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天长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

天长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

时间:2023-05-23 16:0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长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天长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年。面对后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异乎寻常的节能减排任务,我们在中共天长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在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争先进位这一目标,牢牢把握“调结构、上项目、增后劲”这一主线,千方百计稳增长,尽心尽力保民生,全力以赴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始终坚持追赶发展,经济增长提速提效。以实现在全省一类县“保十争七”为目标,逐月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调度,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4亿元,增长36.5%;财政收入15.5亿元,增长26.6%。出台了《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若干政策规定》,设立了2000万元的扶大扶强专项奖励资金,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新增规模企业90家,总数达358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5.6亿元,增长35.2%;新增亿元企业7家,总数达45家;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75项,完成投资43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总数达16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4项,专利授权数523件,“天仪”商标获批中国驰名商标,4项工业产品荣获省名牌产品,5家企业进入上市前期工作。继续实施了农业“三大行动”,推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70万吨,增长1.6%,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总数达7家;新增国家A级绿色食品品牌1个、无公害农产品15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9个,总数达327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8万亩,总面积达11.1万亩;植树91.8万株;农机化水平达83%。制定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基本完成了全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启动了旅游总体规划编制;搭建了出口企业服务平台,完成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增长31.5%,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46%;实施了新网工程、“万村千乡”、“三下乡、两换新”等市场工程,假日酒店、驰宇国际酒店、天发购物广场、天地数码电脑城等一批服务设施建成投运,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2亿元,增长20%;房地产业和高层建筑快速发展,建成和在建高层60多幢,房地产税达到1.5亿元,增长119%

(二)强力推进城乡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强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大建设,实施了总投资41.6亿元的75个续建和新建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的红草湖湿地公园一期已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总投资4亿多元的“两河”沿岸拆迁改造与景观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拆迁任务,拆除面积20多万平方米,景观建设一期工程已建成,20多万平方米回迁居民安置楼全面开工建设;南市区安置房一、二期,仁和路、石梁路、永福路改造及永福中路亮化,天康大道西段绿化改造,建设路“黑色化”改造,东门出入口景观改造,廉租房一期工程III标段,人武部办公训练区等一批工程建成;党校新校区、体育中心二期、看守所迁建等工程即将建成;千秋大道及桥梁、广陵东路、万寿南路、二凤中路改造、污水处理三期II标、廉租房一期III标段、电力大楼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并正按序时进度快速推进。全年75项城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已完工15项。结合扩权强镇和“丰乐杯”文明城镇创建,加快了镇基础设施建设,秦栏镇天成商业广场、住宅园区三期,铜城镇主干道亮化、绿化,汊涧镇小桥河沿岸景观改造等一批工程建成,其他各镇也都加大了集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整合奖补资金1360万元,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点23个,新建成3210户。强化了城市管理,制定出台了历史遗留违法建设处理办法、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违法建设查处及行政不作为问责办法,落实了网格化管理责任;健全了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扎实开展了第二届全省文明县城创建活动。

(三)聚力实施园区扩容,招大引强取得突破。全面启动了“两区多园”扩容工作,将天长、秦栏2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分别扩大到50平方公里和30平方公里,加上其他镇()园区的全面扩容,使“两区多园”规划面积达到240平方公里。加大了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市财政超前下拨了镇(街)园区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奖补资金4000多万元,通过城投从省开行为4个扩权强镇试点镇园区融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00万元;市经济开发区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亿多元,启动总长19.8公里的三期路网工程建设,建设面积已扩大到15平方公里,并提前1年实现百亿园区目标;秦栏开发区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了二期路网等12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用BT模式启动了总投资6500万元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建设,园区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铜城、汊涧、杨村3个特色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亿多元,建设面积近11平方公里;其他镇(街)工业集中区也都按照年度建设计划加快推进。新获批仁和省级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总数达到5个。全市“两区多园”建设面积超3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00多家,520家建成投产。组织实施了 “百日竞赛”、“百日攻坚”、“百日冲刺”三大招商战役,招大引强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4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个,协议利用市外资金19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0亿元,比上年增长54.4%,超额完成百亿招商任务。吉阳新能源投资50亿元的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复旦、北大与天康合作投资26亿元的动力锂电池项目,央企中粮集团与我市共同投资5亿元的粮食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中国风电集团投资30亿元的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的金属材料综合交易园,总投资5亿元的金牛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村,浙江琥珀集团投资3亿元的生物质发电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签约落户天长;安徽电缆K3核级电缆、重啤天岛20万千升啤酒迁建、天宇光电笔记本电脑、信田机械汽车零部件、谷丰粮油等一批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建成投产。

