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4篇

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4篇

时间:2023-07-21 14:11: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管理学

  课程作业1(共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升本

  涉及章节:第

  1章

  ——第

  3章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符合要求的答案,并将答案前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2、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3、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D.法律途径

  4、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

  5、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6.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7.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B.新公共管理理论C.公共治理理论D.新公共服务理论

  8.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9.“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行政改革实践中的()

  A.政治途径

  B.法律途径

  C.管理主义

  D.宪政主义

  10、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

  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11、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国务院

  B.妇联

  C.红十字会

  D.共青团

  1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

  A.泰勒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13、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14、被称为“军队型组织”,又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15、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

  A.政府内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B.公共部门私有化

  C.公共服务代理化

  D.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

  二、名称解释

  1、新公共行政学

  2、公共产品

  3、公共治理

  4、事业单位

  三、简述题

  1.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2.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3、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4、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3、论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

  五、案例分析:

  2004年9月,《南京市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及市、区房产经营公司改制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正式施行。根据《意见》规定,南京市的区管直管公房及区房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其他财产全部移交区政府管理,同时建立直管公房管理和维修分开的新体制,并向完全市场化管理逐步过渡。在过渡期内,市、区分别设置相应的公房管理机构,负责直管公房的权属、租赁、维修及委托管理等工作。市、区公房管理机构承担市房产局和区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

  此次列入改制范围的单位为南京市房产经营公司和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及原浦口、大厂10个区房产经营公司。此次对列入改制的资产有一套严格的审计、评估程序,并实行评估结果公示制度,接受职工监督。市、区公司改制转企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此次参与改制的事业单位中,参加改制的人员为2002年12月31日在编在册的正式职工。改制后的新企业应尽可能多地录用原单位职工,所录用职工在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与新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不再实行试用期)。对未被新企业录用的职工,应一次性发给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对符合提前退休的人员,由本人申请,公司同意,市公司经市房产局审核,区公司经区房产局和区人事、劳动局审核,报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后可办理提前退休。

  此次改制,职工安置备付金和特殊群体人员的费用,在市、区公司列入改制的净资产中提留。市、区公司改制前原事业单位已离退休人员和改制中提前退休人员的社保费用(不含个人应缴的费用),原则上按照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关于房管机构转制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南京市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政策,经审核后由市财政局在直管公房售房款中直接拨付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机构。市、区公司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额补贴,按《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改制前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问题的处理意见》文件执行。所需费用在国有资产转让收入中列支,市公司由市房产局负责解决,区公司由各区政府负责解决。

  问题

  1.南京市事业单位改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有什么启示?

  2.谈谈南京市事业单位改制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ADA

  2-10CBBCB

  11-15CBDAA二、名称解释

  1、所谓“新公共行政学”是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而言的,它是西方行政学界为了回应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连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政治危机和此起彼伏的政府改革呼声,特别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形成的一个运用全新的研究方法并且强调以公共行政的“公共”部分为研究重心的公共行政理论流派。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不同,新公共行政学不仅认为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

  2、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3、治理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因此,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4、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

  三、简述题

  1、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2、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及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且,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实施过程。

  具体联系表现如下:

  (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3、参考答案: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

  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参考答案:

  (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变革。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3)技术变革。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5)人力资源变革。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thepoliticsadministrationdichotomy)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

  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正确认识: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及调和发展民主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民主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民主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参考答案:

  (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及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

  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及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

  3、参考答案:

  (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

  (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

  五、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

  吃穿住用行可谓关系到百姓生活的筋脉,南京市对百姓的“住”即直管公房及市、区房产经营公司进行改革,动作之大、措施之严、考虑之周全表明了该市对事业单位改制的决心和改制的彻底。从这一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关系到管理体系、资产处理、人员安置和改制所涉及的资金安排等问题。

  (1)在管理体制方面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重点。事业单位改制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那么在改制过程中就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保证企业未来的正常运转。因此,案例中南京市出台的《意见》就规定,南京市的区管直管公房及区房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其他财产全部移交区政府管理,同时建立直管公房管理和维修分开的新体制,并向完全市场化管理逐步过渡。

  (2)在资产处理方面,采用一套严格的审计和评估程序。在事业单位转制、改制过程中,坚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一项基本原则。要依法维护国家、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规范整个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保证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摆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只有加强法律监督和控制,才能有效的保证清产核资

  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改制单位申请资产评估立项后,由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进行资产评估。其次,对涉及改制单位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资产处置方案的制订、改制单位的股权结构设置、资产转让等行为,应由专业投资顾问、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确保整个改制、转制流程的合法性。再次,加强民主监督,资产的评估结果、处置方案等须交由职工大会审议。

  (3)事业单位改制会涉及广大内部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同国有企业改制一样,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涉及的改制、转制方案的制订实施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应先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职工群众真正理解改制的内涵,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改制过程中来,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必须事先将改制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形成规范的决议;此外,还要切实注意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决定应交由工会和职工大会讨论形成决议。

篇二: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摘

  要: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所在,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本文首先介绍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

  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二者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之争

  (一)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调抽象概念和原则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面对诸多社会矛盾时表现出了政策制定困境和执行力明显不足的问题,用政策视角探讨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学逐渐兴起。公共政策学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注重经济学理论与数理方法的结合,与传统公共行政过分关注抽象概念和原则不同,公共政策学更多关注实际,主张将其放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框架下分析,以培养能够进行宏观政策制定、分析和批判的政策分析家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听从命令,被动执行命令的政府办事员。然而,以公共政策理念培养出的政策分析者并没有预想中的完美无缺。在经济学上,他不如专业经济学者的竞争力;在社会需求上,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和政策执行者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政策分析者的需求,公共政策学派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困境,将公共政策学与公共行政学联系起来而使之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公共管理”这一概念据此提出。以罗森布鲁姆和克拉夫丘克为代表的行政学家将公共管理看做隶属于公共行政的子域,并以此界定公共行政是运用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来实现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的指令,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管理作为实现行政目标的手段之一,是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技术而不是独立的部分。因此,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公共行政的子域。

  (二)二者的对立关系

  无论是从政策分析还是从公共管理途径研究公共问题,都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失效或过时的一种反应和替代,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了竞争,这是学者们所持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欧文?休斯认为,行政与管理在本质内涵方面就存有差异,这种差别通过行政和管理前面的“公共”一词就可以体现出来。公共行政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活动,着重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上,即公务员只是被动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任务为主,强调程序及将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而公共管理在于政策执行的技术性手段,强调执行的结果及承担的相应责任。根据以上分析,他认为建立在行政概念基础上的公共服务与建立在管理概念基础上的公共服务是不同的,即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它们应该被看做两个互相竞争的典范。同样,在国内,张康之教授首先提出了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基于服务倾向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服务为主,而非以公共行政的权威为主,公共行政更多表现出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二者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理模式,在内涵上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目前,关于公共管理中公共服务功能的作用现在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但据此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对立,并认为公共管理已然取代公共行政的观点仍是部分学者的看法,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关系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所在。

  三、总结

  关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学界始终存有争议,众说纷纭。基于以上对各个学者观点的综述,笔者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可以用“范式”的概念加以区别。在这里,首次我们要厘清“范式”的概念,范式是指一种相同等级关系模式的集合,在该集合内的事物必须满足该等级关系的要求,满足程度不同,即为不同的范式。简而言之,范式是反映一定关系模式的概念。因此,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关系库中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不同范式。这里的关系库指“行政”与“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及“公共管理”关系的探讨就是在这一关系库范围内,不同学者为解决不同社会管理问题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因而形成管理学领域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争。笔者认为二者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不存在从属关系,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是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公共问题所提出的管理概念,拥有不同的管理内涵,二者是前后相继、顺势承接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概念的丰富性和内涵的充分程度上,公共管理比公共行政更进一步,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公共行政已被当前的管理实践淘汰,相反的,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补充,与公共行政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应用于当前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之中。

