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圆文档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动荡与经济变革下好模式探索和总结【精选推荐】

2023年动荡与经济变革下好模式探索和总结【精选推荐】

时间:2022-10-22 18:1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动荡与经济变革下好模式探索和总结【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动荡与经济变革下好模式探索和总结【精选推荐】

 

 动荡与经济变革下好模式的探索和总结 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世界经济 —— 全球经济科技趋势分析与预测 近期,某基金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 2022 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国际科技竞争态势及挑战进行研判,探讨如何下好先手棋,更好地应对百年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推进我国经济加快发展,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中赢得主动权的途径和办法。

 放缓还是复苏,全球经济压力增大前景不明朗 2021 年,全球经济强劲反弹,但受新冠疫情大流行持续、多国通胀居高不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调整、大宗商品供应短缺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2022 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上升,下行压力和通胀风险并存。短期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调整动向将是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一个最主要变量,特别是随着美国退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美联储加快紧缩步伐,利率上升如过快将对美国消费、投资需求形成抑制,可能导致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重要国际机构预测,2022年美国 GDP 增速大致在 3%-4%之间,比 2021 年略低。美国政策调整将对中国的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人民币贬值压力会有所上升,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一定影响。只要人民币汇率保持足够弹

 性,对资本的跨境流通保持必要的监管,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造成很大影响。

 如果不能消除发达国家与贫困国家在疫苗接种率上的巨大差异,未来几年全球复苏将受阻。即便疫情冲击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复苏仍然面临之前已存在的各种掣肘,其中有些因素因应对疫情而变得更加严重。短期看,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还是政策风险,主要发达国家应对通胀、维持复苏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如果失当,将可能引发资产价格动荡暴跌,扼杀脆弱的经济复苏,将经济推入滞胀通道,进而殃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长期看,掣肘全球经济的因素包括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的债务、劳动生产率增速迟缓、金融监管持久性存在漏洞,特别是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等。目前看不到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新增长点。预测未来 3-5 年,全球经济仍处在中低速增长区间(3%-3.5%),当然各国各地区增速会存在显著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大变局加速,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包括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及国际交往(旅游)等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疫情既有可能短期化(2-3 年),也有可能中长期化(5-10 年左右),这将进一步加剧主要经济体分化,促进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对美国近期经济走势的预测:

 ①劳动力市场紧张,由此带来产能不足,本国产业链断裂的情况将会持续; ②通胀将持续,美联储被迫加息,缩表势所必然; ③加息可能触发股市崩盘,而股市是美国经济最后的蓄水池。美国持续了 20 年的货币宽松政策,牛市已很难维持下去了。

 发展中国家总共外债是 8.7 万亿美元,随着美国货币政策转向,会引起资本外逃带来的一些问题。反映在固定收益上,主要金融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将会上行,推高价格调整风险和期限溢价风险,债券融资成本将上升,并有可能使违约率上升。反映在股票市场上,高位回调的风险加大,尤其考虑到在成本推进的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减弱,有可能会使调整幅度加大。

 通胀还是通缩,宏观政策面临抉择 自 2021 年三季度以来,发达经济体,尤其美国的增长势头放缓,同时物价大幅上扬。过去十几年,西方国家的主要问题是通货收缩,通胀率始终低于 2%。2021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10-12 月通胀率分别达 6.2%、6.8%、7%,这是几十年没有发生过的事。关于通胀的原因有巨大争议,一派以美联储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是疫情导

 致的供给冲击(供应链中断)造成的,另一派认为是美国极端扩张性的货币宽松政策造成的。

 目前多数经济体通胀压力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未来物价趋势的判断和政策把握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应采取措施抑制通胀。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通胀压力加大是暂时现象。两方意见各有道理,不过,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政策工具箱中,治理通胀的工具数量多、空间大,远超对付通缩的工具。IMF 预计,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将持续存在;主要发达经济体短期通胀压力不小,但中长期会缓解,同时不排除出现某种程度的滞胀的可能性。

 增速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稳经济需要新思维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处于低通胀或通缩状态。PPI(生产价格指数)从 2012 年 3 月起连续 54 个月负增长,2021 年上半年CPI 和 PPI 维持低位,下半年 PPI 上涨较快。最新数字显示 CPI 保持低水平,PPI 已开始回落。没有通货膨胀,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速可以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多年来不到 3%,还有相当的政策空间。

