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德国表现主义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浅议
德国新表现主义浅议
【摘要】德国新表现主义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运动,在20世纪八十年代对欧洲与美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让自己的创作与德国历史与文化观念紧密相连。他们在作品中往往呈现出对民族传统的缅怀和对战败历史的反思,抑或批判社会阴暗面,抑或自我嘲讽。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成为战后第一面能与美国艺术相抗衡的旗帜,对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巴塞利兹;基弗德国是一个有着厚重积淀的文化强国,它的哲学与艺术对世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20世纪初期出现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基希纳、黑克尔、康定斯基、马尔克、克利、贝克曼、迪克斯等等大师级的艺术家,德国表现主义也由此推动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阻碍了德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进程,同时成就了新的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纽约。二战后的美国开始将文化艺术作为强有力的冷战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衍它的意识形态,这个时候出现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正好暗合了政府的文化策略,在强大的经济后援下,抽象表现主义迅速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艺术。与此同时,德国战败导致国家分裂和文化的衰落对德意志民族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在德国艺术家看来,战后出现在美国艺术的形式主义和波普化倾向是苍白而浅薄的。一批艺术家开始以德意志的方式对美国文化进行抵抗,力图恢复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文化地位。六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开始复苏,换句话讲新表现主义出现了。出生于民主德国却因为政治问题被驱逐的巴塞利兹,开始在联邦德国展示他新表现主义意味的作品。同时民主德国的维利·西特和维尔纳·蒂布克的作品吸收了毕加索和古图索的表现主义风格特征,作为服务于政治的媒介出现在公众面前。此为新表现主义的发轫。新表现主义顾名思义它是以世纪之初的表现主义为范本的,当然它不是对表现主义的重复,也非机械地模仿。新表现主义的作品没有内容题材的限定,追求自由的表现,提倡情感表述的直接性,在作品中创造图
像的精神意义,借以恢复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传统。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在表现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形而上画派和未来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借鉴了波普艺术的语言,将一些流行符号和现代元素植入他们的艺术,使新表现主义艺术获得了新的前卫性。可以说新表现主义的出现是对六七十年代美国冷漠的、缺乏情感的艺术的反思与抗争。下面我们来看看新表现主义相对表现主义来说到底新在哪里?首先,表现主义并不重视对细节的描绘,作品只追求主观精神和情趣的表达,主题经常是在反映现代城市的混乱和人性的堕落。而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不仅仅关注现代社会的阴暗面,更多的是以卫道士的身份示人。尽管现实中有太多令人唏嘘的地方,但热爱这个社会、热爱现实生活、赞美自然、颂扬人性依然是新表现主义绘画的主题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表现主义比表现主义有着更为积极的一面。其次,正因为表现主义艺术家重视主观感受和内心自我,所以在形式上往往会对客观现实做强烈的夸张变形。他们认为内心感受才是唯一的真实,对客观世界的真实不屑一顾,同时反对艺术的目的性。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也重视主观感受,不过他们认为情感要通过客观事物才能得以表现,强烈的情感并非一定要用极端的形式去表达,细腻、含蓄、内敛的画面未尝不是好的表达方式。因此新表现主义往往采用直观的形象来表达思想,他们不主张过度地扭曲现实对象,认为变形与夸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本质,他们反对用过于抽象的符号去营造画面,从这方面来说新表现主义比表现主义更为具象。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出现了诸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中乔治·巴塞利兹是最为有名的一位。巴塞利兹1938年生于东德,20岁时穿越柏林墙来到西德。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巴塞利兹开始画一些上下倒置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这些作品往往尺幅巨大、色彩鲜艳、笔触奔放。巴塞利兹这种倒置的"作品表现形式与人们一般对于架上绘画的欣赏习惯相悖,正是这点将观者的目光引领向作品本身。不过他的作品却并未因为画面的翻转而削减画面的稳定性,反而加强了在混乱颠倒中呈现出来的独特个人情感。巴塞利兹强调作品的形式特征,他说:“我想绘画对象不再具有固有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没有意义的东西……绘画客体不表达任何东西,绘画不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相反,绘画是自发的”。安塞姆·基弗是另一位重要的新表现主义画家,他1945年生于德国,曾被誉为“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
