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面孔不变是精神中国劳模是怎样炼成的?如果能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时光隧道里穿梭,会看到全国劳动模范的面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开始,是掏粪者时传祥,是铁人王进喜;到后来,是数学家陈景润,是科学家彭加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景知识】变是面孔,不变是精神,中国劳模是怎样炼成?,供大家参考。
变的是面孔 不变是精神 中国劳模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能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时光隧道里穿梭,会看到全国劳动模范的面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开始,是掏粪者时传祥,是铁人王进喜;到后来,是数学家陈景润,是科学家彭加木;再后来,是产业工人许振超,是篮球明星姚明;到如今,是研究发动机的孔祥俊,是搞生物科技的潘峰……也许你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不过没关系,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骄人成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劳动者的形象,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迁。一部劳模史,从一个侧面记录着新中国的成长史。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刚刚过去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动者的面孔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这个国家对勤奋劳动的褒扬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从“铁人”到创新者 劳动者的形象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大多是体力劳动者。
直到今天,谈起劳模,许多人仍会先入为主的想到那些可爱的体力劳动者。比如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受尽欺凌,但新中国成立后,其价值却获得肯定,并成为全国范围内备受尊重的劳动者典范。195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对时传祥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为人知的劳模,大都如大庆油田的王进喜一样,以苦干著称,所以他的称号“铁人”,如今看来,是一个时代的劳动者符号。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一线工人、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不过即使在那时,在提倡“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苦干+巧干”式的劳模同样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初期,劳模形象陡然一变。一些“知识型”工人、科学家、企业家和专职技术人员成了劳模。如今看来,那时即将起航的改革,在用新的劳动者形象积蓄力量。
比如蒋筑英,这位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带领着研究小组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又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再如罗健夫,这位英年早逝的科研工作者,历时3年,带着课题组研制成功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
进入21世纪,知识、科技与创新,成为形容劳模的新关键词。
不拘一格选劳模,对新兴社会群体予以关注,成为这一阶段的鲜明特色。农民工也开始大量进入这个名单。据统计,在2005年的劳模评选中,30多位私营企业家和20多位农民工入选。
正如这一时期为人们所熟悉的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所说:“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管理着14亿元固定资产的桥吊队队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动做学习型工人。产业工人只有做技能型、知识化的先锋,才能跟上时代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而2015年的全国劳模评选,同样有着非凡的意义。劳模形象,到如今已堪称“高大上”。
这一次,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接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这是中国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的最高规格表彰。如果你打开这份名单,会发现超过3/4的人有着专科及以上学历,1484人有着专业技术职称。
比如,先进劳模贾磊的身份是“网络语音架构师”,这位百度员工,带着用技术改变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只用半年时间就将完全自主研发的语音搜索系统上线,为中国本土的语音技术研发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如果把时针往回拨的话,时传祥和王进喜不会理解什么叫“网络语音”,他们也从未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钻研,但时传祥、王进喜、陈景润、袁隆平、姚明和贾磊一定能取得共识的是,劳动能为国家带来改变。
从建设家园到实现现代化 劳动者的时代使命
劳动者形象的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时代对劳动者的需求变化。
比如在王进喜的年代,正值百废待兴之时,打出中国自己的油井,结束用“洋油”的时代,是时代使命。“铁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之下,筚路蓝缕,在探索新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尝试。
用王进喜的话说,“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那时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莫不是怀着这样的心忘建设家园。
在接受采访时,几天前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副会长、唐山丽泰集团公司董事长、玉田县鸦虹桥镇刘现庄村委会主任白利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改革开放,让一小部分人富裕起来。我刚好是其中的一分子。富裕以后,我便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为自己的家乡负责,为身边的人服务。通过我的努力,让村民一起富起来。”
原本是农村企业家的白利国,在2009年决定回村里当村官,带领农民致富。几年来,全村2000人的人均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1.2万元。
“所有的劳动模范,都有一种榜样的力量。担任村官之后,我积极推进城镇一体化,让村民们住上楼房,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同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举办爱心奉献活动,树立榜样,提高村民的思想境界。现在村民们互帮互助,整个村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多了。看着村民们生活富裕,家庭幸福,我的心里也很舒服。”白利国表示。
劳模们的成长,与时代同步。
“我走过的路,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名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全国劳模包起帆从机修工干起,一直干到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经历告诉我:工人的利益只有和国家的改革发展连在一起,才是永久的、根本的。”
1968年,包起帆刚工作时,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只有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地位。“正是靠我们的双手和智慧,上海港年货物总吞吐量已经连续多年跃居世界第一。”
顺应时代的发展,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完善劳模评选标准,在继续提倡“无私奉献”的同时,“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
1950年以来,累计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2.8万余人次。1989年以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中国在成为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新行业不断产生。2015年的劳模中,不乏理财规划师、农艺师等新职业的代表。同时,纵观近些年的全国劳模,高知识、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比例逐年升高。劳模们身上拥有一种新时代的创新精神。
从“吃饱饭”到“中国梦” 劳动者的价值追求
人为何而劳动?劳模们为了什么价值目标而奋斗?几十年间,我们看到了变与不变。
变者在于,中国在变。
中国的发展,使得人民摆脱了贫困,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一项不可思议的壮举,注定意味着在最初的很长时间内,劳动者们都在解决“吃饱饭”这个最基础的需求;然而发展至今日,在“四个全面”的大背景之下,举国上下所追求的是内涵更为丰富、目标更为远大的“中国梦”,这意味着,我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需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劳动就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经济,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改造世界,要表彰基层的普通劳动者,进而激发劳动热情。现在表彰的对象起了变化。并不是普通劳动者少了,而是其他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增加了,比例上多元化了。这也反映市场经济的大转型。”
“当今社会,劳动需要有一个宽泛的理解。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这就是劳动。我们要通过劳模的榜样力量,去激励公众,激励普通人奋斗。让民众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进而改变社会。这就是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张颐武表示。
不变者在于,中国的价值追求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讲到,“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劳模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但劳模精神的本质没有变化。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便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张颐武表示。
“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不管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评选劳模都应该既要体现时代特征,也坚持基层一线这条主线。”全国劳模、蚌埠市公交集团司机杨苗苗说。
白利国说:“这些年付出的心血很多,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人民的表彰,觉得一切都值了。这么多劳动模范,都是行业精英,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故事。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希望,劳模是榜样,是带动的力量。也希望通过我们,正能量能形成组织,相互促进,相互帮扶。”他坚信,“中国会继续大跨步前进,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党总支书记庄继丽表示,过去社会将劳模神化,人们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如今劳模标准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创新,等于让劳模融入大众,更好地领跑时代。
对今后的发展,白利国信心满满:“根据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正在研究一种为老百姓服务的模式,包括经济建设,百姓的生活管理,思想道德等。我的目标是,建设富裕村,好人村,长寿村。把刘现庄村建设好,再把成功的管理模型推广到其他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推荐访问:劳模 中国 是怎样炼成 【背景知识】变是面孔 不变是精神 中国劳模是怎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