(四)奋力破解发展瓶颈,要素制约得到缓解。进一步深化了银政企三方对接合作,加强了政府融资平台、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将城投总资产增加到40亿元,注册资本增加到10.5亿元;新筹建了注册资本分别为4000万元、5000万元的中安、天诚2家小额贷款公司,新申报了注册资本分别为1.18亿元、3180万元的安徽锦城、天长兴农2家担保公司;引进江阴农商行在我市设立支行,民生银行在我市设立村镇银行已获国家银监会批准。全年通过城投这一平台,从金融机构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专项贷款近9亿元;通过省担保集团、滁州担保、天振担保共为企业担保融资近10亿元;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近5亿元。全年市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3亿元,新增贷款29亿元(加上从开行、进出口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融资,实际贷款余额超100亿元,新增贷款超35亿元),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双双位居全省县级第一。加大了市场融资力度,通过有序推出政府收储土地和利用BT模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近15亿元。强力推进了建设用地置换,全年共申报建设用地置换项目16个批次13756.3亩,当年通过验收12个批次10353亩,名列全省县级第一。

(五)加快实施民生工程,和谐天长扎实推进。完成了省、滁州市安排的33项民生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当年拨付资金2.77亿元,资金拨付率104%,其中地方财政配套4585万元,配套资金到位率13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新增城市低保对象487人、农村低保对象552人,发放低保金4232万元;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4万人、4.58万人、2.82万人、3.61万人、1.89万人,全年征集社会保险费3.3亿元;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达到2638人,集中供养保持在45%以上;对2434户城乡特困家庭实施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455万元;全年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5827万元,补偿31.8万人次;为560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生活救助资金374万元,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120例;按上级计划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前2年改造任务,拨付城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998万元,为2694名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金367万元;完成553户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廉租住房补贴发放任务,740套廉租住房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首批371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实行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197万元;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资金1709万元;投资1966万元完成了1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7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47个;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个。推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功举办了第20届科技节;城南小学新校区和炳辉中学初中部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加强了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集中销毁赌博游戏机2000多台,老图书馆楼完成修缮工作,新图书馆、档案馆大楼开工建设;实施了市区有线电视主干网改造;建成了38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安徽省第三届经济十强县篮球赛;市中心血库改造通过了省血液中心评审验收;全面实施了人口计生提升工程,计生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基层统计基础建设荣获全省先进;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巩固了严打整治成果,“五五”普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继续开展了信访积案化解、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和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强化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开展了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活动,3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退出转产,重点加大了地沟油、问题乳制品以及医疗、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烟草等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了食品安全放心店和餐饮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确保了市场秩序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加快推进了经信、供销、商务、粮食等系统一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当年完成14家企业改制任务。圆满完成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药品全面实行了零差率销售,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国家、省医改办的充分肯定。与省公路局签订了总投资15.5亿元的省道312天汊线、省道205天铜线改建协议,开创了全省“省地合作”共建省道的先河。推进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了行政审批服务流程,37个部门实行了“两集中、两到位”,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楼主体完工。开展了全市职权目录编制,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部门由原来的31个调整为25个。进一步健全了城建项目“建、管、养、运、监”五大平台,新组建了招投标管理局、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拆迁办3个城建工作机构;坚持并完善了市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和城建项目、政府重点工作“每周一安排,半月一调度一通报”等工作推进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回顾“十一五”,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大开放、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扎实推进园区建设、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工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破难,特别是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成为我市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效益最佳、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十一五”是我市经济发展全面提速,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十五”期间增速快了7.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500美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登上15亿元台阶,为“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9.7%,比“十五”快了16.7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超3亿元和1亿元的镇各1个,超3000万元的3个,超1000万元的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54亿元,是“十五”总和的6.5倍,年均增长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125.3亿元,是“十五”的2倍,年均增长18.2%。我市连续5年进入全国中部百强县市行列。