中的画界诗人”。他的作品主题往往晦涩难懂、饱含诗意,画面呈现出厚重的沧桑感,形式极其现代。基弗是波伊斯的学生,他秉承了他老师的很多观点,也被视为”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基弗重视对德国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特别是纳粹时期的德国,他寄希望用绘画去介入历史,助其民族的复兴。但不同于波伊斯的是他避免在作品中探讨当下的社会问题,更没有波伊斯那样的政治野心。基弗在作品里描绘了大量纳粹时期遗留下来的沦为废墟的建筑,这些建筑曾经是集权的象征,不过现已被战争毁坏殆尽。他在绘制这些遗迹时运用了大量油彩,以及废金属、石头、砂子、树叶、稻草、树脂等等综合材料。他在作品中一再反映纳粹时期的德国景象,但很难从作品里读懂他对于纳粹的真实态度,不过不管他是持批评或是同情都不可抹杀他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身份。除了巴塞利兹和基弗,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还包括A·R·彭克、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等等。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坚持用传统的材料和方式与美国艺术相抗衡,将具象艺术重新带回被抽象和观念把持的七十年代,使二战后的欧洲艺术家重新受到国际关注。这一流派动摇了纽约作为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后十年艺术的发展方向,其意义深远,影响至今。参考文献[1]王瑞芸.新表现主义——西方后现代艺术流派书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郭锐(1977-),重庆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油画语言。
篇二:德国表现主义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西?艺术介绍——德国表现主义先驱埃?尔·诺尔德埃?尔·诺尔德(EmilNolde),?于1867年8?7?,逝世于1956年4?13?。他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版画家,表现主义代表?物之?。原名埃?尔·汉森(EmilHansen),?于在丹麦边境的村庄诺尔德,距离德国边界很近。和卡拉?乔?样,他?为?知的名字以??的出?地定名。诺尔德的命运不可避免地与他的第?故乡德国在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事件连在?起。与多数表现主义艺术家?样,他的绘画被纳粹政权定为“颓废”?类,?备受责难。1937年,他的千余件作品遭到查封,他本?也被禁?作画。1943年,其柏林的画室被毁。直到1946年,他才得以重操画笔,恢复其创作。诺尔德最早以学徒的?份,进修?雕和家具设计。在家具?任务的?年,他游历了德国的?部分城市都会,包含慕尼?和柏林。?后,他在瑞?圣加仑取得教职,传授?业设计和装饰画。恰是在这?期间,他以阿尔卑斯?为素材创作的明信?取得了贸易上的胜利,可观的经济报答使得他有勇?保持教职,持续修业?活?计。他前后跟从画家弗?德?希·菲尔(FriedrichFehr)和阿道夫·豪泽尔(AdolfH·lzel)学画。这时期他开始接触当时?常流?的表现主义。1901年移居柏林。1902年改名埃?尔·诺尔德。
《?罂粟(红、红、红)》1906-1907年短暂地参加了表现主义画家组织桥社。他是这个团体中最有才华的画家。他能把?然、原始的和?灵上的细致的因素和?量,通过简明的形式和充满热情的?彩和谐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彩。他是?位??彩表现?的情感,??彩的?符奏出响亮悦?的乐曲的画家,他的绘画中明亮的?彩处理是得益于印象派的启发。正如他??所说:“?彩是我的?符,?来勾画相和谐?相抵触的?响及和弦。”他在作品中追求?种冷酷?燃烧的情感表现,放射出他那主观的情感,画中跳动、强烈的?彩将?们引??个激荡和不安的世界,?种原始的放纵。《花圃》1908诺尔德作于1909年的《最后的晚餐》,充分反映了他的绘画风格。该画表现的是古?的宗教主题。画?的正中央是基督的形象,周围环绕的是他的门徒。所有形象都紧密地挤塞在这个虚幻的正?空间?。这些形象被画家进?了变形或夸张的处理。?个个仿佛骷髅和?具?般,??森森,令?不寒?栗。在这幅画上,基督头发及?物?服的红?,有如?炬?般在背景的阴影?闪烁,??物?部的黄绿?则与其形成对?。红?的躁动及狂热,与黄绿?的压抑和低沉相互衬托,从?强化了画?的骚动不安和不祥之感。那种灾难将?的感觉,在这??乎达到了令?难以忍受的地步。在这幅画上,画家使?彩的情绪化表现达到了某种极致。诺尔德以神秘的及象征的表现?法,将这幅宗教画表现得富于精神性,使早期基督徒的?醉神迷,在这?得以复活。
1913年到1914年间他随同帝国殖民局的考察团到访了南太平洋、莫斯科、西伯利亚、朝鲜、?本和中国等地。这次旅?对其今后的创作影响很?。在留在南太平洋那?作画数?,并且尽?研究?著居民的?活习俗,努?追寻?然本源,感受原始的纯朴魔?。1927年,他的?型回顾展在德累斯顿举?,并且出版了纪念?集。《失乐园》埃?尔·诺尔德是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的艺术典型地体现出德国表现主义追求“内在冲动”渲泄的艺术倾向。他的画注重情感表现,?彩浓重,造型简洁,?物动态强烈。他以激越的情绪所描绘的那些极富戏剧性的宗教?潮场?,充满了神秘感与象征性,渗透着中世纪式的狂迷之情。1943年,其柏林的画室被毁。直到
