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对中医药科学性的思考
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建立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世界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影响指导下,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发展而成的独特理念体系。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二、中医药面临的困境
近百年来,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涌人中国,西医很快成为中国医学的主流,中医药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西医为中国老百姓接纳并成为中国医学的主流医学是因为西医具有快速的临床疗效,比如:用药后起效快、手术效果短期可见……而现在还有不少人看中医是由于西医现在还有一些疾病不能治愈,再者就是西医费用太高,副作用也比较大。而且中药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
三、面临的问题
中医药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医理论不能被现代人们所理解,不能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因而也无法利用现代科技来完善提高,所用的中药的成分和药理研究得也不是很透彻。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通过实验、通过数据说话;各种理论也是有根有据的,不但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指导实践,所以中医被人们攻击为“经验医学”也不是无端指责。
四、对困惑的分析
关于中医理论的存在和依据:就象物理科学中的经典力学解释不了相对论一样,中医理论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两者的研究理念、特点、角度以及优势各自不同。任何一门具体的科学都不能代表科学的整体特性。以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特性为标准不能否定中医体系的科学性的。两种医学模式反映了科学认识事物的多方面性和多角度性:西医学用还原分析方法,中医学用其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特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两者认识事物角度不同,各有优势,但同时都是对真理的不断接近,要相互借鉴。而以其中任何一方作为单独的证据去攻击另一方都不会产生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规律的科学,作为同一个对象人,不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规律,只可能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存在不同的规律,整体和局部遵循的规律不一样。中医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人体的,而西医则多从微观的角度,它们都是地方性知识,都有存在的合理价值,二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虽然二者疗效的侧重点、范围有明显的不同,但由于有疗效而被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接受。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中西医之争的实质是不同派别在医学领域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1]中医思维方法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活动的内在核心,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演变及中医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手段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如阴阳实质、藏象实质、经络实质、证的实质等,已取得一定的进展[2]。并对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解释其药理作用。如基因组学在中药的快速鉴定,阐明中药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和复方成分的作用机理,中药的研究开发等[3]。
五、中医药的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有的特色和优势。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医识病治病最锐利的武器,是任何一类医学都难于做到的。中医的辩证诊治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学说及诊断治疗方法当中,中医之所以长盛不衰也在于此。中医辨证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理论思维过程,它是对一个疾病本质性、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即认识真理的过程,如若不经过艰苦复杂的辨证思维,要想把握真理是不可能的。如:“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母病及子,子病伤母”、“治病求本,急者治标,缓者治本”等等无一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无数次与大规模瘟疫进行斗争,生动地证明了中医的巨大作用,如两汉时期全球性流行病,明清时期的鼠疫、霍乱大规模流行等,中医都经受住了考验。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在预防艾滋病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中医在亚洲、美洲、欧洲都得到好的发展。由于中国传统医药安全有效和运用广泛,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欢迎。西方国家的中医诊所日渐增加,美国有一百多个中医学校,英国有三千多家中医门诊,其中中医针灸师一万多人。中医针炙凭借其独特的临床疗效,攻入了西医世界。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针灸推拿技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出发,中医学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它不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而且称得上是一门与西方医学比肩而立独特科学。
中医学在诊疗防治时仍然是以实践为主导的,我们需要在实践知识下祛除蒙在阴阳五行学说上的玄学色彩,重新解读其实践性真意[4]。随着对科学内涵和中医内涵认识的不继深化,对中医科学性问题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看病一定要分清真象和假象,才能准确判断疾病之所在。这就是中医的科学性,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六、反思
中医在与西医的竞争中,中医处于劣势这一点无容置疑,那么中医的出路在哪里呢?中医的出路在于应合理借鉴现代医学发展的经验,在自身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现代科技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建立症候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而不是机械地套用西医的方法,仅用一、两个参数来描述症候。保留、充实遗留下来的宝贵医学经验,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与时俱进,发展中医。
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是中医的文化优势发挥。中西医在医疗实践活动上各有优势.而中医在文化上有优势。中医以养生预防保健为主的文化理念是符合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充分发挥中医的文化优势.最终中医必将获得世界的普遍性认同。究其根源在于中医医疗理念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要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科学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医学理论,探讨其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并具体实践。用科学方法来证实和解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清楚中医诊疗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中药的作用机理,为中医的普及、传承和现代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传统医学。
参考文献
[1]连冬花.中医是科学:社会建构论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7(4):34.
[2]张庆祥.从现代科技革命谈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突破[J].浙江中医学院院报,2000(3):5-8.
[3]葛树建,李军.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中药现代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2):69-71.
[4]吴彤,张妹艳.
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N].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7):540-544.
篇二: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的思考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近百年来逐步退缩,而西医却出现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中医科学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下面笔者谨提出几点看法,望同道指正。
中西医发展状况比较
从有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黄帝内经》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而中医的发展历史比这更久远;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开始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就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长期占领了超过以上的医疗市场。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信西医的人群占有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而相信中医的人群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西医不但有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科技队伍,而且从看病到药品的生产销售,都是高投入高回报并出现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中医则相反,出现了队伍逐步缩少、人员素质呈下降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的销售也长期处在低投入和低回报的不良状态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有效的发展传承链。
中医学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自然科学,由于它的传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在中医学上经常出现的秘方一词,即指一种医疗手段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地域内保密存在的,这一思维使受益者范围缩少,而且掌握它科学性的人也极有限,不能得到发扬光大;而师徒授受的有效传承方式不利于大规模培养后继人才。
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技能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对于中医师的技能评估,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医师评估的方法。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这一评估体系目前不能反映出中医师的真实水平,出现了能看病的医师学历低职别低不够资格,而不能看病的医师却有高学历高职别的现象。另一方面就中医师的培养和教育而言,应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
复循环过程。而目前的教育是以理论为主的教育,使医师的职称与能力脱节。
人们对于中医治病疗效在认识上出现偏差。
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受到经济、时间、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容易对于中医疗效产生误解,发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人们把快治快好作为选择治病的首要方式,而忽视了西药对于身体的毒副作用;二是高水平的中医师不多,疗效不确定;三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所使用的药材无法实现量化的统一标准;四是对于恶性的重症病人办法少且手段不多。
中西医的诊疗优劣比较
就西医而言,临床诊断依据是病人的表象特征和有形量化标准,在治疗上针对性强,以解决局部性病变而达到治疗之目的。而中医则不同,是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判断,以人体是否出现了不平衡,如以五脏之间的平衡、身体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环境的平衡是否被破坏来确定是否有病,还可以诊断出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的诊疗方法是全局性的,而西医则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滤布从目前的情况看,西医在治病理念上多采用“围、堵、压”的方法,虽然短期内好得快,但副作用大,易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而中医多采用“疏、导、衡”的方法,通过调动机体的能量,强降弱补、高减低升,达到机体康复之长远目的。笔者认为,在治疗中要确立中医的战略地位及西医的战术地位。比如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在发现之初对这种癌细胞导致的机体非正常平衡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进行手术治疗,恢复期再应用中医药治疗,这样能使癌症病人复发率低并痛苦少,在生存质量高的状态下实现康复之目的。
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西医强势而中医弱势的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被改变。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带动西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而且人们对其危害性的认识还没有到达否定的程度,所以,客观地讲,西医的强势发展状态还将持续至少几十年。
西医与中医在未来将合二为一。西药的毒副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禁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也将越来越多,而可开发和研究的化学药品将越来越少,必然出现西药由化学向天然过渡的趋势。在此情况下,西医将与中医合并,最终实现互补双赢,完成医学的整体性结构的调整。西医治疗性药物将被天然的中药所代替,这一回归是自然的,也是客观的.,它符合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将由目前的病变性治疗向倾向性治疗过渡,对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放眼中医,面向未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未来中医的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面就发展中医事业谈几点看法:
登高望远,拓宽思路。
首先,要把中医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要对中医理论进行梳理,完成统一基本指导性理论的整合;其次,要学会对固有思维方式进行自我否定,压滤机滤布中华文化的深奥性是公认的,而在文化、文明中出现的顽固性也是不可否认的,自我否定能力差和发展能力差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医的发展;而且,对于医学成果不能以姓“中”与姓“西”来区分,要以能用有效来区分,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使中医学进入良性发展的新轨道。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中医应吸收西医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方式,走二者相结合的道路来完善自己,并在结合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创造双赢,实现主导世界医学发展的目标。
实现智能,提高效率。
中医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建立一整套符合自身人才成长和选择的体系,保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并建立开放性的人才资源库;二是利用电脑网络的智能化技术,建立全国的中医网络。
篇三: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观后感谈中医,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篇1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筛选,虽然自己来自药都之乡,华佗故里亳州,但自己对中医药方面的了解确是很少。为了能更深一步的去认识中医文化,因此自己选择了中医概论这门课。通过学习,尽管自己对于中医文化的认识依然是一知半解,但是却让自己引发了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自己开始对中医的一些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自己个人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中医的文献方面来说。很多时候,老师们总是说这些经历过数千年洗礼被传承的文献是老祖宗门精华的所在。的确如此,以为这些经历过上千年磨砺筛选的书籍是老祖宗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这些传承下来的文献的实际价值有多大。但即使是这样,又有多少人去读这些经典之作呢。曾经自己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信息,一些中医类的高校,竟然把《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作为学生的选
修课,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国文化的瑰宝却被这些“无知”的人们作为了一种挣学分的工具。如果说句难听的,假如这些文献的作者还活着的话,估计也会被气死。更有甚者一些从事中医的人居然对于中医的发展了解不多,这是不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一种讽刺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根据自己个人的观点认为,除了外界的因素外,书籍本身的缺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外界的因素主要的就是学校对于这些瑰宝的重视程度。只有对这些东西重视了,我们才可能花更多多更大的精力去钻研它。如果学校都认为这些东西可有可无的话,那还有谁会花精力看呢。同时书籍的本身也有劣势,这些中医药方面的书籍大多繁琐难懂,篇幅也比较长,导致很多人看着
看着就失去了耐心,也就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且这些书籍大都只有文字叙述,没有具体的图片,致使很多人看了却不知道它所讲的是什么。另外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吃饱问题啦,而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更加的看重,说到饮食养生,中药的饮食养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的人开始学习有关中医方面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普通的家庭在层次结构中占了主要的位置,而这些人大都是工薪阶层,文化层次大都不高,对于这些繁琐难懂的书籍兴趣都不会很高。尽管这些书籍的作用很大,但无法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作用再大,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在不篡改原有著作的基础上将原有著作编的通俗易懂,这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使这些文献得以继续流传。造福后世子孙。
其次,我们从身边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一生病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是中医,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向西医求药。而且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中医是觉得西医无法治疗或者是治疗效果不好时,才选择了中医治疗。而西医仿佛已经成了人们下意识的一种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们难道不是警钟吗。流传千年的中医文化却不及发展不到百年的西医。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为因素是远远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中医本身有关。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也逐渐从救死扶伤转变成一种赚钱的工具。很多中医院的门诊价格很高,作为中国本土的中医价格却和西医相似,甚至比西医更高,这让患者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中医,更何况一些中医院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打着传承中医的幌子搞什么中西医结合,中西医都结合了,那人们选择中西医其中一个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时,中医的治疗也有着自己的劣势,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所以人们对于时间的要求很苛刻,而中医的治疗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疗程较长。因此这也成了中医发展的障碍。
尽管如今的中医发展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却不能如此就否决掉中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它是经历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巨大的实用价
值。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但我认为传承要有着传承的原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有着其璀璨的历史,因此它的传承就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传承,而不是搞什么中西医结合。因为我认为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中医的发展可以汲取时代的先进经验,但却不是结合西医。一旦结合了西医,中医的本质就变了。它就不在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的中医,而是像现在的混血儿。失去了它最纯正的血统。
悠悠千年的中医文化,有着其夺目的光芒,虽然被沙粒所掩埋了光芒,但我相信,不就的将来,华夏子孙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暗淡的中医重新发出属于它自己耀眼的光芒。
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篇2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能“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
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这才是“上工”的境界。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干姜笭术汤证中也都有提及,故要严加防范,先安其未受邪、未受病之地。“治未病”思想贯穿全书始终,证明仲师认为“治未病”与治病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那《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看完《黄帝内经
》,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
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应该像《黄帝内经
》
里说的.一样: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方证很重要的,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
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其次是药量,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最后,煎煮法也很重要。《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篇3古往今来,医者仁心,人命比权钱更贵!
