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8篇)

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8篇)

时间:2023-07-28 19:33: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118《名家名作》·研究

  浅析“乌鸦”在中俄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张樱译[摘??要]从远古时代开始,乌鸦便以神秘的姿态出现在神话传说中。中国与俄罗斯一衣带水,但是乌鸦的形象在两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乌鸦的形象从早期的神鸟发展成恶鸟,象征着不祥;在俄罗斯文化中,乌鸦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通过列举乌鸦在中俄民族文化中的不同形象,旨在分析乌鸦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总结其异同并分析原因。通过分析不同可以帮助理解不同的文化,而且也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某些尴尬的文化碰撞。[关??键??词]乌鸦;象征意义;中国;俄罗斯;民族文化一、乌鸦在中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从远古时期开始,乌鸦在中国和俄罗斯的神话中便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神话传说是一种古老的故事题材,在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逐步形成,是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把社会生活和自然结合并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带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神奇幻想。掌握乌鸦在中国和俄罗斯神话中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乌鸦象征意义的起源。在中国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中国古代最初有十个乌鸦,在十个不同的太阳里定居。它们停留在太阳谷脚下东方的一棵叫扶桑的红桑树上。每天都有一只太阳乌鸦要在太阳的“母亲”羲和的带领下乘坐马车环游世界。一只太阳乌鸦一回来,另一只就开始了它在天空中的旅程。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太阳乌鸦喜欢吃两种长生不老的草药,一种叫地日,另一种叫春生。民间传说还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170年,十只太阳乌鸦在同一天出来,导致世界炎热不已,百姓叫苦连天,天庭派来的弓箭手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世界。东方神得知儿子们都被后裔杀死,不准后裔返回天庭,仅剩的那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在中国神话中,除了乌鸦,还有其他的三足动物,如“引起疟疾的三足乌龟”。三足乌鸦象征着太阳,与之对应的是象征月亮的“三足蟾蜍”。可以看出,关于乌鸦的中国传说大多与太阳有关,因为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太阳有着独特的情感。正如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的:“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太阳崇拜。”[1]古俄罗斯时期,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堪察加半岛上,居住着一支土著居民科里亚克人,他们的神话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渡鸦神库特赫相传的。神话中,库特赫是万物之灵,在过去的生活中,堪察加半岛的土著人称自己为乌鸦库特赫的孩子。传说库特赫在水面上飞行,命令他的儿子成为一片土地,他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滑行。他所过之处,形成了凹陷、峡谷和山谷。为了不让大地上所有的生物都冻僵,库特赫把他那炽热的精神注入高山。他创造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美丽苔原,当然他也创造了人类,使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大乌鸦被高丽人认为是世界的创始人,堪察加人称他为库特赫、库特胡或库特查,楚克奇人称他为库尔基尔。大乌鸦也被称为大父和造物主。有时这两个名字都出现在同一个神话中。所有关于大乌鸦的故事都是在北太平洋的美国和亚洲海岸流行的乌鸦神话循环的一部分。楚克奇人的库尔基尔和北美印第安人的乌鸦只出现在他们的神话中,乌鸦在科里亚克人的宗教仪式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高丽人的大乌鸦只是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出现,因为在它出现之前世界就已经存在了。二、乌鸦在中国、俄罗斯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一)乌鸦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神圣祥瑞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图腾与动物崇拜贯穿了远古时期,其中鸟类崇拜最为显著。在中国,关于乌鸦神鸟形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山海经》中记载:“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更有张衡《灵宪经》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这里的“积而成鸟”就是说太阳中的阴影,也就是太阳黑子。据先秦古书记载,“乌鸦”是女直先民,乌鸦崇拜与乌鸦图腾历史悠久;古代萨克民族也曾把乌鸦奉为

  119神鸟加以祭拜。著名的“三足金乌”形象也是起源于中

  国,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最早的太阳鸟图像和图腾物品的证据。这种太阳鸟图腾在后来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被观察到。据学者推测,古人结合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想象,将乌鸦与太阳结合并予以神秘色彩。古人观察发现,乌鸦会故意停留在烟雾中,乌鸦通体漆黑的形象与袅袅的烟雾组成了一幅奇异的景象,就如经火历练后的神鸟,又因其“晨去暮来”的习性,这一切都使得乌鸦成为载着太阳飞行的神鸟。[2]2.仁孝随着古人对自然科学的不断了解,对自然的崇拜开始减弱,乌鸦的象征意义与神权色彩逐渐剥离。古人观察发现,乌鸦会在其父母年老后反哺双亲,于是乌鸦反哺的生理本能又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摇身一变成了孝鸟。汉代的治国理念为“以孝治天下”,儒家推崇的核心内容便是“孝”,统治者为选拔优秀人才,便以“孝”作为比“才学”更重要的判定标准来选拔官员,乌鸦的象征意义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了鲜明的伦理色彩,但总体仍是褒义色彩。于是,乌鸦这一孝鸟形象无疑更加稳固了统治者的政治大环境,利用乌鸦还未完全消散的神性赋予其仁孝的象征意义。[3]在民间,大量歌颂乌鸦的孝鸟形象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白居易的《慈乌夜啼》中说:“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白居易以“慈乌”自喻,寄托其“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懊悔;《增广贤文》中又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乌鸦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乌鸦反哺”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这里也可以体现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位者的政策决定了乌鸦的文化内涵,其象征意义也见证了国家朝代的更替。[4]3.死亡灾祸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乌鸦反哺的例子并不常见,相反,给人民和百姓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乌鸦盘旋在战场,肆意啃食将士们尸体的残酷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乌鸦的厌恶之情逐渐成为主流,乌鸦也最终演变成一种文化禁忌,象征着死亡与灾祸。禁忌的出现若用人类文化学的视角解释,便是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当动物、植物或者符号与生死之事产生关联,禁忌与不详便油然而生。乌鸦禁忌在中国的宋朝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探索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便不再怪力乱神,因此乌鸦彻底跌下神坛。可见乌鸦的象征意义都是人类根据主观色彩和历史条件赋予它的。在英国,乌鸦因在工业革命时期搬运发亮的物品、清理腐肉,被英国人称为“好伙伴”,伦敦塔上至今有渡鸦的雕像。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中称乌鸦为恶鸟:“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描绘了群鸦啄食将士尸体的恐怖景象,百姓都对乌鸦产生畏惧厌恶之情。在诗词中,许多人在写到乌鸦时,也大都带有凄惨悲伤的意味。例如:(1)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二)乌鸦在俄罗斯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神秘智慧在斯拉夫神话中,乌鸦是智慧的象征。它被称为万物之鸟,是死亡、战斗和悲伤的预兆。人们还认为,乌鸦可以接触到古代的知识和祖先的力量。在追悼会和葬礼仪式中,黑鸟的出现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逝者的灵魂接受了祭品,并向幸存者致敬。乌鸦头骨是神奇和神秘信仰的象征。这样的护身符可以戴在脖子上,或者作为手镯、耳环或戒指。不一定要采取真正的鸟骨,可以是佩戴者喜欢的任何材料。乌鸦是魔法世界观的象征,是对胜利、孤独和个人力量的渴望。如果有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乌鸦会把他带回,给他提供活水。从外表上看,他像突然从昏迷中醒来。觉醒的人往往保留了从鸟那里得到的知识,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他的真正命运。根据其他斯拉夫信仰,预言鸟是斯特里博格的孙子,是风的化身。它用强大的翅膀承载着夜晚的风暴和飓风。2.战斗与警告更多时候,古俄罗斯的乌鸦是一种战斗和警告的象征。这是向他们的敌人发出的一个讯息,即他们的计划已经被知道了,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们战胜敌人。战争和毁灭将降临在他们的土地上,乌鸦可以在腐肉上大快朵颐。同样,斯拉夫人也相信,乌鸦藏有将士的灵魂,如果你呼唤将士的名字,它就会回应。现在,乌鸦在人类住所附近出现被看作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而黑乌

