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7篇)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7篇)

时间:2023-07-22 12: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作者:章曰春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009年第09期

  摘要: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千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更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和谐社会

  现实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三方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面对严峻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6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座谈会上所总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它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崇敬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各人民团体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有三点为证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日夜辗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指挥抗震救灾。抢救生命成为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部队就是要千方百计进这些地区,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史上的奇迹。”②崇敬逝去的生命。温总理在指挥救灾的过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面对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年过花甲的他“哭得不成样

篇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摘要: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对于构建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更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和谐社会

  现实意义

  1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在三方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山河哭泣、草木呜咽。面对严峻的灾害,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震救灾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就是6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座谈会上所总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它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1.1崇敬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各人民团体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生命的敬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有三点为证: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日夜辗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指挥抗震救灾。抢救生命成为救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部队就是要千方百计进这些地区,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医疗卫生各类救援人员和志愿者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史上的奇迹。”②崇敬逝去的生命。温总理在指挥救灾的过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灾区,面对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年过花甲的他“哭得不成样子”,在都江堰,他对那些遇难的学生深深地鞠躬。2008年5月19日——21日,中国为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举行国哀,举国祭奠遇难平民。③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在集中力量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还想尽办法组织人力物力对伤员进行治疗和安抚,从物质上、精神上对他们加以关心,一批批医疗队伍奔赴灾区,一批批心理医生赶去帮助灾民;生活上,重灾区400多万无家可归灾民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处于灾区的其他受灾群众也得到妥善的安置,无论是人员的疏散、食品和生活补贴的发放还是信息的发布,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些都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

  1.2患难与共、乐善助人的互助精神。互助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和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标杆,在苦难时期,这精神更是人们共克时艰不可或缺的条件。地震发生后,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甚至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聚集地,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人人都

  心系灾情,把灾区同胞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行动方式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充分展现了患难与共、乐善互助的精神。这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我们至今不能忘记这么一幅幅画面,无畏的老师为救学生而直面死神——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女教师瞿万容在地震来临时用后背挡住跨塌的水泥板,她去世的时候,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为了救人,志愿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相献血;的哥的姐们自发组织去灾区免费、热情地运送伤员;江苏企业家陈光标得知地震的消息便立即调集数十台大型机械,日夜兼程,抵达灾区,投入救灾工作;甚至,那些双腿不能行走的乞丐,坚定而又执著地“走”到捐款箱前,掏出皱巴巴的钱投入募捐箱;……。一切的一切让人看了都嘘嘘感叹、倍受鼓舞。②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互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省市的地方政府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各地区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紧急派出大批抢险、医疗卫生、通信抢修等队伍全力参与搜救被困群众、救助伤员、防控疫情、抢修基础设施等工作,同时向灾区运送大批救灾物资,矿泉水、方便面、奶粉、饼干、帐篷、活动板房等源源不断输送到灾区。许多地区还不计代价、不讲条件地与灾区形成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固定对口支援方式,如山东——北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这些帮助和支援为灾区度过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鼓励。

  1.3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5·12大地震对中华民族是一次严峻考验和挑战,它震级高、烈度强、波及范围广、受灾面积大、次生灾害多,这些困难没有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无法克服。在考验和挑战面前,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冷静、科学应对,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世人的称赞。在灾区,倒塌的幼儿园废墟里,幸存的孩子们用歌声相互鼓励,对抗饥饿与疼痛,坚强地与死神做斗争;救灾帐篷里,学生借着微弱的灯光专注地读书;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遭受灾难的沉重打击后,不等不靠,不悲观、不埋怨,而是展开了自救互救,许多人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刚从废墟里解救出来,来不及擦去眼里的泪水、拭去身上的灰尘,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列。处于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在抢救现场连续救人,饿了,啃干方便面,困了,就地打个盹。在救灾义演晚会上,观众与演员一起高喊:“四川,雄起。”汶川挺住,四川雄起,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2抗震救灾精神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与地震作斗争过程中所孕育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宝贵财富,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1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近些年来,官员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致使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不甚和谐。因此,大力弘扬抗震救灾期间所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就显得意义重大:①有利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确立“人民权益、人民福祉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做到聆听民间疾苦,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②有助于领导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好自身与百姓的关系,以人民为本位,以百行为主体,避免出现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从而更加懂得尊重人民——尊重人民的意愿,尊重人民的各项权利,关怀民生,关心百姓的冷暖,想方设法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领导干部为百姓着想,百姓信任、拥护领导干部的融洽、良好互动关系的局面便可指日可待,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样貌便可一展轮廓。