最近央视热播《老中医》甚是让人喜爱,这部剧不仅有治病救人的故事,有医者的真情实感,爱恨情仇,还诠释了历史的风云。
《老中医》的亮点之处,一是实力戏骨、金牌班底;二是制作精美,符合观众观剧的标准;三,更是看中了剧集对仁医之道的坚守以及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民族大义。
陈宝国饰演的翁泉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仅是从医的典范,也是我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典范。冯远征饰演的赵闵堂语言幽默、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喜欢自己自吹自擂。在每一次疑难杂症面前,他都没有抓住机会。而翁泉海却扎扎实实,不断突破,使泉海堂门庭若市。他知道自己的本分是治病救人,才一次次化险为夷,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尊敬。要做好每件事,首先要讲究“德”,有“德”才能持久,才能站稳脚跟,其次才是技术,最后要不断专研。
由此联想到了公司,对于前景光电来说,20年稳扎稳打,屹立于电梯行业,“德”是关键,其次是技术,最后是专研,前景是电梯行业的典范,作为前景人,我骄傲!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篇43月14日央视1台播放的40集电视连续剧到了大结局。由于演绎的是本行当故事,因此,工作再忙,也尽量地抽时间,断断续续地观看了该部作品。
说实话,从《老中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看,显得有些粗糙,特别是最后几集,真是有点“抗日神剧”的嫌疑。但是,从整个作品介绍的那个年代,传统中医所经历的继承和发展的艰辛过程,以及《老中医》介绍的那个时候的中医医生在恶劣的环境中,所具有如此强悍的生命力的各个故事情节来看,还是应该算得上是一部比较到位的作品。
比如,在那样的年代中,每一位传统中医都深深受着生存、甚至是生计问题困扰,唯有上好的疗效作保障,中医医生才会有生存和维持生计的机会。因此,各色各样、各个门派的中医医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去获取临床良效。《老中医》在演绎的有趣故事情节中,都能反应出当时医界的真实情景,比如翁泉海、赵闵堂等中医医生的形象,都非常到位,有血有肉,特别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今年已经八九十岁,经历过那个年代,更是有这样的感觉。
然而,《老中医》让我感慨更多的是,作品真实反映着传统中医,乃至于传统中医人所具有的医生优秀特质。
首先,作为一名传统中医人,一定具备“大医精诚”的基本素质。《老中医》一直弘扬着以翁泉海为代表的传统中医人必备的“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者仁心”的中医人基本素质。为医之时,不问“长幼妍蚩”、“华夷愚智”、“怨亲善友”“皆如至亲之想”,如有危厄来临,不管道路艰险,毫不“自虑吉凶”,一心救治,这种高尚的医德品行,作品更是宣扬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动。
其次,作品深刻地揭示着传统中医是一门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实实在在技术操作的临床学科。每一位传统中医医生都不是神医,而是牢固掌握着中医技术,有着精深中医理论修养,传承并积累着丰富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中医人才。作品如此宣明的观点,完全有别于如《神医喜来乐》等作品,把传统中医往神里吹的胡乱宣传。更是鼓励和鞭策着我们这些从事传统中医的后生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钻研传统理论和技术,传承好传统中医的精华。
此外,作品还充分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所具有的特色之一。辨证施治的本质,是在于根据不同时间和地点,乃至环境等等具体条件,对疾病所表现出的各种失调状态,进行针对性极强的调理和治疗。换言之,传统中医从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等状态上,对疾病进行有针对性调理和治疗时,要特别善于随时随地结合造成寒热虚实脏腑经络等证候的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以审证求因,因证互参的思维模式,抓准处治证候的病机要点,进而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翁泉海徒弟高小朴协助师父救治中毒案例,当师父尚未详细问清楚中毒原因的情况下,高小朴更是俯下身来,背起患者与患者及其陪伴进行深入交流,旁敲侧击、仔细审问发病之前的起居情况,终于弄清楚了中毒原因,是由于在野外如厕时被毒草所伤,最终让翁泉海师父有针对性地使用解毒药而获癒。
我认为,这种传统中医所具有的审证求因,因证互参的辨证诊断,准确抓住病机要点处治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反映着每一位传统中医人,所具有善于分析问题处治问题的聪明智慧。不仅如此,这样的中医人,还能够以这种聪明智慧,为人处世,形成了这些中医人所具有的中庸人格。《老中医》在翁泉海组织上海中医界,为日本侵略者研制止泻方剂的故事情节中,充分反映了以温泉海为代表的中医人的聪明才智,更反映出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中庸智慧。
由此联想,《老中医》所要宣扬的,正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一是崇尚医德,仁爱天下的信仰;
二是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的精神;
三是审时度势,知常达变的智慧。
放眼开去,这种医者品质,不仅于传统中医,也应该是胸怀天下之人应该有的人生气度,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也。
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篇59月18日,我们学校组织去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去那里参观了许多文物。
首先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博物馆的1楼,一进去,地上就有扁鹊识归图,它是一幅木雕上面印着人面雀身怪形象极为诡异。走到里面,我们看见了葫芦摆件,象牙质地优良,通体漏雕几何图案和加彩药物图案,柔润精美,工艺细腻。我们还看见了古代的红木出诊药箱,它产于民国,红木质优,做工考究,内置五层十屉,可备数十种药物,是民国年间南翔张志方中医室医师出诊所备药箱。内装有急救或常用药品及消过毒的纱布,绷带的箱子,供医生出诊使用。我们又看到了黑龙白瓷葫芦瓶,它产于清朝,瓷胎粗犷,釉面朴实,黑色盘龙奔放活跃,整体构思富有特色。
我们又拾级来到了2楼,我看到了石药臼,它是由石料制作的,造型粗犷厚实,在古代是农业社会人类用来臼捣药物和谷物的用具。我有幸看到了《西游记》这部小说中出现的炼丹炉,它产于明代,由青铜制作,造型美观,为明代炼丹炉中较普通一种。是用来提炼矿物药的灶具。《本草纲目》线装本,年代是清乾隆甲辰年(1784),总
五十二卷,共43册,后付万方针线,翻开页为该版本之卷首。
一上3楼,引入我眼帘的便是那台“像电脑又不是电脑的”机器我点击了,“冬虫夏草”,进入“常见伪品”,让我看得很生气。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许多冬虫夏草都是由面粉、玉米粉做的。但至少不会吃死人。有的就更恶劣了,用石膏粉做成冬虫夏草,不但骗钱,而且还害命,做这种事的人的良心一定会受到谴责,心中一定会忐忑不安。赚钱一定不能赚黑钱,切记一点,要诚信经营。
中医观后感谈中医
篇6最后一集有位老中医说道,我不能把国宝(中医)扔了啊,放弃了(中医)放弃了国宝,那我就是犯罪啊!就是历史的罪人,要受到历史的批判。我觉得老中医说的一点儿也不过分,中医的境况就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境况一样,它就像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国人对中医不自信,存在怀疑,同样也有人对中华文化,对我们自己的瑰宝不自信,不支持,这是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我们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NO.2,综合国力正以超过美国的速度增长,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了!我们没必要再夸张的将羡慕、迷恋的眼光投向外国、投向西方了,我们有自己更加优秀,更有智慧的文化。时代在进步,中国在进步,国人的思想也要进步,不要再拿旧时中国的传统观念束缚自己,要打开思想。欢喜主动地接受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体会领悟,传承发扬!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中国的国人一定会走更健康的道路,走向更辉煌的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医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库,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如果上千年的文化在我们手中被毁掉,将会是多么沉重的一场灾难和打击。中医文化经历了千年的锤炼,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中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西医的信任要远远大于中医,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衰落的根源吧,作为中国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文化,别人从何而信呢?民族文化自信要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回眸中医一路走来的历程,可谓艰难万分。看完这五集,我觉得中医的发展过程很不容易,也看到了中国人缺少民族自信,这种现象令我非常担忧,但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付出,在保护传承中医,这让我
很感动。但在面临疾病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还是选择相信西医,觉得西医见效快,宁肯多掏钱,也不愿腾出时间去把把脉喝几副中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传承下去,发展下去,让中医走向更光明的明天,自己要尽一份力。
这五个短片,讲述了中医一路走来的坎坷,很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说中医治不好病。虽然历经磨难,但中医人还是坚持不懈地抓住机会,让世人认可。中医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世世代代被人们传承着,虽然传承的道路艰苦,但中医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勤奋、不认真,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相信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并发展它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使命。
看完这五个视频,明白中医近百年从不被重视,到现在大力发展中医,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在默默地付出?我们不能把对西医的意识带入对中医的认知中,如果还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那么永远不能在对中医的学习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我自己要好好学习中医,我们也要传承中医的精神,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传承中医给予我们的智慧。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并不应该成为人们所遗弃的东西,中医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好好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国人更加的认识中医、理解中医、接受中医,我认为我们班级的人能聚到一起学习中医,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使命。未来中医的发展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和一代代中医人共同努力下,中医一定会走进大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中医,老祖宗的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去传承,我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由于历史的发展中医渐渐的被人们否认甚至遗忘,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对中医、对民族的文化已没有信心,严重缺乏民族自信心,为了救亡图存,盲目地学习西方,全盘西化。中医也渐渐被西医所取代,但中医治病明显的疗效并没有被取代,未来的中医之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承,传承我们的中医文化,树立起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中医从兴盛到衰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2003年的非典中它再
一次取得大家的信任,但人们还是认为中医疗效慢。对中医的不认可源自我们民族自信心的不断衰落,提升每个人的民族自信心是中医兴起的关键,所以我们学习中医,不但要学习中医知识,还要传播我们所学的中医知识,让每个人以中医为荣,让医道再次的发扬光大!看了这五集视频,感觉到我们中医的发展太不容易了,即使再不容易中医也在那个年代救了许多人。古人给中医的穴位、脉络、起名时将人放在了大自然里,古人将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学习中医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老师说:“学习《黄帝内针》,只要不出法理,行针是没有问题的。学习每一科也一样,心投入进去了,也就容易学通了。传承中医的使命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中医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未来的医学发展,还是要中西医结合的,我们要好好传承中医。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可中医的一些经典之作,竟然被一些中医类的高校当作了选修课程,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人寒心呢?中华文化的瑰宝,却被大家无情地忽视,这不仅仅是无知,也是对中医发展现状的讽刺。尽管中医的现状不尽人意,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它,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学习西医固然好,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以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去继承去发展,要让东方的雄狮永远地抬起高傲的头。
看完这五集,让我了解了中医经历的种种坎坷,中医真的很了不起,竟没有想到那时候还有人要废除中医,到最后还是要实行中医,这是中医的奇迹。虽说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也不去否认西医,因为中医现在还没有动手术开刀子缝针的技术,如果中西医结合,我想这样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中医是我国的瑰宝,作为一位学中医的学生,如果没有学完半途而废,那我们就是不负责任,我们要好好的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篇四: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转载]对当前中医药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扬鞭问道岐黄路
