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好句摘抄4篇
竹林的故事好句摘抄篇1
谁能把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谁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废名创造了这个奇迹,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而是写“飘”。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小说没有高低起伏的情节,全文如一条浅溪缓缓流动,但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同样的乡土题材,可废名却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一样,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
废名是一位性情温和、不喜交接、崇尚禅道的作家,他滞溺禅道后,喜欢以打坐入定的玄妙方式来体验生活,在他的小说创造中,则以随缘任事的恬淡心境,以直观了悟、清静无为的方式去照观、把握世界与人生。因而他的作品无不带有禅道的影子,又或者说,他创作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宣扬禅道。
三姑娘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位完美女子,但是作者并没有从外貌上描写三姑娘,而是着力刻画出一个有着“月色一般”清静、如“栖在竹林的雀子”一般淑静的三姑娘,她不喜热闹,勤劳善良,纯美得让买菜的顾客掏出铜子也会自惭俗气。作者先是写了小时候的三姑娘,一个活泼乖巧而又恬静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一个乖巧恬静的小女孩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大后的三姑娘,渐渐就少了活泼,只剩下恬静了,她不爱看热闹,二月间城里赛龙灯,锣鼓喧天,堂嫂子们邀请她去玩,三姑娘总是微笑推辞。虽然母亲极力鼓励她一路去,她心里面也想着儿时和爸爸一起看热闹的情景,可她究竟是不凑这个热闹。她过于乖巧,以致常常因为这个而和妈妈吵架;她不爱打扮,出趟门,妈妈要她戴花,她总不愿意;她勤劳善良,一大早就去卖菜,种出的白菜又嫩又好吃,还会给别人多一点??这样一位三姑娘,让人赏心悦目。
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自觉地追求着禅意,在自然的灵性化与人生的自然化中形成景与意、现实与虚幻,超俗性与现实性的意境。首先,“竹林”就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自古以来,“竹”都以“隐逸”、“参悟”有关,废名把小说的大背景设在河边一片清幽的竹林里是别有用意的,在营造一个清静、与世无争的环境的同时,也以竹子的青逸反衬三姑娘的恬静,使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所谓“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无故事的故事,生活在竹林里的人们,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甘于平凡,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三姑娘的父亲去世了,除了留下一个如教书先生用的戒方模样的土堆和使得妻女衣着变得素色点外,再也没有什么变化。春天来了,竹林里的一切都绿得可爱,而三姑娘父亲的死却一天比一天淡漠,最后只剩青草铺平的土堆,三姑娘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几乎也忘记了。从这
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亲情的冷漠,而是人性的豁达,是作者追求的禅宗思想所在。禅宗思想重视内心的自我解脱,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真如”,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的死亡是回归到自然中去,正如人是从自然中来一样。三姑娘对死去爸爸感情的淡化,正是内心的自我解脱,表现了“自然人性”的自由。
受禅道致思方式的影响,废名的作品在语言上追求简朴自然,形式上追求跳跃灵动,这使得他的小说兼有散文的形貌和诗歌的情韵。《竹林的故事》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所有的语言都是显浅易懂,仿如缓缓流动的小溪,清静淡雅。然而他的形式却是灵动的,行文间留着空白,但不影响读者理解,反而增添了一种悠远的趣味。如写“三姑娘爸爸去世”这件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写到“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没有直接点出老程的死,但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他的离去;写三姑娘嫁人,作者更是不着一笔,只是写了“我”说希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但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文字:“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就可以知道三姐已经为人妻,而且很少回家探亲。这些因情节的跳跃而造成的空白,不仅不会造成理解困难,反而令读者在扑朔迷离中获得豁然开朗的审美愉悦。另外,作者在炼字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也是他的小说写的像诗、像散文的一个原因,例如,他描写环境:“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用了顶针的修辞,读起来像一首故事,意蕴深厚,形象优美,作者精心挑选的词语营造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竹林的故事》如同一曲和缓的牧歌,悠悠地飘荡在我们的耳边,全知全能的作者缓缓地把竹林里的人、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好的三姑娘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清幽的竹林是作者追求的生活环境,作者把他独特的审美目光和禅宗思想隐显在灵动的文字中。从《竹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无穷的情意理趣,可以感受到作者刻意营造的禅意,可以收获到心灵的净化和豁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竹林的故事好句摘抄篇2
合起书本后我在想:是什么打动了我?小说的主题概括出来是这样一句话:生活最底层的人勤劳善良聪慧质朴的品性却与贫穷而多灾多难的命运紧紧相连,旁观者淡淡的叙述语气更加体现了他们对这种命运无奈的默默承受。写下前面这个句子之后我有些惊讶,这样的题材,甚至这样的词——勤劳、善良、质朴——现在已经因为被过度的使用而失去了它们真正的含义,也就是王小波所说的文字被污染的问题,却在废名笔下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它们本来应有的力量。
要真正去评论废名的小说是需要一个很高的高度的,因为他的小说与东方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这条脉络在当今已经非常微弱散乱了。这种传统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中,更是与我们的情感方式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融合在一起的。这篇《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这种融合的典范。作为一个没受过多少传统文化熏陶的可怜的现代人,一个废名小说的追崇者,我只能瞎子摸象般的仅凭自己的个人阅读感受来欣赏和理解这篇小说。