1946年,他才得以重操画笔,规复其创作。第?次世界?战战后,诺尔德被聘为传授,他在很多展览上展现他的作品并屡次获奖。他的作品颜?灿艳激烈,在德国前卫艺术中遭到很?评价。1952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版画?奖。
诺尔德是?位多产的画家。除油画外,其?刻作品亦相当出名。诺尔德曾是德国魏马共和国时期最卖座的艺术家。1920年代,德国的博物馆向他买了近1000幅作品,但随后,他的47幅作品却?成为了1937年的纳粹党“堕落艺术”展上的主?。
《预?家》他具有纪念碑意义作品是祭坛画《基督的?命》(1911-1912年),共由9幅画组成。在当年的那场臭名昭著的纳粹展览上,这套祭坛画被安排在第?个展厅?迎接参观者。德国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馆长马克斯·霍莱恩说:“诺尔德的宗教作品和象征主题作品却在纳粹分?中激起了强烈的反作?,?他早期的党员?份和作品中表达出的悲天悯?之感,却丝毫没有帮助纳粹接纳他的作品。”
油画《围着??犊的舞蹈》也是?幅宗教绘画,但情绪异常激奋。?们不敢相信这种舞蹈不与某种信仰相联系:强烈的黄?与紫?的舞蹈者在疯狂地跳跃,旋转,好像画上的黄、蓝和?等背景?彩不是风景本?的?彩,?是由这些舞蹈者疯狂地挥洒出来的。这个题材长期在画家?中回荡,他变换着形式去描绘舞蹈者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狂热舞蹈的孩?们》等。《围着??犊的跳舞》在诺尔德的作品中,最使?存眷的是那些宗教题材的画作,这些画构图激烈,笔法豪迈,渗透着亢奋、狂热的宗教?情。?最为明显的,是画中的浓厚、刺眼的颜?。诺尔德把颜?看成?符,?以暗?画?上那些“相调和?相冲突的声响和和弦”。在他看来,颜?具有独?性价值,其??就是“内在需要”的主要的视觉暗?要素。他惯以激烈对?的颜?,在画中暗?某种奇特的视觉结果,使画?饱含浓厚??热的豪情颜?。
篇三:德国表现主义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德国表现主义的一般论述
作者:刘强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
摘
要:20世纪初,德国正在经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人们迫切需要能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艺术作品,以此来表达内心思想。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对当时德国艺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表现主义的绘画要求艺术超脱客观存在,注重个性的表现,具有很强烈的情感因素成分,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的力量,通过激情荡漾的笔法、视觉冲击,强烈色彩以及夸张、变形的主体形象,并以抽象的绘画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的态度,德国表现主义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同时还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美术发展。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情感;色彩;艺术创作
1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及特征
1.1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
所谓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思想感情,这种艺术形式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的,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流行于20世纪初期欧洲的绘画领域,是当时社会精神错乱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1.2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
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是在梵高等著名画家的影响之下诞生的一种现代绘画艺术的主导趋势,相对于同时期的野兽派绘画,表现主义对于内心情感因素的描写更加侧重,主张通过夸张的主体形象、强大的视觉色彩冲击结合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色彩,用鲜明的绘画语言以表达其摆脱传统束缚的渴望及对个性的追求,将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及对个人的自由追求上升到要求人性解放的层面,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德国绘画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
2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9世纪末期,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升华,欧洲的艺术思潮不断推崇出新,各艺术家们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对艺术的表达形式及表达的内容进行创新。到了20世纪初,欧洲正面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各种社会思潮及社会体制相继涌现,并发生激烈碰撞,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交织,引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由于世纪之初发生的世界大战,对人们的内心深