  120《名家名作》·研究鸦已经成为战斗与警告的象征。随着封建割据的开始,以及后来鞑靼人的到来,战斗变得越来越多,战斗的象征意义在民众意识中得到加强。乌鸦在现代俄罗斯文化中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很难说得清楚。在电影、书籍和游戏中,提到黑鸟最常被用来在观众或读者中营造一种阴郁的状态。鸟的出现意味着人物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在生与死的边界,一些可怕的事件即将发生。一根拣到的黑羽毛,可以引发一连串令人不安的神秘事件。乌鸦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黑暗和有争议的意义。3.恶势力自然界中,白色羽毛的乌鸦非常罕见,因此俄罗斯人用白乌鸦来暗指特立独行的人,带有讽刺嘲弄的意味,象征着反派与恶势力。白乌鸦源自古罗马诗人朱维拉尔的第七篇讽刺诗:“奴隶能够主宰命运,俘虏能够收获胜利,但是,这样的幸运比白乌鸦更少见。”诗人在此处用“白乌鸦”描述上述两种情况的罕见。[5]作为万物之鸟的神性。到现代,乌鸦的形象已变为最普通的鸟类,乌鸦形象逐渐跌下神坛的过程体现了人类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对自然的征服欲的提升。动物形象一旦上升到象征层面,便不再是单纯的鸟类生物,它象征意义的多变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分析乌鸦在两国的象征意义,可以看出乌鸦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乌鸦的象征意义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秦汉时期的乌鸦是古代先王维护政治统治的纽带;在俄罗斯,乌鸦的象征意义则更倾向于乌鸦本身的自然形象,体现了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可见乌鸦的象征意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四、结语本文以乌鸦为例,从神话、诗歌等素材入手,对它在中俄两国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做了比较和简析。在中俄两国文化发展史上,受国情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乌鸦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从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人类,乌鸦体现了中国和俄罗斯历史的沉淀,如今仍承载着古老的象征意义,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乌鸦在两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向我们揭示了动物对于人的重要性,而人类也在不断认识和利用乌鸦背后的象征意义。虽然如今人们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时代,但是精美的文学作品与古老的传说都说明乌鸦曾在人类文化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参考文献:[1]齐鸽.乌鸦象征意义的流变:以中英两国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8.[2]李志文,李圆圆,李方歌.中日文化中的乌鸦形象及其文化折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3):32-34.[3]蔡冰.从乌鸦形象看中日文化差异[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2):82-86.[4]左汉林.《乌夜啼》本事与乌象征意义的变迁考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6-69.[5]章磊.浅谈“乌鸦”在俄语中的文化伴随意义[J].俄语学习,2018(6):10-15.在俄罗斯语言文化中,还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词语——白狼,意为与众不同的人,其象征意义和评价色彩同白乌鸦相仿。在汉语中,人们也用“人中龙凤”“鹤立鸡群”等成语形容一些人与众不同。但由于龙、凤凰、仙鹤等动物在汉民族文化中是神圣高洁的动物,象征人高贵的品质,因此皆为褒义。“乌鸦不啄乌鸦的眼睛”指同类不相残。乌鸦有喜食腐肉的习性,但却不会啄同类的眼睛。该谚语源于拉丁语,指坏人之间沆瀣一气,类似于俄语中“渔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鱼”的表达。不同的是,前者多为贬义,而后者指志趣相投、相互理解的人。三、溯源通过分析中俄民族文化中乌鸦的不同象征意义,可以看出乌鸦逐渐跌下神坛并被赋予伦理色彩,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与对科学认知的不足在中俄的古老神话中,乌鸦皆被奉为神鸟,受到尊重祭拜。可见,乌鸦受到各国先人的崇奉多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细数中俄关于乌鸦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出乌鸦的象征意义在两国文化中不尽相同。首先乌鸦象征着神性与光明,中国的“三足乌”是乌鸦负重前行为人类带来光和热;在斯拉夫时代渡鸦神库特赫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化身为堪察加山脉,体现了神话中乌鸦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篇二: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浅论各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关系

  (CUN-许肖辉)

  摘要: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而民族民间文学则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族别分支,主要指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由于历史社会等各种原因,汉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之间,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现象。对其中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同时这种交流也为民族民间文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学;影响

  一﹑汉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而中国历史是多次人口迁移﹑民族迁徙等重大流动过程,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杂聚而处,这种人口分布现象使得汉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成为可能。

  汉族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首先表现在汉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创新选择和吸收方面。从远古来看,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大部分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国的协助,对各地民间口头创作进行采集﹑记录,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精华重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也就是流传在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十五国风并不是统一的某一民族的民歌,《诗经》实际上是包括有许多民族的民歌在内的诗歌总集。

  汉代以后的乐府民歌中,也有众多各族民歌。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许多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创作,如《刺勒歌》:

  “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北方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据《乐府广题》记载:“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刺勒歌》,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这表明是北齐斛律金所唱的刺勒民歌。刺勒初号狄历,使匈奴族的后裔,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应该是鲜卑族的民族。

  而另一篇收录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的乐府歌《木兰诗》就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民间作品。从语言和内容来看,即使《木兰诗》不是少数民族作品,至少也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元代的杂剧也是在汉族民间戏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选择和吸收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而发展起来的。

  汉族戏曲大约形成于唐代至宋金时代。唐代各种艺术都获得了高度发展,从多方面推动了戏曲的产生。唐太宗时制定的《燕乐》集中了隋唐时期汉族民间以及外观和边疆少数民族月取得成就,完成了男子音乐声律的大转变。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就是按照《燕乐》的宫调来分配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辞,促进了汉族民间戏剧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

  汉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部分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高度发展得到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汉族民间文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而这种种情形的主要表现则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

  这种影响情形在众多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民间传说和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世代相承的特点也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汉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便是一种明显的证据,有些甚至是童叟皆知,代代相传。如汉族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河祝英台》﹑《白蛇传》以及关于《水浒》﹑《西游记》﹑《杨家将》﹑《包公案》等故事,在西南﹑中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

