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入口(2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入口(2篇)

时间:2023-08-05 19:11: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入口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讲座

  时间:2015年8月1日

  地点:学校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校班主任老师

  内容:学校心理辅导

  具体内容:

  一、校心理辅导的分类

  按辅导涉及的学生活动领域,可把辅导分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按辅导涉及的心理与行为的性质,可把辅导分为情绪辅导、智能辅导、人格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性问题辅导等。

  按辅导对象的人数,可把辅导分为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常用的方法有个别咨询与交谈、信函与电话在辅导、个案研究等。团体辅导以学生团体为对象,常用的方法有团体讨论、团体咨询、课外活动、辅导活动课、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团体辅导在养成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人领导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少数服从多数人集体决策的民主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之处。团体辅导规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课外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辅导,适合于教学班一类的团体,人数通常为30--40人。另一种是以有相似背景、相似问题的学生为对象,以团体讨论、团练训练为主要形式的辅导,适合于关系较亲密的小团体,人数在6人左右,以不超过12人为宜。

  二.学校心理辅导目标

  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不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就是要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

  第二是寻求发展。就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这两个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度如何,突出地表现在受辅导学生在面临各种困难的、困惑的、有

  压力的情境时,能否根据个人条件,作出适当的选择、明确的决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成功地解决问题,并引导自身发展。

  心理辅导特殊目标是针对某年级、学段学生的突出矛盾,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根据心理辅导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独特要求制定的,因而比较具体。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是指开展心理辅导整个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

  (一)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通过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本质上看,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它既不像“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那样,以少数所谓“尖子”学生为工作对象;也不像单纯的心理治疗那样,以存在有个人无法处理的心理障碍的极少数学生为服务对象。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还因为当我们对全体学生辅导工作做得有成效时,个别学生的问题便较少发生,或更易于解决。面向全体学生原则要求我们在制订心理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二)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有人将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矫治功能指矫治学生不适应行为,消除或减轻少数学生身上存在的轻中度神经症症状,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丧失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工作效率。发展是指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过健康、充实、有意义的生活。

  学校心理辅导兼有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不过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

  贯彻这一原则时我们应注意到:

  ⒈

  心理辅导应在学校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在初中或小学就开始进行。儿童心理发展未定型,可塑性强,有时即使看起来是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只要施以短期的关怀和辅导,便会有显著的改善,对今后还会有预防作用。

  ⒉

  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平时应针对正常学生主动开展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性的、情感性的、行为训练性的辅导活动,以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验,增强其应付变化的能力。

  ⒊

  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

  干预。这要求辅导教师有极大的爱心、极大耐心和觉察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高度的敏感性。

  (三)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心理辅导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辅导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要点:

  ⒈

  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能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需要的是对学生的无条

  件的关怀和接纳。不论学生在谈话中反映出来的观点和情绪感受是如何的消极、不正常、不合教师的口味、不合时宜,教师都要尊重他,接纳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设想他的内心感受。

  ⒉

  尊重学生的选择。辅导教师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决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的自由。辅导教师不应强迫学生选择什么,他只是向学生提供资料和建议,为学生作出选择提供认知前提,并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⒊

  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

  这要求我们进入受辅学生的内在“参考架构”(个人自行发展起来的,用以衡量环境、他人与自己言行恰当与否的一套规范或标准),“透过受辅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像他们那样去认知和感受。在与学生谈话中,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受,而且要觉察出学生故意回避、或以隐喻形式透露出来的深层含义,并把这种理解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

  (四)

  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心理辅导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这是因为:⑴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缺受受辅动机,我们强行对他进行辅导,则这种辅导必定会由于学生的抗拒、冷漠和敌意而毫无效果。

  这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它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自主地把握个人命运与独立地应付生活挑战的主体精神。只有当学生以主体的身分积极加入心理辅助活动时,这一目标才有可能达到。⑶青少年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检验个人影响环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他们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示反感。在辅导过程中,教师既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使学生形成独立个性的需要得到满足。故主体性原则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辅导具有特殊的意义。

