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济林产业是指通过经济林种植、演变、采集、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完成从自然资源向社会经济价值的转化。目前,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支撑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经济林产业的技术含量。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提高经济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产品差异化。同时,在经济林的新品种培育与选育、新工艺开发与推广等方面,协调国内外专业技术力量合作,吸引市场合作、资本和人才参与,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新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林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促进经济林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在经济林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掘产业链的深层次、开放式结构优势,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林产业向绿色、生态、高端、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创新经济林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拓展市场的新途径,加快打造经济林品牌,加大推广力度,增强经济林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提升经济林质量与效益
为了提高经济林质量和效益,我们应该加强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打造优质种苗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实施现代化管理,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并逐步将管理规范和标准化,不断提高经济林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节能减排与环保措施
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在生态保障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减少生态系统对经济林产业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采取各种经济、法律和强制措施,加强环境监管,防止污染和损害自然生态,推动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经济林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加强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林质量与效益,以及加强节能减排与环保措施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推动经济林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趋势
作者:樊
辉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5期
樊
辉
“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特用林”。经济林也是我国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用材林来说,经济林的投资期更短、经济收益更快,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林的发展现状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中显示,在2016年我国的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588万公顷,在2020年力争超过4000万公顷。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林种植已经进入到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和国土林业部分的充分重视。经济林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国改善和加强山区生态平衡的结构,让人民的粮食来源得到了保障,并且还增长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近几年来甘肃省的经济林产业也得到了提升,众多新品林木被广泛种植,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加工的产品也十分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林的种植是以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为理念的创新模式,其种植不仅改善了我国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整体看来,我国经济林发展正处于由产量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过渡阶段,但在如此迅猛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其中很多不足的地方,经济林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的进一步研究、探索。
二、经济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种植规模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户对种植经济林没有经验,缺乏合理性的规划,对林木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了我国的经济林经营模式较为分散。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分散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林产业的发展需求,即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同时更不利于整体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并且分散经营管理会导致经济林产量的大大减少,不仅影响经济利润空间,也成为了经济林产业发展中的障碍。
2、缺少现代化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各个领域都需要现代技术的应用,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由于大多农户的种植手段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其中没有结合现代化的智能化,也使得经济林的存活率和产量大打折扣。在种植生产中缺乏科学的规划,没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就算我国的经济林面积再大再广,其中的繁育和产量也不容乐观,不能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格局,难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对经济林的发展要求。
3、缺少推广宣传力度
我国的经济林整体发育还不够健全,后期加工的产品销售渠道还未完全打开,知名度不够,难以达到高效的销售效益。首先经济林产品自身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没有制定有效的销售模式,同时也受到地方信息、运输交通的限制,没有打造成特色产品,同时没有专业、统一的销售模式,不能形成品牌效益,自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够。
以上是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道路上的部分影响因素,此外在经济林发展中还存在缺少人才、资金等问题,这些也是制约经济林发展的原因。
三、经济林的发展对策
1、逐渐规模化
经济林发展的规模化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的完善林业的种植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必须在各地区的经济林产业发展经验中实现基地化、规模化,用统一制度来统一管理,同时要推行产品质量标准化和无公害的栽培技术,在后期加工产品中要统一对其进行质量标准检测,创立产品品牌,构建农户稳定的销路。有关部门要鼓励招商引资,对农户进行集约化种植,形成区域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林种植中,要全方位的考虑农户自身的种植情况和环境、气候、水土的影响,不能盲目的开发、种植林木,避免碰壁后产生经济损失,同时还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
2、现代技术的应用
经济林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引进科学技术。从经济林前期的育苗、栽培、管理、采收到后期的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在有规模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更好的完成,实现更高效的收益。其中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控、产品质量的优劣和产品产量中,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管理,更必须使用现代技术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提升栽培过程中林木的存活率,以及产品的优良繁育能力。因此,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现代新技术可以大大促进经济林的发展趋势。
3、宣传推广力度
想要提升经济林的效益,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就需要将经济林产业向外推广。鼓励各地方发挥地方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在其中开发农家乐、生态菜园、果园、鱼塘等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林的知名度,同时还要研发经济林产物的创新,开辟新的产业,创造特色产品品牌。此外,在加工和开发新产品时,要充分利用产品粗加工后的废物进一步的深度加工,挖掘其中的利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并且有利于防止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林的种植对农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有推动作用的。在产业发展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其的重视和投资力度,积极进行管理的优化策略和宣传、鼓励作用。农户也要时刻按照种植机制,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加强管理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品牌,努力实现经济林产业的跨国际发展。
(作者单位:744699甘肃省庄浪县自然资源局)
篇三: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_以平和县为例
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以平和县为例
叶慧坤
(平和县林业局资源站,福建平和363700)摘要:在综合分析平和县经济林发展现状基础上,针对经济林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提出平和县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平和县;经济林;现状;对策
经济林是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果树林、食用油料林、饮料林、调(香)料林、药材林、工业经济(原料)林及其它经济林等7个亚林种。经济林是平和县林业经营的重要林种之一。它既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能提供相关工业原料,为人民生活提供营养丰富、无公害的森林绿色食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经济林产品已成为平和县山区农村经济和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在加快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平和县经济林发展现状分析
1.1平和县经济林发展成就
平和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山地资源,更有悠久经济林栽培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林产业得到蓬勃的发展,全县经济林栽培面积已达7.7万hm2,各类经济林面积见表1。
收稿日期:2009-01-10改善茶林土壤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等方面着手,采取浅锄、深翻、砍杂、除草、补植、施肥、整枝、修剪、水土保持等措施,分期分批地对油茶林进行改造。
4.4油茶林立体经营,增大林地经济效益
有研究表明[1][2],油茶林采用立体经营后,由过去单一的收获油茶籽,改为多种经营,节约了农业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油茶林生长环境,实现以耕代抚,
促进油茶生产良性循环,使油茶达到高产稳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尤其油茶幼林期,处于仅投入而无产出阶段,林地空阔,易滋生杂草,水肥管理也较繁重困难,合理套种不失为解决其经营效益和管理困难的有效途径。
4.5建立完善加工营销体系,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没有规模化和产业化,油茶种植便失去依托,经济效益的实现比较困难。我们应积极引导农民走油茶产业化发展道路,延伸油茶产业链,拓展油茶关联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在产品研发上,不断向广度、深度和系列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有声誉的食用油、化妆品、中西药、茶皂素等油茶系列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加大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化解农户的风险,提高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通过订立供销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油茶园业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带动油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1]魏浙杭.油茶林套种效益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6-37,49.[2]油茶生态经济研究课题组.油茶林生态经济模式及效益
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2,(3):4-8.[3]王保生,刘文英,卢冬梅.改善油茶林小气候提高油茶产
量[J].江西气象科技,2003,26(1).
