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4篇)

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4篇)

时间:2023-07-31 11:33: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述评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述评

  内容简介:

  论文

  关键词:

  自由主义

  意识形态

  思想渊源

  论文摘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有其

  历史

  渊源,要了解和认识它就要研究它发展的整个过程,自由

  作为

  现代

  法律

  的基本价值之一,作为最根本的价值,有很多的社会原因,经济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

  关键词:

  自由主义

  意识形态

  思想渊源

  论文摘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有其

  历史

  渊源,要了解和认识它就要研究它发展的整个过程,“自由”作为

  现代

  法律

  的基本价值之一,作为最根本的价值,有很多的社会原因,经济

  原因等。在此探讨了自由的思想渊源,即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一、西方自由主义的产生和种类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于国教权威的对抗。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

  科学

  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

  哲学

  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开始以各种

  艺术

  形式来表现自由和追求自由。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

  在英国,确定在m世纪,确切的讲是a}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自由主义的分类有很多种,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大陆自由主义和英美自由主义,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经济自由主义,政治

  自由主义,伦理自由主义和哲理自由主义。虽然对自由主义的分类很多,而且也有助于对自由主义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但目前我们国内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分类主要倾向分为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政治自由主义表现在积极的政治行动上,“如起草宪法和权利法案,建立代议制政府,推广选举权,实现制衡制度,编制法典等,最高主权被认为属于人民全佩政治制度则必须顺应人们的意志”,其中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马歇尔,还有哈耶克。政治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边沁等。

  二、西方自由主义的作用

  首先,西方自由主义具有世界性。它虽然产生于西方,但自由作为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是不分地域和种族的,这就使得它具有世界性。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社会化是实现自由民主的“崇高使命和最高使命”。以西方为主导的政治社会化是将经济上的强大实力同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向世界各地强行推行“民主和自由市场”.在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中,它虚拟了一个“全球社会”,将国家与非政府组织所推行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拟化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所型铸的政治主体不是“公民’,而是文化的“消费者”:政治社会化途径不是“家庭、学校、社会各组织共同体”的有机谐合,而是倾销文化产品的“购物商场”。全球化以特定的形式促成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并使其以否定的形式表现为各种全球问题的出现。而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种全球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又反过来向当代人类的全球性社会提出了一种共生共存的价值规范,这就是要求当代全球性社会中的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以便解决当代的各种全球问题,使人类能够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

  其次,西方自由主义具有创造性。自由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推动

  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力量。它是一种创造力量,因为要创造而要求进步,因为要进步而必须反对束缚,反对干涉。近世的文明,可谓为自由主义所放出之花。"19世纪在西方形成与

  发展

  的所有不同形式的政治

  社会无不是自由的创造物,没有自由就不会出现民主政体,亦不会出现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更不会出现任何多样化的发展前景。

  三、西方自由主义对

  中国

  的影响

  大约从1900年左右,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西方自由主义的理念译介到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者有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等。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和长期所受

  教育

  而形成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在自由的思想上起步较晚。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强调“礼”,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这样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人们对自由的观念很淡化。并且,自由主义的命运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近代中国与自由主义相互配合的资本主义逐渐受到排斥,而资本主义是强调私人财产和市场

  经济

  的,这也影响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的开放,西方自由主义思想逐渐渗入中国。198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思想界之中自由主义的声浪再度抬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首先,中国自由主义者将自由社会理想化,因而表现出乌托邦精神。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几乎都和乌托邦主义纠缠不清。中国传统思想一向对人性论比较乐观,除了孟子主张性善外,即使提倡性恶论的荀子,亦认为透过学习、经由礼法规范,可以把人们导向善途。因此当时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倾向于乐观的自由主义。其次,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多半较为强调柏林所说的积极自由,而忽略消极自由的若干方面。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最具自由色彩的。

  自由作为

  现代

  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意识形态,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只有深入了解了自由思想所产生的背景和自由所拥有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实现和谐社会稳步进展,自由主义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会对民生建设与民众意识的提高产生积极意义。

  内容简介:

  简爱

  苔丝

  宗教思想

  悲观情绪

  简爱和苔丝均出身贫苦,一生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尊、独立和幸福,但俩人命运却截然不同。试从作者创作思想、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

  发展

  等角度做了简要分析和比较。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简爱

  苔丝

  宗教思想

  悲观情绪

  简爱和苔丝均出身贫苦,一生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尊、独立和幸福,但俩人命运却截然不同。试从作者创作思想、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

  发展

  等角度做了简要分析和比较。

  简爱和苔丝是英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女主人公。一位是夏洛蒂布朗特笔下的女家庭教师,在饱尝童年的苦难,经历了艰难跋涉之后终于找到了幸福的爱情归宿;另一位是托马斯哈代塑造的乡间农场挤奶女工,她短暂的一生赤脚走在布满荆棘的路途上,饱受命运的捉弄,最终走上绞架,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两位主人公均为极富个性的女子,她们寻求自尊,独立、大胆追求幸福,勇敢与命运抗争,然而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结局。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一生追求、抗争的两位女性如此天堂和地狱样的不同命运呢?试从作者的不同时代背景及思想意识,小说的情节及主人公性格的发展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小说《简爱》的创作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宗教为基础的,因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关键几步最终得益于基督的引导。

  简爱与罗切斯特在教堂举行婚礼可谓故事的高潮之一。婚礼被阻止,心中装满幸福憧憬的新娘顷刻间被冰冷绝望的洪水淹没。在这极端痛苦的时刻,尽管罗切斯特一再真心执意挽留,简爱还是要“果断、立即、完全地离开他”。她说:“我关心自己……尊重自己。我将遵守上帝的规定及世人认可的法律”。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理智的。否则,如果简屈服了自己的感情,留下来以情人的身份与他相处,她的内心是无法安宁的。

  简面临的第二次选择是牧师圣。约翰的求婚。约翰不仅使简免于饥饿而死,并且给了她一个家,帮她找到一份职业。简的内心感激自不必说,可是.要做这样一位在她看来“不知道慈悲,也不知同情”的,认为简“不是为爱,而是为劳动而生”,准备把她“做为整个祭品供奉给上帝的”

  人的妻子.却实在有悖于简的爱情幸福观。她讨厌约翰的这种想法。然而,面对约翰的反复恳求甚至命令,以及他对宗教职责的极度真诚,简几乎做了让步:“假如我相信嫁给你是上帝的意旨,那我现在就发誓嫁给你,不管以后怎么样。”“指给我路吧,指给我吧!”简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上帝身上。就在这决定的一刹那,她听到了“简!简!简!”罗切斯特在远处的呼唤。这是神的召唤,使她毅然决心去寻找罗切斯特。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不顾性命拯救妻子的举动却更赢得了简的尊重,他也为自己以前的欺骗做了真诚的忏悔。现在,做为一个思想自由经济独立的女性,简与所爱的人结了婚,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总之,小说中一系列事件表明,尽管简地位低下,但却努力保持一个“自由的人,独立的意志”,追求和接受以尊重和真爱为基础的爱情,虽然这样做使她遇到重重波折。而且,在每一个关键时候,是简自己的意志以及她心中虔信的上帝的引导使她选择了通往幸福的路。可以说,“天助自助者”在简的身上得到了恰当的体现,简在宗教中得到了启示而做出行动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和整个小说的结局。

  与颇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宗教情感意味的《简爱》不同,在小说《苔丝》中,“哈代表现了操纵人类命运的外界和内在力量……人既受外界事物的控制,又受自我本性的驱使。”在苔丝的生活中,每一个人大的变动以及她的悲惨结局似乎都是秘不可知的命运早已安排和捉弄的结果。

  从小说的开头苔丝不得不去攀亲,到被阿历克奸污;从认识并与克莱儿相爱,到新婚之夜被爱人离弃;从被生活所逼与阿历克同居到杀死阿历克而遭被捕,作品无处不在暗示,这发生的一切总是命运的安排。事实上,哈代善于利用外部环境的映衬反映任务的内心。他总能制造一种氛围,让读者早早地预感着又一个悲剧的即将来临。小说中苔丝和克莱儿赶着奶车走在“艾格登荒原那灰色、黝黑、凹凸不平的山坡上”的描述;在接到玛丽安的信前往一个高地农庄的路上那谧静的树林里.“羽毛上有斑斑血迹”,“在痛苦里挣扎折腾”的小鸟的描述;苔丝试穿婚衣时突然想起妈妈关于婚袍的歌谣,以及关于杜伯维尔家族的马车的插叙,等等许多地方,都给作品增添了神秘悲观的基调。

  和简一样,苔丝也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的女子,每当

  生活的难题摆在面前,她没有轻易让步。然而,这抗争最终证明时徒劳的。她不愿去城里攀亲,却不得不为因那匹老马被撞死而几乎断了生路的大家庭着想,她极力躲避阿历克的靠近和纠缠,却在无力反抗中被奸污;为了保持内心的纯洁,她离开了阿历克,生下孩子,忍着无比的羞辱艰难地生活,孩子失去了,为了支撑一大家的生存,她背井离乡,干繁重的体力活;在挤奶场,她真心爱上克莱尔,宽厚善良地原谅爱人的过失.却得不到爱人的一丝理解;她多次成功地摆脱了阿力克的纠缠追逼,却终敌不过父亲死后家人面临的艰难,而委身于自己的仇人。她杀死阿力克的举动是自己追求幸福爱情所作的孤注一掷的努力,然而,这努力还是失败了。仇人的死没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成了自己通往死亡的绞刑架。

  通过比较两部作品,我们可以说,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具有传统宗教信仰和浪漫主义思想的人物。她相信自己的力量,同时寄希望于上帝,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哈代创作的苔丝一生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怀疑自己做的每一步选择,最终在迷惑、恐俱中一步步走进死亡。简爱和苔丝的不同命运是作品潜在的不同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两部同属小说类别、创作时间相距不过四十余年的文学作品,在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的发展

  等重要特征上迥然不同。《简爱》中的主人公性格随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而发展、完善,故事有高潮、起伏,直至美满结局,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和小说的结局;而小说《苔丝》中一直弥漫着的悲观的人文主义情绪,整个故事是一个又一个不幸事件的组合,几乎没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上升和发展。主人公虽然能勇敢地面临严酷的现实,最终却摆脱不了内心的迷惘和外界力量的操纵,走向绝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

  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网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

  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网吧、卡拉OK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

  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

  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网、通信网、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

  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创新硬件与

  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参考文献】童金元.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X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X

  关键词:

  西方,环境,伦理学

  西方现代自由与中国古典传统——对殷海光言述的分析

  "自由主义业已成为汉语学术界的论说热点。但是,任何论说热点都难以避免逻辑检验与历史清理的双重理论要求。在前者,论者需要

  对论述的逻辑自恰性作出保障;在后者,论者需要对论说的历史源流加以梳理。考虑到汉语

  关键词:

  自由主义,思潮,面目

  关键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摘

  要: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纳并不断被继承并非偶然。对于儒家思想何以正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三个成因,请示报告的格式及范文

  请示报告的格式

  一、标题:制发机关名称+事由+请示。

  二、正文:

  1、请示的原因:陈述情况,阐述理由,讲情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用“为此,请示如下”。

  2、请示的事项:写明请示要求,如请求物资要写明品名、规格、数量,请求资金要写明金额。

  三、结尾语:多用“上述意见,是否妥当,请指示”。“特此请示,请予批准”,“以上请求,请予审批”,“以上请示,请予批复”,“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执行”等语。

  购买办公设备的请示报告

  尊敬的领导:

  按照市委工作部署,今年4月底前我县要需要完成20个村的实地测绘,工作量非常巨大,但我局目前所用设备均为97年前购进,非常落后,已远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根据工作要求,现需购买BR-8新型测绘仪器6台,GF9型绘图仪1台,大型打印、复印机1台,特此报告,请领导批示拨付所需资金12万元。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申请日期:XX年XX月XX日

  工作调动请示报告范文

  xxx教育局:

  我于20XX年从xx学校毕业后分配在xx区从事教育工作,在xx小学工作四年后,于20XX年7月调至xx小学工作至今。因本人工作的xx小学与家较远、丈夫不在市区工作等原因,导致小孩年幼无法照顾

  等实际困难,特向领导提出申请,将本人调到离家较近的xx路第一小学工作。

  20XX年12月,我与在xx县上班的爱人结婚。20XX年我们按揭在xx县购置了房屋。我的父母在xx市居住,爱人的父母在xx县居住,均因年事已高,不能来xx区与我们一起居住,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帮助。我们的儿子今年4岁,现在市保幼院读书,我们工作繁忙,根本无法亲自接送。因为丈夫从事公安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教养儿子,以及家务劳动,都由我独自承担。因我们家至xx小学较远,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学校与家庭间奔波,疲倦之极,实在难以支撑。

