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总结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一文科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导语】现代人总结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法宝的人,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里徘徊。为大家整理了《高一文科历史练习题及答案》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本站!
【篇一】
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以下与其产生无关的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耕作技术的进步C.土地私有制出现D.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产品商品化出现于唐宋以来商品经济发达的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的产生无关,故选D。
2.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土地税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开始征收土地税,按实有的土地数量征税,这样就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使土地私有得以合法化,故选A。在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贵族采取了征收农民地租的剥削方式,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土地,故B、D两项错误;铁器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是土地税实行的前提而非影响,故C项错误。
3.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均田制。材料中北魏至隋唐实行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均田制,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须还给官府;到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已无田可授,均田制破产;可见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政府控制部分土地,故选C。无主荒地的出现、人口大量的减少均仅适用于北魏及隋唐等朝代初期的战乱时期,北魏至隋唐统一和稳定后此情况消失,故A、D错误;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均田制起到破坏的作用,故B错误。
4.从下面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状元人数分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导致南北出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政治中心地位丧失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府非常重视科举取士D.儒学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以来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状元中,南北方人数在唐朝时有一定的差距、北宋人数接近,之后的南宋、明清各朝南方人数远远超过北方且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和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中后期以来的经济重心南移的不断发展,导致南方文化教育发展超过北方,故选B。唐朝至明清时期除南宋外,北方一直保持政治中心的地位,故A错误;C、D所述与题干中“南北出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要求无关,故排除。
5.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中,匠人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发展②私营手工业发展③生产关系进步④小农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工匠管理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前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调秀的工匠,可见其目的是加强对工匠人身控制和技术的垄断;唐宋时期对工匠由征役制转变为雇募制,说明当时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经济繁荣,同时此转变也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作出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进步,故①②③正确;小农经济突出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保守性,故排除④。排除A、C、D,故选B。
6.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技术先进B.航海技术的发达C.海上贸易兴盛D.晓市、“夜市”繁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广州、扬州、泉州等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均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此现象的出现与海上贸易兴盛密切相关,故选C。A、B两项均为以上港口城市繁荣的次要原因,故排除;晓市、“夜市”繁华为部分港口城市繁盛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7.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B.租佃制得到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经济趋向近代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材料中明清时期佃农应用银或钱交租,商贸活动大量使用白银,官员以银两发俸,以上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货币发挥的作用增大,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选A。租佃制仅符合农业领域的现象,农耕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C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8.“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B.封建制度的落后C.机户们不守信用D.地方官府的勒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因素。材料中明朝江南的地方政府将部分钱粮、银两或生产原料丝料分发给机户,在机户生产完毕后交官府领取酬金,结果出现了延误分发和克扣钱粮、交售积压的原料的现象,反映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政府环节的盘剥和掠夺,可见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勒索,故选D。A、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新经济的根本因素,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B。
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B.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D.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此后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原因是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税征收的来源,以巩固封建统治,故选B。A、C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小农经济尽管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但未反映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故D错误。
10.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D.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初的海禁政策。材料中明太祖颁布诏令,下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止私自与外商互市,这种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骚扰,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故选A。明初海禁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一律在官府主持下进行,并非禁止外商来华贸易,故B错误;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欧洲殖民者侵略的问题出现于明朝晚期,故D错误。
11.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该论断表达的主旨是
A.新的大陆对人们充满诱惑B.世界逐渐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
C.世界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中该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彼此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民族、各地区加强了联系和交流,可见上述论断表达的主旨是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故选D。材料“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反映了新大陆对人们并非尽是充满诱惑,故A错误;B、C两项所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12.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其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B.物质利益的驱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美洲劳动力缺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主导的三角贸易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欧洲主导的在欧洲、非洲、美洲之间进行的,包括欧洲海外商业贸易、奴隶贸易及殖民掠夺的三角贸易迅猛发展,使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上述盛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扩大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而促进三角贸易的发展,故选C。此时期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只在少数欧洲国家确立,且为次要因素,故排除A;B、D两项均为次要因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3.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据此分析,推动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影响B.农业生产方式变化C.工业革命的推动D.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材料中工业革命前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但到19世纪初以来上述规模的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至19中期高达50%以上;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造成农村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故选C。A、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主要的内在联系,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农业生产方式即圈地运动的开展,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在1750年之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14.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B.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D.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工业生产进入垄断制、公司制等大企业时代;此种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过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故选D。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多个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故A错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开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B错误;大企业时代中的各企业为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凭借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进行技术革新,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C错误。
15.有人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运动,“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机器的机关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洋务运动B.实业救国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材料中中国近代某一运动“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即此运动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的背离;“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机器的机关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反映此运动属于重大的经济活动。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等口号,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洋务运动采取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等近代化措施,客观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摧毁封建制度的近代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经济基础,由此推断此运动为洋务运动,故选A。实业救国并未体现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背离的特点,故B错误;C、D均为政治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6.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分析表格信息可见,“1912~1919年”即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此阶段全国注册的工厂主要分布于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而其他省份微乎其微,体现了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