32第1期
林业建设
目前平和县已拥有Ρ溪蜜柚、坂仔香蕉、白芽奇兰茶三大绿色品牌,经济林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被命名为“中国Ρ溪蜜柚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白芽奇兰茶之乡”,先后被授予“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县”、“全国经济林示范县”和“全国科技先进县”等称号。经济林产业发展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Ρ溪蜜柚种植面积4万hm2(占全国柚类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60万t,产值12亿元;畅销海内外,年出口8万t以上;创下了柚类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的五个全国第一。平和县2008年预计建立Ρ溪蜜柚出口基地76个,总面积0.12万hm2,出口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英国等43个国家。出口已超5万t,力争全县全年出口12万t。白芽奇兰茶面积0.43万hm2,产量0.7万t,产值1.4亿元,成为福建省五大名茶之一。
表1平和县各类经济林面积
面积/hm2名称面积名称面积名称面积
果树林33891.6食用油料林112.73其他经济林318.93板栗锥栗25.4油茶113.73其他443.067柿子399.4饮料林2664.87其他87.33柑橘2322.67茶叶2665.87柚20915.8调香料林3.8荔枝7072.87八角3.8龙眼2342.73药材林2.54桃李萘214.13工业原料林982.7337枇杷2.67橡胶435.737橄榄152.87黑荆459.67注:本表根据2007年度森林资源建档资料统计,不包含非规划林地种植面积。
1.1.1走品牌战略路线,打造名牌产品
近年来,平和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经济林产业坚持走“以标准抓质量,以示范促发展,以监督稳市场,以名牌求生存”的路子,不断采用新技术,培育引进新品种,改良提升产品品质,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取得可喜的成效。
其中,“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漳州十大城市名片之一”———Ρ溪蜜柚被列入欧盟1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其证明商标在17个国家成功注册;“红肉蜜柚”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品种授权保护的柚类新品种。成功的品牌“三级跳”,使平和Ρ溪蜜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扩张更加迅猛、健康。据厦门出入
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07~2008年度,平和Ρ溪蜜柚共从厦门口岸出口2349批74102吨5241.8万美元。出口量的剧增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白芽奇兰茶是福建省平和县名优特产品,是平和县三大农业绿色食品之一。从2001年8月1日起全县已统一使用“白芽奇兰”注册商标,实行品牌共享。目前,白芽奇兰茶系列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已注册商标的有“白芽奇兰茶”、“彭溪”、“天岽”、“白芽”、“九丰”、“大岽山”、“人像”、“新山”、“太极”、“万宝山”等系列产品40多种,初步形成了品种齐全,高中低档搭配,包装多样化、方便化,外观包装上档次的精品系列,基本满足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实施品牌战略使白芽奇兰茶产品畅销闽、粤、琼等省及港、澳、台等地区,远销日本、韩国与东南亚国家。
1.1.2创新机制,服务发展
为加强生产和销售管理,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开发Ρ溪蜜柚列为扶贫重点项目,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干部群众上山造林、种果种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多种形式,加速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向经济林产业合理流动,发展经济林生产,培育壮大经济林规模;同时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促进和规范经济林使用权的流转,探索建立经济林资源资产评估、交易和抵押贷款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以锦溪集团、南海冷冻、宝峰罐头等20多家国家、省、市、县级企业为龙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服
42林业建设2009年
务机制,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经济林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1.1.3科技兴林、富民强县
依靠科技,提高效益,是发展经济林产业的重要保证。平和县与省内外多科研院所合作,成功选育Ρ溪蜜柚、白芽奇兰茶、红肉蜜柚等优良品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良水果品种50多个,其中有台湾木爪、四季芭
乐、马来西亚杨桃、印度枣、美国茂谷柑等,极大地丰富了平和县的经济林产品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实行标准化栽培生产,先后成立了平和县Ρ溪蜜柚协会、平和白芽奇兰茶产业化领导小组、平和县白芽奇兰茶开发中心,颁布实施了《Ρ溪蜜柚综合质量标准》(DB35/T89-1998)、《白芽奇兰茶标准综合体》(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47.1-9———2001,2007年重新修订)、《平和Ρ溪蜜柚质量与商标品牌管理办法》,制定了《平和Ρ溪蜜柚商标品牌使用管理公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应用生长调节剂进行产期调控技术、环割整枝修剪技术、局部断根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的应用、果实套袋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1.4强大的营销队伍
平和县政府花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性,汇聚科研、种植、加工、运输和经营的各路人才。目前集体、个体、股份等各种形式的营销人员2万多人,其中干部、职工有200多人,形成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依托“福建锦溪集团”等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蜜柚销售网络。
1.1.5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平和县在近几年水果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蜜柚生产始终保持产销两旺,价格稳中有升。2008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加快推进在建蜜柚深加工项目建设,服务好6个技改和在建蜜柚深加工项目建设,确保今年进入中试阶段的蜜柚深加工产品(如蜜柚汁、果胶、香精、浓缩汁等)较大批量投入市场,以此推动蜜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潜在空间。加大市场建设,建立营销网络。全县投资1亿多元,建成25个以水果、茶叶、蔬菜批发销售为主的产区农贸市场,形成以小溪、霞寨为中心的Ρ溪蜜柚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设立由县政府授牌的Ρ溪蜜柚直销点,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昆明、武汉、深圳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销区市场。1998年以来,以“福建锦溪集团”、“福建中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Ρ溪蜜柚销售公司以及县乡(镇)、村Ρ溪蜜柚营销大户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的500多个直销点。既确保物畅其流,使Ρ溪蜜柚价格平稳,又实现较好增收效果。以厦门检验检疫局为依托,实施“区域化连片
种植+区域化综合防控+区域化联动管理”的“大基地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民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和科学性,解决出口商或加工厂自建基地成本高管理不够专业的瓶颈,推进平和出口蜜柚产业进一步发展。
2经济林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1)经济林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前几年开发山地存在“一哄而上”盲目性扩大、局部发展失控的现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致使种植结构不均衡,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在近几年,由于水果市场疲软,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果树林抛荒甚至被改造种桉树的情况。
(2)良种培育工作滞后。由于水果种苗市场比较混乱,良种培育工作跟不上,优良品种果苗供应不足,林农购苗盲目性、随意性大,苗木良莠不齐,造成大路货产品多,优质产品少,效益差。
(3)经营管理粗放,投入资金不足。重生产轻加工、重造林轻管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据了解,全县水果鲜食率达90%,仅10%左右的果品进行加工,而且多为粗加工,缺少精加工,综合利用开发滞后。
(4)产业链尚未完善。与大规模经济林生产基地配套的保鲜、贮运、加工、营销体系尚不健全,产品积压滞销现象依然存在。
(5)相关生产要素的流转体系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6)山区生态系统仍显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特色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3建议和对策
(1)要进一步加快经济林的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干果、名特优果品、木本油料的发展力度,适当压缩水果种植面积。引导果农对低产低效果园进行嫁接换种或间作混交改造,增加适合果汁
52第1期叶慧坤:经济林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以平和县为例
类的果品数量和品种。鼓励果农废除经营粗放、果品竞争争力低下的果园,废园造林。同时,可凭借平和县地处闽南金三角以及沿海对外开放地区的地理优势及观光旅游资源,将废旧果园改造成休闲和观光结合的观光果园,集生产、休闲生活和生态观赏为一体。
(2)要加大科技投入,生产安全优质果品。WTO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市场准入原则,不仅重视产品质量、包装质量,而且越来越重视安全卫生要求及检疫要求。因此,为生产安全优质的果品,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果苗繁育市场,加强外来果品及苗木的检疫监控。加大果园道路、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果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积极倡导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减少果实农药残留量。启动实施“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产销两个环节实施质量安全控制。尽快解决果品贮藏保鲜问题,提高果品的商品化程度,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国际竞争力。