篇四:德国表现主义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艺术-艺术是表现:德国表现主义到新表现主义
摘要艺术是“表现”,作为一个新的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当时许多年轻的德国人和欧洲人试图打破那“艺术是模仿”的观念从而能够创作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关注的是一些概念、想法的表现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对于“艺术是表现”的新的进一步的释义,从而更加深入了解这种新的种类。
关键词表现的观点艺术是表现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
自古以来,艺术创作的理论,一直摇摆于模拟论和创作力之间。西方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艺术是模仿或模拟的理论,被后人尊为摹拟论(theoryofmimesis,ortheoryofimitation)的鼻祖:而柏拉图则是创造力理论(theoryofcreativity)的大师。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作品是由抄袭模拟表层外观,选用不同的材质,经过不同人即艺术家的手而制作完成的。柏拉图鄙视艺术是出名了的。他反对意识艺术是摹仿或模拟的理论。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认为艺术创造的源泉是人的创造能力,艺术是人为了捕捉抽象化和单纯化理念的工作。柏拉图把艺术看为抽象化的理性工作,艺术被形容为理念的神奇的掌握,只能理性地,自觉地由哲学家来完成。但是从西方艺术史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模仿/摹拟理论一直占上风,此后几百年里,一直是西方艺术理论和美学的主导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对于柏拉图的学说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又复兴了古希腊的艺术模拟论。18世纪,威廉·布雷克(WilliamBlack)再度回到柏拉图的理论,批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模仿真实的作法,是没有生命地不断地重复自己,导致艺术停止不前。从19世纪末期,法国印象派画家,试图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来突破艺术模拟论,但直到20世纪的后期印象派的梵高和高更才真正地使得艺术创作从模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艺术可以是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欲望,希望,理想等可以通过艺术品得以抒发。因此,从美学理论来讲。梵高和高更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论可以说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核心思想。现代艺术尽管派系繁多,但无论康定斯基(Kandinsky),蒙德里安(Mondrlan),马列维基(Malevich)
或格林伯格(Greenberg)等艺术家和美学家都喋喋不休地坚持柏拉图的理性观念:艺术是由灵感或想象得来的理念和真实的印对。而我们前面所介绍过的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在1913年,以颠倒放置自行车车轮。第一次反对了西方文化艺术领域内的长久以来的艺术对于形而上的无尽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杜尚应该算是西方当代最伟大的美学大师。后来到后现代时期的“解构主义者”则更进一步地粉碎了杜尚的对于艺术能够达到形而上的理念和现实能合而为一的存疑与追求。一提到艺术是表现的理论观念,人们就不能不提到德国的表现主义画派,和后来出现的新表现主义等。
1、德国表现主义
任何有西方艺术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德国在现代艺术的贡献:德国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国家。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波伊斯,以及包豪斯和后表现主义等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中,随着希特勒法西斯纳粹1933年获得政权之后。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希特勒把现代艺术称为“颓废艺术”,下令严禁现代艺术的公开展览,更有甚者,一些现代艺术家受到迫害和镇压。纳粹之所以对现代主义恨之入骨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德国现代主义艺术家明显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色彩由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断被强化,而战争中出现的德国的达达主义和战后出现的表现主义特别是新客观现实派,更把矛头直指德国资产阶级的丑恶的阴暗面,这就使得德国纳粹政府绝对不允许现代主义在德国境内存在。
1933年希特勒纳粹法西斯政权强行通过并发布了新政府的对于艺术家的法规——据说参加制定该法规的有希特勒,格林大元帅,宣传部长格培尔等。1933年11月,成立了《德国视觉艺术会》的组织。德国政府再次依据法规,规定所有在德国境内的艺术家以及和艺术