(二)“十一五”是我市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产业水平不断实现新提升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5.4:48.1:26.5调整为“十一五”末的14.9:62.9:22.2。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同步推进,林木加工、苗木花卉、芡实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末,粮食总产比“十五”末增加6.9万吨,4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农产品优质化率、商品率分别达到90%80%,比“十五”末提高了4个、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日趋优化,五年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78项,完成投资137.8亿元,是“十五”的4.6倍;工业占GDP的比重达58.7 %,比“十五”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仪表光电缆产业率先超百亿,秦栏、铜城、杨村、汊涧、冶山5个镇被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我市先后荣获省级光伏产业基地、全省产业集群优势县等称号。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不断引向深入,五年间新增个体工商户1.5万余户,民营企业2500多家,境外上市企业1家;“十一五”末民营经济上交税金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80%以上。三产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秦栏、铜城、汊涧3个镇被评定为省级旅游乡镇;天润城家居广场、华润苏果、苏宁电器等一批服务业设施建成投运;“十一五”末,全市实现三产增加值32.7亿元,是“十五”末的2.1 倍。

(三)“十一五”是我市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的五年。深化了工商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了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顺利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了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了“镇财市管镇用”的财政管理方式;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4项,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深化了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了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利用BTBOT等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新设立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4家,担保公司发展到3家,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3家。对外贸易继续领跑全省,进出口自营权企业发展到 500多家,比“十五”末净增加370多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连续1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728个,实际到位资金298.4亿元,是“十五”的12.5倍;今麦郎集团、重啤集团、新世纪集团、吉阳控股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天长。

(四)“十一五”是我市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不断发生新变化的五年。完成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启动了近9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发展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了多项城市专项规划、区域控制详规以及14个镇总体规划修编、市域村庄布点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大建设序幕,实施了南市区、东市区、西城区路网等道路建设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厂、港口搬迁、北门大桥重建、市民北广场、南市区商务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城建项目,五年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5亿元,是“十五”的7.1倍,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比“十五”扩大了一倍。强化了集镇建设,秦栏、汊涧、铜城、杨村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五年间,市财政累计安排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4280万元,带动农民自主投入2.1亿元,开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162个,建成1.2万户,有3.8万多农民入住新居。加快了水利、电力、通讯、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31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水利设施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亿元;新建了千秋220KV和东阳、仁和、关塘3110KV变电站等一批电力设施,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9亿元,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农村B类电气化县;推进了通讯基站、有线无线宽带、3G网络等通讯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2亿元;完成了天冶路改扩建、县乡道路改造、农村客运站和980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加强了城市管理,新建了垃圾中转站和市区公厕,取缔了市区“马自达”,开通了9条城市公交线路,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12万平方米;开展了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城市管理向集镇延伸,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县城称号。推进了生态示范市建设,设立了上泊湖生态林网重点保护区,加大了节能减排和环境违法企业整治力度,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达到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到“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比“十五”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

(五)“十一五”是我市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获得新改善的五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五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4550个,安置城镇就业人员1.5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8万人次,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市、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市;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在全省县级中率先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8家企业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和省级研究所,获批专利总数达到814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高考升学率连续多年位居滁州市第一,炳辉中学继天长中学、铜城中学之后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省首批教育强市、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得到全面修复,再次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市;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农合实现全覆盖,被评为全国、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市;计生工作全面加强,“村为主”工作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市、镇、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日益完善,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9个,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市;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31个,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5万户;仁和集镇南尖回民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五年累计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8.99亿元,投入各项民生工程资金7.68亿元;到“十一五”末,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1601元,年均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7558元,年均增长14.7%;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1218元,比“十五”末增加5564元。与此同时,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民政优抚、殡葬改革、国防动员、人防建设、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地震、气象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

(六)“十一五”是我市民主法制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的五年。依法加强了信访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了公安“三基”工程建设,20座新建所队办公楼投入使用;“大调解”工作机制初步建立,4个司法所创建为省级示范司法所,法治县市创建被评为全国首批先进单位;强化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了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健全了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有效处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深入开展了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先争优和“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建立了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加强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了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强化了政府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政府决策程序,增强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五年来,累计办理各类人大议案6件、人大代表建议300件,政协委员建议案1件、提案444件,答复率100%。加大了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网络问政和政府门户网站、政府网上办公平台建设,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深化了机关效能建设,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整治了机关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深化了党风廉政建设,加大了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纠风治乱的力度,规范了购买公务用车审批程序,清理了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严肃查处了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五年来,共立案查处案件346件,处理327人。

