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优化策略3篇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优化策略3篇

时间:2023-08-05 09:2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优化策略

  

  教育研究学生一个信息,先打开百度,输入中国标志网,就能找到更多的标志。2、否定评价——循循善诱,自悟自得如一教师教《花香满园》时,学生刚学会了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后,教师提问:“你们已经成功变出了1朵花,接着还能变出更多的花吗?”学生还是会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复制一个粘贴一个。老师马上提问:“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当我们在操作“复制”时电脑已经记住了花的样子,只要一直按粘贴就可以变出很多很多的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面对学生不太准确的回答,教师没有简单否定,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由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参与经历了自悟自得的过程,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三、多元化评价——激活学生发散思维。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评价对象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认知转向了技能,而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创设了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程标中明确指出实施教学评价,需要学生的自我评价。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那么,这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折射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层次地生成。我们要教给学生自评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自我激励与超越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兴趣。另外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是一种艺术,评价是一种手段,但评价不是目的。面向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让更多的学生能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作他们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与发展。参考文献[1]章明干《小学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多元化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台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05,(5)[2]张桂芳《教学评价中的困惑与思考》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李桂1王秀丽2(吉林省舒兰市舒郊中心校吉林舒兰132600)【摘要】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积极解决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学学科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发展。【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1-0041-02小学科学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上好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发展学生学用科学的基础能力具有极的作用,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科学教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积极探究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策略,对于学科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1、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科学素养不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有很多科学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相对落后的,他们不重视科学学科教学,认为这种学科教学远没有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作用大,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领着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就了事了,不是很重视科学学科教学。另外,一些科学学科教师的科学素养并不高,他们的科学知识不丰富,科学技能不理想,这些都影响到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2、对科学教材不能有效把握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图片占据了教材的绝大多数版面,叙述性的文字很少,这就增加了教师科学教材有效把握的难度,很多教师面对图画式的科学教材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研究什么,教师不能有效把握科学教材是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科学课的重要内容是做实验,在实验中发展学生的科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小学校的实验资源存在不足的问题,实验仪器、药品不全,很多实验就难以开展,这就影响到科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实验资源不足,教师上课只能借助课本中的插图或者是教学挂图进行讲解,这样,实验教学就变成立看图教学,看图说话,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实验能力很难得到培养。二、改进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策略1、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实,科学教学远比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要难,要想上好科学课程,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需要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的实验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称职的科学教师。但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存在着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是兼职教师,这不利于科学学科的有效开展,因此,提升科学教师的的专业素养,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重要举措。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就需要有计划的培养或者是引进科学课专职教师,学校要有自己的专职科学教师团队,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另外,学校要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在职培训,能够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科学学科的新知识,不断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技能和教学能力。2、吃透教材是科学教学的重点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能够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能够探究课程标准与教材之前的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活动。虽然,在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画,但这些图画都是学生常见的,教师要通过认真读图了解材料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删除和增减,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这是科学课程标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开发教材不是简单的活动,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具有全局意识,结合学生的科学基础准确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最终的落脚点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只有在此前提下,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才能真正提升科学学科教学的效果。3、重视实验教学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是应该突出实验性,使学生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课程教学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活动。2015年第31期

  新教师教学41教育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活动,政府部门就要加大对学校实验教学的支持,能够为学校配置完善的实验器材。学校也必须要保障能够开足开齐所有的实验设计活动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中传授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为了突出科学实验教学,学校可以开放学校实验活动室。在课余时间,或者是节假日时间学生也可以到实验室内进行学习探究,也能得到实验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指导,这样,可以真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对教材把握不准,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性,要积极解决科学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文献[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9)[2]赖肖冰,姜建文,卞祖武,姚彩霞.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8)浅谈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刘春(江西省上犹中学江西上犹341200)【摘要】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教学,可以降低抽象化知识的教学难度。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包括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在网络环境中鼓励自主探究,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关键词】物理;高中;网络;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1-0042-01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智能,并在此基础上保障物理教学过程具有实效性的特点,从而提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1]。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网络环境对物理学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一、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情境,有助于集中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注意力,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及年龄特征等利用网络资源设置情境,让学生在音频、视频及动画等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激起学习兴趣,并在相对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高物理教学效能。在为学生展示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应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确保创设的情境能够与学生的喜好及日常生活实现紧密结合,从而在课堂中强化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2]。例如,在对“超重与失重”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让学生看录像、听讲座,以便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的生活状态与环境,在播放网络资源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飞船升空时,宇航员为什么要保持平躺姿势?”等问题。再如,对重力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同时采用网络中与重力相关的智力题进行教学,以通过解题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利用网络资源营造物理学习情境,还难以保证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中的各类资源,并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物理知识。为了方便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链接,让学生可以在访问校园网的过程中直接点击链接找到相关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物理习题讲解过程、课堂知识的拓展应用等。另一方面,如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碰到争议性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在网络中共同寻找答案,同时提供详细网址,以便让高中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利用网络资源寻求解答方法[3]。例如,在对“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建立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网络学习模块,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导读、物理学家、例题练习、物理学史、有关课件及科技应用等模块,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访问教师的博客。同时告知学生在访问网页的过42新教师教学

