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听过鼓声吗?
生:听过。
师:这鼓声特别有节奏感。仔细听,老师发出的这样一段鼓声,这是一种怎样的节奏?
(老师敲击鼓面,发出|×—|×
×||×—|××|的节奏)
师:谁来模拟一下?
学生模拟。
师:来,我们一组接着一组一起来。第一组准备,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我们的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师:静息一会,准备上课了!
一.复习导入,进人情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
生:安塞腰鼓。(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
生:气势磅礴、充满力量。
师:是呀,多么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啊!再读题!
生:安塞腰鼓。
师:谁说说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生:鼓响前,非常安静,一群后生等待表演。
二.精读课文,感受激情
(一)学习6~8自然段
师:看!安塞腰鼓响起来啦!(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的眼睛亮亮的,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说说看,此时此刻,哪些词语从你的脑海里迸出来了?
生:震撼人心、雄伟壮观。
师:“震撼人心”---这是安塞腰鼓的力量。
生:震耳欲聋。
师:“震耳欲聋”---这是安塞腰鼓给你最真实的感受,嗯,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活力四射。
师:你的感受非常真切!
生:生机勃勃。
师:这样的安塞腰鼓真想让人一直看下去,自由读5-17自然段,留意一下,有一句话,它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出现了几次?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看,哪一句话反复出现?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出现了几次?
生:一共出现四次。
师:请同学们在每一句的旁边做上这样的标记。
师: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下
生:(一生读5-8自然段)
师:同学们,腰鼓敲起来了,这是怎样的一捶?
生:发狠、忘情、没命
师:从这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安塞腰鼓声音是惊心动魄。
生2:是激昂。
师:是激昂,为什么,忘记了什么?
生3:忘记了一切,就只知道敲鼓。
师:没命了,是真的连命都不要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没命表现他们敲鼓非常投入。
师:谁来读好这段话,你来读?
生:读“一捶起来……”
师范读。
师:我们一起读。
师:“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引读)
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自读)
师:你来说。
生:这段话中我感觉充满了力量。
师:看看这是个怎样的句子,你从哪看出来?
生1:排比句,它们的句式一样。
生2:句式很工整。
师:在每一个并列的小句式它用上什么符号?
生:用了分号。
师: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分句都是比喻。
师:说到比喻句,先来看第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骤雨比作鼓点。
师:到底是什么?
生:把鼓点比作骤雨。
师:这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比喻句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的比喻句都有比喻词这里没有。
师:他把想象到的事物放在前面,为什么?
生:让句子更加生动,感觉很急促。
师:是呀,同学们,这里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同学之间说说看。
生1:把飞扬的流苏比作旋风
生2:把蹦跳的脚步比作乱蛙。
生3:把闪射的瞳仁比作火花。
生4:把强健的风姿比作斗虎。
师: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
师: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引读),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
师:到这里,你的细胞,你的血液都似乎怎样?
生1:沸腾了!
生2:充满了力量!
师:这样的场面感染了你,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周围的事物。读读这段话,圈圈有关意思相对的词。
生:冰冷——燥热
恬静——飞溅
困倦——亢奋
师:这火烈的场面(板书:火烈的场面)使作者情不自禁地感叹到(指着板书引读:)
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气势再足一点!
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自然段
师:这安塞腰鼓还好在哪呢?自己读读课文的9~11自然段。
学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看,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生1:鼓声碰撞在观众心上。
生2鼓声碰撞在所有人的心上。
(板书:隆隆的鼓声)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感受安塞腰鼓的鼓声。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多么震撼人心的鼓声——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这百十个腰鼓发出沉重的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这沉重的响声还会碰撞在哪儿呢?把它写下来。
师:谁第一个来说?你来说。
生1:世界的每个角落,世界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隆隆,隆隆,隆隆。
生2:飞扬着沙土的山坡上,山坡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隆隆,隆隆,隆隆。
师:是呀,这鼓声,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飞扬的尘土,让我们读出这隆隆的鼓声。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最后一句一起来读,读出鼓声的震撼人心。
师: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12~14自然段
师:那作者第三次发出这样的感叹又是为了什么呢?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生:因为一群后生的搏击是对命运的搏击,鼓声充满力量说明他们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师:一群后生,课文中说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呢?
生1:后生们非常有活力。
生2:充满激情。
生3:动力十足。
师:你从“元气淋漓”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后生们非常有活力。
生2:充满激情。
生3:动力十足。
师:在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体现出那群后生的生命力。再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一句话,一个词即可。
生:“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是对命运,对未来生活努力地搏击。
师:体会非常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是什么?
生:搏击。
师:能把它换成“敲击”吗?为什么?
生1:不能,安塞腰鼓的后生们生命力很旺盛。
生2:不能,不仅仅是有力的搏击,更是对命运的搏击。
师:这里的震撼、烧灼、威逼,能把它们的顺序颠乱吗?
生1:不可以。先震撼,紧接着烧灼,最后使你有了信心,重新打拼。
生2:程度一个比一个更深。
师:你觉得它们的感情是在层层推进,谁来读?
一生读。
师:谁再来?
一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很好,还从哪些句子给你独特的感受?
生:从“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气势师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师:感受到气势,你从哪里感受出?
生: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
师:红豆角、老南瓜是黄土地常见的食物,从这两种食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黄土高原土地贫瘠。
生2:黄土高原农民很贫苦。
生3:虽很贫苦,却和勇敢。
师:再去读读这句话,谁再来说说体会。
生:依旧是这句,后生们对生活充满热情。
师:现实虽然贫困,但对未来充满希望。
生:感受出作者对美好生活得无限向往。
师:是呀,他们有信心去创造。人们不禁这样感叹——(引读)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经得起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师:人们发出这样的赞叹——(引读)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老师也喜欢上了这几个自然段,老师也想读一读这段文字。
(教师范读)
6.谁也愿意来读读,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借助作者的语言,把这能量十足的后生定格在这个画面,好吗?一起读!生:齐读
(课件出示,试背)
三、借助名言,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还在写什么?
生1:还在写后生们对幸福生活得向往。
生2:还在写对生养土地的赞美。
师:“生养土地的赞美”,还有吗?
生:赞美后生们顽强的生命力。
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师:从安塞腰鼓中我们读出了很多,让我们再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齐读)
师:作者第四次发出的感慨又是为什么呢?表演结束后,回归沉寂后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我们到下节课继续学习!下课!
板书:
14.安塞腰鼓
火烈的场面
好一个安塞腰鼓!
隆隆的鼓声
元气淋漓的后生
篇二: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实录
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的“个性”,以下是整理的《安塞腰鼓》优秀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实录1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表演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那磅礴的气势——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短片)
感觉怎么样?请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1:气势磅礴。
生2:豪迈。
生3:震撼。
生4:酷毙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
师:现在我们来朗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第7—27节由同学们集体朗读,要特别注意读出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气势和力量,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快。做一下准备活动:抬头,挺胸,运气,大声喊“——嗨!——嗨嗨!”
(投影课文朗读网页;师生配合朗读全文)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这是作家的评价。刚才我们看了短片、读了课文,现在大家自由发言,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生1:我觉得安塞腰鼓好在表演时壮阔、豪放、火热的场面。
生2:好在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
生3:好在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生4:我觉得好在它的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师:是啊!安塞腰鼓表演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好的艺术不仅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更能以内在的精神打动人。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
生:(讨论、明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师:安塞腰鼓表现的就是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安塞人打腰鼓,打的就是这股劲!(板书“生命之劲”)(投影“安塞腰鼓之劲”资料)
(生齐读资料内容)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师: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生:排比。
师: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
生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型排比。
师: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指导生再读)
生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是句间型排比。
师: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指导分男女声部齐读)
生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是段间型排比。
师: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伏彼起的交错感。(指导分两大组重唱式齐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大量排比的运用,对描写场面、表达情起了什么作用?
生: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师:(板书“气势、激情”)这样看来,课文的语言好不好?
生:好!
(师板书“好一篇痛快文字!”)