这五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在中共天长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令人鼓舞。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始终理解、信任、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各位老同志,向驻天长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天长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亟待增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尤为迫切;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改善民生的力度、进度与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尤为迫切;资源环境制约日趋明显,各种利益冲突仍然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尤为迫切;部门和干部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尤为迫切。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加快天长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中部崛起战略加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我们已经具备了厚积薄发、乘势而上的发展基础,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纵深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必将持续改善。同时,天长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外向化提升的新阶段,城市化推进和产业升级等产生的内生动力将进一步释放,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积蓄了强大的后劲。当然,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面临着诸多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周边江苏县市及省内先进县市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崛起,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生产要素越来越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也将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和创业创新创优的工作激情,推动天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天长”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天长”为主线,以实现追赶跨越、打造“千亿天长”为主调,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开放承接、全民创业、工业强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继续纵深推进“三大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天长打造成“皖江城市带”承接合作的示范区、新兴产业的崛起区、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在全省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全省一类县位次逐步前移,增速位居周边江苏县市前列。到2015年,实现“一个突破”(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两个超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幅超越全省一类县平均水平)、“三个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收入五年翻一番以上)。具体目标为: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18%。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2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5亿美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8%以上。大力实施“1515”行动计划,全力培育1个千亿元产业,5个百亿元产业,着力把市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千亿园区,把秦栏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五百亿园区。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调整到7:70:2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每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达12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明显下降,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目标。实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100%COD、氨氮、SO2、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减排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城乡林木覆盖率达22%

——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前列。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城市功能与布局进一步完善,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0万人,城镇化率达55%以上,基本建成在苏皖两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镇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区及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先行样板。

——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66000元和15200元,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迈向比较富裕阶段。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科学发展的先行城市

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战略方向,按照一产优化、二产提升、三产突破的思路,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的先进位次。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百亿粮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新增千亿斤粮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水产跨越工程,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全面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充分运用土地流转这一政策,加快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达15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总数超过100个,省优农产品总数15个。力争用5年时间,把我市建成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推动工业全面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仪表光电缆、电子元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服装玩具、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六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超800亿元。大力实施新兴产业“61153”攻坚计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六大新兴产业,培育100户新兴产业规模企业,新上100个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超500亿元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到2015年实现“8124”工程目标,即:全市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0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0家,超100亿元企业4家(天大、天康、吉阳新能源、蓝德);培育上市企业3-5家,新增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出口名牌。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粮食产业园,东市区、南市区、开发区农贸市场以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等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仓储式超市、现代购物中心、金属材料大市场、汽贸城等服务业项目,发展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配送、金融中介、专业商务、经济鉴证、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红草湖湿地公园二、三期,滨河公园,龙通生态旅游区,金牛湖度假村,胭脂湖婚庆城等重点区域开发,争取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申报国保成功。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

(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示范城市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坚持城市大建设与中心镇提升、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启动建设市区外环路、宿扬高速连接线、西北过境线,进一步拉开主城区大交通的框架。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快南市区、东市区开发和开发区四期、五期路网建设,抓好文化中心、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市民公园、南市区医院、新客运中心以及二凤北路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推进“三城联创”,力争用2年时间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用2-3年时间创建国家级文明县城;实施净、绿、亮、美工程,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空间;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健全市容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联动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深化“扩权强镇”试点,推进秦栏、汊涧、铜城、杨村4个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的标准搞好规划建设。根据各镇产业特色,明晰发展定位,完善功能布局,加快特色园区发展,形成块状经济。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人气。力争到2015年,全市镇区及农村新型社区集聚60%以上农村人口。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建设城乡一体的农村新型社区为目标,统筹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深化提升“百村示范”和“千村整治”工程,不断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依托村庄规划点,加大农村新型社区投入,公共财政和新增财力重点支持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宿扬、马滁扬(天长段)高速公路建设,完成秦栏-釜山一级公路、天长-铜城二级公路改造,改造县乡道路100公里,建设村村通循环线400公里;疏浚航道,提升白塔河、铜龙河航道等级,争取启动建设集装箱港口。新建500千伏釜山输变电工程,新建、扩建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加固高邮湖、白塔河等河湖堤防,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完成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沿河湖洼地治理步伐。强化城市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促进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率先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全力打造最具潜力的活力城市

