工程正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预计8月份内完工,9月份即可招生。
亮点三:解决“出行难”。**村地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最小的自然村只有18户。虽然靠近公路主干线的自然村都修通了公路,但仍然有3个彝族自然村未通公路,其中打磨冲自然村距主公路只有500余米,被一河阻隔,群众行路极为不便。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愁在心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村的行路问题。镇党委政府协调资金15万元建桥梁,群众自发捐出土地,积极投工投劳,企业出动挖掘机械支援,新建了通车公路。厦卡自然村原有14户人家,有6户因交通用电饮水不便搬到坝区居住,尚有8户群众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人背马驮的原始生活。村干部多次进村做工作,动员群众捐出土地,村委会帮助修建进村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
发展难的问题。丁家脑包自然村居住着6户群众,通村的是羊肠小道,村委会协调企业捐资60余万元修通了进村道路。
亮点四:解决“饮水难”。为解决人畜饮水及工程性缺水难题,**村投资1100万元,从法凹水库引水解决法凹、**、梨树坪等4个村委会16000余人的饮水及牲畜饮水问题。以厦卡村优越的水资源为基础,计划投入1200万元建设桂花小(一)型水库,解决厦卡等村的人畜饮水、部分工业用水及灌溉问题,目前已投资30万元完成了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
亮点五:解决“就业难”。近年来,**村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安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村委会协调督促辖区内的10个私营煤矿、1个省属煤矿、8个煤炭加工转换企业,每个企业必须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100人就业,吸收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人才进入企业的管理岗位,许多群众靠到煤矿务工走上了致富之路。(有
些物,有些人,一辈子都会深情陪伴,从不曾离开,亦无可取代。日影,月光,夜雨,一寸寸的时光缠绕,在煮饭泡茶听曲间流走。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我珍惜这时光里的朴素的日常,愿岁月能温柔以待。
喜欢在幽微的光亮中寻找同类,在沉默中寻觅那种说不清的力量。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的最初都是纯洁善良的,改变我们的是残酷的现实和内心的欲望。
纷繁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美丽,只是有些美丽只能观望,却不能触碰。每天我们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随波逐流,有时想停,却停不下来,因为有太多责任要承担,但一定要记得让自己回归。
世俗的平凡是最大的日常与温暖。
流光仓促亦温柔,记得行途中那些明净的风景,忘记一些薄冷的片段。
忠诚是一种信仰,是一个人自身的品牌,当一个人没有了信仰它是没有灵魂的,人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和拥有一段情,取决于你的忠诚度!
喜欢这样的人,不讨喜以迎合,不泛滥热情让人局促,有底蕴,存况味,可供彼此相生相长。
我珍重所有清淡持久的情意,迷恋所有长情却不急迫的表白。
看一出戏,也如同人生,并不急于抵赴结局,生而有幸者,凡尘即天堂。
幸福就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活的随心所欲,或许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但美丽的梦想同样可以装点出生活的美丽。
蓝天白云下漫步在田野,走走停停,看看拍拍。慢下来静下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深呼吸……
愿山河静美,盛世长宁;愿众生慈悲如水,岁月待你如初。
不浮夸,不虚伪,不做作,余生做个慈悲豁达的人,把金钱地位置之度
外,把深情,爱心,自信融入这个世界。
我们如烟如梦如水如尘步入这个尘世间,尽管岁月无情,容颜易老,青春易逝,唯有珍惜当下,与时光起舞,与岁月漫步,用指尖上的琴弦,为岁月忧伤抚上一曲静水流深,用圣洁的灵魂,虔诚膜拜着诗情一样的人生。
篇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XX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典型事迹材料》
摘要:新建了村办公综合楼,村卫生室、计生室、家家户户通电话,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完成全村范围内9个村民组的农改造,安放村垃圾箱等等,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我村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维护民族稳定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民族团结创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持之以恒的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这项工作,力争将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稳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XX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典型事迹材料
XX区XX镇XX村位于XX镇西南面,。近年来,XX村结合本村靠近产业园区的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以创新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为载体,加快我村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路子,谋发展,有力促进民族工作的开展。
一、抓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
为了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XX村党支部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这个战略目标,系统规划,切实把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我村议事日程,制定一系列的办法,通过梳理原有方案,查缺补漏,完善了我村民族工作的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
为了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各民族群众的交流,近几年来,我村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组织学习纺织、刺绣、蜡染,购买芦笙、唢呐、大号、苗族服饰等,让学生了解民族生活语言和民族生活习
惯。由XX镇文化服务中心牵头每年组织XX镇7月米花节及春节开展民族大团结歌舞汇演等各种民族节目活动,群众广泛参与,自编自演一个个精彩的民族歌舞及舞蹈节目。今年5月16日,还以自编自排的《苗族芦笙舞》参加了在筑城广场举办的贵阳市“XX原生态歌舞比赛”。群众参与,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也加强了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工作,使我村民族文化、民族民风得到了良好的弘扬,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我村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扬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
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方面,我村党支部采取多项措施,有针对性地对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以理论政策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我村现共有民族村干部4名,以我村民族工作开展为重点,组织党员干部及党员集中学习相结合,书面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等党的民族政策。
2、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教育。思想道德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理想信念的支撑。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村党支部从介绍少数民族
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普及党对我村建设的各项惠民政策的角度出发,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
3、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广大群众的教育。为深化思想认识,提高群众增收致富能力。近年来,我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型入手,认真参加XX镇劳动保障所组织的各种就业培训,如:创业技能培训、汽修培训,种养殖培训、牲畜多发病预防培训等等各种技术培训。我村年轻有为的青年人都报名参与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我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增强,造就了一批批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敢致富的新型农民。
4、以法制宣传活动为重点,开展对各族群众的法制教育,结合每年的“法制宣传月”和禁毒宣传活动,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以政府工作为重点,组织群众参加法制讲座,图片展览、法律咨询等活动,增强了法制教育的渗透力。
5、自XX年2月份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支部始终把学习教育摆在首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召开各种学习会议8次,开展民情大走访,走