四、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
师:这篇“好文字”中,同学们也会遇到意思不明朗、不太好懂的句子,先在4人小组内提出来,合作探究一下,看能不能解决一些。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难句,交由全班讨论。
生1:“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师:可以由个人想到民族,想想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生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穿的是“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后生们的生活多么贫穷。
生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师:“鸡啼”,是新的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新生活的希望。在黄土地上贫穷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敲得这么响?因为他们躯体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充满着新生活的强烈渴望!因此,当安塞腰鼓表演“戛然而止”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人们不由得用新的眼光认识这个世界,看待眼前的生活:落后是暂时的,贫穷也不可怕,只要生命在有力地搏击,就一定会迎来新生活的曙光!
朗读这3小节,要放慢语速,舒缓语调,读出在寂静中沉思,读出
对新生活的展望。哪位同学尝试着读一遍?大家可推举一位。(生朗读第28—30节)
师: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你听到那“一声渺远的鸡啼”了吗?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20年后的今天,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五、创意展示
师: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安塞腰鼓将成注册品牌,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生朗读消息)
师:今天,有着__年历史的安塞腰鼓正走出黄土高原,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外更广阔的土地上敲响!“安塞腰鼓”品牌,也将通过现代媒体的宣传,吸引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现在,你有一个展示才华、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安塞腰鼓”品牌准备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打广告,做宣传,请你为它拟一则广告词。(板书“一个广告创意”)好的广告
词内容上要能展示品牌的特色,语言形式上还要有点技巧。如“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特色是护肤,句式上整齐顺口,“早晚”意思还双关。(板书“特色;技巧”)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用,你将收到安塞县文化局的请柬,特邀你到黄土高原,现场观看安塞腰鼓表演。想不想去?
那就让小脑筋转起来吧!这些图片也许能激发你的灵感——(投影安塞腰鼓表演图片)
(生边观看图片并思考、创作)
师:现在,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作品并初评,选出本小组内最有
实力的一则作品交给老师。(投影各小组初评出的学生作品,并以举手表决方法评出全班最佳创意)
六、体验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抓住“好”这个话题和课文展开了对话,那就是:好鼓,好文,好创意!同学们,我们学语文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面对一篇美文,我们应该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特有的感受,产生独特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精神享受!今天,我们就尝试来一个“实话实说”型的课堂结尾:请各位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从《安塞腰鼓》中读到的感受或体验,话题是“从《安塞腰鼓》中,我读到了……”。注意,一定要“实话实说”!
(生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
师:从《安塞腰鼓》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很多。可以读到陕北农民豪迈粗犷的威猛个性,可以读到中华民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可以读到改革开放锐不可当的迅猛势头,还可以读到伟大祖国光辉灿烂的美好前程……从《安塞腰鼓》中,老师读到的是:人,活得要有一股劲!这劲,是上进心,是源动力,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
一股猛劲;工作,要有一股能劲;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有劲的生活,才是痛快的生活!同学们,对不对呀?
生:对!
师:最后,让我们伴随着安塞腰鼓的鼓点,一起大声呼喊:“嗨!嗨嗨!”
附:学生广告创意
●安塞腰鼓,激情如虎!
●安塞腰鼓,震撼国土!
●一捶震天,安塞腰鼓!
●激情燃烧的鼓点——安塞腰鼓!
●为他人鼓劲,为自己加油,我用安塞腰鼓!
●雾中腾虎,安塞腰鼓!
●传遍华夏族,唯有安塞腰鼓响咚咚!
●安塞腰鼓,使人年青的腰鼓!
《安塞腰鼓》教后感
教研工作“研究、指导、服务”的性质,使得教研员对新课程标准学得早,学得多,宣讲得也多。而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的机会,我更将它视为检验自己对新课标语文教育理念的理解、感悟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的实践标尺。这节课,师生围绕三个“好”字展开对话交流,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培养了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识别、品读排比句,划分类型,体味其中的气势和激情,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巨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确实富有创意,给人阵阵惊喜。
当然,由于教者平时较少与学生相处,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状况等方面了解较少,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这进一步启示我: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设法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学生的成功,就是课堂的成功。
(杨万扣,盐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实录2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文中多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反复抒写起到什么样
的艺术效果?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多媒体)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有一部电影《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欧洲。它靠什么征服西欧的观众?是拥有“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从此以后,每逢国庆庆典,我们总能看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场面。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生命的激情。(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看完视频之后,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概括一下你的感受。
二、初读,感受安塞腰鼓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请找出来。
说说你所感受到的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总结明确: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火烈的舞蹈场面;鼓声的巨大力量;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变幻的舞姿。用电子白板写出来。)
三、诵读,感受安塞腰鼓气势
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明确:排比的类型:句内排比、句间排比、段间排比。
要求:找出课文当中任一类型的排比,并把它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组织交流:
(1)句内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是句内排比。三个“了”之间层层递进,要读出越来越“狠”的语气。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2)句间型:“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间排比,排比中又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间排比,要读出雄浑气势和强盛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段间型: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间排比。三个“使人想起”层层推进,如同一个个念头在人脑海中闪过,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
讨论: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于描写场面、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排比的作用: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磅礴气势——赞美之情,用电子白板展现出来)
四、品读,感受安塞腰鼓内涵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实录3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zá):繁杂。
(5)蓦然(mò、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wéi、guān、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
(1)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
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多媒体显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
篇三: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29.《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来到黄土高原,去欣赏独具风味的安塞腰鼓。好,一起来朗读下,好吗?看!
生(齐)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板书):安塞腰鼓
上联:听关西汉子托大锤敲响安塞震天鼓
师:听着同学们读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和豪迈,我作了个上联:听关西汉子抡大锤敲响安塞震天鼓,希望同学们在一会儿的学习
中能够有所感悟。请同学们交流预习三分钟。
师:提问,问出你的水平;评价,评出你的独到;质疑,亮出你的精彩。相信你自己,一定是最棒的!
生1:首先我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师:这位同学对题目的理解,我感受到了几个词语:豪迈、雄浑、浑然一体、人鼓合一。好,我们给她加三分。
生2:文章和作者是分不开的,下面我来讲讲作者刘成章,刘成章,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而后转写词,最后写了戏剧,然后再写的散文。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一级作家,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师:这位同学介绍了作者,刘成章是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一个陕北汉子,他的文章也带有陕北的气息。我们也给她加三分。
生3:为什么这篇文章多次提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
用?
生4:作者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义,层层递进,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师:整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好,加三分。
生5:为什么要赞美安塞腰鼓?
师:西北嘛,都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他?这位同学提出了质疑的问题,我们给她加三分。同学们积极思考,让我们气氛更热烈一点。
生6:我认为,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歌颂生命中奔腾的生命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西北汉子热情奔放通过腰鼓表现出来,我们也给她加三分。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开始,为什么说他们“朴实得就像那块身后的高粱地”?
生8:“朴实得像高粱”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后生们的朴实无华,自然而健康。
生9:我想问14-16自然段,反复出现了“隆隆”有什么作
用?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14-16自然段,反复出现了“隆隆”,观察仔细,我们给她加三分。
生10:我来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运用了反复,排比,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叹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生11: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生12: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
生1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生14:“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生15: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生16: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
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生17: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生18: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生19: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生20:“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生2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怎么理解?
师:让我先来朗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预备起。
生(齐):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师:隆隆,隆隆,鼓声的豪迈之情我们要读出来,再来,预备起。
生2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生23:“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生24: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生25: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生26: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生27:“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
生28: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这首先是因为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刘成章对产生于这片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有着无限的神往与倾心的爱恋,他深深理解安塞腰鼓的本质,体味出了它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对他的挚爱之情。
生29: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生30: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生3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生32: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语句都很好的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这是文章写得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篇好文章,光有好内容不行,还必须有恰当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33:句子都很短,节奏感很强。
生34:用了很多排比句,很有气势。
生35:用了一些比喻,很形象,很生动。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简洁的段落,铿锵的短句,连用的排比,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这样的节奏使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更热烈、更激荡,充分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下面我们重点来赏析一下排比句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生36:我喜欢“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秘密!/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段语段之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
师:三个“愈捶愈烈”层层推进,表明安塞腰鼓表演达到了**,随着鼓点的此起彼伏,人们的思想也在腾飞。这个排比,要读出此起彼伏的交错感。
生37: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的壮阔的场面。
师:排比中每句又都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
生38:我喜欢“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
师:从内容上看,三个“了”字之间强度层层递增,读时语气要越来越强烈。
师:文中的比喻句很多,课堂上我们不能一一分析,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大量排比的运用,对描写场面、表达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生39:很好的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师:这真是好文配好鼓!