翘首共迎杏林春
--------对当前中医药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张炳秀
陶国水/文
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瑰宝。千百年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预防保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与中医人才的“后继乏术”,中医阵地萎缩,中医药临床应用率下降的现象严重。一些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本来在学校里学的就不深不透的中医理论知识,毕业后又不愿意从事中医药工作,临床上动则以西,几年后对中医理论基本上就忘的差不多了,更谈不上运用中医看病;有的为了突出中医特色(或者碍于中医师的牌子)也开点中药,特别是对住院病人开中药,住院病历基本上是抄录书本上的标准证型,一方到底,没有加减变化,住院多长时间,此中药方剂就服多长时间,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做表面文章,过过场,而不是真正地应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这种现象不是哪一个医院如此,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上海中医药大学匡调元教授一语切中时弊:“所谓后继乏术,不乏抄书之术,是乏凭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而能治病救人之术”,这样下去,中医就名存实亡了。中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诊疗体系,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随着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健全,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服务领域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与相关医疗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不相吻合或冲突,对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形成了限制,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次,就
是中医药行业和中医药医务人员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导致了中医药阵地的萎缩、服务领域的缩小、服务渠道的狭窄。本文通过枚举在具体中医药医疗活动中所出现的冲突与矛盾问题;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就如何协调好特色、优势与法律法规等问题,扬长避短,更好地巩固和拓展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与范畴展开讨论。
1中医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中医药阵地萎缩与服务领域变窄令人担忧
随着国家中医药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医药人员在数量上突飞猛进,已突破百万大军;然而,中医阵地正处在逐渐萎缩之中,中医药服务领域在变窄、真正运用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递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量的增加和实际数量的锐减并存;数量上的相对增值与质量上的总体滑坡并存;问题看似矛盾,但这就是中医药的现实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中医医院西化,中医人员西医化
从建国初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卫生部直属(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其附属医院)到各省、市、县,基本上都有中医院(或民族医),部分省、市还有专门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研究所、或研究院;省(包括直辖市)有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中医机构体系;这些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或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中医医院尤其是一些没有自己特色的中医院,面临温饱问题,不得已西化,和同级西医院或综合性医院争病人、抢效益,有的获得了一时成功进而缓解了压力,有的则争的头破血流。因为中医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近期效益不明显,故而大批中医人员改弦易辙;其次就是中医难学,他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全面的知识面,包括文、史、哲等方面,而且里面需要自身的悟性先天禀赋要求高;没有西医来的快、和形象、直观,许多人知难而退,望而生畏。许多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改行搞西医,许多中医师包括许多拥有高级中医专业技术服务职称人员,也都在主要从事西医诊疗技术服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
非偶然,究其原因,一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次为中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信心不足;中医药人才问题是困扰中医发展的一大因素。
1.1.2特色与优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存在矛盾
对于特色与优势问题这是一个热点话题,特色不等于优势,只有在特色很好地得到发挥才能转嫁为优势,特色乃优势之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优势的显示需要特色的更好或充分发挥;在具体医疗活动中由于某些政策的原因,中医药的特色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换句化说,某些情况下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不利于中医药特色的发挥和展示。这就造成了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或决策者主观意识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矛盾不可调和也不可避免;这样就摆在广大中医药工作面前一个现实的命题。而且需要及时解决,宜快不宜慢,宜速不宜迟。
1.2现行医疗法律法规存在不利于中医药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司法、卫生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尤其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体系的各项法律法规正在日臻完善并与国际医疗卫生制度接轨之中。作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主要是依照现代医学(西医学),为参照标准制定;虽然,中医药也有自身的病证标准,但还很不完善、很不全面。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中医药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对中医药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依据自身特色与优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形成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发展的制约瓶颈;兹举例说明之:
1.2.1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体系的参照标准问题
就目前现状来看,中医在医疗活动中,对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体系仍处于构建阶段,还很不完善、很不全面。医事活动中,往往需挂靠西医评介体系;如中医药治疗痛经,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但具体诊断和评价指征,往往比较含糊,疼痛程度的介定,缺乏具体量化指标,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医者掌握,二来对医疗活动中出现纠纷时,往往对医生、医院不利。这样无形中就不利于中医药医事活动的正常开展。
1.2.2中医临床诊疗方式与医疗纠纷中事故鉴定问题
医疗活动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医疗纠纷,而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原则所采用的鉴定体系,往往需要或借助西医标准,若在诊疗活动中运用中医药治疗某种疾病,虽然中医师在运用“四诊”或脏腑辨证、或八纲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或六经辨证、或三焦辨证等,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缜密严谨,看似无懈可击;但是,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鉴定中缺乏具体可量化的标准,医生往往处于很被动,要吃败诉吃官司;这样就造成了具体临床辨证论治与医疗活动中法律法规的冲突;令医疗单位和中医医务人员很矛盾。
1.3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尚有待商榷和充实完善
这里谈到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问题主要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医药的法制化进程偏于滞后,需要加快进程,现有全国范围的《中医药条例》或地方性《发展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效力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保护或发展传统中医药的责任不清,措施不硬,没有或与依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目的存在距离;二是卫生经济政策的宏观导向不利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中医药诊疗的服务收费项目少,技术劳务水平低,中医医院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将有限资源或资金优先配置在经济效益回报率高的大型设备和西医现代化技术项目上,导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面临萎缩或废用;其实中医医院所处的位置是很尴尬的,想发挥特色但面临的是生存和吃饭问题。
1.4行业规范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行业规范化是规范行业行为的准则,在制度完备后有利于本行业更好地发挥优势、起到保护作用,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换句话说,这种关系到生命问题的行业,更应规范运行程序和操作规范。现在对中药材从原材料到药物生产到销售都有一整套规范管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GLP(试验)、GMP(生产)、GCP(临床)、GSP(营销)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这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在起步阶段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而且,短时限内,挑战大于机遇。中医药适应形势发展就必须改良剂型打破传统剂型单一的不足,现在国家对中医制剂要求纳入GMP标准,对一些效益好、起步早医院
来说这是保护专利权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底子薄、起步晚的医院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2.时代需要高临床素质的中医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是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科学的特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来源于我国民族生活和生产实践的直接经验,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她有着难以替代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优势,经历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可靠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今天都已被现代科学而取代。而中医药学却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日久弥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寄希望于中医;越来越多的中医爱好者到中国学习中医;越来越多的国家准许办中医院校,中医医院;越来越多的新的病种如SARS等要靠中医来突破……中医药将要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
钱学森先生说过:“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科学家的预言是有根据的。20世纪以来,世界上所有取得诺贝尔奖的智慧之星聚集纽约,讨论一个问题:“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回答是惊人的一致:健康!可见,21世纪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时代呼唤中医,健康需要中医,中医要在21世纪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必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实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高临床素质的中医人才迫在眉睫。
3.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之本
中医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人民的青睐,是因为她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西医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下,我们中医仍然能够生存,能够发展,关键就是有疗效。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她是以人为本,与天地相参,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体系为基础,又用这些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辨证施治体系;依据客观实际,重视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和自我痊愈能力,创造了许多非常丰富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几千年
来,在为人民健康保健中做出了辉煌的成绩,被世界人民认可。但是疗效不是凭空说出来的,是要真正去掌握她的理论,并真正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才能产生良好的疗效。当今中医的现状,令人担忧。必须加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队伍,才能真正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4.拟采取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4.1制定和贯彻切合可行的中医政策是保障