访9个村民组及农户XX余人次,安装群教意见箱10个,坚持开门搞活动,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共征集意见69条,并逐一落实解决。开展五必访,对老干部、困难户、上访户、富裕户及老弱党员进行慰问及送学上门,共送学上门30余次,发放资料50余本,写出学习心得体会,感想感悟200余篇,读书笔记40本,班子及班子成员“四风”对照检查材料6份。
四、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和谐
.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石,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我村始终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培植优势产业。发挥龙头带头作用。长期以来,我村都以“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对富裕户通过转变带头小富即安的思想,改变经济发展思路,引导走多种形式经营路子,把我村“能人”、“强人”培养成我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村级班子的领导骨干,并带动更多人致富。全村共有党员示范户4户,群众示范户10户。其中党员示范户:张晓琴家以承包的500亩果园开办农家乐;张云芬以承包的100亩果园搞自摘观光等。
五、创新工作机制、维护民族稳定
通过实施“民族团结保经济”的工作机制,XX村确立了“抓班子、强队伍、抓落实、夯基础、促经济、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的新村风,你追我敢,奋发争先的新局面。这几年,完善了民族村寨硬化进寨公路20余公里,串寨路30余公里,机耕道路以及生产便道15公里。新建了村办公综合楼,村卫生室、计生室、家家户户通电话,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完成全村范围内9个村民组的农改造,安放村垃圾箱等等。为了丰富他们农闲生活、创造交流平台,我们在村办公室综合楼前面建设一个娱乐的场地。XX年,在村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摆狮修建了一个民族活动广场,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良好的基础。
XX年,我村还被评为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寨称号。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我村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维护民族稳定工作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民族团结创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持之以恒的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这项工作,力争将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稳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
篇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
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促进民族地方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吴学军201*-11-26如何引领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是摆在民族工作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以来,毕节地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为统揽,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一、工作开展情况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牢牢把握推进新时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地促进民族地方新农村建设,切实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地方(村寨)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的新路子,是在目前情况下促进民族地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全面发展的新举措,是推进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程。201*年12月,省民委在全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试点创建活动,拉开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序幕。我区经过201*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区上下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工作的认识,今年年初,地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出台了《毕节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现场会并将示范村建设工作单列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的县市区,年终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大方县把示范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选择3个乡镇4个村12个组作为示范村建设试点,涉及3059户1178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47.86%,201*年以来共投入3981万元用于试点村寨进村进组公路建设、窜户路建设、院落硬化、改厕改灶,民族民居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两年完成通村油路15.7公里,完成通组公路5公里,联户路完成10187米,院落硬化基本完成,民族民居建设完成753户。除“示范村”建设外,县财政还投入民族地方和民族文化建设资金1.5亿元。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使“三个离不
开”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二、几条有益经验
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规划,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是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龙头,专家指导、科学论证、规划先行显得尤为重要。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相结合,实实在在地做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相结合。
(二)示范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协力共建。示范村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涉及面广,仅靠民族工作部门有限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资源,多元投入。将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统筹安排,捆绑投入,积极协调发改、水利、农业、林业、国土、交通、通信、广电、教育、卫生、财政对创建活动投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捆绑使用、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把来自不同渠道的资金有效衔接,互取优势,互相配套,形成协调发展,共同受益,互利双赢的格局。
(三)示范村建设必须彰显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一个特色层面,既要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要始终突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民族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坚持以村办小学为阵地,实施“五个一工程”,围绕素质教育,开设民族文化常识课,把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族常识、民风民俗引入课堂,使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得以升华。民居改造设计要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利于产业发展、贴近群众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美观舒适实用。注重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彰显地方性、民族性、差异性和现代性。要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
则,对民族文化精品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使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助农增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主题把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部工作的核心,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当地群众找到一条稳定的增收路子,让农民尽快增收致富。这就要求在工作中务必结合自身实际,把着力点放在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上来,只有生产发展了,“示范村”才能焕发生机、持续发展。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主导是关键。两年来的建设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觉地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此项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示范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发挥作用。