(3)要加强产销研究,组建果业信息系统,预防产销失衡。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加强生产技术、销售技术和未来销售市场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建立果品市场状况预警制度,如建立“产销预警小组”,对产销动态进行研究、分析、判断,以便必要时采取辅导收购、加工或拓宽销售渠道等产销调节措施。
(4)进一步扩大与台湾果业的合作。平和县凭借与台湾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优势,扩大与台湾果界商家的合作前景广阔。由于台湾农业结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岛内果品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再加上东南亚国家同类水果的低价竞争,使近年台湾水果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逐年下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陆的广阔市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台湾果商迫切希望拓展市场,寻找两岸果业合作机会。平和县可充分利用台湾果业经营技术开展广泛的合作,克服以往单纯租让土地的做法,探索合营、合股等更加灵活有效的合作方式,不断改造提高平和县果品的生产经营水平。
(5)要加大对果农的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素质,树立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观。果农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以及市场营销知识欠缺等多个方面。在生产中存在着经营粗放、水果农药残留和生长
激素滥用等问题。由此势必造成市场竞争力削弱,难以拓开国际市场。因此,在我国已加入WTO的今天,要以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以农民协会、果品协会或农民自发的其他组织为载体,加强对广大果农的培训教育,实施果农教育“绿色证书”工程,提高专业和文化素质,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充分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广泛应用现代媒体多样化的优势进行传播,让果农获得尽量多的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知识。
(6)要加大产业化进程,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流通市场建设。面对目前存在的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国际化大市场的矛盾,要进一步树立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市场的生产观念,扶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力广,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基地农户,农工贸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同时,要转变市场建设滞后的局面,进一步规范市场的经营模式,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原则,切实维护产销双方利益,努力提高果品市场的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果品顺畅流通。
4结语
为了促进平和经济林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经济林各林种的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林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平和县经济林产业向高、新、优方向迈进。
62林业建设2009年
篇四: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经济林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经济林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粮食、果品和油料产品,而且还具备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地应用在经济林木的繁殖、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科学经营、产品贮运、产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各个生产环节。目前,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主体,经济林面积约占林业总面积的20%,占人工林总面积的58.3%,占我国林业产业总值的60%以上,年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可以说,经济林是林业三大效益统一性很强的林种,发展经济林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我国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林建设的成就和水平是衡量我国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我国粮油安全、生态安全长治久安的新途径。
1.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简况
经济林以其生产周期短、效益高、适宜农户经营的优势,在丘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作为开展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奔小康。近二十年来,全国经济林造林面积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经济林生产较大发展规模主要也将出现在西部地区。但从总体上来讲,经济林生产从数量上已达到了一个“阶段近饱和状态”,今后的发展重点将会转移到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良种培育和扩繁、培育技术和产品采后加工利用将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
经济林是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概念,是从特用经济林延伸下来的。经济林的提出也是与当时我国社会、林业生产力水平低、学科林种尚未高度分化的现状相关。作为特色产业,至今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林产业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提高群从生活质量的保证。近十年来,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要解决大量剩余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产业,经济林产业将在劳动就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林产业发展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态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无论是三北、太行山、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退耕还林工程都是如此。除了国家粮食补助等政策性支持外,保证一定比例的经济林,使群众年年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是确保防护林体系可持续性经营管理的前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林特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其质量要求向营养型和保健型方向发展。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各类经济林商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2.经济林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济林果品的质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果树发展趋势是减少栽培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进行集约化栽培,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还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而大量果园单产低,投入市场的果品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且出口价大大低于其他国家,据香港市场反应,我国大陆产的甜橙在港售价仅为3060港元/吨,而美国甜橙为5280港元/吨,我国香蕉为1453港元/吨,马来西亚香蕉为4762港元/吨。在国内市场上,由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致使大量国外优质果品进入中国市场,尽管其价大大高于国产果品,但仍然俏销。如1994年我国苹果出口为10.7万吨,而当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苹果却高达12.5万吨,成为该年世界第6位苹果进口国。当前良种在推广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2生产规模分散,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
我国经济林生产经营分散,分散型经营不利于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建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更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从而也难形成规模化的产品集散市场,导致销售成本提
高和原料产品因销售不畅而耗损比例大。因此,当前太分散的经营方式下不利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也不利于提高质量和创立品牌。
2.3采收及采后管理薄弱,产品消费群体单一,传统消费习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
长期以来经济林产品的消费群体仍然是以城市、城镇消费为主,广大农村消费比例低且消费群体尚未形成。我国经济林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品产量的上升要超过消费量上升,在出口仍无很大增加的前提下,必然产生相对过剩,所以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售卖难的现象。
2.4无规划发展普遍存在,经济林林种产品类同化
我国经济林树种丰富,但大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用于栽培的树种仍然不多。其中板栗、银杏等树种更是到处栽植。品种趋同发展造成特色丧失,同时没有新的出路,结果导致生产过剩,效益下降。苹果、山楂、柑桔等树种也出现了类似问题。
生产缺乏科学规划,许多地区发展树种和品种,采取“追随”行动,人家搞什么他也搞什么,缺乏对市场的长远考虑,等建成投产时,却发现市场已开始过剩,而本地许多独特的、可以标新立异的东西,如一些名、特、优树种、品种、地理优势未能得到发挥。
2.5科研延续性不强导致创新乏力
基地建设问题,而基地建设的突出问题是“良种良法”程度低,老、密、残次林分比例大,总体上单产低,经济效益不高。绝大部分是三十年前用籽播实生苗栽植或其大树飞籽成林的,板栗大部分是用嫁接苗栽植的,在木本粮油经济林中算是“良种良法”程度较高的,产量也高一些,盛产期的板栗园平均亩产约200斤,而“良种良法”程度高的板栗亩产量可达到400-800斤。培育技术进展较为缓慢,由于无性繁殖没有达到真正实用化,不但良种化工作没有进展,产量仍然不很稳定,有待于加强。
2.6构建经济林现代化产业技术受到制约