生40:“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41:旗是军旗,马是战马。这是想起了雄壮的古战场。
生42:“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不好懂。
生43:这是由黄土高原想到中华民族,想到祖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生44:“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他写的是鼓,为什么又写鸡呢?
生45:连“渺远的鸡啼”都能听到,说明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生46:非常安静。大家都沉浸在鼓声里了。这是以静写动,从侧面写出了鼓声的震撼人心。鼓声停止了,大家还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
师:在我们印象中,发达的是东部,比如广东、浙江等等;西部一直都是很落后的地方,但是国家现在都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现在我想到了一个下联。
师(板书):下联:望陕北父老擎大旗掀起西部改革潮
师:这里有一个词,“望”我觉得不错,望,实写,看见。另一层含义,期望,希望,展望。看到西部虽然很贫穷,但是我们有这样年轻的生命,雄健的体魄,豪迈的气概,奔放的力量,相信西部以后一定是一个火热的场面。
师:各个小组总分。各组组长进行陈述。
篇四: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晦暗”,第12节“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
师:安塞腰鼓离我们西南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
师:还有谁想讲?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动作整齐,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
觉。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师:大概是什么样子?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生:厚实雄强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用语言描述出来。
师:写得对吗?“厚实雄强”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力量感很强的男性的阳刚之美。
生:雄健之势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雄健的语句,来展示雄健。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②;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师:第19节。还有吗?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师:很好。还有想讲的吗?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有点难?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
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
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师:怎样排比的?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程度。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还有其他发现吗?生:第7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师:等一会。大家要记下来。好,对好东西最好都要记下来。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
为什么这些比喻能突出豪迈的气势呢?你能不能还原得更具体一点明确一点?生:这些喻体本身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用它们比喻要比喻的物体,也会产生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好!你们有没有记下来?生:骤雨
师:对,“骤雨”的意象很突出,最后一句话有没有记下来?他说得很好,喻体的选择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生:最有活力的时候。
师:斗虎,也是有气势的。还有两个小组要交流,哪个小组先来?师:很有风度!生:我看到第12节。
这里用了排比,写出了说不出来的一股劲。庞大的气势,一股劲。
师:你的朗读中好像没有把那股劲表现出来,你能不能重新读一下,试着把那股劲读出来?师:有进步吗?师:有一定进步,但感觉还不到位。有人好像想帮助一下她。
生:束缚、羁绊、闭塞、挣脱、冲破、撞开,感觉一步一步推进。
师:不错。现在有感觉了。这里三个“容不得”是什么语气?生:反复
师:你们小组还有谁想补充?生:它这里用了“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师:我看到圈这一段的有好几个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来一起碰撞一下?生:我认为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很好的说法——对比。很专业!还有要补充的吗?师:前一个小组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紧张的氛围。第二组从排比、反义词对比的角度。这节课我们从词语的角度来归纳一下,你们要做点笔记。
好像还有人想讲?生:这里“愈捶愈烈”用了三次,也是一个排比段。
生:还有内容,这一段应该接下去,“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他加了后面一句。你是有意的吗?生:这一部分应该是一体的,说明人融入了,声音也融入进去了。
师:他有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
教师问前一个学生:你同意他吗?生:同意。
师:人和人,人和鼓,人和自然,一切都是交融的,就像有同学在前面提到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才使得安塞腰鼓变得这么震撼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投身到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我们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好,就用你这个词。有一个小组发扬了风格,现在轮到你们了,相同的就不用讲了。
生:第20节。多水的江南,用了对比的写法,衬托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壮。
师:很好!还有吗?生:我读到的是第12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里“山崖”变成了“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师:“山崖”变成牛皮鼓,声音会怎么样?夸张是有磅礴的气势的,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有气势吧。
生:还有21节,这里有两个“厚”字,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悠久历史。
师:还有哪些发现?生:我想为他补充一下。27段用了很多感叹号。我们觉得黄土高原的人们把发现的好与坏,全部发泄到捶鼓当中。
师:对,刚才也有人提到了感叹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感叹句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几乎每段都有。我数过,全文共30个自然段,有15段结束在感叹句上。为什么用这么多感叹句呢?或者说感叹句擅长表达什么?生:用力。
师:作者的感情实在太强烈了。你看,轰轰烈烈,热情奔放,这样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叹句。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的。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师: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师:放开来,热烈奔放
师: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还想读下去,课后再好好读。
总结一下,作者写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师: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生(齐声):黄土高原。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嘛,如果换了我就写不出来。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所以用了(指着板书,师生一起说)“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如果让你来写雍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是不是像这篇文章写的那样“是易碎的玻璃”呢?师:雍湖有很多的美丽。身在其中,你们的感受肯定是最深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写一下雍湖,看能不能写出你的雍湖。
下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这篇文章共14922字。
篇五: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1安塞腰鼓课堂实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0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2一、导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师:看了以上这组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生1:黄土高原很雄伟,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很壮美。
生2:击鼓的后生舞蹈很美很有激情,充满力量。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播放课文录音)2、学生自由朗读并扫除生字障碍,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初步分析课文:
师: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写静的。
生2:其实也都有声音,开头“丝溜溜的南风……”,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生3:这叫以声衬静。
师:对了,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描写的重点,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生1:从舞蹈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四个角度来写。
生2:“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这么有气势的文章,我们最好用什么方式来把它再现出来呢?生齐答:读。
三、朗读品味
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师:哪位同学愿为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打个分,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可以打75分。她朗读的感情很充沛,很投入,但她读快了,不够流畅,也没有读出重音。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抓住了重点,可否把你喜爱的那一段来读一下?生:我喜爱的也是这一段。
(生读。注意了重音、停顿,很有感情,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师:朗读得非常好,还有哪一位同学来读?生1:我读的8至13自然段,我觉得这组排比段写得很有气势。
生2:我给她的朗读打85分,因为我觉得她的朗读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短了点,还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和“是挣脱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句子朗读的时候激情不够,声音应逐渐升高。
师:好的,你有没有勇气来示范一下?(生读,读完全场热烈的鼓掌。)师:很好,你的点评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非常中肯,读得也非常投入。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我读的是23至27自然段,我喜欢这里写的变幻的舞姿的美。
(生读,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生:我给她打90分,因为她声音响亮,流畅,感情充沛,读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师:为什么不打满分呢?
生1:
因为还要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众笑)生2:我给她打70分。(众皆愣)因为我觉得朗读不是靠声音来取胜的,真正好的朗读要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好。刚才她的朗读声调一直很高,很激昂,但没有读出抑扬顿挫来,表现不出安塞腰鼓的变幻多姿的美。
(师带头鼓掌,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师:你的点评太精彩了。是啊,只有走进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读好文章的关键,谢谢你的点睛一评。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的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
四、小结
(再一次出示多媒课件,让学生增强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师: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让我们最后来齐读课文。(生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
2、熟读课文。
【简评】
这是《安塞腰鼓》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我今年四月二十二日上的一节公开课,大家评价不错。现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就教大方之家。
1、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一下课堂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读,相互之间打分、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这一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3、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堂课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理念带给他们的快乐。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3(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
一、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1:我的问题在第九、第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2:我不太理解第七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3: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
……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
二、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1:(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生1: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
生1: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学生齐读)
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生1: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体会得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你会喜欢!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生2:(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2: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3: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吗?
生4: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4: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4:雨点落在大地上劈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劈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指名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学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5: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学生感情朗读)
生6: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
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学生感情朗读)
……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七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三、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7:(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
(板书:搏击?)
生7: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
(学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
生8: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
生1: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生2: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6%。
……
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2: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
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和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指名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
生:懂了!(齐读)
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
课件出示:“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教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师:你被震撼了么?
生:震撼了!
师:对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
“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第十二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齐读第十六段)
【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安塞腰鼓,学生接触了黄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净化。让我们永远记住老师的掷地有声的嘱托——“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
五、教师总结下课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4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扮演,澎湃的气势、精湛的表示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师:请大家看注解①,课文发表于1986年,正是安塞腰鼓获得大奖的那年。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扮演吗?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那独特的氛围──(播放安塞腰鼓扮演短片)
师:感觉怎么样?