  传统公共行政已然成为过去,但现代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正在发挥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认清二者内涵和相互关系是我们进行管理学习和管理实践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管理学的序幕已经拉开,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篇三: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在西方,公共行政学本身大体经过了早期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60-70年代以后的新公共行政学两大阶段。早期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持续到60年代。其主要特点:①多采用法理式或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以政府组织结构或官僚体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②坚持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只强调行政本身的原理性研究,忽视政治过程或政策过程的作用;③强调以“效率”为核心。发端于40年代、流行于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学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提出诸多挑战,主要表现:①由单纯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转变;②抛弃了政治与行政二分论,把政治或政策与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连续或交融的过程,开始重视政府管理中的政策问题研究;③由仅仅以效率研究为核心转向更关注公平、责任和伦理等行政民主性价值取向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是70年代末期以后因为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工商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点:①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更重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更强调定量分析工具的运用;②以公共利益为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等)以及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它涉及的对象,除了政府组织管理外,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

  的管理问题;它涉及的主题众多,如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公共政治管理、公共(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管理等等。12

篇四: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公共管理学简述题

  1.

  简述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方法或观点.首先,公共管理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框架中来加以研究,在西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有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更是多种多样.研究途径、方法的不同,导致对公共管理过程做出不同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第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2.

  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通过具体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第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__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都是公共性,即关注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涉与的都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都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手段,以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而且,虽然两者运行过程的最终表现不同,即公共政策过程的运行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形成与完善,而公共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客观的物质交换,但两者都有一个由确认问题到制定方案,最后实施和评估的相同的实施过程.具体联系表现如下:

  〔1〕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

  〔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3〕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4〕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3.

  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参考答案: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内容包括: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4.

  简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参考答案: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责任并不简单;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5.

  简述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是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非官方的,即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准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公共组织,即非营利的且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但通过授权等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从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公共组织.〔2〕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__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是公共组织,二者都不以营利为目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26〔3〕准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首先,准政府组织通过授权行使一定的行政权力或通过所具有的公共权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其次,准政府组织虽然以其非营利的活动服务于公众,但在人员构成、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上都带有政府组织性质,行使着一部分政府职能,行政色彩非常强.最后,准政府组织的身份与非营利组织也明显存在差异,这突出表现在税收、行政费用给付、各种优惠政策等方面.6.

  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参考答案:〔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

  1〕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横向部门结构上,公共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公共管理的过程来看,正在由重决策、执行部门,轻监督、咨询、信息等部门的倾向,向重咨询、信息、监督部门转变,力求与决策、执行部门相平衡.在纵向层级上,整个公共组织结构有从集权式、尖塔形的结构形式向分权式、扁平形的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变革.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3〕技术变革.在公共组织运作过程中,普与网络化的大容量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虚拟机构和客户信息系统,规范工作流程,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4〕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现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或者通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运用公共组织的技能与资源开发新产品与服务,使公共组织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5〕人力资源变革.人力资源是一个公共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公共组织的根本竞争力在于工作人员的技术与能力.7.

  联系实际简述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和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参考答案:〔1〕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电子媒介形式.〔2〕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领导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政府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与与人民群众间的沟通和谐;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沟通的文化;4〕要完善##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进一步增强##监督的实效;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公共领导沟通方式,提高了领导者沟通的有效性,明显改进了领导监控个人和公众监督政府的能力,它允许政府拥有更加完整的信息来更快地进行决策,为政府和公众共享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8.

  简述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类型.参考答案:领导体制是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制度、方法与其运行机制.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结构,指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责任的配置结构;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指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一个领导者能直接有效地指挥下级的幅度;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包括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调动、轮换、回避、离<退>休等方面的制度.领导体制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行使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公共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职权性质与范围,可以划分为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公共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以划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9.

  简述领导沟通的作用、途径与沟通方法.2/26参考答案: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以取得理解、信任的过程.公共领导沟通,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领导沟通的作用表现为:〔1〕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2〕沟通可以统一思想,提高绩效;〔3〕沟通可以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1〕选择合理的沟通渠道——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选择合理的沟通模式,包括: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构建信息沟通网络;〔3〕选择有效的沟通形式,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非语言形式和电子媒介形式等.增强领导沟通的方法主要有:〔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2〕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4〕完善##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5〕注意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10.

  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参考答案: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考虑如下方面:第一,应基于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第二,应与政策环境相适应;第三,应能有利于协调政策目标群体,即政策受众的当前利益、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第四,政策工具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某一政策问题是选择使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抑或是综合应用多种政策工具,或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取决于对以上三方面的条件要求满足的程度;第五,政策工具的性质和效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和目标群体变化的影响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有关工具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力度应与时予以调整.11.

  简述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1〕公共性."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旨在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实现、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为政策制定的公共利益取向、政策运行的公共服务导向以与政策过程的公共参与性.〔2〕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合法性,即合法律性,二是实质上的合法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得到公众出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公共政策发展的实质性的合法性应符合以下规范:价值的正当性、目标的可理解和可接受性、绩效.〔3〕有效性.公共政策的发展应当体现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公共政策规划、制定和发展在满足公共性和合法性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有效性——正确合理的公共政策能够得到与时、完全和有效的执行,能真正实现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政策发展必须以公共性作为首要的价值导向,在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导引下追求合法性和政策资源分配的高效率.12.

  简述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参考答案:公共政策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和脚本写作法四种方法.〔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专家会议法,是通过专家微观智能结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所引起的"思维共振"来获取决策的信息和意见.运用头脑风暴法旨在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是改善群体决策的一种典型方法.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借用Delphi,即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来命名的一种政策行动预测方法.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让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再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来作为预测结果.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匿名性;二是巡回反馈.3/26〔3〕交叉影响分析法〔crossimpactanalysis〕.交叉影响分析法又称交互影响矩阵法,是试图建构一种新方法以使得在一个预测集之中的一个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与被预测的事件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得以判断.这种方法根据事件发生或不发生来对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判断,其目的在于对那些促进或阻碍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的条件加以确认,通过考虑事件的相互作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依据的是条件概率原则.〔4〕脚本写作法<scriptwriting>.脚本即政策研究者对有些将要发生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或预言,而这些情况与研究者所要分析、设计和评估的系统或政策密切相关.脚本写作是通过对从现在到未来某个时间的假定〔例如5年,10年〕来编写脚本,将有关信息和对未来的假设等材料进行组织,以得到对未来的预测描述.13.

  简述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参考答案:绩效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以下功能:

  〔1〕控制功能.组织通过绩效评估,为各项人事管理提供了一个客观而公平的标准,并依据这个考核的结果决定晋升、奖惩、调配等,也可以使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2〕激励功能.通过考核,无论对成绩突出者,还是落后者都会起到鞭策他们尽心尽责,完成组织所交给的任务的作用.〔3〕开发功能.绩效评估是按已定的绩效标准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的不足之处就是人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可以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标.〔4〕沟通功能.评估结束以后,管理者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人,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这就提供了领导与职员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4.

  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参考答案:19世纪中叶,公务员制度首先在英国创立.其主要特点有: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有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而事务官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的,不随政党的进退而进退,实行职务常任.〔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政治斗争活动,不参加党派竞选,不成为某一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工具,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忠诚地为国家服务.〔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事务类公务员的产生都是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进行的,即所谓"凡进必考".按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择优录用,排除了过去以党派倾向作为录用依据的弊端,保证录用的公正,克服用人之中的不正之风.〔4〕实行"功绩晋升制"."功绩晋升制"是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决定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时候,应着重考虑拟晋升人选的才干和能力,强调权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15.

