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4篇)

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4篇)

时间:2023-07-19 19:2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精神

  建党精神

  井冈山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

  红岩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北抗联精神

  大别山精神

  张思德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焦裕禄精神

  北大荒精神

  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抗击“非典”精神

  苏区精神

  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

  南泥湾精神

  沂蒙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塞罕坝精神

  西迁精神

  特区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长征精神

  抗战精神

  照金精神

  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老区精神

  雷锋精神

  红旗渠精神

  “两路”精神

  王杰精神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女排精神

  “三牛”精神

  探月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工匠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抗疫精神

  企业家精神

  丝路精神

  科学家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篇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情况下会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例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不同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1、团结统一

  内涵:整体意识、凝聚力、向心力,举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土尔扈特东归;文成公主入藏;抗击雪灾;神州七号;2、爱好和平

  内涵: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

  举例:和为贵;朝核问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勤劳勇敢

  内涵: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举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自强不息

  内涵: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举例:抗震救灾、灾民自救;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自古男儿当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具体解释:

  一、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它是自古至今贯穿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根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祖国的富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第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第三,爱中华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社会主义。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的爱国主义,才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

  合作精神.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团结统一,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离开了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统一和繁荣,是不可思议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国家只有统一才能强大,民族只有团结才能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三、爱好和平。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被誉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精彩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怀,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中国人民对待其他民族,从不是采取敌视态度,更不主张刀兵相加,而是强调以仁政“陶冶万物,化正天下”,强调普遍的人类博爱,注重在文化交往中增多共识,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合作。郑和七下西洋,玄装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为贵”,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首倡了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度天下大势,把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的主题。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继承和借鉴中国古代先哲“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维护世界多样化,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郑重声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展示了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四、勤劳勇敢.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抗击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自古至今,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

  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之宝,是兴国的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克勤为邦,业广唯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则难朽,逸则易”,这些立身、立业、立国的古训至今仍是我们处世之身的重要准绳.勤劳和勇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中,要想如愿以偿,达到理想的彼岸,既要有勤奋耕耘、艰苦奋斗的品格,又要有勇敢拼搏、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勇敢是值得崇尚的美德,强调“不畏强御"、“勇者无惧”,要求人们面对权势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同时还认为,“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强调“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勇敢精神突出体现了贯穿中华古今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只有勇敢,才能排除万难,只有勇气才能克敌制胜。

  五、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渗透在中华各族儿女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性的烙印。它不仅浸染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而且为历代文化所承传,以致它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所认同并发扬光大。可以说,哪里有中华民族文化,哪里便涌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篇三: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

  

  中国精神谱系

  1.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3.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4.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

  4.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体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5.红岩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6.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

  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7.二弹一星精神:“两弹”,一个是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

  8.特区精神:2000年11月,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之时,提出了特区“十大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

  9.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10.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1.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12.五四精神:是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13.吕梁精神: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艰苦奋斗——吕梁精神的基石

  顾全大局——吕梁精神的核心

  自强不息——吕梁精神的精髓

  勇于创新——吕梁精神的灵魂

  14.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党爱军——沂蒙精神的灵魂

  开拓奋进——沂蒙精神的主题

  艰苦创业——沂蒙精神的品格

  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核心

  15.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优秀职工队伍,涌现了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等不少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形成了团结凝聚百万石油人的强大精神动力,集中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16.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是一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亲民爱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科学求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

  迎难而上: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17.王杰精神:“三不伸手”指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18.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热爱劳动。

  19.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的灵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0.太行精神: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21.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不畏困难、拼搏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

  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勇于开拓精神

  胸怀全局、强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22.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

  23.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4.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的精神。

  25.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26.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27.抗联精神: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

  28.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29.探月精神:追逐梦想、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30.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篇四: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

  

  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学者们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8]“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定义实质上是将民族精神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思想层面,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而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民族精神的含义必然相对宽泛。狭义上的界定则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着眼,重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以价值评判为标准进行再提取。如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最高思想原则。[10]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是该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

  [11](P366)此类定义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侧重于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的阐发,因此其含义的范围较窄。

  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一)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12](P73-74)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13](P1)

