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榆林市淤地坝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榆林市政协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我市淤地坝建设及风险管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促进榆林市淤地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根据省政协《关于开展陕北淤地坝建设管理专题调研的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榆林市淤地坝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榆林市淤地坝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榆林市政协
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我市淤地坝建设及风险管控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促进榆林市淤地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根据省政协《关于开展陕北淤地坝建设管理专题调研的函》的安排要求,市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于6月10日至11日对榆阳区、横山区淤地坝建设管理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议,听取了市水利局关于淤地坝建设管理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市淤地坝的基本情况。
(一)淤地坝形成历史。我市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开展淤地坝建设最早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建设已成为我市水土保持建设事业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标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经过示范推广、大力发展和巩固提高的发展阶段,建设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长足发展。实践证明,建成的这些淤地坝工程不仅拦蓄了大量泥沙,成为沟道治理、减少入黄泥沙的主要工程措施,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防洪保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淤地造田、粮食增产方面,给山区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深受群众欢迎。
(二)淤地坝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该阶段是大规模淤地坝形成的主要阶段。1、这个时期全市共建成的淤地坝1.9万座,占现存淤地坝总数的90%左右。2、这时期的坝主要是以数量多为主,但是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问题。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至2000年初期,该阶段主要是以治沟骨干工程为建设手段。1、主要是在水土流失地区在坡面治理的基础上,为加强综合治理提高流域坝系的防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而在支毛沟中兴建的控制性缓洪拦泥淤地工程(也通常称骨干坝)。2、这些坝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下游小多成群的淤地坝,减轻下游危害,缓洪拦泥淤地,稳定沟床,防治沟壑侵蚀。大部分坝控制流域面积在3-5km2, 库容50万m3以上,且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大件”齐全。3、主要成效:从86年开始,截止2003年共批复我市治沟骨干工程230多座,国家投资4230万元。这些工程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08km2,可拦泥2.19亿m3,可淤地4.69万亩。第三阶段:2004年到2014年主要以小流域坝系为主要手段的淤地坝建设阶段。1、它是主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骨干控制,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上、中、下游兼顾,拦、蓄、排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沟道治理防护体系”。2、这些坝系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市有二十七条坝系列入投资计划,规划总投资6.35亿元,从2003年开始的十二个年度共计下达总投资4.2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53亿元。建设淤地坝1195座,其中骨干坝242座,中型坝425座,小型坝528座,可增加总库容3.215亿立米,其中拦泥库容2.181亿m3,可淤地4.9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270km2。列入投资计划的27条坝系中,已有13条坝系全部实施完。3、坝系的主要作用:(1)使坝系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10-50年一遇提高到200-300年一遇洪水标准,解决坝系防汛能力低的局面,保障沟道内淤地坝的安全运行。(2)在巩固现有拦泥淤地成果的前提下,使坝系拦沙能力提高70%以上,有效的拦蓄泥沙和增加坝地。(3)解决坝系安全生产问题,使坝系形成上拦下种,拦排结合等多种种植利用形式,大大提高坝地利用率和保收率。
二、榆林市淤地坝建设成就
榆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给淤地坝提供了优厚的建设条件和丰富的建设资源,广大群众丰富的筑坝经验和优秀的科技队伍,使淤地坝建设有了的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技术保障。经过几代人6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市淤地坝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淤地坝22010座(其中:骨干坝1901座(含大型坝),中型坝7382座,小型坝12727座),建坝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总库容达47.1亿m3,已拦泥36.7亿m3,淤成坝地66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3亿多斤。
一是确保黄河安澜。榆林市全市多沙粗沙区面积2.42万km2,占黄河上中游粗泥沙区的30.8%,粗泥沙区面积1.34万km2,占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的71.27%。而我市现有的淤地坝大多建在这个区域,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从根本上减少入黄泥沙,缓解黄河下游“悬河”问题,确保黄河安澜。
二是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榆林市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基础。目前,全市建成的2.2万多座淤地坝,淤成坝地66万多亩,这些坝地已成为全市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坝地已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口粮田。一般年份,坝地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6-10倍。坝地多年平均亩产量300-400公斤,有的高达700公斤以上。特别是大旱之年效果更为显著,坝地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保命田”、“金饭碗”。
三是改善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但是,通过沟道建坝,使荒沟变为良田、天堑变为通途,不但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形成川道地形,同时,坝体成为便利交通的土桥梁,成为商品流通和山区群众与外界联络的交通要道,极大地改善了山区农民群众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靖、定、横三县建成的骨干坝有70%以上成为交通主干通道,实现了拦沙、淤地、通达三赢。