(二)群众参与是基础。示范村建设中,当地群众既是建设工作的直接受益人,也是建设工作的主要参与人,无论是村庄建设、民居改造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离不开当地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需要强化当地群众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来。(三)合力共建是保障。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民族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紧紧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共建合力,努力推动“示范村”建设与经济建设,与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四)构建和谐是目的。示范村建设是促进民族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开展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缩小民族地方与非民族地方之间的差距,努力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坚决防止大量开山、砍树、填塘的作法,依山就势,顺其自然,要注意保持水源与土壤不受到危害,研究落实防治严重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是要与时俱进。要注重现代文明的引入,建设材料要尽量使用耐用节能材料,绿色环保材料;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配套、节水配套,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在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各种资源上下功夫。
三是要注重人文环境的保护。对村落及其附近的人文环境要积极保护,新老建筑格调要相得益彰,以增加人文气息,传承历史记忆。
四是要量力而行。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要坚持自愿为前提,决不能强迫命令,劳民伤财,要坚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同胞算细账、引导他们自愿干。
扩展阅读:凝心聚力
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凝心聚力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王家庄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王家庄村两委会及全体村民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村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恳请各位领导对我村的各项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将王家庄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开展情况做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王家庄村位于西宁火车站东侧,是一个回、汉族群众聚居的村庄。现有村民275户共1175人,其中回族占67.5%,汉族占32.5%。党员46人,其中男38人,女8人,少数民族党员14人,目前全村已无耕地。今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
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扎实开展“平安寺院”和“民族法制宣传月”活动,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我村先后被国家、省、市及区评为国家级文明村、中国特色经济村;省农村五个好党支部;省文明村;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使我村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出现了新
的局面。
一、狠抓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村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为了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研究制定了《王家庄村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寺务公开监督办法》、《清真寺管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办法,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
为了进一步丰富少数民族村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各族村民的交流,201*年,我村投资90多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民族之家”,购了健身器材、图书、桌椅、彩电、音响、功放等各种设施,紧紧围绕“团结、发展、和谐”的主题,充分利用“民族之家”活动阵地,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团结教育、科技培训、民族文化演出等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帮助少数民族失业村民实现再就业,并组织了回、汉民族夕阳红合唱队、秧歌队等文艺队伍提高了村民素质,丰富了我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了各民族群众间的团结合作,使我村民族文化、民族风气得到了良好的弘扬,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工作方面,我村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对我村村民开展了教育。
一是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每次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抓。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平安村建设主要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及省、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并在学习的基础上举办村干部培训班及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学习教育,每年举办培训班6期,座谈会8次,近两年累计举办培训班14期、专题讲座12次,干部教育培训面达到100%,同时在广大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中开展了解《条例》、懂得《条例》、遵守《条例》,使我村干部提高了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村“民族之家”、村民活动中心和清真寺阅览室,对村
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12条、标语50条、黑板报8块、平安建设宣传栏2块、清真寺宣传栏2块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16期、专题讲座14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高涨,受教育面达到97%。并结合“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在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
尚。目前,我村累计评出遵纪守法户168户,五好家庭51户,双文明户17户,三户占总农户的93.3%。
三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我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性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25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
四是以法制宣传活动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法制教育。将每年的“党的民族法制宣传月”活动与“法律进农村”、“法律进寺院”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图片展览、分发法制宣传材料、法律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了法制教育的渗透力。同时,结合“平安寺院”建设,多次深入我村清真寺,通过查看寺院建设,教职人员生活学习情况,调查了解寺院
开展“平安寺院”建设和政策法规宣传动态,有效的促进了寺院的法制化、社会化管理发展进程。
五是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我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201*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16周岁学生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18周岁学生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青年非文盲为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