  2.2发扬患难与共、乐善助人的互助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

  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要表现是作为单个的个人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活动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安宁,而弘扬互助精神有助于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因为互助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对施助者和受助者而言是种“双赢”,对于受助者而言,他不仅能从他人的帮助中得到一份物质支持,或多或少化解生活困难,又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关怀,多了一份精神的依托和期待,为他克服困难增添信心和勇气;对施助者而言,他会从别人的称赞和感恩中得到一种荣誉的满足感、体会到付出的价值和幸福。此外,互助还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隔阂、建立互信,从本质上讲,互助是一种以物质、体力、脑力付出为载体的精神关怀活动,会使彼此双方产生心灵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都会试着去理解对方、理解周围的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猜忌,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冲突,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关爱。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因素。”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格局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弘扬地区间的互助精神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因为互助会促进和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从而发展差距。在实现互助的过程中,发达地区可以尽自己所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设法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扶持,推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加速发展,落后地区当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可以通过向外输送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而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发扬区域间的互助精神有利于打破个地区间条块分割和发展差距悬殊的格局,避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和各地区间因发展的鸿沟而导致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促进各地区间平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向更高程度迈进。

  2.3只有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方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加剧,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变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应对的不仅仅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重大难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拿起抗震救灾时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不气馁、不妥协,沉着冷静、百折不挠,想尽一切办法接近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讲求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刘积高,张忠仁.《抗震救灾铸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人民网.2008-6-18.[2]宋衍涛.《对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理性思考》.《理论导刊》2007年第10期.

篇三: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作者:尹海清[1];张生荣[1]作者机构:[1]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础部,湖北襄樊441003出版物刊名:理论月刊页码:113-117页主题词:抗震救灾精神;实质;特征;内涵;意义摘要:抗震救灾精神是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血脉相通、心手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百倍努力、争分夺秒、不言放弃、战斗到底;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大爱无边;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仁民爱物、生命至上、人命关天、抢救到底;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敢于战斗、夺取胜利;同心同德、患难与共、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四: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思想内涵、特征及意义

  张生寅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4【摘

  要】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在玉树抗震救灾中迸发和凝聚成的一种伟大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特殊时期和特殊场景下中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最新写照,是玉树抗震救灾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思想内涵、时代特征、时代意义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与阐释,以期更好地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精神.

  【总页数】4页(P86-89)

  【作

  者】张生寅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4【相关文献】

  1.略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和重大意义[J],李琨

  2.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熊敦邦

  3.论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及意义[J],章日春

  4.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熊敦邦

  5.抗震救灾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J],尹海清;张生荣

篇五: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抗震救灾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今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将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对近两个月来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新的发扬,注入了新的内容。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等等。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而且为这一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比较抗震救灾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当时的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24个字,但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

  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间的八个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个字意思大体一致,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则是新的发展,新的亮点,使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在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对人的关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具体表现为:

  其一,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让我再救一个。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的,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尊重人的生命权、生存权是抗震救灾的最高宗旨,生命至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是党、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价值观。其二,设立国家哀悼日,XXXX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以国家的名义给予死者最高的尊严。其三,堰塞湖导流排险,下游群众的疏散转移,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其四,体现以人为本,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就医。其五,确保大灾无大疫,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消毒、饮水和食品安全。其六,在抗震救灾中重视心理救助、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形成了以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为主体、广大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心理救助队伍,把物质家园的重建与精神家园的重建结合起来。