  为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免除后顾之忧,更好的投身工作,我希望就近调入大公路第一小学工作。请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申请日期:XX年XX月XX日

  报告定义及格式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日常生活中一般用于商务和政府工作,特指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下级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一般具有汇报性、陈述性、单向性、事后性和沟通性五个属性;它主要包括例行报告、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等。

  1基本格式

  (1)标题:包括事由和公文名称。

  (2)上款:收文机关或主管领导人。

  (3)正文:结构与一般公文相同。从内容方面看,报情况的,应有情况、说明、结论三部分,其中情况不能省略;报意见的,应有依据、说明、设想三部分,其中以建设想不能省去。从形式上看,复杂一点的要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使用多的是导语式、提问式给个总概念或引起注意。主体可分部分家二级标题或分条加序码。

  (4)结尾:可展望、预测,亦可省略,但结语不能省。

  (5)打报告要注意做到:情况确凿,观点鲜明,想法明确,口吻得体,不要夹带请示事项。

  (6)注意结语:呈转报告的要写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

  各地参照执行。”最后写明发文机关,日期。

  2写作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一切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所以,汇报性是“报告”的一个大特点。

  (2)语言的陈述性:因为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上级讲述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叙述方法,即陈述其事,而不是像请示那样采用祈使、请求等法。

  (3)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属于单项行文。

  (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是事后或事中行文。

  (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不需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

  指导的桥梁;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了解下情,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

  3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是指向上级反映本机关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或某一方面的情况,要求上级对此有所了解的报告。所写的报告要迅速、及时,一事一报。呈报、呈转要分清写明。专题报告与调查报告有一些类似,都是主要针对某个事实或论点而展开论述,不过专题报告没有调查报告要求的扩展面更加广泛,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低。

  4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主要分为介绍典型经验类、揭露问题类、反映新生事物类和社会情况类的调查报告。

  5例行报告

  主要指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常见于工作生活中,用于工作直属下级对上级汇报制定时间段的工作安排,报告内容除了

  要反应这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进度和结果之外,还要说明工作中所发生的情况、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办法,写作的方法一般采用记叙的方式,要求要全面而言简意赅。

  请示报告格式范文

  请示报告是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在公文往来中经常用到的重要评议体之一。主要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请示批准某一事项。

  一是时间性较强。请示的事项一般都是急需明确和解决的,否则会影响正常工作,因此时间性强。

  二是要一事一请示。三是通常主送一个机关,不多头主送,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在请示的同时又抄送下级机关。四是应按隶属关系逐级请示,一般情况不得越级请示,如确需越级请示,应同时抄报直接主管部门。

  请示报告格式:

  一、标题:制发机关名称+事由+请示。

  二、正文:

  一请示的原因:陈述情况,阐述理由,讲情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用“为此,请示如下”。

  二请示的事项:写明请示要求,如请求物资要写明品名、规格、数量,请求资金要写明金额。

  三、结尾语:多用“上述意见,是否妥当,请指示”。“特此请示,请予批准”,“以上请求,请予审批”,“以上请示,请予批复”,“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执行”等语。

  购买办公设备的请示报告范文

  尊敬的领导:

  按照市委工作部署,今年4月底前我县要需要完成20个村的实

  地测绘,工作量非常巨大,但我局目前所用设备均为97年前购进,非常落后,已远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根据工作要求,现需购买BR-8新型测绘仪器6台,GF9型绘图仪1台,大型打印、复印机1台,特此报告,请领导批示拨付所需资金12万元。

  申请部门:

  申请日期:

  工作调动请示报告范文

  xxx教育局:

  我于20XX年从xx学校毕业后分配在xx区从事教育工作,在xx小学工作四年后,于20XX年7月调至xx小学工作至今。因本人工作的xx小学与家较远、丈夫不在市区工作等原因,导致小孩年幼无法照顾

  等实际困难,特向领导提出申请,将本人调到离家较近的xx路第一小学工作。

  20XX年12月,我与在x县上班的爱人结婚。2012年我们按揭在xx巷购置了房屋。我的父母在xx市居住,爱人的父母在x县居住,均因年事已高,不能来xx区与我们一起居住,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帮助。我们的儿子今年4岁,现在市保幼院读书,我们工作繁忙,根本无法亲自接送。因为丈夫从事公安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教养儿子,以及家务劳动,都由我独自承担。因我们家至xx小学较远,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学校与家庭间奔波,疲倦之极,实在难以支撑。

  为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免除后顾之忧,更好的投身工作,我希望就近调入大公路第一小学工作。请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申请日期:

  请示报告分类

  第一类

  请求指示的请示。此类请示一般是政策性请示,是下级机关需要上级机关对原有政策规定作出明确解释,对变通处理的问题作出审查认定,对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或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明确指示等请示。

  第二类

  请求批准的请示。此类请示是下级机关针对某些具体事宜向上级机关请求批准的请示,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第三类

  请求批转的请示。下级机关就某一涉及面广的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办法,需各有关方面协同办理,但按规定又不能指令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部门办理,需上级机关审定后批转执行,这样的请示就属此类。

  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五部分组成。请示的正文,主要由请示的原因、内容、要求三部分组成,请示时应将理由陈述充分,提出的解决方案应具体,切实可行。

  自查报告格式

  自查报告是单位或部门以及个人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不同项目的自查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所以自查报告的内容很广,自查报告有点类似于审核报告但更广泛,如产品的自查报告所包含内容应该是:出口情况、内审核情况、发生那些不足怎么去纠正、产品质量情况;组织创建的自查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宣传途径、阵地平台、不足与展望等。

  一、写作格式

  1、企业/部门/个人的基本情况介绍

  2、本次自查的依据,自查范围和内容

  3、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4、整改措施及整改计划

  5、结尾,一般用语:特此报告

  二、写作要求

  (一)明确报告出自何种角度,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写。

  (二)报告中的文字表述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不能虚报浮夸,凡是用数据来说明的事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

  (三)报告撰写过程中,以上行公文体裁(报告),把握客观性、陈述性叙述。文字要简练,避免重复,用语要准确,切忌词不达意,文字冗长。

  (四)作为汇报材料,在会议中领导使用的文稿,可不写称谓和落款,正式上报的方向可根据相关要求决定是否添加称谓和落款以及正、副标题、报告人单位及职务等。

  调研报告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

  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篇二: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教学前言

  的思想和理论层次置换到人的生命和体验层次。它们将基本内容:述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人的生命体验,或先验化和存在论化,或将理性精神知性主要流派及思想家、基本思想、主要特点和社会意义等

  化和抽象化。

  教学安排:首先总体上分析,以便有一宏观了解;继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从历史阶段、重要性等角度选择部分思想流派和思想家进行具体深入的研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观看录像、原著阅读、课程论文写作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出勤、讨论、作业),期末占60%学习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有利条件:西哲、马哲的学习基础及相关思维能力的训练

  困难:

  文化传统不同:与西方哲学(现代西哲)密切

  所处时代上的差异:

  社会环境的差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知识面有限: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科社、社会学、宗教、历史等众多学科和领域

  概

  论

  背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发展线索

  社会背景:

  理论背景:

  近代西方哲学等思想的困境

  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整个近代哲学等思想有鲜明的特征:

  将主客二分法,主体性原则,理性主义,思辨性和抽象性(往将现实历史的实践关系颠倒为形而上学的理论关系,企图以纯粹理论路子来解决思想的客观性和真理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

  是盟友,共同进行了终结和消解近代形而上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理论内容、形态和特征上共同点

  他们认为二者有原则性区别,马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更坚决和彻底,所以也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等思想。

  现代西哲学都打着“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拒绝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主义、理性主义,它们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而企以各种形式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如此,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但现代西哲并没实现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没有超越形而上学,只是以被肢解了形而上学残片反映现实生活世界,在这种已破碎的形而上学视域中,古典时代的理性蜕化为赤裸的非理性,主体性原则从人;."精神,而在于如何真正恢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提出哲学要面向现实生活,且对现实生活作了新的解释,建立了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的新的本体论和世界观,使理性和人道在历史和实践领域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完成和终结了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等思想,也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等思潮

  绪

  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1、概念的演变

  A、最早提出它的是柯尔施(德)(KarlKorsch)1930年

  在《一个反批判》中,从区别于列宁主义等角度)

  B、1955年梅劳-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重新提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C、对这一概念的修正:英国新左派理论家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

  (BenAgger)

  2、概念的内涵

  特异性

  :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别于东方马克思主义(列宁、中国的)

  地域性:

  西欧

  3、概念外延的扩大(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欧洲共产主义(欧洲共产党的认识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欧,经典);

  新马克思主义(东欧)

  马克思学

  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的解释和发挥;

  国外马克思主义:

  外国共产党的研究,资本主义左翼学者的研究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学

  二、发展阶段

  1、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形成阶段

  背景:

  一战后俄国革命胜利,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却失败.为什么?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33本笔记组成的《狱中札记》

  (1948~1951作为方法论的和作为生活和历史批判的哲学。

  年在都灵由艾伊纳乌迪出版社按内容分6卷陆续出版)

  强调历史的现实性和超越性,450封《狱中书信》(1946年在都灵第一次出版)

  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自主性,从1954年开始葛兰西的早期著作,特别是《新秩序3、拉布里奥拉(1843-1904)的影响

  (1919~1920)》

  他认为实践哲学是一种独立的和独创的哲学,本身包含三、实践哲学

  着进步发展的因素。它是由对历史的一种继续变成一种(一)思想传统

  一般的哲学,1、维柯的影响

  认为实践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并以黑格尔的观维科的新科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解范式

  :一方面实点解释实践。

  (不同于庸俗唯物主义)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转向,即从对外在的世界及其本体、(二)时代背景

  ;."

  ;.1、对“正统”唯物主义趋向的批判

  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中占统治地位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正统”唯物主义趋向。

  它将马克思主义分裂为两个要素:一个是哲学要素,即机械庸俗的唯物主义要素;另一个是按照自然科学方法加以构造,以最粗俗的实证主义实验的社会历史理论要素。

  但结果都是将马克思义曲解为永恒的绝对真理的教条体系.2、对若干唯心主义思潮相融汇的“正统”趋向的批判

  实践哲学与政治不可分离

  (四)对实践哲学的评价

  1、历史局限

  将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相连

  把“客观性”与“对客观性的证明”混用,造成概念的混乱

  直觉唯物主义物质观同宗教创世说相提并论

  2、贡献

  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认识

  特别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将马克思主义同康德主义以及其它非实证主义的和非唯物主义的联合,伯恩施坦主张放弃暴力革命论,“回到康德去”。奥托·鲍威尔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托马斯主义认识论结合起来;

  德·曼把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

  以及把马克思主义与柏格森主义、实用主义等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尝试等等。

  (三)实践哲学的内容

  1、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即实践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是实践哲学创始人。应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真义。

  2、实践哲学的内容

  (1)向社会历史视域的回复

  回复到从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视角,用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的视域化解掉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基点和唯心主义的“意识”基点。

  外部世界和人的本质(社会关系)都是历史地生成着的,实践哲学本身也是历史的.(2)主张人的创造性活动

  首先,他批判了以前哲学在创造性问题上的失误。

  其次,确立了对人即能动创造活动的过程的理解。人就是能动创造性的活动过程本身;人性、人的本质等都体现在人的能动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中;具有真正的社会历史自主性的人的能动创造性活动,其中主要的还是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意志”和“主动”。

  (3)实践哲学是整体论,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上,不能将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的一一对应.它是过去一切文化结合影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内容上,三部分是内在统一的,相互包含.(4)实践哲学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二者是相互作用的.人决定经济而不是相反

  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首要作用,如十月革命.(5)实践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哲学理论应关注现实

  ;."实践哲学被盛赞为反教条主义的典范

  实践哲学的目的:为其文化领导权理论服务,也即为意大利革命服务。

  因为实践哲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形态的作用。这与文化领导权理论一致。这一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直接的理论表达

  四、文化领导权

  (一)市民社会的概念

  1、历史上的理解:

  近代:城关市民—新兴的资产阶级即第三等级,其职业主要是经济活动,少涉政治

  黑格尔:经济关系,由国家决定

  马克思:经济关系,决定国家

  2、葛兰西的理解

  市民社会并不属于经济基础领域,而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原因:现代资产阶级的变化,经济地位的重要,因而有了政治影响.主要通过文化、道德等体现

  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政治社会由那些行使直接的统治权的公共机构组成——政府、法庭、警察和军队,以暴力和专政为方式。

  市民社会是各种民间、私人组织的总和,即工会,商会、教会、学校、文化实体,民间组织、自治团体、学术机构等。它们以分子的形式推动了社会和政治意识的形成。

  统治阶级在这两个层面上行使对社会的权力。

  (二)文化领导权(霸权)1、文化领导权的内涵

  两种领导权:政治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并扩展之。

  重视文化领导权的现实原因.即南方问题的解决.