东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与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讲究性灵的意会,《竹林的故事》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还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而文章里的种种“意境”正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时描绘的这个“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赛龙灯”那段,母女两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与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而全文的最后一个“境”,是由“我”多年之后回乡在河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这个“境”在既是全文节奏上的高潮,也是总和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霚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这个“境”里“我”的情绪情感,从全文一开始平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在接下来全文中“我”的叙述,无论是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的柔情,还是对他们一家命运的同情,始终都保持在隐而不发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后——“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作者就是这样把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极致。这个“境”里揉合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与敦厚的美。
要全面去评价这篇小说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它里面还有许多闪光的地方有待发掘,比如语言的特色,比如“笔不到意到”的写法等等。《竹林的故事》是一篇完美的小说,它可以和世界文学里任何一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比肩。读到这样的小说真的感到很幸运。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交流对废名小说的感受。
竹林的故事好句摘抄篇3
废名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小说创作家之一,他尝试将唐人绝句式的写作手法来丰富叙述,并喜欢用留白的方式来处理故事情节。在作品中废名着力于整体性的意境营造,淡化故事情节,崇尚感觉的自我流露。因此他的小说常呈现出散文一样宁静淡雅的情调。而早期的作品《竹林的故事》就是如此。
在这篇小说中没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人如在读诗看画,而文章中的人物更是清新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大多数对这篇故事的解读都是侧重于田园美和意境美,看到里面里宁静和谐却忽视了里面世事变换,命运无常,以及女性命运等流露出的悲伤。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一、世事变换与人生际遇促成三姑娘性情转变中的悲哀。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姑娘总是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样,她“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服”在爸爸走后的日子又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并照顾母亲的生活。由此可见她的确懂事而且懂事的太早。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孩子理应得到母亲的赞赏与喜悦。但是文章的母亲自始至终,都是流露出的一种悲悯与心疼。文章中有好几处写到母亲,有一处是写母亲劝使三姑娘去看赛龙灯遭到三姑娘拒绝时,她的神情是“有点莫名其妙”,当听到三姑娘拒绝的理由时,她的面孔“依旧是无精打采地沉着”,后面写本不依恃妈妈帮忙的三姑娘在捆白菜时母亲还是“叹了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从母亲的这些神情中看不出她有多开心多幸福能有这样一个乖巧的女儿,相反她对于三姑娘更多的还是一种怜爱。可是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怜惜之情呢?试想一份过早懂事乖巧的心要经历怎样的世事才能练就成?当文章中的“我”还有其他同龄的孩子都还不谙世事的时候三姑娘就早已像个看破红尘,无悲无喜,淡然的如同世外之人。过早的懂事的背后肯定经历了莫大的悲痛,这本身就是一种哀伤,虽然避而不谈,却也能伤人三分。
三姑娘性情的转变,跟爸爸老陈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文章虽然没有明确的书写,但是老陈的离开却给母女俩笼罩上了人生的悲苦,在老陈离开之前,三姑娘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而妈妈也是一个普通的但积极入世的女人。文章有一段描写爸爸打鱼时的情况,那时的一家三口其爸爸撒网捕鱼的过程中“——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悦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蹦跳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忘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三姑娘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唱歌;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了起来??”而这时妈妈也沿坝走了来她说的一句话是“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飧饭”。从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中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家三口和谐宁静的生活,这时我们看到的三姑娘也是浑身上下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童真烂漫。爸爸也是勤快淳朴妈妈也是贤淑朴实。这样的一份美好场景在后面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不爱热闹,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都忘了的三姑娘,我们再也看不到她身上的灵气了,只看到了一种经历悲痛过后的淡然。爸爸的离开无疑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使她对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生的无常充满了恐惧,她恬淡的外表背后是害怕失去亲人的恐惧,妈妈就曾这样说“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这样守着我到底??”这里的省略号到底省略了什么呢?为什么三姑娘要始终守着母亲,因为她怕,她怕她不在母亲的身边的时候母亲也就像爸爸一样突然就不见了。小小年纪就担心生与死这样高深得问题,她的生命承受了许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给人一种深深的悲悯与同情。而文字中时光又会把所有的哀痛慢慢转化成哀而不伤,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换,包括“我”在那求学,离开,回来;而三姑娘也由小孩变成姑娘再变成妇人??再作者的叙述下,如同青草绿了要黄黄了又要绿一样,而生与死本身也就一样,时间久了也就淡然了。但是正是这种生与死的探讨以及时间抚平伤痛的描写才给人轻轻的哀愁。再加上三姑姑可怜的身世就更加使文章笼罩上了一层抹不去的悲伤。正如周作人曾说《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与悲悯。①
