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案例
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灵丘实验小学
邓丽杰
一、背景说明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书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淡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本次活动选取三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讨,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高效,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活动主题
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三、研讨时间:2016年6月
四、研讨方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进行教研,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六、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七、活动流程:
(一)课例《放飞蜻蜓》(40分钟)
展示老师的课堂教学,为老师们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有效性学习的课例,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引发老师们对于有效性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三)全体语文教师根据看点提示评课。(40分钟)
根据已提供的研究课例,全校语文教师就“如何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展开专题性大讨论,使老师们在交流沟通中互补经验,共享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不足,带动发展。
收获与反思:
1、执教者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学生们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
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2)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
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2)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
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2、同伴评议:
杜淑华:三年级学生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蜻蜓飞舞的画面引出下文,让学生对美丽蜻蜓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这对后面的教学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又如对“七嘴八舌”的理解,让已经明白词语意思的学生进行表演,让还不清楚意思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来揣度词语意思,通过营造猜谜游戏的情景,使原来不知其意的学生看懂了词义,而且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注解,从表演到概括,恰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
刘君平: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一说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
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你会什么做呢?
李莉: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课堂上学生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蔺雁平: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邓老师因势利导,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们要学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人物,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踩实了课堂,这点值得大家学习。
刘丽霞: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得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都不同,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领会他们的心声。对那些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看某某同学听得多认真呀!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某某同学反应就是快,你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家!”……稳固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对那些上课爱溜号,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时常的提醒他一下,邓老师这方面可稍作改进。
郭玲: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可利用舒缓
的音乐,精美的图片,激发孩子对蜻蜓的喜爱,再引出课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3、教研组长总结活动:
教学时,邓老师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邓老师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邓老师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并且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邓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邓老师出示了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
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八、改进与设想:本次教研活动,让我们更明确了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
如何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附件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大同市灵丘县实验小学
邓丽杰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感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前准备:
1、小组自学的学习提示。
2、了解一只蜻蜓能在l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天大约吃900只虫子,一年大约吃324000只。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大家知道什么虫子能在l小时内吃掉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天大约吃掉900只虫子,一年大约吃324000只虫子。
学生回答引出蜻蜓,板书“蜻蜓”,学习生字“蜻蜓”。
如果我们看到有人捉蜻蜓应该怎么办?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快速默读一次课文,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全班汇报。
二.快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在带音节的情况下是否会拼读生字词。
3、老师教读,纠正读音。
4、去掉拼音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
6、记字形,让学生说说在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三、把生字放进课文,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由各组组长组织小组讨论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组自学阶段,由组长给组员安排任务,先在小组中进行
讨论,在由组长安排任务让学生轮流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质疑、提问补充。在整个展示的过程中展示员充当教师的角色,而教师则在旁边进行适当的补充。
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小组学习: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故事的结果怎样?
事情的经过是哪些自然段?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比较准确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先写
然后写
最后写。3、教师概括:概括这类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这种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的文章,我们就说它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板书: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第二课时
一、播放音乐,出示蜻蜓画面,情景导入。
二、复习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齐读生词。
2、复习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板书:捉
讲(劝或谈)
放
3、过渡: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三、品读课文。
(一)组长组织组员群学。
1、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小组学习:
(1)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
(2)默读2—6自然段,用小圆圈画出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用
画出陶行知说的话。
(3)轻声读第2和第6自然段,从陶行知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体会到陶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练习朗读:读出和蔼可亲的样子和疑问的语气。(强调“慈爱”和“抚摸”,读陶行知的话,音量小一点,语速慢一点,读出疑问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一生读作者的话,一生读陶行知说的话,一女生读翠贞的话,一生读男孩的话,小组的其他组员读其他孩子的话。想象陶行知与孩子们对话的场面,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七嘴八舌抢着说”,然后再到讲台上表演第五自然段。
2、教师小结
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陶行知的精神品质的。同学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把人物的特点以及精神品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过渡
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这时陶行知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继续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
和眼睛等知识。
(二)学习10自然段
1、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小组学习:
(1)迅速默读10自然段,用
画出陶行知介绍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
(2)小组讨论:陶行知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3)用“陶行知给孩子们介绍了……还介绍了……”的句式。回答问题。
(4)陶行知在给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大眼睛时哪些词用得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书上把这些词勾画出来,体会“成千上万”、“四面八方”的意思。展示板上板书“成千上万”、“四面八方”。再让其他学生说出几个类似带数字的四字词语吗?