 有人习惯把宏观经济之外的所有问题统称结构性问题。但要注意:

 ①结构因素是慢变量,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但不能用来笼统解释某个年度、季度的经济增速及变动原因。中国 2010 年第一季度增速是12.2%,从那时起一路降到7%,现在还有下降的可能,笼统用结构因素解释“应该降到多少”显然是说不通的。

 ②结构性因素有多种,不同时期的影响各不相同,在给定时期内,单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也有特例,如 2020 年的疫情冲击)。

 ③有些结构性因素可以互相抵消,如人口老龄化的负作用一定程度上可由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所抵消。

 ④结构性因素对短期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要经过很长的因果链,必须分析各个环节、各因果链条的综合作用如何对消费、投资、政府开支、进出口以及生产条件等具体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而不能跳过这些环节,直接得出经济增速预测值。

 ⑤对影响宏观经济的短期问题(如消费)进行具体分析,可从一系列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去认识,有助于判定消费变化的趋势、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应。不应该把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和结构性改革对立起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也给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

 总之,增长不是一切,但没有增长就没有一切。用财政货币政策推动增长,央行可支持财政压低利息率,降低财政融资成本,支持地方政府为基础设施投资融资。

 一个健康的经济结构应该是低成本运行的,现在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新增融资中,三分之一用来还息,这样高的财务成本怎么持续?而且还有大量不可计量的成本。这导致我们企业的运行越来越艰难。又比如房地产派生的巨大金融风险,它暴露了我们的金融监管远远不到位,房地产暴利背后是金融监管存在严重的漏洞。恒大平均一天 3 亿元借贷,谁拿到这 3 亿贷款都可以做成巨无霸的企业。经济一旦下行,就如海水退潮,这时才能发现谁在“裸泳”。

 世界经济将开始新一轮周期。美国目前通胀率是 30 年最高(6.8%),欧洲是 25 年最高(4.9%),值得关注。判断国际经济形势,我们要特别注意美国的货币政策,注意产业链的调整,注意地缘政治对信息产业和能源产业的影响,以及资本回归美国带来的影响。要注意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问题。当前房地产贷款 54 万亿,其中42%-54%是预付款的。我国外汇储备 3 万亿美元,同时有 12000 亿美元外债,外债中一半为房地产商借债,仅恒大就有 2 亿多外债。股市每天交易额中 25%有外资的影子。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很高。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研究。

 宏观经济理论面临挑战 宏观经济分析一般使用总量均衡模型,即当年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净进口)=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总均衡模型有三个限制性条件。

 一是劳动市场均衡,即菲利普斯曲线(经济下行对应失业增加)。但美国从 2008 年以来经济持续下行,失业率却不断下降。我国2011-2020 年 GDP 增速从 11.4%降至 2.3%,失业率也一直处于低水平。劳动市场规律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它的劳动就业弹性(就业边际增长:GDP 边际增长)远高于传统产业的劳动就业弹性。

 二是货币需求 函数。美国前些年增发货币 6.9 万亿美元,去年增发 2万亿美元,但 2021 年物价指数不到 10%。为什么?一个解释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手持现金和商业银行 3 个月储蓄替代了资产理财投资,商业银行储蓄大幅度下降,非银行机构用很小的一点流动性,可以经营非常大的一块资产。

 三是传统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认为,生产规模扩大伴随边际成本上升,导致边际收益率下降。可是阿里、拼多多之类平台型企业,新增营业额并没有导致边际收益递减,因为它的边际成本是 0。所以用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思考和判断今天的经济增长,要注意它的局限性。稳预期不仅要稳定消费者的预期,生产者的预期变得更加重要。这两个预期稳不住,将可能抑制消费者和企业家的行为,并影响到中长期的经济表现。

 断链还是重构,全球供应链和生产链面临挑战

 在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的双重作用下,过去一年芯片短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和运费暴涨,成为全球供应链主要痛点。迫使企业押注效率低但抵抗力强的供应链,最终推高价格。近期情况显示,部分跨国供应链中断,面临重构,一些产业正加速转移,供应链风险凸显。引起了国内外决策者、专家学者深刻反思。