  2015年第31期

  程中可以指正存在的瑕疵,以便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三、在网络环境中鼓励自主探究,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网络环境为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注重鼓励高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确保自主探究成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载体。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启发或引导学生理解某个物理概念,在启发以及引导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网上协作、网上测试在学生开始探究新的物理知识时,的过程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4]。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学生获得进步后,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例如,在对“动量定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蹦极与跳高录像,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在跳高的场地为什么设置有海绵垫?”,“在蹦极时为什么需要系有弹力的绳子?”等。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上网查找与阅读相应的知识,并要求学生设计物理实验,通过物理实验探究动量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此外,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根据动量定理写小论文“如何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在学生写出小论文后,可进行评奖,同时可将优秀的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络中,以利用网络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四、结束语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对传统物理教学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为了确保物理教学理念能够与网络环境相适应,则需要物理教师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优化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教会高中学生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获取物理知识。参考文献[1]孟庆鑫.强化物理思想,展现物理学之美——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心得[J].物理与工程,2014,24(5):22-29[2]沈正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生活——从2013年浙江省高考物理试题看新课程教学[J].物理教师,2013,34(10):73-75[3]谷建生,魏环,刘颖,莫文玲.从物理知识教育到物理文化教育*——通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物理通报,2015(4):121-124[4]张杨,张强.中美文科物理教材的比较与启示——我国《文科物理》与美国《概念物理》之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44-45

篇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优化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蔡雅蓓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6期

  作者简介:蔡雅蓓(1995.03-),女,汉,四川成都,大学本科在读,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类。

  摘

  要:教育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的绝大部分教育内容,但是在现阶段中,课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推进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三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为主,不利于学生的吸收。第二方面,教育课程中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机会,致使学习的知识难以融会贯通。第三方面,课程中存在过稿的壁垒,学科之间联系薄弱,不仅如此,课程内容缺乏新意。因此,在教育类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其结构,优化配置;还应该积极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更具有意义的内容;强化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程教学;学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18-02教育类课程,其含义是教育专业的课程,本身属于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性的保障。小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时间比较晚,其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职业素养的小学教师。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其专业设置上并不是非常的成熟,整个教师培养过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尤其是其小学教育的特性没有跟进,教学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另外一方面,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照搬陈旧的教学体系,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难以与其他类的教育专业区别开来。本文根据现实情况,结合教师教育的培养理论,分析其中的重要缺陷。并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共分为三种课程,分别是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普遍教育课程。在现有阶段,不同地区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了课程结构中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造成了教师职业教育的差异化。事实上,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侧重程度。在大部分的高校中,教育重点被倾斜向学科专业课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存在的弊病。为了避免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极力地做出了改善。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其课程结构仍然受到了该弊病的较大影响。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教育。从数据的调

  查上可以显示出此种现象。首先,在教学计划的课时分布中,大部分的普遍教育课程占40%左右,而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有比例仅仅达到20%,而学科专业课程达到了30%,其余的是军训等课程,占10%。很明显可以判断出,在课程结构中,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虽然基础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教育专业课程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同时,由于课时不够平衡,有很多类似教学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都无法添加到其中,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所以,该专业的学生难以在专业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对于其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基础上造成薄弱,在教育科研上缺乏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上收到制约。

  2.“学科主义倾向”在教育课程长期存在

  目前,教育课程的分布和设立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所以难以避免的造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充斥着十分严重的“学科主义”倾向。出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课程本身的不合理结构,“学科主义”得以在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学科的教育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壁垒,体系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性的学习教育技能和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科主义”,也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科性强的设置可以保持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从而获得了教学体系内的参与者的支持。这就不利于教育知识的融合和交流,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现实和理论的脱离,在现实教育中,不可能只需要学科知识的运用,更多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以就在教育课程中,造成了以面对学科考试和大学测验的教学内容的泛滥,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

  3.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以理论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里,理论的熟练应用被当作教师的主要技能。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很高的重视,但是将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归为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教育学心理的原理运用是不太科学的。“教育实践”被认为是教师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等知识以及技能的结合。因此,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理论比实践更重要”的固有观念,只能采用老旧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单方向的,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收到影响。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没有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削弱,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忙于记笔记和背诵,却没有对相关的疑问进行提出和探索,以致于教育知识的未充分消化。在这样的过程下,无法产生很好的结果。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意见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三类课程的均衡配置