  简述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特点.参考答案:〔1〕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政府进行战略规划,确定若干年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据此从政府系统内部和外部招聘执行官,以固定期限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化人事规则.二是指行政机构在经过授权或批准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具有某些不受规则限制的"豁免权".〔3〕实行谈判工资制.公务员不仅可以通过公务员工会与政府集体谈判工资报酬,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更是发展出了个人谈判工资制度,即在与政府雇员签署聘用合同之前,被雇者可以就自己的工资报酬与政府进行一对一的谈判.〔4〕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4/26〔5〕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6〕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一些国家在能力主义的价值取向下,根据职位对任职者的要求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7〕下放人事管理权力.16.

  简述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参考答案:我国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省级政府预算行使最高决定权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1〕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与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4〕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17.

  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典型预算过程.参考答案:我国地方政府运用的"两上两下"的具体过程如下:

  〔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通知之后,对部门下一年度的支出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在下达反馈意见的同时,财政部门根据往年的预算情况和对未来年度收入的预测,给各个部门下达一个控制数,要求各个部门在控制数内修改部门预算.〔3〕"二上".各个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的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的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查各个部门的预算后,汇总编制政府预算.然后,报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修改预算,然后报同级党委审查.最后,财政部门将政府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初审.最后,人大常委会初审后形成的政府预算在人大会议召开时提交大会审议通过.支出部门根据财政下达的控制数和审查意见重新修改预算,然后上报给财政部门."二上"后,财政部门审查部门的预算后,通常提交政府常务办公会,通过后提交党委常务会,然后,政府预算必须提交给地方人大财经委员会的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初步审查通过后,提交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审查.〔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个部门,开始预算执行.18.

  简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2〕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根本性目标;

  〔3〕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目标;

  〔4〕促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这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终极性目标.19.

  简述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公开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是依法公开,包括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和途径等,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对政务信息公开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2〕与时性原则.政务信息公开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求做到与时、迅速.〔3〕真实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公开的政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政务信息.〔4〕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指的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时不得侵犯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与国家秘密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处理公开与保护的关系.〔5〕不收费原则.政务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它的公开一般不收取费用.〔6〕责任原则.公开政务信息是公共部门的一种责任.公众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对违反政务信息公开行为责任的严肃追究和对侵犯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有效救济.5/2620.

  简述如何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参考答案:〔1〕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库构建的目标.包括:第一,要有利于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第二,要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地宏观管理和决策;第三,要有利于对社会与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2〕具体措施.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第二,遵循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第四,建立高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21.

  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参考答案:根据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的直接与否等因素,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分为五大系统:

  〔1〕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实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2〕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统一的指挥与综合协调系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利于保证各执行部门之间高效的协同运作,避免因相互扯皮、推诿而延误战机,影响危机救助.〔3〕执行系统.执行部门承担着大量日常的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责任,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直接行动力量.〔4〕辅助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那些"自身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业务范围,拥有特定的资源、设备和能力,主管着特殊的事务,担负着紧急事务应对中的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它们相当于危机管理的后勤系统,不直接具有危机管理的职能,而是提供危机管理过程所需的各种服务.〔5〕信息、参谋咨询系统.公共危机管理的时机把握和快速应对,需要应急指挥决策中心具备与时、有效的灾害信息,这不仅有赖于危机管理职能组织系统和辅助部门的信息来源,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公共部门甚至是民间的信息、参谋咨询系统的工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危机决策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的积极作用,形成不同危机中的专家与决策者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和相互协作关系.22.

  简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原则.参考答案:〔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法治原则;二是应急性原则;三是基本权利保障原则.〔2〕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具体原则:

  第一,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使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免受公共危机的损害,这是危机管理、运用紧急权力、对人们的部分权利进行限制的正当基础.第二,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对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使目的与手段之间符合一定的比例,使限制和保护之间达到某种均衡.第三,主动性和防范性原则.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里,要做好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预案,使危机爆发后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方法去处理.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必须在制度上确保公共危机管理把重心放在主动性和防范性上.第四,积极责任原则.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更强调政府科学、与时、有效应对危机的积极责任.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应建立健全比常态法制更为积极、更为严厉的政府行政责任,督促紧急权力的积极规范行使.第五,权益救济原则.危机管理法制的权益救济原则包括:一是当公共危机对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造成侵害时,如果是企业的生产事故造成的危机,企业必须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行赔偿的责任.二是当政府对危机爆发负有某种责任时,政府应当承担对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进6/26行赔偿的责任.三是当公共危机的引发是由于自然灾害,没有特定的责任者时,政府应尽其所能,发动所有的力量应对危机,使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四是在危机应对的紧急情况下,人们为了控制危机蔓延,防止危机升级,往往会牺牲一些较小的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利益.在危机之后,应根据情况对受害人作出一定的补偿.23.

  比较分析传统行政方法与当代公共管理新工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1〕二者的联系.传统行政方法和公共管理新工具都是达到公共部门目标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至今传统行政方法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方法.〔2〕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一,传统行政方法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第二,公共管理新工具主要有:

  一是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等方法;

  二是工商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绩效管理、顾客导向、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等方法;

  三是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方法.第三,传统行政方法更加重视政治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公共管理新工具更加重视经济的、管理的方法.24.

  请分析在采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限制性问题.参考答案:运用市场化工具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限制性问题包括:

  〔1〕民营化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民营化,正如新公共管理所主张的,以提高效率<经济效率与管理效率>为出发点和根本特色,但是由于民营化改革容易偏离最初的宗旨,其结果可能是政府在民营化中获得了财政危机的暂时解脱,而企业也通过某些非正当手段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而最应该保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却在民营化中悄悄流失.〔2〕民营化引发的公平性问题.公共服务具有非选择性,公共服务对公众来说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所以就要求公共服务供给做到公平与公正,体现公共性.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使服务具有普遍意义而不是被少数人所特享.传统上,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间接关系,公众集体付费,政府集体供给,在排除特权与腐败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存在差异,例如许多福利项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供给等.但在市场条件下,单一的供求关系可能被打破,一是生产者以营利为目的,它们会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去选择有利于其获利的服务项目,对于那些不能很好获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务,则有可能消极供给;二是对消费者而言,他们无须集体性统一地消费,因而可以选择不同服务或不同层次的服务,但对于那些生活困难者来说,却是没有选择权可言的.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很难说是社会公正的表现.〔3〕民营化引发腐败和私人垄断性问题.民营化不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与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产生的腐败问题相伴而来的可能就是民营化之后形成的新的私人垄断现象.人们担心公共服务由政府垄断会损害消费者利益,主张通过竞争机制使服务的供给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但由于企业在民营化中因腐败问题留下的巨额利润空缺,使一些企业挖空心思去掘取垄断利润;同时,由于民营化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使企业具有取得垄断利润的现实条件.于是,新的私人垄断就会产生.〔4〕民营化带来的公共责任缺失.许多地方政府在进行民营化改革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解决财政与投资问题以与减少政府管理职能、减少人员编制等,而对于民营化后可能存在的公共责任空白却估计不足,也或许主观上就希望能够减少政府责任.这都会引发公共部门的责任危机,最终损害公共利益.〔5〕民营化带来的新的社会稳定问题.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公共服务在民营之后确实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却带来新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裁员,引起社会不稳定.〔6〕民营化过程中的监督问题.民营化使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中.但是,私营部门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在"经济人"作用下,可能片面追求私利,而忽略了公共利益.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监管作用,不能任其放任自流.7/2625.