  这些传说和故事传入少数民族后,各民族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和传统习得加以修改重整,添加了富有本民族气息的成分,使其带上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并在本民族中扎根﹑生存﹑传承。

  如《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到清水江流域凯里,西江一带的苗族地区,其风格便于汉族大益其文了。特别是传说的后半部分,说牛让牛郎和他的儿子骑在自己背上,跳进清水江,然后到了天宫。而破坏牛郎和织女幸福生活的也已不是玉皇大帝,而是变成了织女的父亲——天公。天公多次要置牛郎于死地,牛郎复活后去找天公算账,天公凶相毕露,张牙舞爪地扑过来。牛郎的儿子看到了,举起弹弓,一弹就打中了双眼,迸裂的眼珠变成了满天的星星。天公疼得嚎嚎乱叫,就是隆隆的雷声。做后牛郎一家坐着青铜鼓,回到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位汉族传统的《牛郎织女》

  是大大不同了,而且赋予了苗族的特色。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口头创作,曾大量地从内容到形式上吸收了汉族民间文学的养料,并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使之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

  二﹑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除了汉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外,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也存在着悠久的历史,流传着许多内容和情节极为相似的民间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和异文分析,能清楚地看到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相会整合的情景。

  地域的相交叉或相邻,使得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成为可能。在杂居会相邻的各民族之间,由于地域和语言的关系,如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各民族,为各族民间文学的流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使各民族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上呈现出互相接近甚至基本相同的现象。如南方各民族中都有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和射日月的神话。而其中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多具有盘古类型。广西瑶族《过山榜》说天地是由瑶族祖先盘古圣皇开辟的。壮族的《开天辟地歌》中唱道:“盘古开天地,造山河多美!划洲来往人造海,造海来蓄水。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叉路,四处得相连。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类得光明。”彝族史实《梅葛》中有这样的内容:“盘古的老虎牙是钉天针,胡子就是钉天线。盘古的四大骨头撑天,盘古筋撑地。”“盘古硬毛变成树,软毛变成草,骨头变石头,虱子变五谷。”“盘古的肚子变成海,大肠变成大河,小肠变成井。盘古尿变成水,脑子变成盐。”而云南白族《创世纪》神话中也说宇宙是由盘古﹑盘生两兄弟创造的。

  类似的相近的神话在少数民族中有许多。只不过神的名字不同,功绩不一样而以。从其中可以看到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吸收﹑转化﹑异文的影子。

  除了开天辟地神话以外,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也有共同或相似的内容。洪水神话说一家兄妹二人,他们的父亲与雷公斗,捉住了雷公关在笼里。兄妹搭救了雷公,雷公怒而发洪水,并预先告诉了兄妹二人,让他们藏在葫芦里。洪水过后,只剩下兄妹二人,又经过种种周折,天意叫他们结为夫妻。纳西族的《创世纪》中说:“除了利恩兄弟,天下再没有男的。除了利恩六姐妹,世上再没有女的。兄弟找不到妻子,找上了自己的姊妹;姊妹找不到丈夫,找上了自己的兄弟。兄弟姊妹结为夫妇,兄弟姊妹相匹配。”除此之外,彝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怒族﹑独龙族﹑瑶族都有类似的神话。

  各族民间文学的相似或具有相同的情节,除了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之外,还由于各族都经历过血缘群婚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兄妹结婚的情节。而更多证据也印证了远古时代曾发生过洪水灾难。这种现象也必然会反映到民族民间文学中。在征稿范围内因为许多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较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洪水神话有大同小异,应该是相互影响的结果。

  南方地区杂居会相邻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在传说及故事方面尤为显著。西南﹑中南地区各民族几乎都有两兄弟型故事﹑百鸟衣型故事﹑蛇郎型故事﹑羽毛衣型﹑灰姑娘型故事以及问活佛型故事等。比如问活佛型故事,以大同小异的故事形态流传于中国19个民族之间。

  在民族杂居地区,民歌﹑民间叙事诗和民间戏剧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也很直接和迅速。白族是西南地区较古老文化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白族民歌对邻近其他民族民歌的影响很大,部分彝族的民歌就是用白族语言创作而成的。还有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花儿”也是当地回族﹑汉族﹑撒拉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等共同诵唱的。

  三﹑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交流与影响的浅析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分裂和统一,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社会制度的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友好往来,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作为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国民间文学既具有多民族性又具有统一风格的特点。各民族民间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民族和地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特定民族的生活﹑理想﹑愿望和美学情趣的反映。

  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和组成部分,和汉族民间文学有着密切和深刻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与整合并没有导致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特色的消失,更没有影响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都是有条件的,都是立足于本民族的需要,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情趣和艺术传统出发来选择吸收其他民族民间文学,并且会加以适当的改造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民族人民的口味,具有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为各民族民间文学增添了新的文学内容,使得各民族民间文学得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其芳.

  关于梁山伯河祝英台的故事,《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6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2]刘守华,巫瑞书

  主编.《民间文学导论》第82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3]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奇文瑛

  .满—通古斯语民族鹿崇拜钩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篇三: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神话视角下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作者:刘建伟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6期

  【摘要】中国与西方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产生了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文化差异的现实反映,更是价值观差异的显性表现。文章立足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神话视角,对神话背后所渗透出的中西价值观差异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反思。

  【关键词】神话

  中西价值观

  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大话题,很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都曾经衍生出各种精彩的神话故事,也正是这些神话故事的出现才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使中西文化各具特色,成为中国和西方人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带领着中国和西方的人们演绎着不一样的生活历程。“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神话中的人物性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换句话说,中国与西方之间地域差异的存在,使得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发展中依托于不同的神话故事,也在这些形象生动的神话故事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解读,能够看到故事背后的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差异。

  一、中国古代先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背后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在先秦神话中塑造了若干个圣主的形象,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女娲、神农等等,这些圣主既是德行的典范,又是智慧的楷模,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着强有力的能量保障,护佑着人们的平安,被中国古代的人们所敬仰。而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则塑造了若干个争强好胜的形象,无论是地神该亚,还是天神乌拉诺斯,亦或是海神波塞冬等等,都具有超强的法力,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人们的力量很难跟这些神的力量相匹敌,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西方人们对于这些神心存敬畏。显然,“西方神话着重强调神性的强大,中国神话则看重人性的伟大。”其实,就这些神话和神话中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渗透出来的正是中西价值观之间的明显差异。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就提倡和平相处,相互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而西方的价值观中则强调个体强大的力量,相互之间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都试图成为世界的主宰。

  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强调整体的合力,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张力。“研究神话的差异能得出文化起源时期中西在文化根源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来看,无论是女娲,还是神农,都不是一个个体,或者说并不代表着一个个体,而是整体力量的反映,或者说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显性表现。在女娲的形象中,不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非常宽厚仁爱,注重伦理,在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女娲作为自身道德行为的典范和标尺,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用德行和仁爱去感化他人,不断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去镇压别人,从而获得自己的私

篇四: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神话的起源

  作者:杨邓旗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3期

  摘要:神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本文从分析《楚辞·天问》开篇的六个问题入手,简要论述了神话的早期起源,神话与上古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了文字产生前后时期,神话的记录与传播途径。总结了神话所保存的材料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神话;起源;上古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I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59-01一、神话的起源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请问:世界之初的情形是谁传述下来的?天地是如何形成的?谁又能分辨昼夜未分时的混沌世界呢?谁能认识宇宙盛大恍惚的气象?谁能分明昼夜交替的原因呢?阴阳相合化为万物的本源又是什么?