  肖君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14](P90)(二)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

  民族精神是由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来的,又为文化传统所涵盖,是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我们展开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创生中不断发生的精神“世”(精神体系),在这个“世界”中,先是一种潜意识、一种内在的思维定势,一种定向发展的倾向,这些潜在的精神,通过政治文化思想、民族性格、民族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升华(实现)表现出来。从这个视角上说,民族精神的裁体,实际上就是该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以载道,“文”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这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杠杆,通过这个杠杆使民族精神在一切社会意识中发挥作用。而这个杠杆就是流传几千年的儒墨道法文化,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最为突出。儒家文化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这个资源中,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文化占优先地位

  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浸染在中华炎黄于民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性的烙印。从文化史料上讲,早在炎黄于民走上“自为”阶段前,先民们便肯定和崇尚这种精神。如《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图是:天体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的,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先民们在肯定和渲染“天行健”——白强不息时,也特别强调“行健”的另一侧面:“刚毅”,因为行胜屿刚毅总是分不开的《论语·子路》上说:“刚毅木调近仁”,意即人要不畏困难,不怕逆境,乐于在逆境中磨练,方能培养出刚毅的品格。用《孟子·告子》上一段话便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不仅浸染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而且为历代文化所承传,以致它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所认同,发扬光大。可以说,哪里有中华民族文化,哪里便记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与自强不息、刚毅联结在一起的,便是中华文化讲正气、气节,讲爱国的精神。行健、刚毅、正气、气节、爱国,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双双孪生,密不可分。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中人自从进入“自为”阶段便极为重视民族气节,凡为民族面捐躯者则留芳百世。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祟尚道德”精神

  中华社会历来有礼义之邦的美称。在中华民族精神中,中华文化注重道德是举世闻名的。早在我们先民那里便有记载:《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镕载物”,认为大地包容着万物,有道德的人应如大地那样.胸怀宽广,能容包扦方面的人、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华文化重道德,在儒家文化小特别突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是明证。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准则,奠定了封建时代的道德理论基础。之后,董仲舒的“三纲”(有为臣纲、父为于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在“天意”基础上勉强统一起来,使儒家学说中的道德文化趋于完备。在历史演化中,经宋元明清,儒家道德文化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波浪式的演化过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已成为文化传统、成为封建伦理道德

  的本质。

  崇尚道德的中华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它涵摄诸多方面,如人性问题;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问题;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问题:“义利”、“理欲”问题;“力命”、“义命”问题;道德在天地间的意义问题;道德修养和道德理想问题,等等。每个问题都有正面与负面。可以说,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崇尚道德的中华文化,由于它以人本为主体,因面可称为中华人学或关于教人如做人的学说,这样的学说,不仅决定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面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历史上它成了团结、融合、凝聚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抵御外侮的重要精神力量。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也主要靠“修文德”来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整体趋同”精神

  中华民族“整体趋同”精神,亦即

  “整体思维”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没有像中华民族这样表现出具有整体思维、整体趋同的民族。这种文化精神的根源同中华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联结在一起。它的突出特征便是: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宏观人手。如最早老子把宇宙模式规定为“道生一、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用“道”、“生”、“和”三个概念来表示纷繁陈杂的宇宙的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世界整体性、无一性、运动性与和谐性。老子的思想代表了古人整体思想、整体趋同的思维方式和致思途径,后来又有儒学家董仲舒加以发展,他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来建构他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的理论框架。

  整体趋同亦即部分向整体趋同的整体精神,在传统文化那里便是“天”、“地”、“人”为一体的思想。这种整体趋同思想,在道德方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国平天下”,就是说,以“修养”为起点,修身面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面后平天下,从修身开始到平天下,整体思想贯穿其中,既是起因又是后果。在政治和社会秩序方面,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无论是“仁”、“义”、“札”、“智”、“信”,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体上都是以“家”、“国”为轴心,以这个轴心为起点便是大一统:社会制度一统,社会秩序一统,社会文化一统,社会伦理一统,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过分裂、有过政权更选,但是统一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最