林地承包确权到户以后,农民想发展没资金,想致富缺技术。要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林改配套政策,帮助农民发家致富。譬如加大金融和保险的支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采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流转制度,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最大保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路子。
3实现规划的对策措施
3.1充分发挥省内外科研院校和调查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充实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现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3.2加强产业的科技支撑。种植基地是产业的基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经济林产业化进程。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培养典型,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3.3组建民间商业社团、协会,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在经济林主产区,鼓励农户或商家自己成立产销协会、商会等组织,相互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解决存在问题。
3.4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抓好以核桃、板栗、八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资源培育,淘汰没有市场的一般品种,适当引进经过试验研究成功的外来树种。强化造林、营林标准化生产管理,坚持推行无公害栽培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建设一流的经济林产业原料基地。
3.5科学种植的关键是要做到“良种良法”。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最快也得8年以上,如果没有提前8年以上开展良种培育工作,贮存足够的良种,也就无法繁育出大量的良种壮苗,良种问题将总也解决不了。加强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工作,一是要围绕产业建设超前进行良种培育和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科研工作,不断研究出新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尤其是要把良种培育工作作为政府支持的重点,良种培育承担单位应是有实力的科研部门。二是及时建设良种展示、新技术应用的示范基地,起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三是通过制定奖励使用“良种良法”建设基地政策,强制执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等行政、技术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现“良种良法”种植。
3.6充分发挥省内外科研院校和调查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加强、充实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所,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经济林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对现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
国家林业局十分重视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改善和加强山丘地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优化人民膳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近五年来,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明显增加,质量、效益显著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近3000万公顷,主要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10121万吨,经济林产品产值达到2551亿元,占林业总产值(10652.2亿元)23.9%以上,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4708.8亿元)54.2%。经济林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五: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经济林是森林产业的重要种植模式,是以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发展为理念的创新方式,较于其他的森林种植模式,有着生产早、见效明显、周期短、产量高等优势。因此,在目前的林业中被广泛种植。其种植有着很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改善了我国的农业种植结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但仍然有很多因素阻碍着经济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积极进行研究,探索解决的良策。
关键词:经济林产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
经济林的种植是引导农户提高经济收益,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政府一定要加强重视,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做好宣传工作。农户自身也要合理分配种植品种,加强种植管理,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林产业的经济效益,使其健康平稳地发展。
1经济林的概述
经济林的主要产品是果品、药材和工业原料,并不以木材为主要产品,它不仅可以为工农业提供原料,还能为人们的生活直接提供油料和药材等,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生产来源。经济林按植物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鲜果类、油料类、纤维类等众多品种,不同气候的区域种植也有着明显的分类,例如,在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北温带和中温带,种植的经济林种类是榛子、核桃等,而在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种植的经济林多是橄榄、椰子和槟榔等。经济林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发育形成胚胎种子,再成长为幼苗进而成为大树,最后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经济林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表现出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长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2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物产丰富,资源富饶,森林资源中的经济林种植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统计,现已发现的有价值的树种高达2000余种,被广泛利用的100余种。经济
林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模式,是以生产油料产品、农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通过201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经济林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200万hm2,产量高达1.26亿t,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林的种植现状已经居于世界首位。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采用种植经济林的方式进行退耕还林,近几年来,青海省的经济林产业迅速发展,众多新品种相继被广泛种植,获得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产品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这有助于农民合理安排自己的种植方式,改善生活条件。经济林的种植在获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经济林生产管理不完善,盲目采取扩大种植面积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反而造成了单位面积产量低、作物质量差,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结果。因地形、资金问题,经济林种植方式多为人工种植,机械化水平低,阻碍了经济林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第二,经济林产业规模分散,从经济林的种植、管理到加工、销售方面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散的种植经营模式阻碍了优良品种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推广,无法提高经济林作物产品质量和经济林产业生产效率。同时没有完整的销售、再加工生产链的经济林产业模式,容易出现经济林作物滞销的后果,有作物无销路,最终只能将作物扔掉,在损害了经济林种植户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浪费了我国林业生产资源。第三,在研究创新优良经济林作物品种和工业机械方面,科研资金、技术、人才投入不足。在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经济林种植的地区,存在着农业机械更新慢的问题,无法满足经济林生产的需求,降低了经济林生产效率。
3经济林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加快经济林产业现代化进程,合理规划经济林种植格局
在决定发展经济林产业前,上级农业部门应实地考察,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优势等实际因素,从经济林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田地管理、品种布局及再加工方向、市场趋势等多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完善经济林生产管理体系,并派驻专业人员跟进经济林产业布局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增加单产产量、提高作物质量,以保证经济林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向种植户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改善经济林产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我国经济林产业的机械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林产业快速长远发展。以板栗种植为例:板栗适应性强,在我国南北方均可种植,结合地方土壤,环境条件,创新采用立体种植方法,在板