四、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和谐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我村始终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两委会对村级支柱企业西宁市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全面改、扩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在201*年建成精品服装城A区2900平方米经营面
积的基础上,201*年完成总投资4300万元,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的五层框架式现代化商场营业主楼A幢;201*年投资8700万元,占地37000平方米的营业主楼B幢开业;201*年投资1.2亿元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营业主楼C幢,使之成为集批发、零售、仓储、货运为一体的全市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目前,小商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10亿元,市场为10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业岗位。
二是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年起,村两委会对18岁以上村民发放生活补助,补助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岁每月8元陆续提高到目前20元的水平,总计每月发放村民生活补贴费达50万元。村两委为村民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村民从事交通运输、房屋出租等第三产业增加收入。201*年,王家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9元。
三是小康新村建设步伐加快。
201*年起采取村集体承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等设施款项,村民自筹资金建设一、二期新居工程的办法,投资4672万元,建成二层新居楼房46000平方米,目前,全村砖混结构楼房住户已达98.8%以上,人均住房面积达56平方米。201*年依靠村集体力量,集体投资1.1亿元,新建70000平方米的福庄小区工程,201*年建成了12栋楼房660套住房的村民居住新区。现已将楼房钥匙交到村民手中,楼房分配按照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免费分配,额外的按市价补差额。目前正在实施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小区的建成将彻底的改善了全村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1997年因王家庄清真寺礼拜大殿基础因受水侵蚀受潮羊闹石膨胀,大殿基础墙严重下沉,形成危房。为维护王家庄地区稳定和谐、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村党支部、村委
会及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领导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决定扩建本坊区清真寺,以满足坊上教民的宗教生活。201*年通过社会渠道赞助,市场经营户、个体户筹
资、村民自愿筹资等方式,投资1200万元重建王家庄村清真寺礼拜殿,尤其是有些汉族村民个人筹资金额达3至5万元,这就充分体现了回汉村民民族团结的新风尚。重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主体建筑礼拜大殿阿式钢混结构,殿内东西20米,南北30米,分上下两层,一层仓库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二层礼拜堂建筑面积810平方米。重建后的大殿典雅华贵,肃穆庄严,宽敞明亮,一次可容纳850人礼拜。彻底改变了信教群众的活动场所。
2、投资303万元对王家庄防洪渠一条主干道和两条副干道进行整修,彻底消除了山洪和泥石流对村民的威胁,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投资130万元,修整硬化新村道路3.8公里;投资5万元在村庄周边及道路两旁种植金丝柳505株、丁香1600余棵,开辟路旁花坛1600平方米;投资50余万元,新购增压垃圾车和农用三轮车1辆、垃圾桶500个。并增加村卫生清扫人员,进行全天候保洁,改变了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村容整洁、村民安居乐业、祥和安宁的大好局面。
五是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
我村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原定项目落实到位,并
及时确定和落实新项目,全面加速民生工程建设。
1、“三八妇女节”投资2万元组织开展“拔河比赛”及座谈会,全村有300多名妇女参加了座谈会,并为妇女们发放礼品。
2、为了尊重回、汉村民的风俗习惯,201*年由村集体投资在福庄小区新建“回、汉”食堂各一所,回汉民族在婚丧嫁娶时提供了便利的活动场所。
3、王家庄村小商品批发市场作为全市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为了少数民族购物方便,201*年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在小商品市场新建了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特色用品购物一条街。
4、九月九老年节投资20多万元,为全村女55岁、男60岁以上140名老人发放慰问金每人1000元和礼品。
5、投资千万余元多次组织村民赴银川、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10多个城市参观学习,拓宽了村民的视野,克服了“小富即安”的观念,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小康建设中。
6、每年春节投资70多万元,为全村村民每人发放面粉一袋,清油五斤。
7、每年开斋节、春节前投资60多万元,走访回汉老年人及慰问12户低保户。
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4人,其中回族100人,汉族84人,新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18人,其中回族512人,汉族406人。
9、完成贫困村民、残疾人帮扶培训50人次,就业培训100人次,通过培训基本上找到了就业岗位。
1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其中,残疾人11户,五保户1户,一般贫困户74户,重点优抚2户,低保户12户。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我村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维护民族稳定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形势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持之以恒的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项工作,力争将我村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稳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水平。谢谢大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篇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汇报
一、村情简介
叠溪镇龙池村地处青藏高原东源的横断山区,位于岷江上游的岷江两岸河谷地带,地形狭窄,属于高山河谷地貌,村庄平均海拔2450米。距离县城57公里,离镇政府11公里,辖区内有一个村民小组,64户,238人。全村劳动力人数为121人,大部分人员都外出务工。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30人,2015年底已脱贫6户3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16亩,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花椒、青脆李、土豆、莴笋,饲养猪等种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为主。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全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7年村人均收入7544元。2017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池村顺利通过省、州验收摘下贫困村帽子。
二、发展前景
为将龙池村打造成幸福美丽乡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全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龙池村一方面拥有独天得厚的地理条件,龙池村地处青藏高原东源的横断山区,位于岷江上游的岷江两岸河谷地带,地形狭窄,属于高山河谷地貌,村庄平均海拔2450米,适合花椒种植和错季节青脆李、和蔬菜种植;一方面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群众工作相对容易开展,项目容易落地,主要种植花椒、~2~
青脆李和蔬菜,具有带动群众致富的能手,群众有一定的发展观念。
茂县叠溪镇龙池村认真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稳定、繁荣的工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开展新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方面主要有四个亮点:
亮点一:解决“出行难”。
龙池村地处山区,群众居住组要集中在山顶位置,全村64户。虽然靠近国道213线,但仍然龙池村未通公路,距主公路只有1500余米,被一河阻隔,群众行路极为不便。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愁在心头,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该村的行路问题。镇党委政府协调资金15万元建桥梁,群众自发捐出土地,积极投工投劳,企业出动挖掘机械支援,新建了通车公路。村干部多次进村做工作,动员群众捐出土地,村委会帮助修建进村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发展难的问题。通村的是羊肠小道,村委会在县委和镇党委的积极帮助下修通了进村道路。
亮点二:解决“饮水难”。
为解决人畜饮水及工程性缺水难题,龙池村投资100多万,从鱼儿寨引水解决龙池村200多人的饮水及牲畜饮水问题。解决龙池村农业用水及灌溉问题。
