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6篇
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篇1
@党员干部 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
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支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精神是第一指导思想。无论何种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精神这个强大的武器来推陈出新,甚至反败为胜。身为党员干部的你,该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创新“土壤”。展望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研制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的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进步、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和杂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铁列车、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经历着“破土而出”的苦痛,这一切都根植于创新“土壤”,只有将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科技兴国之宏愿。
其次,要用好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成就,都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呕心沥血。倾听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奋斗宣言,不乏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宣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才能凝聚为圆梦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营造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进局面。
再次,要弘扬“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心,打赢防疫抗疫攻坚战成为各界最重要的任务,而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中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教育、办公、医疗、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务等8大领域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更是体现了3大标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尽用。当前,疫情席卷全球,将加速国际格局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强我们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科技兴国为首要目标,用制度把科技创新固定下来、用机制把科技创新坚持下去,推动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有利武器!
如何理解科技托起强国梦的科技创新精神主题论文范文二
@年轻干部 立“鲲龙”志做破浪人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年轻干部身处干事创业第一线,更要多立“鲲龙”志,保持信心不灭、钻研不缺、激情不减,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坚持目标导向,信念不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项目研制的节奏,使得海上首飞颇为不易。“不成功提头来见”,正是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总设计师黄领才和他的研发团队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年轻干部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勇担当、敢担当、善担当,主动接受“东西南北风”的“千锤万击”,练就一身“我自岿然不动”的“硬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钻研不缺。“纸上得来终觉浅”,截至目前,AG600飞机已完成360余小时的科研试飞,研制团队积累和获取了大量飞行试验数据,对飞机气、水动融合等关键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验证方法进行了修正完善,进一步突破了水陆两栖飞机设计关键技术。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更要积极投身基层一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自我,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坚持结果导向,激情不减。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要深入学业务、持续练本领,努力增强履行职责的底气、融入实践的地气、激情干事的士气,敢于“走快一点、走直一点、走远一点”,砥砺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年轻干部作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朝气担当”,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当有“鲲龙”之志,乘风破浪、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篇2
乘风破浪 向“蓝色”战略进发
近日,与“浪”有关的词汇颇多,不管是哔哩哔哩网站上引发社会热议的对青年一代的“后浪”称呼,还是引爆收视“燃点”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让人们感受到这股迎面而来的“浪”的威力如此之大,恰如海浪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对于真实的“浪”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和发言权。海洋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需“乘风破浪”,向海洋深处、向“蓝色”战略进发,这对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
让“蓝色”信念照亮“乘风破浪”之路。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照亮远方之路的“灯塔”,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帮助我们驱散漫漫长夜的恐惧,不再迷茫彷徨。要开发好、利用好“蓝色”战略,我们也需要厚植蓝色信念,为推进向海洋深处进发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倘若没有下定久久为功的信念与决心,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持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韧劲,则会对眼前的茫茫大海“望洋兴叹”“望而却步”,无法向“蓝色”战略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让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国所用、为民造福。
让“创新”引擎激活“乘风破浪”之舵。轮船的扬帆远航离不开船舵的明确坐标、指引方向,要做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领航者”“掌舵人”,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进而为向“蓝色”战略持续进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占据海洋科研“高地”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唯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法宝,通过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海洋研发基地、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才能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海洋这一宝贵资源,切实激活“乘风破浪”之舵,对标世界一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创新潜能,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全面发展。
让“铁军”牢固守好“乘风破浪”之石。身处茫茫海洋之中,要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也要时刻守好“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避免在大风大浪中倾覆。要向“蓝色”战略进发,则需要锻造出色的“蓝色”力量,建设一支守好“乘风破浪”之石的人民海军,守好海域国门,让祖国的海岸防线安稳可守、固若金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使其肩负起强大现代化海洋之师的历史重任,方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国的“路线图”,乘风破浪、无畏艰险,一心向着“蓝色”战略进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篇3
乘风破浪 向“蓝色”战略进发
近日,与“浪”有关的词汇颇多,不管是哔哩哔哩网站上引发社会热议的对青年一代的“后浪”称呼,还是引爆收视“燃点”的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都让人们感受到这股迎面而来的“浪”的威力如此之大,恰如海浪般席卷而来、势不可挡。
对于真实的“浪”而言,我国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和发言权。海洋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亟需“乘风破浪”,向海洋深处、向“蓝色”战略进发,这对于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价值。
让“蓝色”信念照亮“乘风破浪”之路。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行、照亮远方之路的“灯塔”,是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帮助我们驱散漫漫长夜的恐惧,不再迷茫彷徨。要开发好、利用好“蓝色”战略,我们也需要厚植蓝色信念,为推进向海洋深处进发摇旗呐喊、鼓劲加油。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也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倘若没有下定久久为功的信念与决心,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持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韧劲,则会对眼前的茫茫大海“望洋兴叹”“望而却步”,无法向“蓝色”战略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让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为国所用、为民造福。
