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双减政策论文摘要
双减政策议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双减政策议论文(通用22篇),欢迎大家分享。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近日,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及落实,大量课外补习班销声匿迹,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时间更充裕,这一举措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更有利于培养出人格健全、朝气蓬勃的青年。落实“双减”政策,绽放青春之花。
减压减负,发展德育。爱默生说:“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德育无疑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梁启超对其子女的教育十分看重的是治学的态度。梁思成曾表示:父亲的冶学方法对他和梁思勇的影响特别大。梁思礼也认为,父亲身上有许多美好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博大坦诚的胸襟、趣味主义、乐观的精神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而这些品格和精神,都是课本所给不了的。哈佛、普林斯顿等顶尖学校对德育的重视,也在劝诫我们将德育提上日程。比如1996年,哈佛大学就把15名学术水平测验考试中得满分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理由就是对隐藏在其分数后的品德不满意。因此,德育之重要,必须落实“双减”政策,给足学生课外时间,让他们去磨炼品德、提升修养。
减压减负,发展美育。蔡元培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在上海的一次儿童画展上,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并非长大后我们就丧失了想象力,而是过度的学业压力剥夺了学生审美情趣的精力。法国著名数学家勒内·托姆在别人问他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他回答:“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
姿,是最美最美的。”这一回答再一次提高了我们对美育的重视度。减压减负,让学生有时间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
减压减负,发展体育。卢棱说:“虚弱的身体,永远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第一年,就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体育会”,他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它还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所在。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这振聋发货的呼喊,是对民族的警醒,更是对每一个同胞的激励。反观当下,学生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近视人数空前增长,减压减负,保障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不应当仅仅只成为一种口号,而应落实到体育实践中去。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学生的成长恢复了生机,政策的出台贵在落实,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绽放青春之花!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2今年暑假,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反响都很大,“双减”政策无疑是学生们的福音。
“双减”政策是什么意思呢?义务教育的双减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还有多点课余时间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校外各类学科类培训机构均占用了学生们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补课,让学生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科类的学习上,到了大学或者出到社会,工作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其它很多能力,比如:当众讲话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工作关系看似不大的技能和才艺,少了这些能力,就只能做一个完成基本工作的底层员工。
在实际生活中,“双减”政策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没什么影响,因为我到目前为止,没有去报读过校外培训班。我会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学校的作业量并不多,完全不需要以减
少作业量来达到“双减”。只有做了适当的练习作业,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最初可能是以教育为本,而随着时间演变,它们打着各种旗号、变着花样去大量招生,慢慢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国家才及时出台了“双减”等一系列的政策来约束他们。
总之,作为义务阶段的学生要明白,“双减”这个政策绝对不是让我们不写作业、不学习、只顾玩乐,而是让我们把握好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3“快点吃,吃完赶紧上课去。”这是“双减”以前,我上完漫画课,又火急火燎地去上奥数课前妈妈的口头禅。
唉,漫画课与奥数课只隔了一个小时,为此,我没有好好吃过一顿晚饭。有时,遇上喜欢的菜肴,就想多吃上几筷,可是不行,妈妈已经在门口拿好了出门的鞋子。我只好扒拉几口,匆匆出门。一路上,妈妈随手塞给我一个面包,还一个劲地催我吃。可我哪里有胃口吃啊!上课时,我的肚子“咕咕”直叫。有一次,这声音实在太响了,旁边的同学都向我侧目而视,害得我脸红脖子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现在呢?“双减”了,每个周末都能拥抱自由,享受美好时光。不用赶着去上课了,吃饭的时候,可以吃得慢一些,真正吃出食物的美味了。吃完了饭,躺在长椅上,嘴里喝着果汁,耳朵里塞着随身听,手上捧着喜欢的书……这可是“双减”前不切实际的幻想啊!
自从教育局发布了“双减”政策,每天放学,不用急急忙忙地整理书包了,可以在托管班里疯狂写作业,天天和同学比谁的作业做得快,还可以讨论一下题目,看看别人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思路。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帮我们解决作业中的疑惑,我觉得挺好的。
“双减”政策实施后,更爽的是放学后。一回到家,我们可以跳跳绳,跑跑步,和小伙伴们打打篮球,玩玩游戏……每一天,我都满头大汗。玩痛快了,回到家,洗个澡,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书,随着情
节的深入,穿越时空,和主人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还可以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好词好句,写下读书感受……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体会到了“自由”两个字。我拥抱自由,拥抱“双减”!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4自从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以来,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一名深受影响的初中生,我认为“双减”措施让我的学习、父母的生活负担得到减轻。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的作业总能及时有效的完成。莎士比亚曾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将抛弃他。”可见充分利用时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双减”前,不少同学总是抱着一大堆作业早早回了家,至于回家后作业完成的效率,谁也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普遍不是很强,就拿我来说,以前回到家第一件事情从来不写作业,不惦记着学习,总要吃个东西,先搞搞别的,等时间浪费得差不多了,才想着该完成任务,该去学习了。开始写作业,也不让父母心安。一道题不会了,相信总有人揪着不放,问父母也没个答案,结果白白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像这样,学习效率能高吗?“双减”恰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要说最适合学习的地方,毋庸置疑学校排在第一位。与同学一起写作业,会让人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你在学,他在学,我怎么能落后呢?如此一来,学习效率自然有了保障。数小时的延长时间,足以让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就能把作业完成个七七八八。同时老师也在场,不会的问题还可以及时求教,学习效率又一步提高。
“双减”之后,课后补习得到有效遏制。现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广告了,同学们再也不用每周末都困在补习教室里了,大家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原来满大街的辅导机构让学生扛上了课内学习和课后补习的双重担子,也平添了不少家长的烦恼。因为社会资源有限,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高中,一些家长选择了课外补习。别人家孩子都在补课,万一自家孩子跟不上怎么办?于是更多的家长也“随大流”加入这个行列,着实让辅导机构狠狠火了一把。现在“双减”政策出台,由国家出手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严
控校外辅导机构,诸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真是大快人心,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将原本繁茂但杂乱的补习班修整得规规矩矩,一旁欣赏的家长和学生既安心又轻松。
最后,家长的工作也应“双减”实施得到合理安排。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五六点钟刚下班,却不得不挤上公交车,停了一会儿就匆忙赶往下一站,将孩子接回家。有时还因为到的不及时,被孩子抱怨几句,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这种不满情绪同样也会影响到家人。“双减”后,放学时间一下子延迟到八点半。家长下班就可以先回家休息一会,还可以做做家务,忙忙自己的事情,安顿好一切,再去接孩子。孩子回到家,也没有很多作业需要监督辅导,人也轻松,心情也大好。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让大家都轻松不少,学生学习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家长的日常工作也能得到合理安排。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5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实行了“双减”政策。对于学生来说,这可是影响巨大。我认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和压力。
首先,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便捷了许多。还未实施“双减”时,学生跟老师的互动主要集中在课堂,课后的互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学生想要找老师问问题,也很难找到。老师若只是上个洗手间还好说,可以下个课间继续找;若是已经下班回家,那估计要等到第二天才能继续找。加上大部分学生如果心中的疑团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抱着无所谓态度,结果不了了之,不懂还是不懂。如此循环,心中的疑问如同雪球越滚越大。可以说,学生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恰如慢性毒药,深陷其中却不自知,等到毒性发作只能后悔莫及。“双减”实施后,学生晚自习时就可以直接道出心中疑惑,这些问题亦得到及时解决。老师和学生互动机会越来越多,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其次,学生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个成功的人,自律意识往往是很强的。王健林,现在是万达集团董事长,也是北京首富。在
不少人眼里,他完全可以像慈禧一样过上纸醉金迷、奢侈糜烂的生活,可他每天早上必须晨跑,刮风下雨都无法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做任何事情都规定好时间,并严格执行,他曾拒绝过一个采访,只因记者迟到了一分钟。当下很多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刷手机。结果等想起来要学习,发现时间已很晚,干脆上床休息,心想等明天再说吧,如此一来,怎能获得成功?