~2~
亮点三:解决“文化生活难”。
为了,解决龙池村民的文化生活简单、枯燥,龙池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村里的文化氛围。2007年以来,村两委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先后筹集资金60万元,兴建了文化院坝、购置了音响,创建了村民图书室,开通了村村通宽带。家家户户坐在家中就能尽知天下事!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亮点四:解决“集体经济难”。
为了彻底解决龙池村集体经济难这个问题,首先是县委组织部出资8000元成立的“党员示范项目”入股“甲午新月养殖公司”每年人均分红800元;然后是村沙子河坝土地出租每年8000元的收入;最后还在沙子河坝耗资40万元搭建钢架房因受到2018年“7.10”洪灾影响还未出租!通过以上项目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
三、下一步建设思路:
蔬菜水果种植:举办蔬菜水果花椒种植相关技术培训班,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群众进行蔬菜、花椒、青脆李种植,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路网、排污管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村排污建设;加快连户路的提升改造;鼓励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着力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逐步提高全民素养和生活质量。
~2~
~2~
篇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情况汇报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情况汇报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情况汇报
XX村位于(基本情况,略)。今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实际,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扎实开展“平安寺院”和“民族法制宣传月”活动,通过一系列方法措施,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我村先后被国家、省、市及区评为国家级文明村、中国特色经济村;省农村五个好党支部;省文明村;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
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12条、标语50条、黑板报8块、平安建设宣传栏2块、清真寺宣传栏2块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16期、专题讲座14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村民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守法的风气高涨,受教育面达到97%。并结合“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以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在一心一意谋
发展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目前,我村累计评出遵纪守法户168户,五好家庭51户,双文明户17户,三户占总农户的%。三是以普及科技知识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我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性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25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族团结思想意识不断加强,造就了一批讲道理、有文明、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村民。四是以法制宣传活动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法制教育。将每年的“党的民族法制宣传月”活动与“法律进农村”、“法律进寺院”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图片展览、分发法制宣传材
料、法律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增强了法制教育的渗透力。同时,结合“平安寺院”建设,多次深入我村清真寺,通过查看寺院建设,教职人员生活学习情况,调查了解寺院5开展“平安寺院”建设和政策法规宣传动态,有效的促进了寺院的法制化、社会化管理发展进程。五是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近年来,我村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的支持,经过不懈努力,XX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16周岁学生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18周岁学生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青年非文盲为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四、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和谐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我村始终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两委会对村级支柱企业西宁市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全面改、扩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在XX年建成精品服装城A区2900平方米经营面积的基础上,XX年完成总投资4300万元,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的五层框架式现代化商场营业主楼A幢;XX年
投资8700万元,占地37000平方米的营业主楼B幢开业;XX年
投资亿元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营业主楼c幢,使之成为集批发、零售、仓储、货运为一体的全市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目前,小商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10亿元,市场为10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业岗位。6二是村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起,村两委会对18岁以上村民发放生活补助,补助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岁每月8元陆续提高到目前20元的水平,总计每月发放村民生活补贴费达50万元。村两委为村民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村民从事交通运输、房屋出租等
元,新购臵增压垃圾车和农用三轮车1辆、垃圾桶500个。并增加村卫生清扫人员,进行全天候保洁,改变了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给村民带来了实惠,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村容整洁、村民安居乐业、祥和安宁的大好局面。五是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我村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原定项目落实到位,并8及时确定和落实新项目,全面加速民生工程建设。1、“三八妇女节”投资2万元组织开展“拔河比赛”及座谈会,全村有300多名妇女参加了座谈会,并为妇女们发放礼品。2、为了尊重回、汉村民的风俗习惯,XX年由村集体投资在福庄小区新建“回、汉”食堂各一所,回汉民族在婚丧嫁娶时提供了便利的活动场所。3、XX村小商品批发市场作为全市最大的小商品物流中心,为了少数民族购物方便,XX年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在小商品市场新建了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特色用品购物一条街。4、九月九老年节投资20多万元,为全村女55岁、男60岁以上140名老人发放慰问金每人1000元和礼品。5、投资千万余元多次组织村民赴银川、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10多个城市参观学习,拓宽了村民的视野,克
服了“小富即安”的观念,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小康建设中。6、每年春节投资70多万元,为全村村民每人发放面粉一袋,清油五斤。7、每年开斋节、春节前投资60多万元,走访回汉老年人及慰问12户低保户。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4人,其中回族100人,汉族84人,新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18人,其中回族512人,汉族406人。99、完成贫困村民、残疾人帮扶培训50人次,就业培训100人次,通过培训基本上找到了就业岗位。1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其中,残疾人11户,五保户1户,一般贫困户74户,重点优抚2户,低保户12户。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我村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维护民族稳定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形势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持之以恒的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这项工作,力争将我村民族团结、民族繁荣、民族稳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水平。谢谢大家!