  后也将完全走向统一。历序一统,社会文化一统,社会伦理一统,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有过分裂、有过政权更选,但是统一时间占了三分之二,最后也将完全走向统一。历史表明:整体思想不仅汉族有.少数民族也同样有,即都追求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中华民族中整体思想、强烈的国家意识,既为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所决定,又为民族文化心理所制约,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或没有如此强烈的。这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聚合力如此重要的文化思想基础。在今天,它必将成为实现祖团统一的思想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民为邦本”精神

  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不仅承载着自强不息、祟尚道德、整体趋同精神,而且还承载着民为邦本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内容:第一,民众是天下安定国家兴盛的根本,如《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说:“国将兴,听于民。”《孟子·离类上》说:“暴其民,甚则身猫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又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第二,民意即天意。《尚书·皋陶模》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桓公六年》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第三,安民、重民精神。《尚书·皋陶模》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洪范》说,国君退大疑不能决断时,欠要。谋及乃心”(自思),次要“谋及卿士”,最后要“谋及庶人”。管伸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把民众比作水,把统治者比作舟,告诉统治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即民众)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为邦本精神是传统“仁政”、“王道”学说的思想基础,也是传统政治文化重要特征。从《盘庚》篇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和管仲的君舟民水池,乃至两汉以来的重民思想,民为邦本在思想家们手中不断被充实。就古代思想材料而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关于民众的富于哲理的圣贤古训。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为邦本思想强调提高民众的地位,有利于调整和改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有益于民众的生息,是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成员、维护政治安定、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思想。但是应该看到“民本、重民并不含有对普通百姓个体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不仅没有个人政治权利观念及相应的规定,民作为一个群体,同样没有特定的权利,即‘庶民不能自治.立君以主之’(《尚朽正义·高宗彤日疏》),立君治民乃是天意。由君主实行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具有这样一种持质的民本思想同民主主义相去甚远。”[15](P21)

  民为邦本精神与近代所讲的民主精神是不同的。惟有可取之处(——一些志士仁人用来传播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资源)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统治者对抗虐民、残民的君主专制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是个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动态性的结构,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其中,不仅有上述列举的几个方面,它还包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严于律己,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自尊、自信的奋斗意识;包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包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劳忍耐的责任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包括清正廉明、言行一致、忠诚老实、实事求是的道德追求,以及抗击强暴、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而在现代,以人的名字表达的上述精神:如鲁迅精神、雷锋精神、白求思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表征,是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永远引导我们前进的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尚中贵和”精神

  主张“尚中贵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它突出的是“中和”二字。何谓“中和”?“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说明。首先,所谓“中”,指的是适中、中正,《中庸》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是其本义。《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讲的“过犹不及”,其意是说,“过”(即超过“中”)与“不及”(即未达到“中”)都不符合中道,表达了崇尚“中正”的观念。我们的祖先一贯崇尚中道。《周易·决卦》提出:“中行无咎”,意为处中而行,足以免咎(即:免

  除灾难);《周易·益卦·彖传》

  提出“中正有庆”,意为做到了“中正”,就会有喜庆的结局;《礼记·乐记》强调“中正无邪”,意为做到了“中正”,就不会有邪恶出现。这都表达了崇尚中道的基本观念。

  其次,所谓“和”,指的是和谐、协调之义。史伯曰:“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以他平他”,讲的是用一种事物去协调另一种事物,以促使两种不同事物达到矛盾的统一、融合状态。史伯还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上)。其所谓“同”,指的是一种事物对他种事物的绝对排斥状态,故又将之称为“专同”。我们的祖先,一贯主张和德。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和,万物生”;民间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民气旺”等,都表达了“贵和”的基本观念。“中”与“和”结合起来,称之为“中和”。《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是说,达到了中和境界,天地便各得其位,万物乃生长发育。该篇又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明确把“中”视为“天下之大本”;把“和”看作“天下之达道”。这都鲜明地表达了我们祖先对“尚中贵和”的理想追求。

  “尚中贵和”,就是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及为人处事中,要推行中正之道,坚持“和而不同”,与大家友好相处,相互协作,共享祥和。提倡“尚中贵和”,过去对于我们民族的文明进步,曾产生过十分积极的影响。

推荐访问: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包涵哪些 谱系 包涵 中华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