  2、文化领导权的含义与作用

  以被统治者自愿地接受和赞同为前提,依赖于达成某种一致的舆论、世界观和社会准则,并且存在着一个斗争、冲突、平衡、妥协的复杂过程

  文化领导权的作用就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社

  ;.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因素,总体评价

  3、西方革命的核心是夺取文化领导权

  贡献:东西方社会的不同,根本在于市民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批判性、革命性

  决定了其社结构和国家功能,也决定了革命的战略不同。

  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葛兰西时时刻刻要把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市民社会不发达,政治只有专制,取得政权即理论应用到现实的政治活动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现实可革命胜利了。

  行的政治哲学。

  西方市民社会发达,政治包括专制和文化霸权,统治阶其市民社会和文化领导权理论对西方工业社会的结构和级

  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及合法性,即以被统治者的变迁提出了有启发的见解,是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自由”同意和拥护为前提。革命应从此入手。

  创造性发展(把市民社会上升为上层建筑,并赋予其文4、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方法——阵地战

  化、道德、知识因素;;把文化领导权从适用于无产阶级“运动战”是指从正面攻击国家政权,如大罢工、武装内部联盟扩展到阶级之间)。

  起义,它适合于东方的专制国家,局限:“阵地战”以夺取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为宗旨和对旧唯物论的批判不太恰当,将其比喻为宗教信仰

  主要内容的斗争方式,渐进的漫长的斗争,需一个一个思考题

  阵地夺取

  1、实践哲学提出的背景及内容,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5、知识分子、教育和政党在争夺文化领导权中的作用

  的启示

  文化领导权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依靠(有机)知识分2、文化领导权的内容及其全球化条件下的意义

  子

  3、文化领导权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知识分子需教育民众。具体措施:应扩大教育层面,更新教育的方式,实现教育均衡

  而政党则承担着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等作用

  ………………………………………………………………………………………………………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背景:在十月革命胜利极大鼓励

  下,1918年到1923年,政党。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

  德国、巴伐利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国相继发生了起义F.恩格斯为了击败反动派夺取新国际组织领导权的企和革命。但相继失败。

  图,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1889年7失败的原因: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工人阶级缺乏必要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在巴黎的主观精神准备,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匮乏。召开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这源于第二国际理论家抛弃辩证法,曲解唯物史观;

  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功能的加强,以及商品社会带来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的物化现象也造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意识、革命意识淡化、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产生

  弱化;

  第二国际从开始建立起3个派别。照搬苏联模式

  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

  第一国际(1864-1876)

  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表;

  1864年,英法意德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决议创立一个中间派(改良主义)以K.考茨基为代表。修正主义派在国际工人联合会,后简称为“国际”,后参与国日增,为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领导机构中日益占居上风。

  各国政府所惧。马克思恩格斯为主要领导,以科学社会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由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主义为指导。

  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1871年,巴黎工人暴动及失败,「国际」受了极大打击,社会民主党。

  外面资产阶级政府要求取缔,里面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攻,遂使组织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

  成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1876年宣布解散

  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第二国际SecondInternational,1889~1914年各国社会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

  态支持本国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

  19世纪80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

  ;."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莫斯科。

  (图为第三国际纪念塔)

  多是从第二国际分化出来的革命派,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第一节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

  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

  一、生平

  1885年4月卢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犹太贵族家庭

  卢卡奇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大学学习期间,卢卡奇先后修读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学艺术和哲学,他于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于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柏林等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教于著名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为同学和朋友。

  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后当选为中央委员。

  革命失败后,1919-1929年流亡国外,1923年成册《历史与阶级意识》(1918-1922年的八篇文章)

  1930—1945年离开政治,1933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

  1944年任布达佩斯大学美学和文化哲学教授。著书完成了〈理性的毁灭〉

  1956年被开除党,退出政治生活,专心著述,完成〈审美特性〉和〈社会存在本体论〉部分。

  1971年6月21日死于癌症

  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继马克思之后最博学多才最具西方文化传统底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卢卡奇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理论创作始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他的理论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但他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过严厉的批判,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执著于他所钟爱的哲学和人类理性事业,但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或压力,而经常做一些发自内心的或违心的、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评。

  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

  《青年黑格尔》(1948)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4篇论文集,1951)

  《理性的毁灭》(1954)

  ;."《审美特性》(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二、基本思想

  1930年为分界线,前期立足于黑格尔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

  后期则回到传统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本体论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思想的中心问题是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历史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即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即方法即辩证法

  (2)辩证法的内涵:“主体—客体辩证法”,中心内容是论述历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所创造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3)辩证法只限于社会历史领域,自然界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所以不存在辩证法。

  (4)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历史不存在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规律性,而反映论以主体与客体对立为前提。

  2、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核心

  历史来源: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追求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韦伯强调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又非对抗的关系,而是总体性关系。

  马克思吸黑格尔思想,将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卢强调总体性的原因:

  对革命失败的总结:

  共产国际中经济主义及消极等待革命的态度,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片面的、非辩证方法

  总体性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历史事件和掌握其真正性质的科学方法。

  总体性的思想内容

  (1)

  总体性是整体统率局部的方法。

  (2)总体性是客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是辩证的总体,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总体性体现事物运动的趋势和过程,是历史的总体、革命的总体,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4)总体性是具体的总体,是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

  总体包含着矛盾和多种规定性,而具体事物不仅表现出直接性,而且通过中介即各种具体环节来体现,因而不能忽视中介。

  卢总体性思想评价

  局限:忽视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因而忽视了客体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然”与“社会”两个

  ;.客体,并否认“自然”

  有黑格尔精神中心的痕迹,过于阶级意识的作用。

  贡献:与黑格尔有本质区别,立足于历史和现实而不是精神观念;以总体性为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精神自我运动的圆圈。他借助于黑格尔思想来重新发掘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总体性思想。

  针对第二国际理论错误,从方法论上强调总体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特征

  辩证法实质问题

  总体性的观点与列宁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关系

  侧重点不同:列宁侧重于辩证法体系,从发展基本动力和范围体系的逻辑结构上表述;卢侧重于把握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法,强调各因素的统一

  但二者都与黑格尔辩证法有渊源关系,且都可从现实

  生活和马克思学者中找到充分根据。

  且二者并不相斥和矛盾。卢以矛盾内在于总体,是总体固有方面。且在《列宁》一书中,充分肯定矛盾在辩证法中的地位,认为矛盾是一切事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通过矛盾而发展。列宁事调事物是对立面貌一新的总和与统一;真理是全面的,是由现象和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关第构成;且在实践中运用总体性方法。总体性

  3、物化批判是历史辩证法的主题

  物化——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人自己的活动及其创造物成为客观的独立于人并控制人的某种东西。

  “物化”的来源:卢是从《资本论》关于商品拜物教中挖掘出来的,在马克思《1844年手稿》出版前提出

  “什么诨话!你的脚,你的手,你的屁股,你的头,这当然是你的所有;

  但假如我能够巧妙地使用,难道不就等于是我的所有?

  我假如出钱买了六匹马儿,这马儿的力量难道不是我的?

  我驾御着它们真是威武堂堂,真好象我生就二十四只脚一样。”

  歌德《浮士德》(马克思《手稿》中引用,单行本2000年3版P140-141)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

  ;."

  拉走,把壮士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

  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

  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

  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你惯会在乱七八糟的列国之间挑起纷争。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马克思《手稿》中引用,单行本2000年3版P141-142)

  物化的实质:卢所批判的物化就是指非总体化,片面强调经济和商品的作用

  物化的必然性:

  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即商品交换形式决定的物化的普遍性:

  时间上为资本主义的整个时代,人群上包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人:物化的表现:

  经济活动(劳动者、劳动、人与人的关系)

  政治领域(政治的合理化与系统化,非人化的分工)

  意识(认同物化,服从它,无批判力)

  物化意识的危害:

  陷入两个极端:

  粗糙的经验主义即否认人的主动性,认同物化的意识状态,抽象的乌托邦:不主张革命,相信伦理;或夸大人的力量,相信奇迹

  物化的克服:

  以无产阶级为主体,以马克思的辩证法即总体性为方法(全面、主体能动)

  物质生活即意味着幸福?4、历史辩证法的目标是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某阶级关于其阶级地位、阶级利益的自我感觉及其行动。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对其阶级的利益和历史地位的自觉认识,以及无产阶级改变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实践活动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形成真正的阶级意识

  只有无产阶级有自觉的阶级意识:历史唯物主义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忽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后果:

  ;.物化意识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没有跟上历史的发展,社会存在本体论是劳动本体论;

  未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

  社会存在本体论是意识本体论;

  其结果是欧洲革命失败

  社会存在本体论是价值本体论

  阶级意识论的评价:三、地位和影响

  批判了当时的教条主义,,但没有提供无产阶级如何发展1、地位:

  自己的意识的理论,并易被唯心主义利用.(1、理论上,卢始终坚持与资产阶级哲学主流进行斗争,思考: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创新贡献,卢的思想民主制度与民主意识何者更为重要?是有缺陷有失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社会存在本体论

  (2、政治上,卢坚持反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修正主义和写作背景和完成情况:晚年想对自己一生的理论加以总教条主义,对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结,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贡献。1963年完成《审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

  特征》,后转到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未完成(导(3、文化上,卢引领了西方思想史上左翼的社会批判理论也未完),但引起了广泛影响。

  论潮流,首开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之先河。

  1、对从前思想的纠正

  2、影响

  (1、“返回到存在去”

  卢对法兰克福学派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2、自然辩证法是必要的前提

  布达佩斯学派是卢思想的直接继承者

  (3、重树反映论的权威

  阅读:

  (4、把异化理论放到恰当的位置

  《历史与阶级意识》(选读《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2、《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思想

  《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1、社会存在的特点:

  《社会存在本体论》

  社会存在是存在与意识的统一体;

  思考题:

  社会存在是一个有机的总体;

  1、物化理论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存在的历史性;

  2、卢强调总体性的原因,总体性概念的内涵

  社会存在的价值特征

  一方面,财富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只有物了

  (2、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实质:

  另一方面,劳动力由于贫穷而不得不成为商品,成为物

  ………………………………………………………………………………………………………

  法兰克福学派

  简介

  第二时期,1934年到1949年由德到美国,黄金发展一、形成的历史背景

  时期

  1、资本主义的大危机

  1937年〈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论文发表,以批判理论1929年后大危机埋下了新的大战隐患

  为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恢复马克思主义本质

  2、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

  重心放在研究欧洲纳粹问题

  十月革命甚至到1968年,西方始终没有出现一个社会主1940年〈社会研究杂志〉停刊,论文开始以英文出版,义国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上孤立和失望。

  研究重心集中在美国形式的权威主义问题,及对现代资3、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传播受阻

  本主义的批判

  一方面似乎无传播的必要;

  第三时期,1949年研究所在西德重建和在美国的发展

  另一方面,苏联的失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疑,霍、阿多诺回德,指导新一代学生。培养了哈贝马斯、无积极性去传播

  施密特、韦尔默、内格特及弗里德堡等有影响的学生。

  反资本主义的学术批判

  就成了他们的主题

  马尔库塞等人留在美。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958年阿多诺任所长;1969年哈贝马斯任所长;第一时期从1923年到1934年形成

  1972年施密特任所长

  1923年社会研究所成立,格林恩堡任所长,纯学术中成果:

  心,研究主题是作为科学方法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

  1931年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1895-1973)正式就〈理性与革命〉1941年,〈爱欲与文明〉1955年,任所长,〈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年,〈单面人〉1964,研究方向的转变和社会批判理论的问世

  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1947、〈理性的黯然失色〉;."