最后,家长工作时间得到妥善规划。家长下班时间太晚,无法准时接到孩子一直是一个大难题,也是造成人口失踪的原因之一。“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家长能准时到校,孩子不再为此担忧,也可以降低人口失踪案件的发生概率,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凡事都有弊有利,“双减”政策亦不例外,那就要看自己的态度了。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6自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几乎所有人都拍手叫好,可事实果真如此?我个人认为:双减政策让我的负担越来越重。
双减,一是减轻学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出台之前,我虽然每个双休日都忙得不可开交,上各种课外辅导班,但仍可以掌控放学后的时间。
双减之后,我在校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原本早早到家的我尚可以早早把作业写完后洗澡,睡觉,亦或做其他事情,可现在必须在校集中学习。如同你拥有一盆水,现在只能装入一个大瓶子,这些水只剩下一个用途,最终是一瓶死水。针对周末补习,我个人看法,如果所有人仅凭上课所得的知识应对将来的中考显然不够。不补习对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很不公平,这些同学要想追上那些跑得快的同学,就必须选取其他方式,有经验的老师及时辅导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至于那些跑得快的同学原本还想拥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现在却不得不锁入瓶中,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双减之后,老师布置的任务越来越重。老师总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作业量少,可当所有学科老师的作业扑面而来时,你消耗的时间就不是一两个小时了。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不少老师还会额
外布置课堂作业,以此填补我们在校时间,所以我们的时间多半在写题与讲题中度过。由于任务增多,一些老师不得已占用我们写作业的时间讲题,如是下来,我们又不得不把仅存的一点水去填充另一个瓶子,最终,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个重重的盆,压在头上。
双减之后,家长内心的忧虑越来越多。一是应试教育没有实质性改变,中考还是以分数说话;二是父母都不愿意放弃让自己的孩子升入高中考上大学的机会;三是现在的职业教育还不是很成熟,不少家长不放心。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他们依旧对孩子的学习紧追不舍,穷追猛打。随着在校时间越来越长,老师布置的任务越来越重,我们将校内作业带回家写的次数亦越来越频繁。家长见了免不了问道:“这些作业不应该在学校做完吗?快点,要想考好的高中还要继续做一些课外提升作业!”弄得我是焦头烂额、悲哀不已。刚放学回家就写那么多作业,还有家长不停的催促,于是我们和家长产生激烈的争执,家庭矛盾升级,彼此身心疲惫。
“双减”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愈减愈重之趋势。吾辈青年,前途茫茫;时光飞逝,白发苍苍;回首过往,不悔当年。即使“双减”政策目前给我们增添了负担,我辈也要自强不息,逆流而上,不应以现在的停步而悔恨,而应以当年的坚持而庆幸。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7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社会上对“双减”政策的评价贬褒不一:有人认为“双减”弊大于利,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有人认为“双减”利大于弊,会减轻学生的压力,使教育更加公平。我个人觉得,“双减”政策减轻了我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让我的学习更轻松,身心更愉悦。
“双减”措施增强了我的自律意识。“双减”之前,学校放学时间都比较早,我回家后的状态往往是“作业五分钟,休息十分钟”,使得原本不多的作业总会在各种琐事的干扰下变成一座难以逾越的“作业山”,不知不觉间加重了我的学习负担,循环往复,渐渐有些承受不住。“双减”之后,每天都可以保证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作业,回家自然轻松了许多,只需完成剩余的小部分作业,大大缓解了我因为不自律而带来的学习压力与负担。
“双减”措施增加了师生间互动频率。“双减”前,相信很多学生在家庭作业不会写的情况下,往往寻求搜题软件。经常性使用搜题软件只能滋生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思维,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双减”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因为延时课会有不同学科的老师上班辅导,一些学生遇到不懂的题目,可以及时请教老师,答疑解惑。在老师的耐心、细致讲解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双减”措施提高了家长时间利用率。在“双减”前,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接送无法兼顾的问题。用我自己的情况举例,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的工作性质也是需要经常出差,有时母亲回来晚了,我只能自己走路回家。或许因为小女生的缘故,每次我独自一人走路回家,母亲都会担心我的安全。“双减”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因为放学时间推迟了,母亲每天都可以亲自来接我,既保证了我的安全,也增强了我们的亲子关系。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真的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不但减轻了我们的身体压力,而且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8新学期已经过半,在这个学期里,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它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一放学就背上沉甸甸的书包,把所有的作业都带回家写。每天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一系列的打卡和阅读,一到家就得埋头苦干,马不停蹄地写作业。就这样,也要到睡觉前才能完成所有任务,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而今,“双减”政策如约而至,老师布置的作业减少了,而且会在中午提前布置,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学校的课后托管,在学校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我们班还实行了“作业完成排名榜”,同学们为了上榜或排上前二十,在班里你追我赶地做作业,生怕落在谁的后面。在这样
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我们的学习热情“蹭蹭”地往上涨,作业做得又快又好,效率很高。大家听到某某同学作业已经做完了,而自己还差一大截时,感受到的不是被比下去的失落,而是无形中增加更多的动力。
这样,我们在校就完成所有的作业,大街小巷里再也看不到被沉重的书包压弯腰学生的身影,家里没有奋笔疾书到深夜,独守书房的孩子身影,也没有因辅导作业而焦躁不安的父母身影……我们的亲子关系从此母慈子孝,爱意融融。
现在啊,在每个夕阳西下的日子里,在每个学校的操场上,在每个小区的屋子里,都能清晰的看到,孩子在奔跑、在做手工、在书海熬游……
另一方面,校外学科培训负担也减少了,大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堂里,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我们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节假日里,各个公园等运动场所更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许多人对“双减”的评价是“简直是太棒啦”。是啊,作业减量不减质,又能在学校完成;回家不用背上包,拎个帆布袋就可以了;阅读时间多了,吸取更多课外知识;做手工的时间长了,让自己更加心灵手巧;运动的时间久了,不仅增加肺活量,还能让人变得更聪明。这不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吗?
“双减”政策,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改变。我愿意用自己宽大的胸怀去拥抱它,让它继续在我们的身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9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长都缩减了,学生做作业不用做到很晚,可以有个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第二天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之前因为高强度的学习,学生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天天围绕着考试学,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厌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双减之后,家长和孩子在休息日可以一
起出去玩玩,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一家人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一家人的情感交流。
双减拉下急刹车后体育、艺术特别是关注孩子人格成长、社会交往的课程明显提高了比重。教育研究的结果越来越深入地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影响一个人成年时候的社会成就和经济收入的主要因素,不是他中小学时候的考试分数,而是他的社会情感能力,比如外向性、合作性、责任感等等。其实我们的独木桥已经变成了立交桥,家长要有更大的宽容心,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发现孩子的特殊的禀赋,并且把它激发出来,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个性。家长应该勇敢地把孩子的快乐童年还给孩子。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0最近一个热点词汇爆发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单点来说,就是少点作业,不上辅导班,这其实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一些不好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减轻作业量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对于每天都在做作业,甚至说无时无刻不在做作业,我们也早已厌烦,甚至说并不想写作业,现在双减政策开始执行,也给学生们喘口气的机会,对于这个,我们还是挺开心的。但家长们却开始担心了,担心作业量过少,我们会有太多的放松时间,以至于太过放松,把最主要的学习给忘了,还可能因为作业量不大,有些人就敷衍了事。对于这些问题,我做一个学生,只能说,如果作业少了,我们难道不会好好写吗?