着眼于不断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彰现天长开放新活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两区多园”扩张升级,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建设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园区产值突破1400亿元。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机遇,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围绕我市现有产业前伸后延,突出抓好太阳能光伏、LED绿色照明、家电整机、装备制造业及汽车零部件等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商,争取5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0个。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保持全省县域外贸进出口总额第一的位置。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探索建立统一网上行政审批管理服务平台。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利益均等化。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平台,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力争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和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形成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完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吸引民间投资进行项目建设,促进民营经济较快增长。深入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力争5年新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400家。鼓励民营企业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新增10家以上资本金超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大力推进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及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退伍士兵及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致富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科技人员兴办实体创业,不断激活创业主体,壮大创业力量。

(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适应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位置,不断提升环境整体水平和景观质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能源资源集约利用。对域内各类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进行综合研究,防止资源随意开发。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制定产业低碳发展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和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示范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涵养保护。重视生态林业发展,加快重要河道、交通干道生态林带和城镇绿化设施建设。加强水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水源地水质检测体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市14个镇和重点企业均建有污水处理厂。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专项整治,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城区建筑粉尘和农村秸杆焚烧污染治理,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置,切实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高残留与高毒性农药使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五)推进民生民计改善,全力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把解决民生问题当作政府的第一事务,妥善协调处理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把扩大就业作为“幸福天长”建设的支撑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政府扩大就业目标考核机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把构建覆盖城乡保障体系作为“幸福天长”建设的关键点。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负担的原则,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争取列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市。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规范和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老年人事业。按时按质完成省、滁州市各项民生工程任务,并根据天长实际,组织实施市本级的民生工程,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幸福天长”建设的落脚点。以社区居委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组织网络,把进城农民、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社会无业和流动人口统一纳入社区管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规范企业劳资关系,化解企业劳资矛盾,创建和谐企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综合性应急机制,提高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事故的能力。深化“平安天长”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完善基层平安创建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各位代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已为我们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市政府组织编制的《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埋头苦干,就一定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就一定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三、扎实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完成“五年翻两番”的决胜之年,也是加快打造“千亿天长”的攻坚之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开展园区建设突破年、重大项目攻坚年、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紧紧围绕全面完成“五年翻两番”既定目标,纵深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在全省一类县“保十争七”目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工业增加值增长33%,财政收入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提质提速,全力聚焦工业转型升级

以工业项目支撑转型升级。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思路,重点加快天长吉阳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天康动力锂电池、高邮湖风力发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积极支持仪表光电缆、电子元器件、机械模具、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和整合重组,大力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全年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50项以上,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着力扶持市内企业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开展战略合作,促进本土工业与外来经济融合发展。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对每个成功上市企业给予500万元奖励,争取今年3-5 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全年力争电子元器件产业产值过百亿元,天大、天康产值分别超50亿元和30亿元,吉阳新能源、华龙集团、广厦集团产值超10亿元,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70亿元。

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加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大力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推进秦栏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电缆产品检测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所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孵化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全年力争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12项,获批专利600件以上。大力推进创新园区建设,积极申报市经济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名牌产品2-4项、省著名商标2-4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