四是调节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沟道建坝蓄水,使得地下水位抬高,改善了流域的水份条件和小气候,减轻风沙危害,更适宜于林草的发展,同时,也扼制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淤地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病险坝多,除险加固任务重,投资少。据《榆林市中型以上淤地坝除险认定报告》,全市目前现有病险淤地坝11995座,其中:骨干坝1364座、中型坝3809座、小型坝6842座。占总数的55%。近年来,虽然各级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用于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但面对数量庞大的病险坝,只能是杯水车薪。国家启动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后,将有重大险情的2415座淤地坝列入规划,计划三年完成,截止目前第一批618座还未下达完成。由于维修加固资金短缺,病险淤地坝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根除,不少坝还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
(二)毁坏坝的修复率较低。 由于现有坝的病险率高达50%以上,这些坝抵御暴雨洪水的能力极低,每遇暴雨洪水极易发生溃坝。如,2012年榆阳、佳县、绥德等县的暴雨和2017年子洲“7.26”洪水,造成几百座淤地坝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三)管理管护差。 淤地坝所有权归镇、村集体,使用权归农民,有人种地,无人护坝普遍存在。加之必要的维修加固经费严重不足,错过了维修加固的最佳时期,往往是“小病”无人管,“大病”管不了。
(四)安全隐患大。淤地坝在建成的初期,以较大的库容投入运行,能有效的将沟道内的洪水和泥沙进行拦蓄,确保了一个时期沟道的安澜,由此也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因此,随之依沟道而建的民房、道路,坝下修建的大棚、校舍等生产生活设施随处可见。但随着运行期的增长和逐年的淤积,建坝初期的大库容优势逐渐丧失,病情、险情随之凸显出来。
(五)淤地坝建管机制不健全。淤地坝建设资金一直采用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的方式筹集,由于多年来县级配套资金很难足额落实到位,导致了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淹没损失无法解决,导致一些工程无法开工建设;工程经费不足,造成工程质量标准降低,工程外观粗造,尾留工程较多等诸多问题。随着近年城镇化步伐加快,再加上一些重点工程的政策引导,乡村农民对淤地坝认识上也发生变化,阻工现象十分普遍。
(六)坝地利用率低,产权不明晰。尽管全市大约有66万亩坝地,但是这些“保命田”真正利用率低,加之城镇化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没有把它的经济效益发挥最大化,还有产权不明晰,形成管护力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低的现象。
四、建议和对策
榆林市的大部分土地资源分布在丘陵区,建设淤地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沟壑密度达4km/km2,侵蚀模数12000--14800t/km2.a。0.5公里以上沟道就有8.6万条,长1公里以上沟道14670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沟道109条,据目前坝系建设较好的韭园沟、麻地沟、榆林沟等流域进行典型调查,其布坝密度平均为2.7座/km2,而我市现有淤地坝的平均密度仅为0.48座/ km2,丘陵区的建设密度为0.82座/ km2,由此推出,全市还可修建淤地坝5万余座,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拦泥118.3亿m3,可发展坝地160万亩,加上现有的坝地,可达200万亩以上。按现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可达0.7亩。由此可见,淤地坝在我市发展潜力巨大,坝地开发前景广阔。
(一)尽快上马实施拦沙工程。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水保工程,涉及我市神木、米脂、榆阳等10个县(区)(不含定边、吴堡两县),137条小流域,总面积13375.13平方公里,实施它是非常必要的。拦沙工程修建的区域是黄河泥沙最主要的来源地,只有在源头上拦住入黄泥沙阻止泥沙流向下游,才能使黄河河床不再抬高,才能使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威胁。所以,它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榆林市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抓好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淤地坝建设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病险淤地坝的维修加固已刻不容缓,它不仅是巩固现有拦泥淤地成果、减少入黄泥沙的需要,更是防洪保安、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从而发展壮大山区农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根据《榆林市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认定报告》,全市中型以上病险坝共5173座,其中:骨干坝1364座,中型坝3809座,估算总投资40.43亿元。而我市列入国家一期项目投资范围的仅670多座,大量的病险坝仍要带病运行,请求扩大除险加固范围、加大中省市投资力度,提高工程标准。
(三)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建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骨干坝、大型淤地坝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由国家出资兴建;2、中型淤地坝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投入(投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建设机制。3、小型淤地坝则以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建设为主,国家给予适当补助。4、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上应由水利部门按照规范要求,统一组织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切实改变现在多部门在打坝无人管的现状。5、积极引导各方面社会力量建设淤地坝,要实行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管理;6、积极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以国家投资为主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淤成的坝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坝地的使用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落实管护责任。通过实行分级建设,调动了各方面参与淤地坝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四)市政府建议省政府尽快修订淤地坝管理办法,规范项目建设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随着淤地坝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坝系的运用管理被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所重视,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着重解决淤地坝的管护问题,提升管理水平。
(五)加快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对重要位置和偏远无人管理的淤地坝安装远程无线监控系统,24小时对坝面情况进行全程监控,随时掌握坝面情况及库区水情变化,实现远程管理和协调指导工作,对淤地坝工程的防汛救援、应急避险等工作指挥提供依据,有效提升工程度汛运行监控水平。
(六)强化蓄水淤地坝淤的管理。由于榆林市是严重水资源短缺地区,淤地坝蓄水能有效解决农田补充灌溉的问题,调节小流域水资源,所以群众不愿意在汛期泄水空库运行,应适当提高淤地坝除险加固设计标准,满足淤地坝适当蓄水的要求。
推荐访问:榆林市 调研报告 情况 关于榆林市淤地坝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