(5)陶行知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呢?
教师总结: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蜻蜓,喜爱蜻蜓,从而保护蜻蜓,与蜻蜓做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蜻蜓放飞。
(6)活动:蜻蜓知识大比拼。出示表格,交流蜻蜓知识。
(三)学习第11自然段。
教师引导理解:
1、陶行知如果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孩子们会放吗?可是,陶行知为什么要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多媒体出示)比较句子:①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②陶行知说:“把它
放了。”
指导朗读,结合上下文体会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孩子们把蜻蜓放飞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三:拓展想象:
(学生看图)你们瞧,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四、板书设计:
捉
吃食
放飞蜻蜓
讲
尾巴
眼睛
放
陶行知
和蔼可亲
循循善诱
耐心细致
爱护小动物
五、作业设计
1、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蜻蜓是"除害飞行家"?它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2、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3、把你了解到的蜻蜓给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二: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案例
一、开发背景
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我们学了好几篇关于人与自然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教育人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有的是介绍了仿生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再加上前几年突袭而来的雪灾,地震、洪水等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训,我国人口日益增多,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变浅,所以我国出现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身心健康。通过本课程研究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建一个美好的地球村。我想这应该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本课程。
二、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目标
1、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引爆学生情感触发点的研究。
2、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技巧。
3、如何让学生将自学、将自主收集信息成为一种能力,成为一种学习的技巧。
四、课程内容
(一)、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次学习主要是为了交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更加灵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课程实施:
(一)、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搜集相关仿生学的资料。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图片、辅助研究的格式和具体呈现方式。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二)、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和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发兴趣,选定课题。起止时间
培训
(初步认识研听介绍、提出自己的疑用语文课文《人类的老究性学习、理解研难和想法小组交流
课堂师》为例子引导学生提出究性学习的研究方讨论。法)
1、学生分组选定课题后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开展观察发现活动,形成1、组织并参与学生讨个人研究方向。
1、全班讨论第二阶段课题准备提出子课题
论。2、为学生选题提供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
第一周
2、在课后交流、研讨,帮助。
初步产生小组合作内容。3、视情况提供。帮助策略:头脑风暴,形成方学生完成活动前的知识案。
铺垫。
小组合作,继续通过各
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方面的图文资料。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1、设计有关表格,观2、开放地设的课题,或者参与同伴的察学生表现,适时指导。
第二周
第三周
阶计教学,让学课题,建立学习小组2、视活动进展情况,动段
生在自主解释等从百科全书、词典辞员学生挖掘家长和社区中提升自己。
海、购书中心、互联网络资源。
3、揭示研究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3、观察、指导学生课内容,选定课关方面的图文资料,交堂合作填写表格、指导学题。
流、研讨,在小组中合作、生汇报活动,小结阶段活沟通、交往的能动情况。
力。
进行分组指导:成立小组的原则、技巧等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等。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完成小组合作。
1.提供:“大自然的4、形成小组各小组确定研究目标、启示”研究计划书。
实施方案
计划、内容、预定成果
2.组织开题报告和评审工作。
1、过程指导:研究方法的使用指导。⑴
收集关于动植物标本、图片;⑵收集关于描写动植物优美词语或句子;⑶收集1、汇报活动,简单反思。
填写表格、收集各方面资料
第三阶段:课题实2.写一些活动的体会施阶段
小组内部讨论、交换意见,小组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方案
3、开题报告和评审
关于描写动植物的故事或者短文;⑷收集关于受到动植物特性启示的建筑物或发明创造。