一个远见卓识的管理者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质量和效益,还有科研和人才。一所现代化的中医医院,如果只有华丽的外表,没有高水平的医疗做保障,只能是金玉其外,徒有虚名是不能长期被患者认可的,只有加强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真正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使医院的不断发展,长久地生存。因此,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各个中医院的领导,一定要制定切实的计划和措施,切实保障中医高临床素质人才的培养才能进顺利开展并行到底。
4.2组建中医医院集团互补优劣资源共享。
在加大对中医医院的政策扶持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中医医院集团,实现院院合作,院厂合作,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核算。比如,针对医院制剂管理纳入药品规范后,对医院制剂硬件条件标准过高,一般医院很难作到,而实现医院集团化后,有制剂能力的医院可以帮助没有设备的医院完成制剂;或者药厂直接和医院达成合作,使的老中医有效经验方剂能够转化为药物的可能得以实现。另外对医院制剂问题,应打破一刀切,分为深加工和浅加工,深加工,如针剂、输液剂等应纳入正规药品管理;比方说传统的膏剂,内外膏就需要传统的作坊是加工,南方人喜欢冬季进补膏剂(方),在上海笔者看过排队开膏方,医院只要卫生条件合格,不需要非的符合GMP认证,这仅仅是加工工艺,纳入食品管理皆可。作到该紧则紧,宜松则松,有张有弛,实事求是;尽量开方便之门。
4.3巩固现有服务领域拓展新兴领域。
结合中医实际情况,在巩固和完善现有领域的前提下,尝试开辟一些前景广、市场大,并且能够充分或最大可能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的领域,如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估计,2030年以前,慢性病治疗费用将以年均17、7%的速度增长),老年病,病毒性疾病,保健品开发以及西医疗效欠佳的病种等。作为中医医院要加大专科专病建设,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方”;另外,要高度重视名老中医的名人效应,一个名医可以盘活一个科室甚至一个医院;结合各方面的力量,重点突破,打造“拳头科室”、“支柱产业”。
4.4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探索剂型改良模式。
医与药的关系和重要性不言而愈,尤其对于中医中药。加强中药饮片质量,要从源头抓,加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GAP)建设,注重药物中农药残留量和药物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与控制;同时,加强道地药材的保护和推广种植;保证临床中可以放心用药,用放心药。从医疗实践来看,传统的以中药饮片汤剂为主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已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加强中药剂型改良,实现多途径、多靶点给药方式,如针剂,输液剂,胶囊,软胶囊,颗粒剂以及椎管、脏器直接给药等,成为攸关中医发展大计的重大改良工程。
4.5中医医院要处理好规模与内涵建设的侧重。
作为中医医院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内涵建设的倾斜侧重问题,是“大而强”还是“小而精”值得商榷和推敲。各中医医院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准路子,明确方向,不可一味强调规模,不可与同级西医医院攀比,因为中医医院不同于西医院,在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与同期西医院相比,附加值不与规模和投入成正比或比值相当小,而消耗成本核算会大副增加;在内涵建设又不能与规模建设相匹配协调时,摊子大了就会成为包袱。
4.6巩固和拓展中医药在社区医疗活动中的席位。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简、廉、便、效”的优势,巩固现有市场,进一步开拓社区和农村市场;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市场开拓。就我国现状来看,社区医疗体系和农村医疗体系中,因中医药人才不足
和核算成本过高等问题,中医药服务率、利用率偏低,可运作的空间很大;中医医院凭借自身的人才优势,只要找准方位、定准位置、合理标准,降低成本核算,就一定能够盘活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医疗市场;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社会效益和贡献率,达到双赢。
4.7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模式。
吴仪副总理对中医药继承和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提出了“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的六名指示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从事中医药人员的斗志,振奋人心。给中医药的振兴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六名”指示中,又以“名医”为核心。只有培养更多的名医,才能创造名院。面临着当前中医的现状:中医人才的断层,匮乏,西化等。如何培养名医,创造名院,我认为加快提高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素质的培养是当前的核心任务,也是艰巨而急迫的任务。下面仅就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素质谈几点个人看法。
4.7.1选好坯子培养新生队伍意义重大
人才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核心,中医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特色,除院校学历教育外尚有师承带徒制,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学院派动手能力差,师承派理论基础弱,权衡利弊,糅合两者优势,是谓上策。重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接班人,强化和巩固中医医务人员专业思想,避免西化或被西医同化。有针对性地遴选一部分热爱中医,坐的住,学的进,基础好的青年中医或高年资西医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师承与学历教育。但一定要尊重双向选择原则,不可拉郎配;不走形式,保证质量,宁缺毋滥。
中医理论艰涩深奥,学习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对中医事业真挚的爱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尤其现在大环境以及利益的驱使,使一部分中医人员静不下心来学习。只要热爱中医、才能知难而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要想在中医学术上有所造诣,有所建树,成为一名德术双罄的名医,必须静下心来,耐的寂寞,耐的清贫,克服浮躁情绪,认真的学习中医之精髓,认真地作好临床工作,认真地做好中医科研工作,为中医事业的再次
辉煌而努力拼搏。
4.7.2打好基础,夯实基本功
首先想把热爱中医提到话题前面,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热爱中医,要从骨子里热爱中医。因为只有你热爱中医,你才能尽一切可能去钻研他,呵护他,这是前提条件,没有这一点你就不要去学他,学也学不好,或者说充其量是个半瓶子醋!
其次要能耐得住寂寞,因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历代古籍著作浩瀚无穷,你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去摸索、去探索。这期间有许多内外界因素来干扰你,你要能抵挡住诱惑与困难。否则,难免半途废功。
在热爱中医,喜欢中医的前提条件下,认真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像中医基础理论、方剂、中药都要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与相关临床学习更好地衔接,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进行下去。此外,也可以避免将来学习深入的后劲不足的弊端。
4.7.3苦练内功,着重在辨证论治上下功夫
中医之核心在于临床,临床之核心在于辨证论治。从方法论上讲,辨证论治具有“系统思维、讲求程式套路”、“个体特异性和证候随机性”、“辨证理路多元化”、“重视医家创造性”等特征。辨证论治,融辨识病证和治疗为一个体系,辨证侯、识病因、酌轻重,旨在确立和优选治法,落实于方药。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医也需要适应时代科学知识,发展自我。比如,我们要利用现代影象学知识丰富我们的脏腑望诊。我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常常采用X线扩大望诊视野,更清楚地认识肺部病灶的性质。由于患者体质差异,不同人表现的具体症状不尽如一,特异性强;此外,一些对症药物的运用,使得病程中部分应该出现的症状、体征不明显,甚至消失。这些,一定程度上为临床辩证论治设置了障碍;借助影像学指标更有利于正确诊断从而帮助辨证施治,提高临床疗效。
4.7.4跟师临证,授业以解惑
“从师受学,向谓习医之必由之径”这是古人对师承重要性的精辟概述。名师指导可以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中医认为“胁为肝之分野”、“肝体阴而用阳”,临证大凡症见两胁疼痛,无
论诊断为胆囊炎、胃炎或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证,均可按疏肝理气之法选方用药,加减变化获效尚佳。
2002年曾治一例胆囊炎合并感染,外科住院病人,患者经两次手术后,继发肺部感染,高热不退,西检血象高,运用多种抗生素不效。外科请会诊,时患者腹部胀满、扪之如鼓、几日未便、烦躁不安、口中气味熏人,舌苔厚腻老黄,脉象洪大,乃腑实重侯,当以通为急,施大承气汤加莱菔子10g,药予一剂,急煎频服。首渣服完约两小时,外科医生急忙报喜;“患者畅解大便满盆,臭秽难闻,体温随降”,嘱二渣续服,后经调理告愈。
我国自1990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大批中医药高级人才脱颖而出。在第三批老中医药学说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新闻通气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佘靖局长指出,“第一、二批继承教学工作的实践证明,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和中药技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本人认为,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师带徒,充分利用老专家的丰富经验,“传、帮、教、带”,是高临床素质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宜速不宜缓。2005年6月28日“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在江苏南通举办,当今健在的中医界名老,如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周仲瑛等都不顾年迈,为中医药发展积极奔走;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国家在今后要更加加大继承研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更加重视师承授受在中医药工作中的重要性。我有幸被大会邀请参加大会,振奋人心,广大老中青三代中医人倍受鼓舞。中医药之薪火代有相传。4.7.5熟谙经典,继承以创新
古人言:“辩证,察脉,立法,处方者。不深谙医经典籍,岂可拟方”。把握中医学的源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历代医家与疾病做斗争的结晶。只有熟读熟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同时也要注重各家学说的学习。各家学术丰富了中医基本内容,也记录了中医的发展和提高历程,通
过对历代医家著作的学习,丰富学养,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并可激发创新火花。临证带教中我体会到,在诊病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可以随时传授、见缝插针、就病传经;诊病之余尚可有计划地介绍心得体会;学生也可随时发问,教学相长。
4.7.6研习古籍,稽古以鉴今
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经过无数历代医家不断的探索、研究,使得中医学在不断演化、完善、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医家宝贵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这些大都保存于各个时期的中医古籍中。通过不断学习而且是深入的研习中医古籍,把握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总体脉络,从中汲取历代医家的学术主张以及临证精髓,方能真正继承中医的法脉。也可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到古为今用,稽古以鉴今,有所发挥,有所突破。
4.7.7广拜名师,博采以众求
老中医药专家们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多有裨益,意义重大。通过广拜师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以博收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同时,通过老中医药专家们的言传身教,结合他们的学习经历,可以避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当然,拜师学习的形式不拘一格,有亲炙,有私淑,各人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
篇五: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
[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22.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3.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
三、对中医药的偏见影响中医发展
1.传统文化传承的弱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2.偏见之害
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每年因西药毒副作用受到伤害的有几百万人,但人们熟视无睹;而由于诸如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的不正确使用而造成的不良反应却宣传得沸沸扬扬。事实是像龙胆泻肝丸之类的中药的滥用大多出于没有掌握中医学术的医生之手,他们违反中医基本理论,不进行辨证论治,错误地使用龙胆泻肝汤(丸),造成了不良后果,却将其归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强行安置在中医头上,认为中医不科学,中药有药害,其实是中药之害在人不在药。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使用中
医药的人不行.对中医药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改变思想认识,普及中医药知识,消除对中医的偏见
对于中医学,应本着不勉强下结论,也不轻易否定,只要是客观存在,就给予承认的态度,不能因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就轻易否定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