二、三姑娘充斥着悲伤的爱情
标题为《竹林的故事》,这里的竹林也就象征着三姑娘像竹子一样清高纯净,但她未必就幸福。三姑娘三是美丽的,对于这份美丽人们都是出于一种欣赏“人们见了三姑娘活泼的肩上一担菜,一定要奇怪,为什么昨晚那样没出息,不在烛火之下现一现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呢”可见人们对她始终是远远的观望,换句话说她只是她们心中的一个偶像。他们于她并没有实质性得爱恋,就连文章中的“我”也是如此,“我”喜欢三姑娘的纯净,喜欢她的恬淡,但却不会给予她幸福,只是希望“她将来碰上一个好姑爷”。看似三姑娘有许多人爱,但实质上她没有得到谁真正的爱。因为没有人为了和她在一起而努力过。没有人真正的拂去她心中因缺乏安全感最终衍生出来得那份淡然。一个如此美好的话人物却没有得到谁一份看得见的爱恋,这本身就充满了遗憾与哀悯。
另外,就三姑娘本身而言,她流露出的淡然和听天由命也让人为她惋惜。只是她自己似乎什么都不在乎,有没有爱情,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全凭顺其自然,她已经超出了一般人所具有的本能欲望。她根本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个体,相比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她更可悲翠翠至少在内心深处还是有追求和欲望的,而三姑娘是发自内心的淡然。翠翠还知道自己喜欢的是谁,还有人用实际行动去追求她。但是然三姑娘则不是这样,她无喜无悲,最终顺其自然的就成了
她人妇。
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在牧歌式得田园世界里虽没有渲染到底有多可悲,但细细想来却是悲从中来。三姑娘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父亲的离世让她从此清新寡欲,诗意话了的日常劳作肯定辛苦,而进入婚姻又是这种悲苦的延续,文章末一句“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由此可见,三姑娘还是以前的德性,但是生活可想而知是比以前更忙碌了。三姑娘的生活就像出家人青灯苦禅似的修行,引用司马长风的话就是说人们仿佛看到本文来自“一个拄拐杖的老僧,迎着风,飘着袈裟,循着上山幽径,直向白云深处走去。”②而真正可悲的是她却无法真正脱离世俗,而是要在世俗的生活中过着僧人一样的生活。这种矛盾酝酿出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
竹林的故事好句摘抄篇4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中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初期最富有诗情画意和青春气息的作品之一。小说以竹林为背景,描述了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塑造出了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眼光聚焦在作者所营造的优美宁静的情境中,周作人曾评价过这篇小说是“坐在树荫下来读”的。确实,一口气读下来,这篇小说真的很美,无论是生成于作者笔下清幽的竹林、还是活在作者笔下淳朴善良的人儿,都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自古以来,中国人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含蓄,甚至稍显笨拙。就像小说中的三姑娘和她母亲一样,母女两人相依为命,相互爱着,却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然而误解与隔膜就在沉默的滋养下日渐生根、发芽并且壮大。
除去与母亲相差三十岁的代沟不说,三姑娘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非常害羞的人儿。自己善良,较真,却又从来不为自己的做法解释。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虽然不被理解。而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迷信鬼神的封建传统妇女,落后,固执使得她也无法理解女儿,只是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女儿。这读起来不禁让人深感惋惜。可是,为什么内心的感应如此强烈呢?
我不禁想到了现在和我相依为命的爸爸。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粘着妈妈,我也一样,从小到大,我就比较亲近妈妈。妈妈是一个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爸爸前进,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更加觉得和妈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和爸爸基本上没什么话说。妈妈的离开,从此没有了第三个人来调解,我和爸爸之间只能逐渐疏远,疏远。
爸爸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这份感受在妈妈刚离开我们的那段时间我最记忆深刻。那段时间,爸爸沉浸于打牌,爱抽烟,还很容易发脾气,无论是冲我,还是冲着奶奶,谁都不能跟他顶嘴。有时候看着爸爸这样子,我感觉好失望,但更加感到心疼。很多次我都想学着电视里面的懂事小孩一样,给爸爸说一段感人的话,鼓励爸爸振作起来。可是我从来没有过把这个想法要付诸行动的勇气,我会觉得很害羞。现在想想,我是多么得后悔我自己的胆小啊,在爸爸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握住爸爸的手。期间我也恨过爸爸,我觉得他只顾自己感受,却忽视了仍然年幼的我。我怪他自私,怪他没有担当,怪他没有照顾好我。责怪让我看不出爸爸骤然多出的白发和皱纹,听不到爸爸凌晨下班回到家后发出的轻微的咳嗽声,看不到爸爸衣服上脱落的扣子没人缝补,更体会不到爸爸每次都拒绝前来劝爸爸再找个伴的人的良苦用心。
其实,我和爸爸,岂不就是三姑娘和她母亲吗?只不过现实中的“三姑娘”后来大胆了。渐渐的“三姑娘”和爸爸有很多话说了,小到今天去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三姑娘”也会打个电话回去跟爸爸说一声,尽管爸爸总是嗔怪自己浪费电话费,但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却每次都是那么的快乐,幸福。
爱,很美丽。说出来的爱,更加美丽。
推荐访问:竹林 摘抄 好句 竹林的故事名句 竹林的故事赏析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 竹林的故事ppt 竹林的故事阅读答案 《竹林的故事》 竹林中经典句子 描写竹林的句子 竹林的故事阅读理解 竹林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