2、指导学生用文字、手抄报、电子版报等形式呈现实践过程和成果。
3、引导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活动收获。借助博客平台发布小组活动成果和体会,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水平及与异校同学相互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第四周
1、各小组汇报。
(1).环境污染图片展。
(2).保护环境颂。(谈故事)
(3).从灾害启示出要保护环境。
(4).从动植物的生长启示出做人要有奉献的精神。
(5).从动植物的生老病死(生命循环)启示出1、发放评价表,指导生命的可贵,做人要过得第四阶段:评价、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有意义。
第五周
总结与反思阶段
2、作回顾活动整体反
……
思。
2、填写评价量表
3、后续活动反思交流回顾主题活动过程,学会客观地开展多元评价。认识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各小组用文字、手抄报、电子版报等形式呈现实践全过程,在班内交流展示、宣传成果。
六、改革成效
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出乎我的意外,它很受学生青睐的。因为从学生的兴趣、态度、意识等方面来看,由于研究性学习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跳
跃的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注重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对于知识能力尚浅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既可以挑战他们的勇气,又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该课程能够促使其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对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价值有一个自身的评判,学生普遍认为,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实践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提高,而且对于我们中年级同学来说,这门课程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很好渠道之一。总之,在大多数孩子的眼里,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有所收获的,可能是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是能力方面,还可能是人际交往方面的。
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大环境的配合,既要学校的支持,还要家长的支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给定学生一个的主题,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研究性学习,绝大部分同学很有兴趣地参与其中,但也有极少数学生显得不积极主动,这时候需要教师们去鼓励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来。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方式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不足,某些家长对这样的活动不理解,导致某部分同学不能去参观走访,体验整个研究过程。由于是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涉及的研究方法并不明确,只能由教师们来提供量表及样张来辅助他们研究。随着研究的进行,逐步渗透怎样选择自己课题的研究方法的思想。
各附表见下
附表一:
语文实践活动研究计划表一
小组名称
小组成员
主题名称
目的及意义
研究方式
材料准备
活动地点
具体时间安排
组长
记录人
指导老师
人员分工安排
成果展示方式
附表二:
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表二
调查小队
调查时间
主题
分三个阶段:
调查的过程
第一阶段:实施课题前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事实课题中进行调查;
第三阶段:事实课题后进行调查。
我的发现
我的收获
附表三:
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
评价项目
情感态度
评
价
等
级
具
体
内
容
☆
①积极参与活动
②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③不怕困难和辛苦
①主动和同学配合
②乐于帮助同学
A
AAA
☆
B
BBBB☆
☆
合作交流
③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④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贡献
学习技能
①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②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
③实践方法、方式多样
①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实践活动
②会与别人交往
③活动有新意
④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①成长记录袋
成果展示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同伴评价
教师评价
②表演、竞赛、汇报等
③成果有新意
AA
A
AAA良好
B
B
优秀
良好
良好
注:红色五角星为A等;黄色五角星为B等;蓝色五角星为C等;紫色五角星为D等。获得10个以上的红色五角星就能评为“实践活动小能人”。
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评价表二
组长姓名:
小组成员:
总
体
内
容
1.在活动中,大家(或你)能否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2.活动中,查阅了多少资料?动用了哪些方法查找?
3.在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你们(或你)有什么思考?
自
评
很好
组
评
很好
家长评
很好
很多、电脑
交流不够流利
很多、电脑
语言不够流利
很多、电脑
已经不错
平时多交流
平时多交流
4.活动中有无战胜困难的经验?口头介绍其过程和体验。
5.活动中有无完整的记录和完整的资料?(如文字、摄影、图片、绘画等)
6.活动中学到了哪些方法技能?