篇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工作情况报告】
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工作情况报告
路雄村地处XX县西南方向,属额则村委会的一个民族自然村,距县城12km,距XX镇镇政府所在地6km,海拔1850—1950m,年平均气温14.2℃,年积温5000℃,无霜期250天。全村共有91户420人,其中,彝族75户330人,汉族16户90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国土总面积7591亩,其中,旱地1300余亩,荒山荒坡地4100亩,有林地2191亩。人均有耕地3亩,人均有粮312公斤,20xx年人均纯收入1620元。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小麦、玉米及生猪养殖为主,由于路雄村地处干旱山区,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是路雄村的首要任务。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建设,奠定民族团结基础
XX镇以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资40余万元,完成对村内3条4622m2的村庄道路进行硬化,长1027余米,路面宽4.5米,厚20厘米,共用公分石、沙子1350余立方米,支砌挡墙石料2400余立方米。路面开挖及路面找平,混凝土标号为200。通过该项目建设,解决了全村91户420人生产生活环境,改变村庄道路脏、乱、差现象和通行不畅的问题,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实现村庄道路畅通整洁,路旁绿化富有地方特色,庭院美化,整体展现散居村寨新风貌。二是投资41.5万元,新建占地300m2村级文化活动室1个,通过该项目建设,方便了全村91户开展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和民俗祭祀活动,平时进行个类别的民族文艺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逐步打造成生态型村落奠定基础。三是投资5万元完成对全村91户进行房前屋后绿化及村内道路两旁进行绿化,通过该项目建设,解决了全村居住环境,解决了村内卫生环境差问题,为打造美丽新村庄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经济,夯实民族团结实力
在经济发展上,额则村委会领导主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工作、家庭生活状况,寻找民族团结工作的突破口,掌握民族团结工作的主动权。党总支、1村委会成员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具有能吃苦,肯钻研的特点,积极制定出台扶持办法,发挥传统优势,努力打造特色产业。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举办夜校、讲座和培训班,传授各种实用技能,村里积极联系资金、联系项目、联系人才,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兴办企业,开办家庭手工业,开展多种经营。实现全村少数民族群众人人有业就,人人有工做,人人有活干,收入大幅度增加。烤烟是该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投资5.2万元扩大烤烟面积91亩,20xx年实现产值22万元,户均可增收1000多元,人均增收150多元。投资5万元对全村91户进行改厕改圈扩大生猪养殖工程,每户改造面积25平方米,共2275平方米,做到畜圈清洁卫生,可实现年产值15万元,户均增收400元,人年均100元。
(三)强文明,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近年来,路雄村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开展了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认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了以建设文明村、文明家庭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繁荣农村文化,全面开展“文化进农村”活动,加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活跃农村群体活力和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加大对该村双锁呐、叉舞表演等民族文化的宣传,大力发展民族村经济生活,以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一条民族文化村建设和发展的科学之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少数干部群众民族团结意识还不够强;
二是少数干部群众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三是由于经费来源少,造成创建工作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由于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工作落实
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置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真对待,坚持不懈地在各族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认真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学习马克思主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处理解决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干部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带头搞好民族团结。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全体党员同志积极发挥模范作用,使民族团结工作不仅落实在内部,同时也体现于各项服务工作之中,使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二)大力宣传,进一步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提升民族工作水平,是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巩固民族团结的前提和保证。始终不放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长期坚持对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学习宣传,从中吸取有关民族工作方面的政策、规定或好经验、好做法,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的基础上,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亲身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加强领导,村党支部制定学习计划,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将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制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不图形式,注重实效,并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民族团结座谈会,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不断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引向深入,牢固树立坚定的思想,增强了搞好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经济,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带动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巩固烤烟、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努力发展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使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篇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民族团结示范村典型材料
民族团结示范村典型材料
村位于镇西南部,东与通惠村相邻,南接永惠四、五队,西靠惠农渠,北接惠农渠。辖内9个村民小组,其中回族村民小组7个,清真寺5个,全村总人口1542人,其中回族110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2%,全村耕地面积4620亩,荒滩1350亩,劳动力942人,党员35名,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8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民族团结为抓手,团结带领全村回汉各族人民,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大力发展经济,通过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在全村回汉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沙石硬化道路2条,长2.7公里,修建长5.7公里、宽8米的中心路1条,上土方6.2万方;维修活动场所,添置办公用具,方便群众办事;全村共有支斗农沟52条,支斗渠28条,各类配套建筑物150座,通过国土整治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600亩。种植以玉米、油葵、脱水蔬菜等为主,年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年收入62万元;全村年存栏牛4200头,羊存栏2000只;农民经纪人16人,年从事流通贩运收入206万元;劳动力输出302人,实现劳务收入350万元。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