  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⒈心理辅导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辅导不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唯其如此,心理辅导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而不是一门必须完成的功课。例如“现代课程”教学实验中,某实验班按原计划即将开始“人际关系”单元的学习。当时学校要对该年级学生进行一次“筛选”,部分学生在期末考试后有可能调离该班,这在实验班学生中引起了一次不小的情绪骚动。考虑到解决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需要,辅导教师适时地将原来安排在后面的“发泄消极情感的方式”的内容提到前面,并组织学生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普遍感到收益不小。

  ⒉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心理辅导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活动,教师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因此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留有余地;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协助者,教师应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看是不是更全面”等。

  ⒊

  以开展活动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

  在专门设计的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行到充分的体现。因为活动可吸引较多学生参加;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为展现学生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可以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五)个别化对待原则

  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前面提到的“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是就心理的对象而言;这里所说的“个别化对待原则”是就辅导的具体方法而言,两者并不矛盾。实际上我们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个别化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给全体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这种独特性以

  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纯粹依靠外力实现的“塑造”、“捏造”的过程,故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承认、重视、认清工作对象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实行个别化对待,针对每个学生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贯彻个别化对待原则,应注意以下要点:

  ⒈

  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实施个别化对待的基础。心理辅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要了解事实性的资料,更要了解价值性资料。尽管前人已编制不少心理测验、评定量表供辅导人员使用,但要真正了解一个学生,还是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完成。在个别是咨询中,如何恰当处理由学生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真实地了解受辅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则是一项需经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专门技术。

  ⒉

  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心理辅导是一种颇具弹性的助人活动方式。在团体辅导中,共同组织的活动并不会对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相同的影响;在个别辅导中,也不存在适用于每个学生的、一成不变的辅导策略。心理辅导都是教师应将每个学生看作一个具有不可重复性的独特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个性特征,灵活运用心理辅导的通用原理,找出适合一个个学生的处置方法。

  ⒊

  认真做好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辅导方法。研究的对象是单个学生,通常是学校里的特殊学生、适应不良的学生。开展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有利于深入探讨个别化对待方面的经验,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

  (六)

  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人的智能侧面或人的心理问题。强调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取向上的偏差以及升学第一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实际已背离了追求学生完整人格发展的目标,只重视知识灌输,以单纯国内外教育界有识之士近年来对盛行于学校教育中的唯知主义(或唯智主义)思潮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例如台湾教育心理家张春兴近年来提出了“教育对象全人化”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构筑了富有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新体系。他曾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茨对教师提供的一条建议来印证他的“全人教育”的理念。该建议是:当别人向你询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由于目前多数学校仍以智能学习为教育重点,学生的情意成分除非干扰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否则它们很少受到重视。因此,学校心理

  辅导工作贯彻整体性发展原则就有了补偏救弊的特殊意义。贯彻这一原则应考虑到:

  ⒈

  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不论从事哪一个领域的辅导,都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即使是从事学习辅导,重点也不在知识的获得,而有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的改变,以及让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

  ⒉

  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一类的知识无疑是有益的,但心理辅导涉及到学生知识、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在积极参加各种专门设计的辅导活动或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初尝人生体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教师的胸怀,领悟朋友的情谊,由此获得的丰富人生经验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是无比珍贵的。

  ⒊

  采用综合辅导模式。在心理辅导(咨询)领域存在有多种理论和方法,其

  中重要的有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这些派别有的重视辅导关系的建立,有的重视技术的运用,有的侧重情绪冲突的解决,有的专注于行为改善,有的侧重思考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性发展,最好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此外,还要协调学校辅导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善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各种因素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作用。

  四.学校心理辅导途径

  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的:

  (一)