7.活动中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
8.活动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有
平时多交流
有
有
有
语言应用与购物常识
英语、数字
说话胆胁
勇敢、主动交流
有
语言应用与购物常识
英语、数字
说话胆胁
勇敢、主动交流
有
语言应用与购物常识
英语、数字
说话胆胁、不够主动
勇敢、主动交流
9.下一次活动时,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篇三: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案例
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含5篇)
第一篇:语文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教案(高三五册)人生的境界
武威一中
张万弘
◇教学目的1、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2、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跟读录音,正音朗读。
二、阅读指导
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多看看市容风光吗。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下面是: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板书人生境界:山区放羊娃的人生(自然境界)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第二课时
◇课文探究
一、重点精析
1、人生四种境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觉解的不同)
2、“境界说”拓展: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二、问题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
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板书觉解
第三课时
◇课后演练
一、知识拓展
课外阅读: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2)研讨题目: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篇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上有关篇目。
(3)王国维《人间词话八则》(见《语文读本》)。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二、课后检测
见同步练习。
第二篇:探究性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
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教学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
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5.编制评价表。
6.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7.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8.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9.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10.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3.播放课文录像。
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引起学习兴趣。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究
6.组织全班交流。
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4.师生评价。
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小组推荐交流。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延伸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篇:探究性教学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
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
第四篇: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小学语文探究性论文: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并获得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阅历和潜能,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要创造时机、抓住时机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探究,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的建构的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激活学生智慧和思维的目的。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班级学生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沦、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制订书籍借阅制度,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等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3.采用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最常用的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很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板报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激发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成为好朋友,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你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通过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
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
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三、生成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在课题中发现问题。很多课文,我们可以单刀直入,抓住课题,让学生多作解析,引发一些问题;再围绕提出的几个好问题去阅读课文,使课文阅读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连续性。以题析文,能激起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学习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了
什么?三是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一是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二是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三是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
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之浅见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本着“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校的语言教研组对“探究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下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的兴趣
疑是一切发现和探究的基础,学生质疑是他们创造灵感的催化剂。新课改革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能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起到帮助,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乐于探究和讨
论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手指头有长短之分,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及认知能力也因人而异,参差不齐。因此,设置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做到难易适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乐于探究和讨论。如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课时,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张弓,让学生指出哪是“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这样有了弓,箭就能射鸟了。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够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名家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具有鲜明的阶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感知了课文大意,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古词《忆江南》时,我特意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春天对大家来说都很熟悉。一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春暖花开,万木吐绿的景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赞美过春天,描绘过春天,大家能回忆一下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来吗?霎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名句勾起了同学们对《忆江南》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模式,培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渐渐走入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强化探究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为基础,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自读感悟,生发问题。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础上说出课文的精彩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些课文在这一步骤前,可以加上”挑战式探索尝试“这一环节。如:下一课要学〈桂林山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描绘一下