村党支部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工作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考核。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工作有人干,有人抓的机制。制定民族团结工作职责,每月召开民族团结工作会议,及时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
实施情况,发现和解决在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促进创建活动有序发展,村上今年投入创建工作经费三万元,加大了对文化阵地、村容村貌、以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的投入,通过抓机构,抓人员、抓考核,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深入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工作的良好氛围。
村上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民族政策宣传教育计划,在村部、清真寺分别制作横幅6条、刷写标语8条、宣传栏8快,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使村民对民族团结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
三、统筹经济发展为抓手,凝聚了民族团结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抢抓机遇、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跨越。近几年村通过民主议事会“一事一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经广大村民代表协商同意商定村义务工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义务工运行的监督,设定义务工监督小组,督促义务工出票和台账管理,半年一结算,年底结清。从各个环节把关,提高群众对义务工的知信度,由于措施得力,村义务工打破历年无人上工的局面,近两年出工量达在全镇前列,最高日出工量达210人,由于出工及时数量多,群众积极性高,近几年水利、道路建设项目在村全面展开,并顺利实施。截止目前新砌护农渠52条长26公里、斗渠10条长5000米、支渠3条长5000米,新建配套桥涵闸建筑物120多座。极大地改善了村面貌,使村农村农业生产综合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是重视交通,镇村路网建设取得新突破。近年来,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村紧抓“通达工程”的实施机遇,切实加快村级路网建设。新修中心路5.7公里、砂石硬化2条,长2.5公里,今年又新修村至头石路2.7公里油路,方便群众出行,加快村经济建设步伐。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以群众致富为目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以招商壮大集体经济为目的,2012年村连片流转土地2100亩,建设1100亩优质水稻种植园区,今年又流转土地1111亩,将闲置的荒滩综合利用起来,在企业的参与带动下,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的目的。充分发挥回族群众善于养殖业的传统,成功引进龙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建设高标准羔羊养殖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带动本村养殖业飞跃发展。
四是突出重点,生态林业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改善全村生态环境为根本,突出绿色通道、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绿化重点,建设了中心路、五队中路两侧等绿色通道工程,绿化村庄居民点8个,建设农田林网102条,全年新栽各类树木1.2万株。并在全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呈现出了居民点整洁,道路通畅,农田成方,林木成行,沟渠配套,排灌方便的新局面。
四、真心实意解决回汉群众的实际问题。
村地势低洼、盐碱含量高,多年以来群众吃的是手压井抽出来的高氟水,水质低下、严重影响着人畜的健康。为解决人畜饮水安全的问题,村在2010年——2011年两年的时间里,开展人畜饮水安全建设,铺设主管道20余公里,连接到全村9个生产队,使282户群众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使农村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达90以上。
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构建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力度。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覆盖率达100%;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开展
“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孝子”、“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
“六百工程”评选活动。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积极开展各种有益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计划生育“星级”村巩固力度,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严格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开展了“平安村队”、创建活动,成效明显,排查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全村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2012年创建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明显成绩,利用创新社会平台成立“爱心桥”老年活动中心,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身体,安排专人负责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食宿,并创建村创新QQ群,便于村支部及时公布党务、村务信息,也便于群众网上咨询政策、种养殖技术、等知识,让群众少跑冤枉路、高心回来办事、满意而去工作。2011年村被平罗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2012年村获全镇目标责任管理考核第一名、2012年被石嘴山市党委、政府评为社会管理创新先进集体、全县创新
社会示范点,目前全村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同心。
篇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尕沟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典
型
材
料
一、基本情况
尕沟村是刁祁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公里,位于临夏县西南部,是甘南牧区与临夏农区结合部,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海拔高度2200-2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600-800mm之间。全村现有11个社,456户,223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69.2%。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全力保稳定,促和谐。
一是按照乡党委、政府的“竭尽全力保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工作思路,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来抓,认真搞好民族宗教、禁毒、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宗教事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刁祁乡民族宗教管理工作“1012”制度》,以法规范我村宗教事务活动行为,合力维护信教群众的权力,从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民族内部的团结和教派与教派之间的团结。二是各宗教场所广泛开展“六个一”和
“一遵四比”活动,积极鼓励宗教人士带头帮扶贫困户修房等解决村上的难题;同时充分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信教群众耳濡目染,使正常的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四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全力维护农民利