  《天问》开篇的六个问题反映的正是人类之初在面对茫茫然大千世界时对天地万象如何而来的困惑与思考,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最初的神话正是来自对于天地万物,各种自然现象的不解与恐惧。文明历史开端之时的原始人,生产力极端低下,认识自然和抗御各种自然侵袭的能力很弱。高山大川,香花美草,清泉甘露,鲜果美味等等不知从何而来;风雨雷电,森林大火,地动洪水,猛兽巨蟒等等威胁者人类的生存。于是原始的人就把这些或美丽或恐怖的东西赋予灵魂,被认为是万物之灵,被当做神来崇拜。这些神有很多民族都崇拜的太阳、月亮、火、水,大山等,也有各地区独有的某种动物或植物。甚至有些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在古埃及,圣甲虫(埃及语读作heper)被人们当神来尊崇。圣甲虫其实就是蜣螂,也就是通常说的屎壳郎。文明稍有进步,人们对部分自然现象有一定了解后,原始人创造出了超自然的神,这个神创造了世间万物,比如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化作万物;西伯利亚地区的恩加纳桑人的天帝焦伊巴——恩果,创造了陆地和人类。这些最初的自然神、超自然神和原始的巫术相辅相依,成为了原始的宗教。正是这些原始神话与原始宗教成为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肇始之一。

篇五: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引?神话产?的主要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但在稍后时期也有古代神话的流传或产?新的神话。后来产?的神话是?较少听到或见到的,但不能因此就证明神话在后世就根本绝迹了。如果产?了新神话,主要也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级社会)的?产极落后地区?民群众?活中的产物。?、充满阶级?彩古?神话在后世的流传往往都渗透了后世?们的思想观点或?活?彩,特别是阶级?彩。反动统治阶级的意识常常有势?地在富有积极意义的优美神话中抹上暗影,起着极其消极的作?。例如:在《风俗通》中有这样?段记载:这?所说精?制作的是富贵贤知的?,粗制滥造的是贫贱凡庸的?,实际上是剥削阶级压迫阶级的观念。这种思想很深地影响了贫困的被压迫者,往往也使他们相信了这种注定了的命运?屈服在富贵贤知者的脚下。这种渗透在原始神话中的消极成分是很显然的。如果把这些成分也硬说成是原始神话中固有的东西,就是对神话流传特点的忽视,就会发?重?错误。

  展开全??、讴歌?类使??具的能?进化神话的内容情节?多是富于幻想性的,但是透过幻想成分却能很明显地窥察古代的现实?活情景,特别是古代?民的劳动?活情景。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天帝舜?象耕?,在雷泽打鱼,在河滨制作陶器;素娲造?也是以制陶为创作依据的。像前?所述关于?类?化起源的种种??神话,就更加明显地反映了?类的劳动?产,反映了发明?产?具,创造劳动经验的现实性。在这些神话的奇异情节中,有着明显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标记。正像?尔基所说的:“这种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劳动过程和古代?类的社会?活的全部现象所激发起来的。这些标记是以故事和神话的?式传给了我们,从这些故事和神话中间我们听到关于驯养动物,发明药草,发明劳动?具的种种?作的回声”。神话中的神的形象也是这样:“在原始?的观中,神并??种抽象的概念,?种幻想的存在,?是?种执有着某种?的的艺的的?之的能?,?们的数期和同主义的”。神话中的主?公确实?多是远古时代劳动能?或战?勇?出理想化、神圣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神话虽然是?类社会初期的精神产物,虽然当时?们对现实?争还很缺乏?量;但是,他们在幻想中却产?着?穷的企图减轻劳动的和防御四脚、两脚敌?的愿望,这些愿望就成为巨?的推动??舞了原始?们的?争情绪或劳动兴趣。三、映射宗教思想神话是?民的古?艺术作品,它与原始宗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神话并不是同?的东西。特别是在阶级社会?,宗教成为剥削阶级统治?民、?醉?民的?具时,便把向神(即?然威?的化?)作?争的有积极意义的优美神话夺到????,改头换?地传播禁锢?民的思想,于是造成宗教的、神话的混淆不清的后果,使不少神话转?屈为宗教的奴仆。西?的基督教如此,东?的、特别是我国和印度的佛教也是如此。他们把许多神话都涂抹上反动统治阶级思想,为宣扬宗教教义?服务,特别是宣扬了超?然的所谓“神”的威?,诱使?们在“神”的?前温顺、服从,盲?地忍受?切压迫、剥削,消磨?们的?争意志。

  ?于那些?直放射着?争光芒和艺术光彩的优秀神话,是永远具有社会价值的。它们不仅在原始社会时期是全民的精神?量的源泉,就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也同样具有感?的?量,它是我们很好的精神?粮,它将永远给我们以道德情操的教养与美学上的满?。四、零散化、断?化我国古代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零散、断?的状态。我国?学史家、神话学者,都经常注意到我国古代神话这种具体特点及其产?的因,并对它们做了研究。1.现实因素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鲁迅先?在他的《中国?说史略》?曾经论述到这个问题。他认为:第?,是我们的祖先?活在黄河流域,??然的恩赐不丰,?们务农耕、?活苦,因?重实际、轻幻想,不能把古代神话都汇集起来成为巨著。第?,孔?学说是以礼教治邦,从不主张荒诞神怪之说。儒家思想的统治促使神话转化为历史,因?散亡。第三,是神?不分的结果。神祇??相互淆杂,原始信仰便保存了下来,新的神话故事便不断出现,使旧神话故事受到排挤?僵死,新的也发不出光彩,于是两败俱伤。在鲁迅先?这三点意见中,我们应当着重注意长期的儒家思想统治与神话历史化的根源。?千年来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多数??学者(尤其是史学家)对古代所谓神怪之说是抱轻视鄙弃态度的。他们往往极?要把神话的内容、情节与现实?活拉到?起,并把那些奇异的幻想形象解释为现实事物的状貌、特征,从?使神话变质。从?千年来(特别是古代)的历史上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与神话内容纠缠不清的痕迹。某些历史著作中往往附会了神话的成分,神话往往??为地被转化成历史,把神给以?化,于是在史册中便失去了神话固有的??和?彩。?们逐渐相信了历史?抛开了美丽的神话,即或有时涉及神话,也只余下?骼或影?了。