自己家乡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乡的山水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文中的山水秀丽。经过尝试再去学习课文,自然就更容易体会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
2、分组品读,相互释疑。把自己的成果让别人分享,用有价值的“难题”挑战一下别人,通过给别人释疑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这是每一个学生怦然心动的,在分组活动中,局部“成果”巩固了,一些落差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3、全班会战,再掀高潮。在教师的点拔下,各组代表提交成果和困惑,对于成果,教师要通过让“发现者”上台发布、领读、表演等多种有效方法,让全班学生受益。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应通过异组讨论、切磋或通过教师引导去深入探究。如在学习文言文《矛与盾》时,先让小组中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发现者”到讲台上说出文言文的在大意,并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一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全体学生领悟了课文大意。最后由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笑话?能举例说明一下吗?经常做这些拓展的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篇四: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
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有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欢迎参阅。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范文1《最后一课》教案啊及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故事情节。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位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以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2、目标3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小组自由研讨,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3)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预习交流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通过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5、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前学习交流
让学生小组内比赛复述课文,要求既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又能说出人物形象。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二)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2.动作、神态:
让学生在文中快速查找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掌握了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
(三)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四)品味语言。读24-29节,思考问题:
1.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3.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结合上面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三环节:当堂检测
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五环节:课后复习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四、说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范文2《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理解图意。通过看图学习短文,让学生知道祖国江
南十分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两个新偏旁,“艹”草字头,“氵”三点水旁。
3.学习6个词语,7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4.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句义、词义。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短文,理解句义、词义。
2.学会新偏旁,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音节、生字、词语卡片,图片,田格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看图,理解图意。通过看图学习短文,让学生知道祖国的江南十分美丽、富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读懂句子,理解词义。
(三)正确朗读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看图读短文,理解句义、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汉字卡片:工
田
鱼
鸟
水
儿
2.读韵母卡片: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画内容,练读短文。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2.练读短文。
(1)借助拼音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字音。
(2)出示音节词语卡片练读:zh*p2ini3o6rch4nli3nhg4nl]y#uy#uy*m!xi1nghu4zh#ngy$u(3)自己练读短文,逐步做到一目双行。
(4)指名分句读,齐读短文。注意“绿油油”应读l]y#uy#u,“油”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y$u。
(三)看图读文,学句、学词。
1.指名读第1句,学词、学句。
(1)教师指图问:
①谁知道什么是小竹排,它有什么用处?(板书:小竹排)②小竹排上坐着谁,竹排上还有什么?(祖孙二人,他们正在谈着什么,孙子手中抱着一只鸡,身后有一箩筐的米)③什么叫顺水流?(顺着水流的方向往前行)④这祖孙二人坐在竹排上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2)读第1句,注意句号的停顿,要读出祖孙二人乘小竹排顺流而下、头上小鸟鸣叫、水中鱼儿成群这种美景。
2.指名读第2句。
(1)看图,读第3行,问:什么叫两岸?(板书:两岸)①河的两岸有些什么?(引导学生先看竹排的左岸)(岸上有许多树和古式建筑)师述:岸上有这样多的种类不同的树,我们总的叫它们“树木”。(板书:树木)②这些树木长得怎样?③读短文第3行。
(2)看图,读短文第4行。
(3)看图,读短文第4行。
①指图上竹排的右岸,问:河岸上还有什么?什么是禾苗?(禾苗)师述:稻子、麦子、玉米、谷子等等粮食作物的刚长出来的幼苗都叫禾苗(板书:禾苗)。
②看看图,读读短文第4行,说说禾苗长得怎么样?(“绿油油”讲禾苗很绿,长得好)(4)指导读第2句。
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
3.指名读短文第3句,读懂句子,理解词语。
(1)看图,师述:在这里河中小鱼儿成群,河岸上树木茂密,禾苗绿油油,小燕子在空中鸣叫着,疾飞着,风景这般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江南”是指什么地方说的?(教师板书:江南)师述: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河流、湖泊多,鱼多,虾也多;江南适合稻子生长,每年成熟季节收获多,所以说江南是鱼米乡。(板书:鱼米乡)(3)看图,读短文最后一行,问:为什么说“画中游”?
师述: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告诉我们江南风景美如画。祖孙二人坐在竹排上顺水前行,一路观赏着两岸如画的美景。真好像在画中游览一样。
(4)指导朗读第3句。
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
(四)巩固复习。
1.读词语:树木禾苗小竹排江南两岸鱼米乡
2.朗读短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2个新偏旁:艹(草字头),氵(三点水)。
(二)学会7个生字:木、禾、苗、竹、江、两、米。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三)正确书写生字。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短文。
(二)学习2个新偏旁。
1.艹,草字头,笔顺是一艹,共3笔。
2.氵,三点水,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
(三)学习生字。
1.木,拼读音节m),读词语:树木。
(1)识记字形。(让学生自学后说识记方法)①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十”字加撇捺,十木。一共4笔。
②用数笔画方法:一笔横(一),二笔竖(十),三笔撇,四笔捺(木)。一共4笔。
③书空练习。(第一,拼读音节;第二,口述笔顺笔画;第三,共几笔;第四,本课词语)(2)口头组词语。
2.禾。(让学生自学后,进行书空练习,与“木”相同)3.苗,拼读音节mi2o,读词语:禾苗。