17.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电车公司号召民众乘坐,并提出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这表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C.上海市民接受新事物快D.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材料中有轨电车初入上海,电车公司号召民众乘坐时,特别提出妇女出三等车资可坐头等座位,由此说明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故选D。A、B、C三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18.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C.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材料“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可知,甲午战后中国的铁路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民众自筹资金修建铁路的比例高达54%,反映了中国交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及修建铁路的筹措资金的方式出现多样化。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C。A项所述为上述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B项所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B、D。
19.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固定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这样促进自由贸易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A。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C属于政治意义,故排除后三项。
20.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吸收了275万名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和土壤保持等工作。美国政府当时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大大恢复了银行的信用B.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C.有利的恢复了农业生产D.比较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通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前后共吸收了275万名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等公共工程建设工作,这种以工代赈的措施吸收了大量的失业人口特别是失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困境,故选B。材料涉及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和农业生产问题分别属于新政在金融、农业措施的作用,故排除A、C;D项所述为上述措施的长远作用,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2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计划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A.指令性B.干预性C.指导性D.计划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与苏联经济计划的比较。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据此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所制定的经济计划与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其主要不同点为指导性,故选C。前苏联计划经济突出的特点为指令性,故A错误;B、D两项为上述两种经济计划的相同点,故排除。
22.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B.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D.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首先着手经济改革,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以往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涉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宏观决策的问题,故A、C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与改革相应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故B正确;D所述与题干要求无关,故排除。
2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材料中“一五”计划实施时,坚持“优先保证工业不在……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同时规定大部分工厂都建在远离沿海省份的内地城市,由此说明“一五”计划有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故选D。A、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所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24.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1987年”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种类均有大幅度减少,可见与市场相关的产品及商品种类不断增多。上述现象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选A。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故B、C两项错误;D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25.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C.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增强的趋势,使中国在更大范围、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故选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属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对外开放的范畴,故B错误;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26.“丁克”“空巢”“闪婚”“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A.生活节奏加快B.生活负担沉重C.生活方式多样D.生活压力巨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新词语反映了人们的生育婚姻观念、养老意识及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7.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世界而言的重要意义在于
A.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B.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C.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发展D.使美元成为世界性的货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为战后初期混乱的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故选B。A项所述是对美国而言,D项为次要影响,故排除;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推动了世界贸易制度化的发展,故排除C。
28.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这表明
A.原有各国使用的货币币值十分混乱B.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更多隐患
C.欧盟所有成员国均已开始使用欧元D.欧元的诞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欧洲一体化。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1999年问世的欧元,到2002年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原有的各国货币,导致“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表明欧元的诞生和运用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选D。A、B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欧元仅在欧元区流通,故C错误。
29.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10~15年的缓冲期。这最能说明
A.自贸区内存在着比较强的经济互补性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C.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影响。材料中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规定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及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有一定的过渡期和缓冲期,反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最能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故选D。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B、C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0.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材料表明
A.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B.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D.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材料中西方学者认为“1989年是20世纪末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表明1989年东欧剧变及其引起的苏联解体具有划时代意义,使社会主义国家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据此可知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故选B。A项说法明显错误,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二、综合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其主要内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原因:战争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指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战后重建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表现: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背景:70年代英国经济处于颓势,通货膨胀严重回答“经济滞胀”亦可;政局不稳;凯恩斯主义失灵;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
措施:出售部分国营企业;鼓励自由竞争;减少福利开支。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3说明: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国情;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生的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第1问,依据材料一“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结合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的历史和外部因素等所学知识,概括总结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战争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指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战后重建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结合凯恩斯主义具体主张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2问,由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结合所学分析概括“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即70年代英国经济处于颓势、通货膨胀严重,政局不稳,凯恩斯主义失灵,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由材料“其主要内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结合相关知识概括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依据对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第3问,由材料三“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模式、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问题;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的信息,认识和理解战后以来各国经济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等,据此概括总结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国情,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应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关注民生的改善等。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经济领域发生哪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运用具体史实,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主要方式的不同,并分析这两种侵略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变化: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文明的成果被世界各国分享;西欧国家在工业文明中占主导。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便利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为主。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有在华设厂的内容,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化起步;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既得到发展又受到阻碍;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