  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辅导有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无疑是有必要的。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初期,这种方式也比较易于为教师所掌握。但从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着的实际问题来说,其作用还是有限的。因为心理辅导的作用不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情绪状态、转变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所有这些单靠知识传授是难以奏效的。

  (二)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这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一般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充分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这一途径开展心理辅导的好处是:在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教学班为活动单位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班级全体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因此比较正规。只是如何在班级活动中考虑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实行个别化对待,则是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

  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四)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五)

  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六)小组辅导的“教书”代替“育人”,教师目中无“人”,只有知识、书本、分数。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入口

  

  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

  一、培训背景: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与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并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承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健康就没有保持。

  二、培训目的和意义:

  1、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有利于了解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

  3、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字所造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5、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勾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6、帮助教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上所遭遇的困惑,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1、教师心里减压

  2、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息?3、如何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4、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5、教师人际关系疏通。

  四、培训方式:1.培训讲座

  2.团队辅导

  3.个别辅导

  4.体验式辅导、拓展训练

  5.团队交流平台

  五、培训流程:(一)心理评估与分析

  利用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惠诚软件)对教师进行测评分析,撰写分析报告,结合访谈等形式进行培训辅导需求分析,根据结果提交初步辅导建议书。

  (二)培训联系

  (三)培训实施

  根据设计好的培训方案和流程,进行培训,执行科学的培训流程,包括培训时间进度控制、培训现场控制等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四)培训后跟踪

  首先进行培训后评估、提供培训评估报告,并提交讲师建议。制定跟踪计划,促进成果转换。

  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

  长兴路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本校师生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成为了重点工作。当前,开展这项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师资队伍的匮乏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欠缺。我校将积极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陶冶学生的心理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培训对象及背景

  1、所有在校的专、兼职教师;

  2、具有心态平和、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等心理品质;

  3、年龄在45岁以下。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与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并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毫无疑问,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不高,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如果教师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

  持。

  三、培训目的及意义

  1.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有利于了解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

  3.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4.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学所造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5.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

  本培训的实施将遵循合作管理上的统一性和课程实施上的实用、实效原则:

  1、统一性原则:体现在整体培训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课程、统一考核、统一预算、统一协调等方面;

  2、实用、实效原则:体现在整个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实施都必须密切联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学以致用,能够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培训流程

  1.心理培训学习:提高活动质量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

  型师生关系,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注意收集整理有关心理健康资料,认真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个案分析、总结论文等并进行交流推广。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业务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咨询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校准备利用“心理咨询室”、以及电话专线、校广播对学生和家长开放,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并动员全体教师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接触心理烦恼、困惑、焦虑。

  六、培训方式

  (一)整体课程将贯彻

  1、持续反思原则,增强学习效果,促进自我成长;

  2、加强合作原则,调动可利用的各种学习资源;

  3、实用实效原则,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力争在岗称职。

  (二)校本学习为主

  1、通过面授训练实际操作技能

  在面授培训中,重实践环节的演练,在示范练习、点评纠正、小组互学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技能技巧,在观摩优秀学校中模仿学习。

  2、通过总结巩固培训成果

  在校本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交流、展示学员的培训成果。通过展示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培训成果,促进学员自我成长。

  七、培训管理

  1、指导教师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培训方案;

  (2)指导、协调、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3)指导实际操作,落实教学实习活动;撰写培训总结。

  2、各位学员主要职责:

  (1)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对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及时与讲课教师进行沟通;

  (2)认真学习保障学习效果。

  (3)原则上不可以请假。

  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

  2019年9月

  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心理谐调行外部行为适应相统的良好状态。这一定义表明,心理健康既表现在个体与环境工动时的近应行为上也含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这两者又是辩证统的:表现在个体与坏境工动时的造应行为正是其内在的良好心建特质使然,而个体在对环境的良好近应中,又发展并完善了自已的心理特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将心理健康标准界定如下:(一)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适应周围环境,谋求自我发展的心理保证,因而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二)情绪稳定乐观。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在心理健康者身上。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只有一个人经常保持偷快乐观的情绪时,他才能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三)意志品质健全。意志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并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性的重要精神支柱。心理健康的意志品质具有以下特点:①行动目的明确,独立性强。②善于当机立断,果敢性强。③行动不屈不挠,坚毅性强。④心理承受力强,自制力