(1)识记字形,让学生自学后,回答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苗”字的?(我是这样记的,“苗”字,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田”字,一共8笔)(2)书空练习。(①拼读音节;②字形结构;③偏旁;④笔顺笔画;⑤共几笔;⑥本课词语)(3)读短文第2句。
4.竹,读音节zh*,读词语:小竹排。
(1)识记字形,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左右结构,左边一笔撇,二笔横(?),三笔竖,右边一笔、二笔同左边相同,第三笔是竖钩(竹),一共6笔。
启发学生自学,看田字格字帖,找出左右两边的异同点:第三笔,竖;第六笔,竖钩。
(2)书空练习。(同“木”)
(3)口头组词语:竹叶、竹椅、竹篓、竹竿、竹篮……
(4)朗读短文第1句。
5.江,拼读音节ji1ng,读词语:江南。
(1)识记字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启发学生自学,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江字的。(同“苗”)
(2)书空练习。(同“苗”)
(3)口头组词语:江南、江北、长江、江河湖海。
6.两,拼读音节li3ng,读词语:两岸。
(1)识记字形。
①比较法:用“雨”与“两”比较,外框儿相同,里面不同,“雨”是竖,左右各两点,“两”是两个小“人”。
②用数笔画的方法。笔顺:两,共有7笔。
启发学生自学,自己想办法记字形后,说出方法,如果没说比较法,教师可以提示:“两”字和什么字有点像?(2)书空练习。(同“木”)
(3)口头组词语。
两岸
两双
两幅
两张
两条
斤两
(4)读短文第2句。
7.米,拼读音节m!,读词语:鱼米乡。
(1)识记字形,启发学生想出最简便、最好记的方法。
熟字加笔画的方法:“木”字上面加点、撇,一共6笔。
(2)书空练习。(同“木”)
(3)口头组词语。
鱼米乡大米玉米小米米粒
(4)朗读短文第3句。
8.朗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形。
1.木、禾、米三个字让学生自学后,找三位写字好的同学,按田字格字帖写在小黑板上,大家评议,教师订正。
提示:①木、禾两个字的大横在横中线上面,米字的大横压横中线。②禾字第一笔是平撇。③木、禾、米三个字的撇捺两笔写法、占格相同。
2.指导书写“苗”字
(1)看整体间架结构,上小下大。
(2)教师范写(略),提示:
①草字头第二笔竖从左向右斜写,第三笔斜撇,略高于竖。教师范写一定讲清每一笔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②“曰”第二笔是横折钩。
(3)教师带写草字头。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订正。
3.指导书写“竹”字。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第一笔斜撇,从上半格中间靠竖中线收笔,撇过横中线,离左边线三分之一收笔,要有尖。第二笔小横,从横中线上一点儿横第一笔起笔,斜横过竖中线上一点儿收笔。第三笔竖压横中线起笔,直竖到下半格中间收笔。第四笔斜撇,与第一笔撇对称,略高一些起笔,过中心点,到左下格右上角收笔。第五笔大横,压横中线起笔,斜写到离右边线三分之一处收笔。第六笔竖钩,压横中线在横中左一点收笔,到长于三笔竖挑钩。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指导书写“江”字。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三点水的写法。三笔成一弧形,教师给学生用红笔画出弧线。第一点,点在左上格右下方,第二点点在左半格中间,压横中线,第三笔提,从左下格中心点提到横中线上,离中心点四分之一处。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5.指导书写“两”字。
(1)整体位置,第一横在上半格中间。下半部压横中线。
(2)教师范写(略),提示:①第二笔竖,自左向右斜,②二个人的撇对称,点写在横中线下面。③第三笔钩略长于竖。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五)巩固复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填空。
苗,第3笔是__________,共__________笔。
或上面是_________,下面是__________,共__________笔。
竹,第3笔是_________,第6笔是___________。
3.填词语。
大米禾苗江水
木耳火苗两手
竹刀竹尺竹子
板书:
小小竹排画中游
小竹排
流
鸟儿
唱
鱼儿
游
树木
密
禾苗
绿
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案例范文3《带雨的花》的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
曹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掌握“偷、请、躲”等9个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诗歌,搜集有关诗歌、金波的资料,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又爱妈妈,不忘给妈妈采朵带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2、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畅所欲言)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诗歌。
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带雨的花》,齐读课题。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金波老爷爷的这首叙事诗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回忆诗的主要内容)3、是呀,金波爷爷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姑娘偷偷跑出了家,尽情地玩耍的情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81页。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1、师范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师: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三、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在读中品位情感。
【预设】
1、“我偷偷的跑出家,尽情地玩耍。我忘记了您,也忘记了家。”
(生:调皮的孩子)师: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的怎么样?开心吗?有没有担心回家后被责骂?把你的经历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谈自己偷跑出家的经历,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2、“我去追赶蝴蝶,它躲进了一朵小花。”“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向老爷爷要一条小虾,我保证不会吃掉它们。”
师:从中你能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的‘我’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热爱小动物的孩子)3、“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我想起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孩子贪玩,爱妈妈)4、“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说你当时的心情。
四、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1、师:其实我们每个少年儿童都爱玩,有好奇心,充满童真。那就让我们自己来扮演文中那个不听话的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吧!(学生练习朗读,可以自己读,可以小组合作朗读。)2、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扩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望着那把带雨的花,会怎样对待您的孩子呢?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代替那位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从题目入手,质疑激趣,产生阅读期待。
用多种方式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阅读障碍,彻底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了解学生对“我”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会。
复习旧知,引出新授。
依中心问题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日常玩耍时的情趣积累,边读边想象,使学生的情感自然与诗歌融为一体。
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篇五: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草船借箭》
设计理念
探究性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教学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6.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7.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8.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9.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10.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
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引起学习兴趣。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6.组织全班交流。
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
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扩展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
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小组推荐交流。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延伸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案例 探究 小学语文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