益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五是全面推行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三、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尕沟村在2006年被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后,尕沟村以此为契机,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结合全村实际,把藏羊育肥和劳务两大产业定为经济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加快全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和照明电入户问题,实现了村内主干道路全部硬化目标;同时,大力推广清洁环保能源项目建设,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实施沼气建设和“一池三改”建设;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认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促进全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村务管理力度。通过切实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建设了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村班子,积极发挥了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建设,全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民增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省、州、县的验收。
四、积极加强与村内各宗教场所的联系,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
及时掌握宗教活动场所的基本情况及教职人员的思想动态和信息,摸排一些影响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充分发挥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特殊作用,使各类宗教矛盾都能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要求,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截止目前,全村发生大小矛盾纠纷13起,化解调处13起,调处率达100%,没有发生到县乡上访的情况。
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努力营造创建活动氛围。
一是将以上各项制度用喷绘的形式悬挂于各宗教场所内,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二是集中时间,在全村开展各宗教场所管委会主任、宗教教职人员参加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三是按制度对宗教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的进行动态管理,目标考核。四是加强对村内宗教事务管理,成立尕沟村伊斯兰教事务管理协会,使其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团结,为平安和谐刁祁创建提供了保障。
六、认真开展帮扶工作,扶助弱势群体,促进和谐社
会。
一是狠抓“321”结对帮扶、干部下基层帮扶等各项帮扶措施,全村共结成帮扶对子18对,向37贫困户落实各类帮扶资金4800元;二是通过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为10户贫困户修建了乐民新居,为35户贫困户进行了圈舍改造,为15户贫困户进行了“一池三改”,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篇九: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阿木乎——草原深处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作者:暂无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2015年第10期
文/本刊记者
旦正措
于生妍
2015年7月21日下午,记者由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公保杰带领,来到了距河南县城16公里处的阿木乎村,热情相迎的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玛多多。采访就在村党支书的介绍中开始。
阿木乎村下辖4个社,270余户人家,全村有21名党员。该村是由县创建办指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玛多多书记介绍说,阿木乎村在这次创建活动中,以“八个好”的目标要求,着力创建,成效喜人。
经济发展好。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新的认识,鼓励有劳动力的家庭,通过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方式,均能达到年收入8800多元以上。
基础设施好。2014年争取补助性住房25户,帐篷45顶,给村里的32名大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助学金,村内通电通有线电视260余户,移动通信全覆盖,入户压井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村民生活好。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劳务输出,把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大事来抓,全村劳务产业前景看好,近年,组织力量改造危房38户,保障了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文化生活好。阿木乎村一直保留着浓厚的蒙古族特色文化传统。每年盛夏,扎西滩大草场上都会隆重地举办各种民族展览和民族服饰表演,村里还建有一个牧家书屋,配存图书千余册,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民族关系好。阿木乎村是一个纯蒙古族聚居村。以村支书为组长、村干部为成员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将民族团结创建纳入到村规民约,建立宣传栏,着重树立新风尚,繁荣新文化,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全村上下团结友爱,互助和睦。
村级领导班子好。阿木乎村领导班子由7人组成,2013年获得“全州合作社考核二等奖”,2014年荣获优干宁镇“三干会”一等奖,2015年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社会事业发展好。阿木乎村文化、医疗、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措施完善,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形成农村社会保障救助机制,救助面逐年扩大,2014年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
生态环境好。村容整洁,牧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广大牧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阿木乎村为创建优秀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村上下倾注心血,提思路、定方向,在创建工作中深入第一线,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了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群众支持。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创建办验收评分细则的标准。
篇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宣恩县小茅坡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情况介绍
郭祖铭
【期刊名称】《民族大家庭》
【年(卷),期】2007(000)002【摘
要】高罗小茅坡营村地处宣恩县南部,距县城45公里,离209国道4公里,交通便利。全村5个村民小组,124户470人,其中苗族44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95%。
【总页数】1页(P)
【作
者】郭祖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928.5【相关文献】
1.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关于恩施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鄂西南苗族家庭的发展变化与文化变迁--以宣恩县小茅坡营苗族村为例3.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以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苗寨民俗村为例4.影响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基于湖北省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的调查5.影响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基于湖北省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简介 民族团结 示范村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