虽然我也不是很喜欢写作业,但是作业还是可以很有效的帮助我们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另外,对于不让课外辅导这个问题,我觉得真正能拉开距离的是课外学习的一些东西,而现在禁止了课外辅导机构的进行,我们减少了学习课外知识的监督,就只能依靠自己来进行学习课外知识,这篇是非常考验我们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
对于课外辅导班,学生的大多数印象都是不好的,甚至有时候会
想让辅导班赶紧关闭,但现在真的`到了没有补习班可以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可以在有专人的监督下,学习课外知识也是一件好事。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当下的课业压力,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去学习的话,在未来的考试中,我们必然会很紧张,而我们现在不能依靠外力来监督自己,就要养成自己的自律。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1最近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教育部颁布的“双减”政策了,我也听爸爸妈妈在家里议论,知道这个政策与我们学生息息相关。
所谓“双减”,一是减轻校内作业负担,二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妈妈说:“以后的周末和寒暑假都不会有学科类的培训班了。”如果是真的,我心里还挺高兴,周末就不用去上那些学科类培训班了,比如作文、英语和数学。因为这些在学校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学习,课间十分钟我们也基本在教室看书,不能出去打闹,都没有时间跟小伙伴玩,我已经很累了。我最讨厌的文化培训班就是奥数,因为它很难。现在没有了文化培训班,我的假期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上自己喜欢的舞蹈课和画画课,还有空余时间休息。但是听说文化培训班周一到周五放学之后还是可以开放,我就有点担心了,如果放学后,妈妈再让我去培训班上课,那就太累了,希望妈妈没有这个想法,否则我的书包只会越来越重,眼镜片也会越来越厚。
你们喜欢这样的“双减”政策吗?觉得它是好是坏呢?“双减”来了,怎么办?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2双减”对我们而言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已经真真实实地走近我们了。
近日,各地都行动起来,坚持家校联动,落实“双减”政策。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十分开心呢?既不用周末早早起床,东奔西跑地去赶各式各样的课外培训班,也不用每天回家就拼命地埋头于作业堆里,直到深夜。爸爸妈妈们更不用再为巨额的课外补习费用而忙忙碌碌,为鸡飞狗跳的家庭作业时光而抓狂不已。
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背后,我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那是警钟
的声音。我认为,无论是课外班的减少还是作业量的减少,其实都是为了培养大家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双减”政策的实施其实在向我们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比起被动的“填鸭”式教育,我们更需要主动学习的人才。
要想自己学习更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序的计划、良好的习惯和强健的体魄。所以我认为我们要自主地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抓住每一个错题,不一味依赖于其他的教辅资料、家长、培训班。善于总结和掌握好学习秘诀,这才是“双减”政策下比起疯狂刷题、花钱补课更行之有效的学习出路。
总而言之,面对“双减”,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追求,善于要求自己。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3“双减”成了近期最热门的话题,这是教育行业的改革。可这一政策的出台却让许多人惶惶不安,他们生怕孩子成绩下滑,忧心忡忡:孩子课外时间那么多,可以做什么?难道就这么把时间浪费了吗?我妈每天都会在家念叨好几遍,但我想说,这是对“双减”政策的误解,不信来看我的故事吧。
今年暑假,爸妈给我报了作文提升班、奥数拓展班、新概念英语班、还找了几份盐中往年分班考试的试卷……可谓五花八门,导致我七月份不是在补习班上课,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每天脑子里一根弦绷得紧紧的,就连睡觉都梦见自己在写作文。
高强度的学习,使我的身体开始了反绿色抗,出现了失眠、感冒等症状,去医院就诊,又是检测核酸,又是排队、挂号、就诊、缴费、等待……整整一天就这么在医院中度过,把一大家子折腾的不轻。医生叮嘱: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减少压力。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校内可以让学生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使学生的学习“主战场”回归校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要我学”逐步变成“我要学”。取消培训班,可以减轻家长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对于教学质量、学生安全等方面的从严把关,能够保障家长和孩子的经济利益、人身
权益。
“双减”政策就是好!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4这学期国家发布了“双减”政策,即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开学到现在已经过了六周了。以前一放学我就被爷爷奶奶送到晚托班,每天的晚饭也都是他们打包过来给我吃的,直到八点左右作业全部完成我才回家。双减后我参加了学校的晚托班,有老师陪着我们做作业,有时题不会的时候就可以请教老师,而且速度也大大提升,作业基本都在学校完成了。放学回到家,我可以和家人们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像螃蟹这样的食物以前只能留在周末吃,因为吃起来太麻烦又浪费时间,而现在我可以悠闲地咬着我的美味蟹腿。
以前明明是周六周日,是给我们休息的,可是妈妈给我报了很多的兴趣班,多的让我头疼。双减后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培训班都没有了,让我的肩膀上少了一大块重磅的石头。我也成功地获取了半天自由时间,我可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或者让爸爸妈妈陪我去动物园、游乐场、爬山、游泳等等。
我很喜欢双减后的生活。饭后可以骑上我心爱的小单车,在小区里转呀转呀,吹吹晚风赏赏月光,别提有多悠哉了。写完作业也不用被妈妈催着快点洗澡看书,我可以有时间玩会的我玩具再去洗澡看书。最重要的还是和爸爸妈妈相处的开心时间变多了,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山,爸爸妈妈的口头禅都是作业做完了吗?现在就不一样了,虽然我们还是学习的时间最多,但我们有时间可以出去走走看看,妈妈也变成了温柔的妈妈。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希望能一直这样下去!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5当下,教育部正大力推行史上最严厉的“双减”措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每一种措施出台,往往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面对"双减",你是喜欢还是愁亦或喜忧参半?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双减之下,利弊与共
曾几何时,纨绔与浪荡挂钩,清贫与刻苦等同。但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日,“钱”、“家境”仿佛才是知识的敲门砖。“寒门难出贵子”竟已是社会共识,也因之“双减”政策顺势而出。但仔细想来,双减何尝又不是一把双刃剑?
“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曾经的补习班不过是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培养艺术修养的捷径。但资本却不断制造“学业焦虑”吃着“人血馒头”,让家长,学生“恐慌”“内卷”,潜移默化中补习班便变了味。
双减之下,补习班归位,有利于教育之公平。
“惊!贫困地区一学生竟考取名校,其学习方法竟然是……”
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震惊式”新闻层出不穷,仿佛寒门之学子与光明之未来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难道不是教育不公导致的吗?以史为鉴:魏晋王谢风流,却是氏族繁荣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终让王谢成为史书绝响。富者愈贵,贫者固穷,这样的社会一定要被改变。
双减之下,教育之公,有利于每一位学子身在井隅,心向星光。
“小孩闭上眼睛,看见花,看见梦,看见希望,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
孩童时期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是于无所有中看见一切的澄澈。然而过早的应试技巧却在不断摧毁想象的翅膀。记得国外一篇报道曾言:“一位母亲因其女儿在幼儿园学会了1+1=2而上诉老师,并成功胜诉。”我想,这若是在国内,定会引得“公知”们大敲键盘。这件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何尝不是透露出扼杀想象力的残忍?
双减之下,童年烂漫,有利于孩子想象力之萌发。
不过,双减之下,真的能一劳永逸吗?