  ;.1947年,三、学派的主要思想

  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2年(人道主义的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克思主义

  批判法西斯主义

  阿道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1966年,《电视与大众文批判的角度:伦理\哲学(特别批判技术理性);心理分析

  化模式》

  ………………………………………………………………………………………………………

  霍克海默的工业文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工业文明批判理论马克斯?霍克海默(M.MaxHorkheimer1893—1973)

  1959年退休后,他由原来的激进立场转向保守主义,甚是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于1895年生于斯图加特。一犹太富商之子。早年在慕尼黑、弗莱堡、法兰克福大学研究哲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后兼任哲学系主任。

  1931年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一直到1953年退休。

  霍克海默在担任法兰克福研究所所长期间,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进所,旨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对研究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从此,社会研究所开创了一个新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了。

  1932年,社会研究所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先后在法兰克福和巴黎用德文出版,霍克海默任主编。

  1933年希特勒上台。

  社会所由于其成员大多是犹太血统,被纳粹政权以“敌视国家的倾向”

  的罪名封闭了研究所,霍克海默不得不将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又迁往巴黎,取名为“国际社会研究学会”,开始了流亡生涯。34年到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9年返回德国,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校长。

  1973年7月7日病逝于瑞士。

  其著作有:

  《作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链环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1925);《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1930);《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1932)《;朦胧——在德国的笔记》(1934);《真理问题》(1935);《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1937)

  《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1947)(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为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标准模式);《理性之蚀》(1947);《对西德社会科学的审视》(1952);《论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

  《批判的理论》(1968);《社会哲学研究》(1972);《转变中的社会》(1972);《出自青春期——小说与日记》(1974)

  其思想以5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重建研究所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激进的批判者,后期走向保守。;."至直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对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悲观主义情绪。他承认自己的后期理论,主要依附于“最文明的欧洲国家”。1966年,他竟然要人们“认真看待”所谓“黄种人的威胁”,指责60年代末发生的青年学生运动是“假革命”、“新恐怖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不懂得平等和正义之间的联系,因而受到当时“新左派”的批判。

  阿多尔诺

  早期学习和研音乐,主办音乐杂志《开拓》,1933年以一篇题为《克凯郭尔:美的构造》论文在该所获得讲师位置,同时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音乐的社会作用、爵士音乐及音乐中拜物教等问题。

  1938年赴美,渐从音乐转到社会学和哲学问题,特别是对法西斯主义研究。1947年合作完成《启蒙辩证法》。

  1958年接任所长。1963年当选为德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66年,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否定辩证法》问世,此书与《单面人》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两部著作

  1969年8月逝于瑞士。

  60年代末不支持学生运动,激进的学生从霍克海默的著作中摘引一些口号,刷在阿多诺领导的社会研究所的墙上,谴责他背叛了社会批判理论,阿多诺异常气愤,指责学生是暴乱‘闹事,要求警察保护研究所,并最后到西德法庭上作证反地他的学生造反领袖即他的研究生克拉尔。学生公开称他为‘蛀虫’、‘叛徒’。不久他突然去世。

  一、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1、批判理论的提出

  (1、为表明自己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

  (2、为表明其理论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

  2、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1、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

  :传统理论以传统的社会分工、确切地说是以工业社会为前提;

  批判理论:20世纪后,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

  (2、对待现存社会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不同

  传统理论对现存社会发挥着肯定的社会作用;

  ;.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秩序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批判和超越现存社会

  (3、理论基础对立

  传统理论以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为理论基础。

  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学说的批判本性;二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思潮的文化批判理论

  3、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原则

  (1、将革命性、批判性与科学性相对立,崇尚前者而贬低后者。

  (2、抬高理论批判的地位,把理论批判本身说成是变革社会的力量

  (3、主张批判理论对无产阶级也要保持它自己的独立性。

  (4、强调人道主义

  二、工具理性批判

  人与理性

  文艺复兴:人——理性——科技

  理性的分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1、工具理性与批判理性(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区别批判理性(客观理性、解放理性)是一种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最高目标,对现实取批判的超越的态度的理性工具理性(主观理性),以程序化的方式测量目的,直接服务于现存的秩序的理性

  工具理性的特征:

  工具主义

  实用主义

  肯定主义

  2、工具理性的形成

  第一,与启蒙理性相随

  第二,数学原则的扩大

  3、工具理性的危害:

  A、使思维程式化

  B、思维的程式化意味着人丧失自我,丧失自由

  C、社会的极权统治

  4、超越工具理性

  霍克海默反对已有的途径

  认为运用批判的否定,只有从内部对现代社会进行否定,呼唤一种和主观理性相对抗的客观理性,

  晚年,他转而倾向于神学

  三、启蒙精神批判

  1、启蒙

  的含义及其影响

  启蒙——人类通过独立地运用理性判断能力,克服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状态而成为主人的过程。

  启蒙精神

  :泛指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其主权的进步观念

  ;."启蒙运动以来,文明论上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2、对启蒙精神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猛烈批判

  第一,启蒙精神退化为神话

  启蒙精神本来是以知识代替幻想、以理性反对神话,并力图使人从蒙昧、野蛮中摆脱出来,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理性神话

  第二,自由走向了奴役

  “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权力”,人由此形成对自然的统治欲、占有欲,人奴役了自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顺此逻辑,人奴役人

  第三,文明走向了野蛮

  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安逸,但同时也压抑了人的本能,并以更加沉稳的手段巩固了当权阶级的统治地位

  “启蒙辩证法”:

  启蒙精神由于其自身逻辑而走向了反面:本想祛除迷信、摆脱神话,但却走向了迷信、造就了新的理性神话;旨在正确认识世界并支配自然,但实际上却歪曲了世界并受到了自然惩罚;本想增强人的能力,结果使人变得软弱无力;旨在反对极权主义,而自己却变成了极权主义;本想推动社会进步、走向文明,但实际上却导致了倒退,退回到野蛮之中去。

  思考:

  中国是否还需要启蒙?

  如果需要,中国启蒙的主要任务是超越封建主义,还是超越资本主义?

  四、大众文化批判

  1、大众文化的诠释

  现代大众文化的信息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特征,它不是大众化和通俗化的文化,是社会水泥

  后以“文化工业”代替之,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四、大众文化批判

  1、大众文化的诠释

  马尔库塞名为“肯定的文化”,即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失去了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文化。

  霍克海默早期用大众文化:具有信息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特征的现代大众文化。它并不是一般所说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文化,甚至是反大众化的。

  后在《启蒙辩证法》中以“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指凭借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2、“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批大众文化的标准化(无个性的模仿和非创造性)

  批大众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用品、商品价值、交换原则、法的非中心、非等级、非奴役的关系。他称之为‘星丛’,无中心、无等级,而是相互中介性,各有其独立性。因而一切压迫、等级制和霸权都被否定了。

  消费)

  批判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对超越维度的消解.(娱乐、刺激、消遣)

  批大众文化的控制性、统治性、意识形态化

  (统治者的传声筒、社会水泥)评价

  继承和巩固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跨学科研究

  霍克海默则扩大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有精神文化现象,成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典范

  但是,其理论只是一种社会哲学或文化批判,不注重现实的行动

  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

  阅读:

  《启蒙辩证法》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见《批判理论》论文集)

  思考题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及其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启蒙精神批判的内容和现实价值?

  大众文化批判及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D、主体的客体化和物化,并最终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丰富多彩性,使文化成了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

  五、否定辩证法

  (一)否定辩证法的形成

  否定辩证法的产生:萌芽于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初步形成于《启蒙辩证法》,成熟于《否定辩证法》。(斐德海西马教程P72-)

  两种辩证法:

  不能自主的辩证法;

  自主性的辩证法

  (二)否定辩证法的特征——无调哲学

  1、以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

  这是其理论基础

  “怀疑一切同一性”

  批同一性的现实基础

  2、以‘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

  反对黑格尔的“否定”即扬弃,因为矛盾是不可解决的,也就不可能有否定之否定即肯定的结论

  提倡“整体的否定”:否定一切,反对‘第一哲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反对实践

  3、非同一性的星丛(反概念、反体系)

  指矛盾统一中不可调和的差异性,非同一性即为矛盾本身。是一种他者对同一性的永远对抗

  非同一性承认客观矛盾统一体中的异质性,是一种辩证;."他强调的是个别、特别、现象和非概念。

  ——以此来获得自由。

  (三)否定性的认识论

  在矛盾中思考:

  使思维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

  反体系性

  (四)否定性美学

  哲学美学化

  以非同一性原则为最高的审美原则

  把否定性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拯救说

  (五)批判的社会学

  1、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

  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错误:

  将理论与方法分离;

  把自然科学的模式移植到社会上;

  片面追求精确性和定量化;

  在客观性的外衣下推崇主观任意性。

  2、对“批判社会学”的重建

  研究对象:社会总体

  方法:使经验研究服从于理论思辨

  任务:对社会、文化等展开批判

  特征:‘强调社会研究的综合性

  实证主义基本精神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认为哲学只能研究事实、实在等,客观;不能认识本质,基础,主观、人的内容。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社会历史也是一实在,有类似于自然规律的“客观规律”。

  方法即实证科学的方法,实验、精确、量化等

  研究社会的方法是实证科学的方法,孔德的社会动力学和静力学(借于物理学)。或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斯宾塞)

  霍——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1、批判实证主义的事实中立性和对理论客观性的追求。

  2、批判实证主义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倾向,否认意义、价值。

  3、批实证主义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将主体兴趣完全排除。

  ;.反人道主义。

  定性。实际上维护现存社会,其“中立”的伪装性。

  3、批判实证主义的肯定主义:它将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当

  作事实,思维成了处理事实的主观方式,无批判性和否………………………………………………………………………………………………………

  马尔库塞的单面人

  (HerbertMarcuse,1898—1979)

  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位代表

  1898年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

  1928年担任海德格尔助教,1933年正式加入社会研究所。1934年随研究所移美,1940年加入美国籍,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1951年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

  1979年应邀请赴西德讲学时逝世于西德。

  他最早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观点结合

  50年代后,他将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重点分析发达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对革命的阻碍、革命问题和人的解放问题。

  “五月风暴”中,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

  一、法国五月风暴

  1\背景:戴高乐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推行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使法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获得提高。但独立发展核力量耗资巨大,遭到左翼和右翼的反对,总统的独断专行引起人们的不满,政府反对罢工的立法导致工人的反抗,削减小农户的政策也激起农民的抗争。由于经济情况不好,失业人数多达50万,青年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威胁。1968年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青年学生为前导,法国掀起了五月风暴。

  2\过程:1967年秋季起,法国农泰尔文学院的学生就为反对僵化的教育制度和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掀起了持续不断的罢课浪潮。1968年3月22日,广大学生抗议法国警方在巴黎逮捕6名有投掷炸弹嫌疑的学生,在学生领袖科恩一邦迪的鼓动下,占领该校行政大楼,拉开了“五月风暴”的序幕。5月2日,农泰尔文学院院长决定关闭该校,引发了次日的巴黎大学学生集会抗议。当局镇压学生运动,许多大学的学生涌向巴黎大学。巴黎大学校长请来警察驱散校园里的集会学生,结果双方展开激烈搏斗,大量学生被捕,巴黎大学宣布关闭。5月10日,不甘屈服的学生以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巴黎大学复课,释放被捕学生,警察撤出。并在夜间筑起街垒,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此为“第一个街垒之夜”。

  5月12日,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斗争,要求每周40小时工作制,保证每月200美元的工资。学生占领学校,工人占领工厂,水陆空交通停顿,工厂停工,商店关门,整个巴黎陷于瘫痪。罢课罢工还席卷了法国90多个省,农民也要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和降低税收。5;."月中旬,冲突转向社会,几天中,总计有1000万人参加游行示威,法国顿时处于经济瘫痪和社会政治危机之中。

  法国总统戴高乐被迫于5月18日结束对罗马尼亚的访问,提前回国。24日,戴高乐发表广播讲话,承认法国社会必须改革,但认为出现危机是不正常的。戴的讲话令人失望,导致了流血的“第二个街垒之夜”。政府还组织资方与工会谈判,于5月27日达成“格勒内尔协议”,许诺提高工资、减少工时,但此举遭到基层工会组织的普遍拒绝,社会危机由此转化为公开的政治危机。以统一社会党、法兰西全国学生联合会和教育工会为主要代表的新左派通过法国“左翼联盟”主席密特朗之口提出政治权力要求,要求戴高乐辞职,共产党和法国总工会则要求建立人民政府。

  5月29日,戴高乐“失踪”,前往西德寻求法国驻德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马絮的支持并获得成功。5月30日,戴高乐宣布解散议会进行新的选举。此日,几十万人在巴黎街头游行示威支持总统的政策。次日,戴高乐改组了政府。6月12日,政府宣布禁止游行示威。6月16日,警察进驻巴黎大学,拘捕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五月风暴逐渐平息。6月举行议会选举,戴高乐派获胜。戴高乐为了避免“五月危机”的重演而进行了改革。国民议会于10月10日通过了建立大学自治和安排大学生参与高等教学方面的法律。局面逐渐恢复正常。

  3\特点:运动具有自发性,反映了群众对资本主义的不满情绪,没有明确的纲领和统一领导。5月30日戴高乐许诺进行改革和提高工资,宣称将用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工人、市民逐渐退出运动,斗争趋向低潮,于6月逐渐平息。

  “五月风暴”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冲击了戴高乐的统治,促进了行政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五月风暴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更是一支推动五月风暴进程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早期代表可追溯至卢卡奇和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时已经蔚然大观,其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拉沃尔佩、默克海默尔、路易?阿尔萨塞、阿多尔诺、勒费弗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他们主张回到青年马克思、人道的马克思等。但是,他们仍旧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因素决定论、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等基本社会历史概念,只是更强调意识的巨大作用。