  简述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与其主要内容.参考答案:〔1〕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具体地说就是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与公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其核心的理念是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2〕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包括:1〕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2〕把公共部门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3〕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4〕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5〕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效率.26.

  简述法治行政的原则.参考答案:法治行政的原则可概括为:

  〔1〕法律优先原则.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与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2〕程序公开原则.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公开;同时,行政行为中涉与的文件、资料、信息情报公开.〔3〕权力监督原则.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的一项国家权力,但又是容易被滥用,因而制约权力的核心首先是依法监督行政权.〔4〕法律救济原则.公民、法人权利受到损害时必须要有公正的救济机制;政府行政组织必须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向法院提起司法审查的权利.27.

  简述公共管理监督的具体内容.参考答案:公共管理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共部门与其所属工作人员和一切公共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公共决策是否科学、合法,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监督决策目标、决策依据、决策方案,以与决策的程序是否合法、科学、##.〔2〕监督公共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公共管理行为可区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必须受到切实有效的监督.对抽象行为的监督要以防止国家政策部门化为重点.对具体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要对具体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监督.〔3〕监督公共部门与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任何公共部门与其工作人员不廉或不勤,便失去行使公共权力的资格.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公共部门与其工作人员必须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不能以权谋私.要加强公共管理监督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滥用权力的问题,从而实现廉政.〔4〕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可弥补立法的不足,使公共部门与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特别是对执法部门与其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坚决杜绝违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28.

  简述构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依据.参考答案:〔1〕绩效评估指标确立的原则:一是综合、全面性原则;二是系统性原则;三是

  "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可操作性原则;五是与职能行使保持一致的原则;六是导向性原则;七是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2〕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有:

  一是职能依据.评估指标必须直接指向公共部门所具有的职能,从而检测公共部门是否完全履行、部分履行、错误履行职能.二是绩效目标.要进行绩效评估,就必须首先建立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绩效目标,根据绩效目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8/26三是评估的目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目的包括公众信任度评估;公共部门责任评估;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和公共管理效率评估;绩效预算;公共政策评估等.四是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当依据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的程度;依据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总之,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部门和岗位等特殊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绩效评估体系;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要避免绩效评估指标对被评估者产生逆向激励效应;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统一性评估指标与专业性、特殊性评估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9.

  如何正确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要贯彻"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部门绩效具有多维性,绩效评估指标应既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既要定量评估,又要定性评估.〔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量的标准:量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表明的是公共管理绩效的效率大小,即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或是指公共部门在单位时间、单位物质投入中所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因此,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量的标准一是效率比例;二是频率大小;三是环节多少.量的标准的确定,应当符合:1〕产出大于投入原则.从一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提供最多的服务.2〕职能原则.公共部门所取得的服务绩效,必须是要在其职能范围之内.〔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质的标准.公共管理绩效质的标准是指公共部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过程中的态度、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管理能力,以与公众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的总称.核心是指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是否满足了公众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质的标准一是态度;二是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三是管理结果.〔3〕评估指标的相对性与公众的满足度.绩效评估指标所包含的量的标准与质的标准是对立统一的.虽然也有许多质的标准无法用量来描述和衡量,但量可以作为衡量质的指数,在量中也体现了质的积累,量是相对的,质也是相对的.公共管理对公众需求的满足也只能是相对的满足,而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满足.所以,有许多公共部门都向他们的顾客做出这样的服务承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世界级服务",而不是"最好的服务"或"一流的服务";他们的努力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30.

  简述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参考答案括:

  〔1〕促使公共管理更富有创新、开拓精神;

  〔2〕促使公共管理更为经济,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3〕促使公共部门更具绩效,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4〕促使公共管理提高效率;

  〔5〕促使公共管理系统更具适应性;

  〔6〕促使公共部门更为负责.31.

  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包括:

  〔1〕重新界定和优化政府职能.当代西方各国优化政府职能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采取非国有化即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或私有化、自由化以与压缩式管理等途径将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大部分公共企业交给市场和社会,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可能地将公共部门承担的社会服务出租和承包出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2〕用市场和社会力量实行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通过市场化工具来实现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则是通过政府与社会构建伙伴关系、将部分社会性的公共服9/26务交由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实践形式一是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二是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三是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四是公共服务社区化.〔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公共行政信息系统;第二,实行分权;第三,推行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第四,推行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第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形象;第六,实现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32.

  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包括: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当代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包

  简答题

  1.

  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参考答案:第一,威尔逊的观点内容:威尔逊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他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由此,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当从政治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thepoliticsadministrationdichotomy〕的理论:〔1〕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它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2〕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它自己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3〕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4〕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5〕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第二,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正确认识:虽然理论与实践已证明政治与行政是不可分的,但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威尔逊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对于公共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形成公共行政学范式,以与调和发展##与追求行政效率、行政专业化所产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宪政的内涵要求民众的控制和参与,这就会与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相冲突.行政效率理论和专业化理论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规则与内部程序,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同于##化的监控.威尔逊的这些思想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

  论述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转型过程中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与其贡献.参考答案:〔1〕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主要是从所谓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的.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因此,这些原则如同一般的谚语,虽然它们相互矛盾,但是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以这些"行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行政谚语".〔2〕西蒙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另一方面的批判是与他所倡导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对传统行政学在事实与价值两个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批评,西蒙试图从行为主义出发,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研究行政学问题,构建一个全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寻求新的概念工具是行为主义学派社会科学家的普遍主张,应用新的概念从事实际研究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学者与传统学者在方法论上的显著差异之一.〔3〕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行政学家之一,西蒙对传统行政学的批判和对科学研究新方法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德怀特·沃尔多认为该书"代表着与行为主义相关联的观点和方法对公共行政学所做的直接而强有10/26力的冲击".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公共行政学界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以致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公共管理学派,使政策管理成为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3.

  论述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与其公共行政思想.参考答案: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一种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这种二分法的目的是试图通过使民选官员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人员只是去执行政策来解决官僚制与##制之间的冲突,于是,##制本身则被解释为有效地关注公众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实际上并不符合##制的理想,尽管##被视为合乎需要,但它并不是行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且它也不赞同效率核心原则.传统的行政管理运动反对"离心的##",并且试图通过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依靠所谓的"集权教条"与"整合原则"作为解决效率问题的方法来实施它自己的"向心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试图解决价值问题.它认为政治体系要确立价值观并为行政设定目标.沃尔多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坦率,因为它忽视了行政学应该包括更多复杂现象的愿望,结果,公共行政就有"侵犯政策或政治领域"的危险.在沃尔多看来,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不是政治与行政是否应该分离的问题,而是行政应将其决定价值观和政策的功能扩大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然而,传统行政学家并没能为这个问题提供合适的答案.而沃尔多自己的观点是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分离和对抗.在这个问题上,沃尔多试图用某种新的观点取代"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他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个统一的领域.沃尔多并没有自命可以解决将政治与行政联系起来的问题,他实际上是表明朝着一种专业观点发展可能是有益的.他认为,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承认公共行政可以被描述为一套连锁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僵硬的范式或教条,因此它也应该包括来源于各个方面的思想和方法;这种专业观点应该有一种取自##价值观的道德成分;而且,这种专业观点应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与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公共行政失去其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为纯粹的"政府行政".〔2〕沃尔多也批评了传统行政学的组织范式.他不仅批评了传统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而且还指出传统行政学过分地强调了组织之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就寻求共性而言,沃尔多认为,传统的组织理论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在他看来,建立组织的目的不应是符合一般的原则,而应是能够解决问题,组织实际上所采取的形式和过程应该适合它所面对的具体情境.沃尔多断言,传统组织理论所规定的一般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很难适应具体情境或不断变化的环境.他还认为,传统的组织原则所依据的是一种将"客观事物自然秩序"的科学描述性概念同道德必然性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规律概念.他说,即使传统的组织"原则"是以经验观察为基础并且能够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事物,那也未必就能够规定事物应有的存在方式.另外,沃尔多声称传统行政学忽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例如,韦伯的官僚制组织就是如此.在他看来,韦伯过分地强调了官僚制组织的功能方面,忽视了组织的非正式方面和社会情感方面,并且把高于知识的职位奉为等级权威的基础.〔3〕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做法的最初目的是想要取代一种说教式的公共行政

  学研究.不过,沃尔多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此外,沃尔多还宣称尽管效率本身不是价值,但是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效率的对象,因为我们不能假定有效地达到"任何"目的都是合乎需要的.应该说,沃尔多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是击中了要害的,它较为准确地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缺陷,成为新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先导.4.