有关的职业人士等,都限期登记入会。所有会员都必须效忠德国政府,推动德国文化艺术“健康发展”。截至到1938年,该艺术会拥有大约3200名雕塑家和15000多名画家,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团体。由政府直接控制的该艺术会的中心领导机构,决定正式审核登
记的会员资格,并制定会规,审查合格的授予会员资格,不合格者不允许进行艺术活动;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艺术家被认为是“异己分子和颓废派”等,被放逐和逮捕入狱。在第一批被批评和被攻击迫害的艺术家中有贝克曼,迪克斯,葛罗兹,克其那,马克,诺尔德等人——他们大多为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艺术家:此外不是德国人的毕加索。马蒂斯,梅金杰,鲁阿特等也被列入其中。
值得称赞的是德国现代派艺术家从来没有放弃过艺术创作。早在1920年,他们就举办了德国的达达主义画展,约翰·赫尔弗尔德创作的拼贴画《格林:第三帝国的行政管理》直接把矛头指向法西斯纳粹的头子格林。为了打击德国的现代派艺术,同时鼓吹纳粹的新艺术政策,1930年。由格林亲自出马举办了《德国艺术之家》大型艺术展,在开幕式上希特勒发表了要绞杀德国现代派艺术地的疯狂叫嚣。但这丝毫没有吓掉正直的德国艺术家。1937年,他们在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了《当代德国艺术展》,德国艺术家的勇敢也赢得德国人民的支持,竟然有200多万人前来参观:而同时举办的由德国官方支持的《伟大德国艺术展》,只有不到60万人来参观。而且占大多数的是纳粹党组织的观众。
当时比较活跃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有麦克斯·贝克曼(MaxBecimann),早在战前。他已经出名了。在20世纪30年代中。他是德国的“新客观主义”(NewObiectivity)的积极份子。在希特勒法西斯纳粹政权当政时。他不畏权势,暴力,恶势力等。以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良心,批评、抨击德国的反动的社会现象。他时常以德国的古典神话史实,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和原始素材,透过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形象压迫容纳在一个画面的空间之内。达到接触观众的情绪几乎到窒息的程度。但他的画作具有时代、民族和政治批评的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艺术家之一。
欧托·迪克斯(OttoDix)也是德国“新客观主义”流派画家。他没有贝克曼等人的直截大胆的抨击和火辣,他的风格近乎古典。但他以自己的洞察入微冷眼旁观社会的百态,然后以一丝不苟的认真。把它们描绘在画面上,他忠于西欧的具像传统,技巧援引德国、荷兰古典
大师们的范本。
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还有乔治·葛罗兹(GeorgeGrosz),厄恩斯特·路德维格·克其那(Ernst-LudwigKirchner),佛朗兹·马克(FranzMark)埃米尔·诺尔德(EmilNolde)等。
2、约瑟夫·波伊斯:伟大的艺术家
在现代——当代艺术史中,有不少杰出的,真正的艺术伟人,他们不但具有伟大的艺术创作天才。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毕加索,齐白石,张大千等就是如此,这就是联合国称他们是文化伟人、巨匠的原因。德国的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是被公认可以同毕加索并驾齐驱的大师。
约瑟夫·波伊斯(JosephBeuys1921-1986)出生于1921年,早年学习生物,自然科学,昆虫学,动物学等,热爱自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征集入伍,成为一名德国空军驾驶员。1943年,他驾驶飞机执行任务时,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空被炮火击中,坠机落地摔成重伤。幸亏当地土著——波西米亚人的解救,得以绝处逢生。战后他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他参加了多种的流派。包括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的创作。
1961年,波伊斯成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授,他认为教育是实现自己艺术理念的最好地方,他以极其天真的严肃,把自己的民主思想和社会雕塑的理念投入到教育之中,他把教室变成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并使得学生能全面塑造自己的殿堂。他说教育应该是对人
的全面塑造。1967年,也就是在中国进行文化大革命时,波伊斯宣布成立德国大学生党,后来转变成德国民主党,目前依然活动。在法国学生运动高涨时,波伊斯领导德国学生造反,占领了学校办公室,后来他被警察抓走,学校解除他的教职长达六年,而不久波伊斯已经成为红遍西欧的艺术大师。从1962到1967年,波伊斯多次举办激浪派的艺术展。1964年。他在亚圳工业大学的舞台上,向一架钢琴中添加洗衣粉和垃圾,让钢琴发出刺耳的沉闷声,一个学生不解何意,上台殴打波伊斯,鼻子被打出血,但他并没有还手,而是从怀中拿出一个基督像,用左手高举头顶上,右手示意大家安静,全场顿时肃然了。
这个形象后来成为他的标准像——体现出他的艺术具有精神治疗作用的艺术观。波伊斯是一位积极的,甚至于有些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他声称:我没有兴趣去掩盖疾病和弊端,我把唤醒和教育更多的人看作是我的民主义务。他所关注的是艺术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以及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教化作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商业文化和艺术,不止一次地公开批评。