  ;.影响五月风暴的理论一是法兰克福学派,一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在这其中是最为激进的,也正是他的积极鼓动和思想传播,使五月风暴得以如火如荼的进行。马尔库塞著作颇丰,有《爱欲与文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单面人》等,他被人们誉为“新左派哲学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父亲”。

  马尔库塞提出了(变革的原因):“发达工业社会”的理论,认为当年的社会是一个全面遭受压制的社会,是高消费和商品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心态发生异化,成了只按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地“单面人”了,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对思想,没有反对派的“单面社会”了。

  马尔库塞主张“大拒绝”(变革方式),赞同暴力革命,拒绝服从专制统治,号召人们参加游行抗议和青年学生运动,(变革主体)他认为要实现理想社会不再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同化了,要实现理想社会应该依靠知识分子中的少数先知先觉者,因为他们与生俱来就是革命的先锋。

  (变革的指导理论)马尔库塞认为革命在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催化,把发达工业社会的工人阶级和第三世界的革命力量,以及其他种族、其他肤色的受剥削者和受迫害者,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统统发动起来,那么美好的乌托邦社会就能实现了。

  结果:正是在马尔库塞的疯狂思想指引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已脱离了教育改革的初步奋斗目标,开始向着社会变革的终极目标奋进。马尔库塞的学说也成为当时激进思潮的主流之一,拥护他的人被称为“马派”,“马派”与“毛派”(毛泽东思想的拥护者)、“托派”(托洛茨基思想的拥护者)合称为五月风暴三大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派别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该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和萨特。该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具体的、个别的人,因此,他们要用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在他们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扼杀人的自由,造成人的异化的社会制度,主张以革命的造反行动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解放。萨特亲自高举自由的大旗,积极鼓动五月风暴中的学生们勇于站出来。他的言论和行动对于当时起到非凡的作用。

  在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和60~70年代其他西方国家的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运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了造反者们重要的思想武器。马尔库塞和萨特等人成了造反者们的精神导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达到顶;."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不经意间成了五月风暴的理念重心。然而随着这场造反运动的消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开始逐渐走向衰弱了。

  …………………………

  其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1941);《爱欲与文明》(1955);《苏联的马克思主义》(1958);《单向度的人》(1964);

  《论解放》(1969);《反革命与造反》(1972)《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

  1958《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批判苏联官僚体制,区分马克思的理论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1964年《单向度的人》系统地批判了发达工业国的意识形态。

  一、单向度社会

  单面相对的是全面

  我们所理解的全面

  1、单向性:

  由于技术力量的操纵和控制,当今发达工业社会成了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

  它有效地抑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整个社会失却了否定性和批判性思维原则,成了单面社会;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也受到抑制,人成了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成了单面人。

  2、人的单向性

  (1)虚假需要

  大量的消费品满足了人的生活需要,让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虚假的幸福。需要有真假之分。

  虚假需要----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

  它是强迫性的,其内容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其效果是维护了特定阶级的社会利益,对大众而言,它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2)真实需要

  真实需要是自由的需要

  现实中“自由”成了统治的工具

  真正的自由不是可供人选择的范围的扩大,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的实际选择的是什么。

  自由的需要: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的选择。体现在生活必需品的选择、政治的自由选择、思想文化的自由选择

  3、政治领域的单向性

  (1)极权主义

  社会消除了危害其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

  和阶级,成了单面社会,无批判和反抗力量.易导致极权主义.(2)无产阶级的变化

  无产阶级已不构成发达工业社会制度的对立面,已不是

  ;.社会变革力量的主体。

  和静力学(借于物理学)。或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斯因为:

  宾塞)

  (1)机械化不断地降低体力劳动的数量和强度

  实证主义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单向度的,因为它把既定(2)职业中蓝领白领化的趋势

  事实无批判地接受下来,从而把多向度的语言清洗成单(3)技术组织使工人与工厂形成更紧密的依存关系,向度的语言。

  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对社会的态度和意识,无产阶级(2)文化领域的倾向

  被资本主义社会同化,“无产阶级融合论”

  高层次文化的本然

  但是,无产阶级地位未变

  但现实中高层次文化被现实同化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文化被赋予商品的形式

  还是奴隶。结果:人失去理想,麻木,在思想和行动上不再反抗和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超越,顺从现存社会,由人是否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二、超越单向社会

  的。

  1、理想社会

  4、思想、文化领域的单向性

  人的本能欲望、精神自主力和创造才能得到完全解放的(1)思想上的实证主义

  绝对自由的社会

  实证主义基本精神

  2、理想社会的实现

  认为哲学只能研究事实、实在等,客观,;不能认识本质,产生新技术:即恢复理性的否定力量的技术

  基础,主观、人的内容

  进行革命、进行“历史的替代选择”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革命主体:社会最底层的少数人,如流浪汉、嬉皮士、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无业者等边缘化的人;后寄于青年知识分子

  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三、“单向度社会”思想的现实意义

  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它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学的思辨概念。

  镜子。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它从反面揭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意义。

  “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其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即从心理、意识等新角度研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究,值得我们借鉴

  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1856.05.06-哲学方法即实证科学的方法,实验、精确、量化等

  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社会历史也是一实在,有类似于自然规律的“客观规律”。

  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Moravia,现属研究社会是实证哲学以实证方法统一世界的必要

  捷克)的弗莱堡(Frieberg)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口腔研究社会的方法是实证科学的方法,孔德的社会动力学癌逝于伦敦。

  ………………………………………………………………………………………………………

  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

  生平:(J.Habermas,1929-)

  心社会的建构

  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法兰克福学态度上:第一代较悲观,相信马克思主义但失败的现实派第一个非犹太人学者。

  让人看不到希望;哈贝马斯则试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来1955年经人介绍进入法兰克福研究所;1969年阿多尔确立批判的规范,并立足于现实改造实现目标

  诺去世,他接任研究所所长。后因与学生的分歧而辞职一、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

  并离开。

  1971年后转到慕尼黑,任普朗克科技世界生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存条件研究所所长。1983年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社科学技术功能的改变

  会学教授,到1994年年退休。

  国家干预的加强

  与第一代

  (一)科技是意识形态

  研究方向:他力图让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转型,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68年)

  重视理性:由工具理性批判转向交往理性,由历史哲学邓小平的论断,马原中的解释

  批判转向社会结构的社会科学研究。

  (1、科技如何成为第一生产力

  建设多于批判:放弃了对社会的否定性批判,更多地关A、科学、技术、及其运用结成一体是科技成为第一生;."

  ;.产力的主要根据和标志。

  B、科学的物化,最重要的是物化为种种劳动工具

  C、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在现实中指的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

  (2、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

  科技成了进步的独立变数

  认为马克思以劳动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及其剩余价值唯一来源论已过时

  2、科技是意识形态

  前人的研究

  霍克海默:掩盖社会真实本性的人类行为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

  :科技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工具

  二人都从否定性上理解意识形态

  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

  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意识形态”

  (1、科技是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哈贝马斯认为:科技成为意识形态只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现象。

  第一,现代科技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工具,成为一种决定社会系统发展的自主性力量。

  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

  第二,科技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加民众对制度的忠诚,也使资本主义具有合法性

  第三,“技术政治思维”占统治地位。国家统治以改进公共生活的组织的纯技术手段出现,并倾向于同科学和工艺相结合

  (2、科学技术这种新的意识形态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更具辩护功能

  第二,更加不可抗拒和无孔不入

  第三,较少的意识形态性,更为巧妙

  (3、科技履行意识形态的职能的不良后果

  科技成了既控制自然,又控制人的一种新的政治控制形式

  野蛮力量的统治让位于一种更巧妙的、借助于非政治力量的科学技术的统治

  造成合理的极权社会

  (4、与马克思的比较

  马克思没有把科学技术直接视为意识形态,而是将之归入生产力的范畴

  只有社会关系的性质对科学技术的政治效应才有决定性的影响

  科技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资本主义的使用方式赋予它的(二)国家干预的增强

  1、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加强的原因:

  ;."经济危机

  社会矛盾

  2、国家干预的主要表现

  (1、国家干预成为国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所作的持续性调整

  (2、“应急原则”缓和了阶级冲突,保证了人们对制度的忠诚

  (三)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及解决办法

  1、各种危机

  经济危机

  合理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

  动因危机

  最主要的危机是合法性危机,四种危机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牵制、互为因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2、解决危机的办法

  首先,他反对把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作为变革的目标

  其次,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失去了革命需要

  第三,以构建合理的交往行为来重塑合理社会。

  第四,国家行为的合理化

  (四)对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评价

  1、特点

  批判他人的悲观论,重新奠立理性的地位。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达到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目的2、现实意义

  (1、哈贝马斯正确把握了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使其理论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造性和现实针对性

  (2、哈贝马斯的科技理论不乏科学的论断、独到的见解。

  (3、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的创造性源自实践的发展和对这种发展的科学认识

  2、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理解也存在局限性

  不是从社会制度的深层上解剖;

  不是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武器,而是当成了解释问题的工具。

  二、交往行为理论

  (一)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1、交往的含义:以理解为导向的行为

  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

  以符号或或语言为媒介;

  以社会规范来作为准则;

  它的主要形式是对话;

  通过对话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2、交往涉及的三重关系

  :

  主体与对象(事件和事实世界)的关系

  某一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

  成熟而痛苦主体与其自身

  内在主体的关系

  3、交往行为合理性的标准

  (语言)可理解性

  真实性

  真诚性

  正当性

  (二)交往行为为何被扭曲

  1、生活世界理性化

  重视生活世界的原因

  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个体三种结构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表现,它包括三个方面:

  生活世界的结构分化:规范化和稳定性

  形式与内容的分离:普遍法则优于特殊内容

  反思性增长

  :在各领域中反思占据主导

  2、体制理性化

  但另一方面,生活世界理性化发展还有一个体制理性化的过程。

  正是体制理性化过程的发展压抑了人类交往行为的发展体制:主要指社会的制度、组织和其他物质层面上的活动结构

  体制的功能:规定人类生活方式和利益趋向

  体制理性化:体制的合理化

  体制理性化有四个阶段

  :

  “平等式部落社会”

  中神秘色彩的世界观促使社会整合“阶层部落社会”里,世袭的社群给予体制意义;在“政治分层阶段社会”里,国家政治职能提供意义,促进体制发展;在“经济阶级结构社会”里,金钱逐渐成为主宰社会的机制,体制对个人的制约日益显著,生活世界被体制殖民化

  3、生活世界殖民化

  含义:指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生活世界被市场机制和科层架构控制了

  体制如何使生活世界殖民化

  :市场和国家,或者说金钱与权力

  市场是指经济体制,它通过金钱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或生活世界

  国家是指行政体制,它所产生的权力对人发生影响

  与控制

  (三)交往行为在现代的合理实现

  个体性和冲突性;

  如何有效交往达到交往的合理化

  ?

  商谈

  ;."商谈伦理

  学与协商政治

  1、商谈伦理学

  传统伦理学的两难抉择在于实在性与主观性中选择,其原因在于真理符合论的缺陷即将真理仅仅看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主体间性

  商谈伦理学的使命就是在个体化的社会,寻找个体与个体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如何实现合理对话交往的有效性条件。

  商谈的三个基本要求:A、每一能言谈和行动的主体都可以参加商谈

  B、a.每人都可以使每一主张成为问题,b.每人都可以把每一主张引入商谈讨论,c.每人都可以表示他的态度愿望和需要

  C、任一个谈话者可以通过商谈体验到自己的权利。

  2、协商政治

  (1)国内的A、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对立:

  在法律与民主上

  在公民概念上

  在法权概念上

  在政治进程的本质上,B、商谈政治将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融合:

  使合理性和公正成为结果,通过对话协商,以建立一种制度,满足社会的控制,在制度化前提下的同时,个人的权利得以体现

  (2)国际的商谈式国际政治的构想:以文化间性的概念以及商谈理论来改造国际政治。

  文化间性突出的是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要求无差别地尊重每一个民族或主权国家。

  国际政治应当建立规范的防范机制:

  第一个机制是制止侵略的机制

  第二个机制是人权方面的机制

  第三个机制是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上以对话实现非暴力的和平过程

  对交往行为理论的评价

  为现实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方案,影响巨大

  乌托邦主义

  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1、重建的必要性

  (1)实现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哈贝马斯的宏大抱负之一

  (2)马克思主义作为严肃的社会批判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2、重建的可能性

  首先,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变化:

  ;.其次,阶级斗争理论过时了

  隐蔽。

  第三,革命力量失去了归依:

  评价

  最后,马克思主义危机:苏联及资本主义的变化

  (1、值得肯定的是:

  3、“重建”的进行

  他的批判确实击中了形而上学的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要害

  (1)以劳动和相互作用代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深刻洞见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科他认为,科技发展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再有内在联技及阶级的新特征

  系;且科技进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再是社(2、错误

  会的基本矛盾。

  对劳动的理解片面

  应该用更抽象的劳动与相互作用替之。

  把社会劳动看成是一种工具性行为,于是,他断言,马(2)以“社会一体化”代替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克思只是注重劳动向度,而忽略相互作用即交往向度

  他认为,科技的意识形态功能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经否认马克思的交往论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界限模糊,上层建筑渗透到经济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交往是人与人之础,其作用更大,不再依赖经济基础。

  间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客体的相(3)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学说过时了,应以相互交往代互作用过程。

  之

  思考题

  他认为,科技成了剩余价值的独立来源,阶级斗争理论哈贝马斯是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

  失去了其依据。且技术统治代替了阶级统治,阶级矛盾其交往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何?