我要说:非也。
双减之下,学生能慨叹轻松,但部分家长却不会因此躺平。过于严格的政策施行,只会让其花重金聘请名师进行“一对一”家教。教育的天平看似平衡,细微之下,却是天差地别的分化。可见,双减之
下,针对的是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家长观念之改变。
因此,只有家长明白“学习源于自律,伟业在于开拓”,才能让双减真正有效落实。
诚然,双减有其弊病,但针对目前中国教育形势而采用此策,实属无奈之举。只愿双减之下,你我都能铭记“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在时间的长河上凝聚起沉替的力量,为新生的青春拼搏,为新时代的中国奋斗,迎接下一个新版的双减。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6减了,“双减”政策下来了,我的噩梦也来了。
想当年,我可是教育界的一方豪强,手底下数十个金牌教师,从我这个教育机构走出的学生数不胜数,个个都是一顶一的好学生。
那时候,哪个家长不想把孩子送到我的机构里面?哪个家长见了我不得恭恭敬敬的?哪个家长不得想方设法把我约出来吃顿饭,好让自己家孩子能进我的机构?那时候,我走一走,家长们就得颤三颤,生怕让我觉得服务不到位,耽误了自己家孩子。唉,时过境迁哪,“双减”这一杀招,直接将我压得再也起不得身。学生们不来培训了,家长们自然也不送钱了。我呢,工资也发不起了,所以讲师们都走了,这机构也倒闭了,剩下我一个人守着这个孤零零的门面。
从万人敬仰到孤家寡人,这是经历了什么呀?这是我贪心收钱的报应吗,还是试图取缔机构,成立私有学校的报应啊?辅导班在减少,机构老板们的钱也在减少,看来更加公平的局面将要来了。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7减了,双减政策下来了,我孩子的功课可怎么办呢?七月份时,国家发布了新的教育政策,这下好了,校外的所有培训机构都停了。仅仅几天,我们家小宝就不能继续补课了。又刚好是暑假,本来能早起上课的她,现在一觉睡到八九点,怎么喊都喊不醒。不仅如此,这课上到一半说不教就不教了,这叫什么事儿呢!看着小宝刚激发起来的学习动力就这么一点一点消亡了,做母亲
的心里真是一点都不好受。我只好调动了我的人际关系,去寻找有没有专门的老师或者还在营业的培训机构。qq、微信、电话真是一刻不停,一天问上好几遍。可要么培训机构比较小,要么辅导老师经验不丰富,而且交的钱还多。要是请私人家教,一天就好几千,这可把我给愁坏了。
某个星期天回娘家时,跟孩子外婆说了这件事儿,她把我给批了一顿:“孩子都初三了,怎么还给她补课呢?考高中是自己的事儿,你帮她到现在就不错了,接下来就看她自己了,偶尔督促一下就可以了。”听了这番话,我又好好想了想,哎,可不是嘛,孩子都不急,我一个做母亲的干着急干嘛呢?学习还是得靠她自己。
后来补习班我也就放弃了寻找,而是找她好好谈了谈。孩子也懂事儿,挺理解我,自己开始用功起来。多亏了这“双减”政策,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然尽操心了。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8减了,延时服务后,乖孙女现在都不回来了!这之前吧,晚上做作业做到老晚,有时候12点都不一定能熄灯睡觉,我是心疼的呦。现在好了,住学校了,晚上不回来了,人都见不到了。是没有人晚上开灯惹得我睡不着觉了,可我这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就是感觉空空的。
每个礼拜回家,问她作业多不多,她总说作业少了很多。我就不相信,这作业少了,怎么还住校了?她说什么“双减”文件,我也听不懂,就去问了我们家楼下的老师。他说,就是作业减少了,补课也不允许了。他还说,之前还帮学生补课来着,现在根本不可能了。
我这么一想,看来孙女任务减轻了不少呀,住学校就住学校吧,只要她能轻松点儿,我就开心了。我怎么样不重要,只是周一到周四见不到她,怪想她的。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19减了,减了,孩子初三了,压力也应该不会那么大了吧,因为作业负担少了很多。国家真是人性化。
寒来暑往,多少个清寒的大早晨和风凉的夜晚,我送孩子上下学,接过她千斤重的书包,看着她睡意未消或充满疲惫的脸,心疼之余也清楚学习就是如此,得吃苦,不然怎么考高中、考大学呢?我天天想尽法子给她买好吃的,穿好睡好,只想让她多读几个字进去,但听着她的抱怨,总觉得我们做父母的不理解她,也不好再贴着她耳根子说。
直到我看到了手机上刷屏的“双减”政策,真心替孩子感到高兴,这是属于他们的春天。不过没法补课了,这个暑假的补课计划又泡汤了。她本来理科就不好,一个暑假过去面对更难的知识会不会跟不上呀?真令人犯愁。她同学妈妈花了大手笔,给自家孩子在网上报了一对一补习,她却像是一点儿都不急,只想着放松。
一个星期下来,她还是满脸疲惫,问她不是双减吗,怎么还这样?她说单科不多,加起来也不差多少,又有了个化学,看来“双减”跟初三没多大关系。
其实政策无论是什么都没关系,只要她肯学,能考上高中就行。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20得益于国家的“双减”政策,课余时间的充盈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
博弈
傍晚,我和父亲在茶几上摆开棋盘对弈。惨白的灯光射向棋盘,气氛骤然紧张了起来。父亲话不多说,开局便擒住我几位大将。我指挥着炮兵,看着棋盘上一边倒的局面,思考着父亲下一步的走法,斟酌了许久才缓缓落子。父亲一着“围魏救赵”,降了我的相,要取我上将首级。我急忙撤兵,自觉大势已去。回想与父亲的几轮大战,他总是一环套一环,牵着我的鼻子走。父亲笑了出来,带着得意说:“下棋必须得心静,还得纵观全局,不要目光短浅。”课余时间,我学会了宁静致远,懂得运筹帷幄。
开卷
在课余生活里,读书是我的一大乐趣。午饭后,我背靠在抱枕上,盘着双腿,拿出我最着迷的《天意》读了起来。书很厚重,阵阵墨香扑面袭来。我闭上眼,书中的情节出现在眼前,仿佛萧何月下追韩信就发生在眼前。我眼看着韩信进谏项羽,想为项羽出谋划策却被刚愎
自用项羽大骂一顿。眼前的书好似一间黄金屋,一行行的文字像根根金线,编织成一幅幅绝世名画,让我流连忘返。在课余时间读书,陶冶了情操,提高文学素养,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赏景
有时候在家中闲暇之时,我也会隔窗赏景。我虽做不到像醉翁那般寄情山水,但也自得其乐。清晨,鸟鸣声萦绕在耳畔,风轻拂窗帘,露出窗外淡淡的清光,时隐时现的花草呼唤我醒来。窗外的银杏长得如日中天,争高直指,枝叶繁茂。
夜晚,临睡前,月光下有银杏白色的枝叶摇曳,地上有一丛丛的青草。月色如水,洗净了白日的喧嚣。不知谁家悠扬的笛声,将夜晚烘托得静谧美好。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也许是人生的乐趣之一。要懂得劳逸结合,在课余生活中多放松,多感受,会让我在努力之后更加强力,这就是课余之美。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21动静相济,劳逸适度。
——华佗。
上午连续上了三节课,我的神经高度紧张,每到这时,我都利用仅有的15分钟课间小憩一会儿。
休养生息
刚下课,一股疲倦的感觉就环绕着我,我原本挺直腰板儿变成了一个半圆,肩膀处酸得不行,双臂僵硬,肘部连弯曲都隐隐作痛,活像一个得了风湿骨痛的老年人。手腕处的血管根根分明,上面的筋高高凸起,握笔的三根手指中大拇指中间凹陷,手指肚惨白,食指因为没有血液流过而发麻,中指的侧面硌得发红。我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我双臂平摊在课桌上,头侧枕着左臂,准备休息一下。
庄周梦蝶
在疲劳时,休息是最好的良药。我屏蔽了教室内外的喧嚣,将双眼缓缓闭上。一片漆黑后,我的世界又明亮起来,满目的绿色,勃勃的生机。这是古森林里才会有的轻松惬意。满眼的葱绿,空气中浮动
着点点绿芒。它们像星星一样衬托得世界很寂静。一阵微风吹来一声蝉鸣,一次振翅高飞惊落一片树叶,一汪清潭引来一群鸟兽……眼前无限的美好使我忍不住舔舔嘴唇,嘴轻哼了两下。等我再睁眼去观望时,铃响了,上课了。
韬光养晦
上课不久,课堂里就哈欠连天。我一看,正是刚才课间闹得最欢的那帮人。而我经过一个课堂的休息,现在不说神采飞扬,也是精神奕奕。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都活络,每一根神经都兴奋,大脑像高速立交桥一样高速运转且井然有序。午后清风拂面,吹在身上很清爽
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人生就像一张弓上的弦,一直绷着是会断的,张弛有度方能收放自如。
美在课余!
双减政策议论文
篇22暑伏燥热的一天下午,我来到滑冰场里。冰面犹如一块巨大的乳白色的奶糖,又像是一面平整光滑的璧玉。冰场周围立满了玻璃,形成一道屏障,巨大的内外温差使得玻璃上布满了水珠。冰场上方弥漫着白汽,仿佛张岱在湖心亭看到的“雾凇沆砀”的景象。白雾之中,人们肆意地飞旋舞动着,仿佛一只只天鹅畅游在碧湖之中,又似一条条锦鲤在湖面跳跃。滑得好的人做到了人冰合一,在冰面上疾速地飞驰着。
我穿上冰鞋,像企鹅般蹒跚地走入了冰场一角。在冰面上,我战战兢兢,浑身紧绷,连大气都不敢出,独立站在冰面上,世界仿佛突然变得安静了,凉气顺着裤腿慢慢地爬了上来,我的心仿佛一团在冬夜中燃烧的火慢慢被周围寒气所包围,逐渐熄灭。一旁的母亲赶忙走到我身边,隔着玻璃鼓励我。这些话语好似一捆捆的木柴添进了我心的火焰中慢慢地燃烧起来,把我的心照亮。被那团火焰所驱使,我缓慢地移动灌满铅的双腿,试图驾驭那两把冰刀。
不久,我找到了自身的平衡,开始大步流星地向前滑。我在白雾中急速地穿梭着,夹杂着寒气的风吹过脸颊,让我体验到了飞翔的感
觉。我好像成了一艘快艇,驰骋在平静的湖面。过弯道时,我俯下身子,双手划过冰面,仿佛在把玩一块无瑕的美玉。白雾渐渐地消散,上空的聚光灯光穿透了雾气照在冰面上,冰面好似波光粼粼的湖面,灯的周围形成一个个晕圈,亦真亦幻,宛若仙境。我好似蜕掉了蛇皮飞升成龙。
在课余的娱乐活动中,我找到了身心的平衡。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心中甜甜的,仿佛吃了奶糖一般。美在课余!