他还是一位环境保护运动积极分子,1980年他参加欧洲议会选举大会时,带头组织清扫大街和森林,1982年,在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他拿出一个题为《700棵橡树》的行为展,号召艺术家和观众共同植树,并亲自动手种下第一颗橡树,虽然由于他的死亡。他未能看到700棵树苗种植的局面,但他唤醒了人们保护自然的良知:植树计划终于在1987年完成,来参加植树的不仅是艺术家们,还有欧洲各国的元首,联合国的官员,孩子,老头,军人和医生们。现在,当人们观看这一片茂盛的橡树林时,没有人不怀念波伊斯这个最具人性的伟大艺术家。
3、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到了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新流派。大多数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之间。这一代人已经抛弃了世纪初期那些前卫艺术家所具有的革命精神,而变得现实得多。他们不在乎什么惊奇的艺术手法和孤高的理想,他们从当代社会的现实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源流:商业咨询广告,流行时装,影视图像,广告。插图,摄影照片,杂志,什么都行。飞利浦·葛斯顿(PhilipGuaston)就是这样的新表现主义画家。他画电灯泡,香烟,雪茄,鞋子,成衣,衬衣衬裤,没有鼻子和眼睛的肖像,鬼脸,面罩,钉着钉子的木棒等这些暗含着个人寓意的具象绘画。
此后出现的德国的新表现主义(NouvelleExpressionism),是以乔治·巴塞利兹(GeorgBaselitz)和西格玛·波克(SigmarPolke)二人为两大代表的新艺术运动。乔治·巴塞利兹(1938-)出生在东德,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当时东德已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联盟的一部分,前苏联
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影响着整个东欧,巴塞利兹不满和反对当时东德的艺术潮流,被以政治不成熟为理由从东柏林艺术学校开除,19岁时来到西德,马上投入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创作之中。他致力追求真理,但他个人是悲剧的,不幸的,他独居在德国北部的一座修道院的古堡中。这里原是蒙斯特王子的府第,但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战后驻军的摧残,已经破烂不堪。在这里,巴塞利兹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形象是倒置的。这种倒置不仅仅是针对观众的观看,艺术家本人在创作时也是倒着画的,用巴塞利兹自己的话,这种创作方式是为了“引发出迷惑和震撼,表现出一种挑战的姿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画面本身,而不专注于主题,巴塞利兹的画面中的形象是用强烈的色彩和粗狂的笔触绘制而成,看起来很粗鲁、悲怅。
西格马·波克(1942-)是另一类艺术家,他熟悉几乎所有的视觉媒介,可以任意选择创作,他自己也说,他可以用任何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创作,他甚至使用过一种有毒的颜料进行绘画,是一种含有砒霜成分的颜料。他以极端辛辣的态度,毫不留情地讽刺美国
的商业艺术和学术霸气,他以玩笑的态度用自己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自己的理念。
德国年轻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主要包括有潘克。约尔格·伊门多夫,安塞尔姆·基弗等人。对于这些年轻一代人,波伊斯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波伊斯给他们以巨大的影响。伊门多夫曾经是波伊斯的学生,他参加了波伊斯的许多艺术活动,也试图通过艺术造成社会和政治影响。但总感到势孤力单无法行事,最终选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于德国现状的担忧和不满。基弗是战后废墟中诞生的一代。他一心想振兴德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并以他自己的创作来体现对于德国历史的看法和思索。他的一个重达7吨的大型装置艺术《打碎的容器》就是一例:基弗用铅钣制成书的形状,并且在上面印上一些历史照片排列在书架上,书架前面散落着玻璃碎片。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原始犹太教义:人把上帝拥有的10种神秘物放置在容器内。其中包括爱,知识,死亡,生存,性等。但人不安分,想知道上帝的秘密,在收集过程中打碎了6个器
皿,因此,美德和邪恶就同时散落出来。而基弗的作品中有9种神秘的名称被写在架子上。漏掉的一种就是知识,这样地上散落的玻璃象征的就是散落在世界上的知识,艺术家正是通过这样的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类弱点以及人类当前处境的批评和反思。
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卢西·史密斯对于德国新表现主义有这样的感想:“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存在与发展似乎形成一个完整的轨道——由完全的抵制到世界性的全盘接受。前辈们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新一代德国艺术家行进更为艰难。新表现主义对他们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学院艺术。”