  例如:?所共知的黄帝,常常被认作是?间帝王的?派形貌,然?在神话中却是?副奇异的?有四张脸的?神形象。黄帝的?孙也往往被认为是现实?活中?的模样,在神话中真正谈到的黄帝?孙,倒是些怪神。如海神禺虢,?脸鸟?、?上挂蛇,这是黄帝的??,?说治?的鲧是黄帝的嫡孙,替黄帝看管宫殿的也??间帝王?旁的侍卫官宦,?是?脸?虎体肢、九条尾巴叫陆吾的神,是??、?有豹纹叫武罗的神。神话的历史化,使许多神话中的天帝天神成为历史上的帝王或英雄?物,因?把丰富的神话内容割断了,只剩下?些零星断?的所谓“荒唐之说”了。认识这?点,可以帮助我们透过三皇五帝的历史记述去研究神话时代的?类思想与艺术特征。2.?字记载更易断层和??化除以上所说之外,我们也必须注意我们所接触的神话?乎全部是书本上的,这就不能不提出古代书写?具的发达与否、记录?作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着神话形成断?这?问题。古代的书写记录,从保存下来的典籍中看,确实是简单的、甚?是纲?式的;再加上古?记录时,???的观点、趣味作为选择标准,于是就其中相当丰富的或长篇的神话作品,在很?程度上削成断?了。

  在这?必须说明,我国少数民族?活中仍然可以听到许多?头传播的古?神话,这些神话往往?汉族古代神话的记录要完整得多。像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民所传诵的《王姜射?》神话,独龙族中流传的关于从天神处传来?种的?类祖先《?彭哥》的神话,纳西族神话《?祖利恩》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结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古?神话,也不论这些神话形成了什么样的特?,总之,它们是各民族?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它们具有不朽的艺术?量,充满了对劳动、智慧的颂扬。它们对于劳动?民的?活,可以永远发挥积极作?。但是,这种内容总是在虚幻的观念中产?的,不免要出现?系列不正确的概念,应当认识它们的局限性,认识它们究竟是史前时期低级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精神产物,在这?点上,它确实有着必不可避免的消极作?。

篇六: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作者:李思晗

  来源:《大观》2017年第07期

  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起过无数神话传说的浪花,被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对此进行比较完整记载的有《山海经》《淮南子》《庄子》等诸多古籍。在岁月的漫漫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伴着政治经济等社会的发展,神话在各个朝代之中以不同文学形式为载体的进行着传承,而这对整个华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时华夏社会的发展也毫无闪躲的浸染着中国的神话传说,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关键词:神话;社会发展;相互影响

  《辞海》中对于“神话”的解释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换而言之,神话可以说最初是人类的衍生物,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所限制,导致人类和生活方式和精神思考的广度受限从而引发出的产物,是古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最古老的信仰,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与疑问,随着历史的发展,神话传说逐渐进化为一种宗教认识,神话故事影响着后世的发展同时也被后世的社会环境给浸染着。

  对于神话的意义,我想先从其文学意义开始讨论。鲁迅先生曾指出:小说发端于街谈巷语,“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又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所以查阅古书,不难发现甚至可以狭隘的说中国古代文学始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穆天子传》,该书的重要情节就是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写出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政治形态的更迭,神话变成仙话,仙话托起了志怪小说。究其本源,志怪小说基生于中国古代神话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这就开启了中国小说史序曲。

  神话的起源于早期的氏族社会中的早、中期,即所谓的母系社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早期神话中女性神的比例、地位和描述中看出来。由于母系社会时期,环境的恶劣,生产力的地下,死亡率过高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就了拥有生殖支配权利的女性在当时的政治形态、生产生活中的绝对主导支配地位,所以最初的神话中主宰大自然的神祗多是女性形象。然而,进入父系氏族之后,乃至于之后以父系家长制为中心和血缘为纽带的封建社会,我们从诗词歌赋戏曲小说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神话形象的改变,不难看出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因为社会形态中政治因素的影响,支配统治阶级的转换自然会影响到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篇七: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摘

  要:在中国与希腊这两个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中,都流传着丰富的英雄神话,但是两国的英雄神话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一方面通过中希神话中不同的英雄形象的对比,总结了中希英雄神话的相同点及中希英雄神话人物在性格塑造、行为描述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从民族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希英雄神话对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英雄神话;中国;希腊;比较

  在人类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知识严重不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无法理解,于是人们试图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它们,由此而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

  尽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文化,但神话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神话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和思想的武库。英雄神话正是由于人们对氏族祖先的崇拜,对祖先事迹的追忆而产生的。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了优秀的人类文明,大量的英雄神话散落其间,但是由于民族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各自的英雄神话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一、中希英雄神话中英雄形象的异同

  (一)中希英雄形象相同之处

  中国和希腊都有丰富多彩的英雄神话,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虽然是不同的国家,但是中国与希腊英雄神话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

  第一,英雄都有非凡的能力与不凡的身世。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的力量、阿基琉斯的勇猛、俄底修斯的机智等都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中国神话里后羿的射箭技术、夸父奔跑的能力等也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英雄时代恰恰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这个时候,开始形成部落,部落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又加上生产力落后,天灾人祸。因此,人类中的能力者即英雄慢慢取代了天上的神明,这些英雄往往具有强健的体魄、非凡的技艺、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同时也概括了人民的意志、力量、智慧和理想。

  在希腊神话中,拥有不凡身世的英雄们多不胜数,例如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他是众神之父宙斯的儿子,是宙斯与人间女子阿尔克墨涅所生;再如珀耳修斯,也拥有同样的身世,他是宙斯化作金雨与人间女子达那厄所生;还有给人间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他是巨人族提坦的后裔,同样具有不凡的身世。当然中国神话中也有很多身世不凡的英雄,例如夸父,《山海经》记载,夸父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即“后土”的后裔。

  第二,英雄均有显赫的功勋与曲折的经历。古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为人们所熟知,他是人类的恩人,为了给人类去火种,触犯了天条,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每日被秃鹰啃食,受尽折磨。无独有偶,再如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他军功赫赫,其中捏死危害人间的铜头铁骨的狮子、驱赶吃人的马群回迈锡尼、活捉埃里律曼托斯山上的大野猪等都是居功甚伟的。但是,自从赫拉克勒斯诞生之日起,赫拉就迫害他。她派出两条毒蛇去毒害赫拉克勒斯,不过天生神力的赫拉克勒斯从摇篮里伸出小手,当即将两条蛇扼死了。但是赫拉并没有放弃,她设计让赫拉克勒斯得了怪病,当赫拉克勒斯疾病发作时,他打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及他的弟弟伊菲科尔斯的儿子,以至于疯病过后,他还是满怀悲伤和哀痛。在中国神话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射日英雄后羿,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里说羿从小被弃,为山间所养,也是饱受风霜,孤苦无依。”