生1:气势澎湃。
生2:震撼人心。
生3:惊心动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
师:我们来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留给老师,课文的主体局部第7~27节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注意特别要读出安塞腰鼓扮演时的气势:节奏要明快,声音要洪亮。一起来做一下准备活动:抬头,挺胸,运气,大声喊──“嗨!嗨!嗨!”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生1:我觉得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扮演时壮阔、火烈的局面。
生2: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繁重的响声。
生3: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溢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生4: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扮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师:看来同学们已初步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形象,它局面壮阔,鼓声繁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突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劲”(板书)。
师:安塞人打腰鼓,打的就是这股劲!(投影“安塞腰鼓之劲”资料:扮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师:安塞腰鼓扮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生:排比。
师: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
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生1:我喜欢“愈捶愈烈!形体成了繁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解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段与段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扮演的热烈局面。
师:三个“愈捶愈烈”层层推进,标明安塞腰鼓扮演达到了高潮,随着鼓点的此伏彼起,人们的思想也在腾飞。这个排比,要读出此伏彼起的交错感。(指导全班分两个声部重唱式齐读:前一声部读到上句最后一字时,后一声部即起读下句)
生2: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扮演开始时壮阔的场景。
师:排比中每句又都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指导全班分两个声部唱和式齐读:前一声部读前半句,后一声部读后半句)
生3:我喜欢“是挣脱了、突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扮演的力量。
师:从内容上来看,三个“了”之间强度层层递增,读时语气要越来越强烈。(指导全班再读体会)
生4:……
师: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大量排比的运用,对描写局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生: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扮演局面的澎湃气势,充沛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师:这真是好文配好鼓──(板书“好一篇激扬文字!气势、激情”)
四、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
师:这篇“好文字”中,同学们也会遇到意思不太好懂的句子。
先在4人小组内提出来,合作探究解决一些;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生分小组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并答疑)
小组1:“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师:旗是军旗,马是战马。这是想起了雄壮的古战场。
小组2:“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不好懂。
师:这是由黄土高原想到中华民族,想到祖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小组3:“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他写的是“鼓”,为什么又写“鸡”呢?
师:对呀!他不但写了“鸡”,还写了“球”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们提问的表达方式也很有趣。这也是别的小组共有的一个疑难问题:课文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
老师问大家三个问题。一是“鸡啼”预示着什么?(新一天的开始,也可理解成新生活的开始,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二是安塞人的生活怎么样?(穿的是“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生活贫穷、艰苦)三是贫穷、艰苦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身的腰鼓打得这么响?因为他们的"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充溢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课文的结尾暗示我们,安塞人的渴望能不能实现?能!“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朗读课文结尾的3小节,语调要平和,语速要舒缓,要读出在寂静中的深思。哪位同学尝试读一下?
生:(朗读第28~30节)
师:我想,应该为这位同学的朗读鼓掌!她读出了对新生活的展望。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你听到那“一声渺远的鸡啼”了吗?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20年后的今天,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五、创意展示
师: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投影)──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5教学实录
一、导入安塞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到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候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这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了疑问?生:我不懂什么叫后生,什么叫元气淋漓。
师:有谁知道?生:后生是指年轻力壮的男子。
师:你预习得很充分。那元气淋漓呢?生: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有不懂的吗?
生1:我的问题在第9、10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生2:我不太理解第7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生3: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能简单说一说吗?生: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是在写鼓的什么?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学生齐读)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生: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
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体会得很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你会喜欢!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生1:(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2: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全班齐读)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生: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教师点学生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对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学生轻声自由读)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刻,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学生读句子)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教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生:想!
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学生进行男女生分行穿插读)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学生背诵)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教师点学生朗读第6段)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这样体会就能更深。
[评]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
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这些东西也许很受老师的欢迎,但是如果学生看起来就会感到很厌烦的。
所以,希望以后老师们都理清一份能让我们理解的思路点拨,放在一楼。要很详细的。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6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安塞腰鼓
生:听说过
师:谁来介绍
生:是一种大型民族艺术。有两千年历史
师:说的真好,谁来补充
生:可以有千人参加,气势磅礴
师:补充得恰到好处
师:是大型的民族艺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陕北作家给大家带来的读
师:大家看过安塞腰鼓吗?今天,让我们跟这画面体会安塞腰鼓的那股子劲。
(看画面,听课文)
师:同学们,听完课文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受到安塞腰鼓振奋人心
师:好的,还有吗
生:我感受到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不愧是陕西第一鼓
师:磅礴的气势,说的好
生:安塞腰鼓给人刚劲豪放的感觉
师:用的好
师:大家心中的感受各不相同,请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由读)
师:请看大屏幕,出现六个生词,自己读
生:一起读
师:读得好,同学们,这些生词里有六个生字,这些字的笔画比较多,能记住这些字的笔画吗?请大家完成书后的描红表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让我对大家更刮目相看,再看大屏幕,这些生词认识吗?
生:认识
师:请大家一起读,但读完你要告诉我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什么
生:齐读
师:什么感觉
生:非常激动
师:说的好
生:激昂
师:你的脸都红了,看来十分激愤。
师:这些词都是用来描写什么的?
生:安塞腰鼓
师:难怪作者在文中写道“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类似的写法还有吗?找到了吗?
生:十四小节。
师:有两个感叹号,只要读一句
生:十一节
师:好的生:文中的第八节
师:还有吗
生:第六小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激昂的情感来读一读
生:(激昂地读)
师:这腰鼓究竟好在哪呢?
师:请大家自己读课文,找出这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
师:找好了吗?谁来说
生:第七小节
师:大声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好,你发现没有,在你读得这段有许多相对的词
生: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师:大家一起读
师:谁能读好这一段
生:(读)
师:多有气势啊,我们一起来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想到,落日照大旗,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到了千军万马在奔腾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生:文章第十五小节
师:你读得很流畅,你的朗读还欠缺点什么
生:气势
师:气势和力量
师:你愿意请你的同学和你一起来读吗?
生:
师:请两个同学和他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真有力量
师:在这段文字里哪个词让你最能感受到力量?
生:叹为观止
师:有力地读
生:叹为观止
师:一齐读。有力量,哪一个词感受到气势?
生:每一个
师:为什么
生:有四个每一个
师:还有吗?
生:呼呼作响,师:为什么?
生:因为舞姿只能看到,却发出了声音
师:你们的读让我感到战栗
师:知道什么是战栗吗?
生:沉浸在其中了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体会战栗。
生:读
师:多么有力的朗读阿!多么有力的安塞腰鼓啊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接着说,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生:第十小节
师:读
师:你读得非常好,大家看看这一节
师:这鼓声不但回荡在牛皮面上,还回荡在哪?
生: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师:你们的心中有着鼓声吗?
生:有
师:好的,一齐读!
师:这是隆隆的鼓声,这是隆隆的气势,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还有吗
生:还有第十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
生:
师:你们的读,读出了气势,读出了磅礴,大家还想看看安塞腰鼓吗?
生:想!
(看录像)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安塞腰鼓好看,文中的描写也是精彩绝伦。你能仿照书上的写法也来赞美咱安塞腰鼓吗?开始,写在材料的空白处。
生:雷鸣一样是振奋的鼓声
生:巨浪一样是疯狂的呐喊
(。。。。。。)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同学们,在文中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为什么反复地出现呢?
生:(思考)
师:大声地读一读
师: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心潮澎湃
师:请四位同学读
师:真有力量,想读吗?分组读
生:第一组读
生:一二读一二三组读,全班读(气势渐强)
师:让我们再一次发出感叹吧!
师:同学们,我们能看到这样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我们该感谢谁呢?
生:感谢黄土高原
师: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
生:安塞腰鼓
师:还要感谢谁?
生:北黄土高原养育的后生们
师:没有他们,就没有?
