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让6.8万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仅供参考)

让6.8万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仅供参考)

时间:2023-06-28 17:33: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让6.8万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省政府研究室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百姓福祉,是落实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6.8万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让6.8万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仅供参考)

6.8万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

—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


省政府研究室


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百姓福祉,是落实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近年来,汉阴县着力深化农村供水体制改革,按照“供水市场化、服务智能化、管理系统化”思路,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科技支撑”的饮水安全新格局,改善了27.1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解决了6.8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出欠发达山区饮水安全长效管护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汉阴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和革命老区县。除月河川道外,县内大部分为浅山丘陵,水系连通总体滞后,水资源总量为5.388亿m³,人均水资源量为1796 m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汉阴县降水主要集中在3﹣5月和9﹣11月,受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影响,农村群众用水面临诸多困难。近年来,汉阴县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扶贫的头号工程,累计投资2.03亿元,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369处,万人以上水厂4个,千人以上水厂90个,20人以上水厂279个,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二五”之初的65%提高到99.31%,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为目标,推行市场化运营,破解资源不均、覆盖不全难题

1.盘清家底,量化赋权。先后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供水工程“量化赋权”试点等方案,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全县农村饮水工程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摸清数量、规模、价值等家底,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下放到镇级政府,夯实属地管理责任;经营权面向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放开,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2.市场运营,提质增效。在保持产权不变、资产利用效能最大化的前提下,以镇为单位,采取公开竞争方式,选择有实力、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组建民营供水公司,承包农村供水经营权。由镇政府与民营供水公司签订租赁承包协议,颁发经营证书,赋予市场经营权,独立自主开展运营维护,保障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截止目前,全县10个镇共组建民营供水公司12个,经营管理85个村级(集镇)水厂(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0%)。

3.公建民营,群策群力。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对行政村有意愿有能力管理的15个单村水厂(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1%),由村委会牵头,组织用水受益户成立农民供水协会,实行“村集体﹢供水协会﹢贫困户”模式,提高了村民管水用水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农民供水协会77个,为逐步过渡到市场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4.兜牢底线,全面覆盖。由于边远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运营成本高,针对民营供水公司和农民供水协会无力经营的41个偏远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9%),由政府成立农村供水公司进行兜底,填补“真空地带”,实现了农村供水管理全覆盖。

(二)以提升群众用水满意度为核心,推行智慧化服务,破解效能不高、服务不优难题

1.一个中心精准监测。组建汉阴县农村供水管理中心,将县城及周边乡镇水厂纳入中心集中管理,逐步实现所有水厂全覆盖。管理中心适时对各水厂设备安全、水质水量、从业人员实行远程监测、远程调度,出现非法闯入、水质异常、设备故障等情况,第一时间预警,“点对点”指挥精准处置。

2.三大平台智能服务。搭建智慧监控平台,在水源地安装高清摄像设备,在标准化水厂安装智能监控和预警装置,信息数据与管理员以及河湖管理信息平台精准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员可通过手机终端远程查看,第一时间处置,提升工作效能。

搭建智慧制水平台,各水厂引入全自动制水控制系统、全自动加药系统、全自动水质消毒系统。制水时只需备足药剂,系统自动进行消毒过滤、调解水质等处理,提高了制水质量和工作效率。

开通智慧水务平台,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汉阴掌上水务APP,即可完成账单查询、在线报修、缴费续费等业务,随时随地掌控自己的“水生活”。目前已有6000余户2万余人告别了人工抄表、上门缴费的用水方式,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以健全饮水安全长效机制为保障,推行系统化管理,破解权责不清、运转不畅难题

1.建立分级分类负责机制。落实农村饮水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人民政府对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负主体责任。县水利部门负行业监管责任,对全县农村供水进行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确保供水设施产权不变。镇政府负属地管理责任,负责外围环境协调、供水服务监管,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考核。民营供水公司负责日常运行管护,面对居民和用户开展微利经营,进行管网等设施维护。

2.建立运维经费筹集机制。饮水安全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以水费收入计提和有偿服务为主,不足部分政府采取“定补﹢奖励”的方式予以补齐。对一般性维护,费用由供水公司从经营收益中承担。对超过企业承担限额的大型维修养护,由县水利部门立项解决,确保维护到位、长效使用。

3.建立考核奖补退出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作为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经费,将用水安全保障、日常服务水平、公司经营效益、民众满意度等作为民营供水公司考核指标,由县水利部门联合镇政府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等次给予相应养护资金奖补。对考核不合格的供水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相关程序退出,重新选择企业承包经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供水运营、优化提升服务的积极性。

4.建立水质安全管理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水源地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划定水源保护区11个,由水利、环保等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开发护水员、“御源军”、巡查员等公益性岗位,每月发放600至1000元工资,负责日常安全巡查管护,让贫困群众成为兴水护水的主力军。落实万人水厂日检制度,每个水厂按标准建设水质化验室,配备专职化验员做好常规自检。每天供水规模在20立方米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县疾控中心做好例检和不定期抽查,出具水质监测报告,确保水质安全。

三、启示与借鉴

1.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既要坚持公益属性,更要激发市场活力。农村安全供水工程,既有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又有商品服务的经营性。要坚持政府管公益抓建设、市场管经营抓效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入多元竞争机制,鼓励个人、企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参与其中,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多方参与的农村安全供水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多赢”目标。

2.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既要坚持领导重视,更要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汉阴县坚持政府主导,成立饮水安全建设指挥部,建立水利部门牵头,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有序推进。先后出台明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工作方案、关于明确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创造条件推进市场化改革,从政策支持、资金筹措、人员投入、管护责任、水质安全、考核奖补、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出一套科学完备的长效管护机制,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3.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既要坚持分类施策,更要树牢安全至上理念。从“源头”到“龙头”,要让每一位群众端起水杯心中踏实,水质安全至关重要。要坚持底线思维,抓住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关键点、薄弱点、风险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水资源保护区,要严令禁止各项开发活动,杜绝污水排放,选择适宜的农药化肥,保障水源安全。针对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要进行提质改造,在水质、泵组、安防等多个环节创新科技手段,对电压、余氯、浊度等关键信息进行24小时采集、分析和调控,保障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指标安全达标。对单村集中供水模式,要通过配套建设沉淀池、过滤池和消毒、净化设施保证水质达标。对地表水水质较差、无替代水源的集中供水工程,要采用膜处理、反渗透纳米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引入自动加药消毒系统,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

4.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既要坚持为民情怀,更要重视信息化手段应用。汉阴县作为陕南边远贫困山区,率先在全省建成运营首个智慧水务平台,全县120个水厂制水实现无人操作,是“互联网﹢”农村供水模式的新实践。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应进一步在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进集视频监控、自动制水、智能水务于一体的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提高供水设施保护和运行的科技含量,提升管水用水效率,守护百姓“生命之源”。

推荐访问:汉阴县 心水 研究室 —汉阴县“三化”联动农村饮水安全模式调研 省政府研究室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