  (二)中希英雄形象相异之处

  纵观中希英雄神话,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第一,英雄的性格特征不同。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们大多内敛、严肃、正直。他们几乎是完美的,没有人类的缺点,甚至连有关他们的爱情故事都很少。这些形象让平凡人仰视、膜拜,像神明一样供奉着。而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则完全不同,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大多是世俗的,他们身上满是人间烟火的气象,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有生活需要,同时也具有人类性格中的黑暗的一面,他们任性享乐,拥有很强的虚荣心、嫉妒心、复仇心,他们不像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们那样尽善尽美,与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们大相径庭,他们大多放荡不羁,有的英雄们甚至还风流成性。色诺芬曾经责怪诸神的恶德:“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们一切羞耻和不光彩的行为都给了神?:盗窃、通奸、欺诈。”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他的孩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处处留情。爱美色、善妒忌,在中国神话中,这种人不仅不会被膜拜,反而会被唾骂。

  第二,英雄的行为目的不同。在建立功勋的目的上,中希英雄也有明显的不同。中国英雄神话人物却有着勇于牺牲,为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希腊英雄神话人物往往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可以流芳百世。除此之外,因为受宗教的影响,希腊神话的英雄们还会因为赎罪去建立功勋。就拿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与中国神话中的后羿来说,他们都是受派遣去完成任务,但是赫拉克勒斯去完成任务,一是为了赎其杀子之罪,二是因为宙斯曾许诺当他完成十二项任务后将他升为神?},有明显的利益驱动因素。而射日除害的后羿,他能无惧于触怒天帝,居然一气射落天帝的九个儿子,后又诛凿齿,斩巨蟒。在得知自己永不能登仙录之后,他并没有消沉,又和化为白龙的河伯战斗,射瞎了河伯的左眼。除此之外,中国神话中的刑天也令人钦佩,脑袋被砍掉了,依然挥舞着盾和斧,决不屈服于天帝的淫威,难怪鲁迅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二、中希英雄神话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希神话中的英雄在性格特征、行为目的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分别与两国的民族意识、价值取向、对待神话的态度有关。

  (一)中希民族意识不同

  在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我们发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与两国的民族意识有关,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两国的民族意识有很大不同,这些英雄形象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与希腊这两个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

  中国与希腊相比,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差别,一个是相对比较封闭的,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两国之前不同的民族意识。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希腊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交通发达,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十分频繁,也会有贸易往来。因此,希腊人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比我们多了些洒脱。就是因为希腊人的这种性格,才使得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那么叛逆,那么自由。其次,希腊人虽然崇拜神,但是他们也赞美人类,他们觉得人类的七情六欲都是真实的,有着很浓的人本主义精神,因此,神话中的英雄们也会有着像人类一样的缺点,比如,爱美色、自私自利等等。具有人性丑陋的一面。也正因为有了赫拉克勒斯这样张扬自我和人格独立的众多的英雄群体,才会带来西方文化中强烈个体意识的人本精神。

  中国地理位置比较封闭,消息闭塞,交通不发达。这就形成了以农耕业为主的国家,有着浓浓的集体主义精神。其次,古代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伦理观念深入人心。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神话中的人物也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设定,“思想家会把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其中,利用神话传说宣扬自己的哲学观点,巩固封建帝王的政权。”

  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大多尽己责、忍辱负重、内敛含蓄,拥有至善至美的性格。

  (二)中希价值取向不同

  在中希神话英雄人物的行为目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神话中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即反映出了中国人对集体主义的推崇与希腊人的个人主义。

  “赫拉克勒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劝告,为了追求个人荣誉和价值,放弃了享受;阿基琉斯因女俘被夺,愤怒地不再为希腊联军服务,导致希腊联军的惨败。”

  在古代希腊人的眼中,也许没有“英雄”与“枭雄”之分,他们认为,为了个人的荣誉、个人的利益而勇敢战斗的人才是英雄,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名垂千史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古希腊

  的哲人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就说明古希腊人崇尚个人主义,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希腊人崇尚武力,他们不会避免冲突,有时甚至会主动挑起冲突,为实现个人的价值而战斗。他们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管权利大与小,都要受到制约。

  相反,中国人以国家利益为主,个人利益其次。所以英雄人物往往为国家利益而战。如大禹奔波治水,为的就是解除人民的苦难,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不顾及自己的个人得失;羿自天而降射日,为的是,恤下地之百艰。造成我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原因很多:首先,中华民族属于自给自足的超稳定的农业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向内调适,我们要的是“天人合一”。在我们的文明之中,人的本性是善的,神是善的,天子是善的,圣人是善的。中国人认为“天命不可违”,认为人要依附于自然,不可以与自然抗争,因此独立性不强,这是造成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求宗教、文化等必须为专制政治服务。《周易》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和忠孝更是中国儒学的核心思想价值,因此英雄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化身,他们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必须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艰苦奋斗。所以,中国神话中英雄要为民族大义服务,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那么英雄将不复存在;顶多落个“枭雄”的称号而已。综上所述,我们得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行为目的不同,本质上是因为两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不同。

  除此之外,中希对待神话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希腊神话篇幅较长,系统完备,甚至有专人编撰,而中国神话,大多篇幅较短,零零散散,不成系统。希腊人认为神话是真实的、可靠的,英雄是自己的祖先和仿效的楷模,神话中的过去就是自己古代的历史,神话和历史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他们信奉神明,为神明建造的庙宇也很多,他们十分重视神话。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孔子以降,“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教训,因此神话在后来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不但未曾光大,反而又有散佚。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了中国神话的故事特别简约、零散,人物不够形象生动。

  三、中希英雄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由于中希地理位置、民族意识、价值取向的不同,中国英雄神话与希腊英雄神话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之处。比较中希英雄神话,应该说各有短长。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后世的小说也有来源于神话传说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穆天子传》,就是利用上古神话写成的。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明清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等,也往往利用神话素材或借鉴其表现手法。当然,英雄神话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学方面。作为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产品,它们是了解人类童年时期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对自然社会做出了充满童稚的解释,同时启迪了各民族的艺术、宗教和哲学,成为中希方民族文化史的源头。现如今,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中国与西方的文化相互影响,英雄形象也在发生着改变。现在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中,西方的文化依然受希腊英雄神话的影响,以一种虚幻的形式,期待英雄的回归。但是,这个英雄并不是仅仅以自己的才能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或物质上的需求,而更多是担负起拯救全人类的重任。这一点反而与中国式英雄的精神不谋而合。而中国的英雄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了七情六欲,这正是在两种文化的撞击下产生的变化。

  四、结语

  中希神话中的英雄们有着人类所共同的对于英雄的认同标准,他们都是能力无限、经历了不同的磨难但又建立了赫赫战功的人物,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差异。

  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们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自己,他们大多是忠君、贤臣的化身。这些差异与中希的民族意识、价值取向还有对于神话的态度有关,同时,英雄神话也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来源,是艺术、宗教、哲学的最初胚芽,也影响了现代东西方人的文化价值观。英雄神话反映历史、反映文化、反映人类精神风貌,为世人树立了道德行为的楷模,它在人类的记忆中流淌了几千年,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流淌了几千年,希望那些记录了人类追求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的英雄神话可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成为一种人文的崇拜和一种文化的传承。

篇八: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汉族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比较浅析

  卢静

  【摘

  要】汉族的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都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远古时代生活的记忆,展示了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幻想性认识,呈现了不少共同点,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形既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凸显了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8)006【总页数】4页(P55-58)