3启示: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必须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贸易交往,不能自我封闭;国家地位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
第1问,依据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即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文明的成果被世界各国分享,西欧国家在工业文明中占主导。
第2问,依据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结合中国近代代表性的侵略战争及结果等相关史实,概括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不同方式及其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侵略方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3问,分析对比材料二、三的信息,认识和理解世界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同状况及影响等,据此综合概括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篇二】
一、单选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
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
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2.中国古代皇帝头上戴的称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服饰只有皇帝和继承皇位的子孙可以穿着。这突出说明:
A.秦朝服饰丰富B.秦朝注重礼仪
C.皇权至高无上D.他对服饰很讲究
3.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4.古代中国实行郡县制,近代英国亦有郡制,美国则是联邦制,法国实行行省制,这说明:
A.各国都有皇权专制B.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剖土裂疆是历史的必然D.城邦国家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5.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分封制
C.刺史制度D.郡县制
6.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
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
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北宋设中书门下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8.“斯巴达作为古希腊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
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1/7,其他小邦则仅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的大小。”这
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城邦以独立的政治单位立于希腊世界
B.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
C.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D.城邦小国寡民的突出特点
9.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10.“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
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指的是古希腊的:
A.公民大会的辩论B.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D.人民主权的观念
11.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
的成文法是:
A.《王位继承法》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D.万民法
12.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时,罗马法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是:
A.第一部成文法问世B.罗马法开始形成
C.官方开始编纂法典D.罗马法发展完备
13.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
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
的继承人。”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保护弱者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
14.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河,该法案旨在限制:
A.商人的权力B.国王的权力
C.平民的权力D.教会的权力
15.制度创新是英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下列政治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的
是:
①君主立宪制②责任制内阁③政党政治④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6.“从此,这个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
一的税收。”《大国崛起》美国篇解说词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B.《独立宣言》的发表
C.《邦联条例》的生效D.1787年美国宪法的通过
17.某教科书以“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为题,叙述美国建国时期的制度创新。在
人类政治文明长河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创新之处首推:
A.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B.全体官员由选举产生
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白人享有全部选举权
18.在2010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美国的共和党从奥巴马总统所属的民主党手中夺得国会众议院的控制权。不过民主党仍以微弱优势占据参议院的多数席位。国会权力格局的大改变可能影响到奥巴马总统的连任。由此可知,美国共和政体的特点不包括:
A.国家权力机构之间互相制衡
B.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垒,交替执政
D.国会控制着总统的行政行为
19.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A.行政权B.立法权
C.司法权D.外交权
20.“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虎门条约》
21.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因“不满意”而采取的行动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发动甲午中日战争D.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23.下面的图示简要地说明了近代中国一次革命运动发生的原因,这次革命运动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D.虎门销烟
24.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
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25.黄遵宪是一位对我国近代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爱国诗人。他的《怨平壤》《东沟
行》《哀旅顺》《哭威海》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
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A.使清政府由闭关到对外完全开放
B.由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为以商品输出为主
C.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D.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7.“它……徒有其冲动的反抗热情,而没有看到历史的进化趋势,不了解科学的
革命方法,所以失败。”“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
28.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
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
该是下列选项中的: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9.某中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青年学生高呼示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在街头**。请你推测影片中学生斗争的主要对象应是:
A.清政府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D.美帝国主义
30.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0分,32题10分,33题20分,共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
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
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
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
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
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
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那
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
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请回答:
1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
分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
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
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
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
材料三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邦联政府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困难?4分
2依据材料二,填写下列表格:3分
名额分配原则产生来源任期
众议员①人民选举产生③
参议员每州两名②六年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理解。3分
33.20分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注释: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材料三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6分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6分
32、1①政府无力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动荡,存在再次分裂的隐患。②政府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贸易,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2①按州人口比例;②州议会选举;③两年。
3理解: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三权分立,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第一层次:未能选择上述材料,只是罗列孙中山的借鉴史实。0-2分
第二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但并未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2-3分
第三层次:能选择上述材料,并能将其与孙中山的借鉴进行逻辑对应说明。3-4分
例1:唐代提出对官员品德的要求,孙中山借鉴唐代的选官标准采用公开考试选用人民公仆,避免妨碍民主。
例2:宋代探索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孙中山借鉴宋代的选官探索确立了考试任职制度,官员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具有资格。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1“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强调德才兼备。唐代选官的措施,即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发展的贡献。2“任人”制度重视家族地位、血缘关系。“任法”制度即依据公平的规则选拔人才。依据选官用官制度内容回答即可。依据材料可见,“任法”制度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选拔真正有用之才。而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3“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孙中山的选官方法就是在人才选拔及任用时都要考试。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可以从对“德”“才”两方面的借鉴回答。
推荐访问:练习题 高一 答案 高一文科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文科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文科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题库 高一历史考试题目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