  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政府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11/26参考答案:〔1〕在理论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是当代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公共治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对当代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要分别展开说明〕.〔2〕在实践上,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并与政府行政组织形成互动,积极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利于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与进行良性循环,有利于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化;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促进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形成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政府缩小公共开支,降低行政成本.〔3〕影响.影响主要包括:权力多中心、主体多元化,对政府权威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对社会的公平、公正会产生损害.5.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特征: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自主管理性;正式组织性等.〔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非营利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的最终实现离不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承担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这既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本质反映,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内在需求.2〕非营利组织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基础上的活动与其相互间的竞争,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3〕非营利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有利于社会自己组织起来,生产一定社区内的公众所需要的产品或提供所要求的服务,与时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使政府可以专心于决策和提供纯公共物品.4〕非营利组织是当代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6.

  论述我国事业单位与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与如何进行分类改革.参考答案:〔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与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与内部管理强化监督.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与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7.

  联系实际论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12/26参考答案: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使命.具体来说,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导向、统领的作用.公共领导的基本职责是把握全局,确定组织和单位的发展方向,引领变革,引领创新,推动组织的进步和发展.〔2〕影响、表率的作用.领导的职位决定了他必然是有影响力的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道德风尚以与习惯爱好,都对团队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社会风气.〔3〕协调、沟通的作用.在领导的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协调、沟通.协调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以与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要做好协调,就必须做好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前提.〔4〕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变革无处不在,变革在所难免.公共领导者面对的是未来,他每时每刻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公共领导者必须发现时机以驱动变革、增长、创新和提升.公共领导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的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公共领导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8.

  论述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其改革.参考答案:公共领导体制改革是公共领导活动中为完成公共领导职能、实现公共领导意图对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的合乎实际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改革.〔1〕我国公共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领导职能相互混淆.由于我国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横向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公共领导效率.第二,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公共领导体制的核心,是领导体制改革的关键和主要内容.权力过分集中,也是我们领导体制存在问题的病根之一.第三,领导权力的约束机制滞后.我国领导体制中一直缺乏对公共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四,公共组织机构高度膨胀.我国公共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我国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党和政府的领导机关产生官僚主义作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用人制度缺乏活力.〔2〕我国公共领导体制改革的可能路径.第一,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关系:一是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三是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第二,在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第三,改革组织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第四,继续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第五,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政府应接受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考察,如各类组织、社会大众、新闻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着重解决组织的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9.

  论述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原因以与矫正措施.参考答案:〔1〕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1〕政策敷衍.政策执行者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和宣传,并未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2〕政策附加或阻截.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依照政策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和力度进行,而是受制于某种利益的需要.这样的政策执行使政策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受到破坏,使既定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政策抵制.政策执行者从局部或自身利益出发对某些政策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4〕政策扭曲.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或部分内容故意曲解,为己所用,以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解释政策,或以扭曲的方式执行政策.〔2〕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原因主要是:1〕对政策执行的总体力度与推进速度、进度实施控制、管理的权限;2〕以组织的变更体现政策取向和政策执行,如某些行政部门的撤并、重组或设置会相应地加快、加强或迟缓、弱化政策执行的后果;3〕行政部门内部组织运行机制的调整可能影响政策实施;4〕行政机构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与沟通程度也影响政策执行13/26的效果;5〕传统管理方式遗留的弊端在新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平台上会进一步放大并对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3〕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减少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使之扁平化、网络化,简化政策执行程序;另一方面要理顺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与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使执行体系运转得更为协调,政策执行获得制度保障.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的、法治严明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体系来实现,包括完善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和晋升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伦理与道德教育,使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能内化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强化对公共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强化对政策执行体系的监控是指对政策执行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对实际执行状况的与时跟进督察,完善相应的政策预案或应对措施,加强执行体系与公众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沟通,加强责任机制建设等.4〕促进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化和##化建设.政策执行的法治化有利于政策执行的规范化,防止官员因其自利性可能导致的滥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主观随意性;政策执行的##化有利于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政策偏移和政策目标错位,以利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0.

  论述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途径、障碍与其解决方法.参考答案:〔1〕政府与公众间的政策沟通途径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政策发布和信息公开.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要求政府以积极负责的方式处理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与时进行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2〕政策反馈和信息反馈.这是公众向政府有关部门,政府中的下级执行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反馈.反馈的主要内容是对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方式和政策执行后果的意见或建议,以与与政策过程有关的其他信息.3〕双向互动的政策沟通和政府回应机制.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成为新的重要沟通途径.这是现代参与式##和协商式##发展的重要体现.双向互动式的政策沟通提供了现代社会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模式,政策沟通可以通过建构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直接而迅速地传递政策信息、解答政策疑问、表达政策意愿和化解政策矛盾,以便与时调整政策或政策实施方式以适应政策的现实环境.〔2〕政府与公众之间政策沟通的障碍:

  1〕沟通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政策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因素而造成的信息的耗损或失真等问题,以与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公众参与沟通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实现.2〕沟通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传统政治体系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管制本位与等级观念以与政策信息的封闭性增强了决策者与其决策过程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加深了公众对政府的隔膜感,强化了部分公众对政府的盲从.此外,传统的控制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所导致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专断性和随意性,以与政策过程透明度的缺失,不仅对政策形成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削弱了公众对政策过程的信任基础.公众作为政策目标群体对政府部门和公共政策体系认同感的缺失或缺乏将可能诱发非常规性的逆向反应,使其拒绝接受甚至排斥正常的政策信息传递,产生政策沟通的心理障碍.3〕沟通渠道的阻塞.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建立和健全;二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良好协调互动关系还有待于发展推进,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由于信息、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限制,传统决策体制与观念的影响,以与一些政府、政府部门或官员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原因,可能造成政策信息的流动被阻塞、截流或扭曲的严重状况.例如,公众的意愿表达受到压抑、弱势群体上访无门或受阻、电子政府运作迟缓、听证过程受权威部门导向等.〔3〕针对以上种种沟通渠道阻塞的情况,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政策沟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使政策沟通的制度规范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和共同的价值.14/262〕促进社会自治团体与第三部门的发育和成长,使之成为与政府进行政策沟通的重要民意组织.3〕通过多种力量推动和加强对政府与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促使其转变观念,增强以民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的意识,加快建设和完善政策沟通渠道,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沟通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11.

  比较分析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参考答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传统人事制度的一个核心目标是防止管理层的权力滥用,保护员工的利益,维护制度的公正;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了顾客,人事制度应该为他们服务,以便使管理者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2〕传统人事制度强调的是控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灵活性.〔3〕传统人事制度关注的是保证程序的统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则是目标的实现.〔4〕传统人事制度把员工视为劳动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视为组织的重要资源.<5>制度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由保护者转变成了激励者.12.