栗树行间种植其它经济作物,不仅提高了板栗产量,同时还改善了种植区土壤、小气候条件。与其他经济作物配合,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3.2鼓励经济林生产集中化、规模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经济林生产主要采取包产到户的方式,但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土地集中化、规模化发展为经济林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经济林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经济林集中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政府牵头,通过寻找供销商、鼓励产物再加工、培养林业大户等方式,完善经济林产业种植销售产业链,提高经济林产物经济价值,培养出具有品牌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林企业[2]。同时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装备,引进购置适合的农业机械,为经济林种植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推进经济林产业生产机械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变化。例如在《2018-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在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扩大农业机械补贴范围、精准调整农业机械补贴项目、增加新产品补贴项目、简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领取步骤、鼓励使用植保无人机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调整,满足生产农业机械化需求,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3.3加大农业机械科研投入,促进农机设备转型升级
各地政府部门要重视农业机械的高质量转化升级,从农业机械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业机械更新升级速度和农业机械专业队伍建设,推进农业机械转型升级过程,以及我国现代经济林产业效益的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加快农业机械化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处理等全过程发展。在作用上,向初加工、再加工方面延伸;在地区上,向丘陵山区拓展。利用科技创新,结合土地需求、品种特点,配套经济林生产种植加工各环节所需农业机械,全面推动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农业机械化人才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农机生产、农机操作、农机维修等技能服务型人才,打造农业机械专业服务队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完善、规模分散、品种及农业机械创新不足问题,根据国情及地方实际情况,科学完善经济林生产管理体系,转变经济林生产模式,加大农业机械科研投入,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林生产效率,促进我国经济林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文芝.经济林产业现代化发展策略探析[J].防护林科技,2017(4)
[2]袁军,石斌,谭晓风.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J].经济林研究,2015(2)
[3]徐敏剑.我国经济林产业现代化的思考[J].山西林业,2013(5)
[4]徐湘江,薛秋生,李宏秋.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林副特产,2013(3)
篇六: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牛秀雨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19年第3期
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我国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
1、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当前发展现状分析
1.1经济林果业规划欠妥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经济林果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几句增加的发展趋势。而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也随之不断提高。然而,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政府部门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忽略了所在地区地理、气候、市场容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扩大种植规模,从而导致经济林果产品出现了产品质量下降、供大于求等各方面的问题,这种增产不增收局面的出现,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同时种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1.2经济林果业产品质量低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农业发达的国家的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都想着缩小种植面积,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却采取的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的方式,促进总产量的提升。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经济林果产业单产产量和质量的降低,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林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1.3经济林果业经营不集中
由于我国经济林果产业主要是以个体户为主要是经营主体,这种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不仅增加了良种培育以及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难度,同时对规模化经营生产基地的建设、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品牌化发展、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4经济林果业科技水平不足
创新是确保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针对经济林果产业的创新则主要是从良种培育以及新技术推广等几方面着手。由于受到现阶段我国经济林果产业经营分散以及种植户对优良品种和新技术重视程度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2、提升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2.1融合经济林果业各个生产环节,提升林果业的质量
经济林果产品品质的高低是决定其市场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由于经济林果产品属于鲜活商品,其新鲜程度越高自然也就越受市场欢迎。所以,经济林果产品的产销运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将产品的品质作为首要指标,严格的按照这一要求狠抓生产源头品质控制的力度,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对经济林果产品品质的要求。在经济林果产品的生产环节,种植户必须选择优良的品质,才能满足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等各方面对经济林果产品生产、感官、市场
销售等各方面提出的要求。而在运输和销售环节则应该尽可能的选择灵活多样的流通方式,充分发挥通畅销售渠道以及便捷交通工具的优势,才能确保经济林果产品的品质。
2.2不断创新林果业的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及时的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适应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林果产业仍然以传统品种生产的初级产品为主,而优质、特色、精包装、深加工以及高档次的产品普遍偏少。所以,在今后的经济林果产品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从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着手,采取自主研发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以所在地区市场需求分析结果为基础,积极的进行经济林果产品的创新。同时,加大设施栽培模式推广和应用的力度,通过引进栽培特色经济林果的方式,延长鲜果生产期。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引进经济林果产品加工技术的方式,开发果汁、果酒等产品的深加工,才能在进一步延伸、丰富经济林果产业产业链条的基础上,促进产业风险抵御能力的有效提升。
2.3利用地方特色,打响特色林果名声
随着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对经济林果产业发展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不仅为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地方经济林果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整合丰富资源发展经济林果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将经营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也为果农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以及地方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说,通过科学定位地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经济林果产品品牌效应的有效提升,同时也为我国经济林果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2.4采用网络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进行林果业的销售