  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和新亮点,具体体现在:一是决策的时机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批示,当晚即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全面部署。震后几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就出现在灾区第一线,直接指挥抗震救灾。二是统筹的科学性,抗震救灾需要统筹兼顾,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这就包括中央与地方,包括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包括卫生、医疗以及志愿者等方方面面,既要统一指挥,精心部署,又要同心协力,互相协作。三是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在第一时间公布灾情,灾情发布及时、公开、透明,得到了海外舆论的广泛好评。四是救灾手段的科学性,诸如航空遥感飞机、搜救犬、生命探测仪、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活动医院等等。五是专家工作的重要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涉及地震、卫生、防疫、水利、地质等多学科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决策咨询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水利专家做了唐家山堰塞湖1/3、1/2和全部溃坝三种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六是法制的规范性,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把恢复重建纳入法制轨道。6月8日此条例公布实施。7月1日又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使抗震救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篇六: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抗震救灾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抗震救灾论文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精神

  摘要:抗震救灾是过去了,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震救灾精神。它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对我们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内涵

  意义

  启示

  五月十二日的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七个月多了,从它的发生至今这段漫长时间里,从最初的救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即使我们远在千万里之外,也共同经历了难以言表的生死历程,痛苦、悲伤、振奋、揪心、行动、感动??而在与灾难抗争的历程中,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同谱写了一首雄壮感人的抗震救灾壮歌,抗震救灾精神也一直贯穿整个过程。那么,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它是高度集体化的团结互助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是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可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个艰难的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行各业的人们,全新演绎着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教师、工人、农民、甚至是捡破烂的老人也都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同胞之间的互爱互助,是中华民族在任何灾难面前屹立不倒的灵魂。更要歌颂的是无数的军人,他们始终是抗灾第一线的中流砥柱。他们为了抗震救灾徒步行军、高空跳伞,还有众多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全世界!并且,“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得很充分。以人为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

  1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把这次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用24个字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它是对抗震救灾实践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最新概括,、科学阐述和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正如一位网友说,“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2“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救人作为第一位任务”,“不放弃、不抛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大灾无大疫”,“设立国家哀悼日”等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抗震救灾精神,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的不错。尊重科学,具体体现在:快速的决策,正确的做出合理的方案,综合的调配各部门的合作,包括军队,医疗,公安,消防等各方面的力量,使其能够相互协作。还有国家对信息的公开程度,及一些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都表现出国家在尊重科学方面的积极程度。

  三、抗震救灾的意义

  1抗震救灾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核心。每一个中华儿女把抢救伤员、支援灾区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分忧、为国解难充分体现出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华民族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精髓。抗震救灾精神凝就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动力。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友爱互助,患难与共的精神要义。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把为灾区人民祈福、为抗震救灾出力,为受灾同胞加油作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精神取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一种在重大灾害面前,人们对自身提出的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是一种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自觉行为。

  2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体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体现了对人民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真实写照。抗震救灾显示民族精神价值,抗震救灾时期是显示民族精神价值和民族精神内涵的时期,也是发扬民族精神的时期。它是我们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使得前所未有的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震救灾激发了民族精神的活力,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抗震救灾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大力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及先前的长征精神、抗洪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指引着中国一步步地前进,走向文明、富强和繁荣。而现在的抗震精神也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力量,它更重视科学和人文思想,是以往精神的前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从自我做起,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任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观念、理想、追求。大力发扬抗震精神,我们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大力发扬抗灾精神,我们一定会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抗震救灾论文

  日本防(抗)震救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一、引文

  我国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交汇地区,地壳运动强烈、复杂,是世界上地震常发、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我国地震基本烈度六度以上设防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0%,其中七度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0%,有74%的省会城市和62%的地级城市处于七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1]。据统计,20世纪中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一半。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有历史记载以来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2]。由于人们欠缺基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救援应急体系不完备,加上许多建筑物抗震能力较低,造成强震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这一点从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四川芦山地震上可以看出来。有鉴于此,研究国外尤其是日本的防(抗)震救灾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日本防(抗)震救灾的经验