以资源节约促进转型升级。建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和能源计量管理,从严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上项目环保准入标准,落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责任,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确保环境容量和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出台支持企业建多层厂房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闲置土地的清理,探索建立项目投资强度与固定资产投资和上缴税收相挂钩制度,推进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二)坚持稳农强农,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世行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粮田、7个部级粮油示范片、35万亩袁隆平超级稻基地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粮油生产能力,努力为滁州“百亿粮仓”建设作贡献。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扶持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规模,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争取新增省优名牌农产品2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数15个。支持龙岗芡实专业大市场建设。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扶持建设“菜篮子”基地。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流转奖励机制,力争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总数达15万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水稻小麦生产和秸秆综合处理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气象站迁址新建工程,增强气象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病险水库、危堤险段除险加固力度,开工建设投资2.75亿元的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大堤加固工程、投资8800万元的沿高邮湖洼地治理工程和8座小I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去年已经实施的跃进、安乐中型水库和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确保今年完成主体工程。推进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灌区节水工程配套项目建设,启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快中小型排灌站更新改造。继续实施2011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力度,推进土地整治,确保金集镇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继续完善上泊湖重点林网生态保护措施,加快推进省级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整合新农村建设奖补资金,将中心村公用厕所、供排水、循环路、路灯等列入奖补范围,加大对“村镇示范工程”建设的投入,今年再安排10个左右的重点村,推进新村建设提升行动由点到面不断推开。结合土地整治、农村土地流转等工作,引导农村居民到规划中心村建房,到镇区、市区购房。突出抓好中心村环境整治,从基础做起,从最容易见效的环节抓起,每年确立一个重点,用3-5年基本解决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今年重点建立完善垃圾处理机制,在人口集聚规模100户以上的中心村,开展垃圾收集、运送、处理示范建设。探索中心村开展社区化管理模式试点,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社区参与建设管理,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坚持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现代物流、生态旅游业等专项规划,实施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服务业项目库,形成“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推进机制。认真落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以上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纵深推进商贸流通企业改制。

继续加快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加快新世纪大酒店、嘉福大厦商务酒店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运。推进汊涧粮食产业园、开发区金属材料综合交易园、汽贸城、二手车交易市场以及天发广场二期、天润城二期、天丰广场建设,实施南城河市场、荷花塘市场升级改造、万家福菜市场搬迁,开工建设西城区农贸市场、南市区菜市场和综合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深度开发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旅游区、红草湖湿地公园,积极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加快金牛湖、龙通草庙山以及滨河主题公园等一批旅游设施建设,争取胭脂湖国际婚庆城招商成功。

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吸引股份制银行等境内外金融机构和证券、信托、保险、风险投资企业入驻天长,不断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和村镇银行,全年新增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2-3家,力争新增贷款不少于30亿元。继续落实鼓励市区高层建筑和配套设施发展的优惠政策,规范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白塔河港口码头布局,推进石油、煤炭等专用码头及仓储设施建设。出台扶持物流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快市经济开发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汊涧益民工贸等物流企业发展,筹划建设秦栏开发区、镇(街)工业集中区等一批物流项目。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组织,规范中介服务执业行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四)坚持加速加压,再掀城镇大建设热潮

强力推进城市大建设。以开展“城镇建设攻坚年、‘三城联创’突破年、城镇形象提升年”为契机,大力整治城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推进今后五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供电、绿地、消防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在已完成15项城建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其余60项重点项目建设,争取今年多数项目建成完工。新开工炳辉路东段、学府路、港口路、秦栏北路、东北过境线城市化道路改造等道路建设项目;新启动文化中心、客运中心、规划展示馆、市民公园、红草湖南园、“两河”景观IVV标段、南市区安置四区、合群渠及二凤渠环境整治、新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21项公共事业类项目,全年续建和新建重点城建项目109个,总投资75亿元,力争当年完成投资30亿元。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加大市区环境卫生、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强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强力推进集镇建设。以深入开展“丰乐杯”城镇建设竞赛为抓手,加快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善,进一步增强集镇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推进秦栏、铜城、汊涧、杨村4个扩权强镇试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抓住全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政策机遇,按照小城市建设标准,着力把秦栏打造成全市最重要的副中心。积极支持各镇通过土地整理、实施土地挂钩项目、清理闲置土地、收储商业用地等途径,筹措集镇建设资金。市财政从今年起,设立1000万元集镇建设奖补资金,并逐步加大对镇(街)财政超收分成比例。继续运用城投平台,为各镇打包融入信贷资金,支持各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强力推进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着力构建东接西连、南北贯通的综合运输体系;协助做好宿扬高速、马滁扬(天长段)建设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宿扬高速(天长段);开工建设釜秦一级公路、天铜二级公路,改造老205国道、仁和-新华、铜城-龙岗、铜城-金湖4条县道,改建3座危桥,全年争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亿元。强化供电保障能力,完成635KV变电站增容扩建、杨村35KV变电站输变电工程以及50个农村电网提升项目建设,全年争取完成电力投资1.32亿元。