生:安塞腰鼓
师: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认识苍凉辉煌的黄土高原,还有朴实可爱的后生们。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文章的铿锵激越。
2、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
3、理解、掌握“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主题,感受文章的阳刚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过“信天游”吗?来听听这首……
(通过投影播放下载的影音文件李娜演唱的《黄土高坡》导入,此flash中有比较详细的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其中安塞腰鼓的片段占60%)师:也许你不知道陕北的民歌又叫做“信天游”,但你一定知道陕西安塞位于黄土高原。刚才听的这首歌曲以铿锵的旋律、流畅的曲风、鲜明的节奏、浓烈的陕北特色,歌颂了陕北民众的勤劳、质朴,成为现代“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说说看,刚才的flash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幅画面?生1:许多人打腰鼓的镜头
生2:剪纸作品
生3:黄土高原的沟壑
……
师:大家的确看的很仔细。所有的这些全是“陕北文化特产”,的确,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安塞腰鼓》将以文字形式再现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憨厚、质朴劳动人民的热情、真情、豪情……
二、范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满怀激情的诵读):
……
师: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我读的是顾不得喘息,因为文
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不知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生1:用了形象的比喻。
生2:还通过周围的东西,衬托安塞腰鼓吸引人、“烧灼”人。
生3:还有排比句,写出了鼓声的激越。
生4:给人以气壮山河的感觉。
师:换句话说,这篇文章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
(大家笑)师: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瞧后生们的表情、舞姿……多震撼人心!找找文章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是通篇鼓声雷动?生:有动有静.师:哪几段写静,哪几段写动?生:1~4段写静;5~26写动;27~30段又是静。
师:看的很仔细,分析的也正确。谁能再进一步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生:“静”是为了写“动”,起铺垫的作用。
生:我认为以“静”烘托“动”。
……
师: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你们是想说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对吗?那让你选,你喜欢哪一部分?生:(异口同声)第二部分。
师:英雄所见雷同!作者在这一部分,用了大量能够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那具体说说第二段又是分别写出了哪几种声音?生3:第二自然段写山崖发出的回响
生4:还有观众的共鸣。
生5:作者的心声……
师:的确是这样,认识的很透彻。这一部分完美地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凡响。
师:文章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突出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撞击,根据你对陕北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也可引用原文说明。
生4: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
生5: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6: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憨实。
生7:老师,他们住的是窑洞,经济落后,想通过敲鼓发泄不满……
(大家笑,我也笑)师:四位同学说的很有深度!可作者仅仅是想把这种“宣泄”表现出来吗?他对腰鼓的钟情和热爱,就因为可以发泄情感?生1:他想歌颂后生的“搏击”精神。
师:既然如此,那“多水的江南”也应打得这样的腰鼓了?生2:应该歌颂黄土高原。
师:请说明理由,试着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生2:“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师:说的好,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那好,就让我们再诵读课文,重新体会“安塞腰鼓”的文化意蕴和生命内涵。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列宁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积淀丰厚,有许多民族艺术瑰宝等待我们的发掘和探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把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史结合,以史代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欣赏语文,进而深入体会语文的“文化”意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只能通过枯燥的板书、口头的传授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一直尝试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方式,努力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冲击来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
比如在《安塞腰鼓》这一课,最好是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感悟。那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此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也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建议分清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二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二者只有相互依托,融为一体,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安塞腰鼓》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有感情诵读,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讨论“安塞腰鼓”的主旨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
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8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刚才我们见面的时候,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的“晦暗”,第12节的“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我今年教高三,默写“羁鸟恋旧林”,还有不少人默错了。
接着说。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
师: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没有了。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
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人请举手。
(教师数了一下。)
朗读过的人好像比较少。
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的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
(板书: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
(板书:热烈奔放、轰轰烈烈。)
师:还有谁想讲?
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xx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
“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后来,有一些人看到旁边同学停下来也就停下来了。)
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对着一个女生)我感觉你读得特别投入。你投入进去之后,感
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该生没有说什么)
师:大概是什么样子?
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
(等了一会。)
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
(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描述用语言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
(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
(板书:雄健。)
“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
还有想表达的吗?
(教师看没有学生想讲。)
如果没有了,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交流告一段落,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
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哦,已经有同学想讲了!
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②;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学生将“颤栗”读成“chànlì”。)师:颤栗(zhànlì)还是颤栗(chànlì)?
生:颤栗(zhànlì)
师:颤栗(zhànlì),注一下音。
接下来,第四位同学在哪里?前面那个女孩子,你还没有讲过话呢。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师:第19节。还有吗?
(教师离开后半部分同学,朝右前边的同学走过去。)
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师:很好。还有想讲的吗?
(看了一下。)
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
(有学生觉得难。)
有点难?
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约5分钟。与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点。……第八节,好!想想为什么划它。……划了这么多!好样的!能找到它们的特点吗?写下来,等会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些。……归纳出两点了,好!还有吗?)
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
(教师板书:句式、词语。)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过一分钟。)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
(有同学议论。)
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
(有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
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
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板书:排比。)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第7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师:等一会。大家要记下来。好不好都要记下来。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
(板书:喻体)为什么这些比喻能突出豪迈的气势呢7你能不能还原得更具体一点明确一点?
生:这些喻体本身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用它们比喻要比喻的物体,也会产生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好!你们有没有记下来?
生:骤雨。
师:对,“骤雨”的意象很突出,最后一句话有没有记下来?他说得很好,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生:最有活力的时候。
师:斗虎,也是有气势的。还有两个小组要交流,哪个小组先来?
(一个男生让女生先发言。)师:很有风度!
生:我看到第12节。
(学生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里用了排比,写出了说不出来的一股劲。庞大的气势,一股劲。
师:你的朗读中好像没有把那股劲表现出来,你能不能重新读一下,试着把那股劲读出来。
(学生重新朗读这段文字。)师:有进步吗?
(问学生,学生点头。)师:有一定进步,但感觉还不到位。有人好像想帮助一下她。
(另一学生朗读这段文字。)生:束缚、羁绊、闭塞、挣脱、冲破、撞开,感觉一步一步推进。
师:不错。现在有感觉了。这里三个“容不得”是什么语气?
(板书:反复。)师:你们小组还有谁想补充?
(男生小组开始交流,朗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生:它这里用的“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师:我看到圈这一段的有好几个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来一起碰撞一下?
生:我认为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晤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很好的说法——对比。很专业!
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前一个小组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紧张的氛围。第二组从排比、反义词对比的角度。这节课我们从词语的角度来归纳一下,你们要做点笔记。
(教师发现有人举手。)好像还有人想讲?(学生朗读“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生:这里“愈捶愈烈”用了三次,也是一个排比段。
(另一个学生不同意。)生:还有内容,这一段应该接下去,“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他加了后面一句。你是有意的吗?
生:这一部分应该是一体的,说明人融入了,声音也融入进去了。
师:他有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学生齐声回答“融入”!)教师问前一个学生:你同意他吗?
生:同意。
师:人和人,人和鼓,人和自然,一切都是交融的,就像有同学在前面提到的“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才使得安塞腰鼓变得这么震撼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投身到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我们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学生说“无限的”。)好,就用你这个词。有一个小组发扬了风格,现在轮到你们了,相同就不用讲了。
生:第20节。多水的江南,用了对比的写法,衬托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壮。
师:很好!还有吗?生:我读到的是第12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里“山崖”变成了“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师:“山崖”变成牛皮鼓,声音会怎么样?夸张是有磅礴的气势的,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有气势吧。
生(另一人):还有第21节,这里有两个“厚”字,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悠久历史。
师:还有哪些发现?生:我想为他补充一下。第27段用了很多感叹号。我们觉得黄土高原的人们把发现的好与坏,全部发泄到捶鼓当中。
师:对,刚才也有人提到了感叹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感叹句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几乎每段都有。我数过,全部30个自然段,有15段结束在感叹句上。为什么用这么多感叹句呢?或者说感叹句擅长表达什么?
生:用力。
师:作者的感情实在太强烈了。你看,轰轰烈烈,热情奔放,这样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叹句。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
(板书:短句。)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雅。
师: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板书:感情——形式)(学生轻声朗读。)师:放开来,热烈奔放地!(学生大声朗读。)师: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还想读下去,课后再好好读。
总结一下,作者写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安塞腰鼓。)(师生一起说“热烈的壮观的”。)师: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生(齐声):黄土高原。
(板书:黄土高原。)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如果换了我就写不出来。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所以用了(指着板书,师生一起说)“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板书:西北作家。)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是不是像这篇文章写的那样“是易碎的玻璃”呢?(学生摇头。)师:对,江南有很多优点,西湖有太多的美丽。身在其中,你们的感受肯定是最深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写一下西湖,看能不能写出你的西湖。
下课!