  在地震防震减灾方面,我们有必要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日本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也是地震最为多发的国家,但它并非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就近几年来说,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日本新潟发生7.0级地震,震后16分钟以发生5.9级地震,27日在这一地区再次发生6.1级地震,三次连续地震造成27人死亡,3400多人受伤;2005年3月20日10时53分,在日本视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1人死亡,655人受伤。2008年6月14日凌晨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地震,造成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日本的抗震防御及救援系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因此每次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都较少[3]。日本采取的[4]许多措施是在其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得到的,也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

  小技巧有大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日本,许多有关应对地震的小技巧常常被传授给民众,尤其是小朋友和新到日本的人。地震发生时,第一是往桌子底下钻,或者是躲在家里墙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卫生间、厨房等;第二是把房门打开,防止它变形跑不出去;第三是等地震停止后,如果房子没倒,就要带着放在门口的救灾包跑出去。随着我国对地震防范意识的增强,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教授给民众,但关健是许多民众对这些技巧仅停留于了解,还没有内化为习惯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全民参与的演习,让民众认真学习了了解地震逃生知识,各个地震多发区的居民还应经常进行综合性防震训练和防灾训练,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将知识转化为意识和能力。

  (二)自救和互救非常重要

  据有关从灾害中逃生的统计:在一个人的逃生过程中,自救和社区里的互救占到90%,而等军队来救援,其逃生的可能只占不到10%[5]。而在我国,国人的习惯是在大灾后等着别人,特别是解放军来救援。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自救和互救的重要性,以便灾害发生后受困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脱困。

  (三)专业的救援队伍体系

  日本灾害救援队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专业救援队,其任务是:快速收集国家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有用情报;承担合法渠道的国际灾害救援任务,做到技术装备一流,人员技术能力一流。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并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专业设备和工具[6]。

  (四)先进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较高的抗震标准

  日本拥有许多先进的建筑防震技术,他们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1.日本的建筑善于利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中国的高层公寓通常以柔性结构为主流,这就导致地震时柔性结构的建筑在七级以上的大地震中摇动的幅度比刚性结构的建筑摇动幅度大上2倍多。

  2.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样在烈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3.日本开发出了称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建筑物在发生火灾时利于救火,并且这一系统的成本只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约2%[7]。

  日本对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也作为严格的规定,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除了设计、讯息工期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五)对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日本的心理学教育非常普遍,心理咨询人员也是最早赶到地震现场的人员之一。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

  感被控制或消除。地震中的亲历者除了需要物质的救助和照顾外,还需要精神的安慰和关切,尤其对于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人和孩子,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平安渡过这段灾后的艰难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救援人员在救援中也目睹了灾害的惨烈后果,在救援中面对苦累和生死考验,这些可能会成为救援人员心理疾病的应激源,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症状,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日本心理人员在救援任务中和完成任务后也会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疏导。

  三、日本经验给我们防(抗)震救灾的启示

  (一)加强地震逃生知识的宣传和地震应急训练

  1、由相关政府机构出面编印防灾方法的小册子广为宣传和其他方式的地震科普教育是提高国民尤其是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人员的防震意识的重要措施之一。

  小册子的内容可以有:地震发生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逃生的不同方法:在大楼里根据摇晃程度可以采取得不同措施:如果摇晃不怎么厉害,就先把门、窗打开,以防它们变形后打不开,逃不出;如果摇晃得很厉害,赶快躲在厕所里或钻到桌子下;在百货公司或超市里时发生地震,就要想法立即离开建筑物,到室外空旷的地带,如果一时无法离开,就是尽量想法远离货架;小册子里还应该告知读者地震发生时千万要注意的事如不要乘电梯逃生,不能随便跳窗,地震发生时刚好在使用煤气的话一定要立即关掉煤气等等。

  2、进行相应的地震应急训练和演习。在学习到地震逃生技巧后,还要不断地进行训练,正确应用这些技巧。我们可以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立防灾体验中心或地震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供人们亲身体验发生灾害时的实况,了解避难方法。“各地政府要在地震、气象、消防等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公众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预案,将防灾、避灾、救灾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并针对预案组织不同形式和不同群体(特别是学生和高层住户)的培训和演练活动,增强公众防灾、避灾、救灾的实战能力,将人们对防震知识的了解内化为能力和习惯。确保