 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形成是全球化的产物。跨国公司和它们背后的国家力量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全球产业链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依赖性,围绕产业链形成的供应链则支持在全球组织资源。加入全球产业链的企业,由其科技含量和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决定利润的分配。波音公司上世纪 60 年代生产波音 707 时,只有约 2%的零件在海外生产,以后逐渐由波音总部负责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确定技术标准和合规标准。本世纪初生产 787 时,零部件制造 90%在海外生产(涉及 40 多国企业),在美国组装试飞取证,波音掌控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和品牌管理,获取 90%的利润。

 中国加入 WTO 以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获取了巨大发展空间,制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规模连续 13 年位居世界榜首,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逐渐稳固。但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中低端水平。如何向高端攀登?有人误以为只要在中低端的时间足够长,就可延续到高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发达国家力图通过设计、技术、品牌、供应链的管理,把你锁定在中低端。向产业高端前进没有别的路,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供应链风险实际上是很大的。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升一向被认为是地缘政治稳定的源泉,现在则被人认为是致命弱点,因为供应的高集中度意味着高依赖度,事关大国博弈,即“国家安全”。基于此,美国西方国家正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提高本土化率的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或使供应链多样化。美国有人公开鼓吹中美“脱钩”,执意切断两国高科技领域的交流,去年给了中国 8 万多留学生签证,其中去 MIT 学习的一个也没有。麦肯锡估计未来 5 年,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或者回国,或者转换到其他国家,涉及 1.9--4.6 万亿美元。

 所谓供给冲击主要指“一高四缺”,高就是价格高,四缺是缺芯片、缺电、缺煤、缺集装箱。人们常讲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还要关注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首先要“稳链”,其次要“补链”,第三要“优链”“强链”,不要一股脑都往某个热点上投资。

 我们分析全球能源供给危机,影响全球能源供需失衡的因素有四方面:

 ①周期性供需失衡。能源消费和供给有周期性,新冠疫情期间需求大幅下跌,供给侧投资不足,疫情稍微好转之后需求抬头,但是供给跟不上。

 ②结构性调整。我国能源资源存在错配,新能源投资,有风的地方不需要那么多电,需要电的地方风力和光照资源少。

 ③金融性投机。能源资源比较安全,货币“大水漫灌”后部分资金转移到能源领域。

 ④极端天气影响。去年欧洲遭遇极端天气,可再生能源发电乏力,核电大国法国又停机,不得不从德国进口电。

 欧洲主要依靠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由于乌克兰危机,加重了天然气市场恐慌情绪,使欧洲能源危机加重。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美国等西方政客针对中国提出撤资中国、制造业外迁、去中国化、脱钩论等等言论,并搞了一系列小动作。全球供应链正发生巨大改变,朝着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需要探寻有效的对策思路:一方面,对于全球产业分工的演进重构要尽可能因势利导,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中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在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中,通过高水平开放,化解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带来的风险,保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 脱钩” 或“ 小院高墙” ,科技创新战略亟须调整 美国在特朗普时代把贸易战作为打压中国的主要手段,拜登上台以来,将中美竞争主战场切换到科技领域。拜登政府在科技领域推行“选择性脱钩”或“小院高墙”战略。

 与美国的科技博弈,要穿透他们散布的“选择性披露”迷雾。

 卢美国白宫经济科技办公室前不久发布的《选择性披露:应对长期性战争的战略性措施》报告,认为在科技领域,常规的竞争办法只能暂时延缓中国发展的速度,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中国在技术上的最终赶超,故提出“极限竞争”理论,利用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向我们不断披露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研发重点和技术成果,其中真假混杂,隐藏着技术迷雾,埋下技术陷阱,诱骗我跟进的同时误导我技术发展路径,进而消耗我有限资源,迟滞我发展的速度。报告提出了五个作战样式:

 ①炫耀先进实力,威慑讹诈对手。

 ②在已经走通的...

推荐访问:标签 动荡 变革 动荡与经济变革下好模式的探索和总结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振动中前进

版权所有:心圆文档网 2014-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心圆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心圆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402455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