  ………………………………………………………………………………………………………

  存在主义

  一、产生背景

  非常重要的思想材料。

  1、战争

  其中,克尔凯郭尔和尼采哲学更被他们当做自己的自己20世纪20年代产生、40-60年代风行

  理论先驱。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则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各方面都受到了挫折,用以提出其基本理论构思的方法。

  存在主义理论似乎非常适应当时很多人的虚无主义和从(1)克尔凯郭尔

  痛苦中求重生的情绪。

  丹麦的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先而后,纳粹正式上台,法西斯狂热笼罩德国大地时,具驱,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存在主义就不再行时了。

  他把孤独个体看作是世界上的唯一实在,把存在于个人二战中法国又很快被德国法西斯所击败,法国人过上了内心中的东西、主观心理体验看作是人的真正存在

  亡国奴的生活,存在主义的中心由德国移到了法国。

  (2)尼采

  在法国出现了萨特、加谬等一批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欧洲传统文明的根本弊病:

  2、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加深了人的异化

  一是压制生命本能,导致人的颓废

  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了,人的生存受到威胁!二是扼杀自我,导致人的异化。

  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人的尊严遭到了摧残,人失去了上帝死了

  自由

  人从此自由了,“他要自己来作决定”,自己来负责

  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他想用权力意志和超人来为人生规划一种实在的目标",的个性、自由和尊严,一直被存在主义者当做其哲学的但他同时也十分重视某些特别心境和情绪状态对于人生中心问题。

  的意义

  存在主义也因此而在有着这种异化感的各个社会阶层中(3)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

  找到自己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存在主义从现象学中借用了揭示先天的-先于经验的意不久在欧.美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流传甚广(如20世识结构的技术,用以看待人生问题,洞悉人生之本质

  纪30、40年代,西班牙.奥地利)

  萨特把现象学当作方法论,构建其重要著作《存在与虚20世纪

  50年代以来又在美.日等国风靡一时

  无》

  3、思想来源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

  帕斯卡、康德、谢林等人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对其超越主题:对人的生存本身的关注,以人生存困境批判为核之要为存在主义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启迪。心的理论。

  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也为存在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无意义、空虚、孤独和无力。

  ;."

  ;.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希伯来精神(基督教和犹太教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即上帝)与希腊理性精神。二者包含着自明的标准、规痛苦之中

  范、价值、意义和力量。它们是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和价值标准。

  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

  但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淡化了关于上帝的文化,“上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

  帝死了”;;;而理性的化身的科技对人统治、压抑和异化,2、卡尔·雅斯贝尔斯

  在战争中得到极端展现,理性文化也陷入了危机。

  德国存在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于是人陷入了悖论:自由、创造性和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哲学的基本问题乃是人的问题,具体说来便是所谓理性增长,而同时人的孤寂感、异化和无力感不断增长。

  与生存的问题

  人的本真存在:存在主义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生存是其核心概念,指人的一种非理性的主观精神的存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在状态。

  世界的关系。

  理性与生存

  不是两个对立的势力,每一个都是透过另一人的本质是自由

  个才存在的,它们相互展开,透过对方,彼此才获得清就是人的生活、行动和实践,而这些都意味着自由。

  晰性和现实性。

  人的存在方式:存在主义哲学家往往把对烦恼、畏惧、3、萨特

  对死亡的忧虑等非理性(非认知方式)的心理体验当做当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只有揭示它们才能揭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真正存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三、存在主义代表哲学家及其主要哲学观点

  人注定是自由的1、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创始人

  《存在与时间》一书,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以时间为线索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

  ………………………………………………………………………………………………………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克思主义。体现在《论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1928)、50、60年代影响广泛而重大

  《论具体的哲学》(1929);但他的研究更像一个马克思一、产生背景

  学家。1932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发表后,他就用黑二战后西方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同时存在许多问题

  格尔主义解释马克思

  主义。放弃了前期的努力。

  全世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2、列斐伏尔

  (1901-1991)

  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发现和出版,在西方形成了“马克思法共著名理论家,到40年代,坚定马克思主义者,40热”。解读时,重新发现了“人本学的马克思”

  年代批判萨特的主将;40年代末之后的政治斗争逐步二、基本思想

  将他抛向存在主义;1958年与法共理论的疏离,被开除1、突出人

  党,与存在主义的靠近。1858年后,结合马克思早存在主义对个人的重视

  期人道主义和异化观及存在主义对人的重视,以日常生马克思的“个人”、“自由”、“异化”、“实践”等思想

  被活为中心,建立其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发现,(1958-第一卷)(三卷本)为其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2、实现双重超越

  代表作。历20多年。他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批斯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重视实践,重视社会历史,重视人,林的经济决定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开放性,但从恩格斯开始则忽视了人,人学空场

  批判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

  存在主义的价值(人)及其局限(抽象、主观)

  3、法国的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1908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则促成存在主义的历史转—1961),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向,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超越了存在主义,又超越生平:

  1926年

  进入高师。在大学期间,梅洛-庞蒂与了马克思主义

  年龄稍长的萨特、雷蒙·阿隆(1905-1983)、伊波利特三、代表人物

  (1907-1968)初步相识,不过只是后来才成为真正意义1、马尔库塞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形态。

  上的朋友;1933年9月至1934年9月,到德国进修一20世纪20年代末,他试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解释马年,听胡塞尔的讲课,阅读和研究克尔凯戈尔;."

  ;.(1813-1855)、海德格尔、胡塞尔的作品;1945年,出《辩证法的历险》(1955),明确以卢卡奇为西马的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与萨特、波伏瓦等人共创始人;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西马的圣经;明确界同创办《现代》杂志,萨特任主编,他担任政治编辑;定西马与列宁主义对立。使西马为学界所重视。反对自1953年

  1月15日,他在法兰西学院发表就职演讲。该然辩证法

  演讲名曰《哲学赞词》;1961年

  1月,他的《眼与心》4、萨特

  发表于《法兰西艺术》杂志;5月3日,他因病逝世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最著名的旗帜性人物;早期为存在巴黎家中,当时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课程。《现代》杂志随主义重要代表;50年代中期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转后以184和185合卷的方式刊登了“梅洛-庞蒂纪念专向;1960年的《辩证理性批判》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集”,收录了他本人的《眼与心》和萨特回顾性的动情大成的代表作,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形之作《梅洛-庞蒂永生》等。40年代以前和50年代中成的标志。

  期以后,他是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只有这一阶段才5、安德烈·高兹

  (AndreGorz,1924-

  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人道主义与恐怖》(194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拓展者;萨特的学生,早年研究7);批判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1964年出版〈劳工战略〉,提出“新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人学;将革命暴力、恐怖与人工人阶级”论,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化;70年道主义联系。肯定革命的暴力

  。《意识与无意识》(19代后对新工人失望,“告别无产阶级”,以劳动分工、生48),关于艺术、观念和政治的论文集。反驳马尔库塞态运动和后工业社会为主题;《生态学即政治》(197对存在主义的攻击,捍卫萨特。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实证5)

  主义化倾向,以存在主义重建马克思主义

  ………………………………………………………………………………………………………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萨特的生平

  容来看,笔记里有随想,有哲学思辩,有小说梗概,有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一1980)法国剧情构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毫无限制。这位几乎是著名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1905年6月21日“写作狂”的人便是日后成为法国文坛泰斗的萨特。萨生于巴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特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人生的基本外祖父家。生活艰难,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被大家支撑点。他说:“我没办法让自己看到一张白纸时,不产叫做“小个子”,但这对他没有产生任何自卑的影响。相生在上面写点什么的欲望。”

  反,他是天生的自命不凡。他在年轻时给自己立下的人主要著作:《想象》1933-34、《存在与虚无》(1943年生目标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秋)、《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共产党与和平》汤达。”也就是说,即要当一个一流的哲学家,也要当一1952,个一流的文学家。而这居然成为了现实。他很小就开始《辩证理性批判》1960《方法论若干问题》。文学作品: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恶心》1938、短篇集《墙》1937、《苍蝇》1943、《恭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顺的妓女》1946《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1;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55年,萨特和其情人兼终身伴侣作家西蒙娜-德-波伏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瓦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二战间,他参加反法西斯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反抗运动,曾被德军俘虏,在战俘营,他仍进行哲学的荣誉。

  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法国总统德斯研究。写作狂;他一生中从没有停止过写作,除了去世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前几年间因半失明而辍笔外。

  亮的智慧之星那样”。

  1940年年初,法英对德宣战,法国阿尔萨斯前线已萨特之春:萨特生于1905年6月21日,死于19是剑拔弩张。德军阵地离这里只有几公里之遥,双方随80年4月15日,2005年正是他的100周年诞时都有交火的可能。法军兵营里,一个30多岁的士兵辰和25周年的祭日。从3月至6月,法国和世界各地却埋头在笔记本里,写啊,写啊,周围的世界对他来说有许多纪念活动。其中6月21日,在巴黎索邦大学举似乎不存在。为了节省当时十分宝贵的纸张,笔记本上行正式的纪念仪式,同时有连续两天的大型讨论会。法记得密密麻麻,竟找不到一公分的空隙。一年的前线生国国家图书馆3月起举办为期半年的题为“萨特和他的涯,他有了15本这样涂满墨迹的本子。这些文字在作时代”展览会。

  者身后以《笔记本》为名发表,有600页之多。从内在法国,报纸头版、杂志封面上,随时可看到萨特手持;."

  ;.雪茄的著名照片;电台、电视台则不断有专题节目播出。复人

  还专门发行了一枚1.11欧元的萨特纪念邮票。时值春季,以至有“萨特之春”的说法。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50年代以前是存在主义者;50年代初开始转变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到生命终点(1980年)。

  1、思想转变的原因

  转折点:二战;战前以个人为中心而拒绝世界;存在先于本质;人注定是自由的,绝对自由与绝对的责任;人的存在就是孤独、厌恶、恶心、虚无、眩晕,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谬的。战争中原子弹的爆炸,让人感受到科技的威胁。技术自律可能带来非人道的后果。二战提出的任务:如何能在社会各个阶层唤起反抗文化危机的冲动,如何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使每一个体成为负责的个体,另一方面如何建立社会的团结。这些是仅重个人和自由难以解决的,他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和社会历史的重视;战争中的经历:入伍、被俘;无产阶级即“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对他的影响;战后注重融入世界,介入生活,研究和重视马克思主义

  2、转变的标志

  1950年以后,萨特开始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52年《共产党与和平》;1960年《辩证理性批判》是萨特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话的一份重要文献;《造反有理》(1974)

  三、萨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1、萨特的“马克思主义”概念

  (1、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做了区分

  (3、有时笼统地使用“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革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革命。马克思

  主义是历史上少有的“创造时代”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其文化土壤仍根植于我们时代的土壤。任何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都是不实之语

  3、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他区分了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批判后者

  僵化教条化

  人学空场

  4、以重个体和自由的存在主义“拯救”马克思主义

  四、萨特的拯救: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它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内部恢;."在“人”的问题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首先,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互补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并对人类历史的总体演进有深刻把握;;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对人的具体的现实的把握。

  其次,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面临着困境: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人的缺失;;存在主义的理论困境(不重视社会实践、缺乏历史感,仅重个体及自由,难以实现对社会的改变)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人学

  历史是实践着的人本身创造的,个人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创造,但他的存在本身决定了他必然从事创造。。

  1、实质即人学辩证法

  辩证法的来源:个人的实践基础

  辩证法的实质:总体化,这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个人整体化是社会整体化的前提,个人整体化又体现于个人的实践中

  自然界不存在总体化

  不存在自然辩证法

  存在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论以物决定人,是“非人的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缺陷,应抛弃,以存在第一性原理代替物质第一性原理。

  2、历史人学的方法是总体化

  (1)马克思的成就:以整体化为基本方法

  并加以正确应用

  (2)

  后人的失误

  :抽象强调普遍性和整体,压抑特殊性和个体,结果出现了“非人的人学”,“人学空场”。

  (3)总体化方法的补充和完善:中介方法、前进-回溯方法

  A、中介方法

  中介方法特征:在分析人的行为时,寻找人和历史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和因素,这样,人就会成为历史运动中的丰富的个体。