  [8]民众在地震发生时能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武警部队官

  兵也可适时进行类似的演练,完善灾后应急预案和培养官兵防震救灾意识和能力。

  (二)建立专业和兼职的救援队伍体系

  根据国内外地震紧急救援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大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的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目前也成立了各样化的专业救援机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各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相继组建。这些队伍尽管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总人数偏少,规模偏小,不能适应地震等日渐频繁的严重自然灾害紧急救援的需要,就采用多点多地组建兼职的救援队伍。对于遂行多样化任务的武警部队来说,武警消防部队也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而在其他武警部队,针对地震而建立的救援分队还很少,因而在抗震救援中发挥的能力有限,鉴于此,笔者建立可在武警部队各级尤其是总队级,支队级单位可建立兼职的救援小分队,这些小分队除了正常的训练外,可增加一些针对抗震救灾的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配置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救援设备。对于武警院校,可以组建一支由教员和学员组成的抗震救灾小分队,教员队员相对稳定,可以保证抗震救援分队的传承,学员队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小分队中各个年级的学员数量比例尽量相当,学员队员因毕业而离队后从新学员中招募同等数量人员补充。小分队的学习训练可以安排在第二课堂进行,小分队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演练,让队员掌握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增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和建筑质量

  鉴于日本的经验,对于地震多发区的高层建筑,国家必须通过立法严格规定它们的抗震标准并严格执行和不断更新,每项工程要有建筑物抗震报告书,在工程质量上严格把关,避免偷工减料行为,对于建筑业主、建筑单位、监理检查单位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进行长久有效的追责制度。对于人员密集的各大、中小学校的建筑更是要提高其抗震性能,把这些建筑建成真正的“安全学校”或“避难场所”。

  (四)建立专业针对地震灾区灾民和地震救援人员的心理服务团队,强化对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

  研究表明,重大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各级单位,可以依托现有心理人员,进行地震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心理研究,培养心理服务骨干,提升其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心理疏导的能力;组织心理行为的能力[9],使他们能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做好心理服务工作,让受灾群众和包括解放军、武警官兵在内的救援人员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守洁.试论实施防震减灾社会动员的途径与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357-360.[2]范飞龙.试论防震减灾对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高原地震,2007,(2):22-25[3]张强,陈怀录,刘宇香

  日本抗震救灾经验与我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8,9:155[4]李大庆.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J].特别策划20,维普资讯

  [5]李大庆.抗震减灾:把国外经验“拿”过来[J].特别策划20,维普资讯

  [6]余雪

  编

  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抗震救灾的?[J]国土资源

  2008,6:51[7]余雪

  编

  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抗震救灾的?[J]国土资源2008,6:52[8]王章豹,岳静

  加强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J]中国科技论坛2009,8:103-104[9]张娜,梁丽

  点亮工程部队官兵的“心灯”[J]政工学刊2012,12:39第三篇:汶川抗震救灾论文

  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国人撕心裂肺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把城市变为废墟,让成千上万的同胞失去生命,一幅幅惨烈的画面,令亿万人民揪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难面前,上到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全都心系灾区,心系灾民。

  深怀爱民之心的胡主席、温总理,他们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不顾个人安危,不知

  疲倦,身先士卒,深入重灾区,为灾区群众分忧解难,为部队官兵加油打气。他们心连心的话语,手牵手的慰问,那种拳拳赤子之心和领袖的勇气、信心、希望,无不从他们那沉重的内心和忧伤的面容中表现出来。还有深入救灾现场的其他几位国家领导人,他们的爱之心,情之切,无不感动着在场的所有人和全中国人民。

  勇猛善战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和速度,他们心急如焚,抢时间,排万难,徒步行军,直扑灾区,在救灾现场,他们近乎疯狂的救人,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奋力抢救生命。“求你让我再去救一个!”,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人民子弟兵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博大情怀和英雄气概。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个个临危不惧,慌而不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学生的安危。一位可歌可泣的人民好教师,在灾难突袭之时,在生与死的面前,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学生得救了,他自己却走完了还未满50岁的人生。