中医药如果运用得当,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能大幅度甚至成倍提高,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用中医疗法能够解决。尤其是在目前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束手
无策的情况下,中医药的优势更不应忽视。因此当前应重视并下大力气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消除对中医的偏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中医的继承与发扬
中医的继承和发扬既要重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但也不能单纯用现代医学标准和研究方法套用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病证,不能完全用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中药,不能完全用西医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中医。中医应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坚持中医中药的密切结合,研究和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诊疗手段;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重视师承教育,探索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的结合方式。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篇六: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
中医药是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西医不同,它强调以养生、调摄、疏解为主,兼顾预防和治疗,以体内自然协调状态为目标,通过调节阴阳,调理气血、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等各种中医手段来调节和改善人体虚实状态,达到调节体内生理功能和改善人体健康水平的目的。中医药能改善身体状况,减少病情,改善人体机能,这是它的优势,比西医更加全面。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也很独特,既抗病也建设身体,把保健、急症治疗、慢性病治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治疗,而且中医药更加注重对疾病本身的同时保护和调节脏腑机能,这使得中医药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让病人获得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中医药有着很多优势,但也需要持续地开展科学研究,树立中医药的科学思想,提升中医药的科学性,进一步发挥其作用。未来,中医药将在宣传、研究、和技术等方面继续发展,成为一种护理、建设和保健的重要手段,为人们提供更优质健康服务。
篇七: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关键词】
国学
生命
科学
文化自卑
中医药的魅力
人文
中医药管理
中医药
发展
中医应该归在国学中,它以精深的科学
内容
、独特的理论
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1中华瑰丽的珍宝——中医药的魅力
“所谓国学,包括文、史、哲三大类,涉及
政治
、经济
、社会
、道德伦理、逻辑等方面。《诗经》、《书经》《易经》又是国学之首”。[1]《诗经》是文学
艺术
的代表,《书经》是史学的代表,《易经》是
哲学
的代表。中医恰恰源于《易经》,哲学家通过综合观察,类比
研究,加以演译、抽象,从无限变易的现象中邻悟到各个领域的规律
和原理。经过实践研究再实践进步,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博采了
中国
古代哲学,自然
科学技术,人文诸学科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为古代唯物辨证法与中医理论实践的结晶,逐步形成中医学特色,独具一格的中医学辨证法,中医学辨证法正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瑰丽的珍宝。是我们祖先研究人类生、老、病、死,反复实践验证的宝贵财富,它也将成为哲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研究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科学。
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注重人与天地自然的大整体和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小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统一性,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性,并以维物辨证法为特点的方法
体系,就是中医深深地扎在国学之中的无法切断,也不能切断的根。
中医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存在的生命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辨证施治,从四诊八纲到药物方剂,认为“人的生病是某种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失衡和谐所致,人的心理活动不顺应社会客观规律也会生病。
治疗
原则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机能,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协调,使七情六欲顺应社会客观规律而愈病”。[2]
中医不像形态学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从尸体解剖学上看到有形的,能够服人的科学性。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中医是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联系起来的动态医学,他以功能及生命运动的形式存在着,它是运动的、变化的,是无法从尸体解剖学和形态学上找到科学概念的。因为人死了,生命运动就停止了、消失了。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愈来愈证明中医理论的可贵。国外科学家对人体生物钟的研究,针麻的研究,气象对人体的影响
的研究,节气与人体的关系的研究等,都证明它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些现象在我们中医学来讲,数千年前老祖宗早已初步掌握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运用于人民的保健事业。中医是我们祖先近三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它将发挥重大的科学原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也将很快发展为人类的生命科学。
笔者经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明,很多西医药解决不了的绝症、危症、难症、奇病、怪病都被一个一个解决了、痊愈了,难道这不是中医药的魅力吗?这不是中医的科学性吗?掌握了这一套科学原理,就可随心所欲、遇病不慌,从容处置,辨证施治,就能施展中医药魅力无穷的优势。
2古人的风采与不幸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能透过墙壁看到人,并能看到人体内部的一切,当然并不仅是扁鹊一人有这种本领,人这种超微观的思维信息,能够透过任何东西,不受阻挡,这是科学不好解释的。对人体内经络的运行,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内脏与体表之间的联系,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内外各部分的关系,日、月、星辰的运动,四时节气的变化与人体的联系,疾病的发生与转归等,都是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的。这些有关人体整体联系,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人体自在运动,自动调节等现象,说明中医理论的总结
也与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同时更是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扁鹊就可透视人体,华佗就可以刮骨疗毒,开颅手术。这说明我们祖先的才智不比今人差。
例如:《史记·扁鹊仓公传》记载:“扁鹊能视垣见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正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列子·仲尼篇》曰:“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亢仓子曰,我能视听不用耳目,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肢之可觉,心腹六脏之可知,其自知而已矣。”
古人有特殊功能的文献
举不胜举,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破坏了我国古代大部分文化,这类绝代资料没有了,掌握这些学问的人又屡遭迫害,到秦汉以后这些学问逐渐变为极少数人所掌握,并为宗教神秘色彩掩盖着。到了近代此类人才更是极少见到,即使有极个别者,也是带着迷信色彩出现,造成鱼目混珠,致使真有特异功能者也受到牵连打击。而相当一部分是真正的巫医、行骗者也给诬陷攻击中医者有机可乘。
3中医药发展之艰难
长期以来,不仅是知识界而且是中医界本身相当大部分的同志对中医药学这些基本理论怎么总结形成,衍化发展是不甚清楚的。现在不少黄皮肤的炎子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视为糟粕,总以为中医理论是古人虚构的,臆造的,不可靠的,但是为什么运用这些理论能治病保健,祛病延年呢?他们又无精确的理论对答。而中医界的部分同志则轻中医、重西医、中改西,甚者不能精通中医药理论而听信慌言诬陷中医。
由于古代医著《内经》“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特别是《素问》七篇更是“辞理秘密”,十分难懂,致使不少
学习
《内经》的同志,特别是初学者在读到难懂之时,学不下去了,往往中道辄止,放弃了学习。更有少数同志自己学不懂,反而大肆宣扬“运气学说是伪科学,迷信”,甚至攻击中医,更是个别挂着“中国科学家”头衔,没深入研究中医药就大肆放风凉话,说中医是滞后的封建医,应当消灭废止。近代有名的余云岫现象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医的悲剧。更使
现代
科学界不可思议的是,中医药科学发展到今天,连外国专家都赞同的中医药,竟有个中国教授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之文,攻击中医药是装腔作势,是巫医。公元前就有医和“非鬼非食”的论述。后有扁鹊的“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再到黄帝内经的“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等论述,[3]可以说中医与巫医一直斗争了几千年。张功耀是现代科学家,竟然于史实而不顾,一再诬陷中医,是没有研究过中医的诽谤还是研究不懂中医的真装腔作势?或是别有用心呢?被外国人称之为“安全、有效、廉价”的中医药却要被本国、本民族的黄皮肤人自己否定,甚至废止,真是莫大的耻辱,不可思议。然而中医药的自身发展和中医药政策的弊病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
上许多名医都是民间出来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朱震亨、李时珍等。而当今民间的名医也不在少数。如:广东省电白县有个谢卓邦医生,他治肝病独树一帜,在全国医药刊物上发表过治肝论文25篇,并参加过全国多次肝病学术研讨会,花钱少,治病彻底,可这样的名医现今还是个黑医,有职称而无执业资格,处处受难,非法行医,名符其实的名医而名不符实,这能说明中医不发展吗?还有广东省揭阳市的郑国枢医生,杭州市的邱志济医生等举不胜举。他们全身是宝,却有部分医生不能名正言顺的献给国家,献给中医,献给百姓。这是中医的损失,国家的损失,而像张功耀教授这样名正言顺的“专家“却在真装腔作势,真损害国宝。
近几十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办了许多中
医院
校,中医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却在临床上少有突破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也少有拿出临床上有突破性疗效获重大
科技
成果奖的中医论文,即使有论文也是在实验室老鼠身上作文章,人是有思维的,怎么能与老鼠相提并论呢?中医是最科学的人类医学,并不是动物医学。中医的理论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源于临床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其次中医管理两极分化,部分中医执业者处在国家大医院里业绩平平,纸上谈兵,甚者中改西,中医西化。而民间中医用兵如神,却在非法行医。再者中医历史以来都是医管药,而当今中医药分家,中
医药技术水平很平常的药管人员可随便指挥医生,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中医药能发展吗?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医药发展之艰难啊!
4彻底告别文化自卑感是认识中医的根本
包括全世界很有名望的许多科学家都指出“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强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从清朝末年至建国初二百年才有些落后,但这是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不是文化实质的落后。中国人应该彻底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扬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药“正名”。“中医药是成熟的科学。”[4]是人类的生命科学,中医包括经验医学,这种经验是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积累和验证而来的。医圣张仲景经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才写出了《伤寒论》,一证一方,方随证变,方证对应。理论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中医的经验医学不是伪科学,是实践检验过的人类生命医学。
外国科学家都能认识中医并深入研究中医。如德国慕尼黑大学著名汉学与医学家曼·波克特教授既是西医学家,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在中国科技信息所主办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他作了专题演讲,题目是《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扬。[4]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经过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说:“中国人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
理学
、化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学或动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
应用
于人群,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西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4]多么精辟的分析
和论述啊,张功耀教授连个外国教授研究中医和西医的功底都不如,还真装腔作势写文章出丑呢!