篇二:双减政策论文摘要
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教研论文结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发布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从而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各类体育、科技等活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全新的教育需求。因此,本文以双减政策为切入点来对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减;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出台,这一政策的颁布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带来巨大影响。为积极应对双减政策,各学科教师都应对当前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审视,以确保能够真正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其中,学生家庭作业的设计也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体育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到位
从具体调查情况来看,在所有体育教师中,经常布置作业的教师不超过六成,甚至有部分体育教师从来不布置作业。除此之外,许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对体育作业的重视,此类问题均反映了当前监督机制的缺乏。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应试教育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家长均存在着重学科、轻体育的现状,而在缺乏家长和教师督促的情况下,许多学生缺乏完成体育作业的动力,评价体系对体育作业的忽视对体育作业的实施带来巨大的限制。
(三)科学锻炼缺乏指导
科学合理的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其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反之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锻炼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为学生的锻炼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确保其在
完成体育作业的同时,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双减”
背景下提升体育家庭作业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作业指导,确保作业实效
1.加强教师指导
首先,在教育形势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认知水平等也应随之做出变化,从而为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应定期对体育教师的作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及时指出问题,以确保教师的作业设计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合理性。第三,定期开展教研和培训活动。此类活动能够帮助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有利于作业科学性的提升。
2.加强学生指导
首先,应对当前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必要时还可引入增值评价,鼓励学生在关注学科成绩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应加强对技能的培训,学生在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的同时,有利于其作业完成水平的提升。第三,关注学生体育素养的优化。体育知识的学习不仅包含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包括品格、思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3.加强家长指导
首先应提高家长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和重视,并鼓励家长为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有必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指导家长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来了解学生的体育作业、并学习必要的安全监控措施,在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的情况下,真正确保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
(二)优化作业设计,激发作业兴趣
1.游戏化
将游戏元素融入体育家庭作业,能有效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家庭作业。比如,教师在布置投篮运动作业时,可要求学生与家长进行投篮比赛;或在布置重复跑等耐力作业时,可将其转换成小组比赛。通过此类方式来转换作业的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2.结构化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家庭作业均采用每天打卡的模式,学生必须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对单一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来提高熟练程度。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对作业结构进行优化,通过组合训练来提高学生对技能的运用程度。比如,教师在布置羽毛球相关的家庭作业时,可要求学生将防守技能与高远球技能的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并录制视频。这一方式不仅避免了单一动作的重复性,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作业的实践性。
3.差异化
“双减”政策明确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布置分层且有针对性地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且应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以确保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在布置跳台阶作业时,教师可规定多个档次,如五级十次,四级15次,三级25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从中任选其一来完成。此类作业布置方式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提高了作业的可行性。
4.生活化
将生活元素融入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能确保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来锻炼身体。比如,教师可将高抬腿动作的练习作业布置为跑楼梯,或布置学生参加马拉松比赛来练习耐力。这一作业设计方式能够将学生的锻炼与生活情境加以融合,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能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机会来进行锻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师而言,应深刻认识到双减政策的目标和本质内涵,并根据双减政策的原则来对当前的家庭作业进行设计,以确保家庭作业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尊重学生的差异,真正发挥作业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篇三:双减政策论文摘要
双减论文
国家政策对于行业动向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之前就当是政治书上的一句话,历史书上的一个图片,地理书上的一个名称。也许只有当是亲历者才会体会其中厉害。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生活琐碎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国家的引导。我是2015届大学生扩招的幸运儿。国家把高考录取率扩张到80%,不管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只要上了国家线就能够有合适的大学上。把这个政策当作一颗糖果奖励给那时努力的自己,暗自发奋图强要好好学习,学本领学专业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负时光和诺言,一路顺风拿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参加运动会拿奖,做了国家级课题项目,努力考试拿到专业领域证书。
疯狂张扬自己的青春,直到2019年毕业,考研失利。正值线上教育的发展初创期,就这样凭借大学时期的自信和经验进入了我司,成为一名普通的在线辅导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上课,严守老师的初心和生活的底色,努力上进。时间走过一年俩年,经历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其中苦乐,转眼来到了2021年,疫情的影响,洪灾涝灾,台风烟花,貌似短暂的平静并没有影响动荡的局势。国家出台放开三胎政策,打压资本介入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再出重拳,我们整个教培行业摇摇欲坠。
现在的我们就像是待宰的羔羊,前期跳跃挣扎蹦哒害怕极了,中期绝望里带着一丝希望,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后期安静等待,直到尘埃落定,接受现实,想下一步去向。现在的局面就好像是蝴蝶才慢慢开始煽动翅膀,环境一下肃静了,竞争更加激烈了,继续为生计四散奔走。双减论文
今年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双减政策是这次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不过很多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真实意义不够深入,心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没有辅导班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现在家长都忙于工作,辅导孩子时间几乎没有,遇到孩子成绩不好就直接送辅导班,这好像成为了俗成的办法。没有了辅导班,看着孩子成绩不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产生了心理焦虑。
二、小学取消了考试,怎么知道孩子成绩学得好不好?
教育部规定,小学取消一二年级书面考试。三到六年级一学期也只允许一次期末考试。对于家长来说,考试成绩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每次考试都会问:考多少分,如果成绩不理想难免会怒气冲冠,不是动口,就是动手。现在不知道考试成绩,家长是不是会产生焦虑,我家孩子在学校到底学得怎么?
三、减少了课外作业,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没有了辅导班,没有了考试,现在连孩子作业都没了。以前放学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先做作业,作业做好了再出去玩。现在看到孩子在学校也没有什么作业,回家了还是没有什么作业,这样下去成绩能好吗?