  教师的职业性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虽然学术水平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误解的学科专业能力。实际上,为了培养出杰出优秀的教师,并不能靠单纯的学科专业的学习,而是要注重其教育的综合性,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掌握所需要传授的具体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的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用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优化课程机构,实现三类课程的配置均衡,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车和实践研究,将课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划分是最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普遍教育这三类课程应该各自占30%,剩余的10%应该分配给军训等实践类课程,对于前面课程中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但是,现实的可行性确实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在现阶段,教学计划中的总课时是有限制的,不能够在去随意的添加。只有从现有的结构入手,但是由于普遍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无法进行缩减;而学科专业的学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只能从创新的角度去发现办法。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实际案例的考察,采取课程整合的手法是最优对策。将课程的配置上,以重视基础为主要原则,强调课程质量,缩减过于浪费的课程时间。从课程设置的观念和课程系统的构建上做出创新,这是有难度的。虽然现阶段,笔者提出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逐步发展,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的理论都会慢慢的更新,所以最终还是能够实现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的。

  (二)根据本科阶段的现实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国际教育界和各个国家队教育部门,教育的相关组织都提出来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本科阶段,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方法论课程(比较教育、科研技术)、教育的研究课程(教学评估、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的整体研究(教育理论学)等等。为了推进教育课程改革,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方针政策,将教育学改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群设置。由于本科和专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类课程,使其与专科学习后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小学教育为对象,教育课程的改革包括一下三个方面:①基础理论课: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学习,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目标的系列学科。②方法与技术性课程:着重培养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时间培训为主的课程组合③实践性课程:以实践为方式,培养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对教育水平进行检测,设置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

  (三)教育类课程组成结构的优化。

  在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下,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外的课程组成结构,分析其模式,主要三种:第一种,历时态,继时性模式;第二种,共时态,平行模式;第三种,整合,一体化模式。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行下去,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现行模式中,较缺乏的是一体化的整合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因

  此,探究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课程的整合模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强技术实践运用,在多项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用体系化和整合手段,来将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观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培养出专业而优秀的小学老师。

  三、构建新的教育类课程实施模式

  尝试建构“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范生实习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理论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直接的“授受方式”——教师将所谓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告知”和“给予”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师范生在长期的生活和经验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缄默(隐性的)教育认识和观念,其对于外显形态的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建构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中介影响。“当教育理论以授受方式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时便受到缄默教育认识的过滤和排斥。他们虽然在表层上习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思想,但其实际思想和行为仍受到缄默式的‘民间教育学’支配,造成学甩、知行脱节。反之,当外显的教育理论与师范生内在的缄默教育认识实现‘联接’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关系时,这种缄默教育认识就会成为外显的教育理论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并实现内化和建构的‘主人’和‘向导’。所以,在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而应该从师范生已有的缄默教育认识出发,引导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质疑、研讨、反省和重构;引导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查其缄默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使得师范生的缄默知识与教育理论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转化的关系:以教育理论知识为参照,缄默教育认识得到澄清、修正和提升;教育理论在缄默教育认识的支持下实现内化和建构。

  四、结论

  教育类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需要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至于所提建议是否合理以及在改革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54.[2]李跃红.台湾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4]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5]赵秀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6]樊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篇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优化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因此,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这也就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地位,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急需我们解决,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下面就从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

  问题

  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教育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其重要表现就是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而软件资源主要指师资)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川区教育与山区教育的不平衡、城乡教育的不平衡等方面。而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度所为。以“城市中心”和“中心城市”为价值取向的制度性不平等是造成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一个人为因素。

  第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力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师资投入。

  第三,某些基层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非不能也,不为也”。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工程,不进行长远的布局和打算,重点不重面、以点盖面,既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这种不平衡。久而久之,这种不平衡的因素便会不断积累和加大。

  第四,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把神圣的教师岗位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自然就削减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积极性,造成师资质量下滑,这是深层意义上教育资源丧失的表现。

  五是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办事,对个别人搞特殊化,这严重影响了师资的合理布局和分配,为当地师资资源的不平衡添加了人为因素。

  (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教师专业学科人数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缺少专业人才,教育行政部门手头无人可配。而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如美术专业教师代语文课,体育专业教师代历史课的现象就很普遍。

  第二,部分农村老教师是以民教的身份转正的,并未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这些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较单一,缺少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已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大多缺乏热情;还有的教师入职几十年,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单一。

  第三,教育腐败在个别地方问题突出,比如正规师范大学专门培养的高中老师回生源地教书,却可能因为没有背景,没有金钱贿赂而被安排小学任教,这一方面造成教育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却由于二流专科学生进入初高中任教而造成教育的极端不平衡,从而使教育的神圣感贬值,教育无用的消极反面在舆论中影响巨大。