  比较分析中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参考答案:传统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与科层制相适应的,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国家公务员制度.这种人事管理方式适合于工业社会,但不适合当今的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弹性化的任用制度,最典型的是合同聘用制的运用;放松规制,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实行谈判工资制;推行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僵化的职位分类制度和职业发展路线;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下放人事管理权力.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也还未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和参考国际上其他国家和企业的经验,我国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改革思路与措施:1〕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13.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认识人大审查与监督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1〕目前我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审查与监督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

  第一,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不是以预算支出的功能来进行审批.第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进行审查监督.第三,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并加强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技术力量.第四,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即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的方式和方法.第五,重视初审,虽然大会审直接影响到代表的投票,因而更具有决定性,但是事实上,初审比大会审更重要.〔2〕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加强了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激活了人大代表的作用,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扩大预算草案发放范围,提高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第二,要求政府预算真正遵守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政府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第三,要求预算调整和追加报人大审批;第四,加强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信息沟通;第五,由于时间、人力有限,以部门或专题为主,对百姓关注的重点领域进行审查;第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也针对普通百姓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政府预算的认识.〔3〕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审查监督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表现在:

  15/26第一,人大初审的权力与责任定位不明确:1〕预算初审的职能定位和性质不明确,一些地方的预算审查属于形式审查,而非实质性审查.2〕初审的对象和标准不明确.《预算法》与其实施条例都没有明确人大的预算初审到底是审查所有的预算项目,还是只审查部门预算中列出的项目.3〕《预算法》没有具体规定初审的程序、方式,也没有规定初审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初审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第二,预算修正权尚未落实.现代预算体系中,因为很少使用否决权来否定整个政府预算,所以预算修正权是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但是,《预算法》并没有对预算修正权的行使范围、程序、方式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立法机构最重要的权力无法落实.第三,对预算调整进行审查的权力不明确:1〕虽然《预算法》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时人大有权监督政府的预算调整,但是,它没有进一步明确定义"特殊情况"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特殊情况需要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哪些需要动用特殊用途的预备费来解决.2〕对于预算调整的审核程序没有确定.第四,收入权也没有落实.具体表现在:1〕预算外收入并没有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2〕人大无法审查和监督政府间转移支付收支;3〕地方政府的债务预算并没有纳入政府预算的范畴;4〕政府各个部门的经营性收益也是在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之外的;5〕国有企业资产收益是脱离人大预算监督的.14.

  试述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与主要依据.参考答案:〔1〕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有效控制支出,在年初的预算指导中,还加上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要求.〔2〕《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编制预算的依据,具体包括:

  第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这些法律、法规成为地方政府安排法定支出的主要依据.第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中长期计划以与有关的财政经济政策.第三,本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和财政管理体制确定的预算收支范围.第四,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第五,上级政府对编制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编制年度预算的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本部门、本单位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化因素.15.

  论述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内容.参考答案: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地位.信息资源法具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即信息资源关系,它不仅包括围绕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围绕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各种信息活动在人们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信息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不能为其他法律所调整.就这个角度而言,信息资源法完全可以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而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新的法律部门,也就必然形成信息资源法体系.信息资源法体系是指信息资源法的结构与分类,也就是信息资源法包括哪些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的调整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公开、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以与信息技术活动领域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信息资源法体系决定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内容.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1〕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2〕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政务信息安全、##法律制度;4〕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16.

  论述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16/26参考答案: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完善有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国家应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和条例,对政务信息公开原则、开发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与职责、政务信息的发布和政务信息的##等涉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作详细全面的规定,以确保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统一的规定,确保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进行.〔2〕完善管理体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根据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阶段,实现从技术导向到管理导向、政务导向的转变,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从上到下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在部门内部设立CIO职位并明确其地位与作用.〔3〕重视政务信息内容的完善和服务.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重视网上政务信息的发布和更新维护,在内容和服务上取得突破,包括强化政务信息内容的筛选,明确标准和进行分类分级,挖掘信息内在潜力,拓展政府信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等.这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目的的重中之重.〔4〕进一步改进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包括加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对现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逐步实现政务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搞好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完善政府机关的内部办公网、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加强数据库建设,对原有数据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内容完善,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围绕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建设.〔5〕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战略决策.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政务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此,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要设立数据管理部门来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数据的定义和结构的规范化,指导、协调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人员执行标准和规范.〔6〕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是人,人才的开发利用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中的关键.因此,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必须强化人才培养、人才资源发掘、人才使用和人才配置.17.

  试述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流程与功能.参考答案:〔1〕公共危机预警流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或转化为指标体系;将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和指标与危机预警的临界点进行比较,从而对是否发出警报进行决策;发出警报.因此,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监测系统包括了以下几个子系统: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和警报子系统.〔2〕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具有的功能主要包括:

  第一,信息收集与分析.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通过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将真实的信息以完整的形式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到公共危机指挥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第二,公共危机预报.在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分类,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与范围与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向决策者建议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理程序.第三,危机监测.在确认公共危机发生后,对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发展进行严密的监测,与时搜集危机状态的有关信息,特别是要监控掌握能够表示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征性信息,对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作出分析判断,以便使危机处理指挥机构能够与时掌握危机动向,调整对策,使危机处理决策有据可依.第四,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要求恰当地选择媒体,尽量与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即使在危机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全面地掌握情况,也应与时、客观17/26地发布有关信息.这样做,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与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第五,信息沟通.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利益相关者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与时、有效地沟通信息,是取得相关人员和机构理解、配合和支持的前提.在对抗性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信息沟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冲突双方之间的谈判沟通渠道,增进交流沟通,减少误解;二是洞悉对方的动机、实力和决心,有针对性地拟订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18.

  试述行政紧急权力受到法律控制的必要性与其措施.参考答案:〔1〕行政紧急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控制,其原因在于:

  第一,同其他行政权一样,紧急行政权同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紧急行政权是紧急状态下一种必要的权力,但又是一种最为危险的权力.如果认为情况特殊,政府公共部门就可以为所欲为,各部门、各地区可以各行其是,权力就会无序行使,社会就会出现新的混乱.而且,紧急行政权是一种影响力和支配力极大的权力,稍有不当就可能影响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急行政权在一些国家的运用实践表明,它是一种最容易被滥用的权力.第二,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合法的权力来源,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持久的感召力;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就难以取得法律强制力的支撑;紧急行政权如果没有必要的自律和他律,就得不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第三,紧急事件的不断出现以与各国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处理紧急事件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为紧急状态下的法治化创造了条件,也打破了紧急行政权不能或难以规范的神话.因此,将紧急行政权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相应的应急法制,同样是公共危机管理所必需的.一个有较高治理水平的法治政府,不仅能在正常社会状态下运用法律维护好社会秩序和国益,而且在非常时期也能做到依法办事.〔2〕行政紧急权力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受到的法律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范围规制.这实际上是法律保留原则的体现.法律对于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有效、与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危机所必须具有的权力,事前都尽可能加以详尽、明确的列举规定.现代法治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也不允许政府公共部门自己去任意确定自己行使何种权力,也不允许随意伤害公利,而是要框定行政紧急权力限制公利的范围和边界.第二,程度规制.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不仅有范围的限制,还有程度上的约束,这主要是要求行政紧急权力以与紧急措施要符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又称"禁止过度"原则,具体含义:一是适当性或妥当性原则,指行政主体采取的措施与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实现;二是必要性或最小侵害原则,指行政行为应以达到行政目的为限,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过度的不利影响,在有多种可以达到行政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可选择时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三是均衡或相当性原则,指采取行政措施所造成的损害,不得与达成的行政目的的利益明显失衡,即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损害,不可以超过所采取措施带来的好处,即不能为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比例原则的核心是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保持在适当、必要的限度之内.第三,程序规制.正当程序原则在紧急状态下受到限制已是国际惯例,然而政府公共部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应当遵循必要的、明确的法律程序规定,已被很多国家的立法机关所接受.履行正当程序的重要保障是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有时也被称为透明度.政务公开在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下较之于平时更为重要.第四,目的和条件规制.现代行政法规范和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即是在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权力时明确规定授权的目的,在授予政府公共部门紧急权力时尤其如此,以制约政府公共部门与其工作人员在法定目的范围内行使所授权力,防止其滥用紧急权.同时,通过紧急状态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确定政府公共部门行使紧急权力的条件.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公共部门虽然享有比平时更多且更具强制性的权力,但是,法律授予政府公共部门这些权力是附有条件的.如果政府公共部门违反法定条件行使权力,即构成滥用权力,将因此被追究法律责任.19.