  B、前进-回溯方法

  前进:综合个人实践的客以结果,由之演出一般原理,即研究由个人实践构成社会整体。回溯:就是追问构成集团的个人存在的条件,如家、教育、集团等对他的影响。

  这一方法既朝向社会群体,又复归个人实践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要具体分析社会整体和个人实践之间的双向往复

  ;.的复杂关系。

  C、现实的历史是由匮乏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异3、历史人学的内容或基础

  化的历史

  (1)实践的特点:

  D、人的实践和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超越匮乏、扬弃异化实践是主客体间交互作用,具有外在的客观制约性。

  的开放的进程。

  实践是主观性对客观性的超越,主体性在主客体关系中(3)

  实践的过程

  起主导性的构成性作用。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即由个人的实践创造的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集中表现在人的活动的计划特个人实践:群集乌合之众与集团(融合集团-有组织的征,集团—制度集团)及其循环

  历史不外乎是实践活动的展开,辩证法就是人的实践的评价

  整体化的辩证运动。

  1、萨特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针对性地批判了当代(2)

  实践的动力:匮乏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突出人,特别是个人的作用,试图A、匮乏是人类历史的起点

  重塑马克思主义

  B、匮乏是人类的实践的重要动力,是人类历史可能性2、但他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和作用强调不够,其拯救理的基础。

  论并不科学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主流媒介使环境问题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1970年1、与生态危机及“绿色革命”相关

  达到高潮。参议员盖洛德?内森设立‘地球日’(4月22西方的绿色运动

  日),1500所大学和团体近2000万人游行示威。这是人大规模的西方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环境主义运动,有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群众性三次:

  运动。/////1972年环境问题走向国际社会。联合国〈人第一次发生在19世末20世初美国的资源保护运动。第类环境宣言〉等文件,首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国际事务。二次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环保运动以1972年斯德哥////……早期的资源保护运动转变为环保主义运动。

  尔摩的世界环境会议为高潮;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绿色运动的高潮:危机并未消除,20世80年代开始,以来的环保运动,以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世界环境与发第三次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开始,有鲜明特征。

  展会议为高潮。它们大体对应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孕育、在组织形式上,各种民间绿色组织日趋活跃,成为生力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

  军。世界上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小组是英国1865年的绿色运动的初兴:世界绿色运动并非源于美国,之前,‘公共荒野及其小路保存学会’。到20世80年代达到德国森林学、环境保护运动在欧洲、南非、印度等国已15万个组织,1/3是1960年后建立的。如地球之友联合实践。但对后世的环保运动及生态伦理思想产生重大影会(1969)、绿色和平组织(1971)、环保行动组织(1972)、响的绿色运动则源于19世末20世初的美国资源保护运地球优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绿色和平组织,会员400动。19世中期,美国经济发展快,拓荒运动使大片森林万多,分布于欧洲、美国、加拿大等100多国家。

  遭到砍,威斯康星州的1871年的一次火灾1500人死亡,在环境保护的直接对象上:第一次主要保护资源如森130万亩土地被毁。同时有洪水。1905年,美国组成林林、土地、矿藏等为主,第二次扩大到反对污染,第三业局,任总林务官的吉福德?平肖倡导资源保护运动,提次则扩大到全球性问题,如‘二氧化碳行动’、臭氧行动、出“明智利用”资源,其目的是要求保留国家公园,保酸雨行动。

  护野生动物,保护国家的土壤和矿藏,并得到西奥多?在实施方式上,由改良的环境主义发展到激进的环境主罗斯福总统的支持。当时是为了明智而有效地利用自然义。以暴力方式进行,‘动物解放先锋’把猴从研究机构资源。于是修造水库的垦荒局和生产木材的林业局成了中放出来,绿色和平组织力图阻止核实验,使它们的船资源保护运动的代表。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被炸沉;海洋保护者协会开船撞坏偷猎鲸的船只,并破论。之后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将绿色运动带入低谷。

  坏鲸鱼加工点;地球优先组织把铁钉打进树木中使链锯绿色运动的再起:20世6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的资本主无法作业,……‘捣乱行为’为其特点。……1992年达义社会爆发了黑人民权、女权、反战等运动。《寂静的春到高潮,。

  天》引发了整个现代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60年末到当代绿色运动的特点:全球化、政治化、制度化、产业70年代初的第二次绿色运动。当时1966年纽约的一场化、自然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大众化。

  烟雾死了80人,石油泻入海中杀死了大量野生动物。。。对政治的影响。新环境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就向政治;."

  ;.领域扩展,这主要表现为‘绿党’的兴起。1972年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绿党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联合塔斯马尼亚团组,同年成立的新西兰价值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绿党。1988年西方共有14个国家建立了绿党。90年代中期绿党成了世界性现象。。。同时,许多国家70年代初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范

  理论研究

  20世60年代后期,美国等有了新一轮的环境保护运动。价值赋予了它们不应受痛苦的权利。P51生物中心论。这种理论承施韦泽的宗旨,把一切生命之物都纳入道德义务的范围。认为,行为是否善取决于是否尊重大自然这一终极性的道德态度。因为有机体是生命目的的中心,任何动物植物都有一种‘力图’保持其自身的趋向性,能够自我更新、自我繁殖和自我调控,不断适应正在变化的环境。人应站在其他生命的角度去对世界作出评判,去看待有机体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以相应地,70年代以来,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得到长足发展并趋于繁荣。其标志是:一是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建立。如美国的科罗拉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设置了该学科课程和相应学位;创立了国际性学术专业刊物〈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动物与伦理学〉后改为〈物种之间〉;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学术机构,召开了相关国际性学术会议,出版了种种教材、论文集和专著。二是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派系基本形成: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思想与自然中心论生态伦理思想。

  1、人类中心论的派系(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思想)

  (1)诺顿(B?G?Norton)的弱式人类中心论

  强式人类中心论以人的欲望的满足为价值根据,而自然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是理论的主题。它只以人的直接需要、当前利益为导向,在根本上放弃了人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或共同利益,其实质是个人中心主义或人类沙文主义。

  弱式人类中心论以满足理性偏好为主,其主旨:一是个人谋利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要经过道德过滤及权衡后才能判定。

  只有弱式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才是合理的、可行的(2)默迪(W?H?Murdy)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一是人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利益而存在,人理所当然地以人为中心,其他物也以它自身为中心。二是每一造物(人与自然)都有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三是当前生态问题不产生于人类中心论的态度本身,这是进化中不可避免的,源于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超过了正确运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以及人口迅速而无节制的增长;四是人类对未来的可预测性和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存在着主动摆脱生态危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2、自然中心论

  成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区分,取决于其道德关怀的不同。

  动物解放权利论。认为有无感觉能力是评价存在物是否应视为道德关怀对象的依据,因此,道德义务的边界应扩展到所有动物。以辛格(PeterSinger)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认为苦乐感受能力是获得道德关怀的充分条件。而雷根(TomRegan)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则将道德权利赋予作为生命主体的动物,即动物身上所具有的天赋;."伦理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有序和健康。

  生态中心论。这种理论源于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其突出特征是,强调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把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非实体的整体视为道德关怀的对象。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其两个重要形态。

  深层生态学,又称‘生态智慧’,由挪威哲学家奈斯(ArneNaess)1972年提出的、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浅层生态学而言(shallow),还有代表如塞申斯(GeorgeSessions)、德沃尔(BillDevall)、福克斯(WarwickFox),都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全面的世界观应将动物伦理、生物中心论和土地伦理都纳入其中,应对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事务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答案。其基本环境价值观反映在两个最高规范和由此引申出的八条原则中。两个最高规范为‘自我实现’、‘生态中心平等主义’;其八大原则:人类与非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繁荣具有自身内在的固有价值;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是有价值的,人类无权减少生命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主要在于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而不是追求享乐标准的日益提高。等等。P53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为倡导者。他试通过确立生态系统的客观内在价值来确立道德义务的根据。他认为,自然承载着相互交叉的14种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哲学和宗教价值、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生命价值、统一性和多样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辩证价值P53-54。……这些工具价值或内在价值是人类在荒野中发现的而不是人类创造的,即这些价值可以由人类赋予自然物,也可以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但此外,自然中还有很多不依赖于人类评价而自为存在的、内在的价值。生态系统也是价值存在的一个单元,它拥有超越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系统价值。而利他主义精神只有人类这个物种才能具有

  …………………………

  生态运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的针对具体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环境保护的思想

  ;.70年代在观念和制度层面上进行全面反思

  其一是关于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思想

  70年代后,深层生态学

  其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与生态危机的实质、根源2、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对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进行探究

  表达

  其三是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方案的研究

  冷战的环境,对工业文明的失望,对苏联社会主义失望

  2、基本观点

  反思中针对现实问题,找到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

  (1)强调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几个相关概念

  (2)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1、生态主义

  机

  在绿色运动中以强调解决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现代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生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

  态危机,是其经济危机的转移性反映

  是生态运动在政治和思想上的体现

  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2、生态社会主义

  (3)“异化消费”是人性的扭曲,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将红色与绿色结合“异化消费”使人们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程起来,从而找出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出路的思想

  度的标准,从而刺激“异化生产”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4)主张用小规模的技术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一种观点认为:

  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

  绿色运动引起的两种思潮

  :

  (5)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主义经济模式

  生态社会主义

  “稳态”,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长存和经济的持另一种观点认为:

  续发展的状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稳态”的经济模式既能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不损害生阶段

  态系统

  我们认为,它们是两种思潮。

  (6)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着更强的理论性,但是它却停留在反对暴力革命

  理论层面上,实践操作不强;以马克思的异化论与他们的生态危机论,发动人民去批而生态社会主义则与政治结合得更紧密,已为一些绿党判资本主义

  行动纲领,影响着他们的各种决策和行动。

  把生产过程的分散化、民主化、工人管理这三者结合起三、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来,以建立实行“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

  1、70年代创始:由美国的威廉·莱斯(Willialeiss)最早五、评价

  提出

  1、合理性

  其著作:《自然的统治》(1972)(危机最深层次根源是统首先,这一理论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在工治自然的观念)

  业化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满足的极限》(1976)(克服危机的出路,真正的满足发展的问题

  在生产而不是消费)

  其次,这一理论对科技、生态与社会各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

  :《论幸福和被毁坏的生活》1深刻的反思

  975

  对后工业社会由于高生产、高消费所导致的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1978

  人的异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法国高兹的《生态学即政治》

  1975

  最后,这一理论坚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主2、90年代以来的发展:

  张人类和平,着眼人类的未来,把人类的希望寄托于社会美国学者福斯特1994年《脆弱的行星》

  主义

  2000年的《马克思的生态学》

  2、局限性

  2002年《生态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

  首先是对科学技术的片面评价

  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1998)

  其次,他们主张在经济上实行一种“无增长”的经济、削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减工业生产而建立一种“稳恒”的经济模式,这有违客1、研究主题

  观规律,只能陷入主观想象。

  ………………………………………………………………………………………………………

  ;."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BellamyFoster);是美国然关系问题上的重要思想。

  《每月评论》月刊的联合撰稿人之一,同时也是俄勒冈(1)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

  大学社会学教授。北美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2)马克思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

  《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arx’secology:(3)马克思拒绝对异化问题的纯哲学解决方案,坚持认MaterialismandNature,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是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包含着生态学思想

  (一)批判他人的观点

  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包含生态学思想的观点

  造成这一误解的根源在于当代西方的绿色理论把唯物主义等同于机械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和优越性:强调社会前提,且注重这些物质条件与自然历史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

  1、与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传统相联系

  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

  :在自然哲学上的决定论和在道德哲学上的非决定论

  _马克思避免机械论

  费尔巴哈以自然和人的感觉为基础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_马克思克服思辨哲学,并以政治经济学为解决人类对自然物质占有问题的钥匙

  2、与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相关

  (1.达尔文进化论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影响

  马恩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下,建立了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进化理论。

  但马恩并没有把达尔文进化论直接运用于人类历史领域,而是强调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区别

  (2、19世纪欧洲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以及李比希农业化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李比希通过分析土壤贫瘠的根源,对资本主义展开了生态批判

  马克思提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概念,系统地阐发了生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与人类学的发展相关

  摩尔根以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的“生存技术”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阶段,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

  马克思一方面意识到通过生产和再生产方式的转变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不同意摩尔根关于人类已经实现了对食物的绝对控制的论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将一直存在生态问题,要解决矛盾,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使人们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关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知识。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1、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中体现了生态思想

  第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人和自;."为“只有在实践的王国中

  第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抽象和空洞的唯物主义,缺乏改变现实的能力,马克思强调应该研究的是进入人类历史的“自然”,重点是研究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变换

  第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肯定自然和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另一方面,强调在人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四、《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异化和生态矛盾,保证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马克思系统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1)马克思所讲的“物质变换断裂”首先体现为资本主义城乡敌对分工所导致的断裂