  (三)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积极因素和继承性,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早已全面实施,但是还会用考试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而国内很多教师和家长将应试教育的作用全盘否定,不能正确区分、批判、继承应试教育的合理内核,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

  第二,教育具有一定的个体逐利性,比如当读书不能改善生活质量的时候,一些人就会放弃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人们认为教育就是为个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这种逐利性使人们过于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其品质的养成,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化,使教育产生与预设不符的结果。

  第三,素质教育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各个方面,然而一些教师却将素质教育当成第二课堂,认为素质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三个绩效考核对象,即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对学生素质量化性考核、学校绩效考核,这就使教育结果具有一定的绩效化特征,那么在教育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违背个体意志的现象,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加上素质教育的经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支持、学校教育支持等基础不实,教师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制肘性,影响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化和实施。

  二、解决策略

  (一)关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第一,规范教师聘任制度。各学校要按照核定的编制数和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各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校长负责下的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原则,在具有教师资格的人中择优录用,吸收和聘任一些新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第二,从源头上尊重优秀人才,选拔聘任择优录取,坚决杜绝完全不以能力为区分,而走后路,找背景,分配到何地任教明码标价。这种对教育的侮辱,在教育的净土上腐败糜烂,是某些县市教育领导层最该坚决整改的问题。

  第三,增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县、乡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带动对教育的投资,同时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近几年的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他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创新等方面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即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选拔一些思想进步、业务精良、教学理念先进有创新精神(第一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在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教育局提名或教师自愿报名,鼓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3年,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在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同时,可选拔确定一批优秀教师组成名师团,在全县范围内巡回讲课,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重点扶持,引领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交互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

  分析、与专家对话等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电教设施、网络教学、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搭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平台,跳出县域教育的小天地,汲取外界成功教育的精华,打造现代教育的辉煌。把握身边的教育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作用。通过本校优秀教师的带动与参与,搞活校内教学教研,不妨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实行教师讲座式教学,即教师定教室、学生选择教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是对该地区的总体教育水平而言的。因此,搭建交互平台,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去粗存精,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提升全县的教育质量,共同畅想优质教育的宏伟蓝图。

  第四,硬件、软件建设项目要向资源短缺的乡村和山区学校倾斜。

  第五,建立合理的师资分配和流向制度。坚持制度办事,不搞个体特殊化,不能人为地制造不平衡因素。通过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快速高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于教师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通过提高待遇,扩大用人渠道的方法,从各领域招考人才,以充实教育,丰富专业学科门类。

  第二,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布,以避免整体专业结构不均,个别地区相同专业人员扎堆的现象。

  第三,形成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三)关于素质教育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应重新科学审视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素质教育旨在提倡教育应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进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落到实处,将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避免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其心理机能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可结合小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积极创建健康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其次,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多样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再次,小学教育的考试是基于继续学习的需要,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是基于激励作用的需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基于导向作用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在素质教育中,考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应将考试作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自身优势和不足的方式,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当前,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教育政绩观的误区,地方政府以及人大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和学校的评价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考核等,基本上都以升学率为标准,这不仅对学校校长和教师带来了一种错误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应试教育再次滋生并趋向合法化,最

  终造成小学教育的扭曲,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教育部门应自觉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带头作用,以素质教育业绩为导向,制定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监督制度,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下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低于20年前的世界平均水平的4.8%,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9%。虽然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而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下,还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充分。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将现有的相关教育经费的规定和法律执行好,为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条件,使其能够集中精力推进素质教育。另外,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经济水平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积极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拓宽投资渠道,提倡全民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如果从社会职业工作看教师这个职业,那么教师首先要完成组织目标,才能将自身的工作价值、生活趣味性体现出来,而离开了学校这个组织,就失去了社会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具有一定利益制肘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绩效指标,而忽视了学生素质发展

  的整体性、内隐性和后效性,影响学生成长。事实上,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教学的核心,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应加大培训力度,给教师更多学习的机会,发展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每个教师都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使他们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通过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龙祥.浅谈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1(15).[2]何汉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

  理,1991(06).[3]朱晓娜.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对农

  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探析[J].青春岁月,2011(04).

  [4]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浙江师

  范大学,2012:22-56.[5]杨建锋,袁朝晖.基于九年制素质教育模式下中小学教育空间与教学

  方式的关系研究[J].华中建筑,2012(5):157-160.[6]陈坤华,李晓霞.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化的障碍及其超越[J].湖南科技

  大学学报,2012(1):170-173.[7]王

  玲.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11(9):24-25.

推荐访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优化策略 实践能力 现状及 小学教育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