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临沂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临沂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24 16:2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是我市经受重大考验、攻坚克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沂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临沂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是我市经受重大考验、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临沂已经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和山东的一张名片。五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加快“四市五城”建设,推进“三个率先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年均增长14.4%,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3个和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2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76.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4%13.4%,达到18644元、6761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684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年均增长19.4%,增幅居全省首位。

——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13.552.234.3,调整到1150.338.7。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总产达到468.8万吨;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4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9家,累计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801个。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五年完成技改投入1216亿元。食品、木业、复合肥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利税超千万元、超亿元企业分别增加584家和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5倍。服务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占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新建改建城区市场60处,发展物流企业5000多家,临沂商城年交易额达到7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2.5个和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2115亿元和1538亿元,年均增长18.4%17.6%;保险业保费收入76.3亿元;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5%,提高6个百分点。园区和集群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形成20个区域性产业集群,共有13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北城新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滨河景区和涑河片区开发进展顺利;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成效明显;“南工、中商、北文”的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滨水生态特色鲜明,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99%的行政村通了硬化公路,414万群众吃上自来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兰高速、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东平铁路、沂河生态路、新客运总站、临沂飞机场一期改造提升、刘家道口水利枢纽、费县国电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增农村公路里程1.5万公里、国内航线15条、新能源公交车420辆,去年公路和航空客运量分别达到2.6亿和57万人次;固定和移动电话发展到890万户;沂河、沭河骨干河道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电网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规划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要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0%70%。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65%的行政村完成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达标任务;3100公里路域环境不断优化,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城与乡“五个结合部”得到有效整治;1100个村居(社区)实行物业化管理,240个农村社区完成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人管事”的环卫保洁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特困企业通过破产、资产重组走出困境。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圆满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新组建3个市级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3家、累计达24家;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临沂城30万吨供水工程,政银企合作、动产抵押等举措较好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临沂报业集团和大众报业集团实现战略合作。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成效居全省前列。财税、价格、户籍、劳动人事等方面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4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7倍;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利用市外资金1058亿元;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与7个国家的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境外投资居全省前列;对口支援北川县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民生质量大幅改善。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7.8万人,180个乡镇全部建立劳动保障平台。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分别净增28.7万人、145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7.6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每月人均637元提高到1228元,取暖补贴由每人每年24元提高到1100元。公共卫生“两个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使用,117个乡镇卫生院、2827个村卫生室完成改造,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甲流感等突发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共建成保障性住房507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4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城市、乡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32平方米。住房公积金个贷率和资金收益率居全省首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新建校舍20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0%;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9万多人;临沂大学获批挂牌,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的宿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1项。“人才强市”战略顺利实施,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别增长17.6%1.3倍。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塔投入使用;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沂蒙精神享誉全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和体育比赛设施进一步健全。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信访工作形势平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缩减248项。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市政务大厅审批速度比法定时限提速88%以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期全部办结了市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行风热线栏目、行风万人评活动成为全国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品牌。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应急管理、档案、保密、史志、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红十字会、气象、盐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监察、审计职能有效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在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莅临视察最多的时期。温家宝、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姜异康、姜大明、刘伟等省委领导同志分别来临沂给予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十一五”时期,是各方面工作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时期。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市场名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代表山东省接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获得第一名,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获地级市第一名;我市还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中央和省还现场推广了我市扩大民间投资、推进城镇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抚医疗保障、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行风建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人造板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组织和承办了奥运火炬传递、全运圣火采集、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临沂大奖赛、中国首届红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十一五”时期,是推动科学发展合力最强的时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上下同心、奋力拼搏、干事创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临沂的投资创业者,向给予市政府鼎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临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单位,以及关心支持临沂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发展成果,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革命老区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只有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好中求快,快中求优,才能不断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第二,必须坚持主题主线,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治本之策。第三,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科学把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更加注重城乡互动,下大气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更加均衡、更具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解放思想而不因循守旧,抢抓机遇而不错过机遇,立足市情,开拓创新,是增强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根本举措;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大格局,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第五,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富民强市。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理应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务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第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团结实干。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调动民力;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创先争优,与时俱进,跨越发展。这些宝贵经验,是指导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精神财富。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政府工作尚存一些差距和不足。(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2)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少。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县域经济十分薄弱。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4)民生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公共财力不足,城乡低保和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大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保民生、保收支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另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个别部门和单位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八次全会精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拓宽了未来发展空间;我市是人口地域大市,商贸物流基础雄厚,区位和资源特色鲜明;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我市尚处于相对欠发达状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切实增强机遇、忧患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争取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谱写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镇化主导、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着力膨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联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的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主要有六项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跨越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膨胀经济总量,壮大综合实力。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8%左右;国地税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达到78%以上。