篇五:德国表现主义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赏析之表现主义绘画
【摘要】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本文将从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与特点和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表现主义绘画
兴起
情感释放
自由精神
【正文】
一、表现主义绘画的兴起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20世纪初源于北欧的一场艺术运动,涉及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等诸多领域。作为一种思潮,它反映了特定时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且影响深远,甚至在表现主义的社团停止活动以后很久,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手法对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艺术家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绘画作为现代主义美术发展初期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据点在德国,有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动因。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许多理论,对表现主义运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在西方文化艺术中,表现主义象征着个性、自我、激进和批判。表现主义源于主体观念,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始终代表着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自我挣扎、恐惧的呐喊与自身的觉悟。表现主义既意味着对情感世界和人类心理状态的探索,又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现状的怀疑、抗议和反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义绘画可以被看成是由于现代人内心充满矛盾并试图解脱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绘画现象。
二、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特点——情感释放
与传统西方绘画艺术不同,变现主义者大都相信主观是唯一的真实,总是在意图发展能表现艺术家内心情感而非外部世界的绘画艺术形式。一般地,表现主义艺术抛弃了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以自然的客观属性作为模仿对象的前提,不在将对作品视觉外真实感的要求和个人对生命的观念作为艺术的目标与内容。表现形式上,表现主义艺术作品通常以诡异的造型元素解释内心世界的冲突。从某种程度上看,强烈的主观因素为人们提供一种崭新的语言,让艺术家能够并且事物的客观方面而探索精神世界本和内在形式,通过对心灵创伤的发泄去描述生命中无法逃脱的痛苦,借此放映艺术家内心丰富跃动的情感世界。表现主义艺术家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进化,是的我们对艺术这种人类创造出的独特的语言方式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表现主义艺术之所以产生,是出自一个人的“内心需求”——即无言的洞察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直觉、基本感情,以及对所有组成精神世界生活的东西。”当艺术主要目的是为人内资啊需要服务的时候,人们首先考虑的就不仅是一个片面的视觉影像,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他决定于一个人的精神理想追求。表现主义绘画摒弃了赏心悦目的色彩和抒情的节奏,希望为内心强烈的情感找到一个更加直接的宣泄方式,不断的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诠释生命本质的状态。他们追求生命力,每个艺术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力。就像早期表现主义先驱梵高一样,借助绽放强硬的造型特征撕碎了我们习以为常对人物造型的认识,感性认知被仪式感知却带了,在打破之后建立了一个被我们忽视的真是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危机和恐惧,这些危机和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意识,探寻我们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总之,显现主义是西方现代绘画艺术长河中对“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这种对“人的本质”的不断追问与探寻是西方传统精神中能够不断自我批判和反省的延续。表现主义绘画之所以能够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力量,正是基于对精神感的不断追求,再一次证明了精神表现是所有伟大艺术的终极目的。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第二个特征对传统的批判。这种批判不简单的体现在一种形式上标新立异,正准确的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思。