  论述在政府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途径.18/26参考答案:政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六个步骤:第一,高层领导带头推动;第二,和上级沟通并征得同意;第三,聘请质量评估中心专家培训指导;第四,培训结束后各部门成立质量改进小组;第五,实践全面质量管理之后进行再学习;第六,试点成功大面积推广.当然,全面质量管理在政府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限制,包括政府的天然垄断地位、公共服务的质量测定或衡量上的困难、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消费者以与公共服务领域顾客的劣势地位等.因此,政府公共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注意以下事项:注意循序渐进,做好思想转换和教育培训工作,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需要制度的、文化的支持.20.

  论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参考答案:战略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一个循环的、持续上升的过程.〔1〕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第一步.战略规划就是对公共部门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拟订战略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发展的趋势,发现发展的威胁和机会,以使潜在利益最大化.〔2〕战略实施是将战略管理方案付诸实践,逐步实现战略规划的过程.战略实施包含了战略发动、制定行动计划、组织保障、物质基础保障、营造战略实施软环境、战略实验和全面实施.〔3〕战略控制是建立在战略管理前期工作基础上的管理活动,是一个不断监视和控制战略实施进程,评价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并与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战略实施结果与战略规划的要求相吻合的过程.战略控制程序由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三个基本环节构成.21.

  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健全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措施.参考答案:〔1〕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我国监督机构的内在动力主要依赖于监督人员的道德水平,缺少有效的责任机制的约束,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外在的制度力量也缺乏有机结合.第二,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由于监督责任体系的构建、制度设计以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核心,各种监督机构不能组成一个整体,弱化了我国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第三,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实施监督所必需的法制规范还很不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准确判断和与时纠正监督对象的##行为,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行使监督权力,同时又会造成对监督权力缺乏有效约束的现象.这就难免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应该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人大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这是因为:第一,人大在实施监督时缺乏具体的法律作保障,尽管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了它重要的监督地位和权力.第二,人大自身的工作制度也影响其监督效果.第三,权力机关所能获取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政务公开程度较低,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第四,人大代表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监督的需要.第五,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由于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上缺少##传统的国家,加之公共管理的制度、程序、行为活动公开化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监督渠道不畅,仍表现出社会权利依附公共权力的现象.〔2〕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措施.从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维护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一是要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二是要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责与责任,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第二,建立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建立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主要是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从加强监督立法入手,从法律上具体规范和明确各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以与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行政监督体系网络.19/26二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各监督主体的整合,应建立一个专司公共管理监督协调的权威机构,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威来统一协调各个监督主体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第三,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法律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的法律机制,从总体上说,要在立法、守法、执法三个环节齐抓共管.具体说来,就要制定一系列专门用于监督的法律,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公共监督程序法.第四,强化人大监督机制.强化人大监督机制,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二是要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三是要加强人大代表的质询权、罢免权等监督权的落实,提高制约和监督力度;四是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变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第五,完善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一是要加强新闻立法;二是要实现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则必须:其一,强化人民监督的法律保障;其二,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机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三,继续加强信访举报工作;其四,科学推行群众评议、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等制度.22.

  为什么说"公共利益不一定就是国家公共部门所认定的利益,也不一定就是多数人的利益"?

  参考答案:〔1〕公共利益作为判断公共管理行为是否正当的价值标准,是公共权力赖以运作的价值基石和道德基础,反映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质.〔2〕如果说"公共部门所认定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会导致公共权力培育真理的结果;"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会抹杀公共利益的整体性、全局性特征.在排除"权力利益"的前提下,公共部门所代表的利益才能被推定为"公共利益".〔3〕一般意义上,"公共利益就是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说,它不是个人利益的相加总和,也不是特定的团体利益或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社会共享性."或者说,公共利益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并能为他们中不确定的多数人所认可和享有的内容广泛的价值体.所以说,公共利益不一定就是国家公共部门所认定的利益,也不一定就是多数人的利益.23.

  联系实际论述在当代中国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措施与途径.参考答案:在当代中国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措施为:

  〔1〕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具体包括:

  第一,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差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不仅包含了公共管理中##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冲突,也包含了公共部门、公众、企业在价值目标上的冲突.第二,注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必然导致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必然引起公共部门职能定位、绩效目标、绩效标准、评估指标、绩效评估目的与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甚至包括公共部门实施途径的差异.第三,清晰界定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价值.明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其成因,结合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围绕我国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历史使命来探索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具体功能、实现途径与其价值,从而构建我国特色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2〕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就是要尊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哄而起;要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现实条件、具体进程与方法,科学地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第一,要按照立法程序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和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就失去了方向,绩效等级就无法确定.第二,要建立与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第三,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按照"积极试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来推进和实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包括选择若干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的行政行业开始进行试点,在总结各行业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26〔3〕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具体包括:第一,创新公共管理观念,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理念;第二,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界定公共部门职能;第三,打破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体制环境.24.

  论述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针对当代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而采取的公共管理改革措施,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逐步向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扩展.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由注重经济与效率、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向注重综合考虑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和政府服务质量方面发展;注重多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由经济、效率和效益"3E"评估向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4E"评估发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方法更加注重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科学运用数学模型,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注重评估策略和评估工具的选择;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更加注重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和##化,呈现出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更加趋向公民导向,强化绩效指标设计上的外向特征和多样化的满意度调查,强化民间组织对公共部门进行独立评价和审视等.具体来说:

  〔1〕强调结果导向.传统公共管理由于受官僚制的影响,多注重过程和规则,而很少衡量结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强调了结果导向的课责方式,强调建立一种新的公共责任实现机制.如1983年英国在721个评估指标中,效益性和服务质量评估指标分别是7个和15个;到1989年,在2327个指标中,分别是556个和110个,大大提高了效益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评估比重.〔2〕主题更加趋向公民导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幅度增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方面,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加拿大等国家还进行大范围的顾客满意度调查,将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作为公共部门绩效的重要目标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3〕评估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中广泛吸收公众和服务对象参与,公众成为了重要的绩效评估主体.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正在由单纯的公共部门内部评估发展到由社会机构对公共部门绩效进行评估,绩效评估的主体趋向多元化,促使绩效指标设计更具外向性.多样化的公民满意度调查,以与民间组织对政府绩效的独立评价和审视,促进了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健全绩效评估机构.除各公共部门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自我评估外,多数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人员与固定的程序,一方面对各部门的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整合汇总,以便公众比较评价,另一方面有选择地独立对一些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避免部门自我评估可能导致的失准现象.二是健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法制,使绩效评估成为公共部门的法定要求.立法支持是绩效评估推进的法制基础,也是绩效评估制度化的重要形式.〔5〕评估技术与方法不断成熟,科学化程度提高.包括信息技术、量化技术、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评估方式和方法技术.绩效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关键,而信息技术在此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信息化成为可能,为建立科学、便捷、实用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政务信息化等电子政务手段实现公共部门绩效,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这有助于绩效评估更加高效、公正、顺利地进行.25.