二是,加快转型发展,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74845。我市成为鲁南苏北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经济布局得到优化,主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形成中心城市经济圈和东部临港经济板块、南部临长三角经济板块、西部生态经济板块、北部临胶东半岛经济板块的“一中心四板块”格局。每县培植2-3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3-5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8-10家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13个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均明显增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国家级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0亿美元、市外资金1300亿元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有利于科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加快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生态市建设任务。95%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日益优美宜居。我市成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

五是,加快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超过220万,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成为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和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各县城成为功能完善的新兴城市;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9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12个县区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名前移,争取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三十强。我市成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率先发展示范区。

六是,加快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有尊严。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100%,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构筑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保障标准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全市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

《纲要》经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落到实处。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我市将成为产业优势突出、城乡宜居宜业、社会平安稳定、具有较强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沂蒙革命老区将以更加文明、富足、开放、和谐的新形象屹立在齐鲁大地。

三、2011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着眼五年,立足当年,努力开好局、起好步。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2%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0%18%;外贸进出口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准确把握国家“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保持合理足够投资强度,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

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提升。积极增加政府投资,鼓励民间投资,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以上。实施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如期完成571个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任务,继续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市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金锣和江泉肉类深加工、金升电解铜、阳煤恒通离子膜烧碱、金正大硝基复合肥等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技术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支持临工中大型挖掘机、常林高端液压件、柳工高科技产业园、鲁洲麦芽糖醇、巨皇光伏发电设备、沂星电动客车、郯北家电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新兴产业发展亮点;开工环城快速公路、开罗大桥和机场改造提升二期工程,协调推进山西运煤大通道途经我市及其它7条铁路建设,继续搞好长深高速公路建设,加快临岚高速、京沪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环城快速北外环和金锣沂河大桥,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改造任务。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规范完善政府性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信用担保和“过桥”还贷资金、创投引导基金的作用,深入开展银地、银企合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和部门帮扶责任制,解决好手续办理、用地供应等问题,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消费。一是,完善服务设施。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供销新网”和“放心早餐”工程,加快社区商业示范项目建设。二是,培育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和文化、养老、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消费;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实施好建材下乡试点,鼓励农民增加农机具等财产性消费和装饰、家具等生活性消费。三是,改善流通条件。深入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和创建千家诚信经营商贸企业活动,加快建立商品流通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欺诈行为,营造诚信经营和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行现代消费方式,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连锁经营、信用消费。

()全力突破县域经济,夯实富民强市基础。县域强则全市强、工业强则经济强。要把建设工业强县、强镇作为富民强市的重点,深入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鼓励支持各县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提升技术层次,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经济效益增长20%。一要大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及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高”产业和产品的政策支持与指导服务,建成一批优势示范企业。力争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增长30%以上;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二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推进食品、木业等7大传统产业升级,确保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2%以上。三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和园区经济。突出培植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电动车等十大产业集群,创建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力争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产业集群10个以上。实施工业园区动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扩区升级。四要着力壮大骨干企业实力。重点扶持50户骨干企业、50户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争创省级以上名优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突破1000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900家。五要完善实施激励政策。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检验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每年定期组织观摩点评,年终进行考核,加大督导检查和奖惩问责的力度。调整财政奖补政策,推动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县加快进入全省县域综合实力第一方阵,财政困难县尽快壮大财力、赶超进位。同时,加快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建设一批经济强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把“三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增活力”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更发达、更有竞争力,农村更生态、更文明,农民更富裕、更幸福。一是,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抓好省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本市项目和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县、粮食产能县建设,进一步调动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制定实施蔬菜、果茶、畜牧、苗木花卉等特色高效产业振兴计划,建立现代种业技术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二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突出“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主题,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水平,切实把沂蒙优质农产品概念做好、规模做大、品质做优、特色做亮、品牌做响、市场做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沂河滨河优质高效农业基地长廊和祊河沿岸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确保新增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新培育50个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品牌,力争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创办基地,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0家以上,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三是,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供销社和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商贸企业、农村经纪人等各种营销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贯通、内外畅通的新型营销网络,拓宽农资和农产品双向流通渠道。继续搞好“百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转移培训”,统筹做好市内重点企业用工和对外劳务输出,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增加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搞好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严格农民负担监管。四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力量,开发应急水源,坚决打好抗旱夺丰收这场硬仗。同时,加快沂沭河上游河道及东汶河、汤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启动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武河湿地二期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力争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平方公里,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双通”工程,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健全农机和气象服务网络,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带动服务业提质增量。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优势,推进服务业持续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一要加强载体建设。下大力气建设好28个省级、1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城区、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力争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0%以上;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亿元,重点园区交易额、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二要突出发展重点。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和商城地产品加工业;继续推进临沂商城和各类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商城重组上市;支持沂河路两侧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聚集区,搞好名嘉广场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动临商网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办好第二届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等全国性、国际性展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与康辉等知名旅行社及投资商的合作,扎实推进蒙山旅游区、汤泉旅游区、沂水景区完善提升;支持中国临沂好莱坞水上影视基地、屠苏岛、孙子兵法3D电影拍摄基地、沂蒙乐园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一批精品景点景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证券业,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力争全年引进2家股份制银行,组建5-7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20家以上,临商银行分支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上市企业新增2-3家。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保持适度土地供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屋租赁和销售监管,规范中介秩序,培育健康稳定的房产市场。加快发展科技信息业。搞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数字化改造,支持经济开发区信息产业园和拓普网络等科技信息型企业发展,加强物联网建设。积极发展商务中介、创意策划、餐饮服务、家政理财等服务业。三要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所占比例,协调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进一步健全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体系,优化制造业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政策,加快构建服务业投资多元化格局。