  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他们以无畏的精神与死神抗争,他们夜以继日,在断水断电、信号不通和缺少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创造一切尽可能的条件,凭着一颗颗仁爱之心和娴熟的技艺,从死神手中抢救出一条条宝贵的生命。

  持笔操戈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亚于抗震救灾前线的战士,他们深入一线,深入灾民之中,及时客观准确地将第一线的灾情现状,通过电波、网络、电视、报刊,传到了千家万户和世界各地。他们将一个个惨烈的场景,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画面,传递到祖国各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无声的纽带把亿万人民的心与灾区同胞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同胞献上一颗颗爱心,一份份挚爱真情,他们上到大的企业家,各类明星,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和下岗工人甚至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无不慷慨解囊,踊跃奉献,以前所有的各种不满和牢骚都被抛弃到了一边,现在整个华夏大

  地万众一心,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捐款有大额的支票,有百元的大钞,还有少年儿童平时舍不得花的角角钱,点点滴滴似滚滚暖流涌向灾区。每分关怀都是莫大的鼓舞,每点援助都弥足珍贵。一元钱、一件衣物、一分关心,都是我们对灾区同胞的一腔深情。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灾区同胞就能渡过难关。

  ……

  在大灾面前,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凝聚成一堵打不垮、摧不毁的钢铁长城,守护着祖国的土地,保卫着国人的生命。这一刻,全中国人同此心、共此情,表现出中国人同舟共济、共赴时艰的伟大情怀;这一刻,世界见证了13亿国中人民在静默中凝聚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克服困难的坚定勇气、必定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这一刻,世界看到了中国国力的雄厚与强大、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崛起、中国政府的叱咤风云、力挽狂澜、中国人民的临危不惧、不屈不挠;这一刻,让那些对中国另有企图、别有用心的人闻风丧胆、望而却步。

  在各种各样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中国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永远也不会被各种灾难所吓倒、所压垮。百折不挠的毅力、遇险弥坚的勇气、克服千难万验的能力和不断成长的智慧,必定能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我们深信,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我们强大的人民军队,有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地震的废墟上就一定会矗立起新的美好家园,就一定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中国,就像一头威猛的雄狮,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四篇:抗震救灾小论文

  温

  暖

  的20082008年,当人们度过这个特别的金鼠年时,一场令我们无法事先预知的地震降临在了中国四川,地震来势之猛,伤害之重,是我们从未想到过的,地震给我们温暖的记忆也是清晰的。听老师告诉我们,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人都献出了生命,他们不是为了躲避地震的袭击,而是在保护人民时牺牲了。

  这次大地震中,伤亡惨重,让无数人丧失了生命。一些孩子,失

  去父母,一些父母,失去儿女,那些在地震后潸然泪下的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哪个心里不无限伤痛?灾难过后,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亲自去重灾区指挥救灾,探望人们,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一句句温暖的安慰,让沉浸在悲伤的人们得到一些抚慰。敬爱的胡锦涛主席,要求尽快抢救生命,安排灾民生活。可见国家领导人多么关心这次灾情。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也有许多小英雄。林浩是二年级的学生在地震时他被埋在了地下,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逃出废墟后他并没有逃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的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只是稚气的说:“我是班长。”

  不仅仅有抗震小英雄,国家领导人关心。在抢救这次灾难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来,有救援队,运输队......小朋友捐出了零花钱,老人捐出了一点工资。全国各地的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都献出了对同胞们的爱。每一份爱都能暖化一个人的心灵。

  在地震时也要注意防范,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群;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这一次地震中国损失了好几亿,但这能说明什么?能说明中国强胜,中国人民团结,心连心的精神。那些深陷地底的亲人,不要悲伤,不要放弃,加油,战胜一切!