  【关键词】女娲神话;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比较

  【作

  者】卢静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女神是远古人类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远早于男神,是神话之源,历史之根。”[1]583在我国各民族中,不仅存在大量的女神神话,而且这些女神神话中的女神多表现为人类的始祖。像汉族的女娲神话是如此,我国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也是如此。对比汉族女娲神话和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我们可以看出

  二者在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与其它神职方面既存在一定相同点,又存在很大差异,这种现象既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凸显了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一、开天辟地或创世

  开天辟地或创造世界是人类神话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远古人类以想象的方式对大自然或客观世界的朴素认识。颇有意味的是,无论是汉族女娲神话还是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它们都包含了开天辟地的内容。然而,在一些细节方面,二者之间又存在诸多差异。从文化渊源上讲,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显然受到了汉族女娲神话的影响。

  首先,汉族女娲神话重在补天,而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重在造天与造地。汉族女娲神话这样讲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淮南子·览冥篇》)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并用大龟的四肢支撑住天,这一切都是在已有天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女娲补天是一个对天的再造的过程。与汉族女娲神话中的女娲补天相比,在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中,女神的功能更倾向于造天。试看壮族姆六甲神话:“从前天地没有分家的时候,先是在宇宙中旋转着一团大气,渐渐地越转越急,越转越快,最后变成一个蛋的样子。但这个蛋和鸡蛋不一样,它内中有三个蛋黄。这个蛋在宇宙中有一个拱屎虫推动它旋转。另外,有一个螟蛉虫每天都爬到上面钻洞,钻呀钻呀钻。有一天终于钻出一个洞来,这个蛋就爆开来,分成三片。一片飞到上空成为天空;一片下地底成为水;留在中间的一片,就成了我们中界的大地……那时,上下界分开时,螟蛉子向天上飞去了,地上留的是拱屎虫。他们造天地时造得老不严,于是,姆六甲把大地一把抓起来,把地皮扯得鼓胀起来。这回天地合得严实了。但

  大地上鼓起来的地方,就成了山包高地;凹下去的地方,却成了深壑峡谷,于是有了江河湖海。”[2]1姆六甲不仅创造了天与地,而且创造了江河湖海。此外,瑶族女神密洛陀、基诺族女神阿嫫腰白等也都创造了天地。

  其次,与女娲神话相比,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对女神开天辟地的描述更为丰富多彩,并体现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背景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基诺族阿嫫腰白女神神话讲述说:阿嫫生活在水天之间,看见一个叫“胞布叭洛”的怪物,跳进它的口中,将其杀死,用怪物的身体各部创造了天地日月星辰还有山川河流。她主动去杀死怪物,将地做大,天做小后,用手挤压大地将天地协调,使其形成山岭与谷壑,又将日月形成的位置安放好。这一神话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背景:山大林密,河流纵横,猛兽出没。人们在对自然充满恐惧的心理中,期望对野兽的征服,以及对野兽作为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侗族女神神话如此讲述:女神萨天巴生下地,取名“滴滴”,生下天,取名“闷”,生下众神,安于上苍。天地混沌,冰雪覆盖,乌黑苍苍。萨天巴命姜夫修天,马王修地。姜夫造四根玉柱,撑起天蓬。天地分离,狂风起,天蓬飘,玉柱摇。萨天巴吐丝织网,网稳天蓬。这一神话中女神萨天巴“生下”天地的行为,则有着典型的生殖崇拜的痕迹与女性崇拜的色彩。其“吐丝织网”的举动,则折射了南方少数民族很早从事丝织手工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再次,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族女娲神话的影响。瑶族女神密洛陀神话是这样流传的:“在人类还没有出现时,宇宙是一片混混沌沌,只有风和气流,由风和气流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女神密洛陀。密洛陀用头向上猛顶,成了天。用脚向下猛蹬,成了地。密洛陀发现天地不牢,便找风和气流帮忙,铸成十二根顶天柱,天地稳定了。”[3]跟女娲神话中女娲用鳌足撑天相比较,密洛陀用顶天柱撑天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从中明显可以看出密洛陀神话所受女娲神话的影响。同样,侗族女神神话中姜夫运用玉柱撑天的故事,也反映了侗族女神神话与女娲神

  话的文化渊源。因为汉族文化较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达,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受汉族女娲神话的影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造人或人类起源

  在汉族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中,同样可以找到“造人”或人类起源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远古人类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反映了人类对自身来源的朴素理解。从这方面比较汉族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既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与文化渊源,也能发现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从中看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些独特性。

  从泥土造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女娲神话与某些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之间的共性及其文化渊源。《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土,这很有可能是跟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相关。当时妇女用泥土做成各种各样的陶器,她们从陶器的塑造中产生灵感,推想人的最初可能是由泥土而来。为什么是黄土呢?女娲神话发源于黄土高原一带,中国人肤色又是黄色,黄土也许就成为人们最初能联想到的造人材料了。壮族女始祖神话关于造人是这样描述的:姆六甲诞生后,“看见大地上一片荒凉,便想起了造人。她撑开两脚,站在两座高山上。突然吹来一阵风,她觉得尿急了,便尿湿了脚下的泥土。接着,姆六甲又按自己的样子,捏成了许多泥人,并将这些泥土用茅草盖起来,每天用水浇淋。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这些泥人便成了活人。”[2]2彝族的龙女造人神话认为龙女用胶泥捏出了人。由此可见,不仅汉族人认为人最初来自于泥土,而且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也认为人源自泥土。从壮族姆六甲神话中,不难看出汉族女娲神话对其的影响。

  仔细比较,不难看出汉族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在人类起源方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与汉族女娲神话中人类女始祖用泥土造人不同,南方

  许多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认为人类是人类始祖运用其他材料做成的。瑶族《密洛陀》长诗讲述瑶族女始祖神造人的经过是这样的:“密洛陀心高兴,便拿蜂仔来造人,用蜂蜡捏头,用蜂蜡捏手,用蜂蜡捏脚,捏成了人样,捏了一个又一个,放进瓦缸里……到了九个月,密洛陀去种地,九兄弟在家,听见瓦缸里有哭声。九兄弟打开缸子,蜂仔已成人,有男又有女,个个白又胖……”密洛陀造人用的材料是蜂蜡。基诺族的女始祖阿嫫腰白的造人神话则告诉我们:“接着阿嫫用身上的污垢造动物,首先是野牛,其次是造人,各种动物相继造出。”[4]阿嫫腰白是用身上的污垢造人,尽管污垢与泥土有着某些相同之处,但毕竟有着显著的区别。仅从造人材料不同这一点看,南方少数民族对人类起源的认识,相对汉族来说无疑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一些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坚持人类的来源起源于“怀孕”或“孕育”。壮族姆六甲造人还有着另一个版本:(姆六甲)“她没有丈夫,只要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从腋下生下来。她见地上太寂寞,便又造出各种生物。”在这个故事中,人类是人类女始祖与自然交合而成孕,虽然不是出自生殖通道,但却大致符合人类生殖繁衍的真实图景,体现了壮族对人类起源充满一定想象力的朴素认识。哈尼族支系的亻爱尼人流传着的踏婆的神话说,踏婆胸前胸后都有七只奶,她来到大地上不久,就周身上下,连头发毫毛都怀孕了。怀孕时间因部位而不同,不同部位生出的动物也不同:胸以上生出的是飞禽,腿以下生出的是走兽,只有在肚子怀胎十月生出的才是人。哈尼族亻爱尼人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与壮族姆六甲怀孕生人的说法无疑大同小异。再一方面,南方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再造人类的神话。彝族的龙女造人神话坚持认为:天神嫉妒人间幸福,因此派太阳神烘烤大地,遣雷神放洪水淹没人类,灭绝了人类,而后东海龙王就派龙女来人间造人。这一神话反映了人类对人类灭绝灾难的认识,也丰富了人类起源神话的内容。