波克特教授还说:“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的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继续恶性循环。”[4]外国专家不仔细认真的研究中医能对中国的中医事业有这样透彻的论证和看法吗?现今的中医政刺不是略带有这样的现象吗?中国的医生和个别专家教授不就是这样的民族虚无主义者吗?竟还有张功耀这样的专家教授不研究中医,给中国人丢脸。连外国都当宝贝的中医,中国的教授却要告别中医中药,真是不可理喻,别有用心。
波克特教授也是第一位严历批评中国人背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外国人,他说:“本质和内在的不平衡是两种医学体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对中医的歧视……一定的方法学和技术,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合的常规标准。中国的科学特别是中医学,采用阴阳和五行作为常规标准,来达到定性标准的单义性。中国科学家反对使用阴阳五行作常规标准,正好像西方科学家禁止使用米制来表达定量陈述的单义性一样荒谬。”他还说:“就医学而言,由于十九世纪西方文明的冲击,在中国人心灵上造成的模糊和麻痹,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克服,连一些中国的医学家和政治家都没有认识到上述事实……都是按照这种外来的教条主义和不合理的前提,发表议论和行事。都认为西医是科学的,相反……没有对中医基本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研究。”[5]这是对中国某些医学家和所谓的科学家极其准确的批评。实质是不研究中医,崇洋迷外的模糊和麻痹思想作怪,用西医学改造中医,或干脆攻击和诬蔑中医,这就是张功耀教授的荒谬面。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西医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系统论的;中医的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代科学思维的发展方向。”“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体科学和医学研究都需要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而这正是中医的思维方式。”[6]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著名科学家李致重教师的《中医形上之思》文中分析了中医的发展和揭示了中外科学家对中医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论述。把中医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国学”之中,“我是谁”——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中的瑰宝,“我从何处来”——我从中国“国学”中来。你是谁,你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你不是国学,保护和发扬国学中的瑰宝是不是你这个中国人的责任和荣誉。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全面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大脑思维一般规律的哲学方法和包括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思想在内的系统方法,及以模糊数学,模糊识别等最新科学研究方法同轨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创始者;中国的中医学是世界上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最早,最成功的唯一学科。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实在太浅薄了。这是一个世纪以来,造成中医方法论断裂的征结所在。所以,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中医界,虚心、认真、严肃深入地重新认识阴阳五行势在必行。否则,将因为我们的无知和愚昧,彻底地毁掉中医。这一危机其实已经临头了。只要我们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实事求是地审视现实,相信不会将“危机临头”视为危言耸听的。
篇八: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
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ThismanuscriptwasrevisedbytheofficeonDecember22,2012辩证看待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及思考中医的现代化
摘要:当下的中国社会普遍对中医药不重视,其至出现了鄙视中医的迹象,认为中医是
不科学的。其实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看,中医从诞生到现在,它一直为我们中华名族的繁衍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的理论都在不断地根据临床实践以及疾
病的变化而得到丰S和充实。从辩证的角度看,中医药存在它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这
为我们在21世纪更好的开展中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科学价值
现代化
1何为是中医、中药
中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
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
法(中医S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
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
中药:指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源于中国,除植物药以外,还有
动物园,介壳类,矿物类还有少数源于外国的中药,如西洋参,犀角等。
2什么事科学、科学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科学的价值,即
科学的物质价值或有形价值,科学的精神价值或无形价值。(2),科学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即科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规范,变革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作用
于科学,促进或阻碍科学的进步。(3),科学中的价值,即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不仅
在科学活动中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且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在客观知识
体系之中。
3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
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
则,制定"汗叶?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
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存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
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始终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其进程,往往
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步。如针灸用具的衍变,山最初的眨石,到后来的骨
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一直到现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不锈钢合金针,无一
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1]4辩证的看待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有它科学的一面,虽然有些内容我们U前还无法解释,但这并不代表它就不科
学,至少现在看来,中医有很多地方时科学的,比如古代人痘的接种来预防天花,发现
青蒿能治疗疟疾,黄连能治疗痢疾等。中医是一门来自临床实践的经验医学,但不完全
是经验,也有它对疾病认识的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
实践的总结,乂用与实践,并在儿千年里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不断的使用,不断的补
充,修正,不断地完善。只是到了近代,山于西医的传入,西药的立竿见影征服了我们
好儿代国人,就是认为中医中药见效慢,国人没有耐心去研究中医中药,才使中医药发
展到近代好像止步不前了。中医有自己的一套寻找疾病原因,并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在儿千年的实践中不断的得到验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现代有些人对它有偏见,是因为
没有把握住精113,不会运用,所以在临床中经常犯错,但为什么每一个中医大家都非常
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呢。自然有它的道理,即告诉我们这套方法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只是我们一时找不到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罢了,但它确实行之有效,彻底否
定它是不对
的,不能一叶障U,不见泰山。对于中医来说,辨证论治有它的实用性,它重视客观的临床证据,在遣方用药方面也是仔细斟酌,根据不同中药的药性,根据患者的体质不
同,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配出最佳的药方,虽然在舌诊,脉诊上比较主观,但在很多
方面比较客观,椒?事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加之这么多年被不断的传承和
延续下来,乂很有效,我们虽然不能断然说这种诊疗方法是否科学,但至少有一点,这
种人性化的治疗描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4.1中药方剂的科学性
那些千古名方?传了这么多年还依然有效,比如说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桂枝汤
等,是因为这些方的配伍自然有它符合客观规律的地方,或者说这些药配伍中能产生某
种成分可以有效的治疗某种病。某一类病,只是中药的成分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还是十
分复朵,一时研究不透,找不到它真正起作用的时那一部分而已,所以就说什么中医不
科学,中药治病没根据,中药毕竟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现在人们终于在青蒿中提取
出青蒿素来更有效的治疗疟疾,在黄连中分离出有效成分黄连小漿碱来及时的控制痢
疾,可惜国人中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始终无视事实,其至有打死有不吃中药的,无论如
何都不信中医的,这类人真令人无语,中药能治病,我们一时找不出有效成分,就断然
认为它不科学,这其实本身就不是科学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终有一天能将中药的成分分析得透透彻彻,将其中那部分类如青蒿中
的青蒿素的真正的治病有效成分给揪出来,到那时,中医可以说就可以扬眉吐气了。科
学,最原始的定义就是对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中医药能治病肯定是它抓住了疾病发生
或进展的某种规律,并成功阻断了它,我对此深信不疑,相信很多同学认同我的看法。
4,.1.2方剂的科学性
方剂经过了儿千年的在真真正正人身上的疗效总结不比任何一个西药进入临床前在
动物身上得出的所谓的可行性数据有说服力,更有可信度吗,更何况,后者是动物,既
然都是为了治病救人,U的只有一个,只要能把病治好,就有它的道理,有它的科学
性,如今很多人利用西医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医,中医很多理论无法用西医学的观念去解
释和理解,他们山此对中医产生质疑,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和科技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事物即使是为同一
U的服务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事物,把一个事物的衡
量标准用于去衡量另一事物是不合理也是不可取的。就如我们出行要去同一个地方,可
以开车前往也可以骑自行车前往,最后都可以到达U的地,但是我们不能用轿车的速度
去衡量自行车的速度,因为它们自身的装备条件不同,轿车和自行车应该有各自衡量速
度的标准。所以,虽然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疾病,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是
它们应该釆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解释和研究。至于这道理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是否能掌
握,能否做出解释,那就不是我们中医药本身的问题了。是我们人类自己的问题,人类
还在不断的发展进化,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参透其中的道理,解释中医药治病的原
理。不能因为现在不能完全找到原因就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这种做法本身就不是科学
的。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观去看问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够
治病救人这一点上,前不久,北京中医药大学得教授屠呦呦获得美国2011年度拉斯克
奖,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临床医学奖项,因为发现青蒿素
----------------------------------------种用于治疗疟
疾的药物。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观去看问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科学价值,就体现在
它能够治病救人这一点上,挽救了全球数a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这位教授
毫不掩饰坦言再寻找能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的过程中,她参考了中国古代大量的医书,特别是,《伤寒论》,《肘后备急方》这些有深远影响的中医诊疗书籍。晋。葛洪《肘
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项下,共有三十余方(丛略),其中的一个“青蒿一
撮,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这段话屠教授想必是一定看过,它可谓是我国古代
单味青蒿能治疗疟疾的最经典论述而且历代医家屡试不爽,屠教授能够发掘出来,并用
乙醯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使疟疾特别是再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实
在是功不可没,我想这是中医药有科学性和科学价值的极
其有力的证明。
4.2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的科学性
4.2.1人痘的接种
“天花”乂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早在晋代时,着名药学家
道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有记载,他说:“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
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口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O同时他对“天花”的起源
进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3-26年)。这是我国也是世
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清初医家张璐在《医通》中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
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疮浆液塞入接种儿童鼻孔中,或将
痘痂研细,用银管吹入儿鼻内;或将患痘儿的内衣脱下,着于健康儿身上,使之感染。
总之,通过如上方法使之产生抗体来预防天花。《肘后备急方》,《痘疹定论》,《痘
科金镜赋集解》,《种痘新书》,《医通》。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种痘康熙的《庭训格
言》训曰: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
边外四十九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联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
者,岂偶然耶?