互联网、网络技术是经济林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基础。通过互联网不仅实现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互通,同时也彻底解决了以往经济林果产品生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通、销售渠道不宽等各方面影响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在选择高端经济林果产品的同时,建立订单果业等全新的生产模式,才能在满足经济林果产品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扩大经济林果产业辐射范围的目的,为我国经济林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林果产业的优势,通建立经济林果产业全产业链的方式,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276305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七: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Linyeyuanyi林业园艺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韩大军1崔国库2就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而言,经济林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限制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展望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的策略。随着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我国五大林种中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最佳品种,经济林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农村经济、环境的突破口。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展经济林产业,不仅能够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还能繁荣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林改成果。一、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的发展现状1、经济林标准化程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林建设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程度较低。很多经济林种植户在建设经济林时,忽略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随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经济林标准化程度稳步不前,经济林品质大打折扣。2、经济林产业化水平较低相关政府对经济林的宏观规划缺乏科学性,产业布局不合理,扶持经济林产业资金的力度不高,经济林生产加工效率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家庭种植户栽培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发展,导致果农在储存和运输经济林产品时很容易出现混级贮运的现象,使果实品质参差不齐,不能很好满足市场对经济林产品的需求。3、经济林种植结构不合理在选择经济林树种时,种植户大都选择梨、桃子、苹果等大路水果树种,较少选择用于工业生产、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原料林树种,很容易出现经济林低效、低质、低产的问题,不仅使经济林原料得不到更好利用,还会进一步造成经济林树种种植结构过于单一。4、缺乏专业的经济林管理目前,我国经济林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很多经济林园区栽培技术落后,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导致经济林产品质量和管理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不仅阻碍经济林中林木的生长,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林的发展。还有一些经济林园区因为缺少劳动力就直接选择放弃管理经济林,在浪费林地资源的同时,给自身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二、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的发展趋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明确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的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制定出更合理、科学的经济林发展方案,从而进一步加强经济林生产的科学化、深度化、可持续化、规模化管理,提高经济林的产业化水平,促使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展经济林需要优化经济林树种种植结构,转变自身发展思路,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名特优新树种,规范化管理经济林全过程,更好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经济林产业的效益,进一步形成市场优势,更好促进我国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林发展需要明确自身发展的思路,将自身发展思路由生产初级产品、注重经济林第一产业的生产思想向提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加强市场竞争的发展思想转变。经济林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经济林生产可持续化。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林生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林需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严格管理经济林生产的可持续化,坚持良种繁育,注重经济林树种基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确保经济林产品的高产、高质、高量。三、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的发展策略制定科学的经济林发展建设方案1、经济林产业具备政策性、技术性、科学性几个特点,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给予经济建设充分的重视,加强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为促进我国经济林可持续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林发展建设方案,充分保证我国经济林的高效、高产和高质。2、提高经济林生产经营技术和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经济林的需要和要求越来越高。基于这种情况下,经济林要想得到更好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品种优势,摒弃以往传统的经济林生产经营模式,在经济林生产经营过程中合理引用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经济林生产更加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让经济林生产不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提高经济林产品产量与质量的同时,推动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力度若经济林栽培和管理技术不当,很容易出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水土流失问题。经济林林木在栽培前,需要清理山场,并进行挖穴,在对林木抚育时,需要进行除草、翻地、松土等,这些作业中的任何一个都会破坏地面植被,导致地面土壤松动,在雨水侵蚀后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要想有效解决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在栽培林木的过程中,选择轮作等种植方式,合理进行密植。4、深度优化经济林产品的加工利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林产品的加工技术在不断提高。在经济林产品加工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新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经济林产品,更好满足市场对经济林产品的需求。经济林产品的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的废弃物,要充分挖掘这些废弃物的利用价值,对其进行优化利用和深加工,既可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对经济林发展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立足当前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的融合,推动经济林发展,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实现经济林产业的跨越式发展。1.132200吉林省永吉县经济开发区林业工作(作者单位:2.132200吉林省永吉县西阳镇林业工作站)站;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187-
篇八: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中国林业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就巨大,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开始面向市场不断发展,不但对传统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实施了改革,而且木材加工、林机制造、林产化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林业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非林非木产业对林业资源的影响,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经济林、竹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已经崛起;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很大,全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且人工造林的势头依然很猛;随着林业改革的进行,我国林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1.2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人工造林势头很高,但人工林的生态效果较差,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2.1土地沙化严重
我国有4大沙漠和4大沙地,另外还有很多零星的沙地。由于我国的很多地区乱采乱挖、乱砍滥伐等想象严重,虽然为了防止土地沙化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但仍不能控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1.2.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3,而且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还在增加。
1.2.3旱涝灾害严重
由于严重的污染,我国的很多森林和湿地等能够调节气候、调节径流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旱涝灾害频发,受灾地区增多。
二、中国林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2.1深化林业改革,调整林业政策
要解决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要从深化林业改