篇六: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7年7月全国第四届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科观摩课大奖赛中学组一等奖
曲冬妮/执教、整理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
(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4幅。师板书:安塞腰鼓。)
师: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知道它的由来吗?咱们听一下解说。
(配合画面播放解说词。)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
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诵。板书:刘成章。)
师: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撼心灵??
师: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生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
师: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
师: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
(生自由诵读。)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几个词读得不太准确,谁来读一下?
(一生读,读音正确。)
师: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谁来朗读震撼你的句子?
生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
生1:这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腰鼓能让世界变化非常快,非常大,有极强的感染力。
师:哪几个词最具有震撼力?要读得轻还是重?
生1:“燥热”、“飞溅”、“亢奋”这几个词非常具有震撼力。要读得重!有气势!
师:说得很准确,雄壮的腰鼓让世界跟它一起激昂,一起亢奋,具有震天撼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请你放开喉咙,用你的阳刚之气读出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和段落能震撼你,试试表达一下为什么。
(生读。)
生2:“多水的江南??这么厚的土层啊!”运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腰鼓的粗犷有力,江南的柔美刚好衬托西北的壮美。
师:分析得很到位,水乡温柔,只有厚重的黄土地才能积淀这么雄浑的力量,承受这么惊心动魄的搏击。
生3:“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从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写出了扑面而来的强盛的生命力。
生4:“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排比和
反复写出了奇丽变幻的舞姿。
生5:“愈捶愈烈??”短句子多,铿锵激昂,意思层层推进,鼓点在起伏,思想也在腾飞,人鼓合一。
生6:开头、结尾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生7:“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四次,好像主旋律的音符一样,不但表达了对腰鼓的由衷赞美,而且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有音乐的节奏美。
(师板书:节奏。)
四、重点品读——鼓舞飞扬
(一)诵读指导,体会情味。
师:还有能震撼我们的段落吗?
生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
师:作者通过哪些修辞展现腰鼓的魅力?
生2:比喻、排比。
师: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比喻展现了腰鼓什么特点吗?
生2:“骤雨”是夏天的大雨,又急又猛,写出了腰鼓的急促。
生3:“乱蛙”写出了脚步的刚劲有力。
师:能想象得出人们的表情吗?
生3:严肃。
师:严肃的时候,人会手舞足蹈?
生3:欢快、高兴,对生活充满信心。
生4:“火花”写出眼睛的明亮。
师:换成星星可以吗?
生4:不可以,夜空中的星星给人恬静、清冷的感觉,火花这种爆力闪射的状态刚好和这火爆的场面、热情的脸庞非常吻合。
生5:“斗虎”写出人的威猛有力,斗志昂扬。
师:它一定让你想起许多虎字短语吧?
生5:生龙活虎、虎虎生威、龙腾虎跃、龙蟠虎踞。
生6: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视眈眈。
师:“虎视眈眈”是什么意思?
生6:形容眼睛炯炯有神。
师:它的意思是凶狠而贪婪的注视。要形容敲鼓的后生炯炯有神的眼睛,你能试着换一个词吗?
生6:龙睛虎眼。
师:非常传神!“流苏”是什么意思?(生摇头。)它是穗状饰物,这里指系鼓槌的红绸带。绸带能飞起来,说明什么?
生7:速度快。
师:这些都是短句子,作者为什么要用短句子来表现腰鼓的特点呢?
生8:这些短句简洁有力、节奏快,感觉就像急促的鼓点。
句强,像上楼梯一样,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这么雄壮的气势,这么急促的鼓点、强健的风姿、昂扬的斗志,读时语调应该高昂,语速要快。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生再读。)
师:黄土地的人们敲出了滚滚豪情、冲天斗志,舞出了壮阔雄浑、泱泱大气,现在,让我们带着心灵的震颤,带着高原人的壮志豪情齐读这一段。谁来读第一句给大家开个头?
(一男生站起来。)
师:这位勇士,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
生9:“发狠”、“忘情”、“没命”这三个排比词上。
师:很正确,知道为什么用“捶”,不用“敲”吗?
生9:表现敲鼓的力度大。
师:用力到什么程度?
生9:没命,达到生命的极限。
师:现在,请你拿出西北汉子没命的劲儿,激情读第一句。
(生读。)
师:他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现在我们一齐读这一段。
(鼓声响起,生齐读。)
(二)引导想象,解惑答疑。
师:作者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落日、大旗等雄壮豪迈的景物,更给人以凛然壮观的感觉。你由雄壮的腰鼓联想
到了哪些景物、场面或诗词?
生1:火山喷发、岩浆喷涌。
生2: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
生3:爆发的山洪、挟狂风巨浪的海啸、山崩地裂的地震。
师:联想非常丰富。
生4:想起秦腔。对于戏曲,人们一般都说唱戏,可说到秦腔,都说吼秦腔,“吼”字说的就是这种粗犷豪放之气吧!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平时你的阅读面一定非常宽。
生5:想起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6:“大江东去??卷起千堆雪。”
生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不能联想到社会的壮阔场面?
生9: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举国欢腾。
生10: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五四运动,还有抗洪救灾的壮观场面等。
生11:金戈铁马、烈火硝烟的战场。
师:这一段文字可谓意象灿烂,意蕴深厚。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生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师:读课文时要看课本注释哦。这句是由迷惘到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想起民族的历史。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经受了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终于走过了迷惘,走过了苦难,走进了改革开放这个令人振奋的美好时代。所以说,鼓声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苦苦求索、不屈抗争。
生2:“挣脱”、“冲破”、“撞开”了什么?
师: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环境,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像我们东部沿海这么开放吗?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师:对,所以要读得铿锵有力。排比句就要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读时语气要一句比一望冲破一切的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涌。所以,作者歌颂的不仅仅是这雄壮的腰鼓,更是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是他们坚毅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正是黄土魂——我们的民族之魂。
(板书:生命力、奋发向上黄土魂。)
师:谁来朗读“容不得束缚”这一段,读出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读出不屈向上的黄土魂。
(一男生读。)
师:读得很带劲,如果能加一个带劲的手势更好!
(男生再读,加了一个用力挥拳的手势,掌声响起。)
师:巾帼不让须眉,哪位女同学敢于挑战读?
(一女生激情朗读,掌声又起。)
师:雄壮的腰鼓让我们的心中奔涌着诗情,奔腾着生命的畅想。现在,我们男女同学合作朗读这一段。请看大屏幕。(鼓声响起。)女同学读前两段,男同学读后两段,最后一句齐读,请大家读出对生命的畅想、对力量的讴歌、对民族魂魄的崇高礼赞。
(师生同读。)
(三)深入情境,感知语势。
师:谁来说说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这一段叠音词的运用让我仿佛感到:轰鸣的雷声从天边滚滚而来,在群山大地间回响,在人们的心中回荡,好像那千万只鼓槌就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师:你说得很形象。黄土地的后生们,敲出了黄土情,敲出了民族魂,奏出了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热烈颂歌。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我们的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我们的牛皮鼓面,大家边捶边朗读这一段。请看大屏幕,先自己试着边捶边读,借鼓声壮声势,读出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
(师生同读。)
(四)品读结尾,体会意蕴。
师:激荡的腰鼓敲完了,飞扬的尘土落了下来,作者写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样写妙在哪里?
生1: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对比强烈,更给人以震撼。
(板书:动静结合。)
师:鸡啼预示着什么?
生2:黎明,新的一天的到来。
师:对,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啼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贫穷艰苦的安塞人,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生3:能实现。因为他们乐观,有激情,斗志昂扬,不屈抗争,不懈奋斗。
师:说得很好,很动情。的确,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五、拓展深化——鼓韵悠长
师: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奔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年轻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
(生自由交流。)
生1:安塞人民一定会摆脱贫困,迎来美好的明天,因为他们敢于搏击。
师:多么美好的祝福!是的,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待着搏击,辉煌的明天就不遥远。
生2:有了不屈的意志、昂扬的斗志,理想的火花必定会美丽壮观
师:很有哲理,意志和斗志自古就是理想成功的基石。
生3:如果我们燃烧着激情,带着乐观的笑脸,高高飘扬起拼搏的旗帜,一定会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师:你可谓出口成章,让老师想起一句话:爱拼才会赢!