表现主义艺术家主张艺术岁人们的生活应当有更加直接的冲击,从艺术观念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学院派死板教条和程式化的模仿,完全抹杀了创造力和个性。他们不仅把矛头指向这种僵硬的学院派艺术,海拔拼盘的矛头指向了现代机械文明,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社会造成的劳动异化和极端的贫富差距,造成真的人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的沦丧不去与忽视,人们空虚孤独,极大地摧残了人性,大量表现主义绘画作品正是揭示了这样一种氛围下的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灵创伤。这种观念同时也决定表现主义美学的基调。所以我们在欣赏表现主义的作品时,总是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上的震动与某种奇特的共鸣,这些恰恰是作品中批判力量的揭示和率真的对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
对于表现主义的分类,本文是指以蒙克为首的,包括席勒、莫迪里阿尼、苏丁等艺术家。西方艺术从传统艺术一直发展到印象主义之后,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个性才智才更充分地在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塞尚、凡高和蒙克。
而说到表现主义绘画不得不提到这位挪威画家:蒙克(EdvardMunch,1863-1944)。
蒙克的一生大都围绕着“疾病”和
“死亡”,所以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也都是这种内心痛苦和恐惧的独白。我想,对他来说颜料不只是画面的涂饰物,而是他精神释放、情感表达的媒介,他所描绘的正是他自己的病痛,以及他对死亡、对世界的恐惧和无奈,因此每当欣赏
他的作品时,那简直就是一次视觉和精神上的痛苦感受。他不仅在人物形态和表情方面表现得极其夸张,而且还在他的笔触运用和色彩表现方面展示出了无比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度。比如说他的代表作《呐喊》,我想这正是蒙克对疾病、对死亡、对孤独的内心展现与情感释放。
另外在表现主义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画家是:苏丁(ChaimSoutine,1894—1943)。苏丁是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疾病与贫困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家庭,这也养成了他的双重性格,天生胆小敏感,极其内向,有时沉默寡言,有时狂燥不安,而这些性格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在我看来他的作品最突出的便是:他那对比强烈、极其突出的色彩和那自由、奔放、不受任何理性技法约束的笔触,以及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形态,这一切都让我为之激动、心里微微颤抖。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带有某种特别的心理信息,总是显露出某种不安和狂躁,甚至会让你感觉它带有某种神经质。而所有的这些其实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光明与心灵的开放有关,因此他所能做的便是在绘画中借助那些颜料、那些笔触、那些颜色来释放他的这些精神压抑。
像莫迪利阿尼的人物画一样,苏丁的所有肖像画都传达了一种痛苦的情绪,但与莫迪利阿尼表达的淡淡的哀愁相比,他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更为深刻!那是一种会令人浑身颤抖的恐惧和不安。不仅如此,苏丁所画的树木、房屋、群山、道路等等都是夸张扭曲、撕裂破碎的。那些被狂风摇晃的树枝,在毁灭前狂乱挣扎,它们都被赋予了“苏丁式”的人性情感。那飞跃的笔触,强烈的色彩,充满了直觉与表现的力量。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等其它题材苏丁所描绘出来的形态和色彩,都是他真切的情感释放,是他成功的直觉的表现。
同样的在中国,明代画家徐渭,他的写意花鸟极具个性,画风奔放,笔墨飘逸,常以狂草般的笔墨释放强烈、抑郁、沉闷的内心情感,而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的特点――“借物抒情”。从古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中国写意画的这一特点依然存在。例如当代画家李孝萱便以特写场面中人物造型的怪异和荒诞的图式表现了现代都市的混乱感、压迫感和失重感;还有当代画家刘庆和则是将一种都市中日常化的场景进行强化,以一种戏剧性、调侃性的方式表现出都市生活中的朦胧的伤感,释放着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不安情感。
【参考文献】
[1]吕顺
表现主义绘画得精神性
大众文艺2012/05/15[2]苏宇
论20世纪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产生与发展
山东大学2009[3]佛雷德利克·詹姆逊
文化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李宇瑭
浅谈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绘画的情感释放2003
推荐访问:德国表现主义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表现主义 德国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