革开始。中国的林业改革发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要深化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林业的不同用途将林业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应的林业政策;要将国有林业资源作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林业资源改革,使林业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行使林业资源的经营权,最终将林业资源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2.2加强林业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了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林业经历了粗放型、集约型的阶段,现在正在向着现代化迈进,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现代化的关键。要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我们首先必须要制定林业信息化的对象和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开展集成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实施,并随着林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逐渐构建起完善的林业信息服务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
2.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乃至全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让林农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还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其发展价值难以估量。鉴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必须要进行科技创新,从各个方面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大林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并建立长效的林业研究机制,以便提高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林业的发展状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中国林业的资源情况
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第五次森林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
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见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8.6%,增加近8个百分点。
表1全国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活立木蓄积量次数
清查时间
(亿立方米)
1973-19761977-19811984-1981989-19931994-19995.32102.61105.72117.85124.8森林面积(亿亩)
18.217.218.720.0623.84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86.5690.291.41101.3112.6森林覆盖率(%)
12.712.012.913.9216.55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见表2)。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五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3%和52.4%,而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很少,尤其是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其中青海省只有0.43%。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表2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与我国森林资源比较
国
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俄罗斯
芬兰
巴西
瑞典
森林面积(亿亩)
23.136.9127.713.281.54.0森林覆盖率(%)
20.126.550.472.64.365.人均森林面积(亩)
124.5118.587.63.48.46.5马来西亚
美国
印度尼西亚
日本
德国
中国
世界
2.833.915.753.611.6123.84580.2458.24.58.64.30.16.5529.613.512.7.53.2.1.9.按照《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现有面积15.5亿亩(含竹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现有面积3.2亿亩,约占14%;三是经济林,现有面积3.0亿亩,约占13%;四是薪炭林,现有面积0.7亿亩,约占3%;五是特种用途林,现有面积0.6亿亩,约占3%。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全国约有3万多种植物,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约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419种和13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虎、藏羚羊、兰科植物、红豆杉、苏铁等动植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保护这些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398种野生动物、246种和8类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对象,予以重点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1551个,总面积19.4亿亩(含海洋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156个,总面积17.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总面积8.7亿亩,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122个,面积7.2亿亩。
在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类型458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54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29个,湿地生态系统类型125个。目前,我国共有2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二、中国林业的现状
对中国林业的现状进行估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就巨大;二是问题严重。林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造林势头很猛,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全国植树造林以年均7500多万亩的速度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六大工程的启动实施,造林绿化速度迅速提升,2002年造林面积首次超过1亿亩,达到1.12亿亩,其中人工造林9907万亩,飞播造林1295万亩,另有迹地更新529万亩、封山育林4749万亩,林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见表3)。目前,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7亿多亩,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表31992-2002年全国造林面积
单位:万亩
年份
面积
199290451993885199489851995783199673819965251997215199735200766520017425200211205二是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为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求,国家相继建立了135个国有大中型森工企业,林业系统曾经位列国民经济各部门前五名。建国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50多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面向市场,改革传统的单一产业结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快速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和对林地资源多种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竹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2001年,全国木材产量455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211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产量37.8万吨,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林业机械产值达100亿元,有的林机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林产品产量6880万吨,年产值达1320亿元;花卉生产面积369万亩,年销售额达215.8亿元;森林公园接待游客856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2亿元。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90.5亿元(见表4、表5)。
表4我国主要林产品产量
产品
木材
竹材
锯材
人造板
松香
单位
万立方米
万根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吨
19956766.447924183.1684.648.1单位
万m3万m3万m3万m3万吨
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吨
1995966.2692531787.61056.341.61993.2482.325.169.157.115221.3217.14.1502.325.413231995236.539211585.1503.143.51992.31013.635.5275.6160.28350.2308.13.4553.26.11222004724.56183634.42001.38.2002.1361.241.4361.4185.512021.3329.426.3505.28.1155620014552.58146763.2111.337.20011.1686.445.403.4177.135960.6487.335.3469.430.2836表5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数量
产
品
出口
原木
进口
出口
锯材
进口
出口
木片
进口
出口
木浆
进口
纸和纸出口
制品
进口
出口
松香
进口
19959.258.340.86.3189.602.77.14.286.21.5101三是林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建国以来已取得林业科技成果510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306项,“包兰浅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期健全了林业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防沙治沙法》;国务院颁布了《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林业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生态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沙化。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树造林,防沙止漠,延缓沙化扩展。但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扩展3460平方公里。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10余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亿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90年代已经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三是旱涝灾害严重。森林、湿地的破坏,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我国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在我国,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每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三分之一。