  这次灾难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我们一定要坚强起来,一起度过难关!向雷楚年学习

  在2008年5月12日,一件世界人民都不愿意听到的事发生了。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这一件事,震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有许多外国友人也献出爱心,捐出许多财物。

  在学校里,发生地震时,有些英雄为了救学生,牺牲了自己。例如:

  勇敢智慧的少年英雄雷楚年。他今年15岁,是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在灾害来临之际,当教学楼在剧烈摇晃。同学们站立

  都很艰难的情况下,雷楚年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和勇气。他在短短2分钟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当他连抱带推把最后一个惊吓过度的女生送出教室时,楼梯在他的前方垮塌了,他只好回到二楼教室,推开窗子,抱着大树跳到了一楼还没等他到操场教室就垮塌下来,成了一片废墟。人们传送着他不怕牺牲的救人精神。

  在地震时还有很多英雄,因为时间关系,所以我就不一一讲述了。地震也是不能不预防的,我在简单的讲述下:在地震前鱼缸里的鱼会往上跳,鸡群也不愿意进窝了,还有许多关于这类的话题,等你自己慢慢去查吧。在地震前我们要学好预防:如果地震了,我们要躲进较小的房间里,如卫生间。如果周围有沉重的墙,你就站在旁边。地震时也要准备一些干粮和淡水,提防饿死或渴死。

  我虽然没有雷楚年那么伟大,但我会学习雷楚年。听了我的讲述,你感动了话就帮助你身边有困难的人吧,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抗震救灾与预防

  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这个平凡的星期一下午,四川省的各部地区都发生了令人惊畏的大地震。其中地震最强烈的是汶川县,达到了8.0级,可以显示出这场地震对于四川人民和国家政府的倾害有多大,在地震过后3小时,温家宝总理就赶到了现场,在此可以看出国家对这次地震有多么重视。

  这次大地震中,有不少英雄人物为此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雷楚年”就是其中一位。雷楚年出生在四川省彭州市,今年15岁,在磁峰中学上初三,地震来临时,他奋不顾身地曾两次返回教室,救出了7名同学,在救完最后一位惊吓过度的女生后,雷楚年发现一楼的楼梯已经垮塌,他只好从二楼抱着一棵树跳了下去。当他跑到操场之际,千钧一发之时教学楼就倒塌了。雷楚年的感人事迹,一直被人传送着。

  当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样预防呢?当地震来临时。有些动物会表现的一反常态。比如:家里面的蟑螂老鼠,过去怎么赶也赶不走,这次它们却主动的成群结队地往外跑:鸡群平时挺听话的,现在,怎么赶它们进鸡窝它们都不进??地震来临时,是不可能来得及逃脱的,如果身旁有食物和水源,要拿起它们就往桌子底下躲,等待救援。与地震有关的知识还有很多,大家一定要去了解,以后要用得着。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2008年5月12日2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8.0级地震啊,这意味着有多少人将失去生命,有多少人将无家可归啊!

  一座座高楼大厦转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一个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呼唤亲人的声音一直在回荡,伤心的泪水一直在流淌??难道就没有人来拯救这些生命吗?难道他们就将永远离开我们能吗?不,不会的,你看——

  人民子弟兵正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道路不通,就挖出一条路,不管用怎样的方式都要挖出一条生命的通道。终于到达现场了,但是他们却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就开始了紧张的救援工作。嶙峋的山石划破了他们的手指,余震还在接连不断的发生,随时都可能让他们失去生命,可他们全然不顾。因此,只要在灾区看到了绿色,就看到了希望。

  不光是人民子弟,医护人员也令人敬佩。他们火速奔赴灾区,开始紧张地工作。他们有的奋斗在手术台上,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有的精心照顾着抢救过来伤员的性命,给他们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忙着喷滴消毒药水??这些医护人员不愧是白衣天使。

  在灾难面前,连可爱的孩子们也变得勇敢起来。例如: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林浩小朋友,在地震来临时,他沉着冷静,正因为如此,他才逃了出来,而且他还在废墟中救出了两位同学,当他再次返回废墟中是,发生了余震,他被压在了废墟中。之后消防官兵救出他,问他为什么要救同学。他坚定地说了句:“我是班长。”一个九岁男孩,竟然能做出这么伟大的事,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下面我们在来谈谈预防。如果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呢?让我来教教大家吧.1.如果地震来临时,我们又是在高楼,应该躲