生4:安塞腰鼓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猛烈的碰撞。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激烈碰撞,勇敢地迎接它才会使我们中国走向成功,震惊世界!
师:你能联系时代,想得深远、深刻。确实,改革开放就是一场激烈的碰撞: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传统与时代??都在碰撞。有碰撞,自然有痛苦,但也一定有振聋发聩、一鸣惊人的豪情斗志!
生5:人生就要像安塞腰鼓那样轰轰烈烈、潇潇洒洒。
生6:活着就要痛快淋漓,就要活出一股劲儿,活出一个样儿来!
生7:安塞腰鼓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高原人民也一定会走出闭塞,走向开放。
生8:这节课激发了我沉睡的意识。我以前从未像今天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放开喉咙,大声地尽情地读课文,感觉特别痛快。
师:还有很多同学举手,咱们课后再交流。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鼓声是力量,是信念,是召唤,是希望。我们相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一定能书写出像安塞腰鼓那样雄壮激昂的历史!而这种生生
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人类得以蓬勃繁衍的力量源泉,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敲出生命的鼓点,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六、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一组雄浑壮阔画面,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大将军蒙恬曾率军三十万对阵匈奴;范仲淹、沈括等文臣武将曾浴血奋战西夏;王昭君梦断关河;花木兰纵马驰骋。在这里,久远的文明曾雄睨世界。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两部作品,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
(课件展示:推荐阅读:贾平凹《秦腔》;刘成章《扛椽树》。)
在击鼓诵读中涵泳民族魂
曲冬妮
《安塞腰鼓》是一篇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典型课文。我的教学设计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读想结合,读悟结合,感悟汉字魅力,激发个性体验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设计以“读”的主线贯穿始终,以范读、听读、跟读、美读、评点式品读、边做动作边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地拥抱文本语言,一次次地进入情境,体验情感。学生在读中感受着黄土地人们的滚滚豪情、冲天斗志,感受着腰鼓的壮阔雄浑、泱泱大气,并且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金戈铁马、烈火硝烟的战场,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还有海啸、地震、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举国欢腾,以及轰轰烈烈的十月
革命、五四运动,抗洪救灾的壮观场面等。还联想到许多壮丽的诗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对于戏曲,人们一般都说唱戏,可说到秦腔,都说吼秦腔,‘吼’字说的就是这种粗犷豪放之气吧!”这些意象灿烂、意蕴深厚的想象告诉我们,学生的心中奔涌着诗情,奔腾着生命的畅想,因而他们读得激情洋溢,品出了安塞腰鼓带给人们的独特的艺术美与震撼力,展示了自己的“精彩”和“独到”,从而高效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多维度、多层次设置情境,品出意境,感悟内涵
腰鼓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诵、黄土高原的风光,这些课件的展示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领会“火花”这个词的准确传神,我设置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沁凉如水的夜空中的星星与爆力闪射的火花。学生一下就领悟了清冷恬静的星星与腰鼓火爆的场面不吻合。而“斗虎”这个词,我引导学生联想带虎字的成语或短语,学生的积累一下被激活了,都争相回答:生龙活虎、猛虎下山、龙腾虎跃??敲鼓的后生虎虎生威的气势不言而喻。
这节课的高潮,我让学生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牛皮鼓面,借鼓声壮声势,边捶边朗读这一段。学生一齐边捶边读,那有力的动作、响亮的声音、雄壮的气势,真正读出了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所以,在课结束时,一位女生说:“我以前从未像今天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放开喉咙,大声地尽情地读课文,感觉特别痛快。”
三、化繁为简,构建简明清晰的教学主线
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设计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把最震撼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有震撼力。简化教学头绪,支起整个教学框架,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去思去想,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而且,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探索性,容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
四、前后勾连,内外贯通,师生互补
当学生用“虎视眈眈”形容敲鼓的后生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一时学的课文《狼》,理解“眈眈”是贪婪而凶狠的意思,学生领会后就说出“龙睛虎眼”这个妙词。
对学生讨论后依旧理解不到位的句子,比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我肯定他们粗浅的认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从学生的日常体验出发,引导他们联系人物生活的环境、生存的状况、内心的渴望去思考感悟,让视野走向开阔,思想走向深刻。结尾处黄土高原画面的展示、历史人物的简说,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为后面的阅读作业进行了兴趣铺垫。
不过,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在指导学生读出鼓情、感悟鼓韵时,让学生参与评价得太少,教师指导得太多。其实,多让学生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小结,可能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文章更深入的思考。这些不足启示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组织策略,追求课堂的高效、愉悦,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安塞腰鼓已戛然而止,但心中的“安塞腰鼓”已经敲响,它强劲有力地催促
着我,启迪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在学生的心田上敲出激情与智慧齐飞扬的生命的鼓点!
(山东威海高区一中;264209)
篇七: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设计理念
1、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欣赏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良好的语感。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的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进而获得结论,从中使学生主体的个性得以充分表现,能力得以有效地培养。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尝试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趣美,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中,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5、采用朗读、品、味、感知的方式,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属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十四课《安塞腰鼓》。这是一篇通过对安塞腰鼓淋漓尽致的描写,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安塞腰鼓是黄土地高原的“绝活儿”,虽不被学生所熟悉,但我们会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品读此文,必将更深切地使学生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含本文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的特点。
⑵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恢宏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⑶说一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解决问题
⑴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⑵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与主旨。
3思想觉悟
⑴通过朗读、感知、品味,促进学生理解力,感悟力,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发展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情感与态度
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⑵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与信心。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难点:理解排比手法的类型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关键: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和深意。
六、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
创新点:通过感知、品味、评点,体会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德育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评价与反思意识。
空白点:1文章分析空白;2练习时的空白。
七、教学方法:读、说、析、品、评相结合
八、教学手段:录音机、卡片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品读式”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程序上分三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学用句式、段式。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中,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卡片)
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印发资料)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新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知内容: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⑴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节奏、重音、感情)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让学生齐诵第6段。②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翻飞!
升华!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小组交流。
③汇总意见。
3.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1、铿锵的短句运用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的短句也同样具备这种铿锵激昂的气势。
2、激昂的排比的运用
⑴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⑵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啸啸;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3、疾猛的节奏
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达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4、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段话。
四、质疑:
1、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鼓励其它同学给予回答。
3、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随时纠正。
4、看谁提的问题新颖,有创新意识。
五、反思与小结
学生反思:
1、知识反思
2、学法反思
3、个人表现反思
六、布置研究性作业
1、设想一下,这节课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品读。
2、结合第一单元的《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内容,作对比阅读,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板书设计:
前:寂静
人
土地力量喷涌
赞美
安塞腰鼓
捶肘
震撼一切
人与
衬托
力
和
美
预示新生
力的美
后:宁静
教后记:
篇八: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腰鼓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
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
感受鼓势
要求:
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
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
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
生7:回音、回响。
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
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
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看屏幕。(幻灯片4)
安塞腰鼓之劲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
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
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
精读
品味鼓韵
语言美
画面美
构思美
……
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
(小组内热烈讨论)
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
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
师:用三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
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
师:能试着读一下吗?
(生10读)
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
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
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
生12:第16段。
师:你先读一下好吗?
(生12很有感情地读。)
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生13:我非常喜欢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
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
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
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
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
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
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生14:排比。
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
(学生沉思)
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
生:不同。
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ng,用力摆脱束缚。
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
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
(学生齐读)
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
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
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
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
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
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
生18:要具有爆发力。
师:那谁来爆发一下?
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
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
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
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
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
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
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
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反复。
师:反复了几次?
生:四次。
师: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师:想到了——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师:还想到了——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师:这是联想什么呀?