让“创新”引擎激活“乘风破浪”之舵。轮船的扬帆远航离不开船舵的明确坐标、指引方向,要做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领航者”“掌舵人”,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进而为向“蓝色”战略持续进发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占据海洋科研“高地”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唯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创新作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法宝,通过加强与他国之间的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海洋研发基地、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才能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海洋这一宝贵资源,切实激活“乘风破浪”之舵,对标世界一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释放创新潜能,不断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全面发展。
让“铁军”牢固守好“乘风破浪”之石。身处茫茫海洋之中,要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也要时刻守好“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避免在大风大浪中倾覆。要向“蓝色”战略进发,则需要锻造出色的“蓝色”力量,建设一支守好“乘风破浪”之石的人民海军,守好海域国门,让祖国的海岸防线安稳可守、固若金汤。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世界一流海军”,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使其肩负起强大现代化海洋之师的历史重任,方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国的“路线图”,乘风破浪、无畏艰险,一心向着“蓝色”战略进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扬帆远航,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
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篇4
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
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篇5
@党员干部 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
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支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精神是第一指导思想。无论何种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精神这个强大的武器来推陈出新,甚至反败为胜。身为党员干部的你,该如何get科技创新精神呢?
首先,要培养创新“土壤”。展望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研制开发取得重大成就、第一枚中国自己设计的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到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进步、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和杂交水稻的研育成功,再到高铁列车、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每一次取得的成功都在经历着“破土而出”的苦痛,这一切都根植于创新“土壤”,只有将这片“土地”做大做肥,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科技兴国之宏愿。
其次,要用好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每一次的科技创新成就,都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责任担当和呕心沥血。倾听钱学森、于敏、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奋斗宣言,不乏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同和育人的精神品质,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宣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慧眼识才、诚意爱才、大胆用才、雅量容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才能凝聚为圆梦努力奔跑的硬核力量,营造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进局面。
再次,要弘扬“抗疫”精神。庚子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心,打赢防疫抗疫攻坚战成为各界最重要的任务,而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中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教育、办公、医疗、信息共享、金融、城市政务等8大领域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更是体现了3大标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尽用。当前,疫情席卷全球,将加速国际格局变革,各种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需要我们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努力增强我们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科技兴国为首要目标,用制度把科技创新固定下来、用机制把科技创新坚持下去,推动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最有利武器!
@年轻干部 立“鲲龙”志做破浪人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年轻干部身处干事创业第一线,更要多立“鲲龙”志,保持信心不灭、钻研不缺、激情不减,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坚持目标导向,信念不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项目研制的节奏,使得海上首飞颇为不易。“不成功提头来见”,正是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总设计师黄领才和他的研发团队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年轻干部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勇担当、敢担当、善担当,主动接受“东西南北风”的“千锤万击”,练就一身“我自岿然不动”的“硬本领”。
坚持问题导向,钻研不缺。“纸上得来终觉浅”,截至目前,AG600飞机已完成360余小时的科研试飞,研制团队积累和获取了大量飞行试验数据,对飞机气、水动融合等关键设计理论、设计方法、验证方法进行了修正完善,进一步突破了水陆两栖飞机设计关键技术。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更要积极投身基层一线,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自我,不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坚持结果导向,激情不减。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要深入学业务、持续练本领,努力增强履行职责的底气、融入实践的地气、激情干事的士气,敢于“走快一点、走直一点、走远一点”,砥砺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年轻干部作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朝气担当”,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当有“鲲龙”之志,乘风破浪、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实践者,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谈谈你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篇6
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科技创新”实现“三流并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培育“科学精英”,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的竞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至为关键的是中华民族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化时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求不来、换不来,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一条通往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培养具有前端思维、把握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善于凝聚力量、敢于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科学精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科技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让科技创新活力“百舸争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工作者是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力军。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再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党和国家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持续让创新的激情扑面而来,激荡着祖国坚定向前的信心。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各级党委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根据科技人员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全面支持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用死板制度约束其研究活动,用行动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争当“觅新机开新局”的开拓者和奋斗者,促进创新活力“百舸争流”。
坚持“科学态度”,让科技创新生态“砥柱中流”。创新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稳定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了解,充分增加了人们对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主体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引领社会攻坚克难、共克时艰。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态度”,主动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汇聚众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进实干,提升“六稳”“六保”的质量效果。要主动服务发展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创业主体,奋力提升新时代科技创业的中国质量。