  在桌子底下2.如果是在商场里应该躲在墙角里,头上最好拿一个东西盖住??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我相信重建后的四川,会变得更美好。

  第五篇: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论文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论文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感人故事论文:废墟中,那3岁小男孩的一个敬礼

  一名3岁的孩子,一名不谙世事的娇小子,他本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然无情的天灾让他的童年变得深沉而成熟,他以一个“小男人”的阳刚之气,解读了人性的坚韧不拔――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房屋,毁坏我们的家园,但永远摧不垮我们的意志,众志成诚、万众一心,中华民族钢铁般血性在此得到了最完美、最真切的展现和诠释。曾有网友动容地感慨:地震中的孩子们最坚强。是的,此次地震袭击最集中的场所之一就是校园,而面对地震,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冷静与坚韧,常常让人感动着而泪流满面,小郎铮如此,其他许许多多的孩子无不如此。

  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9岁的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马上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随后,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又背出来另一名昏迷的同学;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双腿被卡鲜血直流,救援人员怕她痛苦而救援缓慢,任思雨竟高声地唱起《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12岁的女孩李月必须双腿截肢才能救出,截肢中李月咬破嘴皮也没有哼一声,还问救援人员“我是不是最勇敢的”??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或许是脆弱的。但人的精神,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是那么的充满力量,坚韧而伟岸。

  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感受到了一种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我们历经了无数的灾难,然正因为有了这种临危不惧、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3岁小男孩的坚强,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满脸是血的北川3岁的郎铮从废墟中被

  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郎铮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5月21日新华网)

  面对早已超出了其年龄所能承受的地震,3岁的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时,竟然不忘向救援人员敬上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倘若在平时,人们或许会会意地一笑,称之为聪明玩皮,然此时从其敬礼中分明让人读出了坚强和勇敢。有了这份坚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天变已不足畏了。

  从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懂得,人的血肉之躯远远不如钢筋混凝土坚硬,但我们的心比什么都坚强。我们因为坚强而喊出了“中国不哭”、“汶川不哭”的口号,这是信心,这是希望。

篇七: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专题四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说明了什么(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答:①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⑤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⑥党和政府切实关爱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2.你认为抗震救灾为什么说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原因有哪些)

  答: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的结果;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抗震救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分发扬的结果;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民族精神是抗震救灾的巨大精神动力;⑤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共克时艰的结果。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抗震救灾取得的重大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②伟大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③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共享美好的生活。④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4.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指的是什么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5.新时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有哪些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②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③有利于培育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共克时艰的伟大民族精神。④有利于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长相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⑤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⑥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激发起民族奋发向上、团结进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⑦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去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⑧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6.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学习和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①思想上: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的责任意识;②学习上: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③生活实践上:自觉跟党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发扬抗震救灾表现出来的精神。

  7.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8.我们为什么要发扬民族精神

  (1)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2)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3)只有发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思想上:树立了崇高远大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精神的意识。

  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性。

  生活实践上: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民族再次经受住了考验,靠的是什么精神的支撑

  答:民族精神。

  11、上述事件体现了我党一贯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2、你能为灾区做些什么

  答:①听从党和政府的指导,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灾区困难情况的宣传工作;②积极发出倡议,号召更多的人为灾区奉献爱心;

  ③积极捐款捐物,把自己的零花钱或多余的衣服、玩具捐给灾区等。

  13、假如你也是一名心理辅导志愿者,你将运用哪些心理知识帮他们抚平创伤

  答:(1)人身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要保持冷静,迎难而上,从容应对;(2)学会自我疏导,调节不良情绪:(3)增强信心、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把挫折当成增长智慧的“磨刀石”。

  14、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2)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3)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4)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5)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

  答: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

  16、“5.12”

  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答: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18、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

  答: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19、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答:?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患难与共

  、四海之内皆兄弟。

  20、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

  答: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21、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答: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22、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篷、发电机等。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等等。

  23、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灾害再次发生时,你打算怎么做

  答:①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③坚决同破坏救灾工作、发灾害之财的不义行为作斗争

推荐访问: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内容 抗震 救灾 内涵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