(五)坚持集聚集约,加大园区扩张和招大引强力度

以构建新兴产业园为目标,加速园区扩张。进一步加快市经济开发区三期路网建设和设施配套,并超前谋划四期路网建设,在市经济开发区开辟3000亩的光伏科技园、1200亩的天康新能源产业园、1000亩的三产服务园和1000亩的职教园区,高水平编制“四园”总体规划,全年投入建设资金不少于6.4亿元,确保开发区建设面积达19平方公里。围绕光伏电池、动力锂电池、LED光电和液晶面板等新兴产业,加快上下游产品产业链的招商,争取再引进投资超亿元的新兴产业项目10-20个,力争今年市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全力做好秦栏开发区扩容升级工作,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元,新增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力争年内建成我市第2家百亿园区。突出抓好铜城、汊涧、杨村3个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年内新增面积不少于1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不少于30家。推进其他镇(街)工业集中区和5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力争今年全市“两区多园”建设面积超4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以上。

以 “三大”招商为方向,强化招大引强。深度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紧盯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招商,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大产业集聚产业链,不断提高招大引强水平。组建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医药医疗器械、仪表线缆、现代服务业七个产业招商办公室。设立1000万元的项目引荐专项奖励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招大引强。完善招商引资“四个倒逼”机制,建立健全“单月点评、双月调度、季度小结、半年观摩”工作机制,继续集中力量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百日攻坚”、“百日冲刺”三大招商活动,努力在招商数量、总量、体量上再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全年到位资金18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其中5-10亿元项目5个,10-50亿元项目3个,争取再引进1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六)坚持惠民安民,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以满足民需为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民生工程推进机制,全面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及时拨付城乡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继续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妥善处理撤并学校资产,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建设;支持天长中学创建省优秀示范高中、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城南小学创建省级特色示范学校,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继续深入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各类安全隐患,努力构建“平安校园”。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确保药品零差率制度全面落实,巩固基层医改试点成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居民健康档案等9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年度标准化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妇幼保健站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计生优质服务和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城市和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深化村(居)为主工作机制,推进村(居)民自治,确保计生工作在全省一类县中保持先进位次。启动文化中心建设,建成新图书馆、档案馆大楼并投入使用,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所有镇(街)全覆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特别是网吧、娱乐场所管理;继续做好抗大八分校旧址群、老图书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深入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完善城市社区、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公共体育设施,完成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继续更新市区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启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指导做好全市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统筹协调档案、地方志、科普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以解决民生为目标强化社会保障。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推荐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推进社会保险向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延伸,保证失业保险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医疗救助等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特困群体的帮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市区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努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强化消费品价格监控,努力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以保障民安为目标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天长建设。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领导包案、开门接访、干部下访等制度,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引导群众合理诉求。扎实推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规范法律市场管理;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启动“六五”普法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法制素质。强化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道路、建筑、工矿企业以及公共场所等安全、消防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农资、农产品、食品等各类市场监管,积极开展创建全国药品安全示范县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七)坚持创新创优,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提高政府创新力。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市之本、活力之源,在改革中解决发展难题,在创新中营造发展优势。深入开展重大、难点问题课题调研,积极探寻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找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创新年活动为主题,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再造流程审批新机制,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和多证联办制,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和审批透明度。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不断充实城投公司资产和注册资本金,增强融资能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加强岗位目标绩效考核,真正发挥考核机制奖优惩劣的作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继续落实政府重点工作“每周一安排、半月一调度一通报”,市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重点城建项目“四个一”的推进制度,认真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窗口部门一次告知制等制度,使政务工作环环相扣、高效运转。完善责任倒逼机制,坚持做到以任务倒逼时间、以时间倒逼进度、以进度倒逼责任、以责任倒逼落实。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加大效能督查力度,督促政府部门认真履职,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等影响重大决策落实效果的单位和人员,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坚决纠正推诿扯皮现象。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机制,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挥市长信箱、热线电话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密切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积极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依照章程开展工作,重视发挥各类行业商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败诉的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活动的监管。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天长的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追赶跨越是形势的需要、政府的职责,社会和谐是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强音。我们已经掀开了“十二五”气势如虹的发展新画卷,即将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热潮。让我们在中共天长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天长市 政府工作报告 天长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