4.2.2金针拨障术
金针拨障术是中医眼科手术方法,乂名针拨口内障术。远在公元725年唐代王無所
撰着的《外台秘要》中最早提到“金针拨障术”O该书云:口内障眼病初起时,患者
"忽觉眼前时见飞婉黑子,逐眼上下来去。”病悄发展一般缓慢,“渐渐不明,久历年
岁,逐致失明。”口内障患者除视力变化外,眼与头部"不痛不痒”。眼部检査,发现
“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口色”。书中对口内障与眼底病进行了鉴
别,指出:眼底病“外形不异,只不见物而S",或“眼中一无所见”,即眼中没有青
口色的内障;口内障患者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直到口内障后期,患
者虽不能辨别人物,但仍有光感。治疗方法,口内障后期,“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然开去而见口日。针讫,宜服大黄丸,不宜大泄。”金篦系我国古代一种用于做眼科
手术的针具,这段文字形象地记载了我国古代用金针拨除白内障的手术效果。
4.2.3刮痂疗法
中医的刮痂疗法,国人已经沿用儿千年了,而且效果非常显着,刮痂疗法的雏形可
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
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眨石治病的方法。眨石是针刺
术、刮痂法的萌芽阶段,刮痂疗法可以说是眨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现代研究表明,正确的刮痂方法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给细胞补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
体的活力,加快代谢废物的排出。所以说对于中医的刮痂疗法,我们现在关键是要看它
是否具有疗效,现在很多事实证明刮痂疗法在治疗一些疾病的过程之中,确实起到了很
好的疗效,所以我们应该正确
而公正的给它一个评价。
4.2.4古代中医的在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成就
中医古代在很多科特别是骨科有好多治疗方法现在看起来都非常科学中医古代关于
关节脱位的治疗更是科学世界上最早记载了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
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中医的小夹板固定骨折来促进骨折断断的愈合已
经用了儿千年了,现在任然沿用,其科学性不言而喻。现在国际内固定学会,也就是简称
的A0学会,他们认为骨折愈合的第一项条件就是坚强固定,它是促进骨折断端骨痂形成
并能有效连接的首要条件。小夹板固定可以说是现代骨科固定的雏形。虽然古人没有解
释,但这并不能否认它促进骨骼愈合的事实,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危亦林着
《世医得效方》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悬吊复位法来治疗脊柱骨折,当今看来也是非常科
学的,其原理于当今公认的椎体骨折脱位两桌复位法以及双踝悬吊复位法是一样的,就
是旨在恢复脊
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再通过适度牵拉来使骨折脱位恢复。在现在看来这些
治疗方法都是非常科学的,古人在骨伤科疾病的摸索性治疗中,找到了当时看起来是世
界上最先进的方法,现在看起来,虽然很平常,但这不掩盖它符合科学规律这一事实。
5中医中药的科学价值
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主要在于它能治病,有时候还是治疗那些西医治不了的病,比如
神经官能症,风湿关节病,妇科朵病,中医的科学价值,就是它能帮助我们去除某些病
痛,也就是老白姓说的治病有效。中药的科学价值不仅直接指导了我们的临床治疗,更
指导了我们的研究方向,当我们将来遇到棘手的疾病时,当我们面对于一个已知的疾病
或症状束手无策时,可以像前面说的那位教授一样,积极的査找古代医书,它肯定会令
我们有所收获,古代医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看起来十分简洁,其至对有些病症
的描述和治疗就十儿个字,但不乏它的客观实用性和隐藏的真实性。
6中医的现代化
6.1什么是中医现代化
从中医发展史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医遥居世界医学之前列。中医
学是在不断吸收同时代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丰S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医发展史,我们得
出中医现代化的定义:不断吸收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丰S和发展中医学。其中“不断吸收同时代的科学技术”有两点含义:一是指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及途径,二是指中医现代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延伸;“丰富和发展中医学”则
是中医现代化的根本U的。[2]6.2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中医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样,中医现代化包括诊断、疗效评价、中药.医
院管理、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其中中医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现阶段中医科
技现代化的重点是中医技术现代化。中医学对人、对自然的认识更多地是属于科学范畴
的,主要反映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强调因时、因人、因地制
宜,重视个体的辨证论治观点,在U前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仍然处于先进的地位。但从技
术上看,中医诊断仍停?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上,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科
学技术方法为中医诊疗服务。因此,U前中医现代化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中医理念与落
后技术的矛盾。山于中医基础理论U前已发展到一个较筒的层次,在现代科学技术没有
真正被中医所用的悄况下,中医基础理论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中医先进的理念与落
后的技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落后的技术不能适应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这就是
U前外界认为中医落后、不现代化,中医界人士却认为中医学已经超越现代科学的原因
所在。中医技术现代化是现阶段中医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点。要完成中医技术现代化,就需要建设具有现代水平的中医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才有可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医
诊疗体系中来,进而实现中医技术现代化。[3]6.3中医现代化中存在的困惑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最严重的困惑是破碎和分裂。首先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
论的研究显得破碎。有用解剖.生理、病理、数学、物理等方法去验证中医科学性的,有从器官、系统、分子水平等不同层面切入寻找内在联系的,可是彼此之间无法实现关
联、互证或形成逻辑一致的结论。其次,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传统中医的理论格格不入、水火不容,更不可能运用于临床实践,究其根源还在于所接纳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首先
必须明确生命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生命是未完成的、开放的、不断创造着的存在,生
命现象除了包含生物学属性外,还有社会、文化、心理等属性,中医的藏象概念似有器
官结构的属性,更多具有功能、时序、超形态、整体全息等属性,简单地将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用于生命现象的探索,分裂就不可避免了。面对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生命
现象的困惑,一些研究削足适履地满足自然科学的标准,一些乂掩耳盗铃地回避问题的存在,研究模式的取向导致中医现代化背离了中医特色。[4]中医现代化这一口号的提出
已经有好多年了,但是对中医的发展作用到底有多大,还是个未知数,中医
现代化的过
程中,政府当然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的力度,加大对中医药大学的投入,吸引更
多的学生加入到中医药事业中来,但是在当下普遍重视西医,鄙视中医的大环境中,中
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很难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很多都不得不去县中医院或者是乡镇
卫生院,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从事药代,推销医疗设备或器械的执业,也就是
说,他们很多都没有从事他们所学的专业,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中医人才的流
失,而政府却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只注fi了对二十多所中医药大学的资金投入,但在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上却没有衔接好,有人说,我们国家,根本不需要那
么多的中医院校,但殊不知这相当于西医院校的比例简直是九牛一毛,如果政府不坚持
扶持这些已经很少的中医院校,那么我国的中医事业将会更快的衰退。中医虽然是我们
中国古人流传和发展下来的诊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更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中
国当下,很多人得病了第一选择就是去大型的医院,一般是西医院,认为那里的专家水
平高,技术先进,不会耽误病悄。只有很少数的人看病首先选择是中医,大多数人认
为,中医治疗见效比较慢,中医注重调理,这和现代人处理问题时急切的心悄不是很相
符,所以,中国现在的中医院基本是冷冷清清,而西医院,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性三甲医
院,到处都是人头攒动,西医大夫忙得有时候吃饭都顾不上,出现这样的悄况,使得中
医学从以往的主流医学沦落为边缘医学,替代医学。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也许是某
种必然,但是中医在其发源地中国一-衰退之快实在是让人震惊。有人说,中国对中医
的重视还不如韩国和日本,这些亚洲国家以前接受过中医,后来虽然在西医的传人后,也对中医的fi视程度有所下降,但是并没有完全废弃,比如说,韩国一直在发展中医的针灸疗法,并创立了一些快速的扎针方法,使中医针灸疗法得到很快的普及,日本对中
医最感兴趣的就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日本人其实非常善于学习,他们把张仲景伤寒
论中的那些中药,全部提取出各自的有效成分,制成单味药的水丸,病人去这些药店买
药是,他们就按伤寒论中剂量的比例把药抓好,配在一起,回去将要混在一起,开水冲
服就可以,这种方法大大节省了时间,对于时间观念比较强的民族来说,非常受欢迎。
另外,中医属于东方科学,它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儿千年的实践是对中
医科学性的最好证明。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认识论和方法论存在巨大差
异,不能按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开展中医现代化工作,要从验证性研究中解放出
来,避免低水平a复现象,中医现代化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否推动中医临床的发展和理论
的创新。[5]
6.4中医现代化的一些建议
中医的现代化这条路,我们要坚定的走下去,因为中医确实能治疗疾病,它可以为
我们国人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对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有的还不是很清楚,最
难以理解的及时针灸。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提纯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药的有效成
分都被发现,比如说水蛭素,黄连小漿碱,人参皇貳,青蒿素,竭毒素这些有效成分的成功提取,为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以前有些人怀疑中医药治疗疾
病的有效性是强有力的还击。近代中医未能像两医一样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原因可
以追溯至地域文化差异。[6]要想真正发展好中医药,促进中医现代化,可以从以下儿个
方面入手:加大传统中医疗法宣传力度(之所以现代人对西医西药的如此着迷,与铺天
盖地的药品广告是分不开的):加大对各级中医院的投入力度,提高硬件设施;提高从
事中医医疗事业人员基本工资(临床工作中,中医师的工资水平明显低于他们的西医同
行是很多人不愿从事中医事业的重要原因,这反过来乂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壮大):设
立相关奖项来支持和鼓励对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药有效
成分的提取研究,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剂型的研究,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性研
究。
7展望
中医药经过儿千年的发展,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代医
家都在不断的根据自己的临床诊疗经历而不断的丰富它的基本理论,创立了一些行之有
效的方剂,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具体记载的方剂就有九万多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中药的功效才慢慢显现出来,现在我们知道板蓝根,连翘可以抗病毒,金银花,野菊花能够清热解毒。但是这其中的具体机制我们还不清
楚,在当下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的悄况下,我们真的非常有必
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中医药,发展好它,毕竟中药儿千年来一直在人体内使用,并不
断的得到验证。为什么有时候一个药方能流传上千年,对于某种疾病有着奇特的疗效,肯定是这其中的某种成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我们要好好发掘的地方,现在解释不
了的事悄,不一定就不科学,也许未来的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机制就彻底清楚
了,这就像当初人们也不知道青蒿为什么能治疗疟疾一样,有疗效,必定有它的科学
性,因为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是漫长的,逐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认识到这些问
题,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医药事业,使中医现代化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⑵-⑶
[4[5[6]盛海英.近代中医困境根源探析[J]医学匀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7):?3275-77-
篇九: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我觉得仅仅的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对于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方面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也是作为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觉得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还要对自己有许多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作为一个医生,神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便是治病救人,并且,作为医生,我们的每一步诊治和用药都可能关乎病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怀着对于生命负责,对于职业尽责,对于自己无愧的心态和信念去学习中医。因为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由多重,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有多重,你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学好中医,你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对于生命负责,才能本着严谨的治学和工作态度去做每一件事。另外,但就学科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学科,只有当我们对于它感到十分的渴求知识,我们才能对他产生极大的热情,这样对于我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就比如说,一个学生的偏科问题,也许是因为本人的天赋不是太好,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什么外界原因的作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偏科的同学来说,兴趣爱好才是最大的原因,很多同学不喜欢这门学科于是学习不努力,然后成绩一直都上不去。所以既然要学习中医就要建立在喜爱在他的基础上,否则,你的学习没有兴致,特别对于医学类的学科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你对其根本不喜欢,那么上课是痛苦的,学习上痛苦的,反之,如果你喜欢这门学科,那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的时候也会事半功倍。最后,我想谈一下学习中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虽然我不是学习医学类专业的,但是我们也在上一学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和医学有关的学科,所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学习的时候最主要的是笔记,理解和复习。笔记是很好的复习依据,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学过的知识避免你由于记忆不清晰而出现问题,同时又可以帮助你记下你的课堂上的疑问,有助于你对某一知识块的学习,但是只有笔记并不能帮你学习好中医,我们还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对于知识一知半解的掌握。但是有的同学是喜欢考前突击的,觉得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及格,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即使他们在最后考试前复习,他们对于好多的知识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只能选择死记硬背,这样做的结果时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造成知识链的断节,也给以后的临床事件带来不少的麻烦。与此同时,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我们复习以前的笔记一方面是在巩固知识,另一方面随着你的知识积累的越来越多,你会对以前的知识有更加全新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由于中医是古人在不断对自然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总结,所以其中包含了许多文化常识,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学习知识而记忆,显然对于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是不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只有当我们对于知识不断地复习不断地理解不断的总结,我们才能把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运用起来才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中医是博大精深的,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可以对其有深入认识的,是需要我们在前人的积累上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才能将其得以发展的,并且随着我们的知识不断的积累,我们对于中医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有所改变,所以不断地探索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因为单单是学习前人的知识,这只能是学习的积累过程,只有当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推动中医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十: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中医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心得体会