  相对汉族女娲神话而言,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的造人神话同样打下了浓厚南方

  少数民族生活的烙印。苗族女始祖神蝴蝶妈妈,也叫妹榜妹留。她创造人类有着这样的经过:“她与小水泡‘游方’,生下12个蛋。经过鹡宇抱孵,从白蛋里生出雷公,花蛋里生出老虎,黑蛋里生出水牛,红蛋里生出蜈蚣……黄蛋里生出姜央。姜央生出苗,彝,汉各族人,成为地上人类的始祖。”[5]这不但是典型的卵生神话,而且充满了苗族文化色彩。苗族的“游方”就是男女谈情说爱,至今已成为一种习俗。这里把人类想象成人类女始祖“游方”的产物,无论如何都充满苗族情调。永宁地区的纳西族神话认为:女始祖神埃姑咪阿斯是跟石头人亲吻,生出了人类。埃姑咪阿斯最后也变成了一块石头。在纳西族神话中,强调人类与石头之间的亲缘关系,不仅带有自然神话的色彩,而且也体现了纳西族文化的色彩。

  三、其他神职

  除了开天辟地与造人之外,汉族女娲神话也好,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也好,都承担着其他方面的神职,具有其他多方面功能,如抗击自然灾难、构建人类秩序等等,此中凸显出人类生活的诸多共性,也反映了神是自然力与人的幻化的结晶,在上古人民心目中具有超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与此同时,二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反映出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

  神的神职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不同而不同,女神的神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都由单一的或较为单纯的功能,向多功能发展。”[1]567从史料或文献中不难发现,汉族女神女娲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在开天辟地与造人之外都具有其他多方面神职或功能。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由此可以推出,女娲除了造人,还造了神。《淮南子·览冥篇》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里详细描绘出共工与祝融大战后,人类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在凶兽猛鸟的残害下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作

  为母亲的女娲补天治洪,杀龟顶天,灭黑龙,驱鸟兽,从一场浩劫中拯救了人类的壮举。瑶族的密洛陀还有以下神绩:杀老虎、找地方、造房子与射太阳。因为密洛陀要造人,但造出的石头仔变成了老虎,老虎扬言要吃掉密洛陀造的人,她便叫儿子去杀死老虎。为了给人住上好地方,密洛陀派出了四个“爬地”的和四个“飞天”的动物出去,终于找到了好地方。密洛陀叫儿子们砍来木料,又造锯子锯木板,做了房子。天上有12个太阳,密洛陀让儿子去杀死了10个,剩下的两个,密洛陀让他们一个照白天,一个照夜晚,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纳西族的埃姑咪阿斯的其他神绩是在她的朋友的帮助下产生的:由蚕和蜘蛛架天梯,猫头鹰和耗子挖云墙,分出了白天黑夜,带给人类光明。神牛和神狗拿出自己吃的粮食给她做五谷种子。神羊把自己身上的毛皮给她做衣裙。由神马驾车,去向看守天火的艾神要火种,使人间有火种,并因此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汉族女祸神话与瑶族密洛陀和纳西族埃姑咪阿斯神话中,既能看出人类女始祖几乎无所不能的力量,也能看出人类远古时代与自然界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类面对严酷的自然灾害不退缩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尽可能释放的生存智慧。

  在上述共同点的背后,我们也能发现汉族女神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在履行或承担这些神职时的差异或不同,发现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在讲述远古人类生产、生活时的民族特点。壮族姆六甲除了创造天地与造人之外,还帮助本族人进行生产等等。壮族麽公在麽教经典中如此唱道:“上下找谷物,种谷把命养。荒野千种草,每种采一束。地上千种树,每种选一株。选时用嘴尝,甜的放兜里,苦的丢一旁。拿回山岭种,不见苗生长。姆六甲心焦,忙把主意想,树种用布包,草籽枕带装,夜晚抱怀里,出门背身上。种子不发芽,三月就饱胀。姆带种上坡,撒种坡上下。种子落下地,粒粒长嫩芽。……从此有庄稼,从此有米粮,从此有树荫,从此有住房。”[6]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生产有两种: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亦即“种”的繁衍。对壮族而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第一位的,因此远

  古壮族人在开天辟地与造人之后,随即赋予民族始祖教导民众进行粮食生产的功能,体现了他们对物质生产的高度重视。此外,姆六甲还为自然与人类立法:给人类的劳动伙伴——水牛放假,判定草木不能移动,猪给人吃,马给人骑,为孩子分家,成为各民族之祖。只准母牛一年发一次情。定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教人善待耕牛。姆六甲在花山种花护花,赐白花给人家就生男孩,送给红花就生女孩,人逝世,魂回花山还原成花。姆六甲如此众多与独特的功能,无疑彰显了壮族民族生活的特色,如壮族的四月八牛节,壮族的爱惜耕牛以及这种民族心理习惯背后所包含的南方农耕与稻作文化。基诺族阿嫫腰白的其他神绩同样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她创造了世界之后,不满意人间的秩序,便将太阳分为7个,晒死了除了一对兄妹以外地上的所有生物,借兄妹之手,再造了世界,建立了合理的人间秩序。被阿嫫留下的玛黑玛妞兄妹在繁衍人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他们便请阿嫫庇护,指点人类生存之道。阿嫫为了使地上的人类生活得井井有条,她坐在牛皮凳上谆谆教诲,直至坐破了九个牛皮凳才离开人间。神话中有关牛皮凳的讲述理所当然也反映了基诺族独特的游牧文化。苗族蝴蝶妈妈生出12个蛋,这些蛋除了孵出人类的始祖姜央以外,还孵化出了雷公(神)、龙(神)、虎、蛇、蜈蚣等物。这里面对雷公神的推崇也至少让人看出苗族文化的痕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过伟.中国女神[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蓝鸿恩.神弓宝剑[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3]蓝怀昌,蓝书京.蒙通顺:密洛陀[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9.[4]杜玉亭.基诺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5]苏晓星.苗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202.[6]过伟.满—壮—苗创世女神的比较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

推荐访问:浅论中国神话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中国 社会发展 相互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