客观分析生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原因:一是森林资源底
子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二是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三是林业投入长期不足,税费较重;四是林业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顺。根据对林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中国林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林业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中国林业展望
基于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中国林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总纲,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为手段,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切实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努力推进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跨越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走过的边破坏边治理的漫长历程,直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国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4%,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给自足,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国家对原有的十七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系统整合,形成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六大工程覆盖了我国
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规划总投资7000多亿元,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其投资超过了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见表6)。
表6六大林业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
建设范围
17省区市734个县、167个森工局
25个省区市1897个县
5个省区市75个县
28个省区市2105个县
到2010年建设任务(万亩)
合计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北”和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
合计
造林
到2010年规划投资(亿元)
贷低改
合计
中央
地方
款
9678171909190948004800337233721136113639135234340328431056667446221231个省区市
18个省区市886个县、114个林业局
135666469219995927107257114450272141861120572129174757835021194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场)。从
2000-2010年主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对14.1亿亩森林严加保护。二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新增林草面积2.2亿亩,其中新增森林面积1.3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2个百分点。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4.1万人,对48.3万离退休人员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覆盖了中西部所有省区市及部分东部省区,涉及25个省区市,1897个县。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4.5个百分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5.4亿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规划造林种草11360万亩,其中,封沙育林育草2666万亩,飞播造林2788万亩,人工造林5906万亩。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沿海、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及绿色通道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约590个县。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1.42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950万亩。工程建成后,将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使近1.7亿亩农田得到庇护,1.9亿亩沙化、盐渍化、退化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国28个省区市的有关地区,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2.7亿亩,改造低效防护林1.1亿亩,管护好现有森林5.6亿亩。工程建成后,将使长江流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珠江流域提高2.87个百分点、沿海地区提高3.29个百分点、太行山地区提高12.7个百分点、平原地区提高2.2个百分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计划在今后十年,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建成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藏羚羊、虎、兰科植物等15个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二是建成200个典型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项目,32个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项目,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三是建成国家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野生动植物国家科研体系和有关监测网络。到201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增加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的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6.14%。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问题,并为其他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工程实施范围包括我国400毫米等雨线以东的18个省区的886个县、114个林业局(场)。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亿亩。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3亿立方米,约占国内生产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利用,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可支撑木浆生产能力1386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2150万立方米。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深化林业改革,解决林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导利用目的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措施。公益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事业化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作为基础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其发展,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其林木采伐按市场需要尽量满足采伐限额。二是以重点国有林区为突破口,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把森林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新组建的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企业主要行使森林资源经营权。
调整完善不适应的林业政策,理顺林业生产关系。一是完善林业
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逐步使公益林业建设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各级财政长期稳定的投入保证;制定商品林建设的信贷优惠政策。坚决调减林业税费中不合理的部分,包括育林基金和维简费,使务林者得其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政策。完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政策,增强林业活力。改进林木采伐管理,对人工林特别是工业原料林尽量满足采伐限额,做到管死一块,放活一块。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建设,从事植树造林,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强化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贯彻“谁造谁有谁受益、合造共有齐发展”的政策,使林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统一相关政策,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经营利用政策等等,促进各种经营主体的平等竞争。公有制林业,也要引入民营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推荐访问: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济林 发展现状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