篇1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
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必烦喜呕”,用小柴胡汤主治。再联系温病学中亦有一个邪郁少阳证,寒热类虐,心烦,口渴,脘痞,舌苔黄白而腻,用蒿芩清胆汤主治,系湿热郁闭少阳。如此联系比较,自然融会贯通。
中医心得体会
篇2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爱。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属中医的“背诵功”。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学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等历
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基础功”。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真中医”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
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真中医”。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心得体会
篇3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xx年我去xx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
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一次辨证论治了。所以,张仲景所著的书被后世认为是辨证论治的模范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涵、它的重点在于学懂中医的辨证思维,辨证求机审因论治。
中医的教育,为的是培养有辨证思维的中医师。在与不少中医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出现了一种“返祖性”的中医思维。所谓“返祖”现象,就是置辨证论治于不顾,而重视一种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治疗的思维方法。什么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只是一堆症候总结,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机引起的,甚至连病机都不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弃之不用。
从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看家本领”是在四诊后合参,在一堆临床症候表现中找出其本质的问题、疾病的矛盾处,是对病机的总结。而在四诊时,在脑海中有可能出现几次病机,反复思考那些症候表现,是不是对应这一个病机,也许这一个病机应该有另一个证候表现,然后再去问病人。所以,这其实跟阅读、分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们不应该只着重于对条文的背诵,忽视了对条文的分析,因为缺乏分析也仿佛脱离了临床,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中医心得体会
篇4我是一名中医大二在校生,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有浓厚的爱好,尤其是学了两年的专业课程,特殊想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医看病的全过程。
机会最终来了,经姑姑引荐,趁暑假假期,我怀揣着好奇心从xx来到xxxxx老师的诊所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抱着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到这里。在我的脑海里,跟诊老师一般是铁面无情,严肃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师是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人,师母和爷爷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样看待。在这里我就像是个孩子,有家的味道。虽然读了两年基础理论知识,但对于老师有时候讲的也是云里雾里,方剂学的300多首方子在学校背的累死要活觉得已经很了不起。而老师随便讲出一个没听过的方子,瞬间懵了,才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来了个病人如何望闻问切和辩证思路,理法方药等等,老师还是热情毫无保留的教我,渐渐地才觉得理论与临床假如不结合,永恒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应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师经常讲辨证论治,切不可以对症下药,而证才是指导遣方用药的根本,所谓“有其证,用其方。”原来抓药也是一门学问,首先得会识别称杆,其次如何拿称,药物称重,和分量,讲究高效无误。在其过程中,我还可以亲眼熟悉中药,这和教科书上照片还是有所区别,更加深刻的领悟中药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师讲了许多他行医20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趁还年轻多读经典和背诵方子,为以后临床打下坚厚基础。
中医讲究灵便变通,每病人的特点不一样,因此尽管同一种病,也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老师常说:“中医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人为本,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在我看来,中医既奥秘,又科学。
中医这条路要想走好,还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远,坚持到底,走好以后的每一步,以后一定把中医理论知识学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永恒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努力做一个真正能帮患者解决痛苦的好中医。
中医心得体会
篇5一、中医特色凸显,内涵丰富,疗效明确
“自然堂”是省中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疾
病恢复期康复理疗、防病保健的一个治未病中心。充满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展示大厅摆满了各种药茶药酒,中医外治器具,研发推出的一系列药枕、督灸器,彰显了深厚的中医内涵,以各种花名命名的治疗间装修温馨别致,安静整洁,各具特色,为病人提供贴心的个体化服务。不仅仅在病房,他们把中医特色服务延伸到门诊,在门诊设立专区,销售研发的各种药枕、药用肚兜,香囊、灸盒、药茶等,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风湿骨病科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医特色治疗室,独立的中药熏蒸间有十间,还有十几张理疗床,室内摆放了候诊椅,由护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疗时间,一台可以同时满足三位病人进行上下肢中药熏蒸的仪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仪器分设三个水槽,可以调节温度和时间,据护士长介绍对那些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根据其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熏蒸,疗效很显著。我们在参观小儿康复病区时,观看了蜡疗操作的全过程,蜡疗主要是以蜡为介质,以热疗的方式发挥中药效用,治疗儿童肌肉挛缩、肌张力高有明显效果,很受患儿家长欢迎。儿科的中医特色在门诊也有充分的体现,小儿推拿室、小儿灌肠室、小儿穴贴室分区管理,设有中医基础理论较深厚的专科护士进行辨证选穴治疗,由于病人较多,需要提前预约,体现出中医专科护士在临床中医特色治疗中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心科的药物罐、中药定向透药、耳穴压豆、足浴推拿等,妇科的各种大小封包、气压肢体血液循环治疗仪、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治疗仪,康复理疗科的宫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万维注射止痛疗法、弧刃针刀治疗等都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注重学习型医院建设,学术气氛活跃,科间互动交流频繁在学习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三次护理查房,查房时气氛很活跃,每个护士都能针对病例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护理问题及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这种学习形式不仅使大家对查房病例的相关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还由于不同科室人员的参与,拓宽了思路,以辐射性思维思考解决疾病治疗护理中的疑惑。我们还很幸运的被邀请参加了医务部组织的“主任沙龙”,沙龙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中午,由承办科室提
供午餐,在45分钟内对本科室发展及专业、先进诊疗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我们这次参加的是周围血管科承办的主任沙龙,沙龙结束时科室全体成员一起给大家演唱了改编版的歌曲“春天里”,让每个人在欢笑声中对他们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觉得他们对“主任沙龙”的主题诠释的很好:主任沙龙是展示科室发展和专业水平的良好平台;是学术交流和科室管理经验互动的真诚纽带;是各个科室间业务协调配合、共谋发展的稳固桥梁;是挖掘中医宝库、传承名医经验和治学之道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签到制度的各种业务学习,“西学中”培训班,理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服务优的精品团队。
三、管理规范,以人为本
我们所到科室都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整洁安静,窗明几净,病房管理规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没有闹哄哄的感觉,护士基本不出病房,医护配合、分工明确、细致、敬业、和谐,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中医传承观念强,中医治疗项目形成解决问题的常规,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对各种治疗护理依从性强,这都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项制度措施抓铁有痕的落到了实处。为方便病人,在门诊和病房楼都设有自动售货机,门诊还设立了atm取款机,可以24小时服务,营养餐厅配餐送餐服务,点滴处体现出服务品质。通过短短几天的“走学”经历,开阔了眼界,转变了理念,坚定了信心,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些科室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回来后组织的座谈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收获很大,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诚的友情,只是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有些内涵还没有系统学习,我们“走学团”相约争取下次再有机会相聚“走学”,为我院的发展建设,为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医心得体会
篇6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
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
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清华大学韩廷春教授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刘培俊处长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与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李越教授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乔玉全处长的“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
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心得体会
篇7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
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20XX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心得体会
篇8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
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中医心得体会
篇9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但都还过的去,这种病不是太厉害(相比伤阴之类的),那伤阴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就如中暑之类的,因为暑为阳邪,阳邪盛则伤本阴,病人就会出现混身大汗淋漓,这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体内血汗为阴,而随着阴的流失,那阳气失去依附的载体阴液,阳气就会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险的,像一些休克呀之类的。现在西医来的还是快一点,马上输液,补充体液,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输液呀之类的,西医比中医来的快。
我是自学中医的,我觉得中医好,它是对病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一种分析,在中医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药”四个方面。
理自然就是对病人发病的过程,病人发病的机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种分析,运用阴阳的思路,去看谁轻谁重,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重则治标,轻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一个道理。
法,在这里我觉得除了中医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能灵活运用之外,还要能够能灵活运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针法等等,要灵活多变,要法无定法,药无定药,那才是医者最高水平。
中医心得体会
篇10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像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像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基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留,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留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氛围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首选是中药
治疗,不得不承认,主任开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传统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在这里等待那个day......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
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N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书,充实了下理论基础。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这个科室实习结束,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
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好吧,接下来,收下心,认真实习。
中医心得体会
篇1120xx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习了包括
20xx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习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更好的推动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扎实开展,让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服务于广大群众,结合我科实际现将20xx年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总结如下:
一、中医基础知识学习方面
1、认真学习了《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
2、组织学习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规范》,重点学习单病种护理常规。
3、每位护士都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及完成了护理人员西学中的100学时。
4、每月一次中医护理常规知识的学习和每月一次的中医理论知识考核,人人过关,人人掌握。
5、每月的护理查房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提高了护理人
员辨证施护的能力。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面
1、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了科室开展的中医适宜护理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如:热奄包、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条灸等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并运用于临床。
2、隔月一次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抓落实,每月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广泛开展。每天开展的中医操作占总人数的75%以上,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良好。
三、专科专病中医特色培训方面
1、强化学习了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及骨科专病护理常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能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及中医专病常规的知识为患者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指导。
3、每月按时完成本科室单病种病历份,病历的书写要求体现中医特色优势。
四、存在的不足
1、护士长、专业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控体系监查力度不低年资护士对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落实不到位,辩证施护的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文书中中医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中医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
推荐访问: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800字 对中 思考 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