  如何评价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

  参考答案: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是公共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总结.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中出现的"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一次重大突破或一次深刻的变化;也有学者从反面对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具体改革措施与其内在矛盾,进行了批判性评价.评价所关注的焦点是公共部门改革的价值、方向与其措施的合理性,是否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和公共管理发展趋势.21/26〔1〕评价标准.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产生了不同的评价结果,这在相当程度上源于评价者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从已有的评价结果出发来认识某一事物,可能会出现对该事物认识的误导.因此,我们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从已有的评价结果出发,先入为主,而必须首先确定评价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标准.一是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二是政治层面上的标准和操作层面上的标准;三是公平标准和效率标准.〔2〕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价值与

  方向的评价.客观地说,市场化和管理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两大方向.私有化、自由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公共部门市场机制的引入和顾客导向等等,都体现了改革者对市场价值、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的推崇.欧文·休斯等人从积极方面高度评价了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结果.在这种改革中,存在着两种密切联系的趋势:一是公共部门向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将公共活动转入私营部门;二是脱离官僚制的趋势,不再把它作为公共部门内的组织原则.改革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但是,这种市场化和管理主义的改革取向,也有不尽完善之处,正在受到怀疑和批评.波利特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一种新保守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公共管理哲学;认为这种公共管理新模式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滥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向公共领域的扩张.美国学者汉森等人认为,推崇和效仿私人部门管理方式,是把教科书中对私营企业的理想描述与现实混为一谈."管理主义"的改革取向忽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本质差别,照搬私人部门管理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泰勒主义".从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是批评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原则取替政治原则.〔3〕对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措施的评价.市场机制与竞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合同出租、竞争招标、私有化等则是这一原则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实现市场机制与竞争的表现形式,对于减小政府开支与规模、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优化政府职能,都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反映和实现市场机制的具体措施,依然面临各种批评.英国学者斯图亚特认为合同出租对公共责任具有负面影响.在他看来,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合同出租缩小了公共责任的范围;第二,妨碍了当选官员与公众的联系与沟通.分权和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也导致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保护主义以与公共开支和行政成本的提高;半自治性的执行机构成为管理、服务水平的促进因素,但未达到减少检验、控制与协调的初衷,而出现了一系列失调和失控.私有化有助于精简政府机构,增强公共部门的活力,但也损害了公民参与,妨碍了政治导向,并产生了公共责任方面的问题,更有学者指出,公共部门改革中形成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企业化政府"模式包含的四大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1>企业自主与##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2>公共企业远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3>企业运转的隐蔽性与##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4>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4〕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效果的评价.无论如何,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在改革价值、改革方向、改革措施和实践模式方面,在相当程度上都存在着不完善性,有着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但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则是客观存在的,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当代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与模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26.

  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力划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要反映古今中外行政活动、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一般而言,在创建社会主义理论和取得社会主义政权时期,更多地从政治层面上思考问题,更多地重视行政体系政治层面的内容;而22/26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比较重视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技术层面上思考问题.因此,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既要强调行政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要从技术层面上完善行政体制、调整和转变职能、科学设置机构、改善政府间关系和健全权力运行机制.请从政治层面和技术层面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基本价值与改革内容.参考答案:〔1〕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体系,包括:

  第一,社会公仆观念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建设与其改革的重要价值;

  第二,"廉价"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

  第三,高效率的管理是保证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四,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五,坚持不懈地改革和调整国家机关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权组织与其管理体制的主要方法,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第六,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政治##化、管理国际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行政改革还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向、##化的法治取向、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和公共服务取向等扩大##、健全法治和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2〕政治层面与技术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层面决定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不能离开政治层面而单独发挥作用;技术层面为政治层面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3〕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内容.第一,明确"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

  第二,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第三,完善机构设置,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第四,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

  第五,完善政府管理法制体系;

  第六,改进行政方式;

  第七,完善社会管理.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始建于〔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20年代

  2.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业的假设是〔

  〕

  A.

  社会人B.经济人

  C.自由人D.复杂人

  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

  A.

  合理性B.合法性

  C.操作性D.强制性

  4.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形式.A.

  职能式结构B.直线式结构

  C.扁平式结构D.直线-----职能式结构

  5.19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在文官制度上也盛行着〔

  〕.A.

  政党分肥制B.恩赐官职制

  C.公务员制度D.事务官制

  23/266.18世纪英国某种经济学家〔

  〕在他某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A.

  威廉·配第B.马歇尔

  C.亚当·斯密D.洛克

  7.对每年或每项目收支的规模进行重新审查和安排,而不考虑基数的实际支出水平,这种编制预算的方式称为〔

  〕.A.

  基数预算B.单式预算

  C.零基数预算D.复式预算

  8.电子政府与传统政府最大区别在于它所具有的〔

  〕.A.

  科学性B.便捷性

  C.虚拟性D.有效性

  9.大规模的公共部门绩效廉政评估始于〔

  〕.A.

  20世纪70年代初期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C.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D.20世纪50年代初期

  10.职业道德立法是公共管理伦理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明显标志,而〔

  〕是职业道德立法领先的国家.A.

  加拿大B.英国

  C.德国D.美国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3.

  简释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含义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4.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试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2.

  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五、案例分析〔20分〕

  1.

  根据所给的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2.

  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3.

  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计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改革后在机构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非设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有明显减少.国务院的部委从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有人数减少了9700多人,减少了19.2%.但由于种种原因,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也是取得成效较多的一次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24/26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此次改革同以住政府机构改革相比较其主要特点:一是精简力度大.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由40个减至29个,减量为11个,减幅为27%;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公务员从1997年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了47.5%.二是在组织机设置上有了一些新突破,这主要表现为:⑴设立了由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托管的国家局,即把原国务院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全部降格转换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的机构,同时对其职能做出了新的、明确的定位.⑵设立和加强了公共服务机构,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新的职能机构.尽管如此,此次改革的成本依然很高,中央财政并未因此而节约,反而为此多支出了20%.除此之外,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得到了强化,规格提高了.如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成为正部级单位.而一些部门下面也设立了很多司局单位,比如外贸部建立在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还成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部.还成立了一些正部级单位:如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等.这些部门职能的强化或许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提高机构行政级别来运作,这些现象都可以看作是1998年改革之后的回潮.2003年3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标志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始.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组织变革的有关理论,说明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公共管理学试题答案与评分标准〔供参考〕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A2.

  2.B3.3.B4.4.D5.5.A6.C7.C8.C9.A10.D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非政府性、公益性、〔也可称非营利性,是指其组织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的专业的服务,而不是经营性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正规性和专门性.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广泛性、针对性和中介性的作用.4.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②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③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和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5.

  公民知情权也可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可以分为广义的知情权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主要包括政治知情、司法知情、社会知情和个人信息知情等几项权利.狭义的知情权则专指公民知悉、获取政府行政信息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于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二是政府向社会和公民公开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有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6.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本精神包括:功绩主义精神、法治主义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巿场主义精神和分权主义精神等.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答案要点

  25/261.

  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政府组织与其它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结果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说明,否则扣8分〕

  2.

  完善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⑴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成员参与绩效改进

  ⑵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

  ⑶绩效管理的制度化

  ⑷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⑸建立重绩效评估体制

  ⑹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

  ⑺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以上要点可结合实际论述,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否则扣8分〕

  五、案例分析20分

  基本要求:

  1.

  根据所给的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2.

  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3.

  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本题答题要点

  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其次,全面分析影响组织变革的阻力,采取有效的消除公共组织变革阻力的基本对策.〔此处可参见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组织变革的有关要点阐述〕

  26/26

推荐访问: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的差异 途径 研究 管理学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