  好。

  (四)行为协调适度。一个人心理健康,其行为有如下特点:①行为方式须与年龄特点相一致;②行为方式须与社会角色相一致;③行为反映强度须与刺激强度相一致;④行为的一贯和统一。

  (五)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是:①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②在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知人知已,不卑不亢;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④在交中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理解的态发与人友好相处,能接受和给予爱与友谊;⑤与集体能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六)人格完整独立。人格也称个性,它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独立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界定上述心理健康标准时,尚有以下儿点需要注意:其一,心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相对性是指,心理健康只有在与同一年龄的人心理发根水平的比较中,才能显现其价值。其二,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其三,一个人是否心理使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其四,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心理健康从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从心理康教育的观点来看,这种必要性主要渊源于以下四种需要。

  (一)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纵览全球风云,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当今世界竞争的基点已由军事、经济转向综合国力,其实质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诸多的研究证实,超群的智慧,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完普的个性,适应环境的能力,随机应变的机智等高品位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最具党争力的人才资源的要素。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传授曾是传统教育体制的核心,然而心理素质不健康者连适应社会都成问题,纵有满腹经论也难以造福社会。概言之,我们应当从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高度来对待青少年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进而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国内代化建设的需要

  放眼全球,城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现在己融入现代化建设浪潮之中。为了使我国的现代化能得以早日实现,必须注意研究历史的经验。既包括现代化成功国家的经验。也包括现代化失败国家的经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它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表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国家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如不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个国家只能是徒有虚名的,只有当地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

  家。那么,什么是人的现代化呢?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现代人与传统人的差异无非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素质特点。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曾经提出过现代人的14种品质:(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末经厉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试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4)注重现在与末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交通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力争讲求效率;(6))计划;(7)知识;(8)可依懒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获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13)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及未来持乐观态度;(14)平等观念和守法意识,在现代人的素质中,强调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并视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为现代人素质的基础,这是英格尔斯造眼独具之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欲使我们的国家现代化,首先必须使国民素质现代化;而欲想使国民素质现代化,关键是使国民心理素质现代化。而欲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青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教育思想的大変革也促使人们重新确立新的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并据此确立教育发的新战略和新目标。基于《教育基本法》的精神,21世纪的教育目标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①培

  养宽广胸怀与丰富的创造性能力。宽怀指在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过程中追求真、善、美;丰富的创造能力指艺术、科学和技术各个领域的创造性能力。②培养自主与自律精神。自主与自律精神具体是指在形成稳定的自我性格时,要具有自主地思考断问题的能力,尽职尽责、严于律已及积极主动等精神:在确立自主与自律精神的同时,要培养助人为乐容心和指导他入的能力。③培养存国事务中能干的目标人。

  即要培养在和平、国际协调这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生存下去并能深刻理解多种异国文化,具备国际性人际交流的能力;韩国制定21世纪教育目标时突出了自由、自主与自律精神,提了“全人观念”?其内涵是:①健康的人;②独立的人;③创新的人;④道德的人。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体系国际研讨会”。会上澳大利亚学者艾利雅德曾提山了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人要想在新世纪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这三张通行证实质上是一张心理素质性的道行证。

  (四)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突出同题就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突击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安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働向。其错淏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面向少数学生造成受教自机会的不均等。其二,教自目标狭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其三,数育模式凝固,造成学生个性贫乏。其四,限制了教育者的个性,造成了不合理的竟争。其五,増加了基础教育后各极各

  类教育的难度,造成了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其六,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随着“应试教育"之愈演愈烈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称每况愈下。

  由此可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改变基础教育现状和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入口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培训 入口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