其实家长这种焦虑是旧的教育方式在桎梏着我们的思想,以前我们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想着孩子一定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现在是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学习成绩不是考核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没有过硬的素质教育,孩子就是成绩再好,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折。
据资料显示,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50%,而且还有一部分向重度抑郁发展。近几年学生zs或犯罪的事例也时有所闻。这说明以前盯着考试成绩的教育方式必须得改变了,注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作为家长,我们怎样消除焦虑迎接双减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转移培养重心。
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与上不上辅导班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双减工作是要求我们在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好的学习成绩,还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操的人。
二、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长对取消书面考试的焦虑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没有了考试,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无法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学习成绩不是判定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平时我们要注意与学校经常联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且不但仅注重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孩子德育、智育、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
教育改革是一个大的工程,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思想,配合教育改革,相信国家,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要相信自己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也一定能用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
双减论文
今年暑假,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反响都很大,双减政策无疑是学生们的福音。
双减政策是什么意思呢?义务教育的双减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还有多点课余时间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校外各类
学科类培训机构均占用了学生们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补课,让学生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科类的学习上,到了大学或者出到社会,工作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其它很多能力,比如:当众讲话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与工作关系看不大的技能和才艺,少了这些能力,就只能做一个完成基本工作的底层员工。
在实际生活中,双减政策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没什么影响,因为我到当前为止,没有去报读过校外培训班。我会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学校的作业量并不多,完全不需要以减少作业量来达到双减。只有做了适当的练习作业,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社会上存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最初可能是以教育为本,而随着时间演变,它们打着各种旗号、变着花样去大量招生,慢慢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国家才及时出台了双减等一系列的政策来约束他们。
总而言之,作为义务阶段的学生要明白,双减这个政策绝对不是让我们不写作业、不学习、只顾玩乐,而是让我们把握好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篇四:双减政策论文摘要
双减政策论文5000字
“双减”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是通过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保护群众利益来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从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形成良好教育生态。该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资本介入教育市场的门槛,势必会开启我国义务教育的新时期。
一、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双减”政策解读
约翰·W·金登提出多源流理论,以解释国家议程得以建立和公共政策得以形成的背后原因。本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的角度,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探析“双减”政策是凭借哪些推动力量成为政府的显著议程,剖析多股源流汇合的内在张力,以此来说明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出现所具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问题源流:教育焦虑与资本介入
(1)教育焦虑下的畸形竞争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圈就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极其强烈的心理追求,中国家庭的传统心理倾向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存在将成绩作为人才末端评价机制的标准以及择优录取的升学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教育焦虑的氛围。大多数家庭都“力争上游”,拒绝阶层下沉和“被淘汰”[2],中国父母往往会非常慷慨地投资自己孩子受教育的未来,希望孩子能够在社会中成为“高尚的脑力劳动者”,将超额的教育资源倾注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顺利“抢跑”,形成一种畸形的竞争。这意味着,许多青少年将承担着与其年龄不匹配的教育负担,造成同侪乃至整个社会的“剧场效应”。
(2)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倾向
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应该主要由国家通过公立学校统筹分配。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相对的机会公平,但是近些年,随着资本的野心瞄准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市场,教育资源的分配就变得无序且浪费。铺天盖地的“教培广告”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各种不合理的“天价”教培机构屡禁不止,市场分配资源的局限已经在教育领域显现。高考本身是一个选拔高能力、高智商人才的相对公平的平台,但是当教育的资本化程度越来越深,教育资源的分配就越来越明显地以阶层的富有来划分,这本身就是不正义的现象。当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富有阶层,将会大大降低底层人才的上升概率,将会模糊掉高考的人才筛选机制,这与高考的初衷背离,不利于激发社会活力。而“双减”政策正是将学生成绩的助力由“外挂”的教培转向天赋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2.政策源流:政策中的各种建议诉求
(1)政策共同体内不同的态度和利益诉求教育专家、政协委员等群体从中国宏观大局出发,认为过度的学业负担会产生“剧场效应”,加剧社会内卷,不利于中国培养高精尖人才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发出倡议为学生“减负”。教培相关利益群体表示,其作为学校的补充,可以在规范有序的运营状态下有效满足家庭的教育需求,能够促进学生在假期的学习进步[3]。家长认为,负担是出无奈或个体自愿的理性选择,为了孩子“抢先一步”,家长们自愿将孩子送进辅导班,承担教育成本。
(2)国家对义务教育减负的实践探索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态度与要求也早就体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减负文件里,但在中国这种“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里,政策精神在全国的整体性收益不明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义务教育的要求是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关注学生健康状况,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已经涉及许多提高教育质量、减轻义务教育负担的政策探索——如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不得超标教学、成绩排名、惩罚性作业等[5]。尽管在竞争性的学习压力下,分数仍然是区分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但这些政策精神为“双减”政策奠定了基础。
3.政治源流:社会共识与十四五开局
(1)对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共识政策制定者常常从他们接触到的各种传播中感觉国民情绪,加快适应国民情绪的项目进入议程,由此对政府的议程产生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早已在社会达成默认的共识。国家在从宏观大局出发,自上而下倡导减负。自下而上看来,社会各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功利性诱惑——教师的业绩诉求、家长的高分诉求、教育机构的利润诉求[6]。社会各群体也身不由己、趋之若鹜般地加入“加码游戏”。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况和教育领域的恶行循环。整个社会也在这种反向张力下,对此产生无奈唏嘘、焦虑反感甚至批评的情绪。虽然总体上整个社会对于学业减负是支持的,这是多年来减负政策的社会心理支撑,但是对于减负的效果、减负之后的“何去何从”是有疑虑的、迷惘的。
(2)“十四五”规划开局为教育指引新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规划中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7]。“十四五”规划为“双减”政策提供了支持。这种政治形势是有利于推动“双减”进入政府首要议程的。
二、“双减”政策之窗的开启:多源流汇合下的教育新时期
虽然问题源流或者政治源流都可以单独建构政府议程,但哪一种源流都不能保证一个项目绝对成功地进入议程,是三股源流的耦合效应开启了机会之窗,促使政策议程的产生。“双减”政策之窗更多地属于问题之窗。我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流处理的迫切性——教育“抢跑”下的教育资本化,不断损害民众利益,在关注到问题流以后,开始到政策源流中寻找各种浮现的意见作为备选方案。“十四五”规划提到了教育公益化原则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政策酝酿指引了方向。社会对学业负担过重的共识,是倾向于支持教育减负政
策出台的。所有的三股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以及政治源流——都汇合在一起,问题之窗打开,那么关于为教育减负的项目进入决策议程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强。“减负”政策水到渠成地出现后,反过来又促使更多被问题流包围的人们认识到构建良性竞争的教育轨道的必要性。政策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政策执行并维持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全面开展整治活动的同时,宣布以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为代表的九个城市为全国试点城市,其他省份应当至少在1个地市进行试点工作。
在“双减”政策的“9+N”个试点城市中,中央通过巡视督导等方式压实责任主体。试点城市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严格限制、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活动,切实加强培训机构的收费监管,强调校外培训的公益性;二是合
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
从目前看来,成效开始慢慢显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呈现出“各显神通”的执行机制:在内紧抓学校的主体责任,促使学校逐渐转向多元化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外严格规范教培市场,如重庆市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实行作业的分学科精细化指导,江西省依托“智慧系统”实现作业分层、弹性化、个性化,辽宁省通过承诺书压实双减责任以提高教学质量[8]。但是,“双减”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仍然需要时间、精力去完善,不是一个政策就能妥善处理好的。必须多管齐下,实现“政府—学校—家庭”互动和多元主体参与,得到每个家长的理解和支持。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要求父母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9]。学校要转向全面育人发展的导向,与社会组织协作发力,合理安排学生的寒暑假,给予家庭更好的选择。
在一些尚未进行试点的城市,会存在消极、躲避的心态。因为在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的教育机制下,“抢跑”和“加外挂”的趋势就不可逆转。即使政策落地,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会促使教育“黑市”的产生和教培风险、成本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在巡视督导的压力下,会对学校和教培结构作出整改,但是如果家庭采取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再严厉的政策也难以渗入。因此,要促使减负精神落地,不能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和“大水漫灌式”的减负政策,只有找到精准的发力点,才能打破教育领域的“剧场效应”。