生:虚写。
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战场。
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
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
师:把历史纵深开来,从古代的出征场面到咱们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能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在这里,“晦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迷惘。
师:迷惘、糊涂。“晦暗”本来是指天气的,而在这里,是指思想上的迷惘、迷惑。好,现在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生27:老师我想提问一下第16段,它连续用了四个“隆隆,隆隆”的描写词,请问这一段到底描写了些什么?
师:刚才在品味的时候,也有同学问到了这个问题。
生28:第18段的“红豆角角老南瓜”,在小学课本上是“红豆角”。
生29:我觉得这是陕北方言的特点。
师:非常好!陕北方言喜欢用叠音字,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茂腾腾”“兹溜溜”等等,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亲切感。
生30:我想问一下第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到底是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我觉得它是冲破了、撞开了平常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和那层外壳。
师:很好。尤其是包裹着人们思想的外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如果还有疑惑的话,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这是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含蓄,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后生们的力量,但是,对于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全都略去,几乎一个字也没有提。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对刚才的问题认识是否加深了?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那“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指的是什么?
生30:撞开那层束缚。
师:是啊,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解放自己,通过这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行动去改变现状。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那来的这种巨大的能量?
生31:我认为他们巨大的能量源自他们的理想,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师:很好。有了希望了,思想解放了,苦苦思索之后,终于大彻大悟了。
生32:老师我觉得我跟王俊想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他们的能量是来自西北汉子所带有的远古的那种豪放朴素的精神和性格。
师:好,你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突出了地域特点。
生33: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振奋自豪之情。
师:阵痛的发生、阵痛的排解,这种振奋自豪之情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到底是那股劲要冲破、要撞开?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虽然贫困落后,但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是不是充满了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呢?
为了让大家在写作上有所感悟,请看屏幕上的资料。(幻灯片7)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多年写诗、读诗的经验,或者作为思想积淀,或者作为艺术积淀,都构成了作品的坚实基础。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作者在写《安塞腰鼓》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快速浏览,你从中看到写作要具备哪些状态?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一旦产生时,才能写出好文章。
好,刚才我们从语言、画面和构思上欣赏了《安塞腰鼓》,确实非常精彩!那么,作者借“安塞腰鼓”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34:我觉得这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了。它从侧面描写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使他怦然心动。
师:怦然心动!既然《安塞腰鼓》要赞改革开放、要赞陕北人民冲破所有束缚的这种渴望和追求,作者就借助安塞腰鼓、借助后生们的力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这种爆发力是不可一世的、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对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偏偏赋予“安塞腰鼓”呢?
(学生有点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说起。)
师:“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作者来说,他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黄土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怦然心动,想到了“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师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
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五、演读
感悟鼓魂(幻灯片8)
演读
感悟鼓魂
分角色朗读:
①可领读、合读、轮读……
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幻灯片有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读完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下课!)
篇九: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初一语文《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大声读自己昨天写得文段。
全体学生起立,大声朗读,读完的同学坐下,直到全班同学都读完为止。
师:给大家两个机会,谁来评价一下自己的文章。
最后读完自己文章的那位同学马上站起。
师:我打断一下,因为你刚才念的最后一段话大家都听到了,我们把这个机会留给其他同行好吗?
生:我写的是《带着理想上路》,我就想念一下我的最后一段。读。
师:你觉得自己这一段好在哪?
生:用了排比句。
师:语言美,很有感情,对吧?
另一同学主动站起,朗读自己的文章,然后作评。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白智媛的文章不但语言美,而且主题很好,人不能没有信念,有信念我们才能走得远。刚才很多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非常好,但我们时间有限,不能再给大家机会了,课前三分钟就到这。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刘成章的一篇文章《安塞腰鼓》。
教师板书:《安塞腰鼓》
刘成章
师:今天我想尝试着跟大家这样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用读的方式来学习。分三步来读,第一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字音;第二我们读读这篇文章的气势;第三,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情感的,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情感。
教师板书:
一读字音
再读气势
三读感情
师:下面我们来做第一步。大家参照课下注释,自由的快速的大声的来读课文,读不准的字音标识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全班学生马上进入状态,大声自由读,教室里充满了读书声。
几分钟后。
师:大家应该是读完了,参照课下注释把生字读音标注在自己的书上,同学间可以互相交流,如果还有不会的,拿出来我们一起解决。来,谁有问题?
生:老师,125页第三段倒数第二行里有一句是读成红豆“角角”,还是红豆“厥厥”?
大家笑。
师:这句话里夹杂着方言,我们一般读“角角”,但读“厥厥”似乎有黄土地的味道。
师:老师再强调几个字:颤栗;蓦然,注意与幕、墓、暮的区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文中的字词我们都掌握了,下面我们来读读文章的气势。安塞腰鼓是在什么地方打的?
生:黄土高原。
师:一群汉子头上裹着白毛巾在黄土高原会给我们击打出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齐:粗犷的,有气势的。
师:大家的感觉很好,下面让我们试着来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老师给大家划分一下,从开头到“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谁来试读一下?
有部分学生高高举起手来。
师:用你的理解读出气势来。
生:读。
师:大家认为哪些地方读的不到位?
生:我认为感情应该慢慢慢慢融入,他一开始就融进去了,这样不好。还有“后生”读得不标准。
师:大家的评判很有自己的观点。大家来想,这一段是由什么样的状态进入什么样的状态?
生齐:安静的状态进入热闹的状态。
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站在黄土高原上,斜背腰鼓,腰鼓呆呆的,一动不动,这整个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但有一个字显示出突然爆发了,哪个字呢?
生:“看”!
师:对,一个“看”字就打破了寂静,但这个字要怎么读呢?
很多学生争着发表观点。
师:“看”要读出力度高度,要上扬,不能读到地下去。除了“看”字还有哪些词语需要读出力度呢?
师:对,“安塞腰鼓”这个词语也要读出力度才有气势,不能软绵绵的读“安塞腰鼓”,这就没气势了。好,我们找同学再来读这一段。
生:读。
师:好,好了很多。如果说前面我们强调了要读出力度和高度,那么: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几个句子要怎么读呢?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几个句子连接的要紧,也就是需要读出速度,一句紧跟一句,我们找三位同学试读一下。
很多同学高高举起手,兴致很高,师随机叫起三位学生。
生:读。
找到一些感觉,大家笑。
师:我们已经有一些感觉了,很好。“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里的“劲”应该怎么读呢?
生齐:(使劲)劲!
师:对,这个词要重读,要读出力量。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喷涌而出,倾泻出来,酣畅淋漓。
生单读这句,再齐读。
师:下文的“隆隆,隆隆,隆隆”又该怎么读呢?对,要读出从远到近的感觉,先慢后快,大家试试这样读。
全班试读,大家笑。
师:“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要轻读,读出轻柔。如果前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文字需要重读的话,那么后半部分描写江南景色的文字就应该?
生齐:轻读。
师:对,我们要用力度读出黄土高原的气势,要用轻柔读出江南的柔美。
师:此文既然是写气势的,为什么要写多水的江南呢?
生:形成对比。
师:用衬托的手法,松弛有度,有起伏才是最美的。
师:好,再看这几句: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生齐:也要读快了。
师: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要读出速度。
师再次随机叫起三位学生读。
师:“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建议这句话要读出抛物线的感觉,由低到高再落下。
师读,大家鼓掌。
师:如果说此文开头是由静态到动态,那么“戛然而止”这个词就明确告诉我们由动态突然转为静态。这句话要读的轻、慢,注意“渺远”“鸡啼”的读音,特别是鸡啼要一字一读,要读出拖音,读出韵味。
两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课堂气氛轻松。
师:文字是美丽的,当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注入到文字中时,文字就有了感觉,就有了生命。
师:此文难道仅仅是写安塞的腰鼓吗?
生思考。
师:它是借安塞腰鼓赞美陕北人民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向上的、不屈的精神,那种乐观的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能打出这样的安塞腰鼓吗?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有听课的老师,我想邀请我们部分老师跟大家一起带着情感再来读这篇课文。
生热烈鼓掌,积极举手,教室气氛融洽、温馨、兴奋。
师:有请我们的徐校长和杨教授和部分同学一起来读这篇课文。
划分后,大家读。课堂也在高超时戛然而止。
师:下课。
推荐访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全国一等奖 安塞 腰鼓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