()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协调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和乡镇、村居的发展,实现城美乡美。一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滨水、商贸、文化特色。北城新区建设,要尽快完善一期、启动开发二期、控制筹划三期。搞好涑河两岸和滨河景区开发,加快临沂大学后续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配套完善。新增天然气用户20万户、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建城区道路面积316万平方米、停车泊位3000个,新增公交车400辆,使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中心城区市政设施,要尽快向县区延伸。开工建设30万吨供水工程城区至河东、经济开发区和临沭管线;铺设罗西至临港、临朐至沂南、市区至费县的天然气管线。二是,加快县城、特色乡镇和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综合配套和承载服务功能。积极实施扩权强镇试点,促进 12个重点镇成为县域次中心;用足用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进一步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确保新建农房11.4万户,改造危房2.5万户;有序推进农村人口转移落户城镇,加强对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三是,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城市管理专项整治,推动垃圾入桶、摊点入室、车辆入场、广告入栏、烧烤入院。以迎备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蒙阴现场会为契机,全面完成乡村“五化”建设任务;加快建立多元投入和长效保洁的体制机制,原有农村社区全面实行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新建社区全面实施“三上”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做到“一县一场”。要以志在必得、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好打赢今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收官之战。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优化生态环境。严格责任,严明纪律,依法监管和考核奖惩,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保一片蓝天、一方净水、一片净土。在节能降耗方面,要健全对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用能领域的预警调控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控制用能增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做大做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和企业;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新能源,提高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新建农村户用沼气3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站100处以上。在污染防治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防控机制,在重点部位增设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站,确保及时发现和整改各类隐患,坚决杜绝重大环保违法案件的发生;在全市13个小流域,严格实施“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在岸堤水库等区域建设环库生态带;继续治理大气污染,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在资源保护方面,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违法违规用地比例不突破国家规定红线,争创省级节水型城市。同时,广泛开展造林绿化,提高林木覆盖率,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要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部分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力争我市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积极培养不同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加快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拓宽发展空间。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全面实施各项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监管方式、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发展各类商会、协会,发挥其行业自律、教育培训、自我服务的作用;健全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完善税收征管和财政资金监管制度,强化部门预算约束,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促进合理开发利用;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积极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新形势,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努力扩大出口。加强机械、板材、柳编等7大出口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参加国际质量认证和境外商标注册,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组织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巩固欧美日韩传统市场,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扩大关键装备、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二是,有效利用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央企、省属大企业的协作,搞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引进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推动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支持企业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作,引导相关企业做好境外上市工作,努力完成省里下达的利用外资指标。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

()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集中力量办好“十大为民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大力实施“援企就业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解决好普通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6万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搞好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提高劳动者素质。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中低收入家庭收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程,新增企业养老保险6万人,争取更多县区列入国家、省新农保试点范围;完善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机制,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城市低保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5%,农村低保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400元,对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对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86.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90万平方米,解决和改善2.8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0元、住院补偿封顶线不低于8万元,住院报销比例在去年基础上提高10%以上。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城乡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公共卫生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尽快建立第三方调处机制。搞好疾病防控,坚决防止各类重大疾病流行。健全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快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制定实施《临沂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将高中助学金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500元,保证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41.8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7.4万平方米,完成328处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提高到6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好农村社区教育,争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支持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山东医专强化软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建成临沂盲聋哑儿童康复中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工建设临沂大剧院,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标改造,建设1900个村级文化大院,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和1000个“农家书屋”,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到76%。加强“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快完善体育运动设施,办好市、县两级竞技体校,打造水上运动之城。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民安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主动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管与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搞好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大力开展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活动,加快形成健康向上的民风民俗。强化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完善计生政策利益导向机制,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加强薄弱地区和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搞好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优抚安置,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红十字会、科普、防震减灾等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完成“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动顺应民情民意,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要加强学习、创先争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国内外形势的研究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有效的举措推进工作,争创一流业绩。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扎实推进政府职责、行为、程序的法制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要强化服务、提高效率。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努力做到与人民群众感情上“心连心”,工作中“面对面”,服务时“实打实”。严格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加强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作风、廉洁自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力戒简单粗放、盲目蛮干,坚决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作用,全面加强审计监督,以制度建设和权力监控为核心,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广大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起步。让我们在中共临沂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执政为民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不懈的追求、百倍的努力,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开创千万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荐访问:临沂市 政府工作报告 临沂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