三、“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良策:推进教育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末端人才评价机制和择优筛选的升学压力背景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的家庭与学校的单一化供需结构没有改变,顽固的家庭与教培市场的供需结构仍然存在。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要推动“减负”精神落地,就必须调整这种供需结构,必须从教育的供给侧发力,逐渐影响需求侧。从供需结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是通过提升学校作为主体阵地的多元化供给能力,限制教培的资本化供给,以调整教育市场传统的供需结构。具体来说,一是限制传统市场的资本化供需结构,践行教育公益性原则;二是改变学校单一性、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供给结构,践行“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观,最终达到更新教育理念的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共赢。1.改变“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要推动“双减”政策精神落地,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更新全社会的教育理念,促进全面育人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打破“分数即正义”的惯性思维,但在人才末端评价机制不改变的前提下,这是很难做到的。家庭总是会在短期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只着眼于量化的分数,由此产生的教育需求就是单一的分数而已。教育机制应该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而不是机械训练下的庸才。人才的定义应该是宽泛的,是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不仅仅指脑力劳动者。流水般的教育生产线——校内过度的学习负担和校外“遍地开花”的教培资本市场,恰恰抑制了每个学生独特的潜力,反而驱使所有人都踏入教育的恶性循环圈。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教育理念应该实现从“分数至上”到“分数、品德、能力”三位一体的转向,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全面发展,缓解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和攀比情绪。2.保证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供给能力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只有通过学校才能实现公益性原则。一方面要紧抓
学校在教育领域的主阵地,促使学校牢牢占据并主导优质教育资源,要防范过多的教育资源流入市场“坐地起价”。根据“水龙头理论”,学校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机构[10],但教育回归家庭的课余时间往往成为教培市场的黄金期,学生的学业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较大。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家庭提供一些可以替代培训机构的活动,如夏令营、参观文化馆、读书会等班级团建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学校为家庭提供“五育并举”教学方案的供给能力。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提高分数的平台,而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长期以来,学校都把所有资源投入考试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普遍被轻视,这种学科布局供给是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学校必须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在有所侧重和多元化的原则下,调整学校课程和活动安排,科学对接家庭需求端。3.限制市场对教育资源的资本化供给能力严格规范教培市场,不仅仅是因为它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因为资本化供给有悖于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一旦教育公共资源过多流入市场,就必然就出现阶层化的不正义现象。因此,要支持教培机构通过“去学科化”成为学校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学生在校外的另一个“包袱”。以往对于教培机构的政策往往是规范化其运作过程,但是“双减”政策开启了教培机构的寒冬期,大大地限制了资本介入教育需求市场的门径,大幅度地直接切断了“家庭—市场”之间的供需结构。同时,国家将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责任牢牢放在学校,通过学校供给侧的改变来影响家庭需求侧,进而希望影响整个社会。要建构起新的供需结构,不仅要在“9+N”的试点区精准试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广普及,还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为“双减”政策提供更多支撑点。从
供需结构来看,相关配套措施的发力点应该包括“为学校调整课程安排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撑,严格防范教培市场的各种隐秘形式卷土重来”。
如前所述,教育部出台的“双减”政策是在三股源流的交汇下产生的。其中,不同于以往的是问题源流,即资本介入教育程度愈益加深。为此,“双减”政策直接重新定位了教培机构,限制了“资本触角”进入教育领域的活动范围,将教育重新拉回公益性的平台。未来,教培机构后退产生的教育空间必须由学校来填补,以构建起新的、公益性的供需结构,促进教育的机会平等。这才是推动教育界良性运转的精准之策。
篇五:双减政策论文摘要
关于"双减"学习贯彻落实论文五篇
目录
关于“双减”学习贯彻落实研讨发言合集
.................1“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1“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5“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14落实“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
......................1落实“双减”需谨防家长“被裹挟”
................2“双减”后应加快教育公平政策落地
在决策层发布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后,近期xx等地陆续公布相关配套措施。不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应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是上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名为减负,并不但仅是一个学生负担问题。因为,大范围过度培训将直接影响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还挤压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与“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相违背。
所以针对校外培训,各地政策几乎一致。除了都强调“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外资不得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等监管要求,XX还在XX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不得“分红,此外,教育部XX日在官网发布校外教育培训违规行为处理典型案例,涉及省市包括XX、XX、XX、XX、XX等,主要涵盖问题包括“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无证办学"“培训机构违规收费”“发布虚假广告”和“内外勾结、监管失职”等违规行为。
可见,随着各地“双减”配套措施落地,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培训的生存空间大为压缩。不过要消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这样似乎还不够。
其实,一直以来校外培训也令很多家长头痛,既花钱花精力,又被迫卷入“别人孩子都上,自己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的内卷状态,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囚徒困境,当下全面整顿可谓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从校外培训诞生的背景看,承担了公立学校部分教学任务无疑是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初衷是为学生减负,结果却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更有甚者,部分公立学校教师“默认"并参与校外培训创收。
所以,各地在严打校外培训之际,还应该将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摆在重要位置,让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多地在校园内完成。如XX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将实现三个“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服务时间一般很多于X个小时,结束时间一般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可探索在工作日晚上开设自习班。
另一重要方向是全面践行教育公平。对此,消灭学区房、填补义务教育洼地是当前最为迫切的。过去两年,各大城市对学区房的追捧有目共睹,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学区房越受捧,基础教育资源便越倾向于“按财富分配",并最终导致“菜小愈菜",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同时也会让买不起学区房的家长陷入焦虑,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会想方设法寻求各种相对学区房
成本更低的校外培训。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让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一样,包括多校划片、公民同摇、名额到校、优质教师强制流动等方式,都应该被利用起来,目的是消灭"差校”,弱化“学区”,从而均衡教育资源配置。XX日,XX宣布新学期起将推动大面积、大比例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此举让所谓优质学校的师资将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
换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校外培训的整治顺时应势,但填补校外培训缺口及全面践行教育公平的举措也需要尽快落地,目的是让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双减”也是一次对社会心理的减负
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可很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但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继国家层面出台《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本市近日也拿出了具体的“双减”措施,引发社会高度注重。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到各方诟病。越来越重
的书包、奔波赶场的培训,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来。针对这个病灶,从中央到地方没少出政策,而如今“双减”出台,统筹校内和校外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做出全面部署,更进一步戳到了症结、抓住了根节儿。就拿XX的一揽子举措来说,在校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出台X项举措深化培训机构治理,有力祛除资本炒作的虚火。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标本兼治、长短结合,体现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的系统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家庭最看重的就是孩子,最重视的就是教育。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有个好的前途,也是天下父母的朴素期待。但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这些年却大有被绑架、被异化之势,一个典型表现,就是“补习+报班”喧宾夺主,“课堂不学、课外补课"“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十分严重。放眼望去,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大大加剧着教育焦虑,更衍生出一系列教育乱象。比如培训幼龄化,咿呀学语的婴童就被家长带去早教班上起了“情商课";比如内容超前化,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竟被要求掌握上千英文词汇,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得似懂非懂地“啃奥数”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化愈发激烈,强大的“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很多人只能被迫报班以求心安。而随着“鸡娃"之风蔓延,在“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的强
大心理暗示下,家庭教育投入水位一直被抬升,养娃俨然成为“投入无上限"的军备竞赛。
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搅得各方苦不堪言。可很多花钱堆出来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效负担。市面上蜂拥产生的大量培训,名目花哨却大同小异,含金量极其有限,多是在营销上极尽所能。广告推介铺天盖地,无非就是拿“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夸张话语渲染竞争、唬人入坑。久而久之,在“焦虑报班更焦虑”的螺旋中,家庭和社会资源被严重错配乃至虚耗,不但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而且教培市场的畸形膨胀,也滋生出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等问题,“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
乱象频仍、焦虑蔓延,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从此番“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看,一大关键就是对校内校外的角色与责任进行了厘清,以正本清源稳定社会预期,给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具体的政策指向,清晰可感的操作路径,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度,让各方充分感知到了国家坚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有助于引导家长从被迫“鸡娃”的赛道上走出来。人为制造的内卷焦虑少了,高度紧绷的神经就能慢慢松弛下来,全社会的教育
心态也会更加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实“双减”,不但是给孩子书包“减重",给家庭支出“减压”,更是一次对高度焦虑的社会心理的必要校正。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也会表现不同的特点,需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握苗助长填鸭漫灌只能是徒劳无功。
这些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唯分数论",但教育领域“以分数论英雄”的倾向依然明显,这也使得在德智体美劳中,社会对学科教育的注重远甚于其他。超强的学习负荷之下,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显然有违教育初心。以“双减""为契机,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本真,引导孩子在全面教育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持续学习的能力、探索未知的兴趣,善莫大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破解沉疳也非一日之功。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场反应不一,有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偃旗息鼓,却暗自换上马甲、化整为零、转入地下,这种现象值得警惕,需要查处和处罚及时跟进。而更为根本的,还是切实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不断完善
课后服务保障,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将孩子和家长都从教育焦虑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让减负不再“雷声大雨点小",理应有所作为,也非常值得期待。