  (2)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和后代人之间的需要存在着必然矛盾。

  (3)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异化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的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

  福斯特主张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中去寻找

  生态危机的根源

  一方面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无限扩张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利润,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并追求资本的短期回报,而忽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进行长远和总体的规划

  三、摆脱生态危机的可能途径

  1、流行的观点

  一种观点把环境看作是一种应纳入到市场交换关系中的商品;

  一种观点技术进步以及引导技术向良性方向发展

  一种观点西方的环保主义者所主张的超越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生态运动。

  2、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

  (1)取代资本主义资度

  具体途径:生态转换战略

  即建立环保主义者和工人之间的同盟

  目的在于建立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2)建立生态道德价值观

  福斯特从个体道德和社会正义两个方面论述了生态道德价值观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从个体道德的视角看:

  建立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引导我们重新学习在地球上如何居住,最终把自然看作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种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在福斯特看来就是“土地伦理”。

  从社会正义的视角看:

  应该选择一种和生态协调的以人为本、特别是以满足穷

  ;."人基本生活需要以及确保生态长期安全的新的社会形态,保证环境公平。

  四、评价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如下特点:

  (1)福斯特从西方唯物主义传统和近代科学中挖掘和阐发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内涵。

  (2)为历史唯物主义拓展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3)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

  思考: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主要思想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三: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

  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说

  从如何看待哲学研究对象,特别是科学和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角度说,大致可分为三种主要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它用科学理性的观点来解释人,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甚至将两者相提并论,否定哲学具有超越科学的世界观意义。里面的流派主要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等各派分析哲学,当代各种科学哲学及结构主义等;二是人本主义思潮。它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人归结为科学理性的存在,要求揭示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或超理性存在的意义,并认为只有后者才是人的本真的、始源性的存在,才应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里面的流派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哲学释义学等。三是宗教思辨唯心主义思潮。它既把科学和人纳入哲学之中,又使哲学居于科学与人之上,把超越具体事物和人之外的某种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当做哲学的基础,由于它们往往与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相关,故称为宗教思辨唯心主义。里面的流派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二、人本主义思潮述评

  (一)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观点及评说

  1、克尔凯郭尔的哲学

  (1)生平简介

  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SorenAabyeKierkegaard,1813-1855)是19世纪上半期活动于丹麦的存在主义先驱人物,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

  教的家里。从小就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支配。

  (2)、思想

  ①哲学研究对象:“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认为,当时丹麦社会之所以腐败和堕落,是由于忘掉“自我”的缘故,因此必须把“人的存在”放到突出的地位来考察,真正的哲学是“人”的哲学。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具有三个特性:

  非理性:“存在是绝对不可被思考的”;

  孤独性:只有个人孤独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

  超越性:个人是与上帝相联的个人。

  ②哲学研究任务:揭示“人如何生活”。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三阶段说”:

  美学(享乐)阶段:及时行乐,但到头来获得的是痛苦与失望;

  道德(理性)阶段:趋善避恶,但由于以理智的基础,仍不可认识人的真实存在;

  宗教(非理性)阶段:脱离苦海,但前提是必须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3)、评说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主义、悲观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特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2、尼采的哲学思想

  (1)、生平简介

  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FriedrichWilelmNietzsche,1844-1900),是19世纪下半期出生于德国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2)、思想

  ①“重估一切价值”:这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哲学活动的出发点的著名口号,意思是要对以往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破除它们的权威。

  ②奴隶道德、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即常人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生命力与激情,害怕、嫉妒、仇视强者;主人道德,即少数奋发有为的人的道德,以自我的尺度来评判一切

  ③超人哲学:尼采一再宣布“上帝已死”。“上帝已死”,只得呼唤“超人”的出现,但所见之人大多均为“末人”,“末人”即无个性、无创新、无作为的人。超人则是权力意志充分张扬,处于善恶之彼岸的人,敢于重估一切价值的人,是具有超群智力,坚强意志,富有主见,充满激情的人。

  (3)、评说

  尼采本人是个悲剧人物,很难说他自觉为反动阶级辩护。他在哲学上之要求打倒偶像、重估价值、发挥个性,也有某种积极意义。

  3、萨特哲学思想

  (1)、生平简介

  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法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最大代表人物之一。

  (2)、思想

  ①“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有两层含义:首先,人的存在先

  于人的本质;其次,外界事物的本质由人赋予。

  ②“人的自由”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由于人的存在的孤独的个别性特征,因此才有表达自己思想,发挥自己个性的自由;其二、由于自由是我自己的,所以自由意味着选择的绝对性;其三、在对立的道德原则面前,必须做出选择,作出决定,并要承担行为后果的责任,这一点也是自由的。

  (3)评说

  首先,强调自由的绝对性,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其次,强调脱离社会的“自由选择”,必然从唯意志论导致宿命论;

  再次,强调道德责任感,但否定了道德的客观标准。

  (二)人本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中极有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不但是一种哲学,而且几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一思潮在我国传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谈“人”色变,对把“人”作为哲学出发点和归宿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全盘否定。这时人的存在是“没有选择的标准的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本主义思潮更是在我国尤其在年青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对策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社会生活中变动着的精神之流,不断渗透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两个层面。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积极应对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实践

  性和批判性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但要认真地去分析吸收,还要勇于面对,主动出击。

  第一,积极投身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保障中国话语权。随着中国民主宪政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与国际交流的加深,国际上各种立场和观点的社会文化思潮都会很快地从思想和行动上影响到国内的方方面面。像国内十余年来激烈而又持久的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之争,其理论基础和思想出发点都来源于国际思潮中的新左派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他们大都奉哈贝马斯或哈耶克等人为圭臬,其思想也仅是对他们观点与理想的中国化表述。当前,国际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的表白。我们不仅不能远离全球化的运动而“放弃”话语权,更要勇敢地主张、捍卫和实施自己的话语权。现在我们还处在思潮的“引进”阶段,很容易在话语权和价值评判标准上受制于人。我们应当成为社会思潮的输出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思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要积极勇敢地参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要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不能成为“被表述”的对象。

  第二,未雨绸缪,迎接社会思潮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挑战。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会越来越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或各种“超越意识形态”的思潮、组织与行动关注的主要对象。可以想见,当年绿色和平组织的“彩虹勇士”号抗议船对澳大利亚的抗争行为,今后我们也有可能受到这样的组织和类似行动的影响。如何与他们打交道?一旦在一段时间被他们“盯上”、或在某件事上被他们“缠住”乃至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如何争得国际主流舆论的同情和理解?这不仅是具体的行为结果,也是政府的国际形象问题,更为深远的是国际舆论与民意对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态度认同问题。我国传统外交是“重政府、轻议会”,现在决不能再走上“重政府议会、轻民间思潮”的道路。由于这些思潮和运动对西方各国政府的超

  然独立性,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仅靠传统“外交”是无济于事的;对其回避、绕开或置若罔闻也是不可能的。与其主动交往、增加了解、建立友谊,以未雨绸缪,把矛盾减到最小,把不利降到最低才是根本之道。因为,能否正确处理这种思潮的实践化,对于我们的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吸收优秀时代思潮,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文化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已较多地在中国被介绍、引人,正确了解、研究它们才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有分析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抵制消极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机械地移植、嫁接西方文化会导致本土文化停滞、断裂。我国的新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审视“中外古今”的气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冶合理的外来文化成果,在“综合创新”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要重视硬件,即重视资金、资源、技术等这样一些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重视软件,即重视思想层面的内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学说部分,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是现代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吸取,其中当然少不了吸取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四、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当代西方思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也是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实事求是地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就必须克服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极端态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对当代西方思潮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开展对当代西方思潮的研究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接触西方理论原著的人越来越多,对当代西方思潮进行科学分析,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但也有少数人走向另一极端,对西方思潮持全盘肯定态度,不加分析地接受其观点。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必须认真克服的。

  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认清其理论根本性错误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它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问题、新观念,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反映了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的进展,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对待当代西方思潮,批判与借鉴结合,这就是我们的原则。

篇四: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

  

  意识形态安全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述评

  意识形态一词是西方步入现代社会的产物。最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指一种观念的科学和认识论概念,也因蕴含启蒙主义的价值信念而被帝制专权的拿破仑斥之为虚假的观念,证明了这一概念一开始就与政治权力和国家统治密不可分(特拉西,181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内涵。马克思与恩格斯(1846)指出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将自己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统治意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就要打破那种虚幻的意识形态,建构人类解放的新意识形态。列宁(1902)把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运动相联系,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政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和领导权,强调工人阶级政党意识形态的灌输功能。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存在着各种思潮尤其是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如何在批判引领社会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二十世纪以来,国外对这一领域大体有五种研究路径。一是科学主义路径,试图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意识形态,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曼海姆,1929)、定量方法(阿尔蒙德,1956)或社群认知系统(帕森斯,1971)研究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二是新制度主义等流派从否定性角度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阻止制度变革、引发宗教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诺斯,1992)。三是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安全研究,把冷战和后冷战条件下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结合,强调文化权力在国际权力格局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约瑟夫奈,2005);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是影响国家战略的决定性力量(卡赞斯坦,2009)。四是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冷战的深入使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的自由主义都丧失了以往活力,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丹尼尔贝尔,1960);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成为终点,此后人类不再需要关于理想社会的争论(福山,1989)。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路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卢卡奇,1923)、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1933)的密切关联;到了法兰克福学派时期,愈加强调意识形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的提出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态(列斐伏尔,1967),有的提出资本主义统治的重要国家机器就是意识形态(阿尔库塞,1970),有的提出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合法化危机,即意识形态危机(哈贝马斯,1973),有的运用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理论去解构后工业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崇高客体(齐泽克,2005)。

  国内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

  一是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等概念及其理论研究。俞吾金、宋惠昌(1993)等较早对意识形态展开研究,认为它是阶级社会中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根本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掩蔽现实的联系。对意识形态概念、结构、属性的理解,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目前仍有较多分歧。一些学者将其理解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或阶级意识(肖前,1994),排斥了意识形态现象的感性意识和现实生动性,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理论抽象性。部分学者近年自觉对此进行纠偏,认为意识形态的结构有三个层面:认知-解释、价值-信仰、目标-策略(何怀宏,2002),或者认为意识形态是理论形式和感性形式的统一(刘少杰,2014)。对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有三种理解:(1)组成论,即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核心。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安全(田改伟,2005)。(2)能力状态论,即确保本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3)本质论,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在我国实质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看法较为集中:(1)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

  等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挑战。有学者认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在于削弱社会认同、歪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和平演变战略。(2)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挑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意识形态的过时论、中立论和虚假论等挑战,意识形态合法性受到威胁(石云霞,2009)。(3)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催生的多样化价值追求对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形成冲击。

  二是对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研究。一般认为,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思潮、宪政思潮等。对其研究涉及:研究方法、定义、特性、功能、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流派及主要观点、理论缺陷与实践失误、对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层面和影响力、传播与控制、批判与引领。主要研究路径:(1)徐大同(2004)等按照思潮类型或特征加以编排,致力于引介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2)梅荣政、房宁(2004)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引领评判当代社会思潮,推出系列专题研究成果。(3)任剑涛、刘建军(2004)等注重从社会思潮的传播史特别是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演变来研究其社会影响。

  三是对如何批判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研究。基本共识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体路径有:(1)从前提、主体、思路和方式等方面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认为要建设更具包容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营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环境(秦宣、朱光磊,2010)。(2)从文化软实力角度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认为要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发展与世界大国相称的文化国力、抵制文化霸权等(王岩,2014)。(3)从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角度,一些学者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等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和新中国建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经验,指出新世纪战略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意识形态安全。(4)从应对当代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和挑战角度,侯惠勤(2010)从经验借鉴出发,认为全球化时代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应有清醒认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与包容关系应有准确认识。杨立英(2010)从应对网络时代挑战出发,认为要加快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抢占网络阵地。从不同的应对立场出发,有的认为应坚决斗争和批判,有的认为要区分不同的影响既批判又引领,有的认为要积极回应并科学引领。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本课题涉及的基本领域已有较丰富研究成果,有参考借鉴价值。但对西方学者在研究中体现着维护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立场应予认清。国内由于对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认识有分歧,对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思潮的关联机制研究缺乏深度,加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当代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状况缺乏深入实际的调研和定量评估,因而对如何批判引领社会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尚缺少系统的战略设计和针对性建设举措。综上,应运用文献研究与历史规律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战略研究与对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的梳理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变规律的考察结合起来,将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研究与批判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将发展战略设计与具体路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实地调研中采取深度访谈、问卷、量化评估等具体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更真实地反映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的现状和问题成因,力求更清晰地反映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着力点和发展走向,力求更系统地反映在批判引领社会思潮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策略。

推荐访问: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 述评 意识形态 流派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