“双减”政策催生新需求研学旅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X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不再审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作者认为,虽然研学旅行等非学科类培训不在要求范围内,但作为强相关行业,研学旅行市场面临以下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研学旅行作为健康教育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会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注重。政策引导下,研学旅行发展迅速。20XX年我国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xx年,又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同年,《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发布,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界定:“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20xx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为主题,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政策鼓励下,研学活动成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20xx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xxx亿元,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XXXX多家。
研学旅行有机衔接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与旅行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教育方式不断多元化,研学旅行既把学习融入旅行体验中,也把旅行上升成为学习活动,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认可。
第二,“双减”促使研学旅行新需求充分释放。“双减”政策下,研学旅行市场可能由学校主导向家庭主导转变。当前市场上的研学产品按照活动形式主要分为游学类研学和营地类研学。游学类研学旅行以参观、学习和交流为目的,以“游”为核心,注重体验;营地类研学旅行包括各类人文艺术、科技文化以及军事体育等主题式营地教育产品。这两类产品主要由学校主导。随着新政策的落实,孩子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家长们必然会寻找替代“补习"的产品,寓教于乐的研学产品需求将大大上升,以家庭亲子为主体的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容。
家庭亲子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要求更高,兼有休闲度假和研学双重需求。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便捷化、个性化、品质化和安全性的注重度越来越高,这些新需求特征都将影响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家庭亲子消费者将更注重产品理念、行程内容、服务品质、费用性价比、师资力量等。研学产品的丰富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亲子市场和研学市场的界限可能进一步模糊。
第三,“双减”倒逼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减"政策下,培训机构进入研学旅行市场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行业竞争加剧。从业务相关性看,教育培训机构由课程培训转型研学业务的难度较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有资本、有师资、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培机构涌入研学赛道,加剧行业竞争。但同时,竞争也有利于进
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长远来看,引导政策持续出台,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研学产品结构和供给模式。
一是“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可能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是否对非学科培训制定实施指导价尚不明确,如果未来对非学科教育也有非营利要求,那么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研学旅行产品,可能面临就业门槛,也将带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二是企业资质、教师资格、课程内容等监管或将趋严。虽然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市场,但仍存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针对企业资质、教师资格以及课程内容的监管有望逐步完善。
旅游企业要在研学旅行市场培育竞争优势,唯有不断创新,加快产品更新迭代。
其一,要加强上游资源挖掘和整合,推动产品创新,将
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融入研学产品中,提升学习体验,实现
“游”与“学”的有机融合,建立自身产品研发和设计优势。
其二,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公益活动、研学论坛等方式建立联系,深化与教育领域的交流,组织中小学老师开展研学旅行考察踩线,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研学旅行的综合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
其三,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价值。要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为研学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收获智慧,提升能力。
“双减”政策落地也应盯紧需求侧
最近,“双减"政策出台引发全民注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
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
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从严治理教培机构,是这个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长期以来,教培机构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贩卖焦虑,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基础之上的。“双减"政策是合乎民意的,有利于国民长期福祉。此次政策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其整治力度空前,掐住了教培机构资本化运作的“命门”。对于公众而言,这是改变教育“内卷"的关键一步。
进行“供给侧"改革,也要对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祭出雷霆手段。X月XX日,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突袭,在一幢别墅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涉嫌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了查处。有的地方,个别教师有偿补课很出名,甚至有“四大名补"之称,课上教学有保留,课外收费讲要点,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诸多禁令,但个别教师就是舍不得补课费这块“肥肉二对此,必须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打击力度。相关部门不能总是靠举报,假如补课变成“一对一",又
怎么办呢?此前今年XX规定,教师两次违规补课即取消教师资格证;X月,XX两名教师违规补课被解聘、撤销教师资格证。如此铁腕,多多益善。教育部显然注意到这个问题,继“双减”政策后,教育部X月XX日再度出手,启动中小学有偿补课等专项整治,通过在“供给侧”上动刀,切除毒瘤,为家长减负。
“双减”政策落地,还应重视“需求侧"改革。“双减”政策思路是,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等,最大程度满足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而非流向教培机构。这就是从"‘需求侧"着眼。不可否认,过去的“三点半放学”,确实加剧了教培机构生长。如今强调学校托底,也是一种纠偏。也必须承认,中国家长极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学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尽职尽责,改变思路,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家长也需要转变思维,担负起教育责任来。有人担心,假如没法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那不是要“拼家长”
了吗?应该说,在学校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家长不会特别累,让家长代批作业等是明确禁止的。但同时,一
个常识是: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未必能对孩子进行髙水平的学科辅导,却能够给孩子好的家教、家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其拼命送孩子去辅导班,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当然,对孩子的期许应该合理,不要盲目攀比,这同样是“需求侧”改革,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一生。
落实“双减”让教育回归本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长在拍手叫好之余,不免有些担心,怕减负十余年,压力增无减;怕自己不学,别人默默拼娃。对此,我结合从教XX余年的经历,分享一些想法。
看一场改革是否真心,先看它敢不敢“绿了芭蕉二以往的减负,或是减少作业,或是筛选竞赛,家长们跟着抓狂,资本则笑而不语。而今年提出的“双减”,不但仅明确了学校和校外机构的减负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资本支撑的培训机构“动真格”。
我曾在20xx年撰文《做一个理智的家长,不要被“剧场效应"绑架》,呼吁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节律,杜绝跟风“内卷",滋生非理性焦虑。比如新学期将近,常有一年级新生家长问我:“幼小衔接,拼音要不要提前学?”对此,我给出建议:“拼音口算提前学,既费时间又费钱;家校合作莫越位,幼小衔接须科学。”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作息时间、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的衔接。局前街小学多年来一直秉承“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一直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学科内容,但呼吁效果并不好,很多家长也不理解。现在有了明确的导向,相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和家长会理解这样做的初衷,局小人也会勇于担当,主动发出正确的声音。
“双减"东风之下,局前街小学将在已有的睡眠管理、”推迟半小时上学"、弹性作业等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减负政策。如,继续保证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丰富校园生活,将自然节气活动、人文节庆活动、兴趣选修活动充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课堂转型研究;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角度推进科学作业管理。
我们呼吁,家长给孩子一点闲暇的时光,因为“闲暇出智慧"。如果学生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没时间读喜爱的书、做感兴趣的事,也没时间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如何能观照生活、累积思想、生发灵感?
我们呼吁,校外培训机构在坚决取缔盈利性学科培训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参观学习、劳动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游戏,需要交往,需要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培训机构如能对此进行开发设计、提供服务,就能和学校、家庭形成教育资源的正向互补。
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加强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比如,用好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增强社会教育资源的联动,开发学生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多种学习资源和场域。
落实“双减"任重道远,所有举措都是为了最终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这也是我们教育人的“中国梦"。
落实“双减”需谨防家长“被裹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也需统一登
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公益性”“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
长期以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总量庞大、良莠不齐,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尤其是近年来在资本的裹挟下,贩卖焦虑、过度宣传,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俨然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生态。“双减"政策的到来,无疑能够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但是,校外培训热是群体性教育焦虑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让“双减"落地,还需要消除家长们的教育焦虑,谨防他们“被裹挟"。
很多培训机构超纲超前教学,导致无数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这其实是“被裹挟”的家长走进了“剧场效应”的误区,就像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却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表面上看,家长让孩子补课的行为是自愿的,其实是在剧场效应中不知不觉“被裹挟”了。班里的同学成绩有好有差,这是最初状态,挺和谐。可突然有同学上补习班,很多家长认为别人上补习班成绩在提升,自己的孩子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所以就算不想报班,但迫于压力,也只好无奈跟进。如此愈演愈烈,结果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这就像看戏,如果前排的人都站起来,那后排的人也会站直,甚至还会站在椅子上,但他们看到的戏,和坐着看,一点改变也没有。
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就是“被裹挟”的家长经济负担更沉重,孩子们的童年更悲催,而培训班却养肥了自己的腰包。所以,“双减”政策要落地,除了强化校内教育,更需谨防家长“被裹挟”,“双减”工作完成的主体离不开家长,只有家长摆正心态,远离焦虑,肯减、愿减、乐意减,学生的负担才会真的减去,没有家长的觉悟和自觉,“双减"工作就会沦为教育体制下单方面的“一
厢情愿"。
作为学校,应在“双减"政策下回归教育本质,给学生提供髙质量的学校教育,缓解家长们的培训焦虑。作为家长,应谨防被培训机构裹挟,与其在剧场效应下踮着脚尖摇摇晃晃,还不如安安静静坐下来,仔细想一想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校外培训机构再怎么鼓吹,也终究不能取代学校,优质师资一定是在学校,从长远来看,家长们只有减少焦虑,“双减"政策才能更好落地,实现真正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